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818960B - 双蒸发器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Google Patents
双蒸发器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818960B CN101818960B CN201010169395XA CN201010169395A CN101818960B CN 101818960 B CN101818960 B CN 101818960B CN 201010169395X A CN201010169395X A CN 201010169395XA CN 201010169395 A CN201010169395 A CN 201010169395A CN 101818960 B CN101818960 B CN 101818960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newly
- increased
- evaporimeter
- communicated
- absorb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30/00—Adapting or protecting infrastructure or their operation
- Y02A30/27—Relating to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technologie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62—Absorption based systems
Landscapes
- Sorption 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双蒸发器多端供热吸收式热泵,属热泵/制冷技术领域。在两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主要增加新增吸收器、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蒸发器、新增第一节流阀、新增溶液泵、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新增第二节流阀或新增冷剂液泵,发生器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或吸收器经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经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经新增溶液泵和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由冷凝器或蒸发器经新增第一节流阀与新增蒸发器连通,新增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冷凝器经新增第二节流阀或蒸发器经新增冷剂液泵依次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和新增吸收器,新增蒸发器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双蒸发器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热泵/制冷技术与低温余热利用领域。
背景技术:
在利用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供热时,将余热温度提升到热用户的需求温度和尽可能地提高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的性能指数——即最大程度地利用余热资源——是人们始终追求的目标。
对于在已有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吸收器、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溶液泵、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新增第二节流阀或新增冷剂液泵来得到附加相邻高温供热端的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来说,其整个热泵采用的是单一蒸发器,该蒸发器同时向性能指数高而供热温度低的热泵流程和供热温度高而性能指数低的附加热泵流程提供冷剂蒸汽。这样,当余热资源的数量相对较少,余热介质的温度变化幅度较大时,单一蒸发器向性能指数高而供热温度低的热泵流程和供热温度高而性能指数低的附加热泵流程提供的都是低温的冷剂蒸汽。若再增加新增蒸发器,使余热介质首先流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的已有蒸发器、加热其中的一部分冷剂液成较高温度的冷剂蒸汽并提供给性能指数高而供热温度低的热泵流程,降低温度后的余热介质再流经新增蒸发器、加热其中的冷剂液成较低温度的冷剂蒸汽并提供给供热温度高而性能指数低的附加热泵流程,则可带来如下热力学效果:①使性能指数高而供热温度低的热泵流程的供热温度得到提高;②使性能指数高而供热温度低的热泵流程向被加热介质提供热负荷的份额得到提高;③不影响附加高温供热端的供热温度。这样就使整个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的供热温度和性能指数都得到提高。因此,针对余热资源量相对较少,余热介质温度变化幅度较大的场合,采用双蒸发器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能够带来供热温度和性能指数的双提高;而且,余热介质的变化幅度越大,采用双蒸发器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的意义也就越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双蒸发器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提出采用双蒸发器搭配的技术方案,产生较高温度冷剂蒸汽的蒸发器用于性能指数高而供热温度低的已有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流程,产生较低温度冷剂蒸汽的蒸发器——新增蒸发器——用于形成新增相邻高温供热端的附加流程,解决单蒸发器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在余热资源温度变化程度大的场合无法很好地实现更高温度的供热和性能指数相对较低的问题。具体发明内容分项阐述如下:
1.双蒸发器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主要由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吸收器、节流阀、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组成——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和冷凝器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的单级单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吸收器、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蒸发器、新增第一节流阀、新增溶液泵、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新增第二节流阀或新增冷剂液泵,由发生器增设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由冷凝器或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一节流阀与新增蒸发器连通,新增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由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或由新增蒸发器或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蒸发器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冷凝器和新增吸收器分别向被加热介质提供热负荷,新增吸收器为吸收器或冷凝器的相邻高温供热端,得到单级单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双蒸发器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2.双蒸发器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项发明内容中提及的主要由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吸收器、节流阀、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组成的单级单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吸收器、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蒸发器、新增第一节流阀、新增溶液泵、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新增第二节流阀或新增冷剂液泵,将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将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由冷凝器或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一节流阀与新增蒸发器连通,新增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由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或由新增蒸发器或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蒸发器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冷凝器和新增吸收器分别向被加热介质提供热负荷,新增吸收器为吸收器或冷凝器的相邻高温供热端,得到单级单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双蒸发器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3.双蒸发器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主要由第一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吸收器、第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组成——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后分别再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和再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一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第一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第一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和冷凝器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的单级并联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吸收器、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蒸发器、新增第一节流阀、新增溶液泵、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新增第二节流阀或新增冷剂液泵,由第二发生器增设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由冷凝器或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一节流阀与新增蒸发器连通,新增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由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或由新增蒸发器或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蒸发器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冷凝器和新增吸收器分别向被加热介质提供热负荷,新增吸收器为吸收器或冷凝器的相邻高温供热端,得到单级并联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双蒸发器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4.双蒸发器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3项发明内容中提及的主要由第一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吸收器、第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组成的单级并联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吸收器、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蒸发器、新增第一节流阀、新增溶液泵、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新增第二节流阀或新增冷剂液泵,将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由冷凝器或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一节流阀与新增蒸发器连通,新增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由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或由新增蒸发器或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蒸发器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冷凝器和新增吸收器分别向被加热介质提供热负荷,新增吸收器为吸收器或冷凝器的相邻高温供热端,得到单级并联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双蒸发器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5.双蒸发器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主要由第一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吸收器、第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组成——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第一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第一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第一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和冷凝器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的单级串联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吸收器、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蒸发器、新增第一节流阀、新增溶液泵、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新增第二节流阀或新增冷剂液泵,由第二发生器增设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由冷凝器或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一节流阀与新增蒸发器连通,新增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由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或由新增蒸发器或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蒸发器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冷凝器和新增吸收器分别向被加热介质提供热负荷,新增吸收器为吸收器或冷凝器的相邻高温供热端,得到单级串联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双蒸发器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6.双蒸发器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5项发明内容中提及的主要由第一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吸收器、第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组成的单级串联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吸收器、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蒸发器、新增第一节流阀、新增溶液泵、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新增第二节流阀或新增冷剂液泵,将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由冷凝器或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一节流阀与新增蒸发器连通,新增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由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或由新增蒸发器或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蒸发器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冷凝器和新增吸收器分别向被加热介质供热,新增吸收器为吸收器或冷凝器的相邻高温供热端,得到单级串联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双蒸发器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7.双蒸发器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主要由第一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吸收器、第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第一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泵组成——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第一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第一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第一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和冷凝器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的单级串联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吸收器、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蒸发器、新增第一节流阀、新增溶液泵、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新增第二节流阀或新增冷剂液泵,由第二发生器增设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由冷凝器或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一节流阀与新增蒸发器连通,新增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由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或由新增蒸发器或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蒸发器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冷凝器和新增吸收器分别向被加热介质提供热负荷,新增吸收器为吸收器或冷凝器的相邻高温供热端,得到单级串联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双蒸发器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8.双蒸发器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7项发明内容中提及的主要由第一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吸收器、第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第一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泵组成的单级串联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吸收器、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蒸发器、新增第一节流阀、新增溶液泵、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新增第二节流阀或新增冷剂液泵,将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由冷凝器或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一节流阀与新增蒸发器连通,新增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由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或由新增蒸发器或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蒸发器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上述结构中,省略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时,新增吸收-蒸发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吸收器、冷凝器和新增吸收器分别向被加热介质提供热负荷,新增吸收器为吸收器或冷凝器的相邻高温供热端,得到单级串联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双蒸发器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9.双蒸发器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主要由第一发生器、第二发生器、第三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吸收器、第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第三节流阀、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所组成——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后分别再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再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和再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一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第一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通后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第一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和冷凝器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的单级并联三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吸收器、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蒸发器、新增第一节流阀、新增溶液泵、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新增第二节流阀或新增冷剂液泵,由第三发生器增设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由冷凝器或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一节流阀与新增蒸发器连通,新增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由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或由新增蒸发器或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蒸发器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冷凝器和新增吸收器分别向被加热介质提供热负荷,新增吸收器为吸收器或冷凝器的相邻高温供热端,得到单级并联三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双蒸发器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0.双蒸发器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9项发明内容中提及的主要由第一发生器、第二发生器、第三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吸收器、第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第三节流阀、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所组成的单级并联三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吸收器、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蒸发器、新增第一节流阀、新增溶液泵、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新增第二节流阀或新增冷剂液泵,将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调整为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将第三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由冷凝器或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一节流阀与新增蒸发器连通,新增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由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或由新增蒸发器或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蒸发器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冷凝器和新增吸收器分别向被加热介质供热,新增吸收器为吸收器或冷凝器的相邻高温供热端,得到单级并联三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双蒸发器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1.双蒸发器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主要由第一发生器、第二发生器、第三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吸收器、第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第三节流阀、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所组成——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第一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第一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通后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第一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和冷凝器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的单级串联三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吸收器、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蒸发器、新增第一节流阀、新增溶液泵、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新增第二节流阀或新增冷剂液泵,由第三发生器增设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由冷凝器或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一节流阀与新增蒸发器连通,新增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由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或由新增蒸发器或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蒸发器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冷凝器和新增吸收器分别向被加热介质提供热负荷,新增吸收器为吸收器或冷凝器的相邻高温供热端,得到单级串联三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双蒸发器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2.双蒸发器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1项发明内容中提及的主要由第一发生器、第二发生器、第三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吸收器、第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第三节流阀、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所组成的单级串联三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吸收器、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蒸发器、新增第一节流阀、新增溶液泵、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新增第二节流阀或新增冷剂液泵,将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由冷凝器或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一节流阀与新增蒸发器连通,新增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由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或由新增蒸发器或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蒸发器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冷凝器和新增吸收器分别向被加热介质提供热负荷,新增吸收器为吸收器或冷凝器的相邻高温供热端,得到单级串联三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双蒸发器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3.双蒸发器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主要由第一发生器、第二发生器、第三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吸收器、第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第三节流阀、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第三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所组成——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第一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第一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通后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第一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和冷凝器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的单级串联三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吸收器、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蒸发器、新增第一节流阀、新增溶液泵、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新增第二节流阀或新增冷剂液泵,由第三发生器增设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由冷凝器或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一节流阀与新增蒸发器连通,新增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由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或由新增蒸发器或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蒸发器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冷凝器和新增吸收器分别向被加热介质提供热负荷,新增吸收器为吸收器或冷凝器的相邻高温供热端,得到单级串联三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双蒸发器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4.双蒸发器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3项发明内容中提及的主要由第一发生器、第二发生器、第三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吸收器、第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第三节流阀、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第三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所组成的单级串联三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吸收器、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蒸发器、新增第一节流阀、新增溶液泵、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新增第二节流阀或新增冷剂液泵,将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由冷凝器或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一节流阀与新增蒸发器连通,新增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由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或由新增蒸发器或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蒸发器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在上述结构中,省略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时,新增吸收-蒸发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吸收器、冷凝器和新增吸收器分别向被加热介质提供热负荷,新增吸收器为吸收器或冷凝器的相邻高温供热端,得到单级串联三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双蒸发器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5.双蒸发器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主要由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吸收-蒸发器、吸收器、溶液泵、第一节流阀、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二节流阀或冷剂液泵组成——吸收-蒸发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蒸发器连通,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蒸发器连通,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吸收-蒸发器连通后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或蒸发器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吸收-蒸发器连通后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和冷凝器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并由吸收-蒸发器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单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吸收器、新增第一吸收-蒸发器、新增蒸发器、新增第一节流阀、新增第一溶液泵、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新增第二节流阀或新增第一冷剂液泵、新增第二吸收-蒸发器、新增第二溶液泵、新增第三节流阀或新增第二冷剂液泵,自吸收器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后增设稀溶液管路与新增第二吸收-蒸发器连通,新增第二吸收-蒸发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与吸收-蒸发器经第一溶液泵之后的稀溶液管路汇合、再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由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三节流阀与新增第二吸收-蒸发器连通后新增第二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一吸收-蒸发器连通、或由新增蒸发器或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冷剂液泵与新增第二吸收-蒸发器连通后新增第二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一吸收-蒸发器连通;由发生器增设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第一吸收-蒸发器连通,新增第一吸收-蒸发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由冷凝器或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一节流阀与新增蒸发器连通,新增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吸收-蒸发器连通,由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与新增第一吸收-蒸发器连通后新增第一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或由新增蒸发器或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与新增第一吸收-蒸发器连通后新增第一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蒸发器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冷凝器和新增吸收器分别向被加热介质提供热负荷,新增吸收器为吸收器或冷凝器的相邻高温供热端,得到单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双蒸发器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6.双蒸发器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5项发明内容中提及的主要由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吸收-蒸发器、吸收器、溶液泵、第一节流阀、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二节流阀或冷剂液泵组成、由吸收-蒸发器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单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吸收器、新增第一吸收-蒸发器、新增蒸发器、新增第一节流阀、新增第一溶液泵、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新增第二节流阀或新增第一冷剂液泵、新增第二吸收-蒸发器、新增第二溶液泵、新增第三节流阀或新增第二冷剂液泵,自吸收器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后增设稀溶液管路与新增第二吸收-蒸发器连通,新增第二吸收-蒸发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与吸收-蒸发器经第一溶液泵之后的稀溶液管路汇合、再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由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三节流阀与新增第二吸收-蒸发器连通后新增第二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一吸收-蒸发器连通、或由新增蒸发器或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冷剂液泵与新增第二吸收-蒸发器连通后新增第二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一吸收-蒸发器连通,将吸收-蒸发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吸收-蒸发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第一吸收-蒸发器连通,新增第一吸收-蒸发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将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由冷凝器或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一节流阀与新增蒸发器连通,新增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吸收-蒸发器连通,由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与新增第一吸收-蒸发器连通后新增第一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或由新增蒸发器或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与新增第一吸收-蒸发器连通后新增第一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蒸发器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冷凝器和新增吸收器分别向被加热介质提供热负荷,新增吸收器为吸收器或冷凝器的相邻高温供热端,得到单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双蒸发器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7.双蒸发器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5项发明内容中提及的主要由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吸收-蒸发器、吸收器、溶液泵、第一节流阀、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二节流阀或冷剂液泵组成、由吸收-蒸发器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单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吸收器、新增第一吸收-蒸发器、新增蒸发器、新增第一节流阀、新增溶液泵、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新增第二节流阀或新增第一冷剂液泵、新增第二吸收-蒸发器、新增第三节流阀或新增第二冷剂液泵、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将吸收-蒸发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吸收-蒸发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第二吸收-蒸发器连通,新增第二吸收-蒸发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由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三节流阀与新增第二吸收-蒸发器连通后新增第二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一吸收-蒸发器连通、或由新增蒸发器或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冷剂液泵与新增第二吸收-蒸发器连通后新增第二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一吸收-蒸发器连通;由发生器增设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第一吸收-蒸发器连通,新增第一吸收-蒸发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由冷凝器或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一节流阀与新增蒸发器连通,新增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吸收-蒸发器连通,由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与新增第一吸收-蒸发器连通后新增第一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或由新增蒸发器或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与新增第一吸收-蒸发器连通后新增第一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蒸发器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冷凝器和新增吸收器分别向被加热介质提供热负荷,新增吸收器为吸收器或冷凝器的相邻高温供热端,得到单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双蒸发器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8.双蒸发器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5项发明内容中提及的主要由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吸收-蒸发器、吸收器、溶液泵、第一节流阀、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二节流阀或冷剂液泵组成、由吸收-蒸发器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单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吸收器、新增第一吸收-蒸发器、新增蒸发器、新增第一节流阀、新增溶液泵、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新增第二节流阀或新增第一冷剂液泵、新增第二吸收-蒸发器、新增第三节流阀或新增第二冷剂液泵、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将吸收-蒸发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吸收-蒸发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第二吸收-蒸发器连通,新增第二吸收-蒸发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第一吸收-蒸发器连通,新增第一吸收-蒸发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将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由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三节流阀与新增第二吸收-蒸发器连通后新增第二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一吸收-蒸发器连通、或由新增蒸发器或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冷剂液泵与新增第二吸收-蒸发器连通后新增第二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一吸收-蒸发器连通,由冷凝器或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一节流阀与新增蒸发器连通,新增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吸收-蒸发器连通,由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与新增第一吸收-蒸发器连通后新增第一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或由新增蒸发器或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与新增第一吸收-蒸发器连通后新增第一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蒸发器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冷凝器和新增吸收器分别向被加热介质提供热负荷,新增吸收器为吸收器或冷凝器的相邻高温供热端,得到单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双蒸发器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9.双蒸发器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主要由第一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吸收-蒸发器、第二发生器、吸收器、第一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泵、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或冷剂液泵所组成——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第一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第一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蒸发器连通,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吸收-蒸发器连通后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或蒸发器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吸收-蒸发器连通后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吸收-蒸发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蒸发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第一发生器和第二发生器还分别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和冷凝器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并由吸收-蒸发器和第二发生器共同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吸收器、新增第一吸收-蒸发器、新增蒸发器、新增第一节流阀、新增第一溶液泵、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新增第二节流阀或新增第一冷剂液泵、新增第二吸收-蒸发器、新增第二溶液泵、新增第三节流阀或新增第二冷剂液泵、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发生器,由冷凝器或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一节流阀与新增蒸发器连通,新增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吸收-蒸发器连通,新增第二吸收-蒸发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和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第二吸收-蒸发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一吸收-蒸发器连通,由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三节流阀与新增第二吸收-蒸发器连通后新增第二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一吸收-蒸发器连通、或由新增蒸发器或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冷剂液泵与新增第二吸收-蒸发器连通后新增第二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一吸收-蒸发器连通;由第一发生器增设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第一吸收-蒸发器连通,新增第一吸收-蒸发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由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与新增第一吸收-蒸发器连通后新增第一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或由新增蒸发器或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与新增第一吸收-蒸发器连通后新增第一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蒸发器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冷凝器和新增吸收器分别向被加热介质提供热负荷,新增吸收器为吸收器或冷凝器的相邻高温供热端,得到双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双蒸发器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20.双蒸发器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9项发明内容中提及的主要由第一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吸收-蒸发器、第二发生器、吸收器、第一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泵、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或冷剂液泵所组成、由吸收-蒸发器和第二发生器共同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吸收器、新增第一吸收-蒸发器、新增蒸发器、新增第一节流阀、新增第一溶液泵、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新增第二节流阀或新增第一冷剂液泵、新增第二吸收-蒸发器、新增第二溶液泵、新增第三节流阀或新增第二冷剂液泵、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发生器,由冷凝器或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一节流阀与新增蒸发器连通,新增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吸收-蒸发器连通,新增第二吸收-蒸发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和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第二吸收-蒸发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一吸收-蒸发器连通,由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三节流阀与新增第二吸收-蒸发器连通后新增第二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一吸收-蒸发器连通、或由新增蒸发器或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冷剂液泵与新增第二吸收-蒸发器连通后新增第二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一吸收-蒸发器连通;将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第一吸收-蒸发器连通,新增第一吸收-蒸发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由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与新增第一吸收-蒸发器连通后新增第一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或由新增蒸发器或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与新增第一吸收-蒸发器连通后新增第一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蒸发器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冷凝器和新增吸收器分别向被加热介质提供热负荷,新增吸收器为吸收器或冷凝器的相邻高温供热端,得到双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双蒸发器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21.双蒸发器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主要由第一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第一吸收器、第二吸收器、第二发生器、第一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泵、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节流阀组成——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第一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第一发生器和第二发生器还分别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吸收器、第一吸收器和冷凝器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并由第二发生器向第一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第一吸收器、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蒸发器、新增第一节流阀、新增第一溶液泵、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新增第二节流阀或新增冷剂液泵、新增第二溶液泵、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新增发生器和新增第二吸收器,由冷凝器或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一节流阀与新增蒸发器连通,新增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吸收器连通,新增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和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第二吸收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由第一发生器增设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第一吸收器连通,新增第一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一溶液泵、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由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一吸收器连通、或由新增蒸发器或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一吸收器连通,新增蒸发器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第一吸收器和新增第二吸收器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第二吸收器、第二吸收器、第一吸收器、冷凝器和新增第一吸收器分别向被加热介质提供热负荷,新增第一吸收器为新增第二吸收器或冷凝器的相邻高温供热端,得到双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双蒸发器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22.双蒸发器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21项发明内容中提及的主要由第一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第一吸收器、第二吸收器、第二发生器、第一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泵、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节流阀组成、由第二发生器向第一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第一吸收器、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蒸发器、新增第一节流阀、新增第一溶液泵、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新增第二节流阀或新增冷剂液泵、新增第二溶液泵、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新增发生器和新增第二吸收器,由冷凝器或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一节流阀与新增蒸发器连通,新增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吸收器连通,新增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和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第二吸收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将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第一吸收器连通,新增第一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一溶液泵、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由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一吸收器连通、或由新增蒸发器或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一吸收器连通,新增蒸发器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第一吸收器和新增第二吸收器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第二吸收器、第二吸收器、第一吸收器、冷凝器和新增第一吸收器分别向被加热介质提供热负荷,新增第一吸收器为新增第二吸收器或冷凝器的相邻高温供热端,得到双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双蒸发器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23.双蒸发器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主要由第一发生器、第一冷凝器、蒸发器、第一吸收器、第二吸收器、第二发生器、第一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泵、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一节流阀、第二冷凝器和第二节流阀组成——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第一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第一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与第二冷凝器连通,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分别与第一吸收器和第二冷凝器连通,第一发生器和第二发生器还分别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吸收器、第一吸收器、第二冷凝器第一和冷凝器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并由第二发生器分别向第一吸收器和第二冷凝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第一吸收器、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蒸发器、新增第一节流阀、新增第一溶液泵、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新增第二节流阀或新增冷剂液泵、新增第二溶液泵、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新增发生器和新增第二吸收器,由第二冷凝器或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一节流阀与新增蒸发器连通,新增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吸收器连通,新增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和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第二吸收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由第一发生器增设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第一吸收器连通,新增第一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一溶液泵、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由第一冷凝器或第二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一吸收器连通、或由新增蒸发器或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一吸收器连通,新增蒸发器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第一吸收器和新增第二吸收器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第二吸收器、第二吸收器、第一吸收器、第二冷凝器、第一冷凝器和新增第一吸收器分别向被加热介质供热,新增第一吸收器为新增第二吸收器或第一冷凝器的相邻高温供热端,得到双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双蒸发器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24.双蒸发器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23项发明内容中提及的主要由第一发生器、第一冷凝器、蒸发器、第一吸收器、第二吸收器、第二发生器、第一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泵、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一节流阀、第二冷凝器和第二节流阀组成、由第二发生器分别向第一吸收器和第二冷凝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第一吸收器、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蒸发器、新增第一节流阀、新增第一溶液泵、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新增第二节流阀或新增冷剂液泵、新增第二溶液泵、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新增发生器和新增第二吸收器,由第二冷凝器或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一节流阀与新增蒸发器连通,新增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吸收器连通,新增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和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第二吸收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将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第一吸收器连通,新增第一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一溶液泵、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由第一冷凝器或第二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一吸收器连通、或由新增蒸发器或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一吸收器连通,新增蒸发器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第一吸收器和新增第二吸收器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第二吸收器、第二吸收器、第一吸收器、第二冷凝器、第一冷凝器和新增第一吸收器分别向被加热介质提供热负荷,新增第一吸收器为新增第二吸收器或第一冷凝器的相邻高温供热端,得到双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双蒸发器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附图说明:
图1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单级单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第1个双蒸发器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2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单级单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第2个双蒸发器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3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单级并联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第1个双蒸发器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4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单级并联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第2个双蒸发器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5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单级串联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第1个双蒸发器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6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单级串联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第2个双蒸发器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7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单级串联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第3个双蒸发器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8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单级串联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第4个双蒸发器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9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单级串联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第5个双蒸发器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10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单级并联三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第1个双蒸发器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11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单级并联三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第2个双蒸发器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12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单级串联三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第1个双蒸发器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13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单级串联三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第2个双蒸发器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14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单级串联三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第3个双蒸发器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15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单级串联三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第4个双蒸发器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16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单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第1个双蒸发器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17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单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第2个双蒸发器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18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单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第3个双蒸发器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19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单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第4个双蒸发器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20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由吸收-蒸发器和第二发生器共同向第一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第1个双蒸发器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21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由吸收-蒸发器和第二发生器共同向第一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第2个双蒸发器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22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由第二发生器向第一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第1个双蒸发器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23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由第二发生器向第一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第2个双蒸发器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24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由第二发生器分别向第一吸收器和第二冷凝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第1个双蒸发器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25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由第二发生器分别向第一吸收器和第二冷凝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第2个双蒸发器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中,1-新增吸收器/新增第一吸收器,2-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第一吸收-蒸发器,3-新增蒸发器,4-新增节流阀/新增第一节流阀,5-新增溶液泵/新增第一溶液泵,6-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7-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8-新增第二节流阀,9-新增冷剂液泵/新增第一冷剂液泵;10-新增第二吸收-蒸发器,11-新增第二溶液泵,12-新增第三节流阀,13-新增第二冷剂液泵,14-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新增发生器,16-新增第二吸收器。
图1-图2中,A1-发生器,B1-冷凝器,C1-蒸发器,D1-吸收器,E1-节流阀,F1-溶液泵,G1-溶液热交换器。
图3-图9中,A2-第一发生器,B2-第二发生器,C2-冷凝器,D2-蒸发器,E2-吸收器,F2-第一节流阀,G2-第二节流阀,H2-溶液泵,I2-溶液热交换器,J2-第二溶液热交换器,K2-第二溶液泵。
图10-图15中,A3-第一发生器,B3-第二发生器,C3-第三发生器,D3-冷凝器,E3-蒸发器,F3-吸收器,G3-第一节流阀,H3-第二节流阀,I3-第三节流阀,J3-溶液泵,K3-第一溶液热交换器,L3-第二溶液热交换器,M3-第三溶液热交换器,N3-第二溶液泵,O3-第三溶液泵。
图16-图18中,A4-发生器,B4-冷凝器,C4-蒸发器,D4-吸收-蒸发器,E4-吸收器,F4-溶液泵,G4-节流阀/第一节流阀,H4-第一溶液热交换器,I4-第二溶液热交换器,J4-第二节流阀,K4-冷剂液泵。
图19-图20中,A5-第一发生器,B5-冷凝器,C5-蒸发器,D5-吸收-蒸发器,E5-第二发生器,F5-吸收器,G5-第一溶液泵,H5-第一溶液热交换器,I5-第二溶液泵,J5-第二溶液热交换器,K5-节流阀/第一节流阀,L5-第二节流阀,M5-冷剂液泵。
图21-图24中,A6-第一发生器,B6-冷凝器/第一冷凝器,C6-蒸发器,D6-第一吸收器,E6-第二吸收器,F6-第二发生器,G6-第一溶液泵,H6-第一溶液热交换器,I6-第二溶液泵,J6-第二溶液热交换器,K6-节流阀/第一节流阀,L6-第二冷凝器,M6-第二节流阀。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要说明的是,具体实施方式的流程表述中,对已有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的流程不作详细表述,主要介绍新增流程以及新增流程所涉及到的已有流程的相关部分;当然不排除个别实例有详细的流程表述。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例来详细描述本发明。
图1所示的单级单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双蒸发器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主要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吸收器、节流阀、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组成——吸收器D1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F1和溶液热交换器G1与发生器A1连通,发生器A1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G1与吸收器D1连通,发生器A1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B1连通,冷凝器B1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E1与蒸发器C1连通,蒸发器C1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D1连通,发生器A1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D1和冷凝器B1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C1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的单级单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蒸发器2、新增蒸发器3、新增第一节流阀4、新增溶液泵5、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和新增第二节流阀8,由发生器A1增设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与新增吸收器1连通,新增吸收器1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与新增吸收-蒸发器2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5、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与发生器A1连通;由蒸发器C1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一节流阀4与新增蒸发器3连通,新增蒸发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蒸发器2连通,由冷凝器B1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8与新增吸收-蒸发器2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2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1连通,新增蒸发器3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1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形成高温供热端的新增流程是这样进行的:由发生器A1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进入新增吸收器1的浓溶液、吸收来自新增吸收-蒸发器2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新增吸收器1的稀溶液经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进入新增吸收-蒸发器2、吸收来自新增蒸发器3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新增吸收-蒸发器2的冷剂液;新增吸收-蒸发器2的稀溶液经新增溶液泵5、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进入发生器A1,驱动热介质加热进入发生器A1的该部分溶液释放冷剂蒸汽并向冷凝器B1提供;进入冷凝器B1的该部分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后成冷剂液,其中一部分冷剂液经新增第二节流阀8后流经新增吸收-蒸发器2、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新增吸收器1提供,另一部分冷剂液经节流阀E1进入蒸发器C1后再经新增第一节流阀4进入新增蒸发器3、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新增吸收-蒸发器2提供;新增吸收器1为吸收器D1或冷凝器B1的相邻高温供热端,得到单级单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双蒸发器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现在分析采用双蒸发器的热力学效果:在上述双蒸发器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余热介质首先流经蒸发器C1、加热一部分冷剂液成较高的冷剂蒸汽并向吸收器D1提供,余热介质再流经新增蒸发器3、加热冷剂液成较低温度的冷剂蒸汽并向新增吸收-蒸发器2提供;这样,吸收器D1吸收较高温度的冷剂蒸汽并向被加热介质提供较高温度的热负荷,进而使供热温度相对较低而性能指数相对较高的单级单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流程的供热温度得到提高和向被加热介质提供热负荷的份额得到提高;与此同时,新增蒸发器3向新增吸收-蒸发器2提供的冷剂蒸汽和只采用单一蒸发器C1时提供的冷剂蒸汽温度是一致的——余热介质的温度变化幅度一致是比较的前提,也即是说采用新增蒸发器3后不影响附加高温供热端的供热温度——但吸收器D1供热温度的提高可带来整个多端供热温度的提高。可见,比较单蒸发器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双蒸发器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不仅能够提高供热温度,同时也能够提高整个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的性能指数;余热介质的温度变化幅度越大,这种同时提高供热温度和性能指数的意义也越大。
图2所示的单级单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双蒸发器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实例1提及的主要由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吸收器、节流阀、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组成的单级单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蒸发器2、新增蒸发器3、新增节流阀4、新增溶液泵5、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和新增冷剂液泵9,将吸收器D1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F1和溶液热交换器G1与发生器A1连通调整为吸收器D1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F1和溶液热交换器G1与新增吸收器1连通,新增吸收器1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与新增吸收-蒸发器2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5、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与发生器A1连通,将发生器A1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G1与吸收器D1连通调整为发生器A1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和溶液热交换器G1与吸收器D1连通;由冷凝器B1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4与新增蒸发器3连通,新增蒸发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蒸发器2连通,由新增蒸发器3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9与新增吸收-蒸发器2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2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1连通,新增蒸发器3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1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形成高温供热端的新增流程是这样进行的:由吸收器F1经溶液泵F1和溶液热交换器G1进入新增吸收器1的浓溶液、吸收来自新增吸收-蒸发器2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新增吸收器1的稀溶液经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进入新增吸收-蒸发器2、吸收来自新增蒸发器3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新增吸收-蒸发器2的冷剂液;新增吸收-蒸发器2的稀溶液经新增溶液泵5、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进入发生器A1,驱动热介质加热进入发生器A1的该部分溶液释放冷剂蒸汽并向冷凝器B1提供;进入冷凝器B1的该部分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后成冷剂液,该冷剂液经新增节流阀4进入新增蒸发器3后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新增吸收-蒸发器2提供而另一部分经新增冷剂液泵9后流经新增吸收-蒸发器2、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新增吸收器1提供;新增吸收器1为吸收器D1或冷凝器B1的相邻高温供热端,得到单级单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双蒸发器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3所示的单级并联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双蒸发器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主要第一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吸收器、第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组成——吸收器E2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H2后分别再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I2与第一发生器A2连通和再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J2与第二发生器B2连通,第一发生器A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I2与吸收器E2连通,第二发生器B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J2与吸收器E2连通,第一发生器A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B2连通后第二发生器B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F2与冷凝器C2连通,第二发生器B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C2连通,冷凝器C2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G2与蒸发器D2连通,蒸发器D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E2连通,第一发生器A2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E2和冷凝器C2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D2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的单级并联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蒸发器2、新增蒸发器3、新增节流阀4、新增溶液泵5、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和新增冷剂液泵9,由第二发生器B2增设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与新增吸收器1连通,新增吸收器1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与新增吸收-蒸发器2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5、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与第二发生器B2连通;由冷凝器C2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4与新增蒸发器3连通,新增蒸发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蒸发器2连通,由蒸发器D2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9与新增吸收-蒸发器2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2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1连通,新增蒸发器3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1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形成高温供热端的新增流程是这样进行的:由第二发生器B2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进入新增吸收器1的浓溶液、吸收来自新增吸收-蒸发器2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新增吸收器1的稀溶液经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进入新增吸收-蒸发器2、吸收来自新增蒸发器3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新增吸收-蒸发器2的冷剂液;新增吸收-蒸发器2的稀溶液经新增溶液泵5、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进入第二发生器B2,第一发生器A2提供作为驱动热介质的冷剂蒸汽加热进入第二发生器B2的该部分溶液释放冷剂蒸汽并向冷凝器C2提供;进入冷凝器C2的该部分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后成冷剂液,其中一部分冷剂液经新增节流阀4进入新增蒸发器3、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新增吸收-蒸发器2提供,另一部分冷剂液经第二节流阀G2进入蒸发器D2、再经新增冷剂液泵9后流经新增吸收-蒸发器2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新增吸收器1提供;新增吸收器1为吸收器E2或冷凝器C2的相邻高温供热端,得到单级并联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双蒸发器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4所示的单级并联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双蒸发器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是在实例3提及的主要由第一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吸收器、第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组成的单级并联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蒸发器2、新增蒸发器3、新增第一节流阀4、新增溶液泵5、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和新增第二节流阀8,将吸收器E2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H2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J2与第二发生器B2连通调整为吸收器E2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H2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J2与新增吸收器1连通,新增吸收器1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与新增吸收-蒸发器2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5、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与第二发生器B2连通,将第二发生器B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J2与吸收器E2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B2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J2与吸收器E2连通;由蒸发器D2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一节流阀4与新增蒸发器3连通,新增蒸发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蒸发器2连通,由冷凝器C2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8与新增吸收-蒸发器2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2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1连通,新增蒸发器3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1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形成高温供热端的新增流程是这样进行的:由吸收器E2经溶液泵H2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J2进入新增吸收器1的浓溶液、吸收来自新增吸收-蒸发器2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新增吸收器1的稀溶液经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进入新增吸收-蒸发器2、吸收来自新增蒸发器3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新增吸收-蒸发器2的冷剂液;新增吸收-蒸发器2的稀溶液经新增溶液泵5、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进入第二发生器B2,第一发生器A2提供作为驱动热介质的冷剂蒸汽加热进入第二发生器B2的该部分溶液释放冷剂蒸汽并向冷凝器C2提供;进入冷凝器C2的该部分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后成冷剂液,其中一部分冷剂液经新增第二节流阀8后流经新增吸收-蒸发器2、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新增吸收器1提供,另一部分冷剂液经第二节流阀G2进入蒸发器D2后再经新增第一节流阀4进入新增蒸发器3、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新增吸收-蒸发器2提供;新增吸收器1为吸收器E2或冷凝器C2的相邻高温供热端,得到单级并联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双蒸发器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5所示的单级串联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双蒸发器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主要第一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吸收器、第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组成——吸收器E2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H2、第一溶液热交换器I2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J2与第一发生器A2连通,第一发生器A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J2与第二发生器B2连通,第二发生器B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I2与吸收器E2连通,第一发生器A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B2连通后第二发生器B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F2与冷凝器C2连通,第二发生器B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C2连通,冷凝器C2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G2与蒸发器D2连通,蒸发器D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E2连通,第一发生器A2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E2和冷凝器C2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D2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的单级串联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蒸发器2、新增蒸发器3、新增节流阀4、新增溶液泵5、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和新增冷剂液泵9,由第二发生器B2增设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与新增吸收器1连通,新增吸收器1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与新增吸收-蒸发器2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5、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与第二发生器B2连通;由冷凝器C2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4与新增蒸发器3连通,新增蒸发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蒸发器2连通,由新增蒸发器3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9与新增吸收-蒸发器2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2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1连通,新增蒸发器3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1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形成高温供热端的新增流程是这样进行的:由第二发生器B2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进入新增吸收器1的浓溶液、吸收来自新增吸收-蒸发器2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新增吸收器1的稀溶液经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进入新增吸收-蒸发器2、吸收来自新增蒸发器3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新增吸收-蒸发器2的冷剂液;新增吸收-蒸发器2的稀溶液经新增溶液泵5、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进入第二发生器B2,第一发生器A2提供作为驱动热介质的冷剂蒸汽加热进入第二发生器B2的该部分溶液释放冷剂蒸汽并向冷凝器C2提供;进入冷凝器C2的该部分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后成冷剂液,冷剂液经新增节流阀4进入新增蒸发器3;进入新增蒸发器3的冷剂液,一部分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新增吸收-蒸发器2提供,另一部分经新增冷剂液泵9后流经新增吸收-蒸发器2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新增吸收器1提供;新增吸收器1为吸收器E2或冷凝器C2的相邻高温供热端,得到单级串联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双蒸发器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6所示的单级串联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双蒸发器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实例5提及的主要由第一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吸收器、第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组成的单级串联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蒸发器2、新增蒸发器3、新增第一节流阀4、新增溶液泵5、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和新增第二节流阀8,将吸收器E2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H2、第一溶液热交换器I2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J2与第一发生器A2连通调整为吸收器E2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H2、第一溶液热交换器I2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J2与新增吸收器1连通,新增吸收器1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与新增吸收-蒸发器2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5、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与第一发生器A2连通,将第一发生器A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J2与第二发生器B2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A2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J2与第二发生器B2连通;由蒸发器D2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一节流阀4与新增蒸发器3连通,新增蒸发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蒸发器2连通,由冷凝器C2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8与新增吸收-蒸发器2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2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1连通,新增蒸发器3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1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由吸收器E2经溶液泵H2、第一溶液热交换器I2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J2进入新增吸收器1的浓溶液、吸收来自新增吸收-蒸发器2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新增吸收器1的稀溶液经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进入新增吸收-蒸发器2、吸收来自新增蒸发器3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新增吸收-蒸发器2的冷剂液;新增吸收-蒸发器2的稀溶液经新增溶液泵5、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进入第一发生器A2,驱动热介质加热进入第一发生器A2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并向第二发生器B2提供以作为其驱动热介质;作为驱动热介质的该部分冷剂蒸汽加热进入第二发生器B2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并向冷凝器C2提供,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后成冷剂液,作为第二发生器B2驱动热介质的冷剂蒸汽放热后形成的冷剂液经第一节流阀F2进入冷凝器C2;冷凝器C2的冷剂液一部分冷剂液经新增第二节流阀8后流经新增吸收-蒸发器2、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新增吸收器1提供,另一部分冷剂液经第二节流阀G2进入蒸发器D2;进入蒸发器D2的冷剂液一部分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吸收器E2提供,另一部分再经新增第一节流阀4进入新增蒸发器3、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向新增吸收-蒸发器2提供;新增吸收器1为吸收器E2或冷凝器C2的相邻高温供热端,得到单级串联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双蒸发器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7所示的单级串联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双蒸发器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主要由第一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吸收器、第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第一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泵组成——吸收器E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H2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I2与第二发生器B2连通,第二发生器B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K2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J2与第一发生器A2连通,第一发生器A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J2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I2与吸收器E2连通,第一发生器A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B2连通后第二发生器B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F2与冷凝器C2连通,第二发生器B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C2连通,冷凝器C2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G2与蒸发器D2连通,蒸发器D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E2连通,第一发生器A2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E2和冷凝器C2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D2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的单级串联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蒸发器2、新增蒸发器3、新增第一节流阀4、新增溶液泵5、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和新增第二节流阀8,由第二发生器B2增设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与新增吸收器1连通,新增吸收器1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与新增吸收-蒸发器2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5、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与第二发生器B2连通;由蒸发器D2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一节流阀4与新增蒸发器3连通,新增蒸发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蒸发器2连通,由冷凝器C2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8与新增吸收-蒸发器2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2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1连通,新增蒸发器3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1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形成高温供热端的新增流程是这样进行的:由第二发生器B2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进入新增吸收器1的浓溶液、吸收来自新增吸收-蒸发器2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新增吸收器1的稀溶液经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进入新增吸收-蒸发器2、吸收来自新增蒸发器3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新增吸收-蒸发器2的冷剂液;新增吸收-蒸发器2的稀溶液经新增溶液泵5、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进入第二发生器B2,第一发生器A2提供作为驱动热介质的冷剂蒸汽加热进入第二发生器B2的该部分溶液释放冷剂蒸汽并向冷凝器C2提供;进入冷凝器C2的该部分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后成冷剂液,一部分冷剂液经新增第二节流阀8后流经新增吸收-蒸发器2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新增吸收器1提供,另一部分冷剂液经第二节流阀G2进入蒸发器D2、再经新增第一节流阀4进入新增蒸发器3;进入新增蒸发器3的冷剂液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新增吸收-蒸发器2提供;新增吸收器1为吸收器E2或冷凝器C2的相邻高温供热端,得到单级串联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双蒸发器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8所示的单级串联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双蒸发器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实例7所提及的主要由第一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吸收器、第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第一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泵组成的单级串联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蒸发器2、新增蒸发器3、新增节流阀4、新增溶液泵5、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和新增冷剂液泵9,将吸收器E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H2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I2与第二发生器B2连通调整为吸收器E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H2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I2与新增吸收器1连通,新增吸收器1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与新增吸收-蒸发器2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5、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与第二发生器B2连通,将第一发生器A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J2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I2与吸收器E2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A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J2、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I2与吸收器E2连通,由蒸发器D2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4与新增蒸发器3连通,新增蒸发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蒸发器2连通,由蒸发器D2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9与新增吸收-蒸发器2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2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1连通,新增蒸发器3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1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由吸收器E2经溶液泵H2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I2进入新增吸收器1的浓溶液、吸收来自新增吸收-蒸发器2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新增吸收器1的稀溶液经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进入新增吸收-蒸发器2、吸收来自新增蒸发器3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新增吸收-蒸发器2的冷剂液;新增吸收-蒸发器2的稀溶液经新增溶液泵5、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进入第二发生器B2,第一发生器A2提供作为驱动热介质的冷剂蒸汽加热进入第二发生器B2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并向冷凝器C2提供,作为第二发生器B2驱动热介质的冷剂蒸汽放热后形成的冷剂液经第一节流阀F2进入冷凝器C2,进入冷凝器C2的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后成冷剂液,冷凝器C2的冷剂液经第二节流阀G2进入蒸发器D2;进入蒸发器D2的冷剂液分成三路——第一路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吸收器E2提供,第二路经新增冷剂液泵9后流经新增吸收-蒸发器2、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新增吸收器1提供,第三路经新增节流阀4进入新增蒸发器3、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新增吸收-蒸发器2提供;新增吸收器1为吸收器E2或冷凝器C2的相邻高温供热端,得到单级串联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双蒸发器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9所示的单级串联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双蒸发器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实例7所提及的主要由第一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吸收器、第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第一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泵组成的单级串联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蒸发器2、新增蒸发器3、新增节流阀4、新增溶液泵5、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和新增冷剂液泵9,将吸收器E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H2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I2与第二发生器B2连通调整为吸收器E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H2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I2与新增吸收器1连通,新增吸收器1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与新增吸收-蒸发器2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5和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与第二发生器B2连通,由冷凝器C2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4与新增蒸发器3连通,新增蒸发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蒸发器2连通,由新增蒸发器3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9与新增吸收-蒸发器2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2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1连通,新增蒸发器3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1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由吸收器E2经溶液泵H2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I2进入新增吸收器1的浓溶液、吸收来自新增吸收-蒸发器2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新增吸收器1的稀溶液经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进入新增吸收-蒸发器2、吸收来自新增蒸发器3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新增吸收-蒸发器2的冷剂液;新增吸收-蒸发器2的稀溶液经新增溶液泵5和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进入第二发生器B2,第一发生器A2提供作为驱动热介质的冷剂蒸汽加热进入第二发生器B2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并向冷凝器C2提供,作为第二发生器B2驱动热介质的冷剂蒸汽放热后形成的冷剂液经第一节流阀F2进入冷凝器C2,进入冷凝器C2的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后成冷剂液;冷凝器C2的冷剂液,一部分冷剂液经第二节流阀G2进入蒸发器D2,另一部分冷剂液经新增节流阀4进入新增蒸发器3;进入蒸发器D2的冷剂液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吸收器E2提供,进入新增蒸发器3的冷剂液分成两路——一路经新增冷剂液泵9后流经新增吸收-蒸发器2、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新增吸收器1提供而另一路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新增吸收-蒸发器2提供;新增吸收器1为吸收器E2或冷凝器C2的相邻高温供热端,得到单级串联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双蒸发器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10所示的单级并联三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双蒸发器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主要由第一发生器、第二发生器、第三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吸收器、第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第三节流阀、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所组成——吸收器F3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J3后分别再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K3与第一发生器A3连通、再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L3与第二发生器B3连通和再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M3与第三发生器C3连通,第一发生器A3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K3与吸收器F3连通,第二发生器B3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L3与吸收器F3连通,第三发生器C3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M3与吸收器F3连通,第一发生器A3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B3连通后第二发生器B3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G3与冷凝器D3连通,第二发生器B3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C3连通后第三发生器C3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H3与冷凝器D3连通,第三发生器C3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D3连通,冷凝器D3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I3与蒸发器E3连通,蒸发器E3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F3连通,第一发生器A3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F3和冷凝器D3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E3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的单级并联三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蒸发器2、新增蒸发器3、新增节流阀4、新增溶液泵5、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和新增冷剂液泵9,由第三发生器C3增设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与新增吸收器1连通,新增吸收器1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与新增吸收-蒸发器2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5、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与第三发生器C3连通;由蒸发器E3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4与新增蒸发器3连通,新增蒸发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蒸发器2连通,由新增蒸发器3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9与新增吸收-蒸发器2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2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1连通,新增蒸发器3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1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形成高温供热端的新增流程是这样进行的:由第三发生器C3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进入新增吸收器1的浓溶液、吸收来自新增吸收-蒸发器2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新增吸收器1的稀溶液经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进入新增吸收-蒸发器2、吸收来自新增蒸发器3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新增吸收-蒸发器2的冷剂液;新增吸收-蒸发器2的稀溶液经新增溶液泵5、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进入第三发生器C3,第二发生器B3提供作为驱动热介质的冷剂蒸汽加热进入第三发生器C3的该部分溶液释放冷剂蒸汽并向冷凝器D3提供;进入冷凝器D3的该部分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后成冷剂液,冷剂液经第三节流阀I3进入蒸发器E3、再经新增节流阀4进入新增蒸发器3;进入新增蒸发器3的冷剂液分成两路——一路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新增吸收-蒸发器2提供,另一路经新增冷剂液泵9后流经新增吸收-蒸发器2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新增吸收器1提供;新增吸收器1为吸收器F3或冷凝器D3的相邻高温供热端,得到单级并联三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双蒸发器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11所示的单级并联三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双蒸发器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实例10提及的主要由第一发生器、第二发生器、第三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吸收器、第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第三节流阀、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所组成的单级并联三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蒸发器2、新增蒸发器3、新增第一节流阀4、新增溶液泵5、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和新增第二节流阀8,将吸收器F3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J3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M3与第三发生器C3连通调整为吸收器F3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J3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M3与新增吸收器1连通,新增吸收器1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与新增吸收-蒸发器2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5、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与第三发生器C3连通,将第三发生器C3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M3与吸收器F3连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C3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M3与吸收器F3连通;由蒸发器E3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一节流阀4与新增蒸发器3连通,新增蒸发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蒸发器2连通,由冷凝器D3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8与新增吸收-蒸发器2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2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1连通,新增蒸发器3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1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由吸收器F3经溶液泵J3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M3进入新增吸收器1的浓溶液、吸收来自新增吸收-蒸发器2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新增吸收器1的稀溶液经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进入新增吸收-蒸发器2、吸收来自新增蒸发器3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新增吸收-蒸发器2的冷剂液;新增吸收-蒸发器2的稀溶液经新增溶液泵5、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进入第三发生器C3,第二发生器B3提供作为驱动热介质的冷剂蒸汽加热进入第三发生器C3的该部分溶液释放冷剂蒸汽并向冷凝器D3提供,作为第三发生器C3驱动热介质的冷剂蒸汽放热后形成的冷剂液经第二节流阀H3进入冷凝器D3;进入冷凝器D3的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后成冷剂液,一部分冷剂液经第三节流阀I3进入蒸发器E3,另一部分冷剂液经新增第二节流阀8后流经新增吸收-蒸发器2、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新增吸收器1提供;进入蒸发器E3的冷剂液分成两路——一路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吸收器F3提供而另一路经新增节流阀4进入新增蒸发器3;进入新增蒸发器3的冷剂液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新增吸收-蒸发器2提供;新增吸收器1为吸收器F3或冷凝器D3的相邻高温供热端,得到单级并联三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双蒸发器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12所示的单级串联三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双蒸发器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主要由第一发生器、第二发生器、第三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吸收器、第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第三节流阀、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所组成——吸收器F3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J3、第一溶液热交换器K3、第二溶液热交换器L3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M3与第一发生器A3连通,第一发生器A3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M3与第二发生器B3连通,第二发生器B3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L3与第三发生器C3连通,第三发生器C3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K3与吸收器F3连通,第一发生器A3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B3连通后第二发生器B3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G3与冷凝器D3连通,第二发生器B3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C3连通后第三发生器C3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H3与冷凝器D3连通,第三发生器C3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D3连通,冷凝器D3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I3与蒸发器E3连通,蒸发器E3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F3连通,第一发生器A3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F3和冷凝器D3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E3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的单级串联三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蒸发器2、新增蒸发器3、新增第一节流阀4、新增溶液泵5、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和新增第二节流阀8,由第三发生器C3增设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与新增吸收器1连通,新增吸收器1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与新增吸收-蒸发器2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5、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与第三发生器C3连通;由蒸发器E3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一节流阀4与新增蒸发器3连通,新增蒸发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蒸发器2连通,由冷凝器D3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8与新增吸收-蒸发器2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2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1连通,新增蒸发器3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1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形成高温供热端的新增流程是这样进行的:由第三发生器C3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进入新增吸收器1的浓溶液、吸收来自新增吸收-蒸发器2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新增吸收器1的稀溶液经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进入新增吸收-蒸发器2、吸收来自新增蒸发器3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新增吸收-蒸发器2的冷剂液;新增吸收-蒸发器2的稀溶液经新增溶液泵5、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进入第三发生器C3,第二发生器B3提供作为驱动热介质的冷剂蒸汽加热进入第三发生器C3的该部分溶液释放冷剂蒸汽并向冷凝器D3提供;进入冷凝器D3的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后成冷剂液,一部分冷剂液经第三节流阀I3进入蒸发器E3、再经新增节流阀4进入新增蒸发器3,另一部分经新增第二节流阀8后流经新增吸收-蒸发器2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新增吸收器1提供;进入新增蒸发器3的冷剂液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新增吸收-蒸发器2提供;新增吸收器1为吸收器F3或冷凝器D3的相邻高温供热端,得到单级串联三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双蒸发器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13所示的单级串联三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双蒸发器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实例12提及的主要由第一发生器、第二发生器、第三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吸收器、第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第三节流阀、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所组成的单级串联三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蒸发器2、新增蒸发器3、新增节流阀4、新增溶液泵5、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和新增冷剂液泵9,将吸收器F3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J3、第一溶液热交换器K3、第二溶液热交换器L3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M3与第一发生器A3连通调整为吸收器F3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J3、第一溶液热交换器K3、第二溶液热交换器L3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M3与新增吸收器1连通,新增吸收器1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与新增吸收-蒸发器2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5、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与第三发生器C3连通,将第一发生器A3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M3与第二发生器B3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A3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M3与第二发生器B3连通;由冷凝器D3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4与新增蒸发器3连通,新增蒸发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蒸发器2连通,由新增蒸发器3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9与新增吸收-蒸发器2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2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1连通,新增蒸发器3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1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由吸收器F3经溶液泵J3、第一溶液热交换器K3、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M3进入新增吸收器1的浓溶液、吸收来自新增吸收-蒸发器2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新增吸收器1的稀溶液经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进入新增吸收-蒸发器2、吸收来自新增蒸发器3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新增吸收-蒸发器2的冷剂液;新增吸收-蒸发器2的稀溶液经新增溶液泵5、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进入第一发生器A3,驱动热介质加热进入第一发生器A3的该部分溶液释放冷剂蒸汽并向冷凝器D3提供;进入冷凝器D3的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后成冷剂液,一部分冷剂液经第三节流阀I3进入蒸发器E3、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吸收器F3提供,另一部分冷剂液经新增节流阀4进入新增蒸发器3;进入新增蒸发器3的冷剂液,一部分吸收余热并向新增吸收-蒸发器2提供,另一部分经新增冷剂液泵9后流经新增吸收-蒸发器2、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新增吸收器1提供;新增吸收器1为吸收器F3或冷凝器D3的相邻高温供热端,得到单级串联三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双蒸发器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14所示的单级串联三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双蒸发器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主要由第一发生器、第二发生器、第三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吸收器、第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第三节流阀、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第三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所组成——吸收器F3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J3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K3与第三发生器C3连通,第三发生器C3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N3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L3与第二发生器B3连通,第二发生器B3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O3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M3与第一发生器A3连通,第一发生器A3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M3、第二溶液热交换器L3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K3与吸收器F3连通,第一发生器A3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B3连通后第二发生器B3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G3与冷凝器D3连通,第二发生器B3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C3连通后第三发生器C3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H3与冷凝器D3连通,第三发生器C3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D3连通,冷凝器D3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I3与蒸发器E3连通,蒸发器E3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F3连通,第一发生器A3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F3和冷凝器D3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E3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的单级串联三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蒸发器2、新增蒸发器3、新增第一节流阀4、新增溶液泵5、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和新增第二节流阀8,由第三发生器C3增设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与新增吸收器1连通,新增吸收器1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与新增吸收-蒸发器2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5、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与第三发生器C3连通;由蒸发器E3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一节流阀4与新增蒸发器3连通,新增蒸发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蒸发器2连通,由冷凝器D3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8与新增吸收-蒸发器2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2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1连通,新增蒸发器3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1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形成高温供热端的新增流程是这样进行的:由第三发生器C3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进入新增吸收器1的浓溶液、吸收来自新增吸收-蒸发器2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新增吸收器1的稀溶液经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进入新增吸收-蒸发器2、吸收来自新增蒸发器3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新增吸收-蒸发器2的冷剂液;新增吸收-蒸发器2的稀溶液经新增溶液泵5、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进入第三发生器C3,第二发生器B3提供作为驱动热介质的冷剂蒸汽加热进入第三发生器C3的该部分溶液释放冷剂蒸汽并向冷凝器D3提供;进入冷凝器D3的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后成冷剂液,一部分冷剂液经第三节流阀I3进入蒸发器E3、再经新增节流阀4进入新增蒸发器3,另一部分经新增第二节流阀8后流经新增吸收-蒸发器2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新增吸收器1提供;进入新增蒸发器3的冷剂液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新增吸收-蒸发器2提供;新增吸收器1为吸收器F3或冷凝器D3的相邻高温供热端,得到单级串联三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双蒸发器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15所示的单级串联三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双蒸发器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实例14提及的主要由第一发生器、第二发生器、第三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吸收器、第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第三节流阀、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第三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所组成的单级串联三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蒸发器2、新增蒸发器3、新增节流阀4、新增溶液泵5、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和新增冷剂液泵9,将吸收器F3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J3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K3与第三发生器C3连通调整为吸收器F3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J3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K3与新增吸收器1连通,新增吸收器1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与新增吸收-蒸发器2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5、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与第三发生器C3连通,将第一发生器A3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M3、第二溶液热交换器L3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K3与吸收器F3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A3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M3、第二溶液热交换器L3、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K3与吸收器F3连通;由蒸发器E3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4与新增蒸发器3连通,新增蒸发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蒸发器2连通,由新增蒸发器3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9与新增吸收-蒸发器2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2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1连通,新增蒸发器3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1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由吸收器F3经溶液泵J3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K3进入新增吸收器1的浓溶液、吸收来自新增吸收-蒸发器2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新增吸收器1的稀溶液经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进入新增吸收-蒸发器2、吸收来自新增蒸发器3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新增吸收-蒸发器2的冷剂液;新增吸收-蒸发器2的稀溶液经新增溶液泵5、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进入第三发生器C3,第二发生器B3提供作为驱动热介质的冷剂蒸汽加热进入第三发生器C3的该部分溶液释放冷剂蒸汽并向冷凝器D3提供;进入冷凝器D3的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后成冷剂液,冷剂液经第三节流阀I3进入蒸发器E3;进入蒸发器E3的冷剂液,一部分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吸收器F3提供,另一部分冷剂液经新增节流阀4进入新增蒸发器3;进入新增蒸发器3的冷剂液,一部分吸收余热并向新增吸收-蒸发器2提供,另一部分经新增冷剂液泵9后流经新增吸收-蒸发器2、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新增吸收器1提供;新增吸收器1为吸收器F3或冷凝器D3的相邻高温供热端,得到单级串联三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双蒸发器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16所示的单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双蒸发器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主要由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吸收-蒸发器、吸收器、溶液泵、第一节流阀、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节流阀组成——吸收-蒸发器D4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F4、第一溶液热交换器H4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4与发生器A4连通,发生器A4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4与吸收器E4连通,吸收器E4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H4与吸收-蒸发器D4连通,发生器A4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B4连通,冷凝器B4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G4与蒸发器C4连通,蒸发器C4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蒸发器D4连通,冷凝器B4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J4与吸收-蒸发器D4连通后吸收-蒸发器D4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E4连通,发生器A4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E4和冷凝器B4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C4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并由吸收-蒸发器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单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吸收器1、新增第一吸收-蒸发器2、新增蒸发器3、新增第一节流阀4、新增第一溶液泵5、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新增第二节流阀8、新增第二吸收-蒸发器10、新增第二溶液泵11、新增第三节流阀12,自吸收器E4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H4后增设稀溶液管路与新增第二吸收-蒸发器10连通,新增第二吸收-蒸发器10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11与吸收-蒸发器D4经第一溶液泵F4之后的稀溶液管路汇合、再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H4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4与发生器A4连通,由冷凝器B4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三节流阀12与新增第二吸收-蒸发器10连通后新增第二吸收-蒸发器10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一吸收-蒸发器2连通;由发生器A4增设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与新增吸收器1连通,新增吸收器1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与新增第一吸收-蒸发器2连通,新增第一吸收-蒸发器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5、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与发生器A4连通;由冷凝器B4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一节流阀4与新增蒸发器3连通,新增蒸发器3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吸收-蒸发器10连通,由冷凝器B4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8与新增第一吸收-蒸发器2连通后新增第一吸收-蒸发器2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1连通,新增蒸发器3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1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形成高温供热端的新增流程是这样进行的:由发生器A4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进入新增吸收器1的浓溶液、吸收来自新增第一吸收-蒸发器2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新增吸收器1的稀溶液经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进入新增第一吸收-蒸发器2、吸收来自新增第二吸收-蒸发器10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新增第一吸收-蒸发器2的冷剂液;新增第一吸收-蒸发器2的稀溶液经新增溶液泵5、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进入发生器A4,驱动热介质加热进入发生器A4的该部分溶液释放冷剂蒸汽并向冷凝器B4提供;进入冷凝器B4的该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后成冷剂液,该冷剂液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冷剂液经新增第一节流阀4进入新增蒸发器3、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新增第二吸收-蒸发器10提供,第二部分冷剂液经新增第二节流阀8后流经新增第一吸收-蒸发器2、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新增吸收器1提供,第三部分冷剂液经新增第三节流阀12后流经新增第二吸收-蒸发器10、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新增第一吸收-蒸发器2提供;由吸收器E4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H4的一部分稀溶液进入新增第二吸收-蒸发器10、吸收来自新增蒸发器3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新增第二吸收-蒸发器10的冷剂液,新增第二吸收-蒸发器10的稀溶液经新增第二溶液泵11、第一溶液热交换器H4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4进入发生器A4;新增吸收器1为吸收器E4或冷凝器B4的相邻高温供热端,得到单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双蒸发器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17所示的单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双蒸发器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主要由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吸收-蒸发器、吸收器、溶液泵、节流阀、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冷剂液泵组成——吸收-蒸发器D4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F4、第一溶液热交换器H4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4与发生器A4连通,发生器A4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4与吸收器E4连通,吸收器E4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H4与吸收-蒸发器D4连通,发生器A4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B4连通,冷凝器B4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G4与蒸发器C4连通,蒸发器C4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蒸发器D4连通,蒸发器C4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K4与吸收-蒸发器D4连通后吸收-蒸发器D4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E4连通,发生器A4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E4和冷凝器B4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C4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并由吸收-蒸发器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单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吸收器1、新增第一吸收-蒸发器2、新增蒸发器3、新增节流阀4、新增第一溶液泵5、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新增第一冷剂液泵9、新增第二吸收-蒸发器10、新增第二溶液泵11和新增第二冷剂液泵13,自吸收器E4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H4后增设稀溶液管路与新增第二吸收-蒸发器10连通,新增第二吸收-蒸发器10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11与吸收-蒸发器D4经第一溶液泵E4之后的稀溶液管路汇合、再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H4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4与发生器A4连通;由新增蒸发器3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冷剂液泵13与新增第二吸收-蒸发器10连通后新增第二吸收-蒸发器10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一吸收-蒸发器2连通,将吸收-蒸发器D4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F4、第一溶液热交换器H4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4与发生器A4连通调整为吸收-蒸发器D4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F4、第一溶液热交换器H4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4与新增吸收器1连通,新增吸收器1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与新增第一吸收-蒸发器2连通,新增第一吸收-蒸发器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5、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与发生器A4连通,将发生器A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4与吸收器E4连通调整为发生器A4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4与吸收器E4连通;由蒸发器C4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4与新增蒸发器3连通,新增蒸发器3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吸收-蒸发器10连通,由新增蒸发器3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9与新增第一吸收-蒸发器2连通后新增第一吸收-蒸发器2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1连通,新增蒸发器3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1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由吸收器D4经溶液泵F4、第一溶液热交换器H4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4进入新增吸收器1的浓溶液、吸收来自新增第一吸收-蒸发器2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新增吸收器1的稀溶液经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进入新增第一吸收-蒸发器2、吸收来自新增第二吸收-蒸发器10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新增第一吸收-蒸发器2的冷剂液;新增第一吸收-蒸发器2的稀溶液经新增溶液泵5、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进入发生器A4,驱动热介质加热进入发生器A4的该部分溶液释放冷剂蒸汽并向冷凝器B4提供;进入冷凝器B4的该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后成冷剂液,冷剂液经节流阀G4进入蒸发器C4;进入蒸发器C4的冷剂液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吸收-蒸发器D4提供,第二部分经冷剂液泵K4后流经吸收-蒸发器D4、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吸收器E4提供,第三部分经新增节流阀4进入新增蒸发器3;进入新增蒸发器3的冷剂液又分成三路——第一路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新增第二吸收-蒸发器10提供,第二路经新增冷剂液泵9后流经新增第一吸收-蒸发器2、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新增吸收器1提供,第三路经新增第二冷剂液泵13后流经新增第二吸收-蒸发器10、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新增第一吸收-蒸发器2提供;由吸收器E4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H4的一部分稀溶液进入新增第二吸收-蒸发器10、吸收来自新增蒸发器3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新增第二吸收-蒸发器10的冷剂液,新增第二吸收-蒸发器10的稀溶液经新增第二溶液泵11、第一溶液热交换器H4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4进入发生器A4;新增吸收器1为吸收器E4或冷凝器B4的相邻高温供热端,得到单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双蒸发器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18所示的单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双蒸发器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实例17提及的主要由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吸收-蒸发器、吸收器、溶液泵、第一节流阀、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二节流阀或冷剂液泵组成、由吸收-蒸发器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单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吸收器1、新增第一吸收-蒸发器2、新增蒸发器3、新增节流阀4、新增溶液泵5、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新增第一冷剂液泵9、新增第二吸收-蒸发器10、新增第二冷剂液泵13和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4,将吸收-蒸发器D4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F4、第一溶液热交换器H4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4与发生器A4连通调整为吸收-蒸发器D4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4与新增第二吸收-蒸发器10连通,新增第二吸收-蒸发器10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F4、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4、第一溶液热交换器H4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4与发生器A4连通,由新增蒸发器3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冷剂液泵13与新增第二吸收-蒸发器10连通后新增第二吸收-蒸发器10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一吸收-蒸发器2连通;由发生器A4增设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与新增吸收器1连通,新增吸收器1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与新增第一吸收-蒸发器2连通,新增第一吸收-蒸发器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5、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与发生器A4连通;由蒸发器C4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4与新增蒸发器3连通,新增蒸发器3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吸收-蒸发器10连通,由新增蒸发器3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9与新增第一吸收-蒸发器2连通后新增第一吸收-蒸发器2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1连通,新增蒸发器3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1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吸收-蒸发器D4的稀溶液经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4进入新增第二吸收-蒸发器10、吸收来自新增蒸发器3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新增第二吸收-蒸发器10的冷剂液,新增第二吸收-蒸发器10的稀溶液经溶液泵F4、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4、第一溶液热交换器H4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4进入发生器A4;发生器A4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进入新增吸收器1的浓溶液、吸收来自新增第一吸收-蒸发器2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新增吸收器1的稀溶液经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进入新增第一吸收-蒸发器2、吸收来自新增第二吸收-蒸发器10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新增第一吸收-蒸发器2的冷剂液;新增第一吸收-蒸发器2的稀溶液经新增溶液泵5、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进入发生器A4,驱动热介质加热进入发生器A4的该部分溶液释放冷剂蒸汽并向冷凝器B4提供;进入冷凝器B4的该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后成冷剂液,冷剂液经节流阀G4进入蒸发器C4;进入蒸发器C4的冷剂液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吸收-蒸发器D4提供,第二部分经冷剂液泵K4后流经吸收-蒸发器D4、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吸收器E4提供,第三部分经新增节流阀4进入新增蒸发器3;进入新增蒸发器3的冷剂液又分成三路——第一路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新增第二吸收-蒸发器10提供,第二路经新增冷剂液泵9后流经新增第一吸收-蒸发器2、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新增吸收器1提供,第三路经新增第二冷剂液泵13后流经新增第二吸收-蒸发器10、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新增第一吸收-蒸发器2提供;新增吸收器1为吸收器E4或冷凝器B4的相邻高温供热端,得到单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双蒸发器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19所示的单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双蒸发器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实例17提及的主要由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吸收-蒸发器、吸收器、溶液泵、第一节流阀、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二节流阀或冷剂液泵组成、由吸收-蒸发器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单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吸收器、新增第一吸收-蒸发器、新增蒸发器、新增节流阀、新增溶液泵、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一冷剂液泵、新增第二吸收-蒸发器、新增第二冷剂液泵和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将吸收-蒸发器D4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F4、第一溶液热交换器H4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4与发生器A4连通调整为吸收-蒸发器D4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4与新增第二吸收-蒸发器10连通,新增第二吸收-蒸发器10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F4、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4、第一溶液热交换器H4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4与新增吸收器1连通,新增吸收器1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与新增第一吸收-蒸发器2连通,新增第一吸收-蒸发器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5、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与发生器A4连通,将发生器A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4与吸收器E4连通调整为发生器A4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4与吸收器E4连通;由新增蒸发器3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冷剂液泵13与新增第二吸收-蒸发器10连通后新增第二吸收-蒸发器10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一吸收-蒸发器2连通,由蒸发器C4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4与新增蒸发器3连通,新增蒸发器3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吸收-蒸发器10连通,由新增蒸发器3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一冷剂液泵9与新增第一吸收-蒸发器连2通后新增第一吸收-蒸发器2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1连通,新增蒸发器3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1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吸收-蒸发器D4的稀溶液经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4进入新增第二吸收-蒸发器10、吸收来自新增蒸发器3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新增第二吸收-蒸发器10的冷剂液,新增第二吸收-蒸发器10经溶液泵F4、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4、第一溶液热交换器H4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4进入新增吸收器1的浓溶液、吸收来自新增第一吸收-蒸发器2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新增吸收器1的稀溶液经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进入新增第一吸收-蒸发器2、吸收来自新增第二吸收-蒸发器10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新增第一吸收-蒸发器2的冷剂液;新增第一吸收-蒸发器2的稀溶液经新增溶液泵5、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进入发生器A4,驱动热介质加热进入发生器A4的该部分溶液释放冷剂蒸汽并向冷凝器B4提供;进入冷凝器B4的该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后成冷剂液,冷剂液经节流阀G4进入蒸发器C4;进入蒸发器C4的冷剂液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吸收-蒸发器D4提供,第二部分经冷剂液泵K4后流经吸收-蒸发器D4、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吸收器E4提供,第三部分经新增节流阀4进入新增蒸发器3;新增蒸发器3的冷剂液又分成三路——第一路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新增第二吸收-蒸发器10提供,第二路经新增第二冷剂液泵13后流经新增第二吸收-蒸发器10、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新增第一吸收-蒸发器2提供,第三路经新增冷剂液泵9后流经新增第一吸收-蒸发器2、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新增吸收器1提供;新增吸收器1为吸收器E4或冷凝器B4的相邻高温供热端,得到单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双蒸发器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20所示的双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双蒸发器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主要由第一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吸收-蒸发器、第二发生器、吸收器、第一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泵、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一节流阀和第二节流阀所组成——吸收器F5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G5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H5与第一发生器A5连通,第一发生器A5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H5与吸收器F5连通,第一发生器A5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B5连通,冷凝器B5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K5与蒸发器C5连通,蒸发器C5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蒸发器D5连通,冷凝器B5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L5与吸收-蒸发器D5连通后吸收-蒸发器D5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F5连通,吸收-蒸发器D5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I5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J5与第二发生器E5连通,第二发生器E5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J5与吸收-蒸发器D5连通,第二发生器E5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F5连通,第一发生器A5和第二发生器E5还分别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F5和冷凝器B5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C5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并由吸收-蒸发器和第二发生器共同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吸收器1、新增第一吸收-蒸发器2、新增蒸发器3、新增第一节流阀4、新增第一溶液泵5、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新增第二节流阀8、新增第二吸收-蒸发器10、新增第二溶液泵11、新增第二冷剂液泵13、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4和新增发生器15,由蒸发器C5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一节流阀4与新增蒸发器3连通,新增蒸发器3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吸收-蒸发器10连通,新增第二吸收-蒸发器10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11和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4与新增发生器15连通,新增发生器15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4与新增第二吸收-蒸发器10连通,新增发生器15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一吸收-蒸发器2连通,由新增蒸发器3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冷剂液泵13与新增第二吸收-蒸发器10连通后新增第二吸收-蒸发器10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一吸收-蒸发器2连通;由第一发生器A5增设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与新增吸收器1连通,新增吸收器1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与新增第一吸收-蒸发器2连通,新增第一吸收-蒸发器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5、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与第一发生器A5连通;由冷凝器B5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8与新增第一吸收-蒸发器2连通后新增第一吸收-蒸发器2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1连通,新增蒸发器3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1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发生器15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由第一发生器A5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进入新增吸收器1的浓溶液、吸收来自新增第一吸收-蒸发器2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新增吸收器1的稀溶液经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进入新增第一吸收-蒸发器2、吸收来自新增第二吸收-蒸发器10和新增发生器15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新增第一吸收-蒸发器2的冷剂液;新增第一吸收-蒸发器2的稀溶液经新增溶液泵5、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进入第一发生器A5,驱动热介质加热进入第一发生器A5的该部分溶液释放冷剂蒸汽并向冷凝器B5提供;冷凝器B5的冷剂液分成三路——第一路经第一节流阀K5进入蒸发器C5,第二路经第二节流阀L5后流经吸收-蒸发器D5、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吸收器F5提供,第三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8后流经新增第一吸收-蒸发器8、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新增吸收器1提供;进入蒸发器C5的冷剂液分成两路——第一路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吸收-蒸发器D5提供,第二路经新增第一节流阀4进入新增蒸发器3;新增蒸发器3的冷剂液分成两路——第一路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新增第二吸收-蒸发器10提供,第二路经新增第二冷剂液泵13后流经新增第二吸收-蒸发器10、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新增第一吸收-蒸发器2提供;进入新增第二吸收-蒸发器10的溶液吸收来自新增蒸发器3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新增第二吸收-蒸发器10的冷剂液,新增第二吸收-蒸发器10的稀溶液经新增第二溶液泵11和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4进入新增发生器15,驱动热介质加热进入新增发生器15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并向新增第一吸收-蒸发器2提供,新增发生器15的浓溶液经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4进入新增第二吸收-蒸发器10;吸收器F5、冷凝器B5和新增吸收器1分别向被加热介质提供热负荷,新增吸收器1为吸收器F5或冷凝器B5的相邻高温供热端,得到双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双蒸发器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21所示的双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双蒸发器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主要由第一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吸收-蒸发器、第二发生器、吸收器、第一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泵、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节流阀和冷剂液泵所组成——吸收器F5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G5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H5与第一发生器A5连通,第一发生器A5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H5与吸收器F5连通,第一发生器A5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B5连通,冷凝器B5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K5与蒸发器C5连通,蒸发器C5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蒸发器D5连通,蒸发器C5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M5与吸收-蒸发器D5连通后吸收-蒸发器D5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F5连通,吸收-蒸发器D5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I5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J5与第二发生器E5连通,第二发生器E5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J5与吸收-蒸发器D5连通,第二发生器E5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F5连通,第一发生器A5和第二发生器E5还分别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F5和冷凝器B5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C5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并由吸收-蒸发器和第二发生器共同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吸收器1、新增第一吸收-蒸发器2、新增蒸发器3、新增节流阀4、新增第一溶液泵5、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新增第一冷剂液泵9、新增第二吸收-蒸发器10、新增第二溶液泵11、新增第二冷剂液泵13、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4和新增发生器15,由蒸发器C5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4与新增蒸发器3连通,新增蒸发器3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吸收-蒸发器10连通,新增第二吸收-蒸发器10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11和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4与新增发生器15连通,新增发生器15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4与新增第二吸收-蒸发器10连通,新增发生器15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一吸收-蒸发器2连通,由新增蒸发器3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冷剂液泵13与新增第二吸收-蒸发器10连通后新增第二吸收-蒸发器10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一吸收-蒸发器2连通;将吸收器F5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G5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H5与第一发生器A5连通调整为吸收器F5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G5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H5与新增吸收器1连通,新增吸收器1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与新增第一吸收-蒸发器2连通,新增第一吸收-蒸发器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5、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与第一发生器A5连通,将第一发生器A5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H5与吸收器F5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A5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H5与吸收器F5连通;由蒸发器C5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一冷剂液泵9与新增第一吸收-蒸发器2连通后新增第一吸收-蒸发器2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1连通,新增蒸发器3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1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发生器15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由吸收器F5经第一溶液泵G5、第一溶液热交换器H5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进入新增吸收器1的浓溶液、吸收来自新增第一吸收-蒸发器2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新增吸收器1的稀溶液经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进入新增第一吸收-蒸发器2、吸收来自新增第二吸收-蒸发器10和新增发生器15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新增第一吸收-蒸发器2的冷剂液;新增第一吸收-蒸发器2的稀溶液经新增溶液泵5、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进入第一发生器A5,驱动热介质加热进入第一发生器A5的该部分溶液释放冷剂蒸汽并向冷凝器B5提供;冷凝器B5的冷剂液经节流阀K5进入蒸发器C5,蒸发器C5的冷剂液分成四路——第一路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吸收-蒸发器D5提供,第二路经冷剂液泵M5后流经吸收-蒸发器D5、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吸收器F5提供,第三路经新增第一冷剂液泵9后流经新增第一吸收-蒸发器8、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新增吸收器1提供,第四路经新增节流阀4进入新增蒸发器3;新增蒸发器3的冷剂液分成两路——第一路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新增第二吸收-蒸发器10提供,第二路经新增第二冷剂液泵13后流经新增第二吸收-蒸发器10、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新增第一吸收-蒸发器2提供;进入新增第二吸收-蒸发器10的溶液吸收来自新增蒸发器3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新增第二吸收-蒸发器10的冷剂液,新增第二吸收-蒸发器10的稀溶液经新增第二溶液泵11和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4进入新增发生器15,驱动热介质加热进入新增发生器15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并向新增第一吸收-蒸发器2提供,新增发生器15的浓溶液经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4进入新增第二吸收-蒸发器10;吸收器F5、冷凝器B5和新增吸收器1分别向被加热介质提供热负荷,新增吸收器1为吸收器F5或冷凝器B5的相邻高温供热端,得到双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双蒸发器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22所示的双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双蒸发器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主要由第一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第一吸收器、第二吸收器、第二发生器、第一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泵、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节流阀组成——第一吸收器D6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G6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H6与第一发生器A6连通,第一发生器A6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H6与第一吸收器D6连通,第一发生器A6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B6连通,冷凝器B6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K6与蒸发器C6连通,蒸发器C6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E6连通,第二吸收器E6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I6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J6与第二发生器F6连通,第二发生器F6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J6与第二吸收器E6连通,第二发生器F6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D6连通,第一发生器A6和第二发生器F6还分别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吸收器E6、第一吸收器D6和冷凝器B6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C6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并由第二发生器向第一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第一吸收器1、新增吸收-蒸发器2、新增蒸发器3、新增第一节流阀4、新增第一溶液泵5、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新增第二节流阀8、新增第二溶液泵11、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4、新增发生器15和新增第二吸收器16,由蒸发器C6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一节流阀4与新增蒸发器3连通,新增蒸发器3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吸收器16连通,新增第二吸收器16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11和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4与新增发生器15连通,新增发生器15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4与新增第二吸收器16连通,新增发生器15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蒸发器2连通;由第一发生器A6增设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与新增第一吸收器1连通,新增第一吸收器1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与新增吸收-蒸发器2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一溶液泵5、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与第一发生器A6连通;由冷凝器B6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8与新增吸收-蒸发器2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2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一吸收器1连通,新增蒸发器3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第一吸收器1和新增第二吸收器16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发生器15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形成高温供热端的新增流程是这样进行的:由第一发生器A6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进入新增第一吸收器1的浓溶液、吸收来自新增吸收-蒸发器2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新增第一吸收器1的稀溶液经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进入新增吸收-蒸发器2、吸收来自新增发生器15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新增吸收-蒸发器2的冷剂液;新增吸收-蒸发器2的稀溶液经新增溶液泵5、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进入第一发生器A6,驱动热介质加热进入第一发生器A6的该部分溶液释放冷剂蒸汽并向冷凝器B6提供;冷凝器B6的冷剂液分成两路——第一路经节流阀K6进入蒸发器C6,第二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8后流经新增吸收-蒸发器2、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新增第一吸收器1提供;蒸发器C6的冷剂液分成两路——第一路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二吸收器E6提供,第二路经新增第一节流阀4进入新增蒸发器3、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新增第二吸收器16提供;进入新增第二吸收器16的溶液吸收来自新增蒸发器3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新增第二吸收器16的稀溶液经新增第二溶液泵11和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4进入新增发生器15,驱动热介质加热进入新增发生器15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并向新增吸收-蒸发器2提供,新增发生器15的浓溶液经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4进入新增第二吸收器16;新增第二吸收器16、第二吸收器E6、第一吸收器D6、冷凝器B6和新增第一吸收器1分别向被加热介质提供热负荷,新增第一吸收器1为新增第二吸收器16或冷凝器B6的相邻高温供热端,得到双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双蒸发器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23所示的双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双蒸发器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实例22提及的主要由第一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第一吸收器、第二吸收器、第二发生器、第一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泵、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节流阀组成、由第二发生器向第一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第一吸收器1、新增吸收-蒸发器2、新增蒸发器3、新增节流阀4、新增第一溶液泵5、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新增冷剂液泵9、新增第二溶液泵11、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4、新增发生器15和新增第二吸收器16,由蒸发器C6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4与新增蒸发器3连通,新增蒸发器3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吸收器16连通,新增第二吸收器16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11和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4与新增发生器15连通,新增发生器15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4与新增第二吸收器16连通,新增发生器15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蒸发器2连通;将第一吸收器D6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G6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H6与第一发生器A6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D6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G6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H6与新增第一吸收器1连通,新增第一吸收器1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与新增吸收-蒸发器2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一溶液泵5、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与第一发生器A6连通,将第一发生器A6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H6与第一吸收器D6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A6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H6与第一吸收器D6连通;由蒸发器C6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9与新增吸收-蒸发器2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2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一吸收器1连通,新增蒸发器3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第一吸收器1和新增第二吸收器16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发生器15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由第一吸收器D6经第一溶液泵G6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H6进入新增第一吸收器1的浓溶液、吸收来自新增吸收-蒸发器2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新增第一吸收器1的稀溶液经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进入新增吸收-蒸发器2、吸收来自新增发生器15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新增吸收-蒸发器2的冷剂液;新增吸收-蒸发器2的稀溶液经新增溶液泵5、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进入第一发生器A6,驱动热介质加热进入第一发生器A6的该部分溶液释放冷剂蒸汽并向冷凝器B6提供;冷凝器B6的冷剂液经节流阀K6进入蒸发器C6,蒸发器C6的冷剂液分成三路——第一路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二吸收器E6提供,第二路经新增第一节流阀4进入新增蒸发器3、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新增第二吸收器16提供,第三路经新增冷剂液泵9后流经新增吸收-蒸发器2、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新增第一吸收器1提供;进入新增第二吸收器16的溶液吸收来自新增蒸发器3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新增第二吸收器16的稀溶液经新增第二溶液泵11和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4进入新增发生器15,驱动热介质加热进入新增发生器15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并向新增吸收-蒸发器2提供,新增发生器15的浓溶液经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4进入新增第二吸收器16;新增第二吸收器16、第二吸收器E6、第一吸收器D6、冷凝器B6和新增第一吸收器1分别向被加热介质提供热负荷,新增第一吸收器1为新增第二吸收器16或冷凝器B6的相邻高温供热端,得到双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双蒸发器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24所示的双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双蒸发器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主要由第一发生器、第一冷凝器、蒸发器、第一吸收器、第二吸收器、第二发生器、第一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泵、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一节流阀、第二冷凝器和第二节流阀组成——第一吸收器D6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G6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H6与第一发生器A6连通,第一发生器A6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H6与第一吸收器D6连通,第一发生器A6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B6连通,第一冷凝器B6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K6与第二冷凝器L6连通,第二冷凝器L6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M6与蒸发器C6连通,蒸发器C6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E6连通,第二吸收器E6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I6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J6与第二发生器F6连通,第二发生器F6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J6与第二吸收器E6连通,第二发生器F6还有冷剂蒸汽通道分别与第一吸收器D6和第二冷凝器L6连通,第一发生器A6和第二发生器F6还分别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吸收器E6、第一吸收器D6、第二冷凝器L6第一和冷凝器B6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C6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并由第二发生器分别向第一吸收器和第二冷凝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第一吸收器1、新增吸收-蒸发器2、新增蒸发器3、新增第一节流阀4、新增第一溶液泵5、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新增第二节流阀8、新增第二溶液泵11、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4、新增发生器15和新增第二吸收器16,由蒸发器C6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一节流阀4与新增蒸发器3连通,新增蒸发器3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吸收器16连通,新增第二吸收器16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11和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4与新增发生器15连通,新增发生器15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4与新增第二吸收器16连通,新增发生器15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蒸发器2连通;由第一发生器A6增设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与新增第一吸收器1连通,新增第一吸收器1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与新增吸收-蒸发器2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一溶液泵5、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与第一发生器A6连通;由第一冷凝器B6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8与新增吸收-蒸发器2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2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一吸收器1连通,新增蒸发器3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第一吸收器1和新增第二吸收器16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发生器15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由第一发生器A6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进入新增第一吸收器1的浓溶液、吸收来自新增吸收-蒸发器2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新增第一吸收器1的稀溶液经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进入新增吸收-蒸发器2、吸收来自新增发生器15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新增吸收-蒸发器2的冷剂液;新增吸收-蒸发器2的稀溶液经新增溶液泵5、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进入第一发生器A6,驱动热介质加热进入第一发生器A6的该部分溶液释放冷剂蒸汽并向冷凝器B6提供;冷凝器B6的冷剂液分成两路——第一路经第一节流阀K6进入第二冷凝器L6,第二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8后流经新增吸收-蒸发器2、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新增第一吸收器1提供;第二冷凝器L6的冷剂液经第二节流阀M6进入蒸发器C6,蒸发器C6的冷剂液分成两路——第一路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二吸收器E6提供,第二路经新增第一节流阀4进入新增蒸发器3、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新增第二吸收器16提供;进入新增第二吸收器16的溶液吸收来自新增蒸发器3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新增第二吸收器16的稀溶液经新增第二溶液泵11和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4进入新增发生器15,驱动热介质加热进入新增发生器15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并向新增吸收-蒸发器2提供,新增发生器15的浓溶液经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4进入新增第二吸收器16;新增第二吸收器16、第二吸收器E6、第一吸收器D6、第二冷凝器L6、第一冷凝器B66和新增第一吸收器1分别向被加热介质提供热负荷,新增第一吸收器1为新增第二吸收器16或冷凝器B6的相邻高温供热端,得到双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双蒸发器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25所示的双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双蒸发器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实例24提及的主要由第一发生器、第一冷凝器、蒸发器、第一吸收器、第二吸收器、第二发生器、第一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泵、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一节流阀、第二冷凝器和第二节流阀组成、由第二发生器分别向第一吸收器和第二冷凝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第一吸收器、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蒸发器、新增节流阀、新增第一溶液泵、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新增冷剂液泵、新增第二溶液泵、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新增发生器和新增第二吸收器,由蒸发器C6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4与新增蒸发器3连通,新增蒸发器3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吸收器16连通,新增第二吸收器16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11和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4与新增发生器15连通,新增发生器15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4与新增第二吸收器16连通,新增发生器15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蒸发器2连通;将第一吸收器D6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G6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H6与第一发生器A6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D6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G6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H6与新增第一吸收器1连通,新增第一吸收器1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与新增吸收-蒸发器2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一溶液泵5、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与第一发生器A6连通,将第一发生器A6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H6与第一吸收器D6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A6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H6与第一吸收器D6连通;由蒸发器C6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9与新增吸收-蒸发器2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2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一吸收器1连通,新增蒸发器3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第一吸收器1和新增第二吸收器16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发生器15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由第一吸收器D6经第一溶液泵G6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H6进入新增第一吸收器1的浓溶液、吸收来自新增吸收-蒸发器2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新增第一吸收器1的稀溶液经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进入新增吸收-蒸发器2、吸收来自新增发生器15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新增吸收-蒸发器2的冷剂液;新增吸收-蒸发器2的稀溶液经新增溶液泵5、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进入第一发生器A6,驱动热介质加热进入第一发生器A6的该溶液释放冷剂蒸汽并向冷凝器B6提供;冷凝器B6的冷剂液经第一节流阀K6进入第二冷凝器L6,第二冷凝器L6的冷剂液经第二节流阀M6进入蒸发器C6;蒸发器C6的冷剂液分成三路——第一路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二吸收器E6提供,第二路经新增第一节流阀4进入新增蒸发器3、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新增第二吸收器16提供,第三路经新增冷剂液泵9后流经新增吸收-蒸发器2、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新增第一吸收器1提供;进入新增第二吸收器16的溶液吸收来自新增蒸发器3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新增第二吸收器16的稀溶液经新增第二溶液泵11和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4进入新增发生器15,驱动热介质加热进入新增发生器15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并向新增吸收-蒸发器2提供,新增发生器15的浓溶液经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4进入新增第二吸收器16;新增第二吸收器16、第二吸收器E6、第一吸收器D6、第二冷凝器L6、第一冷凝器B6和新增第一吸收器1分别向被加热介质提供热负荷,新增第一吸收器1为新增第二吸收器16或冷凝器B6的相邻高温供热端,得到双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双蒸发器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本发明技术可以实现的效果——本发明所提出的双蒸发器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具有如下的效果和优势:
①作为热泵,能够提升机组的供热温度或是利用更低温度的余热资源,并具有相对较高的性能指数。
②作为制冷机,能够降低对驱动热源的温度要求或使驱动热源的价值得到更好的发挥或是降低对冷却介质的温度要求,并具有相对较高的性能指数。
③丰富了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制冷机组的具体类型,能够更好地满足用户的热/冷需求。
总之,本发明所提出的双蒸发器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性能指数得到高,能够提高驱动热源和余热资源的利用价值,丰富了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的具体类型,具有较好的创造性、新颖性和实用性。
Claims (24)
1.双蒸发器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主要由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吸收器、节流阀、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组成——吸收器(D1)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F1)和溶液热交换器(G1)与发生器(A1)连通,发生器(A1)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G1)与吸收器(D1)连通,发生器(A1)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B1)连通,冷凝器(B1)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E1)与蒸发器(C1)连通,蒸发器(C1)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D1)连通,发生器(A1)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D1)和冷凝器(B1)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C1)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的单级单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蒸发器(2)、新增蒸发器(3)、新增第一节流阀(4)、新增溶液泵(5)、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新增第二节流阀(8)或新增冷剂液泵(9),由发生器(A1)增设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与新增吸收器(1)连通,新增吸收器(1)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与新增吸收-蒸发器(2)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5)、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与发生器(A1)连通;由冷凝器(B1)或蒸发器(C1)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一节流阀(4)与新增蒸发器(3)连通,新增蒸发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蒸发器(2)连通,由冷凝器(B1)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8)与新增吸收-蒸发器(2)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2)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1)连通、或由新增蒸发器(3)或蒸发器(C1)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9)与新增吸收-蒸发器(2)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2)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1)连通,新增蒸发器(3)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1)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D1)、冷凝器(B1)和新增吸收器(1)分别向被加热介质供热,新增吸收器(1)为吸收器(D1)或冷凝器(B1)的相邻高温供热端,得到单级单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双蒸发器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2.双蒸发器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提及的主要由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吸收器、节流阀、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组成的单级单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蒸发器(2)、新增蒸发器(3)、新增第一节流阀(4)、新增溶液泵(5)、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新增第二节流阀(8)或新增冷剂液泵(9),将吸收器(D1)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F1)和溶液热交换器(G1)与发生器(A1)连通调整为吸收器(D1)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F1)和溶液热交换器(G1)与新增吸收器(1)连通,新增吸收器(1)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与新增吸收-蒸发器(2)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5)、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与发生器(A1)连通,将发生器(A1)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G1)与吸收器(D1)连通调整为发生器(A1)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和溶液热交换器(G1)与吸收器(D1)连通;由冷凝器(B1)或蒸发器(C1)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一节流阀(4)与新增蒸发器(3)连通,新增蒸发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蒸发器(2)连通,由冷凝器(B1)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8)与新增吸收-蒸发器(2)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2)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1)连通、或由新增蒸发器(3)或蒸发器(C1)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9)与新增吸收-蒸发器(2)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2)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1)连通,新增蒸发器(3)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1)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D1)、冷凝器(B1)和新增吸收器(1)分别向被加热介质供热,新增吸收器(1)为吸收器(D1)或冷凝器(B1)的相邻高温供热端,得到单级单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双蒸发器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3.双蒸发器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主要由第一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吸收器、第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组成——吸收器(E2)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H2)后分别再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I2)与第一发生器(A2)连通和再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J2)与第二发生器(B2)连通,第一发生器(A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I2)与吸收器(E2)连通,第二发生器(B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J2)与吸收器(E2)连通,第一发生器(A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B2)连通后第二发生器(B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F2)与冷凝器(C2)连通,第二发生器(B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C2)连通,冷凝器(C2)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G2)与蒸发器(D2)连通,蒸发器(D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E2)连通,第一发生器(A2)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E2)和冷凝器(C2)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D2)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的单级并联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蒸发器(2)、新增蒸发器(3)、新增第一节流阀(4)、新增溶液泵(5)、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新增第二节流阀(8)或新增冷剂液泵(9),由第二发生器(B2)增设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与新增吸收器(1)连通,新增吸收器(1)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与新增吸收-蒸发器(2)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5)、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与第二发生器(B2)连通;由冷凝器(C2)或蒸发器(D2)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一节流阀(4)与新增蒸发器(3)连通,新增蒸发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蒸发器(2)连通,由冷凝器(C2)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8)与新增吸收-蒸发器(2)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2)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1)连通、或由新增蒸发器(3)或蒸发器(D2)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9)与新增吸收-蒸发器(2)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2)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1)连通,新增蒸发器(3)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1)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E2)、冷凝器(C2)和新增吸收器(1)分别向被加热介质提供热负荷,新增吸收器(1)为吸收器(E2)或冷凝器(C2)的相邻高温供热端,得到单级并联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双蒸发器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4.双蒸发器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3提及的主要由第一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吸收器、第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组成的单级并联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蒸发器(2)、新增蒸发器(3)、新增第一节流阀(4)、新增溶液泵(5)、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新增第二节流阀(8)或新增冷剂液泵(9),将吸收器(E2)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H2)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J2)与第二发生器(B2)连通调整为吸收器(E2)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H2)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J2)与新增吸收器(1)连通,新增吸收器(1)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与新增吸收-蒸发器(2)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5)、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与第二发生器(B2)连通,将第二发生器(B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J2)与吸收器(E2)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B2)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J2)与吸收器(E2)连通;由冷凝器(C2)或蒸发器(D2)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一节流阀(4)与新增蒸发器(3)连通,新增蒸发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蒸发器(2)连通,由冷凝器(C2)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8)与新增吸收-蒸发器(2)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2)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1)连通、或由新增蒸发器(3)或蒸发器(D2)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9)与新增吸收-蒸发器(2)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2)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1)连通,新增蒸发器(3)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1)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E2)、冷凝器(C2)和新增吸收器(1)分别向被加热介质供热,新增吸收器(1)为吸收器(E2)或冷凝器(C2)的相邻高温供热端,得到单级并联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双蒸发器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5.双蒸发器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主要由第一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吸收器、第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组成——吸收器(E2)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H2)、第一溶液热交换器(I2)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J2)与第一发生器(A2)连通,第一发生器(A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J2)与第二发生器(B2)连通,第二发生器(B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I2)与吸收器(E2)连通,第一发生器(A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B2)连通后第二发生器(B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F2)与冷凝器(C2)连通,第二发生器(B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C2)连通,冷凝器(C2)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G2)与蒸发器(D2)连通,蒸发器(D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E2)连通,第一发生器(A2)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E2)和冷凝器(C2)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D2)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的单级串联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蒸发器(2)、新增蒸发器(3)、新增第一节流阀(4)、新增溶液泵(5)、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新增第二节流阀(8)或新增冷剂液泵(9),由第二发生器(B2)增设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与新增吸收器(1)连通,新增吸收器(1)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与新增吸收-蒸发器(2)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5)、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与第二发生器(B2)连通;由冷凝器(C2)或蒸发器(D2)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一节流阀(4)与新增蒸发器(3)连通,新增蒸发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蒸发器(2)连通,由冷凝器(C2)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8)与新增吸收-蒸发器(2)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2)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1)连通、或由新增蒸发器(3)或蒸发器(D2)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9)与新增吸收-蒸发器(2)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2)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1)连通,新增蒸发器(3)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1)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E2)、冷凝器(C2)和新增吸收器(1)分别向被加热介质提供热负荷,新增吸收器(1)为吸收器(E2)或冷凝器(C2)的相邻高温供热端,得到单级串联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双蒸发器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6.双蒸发器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5提及的主要由第一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吸收器、第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组成的单级串联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蒸发器(2)、新增蒸发器(3)、新增第一节流阀(4)、新增溶液泵(5)、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新增第二节流阀(8)或新增冷剂液泵(9),将吸收器(E2)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H2)、第一溶液热交换器(I2)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J2)与第一发生器(A2)连通调整为吸收器(E2)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H2)、第一溶液热交换器(I2)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J2)与新增吸收器(1)连通,新增吸收器(1)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与新增吸收-蒸发器(2)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5)、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与第一发生器(A2)连通,将第一发生器(A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J2)与第二发生器(B2)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A2)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J2)与第二发生器(B2)连通;由冷凝器(C2)或蒸发器(D2)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一节流阀(4)与新增蒸发器(3)连通,新增蒸发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蒸发器(2)连通,由冷凝器(C2)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8)与新增吸收-蒸发器(2)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2)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1)连通、或由新增蒸发器(3)或蒸发器(D2)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9)与新增吸收-蒸发器(2)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2)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1)连通,新增蒸发器(3)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1)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E2)、冷凝器(C2)和新增吸收器(1)分别向被加热介质供热,新增吸收器(1)为吸收器(E2)或冷凝器(C2)的相邻高温供热端,得到单级串联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双蒸发器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7.双蒸发器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主要由第一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吸收器、第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第一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泵组成——吸收器(E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H2)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I2)与第二发生器(B2)连通,第二发生器(B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K2)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J2)与第一发生器(A2)连通,第一发生器(A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J2)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I2)与吸收器(E2)连通,第一发生器(A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B2)连通后第二发生器(B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F2)与冷凝器(C2)连通,第二发生器(B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C2)连通,冷凝器(C2)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G2)与蒸发器(D2)连通,蒸发器(D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E2)连通,第一发生器(A2)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E2)和冷凝器(C2)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D2)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的单级串联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蒸发器(2)、新增蒸发器(3)、新增第一节流阀(4)、新增溶液泵(5)、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新增第二节流阀(8)或新增冷剂液泵(9),由第二发生器(B2)增设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与新增吸收器(1)连通,新增吸收器(1)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与新增吸收-蒸发器(2)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5)、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与第二发生器(B2)连通;由冷凝器(C2)或蒸发器(D2)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一节流阀(4)与新增蒸发器(3)连通,新增蒸发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蒸发器(2)连通,由冷凝器(C2)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8)与新增吸收-蒸发器(2)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2)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1)连通、或由新增蒸发器(3)或蒸发器(D2)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9)与新增吸收-蒸发器(2)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2)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1)连通,新增蒸发器(3)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1)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E2)、冷凝器(C2)和新增吸收器(1)分别向被加热介质供热,新增吸收器(1)为吸收器(E2)或冷凝器(C2)的相邻高温供热端,得到单级串联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双蒸发器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8.双蒸发器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7提及的主要由第一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吸收器、第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第一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泵组成的单级串联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蒸发器(2)、新增蒸发器(3)、新增第一节流阀(4)、新增溶液泵(5)、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新增第二节流阀(8)或新增冷剂液泵(9),将吸收器(E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H2)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I2)与第二发生器(B2)连通调整为吸收器(E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H2)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I2)与新增吸收器(1)连通,新增吸收器(1)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与新增吸收-蒸发器(2)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5)、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与第二发生器(B2)连通,将第一发生器(A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J2)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I2)与吸收器(E2)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A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J2)、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I2)与吸收器(E2)连通,由冷凝器(C2)或蒸发器(D2)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一节流阀(4)与新增蒸发器(3)连通,新增蒸发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蒸发器(2)连通,由冷凝器(C2)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8)与新增吸收-蒸发器(2)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2)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1)连通、或由新增蒸发器(3)或蒸发器(D2)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9)与新增吸收-蒸发器(2)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2)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1)连通,新增蒸发器(3)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1)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上述结构中,省略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时,新增吸收-蒸发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5)和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与第二发生器(B2)连通,第一发生器(A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J2)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I2)与吸收器(E2)连通;吸收器(E2)、冷凝器(C2)和新增吸收器(1)分别向被加热介质供热,新增吸收器(1)为吸收器(E2)或冷凝器(C2)的相邻高温供热端,得到单级串联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双蒸发器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9.双蒸发器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主要由第一发生器、第二发生器、第三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吸收器、第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第三节流阀、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所组成——吸收器(F3)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J3)后分别再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K3)与第一发生器(A3)连通、再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L3)与第二发生器(B3)连通和再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M3)与第三发生器(C3)连通,第一发生器(A3)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K3)与吸收器(F3)连通,第二发生器(B3)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L3)与吸收器(F3)连通,第三发生器(C3)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M3)与吸收器(F3)连通,第一发生器(A3)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B3)连通后第二发生器(B3)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G3)与冷凝器(D3)连通,第二发生器(B3)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C3)连通后第三发生器(C3)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H3)与冷凝器(D3)连通,第三发生器(C3)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D3)连通,冷凝器(D3)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I3)与蒸发器(E3)连通,蒸发器(E3)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F3)连通,第一发生器(A3)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F3)和冷凝器(D3)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E3)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的单级并联三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蒸发器(2)、新增蒸发器(3)、新增第一节流阀(4)、新增溶液泵(5)、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新增第二节流阀(8)或新增冷剂液泵(9),由第三发生器(C3)增设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与新增吸收器(1)连通,新增吸收器(1)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与新增吸收-蒸发器(2)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5)、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与第三发生器(C3)连通;由冷凝器(D3)或蒸发器(E3)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一节流阀(4)与新增蒸发器(3)连通,新增蒸发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蒸发器(2)连通,由冷凝器(D3)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8)与新增吸收-蒸发器(2)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2)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1)连通、或由新增蒸发器(3)或蒸发器(E3)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9)与新增吸收-蒸发器(2)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2)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1)连通,新增蒸发器(3)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1)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F3)、冷凝器(D3)和新增吸收器(1)分别向被加热介质提供热负荷,新增吸收器(1)为吸收器(F3)或冷凝器(D3)的相邻高温供热端,得到单级并联三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双蒸发器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0.双蒸发器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9提及的主要由第一发生器、第二发生器、第三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吸收器、第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第三节流阀、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所组成的单级并联三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蒸发器(2)、新增蒸发器(3)、新增第一节流阀(4)、新增溶液泵(5)、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新增第二节流阀(8)或新增冷剂液泵(9),将吸收器(F3)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J3)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M3)与第三发生器(C3)连通调整为收器(F3)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J3)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M3)与新增吸收器(1)连通,新增吸收器(1)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与新增吸收-蒸发器(2)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5)、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与第三发生器(C3)连通,将第三发生器(C3)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M3)与吸收器(F3)连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C3)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M3)与吸收器(F3)连通;由冷凝器(D3)或蒸发器(E3)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一节流阀(4)与新增蒸发器(3)连通,新增蒸发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蒸发器(2)连通,由冷凝器(D3)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8)与新增吸收-蒸发器(2)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2)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1)连通、或由新增蒸发器(3)或蒸发器(E3)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9)与新增吸收-蒸发器(2)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2)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1)连通,新增蒸发器(3)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1)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F3)、冷凝器(D3)和新增吸收器(1)分别向被加热介质供热,新增吸收器(1)为吸收器(F3)或冷凝器(D3)的相邻高温供热端,得到单级并联三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双蒸发器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1.双蒸发器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主要由第一发生器、第二发生器、第三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吸收器、第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第三节流阀、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所组成——吸收器(F3)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J3)、第一溶液热交换器(K3)、第二溶液热交换器(L3)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M3)与第一发生器(A3)连通,第一发生器(A3)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M3)与第二发生器(B3)连通,第二发生器(B3)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L3)与第三发生器(C3)连通,第三发生器(C3)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K3)与吸收器(F3)连通,第一发生器(A3)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B3)连通后第二发生器(B3)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G3)与冷凝器(D3)连通,第二发生器(B3)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C3)连通后第三发生器(C3)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H3)与冷凝器(D3)连通,第三发生器(C3)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D3)连通,冷凝器(D3)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I3)与蒸发器(E3)连通,蒸发器(E3)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F3)连通,第一发生器(A3)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F3)和冷凝器(D3)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E3)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的单级串联三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蒸发器(2)、新增蒸发器(3)、新增第一节流阀(4)、新增溶液泵(5)、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新增第二节流阀(8)或新增冷剂液泵(9),由第三发生器(C3)增设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与新增吸收器(1)连通,新增吸收器(1)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与新增吸收-蒸发器(2)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5)、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与第三发生器(C3)连通;由冷凝器(D3)或蒸发器(E3)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一节流阀(4)与新增蒸发器(3)连通,新增蒸发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蒸发器(2)连通,由冷凝器(D3)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8)与新增吸收-蒸发器(2)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2)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1)连通、或由新增蒸发器(3)或蒸发器(E3)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9)与新增吸收-蒸发器(2)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2)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1)连通,新增蒸发器(3)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1)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F3)、冷凝器(D3)和新增吸收器(1)分别向被加热介质供热,新增吸收器(1)为吸收器(F3)或冷凝器(D3)的相邻高温供热端,得到单级串联三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双蒸发器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2.双蒸发器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1提及的主要由第一发生器、第二发生器、第三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吸收器、第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第三节流阀、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所组成的单级串联三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蒸发器(2)、新增蒸发器(3)、新增第一节流阀(4)、新增溶液泵(5)、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新增第二节流阀(8)或新增冷剂液泵(9),将吸收器(F3)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J3)、第一溶液热交换器(K3)、第二溶液热交换器(L3)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M3)与第一发生器(A3)连通调整为吸收器(F3)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J3)、第一溶液热交换器(K3)、第二溶液热交换器(L3)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M3)与新增吸收器(1)连通,新增吸收器(1)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与新增吸收-蒸发器(2)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5)、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与第三发生器(C3)连通,将第一发生器(A3)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M3)与第二发生器(B3)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A3)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M3)与第二发生器(B3)连通;由冷凝器(D3)或蒸发器(E3)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一节流阀(4)与新增蒸发器(3)连通,新增蒸发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蒸发器(2)连通,由冷凝器(D3)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8)与新增吸收-蒸发器(2)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2)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1)连通、或由新增蒸发器(3)或蒸发器(E3)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9)与新增吸收-蒸发器(2)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2)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1)连通,新增蒸发器(3)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1)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F3)、冷凝器(D3)和新增吸收器(1)分别向被加热介质供热,新增吸收器(1)为吸收器(F3)或冷凝器(D3)的相邻高温供热端,得到单级串联三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双蒸发器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3.双蒸发器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主要由第一发生器、第二发生器、第三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吸收器、第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第三节流阀、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第三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所组成——吸收器(F3)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J3)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K3)与第三发生器(C3)连通,第三发生器(C3)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N3)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L3)与第二发生器(B3)连通,第二发生器(B3)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O3)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M3)与第一发生器(A3)连通,第一发生器(A3)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M3)、第二溶液热交换器(L3)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K3)与吸收器(F3)连通,第一发生器(A3)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B3)连通后第二发生器(B3)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G3)与冷凝器(D3)连通,第二发生器(B3)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C3)连通后第三发生器(C3)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H3)与冷凝器(D3)连通,第三发生器(C3)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D3)连通,冷凝器(D3)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I3)与蒸发器(E3)连通,蒸发器(E3)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F3)连通,第一发生器(A3)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F3)和冷凝器(D3)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E3)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的单级串联三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蒸发器(2)、新增蒸发器(3)、新增第一节流阀(4)、新增溶液泵(5)、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新增第二节流阀(8)或新增冷剂液泵(9),由第三发生器(C3)增设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与新增吸收器(1)连通,新增吸收器(1)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与新增吸收-蒸发器(2)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5)、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与第三发生器(C3)连通;由冷凝器(D3)或蒸发器(E3)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一节流阀(4)与新增蒸发器(3)连通,新增蒸发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蒸发器(2)连通,由冷凝器(D3)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8)与新增吸收-蒸发器(2)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2)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1)连通、或由新增蒸发器(3)或蒸发器(E3)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9)与新增吸收-蒸发器(2)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2)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1)连通,新增蒸发器(3)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1)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F3)、冷凝器(D3)和新增吸收器(1)分别向被加热介质供热,新增吸收器(1)为吸收器(F3)或冷凝器(D3)的相邻高温供热端,得到单级串联三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双蒸发器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4.双蒸发器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3提及的主要由第一发生器、第二发生器、第三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吸收器、第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第三节流阀、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第三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所组成的单级串联三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蒸发器(2)、新增蒸发器(3)、新增第一节流阀(4)、新增溶液泵(5)、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新增第二节流阀(8)或新增冷剂液泵(9),将吸收器(F3)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J3)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K3)与第三发生器(C3)连通调整为吸收器(F3)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J3)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K3)与新增吸收器(1)连通,新增吸收器(1)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与新增吸收-蒸发器(2)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5)、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与第三发生器(C3)连通,将第一发生器(A3)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M3)、第二溶液热交换器(L3)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K3)与吸收器(F3)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A3)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M3)、第二溶液热交换器(L3)、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K3)与吸收器(F3)连通;由冷凝器(D3)或蒸发器(E3)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一节流阀(4)与新增蒸发器(3)连通,新增蒸发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蒸发器(2)连通,由冷凝器(D3)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8)与新增吸收-蒸发器(2)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2)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1)连通、或由新增蒸发器(3)或蒸发器(E3)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9)与新增吸收-蒸发器(2)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2)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1)连通,新增蒸发器(3)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1)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在上述结构中,省略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时,新增吸收-蒸发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5)和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与第三发生器(C3)连通,第一发生器(A3)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M3)、第二溶液热交换器(L3)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K3)与吸收器(F3)连通;吸收器(F3)、冷凝器(D3)和新增吸收器(1)分别向被加热介质供热,新增吸收器(1)为吸收器(F3)或冷凝器(D3)的相邻高温供热端,得到单级串联三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双蒸发器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5.双蒸发器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主要由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吸收-蒸发器、吸收器、溶液泵、第一节流阀、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二节流阀或冷剂液泵组成——吸收-蒸发器(D4)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F4)、第一溶液热交换器(H4)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4)与发生器(A4)连通,发生器(A4)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4)与吸收器(E4)连通,吸收器(E4)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H4)与吸收-蒸发器(D4)连通,发生器(A4)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B4)连通,冷凝器(B4)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G4)与蒸发器(C4)连通,蒸发器(C4)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蒸发器(D4)连通,冷凝器(B4)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J4)与吸收-蒸发器(D4)连通后吸收-蒸发器(D4)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E4)连通、或蒸发器(C4)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K4)与吸收-蒸发器(D4)连通后吸收-蒸发器(D4)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E4)连通,发生器(A4)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E4)和冷凝器(B4)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C4)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并由吸收-蒸发器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单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吸收器(1)、新增第一吸收-蒸发器(2)、新增蒸发器(3)、新增第一节流阀(4)、新增第一溶液泵(5)、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新增第二节流阀(8)或新增第一冷剂液泵(9)、新增第二吸收-蒸发器(10)、新增第二溶液泵(11)、新增第三节流阀(12)或新增第二冷剂液泵(13),自吸收器(E4)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H4)后增设稀溶液管路与新增第二吸收-蒸发器(10)连通,新增第二吸收-蒸发器(10)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11)与吸收-蒸发器(D4)经第一溶液泵(F4)之后的稀溶液管路汇合、再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H4)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4)与发生器(A4)连通,由冷凝器(B4)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三节流阀(12)与新增第二吸收-蒸发器(10)连通后新增第二吸收-蒸发器(10)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一吸收-蒸发器(2)连通、或由新增蒸发器(3)或蒸发器(C4)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冷剂液泵(13)与新增第二吸收-蒸发器(10)连通后新增第二吸收-蒸发器(10)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一吸收-蒸发器(2)连通;由发生器(A4)增设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与新增吸收器(1)连通,新增吸收器(1)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与新增第一吸收-蒸发器(2)连通,新增第一吸收-蒸发器(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5)、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与发生器(A4)连通;由冷凝器(B4)或蒸发器(C4)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一节流阀(4)与新增蒸发器(3)连通,新增蒸发器(3)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吸收-蒸发器(10)连通,由冷凝器(B4)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8)与新增第一吸收-蒸发器(2)连通后新增第一吸收-蒸发器(2)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1)连通、或由新增蒸发器(3)或蒸发器(C4)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9)与新增第一吸收-蒸发器(2)连通后新增第一吸收-蒸发器(2)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1)连通,新增蒸发器(3)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1)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E4)、冷凝器(B4)和新增吸收器(1)分别向被加热介质供热,新增吸收器(1)为吸收器(E4)或冷凝器(B4)的相邻高温供热端,得到单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双蒸发器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6.双蒸发器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5提及的主要由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吸收-蒸发器、吸收器、溶液泵、第一节流阀、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二节流阀或冷剂液泵组成、由吸收-蒸发器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单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吸收器(1)、新增第一吸收-蒸发器(2)、新增蒸发器(3)、新增第一节流阀(4)、新增第一溶液泵(5)、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新增第二节流阀(8)或新增第一冷剂液泵(9)、新增第二吸收-蒸发器(10)、新增第二溶液泵(11)、新增第三节流阀(12)或新增第二冷剂液泵(13),自吸收器(E4)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H4)后增设稀溶液管路与新增第二吸收-蒸发器(10)连通,新增第二吸收-蒸发器(10)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11)与吸收-蒸发器(D4)经第一溶液泵(E4)之后的稀溶液管路汇合、再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H4)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4)与发生器(A4)连通;由冷凝器(B4)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三节流阀(12)与新增第二吸收-蒸发器(10)连通后新增第二吸收-蒸发器(10)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一吸收-蒸发器(2)连通、或由新增蒸发器(3)或蒸发器(C4)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冷剂液泵(13)与新增第二吸收-蒸发器(10)连通后新增第二吸收-蒸发器(10)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一吸收-蒸发器(2)连通,将吸收-蒸发器(D4)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F4)、第一溶液热交换器(H4)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4)与发生器(A4)连通调整为吸收-蒸发器(D4)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F4)、第一溶液热交换器(H4)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4)与新增吸收器(1)连通,新增吸收器(1)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与新增第一吸收-蒸发器(2)连通,新增第一吸收-蒸发器(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5)、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与发生器(A4)连通,将发生器(A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4)与吸收器(E4)连通调整为发生器(A4)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4)与吸收器(E4)连通;由冷凝器(B4)或蒸发器(C4)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一节流阀(4)与新增蒸发器(3)连通,新增蒸发器(3)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吸收-蒸发器(10)连通,由冷凝器(B4)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8)与新增第一吸收-蒸发器(2)连通后新增第一吸收-蒸发器(2)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1)连通、或由新增蒸发器(3)或蒸发器(C4)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9)与新增第一吸收-蒸发器(2)连通后新增第一吸收-蒸发器(2)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1)连通,新增蒸发器(3)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1)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E4)、冷凝器(B4)和新增吸收器(1)分别向被加热介质供热,新增吸收器(1)为吸收器(E4)或冷凝器(B4)的相邻高温供热端,得到单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双蒸发器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7.双蒸发器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5提及的主要由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吸收-蒸发器、吸收器、溶液泵、第一节流阀、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二节流阀或冷剂液泵组成、由吸收-蒸发器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单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吸收器(1)、新增第一吸收-蒸发器(2)、新增蒸发器(3)、新增第一节流阀(4)、新增溶液泵(5)、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新增第二节流阀(8)或新增第一冷剂液泵(9)、新增第二吸收-蒸发器(10)、新增第三节流阀(12)或新增第二冷剂液泵(13)、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4),将吸收-蒸发器(D4)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F4)、第一溶液热交换器(H4)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4)与发生器(A4)连通调整为吸收-蒸发器(D4)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4)与新增第二吸收-蒸发器(10)连通,新增第二吸收-蒸发器(10)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F4)、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4)、第一溶液热交换器(H4)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4)与发生器(A4)连通,由冷凝器(B4)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三节流阀(12)与新增第二吸收-蒸发器(10)连通后新增第二吸收-蒸发器(10)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一吸收-蒸发器(2)连通、或由新增蒸发器(3)或蒸发器(C4)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冷剂液泵(13)与新增第二吸收-蒸发器(10)连通后新增第二吸收-蒸发器(10)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一吸收-蒸发器(2)连通;由发生器(A4)增设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与新增吸收器(1)连通,新增吸收器(1)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与新增第一吸收-蒸发器(2)连通,新增第一吸收-蒸发器(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5)、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与发生器(A4)连通;由冷凝器(B4)或蒸发器(C4)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一节流阀(4)与新增蒸发器(3)连通,新增蒸发器(3)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吸收-蒸发器(10)连通,由冷凝器(B4)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8)与新增第一吸收-蒸发器(2)连通后新增第一吸收-蒸发器(2)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1)连通、或由新增蒸发器(3)或蒸发器(C4)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9)与新增第一吸收-蒸发器(2)连通后新增第一吸收-蒸发器(2)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1)连通,新增蒸发器(3)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1)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E4)、冷凝器(B4)和新增吸收器(1)分别向被加热介质供热,新增吸收器(1)为吸收器(E4)或冷凝器(B4)的相邻高温供热端,得到单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双蒸发器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8.双蒸发器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5提及的主要由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吸收-蒸发器、吸收器、溶液泵、第一节流阀、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二节流阀或冷剂液泵组成、由吸收-蒸发器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单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吸收器(1)、新增第一吸收-蒸发器(2)、新增蒸发器(3)、新增第一节流阀(4)、新增溶液泵(5)、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新增第二节流阀(8)或新增第一冷剂液泵(9)、新增第二吸收-蒸发器(10)、新增第三节流阀(12)或新增第二冷剂液泵(13)、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4),将吸收-蒸发器(D4)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F4)、第一溶液热交换器(H4)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4)与发生器(A4)连通调整为吸收-蒸发器(D4)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4)与新增第二吸收-蒸发器(10)连通,新增第二吸收-蒸发器(10)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F4)、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4)、第一溶液热交换器(H4)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4)与新增吸收器(1)连通,新增吸收器(1)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与新增第一吸收-蒸发器(2)连通,新增第一吸收-蒸发器(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5)、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与发生器(A4)连通,将发生器(A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4)与吸收器(E4)连通调整为发生器(A4)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4)与吸收器(E4)连通;由冷凝器(B4)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三节流阀(12)与新增第二吸收-蒸发器(10)连通后新增第二吸收-蒸发器(10)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一吸收-蒸发器(2)连通、或由新增蒸发器(3)或蒸发器(C4)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冷剂液泵(13)与新增第二吸收-蒸发器(10)连通后新增第二吸收-蒸发器(10)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一吸收-蒸发器(2)连通,由冷凝器(B4)或蒸发器(C4)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一节流阀(4)与新增蒸发器(3)连通,新增蒸发器(3)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吸收-蒸发器(10)连通,由冷凝器(B4)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8)与新增第一吸收-蒸发器(2)连通后新增第一吸收-蒸发器(2)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1)连通、或由新增蒸发器(3)或蒸发器(C4)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9)与新增第一吸收-蒸发器(2)连通后新增第一吸收-蒸发器(2)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1)连通,新增蒸发器(3)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1)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E4)、冷凝器(B4)和新增吸收器(1)分别向被加热介质供热,新增吸收器(1)为吸收器(E4)或冷凝器(B4)的相邻高温供热端,得到单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双蒸发器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9.双蒸发器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主要由第一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吸收-蒸发器、第二发生器、吸收器、第一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泵、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或冷剂液泵所组成——吸收器(F5)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G5)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H5)与第一发生器(A5)连通,第一发生器(A5)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H5)与吸收器(F5)连通,第一发生器(A5)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B5)连通,冷凝器(B5)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K5)与蒸发器(C5)连通,蒸发器(C5)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蒸发器(D5)连通,冷凝器(B5)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L5)与吸收-蒸发器(D5)连通后吸收-蒸发器(D5)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F5)连通、或蒸发器(C5)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M5)与吸收-蒸发器(D5)连通后吸收-蒸发器(D5)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F5)连通,吸收-蒸发器(D5)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I5)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J5)与第二发生器(E5)连通,第二发生器(E5)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J5)与吸收-蒸发器(D5)连通,第二发生器(E5)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F5)连通,第一发生器(A5)和第二发生器(E5)还分别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F5)和冷凝器(B5)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C5)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并由吸收-蒸发器和第二发生器共同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吸收器(1)、新增第一吸收-蒸发器(2)、新增蒸发器(3)、新增第一节流阀(4)、新增第一溶液泵(5)、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新增第二节流阀(8)或新增第一冷剂液泵(9)、新增第二吸收-蒸发器(10)、新增第二溶液泵(11)、新增第三节流阀(12)或新增第二冷剂液泵(13)、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4)和新增发生器(15),由冷凝器(B5)或蒸发器(C5)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一节流阀(4)与新增蒸发器(3)连通,新增蒸发器(3)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吸收-蒸发器(10)连通,新增第二吸收-蒸发器(10)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11)和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4)与新增发生器(15)连通,新增发生器(15)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4)与新增第二吸收-蒸发器(10)连通,新增发生器(15)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一吸收-蒸发器(2)连通,由冷凝器(B5)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三节流阀(12)与新增第二吸收-蒸发器(10)连通后新增第二吸收-蒸发器(10)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一吸收-蒸发器(2)连通、或由新增蒸发器(3)或蒸发器(C5)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冷剂液泵(13)与新增第二吸收-蒸发器(10)连通后新增第二吸收-蒸发器(10)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一吸收-蒸发器(2)连通;由第一发生器(A5)增设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与新增吸收器(1)连通,新增吸收器(1)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与新增第一吸收-蒸发器(2)连通,新增第一吸收-蒸发器(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5)、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与第一发生器(A5)连通;由冷凝器(B5)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8)与新增第一吸收-蒸发器(2)连通后新增第一吸收-蒸发器(2)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1)连通、或由新增蒸发器(3)或蒸发器(C5)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9)与新增第一吸收-蒸发器(2)连通后新增第一吸收-蒸发器(2)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1)连通,新增蒸发器(3)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1)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发生器(15)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F5)、冷凝器(B5)和新增吸收器(1)分别向被加热介质供热,新增吸收器(1)为吸收器(F5)或冷凝器(B5)的相邻高温供热端,得到双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双蒸发器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20.双蒸发器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9提及的主要由第一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吸收-蒸发器、第二发生器、吸收器、第一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泵、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或冷剂液泵所组成、由吸收-蒸发器和第二发生器共同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吸收器(1)、新增第一吸收-蒸发器(2)、新增蒸发器(3)、新增第一节流阀(4)、新增第一溶液泵(5)、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新增第二节流阀(8)或新增第一冷剂液泵(9)、新增第二吸收-蒸发器(10)、新增第二溶液泵(11)、新增第三节流阀(12)或新增第二冷剂液泵(13)、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4)和新增发生器(15),由冷凝器(B5)或蒸发器(C5)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一节流阀(4)与新增蒸发器(3)连通,新增蒸发器(3)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吸收-蒸发器(10)连通,新增第二吸收-蒸发器(10)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11)和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4)与新增发生器(15)连通,新增发生器(15)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4)与新增第二吸收-蒸发器(10)连通,新增发生器(15)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一吸收-蒸发器(2)连通,由冷凝器(B5)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三节流阀(12)与新增第二吸收-蒸发器(10)连通后新增第二吸收-蒸发器(10)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一吸收-蒸发器(2)连通、或由新增蒸发器(3)或蒸发器(C5)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冷剂液泵(13)与新增第二吸收-蒸发器(10)连通后新增第二吸收-蒸发器(10)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一吸收-蒸发器(2)连通;将吸收器(F5)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G5)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H5)与第一发生器(A5)连通调整为吸收器(F5)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G5)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H5)与新增吸收器(1)连通,新增吸收器(1)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与新增第一吸收-蒸发器(2)连通,新增第一吸收-蒸发器(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5)、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与第一发生器(A5)连通,将第一发生器(A5)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H5)与吸收器(F5)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A5)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H5)与吸收器(F5)连通;由冷凝器(B5)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8)与新增第一吸收-蒸发器(2)连通后新增第一吸收-蒸发器(2)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1)连通、或由新增蒸发器(3)或蒸发器(C5)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9)与新增第一吸收-蒸发器(2)连通后新增第一吸收-蒸发器(2)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1)连通,新增蒸发器(3)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1)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发生器(15)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F5)、冷凝器(B5)和新增吸收器(1)分别向被加热介质供热,新增吸收器(1)为吸收器(F5)或冷凝器(B5)的相邻高温供热端,得到双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双蒸发器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21.双蒸发器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主要由第一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第一吸收器、第二吸收器、第二发生器、第一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泵、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节流阀组成——第一吸收器(D6)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G6)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H6)与第一发生器(A6)连通,第一发生器(A6)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H6)与第一吸收器(D6)连通,第一发生器(A6)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B6)连通,冷凝器(B6)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K6)与蒸发器(C6)连通,蒸发器(C6)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E6)连通,第二吸收器(E6)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I6)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J6)与第二发生器(F6)连通,第二发生器(F6)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J6)与第二吸收器(E6)连通,第二发生器(F6)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D6)连通,第一发生器(A6)和第二发生器(F6)还分别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吸收器(E6)、第一吸收器(D6)和冷凝器(B6)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C6)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并由第二发生器向第一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第一吸收器(1)、新增吸收-蒸发器(2)、新增蒸发器(3)、新增第一节流阀(4)、新增第一溶液泵(5)、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新增第二节流阀(8)或新增冷剂液泵(9)、新增第二溶液泵(11)、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4)、新增发生器(15)和新增第二吸收器(16),由冷凝器(B6)或蒸发器(C6)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一节流阀(4)与新增蒸发器(3)连通,新增蒸发器(3)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吸收器(16)连通,新增第二吸收器(16)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11)和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4)与新增发生器(15)连通,新增发生器(15)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4)与新增第二吸收器(16)连通,新增发生器(15)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蒸发器(2)连通;由第一发生器(A6)增设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与新增第一吸收器(1)连通,新增第一吸收器(1)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与新增吸收-蒸发器(2)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一溶液泵(5)、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与第一发生器(A6)连通;由冷凝器(B6)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8)与新增吸收-蒸发器(2)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2)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一吸收器(1)连通、或由新增蒸发器(3)或蒸发器(C6)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9)与新增吸收-蒸发器(2)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2)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一吸收器(1)连通,新增蒸发器(3)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第一吸收器(1)和新增第二吸收器(16)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发生器(15)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第二吸收器(16)、第二吸收器(E6)、第一吸收器(D6)、冷凝器(B6)和新增第一吸收器(1)分别向被加热介质供热,新增第一吸收器(1)为新增第二吸收器(16)或冷凝器(B6)的相邻高温供热端,得到双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双蒸发器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22.双蒸发器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21提及的主要由第一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第一吸收器、第二吸收器、第二发生器、第一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泵、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节流阀组成、由第二发生器向第一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第一吸收器(1)、新增吸收-蒸发器(2)、新增蒸发器(3)、新增第一节流阀(4)、新增第一溶液泵(5)、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新增第二节流阀(8)或新增冷剂液泵(9)、新增第二溶液泵(11)、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4)、新增发生器(15)和新增第二吸收器(16),由冷凝器(B6)或蒸发器(C6)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一节流阀(4)与新增蒸发器(3)连通,新增蒸发器(3)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吸收器(16)连通,新增第二吸收器(16)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11)和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4)与新增发生器(15)连通,新增发生器(15)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4)与新增第二吸收器(16)连通,新增发生器(15)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蒸发器(2)连通;将第一吸收器(D6)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G6)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H6)与第一发生器(A6)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D6)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G6)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H6)与新增第一吸收器(1)连通,新增第一吸收器(1)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与新增吸收-蒸发器(2)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一溶液泵(5)、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与第一发生器(A6)连通,将第一发生器(A6)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H6)与第一吸收器(D6)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A6)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H6)与第一吸收器(D6)连通;由冷凝器(B6)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8)与新增吸收-蒸发器(2)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2)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一吸收器(1)连通、或由新增蒸发器(3)或蒸发器(C6)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9)与新增吸收-蒸发器(2)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2)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一吸收器(1)连通,新增蒸发器(3)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第一吸收器(1)和新增第二吸收器(16)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发生器(15)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第二吸收器(16)、第二吸收器(E6)、第一吸收器(D6)、冷凝器(B6)和新增第一吸收器(1)分别向被加热介质供热,新增第一吸收器(1)为新增第二吸收器(16)或冷凝器(B6)的相邻高温供热端,得到双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双蒸发器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23.双蒸发器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主要由第一发生器、第一冷凝器、蒸发器、第一吸收器、第二吸收器、第二发生器、第一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泵、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一节流阀、第二冷凝器和第二节流阀组成——第一吸收器(D6)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G6)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H6)与第一发生器(A6)连通,第一发生器(A6)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H6)与第一吸收器(D6)连通,第一发生器(A6)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B6)连通,第一冷凝器(B6)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K6)与第二冷凝器(L6)连通,第二冷凝器(L6)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M6)与蒸发器(C6)连通,蒸发器(C6)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E6)连通,第二吸收器(E6)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I6)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J6)与第二发生器(F6)连通,第二发生器(F6)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J6)与第二吸收器(E6)连通,第二发生器(F6)还有冷剂蒸汽通道分别与第一吸收器(D6)和第二冷凝器(L6)连通,第一发生器(A6)和第二发生器(F6)还分别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吸收器(E6)、第一吸收器(D6)、第二冷凝器(L6)第一和冷凝器(B6)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C6)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并由第二发生器分别向第一吸收器和第二冷凝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第一吸收器(1)、新增吸收-蒸发器(2)、新增蒸发器(3)、新增第一节流阀(4)、新增第一溶液泵(5)、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新增第二节流阀(8)或新增冷剂液泵(9)、新增第二溶液泵(11)、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4)、新增发生器(15)和新增第二吸收器(16),由第二冷凝器(M6)或蒸发器(C6)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一节流阀(4)与新增蒸发器(3)连通,新增蒸发器(3)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吸收器(16)连通,新增第二吸收器(16)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11)和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4)与新增发生器(15)连通,新增发生器(15)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4)与新增第二吸收器(16)连通,新增发生器(15)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蒸发器(2)连通;由第一发生器(A6)增设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与新增第一吸收器(1)连通,新增第一吸收器(1)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与新增吸收-蒸发器(2)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一溶液泵(5)、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与第一发生器(A6)连通;由第一冷凝器(B6)或第二冷凝器(L6)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8)与新增吸收-蒸发器(2)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2)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一吸收器(1)连通、或由新增蒸发器(3)或蒸发器(C6)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9)与新增吸收-蒸发器(2)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2)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一吸收器(1)连通,新增蒸发器(3)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第一吸收器(1)和新增第二吸收器(16)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发生器(15)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第二吸收器(16)、第二吸收器(E6)、第一吸收器(D6)、第二冷凝器(L6)、第一冷凝器(B6)和新增第一吸收器(1)分别向被加热介质供热,新增第一吸收器(1)为新增第二吸收器(16)或第一冷凝器(B6)的相邻高温供热端,得到双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双蒸发器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24.双蒸发器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23提及的主要由第一发生器、第一冷凝器、蒸发器、第一吸收器、第二吸收器、第二发生器、第一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泵、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一节流阀、第二冷凝器和第二节流阀组成、由第二发生器分别向第一吸收器和第二冷凝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第一吸收器(1)、新增吸收-蒸发器(2)、新增蒸发器(3)、新增第一节流阀(4)、新增第一溶液泵(5)、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新增第二节流阀(8)或新增冷剂液泵(9)、新增第二溶液泵(11)、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4)、新增发生器(15)和新增第二吸收器(16),由第二冷凝器(M6)或蒸发器(C6)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一节流阀(4)与新增蒸发器(3)连通,新增蒸发器(3)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吸收器(16)连通,新增第二吸收器(16)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11)和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4)与新增发生器(15)连通,新增发生器(15)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4)与新增第二吸收器(16)连通,新增发生器(15)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蒸发器(2)连通;将第一吸收器(D6)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G6)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H6)与第一发生器(A6)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D6)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G6)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H6)与新增第一吸收器(1)连通,新增第一吸收器(1)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与新增吸收-蒸发器(2)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一溶液泵(5)、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与第一发生器(A6)连通,将第一发生器(A6)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H6)与第一吸收器(D6)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A6)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H6)与第一吸收器(D6)连通;由第一冷凝器(B6)或第二冷凝器(L6)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8)与新增吸收-蒸发器(2)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2)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一吸收器(1)连通、或由新增蒸发器(3)或蒸发器(C6)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9)与新增吸收-蒸发器(2)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2)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一吸收器(1)连通,新增蒸发器(3)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第一吸收器(1)和新增第二吸收器(16)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发生器(15)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第二吸收器(16)、第二吸收器(E6)、第一吸收器(D6)、第二冷凝器(L6)、第一冷凝器(B6)和新增第一吸收器(1)分别向被加热介质供热,新增第一吸收器(1)为新增第二吸收器(16)或第一冷凝器(B6)的相邻高温供热端,得到双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双蒸发器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010169395XA CN101818960B (zh) | 2010-04-28 | 2010-04-28 | 双蒸发器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010169395XA CN101818960B (zh) | 2010-04-28 | 2010-04-28 | 双蒸发器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818960A CN101818960A (zh) | 2010-09-01 |
CN101818960B true CN101818960B (zh) | 2012-03-21 |
Family
ID=426541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010169395XA Active CN101818960B (zh) | 2010-04-28 | 2010-04-28 | 双蒸发器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1818960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410575B (zh) * | 2011-10-18 | 2014-06-25 | 李华玉 | 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 |
WO2014146217A1 (zh) * | 2013-03-20 | 2014-09-25 | Li Huayu | 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7225634B2 (en) * | 2002-09-27 | 2007-06-05 | Ebara Corporation | Absorption refrigerating machine |
JP4321318B2 (ja) * | 2004-03-17 | 2009-08-26 |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 三重効用吸収式冷凍機 |
CN101004303B (zh) * | 2007-01-08 | 2010-05-19 | 李华玉 | 三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CN101363666A (zh) * | 2008-09-17 | 2009-02-11 | 李华玉 | 多重复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
2010
- 2010-04-28 CN CN201010169395XA patent/CN101818960B/zh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818960A (zh) | 2010-09-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586891B (zh) | 回热式发生-吸收系统与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1458006B (zh) | 提高热泵供热温度的方法与高温型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1776344B (zh) | 回热式发生-吸收系统与基于其上的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1957091B (zh) | 回热式三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1957093B (zh) | 吸收-再吸收-发生系统与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1832677A (zh) | 回热式吸收-发生系统与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1799222B (zh) | 回热式发生-吸收系统与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1614454B (zh) | 附加相邻高温供热端的方法与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1532748A (zh) | 一种提高热泵供热温度的方法与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1520251B (zh) | 发生-吸收-再吸收系统与分段吸收型吸收式机组 | |
CN203177524U (zh) | 带多段式溴化锂吸收式机组的换热系统 | |
CN101968285B (zh) | 回热式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1476798A (zh) | 双效与多效及其基础上的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1818960B (zh) | 双蒸发器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1825370A (zh) | 回热式双效和多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 |
CN201218626Y (zh) | 一种中温太阳能驱动且冷热双向利用的第三种吸收式热泵 | |
CN201218628Y (zh) | 一种冷热双向同时利用的双效型第三种吸收式热泵 | |
CN106352592B (zh) | 连续吸附制冷与发电系统 | |
CN101799221B (zh) | 双效与多效及其基础上的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3940142B (zh) | 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1504214B (zh) | 吸收-发生-再发生体系与分段发生吸收式机组 | |
CN201218629Y (zh) | 一种冷热双向同时利用的单效型第三种吸收式热泵 | |
CN203561064U (zh) | 水箱换热器及热泵热水器 | |
CN102538276B (zh) | 回热式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3629844A (zh) | 一种复合倒串联三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56 | Change in the name or address of the patentee | ||
CP02 |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
Address after: 266555 Shandong Jiangshan Qingdao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Road No. 123 Building 1 unit 5 Jiangshan Ruicheng room 2101 Patentee after: Li Huayu Address before: 257061, No. 271, two North Road, Dongying District, Shandong, Dongying,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Hua Dong) 7082501 Patentee before: Li Huay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