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504214B - 吸收-发生-再发生体系与分段发生吸收式机组 - Google Patents

吸收-发生-再发生体系与分段发生吸收式机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504214B
CN101504214B CN2009100146591A CN200910014659A CN101504214B CN 101504214 B CN101504214 B CN 101504214B CN 2009100146591 A CN2009100146591 A CN 2009100146591A CN 200910014659 A CN200910014659 A CN 200910014659A CN 101504214 B CN101504214 B CN 10150421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denser
solution
pipeline
evaporimeter
genera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014659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504214A (zh
Inventor
李华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0910014659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504214B/zh
Publication of CN1015042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0421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50421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0421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30/00Adapting or protecting infrastructure or their operation
    • Y02A30/27Relating to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technolog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62Absorption based systems

Landscapes

  • Sorption 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AREA)

Abstract

吸收-发生-再发生体系与分段发生吸收式机组,属热泵/制冷技术领域。由吸收器、发生器、第二发生器、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组成,吸收器经溶液泵、两溶液热交换器连通发生器,发生器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第二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再经溶液热交换器连通吸收器,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分别有冷剂蒸汽管路和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分别有冷剂蒸汽管路和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再增加第二溶液泵时,吸收器经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连通第二发生器后第二发生器再经第二溶液泵、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发生器,发生器经两溶液热交换器连通吸收器;吸收器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两发生器提供不同温度冷剂蒸汽,形成吸收-发生-再发生体系;结合其它部件,得到相应分段发生吸收式机组。

Description

吸收-发生-再发生体系与分段发生吸收式机组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低温余热利用热泵/制冷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采用吸收式制冷机进行制冷和利用吸收式热泵技术进行余热利用是热能利用中的重要内容,研究吸收式机组在应用实践中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具有积极意义。
从热泵的角度看,提升热泵的供热温度、利用更低温度的余热资源和提高机组的性能指数是人们努力的主要方向。在很多情况下,为了达到上述目标,要求吸收式机组中发生器或高压发生器的浓溶液出口的温度尽可能地高——比如,当被加热介质的初始温度较低而终了温度较高、其初始段适合于采用双效热泵流程,则此时应在其它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将高压发生器的浓溶液出口温度尽可能提高,以使双效热泵流程能够为被加热介质提供更多的供热,相应地在该加热段实现更多的节能效益,这同时要求驱动热介质的温度相应地要高;对一个确定的机组来说,为了向被加热介质的温度提供更高温度的供热,发生器的浓溶液出口温度就要高,也要求高温度的驱动热介质。
从制冷的角度看,在冷却介质和被制冷介质的参数确定的情况下,温度高的驱动热介质则用于制冷系数高的流程——即用于双效或多效等流程;温度低的驱动热介质则用于单效、两级或多级流程。换一个角度看,对于一个确定的制冷机组来说,双效机组中发生器的浓溶液出口温度高于单效机组中发生器的浓溶液出口温度,则双效机组要求高温度的驱动热介质,单效机组要求驱动热介质的温度相对要低。
可见,不论是用于制冷还是用于制热,驱动热介质的温度越低,其用于制冷、制热所带来的节能效益就越低。
吸收式机组对驱动热介质的温度要求就直接带来了诸如这样的问题:对于确定的机组来说,它要求驱动热介质的温度必须高于其最低要求;那么低于其要求的热则不能在这样的机组得到利用,这些温度相对较低的热或被用于性能指数相对较低的机组导致其利用价值较低,或直接被排放带来损失。比如双效直燃式制冷机,若要求驱动热介质的温度在150℃以上,则低于150℃的热就不能用于制冷,即使是排烟温度能够允许降低到100℃以下;这就限制了能源利用率的提高。特别是在利用较低温度的余热资源进行制冷时,这些余热资源的利用价值受此影响甚大。
改变机组的结构和流程,使机组能够在效数或级数——对应着相应的性能指数——不变的前提下降低对驱动热介质的温度要求,则能够实现对驱动热介质的深度、高效利用,从而提高能源的利用率,这对利用余热介质的显热进行制冷尤其有意义。本发明就是从提高驱动热的利用率出发,提出了吸收-发生-再发生体系与分段发生吸收式机组,以实现在不改变机组性能指数的前提下降低机组对驱动热介质的温度要求的目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要提供吸收-发生-再发生体系与分段发生吸收式机组,使机组冷剂蒸汽发生过程中溶液的加热分别在发生器和第二发生器中进行,高温驱动热介质加热发生器的溶液释放高温冷剂蒸汽,温度相对较低的驱动热介质加热第二发生器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以实现驱动热介质中热能的深度、高效利用。
本发明中的吸收-发生-再发生体系是这样实现的:
结构上,或由吸收器、发生器、第二发生器、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组成,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发生器,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第二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连通吸收器;或再增加第二溶液泵,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连通第二发生器后第二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发生器,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溶液热交换器连通吸收器;发生器、第二发生器还分别有冷剂蒸汽管路与外部连通,发生器、第二发生器还分别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还分别有冷剂蒸汽管路和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流程上,外部冷剂蒸汽进入吸收器被来自第二发生器或发生器的浓溶液吸收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驱动热介质加热进入发生器的溶液释放出高温冷剂蒸汽、溶液浓度得到提高,驱动热介质加热进入第二发生器的溶液释放出温度相对较低的冷剂蒸汽、溶液浓度得到提高,形成吸收-发生-再发生体系。
下面以如图3所示的、建立在本发明的吸收-发生-再发生体系上的分段发生单级吸收式机组为例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
①结构上,在由吸收器、发生器、第二发生器、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组成的吸收-发生-再发生体系上,增加冷凝器、第二冷凝器、蒸发器、节流阀、第二节流阀和冷剂液再循环泵,将发生器连通外部的冷剂蒸汽管路用于连通冷凝器,冷凝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连通外部的冷剂蒸汽管路用于连通第二冷凝器,第二冷凝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连通蒸发器,将吸收器连通外部的冷剂蒸汽用于连通蒸发器,冷凝器和第二冷凝器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还有被制冷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蒸发器产生的冷剂蒸汽进入吸收器、被来自第二发生器的浓溶液吸收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向被加热介质提供低温热负荷;吸收器中的稀溶液经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进入发生器,高温驱动热介质加热进入发生器的稀溶液释放高温冷剂蒸汽向冷凝器提供,进入冷凝器的冷剂蒸汽向被加热介质提供高温热负荷;浓度提高后的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进入第二发生器,温度相对较低的高温驱动热介质加热进入第二发生器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向第二冷凝器提供,进入第二冷凝器的冷剂蒸汽向被加热介质提供温度相对较低的高温热负荷——或称之为中温热负荷;冷凝器的冷剂液经节流阀节流降压进入蒸发器,第二冷凝器的冷剂液经第二节流阀节流降压进入蒸发器,冷剂液在蒸发器内吸热成冷剂蒸汽向吸收器提供。
在被制冷介质的参数和被加热介质的参数不变时,溶液吸收阶段承担的热负荷和溶液发生阶段承担的热负荷之间有一个确定的比例。在只有一个发生阶段的单级机组中,发生器只有一个,它对应的冷凝器的供热温度要高于被加热介质的终温,要求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有相应的温度。而在本发明两个发生阶段的机组中,溶液发生阶段所担负的热负荷分成两个发生段来完成,即发生器承担溶液在高温发生段产生冷剂蒸汽提供给冷凝器实现高温供热,第二发生器承担溶液在较低温度段产生冷剂蒸汽提供给第二冷凝器实现中温供热;这样,第二发生器需要的驱动热介质的温度则比发生器需要的驱动热介质的温度低,二者之间的差别随着被加热介质的温度区间的增大而增大——被加热介质的温度区间越大,被加热介质在第二冷凝器出口的温度与被加热介质在冷凝器出口的温度之间的差别就越大,第二发生器需要的驱动热介质的温度比发生器需要的驱动热介质的温度则低更多。
另外,从本质上看,发生器与冷凝器、第二发生器与第二冷凝器承担的是单级制热/制冷流程中的发生阶段的热负荷,二者一起对应了单级流程中的发生与冷凝阶段热负荷。很显然,采用本发明时,实现溶液发生阶段热负荷需要的驱动热介质的温度就取决于第二发生器所需要的驱动热介质温度;当被加热介质的温度区间较宽时,这一温度比采用单一溶液发生阶段所需要的驱动热介质温度则较低,也即是本发明能够使温度低的驱动热介质发挥更大的多用。换句话说,本发明中的分段发生吸收式机组相应降低了对驱动热介质的温度要求,使驱动热发挥更大的作用。这就是本发明的意义所在,尤其是采用图2所示的吸收-发生-再发生体系时,对驱动热介质的要求会有较大幅度的降低。
采用分段发生后,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的冷凝温度比采用单段发生时的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的冷凝温度有所提高;机组通过三个供热端向被加热介质提供热负荷,减少了热量传递过程中的温差,这也有利于小幅提升机组的性能指数。
在本发明的吸收-发生-再发生体系上增加相应部件,得到相应分段发生吸收式机组:
1.以前述吸收-发生-再发生体系为基础,增加冷凝器、第二冷凝器、蒸发器、节流阀、第二节流阀和冷剂液再循环泵,将发生器连通外部的冷剂蒸汽管路用于连通冷凝器,冷凝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连通外部的冷剂蒸汽管路用于连通第二冷凝器,第二冷凝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连通蒸发器,将吸收器连通外部冷剂蒸汽管路用于连通蒸发器,冷凝器和第二冷凝器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还有被制冷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冷凝器、第二冷凝器分别向被加热介质供热,得到分段发生单级吸收式机组。
为使叙述方便,上述内容中的“将发生器连通外部的冷剂蒸汽管路用于连通冷凝器”和“将第二发生器连通外部的冷剂蒸汽管路用于连通第二冷凝器”也分别表述为“发生器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冷凝器”和“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第二冷凝器”;类似地,“将吸收器连通外部的冷剂蒸汽用于连通蒸发器”用“蒸发器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吸收器”来表述;这些表述将用于下述发明内容中。
2.以前述吸收-发生-再发生体系为基础,增加部件构成以溶液串联循环来实现单段双效的、第二冷凝器作高温供热端的分段发生-单段双效单级吸收式机组——或是增加冷凝器、第二冷凝器、蒸发器、节流阀、第二节流阀、低压发生器、第三节流阀和第三溶液泵,将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发生器改为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低压发生器、低压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连通发生器;或是增加冷凝器、第二冷凝器、蒸发器、节流阀、第二节流阀、低压发生器、第三节流阀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将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发生器改为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连通发生器,将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第二发生器改为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连通低压发生器、低压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第二发生器;发生器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低压发生器后低压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连通冷凝器,低压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冷凝器,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连通蒸发器,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第二冷凝器,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连通蒸发器,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吸收器,冷凝器、第二冷凝器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还有被制冷介质或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冷凝器和第二冷凝器分别向被加热介质供热,其中第二冷凝器为高温供热端,得到采用溶液串联循环来实现单段双效、第二冷凝器作高温供热端的分段发生-单段双效单级吸收式机组。
3.以前述吸收-发生-再发生体系为基础,增加部件构成以溶液串联循环来实现单段双效、以冷凝器为高温供热端的分段发生-单段双效单级吸收式机组——或在不采用第二溶液泵的吸收-发生-再发生体系中,增加冷凝器、第二冷凝器、蒸发器、节流阀、第二节流阀、低压发生器、第三节流阀和第三溶液泵,将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第二发生器改为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低压发生器、低压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连通第二发生器;或在不采用第二溶液泵的吸收-发生-再发生体系中,增加冷凝器、第二冷凝器、蒸发器、节流阀、第二节流阀、低压发生器、第三节流阀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连通吸收器改为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连通低压发生器、低压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连通吸收器;或在采用第二溶液泵的吸收-发生-再发生体系中,将第二发生器经第二溶液泵、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发生器改为第二发生器经第二溶液泵、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低压发生器、低压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径第三溶液泵连通发生器;或在采用第二溶液泵的吸收-发生-再发生体系中,增加冷凝器、第二冷凝器、蒸发器、节流阀、第二节流阀、低压发生器和第三节流阀,将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溶液热交换器连通吸收器改为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低压发生器、低压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连通吸收器;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低压发生器后低压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连通第二冷凝器,低压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第二冷凝器,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连通蒸发器,发生器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冷凝器,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连通蒸发器,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吸收器,冷凝器、第二冷凝器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还有被制冷介质或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第二冷凝器和冷凝器分别向被加热介质供热,其中冷凝器为高温供热端,得到采用溶液串联循环来实现单段双效、以冷凝器为高温供热端的分段发生-单段双效单级吸收式机组。
4.以前述吸收-发生-再发生体系为基础,增加部件构成以溶液并联循环单段双效的分段发生-单段双效单级吸收式机组——或是增加冷凝器、第二冷凝器、蒸发器、节流阀、第二节流阀、低压发生器、第三节流阀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自吸收器经溶液泵后再经溶液热交换器后增设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连通低压发生器,低压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连通第二发生器,发生器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低压发生器后低压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连通冷凝器,低压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冷凝器,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连通蒸发器,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第二冷凝器,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连通蒸发器,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吸收器,冷凝器、第二冷凝器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还有被制冷介质或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冷凝器和第二冷凝器分别向被加热介质供热,其中第二冷凝器为高温供热端,得到采用溶液并联循环单段双效、以第二冷凝器作高温供热端的分段发生-单段双效单级吸收式机组;或是增加冷凝器、第二冷凝器、蒸发器、节流阀、第二节流阀、低压发生器、第三节流阀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自吸收器经溶液泵增设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连通低压发生器,低压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连通吸收器,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低压发生器后低压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连通第二冷凝器,低压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第二冷凝器,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连通蒸发器,发生器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冷凝器,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连通蒸发器,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吸收器,冷凝器、第二冷凝器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还有被制冷介质或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第二冷凝器和冷凝器分别向被加热介质供热,其中冷凝器为高温供热端,得到采用溶液并联循环实现单段双效、以冷凝器作高温供热端的分段发生-单段双效单级吸收式机组。
5.以前述吸收-发生-再发生体系为基础,增加部件构成分段发生-两段双效单级吸收式机组:①其一,增加主要部件并得到发生器与低压发生器形成溶液串联或并联循环单段双效——或是增加冷凝器、第二冷凝器、蒸发器、节流阀、第二节流阀、低压发生器、第三节流阀和第三溶液泵,将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发生器改为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低压发生器、低压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连通发生器;或是增加冷凝器、第二冷凝器、蒸发器、节流阀、第二节流阀、低压发生器、第三节流阀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将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发生器改为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连通发生器,将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第二发生器改为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连通低压发生器、低压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第二发生器;或是增加冷凝器、第二冷凝器、蒸发器、节流阀、第二节流阀、低压发生器、第三节流阀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自吸收器经溶液泵后再经溶液热交换器后增设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连通低压发生器,低压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连通第二发生器;发生器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低压发生器后低压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连通冷凝器,低压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冷凝器,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连通蒸发器,发生器与低压发生器形成第一个单段双效结构与流程;②其二,增加部件得到第二发生器与低压发生器形成溶液串联或并联循环单段双效——或在不采用第二溶液泵的吸收-发生-再发生体系中,再增加第二低压发生器、第四节流阀和第三溶液泵,将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第二发生器改为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第二低压发生器、第二低压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连通第二发生器;或在不采用第二溶液泵的吸收-发生-再发生体系中,再增加第二低压发生器、第四节流阀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连通吸收器改为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连通第二低压发生器、第二低压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连通吸收器;或在采用第二溶液泵的吸收-发生-再发生体系中,再增加第二低压发生器和第四节流阀,将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溶液热交换器连通吸收器改为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第二低压发生器、第二低压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连通吸收器;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低压发生器后低压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连通第二冷凝器,低压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第二冷凝器,第二发生器与第二低压发生器形成第二个单段双效结构与流程;③其三,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连通蒸发器,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吸收器,冷凝器、第二冷凝器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还有被制冷介质或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第二冷凝器和冷凝器分别向被加热介质供热,得到分段发生两段双效单级吸收式机组。
6.以前述吸收-发生-再发生体系为基础,增加冷凝器、第二冷凝器、蒸发器、吸收-蒸发器、节流阀、第二节流阀、第三节流阀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将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发生器改为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连通吸收-蒸发器后吸收-蒸发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第三溶液热交换器、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发生器,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冷凝器,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连通蒸发器,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第二冷凝器,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连通蒸发器,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连通吸收-蒸发器后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吸收器,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吸收-蒸发器,冷凝器和第二冷凝器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还有被制冷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第二冷凝器和冷凝器分别向被加热介质供热,得到由吸收-蒸发器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分段发生两级吸收式机组。
7.以前述吸收-发生-再发生体系为基础,增加冷凝器、第二冷凝器、蒸发器、吸收-蒸发器、节流阀、第二节流阀、冷剂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将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发生器改为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连通吸收-蒸发器后吸收-蒸发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第三溶液热交换器、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发生器,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冷凝器,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连通蒸发器,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第二冷凝器,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连通蒸发器,蒸发器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连通吸收-蒸发器后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吸收器,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吸收-蒸发器,冷凝器和第二冷凝器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还有被制冷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第二冷凝器和冷凝器分别向被加热介质供热,得到由吸收-蒸发器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分段发生两级吸收式机组。
8.以前述吸收-发生-再发生体系为基础,增加冷凝器、第二冷凝器、蒸发器、吸收-蒸发器、节流阀、第二节流阀、第三节流阀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将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连通第二发生器改为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连通吸收-蒸发器后吸收-蒸发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第二发生器,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冷凝器,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连通蒸发器,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第二冷凝器,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连通蒸发器,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连通吸收-蒸发器后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吸收器,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吸收-蒸发器,冷凝器和第二冷凝器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还有被制冷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第二冷凝器和冷凝器分别向被加热介质供热,得到由吸收-蒸发器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分段发生两级吸收式机组。
9.以前述吸收-发生-再发生体系为基础,增加冷凝器、第二冷凝器、蒸发器、吸收-蒸发器、节流阀、第二节流阀、冷剂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将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连通第二发生器改为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连通吸收-蒸发器后吸收-蒸发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第二发生器,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冷凝器,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连通蒸发器,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第二冷凝器,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连通蒸发器,蒸发器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连通吸收-蒸发器后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吸收器,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吸收-蒸发器,冷凝器和第二冷凝器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还有被制冷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第二冷凝器和冷凝器分别向被加热介质供热,得到由吸收-蒸发器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分段发生两级吸收式机组。
10.以前述吸收-发生-再发生体系为基础,增加冷凝器、第二冷凝器、蒸发器、吸收-蒸发器、低压发生器、节流阀、第二节流阀、第三节流阀、第三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发生器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冷凝器,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连通蒸发器,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第二冷凝器,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连通蒸发器,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连通吸收-蒸发器后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吸收器,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吸收-蒸发器,低压发生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连通吸收-蒸发器和吸收-蒸发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第三溶液热交换器连通低压发生器,低压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吸收器和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冷凝器、第二冷凝器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还有被制冷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第二冷凝器和冷凝器分别向被加热介质供热,得到由吸收-蒸发器和低压发生器共同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分段发生两级吸收式机组。
11.以前述吸收-发生-再发生体系为基础,增加冷凝器、第二冷凝器、蒸发器、吸收-蒸发器、低压发生器、节流阀、第二节流阀、冷剂液泵、第三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发生器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冷凝器,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连通蒸发器,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第二冷凝器,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连通蒸发器,蒸发器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连通吸收-蒸发器后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吸收器,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吸收-蒸发器,低压发生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连通吸收-蒸发器和吸收-蒸发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第三溶液热交换器连通低压发生器,低压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吸收器和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冷凝器、第二冷凝器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还有被制冷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第二冷凝器和冷凝器分别向被加热介质供热,得到由吸收-蒸发器和低压发生器共同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分段发生两级吸收式机组。
12.以前述吸收-发生-再发生体系为基础,在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发生-再发生体系上,增加冷凝器、第二冷凝器、蒸发器、低压吸收器、低压发生器、节流阀、第二节流阀、第三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发生器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冷凝器,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第二冷凝器,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连通蒸发器,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连通蒸发器,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低压吸收器,低压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第三溶液热交换器连通低压发生器,低压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连通低压吸收器,低压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吸收器和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低压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冷凝器、第二冷凝器还有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还有被制冷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第二冷凝器和冷凝器分别向被加热介质供热,得到由低压发生器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分段发生两级吸收式机组。
13.在前述各分段发生吸收式机组中,增加新增吸收器、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冷剂液泵或新增节流阀、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连通发生器为其提供溶液的管路改为连通新增吸收器、新增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吸收-蒸发器还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发生器,或蒸发器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后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器、或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后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器,由蒸发器增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成为新增高温供热端,得到附加高温供热端的分段发生吸收式机组。
14.以前述吸收-发生-再发生体系为基础,增加冷凝器、第二冷凝器、蒸发器、吸收-蒸发器、节流阀、第二节流阀、第三节流阀或冷剂液泵以及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将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连通第二发生器改为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连通吸收-蒸发器后吸收-蒸发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第二发生器,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冷凝器,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连通蒸发器,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第二冷凝器,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连通蒸发器,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连通吸收-蒸发器后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吸收器、或蒸发器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连通吸收-蒸发器后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吸收器,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吸收-蒸发器,冷凝器和第二冷凝器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还有被制冷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第二冷凝器和冷凝器分别向被加热介质供热,得到由吸收-蒸发器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分段发生两级吸收式机组。
15.以前述吸收-发生-再发生体系为基础,增加新增吸收器、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冷剂液泵、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自发生器增设浓溶液管路连通新增吸收器、新增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吸收-蒸发器还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发生器;蒸发器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后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器,由蒸发器增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成为新增高温供热端,得到附加高温供热端的分段发生吸收式机组。
16.以前述吸收-发生-再发生体系为基础,增加新增吸收器、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节流阀、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自发生器增设浓溶液管路连通新增吸收器、新增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吸收-蒸发器还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发生器;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后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器,由蒸发器增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成为新增高温供热端,得到附加高温供热端的分段发生吸收式机组。
当然,上述方面内容中,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连通蒸发器的管路,冷凝器也可以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连通第二冷凝器;冷剂液再循环泵的有无不涉及发明内容和吸收式机组流程的实质性内容,它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本发明从吸收式机组流程的核心——冷剂蒸汽的发生——着手,给出了吸收-发生-再发生体系和建立在该体系上的各种具体的分段发生吸收式机组,结构简单,类型丰富,能够使机组在保持性能指数不变的前提下实现驱动热的深度、高效利用,具有很好的创造性、新颖性和实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吸收-发生-再发生体系的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2也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吸收-发生-再发生体系的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2与图1所示的不同在于:①图2中增加了第二溶液泵;②溶液的流向有区别——图1中吸收器向发生器提供溶液,发生器向第二发生器提供溶液,第二发生器向吸收器提供溶液;图2中吸收器向第二发生器提供溶液,第二发生器向发生器提供溶液,发生器向吸收器提供溶液。
图3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基于图1所示吸收-发生-再发生体系的分段发生单级吸收式机组的系统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4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基于图2所示吸收-发生-再发生体系的分段发生单级吸收式机组的系统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5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基于图1所示吸收-发生-再发生体系、采用溶液串联循环实现单段双效、第二冷凝器作高温供热端的分段发生-单段双效单级吸收式机组的系统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6也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基于图1所示吸收-发生-再发生体系、采用溶液串联循环实现单段双效、第二冷凝器作高温供热端的分段发生-单段双效单级吸收式机组的系统结构和流程示意图;与图5所示的相比,图5中采用了第三溶液泵,低压发生器向发生器提供溶液;图6中采用了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发生器向低压发生器提供溶液。
图7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基于图2所示吸收-发生-再发生体系、采用溶液串联循环实现单段双效、第二冷凝器作高温供热端的分段发生-单段双效单级吸收式机组的系统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8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基于图1所示吸收-发生-再发生体系、采用溶液串联循环实现单段双效、冷凝器作高温供热端的分段发生-单段双效单级吸收式机组的系统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9也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基于图1所示吸收-发生-再发生体系、采用溶液串联循环实现单段双效、冷凝器作高温供热端的分段发生-单段双效单级吸收式机组的系统结构和流程示意图;与图8所示的相比,图8中采用了第三溶液泵,低压发生器向第二发生器提供溶液;图9中采用了第三溶液热交换器,第二发生器向低压发生器提供溶液。
图10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基于图2所示吸收-发生-再发生体系、采用溶液串联循环实现单段双效、冷凝器作高温供热端的分段发生-单段双效单级吸收式机组的系统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11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基于图2所示吸收-发生-再发生体系、采用溶液并联循环实现单段双效、冷凝器作高温供热端的分段发生-单段双效单级吸收式机组的系统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12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基于图1所示吸收-发生-再发生体系、采用溶液并联循环实现单段双效、第二冷凝器作高温供热端的分段发生-单段双效单级吸收式机组的系统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13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基于图1所示吸收-发生-再发生体系、采用溶液串联循环实现两段双效的分段发生-两段双效单级吸收式机组的系统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14也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基于图1所示吸收-发生-再发生体系、采用溶液串联循环实现两段双效的、分段发生-两段双效单级吸收式机组的系统结构和流程示意图;与图13所示的比较,图13中采用了第三、第四溶液泵,而图14中则采用了第三、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图15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基于图1所示吸收-发生-再发生体系、分别采用溶液串联循环和溶液并联循环实现两段双效的、分段发生-两段双效单级吸收式机组的系统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16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基于图2所示吸收-发生-再发生体系、分别采用溶液串联循环和溶液并联循环实现两段双效的、分段发生-两段双效单级吸收式机组的系统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17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基于图1所示吸收-发生-再发生体系、采用溶液并联循环实现两段双效的、分段发生-两段双效单级吸收式机组的系统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18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基于图2所示吸收-发生-再发生体系、采用溶液并联循环实现两段双效的、分段发生-两段双效单级吸收式机组的系统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19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基于图1所示吸收-发生-再发生体系的、由吸收-蒸发器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分段发生两级吸收式机组。
图20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基于图2所示吸收-发生-再发生体系的、由吸收-蒸发器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分段发生两级吸收式机组。
图21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基于图1所示吸收-发生-再发生体系的、由吸收-蒸发器与低压发生器共同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分段发生两级吸收式机组。
图22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基于图2所示吸收-发生-再发生体系的、由吸收-蒸发器与低压发生器共同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分段发生两级吸收式机组。
图23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基于图1所示吸收-发生-再发生体系的、由低压发生器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分段发生两级吸收式机组。
图24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基于图2所示吸收-发生-再发生体系的、由低压发生器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分段发生两级吸收式机组。
图25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基于图1所示吸收-发生-再发生体系并附加了高温供热端的分段发生单级吸收式机组。
图26也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基于图1所示吸收-发生-再发生体系并附加了高温供热端的分段发生单级吸收式机组;与图25所示的相比,二者的不同在于:图25中蒸发器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器,而图26中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器。
图25和图26所示是附加高温供热端的分段发生吸收式机组的代表;在其它各具体的分段发生吸收式机组中加入新增吸收器、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溶液泵、新增冷剂液泵或新增节流阀、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同样能够实现相应的附加高温供热端的分段发生吸收式机组。
图27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基于图2所示吸收-发生-再发生体系并标有主要工作参数分段发生单级吸收式热泵机组的系统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28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基于图2所示吸收-发生-再发生体系并标有主要工作参数分段发生单级吸收式制冷机组的系统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中,1-吸收器,2-发生器,3-第二发生器,4-溶液泵,5-溶液热交换器,6-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第二溶液泵。
图3、图4中,A1-冷凝器,B1-第二冷凝器,C1-蒸发器,D1-节流阀,E1-第二节流阀,F1-冷剂液再循环泵。
图5-图18、图25-图28中,A2-冷凝器,B2-第二冷凝器,C2-蒸发器,D2-节流阀,E2-第二节流阀,F2-低压发生器,G2-第三节流阀,H2-第三溶液泵,I2-第三溶液热交换器,J2-第二低压发生器,K2-第四节流阀,L2-第四溶液泵,M2-第四溶液热交换器;a-新增吸收器,b-新增吸收-蒸发器,c-新增溶液泵,d-新增冷剂液泵,e-新增溶液热交换器,f-新增节流阀。
图19-图20中,A3-冷凝器,B3-第二冷凝器,C3-蒸发器,D3-吸收-蒸发器,E3-节流阀,F3-第二节流阀,G3-第三节流阀,H3-第三溶液热交换器,I3-冷剂液泵。
图21-图22中,A4-冷凝器,B4-第二冷凝器,C4-蒸发器,D4-吸收-蒸发器,E4-低压发生器,F4-节流阀,G4-第二节流阀,H4-第三节流阀,I4-第三溶液泵,J4-第三溶液热交换器,K4-冷剂液泵。
图23-图24中,A5-冷凝器,B5-第二冷凝器,C5-蒸发器,D5-低压吸收器,E5-低压发生器,F5-节流阀,G5-第二节流阀,H5-第三溶液泵,I5-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例来详细描述本发明。
图1所示,本发明中的吸收-发生-再发生体系之一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吸收-发生-再发生体系之一由吸收器1、发生器2、第二发生器3、溶液泵4、溶液热交换器5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6组成,吸收器1有溶液管路经溶液泵4、溶液热交换器5和溶液热交换器6连通发生器2,发生器2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6连通第二发生器3,第二发生器3还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吸收器1,吸收器1还有冷剂蒸汽管路和被加热介质管路分别与外部连通,发生器2还有冷剂蒸汽管路和驱动热介质管路分别与外部连通,第二发生器3还有冷剂蒸汽管路和驱动热介质管路分别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外部冷剂蒸汽进入吸收器1被来自第二发生器3的浓溶液吸收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吸收器1中的稀溶液经溶液泵4加压进入发生器2;驱动热介质加热进入发生器2的溶液释放出高温冷剂蒸汽使溶液浓度得到提高,发生器2中的浓溶液进入第二发生器3;驱动热介质加热进入第二发生器3的溶液释放出温度相对较低的冷剂蒸汽使溶液浓度得到进一步提高,浓溶液再回到吸收器1;吸收器1完成对外部冷剂蒸汽的吸收过程,发生器1完成溶液第一次冷剂蒸汽的发生过程,第二发生器3完成溶液第二次冷剂蒸汽的发生过程,形成吸收-发生-再发生流程和体系。
本吸收-发生-再发生体系中,第二发生器3对外提供的冷剂蒸汽所对应的冷凝温度比发生器2对外提供的冷剂蒸汽所对应的冷凝温度要低,第二发生器3所需要的驱动热介质的温度则比发生器2所需要的驱动热介质的温度要低,这就使深度利用驱动热成为现实。
图2所示,本发明中的吸收-发生-再发生体系之二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吸收-发生-再发生体系之二由吸收器1、发生器2、第二发生器3、溶液泵4、溶液热交换器5、第二溶液热交换器6组成和第二溶液泵7组成,吸收器1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4、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第二发生器3,第二发生器3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7、第二溶液热交换器6连通发生器2,发生器2还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6、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吸收器1,吸收器1还有冷剂蒸汽管路和被加热介质管路分别与外部连通,发生器2、第二发生器3还分别有冷剂蒸汽管路与外部连通,发生器2、第二发生器3还分别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外部冷剂蒸汽进入吸收器1被来自第二发生器3的浓溶液吸收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吸收器1中的稀溶液经溶液泵4加压进入第二发生器3;驱动热介质加热进入第二发生器3的溶液释放出温度相对较低的冷剂蒸汽并使溶液浓度得到提高,第二发生器3中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泵7加压进入发生器2;驱动热介质加热进入发生器2的溶液释放出高温冷剂蒸汽并使溶液浓度得到进一步提高,浓溶液再回到吸收器1;吸收器1完成对外部冷剂蒸汽的吸收过程,第二发生器3完成溶液第一次冷剂蒸汽的发生过程,发生器1完成溶液第二次冷剂蒸汽的发生过程,形成吸收-发生-再发生流程和体系。
图2所示的吸收-发生-再发生体系与图1所示的吸收-发生-再发生体系,除了上述在结构和流程上有一定区别外,二者的效果也有区别——图2所示的体系中,第二发生器3产生温度相对低一些的冷剂蒸汽,发生器2产生温度要高一些的冷剂蒸汽;由于第二发生器3中溶液的浓度低于发生器2中溶液的浓度,这样第二发生器3所需要的驱动热介质的温度则明显低于发生器2所需要的驱动热介质的温度;随着两个发生器所产生冷剂蒸汽的温度差别越大,二者需要的驱动热介质的温度差别也就越大;另外,两个发生器与吸收器统属一个完整的吸收式制冷或制热流程,两个发生过程为一个流程中的两个阶段,它们对应着一致的性能指数;这样,较低温度的驱动热介质在吸收-发生-再发生体系中就可实现在由吸收器和发生器组成的吸收-发生体系中所不能实现的作用,这使驱动热介质的深度利用和综合提高热能利用率得以实现;这就是本发明的核心所在。
图3、图4所示,分段发生单级吸收式机组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以图1——对应图3——和图2——对应图4——所示吸收-发生-再发生体系为基础,增加冷凝器A1、第二冷凝器B1、蒸发器C1、节流阀D1、第二节流阀E1和冷剂液再循环泵F1,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冷凝器A1,冷凝器A1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D1与蒸发器C1连通,第二发生器3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第二冷凝器B1,第二冷凝器B1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E1连通蒸发器C1,蒸发器C1还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吸收器1,冷凝器A1和第二冷凝器B1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C1还有被制冷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自冷凝器A1经节流阀D1节流和自第二冷凝器B1经第二节流阀E1节流进入蒸发器C1的冷剂液吸热成冷剂蒸汽向吸收器1提供从而进入吸收-发生-再发生流程;第二发生器3向第二冷凝器B1释放冷剂蒸汽,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后成冷剂液;发生器2向冷凝器A1释放冷剂蒸汽,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后成冷剂液;吸收器1、第二冷凝器B1和冷凝器A1分别向被加热介质供热,从而得到分段发生单级吸收式机组。
图5所示,采用溶液串联循环实现单段双效、第二冷凝器作高温供热端的分段发生-单段双效单级吸收式机组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以图1所示的吸收-发生-再发生体系为基础,增加冷凝器A2、第二冷凝器B2、蒸发器C2、节流阀D2、第二节流阀E2、低压发生器F2、第三节流阀G2和第三溶液泵H2,将吸收器1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4、溶液热交换器5、第二溶液热交换器6连通发生器2改为吸收器1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4、溶液热交换器5、第二溶液热交换器6连通低压发生器F2后低压发生器F2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H2连通发生器2,发生器2还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低压发生器F2后低压发生F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G2连通冷凝器A2,低压发生器F2还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冷凝器A2,冷凝器A2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D2连通蒸发器C2,第二发生器3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第二冷凝器B2,第二冷凝器B2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E2连通蒸发器C2,蒸发器C2还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吸收器1,冷凝器A2、第二冷凝器B2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C2还有被制冷介质或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上述连接中,低压发生器F2与发生器2之间形成双效结构,二者之间溶液串联流动。
②流程上,自冷凝器A2经节流阀D2节流和自第二冷凝器B2经第二节流阀E2节流进入蒸发器C2的冷剂液吸热成冷剂蒸汽向吸收器1提供、被来自第二发生器3的浓溶液吸收并放热;吸收器1的稀溶液经溶液泵4加压进入低压发生器F2、在来自发生器2的冷剂蒸汽加热下释放出冷剂蒸汽向冷凝器A2提供,低压发生器F2的浓溶液经第三溶液泵H2进入发生器2、被外部驱动热介质加热释放高温冷剂蒸汽流经低压发生器F2用作驱动热介质,流经低压发生器F2并放热而形成的冷剂液经第三节流阀G2节流后进入冷凝器A2;发生器2的浓溶液进入第二发生器3、被外部驱动热介质加热释放冷剂蒸汽向第二冷凝器B2提供,浓度增大后的溶液自第二发生器3进入吸收器1吸收来自蒸发器C2的冷剂蒸汽;进入冷凝器A2的冷剂介质——冷剂蒸汽和冷剂液——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后成冷剂液,进入第二冷凝器B2的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后成冷剂液;吸收器1、冷凝器A2和第二冷凝器B2分别向被加热介质供热,其中第二冷凝器B2为高温供热端,得到采用溶液串联循环实现单段双效、第二冷凝器作高温供热端的分段发生-单段双效单级吸收式机组。
图6所示的采用溶液串联循环实现单段双效、第二冷凝器作高温供热端的分段发生-单段双效单级吸收式机组,与图5所示的相比,二者之间的区别仅为——图5中采用了第三溶液泵H2,低压发生器F2向发生器2提供溶液;图6中采用了第三溶液热交换器I2,发生器2向低压发生器F2提供溶液。
图7所示的采用溶液串联循环实现单段双效、第二冷凝器作高温供热端的分段发生-单段双效单级吸收式机组,是以图2所示的吸收-发生-再发生体系为基础增加冷凝器A2、第二冷凝器B2、蒸发器C2、节流阀D2、第二节流阀E2、低压发生器F2、第三节流阀G2和第三溶液泵H2的结果;与图5所示的相比,二者的不同仅在于采用的吸收-发生-再发生体系不同,除此之外二者的结构和流程是一致。
图8所示,采用溶液串联循环实现单段双效、冷凝器作高温供热端的分段发生-单段双效单级吸收式机组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以图1所示的吸收-发生-再发生体系为基础,增加冷凝器A2、第二冷凝器B2、蒸发器C2、节流阀D2、第二节流阀E2、低压发生器F2、第三节流阀G2和第三溶液泵H2,将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6连通第二发生器3改为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6连通低压发生器F2、低压发生器F2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H2连通第二发生器3,第二发生器3还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低压发生器F2后低压发生F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G2连通第二冷凝器B2,低压发生器F2还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第二冷凝器B2,第二冷凝器B2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E2连通蒸发器C2,发生器2还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冷凝器A2,冷凝器A2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D2连通蒸发器C2,蒸发器C2还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吸收器1,冷凝器A2、第二冷凝器B2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C2还有被制冷介质或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上述连接中,低压发生器F2与第二发生器3之间形成双效结构,二者之间溶液串联流动。
②流程上,自冷凝器A2经节流阀D2节流和自第二冷凝器B2经第二节流阀E2节流进入蒸发器C2的冷剂液吸热成冷剂蒸汽向吸收器1提供、被来自第二发生器3的浓溶液吸收并放热;吸收器1的稀溶液经溶液泵4加压进入发生器2、被外部驱动热介质加热释放高温冷剂蒸汽向冷凝器A2提供,浓溶液进入低压发生器F2;进入低压发生器F2的浓溶液在来自第二发生器2的冷剂蒸汽加热下释放出冷剂蒸汽向第二冷凝器B2提供,浓度增大后的溶液进入第二发生器3、在外部驱动热介质的加热下释放冷剂蒸汽流经低压发生器F2用作驱动热介质,流经低压发生器F2并放热而形成的冷剂液经第三节流阀G3节流后进入第二冷凝器B2,浓度进一步增大后的溶液自第二发生器3进入吸收器1吸收来自蒸发器C2的冷剂蒸汽;进入冷凝器A2的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后成冷剂液,进入第二冷凝器B2的冷剂介质——冷剂蒸汽和冷剂液——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后成冷剂液;吸收器1、第二冷凝器B2和冷凝器A2分别向被加热介质供热,其中冷凝器A2为高温供热端,得到采用溶液串联循环实现单段双效、冷凝器作高温供热端的分段发生-单段双效单级吸收式机组。
图9所示的采用溶液串联循环实现单段双效、冷凝器作高温供热端的分段发生-单段双效单级吸收式机组,与图8所示的相比,二者之间的区别仅为——图8中采用了第三溶液泵H2,低压发生器F2向发生器2提供溶液;图9中采用了第三溶液热交换器I2,发生器2向低压发生器F2提供溶液。
图10所示,采用溶液串联循环实现单段双效、冷凝器作高温供热端的分段发生-单段双效单级吸收式机组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以图2所示的吸收-发生-再发生体系为基础,加冷凝器A2、第二冷凝器B2、蒸发器C2、节流阀D2、第二节流阀E2、低压发生器F2和第三节流阀G2,将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6、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吸收器1改为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6连通低压发生器F2、低压发生器F2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吸收器1,第二发生器2还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低压发生器F2后低压发生F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G2连通第二冷凝器B2,低压发生器F2还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第二冷凝器B2,第二冷凝器B2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E2连通蒸发器C2,发生器2还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冷凝器A2,冷凝器A2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D2连通蒸发器C2,蒸发器C2还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吸收器1,冷凝器A2、第二冷凝器B2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C2还有被制冷介质或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上述连接中,发生器2与低压发生器F2之间形成双效结构,二者之间溶液串联流动。
②流程上,自冷凝器A2经节流阀D2节流和自第二冷凝器B2经第二节流阀E2节流进入蒸发器C2的冷剂液吸热成冷剂蒸汽向吸收器1提供、被来自低压发生器F2的浓溶液吸收并放热,吸收器1的稀溶液经溶液泵4加压进入第二发生器3、在外部驱动热介质加热下释放高温冷剂蒸汽流经低压发生器F2用作驱动热介质,流经低压发生器F2并放热而形成的冷剂液经第三节流阀G2节流后进入第二冷凝器B2,浓度增大后的溶液经第二溶液泵加压进入发生器2、在外部驱动热介质加热下释放高温冷剂蒸汽进入冷凝器A2,浓度增大后的溶液再进入低压发生器F2、在来自第二发生器2的冷剂蒸汽加热下释放出冷剂蒸汽向第二冷凝器B2提供,低压发生器F2的浓溶液进入吸收器1;进入冷凝器A2的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后成冷剂液,进入第二冷凝器B2的冷剂介质——冷剂蒸汽和冷剂液——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后成冷剂液;吸收器1、第二冷凝器B2和冷凝器A2分别向被加热介质供热,其中冷凝器A2为高温供热端,得到采用溶液串联循环实现单段双效、冷凝器作高温供热端的分段发生-单段双效单级吸收式机组。
图11所示,采用溶液并联循环实现单段双效、冷凝器作高温供热端的分段发生-单段双效单级吸收式机组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以图2所示的吸收-发生-再发生体系为基础,增加冷凝器A2、第二冷凝器B2、蒸发器C2、节流阀D2、第二节流阀E2、低压发生器F2、第三节流阀G2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I2,自吸收器1经溶液泵4后增设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I2连通低压发生器F2,低压发生器F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I2连通吸收器1,第二发生器3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低压发生器F2后低压发生器F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G2连通第二冷凝器B2,低压发生器F2还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第二冷凝器B2,第二冷凝器B2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E2连通蒸发器C2,发生器2还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冷凝器A2,冷凝器A2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D2连通蒸发器C2,蒸发器C2还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吸收器1,冷凝器A2、第二冷凝器B2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C2还有被制冷介质或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上述连接中,第二发生器3与低压发生器F2之间形成双效结构,二者之间溶液并联流动。
②流程上,自冷凝器A2经节流阀D2节流和自第二冷凝器B2经第二节流阀E2节流进入蒸发器C2的冷剂液吸热成冷剂蒸汽向吸收器1提供、被来自低压发生器F2和第二发生器3的浓溶液吸收并放热,稀溶液通过溶液泵4分别向低压发生器F2和第二发生器3提供,流经第二发生器3的驱动热介质加热进入其内的稀溶液释放冷剂蒸汽向低压发生器F2提供以作为其驱动热介质,流经低压发生器F2的冷剂蒸汽加热进入其内的稀溶液释放冷剂蒸汽向第二冷凝器提供、放热后的冷剂蒸汽成冷剂液再经第三节流阀G2节流进入第二冷凝器B2,第二发生器3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泵7加压进入发生器2、在驱动热介质加热下释放冷剂蒸汽向冷凝器A2提供;进入冷凝器A2的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后成冷剂液,进入第二冷凝器B2的冷剂介质——冷剂蒸汽和冷剂液——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后成冷剂液;吸收器1、第二冷凝器B2和冷凝器A2分别向被加热介质供热,其中冷凝器A2为高温供热端,得到采用溶液并联循环实现单段双效、冷凝器作高温供热端的分段发生-单段双效单级吸收式机组。
图12所示,采用溶液并联循环实现单段双效、第二冷凝器作高温供热端的分段发生-单段双效单级吸收式机组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以图1所示的吸收-发生-再发生体系为基础,增加冷凝器A2、第二冷凝器B2、蒸发器C2、节流阀D2、第二节流阀E2、低压发生器F2、第三节流阀G2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I2,自吸收器1经溶液泵4、溶液热交换器5后增设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I2连通低压发生器F2,低压发生器F2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I2连通第二发生器3,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低压发生器F2后低压发生器F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G2连通冷凝器A2,低压发生器F2还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冷凝器A2,冷凝器A2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D2连通蒸发器C2,第二发生器3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第二冷凝器B2,第二冷凝器B2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E2连通蒸发器C2,蒸发器C2还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吸收器1,冷凝器A2、第二冷凝器B2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C2还有被制冷介质或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上述连接中,发生器2与低压发生器F2之间形成双效结构,二者之间溶液并联流动。
②流程上,自冷凝器A2经节流阀D2节流和自第二冷凝器B2经第二节流阀E2节流进入蒸发器C2的冷剂液吸热成冷剂蒸汽向吸收器1提供、被来自第二发生器3的浓溶液吸收并放热,稀溶液通过溶液泵4分别向低压发生器F2和发生器2提供,流经发生器2的驱动热介质加热进入其内的稀溶液释放冷剂蒸汽向低压发生器F2提供以作为其驱动热介质,流经低压发生器F2的冷剂蒸汽加热进入其内的稀溶液释放冷剂蒸汽向第二冷凝器B2提供、放热后的冷剂蒸汽成冷剂液再经第三节流阀G2节流进入冷凝器A2,发生器2和低压发生器F2的浓溶液进入第二发生器3、在驱动热介质加热下释放冷剂蒸汽向第二冷凝器B2提供;进入冷凝器A2的冷剂介质——冷剂蒸汽和冷剂液——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后成冷剂液,进入第二冷凝器B2的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后成冷剂液;吸收器1、冷凝器A2和第二冷凝器B2分别向被加热介质供热,其中第二冷凝器B2为高温供热端,得到采用溶液并联循环实现单段双效、第二冷凝器作高温供热端的分段发生-单段双效单级吸收式机组。
图13所示的分段发生-两段双效单级吸收式机组是这样实现的:
以图1所示的吸收-发生-再发生体系为基础,首先,增加主要部件——冷凝器A2、第二冷凝器B2、蒸发器C2、节流阀D2和第二节流阀E2,冷凝器A2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D2连通蒸发器C2,第二冷凝器B2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E2连通蒸发器C2,冷凝器A2、第二冷凝器B2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C2还有被制冷介质或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C2还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吸收器1;第二,增加低压发生器F2、第三节流阀G2和第三溶液泵H2,将吸收器1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4、溶液热交换器5、第二溶液热交换器6连通发生器2改为吸收器1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4、溶液热交换器5、第二溶液热交换器6连通低压发生器F2后低压发生器F2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H2连通发生器2,发生器2还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低压发生器F2后低压发生F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G2连通冷凝器A2,低压发生器F2还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冷凝器A2,形成如图5所示机组中的发生器2与低压发生器F2组成的溶液串联循环单段双效;第三,再增加第二低压发生器J2、第四节流阀K2和第四溶液泵L2,将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6连通第二发生器3改为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6连通第二低压发生器J2、第二低压发生器J2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L2连通第二发生器3,第二发生器3还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第二低压发生器J2后第二低压发生器J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K2连通第二冷凝器B2,第二低压发生器J2还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第二冷凝器B2,第二发生器与第二低压发生器形成第二个溶液串联循环单段双效;吸收器1、第二冷凝器B2和冷凝器A2分别向被加热介质供热,从而得到分段发生-两段双效单级吸收式机组。
图14所示的分段发生-两段双效单级吸收式机组是这样实现的:
以图1所示的吸收-发生-再发生体系为基础,增加主要部件——冷凝器A2、第二冷凝器B2、蒸发器C2、节流阀D2和第二节流阀E2,冷凝器A2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D2连通蒸发器C2,第二冷凝器B2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E2连通蒸发器C2,冷凝器A2、第二冷凝器B2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C2还有被制冷介质或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再增加低压发生器F2、第三节流阀G2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I2,将吸收器1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5、第二溶液热交换器6连通发生器2改为吸收器1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5、第二溶液热交换器6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I2连通发生器2,将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6连通第二发生器3改为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I2连通低压发生器F2、低压发生器F2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6连通第二发生器3,发生器2还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低压发生器F2后低压发生器F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G2连通冷凝器A2,低压发生器F2还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冷凝器A2,形成如图6所示机组中的发生器2与低压发生器F2组成的溶液串联循环单段双效;第三,再增加第二低压发生器J2、第四节流阀K2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M2,将第二发生器3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吸收器1改为第二发生器3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M2连通第二低压发生器J2、第二低压发生器J2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吸收器1,同时将吸收器1通过溶液泵4连接发生器2的管路上在溶液热交换器5之后增加第四溶液热交换器M2,第二发生器3还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第二低压发生器J2后第二低压发生器J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K2连通第二冷凝器B2,第二低压发生器J2还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第二冷凝器B2,第二发生器与第二低压发生器形成第二个单段双效结构与流程;吸收器1、第二冷凝器B2和冷凝器A2分别向被加热介质供热,从而得到分段发生-两段双效单级吸收式机组。
图15所示的分段发生-两段双效单级吸收式机组是这样实现的:
以图1所示的吸收-发生-再发生体系为基础,增加主要部件——冷凝器A2、第二冷凝器B2、蒸发器C2、节流阀D2和第二节流阀E2,冷凝器A2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D2连通蒸发器C2,第二冷凝器B2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E2连通蒸发器C2,冷凝器A2、第二冷凝器B2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C2还有被制冷介质或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增加低压发生器F2、第三节流阀G2和第三溶液泵H2,将吸收器1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5、第二溶液热交换器6连通发生器2改为吸收器1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5、第二溶液热交换器6连通低压发生器F2后低压发生器F2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H2连通发生器2,发生器2还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低压发生器F2后低压发生F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G2连通冷凝器A2,低压发生器F2还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冷凝器A2,发生器2与低压发生器F2形成溶液串联循环单段双效;第三,增加第二低压发生器J2、第四节流阀K2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M2,由吸收器1经溶液泵4后增设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M2连通第二低压发生器J2,第二低压发生器J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M2连通吸收器1,第二发生器3还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第二低压发生器J2后第二低压发生器J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K2连通第二蒸发器C2,第二低压发生器F2还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第二冷凝器B2,第二发生器与第二低压发生器形成第二个单段双效;吸收器1、第二冷凝器B2和冷凝器A2分别向被加热介质供热,从而得到分段发生-两段双效单级吸收式机组。
图16所示的分段发生-两段双效单级吸收式机组是这样实现的:
以图2所示的吸收-发生-再发生体系为基础,增加主要部件——冷凝器A2、第二冷凝器B2、蒸发器C2、节流阀D2和第二节流阀E2,冷凝器A2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D2连通蒸发器C2,第二冷凝器B2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E2连通蒸发器C2,冷凝器A2、第二冷凝器B2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C2还有被制冷介质或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增加低压发生器F2、第三节流阀G2和第三溶液泵H2,将吸收器1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5、第二溶液热交换器6连通发生器2改为吸收器1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5、第二溶液热交换器6连通低压发生器F2后低压发生器F2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H2连通发生器2,发生器2还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低压发生器F2后低压发生F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G2连通冷凝器A2,低压发生器F2还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冷凝器A2,发生器2与低压发生器F2形成溶液串联循环单段双效;第三,增加第二低压发生器J2、第四节流阀K2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M2,由吸收器1经溶液泵4后增设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M2连通第二低压发生器J2,第二低压发生器J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M2连通吸收器1,第二发生器3还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第二低压发生器J2后第二低压发生器J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K2连通蒸发器C2,第二低压发生器F2还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第二冷凝器B2,第二发生器与第二低压发生器形成第二个单段双效;吸收器1、第二冷凝器B2和冷凝器A2分别向被加热介质供热,从而得到分段发生-两段双效单级吸收式机组。
图17、图18所示的分段发生-两段双效单级吸收式机组是这样实现的:
以图1——对应图17——和图2——对应图18——所示的吸收-发生-再发生体系为基础,增加主要部件——冷凝器A2、第二冷凝器B2、蒸发器C2、节流阀D2和第二节流阀E2,冷凝器A2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D2连通蒸发器C2,第二冷凝器B2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E2连通蒸发器C2,冷凝器A2、第二冷凝器B2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C2还有被制冷介质或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再增加低压发生器F2、第三节流阀G2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I2,由吸收器1经溶液泵4、溶液热交换器5后增设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I2连通低压发生器F2,低压发生器F2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I2连通第二发生器3,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低压发生器F2后低压发生器F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G2连通冷凝器A2,低压发生器F2还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冷凝器A2,发生器2与低压发生器F2形成溶液并联循环单段双效;第三,增加第二低压发生器J2、第四节流阀K2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M2,由吸收器1经溶液泵4后增设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M2连通第二低压发生器J2,第二低压发生器J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M2连通吸收器1,第二发生器3还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第二低压发生器J2后第二低压发生器J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K2连通第二冷凝器B2,第二低压发生器F2还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第二冷凝器B2,第二发生器与第二低压发生器形成第二个溶液并联循环单段双效;吸收器1、第二冷凝器B2和冷凝器A2分别向被加热介质供热,从而分别得到分段发生-两段双效单级吸收式机组。
图19所示,基于图1所示吸收-发生-再发生体系,由吸收-蒸发器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分段发生两级吸收式机组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以图1所示吸收-发生-再发生体系为基础,增加冷凝器A3、第二冷凝器B3、蒸发器C3、吸收-蒸发器D3、节流阀E3、第二节流阀F3、第三节流阀G3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H3,将吸收器1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4、溶液热交换器5、第二溶液热交换器6连通发生器2改为吸收器1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H3连通吸收-蒸发器D3后吸收-蒸发器D3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4、第三溶液热交换器H3、溶液热交换器5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6连通发生器2,发生器2还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冷凝器A3,冷凝器A3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E3连通蒸发器C3,第二发生器3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第二冷凝器B3,第二冷凝器B3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F3连通蒸发器C3,冷凝器A3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G3连通吸收-蒸发器D3后吸收-蒸发器D3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吸收器1,蒸发器C3还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吸收-蒸发器D3,冷凝器A3和第二冷凝器B3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C3还有被制冷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自冷凝器A3经节流阀E3节流和自第二冷凝器B3经第二节流阀F3节流进入蒸发器C3的冷剂液吸热成冷剂蒸汽向吸收-蒸发器D3提供;进入吸收-蒸发器D3的冷剂蒸汽被来自吸收器1的溶液吸收并加热自冷凝器A3经第三节流阀G3节流后流经吸收-蒸发器D3的冷剂液成冷剂蒸汽向吸收器1提供;吸收-蒸发器D3的稀溶液经溶液泵4加压进入发生器2、在驱动介质加热下释放冷剂蒸汽向冷凝器A3提供后向被加热介质释放热,浓溶液自发生器2进入第二发生器3、在在驱动热介质加热下释放冷剂蒸汽向第二冷凝器B3提供后向被加热介质放热,浓度进一步增大后的溶液自第二发生器3进入吸收器1、吸收来自吸收-蒸发器D3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吸收器1的稀溶液进入吸收-蒸发器D3;吸收器1、第二冷凝器B3和冷凝器A3分别向被加热介质供热,从而由吸收-蒸发器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分段发生两级吸收式机组。
图20所示,基于图2所示吸收-发生-再发生体系,由吸收-蒸发器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分段发生两级吸收式机组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以图2所示吸收-发生-再发生体系为基础,增加冷凝器A3、第二冷凝器B3、蒸发器C3、吸收-蒸发器D3、节流阀E3、第二节流阀F3、冷剂液泵G3以及第三溶液热交换器H3,将吸收器1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4、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第二发生器3改为吸收器1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H3连通吸收-蒸发器D3后吸收-蒸发器D3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4、第三溶液热交换器H3、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第二发生器3,发生器2还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冷凝器A3,冷凝器A3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E3连通蒸发器B3,第二发生器3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第二冷凝器B3,第二冷凝器B3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F3连通蒸发器C3,蒸发器C3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I3连通吸收-蒸发器D3后吸收-蒸发器D3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吸收器1,蒸发器C3还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吸收-蒸发器D3,冷凝器A3和第二冷凝器B3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C3还有被制冷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自冷凝器A3经节流阀E3节流和自第二冷凝器B3经第二节流阀F3节流进入蒸发器C3的冷剂液吸热成冷剂蒸汽向吸收-蒸发器D3提供;进入吸收-蒸发器D3的冷剂蒸汽被来自吸收器1的溶液吸收并加热自蒸发器C3经冷剂液泵I3加压后流经吸收-蒸发器D3的冷剂液成冷剂蒸汽向吸收器1提供;吸收-蒸发器D3的稀溶液经溶液泵4加压进入发生器2、在驱动热介质加热下释放冷剂蒸汽向冷凝器A3提供后向被加热介质释放潜热,浓溶液自发生器2进入发生器3、在在驱动热介质加热下释放冷剂蒸汽向第二冷凝器B3提供后向被加热介质释放潜热,浓度进一步增大后的溶液自第二发生器3进入吸收器1、吸收来自吸收-蒸发器D3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吸收器1的稀溶液进入吸收-蒸发器D3;吸收器1、第二冷凝器B3和冷凝器A3分别向被加热介质供热,从而由吸收-蒸发器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分段发生两级吸收式机组。
图21所示,基于图1所示吸收-发生-再发生体系,由吸收-蒸发器与低压发生器共同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分段发生两级吸收式机组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以图1所示吸收-发生-再发生体系为基础,增加冷凝器A4、第二冷凝器B4、蒸发器C4、吸收-蒸发器D4、低压发生器E4、节流阀F4、第二节流阀G4、第三节流阀H4、第三溶液泵I4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J4,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冷凝器A4,冷凝器A4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F4连通蒸发器C4,第二发生器3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第二冷凝器B4,第二冷凝器B4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G4连通蒸发器C4,冷凝器A4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H4连通吸收-蒸发器D4后吸收-蒸发器D4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吸收器1,蒸发器C4还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吸收-蒸发器D4,低压发生器E4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J4连通吸收-蒸发器D4和吸收-蒸发器D4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I4、第三溶液热交换器J4连通低压发生器E4,低压发生器E4还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吸收器1和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冷凝器A4、第二冷凝器B4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C4还有被制冷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自冷凝器A4经节流阀F4节流和自第二冷凝器B4经第二节流阀G4节流进入蒸发器C4的冷剂液吸热成冷剂蒸汽向吸收-蒸发器D4提供,进入吸收-蒸发器D4的冷剂蒸汽被来自低压发生器E4的溶液吸收并加热自冷凝器A4经第三节流阀H4节流后流经吸收-蒸发器D4的冷剂液成冷剂蒸汽向吸收器1提供,吸收-蒸发器D4的稀溶液经第三溶液泵I4加压进入低压发生器E4、在外部驱动热介质的加热下释放冷剂蒸汽向吸收器1提供,低压发生器E4的浓溶液回到吸收-蒸发器D4;由吸收-蒸发器D4和低压发生器E4释放的冷剂蒸汽进入吸收器1从而进入吸收-发生-再发生流程;第二发生器3向第二冷凝器B4释放冷剂蒸汽,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后成冷剂液,发生器2向冷凝器A4释放冷剂蒸汽,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后成冷剂液;吸收器1、第二冷凝器B4和冷凝器A4分别向被加热介质供热,从而由吸收-蒸发器与低压发生器共同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分段发生两级吸收式机组。
图22所示,基于图2所示吸收-发生-再发生体系,由吸收-蒸发器与低压发生器共同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分段发生两级吸收式机组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以图2所示吸收-发生-再发生体系为基础,增加冷凝器A4、第二冷凝器B4、蒸发器C4、吸收-蒸发器D4、低压发生器E4、节流阀F4、第二节流阀G4、冷剂液泵K4、第三溶液泵I4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J4,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冷凝器A4,冷凝器A4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F4连通蒸发器C4,第二发生器3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第二冷凝器B4,第二冷凝器B4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G4连通蒸发器C4,蒸发器C4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K4连通吸收-蒸发器D4后吸收-蒸发器D4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吸收器1,蒸发器C4还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吸收-蒸发器D4,低压发生器E4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J4连通吸收-蒸发器D4和吸收-蒸发器D4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I4、第三溶液热交换器J4连通低压发生器E4,低压发生器E4还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吸收器1和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冷凝器A4、第二冷凝器B4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C4还有被制冷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自冷凝器A4经节流阀F4节流和自第二冷凝器B4经第二节流阀G4节流进入蒸发器C4的冷剂液吸热成冷剂蒸汽向吸收-蒸发器D4提供,进入吸收-蒸发器D4的冷剂蒸汽被来自低压发生器E4的溶液吸收并加热自蒸发器C4经冷剂液泵K4加压后流经吸收-蒸发器D4的冷剂液成冷剂蒸汽向吸收器1提供,吸收-蒸发器D4的稀溶液经第三溶液泵I4加压进入低压发生器E4、在外部驱动热介质的加热下释放冷剂蒸汽向吸收器1提供,低压发生器E4的浓溶液回到吸收-蒸发器D4;由吸收-蒸发器D4和低压发生器E4释放的冷剂蒸汽进入吸收器1从而进入吸收-发生-再发生流程;第二发生器3向第二冷凝器B4释放冷剂蒸汽,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后成冷剂液,发生器2向冷凝器A4释放冷剂蒸汽,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后成冷剂液;吸收器1、第二冷凝器B4和冷凝器A4分别向被加热介质供热,从而由吸收-蒸发器与低压发生器共同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分段发生两级吸收式机组。
图23、图24所示,由低压发生器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分段发生两级吸收式机组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以图1——对应图23——和图2——对应图24——所示吸收-发生-再发生体系为基础,增加冷凝器A5、第二冷凝器B5、蒸发器C5、低压吸收器D5、低压发生器E5、节流阀F5、第二节流阀G5、第三溶液泵H5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I5,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冷凝器A5,第二发生器3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第二冷凝器B5,冷凝器A5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F5连通蒸发器C5,第二冷凝器B5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G5连通蒸发器C5,蒸发器C5还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低压吸收器D5,低压吸收器D5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H5、第三溶液热交换器I5连通低压发生器E5,低压发生器E5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I5连通低压吸收器D5,低压发生器E5还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吸收器1和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低压吸收器D5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冷凝器A5、第二冷凝器B5还有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C5还有被制冷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自冷凝器A5经节流阀F5节流和自第二冷凝器B5经第二节流阀G5节流进入蒸发器C5的冷剂液吸热成冷剂蒸汽向低压吸收器D5提供,进入低压吸收器D5的冷剂蒸汽被来自低压发生器E5的溶液吸收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低压吸收器D5的稀溶液经第三溶液泵H5加压进入低压发生器E5、在外部驱动热介质的加热下释放冷剂蒸汽向吸收器1提供而开始溶液的发生与再发生过程;第二发生器3向第二冷凝器B5释放冷剂蒸汽,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后成冷剂液,发生器2向冷凝器A5释放冷剂蒸汽,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后成冷剂液;吸收器1、第二冷凝器B5和冷凝器A5分别向被加热介质供热,从而得到由低压发生器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分段发生两级吸收式机组。
图25所示的附加高温供热端的分段发生单级吸收式机组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以图3所示的分段发生单级吸收式机组中,增加新增吸收器a、新增吸收-蒸发器b、新增溶液泵c、新增冷剂液泵d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e,将吸收器1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4、溶液热交换器5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6连通发生器2改为吸收器1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4、溶液热交换器5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6连通新增吸收器a、新增吸收器a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e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b和新增吸收-蒸发器b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c、新增溶液热交换器e连通发生器2,由蒸发器C1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d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b后新增吸收-蒸发器b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器a,自蒸发器C1增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b,新增吸收器a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完成附加高温供热端的新增流程是这样进行的:吸收器1通过溶液泵4向新增吸收器a提供溶液,进入新增吸收器a的溶液吸收来自新增吸收-蒸发器b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吸收器a的稀溶液进入新增吸收-蒸发器b吸收来自蒸发器C1的冷剂蒸汽并加热由蒸发器C1通过新增冷剂液泵d提供流经新增吸收-蒸发器b的另一路冷剂液成冷剂蒸汽向新增吸收器a提供,新增吸收-蒸发器b的稀溶液经新增溶液泵加压进入发生器2,驱动热介质加热进入发生器2的稀溶液释放冷剂蒸汽进入冷凝器A1,进入冷凝器A1的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后经节流阀D1进入蒸发器C1,进入蒸发器C1的冷剂液一部分吸热成冷剂蒸汽向新增吸收-蒸发器b提供而另一部分经新增冷剂液泵d加压流经新增吸收-蒸发器b。
图26所示的附加高温供热端的分段发生单级吸收式机组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以图3所示的分段发生单级吸收式机组中,增加新增吸收器a、新增吸收-蒸发器b、新增溶液泵c、新增节流阀f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e,自发生器2增设浓溶液管路连通新增吸收器a、新增吸收器a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e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b和新增吸收-蒸发器b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c、新增溶液热交换器e连通发生器2,由冷凝器A1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f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b后新增吸收-蒸发器b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器a,自蒸发器C1增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b,新增吸收器a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完成附加高温供热端的新增流程是这样进行的:发生器2向新增吸收器a提供溶液,进入新增吸收器a的溶液吸收来自新增吸收-蒸发器b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吸收器a的稀溶液进入新增吸收-蒸发器b吸收来自蒸发器C1的冷剂蒸汽并加热由冷凝器A1经新增节流阀f提供流经新增吸收-蒸发器b的另一路冷剂液成冷剂蒸汽向新增吸收器a提供,新增吸收-蒸发器b的稀溶液经新增溶液泵加压进入发生器2,驱动热介质加热进入发生器2的稀溶液释放冷剂蒸汽进入冷凝器A1,进入冷凝器A1的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后一部分经新增节流阀f节流后流经新增吸收-蒸发器b而另一部分经节流阀D1进入蒸发器C1吸热成冷剂蒸汽向新增吸收-蒸发器b提供。
图27所示是标有关键点参数的建立在本发明的吸收-发生-再发生体系上的分段发生单级吸收式热泵机组,经过分析和必要计算,确定其主要工作参数为:①被加热介质初始温度70℃,终了温度100℃;②蒸发器产冷剂蒸汽饱和温度46℃;③冷凝器冷凝温度102℃,第二冷凝器冷凝温度94℃;④溶液循环中吸收器出口稀溶液浓度58%、温度88℃,发生器出口浓溶液浓度62%、温度165℃,第二发生器出口浓溶液浓度60%、温度149℃,溶液循环浓度差4%。可见,第二发生器出口浓溶液温度比发生器出口浓溶液温度低16℃;相应地,第二发生器所需要的驱动热介质的温度可以比发生器所需要的低16℃。比如,假定发生器传热端温差为10℃,现有260℃的气体介质用于本机组,当采用传统单级机组时,能够利用的温度范围为260℃与175℃之间的差值85℃;而采用本发明中的分段发生单级吸收式机组时,能够利用的温度范围为260℃与159℃之间的差值101℃,这使260℃的气体介质的利用价值增大18.8%。
图28所示是标有关键点参数的建立在本发明的吸收-发生-再发生体系上的分段发生单级吸收式制冷机组,经过分析和必要计算,确定其主要工作参数为:①冷却介质初始温度32℃,终了温度42℃;②蒸发器产冷剂蒸汽饱和温度5℃;③冷凝器冷凝温度44℃,第二冷凝器冷凝温度39℃;④溶液循环中吸收器出口稀溶液浓度58%、温度40℃,发生器出口浓溶液浓度62%、温度95℃,第二发生器出口浓溶液浓度60%、温度84.5℃,溶液循环浓度差4%。可见,第二发生器出口浓溶液温度比发生器出口浓溶液温度低10.5℃;相应地,第二发生器所需要的驱动热介质的温度可以比发生器所需要的低10.5℃。比如,假定发生器传热端温差为10℃,现采用150℃的余热气体介质用于本机组,当采用传统单级机组时,能够利用的温度范围为150℃与105℃之间的差值45℃;而采用本发明中的分段发生单级吸收式机组时,能够利用的温度范围为150℃与94.5℃之间的差值55.5℃,这使150℃的气体介质的利用价值增大23.3%。可见,本发明在余热制冷中的意义是比较大的。
同样的方法适用于上述各高温型热泵,得到相应的附加高温热泵流程的高温型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本发明技术可以实现的效果——本发明所提出的吸收-发生-再发生体系与分段发生吸收式机组具有如下的效果和优势:
①提出的吸收-发生-再发生体系,流程合理,结构简单。
②提出的分段吸收式机组,能够降低溶液发生过程对驱动热介质的温度要求,从而使温度较低的热源用于性能指数较高的制冷、制热流程;尤其是采用图2所示的吸收-发生-再发生体系时,对驱动热介质温度的要求会有较大幅度的降低,这在余热制冷中有比较大的实际意义。
③能够小幅度提升机组的供热温度和性能指数。
④丰富了吸收式机组的类型,能够更好地实现机组与用户需求之间的相互匹配。
总之,本发明能够实现驱动热介质的深度利用,提高了驱动热介质的利用价值,丰富了吸收式机组的类型,并保持机组的供热温度和性能指数,更好地实现机组供热与用户需求的相互匹配,特别适合于采用余热资源作为驱动热介质的场合,具有很好的创造性、新颖性和实用性。

Claims (17)

1.吸收-发生-再发生体系,由吸收器、发生器、第二发生器、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组成时,吸收器(1)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4)、溶液热交换器(5)、第二溶液热交换器(6)连通发生器(2),发生器(2)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6)连通第二发生器(3),第二发生器(3)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吸收器(1);再增加第二溶液泵(7)时,吸收器(1)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4)、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第二发生器(3)后第二发生器(3)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7)、第二溶液热交换器(6)连通发生器(2),发生器(2)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6)、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吸收器(1);发生器(2)、第二发生器(3)分别有冷剂蒸汽管路与外部连通,发生器(2)、第二发生器(3)还分别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1)分别有冷剂蒸汽管路和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外部冷剂蒸汽进入吸收器(1)被来自第二发生器(3)或发生器(2)的浓溶液吸收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驱动热介质加热进入发生器(2)的溶液释放出高温冷剂蒸汽、溶液浓度得到提高,驱动热介质加热进入第二发生器(3)的溶液释放出温度相对较低的冷剂蒸汽、溶液浓度得到提高,形成吸收-发生-再发生体系。
2.分段发生吸收式机组,是以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发生-再发生体系为基础,增加冷凝器(A1)、第二冷凝器(B1)、蒸发器(C1)、节流阀(D1)、第二节流阀(E1)和冷剂夜再循环泵(F1),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冷凝器(A1),冷凝器(A1)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D1)与蒸发器(C1)连通,第二发生器(3)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第二冷凝器(B1),第二冷凝器(B1)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E1)连通蒸发器(C1),蒸发器(C1)还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吸收器(1),冷凝器(A1)和第二冷凝器(B1)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C1)还有被制冷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1)、冷凝器(A1)、第二冷凝器(B1)分别向被加热介质供热,得到分段发生单级吸收式机组。
3.分段发生吸收式机组,是以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发生-再发生体系为基础,增加部件构成以溶液串联循环来实现单段双效、第二冷凝器作高温供热端的分段发生-单段双效单级吸收式机组——或是增加冷凝器(A2)、第二冷凝器(B2)、蒸发器(C2)、节流阀(D2)、第二节流阀(E2)、低压发生器(F2)、第三节流阀(G2)和第三溶液泵(H2),将吸收器(1)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4)、溶液热交换器(5)、第二溶液热交换器(6)连通发生器(2)改为吸收器(1)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4)、溶液热交换器(5)、第二溶液热交换器(6)连通低压发生器(F2)、低压发生器(F2)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H2)连通发生器(2);或是增加冷凝器(A2)、第二冷凝器(B2)、蒸发器(C2)、节流阀(D2)、第二节流阀(E2)、低压发生器(F2)、第三节流阀(G2)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I2),将吸收器(1)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4)、溶液热交换器(5)、第二溶液热交换器(6)连通发生器(2)改为吸收器(1)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4)、溶液热交换器(5)、第二溶液热交换器(6)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I2)连通发生器(2),将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6)连通第二发生器(3)改为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I2)连通低压发生器(F2)、低压发生器(F2)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6)连通第二发生器(3);发生器(2)还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低压发生器(F2)后低压发生器(F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G2)连通冷凝器(A2),低压发生器(F2)还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冷凝器(A2),冷凝器(A2)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D2)连通蒸发器(C2),第二发生器(3)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第二冷凝器(B2),第二冷凝器(B2)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E2)连通蒸发器(C2),蒸发器(C2)还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吸收器(1),冷凝器(A2)、第二冷凝器(B2)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C2)还有被制冷介质或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1)、冷凝器(A2)和第二冷凝器(B2)分别向被加热介质供热,其中第二冷凝器(B2)为高温供热端,得到采用溶液串联循环实现单段双效、第二冷凝器作高温供热端的分段发生-单段双效单级吸收式机组。
4.分段发生吸收式机组,是以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发生-再发生体系为基础,增加部件构成以溶液串联循环来实现单段双效的分段发生-单段双效单级吸收式机组——或在不采用第二溶液泵(7)的吸收-发生-再发生体系中,增加冷凝器(A2)、第二冷凝器(B2)、蒸发器(C2)、节流阀(D2)、第二节流阀(E2)、低压发生器(F2)、第三节流阀(G2)和第三溶液泵(H2),将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6)连通第二发生器(3)改为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6)连通低压发生器(F2)、低压发生器(F2)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H2)连通第二发生器(3);或在不采用第二溶液泵(7)的吸收-发生-再发生体系中,增加冷凝器(A2)、第二冷凝器(B2)、蒸发器(C2)、节流阀(D2)、第二节流阀(E2)、低压发生器(F2)、第三节流阀(G2)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I2),将第二发生器(3)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吸收器(1)改为第二发生器(3)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I2)连通低压发生器(F2)、低压发生器(F2)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吸收器(1);或在采用第二溶液泵(7)的吸收-发生-再发生体系中,将第二发生器(3)经第二溶液泵(7)、第二溶液热交换器(6)连通发生器(2)改为第二发生器(3)经第二溶液泵(7)、第二溶液热交换器(6)连通低压发生器(F2)、低压发生器(F2)再有浓溶液管路径第三溶液泵(H2)连通发生器(2);或在采用第二溶液泵(7)的吸收-发生-再发生体系中,增加冷凝器(A2)、第二冷凝器(B2)、蒸发器(C2)、节流阀(D2)、第二节流阀(E2)、低压发生器(F2)和第三节流阀(G2),将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6)、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吸收器(1)改为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6)连通低压发生器(F2)、低压发生器(F2)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吸收器(1);第二发生器(3)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低压发生器(F2)后低压发生器(F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G2)连通第二冷凝器(B2),低压发生器(F2)还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第二冷凝器(B2),第二冷凝器(B2)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E2)连通蒸发器(C2),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冷凝器(A2),冷凝器(A2)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D2)连通蒸发器(C2),蒸发器(C2)还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吸收器(1),冷凝器(A2)、第二冷凝器(B2)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C2)还有被制冷介质或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1)、第二冷凝器(B2)和冷凝器(A2)分别向被加热介质供热,其中冷凝器(A2)为高温供热端,得到采用溶液串联循环实现单段双效、冷凝器作高温供热端的分段发生-单段双效单级吸收式机组。
5.分段发生吸收式机组,是以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发生-再发生体系为基础,增加部件构成以溶液并联循环实现单段双效的分段发生-单段双效单级吸收式机组——或是增加冷凝器(A2)、第二冷凝器(B2)、蒸发器(C2)、节流阀(D2)、第二节流阀(E2)、低压发生器(F2)、第三节流阀(G2)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I2),自吸收器(1)经溶液泵(4)增设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I2)连通低压发生器(F2),低压发生器(F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I2)连通吸收器(1),第二发生器(3)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低压发生器(F2)后低压发生器(F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G2)连通第二冷凝器(B2),低压发生器(F2)还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第二冷凝器(B2),第二冷凝器(B2)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E2)连通蒸发器(C2),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冷凝器(A2),冷凝器(A2)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D2)连通蒸发器(C2),蒸发器(C2)还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吸收器(1),冷凝器(A2)、第二冷凝器(B2)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C2)还有被制冷介质或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1)、第二冷凝器(B2)和冷凝器(A2)分别向被加热介质供热,其中冷凝器(A2)为高温供热端,得到采用溶液并联循环实现单段双效、冷凝器作高温供热端的分段发生-单段双效单级吸收式机组;或是增加冷凝器(A2)、第二冷凝器(B2)、蒸发器(C2)、节流阀(D2)、第二节流阀(E2)、低压发生器(F2)、第三节流阀(G2)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I2),自吸收器(1)经溶液泵(4)后再经溶液热交换器(5)后增设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I2)连通低压发生器(F2),低压发生器(F2)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I2)连通第二发生器(3),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低压发生器(F2)后低压发生器(F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G2)连通冷凝器(A2),低压发生器(F2)还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冷凝器(A2),冷凝器(A2)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D2)连通蒸发器(C2),第二发生器(3)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第二冷凝器(B2),第二冷凝器(B2)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E2)连通蒸发器(C2),蒸发器(C2)还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吸收器(1),冷凝器(A2)、第二冷凝器(B2)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C2)还有被制冷介质或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1)、冷凝器(A2)和第二冷凝器(B2)分别向被加热介质供热,其中第二冷凝器(B2)为高温供热端,得到采用溶液并联循环单段双效、第二冷凝器作高温供热端的分段发生-单段双效单级吸收式机组。
6.分段发生吸收式机组,是以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发生-再发生体系为基础,增加部件构成分段发生-两段双效单级吸收式机组:①首先,增加冷凝器(A2)、第二冷凝器(B2)、蒸发器(C2)、节流阀(D2)和第二节流阀(E2),冷凝器(A2)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D2)连通蒸发器(C2),第二冷凝器(B2)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E2)连通蒸发器(C2),蒸发器(C2)还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吸收器(1),冷凝器(A2)、第二冷凝器(B2)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C2)还有被制冷介质或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②第二,再增加部件得到发生器与低压发生器形成溶液串联或并联循环单段双效——或是增加低压发生器(F2)、第三节流阀(G2)和第三溶液泵(H2),将吸收器(1)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4)、溶液热交换器(5)、第二溶液热交换器(6)连通发生器(2)改为吸收器(1)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4)、溶液热交换器(5)、第二溶液热交换器(6)连通低压发生器(F2)、低压发生器(F2)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H2)连通发生器(2);或是增加低压发生器(F2)、第三节流阀(G2)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I2),将吸收器(1)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4)、溶液热交换器(5)、第二溶液热交换器(6)连通发生器(2)改为吸收器(1)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4)、溶液热交换器(5)、第二溶液热交换器(6)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I2)连通发生器(2),将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6)连通第二发生器(3)改为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I2)连通低压发生器(F2)、低压发生器(F2)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6)连通第二发生器(3);或是增加低压发生器(F2)、第三节流阀(G2)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I2),自吸收器(1)经溶液泵(4)后再经溶液热交换器(5)后增设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I2)连通低压发生器(F2),低压发生器(F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I2)连通第二发生器(3);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低压发生器(F2)后低压发生器(F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G2)连通冷凝器(A2),低压发生器(F2)还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冷凝器(A2),发生器与低压发生器形成第一个单段双效结构与流程;③第三,增加部件得到第二发生器与低压发生器形成溶液串联或并联循环单段双效——或在不采用第二溶液泵(7)的吸收-发生-再发生体系中,再增加第二低压发生器(J2)、第四节流阀(K2)和第四溶液泵(L2),将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6)连通第二发生器(3)改为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6)连通第二低压发生器(J2)、第二低压发生器(J2)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L2)连通第二发生器(3);或在不采用第二溶液泵(7)的吸收-发生-再发生体系中,再增加第二低压发生器(J2)、第四节流阀(K2)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M2),将第二发生器(3)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吸收器(1)改为第二发生器(3)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M2)连通第二低压发生器(J2)、第二低压发生器(J2)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吸收器(1),同时将吸收器1通过溶液泵4连接发生器2的管路上在溶液热交换器5之后增加第四溶液热交换器M2;或在采用第二溶液泵(7)的吸收-发生-再发生体系中,再增加第二低压发生器(J2)和第四节流阀(K2),将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6)、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吸收器(1)改为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6)连通第二低压发生器(J2)、第二低压发生器(J2)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吸收器(1);或增加第二低压发生器(J2)、第四节流阀(K2)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M2),由吸收器(1)经溶液泵(4)后增设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M2)连通第二低压发生器(J2),第二低压发生器(J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M2连通吸收器1;第二发生器(3)还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第二低压发生器(J2)后第二低压发生器(J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K2)连通第二冷凝器(B2)或蒸发器(C2),第二低压发生器(J2)还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第二冷凝器(B2),第二发生器与第二低压发生器形成第二个单段双效结构与流程;④第四,吸收器(1)、第二冷凝器(B2)和冷凝器(A2)分别向被加热介质供热,得到分段发生-两段双效单级吸收式机组。
7.分段发生吸收式机组,是以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发生-再发生体系为基础,增加冷凝器(A3)、第二冷凝器(B3)、蒸发器(C3)、吸收-蒸发器(D3)、节流阀(E3)、第二节流阀(F3)、第三节流阀(G3)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H3),将吸收器(1)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4)、溶液热交换器(5)、第二溶液热交换器(6)连通发生器(2)改为吸收器(1)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H3)连通吸收-蒸发器(D3)后吸收-蒸发器(D3)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4)、第三溶液热交换器(H3)、溶液热交换器(5)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6)连通发生器(2),发生器(2)还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冷凝器(A3),冷凝器(A3)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E3)连通蒸发器(C3),第二发生器(3)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第二冷凝器(B3),第二冷凝器(B3)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F3)连通蒸发器(C3),冷凝器(A3)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G3)连通吸收-蒸发器(D3)后吸收-蒸发器(D3)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吸收器(1),蒸发器(C3)还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吸收-蒸发器(D3),冷凝器(A3)和第二冷凝器(B3)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C3)还有被制冷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1)、冷凝器(A3)、第二冷凝器(B3)分别向被加热介质供热,得到由吸收-蒸发器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分段发生两级吸收式机组。
8.分段发生吸收式机组,是以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发生-再发生体系为基础,增加冷凝器(A3)、第二冷凝器(B3)、蒸发器(C3)、吸收-蒸发器(D3)、节流阀(E3)、第二节流阀(F3)、冷剂液泵(I3)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H3),将吸收器(1)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4)、溶液热交换器(5)、第二溶液热交换器(6)连通发生器(2)改为吸收器(1)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H3)连通吸收-蒸发器(D3)后吸收-蒸发器(D3)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4)、第三溶液热交换器(H3)、溶液热交换器(5)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6)连通发生器(2),发生器(2)还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冷凝器(A3),冷凝器(A3)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E3)连通蒸发器(C3),第二发生器(3)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第二冷凝器(B3),第二冷凝器(B3)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F3)连通蒸发器(C3),蒸发器(C3)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I3)连通吸收-蒸发器(D3)后吸收-蒸发器(D3)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吸收器(1),蒸发器(C3)还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吸收-蒸发器(D3),冷凝器(A3)和第二冷凝器(B3)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C3)还有被制冷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1)、冷凝器(A3)、第二冷凝器(B3)分别向被加热介质供热,得到由吸收-蒸发器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分段发生两级吸收式机组。
9.分段发生吸收式机组,是以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发生-再发生体系为基础,增加冷凝器(A3)、第二冷凝器(B3)、蒸发器(C3)、吸收-蒸发器(D3)、节流阀(E3)、第二节流阀(F3)、第三节流阀(G3)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H3),将吸收器(1)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4)、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第二发生器(3)改为吸收器(1)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H3)连通吸收-蒸发器(D3)后吸收-蒸发器(D3)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4)、第三溶液热交换器(H3)和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第二发生器(3),发生器(2)还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冷凝器(A3),冷凝器(A3)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E3)连通蒸发器(C3),第二发生器(3)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第二冷凝器(B3),第二冷凝器(B3)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F3)连通蒸发器(C3),冷凝器(A3)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G3)连通吸收-蒸发器(D3)后吸收-蒸发器(D3)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吸收器(1),蒸发器(C3)还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吸收-蒸发器(D3),冷凝器(A3)和第二冷凝器(B3)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C3)还有被制冷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1)、冷凝器(A3)、第二冷凝器(B3)分别向被加热介质供热,得到由吸收-蒸发器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分段发生两级吸收式机组。
10.分段发生吸收式机组,是以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发生-再发生体系为基础,增加冷凝器(A3)、第二冷凝器(B3)、蒸发器(C3)、吸收-蒸发器(D3)、节流阀(E3)、第二节流阀(F3)、冷剂液泵(I3)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H3),将吸收器(1)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4)、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第二发生器(3)改为吸收器(1)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H3)连通吸收-蒸发器(D3)后吸收-蒸发器(D3)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4)、第三溶液热交换器(H3)和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第二发生器(3),发生器(2)还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冷凝器(A3),冷凝器(A3)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E3)连通蒸发器(C3),第二发生器(3)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第二冷凝器(B3),第二冷凝器(B3)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F3)连通蒸发器(C3),蒸发器(C3)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I3)连通吸收-蒸发器(D3)后吸收-蒸发器(D3)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吸收器(1),蒸发器(C3)还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吸收-蒸发器(D3),冷凝器(A3)和第二冷凝器(B3)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C3)还有被制冷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1)、冷凝器(A3)、第二冷凝器(B3)分别向被加热介质供热,得到由吸收-蒸发器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分段发生两级吸收式机组。
11.分段发生吸收式机组,是以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发生-再发生体系为基础,增加冷凝器(A4)、第二冷凝器(B4)、蒸发器(C4)、吸收-蒸发器(D4)、低压发生器(E4)、节流阀(F4)、第二节流阀(G4)、第三节流阀(H4)、第三溶液泵(I4)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J4),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冷凝器(A4),冷凝器(A4)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F4)连通蒸发器(C4),第二发生器(3)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第二冷凝器(B4),第二冷凝器(B4)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G4)连通蒸发器(C4),冷凝器(A4)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H4)连通吸收-蒸发器(D4)后吸收-蒸发器(D4)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吸收器(1),蒸发器(C4)还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吸收-蒸发器(D4),低压发生器(E4)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J4)连通吸收-蒸发器(D4)和吸收-蒸发器(D4)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I4)、第三溶液热交换器(J4)连通低压发生器(E4),低压发生器(E4)还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吸收器(1)和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冷凝器(A4)、第二冷凝器(B4)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C4)还有被制冷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1)、第二冷凝器(B4)和冷凝器(A4)分别向被加热介质供热,得到由吸收-蒸发器和低压发生器共同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分段发生两级吸收式机组。
12.分段发生吸收式机组,是以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发生-再发生体系为基础,增加冷凝器(A4)、第二冷凝器(B4)、蒸发器(C4)、吸收-蒸发器(D4)、低压发生器(E4)、节流阀(F4)、第二节流阀(G4)、冷剂液泵(K4)、第三溶液泵(I4)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J4),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冷凝器(A4),冷凝器(A4)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F4)连通蒸发器(C4),第二发生器(3)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第二冷凝器(B4),第二冷凝器(B4)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G4)连通蒸发器(C4),蒸发器(C4)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K4)连通吸收-蒸发器(D4)后吸收-蒸发器(D4)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吸收器(1),蒸发器(C4)还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吸收-蒸发器(D4),低压发生器(E4)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J4)连通吸收-蒸发器(D4)和吸收-蒸发器(D4)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I4)、第三溶液热交换器(J4)连通低压发生器(E4),低压发生器(E4)还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吸收器(1)和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冷凝器(A4)、第二冷凝器(B4)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C4)还有被制冷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1)、第二冷凝器(B4)和冷凝器(A4)分别向被加热介质供热,得到由吸收-蒸发器和低压发生器共同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分段发生两级吸收式机组。
13.分段发生吸收式机组,是以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发生-再发生体系为基础,增加冷凝器(A5)、第二冷凝器(B5)、蒸发器(C5)、低压吸收器(D5)、低压发生器(E5)、节流阀(F5)、第二节流阀(G5)、第三溶液泵(H5)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I5),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冷凝器(A5),第二发生器(3)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第二冷凝器(B5),冷凝器(A5)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F5)连通蒸发器(C5),第二冷凝器(B5)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G5)连通蒸发器(C5),蒸发器(C5)还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低压吸收器(D5),低压吸收器(D5)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H5)、第三溶液热交换器(I5)连通低压发生器(E5),低压发生器(E5)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I5)连通低压吸收器(D5),低压发生器(E5)还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吸收器(1)和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低压吸收器(D5)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冷凝器(A5)、第二冷凝器(B5)还有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C5)还有被制冷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1)、第二冷凝器(B5)和冷凝器(A5)分别向被加热介质供热,得到由低压发生器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分段发生两级吸收式机组。
14.分段发生吸收式机组,是在权利要求2-13所述的各分段发生吸收式机组中,增加吸收器(a)、吸收-蒸发器(b)、冷剂液泵(d)、溶液泵(c)和溶液热交换器(e),将连通发生器(2)为其提供溶液的管路改为连通新增吸收器(a)、新增吸收器(a)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e)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b)、新增吸收-蒸发器(b)还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c)、新增溶液热交换器(e)连通发生器(2),蒸发器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d)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b)后新增吸收-蒸发器(b)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器(a),由蒸发器增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b),新增吸收器(a)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a)成为新增高温供热端,得到附加高温供热端的分段发生吸收式机组。
15.分段发生吸收式机组,是在权利要求2-13所述的各分段发生吸收式机组中,增加吸收器(a)、吸收-蒸发器(b)、节流阀(f)、溶液泵(c)和溶液热交换器(e),将连通发生器(2)为其提供溶液的管路改为连通新增吸收器(a)、新增吸收器(a)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e)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b)、新增吸收-蒸发器(b)还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c)、新增溶液热交换器(e)连通发生器(2),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f)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b)后新增吸收-蒸发器(b)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器(a),由蒸发器增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b),新增吸收器(a)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a)成为新增高温供热端,得到附加高温供热端的分段发生吸收式机组。
16.分段发生吸收式机组,是在权利要求2-13所述的各分段发生吸收式机组中,增加新增吸收器(a)、新增吸收-蒸发器(b)、新增冷剂液泵(d)、新增溶液泵(c)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e),自发生器(2)增设浓溶液管路连通新增吸收器(a)、新增吸收器(a)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e)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b)、新增吸收-蒸发器(b)还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c)、新增溶液热交换器(e)连通发生器(2);蒸发器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d)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b)后新增吸收-蒸发器(b)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器(a),由蒸发器增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b),新增吸收器(a)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a)成为新增高温供热端,得到附加高温供热端的分段发生吸收式机组。
17.分段发生吸收式机组,是在权利要求2-13所述的各分段发生吸收式机组中,增加新增吸收器(a)、新增吸收-蒸发器(b)、新增节流阀(f)、新增溶液泵(c)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e),自发生器(2)增设浓溶液管路连通新增吸收器(a)、新增吸收器(a)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e)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b)、新增吸收-蒸发器(b)还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c)、新增溶液热交换器(e)连通发生器(2);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f)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b)后新增吸收-蒸发器(b)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器(a),由蒸发器增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b),新增吸收器(a)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a)成为新增高温供热端,得到附加高温供热端的分段发生吸收式机组。
CN2009100146591A 2009-02-28 2009-02-28 吸收-发生-再发生体系与分段发生吸收式机组 Active CN10150421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100146591A CN101504214B (zh) 2009-02-28 2009-02-28 吸收-发生-再发生体系与分段发生吸收式机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100146591A CN101504214B (zh) 2009-02-28 2009-02-28 吸收-发生-再发生体系与分段发生吸收式机组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04214A CN101504214A (zh) 2009-08-12
CN101504214B true CN101504214B (zh) 2011-05-04

Family

ID=409765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0146591A Active CN101504214B (zh) 2009-02-28 2009-02-28 吸收-发生-再发生体系与分段发生吸收式机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50421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31107B (zh) * 2011-09-05 2014-05-14 李华玉 第三类吸收-发生系统与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04214A (zh) 2009-08-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776344B (zh) 回热式发生-吸收系统与基于其上的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CN101586891B (zh) 回热式发生-吸收系统与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CN105042931A (zh) 一种跨临界循环与吸收式热泵联产的复合热泵系统
CN101799222B (zh) 回热式发生-吸收系统与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CN101532748A (zh) 一种提高热泵供热温度的方法与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CN102650478A (zh) 利用低品位热的跨临界/吸收复合制冷装置
CN101694332A (zh) 回热式三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CN101520251B (zh) 发生-吸收-再吸收系统与分段吸收型吸收式机组
CN101696832A (zh) 回热式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CN105004095A (zh) 一种跨临界循环与两级吸收式热泵联产的复合热泵系统
CN101504216B (zh) 复合吸收-发生系统与高效吸收式机组
CN101476798A (zh) 双效与多效及其基础上的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CN201387143Y (zh) 一种带储分器的低温空气源热泵高温节能型热水器装置
CN102563947A (zh) 一种热管热泵组合型制冷装置
CN103486757B (zh) 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CN101504214B (zh) 吸收-发生-再发生体系与分段发生吸收式机组
CN103032992A (zh) 空调制冷设备
CN202581918U (zh) 空调制冷设备
CN103822402B (zh) 供冷供暖供热水系统
CN103940142B (zh) 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CN101799221B (zh) 双效与多效及其基础上的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CN102297542B (zh) 先热启动后电驱动的冷水机组
CN206320933U (zh) 热水型热泵系统
CN103383159A (zh) 多类型的节能加热器
CN103471283B (zh) 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