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476798A - 双效与多效及其基础上的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 Google Patents

双效与多效及其基础上的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476798A
CN101476798A CNA2009100138330A CN200910013833A CN101476798A CN 101476798 A CN101476798 A CN 101476798A CN A2009100138330 A CNA2009100138330 A CN A2009100138330A CN 200910013833 A CN200910013833 A CN 200910013833A CN 101476798 A CN101476798 A CN 10147679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olution
generator
newly
increased
absor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910013833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华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A200910013833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476798A/zh
Publication of CN10147679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76798A/zh
Priority to CN2010100036039A priority patent/CN101799221B/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orption 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AREA)

Abstract

双效与多效及其基础上的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属于热泵技术领域。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吸收器、溶液泵、第二溶液泵、冷剂液泵、节流阀和溶液热交换器组成双效机组——发生器经溶液泵连通吸收器,吸收器连通第二发生器、第二发生器经第二溶液泵连通发生器,发生器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第二发生器和第二发生器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连通冷凝器,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冷凝器,冷凝器经冷剂液泵连通蒸发器,蒸发器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吸收器;发生器溶液受热释放的冷剂蒸汽再加热第二发生器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进入冷凝器,冷剂液进入蒸发器吸热成冷剂蒸汽进吸收器、被溶液吸收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增加第二吸收器得相邻高温供热端,再增加第三吸收器得第二个高温供热端。

Description

双效与多效及其基础上的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低温余热利用热泵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采用吸收式热泵技术进行余热利用是行之有效的手段,具有比较好的节能、环保和经济效益。在具体热泵应用中,提高余热利用率是核心——对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来说,提高余热利用率意味着在满足热用户需求的前提下投入的驱动热负荷的降低;对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来说,提高余热利用率意味着一定量的余热资源能够提供给热用户更多的有效热负荷。
对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来说,级数越高越能够利用更低温度的余热,但余热利用率则随之降低;而对于以蒸汽状态存在的余热资源来说,余热资源主要以潜热方式存在,这种情况下利用级数高的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机组寻求对余热资源进行深度利用则失去了意义;再者,当环境温度较低、余热初始温度较高而热用户需求温度相对较低或者初始温度较低时,探讨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对余热资源的高效利用就有了必要。
第二类吸收式热泵采用双效或多效流程可以提高余热利用率,用于热用户需求温度相对较低的场合;双效或多效流程基础上的复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将双效、多效流程用于被加热介质的初始阶段而单级、多级流程用于被加热介质的后续阶段,将提高余热资源的利用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要提供双效与多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和双效与多效流程基础上的复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分为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三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双效流程基础上的附加相邻高温供热端的复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和三效流程基础上附加相邻高温供热端的复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本发明中的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①溶液串联循环的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由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吸收器、溶液泵、第二溶液泵、冷剂液泵、节流阀和溶液热交换器组成,发生器有溶液管路经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连通吸收器,吸收器有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连通第二发生器、第二发生器经第二溶液泵连通发生器,发生器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第二发生器和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连通冷凝器,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冷凝器,冷凝器经冷剂液泵连通蒸发器,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吸收器,发生器、蒸发器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冷凝器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余热介质加热由第二发生器经第二溶液泵进入发生器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进入第二发生器,冷剂蒸汽加热由吸收器经溶液热交换器进入第二发生器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进入冷凝器,冷剂蒸汽在冷凝器内被冷却介质冷凝成冷剂液,该部分冷剂液和作为第二发生器驱动热介质的冷剂蒸汽放热后所形成的冷剂液一起经冷剂液泵进入蒸发器、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进入吸收器,冷剂蒸汽在吸收器被来自发生器的浓溶液吸收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稀溶液进入第二发生器;②溶液并联循环的双效机组由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吸收器、溶液泵、第二溶液泵、冷剂液泵、节流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组成,发生器有溶液管路经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连通吸收器,第二发生器有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吸收器,吸收器有溶液管路分别经溶液热交换器连通发生器和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第二发生器,发生器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第二发生器和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连通冷凝器,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冷凝器,冷凝器经冷剂液泵连通蒸发器,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吸收器,发生器、蒸发器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冷凝器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余热介质加热由吸收器经溶液热交换器进入发生器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进入第二发生器,冷剂蒸汽加热由吸收器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进入第二发生器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进入冷凝器,冷剂蒸汽在冷凝器内被冷却介质冷凝成冷剂液,该部分冷剂液和作为第二发生器驱动热介质的冷剂蒸汽放热后所形成的冷剂液一起经冷剂液泵进入蒸发器、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进入吸收器,冷剂蒸汽在吸收器被来自发生器和第二发生器的浓溶液吸收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稀溶液分别经溶液热交换器进入发生器和第二发生器。
本发明中的三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①溶液串联循环的三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由发生器、第二发生器、第三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吸收器、溶液泵、第二溶液泵、第三溶液泵、冷剂液泵、节流阀、第二节流阀和溶液热交换器组成,发生器有溶液管路经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连通吸收器,吸收器有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连通第三发生器,第三发生器还有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连通第二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再有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连通发生器,发生器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第二发生器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连通冷凝器,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第三发生器后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连通冷凝器,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冷凝器,冷凝器经冷剂液泵连通蒸发器,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吸收器,发生器、蒸发器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冷凝器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余热介质加热由第二发生器经第二溶液泵进入发生器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进入第二发生器,来自发生器的冷剂蒸汽加热由第三发生器经第三溶液泵进入第二发生器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进入第三发生器,来自第二发生器的冷剂蒸汽加热由吸收器进入第三发生器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进入冷凝器,作为第二发生器驱动热介质的冷剂蒸汽放热后形成的冷剂液经节流阀节流后进入冷凝器,作为第三发生器驱动热介质的冷剂蒸汽放热后形成的冷剂液经第二节流阀节流后进入冷凝器,两路冷剂液和来自第三发生器的冷剂蒸汽在冷凝器内放热形成的冷剂液一起经冷剂液泵进入蒸发器、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进入吸收器,冷剂蒸汽在吸收器内被来自发生器的浓溶液吸收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稀溶液进入第三发生器;②溶液并联循环的三效机组由发生器、第二发生器、第三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吸收器、溶液泵、第二溶液泵、第三溶液泵、冷剂液泵、节流阀、第二节流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组成,发生器有溶液管路经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连通吸收器,第二发生器有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连通吸收器,第三发生器有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连通吸收器,吸收器有溶液管路分别经溶液热交换器连通发生器、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第二发生器和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连通第三发生器,发生器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第二发生器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连通冷凝器,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第三发生器后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连通冷凝器,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冷凝器,冷凝器经冷剂液泵连通蒸发器,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吸收器,发生器、蒸发器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冷凝器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余热介质加热由吸收器进入发生器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进入第二发生器,来自发生器的冷剂蒸汽加热由吸收器进入第二发生器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进入第三发生器,来自第二发生器的冷剂蒸汽加热由吸收器进入第三发生器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进入冷凝器,作为第二发生器驱动热介质的冷剂蒸汽放热后形成的冷剂液经节流阀节流后进入冷凝器,作为第三发生器驱动热介质的冷剂蒸汽放热后形成的冷剂液经第二节流阀节流后进入冷凝器,两路冷剂液和来自第三发生器的冷剂蒸汽在冷凝器内放热形成的冷剂液一起经冷剂液泵进入蒸发器、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进入吸收器,冷剂蒸汽进入吸收器被来自各发生器的浓溶液吸收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稀溶液进入同名发生器或低浓度溶液发生器。
本发明中的双效流程基础上的附加相邻高温供热端的复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在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吸收器、吸收-蒸发器、节流阀或冷剂液泵、溶液调节阀或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在溶液流程管路方面,或自发生器通过溶液泵引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吸收器,或在发生器通过溶液泵连通吸收器之前的管路上增设溶液调节阀、将发生器通过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连通吸收器改为发生器通过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后分别经新增溶液调节阀连通吸收器和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吸收器——溶液并联循环时在第二发生器通过第二溶液泵连通吸收器之前的管路上增设溶液调节阀、将第二发生器通过第二溶液泵、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吸收器改为第二发生器第二溶液泵、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后分别经新增溶液调节阀连通吸收器和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吸收器,或自第二发生器增设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吸收器,新增吸收器再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第二发生器;在冷剂介质流程管路方面,或将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连通蒸发器改为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分别经节流阀连通蒸发器和直接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或蒸发器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器,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发生器或第二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吸收器、或溶液泵与新增溶液调节阀或新增溶液泵、冷剂液泵、节流阀或新增冷剂液泵和三个相关溶液热交换器构成比双效流程供热温度高的相邻热泵流程,新增吸收器和吸收器分别向被加热介质提供不同温度范围的热量,新增吸收器为吸收器的相邻高温供热端;由发生器向新增吸收器提供溶液时,也可将新增吸收-蒸发器还有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第二发生器改为连通发生器。
在上面所述的在双效热泵基础上增加相邻高温供热端所形成的复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针对由第二发生器向新增吸收器提供溶液的技术方案,再增加新增第二吸收器、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二溶液泵,或自发生器通过溶液泵引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第二吸收器,或在发生器通过溶液泵连通吸收器之前的管路上增设溶液调节阀、将发生器通过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连通吸收器改为发生器通过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后分别经新增溶液调节阀连通吸收器和经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第二吸收器,新增第二吸收器再有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新增第二溶液泵连通新增吸收器,由新增吸收-蒸发器引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第二吸收器,新增第二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第二吸收器成为复合热泵机组第二个新增高温供热端,吸收器、新增吸收器和新增第二吸收器分别向被加热介质提供不同温度范围的热量。
本发明中的三效(多效)流程基础上的附加双效流程的复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在三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吸收器、吸收-蒸发器、节流阀或冷剂液泵、溶液调节阀或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在溶液流程管路方面,①溶液串联循环时,或自发生器通过溶液泵后增设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吸收器,或在发生器通过溶液泵连通吸收器之前的管路上增设溶液调节阀、将发生器通过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连通吸收器改为发生器通过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后分别经新增溶液调节阀连通吸收器和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吸收器,或自第二发生器或第三发生器增设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吸收器;新增吸收器再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发生器——由发生器向新增吸收器提供溶液时或连通第三发生器或连通第二发生器或连通发生器、由第二发生器向新增吸收器提供溶液时或连通第三发生器或连通第二发生器、由第三发生器向新增吸收器提供溶液时连通第三发生器;②溶液并联循环时,或自发生器通过溶液泵、或自第二发生器通过第二溶液泵、或自第三发生器通过第三溶液泵引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吸收器,新增吸收器再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或在发生器通过溶液泵与溶液热交换器、或在第二发生器通过第二溶液泵与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或在第三发生器通过第三溶液泵与第三溶液热交换器连通吸收器之前的管路上增设溶液调节阀、将发生器通过对应溶液泵、对应溶液热交换器连通吸收器改为发生器通过对应溶液泵、对应溶液热交换器后分别经新增溶液调节阀连通吸收器和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吸收器,新增吸收器还有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发生器——由发生器向新增吸收器提供溶液时或连通第三发生器或连通第二发生器或连通发生器、由第二发生器向新增吸收器提供溶液时或连通第三发生器或连通第二发生器、由第三发生器向新增吸收器提供溶液时连通第三发生器;在冷剂介质流程管路方面,或将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连通蒸发器改为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分别经节流阀连通蒸发器和直接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或蒸发器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器,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发生器或第二发生器或第三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吸收器、发生器所对应溶液泵、新增溶液调节阀、冷剂液泵、节流阀或新增冷剂液泵和三个相关溶液热交换器构成比三效流程供热温度高的相邻热泵流程,新增吸收器和吸收器分别向被加热介质提供不同温度的热量,新增吸收器为吸收器的相邻高温供热端。
针对所述由第三发生器向新增吸收器提供溶液的技术方案,再增加新增第二吸收器、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二溶液泵,或自第二发生器通过第二溶液泵后增设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第二吸收器,或在发生器通过溶液泵连通吸收器之前的管路上增设溶液调节阀、将第二发生器通过第二溶液泵、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吸收器改为第二发生器通过第二溶液泵、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后分别经新增溶液调节阀连通吸收器和经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第二吸收器,新增第二吸收器再有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新增第二溶液泵连通新增吸收器,由新增吸收-蒸发器增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第二吸收器,新增第二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第二吸收器成为复合热泵机组第二个新增高温供热端;再增加新增第三吸收器、新增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三溶液泵,或自发生器通过溶液泵引溶液管路经新增第四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第三吸收器,或在发生器通过溶液泵连通吸收器之前的管路上增设新增第三溶液调节阀、将发生器通过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连通吸收器改为发生器通过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后分别经新增溶液调节阀连通吸收器和经新增第四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第三吸收器,新增第三吸收器再有溶液管路经新增第四溶液热交换器、新增第三溶液泵连通新增第二吸收器,由新增吸收-蒸发器增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第三吸收器,新增第三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第三吸收器成为复合热泵机组第三个新增高温供热端。
附图说明:
图1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采用串联溶液循环的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系统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2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采用并联溶液循环的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系统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3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采用串联溶液循环的双效流程基础上附加相邻高温供热端的复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系统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4也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采用串联溶液循环的双效流程基础上附加相邻高温供热端的的复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系统结构和流程示意图;与图3所示的不同在于,图3中由发生器向新增吸收器提供溶液,而图4中则是第二发生器向新增吸收器提供溶液。
图5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采用并联溶液循环的双效流程基础上附加相邻高温供热端的的复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系统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6也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采用并联溶液循环的双效流程基础上附加相邻高温供热端的的复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系统结构和流程示意图;与图5所示相比,图5中新增吸收-蒸发器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而图6中则是新增吸收-蒸发器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发生器。
图7也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采用并联溶液循环的双效流程基础上附加相邻高温供热端的的复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系统结构和流程示意图;与图5所示相比不同之处在于,图7中由第二发生器向新增吸收器提供溶液。
图8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采用串联溶液循环的三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系统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9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采用并联溶液循环的三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系统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10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采用串联溶液循环的三效流程基础上附加相邻高温供热端的的复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系统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11也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采用串联溶液循环的三效流程基础上附加相邻高温供热端的的复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系统结构和流程示意图;与图10所示的相比,图10中由第三发生器向新增吸收器提供溶液,而图11中则是由第二发生器向新增吸收器提供溶液。
图12也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采用串联溶液循环的三效流程基础上附加相邻高温供热端的的复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系统结构和流程示意图;与图10、图11相比,图12是由发生器向新增吸收器提供溶液。
图13也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采用串联溶液循环的三效流程基础上附加相邻高温供热端的的复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系统结构和流程示意图;与图12相比,图12中发生器有单独的溶液管路经溶液泵、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向新增吸收器提供溶液,而图13中则是自发生器先是通过共同溶液管路、溶液热交换器后再分别经新增溶液调节阀连通吸收器和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吸收器。
图14也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采用串联溶液循环的三效流程基础上附加相邻高温供热端的的复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系统结构和流程示意图;与图12相比,图12中新增吸收-蒸发器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而图14中则是新增吸收-蒸发器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第二发生器。
图15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采用并联溶液循环的三效流程基础上附加相邻高温供热端的的复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系统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16也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采用并联溶液循环的三效流程基础上附加相邻高温供热端的的复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系统结构和流程示意图;与图15所示相比,图15中第三发生器向新增吸收器提供溶液,而图16中则是由第二发生器向新增吸收器提供溶液。
图17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采用并联溶液循环的双效流程基础上附加两个高温供热端的的复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系统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18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采用并联溶液循环的三效流程基础上附加三个高温供热端的的复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系统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其中,图8-图16也是多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的代表,图17是双效流程基础上增加两个高温供热端的代表,图18是三效(也代表多效)流程基础上增加两个高温供热端的代表。
图中,a—新增吸收器,b—新增吸收-蒸发器,c—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e—新增溶液调节阀,f—新增节流阀,g—新增冷剂液泵,h—新增溶液泵,i—新增第二吸收器,j—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k—新增第二溶液泵,m—新增第二溶液调节阀,n—新增第三吸收器,o—新增第四溶液热交换器,p—新增第三溶液泵,q—新增第三溶液调节阀。
图1-图7、图17中,1—发生器,2—第二发生器,3—冷凝器,4—蒸发器,5—吸收器,6—溶液泵,7—第二溶液泵,8—冷剂液泵,9—节流阀,10—溶液热交换器,11—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图8-图16、图18中,A—发生器,B—第二发生器,C—第三发生器,D—冷凝器,E—蒸发器,F—吸收器,G—溶液泵,H—第二溶液泵,I—第三溶液泵,J—冷剂液泵,K—节流阀,L—第二节流阀,M—溶液热交换器,N—第二溶液热交换器,0—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需要定义:
①同名发生器——在增加高温供热端的复合机组中,吸收-蒸发器的溶液回到向新增吸收器提供溶液的发生器时,该发生器即被称之为同名发生器。
②低浓度溶液发生器——在增加高温供热端的复合机组中,吸收-蒸发器的溶液所回到的发生器溶液浓度低于向其提供溶液的发生器的浓度时,吸收-蒸发器的溶液所回到的发生器为低浓度溶液发生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例来详细描述本发明。
图1所示,采用串联溶液循环的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该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机组由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吸收器、溶液泵、第二溶液泵、冷剂液泵、节流阀和溶液热交换器组成;发生器1有溶液管路经溶液泵6、溶液热交换器10连通吸收器5,吸收器5还有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0连通第二发生器2,第二发生器2再有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7连通发生器1,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第二发生器2和第二发生器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9连通冷凝器3,第二发生器2还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冷凝器3,冷凝器3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8连通蒸发器4,蒸发器4还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吸收器5,发生器1、蒸发器4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冷凝器3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5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余热介质加热由第二发生器2经第二溶液泵7进入发生器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进入第二发生器2作为其驱动热介质,发生器1的浓溶液经溶液泵6、溶液热交换器10进入吸收器5;冷剂蒸汽加热由吸收器5经溶液热交换器10进入第二发生器2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进入冷凝器3,第二发生器2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泵7进入发生器1;冷剂蒸汽在冷凝器3内被冷却介质冷凝成冷剂液,该部分冷剂液和作为第二发生器2驱动热介质的冷剂蒸汽放热后所形成的冷剂液一起经冷剂液泵8进入蒸发器4、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进入吸收器5,冷剂蒸汽在吸收器5内被来自发生器1的浓溶液吸收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稀溶液进入第二发生器2;溶液在发生器1、吸收器5和第二发生器2之间形成串联循环,余热介质加热发生器1的溶液所释放出的冷剂蒸汽又进入第二发生器2作为溶液发生过程的驱动热介质,使余热在溶液发生阶段实现两次作用,为双效。
图2所示,采用并联溶液循环的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该双效热泵机组由发生器1、第二发生器2、冷凝器3、蒸发器4、吸收器5、溶液泵6、第二溶液泵7、冷剂液泵8、节流阀9、溶液热交换器10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组成;发生器1有溶液管路经溶液泵6、溶液热交换器10连通吸收器5,第二发生器2有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7、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连通吸收器5,吸收器5有溶液管路分别经溶液热交换器10连通发生器1和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连通第二发生器2,发生器1还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第二发生器2和第二发生器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9连通冷凝器3,第二发生器2还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冷凝器3,冷凝器3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8连通蒸发器4,蒸发器4还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吸收器5,发生器1、蒸发器4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冷凝器3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5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余热介质加热由吸收器5经溶液热交换器10进入发生器1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进入第二发生器2作为其驱动热介质,发生器1的浓溶液经溶液泵6、溶液热交换器10进入吸收器5;冷剂蒸汽加热由吸收器5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进入第二发生器2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进入冷凝器3,第二发生器2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泵7、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进入吸收器5;冷剂蒸汽在冷凝器3内被冷却介质冷凝成冷剂液,该部分冷剂液和作为第二发生器2驱动热介质的冷剂蒸汽放热后所形成的冷剂液一起经冷剂液泵8进入蒸发器4、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进入吸收器5,冷剂蒸汽在吸收器5被来自发生器1和第二发生器2的浓溶液吸收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稀溶液分别经溶液热交换器10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进入发生器1和第二发生器2;溶液分别在发生器1与吸收器5之间和第二发生器2与吸收器5之间形成并联循环,余热介质加热发生器1的溶液所释放出的冷剂蒸汽又进入第二发生器2作为溶液发生过程的驱动热介质,使余热在溶液发生阶段实现两次作用,为双效。
图3所示,在串联溶液循环的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流程基础上附加相邻高温供热端的复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串联溶液循环的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新增加吸收器a、吸收-蒸发器b、节流阀f、溶液调节阀e、溶液热交换器c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d;将发生器1通过溶液泵6、溶液热交换器10连通吸收器5改为发生器1通过溶液泵6、溶液热交换器10后分别经新增溶液调节阀e连通吸收器5和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d、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连通新增吸收器a,新增吸收器a再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b,新增吸收-蒸发器b再有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d连通第二发生器2;将冷凝器3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8连通蒸发器4改为冷凝器3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8分别经新增节流阀f连通蒸发器4和直接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b,新增吸收-蒸发器b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器a,蒸发器4还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b;新增吸收器a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发生器1、第二发生器2、冷凝器3、蒸发器4、新增吸收-蒸发器b、新增吸收器a、溶液泵6、第二溶液泵7、新增溶液调节阀e、冷剂液泵8、新增节流阀f、溶液热交换器10、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d构成比双效流程供热温度高的相邻热泵流程——发生器1向新增吸收器a提供溶液,吸收器a向新增吸收-蒸发器b提供溶液,冷凝器3向新增吸收-蒸发器b提供待加热冷剂液,蒸发器4向新增吸收-蒸发器b提供冷剂蒸汽、被溶液吸收并加热另一路冷剂介质成冷剂蒸汽,新增吸收-蒸发器b产生的冷剂蒸汽进入新增吸收器a被溶液吸收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吸收器5和新增吸收器a分别向被加热介质提供不同温度的热量,新增吸收器a为吸收器5的相邻高温供热端。
图4所示,在串联溶液循环的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流程基础上附加相邻高温供热端的复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也可以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串联溶液循环的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新增加吸收器a、吸收-蒸发器b、冷剂液泵g、溶液泵h、溶液热交换器c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d;自第二发生器2增设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h、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d、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连通新增吸收器a,新增吸收器a再有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b,新增吸收-蒸发器b再有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d连通第二发生器2;蒸发器4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g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b,新增吸收-蒸发器b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器a,蒸发器4还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b;新增吸收器a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第二发生器2、冷凝器3、蒸发器4、新增吸收-蒸发器b、新增吸收器a、第二溶液泵7、新增溶液泵h、冷剂液泵8、新增冷剂液泵g、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d构成比双效流程供热温度高的相邻热泵流程——第二发生器2向新增吸收器a提供溶液,新增吸收器a向新增吸收-蒸发器b提供溶液,蒸发器4向新增吸收-蒸发器b提供待加热冷剂液,蒸发器4向新增吸收-蒸发器b提供冷剂蒸汽、被溶液吸收并加热另一路冷剂介质成冷剂蒸汽,新增吸收-蒸发器b产生的冷剂蒸汽进入新增吸收器a被溶液吸收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吸收器5和新增吸收器a分别向被加热介质提供不同温度的热量,新增吸收器a为吸收器5的相邻高温供热端。
与图3所示的新增高温供热端相比,图4中新增吸收器a产生的温度要低,但对应的余热利用率要高——图4中新增吸收器a需要的溶液来自第二发生器2,属于双效流程中的溶液;图3中新增吸收器a的溶液来自发生器1,属于单效流程中的溶液。
图5所示,在并联溶液循环的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流程基础上附加相邻高温供热端的复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并联溶液循环的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新增加吸收器a、吸收-蒸发器b、节流阀f、溶液调节阀e、溶液热交换器c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d;将发生器1通过溶液泵6、溶液热交换器10连通吸收器5改为发生器1通过溶液泵6、溶液热交换器10后分别经新增溶液调节阀e连通吸收器5和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d、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连通新增吸收器a,新增吸收器a再有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b,新增吸收-蒸发器b再有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d连通第二发生器2;将冷凝器3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8连通蒸发器4改为冷凝器3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8分别经新增节流阀f连通蒸发器4和直接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b,新增吸收-蒸发器b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器a,蒸发器4还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b;新增吸收器a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发生器1向新增吸收器a提供溶液,吸收器a向新增吸收-蒸发器b提供溶液,冷凝器3向新增吸收-蒸发器b提供待加热冷剂液,蒸发器4向新增吸收-蒸发器b提供冷剂蒸汽、被溶液吸收并加热另一路冷剂介质成冷剂蒸汽,新增吸收-蒸发器b产生的冷剂蒸汽进入吸收器a被溶液吸收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吸收器5和新增吸收器a分别向被加热介质提供不同温度范围的热量,新增吸收器a为吸收器5的相邻高温供热端。
图6所示,在并联溶液循环的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流程基础上附加相邻高温供热端的复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与图5所示相比,二者的区别在于:图5中新增吸收-蒸发器b有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d连通第二发生器2,新增吸收-蒸发器b的稀溶液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d进入第二发生器2;而图6中新增吸收-蒸发器b有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d连通发生器1,新增吸收-蒸发器b的稀溶液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d进入发生器1。
图7所示,在并联溶液循环的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流程基础上附加相邻高温供热端的复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也可以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新增加吸收器a、吸收-蒸发器b、冷剂液泵g、溶液调节阀e、溶液热交换器c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d;将第二发生器2通过第二溶液泵7、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连通吸收器5改为第二发生器2通过第二溶液泵7、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后分别经新增溶液调节阀e连通吸收器5和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d、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连通新增吸收器a,新增吸收器a再有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b,新增吸收-蒸发器b再有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d连通第二发生器2;由蒸发器4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g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b后新增吸收-蒸发器b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器a,蒸发器4还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b;新增吸收器a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第二发生器2向新增吸收器a提供溶液,新增吸收器a向新增吸收-蒸发器b提供溶液,蒸发器4向新增吸收-蒸发器b提供待加热冷剂液,蒸发器4向新增吸收-蒸发器b提供冷剂蒸汽、被溶液吸收并加热另一路冷剂介质成冷剂蒸汽,新增吸收-蒸发器b产生的冷剂蒸汽进入新增吸收器a被溶液吸收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吸收器5和新增吸收器a分别向被加热介质提供不同温度的热量,新增吸收器a为吸收器5的相邻高温供热端。
图8所示,采用串联溶液循环的三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串联溶液循环的三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由发生器A、第二发生器B、第三发生器C、冷凝器D、蒸发器E、吸收器F、溶液泵G、第二溶液泵H、第三溶液泵I、冷剂液泵J、节流阀K、第二节流阀L和溶液热交换器M组成;发生器A有溶液管路经溶液泵G、溶液热交换器M连通吸收器F,吸收器F有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M连通第三发生器C,第三发生器C还有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I连通第二发生器B,第二发生器B再有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H连通发生器A,发生器A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第二发生器B后第二发生器B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K连通冷凝器D,第二发生器B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第三发生器C后第三发生器C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L连通冷凝器D,第三发生器C还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冷凝器D,冷凝器D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J连通蒸发器E,蒸发器E还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吸收器F,发生器A、蒸发器E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冷凝器D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F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余热介质加热由第二发生器B经第二溶液泵H进入发生器A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向第二发生器B提供,来自发生器A的冷剂蒸汽加热由第三发生器C经第三溶液泵I进入第二发生器B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向第三发生器C提供,来自第二发生器B的冷剂蒸汽加热由吸收器F经溶液热交换器M进入第三发生器C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进入冷凝器D;作为第二发生器B驱动热介质的冷剂蒸汽放热后形成的冷剂液经节流阀K节流后进入冷凝器D,作为第三发生器C驱动热介质的冷剂蒸汽放热后形成的冷剂液经第二节流阀L节流后进入冷凝器D,两路冷剂液和来自第三发生器C的冷剂蒸汽在冷凝器D内放热形成的冷剂液一起经冷剂液泵J进入蒸发器E、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进入吸收器F,冷剂蒸汽在吸收器F内被来自发生器A的浓溶液吸收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稀溶液进入第三发生器C。流经发生器A的余热介质首先对发生器A的溶液加热后绝大部分余热成为所释放出的冷剂蒸汽的潜热,发生器A产生的冷剂蒸汽流经第二发生器B对其溶液加热从而将潜热又传递到溶液加热过程中释放出的冷剂蒸汽中,第二发生器B产生的冷剂蒸汽又流经第三发生器C加热其溶液,这样余热介质的热对溶液发挥了三次作用。
图9所示,采用并联溶液循环的三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溶液并联循环的三效机组由发生器A、第二发生器B、第三发生器C、冷凝器D、蒸发器E、吸收器F、溶液泵G、第二溶液泵H、第三溶液泵I、冷剂液泵J、节流阀K、第二节流阀L、溶液热交换器M、第二溶液热交换器N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0组成;发生器A有溶液管路经溶液泵G、溶液热交换器M连通吸收器F,第二发生器B有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H、第二溶液热交换器N连通吸收器F,第三发生器C有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I、第三溶液热交换器0连通吸收器F,吸收器F有溶液管路分别经溶液热交换器M连通发生器A、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N连通第二发生器B和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0连通第三发生C,发生器A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第二发生器B后第二发生器B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K连通冷凝器D,第二发生器B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第三发生器C后第三发生器C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L连通冷凝器D,第三发生器C还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冷凝器D,冷凝器D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J连通蒸发器E,蒸发器E还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吸收器F,发生器A、蒸发器E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冷凝器D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F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余热介质加热由吸收器F进入发生器A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向第二发生器B提供,来自发生器A的冷剂蒸汽加热由吸收器F进入第二发生器B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向第三发生器C提供,来自第二发生器B的冷剂蒸汽加热由吸收器F进入第三发生器C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进入冷凝器D,作为第二发生器B驱动热介质的冷剂蒸汽放热后形成的冷剂液经节流阀K节流后进入冷凝器D,作为第三发生器C驱动热介质的冷剂蒸汽放热后形成的冷剂液经第二节流阀L节流后进入冷凝器D,两路冷剂液和来自第三发生器C的冷剂蒸汽在冷凝器内放热形成的冷剂液一起经冷剂液泵J进入蒸发器D、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进入吸收器F,冷剂蒸汽进入吸收器F被来自发生器A、第二发生器B和第三发生器C的浓溶液吸收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稀溶液回到以上各发生器。
图10所示,在串联溶液循环的三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流程基础上附加相邻高温供热端的复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串联溶液循环的三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新增加吸收器a、吸收-蒸发器b、节流阀f、溶液泵h、溶液热交换器c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d;自第三发生器C增设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h、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d、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连通新增吸收器a,新增吸收器a再有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b,新增吸收-蒸发器b再有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d连通第三发生器C;将冷凝器D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J连通蒸发器E改为冷凝器D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J后分别经新增节流阀f连通蒸发器E和直接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b,新增吸收-蒸发器b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器a,蒸发器E还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b;新增吸收器a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第三发生器C、冷凝器D、蒸发器E、新增吸收-蒸发器b、新增吸收器a、新增溶液泵h、冷剂液泵J、新增节流阀f、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d构成比双效流程供热温度高的相邻热泵流程——第三发生器C向新增吸收器a提供溶液,新增吸收器a向新增吸收-蒸发器b提供溶液,冷凝器D向新增吸收-蒸发器b提供待加热冷剂液,蒸发器E向新增吸收-蒸发器b提供冷剂蒸汽、被溶液吸收并加热另一路冷剂介质成冷剂蒸汽,新增吸收-蒸发器b产生的冷剂蒸汽进入新增吸收器a被溶液吸收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吸收器F和新增吸收器a分别向被加热介质提供不同温度的热量,新增吸收器a为吸收器F的相邻高温供热端。
图11所示的在串联溶液循环的三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流程基础上附加相邻高温供热端的复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与图10所示的区别在于:①向新增吸收器a提供溶液的来源不同——图10中第三发生器C有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h、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d、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连通新增吸收器a,第三发生器C向新增吸收器a提供溶液;而图11中第二发生器B有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h、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d、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连通新增吸收器a,第二发生器B向新增吸收器a提供溶液。②向新增吸收-蒸发器b提供待加热冷剂液的来源不同——图10中冷凝器D有溶液管路经冷剂液泵J连通吸收-蒸发器b,图11中冷凝器D向新增吸收-蒸发器b提供待加热冷剂液。
图12所示的在串联溶液循环的三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流程基础上附加相邻高温供热端的复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与图10所示的区别在于:向新增吸收器a提供溶液的来源不同——图10中第三发生器C有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h、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d、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连通新增吸收器a,第三发生器C向新增吸收器a提供溶液;而图12中发生器A有溶液管路经溶液泵G、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d、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连通新增吸收器a,发生器A向新增吸收器a提供溶液。
图13所示,在串联溶液循环的三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流程基础上附加相邻高温供热端的复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串联溶液循环的三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新增加吸收器a、吸收-蒸发器b、节流阀f、溶液泵h、溶液调节阀e、溶液热交换器c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d;将发生器A有溶液管路经溶液泵G、溶液热交换器M连通吸收器F改为发生器A有溶液管路经溶液泵G、溶液热交换器M后分别经新增溶液调节阀e连通吸收器F和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d、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连通新增吸收器a,新增吸收器a再有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b,新增吸收-蒸发器b再有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d连通第三发生器C;将冷凝器D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J连通蒸发器E改为冷凝器D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J后分别经新增节流阀f连通蒸发器E和直接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b,新增吸收-蒸发器b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器a,蒸发器E还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b;新增吸收器a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发生器A、第二发生器B、第三发生器C、冷凝器D、蒸发器E、新增吸收-蒸发器b、新增吸收器a、溶液泵G、第二溶液泵H、第三溶液泵I、冷剂液泵J、新增节流阀f、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d构成比双效流程供热温度高的相邻热泵流程——发生器A向新增吸收器a提供溶液,新增吸收器a向新增吸收-蒸发器b提供溶液,冷凝器D向新增吸收-蒸发器b提供待加热冷剂液,蒸发器E向新增吸收-蒸发器b提供冷剂蒸汽、被溶液吸收并加热另一路冷剂介质成冷剂蒸汽,新增吸收-蒸发器b产生的冷剂蒸汽进入新增吸收器a被溶液吸收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吸收器F和新增吸收器a分别向被加热介质提供不同温度的热量,新增吸收器a为吸收器F的相邻高温供热端。
图14所示的在串联溶液循环的三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流程基础上附加相邻高温供热端的复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与图12相比,二者的区别在于:图12中新增吸收-蒸发器b有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d连通第三发生器C,第三发生器C和第三溶液泵I同第二发生器B、第二溶液泵H、发生器A和溶液泵G参与新增热泵流程;而图14中新增吸收-蒸发器b有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d连通第二发生器B,第二发生器B、第二溶液泵H、发生器A和溶液泵G参与新增热泵流程,第三发生器C和第三溶液泵I不参与新增热泵流程。
图15所示,在并联溶液循环的三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流程基础上附加相邻高温供热端的复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并联溶液循环的三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新增加吸收器a、吸收-蒸发器b、溶液调节阀e、节流阀f、溶液泵h、溶液热交换器c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d;将第三发生器C有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I、第三溶液热交换器0连通吸收器F改为第三发生器C有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I、第三溶液热交换器0后分别经溶液调节阀e连通吸收器F和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d、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连通新增吸收器a,新增吸收器a再有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b,新增吸收-蒸发器b再有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d连通第三发生器C;将冷凝器D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J连通蒸发器E改为冷凝器D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J后分别经新增节流阀f连通蒸发器E和直接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b,新增吸收-蒸发器b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器a,蒸发器E还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b;新增吸收器a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第三发生器C、冷凝器D、蒸发器E、新增吸收-蒸发器b、新增吸收器a、第三溶液泵I、冷剂液泵J、新增节流阀f、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d构成比双效流程供热温度高的相邻热泵流程——第三发生器C向新增吸收器a提供溶液,新增吸收器a向新增吸收-蒸发器b提供溶液,冷凝器D向新增吸收-蒸发器b提供待加热冷剂液,蒸发器E向新增吸收-蒸发器b提供冷剂蒸汽、被溶液吸收并加热另一路冷剂介质成冷剂蒸汽,新增吸收-蒸发器b产生的冷剂蒸汽进入新增吸收器a被溶液吸收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吸收器F和新增吸收器a分别向被加热介质提供不同温度的热量,新增吸收器a为吸收器F的相邻高温供热端。
图16所示,在并联溶液循环的三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流程基础上附加相邻高温供热端的复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串联溶液循环的三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新增加吸收器a、吸收-蒸发器b、节流阀f、溶液泵h、溶液热交换器c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d;将第二发生器B有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H、第二溶液热交换器N连通吸收器F改为第二发生器B有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H、第二溶液热交换器N后分别经溶液调节阀e连通吸收器F和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d、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连通新增吸收器a,新增吸收器a再有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b,新增吸收-蒸发器b再有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d连通第三发生器C;将冷凝器D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J连通蒸发器E改为冷凝器D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J后分别经新增节流阀f连通蒸发器E和直接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b,新增吸收-蒸发器b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器a,蒸发器E还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b;新增吸收器a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第二发生器B、第三发生器C、冷凝器D、蒸发器E、新增吸收-蒸发器b、新增吸收器a、第二溶液泵H、第三溶液泵I、冷剂液泵J、新增节流阀f、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d构成比双效流程供热温度高的相邻热泵流程——第二发生器B向新增吸收器a提供溶液,新增吸收器a向新增吸收-蒸发器b提供溶液,冷凝器D向新增吸收-蒸发器b提供待加热冷剂液,蒸发器E向新增吸收-蒸发器b提供冷剂蒸汽、被溶液吸收并加热另一路冷剂介质成冷剂蒸汽,新增吸收-蒸发器b产生的冷剂蒸汽进入新增吸收器a被溶液吸收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吸收器F和新增吸收器a分别向被加热介质提供不同温度的热量,新增吸收器a为吸收器F的相邻高温供热端。
图17所示,在并联溶液循环的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流程基础上附加两个高温供热端的复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双效热泵基础上增加相邻高温供热端所形成的复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针对由第二发生器2向新增吸收器a提供溶液的技术方案,再增加新增第二吸收器i、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j和新增第二溶液泵k,将发生器1有溶液管路通过溶液泵6、溶液热交换器10连通吸收器5改为发生器1有溶液管路通过溶液泵6、溶液热交换器10后分别经新增溶液调节阀e连通吸收器5和经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j连通新增第二吸收器i,新增第二吸收器i再有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j、新增第二溶液泵k连通新增吸收器a,由新增吸收-蒸发器b引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第二吸收器i,新增第二吸收器i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发生器1向新增第二吸收器i提供溶液,新增吸收-蒸发器b向新增第二吸收器i提供冷剂蒸汽,新增第二吸收器i的稀溶液进入新增吸收器a;来自新增吸收-蒸发器b的冷剂蒸汽进入新增第二吸收器i、被来自发生器1的浓溶液吸收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新增第二吸收器i为复合热泵流程的第二个高温供热端。
图18所示,在并联溶液循环的三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流程基础上附加三个高温供热端的复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并联溶液循环的三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流程基础上附加相邻高温供热端的复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针对由第三发生器C向新增吸收器a提供溶液的技术方案,再增加新增第二吸收器i、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j和新增第二溶液泵k,在第二发生器(B)通过第二溶液泵(H)连通吸收器F之前的管路上增设溶液调节阀e、将第二发生器B通过第二溶液泵H、第二溶液热交换器N连通吸收器F改为第二发生器B通过第二溶液泵H、第二溶液热交换器N后分别经新增溶液调节阀e连通吸收器F和经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j连通新增第二吸收器i,新增第二吸收器i再有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j、新增第二溶液泵k连通新增吸收器a,由新增吸收-蒸发器b增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第二吸收器i,新增第二吸收器i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第二吸收器i成为复合热泵机组第二个新增高温供热端;再增加新增第三吸收器n、新增第四溶液热交换器o、新增第三溶液泵p和溶液调节阀q,在发生器A通过溶液泵G连通吸收器F之前的管路上增设新增第三溶液调节阀q、将发生器A通过溶液泵G、溶液热交换器M连通吸收器F改为发生器A通过溶液泵G、溶液热交换器M后分别经新增第三溶液调节阀q连通吸收器5和经新增第四溶液热交换器o连通新增第三吸收器n,新增第三吸收器n再有溶液管路经新增第四溶液热交换器o、新增第三溶液泵p连通新增第二吸收器i,由新增吸收-蒸发器b增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第三吸收器n,新增第三吸收器n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第三吸收器n成为复合热泵机组第三个新增高温供热端。
②流程上,发生器A向新增第三吸收器n提供溶液,新增吸收-蒸发器b向新增第三吸收器n提供冷剂蒸汽,新增第三吸收器n的稀溶液进入新增第二吸收器i,来自新增吸收-蒸发器b的冷剂蒸汽进入新增第三吸收器n、被来自发生器A的溶液吸收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发生器A和新增第三吸收器n向新增第二吸收器i提供溶液,新增吸收-蒸发器b向新增第二吸收器i提供冷剂蒸汽,新增第二吸收器i的稀溶液进入新增吸收器a;来自新增吸收-蒸发器b的冷剂蒸汽进入新增第二吸收器i、被来自发生器A和新增第三吸收器n的溶液吸收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新增第二吸收器i为复合热泵流程的第二个高温供热端,新增第三吸收器n为复合热泵流程的第三个高温供热端。
需要指出的是,在增加吸收器为新的高温供热端的复合机组中,①流经新增吸收-蒸发器b的冷剂介质都可以采取由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来完成,也可以由冷凝器经冷剂液泵直接向新增吸收-蒸发器b提供来完成——此时经新增节流阀f向蒸发器E提供冷剂液;②向新增吸收器提供的溶液可以来自发生器,也可以来自第二发生器或第三发生器,稀溶液则回到同名发生器或溶液浓度低的发生器——第二发生器或第三发生器;③向新增吸收器提供溶液和新增吸收-蒸发器的稀溶液回到相关发生器的过程中,溶液流经的发生器、溶液泵、各新增溶液热交换器等都是构成新增热泵结构的部件;双效或三效流程中的各溶液热交换器对新增热泵流程没有直接的影响——其有无不影响新增热泵流程的成立,故没有出现在新增流程的描述中。
本发明技术可以实现的效果——本发明所提出的双效与多效及其基础上的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具有如下的效果和优势:
①双效与多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结构简单,性能指数高,在可利用的场合能够较大程度地提供余热资源的利用率。
②双效与多效基础上增加高温供热端的复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提高了供热温度,并具有较高的性能指数;且结构简单,流程合理,可降低机组制造成本。
③双效与多效及其基础上的第二类吸收式热泵,进一步丰富了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的类型,增大了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的应用价值。
总之,本发明以提高余热资源的利用率为目标,实现了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流程的双效和多效,并得到了双效、多效流程基础上附加高温供热端的复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丰富了机组种类的多样性,机组具有简单的结构和合理的流程,并具有高性能指数,具有很好的创造性、新颖性和实用性。

Claims (6)

1.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①溶液串联循环的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由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吸收器、溶液泵、第二溶液泵、冷剂液泵、节流阀和溶液热交换器组成,发生器(1)有溶液管路经溶液泵(6)、溶液热交换器(10)连通吸收器(5),吸收器(5)有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0)连通第二发生器(2)、第二发生器(2)经第二溶液泵(7)连通发生器(1),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第二发生器(2)和第二发生器(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9)连通冷凝器(3),第二发生器(2)还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冷凝器(3),冷凝器(3)经冷剂液泵(8)连通蒸发器(4),蒸发器(4)还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吸收器(5),发生器(1)、蒸发器(4)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冷凝器(3)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5)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余热介质加热由第二发生器(2)经第二溶液泵(7)进入发生器(1)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进入第二发生器(2)作为其驱动热介质,发生器(1)的浓溶液经溶液泵(6)、溶液热交换器(10)进入吸收器(5),冷剂蒸汽加热由吸收器(5)经溶液热交换器(10)进入第二发生器(2)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进入冷凝器(3),第二发生器(2)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泵(7)进入发生器(1),冷剂蒸汽在冷凝器(3)内被冷却介质冷凝成冷剂液,该部分冷剂液和作为第二发生器(2)驱动热介质的冷剂蒸汽放热后所形成的冷剂液一起经冷剂液泵(8)进入蒸发器(4)、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进入吸收器(5),冷剂蒸汽在吸收器(5)被来自发生器(1)的浓溶液吸收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稀溶液进入第二发生器(2);②溶液并联循环的双效机组由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吸收器、溶液泵、第二溶液泵、冷剂液泵、节流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组成,发生器(1)有溶液管路经溶液泵(6)、溶液热交换器(10)连通吸收器(5),第二发生器(2)有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7)、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连通吸收器(5),吸收器(5)有溶液管路分别经溶液热交换器(10)连通发生器(1)和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连通第二发生器(2),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第二发生器(2)和第二发生器(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9)连通冷凝器(3),第二发生器(2)还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冷凝器(3),冷凝器(3)经冷剂液泵(8)连通蒸发器(4),蒸发器(4)还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吸收器(5),发生器(1)、蒸发器(4)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冷凝器(3)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5)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余热介质加热由吸收器(5)经溶液热交换器(10)进入发生器(1)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进入第二发生器(2)作为其驱动热介质,发生器(1)的浓溶液经溶液泵(6)、溶液热交换器(10)进入吸收器(5),冷剂蒸汽加热由吸收器(5)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进入第二发生器(2)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进入冷凝器(3),第二发生器(2)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泵(7)、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进入吸收器(5),冷剂蒸汽在冷凝器(3)内被冷却介质冷凝成冷剂液,该部分冷剂液和作为第二发生器(2)驱动热介质的冷剂蒸汽放热后所形成的冷剂液一起经冷剂液泵(8)进入蒸发器(4)、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进入吸收器(5),冷剂蒸汽在吸收器(5)被来自发生器(1)和第二发生器(2)的浓溶液吸收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稀溶液分别经溶液热交换器进入发生器(1)和第二发生器(2)。
2.在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增加吸收器(a)、吸收-蒸发器(b)、节流阀(f)或冷剂液泵(g)、溶液调节阀(e)或溶液泵(h)、溶液热交换器(c)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d);在溶液管路方面,或自发生器(1)通过溶液泵(6)后增设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d)、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连通新增吸收器(a),或在发生器(1)通过溶液泵(6)连通吸收器(5)之前的管路上增设溶液调节阀(e)、将发生器(1)通过溶液泵(6)、溶液热交换器(10)连通吸收器(5)改为发生器(1)通过溶液泵(6)、溶液热交换器(10)后分别经新增溶液调节阀(e)连通吸收器(5)和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d)、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连通新增吸收器(a)——溶液并联循环时在第二发生器(2)通过第二溶液泵(7)连通吸收器(5)之前的管路上增设溶液调节阀(e)、将第二发生器(2)通过第二溶液泵(7)、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连通吸收器(5)改为第二发生器(2)第二溶液泵(7)、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后分别经新增溶液调节阀(e)连通吸收器(5)和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d)、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连通新增吸收器(a),或自第二发生器(2)增设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h)、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d)、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连通新增吸收器(a);新增吸收器(a)再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b),新增吸收-蒸发器(b)再有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d)连通第二发生器(2);在冷剂介质管路方面,或将冷凝器(3)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8)连通蒸发器(4)改为冷凝器(3)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8)分别经节流阀(f)连通蒸发器(4)和直接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b),或蒸发器(4)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g)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b),新增吸收-蒸发器(b)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器(a),蒸发器(4)还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b);新增吸收器(a)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5)和新增吸收器(a)向被加热介质提供不同温度的热,新增吸收器(a)为吸收器(5)相邻高温供热端;由发生器(1)向新增吸收器(a)提供溶液时,也可将新增吸收-蒸发器(b)有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d)连通第二发生器(2)改为连通发生器(1)。
3.三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①溶液串联循环的三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由发生器、第二发生器、第三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吸收器、溶液泵、第二溶液泵、第三溶液泵、冷剂液泵、节流阀、第二节流阀和溶液热交换器组成,发生器(A)有溶液管路经溶液泵(G)、溶液热交换器(M)连通吸收器(F),吸收器(F)有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M)连通第三发生器(C),第三发生器(C)还有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I)连通第二发生器(B),第二发生器(B)再有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H)连通发生器(A),发生器(A)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第二发生器(B)后第二发生器(B)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K)连通冷凝器(D),第二发生器(B)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第三发生器(C)后第三发生器(C)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L)连通冷凝器(D),第三发生器(C)还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冷凝器(D),冷凝器(D)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J)连通蒸发器(E),蒸发器(E)还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吸收器(F),发生器(A)、蒸发器(E)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冷凝器(D)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F)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余热介质加热由第二发生器(B)经第二溶液泵(H)进入发生器(A)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进入第二发生器(B),来自发生器(A)的冷剂蒸汽加热由第三发生器(C)经第三溶液泵(I)进入第二发生器(B)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进入第三发生器(C),来自第二发生器(B)的冷剂蒸汽加热由吸收器(F)进入第三发生器(C)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进入冷凝器(D),作为第二发生器(B)驱动热介质的冷剂蒸汽放热后形成的冷剂液经节流阀(K)节流后进入冷凝器(D),作为第三发生器(C)驱动热介质的冷剂蒸汽放热后形成的冷剂液经第二节流阀(L)节流后进入冷凝器(D),两路冷剂液和来自第三发生器(C)的冷剂蒸汽在冷凝器内放热形成的冷剂液一起经冷剂液泵(J)进入蒸发器(E)、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进入吸收器(F),冷剂蒸汽在吸收器(F)被来自发生器(A)的浓溶液吸收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稀溶液进入第三发生器(C);②溶液并联循环的三效机组由发生器、第二发生器、第三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吸收器、溶液泵、第二溶液泵、第三溶液泵、冷剂液泵、节流阀、第二节流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组成,发生器(A)有溶液管路经溶液泵(G)、溶液热交换器(M)连通吸收器(F),第二发生器(B)有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H)、第二溶液热交换器(N)连通吸收器(F),第三发生器(C)有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I)、第三溶液热交换器(O)连通吸收器(F),吸收器(F)有溶液管路分别经溶液热交换器(M)连通发生器(A)、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N)连通第二发生器(B)和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O)连通第三发生器(C),发生器(A)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第二发生器(B)后第二发生器(B)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K)连通冷凝器(D),第二发生器(B)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第三发生器(C)后第三发生器(C)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L)连通冷凝器(D),第三发生器(C)还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冷凝器(D),冷凝器(D)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J)连通蒸发器(E),蒸发器(E)还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吸收器(F),发生器(A)、蒸发器(E)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冷凝器(D)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F)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余热介质加热由吸收器(F)进入发生器(A)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进入第二发生器(B),来自发生器(A)的冷剂蒸汽加热由吸收器(F)进入第二发生器(B)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进入第三发生器(C),来自第二发生器(B)的冷剂蒸汽加热由吸收器(F)进入第三发生器(C)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进入冷凝器(D),作为第二发生器(B)驱动热介质的冷剂蒸汽放热后形成的冷剂液经节流阀(K)节流后进入冷凝器(D),作为第三发生器(C)驱动热介质的冷剂蒸汽放热后形成的冷剂液经第二节流阀(L)节流后进入冷凝器(D),两路冷剂液和来自第三发生器(C)的冷剂蒸汽在冷凝器内放热形成的冷剂液一起经冷剂液泵(J)进入蒸发器(E)、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进入吸收器(F),冷剂蒸汽进入吸收器(F)被来自各发生器的浓溶液吸收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稀溶液进入同名发生器或低浓度溶液发生器。
4.在权利要求3所述的三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的基础上,增加吸收器(a)、吸收-蒸发器(b)、节流阀(f)或冷剂液泵(g)、溶液调节阀(e)或溶液泵(h)、溶液热交换器(c)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d);在溶液流程管路方面,①溶液串联循环时,或自发生器(A)通过溶液泵(G)引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d)、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连通新增吸收器(a),或在发生器(A)通过溶液泵(G)连通吸收器(F)之前的管路上增设溶液调节阀(e)、将发生器(A)通过溶液泵(G)、溶液热交换器(M)连通吸收器(F)改为发生器(A)通过溶液泵(G)、溶液热交换器(M)后分别经新增溶液调节阀(e)连通吸收器(F)和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d)、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连通新增吸收器(a),或自第二发生器(B)或第三发生器(C)增设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h)、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d)、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连通新增吸收器(a);新增吸收器(a)再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b),新增吸收-蒸发器(b)再有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d)连通发生器——由发生器(A)向新增吸收器(a)提供溶液时或连通第三发生器(C)或连通第二发生器(B)或连通发生器(A)、由第二发生器(B)向新增吸收器(a)提供溶液时或连通第三发生器(C)或连通第二发生器(B)、由第三发生器(C)向新增吸收器(a)提供溶液时连通第三发生器(C);②溶液并联循环时,或自发生器(A)通过溶液泵(G)、或自第二发生器(B)通过第二溶液泵(H)、或自第三发生器(C)通过第三溶液泵(I)引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d)、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连通新增吸收器(a),新增吸收器(a)再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b),或在发生器(A)通过溶液泵(G)与溶液热交换器(M)、或在第二发生器(B)通过第二溶液泵(H)与第二溶液热交换器(N)、或在第三发生器(C)通过第三溶液泵(I)与第三溶液热交换器(O)连通吸收器(F)之前的管路上增设溶液调节阀(e)、将发生器通过对应溶液泵、对应溶液热交换器连通吸收器(F)改为发生器通过对应溶液泵、对应溶液热交换器后分别经新增溶液调节阀(e)连通吸收器(F)和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d)、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连通新增吸收器(a),新增吸收器(a)还有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b),新增吸收-蒸发器(b)再有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d)连通发生器——由发生器(A)向新增吸收器(a)提供溶液时或连通第三发生器(C)或连通第二发生器(B)或连通发生器(A)、由第二发生器(B)向新增吸收器(a)提供溶液时或连通第三发生器(C)或连通第二发生器(B)、由第三发生器(C)向新增吸收器(a)提供溶液时连通第三发生器(C);在冷剂介质流程管路方面,或将冷凝器(D)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J)连通蒸发器(E)改为冷凝器(D)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J)分别经新增节流阀(f)连通蒸发器(E)和直接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b),或蒸发器(E)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g)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b),新增吸收-蒸发器(b)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器(a),蒸发器(E)还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b);新增吸收器(a)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a)和吸收器(F)分别向被加热介质提供不同温度的热量,新增吸收器(a)为吸收器(F)的相邻高温供热端。
5.在权利要求2所述的在双效热泵基础上增加相邻高温供热端所形成的复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针对由第二发生器(2)向新增吸收器(a)提供溶液的技术方案,再增加新增第二吸收器(i)、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j)和新增第二溶液泵(k),或自发生器(1)通过溶液泵(6)引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j)连通新增第二吸收器(i),或在发生器通过溶液泵连通吸收器(5)之前的管路上增设溶液调节阀(e)、将发生器(1)通过溶液泵(6)、溶液热交换器(10)连通吸收器(5)改为发生器(1)通过溶液泵(6)、溶液热交换器(10)后分别经新增溶液调节阀(e)连通吸收器(5)和经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j)连通新增第二吸收器(i),新增第二吸收器(i)再有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j)、新增第二溶液泵(k)连通新增吸收器(a),由新增吸收-蒸发器(b)引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第二吸收器(i),新增第二吸收器(i)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第二吸收器(i)成为复合热泵机组第二个新增高温供热端,吸收器(5)、新增吸收器(a)和新增第二吸收器(i)分别向被加热介质提供不同温度范围的热量。
6.在权利要求4所述在三效热泵基础上增加相邻高温供热端所形成的复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针对由第三发生器(C)向新增吸收器(a)提供溶液的方案,再增加新增第二吸收器(i)、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j)和新增第二溶液泵(k),或自第二发生器(B)通过第二溶液泵(H)后增设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j)连通新增第二吸收器(i),或在第二发生器(B)通过第二溶液泵(H)连通吸收器(F)之前的管路上增设溶液调节阀(e)、将第二发生器(B)通过第二溶液泵(H)、第二溶液热交换器(N)连通吸收器(F)改为第二发生器(B)通过第二溶液泵(H)、第二溶液热交换器(N)后分别经新增溶液调节阀(e)连通吸收器(F)和经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j)连通新增第二吸收器(i),新增第二吸收器(i)再有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j)、新增第二溶液泵(k)连通新增吸收器(a),由新增吸收-蒸发器(b)增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第二吸收器(i),新增第二吸收器(i)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第二吸收器(i)为复合热泵机组第二个高温供热端;再新增加第三吸收器(n)、第四溶液热交换器(o)、第三溶液泵(p)和第三溶液调节阀(q),或自发生器(A)通过溶液泵(G)引溶液管路经新增第四溶液热交换器(o)连通新增第三吸收器(n),或在发生器通过溶液泵连通吸收器(F)之前的管路上增设新增第三溶液调节阀(q)、将发生器(A)通过溶液泵(G)、溶液热交换器(M)连通吸收器(F)改为发生器(A)通过溶液泵(G)、溶液热交换器(M)后分别经新增第三溶液调节阀(q)连通吸收器(F)和经新增第四溶液热交换器(o)连通新增第三吸收器(n),新增第三吸收器(n)再有溶液管路经新增第四溶液热交换器(o)、新增第三溶液泵(p)连通新增第二吸收器(i),由新增吸收-蒸发器(b)增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第三吸收器(n),新增第三吸收器(n)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第三吸收器(n)成为复合热泵机组第三个高温供热端。
CNA2009100138330A 2009-01-09 2009-01-09 双效与多效及其基础上的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Pending CN10147679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A2009100138330A CN101476798A (zh) 2009-01-09 2009-01-09 双效与多效及其基础上的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CN2010100036039A CN101799221B (zh) 2009-01-09 2010-01-08 双效与多效及其基础上的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A2009100138330A CN101476798A (zh) 2009-01-09 2009-01-09 双效与多效及其基础上的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476798A true CN101476798A (zh) 2009-07-08

Family

ID=408375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9100138330A Pending CN101476798A (zh) 2009-01-09 2009-01-09 双效与多效及其基础上的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476798A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53171A (zh) * 2011-07-07 2012-02-15 李华玉 双效与三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WO2012119264A1 (zh) * 2011-03-04 2012-09-13 Li Huayu 双发生-双吸收系统与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WO2012122683A1 (zh) * 2011-03-12 2012-09-20 Li Huayu 第三类发生-吸收系统与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WO2012145859A1 (zh) * 2011-04-25 2012-11-01 Li Huayu 回热式双效与三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EP3540334A1 (de) * 2018-03-15 2019-09-18 AGO AG Energie + Anlagen Wärmetransformator und wärmetransformationsprozess
CN111023623A (zh) * 2019-12-05 2020-04-17 北京热科能源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一种低温热源吸收式热泵循环系统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2119264A1 (zh) * 2011-03-04 2012-09-13 Li Huayu 双发生-双吸收系统与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WO2012122683A1 (zh) * 2011-03-12 2012-09-20 Li Huayu 第三类发生-吸收系统与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WO2012145859A1 (zh) * 2011-04-25 2012-11-01 Li Huayu 回热式双效与三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CN102353171A (zh) * 2011-07-07 2012-02-15 李华玉 双效与三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CN102353171B (zh) * 2011-07-07 2013-11-20 李华玉 双效与三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EP3540334A1 (de) * 2018-03-15 2019-09-18 AGO AG Energie + Anlagen Wärmetransformator und wärmetransformationsprozess
CN111023623A (zh) * 2019-12-05 2020-04-17 北京热科能源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一种低温热源吸收式热泵循环系统
CN111023623B (zh) * 2019-12-05 2022-02-08 北京热科能源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一种低温热源吸收式热泵循环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586891B (zh) 回热式发生-吸收系统与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CN101776344B (zh) 回热式发生-吸收系统与基于其上的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CN101957093B (zh) 吸收-再吸收-发生系统与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CN101458006A (zh) 一种提高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供热温度的方法与高温型热泵
CN102419026B (zh) 吸收式热源变温器
CN101532748A (zh) 一种提高热泵供热温度的方法与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CN101266086B (zh) 一种复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CN103851823B (zh) 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CN101957091B (zh) 回热式三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CN101799222B (zh) 回热式发生-吸收系统与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CN101476798A (zh) 双效与多效及其基础上的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CN101520251B (zh) 发生-吸收-再吸收系统与分段吸收型吸收式机组
CN101672548B (zh) 双效流程基础上的复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CN101504216B (zh) 复合吸收-发生系统与高效吸收式机组
CN101832676A (zh) 提高热泵供热温度的方法与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CN103017398A (zh) 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CN102706026B (zh) 双效回热吸收-发生系统与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CN101413732B (zh) 单级与两级相邻结合的复合吸收式热泵
CN101799221B (zh) 双效与多效及其基础上的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CN101929763B (zh) 单级基础上的复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CN101818960B (zh) 双蒸发器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CN101545692B (zh) 异类复合吸收式热泵
CN101504214B (zh) 吸收-发生-再发生体系与分段发生吸收式机组
CN101413733B (zh) 针对两级或多级吸收式热泵增加相邻高温流程的方法
CN101545693B (zh) 异类复合吸收式热泵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Open date: 2009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