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851823B - 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Google Patents
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851823B CN103851823B CN201410060496.1A CN201410060496A CN103851823B CN 103851823 B CN103851823 B CN 103851823B CN 201410060496 A CN201410060496 A CN 201410060496A CN 103851823 B CN103851823 B CN 103851823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newly
- increased
- communicated
- generator
- solu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5/00—Sorp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operating continuously, e.g. absorption type
- F25B15/02—Sorp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operating continuously, e.g. absorption type without inert ga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5/00—Sorp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operating continuously, e.g. absorption type
- F25B15/008—Sorp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operating continuously, e.g. absorption type with multi-stage operation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30/00—Adapting or protecting infrastructure or their operation
- Y02A30/27—Relating to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technologie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62—Absorption based syste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orption 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属于制冷与热泵技术领域。第二吸收器经第二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第一吸收器经溶液节流阀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经第一溶液泵与第一发生器连通,第一发生器经第二溶液节流阀和第一吸收器与分汽室连通,分汽室经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一发生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分汽室与冷凝器连通,第二发生器与第二冷凝器连通,冷凝器经节流阀、第二冷凝器经第二节流阀均与蒸发器连通,蒸发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一发生器、第二发生器连通驱动热介质管路,第二吸收器、冷凝器和第二冷凝器连通被加热介质管路,蒸发器连通余热介质管路,形成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低温余热利用与热泵/制冷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以驱动热介质与被加热介质之间的温差作为驱动力,当驱动温差较大时应采用双效或多效流程来实现对驱动热的充分利用;任何传热环节的温差浪费都将带来热能利用率的降低,只有充分利用温差才可以保证得到合理的热力学完善度。
在被加热介质的温度范围较宽时,尤其又遇到利用驱动热介质提供显热的场合,驱动热介质的高温放热部分和低温放热部分与被加热介质之间的温差有区别,且驱动热介质的高温段与被加热介质的低温段之间存在的温差更大。此时,若以单效流程完成溶液发生过程,则温差利用不充分,循环的性能指数不理想;若采用经典双效流程完成溶液发生过程,则要求驱动热介质与被加热介质之间要有足够的温差,这需要新的循环流程来弥补。
除了应该消除较大的传热温差之外,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的循环流程还要实现更多的要求,这些要求包括:热力学参数平滑变化,供热参数可调节,能够较好地适应工况变化,具有最佳的性能指数;能够实现对高温热资源的深度利用,或利用不同品位的驱动热以实现不同品位热能的综合利用。
本发明提供由经典单效流程和发生-吸收型双效流程形成复合发生流程的系列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以提高驱动热负荷的利用价值和热能利用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主要目的是要提供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具体发明内容分项阐述如下:
1.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主要由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冷凝器、第二冷凝器、蒸发器、溶液泵、第二溶液泵、溶液节流阀、第二溶液节流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溶液热交换器和分汽室所组成;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泵与发生器连通,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节流阀和吸收器与分汽室连通,分汽室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分汽室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发生器和第二发生器还分别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吸收器、冷凝器和第二冷凝器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2.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主要由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冷凝器、第二冷凝器、蒸发器、溶液泵、第二溶液泵、溶液节流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分汽室所组成;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吸收器与分汽室连通,分汽室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分汽室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发生器和第二发生器还分别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吸收器、冷凝器和第二冷凝器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其中,或增加第二溶液节流阀,将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吸收器与分汽室连通调整为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节流阀和吸收器与分汽室连通。
3.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项所述的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第二冷凝器和第二节流阀,将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形成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4.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2项所述的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第二冷凝器和第二节流阀,将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形成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5.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3项所述的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节流阀、第三发生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泵增设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和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和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通后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形成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6.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3项所述的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节流阀、第三发生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二溶液泵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二溶液泵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将分汽室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调整为分汽室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和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和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通后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形成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7.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3项所述的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节流阀、第三发生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泵,将第二溶液泵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二溶液泵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将分汽室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调整为分汽室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和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和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通后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形成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8.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4项所述的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节流阀、第三发生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泵增设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和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和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通后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形成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9.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4项所述的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节流阀、第三发生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二溶液泵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二溶液泵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将分汽室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调整为分汽室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和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和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通后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形成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0.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4项所述的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节流阀、第三发生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泵,将第二溶液泵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二溶液泵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将分汽室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调整为分汽室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和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和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通后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形成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1.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项所述的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三吸收器、第三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二溶液泵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二溶液泵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三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将分汽室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调整为分汽室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2.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2项所述的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三吸收器、第三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二溶液泵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二溶液泵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三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将分汽室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调整为分汽室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3.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2、11-12项所述的任一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4.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2、11-12项所述的任一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冷凝器和新增节流阀,第二发生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冷凝器连通,新增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第二冷凝器或蒸发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和新增冷凝器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5.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2、11-12项所述的任一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调整为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6.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2、11-12项所述的任一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冷凝器和新增节流阀,分汽室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冷凝器连通,新增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冷凝器或蒸发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和新增冷凝器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7.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或第2项所述的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第二冷凝器和第二节流阀,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调整为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8.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或第2项所述的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冷凝器和新增节流阀,第二发生器和分汽室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冷凝器连通,新增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和新增冷凝器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9.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4项所述的任一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调整为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20.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4项所述的任一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冷凝器和新增节流阀,将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调整为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分别与第二吸收器和新增冷凝器连通,新增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和新增冷凝器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21.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或第2项所述的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冷凝器、新增节流阀、新增蒸发器和新增分汽室,取消冷凝器、第二冷凝器和第二吸收器分别与外部连通的被加热介质管路,新增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冷凝器连通,冷凝器还有浓溶液管路与第二冷凝器连通,第二冷凝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吸收器与新增分汽室连通,新增分汽室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将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和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调整为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后冷凝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冷凝器用作发生器之后分汽室向冷凝器提供驱动热介质,将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和第二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后第二冷凝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第二冷凝器用作发生器之后第二发生器向第二冷凝器提供驱动热介质;冷凝器、第二冷凝器和新增分汽室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冷凝器连通,新增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新增蒸发器连通,新增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冷凝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蒸发器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22.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21项所述的任一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将蒸发器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变更为蒸发器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23.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21项所述的任一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节流阀和第二节流阀,增加新增冷剂液泵和新增第二冷剂液泵,将蒸发器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变更为蒸发器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将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后冷凝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调整为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后冷凝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蒸发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后第二冷凝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后第二冷凝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与蒸发器连通,形成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24.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3-4项所述的任一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冷凝器、新增节流阀、新增蒸发器和新增分汽室,取消冷凝器和第二吸收器分别与外部连通的被加热介质管路,新增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冷凝器连通,冷凝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吸收器与新增分汽室连通,新增分汽室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将分汽室和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调整为分汽室和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后冷凝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冷凝器用作发生器之后分汽室和第二发生器共同向冷凝器提供驱动热介质;冷凝器和新增分汽室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冷凝器连通,新增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新增蒸发器连通,新增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冷凝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蒸发器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25.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24项所述的任一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将蒸发器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变更为蒸发器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26.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24项所述的任一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节流阀,增加新增冷剂液泵,将蒸发器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变更为蒸发器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将分汽室和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后冷凝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调整为分汽室和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后冷凝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与蒸发器连通,形成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27.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5-10项所述的任一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冷凝器、新增节流阀、新增蒸发器和新增分汽室,取消冷凝器和第二吸收器分别与外部连通的被加热介质管路,新增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冷凝器连通,冷凝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吸收器与新增分汽室连通,新增分汽室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将分汽室和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通后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调整为分汽室和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通后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将第三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后冷凝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冷凝器用作发生器之后第三发生器向冷凝器提供驱动热介质;冷凝器和新增分汽室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冷凝器连通,新增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新增蒸发器连通,新增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冷凝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蒸发器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28.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27项所述的任一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将蒸发器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变更为蒸发器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29.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27项所述的任一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节流阀,增加新增冷剂液泵,将蒸发器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变更为蒸发器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将第三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后冷凝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后冷凝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与蒸发器连通,形成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30.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27项所述的任一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节流阀和第二节流阀,增加新增冷剂液泵和新增第二冷剂液泵,将蒸发器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变更为蒸发器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将第三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后冷凝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后冷凝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与蒸发器连通,将分汽室和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通后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调整为分汽室和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通后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冷剂液泵与蒸发器连通,形成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下面以图1所示的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
在图1所示的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两个发生过程来完成对来自第二吸收器4稀溶液浓度提升,其一是由第二发生器2完成,其二是由发生器1、吸收器3并结合分汽室15完成;前者为传统的单效发生流程,后者为发生与吸收相结合的双效发生流程;两发生过程之间的比例可调节。这带来如下优势:
(1)可实现传热温差的充分利用,对应循环的热力学完善度得到保障。
(2)能够分段实现对驱动热的合理利用,提高驱动热和余热的利用率。
(3)热力学参数平滑变化,供热参数可调节,能够较好地适应工况变化,得到较高的性能指数和热力学完善度。
附图说明:
图1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1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2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2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3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3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4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4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5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5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6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6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7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7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8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8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9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9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10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10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11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11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12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12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13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13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14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14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15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15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16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16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中,1-发生器,2-第二发生器,3-吸收器,4-第二吸收器,5-冷凝器,6-第二冷凝器,7-蒸发器,8-溶液泵,9-第二溶液泵,10-溶液节流阀,11-第二溶液节流阀,12-节流阀,13-第二节流阀,14-溶液热交换器,15-分汽室,16-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7-第三发生器,18-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第三溶液泵,20-第三吸收器;A-新增发生器,B-新增吸收器,C-新增溶液泵,D-新增溶液热交换器,E-新增冷凝器,F-新增节流阀,G-新增蒸发器,H-新增分汽室,I-新增溶液泵,J-新增第二冷剂液泵。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要说明的是,在结构和流程的表述上,非必要情况下不重复进行;对显而易见的流程不作表述。下面结合附图和实例来详细描述本发明。
图1所示的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它主要由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冷凝器、第二冷凝器、蒸发器、溶液泵、第二溶液泵、溶液节流阀、第二溶液节流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溶液热交换器和分汽室所组成;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9和溶液热交换器14与吸收器3连通,吸收器3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10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与发生器1连通,发生器1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节流阀11和吸收器3与分汽室15连通,分汽室15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4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发生器1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3连通,分汽室15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6连通,冷凝器5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2与蒸发器7连通,第二冷凝器6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13与蒸发器7连通,蒸发器7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发生器1和第二发生器2还分别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吸收器4、冷凝器5和第二冷凝器6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7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第二吸收器4的稀溶液经第二溶液泵9和溶液热交换器14进入吸收器3、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其内的溶液,吸收器3的稀溶液经溶液节流阀10节流降压进入第二发生器2,驱动热介质流经第二发生器2、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二冷凝器6提供冷剂蒸汽,第二发生器2的浓溶液经溶液泵8进入发生器1,驱动热介质流经发生器1、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吸收器3提供冷剂蒸汽,发生器1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节流阀11节流降压之后流经吸收器3、吸热部分汽化后进入分汽室15,分汽室15的冷剂蒸汽进入冷凝器5,分汽室15的浓溶液经溶液热交换器14进入第二吸收器4、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冷凝器5的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冷凝器5的冷剂液经节流阀12节流进入蒸发器7,第二冷凝器6的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第二冷凝器6的冷剂液经第二节流阀13节流进入蒸发器7,蒸发器7的冷剂液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二吸收器4提供,形成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2所示的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它主要由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冷凝器、第二冷凝器、蒸发器、溶液泵、第二溶液泵、溶液节流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分汽室所组成;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9和溶液热交换器14与吸收器3连通,吸收器3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10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6与发生器1连通,发生器1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6和吸收器3与分汽室15连通,分汽室15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4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发生器1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3连通,分汽室15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6连通,冷凝器5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2与蒸发器7连通,第二冷凝器6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13与蒸发器7连通,蒸发器7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发生器1和第二发生器2还分别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吸收器4、冷凝器5和第二冷凝器6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7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第二吸收器4的稀溶液经第二溶液泵9和溶液热交换器14进入吸收器3、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其内的溶液,吸收器3的稀溶液经溶液节流阀10节流降压进入第二发生器2,驱动热介质流经第二发生器2、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二冷凝器6提供冷剂蒸汽,第二发生器2的浓溶液经溶液泵8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6进入发生器1,驱动热介质流经发生器1、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吸收器3提供冷剂蒸汽,发生器1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换热降压之后流经吸收器3、吸热部分汽化后进入分汽室15,分汽室15的冷剂蒸汽进入冷凝器5,分汽室15的浓溶液经溶液热交换器14进入第二吸收器4、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冷凝器5的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冷凝器5的冷剂液经节流阀12节流进入蒸发器7,第二冷凝器6的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第二冷凝器6的冷剂液经第二节流阀13节流进入蒸发器7,蒸发器7的冷剂液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二吸收器4提供,形成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3所示的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在图1所示的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第二冷凝器和第二节流阀,将第二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6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形成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4所示的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3所示的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节流阀、第三发生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泵9增设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6与第三发生器17连通,第三发生器17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6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将第二发生器2和分汽室15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和分汽室15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17连通后第三发生器17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13与冷凝器5连通,第三发生器17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
②流程上,第二吸收器4的稀溶液经第二溶液泵9之后分成两路——第一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4进入吸收器3,第二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6进入第三发生器17;第二发生器2和分汽室15的冷剂蒸汽提供给第三发生器17作驱动热介质,冷剂蒸汽流经第三发生器17、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冷凝器5提供冷剂蒸汽,第三发生器17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6进入第二吸收器4,流经第三发生器17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再经第二节流阀13节流进入冷凝器5,形成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5所示的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3所示的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节流阀、第三发生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二溶液泵9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4与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第二溶液泵9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6和溶液热交换器14与吸收器3连通,将分汽室15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4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调整为分汽室15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4与第三发生器17连通,第三发生器17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6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将第二发生器2和分汽室15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和分汽室15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17连通后第三发生器17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13与冷凝器5连通,第三发生器17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
②流程上,第二吸收器4的稀溶液经第二溶液泵9、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6和溶液热交换器14进入吸收器3,分汽室15的浓溶液经溶液热交换器14进入第三发生器17,第二发生器2和分汽室15的冷剂蒸汽提供给第三发生器17作驱动热介质,冷剂蒸汽流经第三发生器17、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冷凝器5提供冷剂蒸汽,第三发生器17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6进入第二吸收器4,流经第三发生器17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再经第二节流阀13节流进入冷凝器5,形成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6所示的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2所示的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第二冷凝器和第二节流阀,将第二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6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增加第二节流阀、第三发生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泵,将第二溶液泵9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4与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第二溶液泵9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8与第三发生器17连通,第三发生器17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19和溶液热交换器14与吸收器3连通,将分汽室15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4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调整为分汽室15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4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8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将第二发生器2和分汽室15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和分汽室15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17连通后第三发生器17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13与冷凝器5连通,第三发生器17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
②流程上,第二发生器2和分汽室15的冷剂蒸汽提供给第三发生器17作驱动热介质,第二吸收器4的稀溶液经第二溶液泵9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8进入第三发生器17,冷剂蒸汽流经第三发生器17、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冷凝器5提供冷剂蒸汽,流经第三发生器17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再经第二节流阀13节流进入冷凝器5,第三发生器17的浓溶液经第三溶液泵19和溶液热交换器14进入吸收器3,分汽室15的浓溶液经溶液热交换器14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8进入第二吸收器4,形成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7所示的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1所示的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三吸收器、第三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二溶液泵9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4与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第二溶液泵9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6与第三吸收器20连通,第三吸收器20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19和溶液热交换器14与吸收器3连通,将分汽室15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4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调整为分汽室15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4与第三发生器17连通,第三发生器17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6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第三发生器17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20连通,第三发生器17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吸收器20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第二吸收器4的稀溶液经第二溶液泵9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6进入第三吸收器20、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第三吸收器20的稀溶液经第三溶液泵19和溶液热交换器14进入吸收器3;分汽室15的浓溶液经溶液热交换器14进入第三发生器17,驱动热介质流经第三发生器17、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三吸收器20提供冷剂蒸汽,第三发生器17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6进入第二吸收器4,形成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8所示的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1所示的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二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6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新增吸收器B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C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6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B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第二发生器2产生的冷剂蒸汽进入新增吸收器B、被浓溶液吸收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新增吸收器B的稀溶液经新增溶液泵C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进入新增发生器A,驱动热介质流经新增发生器A、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二冷凝器6提供冷剂蒸汽,新增发生器A的浓溶液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进入新增吸收器B,形成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9所示的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1所示的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冷凝器和新增节流阀,第二发生器2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新增吸收器B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C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冷凝器E连通,新增冷凝器E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F与第二冷凝器6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B和新增冷凝器E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第二发生器2产生的冷剂蒸汽分别进入新增吸收器B和第二冷凝器6,进入新增吸收器B的冷剂蒸汽被浓溶液吸收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新增吸收器B的稀溶液经新增溶液泵C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进入新增发生器A,驱动热介质流经新增发生器A、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新增冷凝器E提供冷剂蒸汽,新增发生器A的浓溶液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进入新增吸收器B,新增冷凝器E的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新增冷凝器E的冷剂液经新增节流阀F节流进入第二冷凝器6,形成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10所示的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1所示的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分汽室15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调整为分汽室15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新增吸收器B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C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B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分汽室15释放的冷剂蒸汽进入新增吸收器B、被浓溶液吸收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新增吸收器B的稀溶液经新增溶液泵C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进入新增发生器A,驱动热介质流经新增发生器A、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冷凝器5提供冷剂蒸汽,新增发生器A的浓溶液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进入新增吸收器B,形成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11所示的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1所示的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第二冷凝器和第二节流阀,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分汽室15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调整为分汽室15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将第二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6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新增吸收器B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C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B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第二发生器2和分汽室15释放的冷剂蒸汽进入新增吸收器B、被浓溶液吸收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新增吸收器B的稀溶液经新增溶液泵C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进入新增发生器A,驱动热介质流经新增发生器A、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冷凝器5提供冷剂蒸汽,新增发生器A的浓溶液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进入新增吸收器B,形成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12所示的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1所示的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蒸发器7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调整为蒸发器7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新增吸收器B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C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B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蒸发器7的冷剂蒸汽进入新增吸收器B、被浓溶液吸收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新增吸收器B的稀溶液经新增溶液泵C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进入新增发生器A,驱动热介质流经新增发生器A、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二吸收器4提供冷剂蒸汽,新增发生器A的浓溶液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进入新增吸收器B,形成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13所示的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1所示的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冷凝器、新增节流阀、新增蒸发器和新增分汽室,取消冷凝器5、第二冷凝器6和第二吸收器4分别与外部连通的被加热介质管路,新增吸收器B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C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冷凝器5连通,冷凝器5还有浓溶液管路与第二冷凝器6连通,第二冷凝器6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吸收器4与新增分汽室H连通,新增分汽室H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将分汽室15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和冷凝器5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2与蒸发器7连通调整为分汽室15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后冷凝器5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2与蒸发器7连通,将第二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6连通和第二冷凝器6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13与蒸发器7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6连通后第二冷凝器6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13与蒸发器7连通;冷凝器5、第二冷凝器6和新增分汽室H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冷凝器E连通,新增冷凝器E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F与新增蒸发器G连通,新增蒸发器G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新增冷凝器E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蒸发器G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新增吸收器B的稀溶液经新增溶液泵C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进入冷凝器5,分汽室15向冷凝器5提供冷剂蒸汽作其驱动热介质,冷剂蒸汽流经冷凝器5、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新增冷凝器E提供冷剂蒸汽,流经冷凝器5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再经节流阀12节流进入蒸发器7;冷凝器5的浓溶液进入第二冷凝器6,第二发生器2向第二冷凝器6提供冷剂蒸汽作其驱动热介质,冷剂蒸汽流经第二冷凝器6、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新增冷凝器E提供冷剂蒸汽,流经第二冷凝器6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再经第二节流阀13节流进入蒸发器7;第二冷凝器6的浓溶液流经第二吸收器4、吸热部分汽化后进入新增分汽室H,新增分汽室H的冷剂蒸汽进入新增冷凝器E,新增分汽室H的浓溶液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进入新增吸收器B、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新增冷凝器E的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新增冷凝器E的冷剂液经新增节流阀F节流进入新增蒸发器G、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新增吸收器B提供,形成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14所示的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在图13所示的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节流阀和第二节流阀,增加新增冷剂液泵和新增第二冷剂液泵,将蒸发器7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变更为蒸发器7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将分汽室15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后冷凝器5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2与蒸发器7连通调整为分汽室15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后冷凝器5再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I与蒸发器7连通,将第二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6连通后第二冷凝器6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13与蒸发器7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6连通后第二冷凝器6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J与蒸发器7连通;流经冷凝器5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再经新增冷剂液泵I加压进入蒸发器7,流经第二冷凝器6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再经新增第二冷剂液泵J加压进入蒸发器7,蒸发器7的冷剂液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二吸收器4提供,形成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15所示的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4所示的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冷凝器、新增节流阀、新增蒸发器和新增分汽室,取消冷凝器5和第二吸收器4分别与外部连通的被加热介质管路,新增吸收器B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C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冷凝器5连通,冷凝器5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吸收器4与新增分汽室H连通,新增分汽室H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将分汽室15和第二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17连通后第三发生器17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13与冷凝器5连通调整为分汽室15和第二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17连通后第三发生器17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13与蒸发器7连通,将第三发生器17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冷凝器5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2与蒸发器7连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17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后冷凝器5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2与蒸发器7连通;冷凝器5和新增分汽室H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冷凝器E连通,新增冷凝器E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F与新增蒸发器G连通,新增蒸发器G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新增冷凝器E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蒸发器G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新增吸收器B的稀溶液经新增溶液泵C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进入冷凝器5,第三发生器17向冷凝器5提供冷剂蒸汽作其驱动热介质,冷剂蒸汽流经冷凝器5、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新增冷凝器E提供冷剂蒸汽,流经冷凝器5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再经节流阀12节流进入蒸发器7;冷凝器5的浓溶液流经第二吸收器4、吸热部分汽化后进入新增分汽室H,新增分汽室H的冷剂蒸汽进入新增冷凝器E,新增分汽室H的浓溶液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进入新增吸收器B、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新增冷凝器E的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新增冷凝器E的冷剂液经新增节流阀F节流进入新增蒸发器G、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新增吸收器B提供,形成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16所示的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在图15所示的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节流阀,增加新增冷剂液泵,将蒸发器7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变更为蒸发器7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将第三发生器17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后冷凝器5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2与蒸发器7连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17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后冷凝器5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I与蒸发器7连通;流经冷凝器5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再经新增冷剂液泵I加压进入蒸发器7,蒸发器7的冷剂液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二吸收器4提供,形成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本发明技术可以实现的效果——本发明所提出的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具有如下的效果和优势:
(1)包含的由单效和双效构成的复合发生流程,其中的单效发生过程和双效发生过程的比例可调节,温差利用充分,对应循环的热力学完善度得到保障。
(2)能够分段实现对驱动热的合理利用,提高驱动热和余热的利用率。
(3)热力学参数平滑变化,供热参数可调节,能够较好地适应工况变化,得到较高的性能指数和热力学完善度。
(4)具有回热供热端的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可实现第一类驱动温差的充分利用。
(5)分路溶液循环,可采用不同工作溶液,有利于驱动热介质工作参数与循环流程的匹配,提高温差利用程度。
(6)丰富了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的类型,扩展了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的应用范围,有利于更好地采用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来实现温差利用,提高能源利用率。
Claims (30)
1.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主要由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冷凝器、第二冷凝器、蒸发器、溶液泵、第二溶液泵、溶液节流阀、第二溶液节流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溶液热交换器和分汽室所组成;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9)和溶液热交换器(14)与吸收器(3)连通,吸收器(3)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10)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与发生器(1)连通,发生器(1)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节流阀(11)和吸收器(3)与分汽室(15)连通,分汽室(15)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4)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发生器(1)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3)连通,分汽室(15)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6)连通,冷凝器(5)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2)与蒸发器(7)连通,第二冷凝器(6)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13)与蒸发器(7)连通,蒸发器(7)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发生器(1)和第二发生器(2)还分别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吸收器(4)、冷凝器(5)和第二冷凝器(6)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7)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2.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主要由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冷凝器、第二冷凝器、蒸发器、溶液泵、第二溶液泵、溶液节流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分汽室所组成;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9)和溶液热交换器(14)与吸收器(3)连通,吸收器(3)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10)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6)与发生器(1)连通,发生器(1)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6)和吸收器(3)与分汽室(15)连通,分汽室(15)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4)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发生器(1)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3)连通,分汽室(15)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6)连通,冷凝器(5)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2)与蒸发器(7)连通,第二冷凝器(6)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13)与蒸发器(7)连通,蒸发器(7)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发生器(1)和第二发生器(2)还分别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吸收器(4)、冷凝器(5)和第二冷凝器(6)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7)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其中,或增加第二溶液节流阀,将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6)和吸收器(3)与分汽室(15)连通调整为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6)、第二溶液节流阀(11)和吸收器(3)与分汽室(15)连通。
3.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第二冷凝器和第二节流阀,将第二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6)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形成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4.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2所述的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第二冷凝器和第二节流阀,将第二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6)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形成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5.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3所述的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节流阀、第三发生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泵(9)增设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6)与第三发生器(17)连通,第三发生器(17)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6)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将第二发生器(2)和分汽室(15)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和分汽室(15)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17)连通后第三发生器(17)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13)与冷凝器(5)连通,第三发生器(17)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形成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6.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3所述的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节流阀、第三发生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二溶液泵(9)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4)与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第二溶液泵(9)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6)和溶液热交换器(14)与吸收器(3)连通,将分汽室(15)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4)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调整为分汽室(15)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4)与第三发生器(17)连通,第三发生器(17)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6)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将第二发生器(2)和分汽室(15)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和分汽室(15)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17)连通后第三发生器(17)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13)与冷凝器(5)连通,第三发生器(17)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形成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7.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3所述的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节流阀、第三发生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泵,将第二溶液泵(9)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4)与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第二溶液泵(9)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6)与第三发生器(17)连通,第三发生器(17)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19)和溶液热交换器(14)与吸收器(3)连通,将分汽室(15)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4)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调整为分汽室(15)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4)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6)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将第二发生器(2)和分汽室(15)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和分汽室(15)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17)连通后第三发生器(17)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13)与冷凝器(5)连通,第三发生器(17)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形成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8.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4所述的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节流阀、第三发生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泵(9)增设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8)与第三发生器(17)连通,第三发生器(17)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8)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将第二发生器(2)和分汽室(15)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和分汽室(15)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17)连通后第三发生器(17)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13)与冷凝器(5)连通,第三发生器(17)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形成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9.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4所述的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节流阀、第三发生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二溶液泵(9)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4)与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第二溶液泵(9)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8)和溶液热交换器(14)与吸收器(3)连通,将分汽室(15)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4)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调整为分汽室(15)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4)与第三发生器(17)连通,第三发生器(17)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8)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将第二发生器(2)和分汽室(15)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和分汽室(15)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17)连通后第三发生器(17)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13)与冷凝器(5)连通,第三发生器(17)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形成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0.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4所述的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节流阀、第三发生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泵,将第二溶液泵(9)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4)与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第二溶液泵(9)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8)与第三发生器(17)连通,第三发生器(17)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19)和溶液热交换器(14)与吸收器(3)连通,将分汽室(15)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4)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调整为分汽室(15)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4)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8)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将第二发生器(2)和分汽室(15)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和分汽室(15)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17)连通后第三发生器(17)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13)与冷凝器(5)连通,第三发生器(17)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形成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1.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三吸收器、第三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二溶液泵(9)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4)与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第二溶液泵(9)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6)与第三吸收器(20)连通,第三吸收器(20)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19)和溶液热交换器(14)与吸收器(3)连通,将分汽室(15)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4)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调整为分汽室(15)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4)与第三发生器(17)连通,第三发生器(17)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6)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第三发生器(17)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20)连通,第三发生器(17)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吸收器(20)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2.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2所述的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三吸收器、第三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二溶液泵(9)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4)与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第二溶液泵(9)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8)与第三吸收器(20)连通,第三吸收器(20)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19)和溶液热交换器(14)与吸收器(3)连通,将分汽室(15)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4)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调整为分汽室(15)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4)与第三发生器(17)连通,第三发生器(17)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8)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第三发生器(17)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20)连通,第三发生器(17)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吸收器(20)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3.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2、11-12所述的任一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二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6)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新增吸收器(B)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C)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6)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B)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4.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2、11-12所述的任一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冷凝器和新增节流阀,第二发生器(2)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新增吸收器(B)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C)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冷凝器(E)连通,新增冷凝器(E)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F)与第二冷凝器(6)或蒸发器(7)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B)和新增冷凝器(E)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5.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2、11-12所述的任一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分汽室(15)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调整为分汽室(15)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新增吸收器(B)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C)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B)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6.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2、11-12所述的任一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冷凝器和新增节流阀,分汽室(15)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新增吸收器(B)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C)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冷凝器(E)连通,新增冷凝器(E)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F)与冷凝器(5)或蒸发器(7)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B)和新增冷凝器(E)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7.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第二冷凝器和第二节流阀,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分汽室(15)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调整为分汽室(15)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将第二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6)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新增吸收器(B)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C)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B)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8.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冷凝器和新增节流阀,第二发生器(2)和分汽室(15)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新增吸收器(B)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C)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冷凝器(E)连通,新增冷凝器(E)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F)与蒸发器(7)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B)和新增冷凝器(E)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9.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4所述的任一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蒸发器(7)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调整为蒸发器(7)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新增吸收器(B)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C)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B)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20.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4所述的任一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冷凝器和新增节流阀,将蒸发器(7)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调整为蒸发器(7)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新增吸收器(B)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C)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分别与第二吸收器(4)和新增冷凝器(E)连通,新增冷凝器(E)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F)与蒸发器(7)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B)和新增冷凝器(E)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21.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冷凝器、新增节流阀、新增蒸发器和新增分汽室,取消冷凝器(5)、第二冷凝器(6)和第二吸收器(4)分别与外部连通的被加热介质管路,新增吸收器(B)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C)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冷凝器(5)连通,冷凝器(5)还有浓溶液管路与第二冷凝器(6)连通,第二冷凝器(6)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吸收器(4)与新增分汽室(H)连通,新增分汽室(H)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将分汽室(15)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和冷凝器(5)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2)与蒸发器(7)连通调整为分汽室(15)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后冷凝器(5)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2)与蒸发器(7)连通——冷凝器(5)用作发生器之后分汽室(15)向冷凝器(5)提供驱动热介质,将第二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6)连通和第二冷凝器(6)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13)与蒸发器(7)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6)连通后第二冷凝器(6)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13)与蒸发器(7)连通——第二冷凝器(6)用作发生器之后第二发生器(2)向第二冷凝器(6)提供驱动热介质;冷凝器(5)、第二冷凝器(6)和新增分汽室(H)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冷凝器(E)连通,新增冷凝器(E)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F)与新增蒸发器(G)连通,新增蒸发器(G)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新增冷凝器(E)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蒸发器(G)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22.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21所述的任一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将蒸发器(7)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变更为蒸发器(7)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23.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21所述的任一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节流阀和第二节流阀,增加新增冷剂液泵和新增第二冷剂液泵,将蒸发器(7)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变更为蒸发器(7)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将分汽室(15)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后冷凝器(5)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2)与蒸发器(7)连通调整为分汽室(15)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后冷凝器(5)再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I)与蒸发器(7)连通,将第二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6)连通后第二冷凝器(6)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13)与蒸发器(7)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6)连通后第二冷凝器(6)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J)与蒸发器(7)连通,形成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24.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3-4所述的任一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冷凝器、新增节流阀、新增蒸发器和新增分汽室,取消冷凝器(5)和第二吸收器(4)分别与外部连通的被加热介质管路,新增吸收器(B)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C)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冷凝器(5)连通,冷凝器(5)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吸收器(4)与新增分汽室(H)连通,新增分汽室(H)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将分汽室(15)和第二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冷凝器(5)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2)与蒸发器(7)连通调整为分汽室(15)和第二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后冷凝器(5)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2)与蒸发器(7)连通——冷凝器(5)用作发生器之后分汽室(15)和第二发生器(2)共同向冷凝器(5)提供驱动热介质;冷凝器(5)和新增分汽室(H)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冷凝器(E)连通,新增冷凝器(E)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F)与新增蒸发器(G)连通,新增蒸发器(G)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新增冷凝器(E)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蒸发器(G)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25.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24所述的任一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将蒸发器(7)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变更为蒸发器(7)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26.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24所述的任一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节流阀,增加新增冷剂液泵,将蒸发器(7)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变更为蒸发器(7)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将分汽室(15)和第二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后冷凝器(5)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2)与蒸发器(7)连通调整为分汽室(15)和第二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后冷凝器(5)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I)与蒸发器(7)连通,形成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27.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5-10所述的任一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冷凝器、新增节流阀、新增蒸发器和新增分汽室,取消冷凝器(5)和第二吸收器(4)分别与外部连通的被加热介质管路,新增吸收器(B)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C)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冷凝器(5)连通,冷凝器(5)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吸收器(4)与新增分汽室(H)连通,新增分汽室(H)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将分汽室(15)和第二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17)连通后第三发生器(17)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13)与冷凝器(5)连通调整为分汽室(15)和第二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17)连通后第三发生器(17)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13)与蒸发器(7)连通,将第三发生器(17)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冷凝器(5)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2)与蒸发器(7)连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17)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后冷凝器(5)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2)与蒸发器(7)连通——冷凝器(5)用作发生器之后第三发生器(17)向冷凝器(5)提供驱动热介质;冷凝器(5)和新增分汽室(H)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冷凝器(E)连通,新增冷凝器(E)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F)与新增蒸发器(G)连通,新增蒸发器(G)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新增冷凝器(E)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蒸发器(G)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28.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27所述的任一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将蒸发器(7)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变更为蒸发器(7)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29.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27所述的任一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节流阀,增加新增冷剂液泵,将蒸发器(7)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变更为蒸发器(7)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将第三发生器(17)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后冷凝器(5)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2)与蒸发器(7)连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17)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后冷凝器(5)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I)与蒸发器(7)连通,形成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30.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27所述的任一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节流阀和第二节流阀,增加新增冷剂液泵和新增第二冷剂液泵,将蒸发器(7)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变更为蒸发器(7)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将第三发生器(17)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后冷凝器(5)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2)与蒸发器(7)连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17)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后冷凝器(5)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I)与蒸发器(7)连通,将分汽室(15)和第二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17)连通后第三发生器(17)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13)与蒸发器(7)连通调整为分汽室(15)和第二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17)连通后第三发生器(17)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冷剂液泵(J)与蒸发器(7)连通,形成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10060496.1A CN103851823B (zh) | 2013-02-21 | 2014-02-17 | 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310070645 | 2013-02-21 | ||
CN201310070645.8 | 2013-02-21 | ||
CN2013100706458 | 2013-02-21 | ||
CN201410060496.1A CN103851823B (zh) | 2013-02-21 | 2014-02-17 | 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851823A CN103851823A (zh) | 2014-06-11 |
CN103851823B true CN103851823B (zh) | 2016-04-27 |
Family
ID=508597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10060496.1A Active CN103851823B (zh) | 2013-02-21 | 2014-02-17 | 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3851823B (zh) |
WO (1) | WO2014127681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440492A (zh) * | 2015-11-27 | 2017-02-22 | 李华玉 | 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吸收式热泵 |
CN106482387A (zh) * | 2015-11-27 | 2017-03-08 | 李华玉 | 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吸收式热泵 |
CN106440496A (zh) * | 2015-11-27 | 2017-02-22 | 李华玉 | 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吸收式热泵 |
CN106440497A (zh) * | 2015-11-27 | 2017-02-22 | 李华玉 | 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吸收式热泵 |
CN106225309A (zh) * | 2015-11-27 | 2016-12-14 | 李华玉 | 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吸收式热泵 |
CN106225308B (zh) * | 2015-12-30 | 2020-01-31 | 李华玉 | 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吸收式热泵 |
CN106403359B (zh) * | 2015-12-30 | 2020-01-31 | 李华玉 | 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吸收式热泵 |
CN109059353B (zh) * | 2018-07-31 | 2021-01-26 | 北京华源泰盟节能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吸收式热泵的余热回收系统及余热回收工艺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957091A (zh) * | 2009-09-28 | 2011-01-26 | 李华玉 | 回热式三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CN101975484A (zh) * | 2009-11-09 | 2011-02-16 | 李华玉 | 以单效为第一级的溶液串联循环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5274081A (ja) * | 2004-03-26 | 2005-10-06 | Tokyo Gas Co Ltd | 吸収冷凍機及び制御方法 |
CN103148630B (zh) * | 2013-02-26 | 2015-08-12 | 李华玉 | 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
CN103148631B (zh) * | 2013-03-03 | 2015-08-12 | 李华玉 | 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
2014
- 2014-02-17 CN CN201410060496.1A patent/CN103851823B/zh active Active
- 2014-02-19 WO PCT/CN2014/000161 patent/WO2014127681A1/zh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957091A (zh) * | 2009-09-28 | 2011-01-26 | 李华玉 | 回热式三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CN101975484A (zh) * | 2009-11-09 | 2011-02-16 | 李华玉 | 以单效为第一级的溶液串联循环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14127681A1 (zh) | 2014-08-28 |
CN103851823A (zh) | 2014-06-1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851823B (zh) | 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2116538B (zh) | 带有回热供热端的双效与三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2419026B (zh) | 吸收式热源变温器 | |
CN101957093B (zh) | 吸收-再吸收-发生系统与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4948245A (zh) | 联合循环供能系统 | |
CN104654652A (zh) | 热动联供系统 | |
CN104654658A (zh) | 热动联供系统 | |
CN101957091A (zh) | 回热式三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4654653A (zh) | 热动联供系统 | |
CN103148631B (zh) | 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3712364B (zh) | 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2102919B (zh) | 回热式两级吸收-发生系统与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4807241A (zh) | 第四类吸收式热泵与第五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3471282B (zh) | 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1476798A (zh) | 双效与多效及其基础上的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3148630B (zh) | 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3175331B (zh) | 分路循环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2706026A (zh) | 双效回热吸收-发生系统与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2519166B (zh) | 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2679612B (zh) | 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4006567A (zh) | 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3940142B (zh) | 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2635971B (zh) | 双效回热吸收-发生系统与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3148632B (zh) | 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3090581B (zh) | 分步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