CN103223775B - 液体喷射头和液体喷射装置 - Google Patents

液体喷射头和液体喷射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223775B
CN103223775B CN201310036715.8A CN201310036715A CN103223775B CN 103223775 B CN103223775 B CN 103223775B CN 201310036715 A CN201310036715 A CN 201310036715A CN 103223775 B CN103223775 B CN 10322377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ubble
liquid
liquids
flow channel
volu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036715.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223775A (zh
Inventor
中尾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22377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2377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22377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2377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4Structure thereof only for on-demand ink jet heads
    • B41J2/14201Structure of print heads with piezoelectric elements
    • B41J2/14274Structure of print heads with piezoelectric elements of stacked structure type, deformed by compression/extension and disposed on a diaphragm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9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for removing air bubb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4Structure thereof only for on-demand ink jet heads
    • B41J2002/14403Structure thereof only for on-demand ink jet heads including a filt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202/00Embodiments of or processes related to ink-jet or thermal heads
    • B41J2202/01Embodiments of or processes related to ink-jet heads
    • B41J2202/07Embodiments of or processes related to ink-jet heads dealing with air bubbles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 Particle Formation And Scattering Control In Inkjet Print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液体喷射头和液体喷射装置。所述液体喷射头能够对因气泡室内的气泡的体积增加而产生的液体流道内的压力上升进行吸收从而防止喷嘴开口处的弯月面的破坏。液体喷射头(10)具备:头主体(300);流道构件(200),其具有液体流道和气泡室(223),所述液体流道使由液体贮留部供给的液体从作为一侧开口的流体入口(216)向作为另一侧开口的流道(231)流通,且经由流道(231)而向头主体(300)供给所述液体,所述气泡室(223)被形成在该液体流道的中途并滞留有气泡,在气泡室(223)的上游侧形成根据气泡室(223)内的气泡的体积变化而发生位移的可塑性部(密封薄膜(242)),且形成为,通过该可塑性部的位移而产生的可塑性部处的体积的变化量大于由周围温度变化所引起的所述气泡的体积的变化量。

Description

液体喷射头和液体喷射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液体喷射头和液体喷射装置,特别是应用于在流道构件的中途具有气泡室的液体喷射头和液体喷射装置中较为有用。
背景技术
作为喷出液滴的液体喷射头的代表例,列举出喷出油墨滴的喷墨式记录头。作为该喷墨式记录头,例如提出一种如下的记录头,其具备:头主体(通过头外壳、流道单元及振子单元而构成的头主体),其从喷嘴开口喷出油墨滴;共用的流道部件,其被固定在头主体中,并且将来自作为贮留有油墨的液体贮留部的墨盒的油墨向各个头主体进行供给。
在所涉及的喷墨式记录头中,墨盒内的油墨经由流道构件的油墨流道而向头主体被供给。在流道构件上设置有对被包含在油墨中的气泡进行贮留的气泡室、和气泡室的下游侧的过滤器,并且通过将气泡捕集在气泡室中,从而抑制了气泡堵塞过滤器而使过滤器的有效面积减小等的不良情况等(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另外,由于气泡室内的气泡逐渐生长而增大,因此过度生长的气泡通过头清洗而被定期地去除。
另一方面,在气泡室内生长从而体积增大的气泡由于如下原因而将进一步膨胀,所述原因包括:由周围温度的变化而引起的气体膨胀、饱和水蒸气压力的变化、相对于油墨的空气的溶解度的变化等。其结果为,油墨流道内的油墨的压力将上升,并且当油墨流道内的压力超过了喷嘴开口中的油墨的弯月面耐压时,将会破坏弯月面。
另外,在进行经由喷嘴开口的、液滴的喷出时,上述这种的弯月面破坏不会成为问题。其原因在于,每当进行喷出时,液体流道内的压力将变为负压,从而抑制了因气泡室内的气泡的体积增加而引起的流道内的压力上升。而且,当气泡室内的气泡的体积因周围温度的降低而减小时,由于从墨盒供给有油墨,因此由于流道内的压力降低而导致的弯月面破坏不会发生。因此,停止了喷出的状态下的放置时间内的周围温度的变化成为弯月面破坏的原因。
当弯月面由于上述原因而被破坏时,会产生由于自喷嘴开口的油墨泄漏而污损记录介质、或者无法获得良好的印字结果等问题。
另外,这种问题不仅存在于喷墨式记录头中,在喷射油墨以外的液体的液体喷射头中也同样存在,此外,即使在液体喷射头以外的部件所使用的流道构件中也同样存在。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260948号公报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液体喷射头和液体喷射装置,其能够对由于气泡室内的气泡的体积增加而产生的液体流道内的压力上升进行吸收,从而预先防止喷嘴开口中的弯月面的破坏。
解决上述课题的本发明的方式为一种液体喷射头,其特征在于,具备:头主体,其利用在压力产生室中产生的压力,而通过喷嘴开口来喷出液滴;流道构件,其具有:液体流道,所述液体流道使由贮留有液体的液体贮留单元供给的液体从一侧开口朝向另一侧开口而流通,且经由另一侧开口而向所述头主体供给所述液体;气泡室,其被形成在该液体流道的中途并滞留有气泡,在所述气泡室的上游侧形成根据所述气泡室内的气泡的体积变化而发生位移的可塑性部,并且以如下方式形成,即,通过该可塑性部的位移而产生的可塑性部处的体积的变化量大于由周围温度变化所引起的所述气泡的体积的变化量。
根据本方式,能够通过可塑性部中的体积变化来吸收随着如下变化而产生的、气泡室内的气泡的体积的增加量,所述变化包括: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而产生的空气的体积变化、饱和水蒸气压的变化及空气的溶解度的变化。其结果为,能够将作用在喷嘴开口的弯月面上的压力维持在该弯月面的耐压以下,从而能够预先防止对弯月面的破坏。因此,也能够防止随着弯月面破坏而产生的、自喷嘴开口的油墨泄漏。
而且,根据本方式,能够使现有技术中根据与弯月面耐压之间的关系而被规定了最大容积的气泡缓冲室的容积增大。因此,能够使为了去除在气泡缓冲室中生长的气泡而需要定期实施的头清洗的间隔延长。
在此,优选为,所述可塑性部的位移量被设定为,使从第一温度变化成与所述第一温度相比温度较高的第二温度的情况下的、所述液体流道内的压力,小于被形成在所述喷嘴开口中的液体的弯月面的耐压。由此,能够切实地防止弯月面的破坏。
此外,所述可塑性部可以配置在所述流道构件中的所述液体流道的中途。由此,能够对在流道构件的内部因气泡的体积增大而引起的压力变化进行吸收。在这种情况下,优选为,将利用所述液体流道内的压力变动而实施对所述液体流道的开闭的自封闭阀配置在所述流道构件中的所述气泡室的上游侧,且利用如下的薄膜来形成所述可塑性部,所述薄膜通过使大气压作用在一侧表面上且使液体流道内的压力作用在另一侧表面上而发生位移,从而使所述自封闭阀进行开闭。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能够将用于对自封闭阀进行开闭的所述薄膜也兼作为对由气泡室的气泡的体积增大而引起的压力变动的吸收要素,因此相对应地能够设定为合理的结构,从而能够有助于流道构件的小型化。
另一方面,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所述可塑性部被配置在所述液体贮留部处、或者被配置在从该液体贮留部至所述流道构件的供给流道的中途。其原因在于,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能够在气泡室的上游侧对气泡室中的气泡的体积变化进行吸收。
本发明的其他方式为一种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上述液体喷射头。
根据本方式,能够去除随着周围温度的变化而产生的气泡室内的气泡的体积上升的影响,从而实现利用该液体喷射头而制成的介质的品质的提高。所涉及的效果在停止喷出动作并长时间放置,从而随着周围温度的变化而导致气泡的体积上升的情况下,发挥地尤为显著。
此外,由于能够将流道构件中的气泡缓冲室的容积增大,因此能够使为了去除在气泡缓冲室中生长的气泡而需要定期实施的头清洗的间隔延长,从而能够相对应地提高印刷等的预定的作业的作业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记录头的剖视图。
图2为表示气泡体积和放置后温度之间的关系的特性图。
图3为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头主体的一个示例的剖视图。
图4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记录装置的概要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图1为概念性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记录头的说明图。如该图所示,本方式所涉及的喷墨式记录头10(以下,也称为记录头)具备:流道构件200,其从通过贮留有油墨的罐而构成的贮留单元(在图1中未图示)经由油墨供给管100而被供给油墨;头主体300,其通过喷嘴开口13而喷出经由流道构件200而被供给的油墨。
流道构件200具备:作为分别被形成为薄板状且具有定形性的流道形成体的、压力室部件210、第一流道部件220、第二流道部件230及呈大致矩形板状的保护板240。而且,流道构件200通过以按照图中从下向上的顺序依次为第二流道部件230、第一流道部件220、压力室部件210的方式进行层叠,而且在压力室部件210上叠合有保护板240,从而一体地被构成。
在这些部件中,保护板240被抵接并固定于压力室部件210的上表面上,并具有成为向压力室部件210侧开口的凹部的空间241,并且空间241向大气开放。此外,在保护板240的开口处,以覆盖空间241的方式而热熔敷有密封薄膜242从而封闭了空间241,其中,所述密封薄膜242为具有可挠性的薄膜状的薄膜构件。此外,密封薄膜242被实施加压成型以成为从最初的状态向内侧(图中下方侧)稍微挠曲成圆顶状的形态,并被固定在保护板240上。
压力室部件210为,在俯视观察时呈矩形形状的树脂制板材,且在其表面侧以向长度方向延伸的方式而形成有与保护板240相对应的槽状流道211。当保护板240于层叠方向上被接合在压力室部件210上时,该槽状流道211的上方的开口部通过被固定在保护板240上的密封薄膜242而被密封,从而在该槽状流道211与密封薄膜242之间形成压力室。在所涉及的槽状流道211的一端侧(在图中为左端侧)贯穿形成有小直径的流入口214,且在另一端侧(在图中为右端侧)贯穿形成有流出口215。而且,在压力室部件210的图中左端部上,贯穿形成有与油墨供给管100的下游端相连接的液体入口216。
在压力室部件210的表面侧,以与槽状流道211相对应的方式而安装有构成工作杆的弹性片250。在此,弹性片250的图中左端部被固定在压力室部件210上。即,作为工作杆而发挥功能的弹性片250以在槽状流道211内的上方位置处成为呈悬臂梁状的安装形态的方式而被组装在压力室部件210上。
另一方面,在压力室部件210的图中下表面侧、与流入口214相对应的位置处,以使所对应的流入口214位于中心的方式而形成有上部阀收纳部217A。
在第一流道部件220中,配置有去除经由液体入口216而流入的油墨中的异物的过滤器251,并且还形成有流道221,所述流道221使经过过滤器251的油墨经由下部阀收纳部217B而导入到槽状流道211中,所述下部阀收纳部217B与上部阀收纳部217A成为一体而形成阀收纳部217。此外,在与第一流道部件220的流出口215对应的位置处,形成有成为气泡室223的上部的上部气泡室223A。
在第二流道部件230中,形成有成为气泡室223的下部的下部气泡室223B,并且在其下游侧配置有过滤器252。过滤器252对无法由上游侧的过滤器251捕捉到的异物进行捕捉。即,过滤器252的网眼的粗细度被设定为,能够捕捉小于头主体300的喷嘴开口13的直径的异物,从而预先防止从流道构件200被供给至下游侧的油墨堵塞喷嘴开口13的上游端的弊端。顺便说明一下,经过了过滤器252的油墨经由流道231而被导入到头主体300的流道24中。
如此一来,在流道构件200中,通过液体入口216、流道221、阀收纳部217、流入口214、槽状流道211、流出口215、气泡室223及流道231而形成了油墨流通通道,所述油墨流通通道使由液体贮留单元供给的油墨从形成一侧开口的液体入口216朝向形成另一侧开口的流道231而流通。
在阀收纳部217中收纳有阀体253和弹簧255。在此,阀体253被弹簧255向图中上方施力。其结果为,在通常情况下,流道221和槽状流道211之间的流入口214通过阀体253而被封闭。在阀体253的中央部处一体地固定有杆254,所述杆254向图中上方延伸且其顶端部从下方与弹性片250抵接。
如此一来,当在由阀体253封闭了流入口214的状态下,使油墨滴经由喷嘴开口13而喷出时,与阀体253相比靠下游侧的槽状流道211等的内压将成为负压。其结果为,通过经由空间241而作用在密封薄膜242上的大气压,从而密封薄膜242向槽状流道211侧按压弹性片250。如此,通过悬臂梁状的弹性片250克服弹簧255的弹簧力而向图中下方被按压,从而流入口214被打开,由此油墨从上游侧经由流入口214而被填充到槽状流道211及其下游的油墨流道内,结果使槽状流道211内的内压上升。其结果为,通过弹簧255的弹簧力而使阀体253与密封薄膜242一体地被推起,从而再次封闭流入口214。以下,每当进行油墨滴的喷出时均重复进行相同的动作。即,通过阀体253、杆254、弹簧255、弹性片250、密封薄膜242而构成了自封闭阀,该自封闭阀在每次进行油墨滴的喷出时均自动地通过阀体253而对流入口214进行开闭。
气泡室223被设置在过滤器252的上游侧,以通过对因溶入到油墨中的气泡等而生长的气泡进行捕集,从而确保过滤器252的有效面积,并且防止因气泡而使过滤器252被堵塞的情况。然而,当气泡室223中的气泡的体积增加时,由于气泡的体积增加,从而自封闭阀被关闭的状态下的、从槽状流道211到下游侧的油墨流道内的内压将上升,并且当该内压超过喷嘴开口13中的弯月面的耐压时,弯月面将被破坏从而导致油墨经由喷嘴开口13而向外部泄漏。在此,被捕集在气泡室223中的气泡的体积根据周围温度而发生变化。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如下方式而构成,即,通过密封薄膜242的位移来吸收随着周围温度的变化而产生的气泡的体积膨胀。即,本实施方式中的密封薄膜242采用如下方式而构成,即,不仅作为自封闭阀的结构要素而通过大气压、与槽状流道211等与油墨流道内的内压之间的差压来实施对流入口214的开闭动作,而且还作为可塑性部而发挥功能,该可塑性部通过如图中由虚线所示的方式进行膨胀,从而对随着气泡室223内的气泡的体积上升而产生的压力上升进行吸收。即,由于在本方式中的密封薄膜242如上文所述那样,被实施加压成型以成为从最初的状态向内侧(图中下方侧)稍微挠曲成圆顶状的形态,并被固定在保护板240上,因此即使气泡的体积随着周围温度的上升而增加,也能够将油墨流道内的内压保持为固定。在这种情况下,虽然根据查理定律,气泡的体积以与周围温度成正比的方式增加,但所涉及的体积增加通过密封薄膜242的膨胀而被吸收。
当温度上升而超过了在压力固定下能够对气泡的体积上升进行吸收的上限的周围温度时,随着气泡的体积增加而产生的压力上升能够通过随着密封薄膜242的弹性变形所产生的膨胀而被吸收。然而,由于随着这种情况下的弹性变形而产生的反力将作用在槽状流道211等油墨流道内的油墨上,因此预先构成为将该压力小于等于弯月面耐压是较为重要的。假定周围温度从该记录头10的最小动作保证温度变化至最大动作保证温度的最严酷的温度变化,只要预先构成为密封薄膜24能够吸收相对于该期间的温度变化的、气泡的体积增加,便没有问题。在此,可以将最小动作保证温度设定为例如0℃~10℃左右、将最大动作保证温度设定为例如50℃~60℃左右。
总而言之,在本实施方式中由密封薄膜242兼用的可塑性部的位移量只需以如下方式构成即可,即,在从预定的第一温度变化为与第一温度相比温度较高的预定的第二温度时的、所述油墨流道内的压力,小于被形成在喷嘴开口13中的弯月面的耐压。
在此,根据具体示例,对应当由密封薄膜242吸收的、气泡的体积上升量进行研究。将这种情况下的输入参数表示在表1中、并将输出参数表示在表2中。
表1
初始温度T0 25℃
放置后温度T 60℃
初始体积V0 100mm3
油墨体积Vi 100mm3
表2
在表2中,在气泡膨胀体积ΔV能够通过密封薄膜242(可塑性部)的膨胀而吸收的范围内,设定为压力固定,从而适用查理定律。溶解空气排放量作为洗提的气体体积(溶解度差)的体积而被计算出。但是,由于溶解空气排放量的影响相对于其他的参数而言较小,因此根据情况也可以忽视。饱和水蒸气差为,因空气中的水蒸气分压上升了与饱和水蒸气压的差相对应的量而产生的量。在此,由于除空气以外的其他气体的量不变,因此体积上升水蒸气分压增加的量。水蒸气体积增量为,对在上述分压差下产生的水蒸气进行体积变换而得到的量。
参照表2可明确得知,在本示例中的作为气体膨胀体积ΔV、溶解空气排放量与水蒸气体积增量之和的气体增加量为25.6mm3,其结果为,作为气泡初始体积V0与气体增加量之和的气体体积为125.6mm3,气体增加除以气体体积而得到的增加率为20%。
同样地,当对从25℃至60℃的各个温度进行相同的计算时,将得到表3的结果。
表3
温度(℃) 体积(mm3)
25 100.0
30 102.5
40 108.7
60 125.6
若将表3的结果作为气泡体积和放置后温度的关系而制成特性图,则如图2所示。另外,在这种情况下,将油墨的饱和水蒸气压处理为水的80%。
根据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记录头10,能够通过还作为可塑性部而发挥功能的密封薄膜242的体积变化,来吸收随着周围温度的变化而产生的、气泡室223内的气泡的体积的增加量。其结果为,能够将作用于喷嘴开口13的弯月面上的压力维持在该弯月面的耐压以下,从而能够预先防止对该弯月面的破坏。
而且,由于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使现有技术中根据与弯月面耐压之间的关系而被规定了最大容积的气泡室223的容积增大,因此能够使为了去除在气泡室223中生长的气泡而需要定期实施的头清洗的间隔延长。
图3为表示被固定在流道构件200上的头主体300的一个示例的剖视图。如该图所示,本示例的头主体300为具有纵振动型的压电元件的类型。在所涉及的头主体300中,在流道基板11上并排设置有多个压力产生室12,并且流道基板11的两侧通过喷嘴板14和振动板15而被密封,其中,所述喷嘴板14对应于各个压力产生室12而具有喷嘴开口13。此外,在流道基板11上形成有歧管17,所述歧管17经由油墨供给口16而与各个压力产生室12分别连通,且成为多个压力产生室12的共用的油墨室,并且在歧管17上连接有未图示的墨盒。
另一方面,在振动板15的、与压力产生室12相反的一侧,对应于各个压力产生室12的区域而分别抵接设置有压电致动器18的顶端。这些压电致动器18中,压电材料19和电极形成材料20及21以在纵向上交替地夹成三明治状的方式进行层叠,并且无助于振动的非工作区域被固定在固定基板22上。
在以此种方式构成的头主体300中,油墨经由与上述的流道部件200的流道231连通的流道24而向歧管17被供给,并经由油墨供给口16而被分配到各个压力产生室12中。而且,通过向压电致动器18施加电压从而使压电致动器18进行收缩。由此,振动板15与压电致动器18一起发生变形(向图中上方被牵拉)从而扩大了压力产生室12的容积,由此油墨被引入到压力产生室12内。而且,当在使用油墨将内部填满至喷口13为止之后,按照来自驱动电路的记录信号而解除施加在压电致动器18的电极形成材料20及21上的电压时,压电致动器18将伸展而返回到原始的状态。由此,由于振动板15也发生位移而返回到原始的状态,因此压力产生室12将收缩,从而内部压力增高进而油墨滴从喷口13被喷出。即,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使压力产生室12产生压力变化的压力产生单元而设置有纵振动型的压电致动器18。
其他实施方式
虽然在上文中,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的基本结构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例如,虽然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将作为自封闭阀的结构要素的密封薄膜兼作为用于吸收气泡的体积膨胀的可塑性部,但当然也可以独立地设置具有上述功能的可塑性部。此外,所涉及的可塑性部并不一定要配置在流道部件200的油墨流道的中途,只要被配置在气泡室223的上游侧,则并不特别地限定其配置位置。例如,也能够配置在液体贮留单元3的内部。在此,虽然液体贮留单元3采用了通过油墨供给管100而与流道构件200连通的、所谓的非托架装载型(offcarriage)的构件,但当然也可以采用直接安装在流道部件200上的墨盒等、所谓的托架装载型(oncarriage)的构件。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可塑性部也能够配置在墨盒上。
而且,虽然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作为使压力产生室12产生压力变化的压力产生单元,使用纵振动型的压电致动器18而进行了说明,但并不特别限定于此,例如,可以使用通过成膜及光刻法而对下电极、压电体层及上电极进行层叠而形成的薄膜型的压电致动器、或通过粘贴印刷电路基板等的方法而形成的厚膜型的压电致动器等。此外,作为压力产生单元,可以使用如下单元,即,在压力产生室12内配置发热元件并通过由发热元件的发热所产生的泡沫,而从喷嘴开口喷出液滴的单元;或者使振动板和电极之间产生静电,并通过静电力而使振动板发生变形从而从喷嘴开口喷出液滴的、所谓的静电式致动器等。
此外,这些上述的喷墨式记录头10被搭载在喷墨式记录装置上。图4为表示该喷墨式记录装置的一个示例的概要立体图。如该图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喷墨式记录装置I中,喷墨式记录头10被搭载在滑架2上。而且,搭载有喷墨式记录头10的滑架2以能够在轴向移动的方式而被设置在滑架轴2a上,所述滑架轴2a被安装在装置主体7上。
此外,在装置主体7上设置有通过贮留有油墨的罐而构成的液体贮留单元3,并且来自液体贮留单元3的油墨经由油墨供给管100而向搭载于滑架2上的喷墨式记录头10被供给。
而且,由于驱动电机8的驱动力经由未图示的多个齿轮和正时带8a而被传递至滑架2,从而使搭载了喷墨式记录头10的滑架2沿着滑架轴2a而进行移动。另一方面,在装置主体7上沿着滑架轴2a而设置有压纸滚筒9,通过未图示的供纸辊等而被供给的纸等作为记录介质的记录薄片S被卷绕在压纸滚筒9上而被输送。
在这种喷墨式记录装置I中,滑架2沿着滑架轴2a而移动并且通过喷墨式记录头10的头主体300而喷出油墨,从而在记录薄片S上实施印刷。
此外,虽然在上述的喷墨式记录装置I中,例示了喷墨式记录头10被搭载在滑架2上并在主扫描方向上进行移动的装置,但并不特别限定于此,例如,在喷墨式记录头10被固定在装置主体7上,并通过使纸等记录薄片S在副扫描方向上进行移动从而实施印刷的、所谓的行式记录装置中,也能够应用本发明。
另外,虽然在上述的示例中,作为液体喷射头的一个示例而列举了喷墨式记录头10、此外作为液体喷射装置的一个示例而列举了喷墨式记录装置I来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为广泛地以液体喷射头及液体喷射装置全体为对象的发明,其当然也能够应用于喷射油墨以外的液体的液体喷射头和液体喷射装置中。作为其他的液体喷射头,例如,可列举出:打印机等图像记录装置所使用的各种记录头、液晶显示器等的滤色器的制造中所使用的颜色材料喷射头、有机EL(电致发光)显示器和FED(场发射显示器)等的电极形成中所使用的电极材料喷射头、生物芯片制造中所使用的生体有机物喷射头等,本发明也能够应用于具备上述液体喷射头的液体喷射装置中。
符号说明
I喷墨式记录装置(液体喷射装置),10喷墨式记录头(记录头),
13喷嘴开口,100油墨供给管,200流道构件,210压力室部件,
211槽状流道,214流入口,215流出口,216液体入口,
217阀收纳部,220第一流道部件,221、231流道,223气泡室,
230第二流道部件,240保护板,242密封薄膜,250弹性片,
251、252过滤器,253阀体,254杆,255弹簧,
300头主体。

Claims (6)

1.一种液体喷射头,具备:
头主体,其利用在压力产生室中产生的压力,而通过喷嘴开口来喷出液滴;
流道构件,其具有:液体流道,所述液体流道使由贮留有液体的液体贮留单元供给的液体从一侧开口朝向另一侧开口而流通,且经由另一侧开口而向所述头主体供给所述液体;气泡室,其被形成在该液体流道的中途并滞留有气泡,
所述液体喷射头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气泡室的上游侧形成根据所述气泡室内的气泡的体积变化而发生位移的可塑性部,且形成为,通过该可塑性部的位移而产生的可塑性部处的体积的变化量大于由周围温度变化所引起的所述气泡的体积的变化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喷射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塑性部的位移量被设定为,使从第一温度变化成与所述第一温度相比温度较高的第二温度的情况下的、所述液体流道内的压力,小于被形成在所述喷嘴开口中的液体的弯月面的耐压。
3.如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体喷射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塑性部被配置在所述流道构件中的所述液体流道的中途。
4.如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体喷射头,其特征在于,
将利用所述液体流道内的压力变动而实施对所述液体流道的开闭的自封闭阀配置在所述流道构件中的所述气泡室的上游侧,且利用如下的薄膜来形成所述可塑性部,所述薄膜通过使大气压作用在一侧表面上且使液体流道内的压力作用在另一侧表面上而发生位移,从而使所述自封闭阀进行开闭。
5.如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体喷射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塑性部被配置在所述液体贮留部中、或者被配置在从该液体贮留部至所述流道构件的供给流道的中途。
6.一种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5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喷射头。
CN201310036715.8A 2012-01-30 2013-01-30 液体喷射头和液体喷射装置 Active CN10322377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017355 2012-01-30
JP2012017355A JP5967351B2 (ja) 2012-01-30 2012-01-30 液体噴射ヘッドおよび液体噴射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223775A CN103223775A (zh) 2013-07-31
CN103223775B true CN103223775B (zh) 2016-01-20

Family

ID=488345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036715.8A Active CN103223775B (zh) 2012-01-30 2013-01-30 液体喷射头和液体喷射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678559B2 (zh)
JP (1) JP5967351B2 (zh)
CN (1) CN10322377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2134486A1 (en) * 2011-03-31 2012-10-04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Fluidic devices, bubble generators and fluid control methods
JP2015033799A (ja) * 2013-08-09 2015-02-1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噴射ヘッド、および、液体噴射装置
JP6307894B2 (ja) * 2014-01-23 2018-04-1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装置、および液体吐出状態検出方法
US9370935B2 (en) * 2014-06-10 2016-06-21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Flow path member, liquid ejecting head and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EP3233496A4 (en) 2015-04-27 2018-09-19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Printhead with printer fluid check valve
JP7106828B2 (ja) * 2017-09-13 2022-07-2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噴射ヘッド、液体噴射装置、圧電デバイス、及び、液体噴射ヘッドの製造方法
CN109774309B (zh) * 2017-11-15 2021-06-08 大连理工大学 液体喷射方法、液体喷射装置及喷墨设备
JP7342356B2 (ja) 2018-12-26 2023-09-1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流路構造体、液体吐出ユニットおよび液体吐出装置
JP7302385B2 (ja) * 2019-08-29 2023-07-0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ヘッドユニットおよび液体吐出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98796A (zh) * 1999-09-03 2001-06-13 佳能株式会社 液体喷射方法、液体喷射头、喷射设备和液体喷射头制造方法
EP1176015A2 (en) * 2000-07-27 2002-01-3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Liquid discharge head, element substrate, liquid discharging apparatus and liquid discharging method
CN1380186A (zh) * 2001-04-11 2002-11-20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喷墨记录头及使用这种喷墨记录头的喷墨记录设备
CN1486848A (zh) * 2002-07-10 2004-04-07 ������������ʽ���� 液体喷出头的制造方法
CN102161265A (zh) * 2010-02-16 2011-08-24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喷射头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003239B2 (ja) * 1995-10-06 2007-11-0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用インク組成物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方法
JP4018577B2 (ja) * 2003-03-27 2007-12-0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ヘッドカートリッジ
JP4984649B2 (ja) * 2005-06-09 2012-07-25 コニカミノルタ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における気泡除去方法
JP2007260948A (ja) 2006-03-27 2007-10-11 Seiko Epson Corp 液体供給装置、液体供給装置の製造方法、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JP2008273027A (ja) * 2007-04-27 2008-11-13 Seiko Epson Corp 液体供給装置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CN102126347A (zh) * 2008-08-19 2011-07-20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喷射装置、脱泡机构及其制造方法
JP5332407B2 (ja) * 2008-08-29 2013-11-0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噴射装置
JP5482339B2 (ja) * 2010-03-17 2014-05-07 株式会社リコー 液滴吐出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98796A (zh) * 1999-09-03 2001-06-13 佳能株式会社 液体喷射方法、液体喷射头、喷射设备和液体喷射头制造方法
EP1176015A2 (en) * 2000-07-27 2002-01-3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Liquid discharge head, element substrate, liquid discharging apparatus and liquid discharging method
CN1380186A (zh) * 2001-04-11 2002-11-20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喷墨记录头及使用这种喷墨记录头的喷墨记录设备
CN1486848A (zh) * 2002-07-10 2004-04-07 ������������ʽ���� 液体喷出头的制造方法
CN102161265A (zh) * 2010-02-16 2011-08-24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喷射头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30194360A1 (en) 2013-08-01
JP2013154555A (ja) 2013-08-15
JP5967351B2 (ja) 2016-08-10
CN103223775A (zh) 2013-07-31
US8678559B2 (en) 2014-03-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223775B (zh) 液体喷射头和液体喷射装置
EP1052099B1 (en) Self-cleaning ink printing printer with gutter cleaning structure and method of assembling the printer
JP4885879B2 (ja) 流体滴下排出
KR101347144B1 (ko) 역류를 억제하기 위한 구조를 가진 리스트릭터와 이를구비한 잉크젯 헤드
US6595617B2 (en) Self-cleaning printer and print head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me
KR100738102B1 (ko) 압전 방식의 잉크젯 프린트헤드
CN103722884B (zh) 液体喷射装置
JP2010030314A (ja) 小滴堆積装置
CN104890369A (zh) 液体喷射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JP2009285900A (ja) ライン型ヘッドユニット
EP1839881B1 (en) Inkjet heads
US6497472B2 (en) Self-cleaning ink jet printer and print head with cleaning fluid flow system
US20110109706A1 (en) Air extraction device for inkjet printhead
JP2006130916A (ja) 一方向シャッタを備えた圧電方式の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トヘッド
CN102083629B (zh) 液体喷射头、液体喷射记录装置以及液体喷射头的液体填充方法
JP2000094704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におけるオリフィスを洗浄するために使用される調節可能羽根
JP4453965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ヘッド、および記録装置
US8480206B2 (en) Carriage printer with bubble dislodging and removal
JP3113123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005119031A (ja) ダンパー構造
JP6264549B2 (ja) 液体噴射ヘッド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JPS593150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の噴射ヘッド
KR20070079296A (ko) 압전 방식의 잉크젯 프린트헤드
JP3821221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ヘッド及びそれを用いた記録装置
JPH03292150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