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196256A - 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 Google Patents

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196256A
CN103196256A CN2013100961593A CN201310096159A CN103196256A CN 103196256 A CN103196256 A CN 103196256A CN 2013100961593 A CN2013100961593 A CN 2013100961593A CN 201310096159 A CN201310096159 A CN 201310096159A CN 103196256 A CN103196256 A CN 10319625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ewly
increased
generator
communicated
solu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096159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196256B (zh
Inventor
李华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310096159.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196256B/zh
Publication of CN10319625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9625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19625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9625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30/00Adapting or protecting infrastructure or their operation
    • Y02A30/27Relating to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technolog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62Absorption based systems

Landscapes

  • Sorption 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属于热泵技术领域。第二吸收器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发生器,发生器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第二发生器,第二发生器经溶液节流阀和第二吸收器连通分汽室,分汽室经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吸收器,吸收器经溶液热交换器连通第二吸收器,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连通第二吸收器,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连通冷凝器,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连通第二冷凝器,冷凝器经冷剂液泵、第二冷凝器经第二冷剂液泵分别连通蒸发器,蒸发器连通吸收器,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和蒸发器连通余热介质管路,吸收器连通被加热介质管路,冷凝器和第二冷凝器连通冷却介质管路,形成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Description

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低温余热利用与热泵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以余热介质与冷却介质(冷环境)之间的温差作为驱动力,当驱动温差较大时应采用双效或多效流程来实现对余热的充分利用;任何传热环节的温差浪费都将带来热能利用率的降低,只有充分利用温差才可以得到合理的热力学完善度。
在利用余热介质提供显热的场合,余热介质的高温放热部分和低温放热部分与冷却介质之间的温差有区别,余热介质的高温放热段与冷却介质的低温吸热段之间往往存在相对较大的温差。此时,若以单效流程完成溶液发生过程,则温差利用不充分,循环的热力学完善度和性能指数不理想;若采用经典双效流程完成溶液发生过程,则要求余热介质与冷却介质之间要有足够的温差;这需要新的循环流程来实现此种情况下温差的充分利用。
除了消除较大的传热温差之外,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的循环流程还要实现更多的要求,这些要求包括:热力学参数平滑变化,供热参数可调节,能够较好地适应工况变化,具有最佳的性能指数;能够实现对余热资源和第二类温差的深度利用,或利用不同品位的余热以实现余热的综合利用。
本发明提供由经典单效流程和发生-吸收型双效流程形成复合发生流程的系列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以提高余热负荷的利用价值和热能利用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主要目的是要提供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具体发明内容分项阐述如下:
1.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主要由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冷凝器、第二冷凝器、蒸发器、溶液节流阀、第二溶液节流阀、溶液泵、冷剂液泵、第二冷剂液泵、溶液热交换器和分汽室所组成;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与发生器连通,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节流阀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和第二吸收器与分汽室连通,分汽室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分汽室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蒸发器连通,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与蒸发器连通,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和蒸发器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冷凝器和第二冷凝器还分别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其中,为方便部件布局,或增加第二溶液泵,将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与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与发生器连通。
2.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主要由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冷凝器、第二冷凝器、蒸发器、溶液节流阀、溶液泵、冷剂液泵、第二冷剂液泵、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分汽室所组成;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与发生器连通,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溶液节流阀和第二吸收器与分汽室连通,分汽室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分汽室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蒸发器连通,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与蒸发器连通,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和蒸发器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冷凝器和第二冷凝器还分别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其中,为方便部件布局,或增加第二溶液泵,将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与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与发生器连通。
3.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主要由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冷凝器、第二冷凝器、蒸发器、溶液节流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冷剂液泵、第二冷剂液泵、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分汽室所组成;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和第二吸收器与分汽室连通,分汽室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分汽室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蒸发器连通,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与蒸发器连通,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和蒸发器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冷凝器和第二冷凝器还分别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4.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主要由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冷凝器、蒸发器、溶液节流阀、溶液泵、冷剂液泵、溶液热交换器和分汽室所组成;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与发生器连通,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吸收器与分汽室连通,分汽室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分汽室和第二发生器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蒸发器连通,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和蒸发器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冷凝器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5.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主要由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冷凝器、蒸发器、溶液泵、冷剂液泵、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分汽室所组成;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吸收器与分汽室连通,分汽室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分汽室和第二发生器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蒸发器连通,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和蒸发器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冷凝器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6.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4项所述的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冷剂液泵或节流阀、第三发生器、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吸收器增设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和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和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通后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与蒸发器连通或经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形成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7.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4项所述的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冷剂液泵或节流阀、第三发生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将分汽室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调整为分汽室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泵、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和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和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通后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与蒸发器连通或经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形成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8.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4项所述的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冷剂液泵或节流阀、第三发生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泵,将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调整为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和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和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通后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与蒸发器连通或经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形成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9.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5项所述的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冷剂液泵或节流阀、第三发生器、第三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吸收器增设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和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和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通后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与蒸发器连通或经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形成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10.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5项所述的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冷剂液泵或节流阀、第三发生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将分汽室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调整为分汽室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泵、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和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和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通后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与蒸发器连通或经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形成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11.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5项所述的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冷剂液泵或节流阀、第三发生器、第三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将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调整为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和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和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通后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与蒸发器连通或经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形成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12.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3项所述的任一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调整为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将分汽室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调整为分汽室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13.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4-5项所述的任一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调整为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将分汽室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调整为分汽室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14.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3项所述的任一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15.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3项所述的任一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冷剂液泵或新增节流阀、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冷凝器,第二发生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冷凝器连通,新增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与蒸发器连通或经新增节流阀与第二冷凝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和新增冷凝器还分别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16.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3项所述的任一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调整为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17.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3项所述的任一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冷剂液泵或新增节流阀、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冷凝器,分汽室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冷凝器连通,新增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与蒸发器连通或经新增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和新增冷凝器还分别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18.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2项所述的任一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第二发生器、新增第二吸收器、新增第二溶液泵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吸收器连通,新增第二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第二发生器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第二吸收器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第二吸收器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19.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2项所述的任一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冷剂液泵或新增节流阀、新增第二发生器、新增第二吸收器、新增第二溶液泵、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冷凝器,第二发生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吸收器连通,新增第二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第二发生器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第二吸收器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冷凝器连通,新增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与蒸发器连通或经新增节流阀与第二冷凝器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第二吸收器和新增冷凝器还分别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20.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2项所述的任一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第二发生器、新增第二吸收器、新增第二溶液泵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将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调整为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吸收器连通,新增第二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第二发生器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第二吸收器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第二吸收器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21.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2项所述的任一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冷剂液泵或新增节流阀、新增第二发生器、新增第二吸收器、新增第二溶液泵、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冷凝器,分汽室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吸收器连通,新增第二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第二发生器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第二吸收器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冷凝器连通,新增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与蒸发器连通或经新增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第二吸收器和新增冷凝器还分别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22.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4-5项所述的任一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分汽室和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调整为分汽室和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23.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3项所述的任一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第二发生器、新增第二吸收器、新增第二溶液泵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将分汽室和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调整为分汽室和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吸收器连通,新增第二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第二发生器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第二吸收器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第二吸收器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24.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3项所述的任一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冷凝器和新增冷剂液泵,第二发生器和分汽室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冷凝器连通,新增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与蒸发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和新增冷凝器还分别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25.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6-11项所述的任一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三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26.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6-11项所述的任一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冷凝器和新增冷剂液泵,第三发生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冷凝器连通,新增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与蒸发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和新增冷凝器还分别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27.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26项所述的任一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吸收器、第二分汽室和再增溶液泵,保留或取消吸收器与外部连通的被加热介质管路,将分汽室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调整为分汽室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和吸收器与第二分汽室连通,第二分汽室还有浓溶液管路经再增溶液泵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三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与吸收器连通,第二分汽室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或第二冷凝器连通,蒸发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三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附图说明:
图1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第1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2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第2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3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第3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4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第4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5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第5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6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第6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7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第7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8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第8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9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第9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10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第10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11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第11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12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第12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13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第13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14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第14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中,1-发生器,2-第二发生器,3-吸收器,4-第二吸收器,5-冷凝器,6-第二冷凝器,7-蒸发器,8-溶液节流阀,9-第二溶液节流阀,10-溶液泵,11-冷剂液泵,12-第二冷剂液泵,13-溶液热交换器,14-分汽室,15-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6-第二溶液泵,17-第三发生器,18-第三溶液泵,19-第三溶液热交换器,20-节流阀,21-第三吸收器,22-第二分汽室;A-新增发生器,B-新增吸收器,C-新增溶液泵,D-新增溶液热交换器,E-新增冷凝器,F-新增冷剂液泵,G-再增溶液泵。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要说明的是,在结构和流程的表述上,非必要情况下不重复进行;对显而易见的流程不作表述。下面结合附图和实例来详细描述本发明。
图1所示的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它主要由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冷凝器、第二冷凝器、蒸发器、溶液节流阀、第二溶液节流阀、溶液泵、冷剂液泵、第二冷剂液泵、溶液热交换器和分汽室所组成;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与发生器1连通,发生器1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节流阀9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8和第二吸收器4与分汽室14连通,分汽室14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泵10和溶液热交换器13与吸收器3连通,吸收器3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发生器1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分汽室14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6连通,冷凝器5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11与蒸发器7连通,第二冷凝器6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12与蒸发器7连通,蒸发器7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3连通,发生器1、第二发生器2和蒸发器7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3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冷凝器5和第二冷凝器6还分别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第二吸收器4的稀溶液进入发生器1,余热介质流经发生器1、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二吸收器4提供冷剂蒸汽,发生器1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节流阀9节流降压进入第二发生器2,余热介质流经第二发生器2、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二冷凝器6提供冷剂蒸汽,第二发生器2的浓溶液经溶液节流阀8节流降压之后流经第二吸收器4、吸热部分汽化后进入分汽室14,分汽室14释放的冷剂蒸汽进入冷凝器5,分汽室14的浓溶液经溶液泵10和溶液热交换器13进入吸收器3、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吸收器3的稀溶液经溶液热交换器13进入第二吸收器4、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其内的溶液;冷凝器5和第二冷凝器6的冷剂蒸汽分别放热于冷却介质成冷剂液,冷凝器5的冷剂液经冷剂液泵11加压进入蒸发器7,第二冷凝器6的冷剂液经第二冷剂液泵12加压进入蒸发器7,蒸发器7的冷剂液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吸收器3提供,形成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图2所示的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它主要由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冷凝器、第二冷凝器、蒸发器、溶液节流阀、溶液泵、冷剂液泵、第二冷剂液泵、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分汽室所组成;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与发生器1连通,发生器1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5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5、溶液节流阀8和第二吸收器4与分汽室14连通,分汽室14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泵10和溶液热交换器13与吸收器3连通,吸收器3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发生器1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分汽室14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6连通,冷凝器5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11与蒸发器7连通,第二冷凝器6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12与蒸发器7连通,蒸发器7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3连通,发生器1、第二发生器2和蒸发器7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3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冷凝器5和第二冷凝器6还分别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第二吸收器4的稀溶液进入发生器1,余热介质流经发生器1、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二吸收器4提供冷剂蒸汽,发生器1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5进入第二发生器2,余热介质流经第二发生器2、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二冷凝器6提供冷剂蒸汽,第二发生器2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5和溶液节流阀8节流降压之后流经第二吸收器4、吸热部分汽化后进入分汽室14,分汽室14释放的冷剂蒸汽进入冷凝器5,分汽室14的浓溶液经溶液泵10和溶液热交换器13进入吸收器3、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吸收器3的稀溶液经溶液热交换器13进入第二吸收器4、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其内的溶液;冷凝器5和第二冷凝器6的冷剂蒸汽分别放热于冷却介质成冷剂液,冷凝器5的冷剂液经冷剂液泵11加压进入蒸发器7,第二冷凝器6的冷剂液经第二冷剂液泵12加压进入蒸发器7,蒸发器7的冷剂液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吸收器3提供,形成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图3所示的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它主要由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冷凝器、第二冷凝器、蒸发器、溶液节流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冷剂液泵、第二冷剂液泵、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分汽室所组成;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6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5与发生器1连通,发生器1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5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8和第二吸收器4与分汽室14连通,分汽室14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泵10和溶液热交换器13与吸收器3连通,吸收器3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发生器1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分汽室14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6连通,冷凝器5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11与蒸发器7连通,第二冷凝器6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12与蒸发器7连通,蒸发器7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3连通,发生器1、第二发生器2和蒸发器7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3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冷凝器5和第二冷凝器6还分别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第二吸收器4的稀溶液经第二溶液泵16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5进入发生器1,余热介质流经发生器1、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二吸收器4提供冷剂蒸汽,发生器1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5进入第二发生器2,余热介质流经第二发生器2、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二冷凝器6提供冷剂蒸汽,第二发生器2的浓溶液经溶液节流阀8节流降压之后流经第二吸收器4、吸热部分汽化后进入分汽室14,分汽室14释放的冷剂蒸汽进入冷凝器5,分汽室14的浓溶液经溶液泵10和溶液热交换器13进入吸收器3、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吸收器3的稀溶液经溶液热交换器13进入第二吸收器4、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其内的溶液;冷凝器5和第二冷凝器6的冷剂蒸汽分别放热于冷却介质成冷剂液,冷凝器5的冷剂液经冷剂液泵11加压进入蒸发器7,第二冷凝器6的冷剂液经第二冷剂液泵12加压进入蒸发器7,蒸发器7的冷剂液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吸收器3提供,形成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图4所示的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它主要由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冷凝器、蒸发器、溶液节流阀、溶液泵、冷剂液泵、溶液热交换器和分汽室所组成;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与发生器1连通,发生器1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8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吸收器4与分汽室14连通,分汽室14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泵10和溶液热交换器13与吸收器3连通,吸收器3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发生器1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分汽室14和第二发生器2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冷凝器5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11与蒸发器7连通,蒸发器7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3连通,发生器1、第二发生器2和蒸发器7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3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冷凝器5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第二吸收器4的稀溶液进入发生器1,余热介质流经发生器1、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二吸收器4提供冷剂蒸汽,发生器1的浓溶液经溶液节流阀8节流降压进入第二发生器2,余热介质流经第二发生器2、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冷凝器5提供冷剂蒸汽,第二发生器2的浓溶液流经第二吸收器4、吸热部分汽化后进入分汽室14,分汽室14释放的冷剂蒸汽进入冷凝器5,分汽室14的浓溶液经溶液泵10和溶液热交换器13进入吸收器3、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吸收器3的稀溶液经溶液热交换器13进入第二吸收器4、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其内的溶液;冷凝器5的冷剂蒸汽放热于冷却介质成冷剂液,冷凝器5的冷剂液经冷剂液泵11加压进入蒸发器7、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吸收器3提供,形成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图5所示的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它主要由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冷凝器、蒸发器、溶液泵、冷剂液泵、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分汽室所组成;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6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5与发生器1连通,发生器1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5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吸收器4与分汽室14连通,分汽室14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泵10和溶液热交换器13与吸收器3连通,吸收器3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发生器1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分汽室14和第二发生器2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冷凝器5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11与蒸发器7连通,蒸发器7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3连通,发生器1、第二发生器2和蒸发器7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3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冷凝器5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第二吸收器4的稀溶液经第二溶液泵16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5进入发生器1,余热介质流经发生器1、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二吸收器4提供冷剂蒸汽,发生器1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5进入第二发生器2,余热介质流经第二发生器2、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冷凝器5提供冷剂蒸汽,第二发生器2的浓溶液流经第二吸收器4、吸热部分汽化后进入分汽室14,分汽室14释放的冷剂蒸汽进入冷凝器5,分汽室14的浓溶液经溶液泵10和溶液热交换器13进入吸收器3、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吸收器3的稀溶液经溶液热交换器13进入第二吸收器4、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其内的溶液;冷凝器5的冷剂蒸汽放热于冷却介质成冷剂液,冷凝器5的冷剂液经冷剂液泵11加压进入蒸发器7、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吸收器3提供,形成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图6所示的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5所示的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冷剂液泵、第三发生器、第三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吸收器3增设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与第三发生器17连通,第三发生器17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18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与吸收器3连通,将第二发生器2和分汽室1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和分汽室1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17连通后第三发生器17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12与蒸发器7连通,第三发生器17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
②流程上,第二发生器2和分汽室14释放的冷剂蒸汽提供给第三发生器17作驱动热介质,吸收器3的部分稀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进入第三发生器17,冷剂蒸汽流经第三发生器17、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冷凝器5提供冷剂蒸汽,第三发生器17的浓溶液经第三溶液泵18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进入吸收器3,流经第三发生器17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再经第二冷剂液泵12加压进入蒸发器7,形成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图7所示的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5所示的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节流阀、第三发生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将分汽室14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泵10和溶液热交换器13与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分汽室1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与第三发生器17连通,第三发生器17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泵10、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和溶液热交换器13与吸收器3连通,将第二发生器2和分汽室1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和分汽室1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17连通后第三发生器17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20与冷凝器5连通,第三发生器17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
②流程上,分汽室14和第二发生器2的冷剂蒸汽提供给第三发生器17作驱动热介质,分汽室14的浓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进入第三发生器17,冷剂蒸汽流经第三发生器17、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冷凝器5提供冷剂蒸汽,第三发生器17的浓溶液经溶液泵10、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和溶液热交换器13进入吸收器3,流经第三发生器17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再经节流阀20节流进入冷凝器5,形成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图8所示的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5所示的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节流阀、第三发生器、第三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将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调整为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3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与第三发生器17连通,第三发生器17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18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将第二发生器2和分汽室1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和分汽室1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17连通后第三发生器17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20与冷凝器5连通,第三发生器17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
②流程上,分汽室14和第二发生器2的冷剂蒸汽提供给第三发生器作驱动热介质,吸收器3的稀溶液经溶液热交换器13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进入第三发生器17,冷剂蒸汽流经第三发生器17、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冷凝器5提供冷剂蒸汽,第三发生器17的浓溶液经第三溶液泵18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进入第二吸收器4,流经第三发生器17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再经节流阀20节流进入冷凝器5,形成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图9所示的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3所示的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调整为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3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新增吸收器B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C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将分汽室14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泵10和溶液热交换器13与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分汽室14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泵10和溶液热交换器13与吸收器3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B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分汽室14的浓溶液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进入新增发生器A,余热介质流经新增发生器A、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新增吸收器B提供冷剂蒸汽,新增发生器A的浓溶液经溶液泵10和溶液热交换器13进入吸收器3,吸收器3的稀溶液经溶液热交换器13进入新增吸收器B、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冷却介质,新增吸收器B的稀溶液经新增溶液泵C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进入第二吸收器4,形成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图10所示的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1所示的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二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6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新增吸收器B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C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6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B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第二发生器2的冷剂蒸汽进入新增吸收器B、被浓溶液吸收并放热于冷却介质,新增吸收器B的稀溶液经新增溶液泵C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进入新增发生器A,余热介质流经新增发生器A、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二冷凝器6提供冷剂蒸汽,新增发生器A的浓溶液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进入新增吸收器B,形成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图11所示的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1所示的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分汽室1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调整为分汽室1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新增吸收器B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C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B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分汽室14的冷剂蒸汽进入新增吸收器B、被浓溶液吸收并放热于冷却介质,新增吸收器B的稀溶液经新增溶液泵C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进入新增发生器A,余热介质流经新增发生器A、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冷凝器5提供冷剂蒸汽,新增发生器A的浓溶液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进入新增吸收器B,形成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图12所示的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1所示的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冷剂液泵、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冷凝器,分汽室14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新增吸收器B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C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冷凝器E连通,新增冷凝器E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F与蒸发器7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B和新增冷凝器E还分别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分汽室14的部分冷剂蒸汽进入新增吸收器B、被浓溶液吸收并放热于冷却介质,新增吸收器B的稀溶液经新增溶液泵C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进入新增发生器A,余热介质流经新增发生器A、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新增冷凝器E提供冷剂蒸汽,新增发生器A的浓溶液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进入新增吸收器B,新增冷凝器E的冷剂蒸汽放热于冷却介质成冷剂液,新增冷凝器E的冷剂液经新增冷剂液泵F加压进入蒸发器7,形成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图13所示的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4所示的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分汽室14和第二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调整为分汽室14和第二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新增吸收器B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C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B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分汽室14和第二发生器2的冷剂蒸汽进入新增吸收器B、被浓溶液吸收并放热于冷却介质,新增吸收器B的稀溶液经新增溶液泵C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进入新增发生器A,余热介质流经新增发生器A、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冷凝器5提供冷剂蒸汽,新增发生器A的浓溶液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进入新增吸收器B,形成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图14所示的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3所示的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吸收器、第二分汽室和再增溶液泵,将分汽室14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泵10和溶液热交换器13与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分汽室14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泵10、溶液热交换器13和吸收器3与第二分汽室22连通,第二分汽室2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再增溶液泵G与第三吸收器21连通,第三吸收器21再有稀溶液管路与吸收器3连通,第二分汽室2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6连通,蒸发器7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21连通,第三吸收器21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蒸发器7的冷剂蒸汽分别进入吸收器3和第三吸收器21,分汽室14的浓溶液经溶液泵10和溶液热交换器13之后流经吸收器3、吸热部分汽化后进入第二分汽室22,第二分汽室22的冷剂蒸汽进入第二冷凝器6,第二分汽室22的浓溶液经再增溶液泵G加压进入第三吸收器21、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第三吸收器21的稀溶液进入吸收器3、吸收冷剂蒸汽并分别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和流经吸收器3的溶液,形成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本发明技术可以实现的效果——本发明所提出的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具有如下的效果和优势:
(1)包含的由单效和双效构成的复合发生流程,其中的单效发生过程和双效发生过程的比例可调节,温差利用充分,对应循环的热力学完善度得到保障。
(2)能够分段实现对余热的合理利用,消除温差浪费,提高余热和冷资源的利用水平。
(3)热力学参数平滑变化,供热参数可调节,能够较好地适应工况变化,得到较高的性能指数和热力学完善度。
(4)具有回热冷却端的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可实现第二类驱动温差的充分利用。
(5)丰富了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的类型,扩展了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的应用范围,有利于更好地采用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来实现温差利用,提高热能利用率。

Claims (27)

1.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主要由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冷凝器、第二冷凝器、蒸发器、溶液节流阀、第二溶液节流阀、溶液泵、冷剂液泵、第二冷剂液泵、溶液热交换器和分汽室所组成;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与发生器(1)连通,发生器(1)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节流阀(9)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8)和第二吸收器(4)与分汽室(14)连通,分汽室(14)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泵(10)和溶液热交换器(13)与吸收器(3)连通,吸收器(3)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发生器(1)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分汽室(14)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6)连通,冷凝器(5)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11)与蒸发器(7)连通,第二冷凝器(6)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12)与蒸发器(7)连通,蒸发器(7)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3)连通,发生器(1)、第二发生器(2)和蒸发器(7)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3)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冷凝器(5)和第二冷凝器(6)还分别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其中,为方便部件布局,或增加第二溶液泵,将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与发生器(1)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6)与发生器(1)连通。
2.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主要由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冷凝器、第二冷凝器、蒸发器、溶液节流阀、溶液泵、冷剂液泵、第二冷剂液泵、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分汽室所组成;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与发生器(1)连通,发生器(1)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5)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5)、溶液节流阀(8)和第二吸收器(4)与分汽室(14)连通,分汽室(14)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泵(10)和溶液热交换器(13)与吸收器(3)连通,吸收器(3)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发生器(1)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分汽室(14)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6)连通,冷凝器(5)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11)与蒸发器(7)连通,第二冷凝器(6)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12)与蒸发器(7)连通,蒸发器(7)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3)连通,发生器(1)、第二发生器(2)和蒸发器(7)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3)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冷凝器(5)和第二冷凝器(6)还分别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其中,为方便部件布局,或增加第二溶液泵,将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与发生器(1)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6)与发生器(1)连通。
3.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主要由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冷凝器、第二冷凝器、蒸发器、溶液节流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冷剂液泵、第二冷剂液泵、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分汽室所组成;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6)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5)与发生器(1)连通,发生器(1)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5)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8)和第二吸收器(4)与分汽室(14)连通,分汽室(14)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泵(10)和溶液热交换器(13)与吸收器(3)连通,吸收器(3)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发生器(1)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分汽室(14)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6)连通,冷凝器(5)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11)与蒸发器(7)连通,第二冷凝器(6)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12)与蒸发器(7)连通,蒸发器(7)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3)连通,发生器(1)、第二发生器(2)和蒸发器(7)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3)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冷凝器(5)和第二冷凝器(6)还分别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4.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主要由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冷凝器、蒸发器、溶液节流阀、溶液泵、冷剂液泵、溶液热交换器和分汽室所组成;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与发生器(1)连通,发生器(1)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8)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吸收器(4)与分汽室(14)连通,分汽室(14)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泵(10)和溶液热交换器(13)与吸收器(3)连通,吸收器(3)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发生器(1)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分汽室(14)和第二发生器(2)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冷凝器(5)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11)与蒸发器(7)连通,蒸发器(7)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3)连通,发生器(1)、第二发生器(2)和蒸发器(7)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3)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冷凝器(5)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5.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主要由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冷凝器、蒸发器、溶液泵、冷剂液泵、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分汽室所组成;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6)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5)与发生器(1)连通,发生器(1)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5)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吸收器(4)与分汽室(14)连通,分汽室(14)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泵(10)和溶液热交换器(13)与吸收器(3)连通,吸收器(3)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发生器(1)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分汽室(14)和第二发生器(2)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冷凝器(5)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11)与蒸发器(7)连通,蒸发器(7)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3)连通,发生器(1)、第二发生器(2)和蒸发器(7)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3)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冷凝器(5)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6.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4所述的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冷剂液泵或节流阀、第三发生器、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吸收器(3)增设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5)与第三发生器(17)连通,第三发生器(17)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6)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5)与吸收器(3)连通,将第二发生器(2)和分汽室(1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和分汽室(1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17)连通后第三发生器(17)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12)与蒸发器(7)连通或经节流阀(20)与冷凝器(5)连通,第三发生器(17)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形成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7.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4所述的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冷剂液泵或节流阀、第三发生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将分汽室(14)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泵(10)和溶液热交换器(13)与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分汽室(1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5)与第三发生器(17)连通,第三发生器(17)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泵(10)、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5)和溶液热交换器(13)与吸收器(3)连通,将第二发生器(2)和分汽室(1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和分汽室(1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17)连通后第三发生器(17)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12)与蒸发器(7)连通或经节流阀(20)与冷凝器(5)连通,第三发生器(17)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形成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8.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4所述的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冷剂液泵或节流阀、第三发生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泵,将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调整为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3)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5)与第三发生器(17)连通,第三发生器(17)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6)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5)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将第二发生器(2)和分汽室(1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和分汽室(1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17)连通后第三发生器(17)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12)与蒸发器(7)连通或经节流阀(20)与冷凝器(5)连通,第三发生器(17)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形成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9.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5所述的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冷剂液泵或节流阀、第三发生器、第三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吸收器(3)增设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与第三发生器(17)连通,第三发生器(17)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18)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与吸收器(3)连通,将第二发生器(2)和分汽室(1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和分汽室(1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17)连通后第三发生器(17)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12)与蒸发器(7)连通或经节流阀(20)与冷凝器(5)连通,第三发生器(17)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形成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10.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5所述的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冷剂液泵或节流阀、第三发生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将分汽室(14)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泵(10)和溶液热交换器(13)与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分汽室(1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与第三发生器(17)连通,第三发生器(17)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泵(10)、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和溶液热交换器(13)与吸收器(3)连通,将第二发生器(2)和分汽室(1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和分汽室(1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17)连通后第三发生器(17)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12)与蒸发器(7)连通或经节流阀(20)与冷凝器(5)连通,第三发生器(17)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形成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11.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5所述的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冷剂液泵或节流阀、第三发生器、第三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将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调整为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3)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与第三发生器(17)连通,第三发生器(17)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18)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将第二发生器(2)和分汽室(1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和分汽室(1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17)连通后第三发生器(17)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12)与蒸发器(7)连通或经节流阀(20)与冷凝器(5)连通,第三发生器(17)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形成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12.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3所述的任一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调整为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3)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新增吸收器(B)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C)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将分汽室(14)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泵(10)和溶液热交换器(13)与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分汽室(14)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泵(10)和溶液热交换器(13)与吸收器(3)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B)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13.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4-5所述的任一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调整为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3)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新增吸收器(B)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C)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将分汽室(14)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泵(10)和溶液热交换器(13)与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分汽室(14)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泵(10)和溶液热交换器(13)与吸收器(3)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B)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14.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3所述的任一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二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6)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新增吸收器(B)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C)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6)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B)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15.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3所述的任一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冷剂液泵或新增节流阀、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冷凝器,第二发生器(2)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新增吸收器(B)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C)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冷凝器(E)连通,新增冷凝器(E)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F)与蒸发器(7)连通或经新增节流阀与第二冷凝器(6)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B)和新增冷凝器(E)还分别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16.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3所述的任一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分汽室(1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调整为分汽室(1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新增吸收器(B)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C)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B)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17.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3所述的任一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冷剂液泵或新增节流阀、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冷凝器,分汽室(14)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新增吸收器(B)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C)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冷凝器(E)连通,新增冷凝器(E)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F)与蒸发器(7)连通或经新增节流阀与冷凝器(5)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B)和新增冷凝器(E)还分别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18.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2所述的任一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第二发生器、新增第二吸收器、新增第二溶液泵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二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6)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吸收器连通,新增第二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第二发生器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第二吸收器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6)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第二吸收器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19.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2所述的任一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冷剂液泵或新增节流阀、新增第二发生器、新增第二吸收器、新增第二溶液泵、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冷凝器,第二发生器(2)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吸收器连通,新增第二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第二发生器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第二吸收器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冷凝器(E)连通,新增冷凝器(E)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F)与蒸发器(7)连通或经新增节流阀与第二冷凝器(6)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第二吸收器和新增冷凝器(E)还分别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20.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2所述的任一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第二发生器、新增第二吸收器、新增第二溶液泵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将分汽室(1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调整为分汽室(1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吸收器连通,新增第二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第二发生器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第二吸收器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第二吸收器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21.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2所述的任一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冷剂液泵或新增节流阀、新增第二发生器、新增第二吸收器、新增第二溶液泵、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冷凝器,分汽室(14)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吸收器连通,新增第二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第二发生器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第二吸收器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冷凝器(E)连通,新增冷凝器(E)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F)与蒸发器(7)连通或经新增节流阀与冷凝器(5)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第二吸收器和新增冷凝器(E)还分别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22.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4-5所述的任一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分汽室(14)和第二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调整为分汽室(14)和第二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新增吸收器(B)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C)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B)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23.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3所述的任一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第二发生器、新增第二吸收器、新增第二溶液泵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将分汽室(14)和第二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调整为分汽室(14)和第二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吸收器连通,新增第二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第二发生器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第二吸收器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第二吸收器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24.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3所述的任一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冷凝器和新增冷剂液泵,第二发生器(2)和分汽室(14)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新增吸收器(B)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C)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冷凝器(E)连通,新增冷凝器(E)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F)与蒸发器(7)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B)和新增冷凝器(E)还分别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25.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6-11所述的任一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三发生器(17)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17)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新增吸收器(B)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C)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B)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26.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6-11所述的任一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冷凝器和新增冷剂液泵,第三发生器(17)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新增吸收器(B)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C)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冷凝器(E)连通,新增冷凝器(E)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F)与蒸发器(7)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B)和新增冷凝器(E)还分别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27.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26所述的任一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吸收器、第二分汽室和再增溶液泵,保留或取消吸收器(3)与外部连通的被加热介质管路,将分汽室(14)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泵(10)和溶液热交换器(13)与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分汽室(14)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泵(10)、溶液热交换器(13)和吸收器(3)与第二分汽室(22)连通,第二分汽室(2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再增溶液泵(G)与第三吸收器(21)连通,第三吸收器(21)再有稀溶液管路与吸收器(3)连通,第二分汽室(2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或第二冷凝器(6)连通,蒸发器(7)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21)连通,第三吸收器(21)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CN201310096159.3A 2013-03-09 2013-03-09 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Active CN10319625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096159.3A CN103196256B (zh) 2013-03-09 2013-03-09 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096159.3A CN103196256B (zh) 2013-03-09 2013-03-09 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196256A true CN103196256A (zh) 2013-07-10
CN103196256B CN103196256B (zh) 2015-08-12

Family

ID=487189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096159.3A Active CN103196256B (zh) 2013-03-09 2013-03-09 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196256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4139042A1 (zh) * 2013-03-11 2014-09-18 Li Huayu 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435676A1 (fr) * 1978-04-11 1980-04-04 Ciboit Jacques Procede de refroidissement d'un lait concentre chaud provenant d'un evaporateur par detentes etagees
JPH01239354A (ja) * 1988-03-18 1989-09-25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エンジン排熱回収吸収式冷凍機
JP2000088391A (ja) * 1998-09-10 2000-03-31 Hitachi Ltd 吸収冷凍機
JP2002081791A (ja) * 2000-09-04 2002-03-22 Osaka Gas Co Ltd 排熱吸収冷凍機
CN101000180A (zh) * 2006-12-27 2007-07-18 李华玉 两级与多级吸收式制冷机
CN101012983A (zh) * 2006-11-24 2007-08-08 李华玉 两级与多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CN101033898A (zh) * 2007-04-20 2007-09-12 大连理工大学 一种船舶发动机排气余热驱动的船用氨水吸收制冷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727655Y (zh) * 2004-04-07 2005-09-21 成都希望电子研究所 吸收式热泵机组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435676A1 (fr) * 1978-04-11 1980-04-04 Ciboit Jacques Procede de refroidissement d'un lait concentre chaud provenant d'un evaporateur par detentes etagees
JPH01239354A (ja) * 1988-03-18 1989-09-25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エンジン排熱回収吸収式冷凍機
JP2000088391A (ja) * 1998-09-10 2000-03-31 Hitachi Ltd 吸収冷凍機
JP2002081791A (ja) * 2000-09-04 2002-03-22 Osaka Gas Co Ltd 排熱吸収冷凍機
CN101012983A (zh) * 2006-11-24 2007-08-08 李华玉 两级与多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CN101000180A (zh) * 2006-12-27 2007-07-18 李华玉 两级与多级吸收式制冷机
CN101033898A (zh) * 2007-04-20 2007-09-12 大连理工大学 一种船舶发动机排气余热驱动的船用氨水吸收制冷机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4139042A1 (zh) * 2013-03-11 2014-09-18 Li Huayu 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196256B (zh) 2015-08-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851823B (zh) 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US20150075211A1 (en) First-Type Absorption Heat Pump with Multi-Terminal Heat Supply
CN104807241A (zh) 第四类吸收式热泵与第五类吸收式热泵
CN102331107B (zh) 第三类吸收-发生系统与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CN103148631B (zh) 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CN103017398A (zh) 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CN101476798A (zh) 双效与多效及其基础上的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CN103175331B (zh) 分路循环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CN102706026A (zh) 双效回热吸收-发生系统与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CN103471282B (zh) 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CN102519166B (zh) 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CN102679612B (zh) 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CN103148630B (zh) 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CN104807238A (zh) 第四类吸收式热泵与第五类吸收式热泵
CN103940142B (zh) 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CN103196256B (zh) 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CN103090581B (zh) 分步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CN103697615B (zh)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CN102252448A (zh) 第三类发生-吸收系统与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CN101799221B (zh) 双效与多效及其基础上的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CN102635971B (zh) 双效回热吸收-发生系统与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CN103148632B (zh) 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CN102645051B (zh) 双效回热吸收-发生系统与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CN102538278B (zh) 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CN102589186B (zh) 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