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832676A - 提高热泵供热温度的方法与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 Google Patents
提高热泵供热温度的方法与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832676A CN101832676A CN201010167028A CN201010167028A CN101832676A CN 101832676 A CN101832676 A CN 101832676A CN 201010167028 A CN201010167028 A CN 201010167028A CN 201010167028 A CN201010167028 A CN 201010167028A CN 101832676 A CN101832676 A CN 101832676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newly
- absorber
- increased
- solution
- communicate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30/00—Adapting or protecting infrastructure or their operation
- Y02A30/27—Relating to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technologie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62—Absorption based systems
Landscapes
- Sorption 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提高热泵供热温度的方法与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属热泵技术领域。在低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分汽室、新增吸收器、新增节流阀或新增冷剂液泵、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或将连通吸收器的浓溶液管路改为依次连通吸收器与新增分汽室、新增分汽室再有浓溶液管路连通新增吸收器、新增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连通吸收器,或新增分汽室有浓溶液管路连通新增吸收器、新增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依次连通吸收器与新增分汽室,自冷凝器或蒸发器增设冷剂介质管路依次连通吸收器与新增吸收器,新增分汽室还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冷凝器,新增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得到相应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增加部件相应得到或三级、或多端供热或回热式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低温余热利用热泵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采用吸收式热泵技术进行余热利用是行之有效的手段,具有比较好的节能、环保和经济效益,利用热泵将余热的温度提高到用户需求的水平是实现节能的首要条件。在余热资源很丰富的场合,若余热的温度相对较低,或是用户的用热温度要求相对较高,供热温度相对较低的低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的供热温度不能满足用户要求,此时需要采用能够实现更高温度的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以余热资源和环境之间的温差为驱动力,这种温差相对较小,那么在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以尽可能合理的流程和简单的结构得到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需要遵循的首要原则;过多的传热环节不仅会导致热泵机组结构和流程的复杂,也会较大程度地影响热泵机组对余热温度的提升效果,因此减少余热在提升过程中的传热环节、特别是减少中间传热环节,既有助于进一步提升余热温度,也有助于进一步简化热泵结构。
本发明以大幅度提升余热温度、简化热泵结构和减少传热环节为前提,提出了一种提高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供热温度的方法,利用该方法并以已有供热温度相对较低的热泵机组为基础得到了系列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要首先提供提高热泵供热温度的方法,然后将这种方法应用到已有的供热温度相对较低的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得到相应的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具体发明内容分项阐述如下:
1.提高热泵供热温度的方法,是以已有的低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为基础,增加新部件——新增分汽室、新增吸收器、新增节流阀或新增冷剂液泵、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采用溶液串联循环——将发生器或分汽室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改为发生器或分汽室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和吸收器与新增分汽室连通,新增分汽室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将吸收器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改为冷凝器或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与吸收器连通后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或改为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吸收器连通后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并同时将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蒸发器连通调整为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新增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新增分汽室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余热在低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得到第一阶段温度提升后在吸收器内形成的热负荷,一部分加热流经吸收器的溶液并进入新增分汽室释放冷剂蒸汽并向冷凝器提供、浓溶液向新增吸收器提供,另一部分加热流经吸收器的冷剂液形成较高温度的冷剂蒸汽并向新增吸收器提供,进入新增吸收器的浓溶液吸收来自吸收器的冷剂蒸汽并向被加热介质提供高温热负荷,从而实现余热温度第二阶段的提升。
2.提高热泵供热温度的方法,是以已有的低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为基础,增加新部件——新增分汽室、新增吸收器、新增节流阀或新增冷剂液泵、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采用溶液独立循环——新增分汽室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吸收器与新增分汽室连通;将吸收器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改为冷凝器或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与吸收器连通后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或改为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连通吸收器后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连通新增吸收器并同时将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蒸发器连通调整为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新增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新增分汽室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余热在低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得到第一阶段温度提升后在吸收器内形成的热负荷,一部分加热流经吸收器的溶液并进入新增分汽室释放冷剂蒸汽、形成浓溶液向新增吸收器提供,另一部分加热流经吸收器的冷剂液形成较高温度的冷剂蒸汽向新增吸收器提供,进入新增吸收器的浓溶液吸收来自吸收器的冷剂蒸汽并向被加热介质提供高温热负荷,从而实现余热温度第二阶段的提升。
3.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根据第1项所述的方法,在由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吸收器、溶液泵、冷剂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所组成——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蒸发器连通、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发生器和蒸发器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冷凝器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和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与外部连通——的单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分汽室、新增吸收器、新增冷剂液泵或新增节流阀、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采用溶液串联循环——将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改为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和吸收器与新增分汽室连通,新增分汽室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将吸收器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改为冷凝器或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与吸收器连通后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或改为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吸收器连通后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并同时将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蒸发器连通改为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新增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新增分汽室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单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完成余热温度的第一阶段提升、并通过吸收器加热流经其内的冷剂液成冷剂蒸汽向新增吸收器提供和加热流经其内的溶液部分汽化后进入新增分汽室,新增分汽室产生的冷剂蒸汽进入冷凝器而浓溶液进入新增吸收器,进入新增吸收器的浓溶液吸收来自吸收器的冷剂蒸汽并向被加热介质提供高温热负荷,得到单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两级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4.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根据第2项所述的方法,在由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吸收器、溶液泵、冷剂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所组成——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蒸发器连通、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发生器和蒸发器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冷凝器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和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与外部连通——的单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分汽室、新增吸收器、新增冷剂液泵或新增节流阀、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采用溶液独立循环——新增分汽室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吸收器与新增分汽室连通;将吸收器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改为冷凝器或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与吸收器连通后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或改为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吸收器连通后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并同时将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蒸发器连通改为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新增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新增分汽室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单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完成余热温度的第一阶段提升、并通过吸收器加热流经其内的冷剂液成冷剂蒸汽向新增吸收器提供和加热流经其内的溶液部分汽化后进入新增分汽室,新增分汽室产生的冷剂蒸汽进入冷凝器而浓溶液进入新增吸收器,进入新增吸收器的浓溶液吸收来自吸收器的冷剂蒸汽并向被加热介质提供高温热负荷,得到单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两级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5.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根据第1项所述的方法,在由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第一吸收器、第一溶液泵、冷剂液泵、第二吸收器、分汽室、第二溶液泵或/和第三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组成——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吸收器与分汽室连通,分汽室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第一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或/和第三溶液泵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二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发生器和分汽室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蒸发器连通,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分别与第一吸收器和第二吸收器连通,发生器和蒸发器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冷凝器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和第一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与外部连通——的回热式单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分汽室、新增吸收器、新增冷剂液泵或新增节流阀、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采用溶液串联循环——将分汽室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改为分汽室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一吸收器与新增分汽室连通,新增分汽室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将第一吸收器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改为冷凝器或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后第一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或改为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后第一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并同时将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蒸发器连通改为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新增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新增分汽室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回热式单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完成余热温度的前期提升、并通过吸收器加热流经其内的冷剂液成冷剂蒸汽向新增吸收器提供和加热流经其内的溶液部分汽化后进入新增分汽室,新增分汽室产生的冷剂蒸汽进入冷凝器而浓溶液进入新增吸收器,进入新增吸收器的浓溶液吸收来自吸收器的冷剂蒸汽并向被加热介质提供高温热负荷,得到回热式单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两级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6.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根据第1项所述的方法,在由发生器、冷凝器、第一蒸发器、第二蒸发器、第一吸收器、第一溶液泵、冷剂液泵、第二吸收器、分汽室、第二溶液泵、节流阀、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组成——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吸收器与分汽室连通,分汽室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第一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二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发生器和分汽室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第一蒸发器连通,第一蒸发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第二蒸发器连通,第一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第二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发生器、第一蒸发器和第二蒸发器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冷凝器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和第一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与外部连通——的回热式单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分汽室、新增吸收器、新增冷剂液泵或新增节流阀、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采用溶液串联循环——将分汽室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改为分汽室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一吸收器与新增分汽室连通,新增分汽室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将第一吸收器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改为冷凝器或第一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后第一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或改为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后第一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并同时将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第一蒸发器连通改为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新增节流阀与第一蒸发器连通;新增分汽室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回热式单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完成余热温度的前期提升、并通过第一吸收器加热流经其内的冷剂液成冷剂蒸汽向新增吸收器提供和加热流经其内的溶液部分汽化后进入新增分汽室,新增分汽室产生的冷剂蒸汽进入冷凝器而浓溶液进入新增吸收器,进入新增吸收器的浓溶液吸收来自吸收器的冷剂蒸汽并向被加热介质提供高温热负荷,得到单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两级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7.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根据第2项所述的方法,在由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第一吸收器、第一溶液泵、冷剂液泵、第二吸收器、分汽室、第二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组成——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二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分汽室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第一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吸收器与分汽室连通,发生器和分汽室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蒸发器连通,蒸发器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和第二吸收器连通,发生器和蒸发器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冷凝器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和第一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与外部连通——回热式单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分汽室、新增吸收器、新增冷剂液泵或新增节流阀、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采用溶液独立循环——新增分汽室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吸收器与新增分汽室连通;将第一吸收器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改为冷凝器或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后第一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或改为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后第一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并同时将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蒸发器连通改为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新增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新增分汽室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回热式单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完成余热温度的前期提升、并通过第一吸收器加热流经其内的冷剂液成冷剂蒸汽向新增吸收器提供和加热流经其内的溶液部分汽化后进入新增分汽室,新增分汽室产生的冷剂蒸汽进入冷凝器而浓溶液进入新增吸收器,进入新增吸收器的浓溶液吸收来自吸收器的冷剂蒸汽并向被加热介质提供高温热负荷,得到单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两级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8.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根据第2项所述的方法,在由发生器、冷凝器、第一蒸发器、第二蒸发器、第一吸收器、第一溶液泵、冷剂液泵、第二吸收器、分汽室、第二溶液泵、节流阀、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组成——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二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分汽室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第一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吸收器与分汽室连通,发生器和分汽室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第一蒸发器连通,第一蒸发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第二蒸发器连通,第一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第二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发生器、第一蒸发器和第二蒸发器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冷凝器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和第一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与外部连通——的回热式单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分汽室、新增吸收器、新增冷剂液泵或新增节流阀、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采用溶液独立循环——新增分汽室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吸收器与新增分汽室连通;将吸收器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改为冷凝器或第一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后第一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或改为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后第一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并同时将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第一蒸发器连通改为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新增节流阀与第一蒸发器连通;新增分汽室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回热式单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完成余热温度的前期提升、并通过第一吸收器加热流经其内的冷剂液成冷剂蒸汽向新增吸收器提供和加热流经其内的溶液部分汽化后进入新增分汽室,新增分汽室的冷剂蒸汽进入冷凝器而浓溶液向新增吸收器提供,进入新增吸收器浓溶液吸收来自第一吸收器的冷剂蒸汽并向被加热介质提供高温热负荷,得到回热式单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两级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9.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7-8项所述的任一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将新增冷剂液泵或冷剂液泵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后第一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调整为新增冷剂液泵或冷剂液泵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后第二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与新增吸收器连通;回热式单级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完成余热温度的前期提升、并通过第二吸收器加热流经其内的冷剂液成冷剂蒸汽向新增吸收器提供和通过第一吸收器加热流经其内的溶液提供给新增分汽室,新增分汽室的冷剂蒸汽进入冷凝器而浓溶液进入新增吸收器,进入新增吸收器浓溶液吸收来自第二吸收器的冷剂蒸汽并向被加热介质提供高温热负荷;第一吸收器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时,由第二吸收器和新增吸收器分别向被加热介质供热;得到回热式单级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两级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10.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根据第1项所述的方法,在由高压发生器、低压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吸收器、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冷剂液泵、节流阀和溶液热交换器所组成——高压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低压发生器连通,低压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与高压发生器连通,高压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低压发生器连通后低压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低压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蒸发器连通,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高压发生器和蒸发器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冷凝器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的单级串联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分汽室、新增吸收器、新增冷剂液泵或新增节流阀、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采用溶液串联循环——将高压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改为高压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和吸收器与新增分汽室连通,新增分汽室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将吸收器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改为冷凝器或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与吸收器连通后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或改为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吸收器连通后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并同时将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蒸发器连通改为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新增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新增分汽室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单级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完成余热温度的前期提升、并通过吸收器加热流经其内的冷剂液成冷剂蒸汽向新增吸收器提供和加热流经其内的溶液提供给新增分汽室,新增分汽室的冷剂蒸汽进入冷凝器而浓溶液进入新增吸收器,进入新增吸收器浓溶液吸收来自吸收器的冷剂蒸汽并放出高温热于被加热介质,得到单级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两级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11.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根据第2项所述的方法,在由高压发生器、低压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吸收器、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冷剂液泵、节流阀和溶液热交换器所组成——高压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低压发生器连通,低压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与高压发生器连通,高压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低压发生器连通后低压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低压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蒸发器连通,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高压发生器和蒸发器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冷凝器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的单级串联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分汽室、新增吸收器、新增冷剂液泵或新增节流阀、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采用溶液独立循环——新增分汽室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吸收器与新增分汽室连通;将吸收器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改为冷凝器或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与吸收器连通后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或改为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吸收器连通后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并同时将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蒸发器连通改为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新增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新增分汽室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单级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完成余热温度的前期提升、并通过吸收器加热流经其内的冷剂液成冷剂蒸汽向新增吸收器提供和加热流经其内的溶液提供给新增分汽室,新增分汽室的冷剂蒸汽进入冷凝器而浓溶液进入新增吸收器,进入新增吸收器浓溶液吸收来自吸收器的冷剂蒸汽并向被加热介质提供高温热负荷,得到单级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两级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12.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根据第1项所述的方法,在由高压发生器、低压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吸收器、溶液泵、冷剂液泵、节流阀、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所组成——高压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低压发生器连通,低压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高压发生器连通,高压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低压发生器连通后低压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低压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蒸发器连通,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高压发生器和蒸发器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冷凝器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的单级串联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分汽室、新增吸收器、新增冷剂液泵或新增节流阀、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采用溶液串联循环——将低压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改为低压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吸收器与新增分汽室连通,新增分汽室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将吸收器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改为冷凝器或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与吸收器连通后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或改为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吸收器连通后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并同时将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蒸发器连通改为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新增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新增分汽室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单级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完成余热温度的前期提升、并通过吸收器加热流经其内的冷剂液成冷剂蒸汽向新增吸收器提供和加热流经其内的溶液提供给新增分汽室,新增分汽室的冷剂蒸汽进入冷凝器而浓溶液进入新增吸收器,进入新增吸收器浓溶液吸收来自吸收器的冷剂蒸汽并向被加热介质提供高温热负荷,得到单级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两级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13.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根据第2项所述的方法,在由高压发生器、低压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吸收器、溶液泵、冷剂液泵、节流阀、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所组成——高压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低压发生器连通,低压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高压发生器连通,高压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低压发生器连通后低压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低压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蒸发器连通,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高压发生器和蒸发器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冷凝器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的单级串联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分汽室、新增吸收器、新增冷剂液泵或新增节流阀、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采用溶液独立循环——新增分汽室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吸收器与新增分汽室连通;将吸收器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改为冷凝器或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与吸收器连通后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或改为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吸收器连通后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并同时将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蒸发器连通改为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新增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新增分汽室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单级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完成余热温度的前期提升、并通过吸收器加热流经其内的冷剂液成冷剂蒸汽向新增吸收器提供和加热流经其内的溶液提供给新增分汽室,新增分汽室的冷剂蒸汽进入冷凝器而浓溶液进入新增吸收器,进入新增吸收器浓溶液吸收来自吸收器的冷剂蒸汽并向被加热介质提供高温热负荷,得到单级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两级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14.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根据第1项所述的方法,在由高压发生器、低压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吸收器、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冷剂液泵、节流阀、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所组成——高压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高压发生器连通,低压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低压发生器连通,高压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低压发生器连通后低压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低压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蒸发器连通,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高压发生器和蒸发器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冷凝器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的单级并联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分汽室、新增吸收器、新增冷剂液泵或新增节流阀、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采用溶液串联循环——将高压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和低压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调整为将高压发生器经第一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之后和低压发生器经第二溶液泵、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之后的两路浓溶液管路汇合并再经吸收器与新增分汽室连通,新增分汽室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将吸收器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改为冷凝器或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与吸收器连通后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或改为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吸收器连通后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并同时将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蒸发器连通改为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新增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新增分汽室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单级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完成余热温度的前期提升、并通过吸收器加热流经其内的冷剂液成冷剂蒸汽向新增吸收器提供和加热流经其内的溶液提供给新增分汽室,新增分汽室的冷剂蒸汽进入冷凝器而浓溶液进入新增吸收器,进入新增吸收器浓溶液吸收来自吸收器的冷剂蒸汽并向被加热介质提供高温热负荷,得到单级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两级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15.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根据第1项所述的方法,在由高压发生器、低压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吸收器、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冷剂液泵、节流阀、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所组成——高压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高压发生器连通,低压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低压发生器连通,高压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低压发生器连通后低压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低压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蒸发器连通,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高压发生器和蒸发器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冷凝器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的单级并联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分汽室、新增吸收器、新增冷剂液泵或新增节流阀、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采用溶液串联循环——或将高压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调整为高压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吸收器与新增分汽室连通,或将低压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调整为低压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吸收器连通与新增分汽室;新增分汽室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将吸收器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改为冷凝器或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与吸收器连通后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或改为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吸收器连通后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并同时将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蒸发器连通改为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新增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新增分汽室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单级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完成余热温度的前期提升、并通过吸收器加热流经其内的冷剂液成冷剂蒸汽向新增吸收器提供和加热流经其内的溶液提供给新增分汽室,新增分汽室的冷剂蒸汽进入冷凝器而浓溶液进入新增吸收器,进入新增吸收器浓溶液吸收来自吸收器的冷剂蒸汽并向被加热介质提供高温热负荷,得到单级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两级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16.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根据第2项所述的方法,在由高压发生器、低压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吸收器、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冷剂液泵、节流阀、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所组成——高压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高压发生器连通,低压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低压发生器连通,高压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低压发生器连通后低压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低压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蒸发器连通,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高压发生器和蒸发器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冷凝器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的单级并联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分汽室、新增吸收器、新增冷剂液泵或新增节流阀、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采用溶液独立循环——新增分汽室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吸收器与新增分汽室连通;将吸收器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改为冷凝器或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与吸收器连通后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或改为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吸收器连通后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并同时将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蒸发器连通改为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新增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新增分汽室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单级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完成余热温度的前期提升、并通过吸收器加热流经其内的冷剂液成冷剂蒸汽向新增吸收器提供和加热流经其内的溶液提供给新增分汽室,新增分汽室的冷剂蒸汽进入冷凝器而浓溶液进入新增吸收器,进入新增吸收器浓溶液吸收来自吸收器的冷剂蒸汽并向被加热介质提供高温热负荷,得到单级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两级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17.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0项提及的由高压发生器、低压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第一吸收器、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冷剂液泵、节流阀和溶液热交换器所组成的单级串联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再增加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二吸收器、分汽室、第三溶液泵或再加上第四溶液泵所构成——取消第二溶液泵,将高压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调整为高压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一吸收器与分汽室连通,分汽室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二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或再经第四溶液泵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分汽室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蒸发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二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取消第一吸收器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的回热式单级串联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是根据第1项所述的方法,增加新增分汽室、新增吸收器、新增冷剂液泵或新增节流阀、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采用溶液串联循环——将分汽室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改为分汽室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吸收器与新增分汽室连通,新增分汽室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将第二吸收器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改为冷凝器或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后第二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或改为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后第二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并同时将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蒸发器连通改为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新增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新增分汽室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回热式单级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完成余热温度的前期提升、并通过第二吸收器加热流经其内的冷剂液成冷剂蒸汽向新增吸收器提供和加热流经其内的溶液提供给新增分汽室,新增分汽室的冷剂蒸汽进入冷凝器而浓溶液进入新增吸收器,进入新增吸收器浓溶液吸收来自第二吸收器的冷剂蒸汽并向被加热介质提供高温热负荷,得到回热式单级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两级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18.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0项提及的由高压发生器、低压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第一吸收器、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冷剂液泵、节流阀和溶液热交换器所组成的单级串联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再增加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二吸收器、分汽室、第三溶液泵、第二蒸发器和第二节流阀所构成——分汽室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二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一吸收器与分汽室连通,分汽室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第一蒸发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第二蒸发器连通,第二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二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取消第一吸收器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的回热式单级串联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是根据第2项所述的方法,增加新增分汽室、新增吸收器、新增冷剂液泵或新增节流阀、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采用溶液独立循环——新增分汽室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吸收器与新增分汽室连通;将第二吸收器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改为冷凝器或第一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后第二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或改为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后第二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并同时将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第一蒸发器连通改为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新增节流阀与第一蒸发器连通;新增分汽室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回热式单级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完成余热温度的前期提升、并通过第二吸收器加热流经其内的冷剂液成冷剂蒸汽向新增吸收器提供和加热流经其内的溶液提供给新增分汽室,新增分汽室的冷剂蒸汽进入冷凝器而浓溶液进入新增吸收器,进入新增吸收器浓溶液吸收来自第二吸收器的冷剂蒸汽并向被加热介质提供高温热负荷,得到回热式单级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两级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19.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2项提及的在由高压发生器、低压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第一吸收器、溶液泵、冷剂液泵、节流阀、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所组成的单级串联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再增加第三溶液热交换器、第二吸收器、分汽室、第三溶液泵、第二蒸发器和第二节流阀所构成——将低压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调整为低压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一吸收器与分汽室连通,分汽室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二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分汽室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第一蒸发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第二蒸发器连通,第二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二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取消第一吸收器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的回热式单级串联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是根据第1项所述的方法,增加新增分汽室、新增吸收器、新增冷剂液泵或新增节流阀、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采用溶液串联循环——将分汽室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改为分汽室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吸收器与新增分汽室连通,新增分汽室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将第二吸收器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改为冷凝器或第一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后第二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或改为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后第二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并同时将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第一蒸发器连通改为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新增节流阀与第一蒸发器连通;新增分汽室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回热式单级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完成余热温度的前期提升、并通过第二吸收器加热流经其内的冷剂液成冷剂蒸汽向新增吸收器提供和加热流经其内的溶液提供给新增分汽室,新增分汽室的冷剂蒸汽进入冷凝器而浓溶液进入新增吸收器,进入新增吸收器浓溶液吸收来自第二吸收器的冷剂蒸汽并向被加热介质提供高温热负荷,得到回热式单级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两级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20.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2项提及的在由高压发生器、低压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第一吸收器、溶液泵、冷剂液泵、节流阀、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所组成的单级串联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再增加第三溶液热交换器、第二吸收器、分汽室和第三溶液泵所构成——分汽室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二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一吸收器与分汽室连通,分汽室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蒸发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二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取消第一吸收器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的回热式单级串联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是根据第2项所述的方法,增加新增分汽室、新增吸收器、新增冷剂液泵或新增节流阀、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采用溶液独立循环——新增分汽室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吸收器与新增分汽室连通;将第二吸收器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改为冷凝器或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后第二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或改为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后第二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并同时将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蒸发器连通改为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新增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新增分汽室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回热式单级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完成余热温度的前期提升、并通过第二吸收器加热流经其内的冷剂液成冷剂蒸汽向新增吸收器提供和加热流经其内的溶液提供给新增分汽室,新增分汽室的冷剂蒸汽进入冷凝器而浓溶液进入新增吸收器,进入新增吸收器浓溶液吸收来自第二吸收器的冷剂蒸汽并向被加热介质提供高温热负荷,得到回热式单级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两级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21.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4项提及的在由高压发生器、低压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第一吸收器、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冷剂液泵、节流阀、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所组成的单级并联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再增加第三溶液热交换器、第二吸收器、分汽室、第三溶液泵、第二蒸发器和第二节流阀所构成——将高压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调整为高压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一吸收器与分汽室连通,将低压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泵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调整为低压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泵热交换器之后与高压发生器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的浓溶液管路汇合,分汽室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二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分汽室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第一蒸发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第二蒸发器连通,第二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二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取消第一吸收器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的回热式单级串联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是根据第1项所述的方法,增加新增分汽室、新增吸收器、新增冷剂液泵或新增节流阀、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采用溶液串联循环——将分汽室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改为分汽室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吸收器与新增分汽室连通,新增分汽室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将第二吸收器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改为冷凝器或第一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后第二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或改为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后第二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并同时将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第一蒸发器连通改为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新增节流阀与第一蒸发器连通;新增分汽室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回热式单级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完成余热温度的前期提升、并通过第二吸收器加热流经其内的冷剂液成冷剂蒸汽向新增吸收器提供和加热流经其内的溶液提供给新增分汽室,新增分汽室的冷剂蒸汽进入冷凝器而浓溶液进入新增吸收器,进入新增吸收器浓溶液吸收来自第二吸收器的冷剂蒸汽并向被加热介质提供高温热负荷,得到回热式单级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两级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22.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4项提及的在由高压发生器、低压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第一吸收器、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冷剂液泵、节流阀、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所组成的单级并联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再增加第三溶液热交换器、第二吸收器、分汽室和第三溶液泵所构成——分汽室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二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一吸收器与分汽室连通,分汽室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蒸发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二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取消第一吸收器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的回热式单级并联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是根据第2项所述的方法,增加新增分汽室、新增吸收器、新增冷剂液泵或新增节流阀、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采用溶液独立循环——新增分汽室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吸收器与新增分汽室连通;将第二吸收器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改为冷凝器或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后第二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或改为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后第二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并同时将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蒸发器连通改为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新增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新增分汽室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回热式单级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完成余热温度的前期提升、并通过第二吸收器加热流经其内的冷剂液成冷剂蒸汽向新增吸收器提供和加热流经其内的溶液提供给新增分汽室,新增分汽室的冷剂蒸汽进入冷凝器而浓溶液进入新增吸收器,进入新增吸收器浓溶液吸收来自第二吸收器的冷剂蒸汽并被加热介质提供高温热负荷,得到回热式单级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两级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23.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8-22项所述的任一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将新增冷剂液泵或冷剂液泵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后第二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调整为新增冷剂液泵或冷剂液泵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后第一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与新增吸收器连通;回热式单级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完成余热温度的前期提升、并通过第一吸收器加热流经其内的冷剂液成冷剂蒸汽向新增吸收器提供和通过第二吸收器加热流经其内的溶液提供给新增分汽室,新增分汽室的冷剂蒸汽进入冷凝器而浓溶液进入新增吸收器,进入新增吸收器浓溶液吸收来自第二吸收器的冷剂蒸汽并向被加热介质提供高温热负荷;第二吸收器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时,由第二吸收器和新增吸收器分别向被加热介质供热;得到回热式单级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两级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24.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根据第1项所述的方法,在由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吸收-蒸发器、吸收器、溶液泵、第一冷剂液泵、节流阀或第二冷剂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所组成——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蒸发器连通,吸收-蒸发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冷剂液泵后分别再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和直接与吸收-蒸发器连通后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或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冷剂液泵与蒸发器连通而蒸发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与吸收-蒸发器连通后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蒸发器连通,发生器和蒸发器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冷凝器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的单发生器两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分汽室、新增吸收器、新增冷剂液泵或新增节流阀、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采用溶液串联循环——将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改为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吸收器与新增分汽室连通,新增分汽室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将吸收器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或改为冷凝器或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与吸收器连通后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或改为蒸发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与吸收器连通后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并同时将蒸发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与吸收-蒸发器连通调整为蒸发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新增节流阀与吸收-蒸发器连通;新增分汽室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单发生器两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完成余热温度的前期两级提升、并通过吸收器加热流经其内的冷剂液成冷剂蒸汽向新增吸收器提供和加热流经其内的溶液汽化后进入新增分汽室,新增分汽室的冷剂蒸汽进入冷凝器而浓溶液进入新增吸收器,进入新增吸收器浓溶液吸收来自吸收器的冷剂蒸汽并向被加热介质提供高温热负荷,得到单发生器两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三级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25.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根据第2项所述的方法,在由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吸收-蒸发器、吸收器、溶液泵、第一冷剂液泵、节流阀或第二冷剂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所组成——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蒸发器连通,吸收-蒸发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冷剂液泵后分别再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和直接与吸收-蒸发器连通后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或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冷剂液泵与蒸发器连通而蒸发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与吸收-蒸发器连通后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蒸发器连通,发生器和蒸发器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冷凝器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的单发生器两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分汽室、新增吸收器、新增冷剂液泵或新增节流阀、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采用溶液独立循环——新增分汽室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吸收器与新增分汽室连通;将吸收器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或改为冷凝器或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与吸收器连通后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或改为蒸发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与吸收器连通后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并同时将蒸发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与吸收-蒸发器连通调整为蒸发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新增节流阀与吸收-蒸发器连通;新增分汽室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单发生器两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完成余热温度的前期两级提升、并通过吸收器加热流经其内的冷剂液成冷剂蒸汽向新增吸收器提供和加热流经其内的溶液汽化后进入新增分汽室,新增分汽室的冷剂蒸汽进入冷凝器而浓溶液进入新增吸收器,进入新增吸收器浓溶液吸收来自吸收器的冷剂蒸汽并向被加热介质提供高温热负荷,得到单发生器两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三级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26.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根据第1项所述的方法,在权利要求3-25所述的任一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第二分汽室、新增第二吸收器、新增第二节流阀或新增第二冷剂液泵、新增第二溶液泵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采用溶液串联循环——将新增分汽室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第一吸收器连通改为新增分汽室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一吸收器与新增第二分汽室连通,新增第二分汽室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第二吸收器连通,新增第二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第一吸收器连通;将新增吸收器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改为冷凝器或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冷剂液泵与新增第一吸收器连通后新增第一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吸收器连通、或改为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新增吸收器连通后新增第一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吸收器连通并同时将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其它部件——蒸发器或吸收器或吸收-蒸发器——连通调整为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新增第二节流阀与其它部件——蒸发器或吸收器或吸收-蒸发器——连通;新增第二分汽室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新增第二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第一吸收器加热流经其内的冷剂液成冷剂蒸汽向新增第二吸收器提供和加热流经其内的溶液汽化后进入新增第二分汽室,新增第二分汽室的冷剂蒸汽进入冷凝器而浓溶液进入新增第二吸收器,进入新增第二吸收器浓溶液吸收来自新增第一吸收器的冷剂蒸汽并被加热介质提供高温热负荷,得到相应的三级或多级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27.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根据第2项所述的方法,在权利要求3-25所述的任一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第二分汽室、新增第二吸收器、新增第二节流阀或新增第二冷剂液泵、新增第二溶液泵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采用溶液独立循环——新增第二分汽室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第二吸收器连通,新增第二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一吸收器与新增第二分汽室连通;将新增吸收器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改为冷凝器或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冷剂液泵与新增第一吸收器连通后新增第一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吸收器连通、或改为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新增吸收器连通后新增第一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吸收器连通并同时将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其它部件——蒸发器、吸收器或吸收-蒸发器——连通调整为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新增第二节流阀与其它部件——蒸发器、吸收器或吸收-蒸发器——连通;新增第二分汽室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新增第二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第一吸收器加热流经其内的冷剂液成冷剂蒸汽向新增第二吸收器提供和加热流经其内的溶液汽化后进入新增第二分汽室,新增第二分汽室的冷剂蒸汽进入冷凝器而浓溶液进入新增第二吸收器,进入新增第二吸收器浓溶液吸收来自新增第一吸收器的冷剂蒸汽并被加热介质提供高温热负荷,得到相应的三级或多级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28.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3、5、10、12、14-15、21项所述的任一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再增吸收器和再增溶液热交换器,自新增分汽室经新增溶液泵增设浓溶液管路再经再增溶液热交换器与再增吸收器连通,再增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再增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或低压发生器连通,自第一蒸发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再增吸收器连通,再增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得到带有低温供热端的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29.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3、5、10、12、14-15、21项所述的任一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再增吸收器、再增溶液热交换器和再增溶液调节阀,自新增分汽室经新增溶液泵增设浓溶液管路再经再增溶液调节阀与再增吸收器连通,再增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再增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或低压发生器连通,将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一个或若干溶液热交换器连通吸收器的管路改为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再增溶液热交换器和一个或若干溶液热交换器连通吸收器,蒸发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再增吸收器连通,再增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得到带有低温供热端的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30.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3、5、10、12、14-15、21项所述和带有单一蒸发器的任一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再增吸收器、再增溶液热交换器、再增蒸发器和再增节流阀,蒸发器有冷剂液管路经再增节流阀与再增蒸发器连通,将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或吸收-蒸发器连通调整为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再增吸收器连通,再增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或吸收-蒸发器连通,自新增分汽室经新增溶液泵增设浓溶液管路再经再增溶液热交换器与再增吸收器连通,再增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再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发生器或低压发生器,再增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得到带有低温供热端的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31.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3、5、10、12、14-15、21项所述和带有单一蒸发器的任一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再增吸收器、再增溶液热交换器、再增溶液调节阀、再增蒸发器和再增节流阀,蒸发器有冷剂液管路经再增节流阀与再增蒸发器连通,将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或吸收-蒸发器连通调整为再增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或吸收-蒸发器连通,自新增分汽室经新增溶液泵增设浓溶液管路再经再增溶液调节阀与再增吸收器连通,再增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再增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或低压发生器连通,将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一个或若干溶液热交换器连通吸收器的管路改为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再增溶液热交换器和一个或若干溶液热交换器连通吸收器,自蒸发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连通再增吸收器,再增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得到带有低温供热端的两级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32.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3-25项所述的任一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针对增加新增分汽室、新增吸收器、新增冷剂液泵或新增节流阀、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形成的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增加回热分汽室、回热吸收器、回热溶液泵和回热溶液热交换器,回热分汽室有浓溶液管路经回热溶液泵和回热溶液热交换器与回热吸收器连通,回热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回热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吸收器与回热分汽室连通,自吸收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回热吸收器连通,回热分汽室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回热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保留或取消新增吸收器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得到回热式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针对由增加新增第一分汽室、新增第一吸收器、新增第一冷剂液泵或新增第一节流阀、新增第一溶液泵、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新增第二分汽室、新增第二吸收器、新增第二节流阀或新增第二冷剂液泵、新增第二溶液泵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形成的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增加回热分汽室、回热吸收器、回热溶液泵和回热溶液热交换器,回热分汽室有浓溶液管路经回热溶液泵和回热溶液热交换器与回热吸收器连通,回热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回热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二吸收器与回热分汽室连通,自向新增第一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吸收器或新增第一吸收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回热吸收器连通,回热分汽室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回热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保留或取消新增第二吸收器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得到回热式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33.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3-25项所述的任一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针对增加新增分汽室、新增吸收器、新增冷剂液泵或新增节流阀、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形成的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增加回热分汽室、回热吸收器、回热第一溶液泵、回热溶液热交换器或再加上回热第二溶液泵,将新增分汽室经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改为新增分汽室经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吸收器与回热分汽室连通,回热分汽室还有浓溶液管路经回热第一溶液泵和回热溶液热交换器与回热吸收器连通,回热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回热溶液热交换器或再经回热第二溶液泵与新增吸收器连通,自吸收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回热吸收器连通,回热分汽室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回热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保留或取消新增吸收器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得到回热式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针对由增加新增第一分汽室、新增第一吸收器、新增第一冷剂液泵或新增第一节流阀、新增第一溶液泵、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新增第二分汽室、新增第二吸收器、新增第二节流阀或新增第二冷剂液泵、新增第二溶液泵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形成的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增加回热分汽室、回热吸收器、回热第一溶液泵、回热溶液热交换器或再加上回热第二溶液泵,将新增第二分汽室经新增第二溶液泵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第二吸收器连通改为新增第二分汽室经新增第二溶液泵、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二吸收器与回热分汽室连通,回热分汽室还有浓溶液管路经回热溶液泵和回热溶液热交换器与回热吸收器连通,回热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回热溶液热交换器或再经回热第二溶液泵与新增第二吸收器连通,自向新增第一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吸收器或新增吸收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回热吸收器连通,回热分汽室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回热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保留或取消新增第二吸收器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得到回热式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附图说明:
图1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采用溶液串联循环得到的单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两级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结构与流程示意图。
图2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采用溶液独立循环得到的单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两级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结构与流程示意图。
与图1所示的不同在于:①溶液循环方式不同——图1中采用溶液串联循环,图2中采用溶液独立循环;②图1中采用了新增节流阀,冷凝器经冷剂液泵依次连通吸收器与新增吸收器;图1中采用了新增冷剂液泵,蒸发器经冷剂液泵依次连通吸收器与新增吸收器。
图3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采用溶液串联循环得到的回热式单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两级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结构与流程示意图。
图4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采用溶液独立循环得到的回热式单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两级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结构与流程示意图。
图5也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采用溶液串联循环得到的回热式单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两级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结构与流程示意图。
与图3所示相比,二者主要的区别在于:图5中冷凝器B1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F1与第二吸收器H1连通后第二吸收器H1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2连通;而图3中则是冷凝器B1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F1与第一吸收器D1连通后第一吸收器D1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2连通。图5是采用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在回热式单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得到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的代表。
图6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采用溶液独立循环得到的单级串联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两级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结构与流程示意图。
图7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采用溶液串联循环得到的单级串联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两级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结构与流程示意图。
与图6所示的相比二者的区别在于:①溶液循环方式不同——图6中采用溶液独立循环,而图7中采用溶液串联循环;②图6中低压发生器通过第二溶液泵连通高压发生器;而图7中高压发生器通过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低压发生器。
图8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采用溶液串联循环得到的单级并联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两级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结构与流程示意图。
图9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采用溶液独立循环得到的单级并联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两级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结构与流程示意图。
图10也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采用溶液串联循环得到的单级并联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两级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结构与流程示意图。
与图8所示的相比,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图10中仅有高压发生器A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F2、第一溶液热交换器J2和吸收器E2与新增分汽室1连通;而8中则是高压发生器A2经第一溶液泵F2、第一溶液热交换器J2和低压发生器B2经第二溶液泵G2、第二溶液热交换器K2的浓溶液管路汇合后再经吸收器E2与新增分汽室1连通。
图11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采用溶液独立循环得到的回热式单级串联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两级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结构与流程示意图。
图12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采用溶液串联循环得到的回热式单级串联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两级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结构与流程示意图。
图13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采用溶液独立循环得到的回热式单级串联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两级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结构与流程示意图。
图14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采用溶液串联循环得到的回热式单级串联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两级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结构与流程示意图。
图15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采用溶液独立循环得到的回热式单级并联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两级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结构与流程示意图。
图16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采用溶液串联循环得到的回热式单级并联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两级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结构与流程示意图。
图11-图16之间,除了提高热泵供热温度所采用的溶液循环方式不同外,它们采用的回热方式也有区别——有的的回热为溶液串联,而有的回热为溶液独立。
图17也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采用溶液串联循环得到的回热式单级串联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两级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结构与流程示意图。
与图14所示相比,图17的主要变化在于:①图17中新增吸收器2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②图17中第一蒸发器D2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4与第一吸收器E2连通后第一吸收器E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③图17所示的供热温度低于图14所示,但性能指数相对较高。图17是采用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在回热式单级串联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得到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的代表。
图18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采用溶液串联循环得到的单发生器型两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三级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结构与流程示意图。
图19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采用溶液独立循环得到的单发生器型两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三级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结构与流程示意图。
图20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以采用溶液独立循环得到的两级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为基础和再采用溶液串联循环得到的三级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21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以采用溶液串联循环得到的两级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为基础和再采用溶液独立循环得到的三级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20-图21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在两级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得到三级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的两个代表。
图22是在单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得到的两级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了低温供热端所形成的两端供热两级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结构与流程示意图。
图23也是在单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得到的两级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了低温供热端所形成的两端供热两级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结构与流程示意图。
与图22所示的相比,图23中是增加再增吸收器和再增溶液热交换器来形成低温供热端,而图22中则是增加了增吸收器、再增溶液调节阀和再增溶液热交换器形成低温供热端。
图24是在单级串联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得到的两级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了低温供热端所形成的两端供热两级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结构与流程示意图。
图22-图24是在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低温供热端的三个代表。
图25是在单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得到的两级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了回热流程所形成的回热式两级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结构与流程示意图。
图26也是在单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得到的两级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了回热流程所形成的回热式两级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结构与流程示意图。
与图25所示的相比较,图26中回热流程采用了串联溶液循环,而图25中的回热流程则是采用了溶液独立循环。
图25-图26是在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回热流程得到回热式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的两个代表。
图中,1-新增分汽室/新增第一分汽室,2-新增吸收器/新增第一吸收器,3-新增溶液泵/新增第一溶液泵,4-新增冷剂液泵/新增第一冷剂液泵,5-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新增节流阀/新增第一节流阀,7-新增第二分汽室,8-新增第二吸收器,9-新增第二溶液泵,10-新增第二节流阀,11-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2-新增第二冷剂液泵;a1-再增吸收器,b1-再增溶液热交换器,c1-再增溶液调节阀;a2-回热分汽室,b2-回热吸收器,c2-回热溶液泵/回热第一溶液泵,d2-回热溶液热交换器,e2-回热第二溶液泵。
图1-图4、图18-图21、图24-图25中,A1-发生器,B1-冷凝器,C1-蒸发器/第一蒸发器,D1-吸收器/第一吸收器,E1-溶液泵/第一溶液泵,F1-冷剂液泵,G1-溶液热交换器/第一溶液热交换器,H1-第二吸收器,I1-分汽室,J1-第二溶液泵,K1-第三溶液泵,L1-第二溶液热交换器,M1-第二蒸发器,N1-节流阀。
图5-图15、图22中,A2-高压发生器,B2-低压发生器,C2-冷凝器,D2-蒸发器/第一蒸发器,E2-吸收器/第一吸收器,F2-溶液泵/第一溶液泵,G2-第二溶液泵,H2-冷剂液泵,I2-节流阀/第一节流阀,J2-溶液热交换器/第一溶液热交换器,K2-第二溶液热交换器,L2-第二吸收器,M2-分汽室,N2-第三溶液泵,O2-第四溶液泵,P2-第二溶液热交换器,Q2-第二蒸发器,R2-第二节流阀。
图16-图17、图23中,A3-发生器,B3-冷凝器,C3-蒸发器,D3-吸收-蒸发器,E3-吸收器,F3-溶液泵,G3-冷剂液泵/第一冷剂液泵,H3-节流阀,I3-溶液热交换器,J3-第二溶液热交换器,K3-第二冷剂液泵。
其中,吸收器D1、E2和E3为已有低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的吸收器,再增加新增部件形成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后,D1、E2和E3除用于加热溶液外,还承担将流经其内的冷剂液加热成冷剂蒸汽向新增吸收器提供,已变化为吸收-蒸发器;但为了体现其原有的身份与作用,在本发明中仍称之为吸收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例来详细描述本发明。
图1所示的单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两级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由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吸收器、溶液泵、冷剂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所组成——发生器A1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泵E1和溶液热交换器G1与吸收器D1连通、吸收器D1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G1与发生器A1连通、发生器A1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B1连通、冷凝器B1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F1与蒸发器C1连通、蒸发器C1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D1连通、发生器A1和蒸发器C1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冷凝器B1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和吸收器D1还有被加热介质与外部连通——的单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分汽室1、新增吸收器2、新增节流阀6、新增溶液泵3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采用溶液串联循环——将发生器A1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泵E1、溶液热交换器G1与吸收器D1连通改为发生器A1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泵E1、溶液热交换器G1和吸收器D1与新增分汽室1连通,新增分汽室1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3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与新增吸收器2连通,新增吸收器2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与吸收器D1连通;将吸收器D1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改冷凝器B1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F1与吸收器D1连通后吸收器D1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2连通,将冷凝器B1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F1与蒸发器C1连通改为冷凝器B1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F1、新增节流阀6与蒸发器C1连通;新增分汽室1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B1连通,新增吸收器2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吸收器D1的稀溶液经溶液热交换器G1进入发生器A1、在流经发生器A1的余热介质加热下释放冷剂蒸汽向冷凝器B1提供,发生器A1的浓溶液经溶液泵E1、溶液热交换器G1流经吸收器D1吸热而部分汽化后进入新增分汽室1,新增分汽室1释放冷剂蒸汽进入冷凝器B1而浓溶液经新增溶液泵3、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进入新增吸收器2,进入新增吸收器2的浓溶液吸收来自吸收器D1的冷剂蒸汽并向被加热介质提供高温热负荷,新增吸收器2的稀溶液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进入吸收器D1、吸收来自蒸发器C1的冷剂蒸汽并放热;自发生器A1和新增分汽室1进入冷凝器B1的冷剂蒸汽放热于冷却介质成冷剂液、再经冷剂液泵F1后分成两路——一路再经新增节流阀6进入蒸发器C1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吸收器D1提供、被溶液吸收并放热于流经吸收器D1的另一路溶液和冷剂液,另一路冷剂液流经吸收器D1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新增吸收器2提供;进入新增吸收器2的溶液先由发生器A1进行第一次浓度提升、后由吸收器D1与新增分汽室1进行第二次浓度提升,进入新增吸收器2的冷剂蒸汽由吸收器D1加热生产,新增吸收器2的供热温度高于吸收器D1的供热温度,从而实现余热温度的两级提升,形成单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两级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图2所示的单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两级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由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吸收器、溶液泵、冷剂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所组成——发生器A1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泵E1和溶液热交换器G1与吸收器D1连通、吸收器D1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G1与发生器A1连通、发生器A1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B1连通、冷凝器B1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F1与蒸发器C1连通、蒸发器C1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D1连通、发生器A1和蒸发器C1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冷凝器B1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和吸收器D1还有被加热介质与外部连通——的单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分汽室1、新增吸收器2、新增冷剂液泵4、新增溶液泵3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采用溶液独立循环——新增分汽室1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3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与新增吸收器2连通,新增吸收器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和吸收器D1与新增分汽室1连通;将吸收器D1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改为蒸发器C1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4与吸收器D1连通后吸收器D1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2连通;新增分汽室1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B1连通,新增吸收器2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形成高温供热端的流程是这样进行的:由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吸收器、溶液泵、冷剂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所组成的单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在吸收器D1中形成的热负荷,一部分加热自新增吸收器2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后流经吸收器D1的溶液汽化后进入新增分汽室1,另一部分加热自蒸发器C1经新增冷剂液泵4后流经吸收器D1的冷剂液成冷剂蒸汽并向新增吸收器2提供;进入新增分汽室1的溶液进行汽、液两相分离后冷剂蒸汽进入冷凝器B1而浓溶液再经新增溶液泵3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进入新增吸收器2;进入新增吸收器2的浓溶液吸收来自吸收器D1的冷剂蒸汽并向被加热介质提供高温热负荷;自新增分汽室1进入冷凝器B1的冷剂蒸汽放热于冷却介质后成冷剂液,再经冷剂液泵F1和新增冷剂液泵4后流经吸收器D1吸热成为较高温度冷剂蒸汽并进入新增吸收器2。
自新增分汽室1进入新增吸收器2的溶液浓度高于自发生器A1进入吸收器D1的溶液浓度,自吸收器D1进入新增吸收器2的冷剂蒸汽的温度高于自蒸发器C1进入吸收器D1的冷剂蒸汽的温度,从而使得新增吸收器2的放热温度比吸收器D1的放热温度大幅度提高。
图3所示的回热式单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两级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由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第一吸收器、第二吸收器、第一溶液泵、冷剂液泵、分汽室、第二溶液泵、第三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组成——发生器A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E1、第二溶液热交换器L1和第二吸收器H1与分汽室I1连通,分汽室I1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J1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G1与第一吸收器D1连通,第一吸收器D1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G1和第三溶液泵K1与第二吸收器H1连通,第二吸收器H1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L1与发生器A1连通,发生器A1和分汽室I1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B1连通,冷凝器B1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F1与蒸发器C1连通,蒸发器C1还有冷剂蒸汽通道分别与第一吸收器D1和第二吸收器H1连通,发生器A1和蒸发器C1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冷凝器B1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和第一吸收器D1还有被加热介质与外部连通——的回热式单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分汽室1、新增吸收器2、新增节流阀6、新增溶液泵3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采用溶液串联循环——将分汽室I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J1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G1与第一吸收器D1连通改为分汽室I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J1、第一溶液热交换器G1和第一吸收器D1与新增分汽室1连通,新增分汽室1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3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与新增吸收器2连通,新增吸收器2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与第一吸收器D1连通;将第一吸收器D1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改为冷凝器B1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F1与第一吸收器D1连通后第一吸收器D1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2连通,将冷凝器B1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F1与蒸发器C1连通改为冷凝器B1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F1、新增节流阀6与蒸发器C1连通。
②流程上,形成高温供热端的流程是这样进行的:由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第一吸收器、第二吸收器、第一溶液泵、冷剂液泵、分汽室、第二溶液泵、第三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组成的回热式单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在吸收器D1中形成的热负荷,一部分加热自分汽室I1经第二溶液泵J1后流经吸收器D1的溶液汽化后进入新增分汽室1,另一部分加热自冷凝器B1经冷剂液泵F1后流经吸收器D1的冷剂液成冷剂蒸汽并向新增吸收器2提供;进入新增分汽室1的溶液进行汽、液两相分离后冷剂蒸汽进入冷凝器B1而浓溶液再经新增溶液泵3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进入新增吸收器2;进入新增吸收器2的浓溶液吸收来自吸收器D1的冷剂蒸汽并向被加热介质提供高温热负荷;自新增分汽室1进入冷凝器B1的冷剂蒸汽放热于冷却介质后成冷剂液,再经冷剂液泵F1后流经吸收器D1吸热成为较高温度的冷剂蒸汽并进入新增吸收器2。
图4所示的回热式单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两级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由发生器、冷凝器、第一蒸发器、第二蒸发器、第一吸收器、第一溶液泵、冷剂液泵、第二吸收器、分汽室、第二溶液泵、节流阀、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组成——发生器A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E1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L1与第二吸收器H1连通,第二吸收器H1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L1与发生器A1连通,分汽室I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J1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G1与第一吸收器D1连通,第一吸收器D1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G1和第二吸收器H1与分汽室I1连通,发生器A1和分汽室I1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B1连通,冷凝器B1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F1与第一蒸发器C1连通,第一蒸发器C1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N1与第二蒸发器M1连通,第一蒸发器C1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D1连通,第二蒸发器M1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H1连通,发生器A1、第一蒸发器C1和第二蒸发器M1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冷凝器B1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和第一吸收器D1还有被加热介质与外部连通——的回热式单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分汽室1、新增吸收器2、新增节流阀6、新增溶液泵3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采用溶液独立循环——新增分汽室1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3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与新增吸收器2连通,新增吸收器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和吸收器D1与新增分汽室1连通;将吸收器D1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改为冷凝器B1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F1与第一吸收器D1连通后第一吸收器D1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2连通,并同时将冷凝器B1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F1与第一蒸发器C1连通改为冷凝器B1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F1、新增节流阀6与第一蒸发器C1连通;新增分汽室1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B1连通,新增吸收器2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形成高温供热端的流程是这样进行的:由发生器、冷凝器、第一蒸发器、第二蒸发器、第一吸收器、第一溶液泵、冷剂液泵、第二吸收器、分汽室、第二溶液泵、节流阀、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组成的回热式单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在吸收器D1中形成的热负荷,一部分加热自新增吸收器2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后流经吸收器D1的溶液汽化后进入新增分汽室1,另一部分加热自冷凝器B1经冷剂液泵F1后流经吸收器D1的冷剂液成冷剂蒸汽并向新增吸收器2提供;进入新增分汽室1的溶液进行汽、液两相分离后冷剂蒸汽进入冷凝器B1而浓溶液再经新增溶液泵3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进入新增吸收器2;进入新增吸收器2的浓溶液吸收来自吸收器D1的冷剂蒸汽并向被加热介质提供高温热负荷;自新增分汽室1进入冷凝器B1的冷剂蒸汽放热于冷却介质后成冷剂液,再经冷剂液泵F1后流经吸收器D1吸热成为较高温度的冷剂蒸汽并进入新增吸收器2。
图5所示的回热式单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两级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在图3所示的回热式单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两级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将冷凝器B1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F1与第一吸收器D1连通后第一吸收器D1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2连通调整为冷凝器B1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F1与第二吸收器H1连通后第二吸收器H1再有冷剂蒸汽与新增吸收器2连通;回热式单级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完成余热温度的前期提升、并通过第二吸收器H1加热流经其内的冷剂液成冷剂蒸汽向新增吸收器2提供和通过第一吸收器D1加热流经其内的溶液提供给新增分汽室1,新增分汽室1的冷剂蒸汽进入冷凝器C2而浓溶液进入新增吸收器2,进入新增吸收器2浓溶液吸收来自第二吸收器H1的冷剂蒸汽并向被加热介质提供高温热负荷;得到回热式单级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两级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图6所示的单级串联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两级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由高压发生器A2、低压发生器B2、冷凝器C2、蒸发器D2、吸收器E2、第一溶液泵F2、第二溶液泵G2、冷剂液泵H2、节流阀I2和溶液热交换器J2所组成——高压发生器A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G2和溶液热交换器J2与吸收器E2连通,吸收器E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J2与低压发生器B2连通,低压发生器B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F2与高压发生器A2连通,高压发生器A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低压发生器B2连通后低压发生器B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I2与冷凝器C2连通,低压发生器B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C2连通,冷凝器A2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H2与蒸发器D2连通,蒸发器D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E2连通,高压发生器A2和蒸发器D2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冷凝器C2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E2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的单级串联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分汽室1、新增吸收器2、新增节流阀6、新增溶液泵3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采用溶液独立循环——新增分汽室1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3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与新增吸收器2连通,新增吸收器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和吸收器E2与新增分汽室1连通;将吸收器E2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改为冷凝器C2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H2与吸收器E2连通后吸收器E2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2连通,将冷凝器C2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H2与蒸发器D2连通改为冷凝器C2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H2、新增节流阀6与蒸发器D2连通。
②流程上,形成高温供热端的流程是这样进行的:由高压发生器A2、低压发生器B2、冷凝器C2、蒸发器D2、吸收器E2、第一溶液泵F2、第二溶液泵G2、冷剂液泵H2、节流阀I2和溶液热交换器J2所组成的单级串联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在吸收器D2中形成的热负荷,一部分加热自新增吸收器2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后流经吸收器D1的溶液汽化后进入新增分汽室1,另一部分加热自冷凝器C2经冷剂液泵H2后流经吸收器E2的冷剂液成冷剂蒸汽并向新增吸收器2提供;进入新增分汽室1的溶液进行汽、液两相分离后冷剂蒸汽进入冷凝器C2而浓溶液再经新增溶液泵3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进入新增吸收器2;进入新增吸收器2的浓溶液吸收来自吸收器E2的冷剂蒸汽并向被加热介质提供高温热负荷;自新增分汽室1进入冷凝器C2的冷剂蒸汽放热于冷却介质后成冷剂液,再经冷剂液泵H2后流经吸收器E2吸热成为较高温度的冷剂蒸汽并进入新增吸收器2。
图7所示的单级串联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两级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由高压发生器A2、低压发生器B2、冷凝器C2、蒸发器D2、吸收器E2、溶液泵F2、冷剂液泵H2、节流阀I2、第一溶液热交换器J2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K2所组成——高压发生器A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J2与低压发生器B2连通,低压发生器B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J2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K2与吸收器E2连通,吸收器E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K2与高压发生器A2连通,高压发生器A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低压发生器B2连通后低压发生器B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I2与冷凝器C2连通,低压发生器B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C2连通,冷凝器A2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H2与蒸发器D2连通,蒸发器D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E2连通,高压发生器A2和蒸发器D2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冷凝器C2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E2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的单级串联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分汽室1、新增吸收器2、新增冷剂液泵4、新增溶液泵3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采用溶液串联循环——将低压发生器B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F2、第一溶液热交换器J2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K2与吸收器E2连通改为低压发生器B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F2、第一溶液热交换器J2、第二溶液热交换器K2和吸收器E2与新增分汽室1连通,新增分汽室1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3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与新增吸收器2连通,新增吸收器2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与吸收器E2连通;将吸收器E2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改为冷凝器C2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4与吸收器E2连通后吸收器E2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2连通;新增分汽室1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C2连通,新增吸收器2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形成高温供热端的流程是这样进行的:由高压发生器A2、低压发生器B2、冷凝器C2、蒸发器D2、吸收器E2、溶液泵F2、冷剂液泵H2、节流阀I2、第一溶液热交换器J2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K2所组成的单级串联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在吸收器D2中形成的热负荷,一部分加热自低压发生器B2经溶液泵F2、第一溶液热交换器J2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K2后流经吸收器E2的溶液汽化后进入新增分汽室1,另一部分加热自冷凝器C2经新增冷剂液泵4后流经吸收器E2的冷剂液成冷剂蒸汽并向新增吸收器2提供;进入新增分汽室1的溶液进行汽、液两相分离后冷剂蒸汽进入冷凝器C2而浓溶液再经新增溶液泵3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进入新增吸收器2;进入新增吸收器2的浓溶液吸收来自吸收器E2的冷剂蒸汽并向被加热介质提供高温热负荷,新增吸收器2的稀溶液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进入吸收器E2;自新增分汽室1进入冷凝器C2的冷剂蒸汽放热于冷却介质后成冷剂液,再经新增冷剂液泵4后流经吸收器E2吸热成为较高温度的冷剂蒸汽并进入新增吸收器2。
图8所示的单级并联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两级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由高压发生器A2、低压发生器B2、冷凝器C2、蒸发器D2、吸收器E2、第一溶液泵F2、第二溶液泵G2、冷剂液泵H2、节流阀I2、第一溶液热交换器J2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K2所组成——高压发生器A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F2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J2与吸收器E2连通,吸收器E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J2与高压发生器A2连通,低压发生器B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G2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K2与吸收器E2连通,吸收器E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K2与低压发生器B2连通,高压发生器A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低压发生器B2连通后低压发生器B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I2与冷凝器C2连通,低压发生器B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C2连通,冷凝器A2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H2与蒸发器D2连通,蒸发器D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E2连通,高压发生器A2和蒸发器D2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冷凝器C2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E2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的单级并联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分汽室1、新增吸收器2、新增冷剂液泵4、新增溶液泵3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采用溶液串联循环——将高压发生器A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F2、第一溶液热交换器J2与吸收器E2连通和低压发生器B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G2、第二溶液热交换器K2与吸收器E2连通调整为将高压发生器A2经第一溶液泵F2、第一溶液热交换器J2之后和低压发生器B2经第二溶液泵G2、第二溶液热交换器K2之后的两路浓溶液管路汇合并再经吸收器E2与新增分汽室1连通,新增分汽室1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3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与新增吸收器2连通,新增吸收器2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与吸收器E2连通;将吸收器E2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改为蒸发器D2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4与吸收器E2连通后吸收器E2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2连通;新增分汽室1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C2连通,新增吸收器2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形成高温供热端的流程是这样进行的:由高压发生器A2、低压发生器B2、冷凝器C2、蒸发器D2、吸收器E2、第一溶液泵F2、第二溶液泵G2、冷剂液泵H2、节流阀I2、第一溶液热交换器J2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K2所组成的单级并联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在吸收器E2中形成的热负荷,一部分加热自高压发生器A2经第一溶液泵F2、第一溶液热交换器J2和低压发生器B2经第二溶液泵G2、第二溶液热交换器K2后流经吸收器E2的溶液汽化后进入新增分汽室1,另一部分加热自蒸发器D2经新增冷剂液泵4后流经吸收器E2的冷剂液成冷剂蒸汽并向新增吸收器2提供;进入新增分汽室1的溶液进行汽、液两相分离后冷剂蒸汽进入冷凝器C2而浓溶液再经新增溶液泵3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进入新增吸收器2;进入新增吸收器2的浓溶液吸收来自吸收器E2的冷剂蒸汽并向被加热介质提供高温热负荷,新增吸收器2的稀溶液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进入吸收器E2;自新增分汽室1进入冷凝器C2的冷剂蒸汽放热于冷却介质后成冷剂液,再经冷剂液泵H2、新增冷剂液泵4后流经吸收器E2吸热成为较高温度的冷剂蒸汽并进入新增吸收器2。
图9所示的单级并联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两级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8所示实例提及的由高压发生器A2、低压发生器B2、冷凝器C2、蒸发器D2、吸收器E2、第一溶液泵F2、第二溶液泵G2、冷剂液泵H2、节流阀I2、第一溶液热交换器J2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K2所组成的单级并联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分汽室1、新增吸收器2、新增节流阀6、新增溶液泵3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采用溶液独立循环——新增分汽室1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3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与新增吸收器2连通,新增吸收器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和吸收器E2与新增分汽室1连通;将吸收器E2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改为冷凝器C2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H2与吸收器E2连通后吸收器E2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2连通,并将冷凝器C2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H2与蒸发器D2连通改为冷凝器C2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H2、新增节流阀6与蒸发器D2连通;新增分汽室1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C2连通,新增吸收器2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形成高温供热端的流程是这样进行的:由高压发生器A2、低压发生器B2、冷凝器C2、蒸发器D2、吸收器E2、第一溶液泵F2、第二溶液泵G2、冷剂液泵H2、节流阀I2、第一溶液热交换器J2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K2所组成的单级并联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在吸收器D2中形成的热负荷,一部分加热自新增吸收器2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后流经吸收器E2的溶液汽化后进入新增分汽室1,另一部分加热自冷凝器C2经冷剂液泵H2后流经吸收器E2的冷剂液成冷剂蒸汽并向新增吸收器2提供;进入新增分汽室1的溶液进行汽、液两相分离后冷剂蒸汽进入冷凝器C2而浓溶液再经新增溶液泵3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进入新增吸收器2;进入新增吸收器2的浓溶液吸收来自吸收器E2的冷剂蒸汽并向被加热介质提供高温热负荷;自新增分汽室1进入冷凝器C2的冷剂蒸汽放热于冷却介质后成冷剂液,再经冷剂液泵H2后流经吸收器E2吸热成为较高温度的冷剂蒸汽并进入新增吸收器2。
图10所示的单级并联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两级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8所示实例提及的由高压发生器A2、低压发生器B2、冷凝器C2、蒸发器D2、吸收器E2、第一溶液泵F2、第二溶液泵G2、冷剂液泵H2、节流阀I2、第一溶液热交换器J2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K2所组成的单级并联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分汽室1、新增吸收器2、新增冷剂液泵4、新增溶液泵3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采用溶液串联循环——将高压发生器A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F2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J2与吸收器E2连通调整为高压发生器A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F2、第一溶液热交换器J2和吸收器E2与新增分汽室1连通,新增分汽室1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3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与新增吸收器2连通,新增吸收器2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与吸收器E2连通;将吸收器E2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改为蒸发器D2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4与吸收器E2连通后吸收器E2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2连通;新增分汽室1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C2连通,新增吸收器2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形成高温供热端的流程是这样进行的:由高压发生器A2、低压发生器B2、冷凝器C2、蒸发器D2、吸收器E2、第一溶液泵F2、第二溶液泵G2、冷剂液泵H2、节流阀I2、第一溶液热交换器J2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K2所组成的单级并联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在吸收器E2中形成的热负荷,一部分加热自高压发生器A2经第一溶液泵F2、第一溶液热交换器J2后流经吸收器E2的溶液汽化后进入新增分汽室1,另一部分加热自蒸发器D2经新增冷剂液泵4后流经吸收器E2的冷剂液成冷剂蒸汽并向新增吸收器2提供;进入新增分汽室1的溶液进行汽、液两相分离后冷剂蒸汽进入冷凝器C2而浓溶液再经新增溶液泵3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进入新增吸收器2;进入新增吸收器2的浓溶液吸收来自吸收器E2的冷剂蒸汽并向被加热介质提供高温热负荷,新增吸收器2的稀溶液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进入吸收器E2;自新增分汽室1进入冷凝器C2的冷剂蒸汽放热于冷却介质后成冷剂液,再经冷剂液泵H2、新增冷剂液泵4后流经吸收器E2吸热成为较高温度的冷剂蒸汽并进入新增吸收器2。
图11所示的回热式单级串联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两级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是以图6所示实例提及的由高压发生器A2、低压发生器B2、冷凝器C2、蒸发器D2、第一吸收器E2、第一溶液泵F2、第二溶液泵G2、冷剂液泵H2、节流阀I2和溶液热交换器J2所组成的单级串联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为基础,再增加第二溶液热交换器K2、第二吸收器L2、分汽室M2、第三溶液泵N2和第四溶液泵O2所构成——取消第二溶液泵G2,将高压发生器A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G2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J2与吸收器E2连通调整为高压发生器A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J2和吸收器E2与分汽室M2连通,分汽室M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N2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K2与第二吸收器L2连通,第二吸收器L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K2和第四溶液泵O2与第一吸收器E2连通,分汽室M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C2连通,蒸发器D2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L2连通,第二吸收器L2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取消第一吸收器E2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的回热式单级串联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增加新增分汽室1、新增吸收器2、新增冷剂液泵4、新增溶液泵3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采用溶液独立循环——新增分汽室1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3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与新增吸收器2连通,新增吸收器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和第二吸收器L2与新增分汽室1连通;将第二吸收器L2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改为蒸发器D2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4与第二吸收器L2连通后第二吸收器L2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2连通;新增分汽室1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C2连通,新增吸收器2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形成高温供热端的流程是这样进行的:回热式单级串联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在第二吸收器L2中形成的热负荷,一部分加热自新增吸收器2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后流经第二吸收器L2的溶液汽化后进入新增分汽室1,另一部分加热自蒸发器D2经新增冷剂液泵4后流经第二吸收器L2的冷剂液成冷剂蒸汽并向新增吸收器2提供;进入新增分汽室1的溶液进行汽、液两相分离后冷剂蒸汽进入冷凝器C2而浓溶液再经新增溶液泵3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进入新增吸收器2;进入新增吸收器2的浓溶液吸收来自第二吸收器L2的冷剂蒸汽并向被加热介质提供高温热负荷;自新增分汽室1进入冷凝器C2的冷剂蒸汽放热于冷却介质后成冷剂液,再经冷剂液泵H2、新增冷剂液泵4后流经第二吸收器L2吸热成为较高温度的冷剂蒸汽并进入新增吸收器2。
图12所示的回热式单级串联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两级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是以图6所示实例提及的由高压发生器A2、低压发生器B2、冷凝器C2、蒸发器D2、第一吸收器E2、第一溶液泵F2、第二溶液泵G2、冷剂液泵H2、节流阀I2和溶液热交换器J2所组成的单级串联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为基础,再增加第二溶液热交换器K2、第二吸收器L2、分汽室M2、第三溶液泵N2、第二蒸发器Q2和第二节流阀R2所构成——分汽室M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N2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K2与第二吸收器L2连通,第二吸收器L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K2和第一吸收器E2与分汽室M2连通,分汽室M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C2连通,第一蒸发器D2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R2与第二蒸发器Q2连通,第二蒸发器Q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L2连通,第二吸收器L2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取消第一吸收器E2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的回热式单级串联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增加新增分汽室1、新增吸收器2、新增冷剂液泵4、新增溶液泵3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采用溶液串联循环——将分汽室M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N2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K2与第二吸收器L2连通改为分汽室M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N2、第二溶液热交换器K2和第二吸收器L2与新增分汽室1连通,新增分汽室1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3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与新增吸收器2连通,新增吸收器2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与第二吸收器L2连通;将第二吸收器L2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改为第一蒸发器D2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4与第二吸收器L2连通后第二吸收器L2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2连通;新增分汽室1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C2连通,新增吸收器2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形成高温供热端的流程是这样进行的:回热式单级串联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在第二吸收器L2中形成的热负荷,一部分加热自分汽室M2经第三溶液泵N2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K2、再流经流经第二吸收器L2的溶液汽化后进入新增分汽室1,另一部分加热自蒸发器D2经新增冷剂液泵4后流经第二吸收器L2的冷剂液成冷剂蒸汽并向新增吸收器2提供;进入新增分汽室1的溶液进行汽、液两相分离后冷剂蒸汽进入冷凝器C2而浓溶液再经新增溶液泵3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进入新增吸收器2;进入新增吸收器2的浓溶液吸收来自第二吸收器L2的冷剂蒸汽并向被加热介质提供高温热负荷,新增吸收器2的稀溶液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进入第二吸收器L2;自新增分汽室1进入冷凝器C2的冷剂蒸汽放热于冷却介质后成冷剂液,再经冷剂液泵H2、新增冷剂液泵4后流经第二吸收器L2吸热成为较高温度的冷剂蒸汽并进入新增吸收器2。
图13所示的回热式单级串联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两级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是以图7所示实例提及的由高压发生器A2、低压发生器B2、冷凝器C2、蒸发器D2、吸收器E2、溶液泵F2、冷剂液泵H2、节流阀I2、第一溶液热交换器J2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K2所组成的单级串联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为基础,再增加第三溶液热交换器P2、第二吸收器L2、分汽室M2和第三溶液泵N2所构成——分汽室M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N2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P2与第二吸收器L2连通,第二吸收器L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P2和第一吸收器E2与分汽室M2连通,分汽室M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C2连通,蒸发器D2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L2连通,第二吸收器L2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取消第一吸收器E2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的回热式单级串联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增加新增分汽室1、新增吸收器2、新增冷剂液泵4、新增溶液泵3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采用溶液独立循环——新增分汽室1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3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与新增吸收器2连通,新增吸收器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和第二吸收器L2与新增分汽室1连通;将第二吸收器L2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改为蒸发器D2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4与第二吸收器L2连通后第二吸收器L2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2连通;新增分汽室1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C2连通,新增吸收器2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形成高温供热端的流程是这样进行的:回热式单级串联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在第二吸收器L2中形成的热负荷,一部分加热自新增吸收器2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后流经吸收器E2的溶液汽化后进入新增分汽室1,另一部分加热自蒸发器D2经新增冷剂液泵4后流经第二吸收器L2的冷剂液成冷剂蒸汽并向新增吸收器2提供;进入新增分汽室1的溶液进行汽、液两相分离后冷剂蒸汽进入冷凝器C2而浓溶液再经新增溶液泵3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进入新增吸收器2;进入新增吸收器2的浓溶液吸收来自第二吸收器L2的冷剂蒸汽并向被加热介质提供高温热负荷;自新增分汽室1进入冷凝器C2的冷剂蒸汽放热于冷却介质后成冷剂液,再经冷剂液泵H2、新增冷剂液泵4后流经第二吸收器L2吸热成为较高温度的冷剂蒸汽并进入新增吸收器2。
图14所示的回热式单级串联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两级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是以图7所示实例提及的由高压发生器A2、低压发生器B2、冷凝器C2、蒸发器D2、吸收器E2、溶液泵F2、冷剂液泵H2、节流阀I2、第一溶液热交换器J2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K2所组成的单级串联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为基础,再增加第三溶液热交换器P2、第二吸收器L2、分汽室M2、第三溶液泵N2、第二蒸发器Q2和第二节流阀R2所构成——分汽室M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N2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P2与第二吸收器L2连通,第二吸收器L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P2和第一吸收器E2与分汽室M2连通,分汽室M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C2连通,第一蒸发器D2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R2与第二蒸发器Q2连通,第二蒸发器Q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L2连通,第二吸收器L2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取消第一吸收器E2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的回热式单级串联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增加新增分汽室1、新增吸收器2、新增冷剂液泵4、新增溶液泵3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采用溶液串联循环——将分汽室M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N2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P)与第二吸收器L2连通改为分汽室M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N2、第三溶液热交换器P2和第二吸收器L2与新增分汽室1连通,新增分汽室1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3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与新增吸收器2连通,新增吸收器2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与第二吸收器L2连通;将第二吸收器L2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改为第一蒸发器D2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4与第二吸收器L2连通后第二吸收器L2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2连通;新增分汽室1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C2连通,新增吸收器2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形成高温供热端的流程是这样进行的:回热式单级串联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在第二吸收器L2中形成的热负荷,一部分加热自分汽室M2经第三溶液泵N2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P2、再流经流经第二吸收器L2的溶液汽化后进入新增分汽室1,另一部分加热自第一蒸发器D2经新增冷剂液泵4后流经第二吸收器L2的冷剂液成冷剂蒸汽并向新增吸收器2提供;进入新增分汽室1的溶液进行汽、液两相分离后冷剂蒸汽进入冷凝器C2而浓溶液再经新增溶液泵3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进入新增吸收器2;进入新增吸收器2的浓溶液吸收来自第二吸收器L2的冷剂蒸汽并向被加热介质提供高温热负荷,新增吸收器2的稀溶液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进入第二吸收器L2;自新增分汽室1进入冷凝器C2的冷剂蒸汽放热于冷却介质后成冷剂液,再经冷剂液泵H2、新增冷剂液泵4后流经第二吸收器L2吸热成为较高温度的冷剂蒸汽并进入新增吸收器2。
图15所示的回热式单级串联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两级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是以图8所示实例提及的由高压发生器A2、低压发生器B2、冷凝器C2、蒸发器D2、吸收器E2、溶液泵F2、冷剂液泵H2、节流阀I2、第一溶液热交换器J2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K2所组成的单级串联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为基础,再增加第三溶液热交换器P2、第二吸收器L2、分汽室M2和第三溶液泵N2所构成——分汽室M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N2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P2与第二吸收器L2连通,第二吸收器L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P2和第一吸收器E2与分汽室M2连通,分汽室M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C2连通,蒸发器D2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L2连通,第二吸收器L2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取消第一吸收器E2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的回热式单级并联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增加新增分汽室1、新增吸收器2、新增冷剂液泵4、新增溶液泵3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采用溶液独立循环——新增分汽室1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3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与新增吸收器2连通,新增吸收器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和第二吸收器L2与新增分汽室1连通;将第二吸收器L2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改为蒸发器D2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4与第二吸收器L2连通后第二吸收器L2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2连通、或改为冷凝器C2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H2与第二吸收器L2连通后第二吸;新增分汽室1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C2连通,新增吸收器2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形成高温供热端的流程是这样进行的:回热式单级并联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在第二吸收器L2中形成的热负荷,一部分加热自新增吸收器2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后流经吸收器E2的溶液汽化后进入新增分汽室1,另一部分加热自蒸发器D2经新增冷剂液泵4后流经第二吸收器L2的冷剂液成冷剂蒸汽并向新增吸收器2提供;进入新增分汽室1的溶液进行汽、液两相分离后冷剂蒸汽进入冷凝器C2而浓溶液再经新增溶液泵3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进入新增吸收器2;进入新增吸收器2的浓溶液吸收来自第二吸收器L2的冷剂蒸汽并向被加热介质提供高温热负荷;自新增分汽室1进入冷凝器C2的冷剂蒸汽放热于冷却介质后成冷剂液,再经冷剂液泵H2、新增冷剂液泵4后流经第二吸收器L2吸热成为较高温度的冷剂蒸汽并进入新增吸收器2。
图16所示的回热式单级串联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两级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是以图8所示实例提及的由高压发生器A2、低压发生器B2、冷凝器C2、蒸发器D2、吸收器E2、溶液泵F2、冷剂液泵H2、节流阀I2、第一溶液热交换器J2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K2所组成的单级串联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为基础,再增加第三溶液热交换器P2、第二吸收器L2、分汽室M2、第三溶液泵N2、第二蒸发器Q2和第二节流阀R2所构成——将高压发生器A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F2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J2与第一吸收器E2连通调整为高压发生器A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F2、第一溶液热交换器J2和第一吸收器E2与分汽室M2连通,将低压发生器B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G2和第二溶液泵热交换器K2与第一吸收器E2连通调整为低压发生器B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G2和第二溶液泵热交换器K2之后与高压发生器A2经第一溶液泵F2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J2的浓溶液管路汇合,分汽室M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N2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P2与第二吸收器L2连通,第二吸收器L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P2与第一吸收器E2连通,分汽室M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C2连通,第一蒸发器D2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R2与第二蒸发器Q2连通,第二蒸发器Q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L2连通,第二吸收器L2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取消第一吸收器E2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的回热式单级串联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增加新增分汽室1、新增吸收器2、新增冷剂液泵4、新增溶液泵3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采用溶液串联循环——将分汽室M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N2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P2与第二吸收器L2连通改为分汽室M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N2、第三溶液热交换器P2和第二吸收器L2与新增分汽室1连通,新增分汽室1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3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与新增吸收器2连通,新增吸收器2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与第二吸收器L2连通;将第二吸收器L2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改为第一蒸发器D2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4与第二吸收器L2连通后第二吸收器L2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2连通;新增分汽室1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C2连通,新增吸收器2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形成高温供热端的流程是这样进行的:回热式单级并联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在第二吸收器L2中形成的热负荷,一部分加热自分汽室M2经第三溶液泵N2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P2、再流经流经第二吸收器L2的溶液汽化后进入新增分汽室1,另一部分加热自第一蒸发器D2经新增冷剂液泵4后流经第二吸收器L2的冷剂液成冷剂蒸汽并向新增吸收器2提供;进入新增分汽室1的溶液进行汽、液两相分离后冷剂蒸汽进入冷凝器C2而浓溶液再经新增溶液泵3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进入新增吸收器2;进入新增吸收器2的浓溶液吸收来自第二吸收器L2的冷剂蒸汽并向被加热介质提供高温热负荷,新增吸收器2的稀溶液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进入第二吸收器L2;自新增分汽室1进入冷凝器C2的冷剂蒸汽放热于冷却介质后成冷剂液,再经冷剂液泵H2、新增冷剂液泵4后流经第二吸收器L2吸热成为较高温度的冷剂蒸汽并进入新增吸收器2。
图17所示的回热式单级串联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两级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在图14所示的回热式单级串联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两级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将第一蒸发器D2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4与第二吸收器L2连通后第二吸收器L2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2连通调整为第一蒸发器D2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4与第一吸收器E2连通后第一吸收器E2再有冷剂蒸汽与新增吸收器2连通;回热式单级串联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完成余热温度的前期提升、并通过第一吸收器E2加热流经其内的冷剂液成冷剂蒸汽向新增吸收器2提供和通过第二吸收器L2加热流经其内的溶液提供给新增分汽室1,新增分汽室1的冷剂蒸汽进入冷凝器C2而浓溶液进入新增吸收器2,进入新增吸收器2浓溶液吸收来自第二吸收器L2的冷剂蒸汽并向被加热介质提供高温热负荷;得到回热式单级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两级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图18所示的单发生器型两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三级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的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由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吸收-蒸发器、吸收器、溶液泵、冷剂液泵、节流阀、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所组成——发生器A3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泵F3、第一溶液热交换器I3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J3与吸收器E3连通,吸收器E3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J3与吸收-蒸发器D3连通,吸收-蒸发器D3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I3与发生器A3连通,发生器A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B3连通,冷凝器3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G3后分别再经节流阀H3与蒸发器C3连通和直接与吸收-蒸发器D3连通后吸收-蒸发器D3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E3连通,蒸发器C3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蒸发器D3连通,发生器A3和蒸发器C3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冷凝器B3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E3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的单发生器两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分汽室1、新增吸收器2、新增冷剂液泵4、新增溶液泵3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采用溶液串联循环——将发生器A3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泵F3、第一溶液热交换器I3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J3与吸收器E3连通改为发生器A3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泵F3、第一溶液热交换器I3、第二溶液热交换器J3和吸收器E3与新增分汽室1连通,新增分汽室1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3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与新增吸收器2连通,新增吸收器2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与吸收器E3连通;将吸收器E3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改为冷凝器B3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4与吸收器E3连通后吸收器E3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2连通;新增分汽室1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B3连通,新增吸收器2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形成高温供热端的流程是这样进行的:单发生器两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在吸收器E3中形成的热负荷,一部分加热自发生器A3经溶液泵F3、第一溶液热交换器I3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J3后流经吸收器E3的溶液汽化后进入新增分汽室1,另一部分加热自蒸发器C3经新增冷剂液泵4后流经吸收器E3的冷剂液成冷剂蒸汽并向新增吸收器2提供;进入新增分汽室1的溶液进行汽、液两相分离后冷剂蒸汽进入冷凝器B3而浓溶液再经新增溶液泵3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进入新增吸收器2;进入新增吸收器2的浓溶液吸收来自吸收器E3的冷剂蒸汽并向被加热介质提供高温热负荷,新增吸收器2的稀溶液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进入吸收器E3;自新增分汽室1进入冷凝器B3的冷剂蒸汽放热于冷却介质后成冷剂液,再经新增冷剂液泵4后流经吸收器E3吸热成为较高温度的冷剂蒸汽并进入新增吸收器2。
图19所示的单发生器型两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三级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的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由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吸收-蒸发器、吸收器、溶液泵、第一冷剂液泵、第二冷剂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所组成——发生器A3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泵F3、第一溶液热交换器I3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J3与吸收器E3连通,吸收器E3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J3与吸收-蒸发器D3连通,吸收-蒸发器D3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I3与发生器A3连通,发生器A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B3连通,冷凝器3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冷剂液泵G3与蒸发器C3连通,蒸发器C3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K3与吸收-蒸发器D3连通后吸收-蒸发器D3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E3连通,蒸发器C3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蒸发器D3连通,发生器A3和蒸发器C3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冷凝器B3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E3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的单发生器两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分汽室1、新增吸收器2、新增节流阀6、新增溶液泵3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采用溶液独立循环——新增分汽室1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3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与新增吸收器2连通,新增吸收器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和吸收器E3与新增分汽室1连通;将吸收器E3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改为蒸发器C3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K3与吸收器E3连通后吸收器E3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2连通,并同时将蒸发器C3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K3与吸收-蒸发器D3连通调整为蒸发器C3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K3、新增节流阀6与吸收-蒸发器D3连通;新增分汽室1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B3连通,新增吸收器2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形成高温供热端的流程是这样进行的:单发生器两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在吸收器E3中形成的热负荷,一部分加热自新增吸收器2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后流经吸收器E3的溶液汽化后进入新增分汽室1,另一部分加热自蒸发器C3经第二冷剂液泵K3后流经吸收器E3的冷剂液成冷剂蒸汽并向新增吸收器2提供;进入新增分汽室1的溶液进行汽、液两相分离后冷剂蒸汽进入冷凝器B3而浓溶液再经新增溶液泵3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进入新增吸收器2;进入新增吸收器2的浓溶液吸收来自吸收器E3的冷剂蒸汽并向被加热介质提供高温热负荷;自新增分汽室1进入冷凝器B3的冷剂蒸汽放热于冷却介质后成冷剂液,再经第一冷剂液泵G3、第二冷剂液泵K3后流经吸收器E3吸热成为较高温度的冷剂蒸汽并进入新增吸收器2。
图20所示的单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三级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的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2所示的单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两级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第二分汽室7、新增第二吸收器8、新增第二冷剂液泵12、新增第二溶液泵9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采用溶液串联循环——将新增分汽室1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3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与新增第一吸收器2连通改为新增分汽室1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3、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和新增第一吸收器2与新增第二分汽室7连通,新增第二分汽室7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9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与新增第二吸收器8连通,新增第二吸收器8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与新增第一吸收器2连通;将新增吸收器2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改为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冷剂液泵12与新增第一吸收器2连通后新增第一吸收器2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吸收器8连通;新增第二分汽室7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新增第二吸收器8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形成高温供热端的流程是这样进行的:单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两级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在新增第一吸收器2中形成的热负荷,一部分加热自新增分汽室1经新增第一溶液泵3和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5后流经新增第一吸收器2的溶液汽化后进入新增第二分汽室7,另一部分加热自蒸发器C1经新增第二冷剂液泵12后流经新增第一吸收器2的冷剂液成冷剂蒸汽并向新增第二吸收器8提供;进入新增第二分汽室7的溶液进行汽、液两相分离后冷剂蒸汽进入冷凝器B1而浓溶液再经新增第二溶液泵9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进入新增第二吸收器8;进入新增第二吸收器8的浓溶液吸收来自新增第一吸收器2的冷剂蒸汽并向被加热介质提供高温热负荷,新增第二吸收器8的稀溶液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进入新增第一吸收器2;自新增第二分汽室7进入冷凝器B1的冷剂蒸汽放热于冷却介质后成冷剂液,再经冷剂液泵F1、新增第二冷剂液泵12后流经新增第一吸收器2吸热成为较高温度的冷剂蒸汽并进入新增第二吸收器8。
图21所示的单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三级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的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以图2所示实例提及的单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为基础,首先增加增加新增分汽室1、新增吸收器2、新增冷剂液泵4、新增溶液泵3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将发生器A1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G1与吸收器D1连通改为发生器A1经溶液热交换器G1和吸收器D1新增第一分汽室1连通,新增第一分汽室1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一溶液泵3和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5与新增第一吸收器2连通,新增第一吸收器2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5与吸收器D1连通,将吸收器D1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改为冷凝器B1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4与吸收器D1连通后吸收器D1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一吸收器2连通,新增第一分汽室1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B1连通,新增第一吸收器2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得到单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基础的两级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再增加新增第二分汽室7、新增第二吸收器8、新增第二节流阀10、新增第二溶液泵9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新增第二分汽室7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9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与新增第二吸收器8连通,新增第二吸收器8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和新增第一吸收器2与新增第二分汽室7连通,将新增吸收器2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改为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新增吸收器2连通后新增第一吸收器2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吸收器8连通并同时将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蒸发器C1连通调整为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新增第二节流阀10与蒸发器C1连通,新增第二分汽室7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新增第二吸收器8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得到单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三级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②流程上,形成高温供热端的流程是这样进行的:单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两级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在新增第一吸收器2中形成的热负荷,一部分加热自新增第二吸收器8经新增第二溶液泵11后流经新增第一吸收器2的溶液汽化后进入新增第二分汽室7,另一部分加热自冷凝器B1经冷剂液泵F1后流经新增第一吸收器2的冷剂液成冷剂蒸汽并向新增第二吸收器8提供;进入新增第二分汽室7的溶液进行汽、液两相分离后冷剂蒸汽进入冷凝器B1而浓溶液再经新增第二溶液泵9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进入新增第二吸收器8;进入新增第二吸收器8的浓溶液吸收来自新增第一吸收器2的冷剂蒸汽并向被加热介质提供高温热负荷,新增第二吸收器8的稀溶液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进入新增第一吸收器2;自新增第二分汽室7进入冷凝器B1的冷剂蒸汽放热于冷却介质后成冷剂液,再经冷剂液泵F1后流经新增第一吸收器2吸热成为较高温度的冷剂蒸汽并进入新增第二吸收器8。
图22所示的在单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得到的两级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低温供热端形成两端供热两级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的过程是这样进行的:
在图1所示的单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两级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再增吸收器a1、再增溶液热交换器b1和再增溶液调节阀c1,自新增分汽室1经新增溶液泵3增设浓溶液管路再经再增溶液调节阀c1与再增吸收器a1连通,再增吸收器a1还有稀溶液管路经再增溶液热交换器b1与发生器A1连通,将发生器A1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泵E1和溶液热交换器G1连通吸收器D1的管路改为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泵E1、再增溶液热交换器b1和溶液热交换器G1连通吸收器,蒸发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再增吸收器a1连通,再增吸收器a1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得到带有低温供热端的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图23所示的在单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得到的两级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低温供热端形成两端供热两级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的过程是这样进行的:
在图1所示的单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两级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再增吸收器a1、再增溶液热交换器b1、再增蒸发器d1和再增节流阀e1,蒸发器有冷剂液管路经再增节流阀e1与再增蒸发器d1连通,将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D1连通调整为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再增吸收器a1连通,再增蒸发器d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D1连通,自新增分汽室1经新增溶液泵3增设浓溶液管路再经再增溶液热交换器b1与再增吸收器a1连通,再增吸收器a1还有稀溶液管路经再增溶液热交换器b1连通发生器A1,再增吸收器a1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得到带有低温供热端的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图24所示的在单级串联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得到的两级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低温供热端形成两端供热两级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的过程是这样进行的:
在图7所示的单级串联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两级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再增吸收器a1和再增溶液热交换器b1,自新增分汽室1经新增溶液泵3增设浓溶液管路再经再增溶液热交换器b1与再增吸收器a1连通,再增吸收器a1还有稀溶液管路经再增溶液热交换器b1与低压发生器B2连通,自蒸发器D2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再增吸收器a1连通,再增吸收器a1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得到带有低温供热端的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图25所示的在单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得到的两级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回热流程形成回热式两级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的过程是这样进行的:
在图1所示的单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两级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回热分汽室、回热吸收器、回热溶液泵和回热溶液热交换器,回热分汽室a2有浓溶液管路经回热溶液泵c2和回热溶液热交换器d2与回热吸收器b2连通,回热吸收器b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回热溶液热交换器d2和新增吸收器2与回热分汽室a2连通,自吸收器D1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回热吸收器b2连通,回热分汽室a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B1连通,回热吸收器b2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得到回热式两级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图26所示的在单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得到的两级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回热流程形成回热式两级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的过程是这样进行的:
在图1所示的单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两级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回热分汽室、回热吸收器、回热第一溶液泵、回热溶液热交换器和回热第二溶液泵,将新增分汽室1经新增溶液泵3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与新增吸收器2连通改为新增分汽室1经新增溶液泵3、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和新增吸收器2与回热分汽室a2连通,回热分汽室a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回热第一溶液泵c2和回热溶液热交换器d2与回热吸收器b2连通,回热吸收器b2再有稀溶液管路经回热溶液热交换器d2和回热第二溶液泵e2与新增吸收器2连通,自吸收器D1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回热吸收器b2连通,回热分汽室a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回热吸收器b2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得到回热式两级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本发明技术可以实现的效果——本发明所提出的提高热泵供热温度的方法与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具有如下的效果和优势:
①本发明提出的提高热泵供热温度的方法,简单,合理,实用,可大幅度提升余热温度;以已有低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为基础,利用该方法能够得到相应的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②利用本发明实现的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可实现余热温度的大幅度提升。
③在本发明的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传热环节少,有利于提高余热温度的提升。
④利用本发明实现的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结构简单,流程合理,较大程度地降低了设备造价。
⑤本发明丰富了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的类型,扩大了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的温度工作范围和应用范围。
总之,本发明提出的提高热泵供热温度的方法和采用该方法得到的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能够实现余热温度的大幅度提升,丰富了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机组的种类,实现机组结构简单化和成本降低,具有很好的创造性、新颖性和实用性。
Claims (33)
1.提高热泵供热温度的方法,是以已有的低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为基础,增加新部件——新增分汽室、新增吸收器、新增节流阀或新增冷剂液泵、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采用溶液串联循环——将发生器或分汽室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改为发生器或分汽室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和吸收器与新增分汽室(1)连通,新增分汽室(1)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3)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与新增吸收器(2)连通,新增吸收器(2)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与吸收器连通;将吸收器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改为冷凝器或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4)与吸收器连通后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2)连通、或改为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吸收器连通后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2)连通并同时将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蒸发器连通调整为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新增节流阀(6)与蒸发器连通;新增分汽室(1)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新增吸收器(2)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余热在低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得到第一阶段温度提升后在吸收器内形成的热负荷,一部分加热流经吸收器的溶液并进入新增分汽室(1)释放冷剂蒸汽并向冷凝器提供、浓溶液向新增吸收器(2)提供,另一部分加热流经吸收器的冷剂液形成较高温度的冷剂蒸汽并向新增吸收器(2)提供,进入新增吸收器(2)的浓溶液吸收来自吸收器的冷剂蒸汽并向被加热介质提供高温热负荷,从而实现余热温度第二阶段的提升。
2.提高热泵供热温度的方法,是以已有的低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为基础,增加新部件——新增分汽室、新增吸收器、新增节流阀或新增冷剂液泵、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采用溶液独立循环——新增分汽室(1)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3)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与新增吸收器(2)连通,新增吸收器(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和吸收器与新增分汽室(1)连通;将吸收器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改为冷凝器或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4)与吸收器连通后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2)连通、或改为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连通吸收器后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连通新增吸收器(2)并同时将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蒸发器连通调整为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新增节流阀(6)与蒸发器连通;新增分汽室(1)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新增吸收器(2)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余热在低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得到第一阶段温度提升后在吸收器内形成的热负荷,一部分加热流经吸收器的溶液并进入新增分汽室(1)释放冷剂蒸汽、形成浓溶液向新增吸收器(2)提供,另一部分加热流经吸收器的冷剂液形成较高温度的冷剂蒸汽向新增吸收器(2)提供,进入新增吸收器(2)的浓溶液吸收来自吸收器的冷剂蒸汽并向被加热介质提供高温热负荷,从而实现余热温度第二阶段的提升。
3.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在由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吸收器、溶液泵、冷剂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所组成——发生器(A1)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泵(E1)和溶液热交换器(G1)与吸收器(D1)连通、吸收器(D1)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G1)与发生器(A1)连通、发生器(A1)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B1)连通、冷凝器(B1)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F1)与蒸发器(C1)连通、蒸发器(C1)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D1)连通、发生器(A1)和蒸发器(C1)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冷凝器(B1)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和吸收器(D1)还有被加热介质与外部连通——的单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分汽室(1)、新增吸收器(2)、新增冷剂液泵(4)或新增节流阀(6)、新增溶液泵(3)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采用溶液串联循环——将发生器(A1)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泵(E1)、溶液热交换器(G1)与吸收器(D1)连通改为发生器(A1)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泵(E1)、溶液热交换器(G1)和吸收器(D1)与新增分汽室(1)连通,新增分汽室(1)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3)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与新增吸收器(2)连通,新增吸收器(2)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与吸收器(D1)连通;将吸收器(D1)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改为冷凝器(B1)或蒸发器(C1)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4)与吸收器(D1)连通后吸收器(D1)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2)连通、或改为冷凝器(B1)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F1)与吸收器(D1)连通后吸收器(D1)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2)连通并同时将冷凝器(B1)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F1)与蒸发器(C1)连通改为冷凝器(B1)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F1)、新增节流阀(6)与蒸发器(C1)连通;新增分汽室(1)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B1)连通,新增吸收器(2)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单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完成余热温度的第一阶段提升、并通过吸收器(D1)加热流经其内的冷剂液成冷剂蒸汽向新增吸收器(2)提供和加热流经其内的溶液部分汽化后进入新增分汽室(1),新增分汽室(1)产生的冷剂蒸汽进入冷凝器(B1)而浓溶液进入新增吸收器(2),进入新增吸收器(2)的浓溶液吸收来自吸收器(D1)的冷剂蒸汽并向被加热介质提供高温热负荷,得到单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两级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4.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在由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吸收器、溶液泵、冷剂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所组成——发生器(A1)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泵(E1)和溶液热交换器(G1)与吸收器(D1)连通、吸收器(D1)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G1)与发生器(A1)连通、发生器(A1)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B1)连通、冷凝器(B1)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F1)与蒸发器(C1)连通、蒸发器(C1)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D1)连通、发生器(A1)和蒸发器(C1)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冷凝器(B1)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和吸收器(D1)还有被加热介质与外部连通——的单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分汽室(1)、新增吸收器(2)、新增冷剂液泵(4)或新增节流阀(6)、新增溶液泵(3)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采用溶液独立循环——新增分汽室(1)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3)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与新增吸收器(2)连通,新增吸收器(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和吸收器(D1)与新增分汽室(1)连通;将吸收器(D1)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改为冷凝器(B1)或蒸发器(C1)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4)与吸收器(D1)连通后吸收器(D1)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2)连通、或改为冷凝器(B1)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F1)与吸收器(D1)连通后吸收器(D1)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2)连通并同时将冷凝器(B1)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F1)与蒸发器(C1)连通改为冷凝器(B1)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F1)、新增节流阀(6)与蒸发器(C1)连通;新增分汽室(1)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B1)连通,新增吸收器(2)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单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完成余热温度的第一阶段提升、并通过吸收器(D1)加热流经其内的冷剂液成冷剂蒸汽向新增吸收器(2)提供和加热流经其内的溶液部分汽化后进入新增分汽室(1),新增分汽室(1)产生的冷剂蒸汽进入冷凝器(B1)而浓溶液进入新增吸收器(2),进入新增吸收器(2)的浓溶液吸收来自吸收器(D1)的冷剂蒸汽并向被加热介质提供高温热负荷,得到单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两级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5.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在由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第一吸收器、第一溶液泵、冷剂液泵、第二吸收器、分汽室、第二溶液泵或/和第三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组成——发生器(A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E1)、第二溶液热交换器(L1)和第二吸收器(H1)与分汽室(I1)连通,分汽室(I1)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J1)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G1)与第一吸收器(D1)连通,第一吸收器(D1)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G1)或/和第三溶液泵(K1)与第二吸收器(H1)连通,第二吸收器(H1)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L1)与发生器(A1)连通,发生器(A1)和分汽室(I1)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B1)连通,冷凝器(B1)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F1)与蒸发器(C1)连通,蒸发器(C1)还有冷剂蒸汽通道分别与第一吸收器(D1)和第二吸收器(H1)连通,发生器(A1)和蒸发器(C1)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冷凝器(B1)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和第一吸收器(D1)还有被加热介质与外部连通——的回热式单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分汽室(1)、新增吸收器(2)、新增冷剂液泵(4)或新增节流阀(6)、新增溶液泵(3)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采用溶液串联循环——将分汽室(I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J1)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G1)与第一吸收器(D1)连通改为分汽室(I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J1)、第一溶液热交换器(G1)和第一吸收器(D1)与新增分汽室(1)连通,新增分汽室(1)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3)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与新增吸收器(2)连通,新增吸收器(2)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与第一吸收器(D1)连通;将第一吸收器(D1)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改为冷凝器(B1)或蒸发器(C1)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4)与第一吸收器(D1)连通后第一吸收器(D1)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2)连通、或改为冷凝器(B1)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F1)与第一吸收器(D1)连通后第一吸收器(D1)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2)连通并同时将冷凝器(B1)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F1)与蒸发器(C1)连通改为冷凝器(B1)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F1)、新增节流阀(6)与蒸发器(C1)连通;新增分汽室(1)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B1)连通,新增吸收器(2)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回热式单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完成余热温度的前期提升、并通过吸收器(D1)加热流经其内的冷剂液成冷剂蒸汽向新增吸收器(2)提供和加热流经其内的溶液部分汽化后进入新增分汽室(1),新增分汽室(1)产生的冷剂蒸汽进入冷凝器(B1)而浓溶液进入新增吸收器(2),进入新增吸收器(2)的浓溶液吸收来自吸收器(D1)的冷剂蒸汽并向被加热介质提供高温热负荷,得到回热式单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两级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6.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在由发生器、冷凝器、第一蒸发器、第二蒸发器、第一吸收器、第一溶液泵、冷剂液泵、第二吸收器、分汽室、第二溶液泵、节流阀、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组成——发生器(A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E1)、第二溶液热交换器(L1)和第二吸收器(H1)与分汽室(I1)连通,分汽室(I1)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J1)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G1)与第一吸收器(D1)连通,第一吸收器(D1)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G1)与第二吸收器(H1)连通,第二吸收器(H1)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L1)与发生器(A1)连通,发生器(A1)和分汽室(I1)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B1)连通,冷凝器(B1)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F1)与第一蒸发器(C1)连通,第一蒸发器(C1)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N1)与第二蒸发器(M1)连通,第一蒸发器(C1)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D1)连通,第二蒸发器(M1)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H1)连通,发生器(A1)、第一蒸发器(C1)和第二蒸发器(M1)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冷凝器(B1)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和第一吸收器(D1)还有被加热介质与外部连通——的回热式单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分汽室(1)、新增吸收器(2)、新增冷剂液泵(4)或新增节流阀(6)、新增溶液泵(3)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采用溶液串联循环——将分汽室(I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J1)、第一溶液热交换器(G1)与第一吸收器(D1)连通改为分汽室(I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J1)、第一溶液热交换器(G1)和第一吸收器(D1)与新增分汽室(1)连通,新增分汽室(1)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3)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与新增吸收器(2)连通,新增吸收器(2)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与第一吸收器(D1)连通;将第一吸收器(D1)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改为冷凝器(B1)或第一蒸发器(C1)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4)与第一吸收器(D1)连通后第一吸收器(D1)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2)连通、或改为冷凝器(B1)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F1)与第一吸收器(D1)连通后第一吸收器(D1)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2)连通并同时将冷凝器(B1)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F1)与第一蒸发器(C1)连通改为冷凝器(B1)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F1)、新增节流阀(6)与第一蒸发器(C1)连通;新增分汽室(1)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B1)连通,新增吸收器(2)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回热式单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完成余热温度的前期提升、并通过第一吸收器(D1)加热流经其内的冷剂液成冷剂蒸汽向新增吸收器(2)提供和加热流经其内的溶液部分汽化后进入新增分汽室(1),新增分汽室(1)产生的冷剂蒸汽进入冷凝器(B1)而浓溶液进入新增吸收器(2),进入新增吸收器(2)的浓溶液吸收来自吸收器(D1)的冷剂蒸汽并向被加热介质提供高温热负荷,得到单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两级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7.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在由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第一吸收器、第一溶液泵、冷剂液泵、第二吸收器、分汽室、第二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组成——发生器(A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E1)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L1)与第二吸收器(H1)连通,第二吸收器(H1)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L1)与发生器(A1)连通,分汽室(I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J1)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G1)与第一吸收器(D1)连通,第一吸收器(D1)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G1)和第二吸收器(H1)与分汽室(I1)连通,发生器(A1)和分汽室(I1)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B1)连通,冷凝器(B1)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F1)与蒸发器(C1)连通,蒸发器(C1)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D1)和第二吸收器(H1)连通,发生器(A1)和蒸发器(C1)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冷凝器(B1)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和第一吸收器(D1)还有被加热介质与外部连通——回热式单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分汽室(1)、新增吸收器(2)、新增冷剂液泵(4)或新增节流阀(6)、新增溶液泵(3)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采用溶液独立循环——新增分汽室(1)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3)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与新增吸收器(2)连通,新增吸收器(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和吸收器(D1)与新增分汽室(1)连通;将第一吸收器(D1)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改为冷凝器(B1)或蒸发器(C1)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4)与第一吸收器(D1)连通后第一吸收器(D1)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2)连通、或改为冷凝器(B1)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F1)与第一吸收器(D1)连通后第一吸收器(D1)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2)连通并同时将冷凝器(B1)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F1)与蒸发器(C1)连通改为冷凝器(B1)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F1)、新增节流阀(6)与蒸发器(C1)连通;新增分汽室(1)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B1)连通,新增吸收器(2)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回热式单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完成余热温度的前期提升、并通过第一吸收器(D1)加热流经其内的冷剂液成冷剂蒸汽向新增吸收器(2)提供和加热流经其内的溶液部分汽化后进入新增分汽室(1),新增分汽室(1)产生的冷剂蒸汽进入冷凝器(B1)而浓溶液进入新增吸收器(2),进入新增吸收器(2)的浓溶液吸收来自吸收器(D1)的冷剂蒸汽并向被加热介质提供高温热负荷,得到单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两级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8.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在由发生器、冷凝器、第一蒸发器、第二蒸发器、第一吸收器、第一溶液泵、冷剂液泵、第二吸收器、分汽室、第二溶液泵、节流阀、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组成——发生器(A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E1)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L1)与第二吸收器(H1)连通,第二吸收器(H1)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L1)与发生器(A1)连通,分汽室(I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J1)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G1)与第一吸收器(D1)连通,第一吸收器(D1)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G1)和第二吸收器(H1)与分汽室(I1)连通,发生器(A1)和分汽室(I1)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B1)连通,冷凝器(B1)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F1)与第一蒸发器(C1)连通,第一蒸发器(C1)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N1)与第二蒸发器(M1)连通,第一蒸发器(C1)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D1)连通,第二蒸发器(M1)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H1)连通,发生器(A1)、第一蒸发器(C1)和第二蒸发器(M1)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冷凝器(B1)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和第一吸收器(D1)还有被加热介质与外部连通——的回热式单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分汽室(1)、新增吸收器(2)、新增冷剂液泵(4)或新增节流阀(6)、新增溶液泵(3)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采用溶液独立循环——新增分汽室(1)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3)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与新增吸收器(2)连通,新增吸收器(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和吸收器(D1)与新增分汽室(1)连通;将吸收器(D1)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改为冷凝器(B1)或第一蒸发器(C1)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4)与第一吸收器(D1)连通后第一吸收器(D1)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2)连通、或改为冷凝器(B1)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F1)与第一吸收器(D1)连通后第一吸收器(D1)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2)连通并同时将冷凝器(B1)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F1)与第一蒸发器(C1)连通改为冷凝器(B1)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F1)、新增节流阀(6)与第一蒸发器(C1)连通;新增分汽室(1)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B1)连通,新增吸收器(2)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回热式单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完成余热温度的前期提升、并通过第一吸收器(D1)加热流经其内的冷剂液成冷剂蒸汽向新增吸收器(2)提供和加热流经其内的溶液部分汽化后进入新增分汽室(1),新增分汽室(1)的冷剂蒸汽进入冷凝器(B1)而浓溶液向新增吸收器(2)提供,进入新增吸收器(2)浓溶液吸收来自第一吸收器(D1)的冷剂蒸汽并向被加热介质提供高温热负荷,得到回热式单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两级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9.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7-8所述的任一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将新增冷剂液泵(4)或冷剂液泵(F1)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一吸收器(D1)连通后第一吸收器(D1)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2)连通调整为新增冷剂液泵(4)或冷剂液泵(F1)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二吸收器(H1)连通后第二吸收器(H1)再有冷剂蒸汽与新增吸收器(2)连通;回热式单级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完成余热温度的前期提升、并通过第二吸收器(H1)加热流经其内的冷剂液成冷剂蒸汽向新增吸收器(2)提供和通过第一吸收器(D1)加热流经其内的溶液提供给新增分汽室(1),新增分汽室(1)的冷剂蒸汽进入冷凝器(C2)而浓溶液进入新增吸收器(2),进入新增吸收器(2)浓溶液吸收来自第二吸收器(H1)的冷剂蒸汽并向被加热介质提供高温热负荷;第一吸收器(D1)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时,由第二吸收器(L2)和新增吸收器(2)分别向被加热介质供热;得到回热式单级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两级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10.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在由高压发生器(A2)、低压发生器(B2)、冷凝器(C2)、蒸发器(D2)、吸收器(E2)、第一溶液泵(F2)、第二溶液泵(G2)、冷剂液泵(H2)、节流阀(I2)和溶液热交换器(J2)所组成——高压发生器(A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G2)和溶液热交换器(J2)与吸收器(E2)连通,吸收器(E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J2)与低压发生器(B2)连通,低压发生器(B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F2)与高压发生器(A2)连通,高压发生器(A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低压发生器(B2)连通后低压发生器(B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I2)与冷凝器(C2)连通,低压发生器(B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C2)连通,冷凝器(A2)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H2)与蒸发器(D2)连通,蒸发器(D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E2)连通,高压发生器(A2)和蒸发器(D2)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冷凝器(C2)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E2)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的单级串联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分汽室(1)、新增吸收器(2)、新增冷剂液泵(4)或新增节流阀(6)、新增溶液泵(3)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采用溶液串联循环——将高压发生器(A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F2)和溶液热交换器(J2)与吸收器(E2)连通改为高压发生器(A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F2)、溶液热交换器(J2)和吸收器(E2)与新增分汽室(1)连通,新增分汽室(1)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3)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与新增吸收器(2)连通,新增吸收器(2)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与吸收器(E2)连通;将吸收器(E2)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改为冷凝器(C2)或蒸发器(D2)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4)与吸收器(E2)连通后吸收器(E2)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2)连通、或改为冷凝器(C2)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H2)与吸收器(E2)连通后吸收器(E2)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2)连通并同时将冷凝器(C2)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H2)与蒸发器(D2)连通改为冷凝器(C2)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H2)、新增节流阀(6)与蒸发器(D2)连通;新增分汽室(1)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C2)连通,新增吸收器(2)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单级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完成余热温度的前期提升、并通过吸收器(E2)加热流经其内的冷剂液成冷剂蒸汽向新增吸收器(2)提供和加热流经其内的溶液提供给新增分汽室(1),新增分汽室(1)的冷剂蒸汽进入冷凝器(C2)而浓溶液进入新增吸收器(2),进入新增吸收器(2)浓溶液吸收来自吸收器(E2)的冷剂蒸汽并放出高温热于被加热介质,得到单级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两级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11.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在由高压发生器(A2)、低压发生器(B2)、冷凝器(C2)、蒸发器(D2)、吸收器(E2)、第一溶液泵(F2)、第二溶液泵(G2)、冷剂液泵(H2)、节流阀(I2)和溶液热交换器(J2)所组成——高压发生器(A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G2)和溶液热交换器(J2)与吸收器(E2)连通,吸收器(E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J2)与低压发生器(B2)连通,低压发生器(B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F2)与高压发生器(A2)连通,高压发生器(A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低压发生器(B2)连通后低压发生器(B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I2)与冷凝器(C2)连通,低压发生器(B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C2)连通,冷凝器(A2)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H2)与蒸发器(D2)连通,蒸发器(D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E2)连通,高压发生器(A2)和蒸发器(D2)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冷凝器(C2)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E2)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的单级串联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分汽室(1)、新增吸收器(2)、新增冷剂液泵(4)或新增节流阀(6)、新增溶液泵(3)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采用溶液独立循环——新增分汽室(1)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3)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与新增吸收器(2)连通,新增吸收器(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和吸收器(E2)与新增分汽室(1)连通;将吸收器(E2)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改为冷凝器(C2)或蒸发器(D2)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4)与吸收器(E2)连通后吸收器(E2)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2)连通、或改为冷凝器(C2)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H2)与吸收器(E2)连通后吸收器(E2)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2)连通并同时将冷凝器(C2)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H2)与蒸发器(D2)连通改为冷凝器(C2)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H2)、新增节流阀(6)与蒸发器(D2)连通;新增分汽室(1)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C2)连通,新增吸收器(2)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单级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完成余热温度的前期提升、并通过吸收器(E2)加热流经其内的冷剂液成冷剂蒸汽向新增吸收器(2)提供和加热流经其内的溶液提供给新增分汽室(1),新增分汽室(1)的冷剂蒸汽进入冷凝器(C2)而浓溶液进入新增吸收器(2),进入新增吸收器(2)浓溶液吸收来自吸收器(E2)的冷剂蒸汽并向被加热介质提供高温热负荷,得到单级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两级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12.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在由高压发生器(A2)、低压发生器(B2)、冷凝器(C2)、蒸发器(D2)、吸收器(E2)、溶液泵(F2)、冷剂液泵(H2)、节流阀(I2)、第一溶液热交换器(J2)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K2)所组成——高压发生器(A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J2)与低压发生器(B2)连通,低压发生器(B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J2)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K2)与吸收器(E2)连通,吸收器(E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K2)与高压发生器(A2)连通,高压发生器(A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低压发生器(B2)连通后低压发生器(B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I2)与冷凝器(C2)连通,低压发生器(B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C2)连通,冷凝器(A2)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H2)与蒸发器(D2)连通,蒸发器(D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E2)连通,高压发生器(A2)和蒸发器(D2)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冷凝器(C2)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E2)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的单级串联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分汽室(1)、新增吸收器(2)、新增冷剂液泵(4)或新增节流阀(6)、新增溶液泵(3)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采用溶液串联循环——将低压发生器(B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F2)、第一溶液热交换器(J2)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K2)与吸收器(E2)连通改为低压发生器(B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F2)、第一溶液热交换器(J2)、第二溶液热交换器(K2)和吸收器(E2)与新增分汽室(1)连通,新增分汽室(1)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3)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与新增吸收器(2)连通,新增吸收器(2)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与吸收器(E2)连通;将吸收器(E2)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改为冷凝器(C2)或蒸发器(D2)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4)与吸收器(E2)连通后吸收器(E2)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2)连通、或改为冷凝器(C2)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H2)与吸收器(E2)连通后吸收器(E2)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2)连通并同时将冷凝器(C2)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H2)与蒸发器(D2)连通改为冷凝器(C2)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H2)、新增节流阀(6)与蒸发器(D2)连通;新增分汽室(1)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C2)连通,新增吸收器(2)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单级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完成余热温度的前期提升、并通过吸收器(E2)加热流经其内的冷剂液成冷剂蒸汽向新增吸收器(2)提供和加热流经其内的溶液提供给新增分汽室(1),新增分汽室(1)的冷剂蒸汽进入冷凝器(C2)而浓溶液进入新增吸收器(2),进入新增吸收器(2)浓溶液吸收来自吸收器(E2)的冷剂蒸汽并向被加热介质提供高温热负荷,得到单级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两级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13.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在由高压发生器(A2)、低压发生器(B2)、冷凝器(C2)、蒸发器(D2)、吸收器(E2)、溶液泵(F2)、冷剂液泵(H2)、节流阀(I2)、第一溶液热交换器(J2)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K2)所组成——高压发生器(A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J2)与低压发生器(B2)连通,低压发生器(B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J2)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K2)与吸收器(E2)连通,吸收器(E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K2)与高压发生器(A2)连通,高压发生器(A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低压发生器(B2)连通后低压发生器(B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I2)与冷凝器(C2)连通,低压发生器(B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C2)连通,冷凝器(A2)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H2)与蒸发器(D2)连通,蒸发器(D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E2)连通,高压发生器(A2)和蒸发器(D2)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冷凝器(C2)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E2)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的单级串联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分汽室(1)、新增吸收器(2)、新增冷剂液泵(4)或新增节流阀(6)、新增溶液泵(3)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采用溶液独立循环——新增分汽室(1)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3)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与新增吸收器(2)连通,新增吸收器(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和吸收器(E2)与新增分汽室(1)连通;将吸收器(E2)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改为冷凝器(C2)或蒸发器(D2)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4)与吸收器(E2)连通后吸收器(E2)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2)连通、或改为冷凝器(C2)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H2)与吸收器(E2)连通后吸收器(E2)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2)连通并同时将冷凝器(C2)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H2)与蒸发器(D2)连通改为冷凝器(C2)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H2)、新增节流阀(6)与蒸发器(D2)连通;新增分汽室(1)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C2)连通,新增吸收器(2)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单级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完成余热温度的前期提升、并通过吸收器(E2)加热流经其内的冷剂液成冷剂蒸汽向新增吸收器(2)提供和加热流经其内的溶液提供给新增分汽室(1),新增分汽室(1)的冷剂蒸汽进入冷凝器(C2)而浓溶液进入新增吸收器(2),进入新增吸收器(2)浓溶液吸收来自吸收器(E2)的冷剂蒸汽并向被加热介质提供高温热负荷,得到单级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两级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14.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在由高压发生器(A2)、低压发生器(B2)、冷凝器(C2)、蒸发器(D2)、吸收器(E2)、第一溶液泵(F2)、第二溶液泵(G2)、冷剂液泵(H2)、节流阀(I2)、第一溶液热交换器(J2)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K2)所组成——高压发生器(A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F2)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J2)与吸收器(E2)连通,吸收器(E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J2)与高压发生器(A2)连通,低压发生器(B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G2)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K2)与吸收器(E2)连通,吸收器(E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K2)与低压发生器(B2)连通,高压发生器(A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低压发生器(B2)连通后低压发生器(B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I2)与冷凝器(C2)连通,低压发生器(B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C2)连通,冷凝器(A2)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H2)与蒸发器(D2)连通,蒸发器(D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E2)连通,高压发生器(A2)和蒸发器(D2)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冷凝器(C2)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E2)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的单级并联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分汽室(1)、新增吸收器(2)、新增冷剂液泵(4)或新增节流阀(6)、新增溶液泵(3)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采用溶液串联循环——将高压发生器(A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F2)、第一溶液热交换器(J2)与吸收器(E2)连通和低压发生器(B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G2)、第二溶液热交换器(K2)与吸收器(E2)连通调整为将高压发生器(A2)经第一溶液泵(F2)、第一溶液热交换器(J2)之后和低压发生器(B2)经第二溶液泵(G2)、第二溶液热交换器(K2)之后的两路浓溶液管路汇合并再经吸收器(E2)与新增分汽室(1)连通,新增分汽室(1)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3)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与新增吸收器(2)连通,新增吸收器(2)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与吸收器(E2)连通;将吸收器(E2)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改为冷凝器(C2)或蒸发器(D2)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4)与吸收器(E2)连通后吸收器(E2)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2)连通、或改为冷凝器(C2)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H2)与吸收器(E2)连通后吸收器(E2)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2)连通并同时将冷凝器(C2)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H2)与蒸发器(D2)连通改为冷凝器(C2)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H2)、新增节流阀(6)与蒸发器(D2)连通;新增分汽室(1)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C2)连通,新增吸收器(2)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单级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完成余热温度的前期提升、并通过吸收器(E2)加热流经其内的冷剂液成冷剂蒸汽向新增吸收器(2)提供和加热流经其内的溶液提供给新增分汽室(1),新增分汽室(1)的冷剂蒸汽进入冷凝器(C2)而浓溶液进入新增吸收器(2),进入新增吸收器(2)浓溶液吸收来自吸收器(E2)的冷剂蒸汽并向被加热介质提供高温热负荷,得到单级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两级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15.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在由高压发生器(A2)、低压发生器(B2)、冷凝器(C2)、蒸发器(D2)、吸收器(E2)、第一溶液泵(F2)、第二溶液泵(G2)、冷剂液泵(H2)、节流阀(I2)、第一溶液热交换器(J2)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K2)所组成——高压发生器(A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F2)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J2)与吸收器(E2)连通,吸收器(E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J2)与高压发生器(A2)连通,低压发生器(B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G2)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K2)与吸收器(E2)连通,吸收器(E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K2)与低压发生器(B2)连通,高压发生器(A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低压发生器(B2)连通后低压发生器(B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I2)与冷凝器(C2)连通,低压发生器(B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C2)连通,冷凝器(A2)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H2)与蒸发器(D2)连通,蒸发器(D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E2)连通,高压发生器(A2)和蒸发器(D2)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冷凝器(C2)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E2)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的单级并联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分汽室(1)、新增吸收器(2)、新增冷剂液泵(4)或新增节流阀(6)、新增溶液泵(3)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采用溶液串联循环——或将高压发生器(A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F2)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J2)与吸收器(E2)连通调整为高压发生器(A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F2)、第一溶液热交换器(J2)和吸收器(E2)与新增分汽室(1)连通,或将低压发生器(B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G2)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K2)与吸收器(E2)连通调整为低压发生器(B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G2)、第二溶液热交换器(K2)和吸收器(E2)连通与新增分汽室(1);新增分汽室(1)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3)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与新增吸收器(2)连通,新增吸收器(2)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与吸收器(E2)连通;将吸收器(E2)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改为冷凝器(C2)或蒸发器(D2)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4)与吸收器(E2)连通后吸收器(E2)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2)连通、或改为冷凝器(C2)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H2)与吸收器(E2)连通后吸收器(E2)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2)连通并同时将冷凝器(C2)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H2)与蒸发器(D2)连通改为冷凝器(C2)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H2)、新增节流阀(6)与蒸发器(D2)连通;新增分汽室(1)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C2)连通,新增吸收器(2)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单级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完成余热温度的前期提升、并通过吸收器(E2)加热流经其内的冷剂液成冷剂蒸汽向新增吸收器(2)提供和加热流经其内的溶液提供给新增分汽室(1),新增分汽室(1)的冷剂蒸汽进入冷凝器(C2)而浓溶液进入新增吸收器(2),进入新增吸收器(2)浓溶液吸收来自吸收器(E2)的冷剂蒸汽并向被加热介质提供高温热负荷,得到单级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两级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16.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在由高压发生器(A2)、低压发生器(B2)、冷凝器(C2)、蒸发器(D2)、吸收器(E2)、第一溶液泵(F2)、第二溶液泵、冷剂液泵(H2)、节流阀(I2)、第一溶液热交换器(J2)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K2)所组成——高压发生器(A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F2)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J2)与吸收器(E2)连通,吸收器(E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J2)与高压发生器(A2)连通,低压发生器(B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G2)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K2)与吸收器(E2)连通,吸收器(E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K2)与低压发生器(B2)连通,高压发生器(A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低压发生器(B2)连通后低压发生器(B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I2)与冷凝器(C2)连通,低压发生器(B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C2)连通,冷凝器(A2)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H2)与蒸发器(D2)连通,蒸发器(D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E2)连通,高压发生器(A2)和蒸发器(D2)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冷凝器(C2)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E2)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的单级并联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分汽室(1)、新增吸收器(2)、新增冷剂液泵(4)或新增节流阀(6)、新增溶液泵(3)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采用溶液独立循环——新增分汽室(1)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3)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与新增吸收器(2)连通,新增吸收器(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和吸收器(E2)与新增分汽室(1)连通;将吸收器(E2)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改为冷凝器(C2)或蒸发器(D2)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4)与吸收器(E2)连通后吸收器(E2)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2)连通、或改为冷凝器(C2)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H2)与吸收器(E2)连通后吸收器(E2)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2)连通并同时将冷凝器(C2)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H2)与蒸发器(D2)连通改为冷凝器(C2)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H2)、新增节流阀(6)与蒸发器(D2)连通;新增分汽室(1)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C2)连通,新增吸收器(2)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单级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完成余热温度的前期提升、并通过吸收器(E2)加热流经其内的冷剂液成冷剂蒸汽向新增吸收器(2)提供和加热流经其内的溶液提供给新增分汽室(1),新增分汽室(1)的冷剂蒸汽进入冷凝器(C2)而浓溶液进入新增吸收器(2),进入新增吸收器(2)浓溶液吸收来自吸收器(E2)的冷剂蒸汽并向被加热介质提供高温热负荷,得到单级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两级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17.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0提及的由高压发生器(A2)、低压发生器(B2)、冷凝器(C2)、蒸发器(D2)、第一吸收器(E2)、第一溶液泵(F2)、第二溶液泵(G2)、冷剂液泵(H2)、节流阀(I2)和溶液热交换器(J2)所组成的单级串联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再增加第二溶液热交换器(K2)、第二吸收器(L2)、分汽室(M2)、第三溶液泵(N2)或再加上第四溶液泵(O2)所构成——取消第二溶液泵(G2),将高压发生器(A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G2)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J2)与第一吸收器(E2)连通调整为高压发生器(A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J2)和第一吸收器(E2)与分汽室(M2)连通,分汽室(M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N2)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K2)与第二吸收器(L2)连通,第二吸收器(L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K2)或再经第四溶液泵(O2)与第一吸收器(E2)连通,分汽室(M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C2)连通,蒸发器(D2)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L2)连通,第二吸收器(L2)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取消第一吸收器(E2)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的回热式单级串联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增加新增分汽室(1)、新增吸收器(2)、新增冷剂液泵(4)或新增节流阀(6)、新增溶液泵(3)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采用溶液串联循环——将分汽室(M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N2)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K2)与第二吸收器(L2)连通改为分汽室(M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N2)、第二溶液热交换器(K2)和第二吸收器(L2)与新增分汽室(1)连通,新增分汽室(1)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3)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与新增吸收器(2)连通,新增吸收器(2)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与第二吸收器(L2)连通;将第二吸收器(L2)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改为冷凝器(C2)或蒸发器(D2)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4)与第二吸收器(L2)连通后第二吸收器(L2)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2)连通、或改为冷凝器(C2)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H2)与第二吸收器(L2)连通后第二吸收器(L2)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2)连通并同时将冷凝器(C2)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H2)与蒸发器(D2)连通改为冷凝器(C2)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H2)、新增节流阀(6)与蒸发器(D2)连通;新增分汽室(1)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C2)连通,新增吸收器(2)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回热式单级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完成余热温度的前期提升、并通过第二吸收器(L2)加热流经其内的冷剂液成冷剂蒸汽向新增吸收器(2)提供和加热流经其内的溶液提供给新增分汽室(1),新增分汽室(1)的冷剂蒸汽进入冷凝器(C2)而浓溶液进入新增吸收器(2),进入新增吸收器(2)浓溶液吸收来自第二吸收器(L2)的冷剂蒸汽并向被加热介质提供高温热负荷,得到回热式单级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两级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18.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0提及的由高压发生器(A2)、低压发生器(B2)、冷凝器(C2)、蒸发器(D2)、第一吸收器(E2)、第一溶液泵(F2)、第二溶液泵(G2)、冷剂液泵(H2)、节流阀(I2)和溶液热交换器(J2)所组成的单级串联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再增加第二溶液热交换器(K2)、第二吸收器(L2)、分汽室(M2)、第三溶液泵(N2)、第二蒸发器(Q2)和第二节流阀(R2)所构成——分汽室(M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N2)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K2)与第二吸收器(L2)连通,第二吸收器(L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K2)和第一吸收器(E2)与分汽室(M2)连通,分汽室(M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C2)连通,第一蒸发器(D2)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R2)与第二蒸发器(Q2)连通,第二蒸发器(Q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L2)连通,第二吸收器(L2)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取消第一吸收器(E2)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的回热式单级串联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增加新增分汽室(1)、新增吸收器(2)、新增冷剂液泵(4)或新增节流阀(6)、新增溶液泵(3)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采用溶液独立循环——新增分汽室(1)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3)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与新增吸收器(2)连通,新增吸收器(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和第二吸收器(L2)与新增分汽室(1)连通;将第二吸收器(L2)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改为冷凝器(C2)或第一蒸发器(D2)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4)与第二吸收器(L2)连通后第二吸收器(L2)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2)连通、或改为冷凝器(C2)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H2)与第二吸收器(L2)连通后第二吸收器(L2)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2)连通并同时将冷凝器(C2)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H2)与第一蒸发器(D2)连通改为冷凝器(C2)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H2)、新增节流阀(6)与第一蒸发器(D2)连通;新增分汽室(1)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C2)连通,新增吸收器(2)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回热式单级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完成余热温度的前期提升、并通过第二吸收器(L2)加热流经其内的冷剂液成冷剂蒸汽向新增吸收器(2)提供和加热流经其内的溶液提供给新增分汽室(1),新增分汽室(1)的冷剂蒸汽进入冷凝器(C2)而浓溶液进入新增吸收器(2),进入新增吸收器(2)浓溶液吸收来自第二吸收器(L2)的冷剂蒸汽并向被加热介质提供高温热负荷,得到回热式单级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两级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19.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2提及的在由高压发生器(A2)、低压发生器(B2)、冷凝器(C2)、蒸发器(D2)、第一吸收器(E2)、溶液泵(F2)、冷剂液泵(H2)、节流阀(I2)、第一溶液热交换器(J2)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K2)所组成的单级串联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再增加第三溶液热交换器(P2)、第二吸收器(L2)、分汽室(M2)、第三溶液泵(N2)、第二蒸发器(Q2)和第二节流阀(R2)所构成——将低压发生器(B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F2)、第一溶液热交换器(J2)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K2)与第一吸收器(E2)连通调整为低压发生器(B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F2)、第一溶液热交换器(J2)、第二溶液热交换器(K2)和第一吸收器(E2)与分汽室(M2)连通,分汽室(M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N2)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P2)与第二吸收器(L2)连通,第二吸收器(L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P2)与第一吸收器(E2)连通,分汽室(M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C2)连通,第一蒸发器(D2)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R2)与第二蒸发器(Q2)连通,第二蒸发器(Q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L2)连通,第二吸收器(L2)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取消第一吸收器(E2)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的回热式单级串联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增加新增分汽室(1)、新增吸收器(2)、新增冷剂液泵(4)或新增节流阀(6)、新增溶液泵(3)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采用溶液串联循环——将分汽室(M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N2)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P2)与第二吸收器(L2)连通改为分汽室(M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N2)、第三溶液热交换器(P2)和第二吸收器(L2)与新增分汽室(1)连通,新增分汽室(1)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3)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与新增吸收器(2)连通,新增吸收器(2)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与第二吸收器(L2)连通;将第二吸收器(L2)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改为冷凝器(C2)或第一蒸发器(D2)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4)与第二吸收器(L2)连通后第二吸收器(L2)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2)连通、或改为冷凝器(C2)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H2)与第二吸收器(L2)连通后第二吸收器(L2)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2)连通并同时将冷凝器(C2)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H2)与第一蒸发器(D2)连通改为冷凝器(C2)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H2)、新增节流阀(6)与第一蒸发器(D2)连通;新增分汽室(1)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C2)连通,新增吸收器(2)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回热式单级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完成余热温度的前期提升、并通过第二吸收器(L2)加热流经其内的冷剂液成冷剂蒸汽向新增吸收器(2)提供和加热流经其内的溶液提供给新增分汽室(1),新增分汽室(1)的冷剂蒸汽进入冷凝器(C2)而浓溶液进入新增吸收器(2),进入新增吸收器(2)浓溶液吸收来自第二吸收器(L2)的冷剂蒸汽并向被加热介质提供高温热负荷,得到回热式单级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两级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20.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2提及的在由高压发生器(A2)、低压发生器(B2)、冷凝器(C2)、蒸发器(D2)、第一吸收器(E2)、溶液泵(F2)、冷剂液泵(H2)、节流阀(I2)、第一溶液热交换器(J2)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K2)所组成的单级串联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再增加第三溶液热交换器(P2)、第二吸收器(L2)、分汽室(M2)和第三溶液泵(N2)所构成——分汽室(M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N2)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P2)与第二吸收器(L2)连通,第二吸收器(L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P2)和第一吸收器(E2)与分汽室(M2)连通,分汽室(M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C2)连通,蒸发器(D2)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L2)连通,第二吸收器(L2)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取消第一吸收器(E2)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的回热式单级串联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增加新增分汽室(1)、新增吸收器(2)、新增冷剂液泵(4)或新增节流阀(6)、新增溶液泵(3)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采用溶液独立循环——新增分汽室(1)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3)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与新增吸收器(2)连通,新增吸收器(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和第二吸收器(L2)与新增分汽室(1)连通;将第二吸收器(L2)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改为冷凝器(C2)或蒸发器(D2)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4)与第二吸收器(L2)连通后第二吸收器(L2)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2)连通、或改为冷凝器(C2)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H2)与第二吸收器(L2)连通后第二吸收器(L2)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2)连通并同时将冷凝器(C2)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H2)与蒸发器(D2)连通改为冷凝器(C2)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H2)、新增节流阀(6)与蒸发器(D2)连通;新增分汽室(1)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C2)连通,新增吸收器(2)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回热式单级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完成余热温度的前期提升、并通过第二吸收器(L2)加热流经其内的冷剂液成冷剂蒸汽向新增吸收器(2)提供和加热流经其内的溶液提供给新增分汽室(1),新增分汽室(1)的冷剂蒸汽进入冷凝器(C2)而浓溶液进入新增吸收器(2),进入新增吸收器(2)浓溶液吸收来自第二吸收器(L2)的冷剂蒸汽并向被加热介质提供高温热负荷,得到回热式单级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两级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21.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4提及的在由高压发生器(A2)、低压发生器(B2)、冷凝器(C2)、蒸发器(D2)、第一吸收器(E2)、第一溶液泵(F2)、第二溶液泵(G2)、冷剂液泵(H2)、节流阀(I2)、第一溶液热交换器(J2)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K2)所组成的单级并联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再增加第三溶液热交换器(P2)、第二吸收器(L2)、分汽室(M2)、第三溶液泵(N2)、第二蒸发器(Q2)和第二节流阀(R2)所构成——将高压发生器(A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F2)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J2)与第一吸收器(E2)连通调整为高压发生器(A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F2)、第一溶液热交换器(J2)和第一吸收器(E2)与分汽室(M2)连通,将低压发生器(B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G2)和第二溶液泵热交换器(K2)与第一吸收器(E2)连通调整为低压发生器(B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G2)和第二溶液泵热交换器(K2)之后与高压发生器(A2)经第一溶液泵(F2)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J2)的浓溶液管路汇合,分汽室(M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N2)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P2)与第二吸收器(L2)连通,第二吸收器(L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P2)与第一吸收器(E2)连通,分汽室(M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C2)连通,第一蒸发器(D2)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R2)与第二蒸发器(Q2)连通,第二蒸发器(Q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L2)连通,第二吸收器(L2)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取消第一吸收器(E2)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的回热式单级串联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增加新增分汽室(1)、新增吸收器(2)、新增冷剂液泵(4)或新增节流阀(6)、新增溶液泵(3)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采用溶液串联循环——将分汽室(M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N2)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P2)与第二吸收器(L2)连通改为分汽室(M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N2)、第三溶液热交换器(P2)和第二吸收器(L2)与新增分汽室(1)连通,新增分汽室(1)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3)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与新增吸收器(2)连通,新增吸收器(2)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与第二吸收器(L2)连通;将第二吸收器(L2)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改为冷凝器(C2)或第一蒸发器(D2)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4)与第二吸收器(L2)连通后第二吸收器(L2)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2)连通、或改为冷凝器(C2)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H2)与第二吸收器(L2)连通后第二吸收器(L2)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2)连通并同时将冷凝器(C2)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H2)与第一蒸发器(D2)连通改为冷凝器(C2)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H2)、新增节流阀(6)与第一蒸发器(D2)连通;新增分汽室(1)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C2)连通,新增吸收器(2)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回热式单级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完成余热温度的前期提升、并通过第二吸收器(L2)加热流经其内的冷剂液成冷剂蒸汽向新增吸收器(2)提供和加热流经其内的溶液提供给新增分汽室(1),新增分汽室(1)的冷剂蒸汽进入冷凝器(C2)而浓溶液进入新增吸收器(2),进入新增吸收器(2)浓溶液吸收来自第二吸收器(L2)的冷剂蒸汽并向被加热介质提供高温热负荷,得到回热式单级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两级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22.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4提及的在由高压发生器(A2)、低压发生器(B2)、冷凝器(C2)、蒸发器(D2)、第一吸收器(E2)、第一溶液泵(F2)、第二溶液泵(G2)、冷剂液泵(H2)、节流阀(I2)、第一溶液热交换器(J2)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K2)所组成的单级并联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再增加第三溶液热交换器(P2)、第二吸收器(L2)、分汽室(M2)和第三溶液泵(N2)所构成——分汽室(M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N2)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P2)与第二吸收器(L2)连通,第二吸收器(L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P2)和第一吸收器(E2)与分汽室(M2)连通,分汽室(M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C2)连通,蒸发器(D2)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L2)连通,第二吸收器(L2)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取消第一吸收器(E2)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的回热式单级并联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增加新增分汽室(1)、新增吸收器(2)、新增冷剂液泵(4)或新增节流阀(6)、新增溶液泵(3)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采用溶液独立循环——新增分汽室(1)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3)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与新增吸收器(2)连通,新增吸收器(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和第二吸收器(L2)与新增分汽室(1)连通;将第二吸收器(L2)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改为冷凝器(C2)或蒸发器(D2)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4)与第二吸收器(L2)连通后第二吸收器(L2)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2)连通、或改为冷凝器(C2)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H2)与第二吸收器(L2)连通后第二吸收器(L2)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2)连通并同时将冷凝器(C2)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H2)与蒸发器(D2)连通改为冷凝器(C2)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H2)、新增节流阀(6)与蒸发器(D2)连通;新增分汽室(1)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C2)连通,新增吸收器(2)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回热式单级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完成余热温度的前期提升、并通过第二吸收器(L2)加热流经其内的冷剂液成冷剂蒸汽向新增吸收器(2)提供和加热流经其内的溶液提供给新增分汽室(1),新增分汽室(1)的冷剂蒸汽进入冷凝器(C2)而浓溶液进入新增吸收器(2),进入新增吸收器(2)浓溶液吸收来自第二吸收器(L2)的冷剂蒸汽并被加热介质提供高温热负荷,得到回热式单级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两级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23.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8-22所述的任一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将新增冷剂液泵(4)或冷剂液泵(H2)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二吸收器(L2)连通后第二吸收器(L2)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2)连通调整为新增冷剂液泵(4)或冷剂液泵(H2)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一吸收器(E2)连通后第一吸收器(E2)再有冷剂蒸汽与新增吸收器(2)连通;回热式单级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完成余热温度的前期提升、并通过第一吸收器(E2)加热流经其内的冷剂液成冷剂蒸汽向新增吸收器(2)提供和通过第二吸收器(L2)加热流经其内的溶液提供给新增分汽室(1),新增分汽室(1)的冷剂蒸汽进入冷凝器(C2)而浓溶液进入新增吸收器(2),进入新增吸收器(2)浓溶液吸收来自第二吸收器(L2)的冷剂蒸汽并向被加热介质提供高温热负荷;第二吸收器(L2)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时,由第二吸收器(L2)和新增吸收器(2)分别向被加热介质供热;得到回热式单级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两级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24.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在由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吸收-蒸发器、吸收器、溶液泵、第一冷剂液泵、节流阀或第二冷剂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所组成——发生器(A3)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泵(F3)、第一溶液热交换器(I3)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J3)与吸收器(E3)连通,吸收器(E3)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J3)与吸收-蒸发器(D3)连通,吸收-蒸发器(D3)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I3)与发生器(A3)连通,发生器(A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B3)连通,冷凝器(3)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冷剂液泵(G3)后分别再经节流阀(H3)与蒸发器(C3)连通和直接与吸收-蒸发器(D3)连通后吸收-蒸发器(D3)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E3)连通、或冷凝器(3)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冷剂液泵(G3)与蒸发器(C3)连通而蒸发器(C3)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K3)与吸收-蒸发器(D3)连通后吸收-蒸发器(D3)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E3)连通,蒸发器(C3)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蒸发器(D3)连通,发生器(A3)和蒸发器(C3)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冷凝器(B3)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E3)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的单发生器两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分汽室(1)、新增吸收器(2)、新增冷剂液泵(4)或新增节流阀(6)、新增溶液泵(3)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采用溶液串联循环——将发生器(A3)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泵(F3)、第一溶液热交换器(I3)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J3)与吸收器(E3)连通改为发生器(A3)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泵(F3)、第一溶液热交换器(I3)、第二溶液热交换器(J3)和吸收器(E3)与新增分汽室(1)连通,新增分汽室(1)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3)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与新增吸收器(2)连通,新增吸收器(2)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与吸收器(E3)连通;将吸收器(E3)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或改为冷凝器(B3)或蒸发器(C3)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4)与吸收器(E3)连通后吸收器(E3)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2)连通、或改为蒸发器(C3)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K3)与吸收器(E3)连通后吸收器(E3)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2)连通并同时将蒸发器(C3)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K3)与吸收-蒸发器(D3)连通调整为蒸发器(C3)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K3)、新增节流阀(6)与吸收-蒸发器(D3)连通;新增分汽室(1)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B3)连通,新增吸收器(2)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单发生器两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完成余热温度的前期两级提升、并通过吸收器(E3)加热流经其内的冷剂液成冷剂蒸汽向新增吸收器(2)提供和加热流经其内的溶液汽化后进入新增分汽室(1),新增分汽室(1)的冷剂蒸汽进入冷凝器(B3)而浓溶液进入新增吸收器(2),进入新增吸收器(2)浓溶液吸收来自吸收器(E3)的冷剂蒸汽并向被加热介质提供高温热负荷,得到单发生器两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三级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25.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在由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吸收-蒸发器、吸收器、溶液泵、第一冷剂液泵、节流阀或第二冷剂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所组成——发生器(A3)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泵(F3)、第一溶液热交换器(I3)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J3)与吸收器(E3)连通,吸收器(E3)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J3)与吸收-蒸发器(D3)连通,吸收-蒸发器(D3)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I3)与发生器(A3)连通,发生器(A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B3)连通,冷凝器(3)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冷剂液泵(G3)后分别再经节流阀(H3)与蒸发器(C3)连通和直接与吸收-蒸发器(D3)连通后吸收-蒸发器(D3)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E3)连通、或冷凝器(3)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冷剂液泵(G3)与蒸发器(C3)连通而蒸发器(C3)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K3)与吸收-蒸发器(D3)连通后吸收-蒸发器(D3)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E3)连通,蒸发器(C3)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蒸发器(D3)连通,发生器(A3)和蒸发器(C3)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冷凝器(B3)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E3)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的单发生器两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分汽室(1)、新增吸收器(2)、新增冷剂液泵(4)或新增节流阀(6)、新增溶液泵(3)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采用溶液独立循环——新增分汽室(1)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3)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与新增吸收器(2)连通,新增吸收器(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和吸收器(E3)与新增分汽室(1)连通;将吸收器(E3)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或改为冷凝器(B3)或蒸发器(C3)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4)与吸收器(E3)连通后吸收器(E3)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2)连通、或改为蒸发器(C3)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K3)与吸收器(E3)连通后吸收器(E3)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2)连通并同时将蒸发器(C3)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K3)与吸收-蒸发器(D3)连通调整为蒸发器(C3)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K3)、新增节流阀(6)与吸收-蒸发器(D3)连通;新增分汽室(1)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B3)连通,新增吸收器(2)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单发生器两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完成余热温度的前期两级提升、并通过吸收器(E3)加热流经其内的冷剂液成冷剂蒸汽向新增吸收器(2)提供和加热流经其内的溶液汽化后进入新增分汽室(1),新增分汽室(1)的冷剂蒸汽进入冷凝器(B3)而浓溶液进入新增吸收器(2),进入新增吸收器(2)浓溶液吸收来自吸收器(E3)的冷剂蒸汽并向被加热介质提供高温热负荷,得到单发生器两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的三级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26.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在权利要求3-25所述的任一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第二分汽室(7)、新增第二吸收器(8)、新增第二节流阀(10)或新增第二冷剂液泵(12)、新增第二溶液泵(9)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采用溶液串联循环——将新增分汽室(1)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3)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与新增第一吸收器(2)连通改为新增分汽室(1)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3)、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和新增第一吸收器(2)与新增第二分汽室(7)连通,新增第二分汽室(7)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9)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与新增第二吸收器(8)连通,新增第二吸收器(8)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与新增第一吸收器(2)连通;将新增吸收器(2)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改为冷凝器或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冷剂液泵(12)与新增第一吸收器(2)连通后新增第一吸收器(2)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吸收器(8)连通、或改为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新增吸收器(2)连通后新增第一吸收器(2)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吸收器(8)连通并同时将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其它部件——蒸发器或吸收器或吸收-蒸发器——连通调整为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新增第二节流阀(10)与其它部件——蒸发器或吸收器或吸收-蒸发器——连通;新增第二分汽室(7)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新增第二吸收器(8)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第一吸收器(2)加热流经其内的冷剂液成冷剂蒸汽向新增第二吸收器(8)提供和加热流经其内的溶液汽化后进入新增第二分汽室(7),新增第二分汽室(7)的冷剂蒸汽进入冷凝器而浓溶液进入新增第二吸收器(8),进入新增第二吸收器(8)浓溶液吸收来自新增第一吸收器(2)的冷剂蒸汽并被加热介质提供高温热负荷,得到相应的三级或多级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27.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在权利要求3-25所述的任一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第二分汽室(7)、新增第二吸收器(8)、新增第二节流阀(10)或新增第二冷剂液泵(12)、新增第二溶液泵(9)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采用溶液独立循环——新增第二分汽室(7)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9)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与新增第二吸收器(8)连通,新增第二吸收器(8)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和新增第一吸收器(2)与新增第二分汽室(7)连通;将新增吸收器(2)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改为冷凝器或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冷剂液泵(12)与新增第一吸收器(2)连通后新增第一吸收器(2)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吸收器(8)连通、或改为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新增吸收器(2)连通后新增第一吸收器(2)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吸收器(8)连通并同时将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其它部件——蒸发器、吸收器或吸收-蒸发器——连通调整为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新增第二节流阀(10)与其它部件——蒸发器、吸收器或吸收-蒸发器——连通;新增第二分汽室(7)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新增第二吸收器(8)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第一吸收器(2)加热流经其内的冷剂液成冷剂蒸汽向新增第二吸收器(8)提供和加热流经其内的溶液汽化后进入新增第二分汽室(7),新增第二分汽室(7)的冷剂蒸汽进入冷凝器而浓溶液进入新增第二吸收器(8),进入新增第二吸收器(8)浓溶液吸收来自新增第一吸收器(2)的冷剂蒸汽并被加热介质提供高温热负荷,得到相应的三级或多级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28.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3、5、10、12、14-15、21所述的任一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再增吸收器(a1)和再增溶液热交换器(b1),自新增分汽室(1)经新增溶液泵(3)增设浓溶液管路再经再增溶液热交换器(b1)与再增吸收器(a1)连通,再增吸收器(a1)还有稀溶液管路经再增溶液热交换器(b1)与发生器或低压发生器连通,自第一蒸发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再增吸收器(a1)连通,再增吸收器(a1)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得到带有低温供热端的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29.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3、5、10、12、14-15、21所述的任一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再增吸收器(a1)、再增溶液热交换器(b1)和再增溶液调节阀(c1),自新增分汽室(1)经新增溶液泵(3)增设浓溶液管路再经再增溶液调节阀(c1)与再增吸收器(a1)连通,再增吸收器(a1)还有稀溶液管路经再增溶液热交换器(b1)与发生器或低压发生器连通,将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一个或若干溶液热交换器连通吸收器的管路改为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再增溶液热交换器(b1)和一个或若干溶液热交换器连通吸收器,蒸发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再增吸收器(a1)连通,再增吸收器(a1)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得到带有低温供热端的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30.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3、5、10、12、14-15、21所述和带有单一蒸发器的任一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再增吸收器(a1)、再增溶液热交换器(b1)、再增蒸发器(d1)和再增节流阀(e1),蒸发器有冷剂液管路经再增节流阀(e1)与再增蒸发器(d1)连通,将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或吸收-蒸发器连通调整为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再增吸收器(a1)连通,再增蒸发器(d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或吸收-蒸发器连通,自新增分汽室(1)经新增溶液泵(3)增设浓溶液管路再经再增溶液热交换器(b1)与再增吸收器(a1)连通,再增吸收器(a1)还有稀溶液管路经再增溶液热交换器(b1)连通发生器或低压发生器,再增吸收器(a1)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得到带有低温供热端的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31.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3、5、10、12、14-15、21所述和带有单一蒸发器的任一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再增吸收器(a1)、再增溶液热交换器(b1)、再增溶液调节阀(c1)、再增蒸发器(d1)和再增节流阀(e1),蒸发器有冷剂液管路经再增节流阀(e1)与再增蒸发器(d1)连通,将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或吸收-蒸发器连通调整为再增蒸发器(d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或吸收-蒸发器连通,自新增分汽室(1)经新增溶液泵(3)增设浓溶液管路再经再增溶液调节阀(c1)与再增吸收器(a1)连通,再增吸收器(a1)还有稀溶液管路经再增溶液热交换器(b1)与发生器或低压发生器连通,将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一个或若干溶液热交换器连通吸收器的管路改为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再增溶液热交换器(b1)和一个或若干溶液热交换器连通吸收器,自蒸发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连通再增吸收器(a1),再增吸收器(a1)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得到带有低温供热端的两级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32.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3-25所述的任一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针对增加新增分汽室(1)、新增吸收器(2)、新增冷剂液泵(4)或新增节流阀(6)、新增溶液泵(3)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形成的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增加回热分汽室、回热吸收器、回热溶液泵和回热溶液热交换器,回热分汽室(a2)有浓溶液管路经回热溶液泵(c2)和回热溶液热交换器(d2)与回热吸收器(b2)连通,回热吸收器(b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回热溶液热交换器(d2)和新增吸收器(2)与回热分汽室(a2)连通,自吸收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回热吸收器(b2)连通,回热分汽室(a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回热吸收器(b2)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保留或取消新增吸收器(2)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得到回热式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针对由增加新增第一分汽室(1)、新增第一吸收器(2)、新增第一冷剂液泵(4)或新增第一节流阀(6)、新增第一溶液泵(3)、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5)、新增第二分汽室(7)、新增第二吸收器(8)、新增第二节流阀(10)或新增第二冷剂液泵(12)、新增第二溶液泵(9)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形成的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增加回热分汽室、回热吸收器、回热溶液泵和回热溶液热交换器,回热分汽室(a2)有浓溶液管路经回热溶液泵(c2)和回热溶液热交换器(d2)与回热吸收器(b2)连通,回热吸收器(b2)再有稀溶液管路经回热溶液热交换器(d2)和新增第二吸收器(8)与回热分汽室(a2)连通,自向新增第一吸收器(2)提供冷剂蒸汽的吸收器或新增第一吸收器(2)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回热吸收器(b2)连通,回热分汽室(a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回热吸收器(b2)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保留或取消新增第二吸收器(8)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得到回热式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33.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3-25所述的任一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针对增加新增分汽室(1)、新增吸收器(2)、新增冷剂液泵(4)或新增节流阀(6)、新增溶液泵(3)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形成的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增加回热分汽室、回热吸收器、回热第一溶液泵、回热溶液热交换器或再加上回热第二溶液泵,将新增分汽室(1)经新增溶液泵(3)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与新增吸收器(2)连通改为新增分汽室(1)经新增溶液泵(3)、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和新增吸收器(2)与回热分汽室(a2)连通,回热分汽室(a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回热第一溶液泵(c2)和回热溶液热交换器(d2)与回热吸收器(b2)连通,回热吸收器(b2)再有稀溶液管路经回热溶液热交换器(d2)或再经回热第二溶液泵(e2)与新增吸收器(2)连通,自吸收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回热吸收器(b2)连通,回热分汽室(a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回热吸收器(b2)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保留或取消新增吸收器(2)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得到回热式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针对由增加新增第一分汽室(1)、新增第一吸收器(2)、新增第一冷剂液泵(4)或新增第一节流阀(6)、新增第一溶液泵(3)、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5)、新增第二分汽室(7)、新增第二吸收器(8)、新增第二节流阀(10)或新增第二冷剂液泵(12)、新增第二溶液泵(9)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形成的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增加回热分汽室、回热吸收器、回热第一溶液泵、回热溶液热交换器或再加上回热第二溶液泵,将新增第二分汽室(7)经新增第二溶液泵(9)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与新增第二吸收器(8)连通改为新增第二分汽室(7)经新增第二溶液泵(9)、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和新增第二吸收器(8)与回热分汽室(a2)连通,回热分汽室(a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回热溶液泵(c2)和回热溶液热交换器(d2)与回热吸收器(b2)连通,回热吸收器(b2)再有稀溶液管路经回热溶液热交换器(d2)或再经回热第二溶液泵(e2)与新增第二吸收器(8)连通,自向新增第一吸收器(2)提供冷剂蒸汽的吸收器或新增吸收器(2)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回热吸收器(b2)连通,回热分汽室(a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回热吸收器(b2)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保留或取消新增第二吸收器(8)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得到回热式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0101670286A CN101832676B (zh) | 2009-04-14 | 2010-04-14 | 提高热泵供热温度的方法与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0910020152.7 | 2009-04-14 | ||
CN200910020152A CN101532748A (zh) | 2009-04-14 | 2009-04-14 | 一种提高热泵供热温度的方法与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
CN2010101670286A CN101832676B (zh) | 2009-04-14 | 2010-04-14 | 提高热泵供热温度的方法与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832676A true CN101832676A (zh) | 2010-09-15 |
CN101832676B CN101832676B (zh) | 2012-10-31 |
Family
ID=427168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0101670286A Active CN101832676B (zh) | 2009-04-14 | 2010-04-14 | 提高热泵供热温度的方法与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1832676B (zh) |
Cited B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968286A (zh) * | 2010-10-10 | 2011-02-09 | 李华玉 | 双吸收-双发生系统与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
CN102102919A (zh) * | 2011-01-06 | 2011-06-22 | 李华玉 | 回热式两级吸收-发生系统与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
WO2012083494A1 (zh) * | 2010-12-21 | 2012-06-28 | Li Huayu | 回热式吸收-发生系统与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
WO2012094775A1 (zh) * | 2011-01-10 | 2012-07-19 | Li Huayu | 回热式两级吸收-发生系统与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
CN102778072A (zh) * | 2012-07-12 | 2012-11-14 | 李华玉 | 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
CN113899113A (zh) * | 2021-12-13 | 2022-01-07 | 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 烟气余热梯级回收装置及方法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FR2435676A1 (fr) * | 1978-04-11 | 1980-04-04 | Ciboit Jacques | Procede de refroidissement d'un lait concentre chaud provenant d'un evaporateur par detentes etagees |
JP2000088391A (ja) * | 1998-09-10 | 2000-03-31 | Hitachi Ltd | 吸収冷凍機 |
JP2002081791A (ja) * | 2000-09-04 | 2002-03-22 | Osaka Gas Co Ltd | 排熱吸収冷凍機 |
CN101000180A (zh) * | 2006-12-27 | 2007-07-18 | 李华玉 | 两级与多级吸收式制冷机 |
CN101012983A (zh) * | 2006-11-24 | 2007-08-08 | 李华玉 | 两级与多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
2010
- 2010-04-14 CN CN2010101670286A patent/CN101832676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FR2435676A1 (fr) * | 1978-04-11 | 1980-04-04 | Ciboit Jacques | Procede de refroidissement d'un lait concentre chaud provenant d'un evaporateur par detentes etagees |
JP2000088391A (ja) * | 1998-09-10 | 2000-03-31 | Hitachi Ltd | 吸収冷凍機 |
JP2002081791A (ja) * | 2000-09-04 | 2002-03-22 | Osaka Gas Co Ltd | 排熱吸収冷凍機 |
CN101012983A (zh) * | 2006-11-24 | 2007-08-08 | 李华玉 | 两级与多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CN101000180A (zh) * | 2006-12-27 | 2007-07-18 | 李华玉 | 两级与多级吸收式制冷机 |
Cited By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968286A (zh) * | 2010-10-10 | 2011-02-09 | 李华玉 | 双吸收-双发生系统与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
WO2012083494A1 (zh) * | 2010-12-21 | 2012-06-28 | Li Huayu | 回热式吸收-发生系统与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
CN102102919A (zh) * | 2011-01-06 | 2011-06-22 | 李华玉 | 回热式两级吸收-发生系统与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
CN102102919B (zh) * | 2011-01-06 | 2015-11-25 | 李华玉 | 回热式两级吸收-发生系统与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
WO2012094775A1 (zh) * | 2011-01-10 | 2012-07-19 | Li Huayu | 回热式两级吸收-发生系统与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
CN102778072A (zh) * | 2012-07-12 | 2012-11-14 | 李华玉 | 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
CN102778072B (zh) * | 2012-07-12 | 2014-07-30 | 李华玉 | 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
CN113899113A (zh) * | 2021-12-13 | 2022-01-07 | 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 烟气余热梯级回收装置及方法 |
CN113899113B (zh) * | 2021-12-13 | 2022-03-15 | 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 烟气余热梯级回收装置及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832676B (zh) | 2012-10-3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532748A (zh) | 一种提高热泵供热温度的方法与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1586891B (zh) | 回热式发生-吸收系统与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1004303B (zh) | 三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1000179B (zh) | 三级吸收式制冷机 | |
CN101776344B (zh) | 回热式发生-吸收系统与基于其上的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1832676A (zh) | 提高热泵供热温度的方法与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1957093B (zh) | 吸收-再吸收-发生系统与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1957092A (zh) | 第三类吸收-发生系统与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1799222B (zh) | 回热式发生-吸收系统与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1644505B (zh) | 在双效或多效基础上增加高温供热端的复合吸收式热泵 | |
CN102042712A (zh) | 回热式吸收-发生系统与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1979936A (zh) | 回热式吸收-发生系统与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1957091B (zh) | 回热式三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1266086B (zh) | 一种复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1398237B (zh) | 在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上增加相邻高温供热端的方法 | |
CN101520251B (zh) | 发生-吸收-再吸收系统与分段吸收型吸收式机组 | |
CN101968285B (zh) | 回热式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
CN201081401Y (zh) | 一种低品位余热回收热泵热水装置 | |
CN101672548A (zh) | 双效流程基础上的复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1476798A (zh) | 双效与多效及其基础上的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1373112A (zh) | 一种由增加低温供热端而形成的复合吸收式热泵 | |
CN101825370A (zh) | 回热式双效和多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1929763B (zh) | 单级基础上的复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1799221B (zh) | 双效与多效及其基础上的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1504214B (zh) | 吸收-发生-再发生体系与分段发生吸收式机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56 | Change in the name or address of the patentee | ||
CP02 |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
Address after: 266555 Shandong Jiangshan Qingdao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Road No. 123 Building 1 unit 5 Jiangshan Ruicheng room 2101 Patentee after: Li Huayu Address before: 257061, No. 271, two North Road, Dongying District, Shandong, Dongying,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Hua Dong) 7082501 Patentee before: Li Huay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