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219820B - 马达 - Google Patents
马达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219820B CN103219820B CN201210552779.9A CN201210552779A CN103219820B CN 103219820 B CN103219820 B CN 103219820B CN 201210552779 A CN201210552779 A CN 201210552779A CN 103219820 B CN103219820 B CN 103219820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etainer
- protuberance
- recess
- bearing
- peripheral component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16—Means for supporting bearings, e.g. insulating supports or means for fitting bearings in the bearing-shields
- H02K5/163—Means for supporting bearings, e.g. insulating supports or means for fitting bearings in the bearing-shields radially supporting the rotary shaft at only one end of the rotor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16—Means for supporting bearings, e.g. insulating supports or means for fitting bearings in the bearing-shields
- H02K5/173—Means for supporting bearings, e.g. insulating supports or means for fitting bearings in the bearing-shields using bearings with rolling contact, e.g. ball bearing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33/00—Parts of bearings; Special methods for making bearings or parts thereof
- F16C33/02—Parts of sliding-contact bearing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otor Or Generator Frames (AREA)
- Rolling Contact Bearin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马达,该马达的轴承保持架包括多个保持架凸部和多个保持架凹部。保持架凹部位于比保持架凸部靠径向内侧的位置。保持架凸部的径向外侧的面至少局部与外围部件接触。保持架凹部的径向内侧的面至少局部与轴承部接触。并且,外围部件的内周面中与保持架凸部不接触的部分的中心角大于等于轴承部的外周面中与所述保持架凹部接触的部分的中心角。在这样的结构中,保持架凸部和外围部件间的接触部与保持架凹部和轴承部间的接触部在径向不重叠。因此,不容易从保持架凸部与外围部件间的接触部向保持架凹部与轴承部间的接触部传递应力。因此,不容易产生保持架凹部的内径变形以及伴随保持架凹部的内径变形而产生的轴承部的应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马达。
背景技术
例如,在日本特开2004-229468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以往的马达的结构。该公报中的马达包括作为支撑部件的中心件和固定于该中心件的定子铁芯。(段落0020,图1,图3)。并且,在该公报中,在中心件的圆筒部的内周面通过压入的方式固定有轴承(段落0022,图1)。
并且,在日本特开2004-229468号公报中,记载了在中心件的圆筒部的外周面形成有多个凸条的例子(段落0043,图5)。在这个例子中,通过形成于定子铁芯的多个凸部压接于中心件的各凸条间的外周面,中心件与定子铁芯相固定。
然而,在将中心件和定子铁芯压接的结构中,中心件有时向径向内侧产生变形。若中心件产生变形,则有在固定于中心件的内周面的轴承产生微小的应变的危险。根据马达的用途不同,有时轴承这样微小的应变是允许的。然而,为了得到更高品质的马达,想要减小轴承的应变的技术要求越来越强烈。
发明内容
本发明以包括大致圆筒状的轴承保持架、固定于轴承保持架的径向内侧的轴承部以及固定于轴承保持架的径向外侧的外围部件的马达为对象。且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抑制轴承保持架的内径变形以及伴随轴承保持架的内径变形而产生的轴承部的应变的结构。
本申请所例示的第一发明,具有轴承保持架、轴承部、外围部件、轴以及磁铁,所述轴承保持架在上下延伸的中心轴线的周围沿轴向呈大致圆筒状地延伸,所述轴承部固定于所述轴承保持架的径向内侧,所述外围部件固定于所述轴承保持架的径向外侧,所述轴被所述轴承部支撑为能够旋转,所述磁铁与所述轴一同旋转,所述轴承保持架具有多个保持架凸部和多个保持架凹部,所述多个保持架凸部的径向外侧的面至少局部与所述外围部件接触,所述多个保持架凹部位于比所述保持架凸部靠径向内侧的位置,且所述多个保持架凹部的径向内侧的面至少局部与所述轴承部接触,所述多个保持架凸部与所述多个保持架凹部沿周向交替设置,且所述外围部件的内周面中与所述保持架凸部不接触的部分的中心角大于等于所述轴承部的外周面中与所述保持架凹部接触的部分的中心角。
根据本申请所例示的第一发明,保持架凸部和外围部件间的接触部与保持架凹部和轴承部间的接触部在径向不重叠。因此,不容易从保持架凸部与外围部件间的接触部向保持架凹部与轴承部间的接触部传递应力。因此,不容易产生保持架凹部的内径变形以及伴随保持架凹部的内径变形而产生的轴承部的应变。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的局部横剖视图。
图2是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的纵剖视图。
图3是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轴承保持架的立体图。
图4是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轴承保持架的纵剖视图。
图5是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的局部横剖视图。
图6是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的局部纵剖视图。
图7是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的局部横剖视图。
图8是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的局部横剖视图。
图9是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的局部纵剖视图。
图10是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的局部纵剖视图。
图11是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的局部纵剖视图。
图12是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的俯视图。
图13是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的固定部的主视放大图。
图14是变形例所涉及的轴承保持架的纵剖视图。
图15是变形例所涉及的轴承保持架的俯视图。
图16是变形例所涉及的马达的局部纵剖视图。
图17是变形例所涉及的马达的局部纵剖视图。
图18是变形例所涉及的马达的局部横剖视图。
图19是变形例所涉及的马达的局部横剖视图。
图20是变形例所涉及的马达的局部纵剖视图。
图21是变形例所涉及的轴承保持架的立体图。
符号的说明
1、1A马达
9、9A、9E中心轴线
2静止部
3旋转部
21、21D、21G、21I安装板
22、22G电路板
23、23A、23B、23C、23D、23H轴承保持架
24、24A、24D轴承部
25间隔部件
26定子铁芯
26A外围部件
27线圈
31、31A轴
32转子保持架
33磁铁
40、40B、40C筒状部
41、41A、41B、41C、41E、41F、41H保持架凸部
42、42A、42B、42E、42F、42H保持架凹部
43倾斜部
44插入部
50、50B、50C凸缘部
51第一切口部
52C贯通孔
210、210G第一插入孔
211、211G翻边部
212内侧板状部
213台阶部
214外侧板状部
215、215G铆接部
216锥形面
221第二切口部
231D小径部
232D大径部
233D圆板部
241、241D第一轴承
242、242D第二轴承
260第二插入孔
261铁芯背部
262齿
263压入凸部
264定位凸部
411二次凸部
412B贯通孔
θ1、θ1A中心角
θ2、θ2A中心角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所例示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本申请中,将与马达的中心轴线平行的方向称作“轴向”,将与马达的中心轴线正交的方向称作“径向”,将沿以马达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的圆弧的方向称作“周向”。并且,在本申请中,以轴向为上下方向,相对于安装板以定子铁芯侧为“上”来说明各部分的形状和位置关系。但是,这只是为了方便说明而定义的上下,并不限定本发明所涉及的马达在使用时的方向。
<1.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1A的局部横剖视图。如图1所示,马达1A包括轴承保持架23A、轴承部24A、外围部件26A以及轴31A。
轴承保持架23A在中心轴线9A的周围沿轴向呈大致圆筒状地延伸。轴承部24A固定于轴承保持架23A的径向内侧。外围部件26A固定于轴承保持架23A的径向外侧。轴31A被轴承部24A支撑为能够旋转。并且,马达1A还具有省略了图示的磁铁。磁铁与轴31A一同旋转。
轴承保持架23A具有多个保持架凸部41A和多个保持架凹部42A。保持架凹部42A位于比保持架凸部42A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多个保持架凸部41A与多个保持架凹部42A沿周向交替设置。各保持架凸部41A的径向外侧的面至少局部与外围部件26A接触。并且,各保持架凹部42A的径向内侧的面至少局部与轴承部24A接触。
在此,如图1所示,在外围部件26A的内周面中,与保持架凸部41A不接触的部分的中心角为θ1A。并且,在轴承部24A的外周面中,与保持架凹部42A接触的部分的中心角为θ2A。在该马达1A中,中心角θ1A大于等于中心角θ2A。因此,保持架凸部41A和外围部件26A间的接触部与保持架凹部42A和轴承部24A间的接触部在径向不重叠。
在这样的结构中,不容易从保持架凸部41A与外围部件26A间的接触部向保持架凹部42A与轴承部24A间的接触部传递应力。因此,即使保持架凸部41A由于压入而向径向内侧被挤压,也不容易产生保持架凹部42A的内径变形以及伴随保持架凹部42A的内径变形而产生的轴承部24A的应变。
<2.第二实施方式>
接下来,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2-1.马达的整体结构>
图2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1的纵剖视图。本实施方式的马达1搭载于打印机、复印机等OA设备,用于使墨辊等驱动部工作。但是,本发明的马达也可用于OA设备以外的用途。例如,本发明的马达也可 用于汽车等运输设备、家电产品、医疗设备、盘驱动装置以及送风风扇等来产生各种驱动力。
如图2所示,马达1具有静止部2和旋转部3。静止部2相对于作为驱动对象的装置的壳体相对静止。旋转部3被支撑为相对于静止部2能够旋转。
本实施方式中的静止部2具有安装板21、电路板22、轴承保持架23、轴承部24、间隔部件25、定子铁芯26以及线圈27。
安装板21为沿与中心轴线9正交的方向延展的板部件。安装板21的材料使用比电路板22的刚性高的金属。安装板21的材料例如使用镀锌钢板、不锈钢、铝合金等。安装板21固定于作为驱动对象的装置的壳体。
安装板21具有供轴承保持架23插入的第一插入孔210。第一插入孔210为与中心轴线9大致同轴设置的圆孔。并且,安装板21具有翻边部211、内侧板状部212、台阶部213以及外侧板状部214。翻边部211从第一插入孔210的边缘朝向轴向上侧大致呈圆筒状地突出。内侧板状部212从翻边部211的下端部朝向径向外侧延展。台阶部213从内侧板状部212的外周部朝向径向外侧且下侧倾斜地延伸。并且,外侧板状部214从台阶部213的下端部更朝向径向外侧延展。
本实施方式中的安装板21为包围轴承保持架23的外围部件的一个例子。轴承保持架23压入于翻边部211的径向内侧。由此,安装板21固定于轴承保持架23的径向外侧。在压入轴承保持架23时,通过台阶部213的弯曲从而降低了向外侧板状部214施加的压入负荷。其结果是,抑制了在压入时的外侧板状部214的变形。
并且,对后述的转子保持架32施加有偏负荷时,在轴31施加有径向负荷,且负荷传递到轴承部24,从而对安装板21施加有负荷。然而,本实施方式中的安装板21具有台阶部213。因此,该负荷不仅作用于翻边部211的下端部,也分散作用于台阶部213的上端部以及下端部。因此,降低了由作用于翻边部211的下端部的负荷而产生的应力。其结果是,抑制了伴随驱动而产生的翻边部211的变形。
电路板22配置于内侧板状部212的上表面。电路板22例如使用玻璃环氧基板或者酚醛纸板。并且,在电路板22装配有用于向线圈27提供驱动电流的电路。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安装板21的台阶部213向远离电路板22的方向延伸。因此,在台阶部213以及外侧板状部214的上表面与电路板22的下表面之间存在间隙。因此,不仅在电路板22的上表面,而且在电路板22的下表面也能够配置电子部件。
图3是轴承保持架23的立体图。图4是轴承保持架23的纵剖视图。如图3以及图4所示,轴承保持架23具有筒状部40和凸缘部50。筒状部40在中心轴线9的周围沿轴向呈大致圆筒状地延伸。凸缘部50从筒状部40的下端部向径向外侧延展。
筒状部40具有多个保持架凸部41、多个保持架凹部42、多个倾斜部43以及插入部44。保持架凸部41的径向外侧的面位于比保持架凹部42的径向外侧的面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并且,保持架凹部42的径向内侧的面位于比保持架凸部41的径向内侧的面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并且,多个保持架凸部41与多个保持架凹部42沿周向交替设置。
各保持架凸部41的径向外侧的面与安装板21的翻边部211的内周面以及定子铁芯26的铁芯背部261的内周面接触。而各保持架凹部42的径向内侧的面与后述的第一轴承241以及第二轴承242的各外圈接触。
多个倾斜部43位于保持架凸部41与保持架凹部42之间。各倾斜部43将保持架凸部41的周向的端缘与保持架凹部42的周向的端缘连接。并且,各倾斜部43相对于径向以及周向倾斜地延展。其结果是,保持架凸部41的径向外侧的面与保持架凹部42的径向内侧的面配置在不同的周向位置。
插入部44设置在保持架凸部41以及保持架凹部42的上侧。插入部44的外径整周都比保持架凸部41的外径小。在将轴承保持架23压入于安装板21时,首先,将插入部44插入于翻边部211的内侧。并且,在将轴承保持架23压入于定子铁芯26时,也先将插入部44插入于铁芯背部261的内侧。如此一来,能够容易地将轴承保持架23相对于翻边部211以及铁芯背部261同轴定位。
本实施方式中的轴承保持架23为金属制的冲压加工品。在制造轴承保持架23时,首先,通过对金属板进行拉深加工而形成筒状部40。然后,冲裁凸缘部50的外周部从而得到轴承保持架23。在这种情况下,相比于通过拉深加工而形成的圆筒部40的外周面,通过冲裁而形成的凸缘部50的外周部更容易获得高尺寸精度。因此,将马达1组装于作为驱动对象的装置时,也可利用凸缘部50来进行马达1相对于该装置的定位。
另外,本发明的轴承保持架也可通过切削或者铸造等其他方法获得。
返回图2。轴承部24为将旋转部3侧的轴31支撑为能够旋转的机构。本实施方式中的轴承部24具有第一轴承241以及第二轴承242。第二轴承242配置于比第一轴承241靠下侧的位置。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一轴承241以及第二轴承242使用借助球体来使外圈和内圈相对旋转的球轴承。但是,也可代替球轴承而使用含油烧结轴承等其他方式的轴承。并且,构成轴承部24的轴承的个数也可为一个,也可为三个以上。
第一轴承241以及第二轴承242的各外圈固定于轴承保持架23的径向内侧。具体地说,各外圈的外周面与保持架凹部42的径向内侧的面接触。而第一轴承241以及第二轴承242的各内圈固定于轴31。
如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一轴承241以及第二轴承242使用外径相等的轴承。如此一来,第一轴承241与第二轴承242能够使用相同的轴承,从而提高了部件的互换性。并且,保持架凹部42的径向内侧的面,从第一轴承241的径向外侧的位置到第二轴承242的径向外侧的位置,以大致相同的径沿轴向连续。因此,能够容易地通过拉深加工得到保持架凹部42。
间隔部件25配置于第一轴承241与第二轴承242之间。间隔部件25的上端部与第一轴承241的外圈接触。并且,间隔部件25的下端部与第二轴承242的外圈接触。由此,能够确保第一轴承241与第二轴承242间的轴向的间隔。
定子铁芯26在比安装板21靠上方的位置固定于轴承保持架23。定 子铁芯26由通过沿轴向层叠硅钢板等电磁钢板而得到的层叠钢板形成。定子铁芯26具有圆环状的铁芯背部261和从铁芯背部261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多个齿262。并且,定子铁芯26在铁芯背部261的径向内侧具有供轴承保持架23插入的第二插入孔260。
本实施方式中的定子铁芯26为包围轴承保持架23的外围部件的一个例子。轴承保持架23压入于铁芯背部261的径向内侧。由此,定子铁芯26固定于轴承保持架23的径向外侧。
多个齿262沿周向大致等间隔排列。在各齿262安装有线圈27。线圈27由卷绕于各齿262的导线构成。
本实施方式中的旋转部3具有轴31、转子保持架32以及磁铁33。
轴31为沿中心轴线9延伸的柱状的部件。轴31的材料例如使用不锈钢等金属。轴31被轴承部24支撑的同时以中心轴线9为中心旋转。轴31的上端部向比第一轴承241靠上方的位置突出。并且,轴31的下端部向比第二轴承242靠下方的位置突出。轴31的下端部借助齿轮等动力传递机构与OA设备的驱动部连接。
转子保持架32为与轴31一同旋转的金属制部件。转子保持架32具有顶板部321和圆筒部322。顶板部321在线圈27的上方呈大致平板状地延展。顶板部321的内周部固定于轴31的上端部。圆筒部322从顶板部321的外周部朝向下方呈圆筒状地延伸。
磁铁33固定于转子保持架32的圆筒部322的内周面。磁铁33与轴31以及转子保持架32一同旋转。磁铁33例如使用铁氧体磁铁或者钕磁铁。本实施方式中的磁铁33为圆环状。磁铁33的内周面与定子铁芯26的多个齿262在径向对置。并且,在磁铁33的内周面N极和S极沿周向交替被磁化。
另外,也可取代圆环状的磁铁33而使用多个磁铁。在这种情况下,多个磁铁以N极的磁极面和S极的磁极面交替排列的方式沿周向排列即可。
借助电路板22向线圈27提供驱动电流,则在定子铁芯26的各齿 262产生径向的磁通。然后,通过齿262与磁铁33之间的磁通的作用产生周向的转矩。其结果是,旋转部3相对于静止部2以中心轴线9为中心旋转。若旋转部3旋转,则向与轴31连接的驱动部传递动力。
<2-2.关于安装板、轴承保持架以及轴承部的固定结构>
接下来,对安装板21、轴承保持架23以及轴承部24的更加详细的固定结构进行说明。图5是马达1的翻边部211附近的局部横剖视图。在图5中,为了容易地理解固定结构,将翻边部211、轴承保持架23以及第二轴承242描绘在同一平面内。
如同5所示,安装板21的翻边部211具有多个铆接部215。各铆接部215比翻边部211的其他部位向径向外侧产生塑性变形。并且,各铆接部215的下表面与电路板22的上表面或者端缘部接触。由此,电路板22夹持并固定在安装板21的内侧板状部212与铆接部215之间。
即,在马达1中,利用设置于安装板21自身的铆接部215,安装板21与电路板22相固定。如此一来,能够减少马达1的部件个数。并且,与进行螺纹固定等作业相比,能够缩短固定安装板21和电路板22的工序。并且,翻边部211以及铆接部215设置于安装板21的第一插入孔210的边缘。因此,不容易限制电路板22上的电子部件的装配面积。
如图5所示,铆接部215的径向内侧的面比翻边部211的内周面的其他部分向径向内侧突出。然而,多个铆接部215分别配置于多个保持架凹部42的径向外侧。因此,在铆接部215的径向内侧的面与保持架凹部42之间存在有径向的间隙。由此,抑制了铆接部215与轴承保持架23间的接触。其结果是,抑制了轴承保持架23的变形以及伴随保持架23的变形而产生的轴承部24的应变。
图6是马达1的铆接部215附近处的局部纵剖视图。在图6中,用双点划线表示铆接前的翻边部211和铆接时支撑安装板21的治具60。如图2、图3以及图6所示,在轴承保持架23的凸缘部50设置有多个第一切口部51。各第一切口部51沿轴向贯通凸缘部50。第一切口部51位于保持架凹部42的下端部的径向外侧。因此,如图6所示,第一切口部51位于铆接部215的下方。
在铆接翻边部211时,首先,将治具60插入于第一切口部51。然后,使治具60的上表面与安装板21的内侧板状部212的下表面接触。由此,安装板21被支撑。接下来,如图6中的空白箭头所示,从上方对翻边部211施加压力。其结果是,翻边部211局部向径向外侧产生塑性变形,从而形成铆接部215。
如图6中的双点划线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的翻边部211具有锥形面216。锥形面216设置于翻边部211的上端部与内周面之间。并且,锥形面216相对于轴向以及径向倾斜地延展。在形成铆接部215时,向锥形面216施加负荷。由此,翻边部211容易地向径向外侧产生塑性变形。并且,也抑制了铆接部215向径向内侧隆起。因此,更加抑制了铆接部215与轴承保持架23间的接触。
并且,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的电路板22设置有两个第二切口部221。第二缺口部221在多个铆接部215之间沿轴向贯通电路板22。在将轴承保持架23压入于安装板21时,将治具插入于第二切口部221中。然后,使用该治具支撑安装板21的上表面的同时将轴承保持架23压入。
图7是马达1的保持架凸部41附近处的局部横剖视图。在图7中,为了容易地理解固定结构,将翻边部211、轴承保持架23以及第二轴承242描绘在同一平面内。
如图7所示,保持架凸部41还具有进一步向径向外侧突出的二次凸部411。二次凸部411的径向外侧的面比保持架凸部41的其他部分的径向外侧的面向径向外侧突出。并且,二次凸部411的径向外侧的面与翻边部211的内周面接触。由此,保持架凸部41与翻边部211间的接触部被狭小化。
如此一来,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保持架凸部41中,只有二次凸部411与翻边部211接触。因此,由于该接触使得保持架凸部41产生的位移集中于二次凸部411附近。若保持架凸部41的位移集中于二次凸部411附近,则抑制了向保持架凹部42传递的应力。其结果是,抑制了保持架凹部42的变形以及伴随保持架凹部42的变形而产生的轴承部24的应变。
二次凸部411优选位于保持架凸部41的周向的中央。如此一来,保持架凸部41的位移集中于周向的中央附近。因此,更加抑制了向保持架凹部42传递的应力。
<2-3.关于定子铁芯、轴承保持架以及轴承部的固定结构>
接下来,对定子铁芯26、轴承保持架23以及轴承部24更加详细的固定结构进行说明。图8是马达1的铁芯背部261附近处的局部横剖视图。在图8中,为了容易地理解固定结构,将轴承保持架23与铁芯背部261间的接触部和轴承保持架23与第一轴承241间的接触部描绘在同一平面内。
如图8所示,铁芯背部261的内周面中,与保持架凸部41不接触的部分的中心角为θ1。并且,在第一轴承241的外周面中,与保持架凹部42接触的部分的中心角为θ2。在马达1中,中心角θ1的大小大于等于中心角θ2的大小。因此,保持架凸部41和铁芯背部261间的接触部与保持架凹部42和第一轴承241间的接触部在径向不重叠。即,保持架凸部41和铁芯背部261间的接触部的周向位置与保持架凹部42和第一轴承241间的接触部的周向位置不重叠。
在这样的结构中,不容易从保持架凸部41与铁芯背部261间的接触部向保持架凹部42与第一轴承241间的接触部传递应力。因此,即使由于压入而保持架凸部41被压向径向内侧,也不容易产生保持架凹部42的内径变形以及伴随保持架凹部42的内径变形而产生的轴承24的应变。
特别是,本实施方式中的定子铁芯26具有多个压入凸部263。各压入凸部263从铁芯背部261的内周面朝向径向内侧突出。并且,多个压入凸部263沿周向大致等间隔排列。各压入凸部263的径向内侧的面的周向的宽度比保持架凸部41的径向外侧的面的周向的宽度小。并且,在铁芯背部261的内周面中,只有压入凸部263的径向内侧的面与保持架凸部41接触。
由此,限制了定子铁芯26与保持架凸部41间的接触部的周向的宽度。由于压入负荷而导致的保持架凸部41向径向内侧的位移集中于该接触部附近。其结果是,进一步抑制了向保持架凹部42传递的应力。因此,进一步抑制了保持架凹部42的变形以及伴随保持架凹部42的变形而产生的轴承部24的应变。
并且,本实施方式中的定子铁芯26除多个压入凸部263以外还具有定位凸部264。定位凸部264从铁芯背部261的内周面向径向内侧突出。并且,定位凸部264比多个压入凸部263向径向内侧突出。因此,定位凸部264的径向内侧的端部位于比保持架凸部41的外周面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并且,定位凸部264配置于相邻的一对保持架凸部41之间。即,定位凸部264嵌入于设置在保持架凹部42的径向外侧的槽中。由此,相对于定子铁芯26轴承保持架23在周向被定位。
定位凸部264的周向的宽度比保持架凹部42的周向的宽度小。而如图8所示,设置于定子铁芯26的内周面的其他凸部的周向的宽度比保持架凹部42的周向的宽度大。因此,在设置于定子铁芯26的内周面的多个凸部中,只有定位凸部264能够与保持架凹部42嵌合。如此一来,将轴承保持架23压入于定子铁芯26时的定位作业变得容易。
图9是马达1的第一轴承241附近处的局部纵剖视图。如图9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保持架凸部41与铁芯背部261间的接触部的轴向的位置与保持架凹部42与第一轴承241间的接触部的轴向的位置不同。因此,更加不容易从保持架凸部41与铁芯背部261间的接触部向保持架凹部42与第一轴承241间的接触部传递应力。因此,更加抑制了保持架凹部42的内径变形以及伴随保持架凹部42的内径变形而产生的轴承部24的应变。
<3.第三实施方式>
图10是马达1的第三实施方式中的翻边部211的附近处的局部纵剖视图。图11是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的局部纵剖视图。图12是第三实施方式中的马达1的俯视图。图13是第三实施方式中的固定部219的主视放大图。
以下,以第三实施方式与第二实施方式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
如图10、图11所示,安装板21I的翻边部211具有多个铆接部215。 在本实施方式中,铆接部的个数为3个。各铆接部215比翻边部211的其他部位更向径向外侧产生塑性变形。并且,各铆接部215的下表面与电路板22I的上表面或者端缘部接触。由此,电路板22I被夹持并固定在安装板21I的内侧板状部212与铆接部215之间。
如图10所示,安装板21的翻边部211具有一个以上的止转部217。在本实施方式中,止转部217的个数为两个。各止转部217与多个保持架凹部42在周向位置重叠。各止转部217位于比保持架凸部41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各止转部217与保持架凹部42接触。另外,各止转部217也可不与保持架凹部42接触而是在径向对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各止转部217通过使翻边部211朝向径向内侧产生塑性变形而形成。
通过形成各止转部217,在轴承保持架23相对于安装板21I作用有周向的力时,能够抑制安装板21I和轴承保持架23的周向位置相对移动。并且,不用追加部件就能够抑制安装板21I和轴承保持架23的周向位置的相对移动。并且,铆接部215和止转部217能够由同一工序形成。即,铆接翻边部211时,通过使翻边部211的一部分不是向径向外侧产生塑性变形,而是向径向内侧产生塑性变形,能够形成止转部217。并且,以止转部217和轴承保持架23接触的方式产生塑性变形后,能够防止安装板21I和轴承保持架23的周向位置的相对移动。另外,当配置有多个止转部件217时,各止转部217可以如本实施方式所示相邻配置,也可在各止转部间配置铆接部215。
如图12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的安装板21H包括平板状的基部218和从基部218向电路板22I侧沿轴向延伸的固定部219。所谓基部218包括内侧板状部212、台阶部213和外侧板状部214。在本实施方式中,基部218也可不具有台阶部213。即,内侧板状部212和外侧板状部214也可在同一平面上。
如图13所示,固定部219从基部218的外侧板状部214向图示上侧,即电路板22I侧沿轴向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固定部219设置在四个地方。另外,固定部219的个数既可为1~3个,也可为5个以上。在本实施方式中,优选电路板俯视时的形状为矩形,固定部219的个数 为4个。
固定部219包括支撑部2191和比支撑部2191向轴向上侧延伸的突出部2192。各固定部219的各支撑部2191具有在同一平面上与电路板21I接触的支撑面。优选支撑部2191具有与轴向垂直的支撑面。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撑部2191配置于突出部2192的外侧。突出部2192成对设置,且从支撑部2191的内侧向轴向上侧延伸。另外,在上述中固定部219“从基部218向电路板22I侧沿轴向延伸”,但是,严密地说,固定部219的突出部2192向电路板22I的轴向上侧突出。
电路板22I在其外周缘具有多个凹陷部222,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俯视时,凹陷部222为从外形向内侧凹陷的大致U字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四处设置有凹陷部222。凹陷部222配置在与固定部219对应的位置。换言之,在俯视时,凹陷部222配置于与固定部219重叠的位置。
安装板21I的固定部219的支撑部2191的上表面与电路板22I的下表面接触。突出部2192通过电路板22I的凹陷部222的内侧与电路板22I的上表面接触。在本实施方式中,各固定部219具有两个突出部2192。该一对突出部2192分别以登上凹陷部222的边缘的方式弯折。并且,该一对突出部2192分别向与凹陷部222的俯视时的开口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弯折,并与电路板22I的上表面接触。另外,也可不是所有的固定部219都具有两个突出部2192。
在此,由于对突出部2192的周围的电路板221施加有应力,因此存在配线图案断路的危险。因此,优选在电路板22I中的突出部2192的周围设置不配置配线图案的区域。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是凹陷部222,所以与突出部2192通过贯通孔的内侧的情况相比,能够不损坏电路板22I的配线空间就能将电路板22I固定到静止部2。并且,通过使突出部2192以登上凹陷部222的边缘的方式弯折,能够防止电路板22I相对于安装板21I在平面方向移动。并且,通过使突出部2192向与凹陷部222的俯视时的开口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弯折,即便是凹陷部222,也能够防止电路板22I相对于安装板21I在平面方向移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凹陷部222也可不为U字状,可以变更为 E字状、圆弧状等形状。
并且,也可取代凹陷部222,而设置沿轴向贯通电路板22I的插通孔,突出部2192通过插通孔与电路板22I的下表面(与安装板21I相反一侧的面)接触。
而且,在固定部中,也可分别存在有只具有支撑部的固定部和只具有突出部的固定部。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固定部219也可不形成于外侧板状部215而形成于台阶部213。
<4.变形例>
以上,对本发明所例示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为上述的实施方式。
图14是一变形例所涉及的轴承保持架23B的纵剖视图。图14中的轴承保持架23B具有从筒状部40B的下端部向径向外侧延展的凸缘部50B。因此,筒状部40B的刚性通过凸缘部50B而得到提高。但是,图14的轴承保持架23B具有沿径向贯通保持架凸部41B的贯通孔412B。由此,位于比贯通孔412B靠上侧的位置的保持架凸部41B的可弯曲性得到提高。
贯通孔412B位于比凸缘部50B靠上侧的位置。并且,在将轴承保持架23B压入安装板以及定子铁芯后的状态下,贯通孔412B位于比翻边部以及铁芯背部靠下侧的位置。因此,在与翻边部以及铁芯背部间的接触部中,保持架凸部41B容易向径向内侧弯曲。因此,更加抑制了向保持架凹部42B传递的应力。
图15是其他变形例所涉及的轴承保持架23C的俯视图。图15中的轴承保持架23C具有从筒状部40C的下端部向径向外侧延展的凸缘部50C。因此,筒状部40C的刚性通过凸缘部50C而得到提高。但是,图15中的轴承保持架23C具有沿轴向贯通凸缘部50C的贯通孔52C。贯通孔52C的周向位置与保持架凸部的周向位置重叠。由此,提高了保持架凸部41C的可弯曲性。
若保持架凸部41C的可弯曲性提高,则在与翻边部以及铁芯背部间的接触部中,保持架凸部41C容易向径向内侧弯曲。因此,更加抑制了向保持架凹部传递的应力。
另外,也可代替贯通孔而在凸缘部设置切口。但是,为了进一步提高保持架凸部的可弯曲性,无论是设置贯通孔还是切口都优选是凸缘部的最内周部沿轴向被贯通。即,优选贯通孔或者切口的径向内侧的边缘面位于保持架凸部的径向外侧的面的下方。
图16以及图17是其他变形例所涉及的马达的局部纵剖视图。在图16以及图17的例子中,轴承部24D由第一轴承241D和外径比第一轴承241D的外径大的第二轴承242D构成。并且,轴承保持架23D具有小径部231D和径比小径部231D的径大的大径部232D。第一轴承241D保持于小径部231D。第二轴承242D保持于大径部232D。如此使得上下轴承的外径不同,则能够应对轴承部的上部附近以及下部附近所分别要求的支撑力。
并且,图16以及图17中的轴承保持架23D在小径部231D和大径部232D之间具有环状的圆板部233D。圆板部233D将小径部231D的大径部232D侧的端部和大径部232D的小径部231D侧的端部连接。特别是,在图17的例子中,安装板21D的下表面与圆板部233D的上表面接触。如此一来,能够容易地将安装板21D在轴向定位。
另外,在图16以及图17的例子中,第二轴承242D以及大径部232D位于比第一轴承241D以及小径部231D靠下侧的位置。但是,第二轴承242D以及大径部232D也可位于比第一轴承241D以及小径部231D靠上侧的位置。
图18是其他变形例所涉及的马达的局部横剖视图。在图18的例子中,保持架凸部41E的周向中央部413E的曲率与保持架凸部41E的周向两端部414E的曲率不同。具体地说,周向中央部413E的曲率中心90E配置于偏离中心轴线9E的位置。其结果是,保持架凸部41E的周向中央部413E的曲率半径比周向中央部413E与中心轴线9E间的距离大。如此一来,保持架凸部41E的周向中央部413E的可弯曲性更加提高。因此,进一步抑制了向保持架凹部42E传递的应力。
图19是其他变形例所涉及的马达的局部横剖视图。在图19的例子中,保持架凸部41F的周向中央部413F的径向的厚度比保持架凸部41F的周向两端部414F的径向的厚度薄。如此一来,保持架凸部41F的周向中央部413F的可弯曲性进一步提高。因此,更加抑制了向保持架凹部42F传递的应力。
电路板可以配置于安装板的上表面侧以及下表面侧中的任一侧。例如,如图20所示,也可在安装板21G的下表面侧配置电路板22G。在图20的例子中,翻边部211G从安装板21G的第一插入孔210G的边缘朝向下方突出。并且,在电路板22G的下表面侧形成有铆接部215G。
并且,设置于轴承保持架的凹凸的个数也可与上述的实施方式不同。例如,如图21所示,轴承保持架23H也可具有六个保持架凸部41H和六个保持架凹部42H。并且,如图21所示,保持架凸部41H也可不具有二次凸部。保持架凸部的径向外侧的面的一部分或者整体与外围部件接触即可。并且,保持架凹部的径向内侧的面的一部分或者整体与轴承部接触即可。
并且,保持架凸部以及保持架凹部的各尺寸也可与本申请的各图示不同。但是,为了提高保持架凸部的可弯曲性,优选尽可能地扩大保持架凸部的周向的宽度。例如,优选保持架凸部的周向的宽度比保持架凹部的周向的宽度大。
另外,关于马达的细节部位的形状,也可与本申请的各图示不同,并且,上述实施方式或者变形例中出现的各要素只要不相互矛盾即可进行适当组合。
本发明能够用于马达。
Claims (19)
1.一种马达,包括:
轴承保持架,其在沿上下延伸的中心轴线的周围,沿轴向呈圆筒状地延伸,
轴承部,其固定于所述轴承保持架的径向内侧,
外围部件,其具有供所述轴承保持架插入的插入孔,且所述外围部件固定于所述轴承保持架的径向外侧,
轴,其被所述轴承部支撑为能够旋转,以及
磁铁,其与所述轴一同旋转,
其特征在于:
所述轴承保持架具有:
多个保持架凸部,所述多个保持架凸部的径向外侧的面至少局部与所述外围部件接触,以及
多个保持架凹部,所述多个保持架凹部位于比所述保持架凸部靠径向内侧的位置,且所述多个保持架凹部的径向内侧的面至少局部与所述轴承部接触,
所述多个保持架凸部和所述多个保持架凹部沿周向交替设置,
所述外围部件的内周面中与所述保持架凸部不接触的部分的中心角大于等于所述轴承部的外周面中与所述保持架凹部接触的部分的中心角。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轴承保持架还具有连接所述保持架凸部和所述保持架凹部的倾斜部,
所述倾斜部相对于径向倾斜地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围部件具有从外围部件的内周面朝向径向内侧突出的多个压入凸部,
所述压入凸部与所述保持架凸部接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压入凸部的径向内侧的面的周向的宽度,比所述保持架凸部的径向外侧的面的周向的宽度小。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持架凸部具有从保持架凸部的径向外侧的面更向径向外侧突出的二次凸部,
所述二次凸部与所述外围部件接触。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围部件具有从所述外围部件的内周面朝向径向内侧突出的定位凸部,
所述定位凸部配置在相邻的一对所述保持架凸部之间,
所述定位凸部的径向内侧的端部位于比所述保持架凸部的外周面靠径向内侧的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定位凸部的周向的宽度比所述保持架凹部的周向的宽度小,
设置于所述外围部件的内周面的其他凸部的周向宽度,比所述保持架凹部的周向的宽度大。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轴承保持架在所述保持架凸部的上侧还具有外径比所述保持架凸部的径向外侧的面的外径小的插入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轴承保持架包括:
筒状部,其包括多个所述保持架凸部以及多个所述保持架凹部;以及
凸缘部,其从所述筒状部的下端部向径向外侧延展。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轴承保持架在比所述外围部件靠下侧且比所述凸缘部靠上侧的位置具有沿径向贯通所述保持架凸部的贯通孔。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轴承保持架具有沿轴向贯通所述凸缘部的贯通孔或者切口,
所述贯通孔或者所述切口的周向的位置与所述保持架凸部的周向的位置重叠。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轴承部具有外径相等的第一轴承以及第二轴承,
所述保持架凹部的径向内侧的面从所述第一轴承的径向外侧的位置到所述第二轴承的径向外侧的位置以相同的径沿轴向连续。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轴承包括:
第一轴承部,以及
第二轴承部,其外径比所述第一轴承的外径大,
所述轴承保持架包括:
小径部,其保持所述第一轴承,以及
大径部,其径比所述小径部的径大,
所述大径部位于所述小径部的上侧或者下侧,并保持所述第二轴承。
14.根据权利要求12或者权利要求13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马达还具有介于所述第一轴承与所述第二轴承之间的间隔部件。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持架凸部和所述外围部件间的接触部的轴向的位置,与所述保持架凹部和所述轴承部间的接触部的轴向的位置不同。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持架凸部的周向的宽度比所述保持架凹部的周向的宽度大。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持架凸部的周向中央部的曲率半径,比所述周向中央部与所述中心轴线间的距离大。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持架凸部的周向中央部的径向的厚度,比所述保持架凸部的周向两端部的径向的厚度薄。
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围部件为具有环状的铁芯背部的定子铁芯,
所述铁芯背部的内周面与所述保持架凸部接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2-010451 | 2012-01-20 | ||
JP2012010451A JP5804269B2 (ja) | 2012-01-20 | 2012-01-20 | モータ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219820A CN103219820A (zh) | 2013-07-24 |
CN103219820B true CN103219820B (zh) | 2015-08-05 |
Family
ID=476641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210552779.9A Active CN103219820B (zh) | 2012-01-20 | 2012-12-18 | 马达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018814B2 (zh) |
EP (1) | EP2618463B1 (zh) |
JP (1) | JP5804269B2 (zh) |
CN (1) | CN103219820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765671B2 (ja) * | 2012-01-20 | 2015-08-19 |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 モータ |
CN105762971B (zh) * | 2014-12-19 | 2019-01-29 | 苏州工业园区泰格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新型减振连接装置 |
GB201615491D0 (en) * | 2016-09-13 | 2016-10-26 | Delta Motorsport Ltd | Improvements in or relating to gas turbine generators |
JP2018074685A (ja) * | 2016-10-26 | 2018-05-10 | マブチモーター株式会社 |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
KR102607118B1 (ko) * | 2017-10-10 | 2023-11-29 | 제로 이 테크놀로지스 엘엘씨 | 전기 기계의 냉각 및 안정화 시스템 및 방법 |
JP7083642B2 (ja) * | 2017-12-28 | 2022-06-13 | 株式会社小糸製作所 | モータ、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灯具 |
JP2020162206A (ja) * | 2019-03-25 | 2020-10-01 | 日本電産サーボ株式会社 | モータ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650678A (en) * | 1993-03-12 | 1997-07-22 | Sanyo Denki Co., Ltd. | Brushless DC motor and bearing holding therefor |
CN1933292A (zh) * | 2005-09-16 | 2007-03-21 |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 轴承保持部以及具有该轴承保持部的电动机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363003A (en) * | 1991-06-06 | 1994-11-08 | Nippon Densan Corporation | Motor and circuitry for protecting same |
JPH0617821A (ja) * | 1992-06-29 | 1994-01-25 | Canon Inc | 軸受およびモーターの減速装置 |
JPH09103044A (ja) * | 1995-10-04 | 1997-04-15 | Sankyo Seiki Mfg Co Ltd | 軸受装置の製造方法 |
JP3309707B2 (ja) * | 1996-05-13 | 2002-07-29 |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 軸受構造体 |
US6072261A (en) * | 1998-02-12 | 2000-06-06 | Delta Electronics, Inc. | Motor construction |
JP4460730B2 (ja) * | 2000-07-11 | 2010-05-12 | ミネベア株式会社 | スピンドルモータ |
JP2002362385A (ja) * | 2001-06-08 | 2002-12-18 | Koyo Seiko Co Ltd | 電動式動力舵取装置 |
JP2003088009A (ja) | 2001-09-10 | 2003-03-20 | Sankyo Seiki Mfg Co Ltd | コア付モータの製造方法 |
US6617736B1 (en) * | 2002-02-22 | 2003-09-09 | Sunonwealth Electric Machine Industry Co., Ltd. | Axle tube structure for a motor |
JP3860096B2 (ja) | 2002-08-09 | 2006-12-20 | アスモ株式会社 |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
JP2004229468A (ja) * | 2003-01-27 | 2004-08-12 | Asmo Co Ltd | モータ |
TWI231085B (en) * | 2003-09-05 | 2005-04-11 | Sunonwealth Electr Mach Ind Co | Assembling device for an axial tube structure of a motor |
JP2006005972A (ja) | 2004-06-15 | 2006-01-05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
CN2764040Y (zh) * | 2004-12-04 | 2006-03-08 |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 小型马达轴承座 |
JP2007082368A (ja) * | 2005-09-16 | 2007-03-29 | Mabuchi Motor Co Ltd | 片持ち軸受構成の小型モータ |
JP2007110791A (ja) | 2005-10-12 | 2007-04-26 | Nippon Densan Corp | 軸受機構およびモータ |
JP4946625B2 (ja) * | 2007-05-21 | 2012-06-06 |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 モータ |
JP2009153329A (ja) * | 2007-12-21 | 2009-07-09 | Sony Corp | モータの軸受け保持具 |
FR2932931A1 (fr) * | 2008-06-18 | 2009-12-25 | Brose Fahrzeugteile | Moteur electrique et systeme de motorisation electrique |
CN201303272Y (zh) * | 2008-10-23 | 2009-09-02 | 中山大洋电机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外转子电机端盖 |
JP2011222077A (ja) * | 2010-04-08 | 2011-11-04 | Nippon Densan Corp | スピンドルモータおよびディスク駆動装置 |
-
2012
- 2012-01-20 JP JP2012010451A patent/JP5804269B2/ja active Active
- 2012-12-18 CN CN201210552779.9A patent/CN103219820B/zh active Active
-
2013
- 2013-01-07 EP EP13150416.9A patent/EP2618463B1/en active Active
- 2013-01-15 US US13/741,612 patent/US9018814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650678A (en) * | 1993-03-12 | 1997-07-22 | Sanyo Denki Co., Ltd. | Brushless DC motor and bearing holding therefor |
CN1933292A (zh) * | 2005-09-16 | 2007-03-21 |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 轴承保持部以及具有该轴承保持部的电动机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130187498A1 (en) | 2013-07-25 |
JP2013150483A (ja) | 2013-08-01 |
EP2618463A3 (en) | 2017-05-10 |
EP2618463A2 (en) | 2013-07-24 |
CN103219820A (zh) | 2013-07-24 |
US9018814B2 (en) | 2015-04-28 |
EP2618463B1 (en) | 2020-11-25 |
JP5804269B2 (ja) | 2015-11-0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219821B (zh) | 马达 | |
CN103219820B (zh) | 马达 | |
CN204597658U (zh) | 马达 | |
CN205231904U (zh) | 马达 | |
JP5324673B2 (ja) | 分割式コアを有する電動機の回転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US9531222B2 (en) | Stator core having convex protruding portion coinciding with adjacent coils | |
CN102738935B (zh) | 马达 | |
KR101586963B1 (ko) | 적층 철심의 제조 방법 및 그것에 의해 제조된 적층 철심 | |
JP5859112B2 (ja) | 回転電機の電機子、及び回転電機の電機子の製造方法 | |
CN103683598A (zh) | 用于电旋转机器的转子 | |
US9647518B2 (en) |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laminated iron core | |
CN204258508U (zh) | 马达 | |
JP5358517B2 (ja) | 積層鉄心の製造方法 | |
JP2011030320A (ja) | 回転電機及び回転電機の製造方法 | |
JP2018074638A (ja) | ステータ、モータ、および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 | |
JP2014236612A (ja) | 回転電機の固定子 | |
JP2013034335A (ja) | 磁石埋め込み型モータ用ロータ構造 | |
JP2011024319A (ja) | ロータにおけるシャフトの取付構造 | |
JP5297147B2 (ja) | 磁石装着型回転子鉄心の製造方法 | |
WO2017094525A1 (ja) | ステータ、モータ、および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 | |
JP2018093581A (ja) | ステータ、モータ | |
JP6731112B2 (ja) | ハウジングとそれを用いた回転電機及び回転電機のハウジングの製造方法 | |
KR102040127B1 (ko) | 로터 코어부재의 동심도 설정방법 | |
JP2013102575A (ja) | 回転電機 | |
JP2019054622A (ja) | ステータ、モータ、および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