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679612B - 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 Google Patents
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679612B CN102679612B CN201210160788.3A CN201210160788A CN102679612B CN 102679612 B CN102679612 B CN 102679612B CN 201210160788 A CN201210160788 A CN 201210160788A CN 102679612 B CN102679612 B CN 102679612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mmunicated
- generator
- solution
- newly
- increase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0/00—Heat pumps
- F25B30/04—Heat pumps of the sorption typ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5/00—Sorp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operating continuously, e.g. absorption type
- F25B15/008—Sorp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operating continuously, e.g. absorption type with multi-stage operation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5/00—Sorp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operating continuously, e.g. absorption type
- F25B15/02—Sorp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operating continuously, e.g. absorption type without inert ga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30/00—Adapting or protecting infrastructure or their operation
- Y02A30/27—Relating to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technologie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62—Absorption based syste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orption 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属热泵技术领域。第一发生器、吸收-发生器、第一吸收器、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分汽室形成溶液循环,第二发生器、第二吸收器、第三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形成溶液循环,第一发生器向第一冷凝器提供冷剂蒸汽,第二发生器向第二冷凝器提供冷剂蒸汽,分汽室向第二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第一冷凝器经节流阀、第二冷凝器经冷剂液泵向蒸发器提供冷剂液,蒸发器向第一吸收器和吸收-发生器提供冷剂蒸汽,第一发生器利用高温热,第二发生器利用余热,第一吸收器和第一冷凝器提供主要热负荷,第二吸收器和第二冷凝器释放低温热,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低温余热利用热泵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余热资源较为丰富的场合,采用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技术进行余热利用具有比较好的节能、环保和经济效益。在余热资源很丰富的场合,若余热的温度相对较低,或是用户的用热温度要求相对较高,此时低温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不直接进入低温冷凝器,而是采用分级冷凝,这能够实现余热介质温度的进一步提升,从而实现余热资源的深度利用。
利用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提升余热介质的温度过程中,要综合考虑驱动热介质、余热介质和冷却介质的情况。采用非相变冷却介质时,冷却端的数量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将有利于减小冷却环节的传热温差,提供热力学完善度;考虑到高温驱动热介质采用非相变介质和流量相对较小而导致温度变化较大的情况,为了减小传热温差、降低不可逆传热程度,可采用两个高温发生器来实现溶液的分步发生;考虑到余热介质为非相变介质情况,采用两个或两个以上低温发生器实现溶液的低温发生过程,将提高热力学完善度。采用回热流程并具有回热冷却端或回热供热端时,不仅能够减小冷却环节的传热温差,同时也能够使得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的性能指数在一定范围内实现连续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具体发明内容分项阐述如下:
1.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主要由第一发生器、第二发生器、第一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吸收-发生器、第一冷凝器、第二冷凝器、蒸发器、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第三溶液泵、冷剂液泵、节流阀、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分汽室所组成;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蒸发器连通,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分别与第一吸收器和吸收-发生器连通,第一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与吸收-发生器连通,吸收-发生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第一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吸收-发生器与分汽室连通,分汽室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分汽室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一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第一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第一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发生器和蒸发器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一吸收器和第一冷凝器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吸收器和第二冷凝器还分别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蒸发器或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2.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项所述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蒸发器、第二节流阀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将分汽室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与第一吸收器连通调整为分汽室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将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直接与吸收-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发生器连通,取消蒸发器与吸收-发生器连通的冷剂蒸汽通道,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第二蒸发器连通,第二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连通,第二蒸发器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3.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项所述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吸收器,将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与吸收-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三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与吸收-发生器连通,蒸发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三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4.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2项所述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吸收器,将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三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与吸收-发生器连通,第二蒸发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三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5.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主要由第一发生器、第二发生器、第一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吸收-发生器、第一冷凝器、第二冷凝器、蒸发器、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第三溶液泵、冷剂液泵、节流阀、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分汽室和溶液节流阀所组成;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蒸发器连通,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分别与第一吸收器和吸收-发生器连通,第一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和吸收-发生器与分汽室连通,分汽室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分汽室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吸收-发生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第一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发生器连通,第一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第一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第一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发生器和蒸发器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一吸收器和第一冷凝器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吸收器和第二冷凝器还分别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蒸发器或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6.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5项所述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溶液节流阀,增加第二蒸发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将分汽室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与第一吸收器连通调整为分汽室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将第一吸收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和吸收-发生器与分汽室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吸收-发生器与分汽室连通,取消蒸发器与吸收-发生器连通的冷剂蒸汽通道,将第一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第二蒸发器连通,第二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连通,第二蒸发器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7.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5项所述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吸收器,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三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与吸收-发生器连通,蒸发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三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8.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6项所述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吸收器,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三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与吸收-发生器连通,第二蒸发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三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9.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项所述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三吸收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四溶液泵,将吸收-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三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吸收-发生器与分汽室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吸收-发生器与分汽室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10.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2项所述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三吸收器、第四溶液泵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将吸收-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三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吸收-发生器与分汽室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和吸收-发生器与分汽室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11.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5项所述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三吸收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四溶液泵,将吸收-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三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12.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6项所述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三吸收器、第四溶液泵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将吸收-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三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13.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项所述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三吸收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和第四溶液泵,将分汽室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与第一吸收器连通调整为分汽室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将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与吸收-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三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14.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2项所述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三吸收器、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和第四溶液泵,将分汽室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调整为分汽室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将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三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15.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5项所述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溶液节流阀,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三吸收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和第四溶液泵,将分汽室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与第一吸收器连通调整为分汽室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将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和吸收-发生器与分汽室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三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吸收-发生器与分汽室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16.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6项所述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三吸收器、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和第四溶液泵,将分汽室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调整为分汽室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将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吸收-发生器与分汽室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三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吸收-发生器与分汽室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17.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项所述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三吸收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和第四溶液泵,将分汽室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与第一吸收器连通调整为分汽室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将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与吸收-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三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吸收器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18.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2项所述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三吸收器、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和第四溶液泵,将分汽室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调整为分汽室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将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三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吸收器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19.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5项所述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溶液节流阀,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三吸收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和第四溶液泵,将分汽室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与第一吸收器连通调整为分汽室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将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和吸收-发生器与分汽室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三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吸收-发生器与分汽室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吸收器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20.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6项所述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三吸收器、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和第四溶液泵,将分汽室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调整为分汽室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将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吸收-发生器与分汽室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三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吸收-发生器与分汽室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吸收器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21.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4、13-14、17-18项所述的任一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节流阀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第一溶液泵增设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吸收-发生器与分汽室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连通后新增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22.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4、13-14、17-18项所述的任一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节流阀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一溶液泵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一溶液泵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吸收-发生器与分汽室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吸收-发生器与分汽室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连通后新增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23.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4、13-14、17-18项所述的任一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节流阀、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溶液泵,将第一溶液泵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一溶液泵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吸收-发生器与分汽室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吸收-发生器与分汽室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连通后新增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24.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5-6、15-16、19-20项所述的任一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节流阀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第一溶液泵增设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连通后新增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25.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5-6、15-16、19-20项所述的任一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节流阀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一溶液泵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一溶液泵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连通后新增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26.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5-6、15-16、19-20项所述的任一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节流阀、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溶液泵,将第一溶液泵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一溶液泵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连通后新增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27.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7-8项所述的任一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节流阀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第一溶液泵增设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吸收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连通后新增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28.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7-8项所述的任一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节流阀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一溶液泵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一溶液泵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吸收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连通后新增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29.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7-8项所述的任一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节流阀、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溶液泵,将第一溶液泵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一溶液泵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吸收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连通后新增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30.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9-12项所述的任一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节流阀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第四溶液泵增设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连通后新增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31.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9-12项所述的任一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节流阀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第四溶液泵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四溶液泵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连通后新增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32.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9-12项所述的任一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节流阀、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溶液泵,将第四溶液泵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四溶液泵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连通后新增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33.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20项所述的任一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溶液泵,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34.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20项所述的任一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溶液泵、新增冷凝器和新增节流阀,第一发生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冷凝器连通,新增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和新增冷凝器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35.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33项所述的任一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第一吸收器与外部连通的被加热介质管路,增加新增节流阀,第一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后第一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36.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9项所述的任一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冷剂液泵或新增节流阀、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吸收-蒸发器,将分汽室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与第一吸收器连通调整为分汽室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将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与吸收-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稀溶液管路与吸收-发生器连通,将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调整为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或第一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37.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9项所述的任一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冷剂液泵或新增节流阀、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吸收-蒸发器和新增溶液泵,将分汽室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与第一吸收器连通调整为分汽室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将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与吸收-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发生器连通,将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调整为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或第一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38.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2、10项所述的任一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冷剂液泵或新增节流阀、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吸收-蒸发器,将分汽室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调整为分汽室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将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发生器连通,将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调整为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或第一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39.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2、10项所述的任一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冷剂液泵或新增节流阀、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吸收-蒸发器和新增溶液泵,将分汽室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调整为分汽室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将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发生器连通,将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调整为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或第一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40.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5、11项所述的任一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冷剂液泵或新增节流阀、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吸收-蒸发器,将分汽室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与第一吸收器连通调整为分汽室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将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和吸收-发生器与分汽室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和吸收-发生器与分汽室连通,将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调整为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或第一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41.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5、11项所述的任一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溶液节流阀,增加新增冷剂液泵或新增节流阀、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吸收-蒸发器和新增溶液泵,将分汽室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与第一吸收器连通调整为分汽室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将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和吸收-发生器与分汽室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吸收-发生器与分汽室连通,将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调整为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或第一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42.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6、12项所述的任一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冷剂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吸收-蒸发器,将分汽室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调整为分汽室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将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吸收-发生器与分汽室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吸收-发生器与分汽室连通,将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调整为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43.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6、12项所述的任一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冷剂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吸收-蒸发器和新增溶液泵,将分汽室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调整为分汽室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将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吸收-发生器与分汽室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吸收-发生器与分汽室连通,将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调整为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44.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21-32项所述的任一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冷凝器和新增第二节流阀,第一发生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冷凝器连通,新增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新增冷凝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45.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21-32项所述的任一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第二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新增第二溶液泵、新增冷凝器和新增第二节流阀,新增发生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第二发生器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冷凝器连通,新增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和新增冷凝器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46.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45项所述的任一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第三节流阀,取消新增第二发生器与外部连通的驱动热介质管路,第一发生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发生器连通后新增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三节流阀与新增冷凝器连通,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47.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46项所述的任一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冷凝器和第二冷剂液泵,分汽室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冷凝器连通,第三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与蒸发器连通,第三冷凝器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48.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47项所述的任一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再增发生器、再增吸收器、再增溶液热交换器和再增溶液泵,将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再增吸收器连通,再增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再增溶液泵和再增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再增溶液热交换器与再增发生器连通,再增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再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再增吸收器连通,再增发生器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再增吸收器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下面以图1、图6和图30所示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为例简要说明本发明:
图1中,分汽室16释放的冷剂蒸汽没有向第二冷凝器7直接提供,而是进入第二吸收器4被溶液吸收(即冷剂蒸汽实现冷凝)并放热于冷却介质,这部分冷剂蒸汽通过余热介质在第二发生器2中的驱动作用被重新释放并向第二冷凝器7提供,带来如下效果:
(1)分汽室16释放的冷剂蒸汽压力可比第二发生器2产生的冷剂蒸汽压力低,分汽室16溶液的出口浓度增大,从而使第一吸收器3吸收冷剂蒸汽所产生的温度得以提高,实现了余热温度的分级提升。
(2)第二吸收器4和第二冷凝器7共同完成一部分余热负荷的温降过程,有利于减小传热温差。
(3)余热分别吸收-发生器5、第二发生器2和蒸发器8分别得以利用,有利于深度利用余热资源。
图6中,第一发生器1和第三发生器22均利用高温驱动热来实现溶液的高温发生过程,第三发生器22结合第三吸收器20实现回热流程,带来如下效果:
(1)分步实现溶液的高温发生过程,减小传热温差,降低不可逆传热程度,能够实现高温驱动热的深度利用或可利用不同品位的高温驱动热。
(2)第三发生器22结合第三吸收器20实现回热,其热负荷可调节,使该类吸收式热泵具有合理且连续性变化的性能指数。
图30中,第二发生器2和再增发生器M分别利用余热来实现溶液的低温发生过程,再增发生器M结合再增吸收器N实现回热流程,带来如下效果:
(1)分步实现溶液的低温发生过程,减小传热温差,降低不可逆传热程度,能够实现余热的深度利用或可利用不同品位的余热。
(2)再增发生器M结合再增吸收器N实现回热,其热负荷可调节,使该类吸收式热泵具有合理且连续性变化的性能指数。
附图说明:
图1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1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2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2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3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3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4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4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5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5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6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6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7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7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8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8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9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9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10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10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11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11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12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12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13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13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14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14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15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15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16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16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17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17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18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18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19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19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20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20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21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21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22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22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23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23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24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24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25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25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26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26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27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27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28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28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29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29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30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30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中,1-第一发生器,2-第二发生器,3-第一吸收器,4-第二吸收器,5-吸收-发生器,6-第一冷凝器,7-第二冷凝器,8-蒸发器,9-第一溶液泵,10-第二溶液泵,11-第三溶液泵,12-冷剂液泵,13-节流阀,14-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5-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6-分汽室,17-第二蒸发器,18-第二节流阀,19-第三溶液热交换器,20-第三吸收器,21-溶液节流阀,22-第三发生器,23-第四溶液泵,24-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5-第三冷凝器,26-第二冷剂液泵;A-新增发生器,B-新增节流阀,C-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新增溶液泵,E-新增吸收器,F-新增冷凝器,G-新增第二节流阀,H-新增吸收-蒸发器,I-新增冷剂液泵,J-新增第二发生器,K-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L-新增第二溶液泵;M-再增发生器,N-再增吸收器,O-再增溶液热交换器,P-再增溶液泵。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要说明的是,在结构和流程的表述上,非必要情况下不重复进行;对显而易见的流程不作表述。下面结合附图和实例来详细描述本发明。
图1所示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它主要由第一发生器、第二发生器、第一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吸收-发生器、第一冷凝器、第二冷凝器、蒸发器、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第三溶液泵、冷剂液泵、节流阀、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分汽室所组成;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11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5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5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7连通,第二冷凝器7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12与蒸发器8连通,蒸发器8还有冷剂蒸汽通道分别与第一吸收器3和吸收-发生器5连通,第一吸收器3还有稀溶液管路与吸收-发生器5连通,吸收-发生器5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9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4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第一发生器1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4和吸收-发生器5与分汽室16连通,分汽室16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0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分汽室16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第一发生器1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6连通,第一冷凝器6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3与蒸发器8连通,第一发生器1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发生器2和蒸发器8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一吸收器3和第一冷凝器6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吸收器4和第二冷凝器7还分别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蒸发器5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第二吸收器4的稀溶液经第三溶液泵11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5进入第二发生器2,余热介质流经第二发生器2、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二冷凝器7提供冷剂蒸汽,第二发生器2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5进入第二吸收器4、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冷却介质,第二冷凝器7的冷剂蒸汽放热于冷却介质成冷剂液,第二冷凝器7的冷剂液经冷剂液泵12加压进入蒸发器8;第一吸收器3的稀溶液进入吸收-发生器5、吸收冷剂蒸汽并分别放热于流经其内的溶液和被加热介质,吸收-发生器5的稀溶液经第一溶液泵9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4进入第一发生器1,驱动热介质流经第一发生器1、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一冷凝器6提供冷剂蒸汽,第一发生器1的浓溶液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4降温降压后再流经吸收-发生器5、吸热部分汽化后进入分汽室16,分汽室16释放并向第二吸收器4提供冷剂蒸汽,分汽室16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泵10加压进入第一吸收器3、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第一冷凝器6的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第一冷凝器6的冷剂液经节流阀13节流进入蒸发器8,余热介质流经蒸发器8、加热进入其内的冷剂液成冷剂蒸汽并向分别第一吸收器3和吸收-发生器5提供,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2所示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1所示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蒸发器、第二节流阀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将分汽室16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0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分汽室16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0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将第一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直接与吸收-发生器5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与吸收-发生器5连通,取消蒸发器8与吸收-发生器5连通的冷剂蒸汽通道,蒸发器8增设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18与第二蒸发器17连通,第二蒸发器17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5连通,第二蒸发器17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第一吸收器3的稀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进入吸收-发生器5、吸收冷剂蒸汽并分别放热于流经其内的溶液和被加热介质,分汽室16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泵10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进入第一吸收器3、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蒸发器8的冷剂液分成两路——第一路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一吸收器3提供,第二路经第二节流阀18节流后进入第二蒸发器17、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吸收-发生器5提供,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3所示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1所示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吸收-发生器5与外部连通的被加热介质管路,增加第三吸收器,将第一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与吸收-发生器5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与第三吸收器20连通,第三吸收器20再有稀溶液管路与吸收-发生器5连通,蒸发器8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20连通,第三吸收器20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第一吸收器3的稀溶液进入第三吸收器20、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第三吸收器20的稀溶液进入吸收-发生器5、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其内的溶液,蒸发器8的冷剂液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分别向第一吸收器3、吸收-发生器5和第三吸收器20提供,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4所示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它主要由第一发生器、第二发生器、第一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吸收-发生器、第一冷凝器、第二冷凝器、蒸发器、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第三溶液泵、冷剂液泵、节流阀、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分汽室和溶液节流阀所组成;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11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5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5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7连通,第二冷凝器7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12与蒸发器8连通,蒸发器8还有冷剂蒸汽通道分别与第一吸收器3和吸收-发生器5连通,第一吸收器3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21和吸收-发生器5与分汽室16连通,分汽室16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0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分汽室16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吸收-发生器5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9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4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第一发生器1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4与吸收-发生器5连通,第一发生器1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6连通,第一冷凝器6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3与蒸发器8连通,第一发生器1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发生器2和蒸发器8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一吸收器3和第一冷凝器6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吸收器4和第二冷凝器7还分别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蒸发器5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第二吸收器4的稀溶液经第三溶液泵11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5进入第二发生器2,余热介质流经第二发生器2、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二冷凝器7提供冷剂蒸汽,第二发生器2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5进入第二吸收器4、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冷却介质,第二冷凝器7的冷剂蒸汽放热于冷却介质成冷剂液,第二冷凝器7的冷剂液经冷剂液泵12加压进入蒸发器8;第一吸收器3的稀溶液经溶液节流阀21节流降压后再流经吸收-发生器5、吸热部分汽化后进入分汽室16,分汽室16释放并向第二吸收器4提供冷剂蒸汽,分汽室16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泵10加压进入第一吸收器3、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吸收-发生器5的稀溶液经第一溶液泵9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4进入第一发生器1,驱动热介质流经第一发生器1、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一冷凝器6提供冷剂蒸汽,第一发生器1的浓溶液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4进入吸收-发生器5、吸收冷剂蒸汽并分别放热于流经其内的溶液和被加热介质;第一冷凝器6的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第一冷凝器6的冷剂液经节流阀13节流进入蒸发器8,余热介质流经蒸发器8、加热进入其内的冷剂液成冷剂蒸汽并向分别第一吸收器3和吸收-发生器5提供,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5所示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4所示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溶液节流阀,增加第二蒸发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将分汽室16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0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分汽室16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0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将第一吸收器3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21和吸收-发生器5与分汽室16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3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和吸收-发生器5与分汽室16连通,取消蒸发器8与吸收-发生器5连通的冷剂蒸汽通道,将第一冷凝器6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3与蒸发器8连通调整为第一冷凝器6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3与第二蒸发器17连通,第二蒸发器17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5连通,第二蒸发器17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第一吸收器3的稀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3之后再流经吸收-发生器5、吸热部分汽化后进入分汽室16,分汽室16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泵10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进入第一吸收器3、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第一冷凝器6的冷剂液经节流阀13节流进入第二蒸发器17、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吸收-发生器5提供,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6所示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1所示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吸收-发生器5与外部连通的被加热介质管路,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三吸收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四溶液泵,将吸收-发生器5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9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4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5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9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与第三吸收器20连通,第三吸收器20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23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4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4和吸收-发生器5与分汽室16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4与第三发生器22连通,第三发生器22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和吸收-发生器5与分汽室16连通,第三发生器2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20连通,第三发生器22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吸收器20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吸收-发生器5的稀溶液经第一溶液泵9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进入第三吸收器20、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第三吸收器20的稀溶液经第四溶液泵23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4进入第一发生器1,第一发生器1的浓溶液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4进入第三发生器22,驱动热介质流经第三发生器22、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三吸收器20提供冷剂蒸汽,第三发生器22的浓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之后再流经吸收-发生器5、吸热部分汽化后进入分汽室16,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7所示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2所示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吸收-发生器5与外部连通的被加热介质管路,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三吸收器、第四溶液泵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将吸收-发生器5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9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4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5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9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4与第三吸收器20连通,第三吸收器20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23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4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4和吸收-发生器5与分汽室16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4与第三发生器22连通,第三发生器22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4和吸收-发生器5与分汽室16连通,第三发生器2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20连通,第三发生器22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吸收器20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吸收-发生器5的稀溶液经第一溶液泵9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4进入第三吸收器20、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第三吸收器20的稀溶液经第四溶液泵23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4进入第一发生器1,第一发生器1的浓溶液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4进入第三发生器22,驱动热介质流经第三发生器22、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三吸收器20提供冷剂蒸汽,第三发生器22的浓溶液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4之后再流经吸收-发生器5、吸热部分汽化后进入分汽室16,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8所示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4所示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吸收-发生器5与外部连通的被加热介质管路,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三吸收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四溶液泵,将吸收-发生器5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9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4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5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9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与第三吸收器20连通,第三吸收器20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23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4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4与吸收-发生器5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4与第三发生器22连通,第三发生器22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与吸收-发生器5连通,第三发生器2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20连通,第三发生器22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吸收器20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吸收-发生器5的稀溶液经第一溶液泵9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进入第三吸收器20、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第三吸收器20的稀溶液经第四溶液泵23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4进入第一发生器1,第一发生器1的浓溶液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4进入第三发生器22,驱动热介质流经第三发生器22、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三吸收器20提供冷剂蒸汽,第三发生器22的浓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进入吸收-发生器5、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其内的溶液,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9所示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5所示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吸收-发生器5与外部连通的被加热介质管路,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三吸收器、第四溶液泵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将吸收-发生器5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9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4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5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9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4与第三吸收器20连通,第三吸收器20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23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4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4与吸收-发生器5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4与第三发生器22连通,第三发生器22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4与吸收-发生器5连通,第三发生器2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20连通,第三发生器22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吸收器20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吸收-发生器5的稀溶液经第一溶液泵9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4进入第三吸收器20、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第三吸收器20的稀溶液经第四溶液泵23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4进入第一发生器1,第一发生器1的浓溶液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4进入第三发生器22,驱动热介质流经第三发生器22、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三吸收器20提供冷剂蒸汽,第三发生器22的浓溶液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4进入吸收-发生器5、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其内的溶液,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10所示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1所示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吸收-发生器5与外部连通的被加热介质管路,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三吸收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和第四溶液泵,将分汽室16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0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分汽室16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0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与第三发生器22连通,第三发生器22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4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将第一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与吸收-发生器5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23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4与第三吸收器20连通,第三吸收器20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与吸收-发生器5连通,第三发生器2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20连通,第三发生器22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吸收器20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第一吸收器3的稀溶液经第四溶液泵23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4进入第三吸收器20、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第三吸收器20的稀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进入吸收-发生器5、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其内的溶液;分汽室16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泵10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进入第三发生器22,驱动热介质流经第三发生器22、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三吸收器20提供冷剂蒸汽,第三发生器22的浓溶液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4进入第一吸收器3,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11所示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2所示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吸收-发生器5与外部连通的被加热介质管路,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三吸收器、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和第四溶液泵,将分汽室16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0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分汽室16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0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与第三发生器22连通,第三发生器22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4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将第一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与吸收-发生器5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23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4与第三吸收器20连通,第三吸收器20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与吸收-发生器5连通,第三发生器2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20连通,第三发生器22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吸收器20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第一吸收器3的稀溶液经第四溶液泵23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4进入第三吸收器20、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第三吸收器20的稀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进入吸收-发生器5、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其内的溶液;分汽室16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泵10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进入第三发生器22,驱动热介质流经第三发生器22、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三吸收器20提供冷剂蒸汽,第三发生器22的浓溶液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4进入第一吸收器3,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12所示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4所示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吸收-发生器5与外部连通的被加热介质管路,取消溶液节流阀,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三吸收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和第四溶液泵,将分汽室16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0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分汽室16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0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与第三发生器22连通,第三发生器22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4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将第一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21和吸收-发生器5与分汽室16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23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4与第三吸收器20连通,第三吸收器20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和吸收-发生器5与分汽室16连通,第三发生器2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20连通,第三发生器22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吸收器20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第一吸收器3的稀溶液经第四溶液泵23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4进入第三吸收器20、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第三吸收器20的稀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之后流经吸收-发生器5、吸热部分汽化后进入分汽室16;分汽室16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泵10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进入第三发生器22,驱动热介质流经第三发生器22、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三吸收器20提供冷剂蒸汽,第三发生器22的浓溶液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4进入第一吸收器3,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13所示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5所示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吸收-发生器5与外部连通的被加热介质管路,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三吸收器、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和第四溶液泵,将分汽室16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0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分汽室16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0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与第三发生器22连通,第三发生器22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4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将第一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和吸收-发生器5与分汽室16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23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4与第三吸收器20连通,第三吸收器20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和吸收-发生器5与分汽室16连通,第三发生器2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20连通,第三发生器22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吸收器20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第一吸收器3的稀溶液经第四溶液泵23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4进入第三吸收器20、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第三吸收器20的稀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之后流经吸收-发生器5、吸热部分汽化后进入分汽室16;分汽室16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泵10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进入第三发生器22,驱动热介质流经第三发生器22、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三吸收器20提供冷剂蒸汽,第三发生器22的浓溶液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4进入第一吸收器3,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14所示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1所示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吸收-发生器5与外部连通的被加热介质管路,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三吸收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和第四溶液泵,将分汽室16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0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分汽室16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与第三发生器22连通,第三发生器22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0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4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将第一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与吸收-发生器5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4与第三吸收器20连通,第三吸收器20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23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与吸收-发生器5连通,第三发生器2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20连通,第三发生器22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吸收器20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分汽室16的浓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进入第三发生器22,余热介质流经第三发生器22、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三吸收器20提供冷剂蒸汽,第三发生器22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泵10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4进入第一吸收器3,第一吸收器3的稀溶液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4进入第三吸收器20、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冷却介质,第三吸收器20的稀溶液经第四溶液泵23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进入吸收-发生器5、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其内的溶液,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15所示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2所示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吸收-发生器5与外部连通的被加热介质管路,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三吸收器、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和第四溶液泵,将分汽室16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0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分汽室16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与第三发生器22连通,第三发生器22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0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4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将第一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与吸收-发生器5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4与第三吸收器20连通,第三吸收器20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23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与吸收-发生器5连通,第三发生器2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20连通,第三发生器22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吸收器20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分汽室16的浓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进入第三发生器22,余热介质流经第三发生器22、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三吸收器20提供冷剂蒸汽,第三发生器22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泵10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4进入第一吸收器3,第一吸收器3的稀溶液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4进入第三吸收器20、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冷却介质,第三吸收器20的稀溶液经第四溶液泵23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进入吸收-发生器5、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其内的溶液,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16所示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4所示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吸收-发生器5与外部连通的被加热介质管路,取消溶液节流阀,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三吸收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和第四溶液泵,将分汽室16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0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分汽室16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与第三发生器22连通,第三发生器22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0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4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将第一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21和吸收-发生器5与分汽室16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4与第三吸收器20连通,第三吸收器20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23、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和吸收-发生器5与分汽室16连通,第三发生器2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20连通,第三发生器22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吸收器20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汽室16的浓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进入第三发生器22,余热介质流经第三发生器22、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三吸收器20提供冷剂蒸汽,第三发生器22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泵10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4进入第一吸收器3,第一吸收器3的稀溶液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4进入第三吸收器20、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冷却介质,第三吸收器20的稀溶液经第四溶液泵23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之后流经吸收-发生器5、吸热部分汽化后进入分汽室16,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17所示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1所示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节流阀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第一溶液泵9增设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和吸收-发生器5与分汽室16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6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后新增发生器A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B与第一冷凝器6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6连通。
②流程上,第一发生器1产生的冷剂蒸汽提供给新增发生器A作驱动热介质,吸收-发生器5的部分稀溶液经第一溶液泵9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进入新增发生器A,冷剂蒸汽流经新增发生器A、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一冷凝器6提供冷剂蒸汽,新增发生器A的浓溶液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之后流经吸收-发生器5、吸热部分汽化后进入分汽室16,流经新增发生器A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再经新增节流阀B节流进入第一冷凝器6,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18所示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1所示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节流阀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一溶液泵9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4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调整为第一溶液泵9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4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4和吸收-发生器5与分汽室16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4和吸收-发生器5与分汽室16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6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后新增发生器A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B与第一冷凝器6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6连通。
②流程上,第一发生器1产生的冷剂蒸汽提供给新增发生器A作驱动热介质,吸收-发生器5的稀溶液经第一溶液泵9、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4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进入第一发生器1,第一发生器1的浓溶液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进入新增发生器A,冷剂蒸汽流经新增发生器A、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一冷凝器6提供冷剂蒸汽,新增发生器A的浓溶液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4之后流经吸收-发生器5、吸热部分汽化后进入分汽室16,流经新增发生器A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再经新增节流阀B节流进入第一冷凝器6,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19所示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1所示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节流阀、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溶液泵,将第一溶液泵9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4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调整为第一溶液泵9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4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D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4和吸收-发生器5与分汽室16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4和吸收-发生器5与分汽室16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6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后新增发生器A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B与第一冷凝器6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6连通。
②流程上,第一发生器1产生的冷剂蒸汽提供给新增发生器A作驱动热介质,吸收-发生器5的稀溶液经第一溶液泵9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4进入新增发生器A,冷剂蒸汽流经新增发生器A、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一冷凝器6提供冷剂蒸汽,新增发生器A的浓溶液经新增溶液泵D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进入第一发生器1,流经新增发生器A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再经新增节流阀B节流进入第一冷凝器6,第一发生器1的浓溶液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4之后流经吸收-发生器5、吸热部分汽化后进入分汽室16,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20所示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1所示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吸收-发生器5与外部连通的被加热介质管路,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溶液泵,将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6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E连通,新增吸收器E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D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与新增吸收器E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6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E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第一发生器1产生的冷剂蒸汽进入新增吸收器E,新增吸收器E的稀溶液经新增溶液泵D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进入新增发生器A,驱动热介质流经新增发生器A、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一冷凝器6提供冷剂蒸汽,新增发生器A的浓溶液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进入新增吸收器E、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21所示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1所示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吸收-发生器5与外部连通的被加热介质管路,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溶液泵、新增冷凝器和新增节流阀,第一发生器1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E连通,新增吸收器E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D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与新增吸收器E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冷凝器F连通,新增冷凝器F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B与第一冷凝器6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E和新增冷凝器F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第一发生器1产生的冷剂蒸汽分别向第一冷凝器6和新增吸收器E提供,新增吸收器E的稀溶液经新增溶液泵D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进入新增发生器A,驱动热介质流经新增发生器A、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新增冷凝器F提供冷剂蒸汽,新增发生器A的浓溶液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进入新增吸收器E、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新增冷凝器F的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新增冷凝器F的冷剂液经新增节流阀B节流进入第一冷凝器6,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22所示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在图20所示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第一吸收器3与外部连通的被加热介质管路,增加新增节流阀B,第一冷凝器6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B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后第一吸收器3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E连通;第一冷凝器6的冷剂液分成两路——第一路经节流阀13节流进入蒸发器8,第二路经新增节流阀B节流之后流经第一吸收器3、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新增吸收器E提供,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23所示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1所示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吸收-发生器5与外部连通的被加热介质管路,增加新增冷剂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吸收-蒸发器,将分汽室16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0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分汽室16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0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将第一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直接与吸收-发生器5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与新增吸收-蒸发器H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H再有稀溶液管路直接与吸收-发生器5连通,将蒸发器8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蒸发器8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蒸发器H连通,蒸发器8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I与新增吸收-蒸发器H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H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
②流程上,分汽室16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泵10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进入第一吸收器3、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第一吸收器3的稀溶液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进入新增吸收-蒸发器H、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其内的冷剂液,新增吸收-蒸发器H的稀溶液进入吸收-发生器5;蒸发器8的冷剂液分成两路——第一路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分别向新增吸收-蒸发器H和吸收-发生器5提供,第二路经新增冷剂液泵I加压后流经新增吸收-蒸发器H、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一吸收器3提供,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24所示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1所示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吸收-发生器5与外部连通的被加热介质管路,增加新增冷剂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吸收-蒸发器和新增溶液泵,将分汽室16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0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分汽室16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0与新增吸收-蒸发器H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H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D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将第一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直接与吸收-发生器5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与吸收-发生器5连通,将蒸发器8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蒸发器8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蒸发器H连通,蒸发器8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I与新增吸收-蒸发器H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H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
②流程上,分汽室16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泵10进入新增吸收-蒸发器H、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其内的冷剂液,新增吸收-蒸发器H的稀溶液经新增溶液泵D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进入第一吸收器3、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第一吸收器3的稀溶液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进入吸收-发生器5;蒸发器8的冷剂液分成两路——第一路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分别向新增吸收-蒸发器H和吸收-发生器5提供,第二路经新增冷剂液泵I加压后流经新增吸收-蒸发器H、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一吸收器3提供,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25所示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5所示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吸收-发生器5与外部连通的被加热介质管路,增加新增冷剂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吸收-蒸发器,将分汽室16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0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分汽室16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0、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将第一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和吸收-发生器5与分汽室16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与新增吸收-蒸发器H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H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和吸收-发生器5与分汽室16连通,将蒸发器8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蒸发器8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蒸发器H连通,蒸发器8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I与新增吸收-蒸发器H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H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
②流程上,分汽室16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泵10、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进入第一吸收器3、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第一吸收器3的稀溶液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进入新增吸收-蒸发器H、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其内的冷剂液,新增吸收-蒸发器H的稀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之后流经吸收-发生器5、吸热部分汽化后进入分汽室16;蒸发器8的冷剂液分成两路——第一路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新增吸收-蒸发器H提供,第二路经新增冷剂液泵I加压后流经新增吸收-蒸发器H、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一吸收器3提供,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26所示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5所示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吸收-发生器5与外部连通的被加热介质管路,增加新增冷剂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吸收-蒸发器和新增溶液泵,将分汽室16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0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分汽室16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0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与新增吸收-蒸发器H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H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D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将第一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和吸收-发生器5与分汽室16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和吸收-发生器5与分汽室16连通,将蒸发器8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蒸发器8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蒸发器H连通,蒸发器8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I与新增吸收-蒸发器H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H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
②流程上,分汽室16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泵10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进入新增吸收-蒸发器H、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其内的冷剂液,新增吸收-蒸发器H的稀溶液经新增溶液泵D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进入第一吸收器3、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第一吸收器3的稀溶液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之后流经吸收-发生器5、吸热部分汽化后进入分汽室16;蒸发器8的冷剂液分成两路——第一路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新增吸收-蒸发器H提供,第二路经新增冷剂液泵I加压后流经新增吸收-蒸发器H、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一吸收器3提供,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27所示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在图18所示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吸收-发生器5与外部连通的被加热介质管路,增加新增冷凝器和新增第二节流阀,第一发生器1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冷凝器F连通,新增冷凝器F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G与第一冷凝器6连通,新增冷凝器F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一发生器1产生的冷剂蒸汽分别向新增发生器A和新增冷凝器F提供,新增冷凝器F的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新增冷凝器F的冷剂液经新增第二节流阀G节流进入第一冷凝器6,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28所示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18所示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吸收-发生器5与外部连通的被加热介质管路,增加新增第二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新增第二溶液泵、新增冷凝器和新增第二节流阀,新增发生器A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E连通,新增吸收器E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L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K与新增第二发生器J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J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K与新增吸收器E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J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冷凝器F连通,新增冷凝器F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G与第一冷凝器6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J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E和新增冷凝器F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新增发生器A产生的冷剂蒸汽分别向第一冷凝器6和新增吸收器E提供,新增吸收器E的稀溶液经新增第二溶液泵L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K进入新增第二发生器J,驱动热介质流经新增第二发生器J、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新增冷凝器F提供冷剂蒸汽,新增第二发生器J的浓溶液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K进入新增吸收器E、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新增冷凝器F的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新增冷凝器F的冷剂液经新增第二节流阀G节流进入第一冷凝器6,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29所示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在图1所示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冷凝器和第二冷剂液泵,分汽室16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冷凝器25连通,第三冷凝器25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26与蒸发器8连通,第三冷凝器16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分汽室16产生的冷剂蒸汽分别向第二吸收器4和第三冷凝器25提供,第三冷凝器25的冷剂蒸汽放热于冷却介质成冷剂液,第三冷凝器25的冷剂液经第二冷剂液泵26加压进入蒸发器8,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30所示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1所示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再增发生器、再增吸收器、再增溶液热交换器和再增溶液泵,将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11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5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11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5与再增吸收器N连通,再增吸收器N再有稀溶液管路经再增溶液泵P和再增溶液热交换器0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将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5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再增溶液热交换器0与再增发生器M连通,再增发生器M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5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再增发生器M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再增吸收器N连通,再增发生器M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再增吸收器N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第二吸收器4的稀溶液经第三溶液泵11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5进入再增吸收器N、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冷却介质,再增吸收器N的稀溶液经再增溶液泵P和再增溶液热交换器0进入第二发生器2,第二发生器2的浓溶液经再增溶液热交换器0进入再增发生器M,余热介质流经再增发生器M、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再增吸收器N提供冷剂蒸汽,再增发生器M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5进入第二吸收器4,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本发明技术可以实现的效果——本发明所提出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具有如下的效果和优势:
(1)分级冷凝能够实现余热温度的分级提升,能够将余热温度提升更高,实现低温余热的深度利用。
(2)第二吸收器和第二冷凝器或再加上再增吸收器,共同完成一部分余热负荷的温降过程,有利于减小传热温差,降低不可逆因素,提高热力学完善度。
(3)余热分别在吸收-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和蒸发器得以利用,有利于余热资源的深度利用。
(4)具有回热冷却端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能够实现余热资源的深度利用或利用不同品位的余热,并使热泵的性能指数在一定范围内实现连续化和合理化。
(5)具有回热供热端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能够实现高温驱动热的深度利用或利用不同品位的驱动热,并使热泵的性能指数在一定范围内实现连续化和合理化。
(6)包含第三冷凝器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在冷却介质温度变化时,不同级别的流程对余热温度提升的比例随之变化,这有利于提高余热资源的利用率。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出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丰富了吸收式热泵种类和流程,能够实现余热温度的分级提升,扩展和丰富了吸收式热泵的应用范围,具有很好的创造性、新颖性和实用性。
Claims (48)
1.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主要由第一发生器、第二发生器、第一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吸收-发生器、第一冷凝器、第二冷凝器、蒸发器、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第三溶液泵、冷剂液泵、节流阀、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分汽室所组成;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11)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5)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5)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7)连通,第二冷凝器(7)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12)与蒸发器(8)连通,蒸发器(8)还有冷剂蒸汽通道分别与第一吸收器(3)和吸收-发生器(5)连通,第一吸收器(3)还有稀溶液管路与吸收-发生器(5)连通,吸收-发生器(5)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9)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4)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第一发生器(1)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4)和吸收-发生器(5)与分汽室(16)连通,分汽室(16)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0)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分汽室(16)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第一发生器(1)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6)连通,第一冷凝器(6)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3)与蒸发器(8)连通,第一发生器(1)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发生器(2)和蒸发器(8)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一吸收器(3)和第一冷凝器(6)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吸收器(4)和第二冷凝器(7)还分别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蒸发器(5)或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2.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蒸发器、第二节流阀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将分汽室(16)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0)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分汽室(16)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0)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将第一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直接与吸收-发生器(5)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与吸收-发生器(5)连通,取消蒸发器(8)与吸收-发生器(5)连通的冷剂蒸汽通道,蒸发器(8)增设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18)与第二蒸发器(17)连通,第二蒸发器(17)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5)连通,第二蒸发器(17)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3.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吸收器,将第一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与吸收-发生器(5)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与第三吸收器(20)连通,第三吸收器(20)再有稀溶液管路与吸收-发生器(5)连通,蒸发器(8)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20)连通,第三吸收器(20)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4.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2所述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吸收器,将第一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与吸收-发生器(5)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与第三吸收器(20)连通,第三吸收器(20)再有稀溶液管路与吸收-发生器(5)连通,第二蒸发器(17)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20)连通,第三吸收器(20)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5.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主要由第一发生器、第二发生器、第一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吸收-发生器、第一冷凝器、第二冷凝器、蒸发器、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第三溶液泵、冷剂液泵、节流阀、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分汽室和溶液节流阀所组成;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11)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5)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5)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7)连通,第二冷凝器(7)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12)与蒸发器(8)连通,蒸发器(8)还有冷剂蒸汽通道分别与第一吸收器(3)和吸收-发生器(5)连通,第一吸收器(3)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21)和吸收-发生器(5)与分汽室(16)连通,分汽室(16)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0)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分汽室(16)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吸收-发生器(5)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9)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4)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第一发生器(1)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4)与吸收-发生器(5)连通,第一发生器(1)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6)连通,第一冷凝器(6)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3)与蒸发器(8)连通,第一发生器(1)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发生器(2)和蒸发器(8)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一吸收器(3)和第一冷凝器(6)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吸收器(4)和第二冷凝器(7)还分别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蒸发器(5)或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6.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5所述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溶液节流阀,增加第二蒸发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将分汽室(16)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0)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分汽室(16)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0)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将第一吸收器(3)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21)和吸收-发生器(5)与分汽室(16)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3)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和吸收-发生器(5)与分汽室(16)连通,取消蒸发器(8)与吸收-发生器(5)连通的冷剂蒸汽通道,将第一冷凝器(6)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3)与蒸发器(8)连通调整为第一冷凝器(6)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3)与第二蒸发器(17)连通,第二蒸发器(17)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5)连通,第二蒸发器(17)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7.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5所述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吸收器,将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4)与吸收-发生器(5)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4)与第三吸收器(20)连通,第三吸收器(20)再有稀溶液管路与吸收-发生器(5)连通,蒸发器(8)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20)连通,第三吸收器(20)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8.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6所述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吸收器,将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4)与吸收-发生器(5)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4)与第三吸收器(20)连通,第三吸收器(20)再有稀溶液管路与吸收-发生器(5)连通,第二蒸发器(17)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20)连通,第三吸收器(20)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9.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三吸收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四溶液泵,将吸收-发生器(5)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9)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4)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5)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9)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与第三吸收器(20)连通,第三吸收器(20)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23)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4)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4)和吸收-发生器(5)与分汽室(16)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4)与第三发生器(22)连通,第三发生器(22)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和吸收-发生器(5)与分汽室(16)连通,第三发生器(2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20)连通,第三发生器(22)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吸收器(20)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10.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2所述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三吸收器、第四溶液泵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将吸收-发生器(5)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9)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4)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5)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9)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4)与第三吸收器(20)连通,第三吸收器(20)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23)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4)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4)和吸收-发生器(5)与分汽室(16)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4)与第三发生器(22)连通,第三发生器(22)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4)和吸收-发生器(5)与分汽室(16)连通,第三发生器(2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20)连通,第三发生器(22)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吸收器(20)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11.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5所述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三吸收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四溶液泵,将吸收-发生器(5)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9)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4)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5)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9)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与第三吸收器(20)连通,第三吸收器(20)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23)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4)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4)与吸收-发生器(5)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4)与第三发生器(22)连通,第三发生器(22)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与吸收-发生器(5)连通,第三发生器(2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20)连通,第三发生器(22)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吸收器(20)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12.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6所述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三吸收器、第四溶液泵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将吸收-发生器(5)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9)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4)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5)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9)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4)与第三吸收器(20)连通,第三吸收器(20)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23)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4)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4)与吸收-发生器(5)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4)与第三发生器(22)连通,第三发生器(22)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4)与吸收-发生器(5)连通,第三发生器(2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20)连通,第三发生器(22)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吸收器(20)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13.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三吸收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和第四溶液泵,将分汽室(16)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0)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分汽室(16)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0)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与第三发生器(22)连通,第三发生器(22)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4)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将第一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与吸收-发生器(5)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23)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4)与第三吸收器(20)连通,第三吸收器(20)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与吸收-发生器(5)连通,第三发生器(2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20)连通,第三发生器(22)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吸收器(20)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14.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2所述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三吸收器、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和第四溶液泵,将分汽室(16)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0)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分汽室(16)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0)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与第三发生器(22)连通,第三发生器(22)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4)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将第一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与吸收-发生器(5)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23)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4)与第三吸收器(20)连通,第三吸收器(20)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与吸收-发生器(5)连通,第三发生器(2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20)连通,第三发生器(22)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吸收器(20)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15.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5所述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溶液节流阀,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三吸收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和第四溶液泵,将分汽室(16)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0)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分汽室(16)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0)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与第三发生器(22)连通,第三发生器(22)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4)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将第一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21)和吸收-发生器(5)与分汽室(16)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23)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4)与第三吸收器(20)连通,第三吸收器(20)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和吸收-发生器(5)与分汽室(16)连通,第三发生器(2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20)连通,第三发生器(22)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吸收器(20)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16.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6所述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三吸收器、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和第四溶液泵,将分汽室(16)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0)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分汽室(16)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0)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与第三发生器(22)连通,第三发生器(22)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4)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将第一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和吸收-发生器(5)与分汽室(16)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23)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4)与第三吸收器(20)连通,第三吸收器(20)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和吸收-发生器(5)与分汽室(16)连通,第三发生器(2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20)连通,第三发生器(22)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吸收器(20)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17.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三吸收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和第四溶液泵,将分汽室(16)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0)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分汽室(16)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与第三发生器(22)连通,第三发生器(22)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0)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4)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将第一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与吸收-发生器(5)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4)与第三吸收器(20)连通,第三吸收器(20)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23)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与吸收-发生器(5)连通,第三发生器(2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20)连通,第三发生器(22)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吸收器(20)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18.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2所述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三吸收器、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和第四溶液泵,将分汽室(16)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0)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分汽室(16)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与第三发生器(22)连通,第三发生器(22)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0)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4)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将第一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与吸收-发生器(5)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4)与第三吸收器(20)连通,第三吸收器(20)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23)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与吸收-发生器(5)连通,第三发生器(2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20)连通,第三发生器(22)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吸收器(20)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19.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5所述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溶液节流阀,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三吸收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和第四溶液泵,将分汽室(16)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0)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分汽室(16)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与第三发生器(22)连通,第三发生器(22)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0)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4)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将第一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21)和吸收-发生器(5)与分汽室(16)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4)与第三吸收器(20)连通,第三吸收器(20)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23)、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和吸收-发生器(5)与分汽室(16)连通,第三发生器(2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20)连通,第三发生器(22)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吸收器(20)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20.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6所述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三吸收器、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和第四溶液泵,将分汽室(16)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0)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分汽室(16)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与第三发生器(22)连通,第三发生器(22)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0)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4)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将第一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和吸收-发生器(5)与分汽室(16)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4)与第三吸收器(20)连通,第三吸收器(20)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23)、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和吸收-发生器(5)与分汽室(16)连通,第三发生器(2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20)连通,第三发生器(22)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吸收器(20)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21.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4、13-14、17-18所述的任一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节流阀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第一溶液泵(9)增设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和吸收-发生器(5)与分汽室(16)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6)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后新增发生器(A)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B)与第一冷凝器(6)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6)连通,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22.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4、13-14、17-18所述的任一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节流阀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一溶液泵(9)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4)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调整为第一溶液泵(9)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4)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4)和吸收-发生器(5)与分汽室(16)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4)和吸收-发生器(5)与分汽室(16)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6)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后新增发生器(A)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B)与第一冷凝器(6)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6)连通,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23.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4、13-14、17-18所述的任一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节流阀、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溶液泵,将第一溶液泵(9)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4)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调整为第一溶液泵(9)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4)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D)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4)和吸收-发生器(5)与分汽室(16)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4)和吸收-发生器(5)与分汽室(16)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6)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后新增发生器(A)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B)与第一冷凝器(6)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6)连通,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24.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5-6、15-16、19-20所述的任一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节流阀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第一溶液泵(9)增设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与吸收-发生器(5)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6)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后新增发生器(A)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B)与第一冷凝器(6)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6)连通,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25.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5-6、15-16、19-20所述的任一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节流阀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一溶液泵(9)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4)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调整为第一溶液泵(9)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4)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4)与吸收-发生器(5)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4)与吸收-发生器(5)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6)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后新增发生器(A)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B)与第一冷凝器(6)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6)连通,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26.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5-6、15-16、19-20所述的任一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节流阀、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溶液泵,将第一溶液泵(9)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4)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调整为第一溶液泵(9)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4)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D)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4)与吸收-发生器(5)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4)与吸收-发生器(5)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6)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后新增发生器(A)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B)与第一冷凝器(6)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6)连通,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27.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7-8所述的任一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节流阀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第一溶液泵(9)增设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与第三吸收器(20)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6)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后新增发生器(A)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B)与第一冷凝器(6)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6)连通,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28.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7-8所述的任一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节流阀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一溶液泵(9)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4)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调整为第一溶液泵(9)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4)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4)与第三吸收器(20)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4)与第三吸收器(20)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6)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后新增发生器(A)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B)与第一冷凝器(6)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6)连通,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29.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7-8所述的任一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节流阀、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溶液泵,将第一溶液泵(9)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4)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调整为第一溶液泵(9)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4)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D)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4)与第三吸收器(20)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4)与第三吸收器(20)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6)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后新增发生器(A)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B)与第一冷凝器(6)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6)连通,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30.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9-12所述的任一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节流阀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第四溶液泵(23)增设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与第三发生器(22)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6)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后新增发生器(A)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B)与第一冷凝器(6)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6)连通,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31.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9-12所述的任一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节流阀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第四溶液泵(2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4)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调整为第四溶液泵(2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4)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4)与第三发生器(22)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4)与第三发生器(22)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6)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后新增发生器(A)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B)与第一冷凝器(6)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6)连通,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32.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9-12所述的任一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节流阀、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溶液泵,将第四溶液泵(2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4)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调整为第四溶液泵(2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4)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D)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4)与第三发生器(22)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4)与第三发生器(23)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6)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后新增发生器(A)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B)与第一冷凝器(6)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6)连通,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33.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20所述的任一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溶液泵,将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6)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E)连通,新增吸收器(E)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D)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与新增吸收器(E)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6)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E)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34.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20所述的任一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溶液泵、新增冷凝器和新增节流阀,第一发生器(1)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E)连通,新增吸收器(E)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D)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与新增吸收器(E)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冷凝器(F)连通,新增冷凝器(F)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B)与第一冷凝器(6)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E)和新增冷凝器(F)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35.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33所述的任一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第一吸收器(3)与外部连通的被加热介质管路,增加新增节流阀,第一冷凝器(6)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B)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后第一吸收器(3)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E)连通,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36.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9所述的任一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冷剂液泵或新增节流阀、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吸收-蒸发器,将分汽室(16)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0)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分汽室(16)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0)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将第一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与吸收-发生器(5)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与新增吸收-蒸发器(H)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H)再有稀溶液管路与吸收-发生器(5)连通,将蒸发器(8)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蒸发器(8)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蒸发器(H)连通,蒸发器(8)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I)与新增吸收-蒸发器(H)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H)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或第一冷凝器(6)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B)与新增吸收-蒸发器(H)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H)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37.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9所述的任一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冷剂液泵或新增节流阀、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吸收-蒸发器和新增溶液泵,将分汽室(16)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0)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分汽室(16)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0)与新增吸收-蒸发器(H)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H)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D)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将第一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与吸收-发生器(5)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与吸收-发生器(5)连通,将蒸发器(8)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蒸发器(8)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蒸发器(H)连通,蒸发器(8)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I)与新增吸收-蒸发器(H)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H)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或第一冷凝器(6)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B)与新增吸收-蒸发器(H)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H)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38.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2、10所述的任一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冷剂液泵或新增节流阀、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吸收-蒸发器,将分汽室(16)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0)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分汽室(16)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0)、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将第一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与吸收-发生器(5)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与新增吸收-蒸发器(H)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H)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与吸收-发生器(5)连通,将蒸发器(8)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蒸发器(8)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蒸发器(H)连通,蒸发器(8)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I)与新增吸收-蒸发器(H)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H)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或第一冷凝器(6)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B)与新增吸收-蒸发器(H)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H)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39.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2、10所述的任一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冷剂液泵或新增节流阀、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吸收-蒸发器和新增溶液泵,将分汽室(16)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0)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分汽室(16)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0)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与新增吸收-蒸发器(H)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H)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D)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将第一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与吸收-发生器(5)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与吸收-发生器(5)连通,将蒸发器(8)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蒸发器(8)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蒸发器(H)连通,蒸发器(8)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I)与新增吸收-蒸发器(H)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H)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或第一冷凝器(6)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B)与新增吸收-蒸发器(H)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H)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40.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5、11所述的任一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冷剂液泵或新增节流阀、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吸收-蒸发器,将分汽室(16)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0)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分汽室(16)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0)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将第一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21)和吸收-发生器(5)与分汽室(16)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与新增吸收-蒸发器(H)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H)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21)和吸收-发生器(5)与分汽室(16)连通,将蒸发器(8)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蒸发器(8)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蒸发器(H)连通,蒸发器(8)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I)与新增吸收-蒸发器(H)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H)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或第一冷凝器(6)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B)与新增吸收-蒸发器(H)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H)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41.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5、11所述的任一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溶液节流阀,增加新增冷剂液泵或新增节流阀、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吸收-蒸发器和新增溶液泵,将分汽室(16)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0)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分汽室(16)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0)与新增吸收-蒸发器(H)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H)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D)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将第一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21)和吸收-发生器(5)与分汽室(16)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和吸收-发生器(5)与分汽室(16)连通,将蒸发器(8)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蒸发器(8)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蒸发器(H)连通,蒸发器(8)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I)与新增吸收-蒸发器(H)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H)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或第一冷凝器(6)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B)与新增吸收-蒸发器(H)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H)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42.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6、12所述的任一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冷剂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吸收-蒸发器,将分汽室(16)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0)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分汽室(16)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0)、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将第一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和吸收-发生器(5)与分汽室(16)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与新增吸收-蒸发器(H)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H)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和吸收-发生器(5)与分汽室(16)连通,将蒸发器(8)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蒸发器(8)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蒸发器(H)连通,蒸发器(8)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工)与新增吸收-蒸发器(H)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H)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43.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6、12所述的任一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冷剂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吸收-蒸发器和新增溶液泵,将分汽室(16)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0)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分汽室(16)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0)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与新增吸收-蒸发器(H)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H)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D)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将第一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和吸收-发生器(5)与分汽室(16)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和吸收-发生器(5)与分汽室(16)连通,将蒸发器(8)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蒸发器(8)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蒸发器(H)连通,蒸发器(8)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I)与新增吸收-蒸发器(H)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H)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44.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21-32所述的任一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冷凝器和新增第二节流阀,第一发生器(1)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冷凝器(F)连通,新增冷凝器(F)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G)与第一冷凝器(6)连通,新增冷凝器(F)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45.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21-32所述的任一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第二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新增第二溶液泵、新增冷凝器和新增第二节流阀,新增发生器(A)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E)连通,新增吸收器(E)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L)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K)与新增第二发生器(J)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J)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K)与新增吸收器(E)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J)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冷凝器(F)连通,新增冷凝器(F)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G)与第一冷凝器(6)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J)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E)和新增冷凝器(F)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46.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45所述的任一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第三节流阀,取消新增第二发生器(J)与外部连通的驱动热介质管路,第一发生器(1)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发生器(J)连通后新增第二发生器(J)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三节流阀与新增冷凝器(F)连通,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47.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46所述的任一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冷凝器和第二冷剂液泵,分汽室(16)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冷凝器(25)连通,第三冷凝器(25)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26)与蒸发器(8)连通,第三冷凝器(16)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48.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47所述的任一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再增发生器、再增吸收器、再增溶液热交换器和再增溶液泵,将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11)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5)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11)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5)与再增吸收器(N)连通,再增吸收器(N)再有稀溶液管路经再增溶液泵(P)和再增溶液热交换器(O)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将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5)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再增溶液热交换器(O)与再增发生器(M)连通,再增发生器(M)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5)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再增发生器(M)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再增吸收器(N)连通,再增发生器(M)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再增吸收器(N)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210160788.3A CN102679612B (zh) | 2012-05-14 | 2012-05-14 | 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
PCT/CN2012/001108 WO2013170406A1 (zh) | 2012-05-14 | 2012-08-17 | 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
US14/400,885 US9897352B2 (en) | 2012-05-14 | 2012-08-17 | Hierarchy condensation third-type absorption heat pump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210160788.3A CN102679612B (zh) | 2012-05-14 | 2012-05-14 | 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679612A CN102679612A (zh) | 2012-09-19 |
CN102679612B true CN102679612B (zh) | 2014-07-30 |
Family
ID=468119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210160788.3A Active CN102679612B (zh) | 2012-05-14 | 2012-05-14 | 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897352B2 (zh) |
CN (1) | CN102679612B (zh) |
WO (1) | WO2013170406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807239B (zh) * | 2014-03-27 | 2018-05-08 | 李华玉 | 第四类吸收式热泵与第五类吸收式热泵 |
CN104807241B (zh) * | 2014-03-30 | 2017-10-13 | 李华玉 | 第四类吸收式热泵与第五类吸收式热泵 |
CN207214513U (zh) * | 2017-05-23 | 2018-04-10 | 北京华源泰盟节能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多级吸收式热泵以及换热机组 |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475361A (en) * | 1983-05-02 | 1984-10-09 | Georg Alefeld | Multi-effect heat-pump for heating and cooling |
JPH05203280A (ja) * | 1992-01-28 | 1993-08-10 | Yazaki Corp | 吸収式ヒートポンプ |
JPH06331231A (ja) * | 1993-05-25 | 1994-11-29 | Nkk Corp | 吸収式製氷蓄冷装置 |
JP2001082821A (ja) * | 1999-09-08 | 2001-03-30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吸収ヒートポンプ装置 |
CN101957092A (zh) * | 2010-01-30 | 2011-01-26 | 李华玉 | 第三类吸收-发生系统与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
CN101968286A (zh) * | 2010-10-10 | 2011-02-09 | 李华玉 | 双吸收-双发生系统与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
CN102042712A (zh) * | 2010-12-18 | 2011-05-04 | 李华玉 | 回热式吸收-发生系统与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
CN102072583A (zh) * | 2010-12-28 | 2011-05-25 | 李华玉 | 回热式吸收-发生系统与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
CN102353173A (zh) * | 2011-09-12 | 2012-02-15 | 李华玉 | 分级发生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525445Y (zh) * | 2001-12-04 | 2002-12-11 | 江苏双良空调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 两用式第二类溴化锂吸收式热泵 |
JP2004257705A (ja) * | 2003-02-27 | 2004-09-16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吸収ヒートポンプ利用濃縮装置 |
CN101349486A (zh) * | 2008-08-26 | 2009-01-21 | 李华玉 | 一种由增加高温供热端而形成的复合吸收式热泵 |
CN102297541B (zh) * | 2011-05-23 | 2013-09-18 | 李华玉 | 第三类吸收-发生系统与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
CN102287960B (zh) * | 2011-07-04 | 2013-09-18 | 李华玉 |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
-
2012
- 2012-05-14 CN CN201210160788.3A patent/CN102679612B/zh active Active
- 2012-08-17 WO PCT/CN2012/001108 patent/WO2013170406A1/zh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2-08-17 US US14/400,885 patent/US9897352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475361A (en) * | 1983-05-02 | 1984-10-09 | Georg Alefeld | Multi-effect heat-pump for heating and cooling |
JPH05203280A (ja) * | 1992-01-28 | 1993-08-10 | Yazaki Corp | 吸収式ヒートポンプ |
JPH06331231A (ja) * | 1993-05-25 | 1994-11-29 | Nkk Corp | 吸収式製氷蓄冷装置 |
JP2001082821A (ja) * | 1999-09-08 | 2001-03-30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吸収ヒートポンプ装置 |
CN101957092A (zh) * | 2010-01-30 | 2011-01-26 | 李华玉 | 第三类吸收-发生系统与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
CN101968286A (zh) * | 2010-10-10 | 2011-02-09 | 李华玉 | 双吸收-双发生系统与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
CN102042712A (zh) * | 2010-12-18 | 2011-05-04 | 李华玉 | 回热式吸收-发生系统与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
CN102072583A (zh) * | 2010-12-28 | 2011-05-25 | 李华玉 | 回热式吸收-发生系统与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
CN102353173A (zh) * | 2011-09-12 | 2012-02-15 | 李华玉 | 分级发生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13170406A1 (zh) | 2013-11-21 |
US9897352B2 (en) | 2018-02-20 |
CN102679612A (zh) | 2012-09-19 |
US20150121938A1 (en) | 2015-05-0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851823B (zh) | 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2384603B (zh) | 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2331107B (zh) | 第三类吸收-发生系统与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2679612B (zh) | 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3712364A (zh) | 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3471282A (zh) | 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2706026B (zh) | 双效回热吸收-发生系统与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3148631A (zh) | 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2519166B (zh) | 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3175331B (zh) | 分路循环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4006567A (zh) | 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2635971B (zh) | 双效回热吸收-发生系统与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2434996B (zh) | 分级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2706027B (zh) | 双效回热吸收-发生系统与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3940142B (zh) | 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3148630B (zh) | 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2635970B (zh) | 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2538278B (zh) | 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2410575B (zh) | 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 | |
CN102589186B (zh) | 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2519163B (zh) | 带有余热双效驱动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2589187B (zh) | 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3196256B (zh) | 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2645051B (zh) | 双效回热吸收-发生系统与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3090581A (zh) | 分步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