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519166B - 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Google Patents
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519166B CN102519166B CN201110407170.8A CN201110407170A CN102519166B CN 102519166 B CN102519166 B CN 102519166B CN 201110407170 A CN201110407170 A CN 201110407170A CN 102519166 B CN102519166 B CN 102519166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newly
- increased
- communicated
- generator
- absorb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30/00—Adapting or protecting infrastructure or their operation
- Y02A30/27—Relating to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technologies
- Y02A30/274—Relating to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technologies using waste energy, e.g. from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62—Absorption based systems
- Y02B30/625—Absorption based systems combined with heat or power generation [CHP], e.g. trigeneration
Landscapes
- Sorption 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属热泵技术领域。第一吸收器经第一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发生器经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二吸收器经第二溶液泵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冷凝器经第一节流阀与第一蒸发器连通,第一蒸发器经第二节流阀与第二蒸发器连通,第一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第二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发生器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一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和冷凝器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一蒸发器和第二蒸发器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增加其它部件,形成系列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制冷/低温余热利用热泵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当余热介质流量较小、温度变化范围较大时,采用单一蒸发器的吸收式热泵结构会导致吸收式热泵的供热温度不够高,从而影响到吸收式热泵的性能指数,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应增加蒸发器并采用分段吸收;同时,考虑到简化结构和降低制造成本,在增加蒸发器的吸收式热泵中,应尽可能减少其它部件的增加;还有,为了适应多种不同的热力工况,应该有流程和结构较为合理的一系列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具体发明内容分项阐述如下:
1.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主要由发生器、第一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冷凝器、第一蒸发器、第二蒸发器、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第一节流阀和第二节流阀所组成;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二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与第一蒸发器连通,第一蒸发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第二蒸发器连通,第一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第二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一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和冷凝器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一蒸发器和第二蒸发器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单级单效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2.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项所述的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节流阀,第一溶液泵增设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将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连通后新增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新增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形成单级双效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3.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项所述的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节流阀,将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将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将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连通后新增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新增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形成单级双效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4.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项所述的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节流阀和新增溶液泵,将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将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将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连通后新增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新增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形成单级双效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5.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2项所述的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第二发生器、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二节流阀,第一溶液泵增设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第二发生器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将新增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调整为新增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发生器连通后新增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新增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新增第二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新增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形成单级三效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6.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3项所述的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第二发生器、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二节流阀,将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将新增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调整为新增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第二发生器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将新增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调整为新增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发生器连通后新增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新增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新增第二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新增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形成单级三效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7.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4项所述的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第二发生器、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新增第二节流阀和新增第二溶液泵,将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第二发生器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将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将新增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调整为新增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发生器连通后新增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新增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新增第二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新增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形成单级三效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8.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项所述的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冷凝器、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节流阀,将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冷凝器连通,新增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冷凝器或第一蒸发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冷凝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包含分段发生流程的单级单效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其中,或增加新增溶液节流阀,取消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一溶液泵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一溶液泵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将新增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调整为新增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节流阀与发生器连通。
9.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8项所述的任一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冷剂液泵、新增吸收器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将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与溶液热交换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溶液热交换器连通,取消第一吸收器和第二吸收器分别与外部连通的被加热介质管路,第一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依次连通第一吸收器和第二吸收器之后第二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1.5级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0.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8项所述的任一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节流阀、新增吸收器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将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与溶液热交换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溶液热交换器连通,取消第一吸收器和第二吸收器分别与外部连通的被加热介质管路,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依次连通第一吸收器和第二吸收器之后第二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1.5级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1.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8项所述的任一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冷剂液泵、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溶液泵,将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将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与溶液热交换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与溶液热交换器连通,取消第一吸收器和第二吸收器分别与外部连通的被加热介质管路,第一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依次连通第一吸收器和第二吸收器之后第二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或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依次连通第一吸收器和第二吸收器之后第二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1.5级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2.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8项所述的任一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节流阀、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溶液泵,将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将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与溶液热交换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与溶液热交换器连通,取消第一吸收器和第二吸收器分别与外部连通的被加热介质管路,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依次连通第一吸收器和第二吸收器之后第二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1.5级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3.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项所述的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溶液泵,将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4.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3项所述的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将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将新增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调整为新增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形成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5.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3-14项所述的任一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冷凝器和新增节流阀,发生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冷凝器连通,新增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第一蒸发器连通,新增冷凝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其中,或将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与第一蒸发器连通调整为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与新增冷凝器连通。
16.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项所述的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第一吸收器和第二吸收器分别与外部连通的被加热介质管路,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冷凝器、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节流阀和新增溶液泵,新增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冷凝器连通,新增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依次连通第一吸收器和第二吸收器之后第二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和新增冷凝器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路循环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7.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项所述的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冷凝器与外部连通的被加热介质管路,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冷凝器、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节流阀和新增溶液泵,新增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冷凝器连通,新增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后冷凝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和新增冷凝器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路循环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8.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项所述的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第一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和冷凝器分别与外部连通的被加热介质管路,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冷凝器、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节流阀和新增溶液泵,新增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冷凝器连通,新增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依次连通冷凝器、第一吸收器和第二吸收器之后第二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和新增冷凝器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路循环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9.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8项所述的任一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第一吸收器和第二吸收器分别与外部连通的被加热介质管路,增加新增第二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第二冷凝器、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新增第二节流阀和新增溶液泵,新增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第二发生器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冷凝器连通,新增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依次连通第一吸收器和第二吸收器之后第二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和新增第二冷凝器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路循环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20.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3-14项所述的任一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冷剂液泵,取消第一吸收器和第二吸收器分别与外部连通的被加热介质管路,第一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依次连通第一吸收器和第二吸收器之后第二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形成两级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21.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3-14项所述的任一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节流阀,取消第一吸收器和第二吸收器分别与外部连通的被加热介质管路,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依次连通第一吸收器和第二吸收器之后第二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形成两级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22.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2-4项所述的任一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冷凝器和新增第二节流阀,发生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冷凝器连通,新增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与冷凝器或第一蒸发器连通,新增冷凝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双效基础上的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23.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5-7项所述的任一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冷凝器和新增第三节流阀,新增发生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冷凝器连通,新增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三节流阀与冷凝器或第一蒸发器连通,新增冷凝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三效基础上的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24.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5-7项所述的任一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冷凝器和新增第三节流阀,发生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冷凝器连通,新增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三节流阀与冷凝器或第一蒸发器连通,新增冷凝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三效基础上的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25.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2-4项所述的任一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第二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第二溶液泵、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新增冷凝器和新增第二节流阀,新增发生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第二发生器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冷凝器连通,新增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与冷凝器或第一蒸发器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和新增冷凝器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双效基础上的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26.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25项所述的任一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新增第二发生器与外部连通的驱动热介质管路,增加新增第三节流阀,发生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发生器连通后新增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三节流阀与新增冷凝器连通——发生器向新增第二发生器提供冷剂蒸汽作驱动热介质,形成双效基础上的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27.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5-7项所述的任一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第三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第三溶液泵、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新增冷凝器和新增第三节流阀,新增第二发生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三溶液泵和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第三发生器连通,新增第三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冷凝器连通,新增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三节流阀与冷凝器或第一蒸发器连通,新增第三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和新增冷凝器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三效基础上的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28.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27项所述的任一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新增第三发生器与外部连通的驱动热介质管路,增加新增第四节流阀,发生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三发生器连通后新增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四节流阀与新增冷凝器连通——发生器向新增第三发生器提供冷剂蒸汽作驱动热介质,形成三效基础上的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29.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27项所述的任一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新增第三发生器与外部连通的驱动热介质管路,增加新增第四节流阀,新增发生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三发生器连通后新增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四节流阀与新增冷凝器连通——新增发生器向新增第三发生器提供冷剂蒸汽作驱动热介质,形成三效基础上的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附图说明:
图1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1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2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2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3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3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4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4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5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5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6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6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7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7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8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8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9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9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10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10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11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11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12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12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13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13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14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14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15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15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16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16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17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17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18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18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19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19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中,1-发生器,2-第一吸收器,3-第二吸收器,4-冷凝器,5-第一蒸发器,6-第二蒸发器,7-第一溶液泵,8-第二溶液泵,9-溶液热交换器,10-第一节流阀,11-第二节流阀;A-新增发生器,B-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新增节流阀,D-新增溶液泵,E-新增第二节流阀,F-新增第二发生器,G-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H-新增第二溶液泵,I-新增第三节流阀,J-新增吸收器,K-新增冷剂液泵,L-新增冷凝器。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要说明的是,在结构和流程的表述上,非必要情况下不重复进行;对显而易见的流程不作表述。下面结合附图和实例来详细描述本发明。
图1所示的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它主要由发生器、第一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冷凝器、第一蒸发器、第二蒸发器、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第一节流阀和第二节流阀所组成;第一吸收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和溶液热交换器9与发生器1连通,发生器1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第二吸收器3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8与第一吸收器2连通,发生器1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4连通,冷凝器4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10与第一蒸发器5连通,第一蒸发器5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11与第二蒸发器6连通,第一蒸发器5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2连通,第二蒸发器6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发生器1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一吸收器2、第二吸收器3和冷凝器4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一蒸发器5和第二蒸发器6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第一吸收器2的稀溶液经第一溶液泵7和溶液热交换器9进入发生器1,驱动热介质流经发生器1、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冷凝器4提供冷剂蒸汽,发生器1的浓溶液经溶液热交换器9进入第二吸收器3、吸收来自第二蒸发器6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第二吸收器3的稀溶液经第二溶液泵8进入第一吸收器2、吸收来自第一蒸发器5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冷凝器4的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冷凝器4的冷剂液经第一节流阀10节流进入第一蒸发器5,第一蒸发器5的冷剂液分成两路——第一路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一吸收器2提供,第二路经第二节流阀11节流进入第二蒸发器6、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二吸收器3提供,形成单级单效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2所示的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1所示的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溶液热交换器H和新增节流阀,第一溶液泵7增设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将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4连通调整为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后新增发生器A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C与冷凝器4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4连通。
②流程上,第一吸收器2的部分稀溶液经第一溶液泵7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进入新增发生器A,发生器1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新增发生器A的驱动热介质,冷剂蒸汽流经新增发生器A、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冷凝器4提供冷剂蒸汽,新增发生器A的浓溶液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进入第二吸收器3,流经新增发生器A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再经新增节流阀C节流进入冷凝器4,形成单级双效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3所示的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1所示的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节流阀,将第一吸收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和溶液热交换器9与发生器1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溶液热交换器9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与发生器1连通,将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将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4连通调整为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后新增发生器A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C与冷凝器4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4连通。
②流程上,第一吸收器2的稀溶液经第一溶液泵7、溶液热交换器9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进入发生器1,发生器1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新增发生器A的驱动热介质,发生器1的浓溶液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进入新增发生器A,冷剂蒸汽流经新增发生器A、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冷凝器4提供冷剂蒸汽,新增发生器A的浓溶液经溶液热交换器9进入第二吸收器3,流经新增发生器A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再经新增节流阀C节流进入冷凝器4,形成单级双效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4所示的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1所示的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节流阀和新增溶液泵,将第一吸收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和溶液热交换器9与发生器1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和溶液热交换器9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D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与发生器1连通,将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和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将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4连通调整为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后新增发生器A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C与冷凝器4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4连通。
②流程上,第一吸收器2的稀溶液经第一溶液泵7和溶液热交换器9进入新增发生器A,发生器1产生的冷剂蒸汽提供给新增发生器A作驱动热介质,冷剂蒸汽流经新增发生器A、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冷凝器4提供冷剂蒸汽,新增发生器A的浓溶液经新增溶液泵D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进入发生器1,发生器1的浓溶液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和溶液热交换器9进入第二吸收器3,流经新增发生器A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再经新增节流阀C节流进入冷凝器4,形成单级双效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5所示的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2所示的形成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第二发生器、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二节流阀,第一溶液泵7增设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G与新增第二发生器F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F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G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将新增发生器A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4连通调整为新增发生器A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发生器F连通后新增第二发生器F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E与冷凝器4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F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4连通泵。
②流程上,第一吸收器2的部分稀溶液经第一溶液泵7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G进入新增第二发生器F,新增发生器A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新增第二发生器F的驱动热介质,冷剂蒸汽流经新增第二发生器F、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冷凝器4提供冷剂蒸汽,新增第二发生器F的浓溶液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G进入第二吸收器3,流经新增第二发生器F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再经新增第二节流阀E节流进入冷凝器4,形成单级三效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
图6所示的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3所示的形成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第二发生器、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二节流阀,将第一吸收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溶液热交换器9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与发生器1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溶液热交换器9、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G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与发生器1连通,将新增发生器A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新增发生器A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G与新增第二发生器F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F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将新增发生器A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4连通调整为新增发生器A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发生器F连通后新增第二发生器F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E与冷凝器4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F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4连通。
②流程上,第一吸收器2的稀溶液经第一溶液泵7、溶液热交换器9、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G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进入发生器1,发生器1的浓溶液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进入新增发生器A,新增发生器A的浓溶液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G进入新增第二发生器F,新增发生器A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新增第二发生器F的驱动热介质,冷剂蒸汽流经新增第二发生器F、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冷凝器4提供冷剂蒸汽,新增第二发生器F的浓溶液经溶液热交换器9进入第二吸收器3,流经新增第二发生器F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再经新增第二节流阀E节流进入冷凝器4,形成单级三效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7所示的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4所示的形成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第二发生器、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新增第二节流阀和新增第二溶液泵,将第一吸收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和溶液热交换器9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和溶液热交换器9与新增第二发生器F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F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H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G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将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和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G和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将新增发生器A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4连通调整为新增发生器A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发生器F连通后新增第二发生器F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E与冷凝器4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F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4连通。
②流程上,第一吸收器2的稀溶液经第一溶液泵7和溶液热交换器9进入新增第二发生器F,新增发生器A产生的冷剂蒸汽提供给新增第二发生器F作驱动热介质,冷剂蒸汽流经新增第二发生器F、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冷凝器4提供冷剂蒸汽,新增第二发生器F的浓溶液经新增第二溶液泵H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G进入新增发生器A,流经新增第二发生器F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再经新增第二节流阀E节流进入冷凝器4;发生器1的浓溶液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G和溶液热交换器9进入第二吸收器3,形成单级三效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8所示的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1所示的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冷凝器、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节流阀,将第一吸收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和溶液热交换器9与发生器1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溶液热交换器9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与发生器1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冷凝器L连通,新增冷凝器L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C与冷凝器4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冷凝器L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第一吸收器2的稀溶液经第一溶液泵7、溶液热交换器9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进入新增发生器A,驱动热介质流经新增发生器A、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新增冷凝器L提供冷剂蒸汽,新增发生器A的浓溶液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进入发生器1;新增冷凝器L的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新增冷凝器L的冷剂液经新增节流阀C节流进入冷凝器4,形成包含分段发生流程的单级单效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9所示的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1所示的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冷剂液泵、新增吸收器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9与新增吸收器J连通,新增吸收器J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将第一吸收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与溶液热交换器9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与溶液热交换器9连通,取消第一吸收器2和第二吸收器3分别与外部连通的被加热介质管路,第一蒸发器5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K依次连通第一吸收器2和第二吸收器3之后第二吸收器3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J连通,新增吸收器J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第一吸收器2的稀溶液经第一溶液泵7、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和溶液热交换器9进入发生器1,发生器1的浓溶液经溶液热交换器9进入新增吸收器J、吸收来自第二吸收器3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新增吸收器J的稀溶液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进入第二吸收器3、吸收来自第二蒸发器6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第二吸收器3的冷剂液;第一蒸发器5的冷剂液分成三路——第一路经第二节流阀11节流进入第二蒸发器6,第二路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一吸收器2提供,第三路经新增冷剂液泵K加压后依次流经第一吸收器2和第二吸收器3、逐步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新增吸收器J提供,形成1.5级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10所示的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1所示的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冷剂液泵、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溶液泵,将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9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将第一吸收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与溶液热交换器9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与新增吸收器J连通,新增吸收器J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D与溶液热交换器9连通,取消第一吸收器2和第二吸收器3分别与外部连通的被加热介质管路,第一蒸发器5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K依次连通第一吸收器2和第二吸收器3之后第二吸收器3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J连通,新增吸收器J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第一吸收器2的稀溶液经第一溶液泵7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进入新增吸收器J、吸收来自第二吸收器3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新增吸收器J的稀溶液经新增溶液泵D和溶液热交换器9进入发生器1,发生器1的浓溶液经溶液热交换器9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进入第二吸收器3、吸收来自第二蒸发器6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第二吸收器3的冷剂液;第一蒸发器5的冷剂液分成三路——第一路经第二节流阀11节流进入第二蒸发器6,第二路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一吸收器2提供,第三路经新增冷剂液泵K加压后依次流经第一吸收器2和第二吸收器3、逐步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新增吸收器J提供,形成1.5级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11所示的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1所示的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溶液泵,将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4连通调整为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J连通,新增吸收器J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D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与新增吸收器J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4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J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发生器1产生的冷剂蒸汽进入新增吸收器J、被来自新增发生器A的浓溶液吸收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新增吸收器J的稀溶液经新增溶液泵D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进入新增发生器A,驱动热介质流经新增发生器A、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冷凝器4提供冷剂蒸汽,新增发生器A的浓溶液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进入新增吸收器J,形成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12所示的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在图11所示的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将第一吸收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和溶液热交换器9与发生器1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将新增吸收器J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D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调整为新增吸收器J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D和溶液热交换器9与发生器1连通,形成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13所示的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在图11所示的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冷凝器和新增节流阀,发生器1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冷凝器L连通,新增冷凝器L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C与第一蒸发器5连通,新增冷凝器L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发生器1产生的冷剂蒸汽分别向新增吸收器J和新增冷凝器L提供,新增冷凝器L的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新增冷凝器L的冷剂液经新增节流阀C节流进入第一蒸发器5,形成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14所示的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1所示的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第一吸收器2和第二吸收器3分别与外部连通的被加热介质管路,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冷凝器、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节流阀和新增溶液泵,新增吸收器J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D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与新增吸收器J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冷凝器L连通,新增冷凝器L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C依次连通第一吸收器2和第二吸收器3之后第二吸收器3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J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J和新增冷凝器L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新增吸收器J的稀溶液经新增溶液泵D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进入新增发生器A,驱动热介质流经新增发生器A、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新增冷凝器L提供,新增发生器A的浓溶液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进入新增吸收器J、吸收来自第二吸收器3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新增冷凝器L的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新增冷凝器L的冷剂液经新增节流阀C节流后依次流经第一吸收器2和第二吸收器3、逐步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新增吸收器J提供,形成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15所示的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1所示的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第一吸收器2、第二吸收器3和冷凝器4分别与外部连通的被加热介质管路,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冷凝器、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节流阀和新增溶液泵,新增吸收器J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D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与新增吸收器J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冷凝器L连通,新增冷凝器L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C依次连通冷凝器4、第一吸收器2和第二吸收器3之后第二吸收器3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J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J和新增冷凝器L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新增吸收器J的稀溶液经新增溶液泵D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进入新增发生器A,驱动热介质流经新增发生器A、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新增冷凝器L提供,新增发生器A的浓溶液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进入新增吸收器J、吸收来自第二吸收器3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新增冷凝器L的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新增冷凝器L的冷剂液经新增节流阀C节流之后依次流经冷凝器4、第一吸收器2和第二吸收器3并逐步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新增吸收器J提供,形成分路循环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16所示的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在图11所示的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节流阀,取消第一吸收器2和第二吸收器3分别与外部连通的被加热介质管路,冷凝器4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C依次连通第一吸收器2和第二吸收器3之后第二吸收器3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J连通;冷凝器4的冷剂液分成两路——第一路经第一节流阀10节流进入第一蒸发器5,第二路经新增节流阀C节流之后依次流经第一吸收器2和第二吸收器3、逐步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新增吸收器J提供,形成两级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17所示的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在图3所示的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冷凝器和新增第二节流阀,发生器1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冷凝器L连通,新增冷凝器L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E与冷凝器4连通,新增冷凝器L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发生器1产生的冷剂蒸汽分别向新增发生器A和新增冷凝器L提供,新增冷凝器L的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新增冷凝器L的冷剂液经新增第二节流阀E进入冷凝器4,形成双效基础上的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18所示的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3所示的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第二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第二溶液泵、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新增冷凝器和新增第二节流阀,新增发生器A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J连通,新增吸收器J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H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G与新增第二发生器F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F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G与新增吸收器J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F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冷凝器L连通,新增冷凝器L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E与冷凝器4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F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J和新增冷凝器L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新增发生器A产生的冷剂蒸汽分别向冷凝器4和新增吸收器J提供,进入新增吸收器J的冷剂蒸汽被来自新增第二发生器F的浓溶液吸收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新增吸收器J的稀溶液经新增第二溶液泵H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G进入新增第二发生器F,驱动热介质流经新增第二发生器F、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新增冷凝器L提供冷剂蒸汽,新增第二发生器F的浓溶液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G进入新增吸收器J;新增冷凝器L的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泵,新增冷凝器L的冷剂液经新增第二节流阀E节流进入冷凝器4,形成双效基础上的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19所示的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在图18所示的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新增第二发生器F与外部连通的驱动热介质管路,增加新增第三节流阀,发生器1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发生器F连通后新增第二发生器F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三节流阀I与新增冷凝器L连通——发生器向新增第二发生器提供冷剂蒸汽作驱动热介质;发生器1产生的冷剂蒸汽分别向新增发生器A和新增第二发生器F提供,冷剂蒸汽流经新增第二发生器F、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新增冷凝器L提供冷剂蒸汽,流经新增第二发生器F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再经新增第三节流阀I节流进入新增冷凝器L,形成双效基础上的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本发明技术可以实现的效果——本发明所提出的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具有如下的效果和优势:
(1)提出的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结构简单,流程合理,适宜于解决余热介质温度变化范围较宽的场合,可提高余热利用率。
(2)提出的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当向外部提供以潜热为主的热负荷时,可提高供热温度或深度利用余热资源。
(3)提出的系列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覆盖范围广,进一步丰富了吸收式热泵种类和流程,可更好地实现热泵供热与用户需求之间的相互匹配,具有很好的创造性、新颖性和实用性。
Claims (29)
1.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主要由发生器、第一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冷凝器、第一蒸发器、第二蒸发器、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第一节流阀和第二节流阀所组成;第一吸收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和溶液热交换器(9)与发生器(1)连通,发生器(1)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第二吸收器(3)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8)与第一吸收器(2)连通,发生器(1)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4)连通,冷凝器(4)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10)与第一蒸发器(5)连通,第一蒸发器(5)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11)与第二蒸发器(6)连通,第一蒸发器(5)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2)连通,第二蒸发器(6)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发生器(1)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一吸收器(2)、第二吸收器(3)和冷凝器(4)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一蒸发器(5)和第二蒸发器(6)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单级单效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2.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节流阀,第一溶液泵(7)增设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将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4)连通调整为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后新增发生器(A)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C)与冷凝器(4)连通——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新增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4)连通,形成单级双效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3.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节流阀,将第一吸收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和溶液热交换器(9)与发生器(1)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溶液热交换器(9)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与发生器(1)连通,将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将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4)连通调整为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后新增发生器(A)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C)与冷凝器(4)连通——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新增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4)连通,形成单级双效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4.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节流阀和新增溶液泵,将第一吸收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和溶液热交换器(9)与发生器(1)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和溶液热交换器(9)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D)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与发生器(1)连通,将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和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将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4)连通调整为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后新增发生器(A)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C)与冷凝器(4)连通——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新增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4)连通,形成单级双效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5.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2所述的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第二发生器、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二节流阀,第一溶液泵(7)增设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G)与新增第二发生器(F)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F)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G)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将新增发生器(A)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4)连通调整为新增发生器(A)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发生器(F)连通后新增第二发生器(F)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E)与冷凝器(4)连通——新增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新增第二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新增第二发生器(F)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4)连通,形成单级三效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6.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3所述的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第二发生器、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二节流阀,将第一吸收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溶液热交换器(9)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与发生器(1)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溶液热交换器(9)、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G)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与发生器(1)连通,将新增发生器(A)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新增发生器(A)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G)与新增第二发生器(F)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F)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将新增发生器(A)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4)连通调整为新增发生器(A)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发生器(F)连通后新增第二发生器(F)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E)与冷凝器(4)连通——新增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新增第二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新增第二发生器(F)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4)连通,形成单级三效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7.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4所述的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第二发生器、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新增第二节流阀和新增第二溶液泵,将第一吸收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和溶液热交换器(9)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和溶液热交换器(9)与新增第二发生器(F)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F)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H)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G)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将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和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G)和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将新增发生器(A)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4)连通调整为新增发生器(A)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发生器(F)连通后新增第二发生器(F)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E)与冷凝器(4)连通——新增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新增第二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新增第二发生器(F)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4)连通,形成单级三效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8.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冷凝器、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节流阀,将第一吸收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和溶液热交换器(9)与发生器(1)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溶液热交换器(9)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与发生器(1)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冷凝器(L)连通,新增冷凝器(L)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C)与冷凝器(4)或第一蒸发器(5)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冷凝器(L)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包含分段发生流程的单级单效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其中,或增加新增溶液节流阀,取消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一溶液泵(7)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9)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调整为第一溶液泵(7)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9)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将新增发生器(A)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与发生器(1)连通调整为新增发生器(A)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节流阀与发生器(1)连通。
9.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8所述的任一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冷剂液泵、新增吸收器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9)与新增吸收器(J)连通,新增吸收器(J)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将第一吸收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与溶液热交换器(9)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与溶液热交换器(9)连通,取消第一吸收器(2)和第二吸收器(3)分别与外部连通的被加热介质管路,第一蒸发器(5)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K)依次连通第一吸收器(2)和第二吸收器(3)之后第二吸收器(3)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J)连通,新增吸收器(J)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1.5级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0.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8所述的任一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节流阀、新增吸收器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9)与新增吸收器(J)连通,新增吸收器(J)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将第一吸收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与溶液热交换器(9)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与溶液热交换器(9)连通,取消第一吸收器(2)和第二吸收器(3)分别与外部连通的被加热介质管路,冷凝器(4)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C)依次连通第一吸收器(2)和第二吸收器(3)之后第二吸收器(3)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J)连通,新增吸收器(J)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1.5级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1.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8所述的任一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冷剂液泵、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溶液泵,将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9)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将第一吸收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与溶液热交换器(9)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与新增吸收器(J)连通,新增吸收器(J)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D)与溶液热交换器(9)连通,取消第一吸收器(2)和第二吸收器(3)分别与外部连通的被加热介质管路,第一蒸发器(5)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K)依次连通第一吸收器(2)和第二吸收器(3)之后第二吸收器(3)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J)连通、或冷凝器(4)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C)依次连通第一吸收器(2)和第二吸收器(3)之后第二吸收器(3)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J)连通,新增吸收器(J)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1.5级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2.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8所述的任一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节流阀、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溶液泵,将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9)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将第一吸收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与溶液热交换器(9)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与新增吸收器(J)连通,新增吸收器(J)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D)与溶液热交换器(9)连通,取消第一吸收器(2)和第二吸收器(3)分别与外部连通的被加热介质管路,冷凝器(4)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C)依次连通第一吸收器(2)和第二吸收器(3)之后第二吸收器(3)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J)连通,新增吸收器(J)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1.5级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3.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溶液泵,将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4)连通调整为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J)连通,新增吸收器(J)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D)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与新增吸收器(J)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4)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J)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4.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3所述的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将第一吸收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和溶液热交换器(9)与发生器(1)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将新增吸收器(J)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D)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调整为新增吸收器(J)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D)和溶液热交换器(9)与发生器(1)连通,形成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5.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3-14所述的任一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冷凝器和新增节流阀,发生器(1)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冷凝器(L)连通,新增冷凝器(L)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C)与第一蒸发器(5)连通,新增冷凝器(L)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其中,或将冷凝器(4)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10)与第一蒸发器(5)连通调整为冷凝器(4)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10)与新增冷凝器(L)连通。
16.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第一吸收器(2)和第二吸收器(3)分别与外部连通的被加热介质管路,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冷凝器、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节流阀和新增溶液泵,新增吸收器(J)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D)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与新增吸收器(J)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冷凝器(L)连通,新增冷凝器(L)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C)依次连通第一吸收器(2)和第二吸收器(3)之后第二吸收器(3)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J)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J)和新增冷凝器(L)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路循环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7.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冷凝器(4)与外部连通的被加热介质管路,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冷凝器、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节流阀和新增溶液泵,新增吸收器(J)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D)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与新增吸收器(J)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冷凝器(L)连通,新增冷凝器(L)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C)与冷凝器(4)连通后冷凝器(4)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J)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J)和新增冷凝器(L)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路循环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8.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第一吸收器(2)、第二吸收器(3)和冷凝器(4)分别与外部连通的被加热介质管路,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冷凝器、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节流阀和新增溶液泵,新增吸收器(J)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D)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与新增吸收器(J)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冷凝器(L)连通,新增冷凝器(L)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C)依次连通冷凝器(4)、第一吸收器(2)和第二吸收器(3)之后第二吸收器(3)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J)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J)和新增冷凝器(L)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路循环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9.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8所述的任一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第一吸收器(2)和第二吸收器(3)分别与外部连通的被加热介质管路,增加新增第二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第二冷凝器、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新增第二节流阀和新增溶液泵,新增吸收器(J)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D)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G)与新增第二发生器(F)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F)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G)与新增吸收器(J)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F)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冷凝器连通,新增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E)依次连通第一吸收器(2)和第二吸收器(3)之后第二吸收器(3)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J)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F)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J)和新增第二冷凝器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路循环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20.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3-14所述的任一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冷剂液泵,取消第一吸收器(2)和第二吸收器(3)分别与外部连通的被加热介质管路,第一蒸发器(5)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K)依次连通第一吸收器(2)和第二吸收器(3)之后第二吸收器(3)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J)连通,形成两级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21.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3-14所述的任一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节流阀,取消第一吸收器(2)和第二吸收器(3)分别与外部连通的被加热介质管路,冷凝器(4)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C)依次连通第一吸收器(2)和第二吸收器(3)之后第二吸收器(3)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J)连通,形成两级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22.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2-4所述的任一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冷凝器和新增第二节流阀,发生器(1)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冷凝器(L)连通,新增冷凝器(L)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E)与冷凝器(4)或第一蒸发器(5)连通,新增冷凝器(L)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双效基础上的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23.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5-7所述的任一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冷凝器和新增第三节流阀,新增发生器(A)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冷凝器(L)连通,新增冷凝器(L)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三节流阀(I)与冷凝器(4)或第一蒸发器(5)连通,新增冷凝器(L)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三效基础上的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24.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5-7所述的任一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冷凝器和新增第三节流阀,发生器(1)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冷凝器(L)连通,新增冷凝器(L)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三节流阀(I)与冷凝器(4)或第一蒸发器(5)连通,新增冷凝器(L)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三效基础上的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25.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2-4所述的任一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第二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第二溶液泵、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新增冷凝器和新增第二节流阀,新增发生器(A)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J)连通,新增吸收器(J)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H)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G)与新增第二发生器(F)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F)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G)与新增吸收器(J)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F)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冷凝器(L)连通,新增冷凝器(L)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E)与冷凝器(4)或第一蒸发器(5)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F)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J)和新增冷凝器(L)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双效基础上的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26.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25所述的任一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新增第二发生器(F)与外部连通的驱动热介质管路,增加新增第三节流阀,发生器(1)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发生器(F)连通后新增第二发生器(F)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三节流阀(I)与新增冷凝器(L)连通——发生器向新增第二发生器提供冷剂蒸汽作驱动热介质,形成双效基础上的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27.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5-7所述的任一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第三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第三溶液泵、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新增冷凝器和新增第三节流阀,新增第二发生器(F)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J)连通,新增吸收器(J)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三溶液泵和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第三发生器连通,新增第三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J)连通,新增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冷凝器(L)连通,新增冷凝器(L)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三节流阀(I)与冷凝器(4)或第一蒸发器(5)连通,新增第三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J)和新增冷凝器(L)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三效基础上的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28.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27所述的任一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新增第三发生器与外部连通的驱动热介质管路,增加新增第四节流阀,发生器(1)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三发生器连通后新增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四节流阀与新增冷凝器(L)连通——发生器向新增第三发生器提供冷剂蒸汽作驱动热介质,形成三效基础上的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29.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27所述的任一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新增第三发生器与外部连通的驱动热介质管路,增加新增第四节流阀,新增发生器(A)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三发生器连通后新增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四节流阀与新增冷凝器(L)连通——新增发生器向新增第三发生器提供冷剂蒸汽作驱动热介质,形成三效基础上的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110407170.8A CN102519166B (zh) | 2011-11-29 | 2011-11-29 | 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110407170.8A CN102519166B (zh) | 2011-11-29 | 2011-11-29 | 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519166A CN102519166A (zh) | 2012-06-27 |
CN102519166B true CN102519166B (zh) | 2014-03-12 |
Family
ID=462901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110407170.8A Active CN102519166B (zh) | 2011-11-29 | 2011-11-29 | 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2519166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006567B (zh) * | 2013-05-08 | 2016-08-24 | 李华玉 | 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CN104807240B (zh) * | 2014-03-27 | 2017-07-21 | 李华玉 | 第五类吸收式热泵 |
CN105865075A (zh) * | 2016-06-07 | 2016-08-17 | 松下制冷(大连)有限公司 | 一种低温热水大温差型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组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757254A (en) * | 1929-05-21 | 1930-05-06 | Electrolux Servel Corp | Refrigeration |
US1848918A (en) * | 1932-03-08 | Thebmodtnamic pbocess | ||
CN1192527A (zh) * | 1998-01-22 | 1998-09-09 | 成都希望电子研究所 | 一种新型蒸发吸收装置 |
US6098420A (en) * | 1998-03-31 | 2000-08-08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Absorption chiller and heat exchanger tube used the same |
CN102080899A (zh) * | 2011-01-17 | 2011-06-01 | 浙江大学 | 串联型双吸收器低温制冷机 |
-
2011
- 2011-11-29 CN CN201110407170.8A patent/CN102519166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848918A (en) * | 1932-03-08 | Thebmodtnamic pbocess | ||
US1757254A (en) * | 1929-05-21 | 1930-05-06 | Electrolux Servel Corp | Refrigeration |
CN1192527A (zh) * | 1998-01-22 | 1998-09-09 | 成都希望电子研究所 | 一种新型蒸发吸收装置 |
US6098420A (en) * | 1998-03-31 | 2000-08-08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Absorption chiller and heat exchanger tube used the same |
CN102080899A (zh) * | 2011-01-17 | 2011-06-01 | 浙江大学 | 串联型双吸收器低温制冷机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519166A (zh) | 2012-06-2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957093B (zh) | 吸收-再吸收-发生系统与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2679611B (zh) | 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3851823B (zh) | 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2183103A (zh) | 第三类发生-吸收系统与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2519166B (zh) | 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2331107B (zh) | 第三类吸收-发生系统与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3017398A (zh) | 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2425878B (zh) | 第三类吸收-发生系统与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3148631B (zh) | 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2338498B (zh) | 分级发生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2706026B (zh) | 双效回热吸收-发生系统与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3486757A (zh) | 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2679612B (zh) | 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3148630B (zh) | 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2635970B (zh) | 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2635971B (zh) | 双效回热吸收-发生系统与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2252448A (zh) | 第三类发生-吸收系统与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2538278B (zh) | 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2538276B (zh) | 回热式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2519163B (zh) | 带有余热双效驱动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2538279B (zh) | 三发生-双吸收系统与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3196256B (zh) | 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2538277B (zh) | 具有回热供热端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3148632B (zh) | 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2589186B (zh) | 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