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778072B - 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 Google Patents

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778072B
CN102778072B CN201210252801.8A CN201210252801A CN102778072B CN 102778072 B CN102778072 B CN 102778072B CN 201210252801 A CN201210252801 A CN 201210252801A CN 102778072 B CN102778072 B CN 10277807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municated
generator
solution
absorber
new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252801.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778072A (zh
Inventor
李华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210252801.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778072B/zh
Publication of CN10277807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7807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77807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7807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30/00Adapting or protecting infrastructure or their operation
    • Y02A30/27Relating to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technologies
    • Y02A30/274Relating to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technologies using waste energy, e.g. from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62Absorption based systems
    • Y02B30/625Absorption based systems combined with heat or power generation [CHP], e.g. trigeneration

Landscapes

  • Sorption 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属吸收式热泵技术领域。由两发生器、三吸收器、三溶液泵、三溶液热交换器、分汽室、节流阀、两冷剂液泵、两冷凝器和蒸发器组成;第一发生器、吸收-蒸发器和第二发生器加热溶液,第一发生器向第一冷凝器、分汽室向第二冷凝器、第二发生器向第三吸收器、蒸发器向第一吸收器、吸收-蒸发器向第二吸收器分别提供冷剂蒸汽,第一冷凝器经节流阀、第二冷凝器经冷剂液泵共同向蒸发器提供冷剂液,蒸发器经第二冷剂液泵向吸收-蒸发器提供冷剂液,第二发生器和第三吸收器完成回热,第二吸收器和第一冷凝器供热,第二发生器和蒸发器利用余热,第二冷凝器和第三吸收器完成低温放热,形成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Description

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低温余热利用与热泵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利用两种驱动温差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具有性能指数高和供热温度高等多重优势,针对两种驱动温差的相对大小、驱动热介质和余热介质参数的高低和数量的多少,应该有相应的具体流程来对应。针对利用高温发生器和吸收-蒸发器实现高温发生、利用吸收-蒸发器和低温冷凝器实现低温发生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考虑深度利用高温驱动热和低温余热,并使吸收式热泵具有可变、合理的性能指数,找出具有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对提高余热资源利用率将提供有力支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具体发明内容分项阐述如下:
1.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主要由第一发生器、第二发生器、第一吸收器、第二吸收器、第三吸收器、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第三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分汽室、节流阀、冷剂液泵、第二冷剂液泵或第二节流阀、第一冷凝器、第二冷凝器和蒸发器所组成;第三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第一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第一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一吸收器与分汽室连通,分汽室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二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一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分汽室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一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蒸发器连通,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第一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后第一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或蒸发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后第一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一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发生器和蒸发器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吸收器和第一冷凝器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吸收器和第二冷凝器还分别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2.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主要由第一发生器、第二发生器、第一吸收器、第二吸收器、第三吸收器、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第三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分汽室、节流阀、冷剂液泵、第二冷剂液泵或第二节流阀、第一冷凝器、第二冷凝器和蒸发器所组成;第三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第一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第一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一吸收器与分汽室连通,分汽室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二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一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分汽室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一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蒸发器连通,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第一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后第一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或蒸发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后第一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一发生器和第二发生器还分别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吸收器、第一冷凝器和第三吸收器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3.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主要由第一发生器、第二发生器、第一吸收器、第二吸收器、第三吸收器、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第三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分汽室、节流阀、冷剂液泵、第二冷剂液泵或第二节流阀、第一冷凝器、第二冷凝器和蒸发器所组成;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第一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三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第一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一吸收器与分汽室连通,分汽室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一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分汽室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一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蒸发器连通,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第一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后第一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或蒸发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后第一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一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发生器和蒸发器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吸收器和第一冷凝器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吸收器和第二冷凝器还分别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4.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主要由第一发生器、第二发生器、第一吸收器、第二吸收器、第三吸收器、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第三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分汽室、节流阀、冷剂液泵、第二冷剂液泵或第二节流阀、第一冷凝器、第二冷凝器和蒸发器所组成;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第一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三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第一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一吸收器与分汽室连通,分汽室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一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连通,分汽室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第一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蒸发器连通,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第一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后第一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或蒸发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后第一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一发生器和第二发生器还分别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吸收器、第一冷凝器和第三吸收器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5.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项所述的任一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四吸收器、第四溶液泵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四吸收器连通,第四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一吸收器与分汽室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一吸收器与分汽室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四吸收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四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6.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2项所述的任一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四吸收器、第四溶液泵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四吸收器连通,第四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一吸收器与分汽室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一吸收器与分汽室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四吸收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四吸收器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7.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6项所述的任一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吸收-蒸发器、第二蒸发器、溶液节流阀和第三节流阀,将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有稀溶液管路与第一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有稀溶液管路与吸收-蒸发器连通,吸收-蒸发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将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调整为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蒸发器连通,将第一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后第一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吸收-蒸发器连通后吸收-蒸发器(32)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或将蒸发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后第一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调整为蒸发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与吸收-蒸发器连通后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与第二蒸发器连通,第二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第二蒸发器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其中,无第二蒸发器、溶液节流阀和第三节流阀时,吸收-蒸发器有稀溶液管路直接与第一吸收器连通,蒸发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
8.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2项所述的任一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节流阀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第一溶液泵增设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一吸收器与分汽室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连通后新增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形成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9.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2项所述的任一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节流阀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一吸收器与分汽室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一吸收器与分汽室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连通后新增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形成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10.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2项所述的任一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节流阀、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溶液泵,将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一吸收器与分汽室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一吸收器与分汽室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连通后新增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形成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11.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3-4项所述的任一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节流阀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第一溶液泵增设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连通后新增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形成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12.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3-4项所述的任一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节流阀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三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三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连通后新增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形成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13.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3-4项所述的任一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节流阀、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溶液泵,将第三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三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连通后新增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形成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14.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5-6项所述的任一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节流阀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第一溶液泵增设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连通后新增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形成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15.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5-6项所述的任一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节流阀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第四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四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连通后新增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形成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16.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5-6项所述的任一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节流阀、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溶液泵,将第四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四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连通后新增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形成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17.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8-16项所述的任一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吸收-蒸发器、第二蒸发器、溶液节流阀和第三节流阀,将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有稀溶液管路与第一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有稀溶液管路与吸收-蒸发器连通,吸收-蒸发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将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调整为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蒸发器连通,将第一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后第一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吸收-蒸发器连通后吸收-蒸发器(32)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或将蒸发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后第一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调整为蒸发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与吸收-蒸发器连通后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与第二蒸发器连通,第二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第二蒸发器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其中,无第二蒸发器、溶液节流阀和第三节流阀时,吸收-蒸发器有稀溶液管路直接与第一吸收器连通,蒸发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
18.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主要由第一发生器、第二发生器、第一吸收器、第二吸收器、第三吸收器、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第三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分汽室、节流阀、冷剂液泵、第一冷凝器、第二冷凝器和蒸发器所组成;第三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一吸收器与分汽室连通,分汽室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二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一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第一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第一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第一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连通,分汽室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后第一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一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发生器和蒸发器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吸收器和第一冷凝器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吸收器和第二冷凝器还分别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19.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主要由第一发生器、第二发生器、第一吸收器、第二吸收器、第三吸收器、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第三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分汽室、节流阀、冷剂液泵、第一冷凝器、第二冷凝器和蒸发器所组成;第三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一吸收器与分汽室连通,分汽室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二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一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第一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第一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分汽室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一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后第一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一发生器和第二发生器还分别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吸收器、第一冷凝器和第三吸收器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20.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主要由第一发生器、第二发生器、第一吸收器、第二吸收器、第三吸收器、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第三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分汽室、节流阀、冷剂液泵、第一冷凝器、第二冷凝器和蒸发器所组成;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一吸收器与分汽室连通,分汽室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一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三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第一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第一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分汽室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一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后第一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一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发生器和蒸发器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吸收器和第一冷凝器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吸收器和第二冷凝器还分别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21.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主要由第一发生器、第二发生器、第一吸收器、第二吸收器、第三吸收器、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第三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分汽室、节流阀、冷剂液泵、第一冷凝器、第二冷凝器和蒸发器所组成;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一吸收器与分汽室连通,分汽室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一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三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第一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第一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连通,分汽室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第一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后第一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一发生器和第二发生器还分别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吸收器、第一冷凝器和第三吸收器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22.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8项所述的任一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四吸收器、第四溶液泵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四吸收器连通,第四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四吸收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四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23.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9项所述的任一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四吸收器、第四溶液泵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四吸收器连通,第四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四吸收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四吸收器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24.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8-19项所述的任一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吸收-蒸发器、第二蒸发器、溶液节流阀和第二节流阀,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蒸发器连通,吸收-蒸发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将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调整为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蒸发器连通,将第二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后第一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吸收-蒸发器连通后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第二蒸发器连通,第二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第二蒸发器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其中,无第二蒸发器、溶液节流阀和第二节流阀时,吸收-蒸发器有稀溶液管路直接与第一吸收器连通,蒸发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
25.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20项所述的任一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吸收-蒸发器、第二蒸发器、溶液节流阀和第二节流阀,将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蒸发器连通,吸收-蒸发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将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调整为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蒸发器连通,将第二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后第一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吸收-蒸发器连通后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第二蒸发器连通,第二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第二蒸发器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其中,无第二蒸发器、溶液节流阀和第二节流阀时,吸收-蒸发器有稀溶液管路直接与第一吸收器连通,蒸发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
26.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21项所述的任一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吸收-蒸发器、第二蒸发器、溶液节流阀和第二节流阀,将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蒸发器连通,吸收-蒸发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将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调整为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蒸发器连通,将第二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后第一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吸收-蒸发器连通后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第二蒸发器连通,第二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第二蒸发器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其中,无第二蒸发器、溶液节流阀和第二节流阀时,吸收-蒸发器有稀溶液管路直接与第一吸收器连通,蒸发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
27.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22项所述的任一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吸收-蒸发器、第二蒸发器、溶液节流阀和第二节流阀,将第三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蒸发器连通,吸收-蒸发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将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调整为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蒸发器连通,将第二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后第一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吸收-蒸发器连通后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第二蒸发器连通,第二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第二蒸发器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其中,无第二蒸发器、溶液节流阀和第二节流阀时,吸收-蒸发器有稀溶液管路直接与第一吸收器连通,蒸发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
28.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23项所述的任一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吸收-蒸发器、第二蒸发器、溶液节流阀和第二节流阀,将第三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蒸发器连通,吸收-蒸发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将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调整为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蒸发器连通,将第二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后第一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吸收-蒸发器连通后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第二蒸发器连通,第二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第二蒸发器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其中,无第二蒸发器、溶液节流阀和第二节流阀时,吸收-蒸发器有稀溶液管路直接与第一吸收器连通,蒸发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
29.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8-19项所述的任一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节流阀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第一溶液泵增设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连通后新增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形成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30.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8-19项所述的任一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节流阀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连通后新增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形成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31.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8-19项所述的任一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节流阀、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溶液泵,将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连通后新增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形成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32.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20-21、25-26项所述的任一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节流阀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第一溶液泵增设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连通后新增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形成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33.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9-20、24-25项所述的任一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节流阀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三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三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连通后新增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形成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34.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20-21、25-26项所述的任一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节流阀、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溶液泵,将第三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三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连通后新增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形成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35.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22-23、27-28项所述的任一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节流阀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第一溶液泵增设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连通后新增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形成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36.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22-23、27-28项所述的任一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节流阀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第四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四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连通后新增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形成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37.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22-23、27-28项所述的任一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节流阀、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溶液泵,将第四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四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连通后新增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形成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38.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24项所述的任一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节流阀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第一溶液泵增设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蒸发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连通后新增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形成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39.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24项所述的任一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节流阀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蒸发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蒸发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连通后新增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形成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40.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24项所述的任一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节流阀、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溶液泵,将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蒸发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蒸发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连通后新增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形成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41.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7、18-28项所述的任一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溶液泵,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E)连通,新增吸收器(E)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E)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E)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42.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7、18-28项所述的任一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溶液泵、新增冷凝器和新增节流阀,第一发生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E)连通,新增吸收器(E)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E)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冷凝器(F)连通,新增冷凝器(F)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E)和新增冷凝器(F)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43.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42项所述的任一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再增发生器、再增吸收器、再增溶液热交换器和再增溶液泵,将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调整为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再增吸收器连通,再增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再增溶液泵和再增溶液热交换器与再增发生器(G)连通,再增发生器(G)还有浓溶液管路经再增溶液热交换器与再增吸收器连通,再增发生器(G)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再增发生器(G)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再增吸收器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44.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43项所述的任一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再增第二发生器、再增第二吸收器、再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再增第二溶液泵,将再增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再增溶液泵和再增溶液热交换器与再增发生器(G)连通调整为再增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再增溶液泵和再增溶液热交换器与再增第二吸收器连通,再增第二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再增第二溶液泵和再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再增发生器(G)连通,将再增发生器(G)有浓溶液管路经再增溶液热交换器与再增吸收器连通调整为再增发生器(G)有浓溶液管路经再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再增第二发生器连通,再增第二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再增溶液热交换器与再增吸收器连通,再增第二发生器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再增第二吸收器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45.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43-44项所述的任一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冷凝器和第三冷剂液泵,分汽室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冷凝器连通,第三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冷剂液泵与第二冷凝器或蒸发器连通,第三冷凝器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附图说明:
图1是依据本发明提供的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1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2是依据本发明提供的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2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3是依据本发明提供的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3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4是依据本发明提供的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4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5是依据本发明提供的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5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6是依据本发明提供的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6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7是依据本发明提供的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7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8是依据本发明提供的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8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9是依据本发明提供的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9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10是依据本发明提供的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10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11是依据本发明提供的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11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12是依据本发明提供的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12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13是依据本发明提供的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13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14是依据本发明提供的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14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15是依据本发明提供的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15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16是依据本发明提供的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16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17是依据本发明提供的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17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18是依据本发明提供的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18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19是依据本发明提供的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19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20是依据本发明提供的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20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21是依据本发明提供的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21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22是依据本发明提供的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22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23是依据本发明提供的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23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中,1-第一发生器,2-第二发生器,3-第一吸收器,4-第二吸收器,5-第三吸收器,6-第一溶液泵,7-第二溶液泵,8-第三溶液泵,9-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2-分汽室,13-第一冷凝器,14-第二冷凝器,15-蒸发器,16-节流阀,17-冷剂液泵,18-第二冷剂液泵,19-第三发生器,20-第四吸收器,21-第四溶液泵,22-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3-吸收-蒸发器,24-第二蒸发器,25-第二节流阀,26-溶液节流阀,27-第三节流阀,28-第三冷凝器,29-第三冷剂液泵;A-新增发生器,B-新增节流阀,C-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新增溶液泵,E-新增吸收器,F-新增冷凝器;G-再增发生器,H-再增吸收器,I-再增溶液热交换器,J-再增溶液泵,K-再增第二发生器,L-再增第二吸收器,M-再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N-再增第二溶液泵。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例来详细描述本发明。在具体实例表述时,非必要情况下不重复表述结构和流程。
图1所示的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它主要由第一发生器、第二发生器、第一吸收器、第二吸收器、第三吸收器、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第三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分汽室、节流阀、冷剂液泵、第二冷剂液泵、第一冷凝器、第二冷凝器和蒸发器所组成;第三吸收器5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8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第一吸收器3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6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第一发生器1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9和第一吸收器3与分汽室12连通,分汽室1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7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1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第二吸收器4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1与第三吸收器5连通,第一发生器1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13连通,分汽室1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14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5连通,第一冷凝器13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6与蒸发器15连通,第二冷凝器14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17与蒸发器15连通,蒸发器15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蒸发器15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18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后第一吸收器3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第一发生器1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发生器2和蒸发器15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吸收器4和第一冷凝器13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吸收器5和第二冷凝器14还分别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第三吸收器5的稀溶液经第三溶液泵8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0进入第一吸收器3、吸收冷剂蒸汽并分别放热于流经其内的溶液和冷剂液,第一吸收器3的稀溶液经第一溶液泵6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9进入第一发生器1,驱动热介质流经第一发生器1、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一冷凝器13提供冷剂蒸汽,第一发生器1的浓溶液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9降温降压、再流经第一吸收器3吸热部分汽化之后进入分汽室12,分汽室12向第二冷凝器14释放冷剂蒸汽,分汽室12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0进入第二发生器2,余热介质流经第二发生器2、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三吸收器5提供冷剂蒸汽,第二发生器2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泵7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1进入第二吸收器4、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第二吸收器4的稀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1进入第三吸收器5、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冷却介质;第一冷凝器13的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第一冷凝器13的冷剂液经节流阀16节流进入蒸发器15,第二冷凝器14的冷剂蒸汽放热于冷却介质成冷剂液,第二冷凝器14的冷剂液经冷剂液泵17加压进入蒸发器15,蒸发器15的冷剂液分成两路——第一路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一吸收器3提供,第二路经第二冷剂液泵18加压之后再流经第一吸收器3、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二吸收器4提供,形成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2所示的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它主要由第一发生器、第二发生器、第一吸收器、第二吸收器、第三吸收器、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第三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分汽室、节流阀、冷剂液泵、第二冷剂液泵、第一冷凝器、第二冷凝器和蒸发器所组成;第三吸收器5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第一吸收器3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6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第一发生器1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9和第一吸收器3与分汽室12连通,分汽室1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7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1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第二吸收器4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8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1与第三吸收器5连通,第一发生器1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13连通,分汽室1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14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5连通,第一冷凝器13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6与蒸发器15连通,第二冷凝器14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17与蒸发器15连通,蒸发器15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蒸发器15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18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后第一吸收器3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第一发生器1和第二发生器2还分别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吸收器4、第一冷凝器13和第三吸收器5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冷凝器14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15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第三吸收器5的稀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0进入第一吸收器3、吸收冷剂蒸汽并分别放热于流经其内的溶液和冷剂液,第一吸收器3的稀溶液经第一溶液泵6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9进入第一发生器1,驱动热介质流经第一发生器1、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一冷凝器13提供冷剂蒸汽,第一发生器1的浓溶液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9降温降压、再流经第一吸收器3吸热部分汽化之后进入分汽室12,分汽室12向第二冷凝器14释放冷剂蒸汽,分汽室12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泵7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0进入第二发生器2,驱动热介质流经第二发生器2、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三吸收器5提供冷剂蒸汽,第二发生器2的浓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1进入第二吸收器4、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第二吸收器4的稀溶液经第三溶液泵8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1进入第三吸收器5、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第一冷凝器13的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第一冷凝器13的冷剂液经节流阀16节流进入蒸发器15,第二冷凝器14的冷剂蒸汽放热于冷却介质成冷剂液,第二冷凝器14的冷剂液经冷剂液泵17加压进入蒸发器15,蒸发器15的冷剂液分成两路——第一路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一吸收器3提供,第二路经第二冷剂液泵18加压之后再流经第一吸收器3、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二吸收器4提供,形成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3所示的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它主要由第一发生器、第二发生器、第一吸收器、第二吸收器、第三吸收器、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第三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分汽室、节流阀、冷剂液泵、第二冷剂液泵、第一冷凝器、第二冷凝器和蒸发器所组成;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第一吸收器3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1与第三吸收器5连通,第三吸收器5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6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第一发生器1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8、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1和第一吸收器3与分汽室12连通,分汽室1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7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第一发生器1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13连通,分汽室1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14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5连通,第一冷凝器13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6与蒸发器15连通,第二冷凝器14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17与蒸发器15连通,蒸发器15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蒸发器15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18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后第一吸收器3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第一发生器1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发生器2和蒸发器15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吸收器4和第一冷凝器13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吸收器5和第二冷凝器14还分别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第二吸收器4的稀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0进入第一吸收器3、吸收冷剂蒸汽并分别放热于流经其内的溶液和冷剂液,第一吸收器3的稀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1进入第三吸收器5、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冷却介质,第三吸收器5的稀溶液经第一溶液泵6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9进入第一发生器1,驱动热介质流经第一发生器1、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一冷凝器13提供冷剂蒸汽,第一发生器1的浓溶液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9进入第二发生器2,余热介质流经第二发生器2、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三吸收器5提供冷剂蒸汽,第二发生器2的浓溶液经第三溶液泵8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1之后再流经第一吸收器3、吸热部分汽化并进入分汽室12,分汽室12向第二冷凝器14释放冷剂蒸汽,分汽室12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泵7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0进入第二吸收器4、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第一冷凝器13的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第一冷凝器13的冷剂液经节流阀16节流进入蒸发器15,第二冷凝器14的冷剂蒸汽放热于冷却介质成冷剂液,第二冷凝器14的冷剂液经冷剂液泵17加压进入蒸发器15,蒸发器15的冷剂液分成两路——第一路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一吸收器3提供,第二路经第二冷剂液泵18加压之后再流经第一吸收器3、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二吸收器4提供,形成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4所示的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它主要由第一发生器、第二发生器、第一吸收器、第二吸收器、第三吸收器、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第三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分汽室、节流阀、冷剂液泵、第二冷剂液泵、第一冷凝器、第二冷凝器和蒸发器所组成;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第一吸收器3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8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1与第三吸收器5连通,第三吸收器5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6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第一发生器1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1和第一吸收器3与分汽室12连通,分汽室1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7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第一发生器1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13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5连通,分汽室1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14连通,第一冷凝器13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6与蒸发器15连通,第二冷凝器14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17与蒸发器15连通,蒸发器15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蒸发器15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18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后第一吸收器3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第一发生器1和第二发生器2还分别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吸收器4、第一冷凝器13和第三吸收器5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冷凝器14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15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第二吸收器4的稀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0进入第一吸收器3、吸收冷剂蒸汽并分别放热于流经其内的溶液和冷剂液,第一吸收器3的稀溶液经第三溶液泵8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1进入第三吸收器5、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第三吸收器5的稀溶液经第一溶液泵6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9进入第一发生器1,驱动热介质流经第一发生器1、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一冷凝器13提供冷剂蒸汽,第一发生器1的浓溶液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9进入第二发生器2,驱动热介质流经第二发生器2、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三吸收器5提供冷剂蒸汽,第二发生器2的浓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1之后再流经第一吸收器3、吸热部分汽化并进入分汽室12,分汽室12向第二冷凝器14释放冷剂蒸汽,分汽室12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泵7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0进入第二吸收器4、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第一冷凝器13的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第一冷凝器13的冷剂液经节流阀16节流进入蒸发器15,第二冷凝器14的冷剂蒸汽放热于冷却介质成冷剂液,第二冷凝器14的冷剂液经冷剂液泵17加压进入蒸发器15,蒸发器15的冷剂液分成两路——第一路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一吸收器3提供,第二路经第二冷剂液泵18加压之后再流经第一吸收器3、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二吸收器4提供,形成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5所示的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1所示的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四吸收器、第四溶液泵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一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6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21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2与第四吸收器20连通,第四吸收器20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6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9和第一吸收器3与分汽室12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三发生器19连通,第三发生器19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2和第一吸收器3与分汽室12连通,第三发生器19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四吸收器20连通,第三发生器19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四吸收器20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第一吸收器3的稀溶液经第四溶液泵21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2进入第四吸收器20、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第四吸收器20的稀溶液经第一溶液泵6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9进入第一发生器1,第一发生器1的浓溶液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9进入第三发生器19,驱动热介质流经第三发生器19、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四吸收器20提供冷剂蒸汽,第三发生器19的浓溶液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2和第一吸收器3之后进入分汽室12,形成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6所示的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2所示的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四吸收器、第四溶液泵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一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6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2与第四吸收器20连通,第四吸收器20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6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9和第一吸收器3与分汽室12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三发生器19连通,第三发生器19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21、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2和第一吸收器3与分汽室12连通,第三发生器19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四吸收器20连通,第三发生器19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四吸收器20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第一吸收器3的稀溶液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2进入第四吸收器20、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冷却介质,第四吸收器20的稀溶液经第一溶液泵6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9进入第一发生器1,第一发生器1的浓溶液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9进入第三发生器19,余热介质流经第三发生器19、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四吸收器20提供冷剂蒸汽,第三发生器19的浓溶液经第四溶液泵21、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2和第一吸收器3之后进入分汽室12,形成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7所示的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1所示的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节流阀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第一溶液泵6增设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和第一吸收器3与分汽室12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13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后新增发生器A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B与第一冷凝器13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13连通。
②流程上,第一发生器1产生的冷剂蒸汽提供给新增发生器A作驱动热介质,第一吸收器3的部分稀溶液经第一溶液泵6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进入新增发生器A,冷剂蒸汽流经新增发生器A、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一冷凝器13提供冷剂蒸汽,新增发生器A的浓溶液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之后再流经第一吸收器3、吸热部分汽化并进入分汽室12,流经新增发生器A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再经新增节流阀B节流进入第一冷凝器13,形成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8所示的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1所示的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节流阀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一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6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6、第一溶液热交换器9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9和第一吸收器3与分汽室12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9和第一吸收器3与分汽室12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13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后新增发生器A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B与第一冷凝器13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13连通。
②流程上,第一发生器1产生的冷剂蒸汽提供给新增发生器A作驱动热介质,第一吸收器3的稀溶液经第一溶液泵6、第一溶液热交换器9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进入第一发生器1,第一发生器1的浓溶液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进入新增发生器A,冷剂蒸汽流经新增发生器A、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一冷凝器13提供冷剂蒸汽,新增发生器A的浓溶液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9和第一吸收器3进入分汽室12,流经新增发生器A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再经新增节流阀B节流进入第一冷凝器13,形成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9所示的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1所示的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节流阀、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溶液泵,将第一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6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6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9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D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9和第一吸收器3与分汽室12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第一溶液热交换器9和第一吸收器3与分汽室12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13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后新增发生器A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B与第一冷凝器13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13连通。
②流程上,第一发生器1产生的冷剂蒸汽提供给新增发生器A作驱动热介质,第一吸收器3的稀溶液经第一溶液泵6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9进入新增发生器A,冷剂蒸汽流经新增发生器A、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一冷凝器13提供冷剂蒸汽,新增发生器A的浓溶液经新增溶液泵D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进入第一发生器1,第一发生器1的浓溶液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第一溶液热交换器9和第一吸收器3进入分汽室12,流经新增发生器A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再经新增节流阀B节流进入第一冷凝器13,形成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10所示的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1所示的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节流阀,取消第二冷剂液泵,将蒸发器15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18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后第一吸收器3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调整为第一冷凝器13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25与吸收-蒸发器23连通后吸收-蒸发器23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增加吸收-蒸发器、第二蒸发器、溶液节流阀和第三节流阀,将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0有稀溶液管路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0有稀溶液管路与吸收-蒸发器23连通,吸收-蒸发器23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26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将蒸发器15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蒸发器15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蒸发器23连通,蒸发器15增设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27与第二蒸发器24连通,第二蒸发器24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第二蒸发器24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②流程上,第三吸收器5的稀溶液经第三溶液泵8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0进入吸收-蒸发器23、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其内的冷剂液,吸收-蒸发器23的稀溶液经溶液节流阀26节流降压进入第一吸收器3、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其内的溶液;第一冷凝器13的冷剂液分成两路——第一路经节流阀16节流进入蒸发器15,第二路经第二节流阀25节流之后再流经吸收-蒸发器23、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二吸收器4提供;蒸发器15的冷剂液分成两路——第一路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吸收-蒸发器23提供,第二路经第三节流阀27节流进入第二蒸发器24、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一吸收器3提供,形成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11所示的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它主要由第一发生器、第二发生器、第一吸收器、第二吸收器、第三吸收器、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第三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分汽室、节流阀、冷剂液泵、第一冷凝器、第二冷凝器和蒸发器所组成;第三吸收器5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8、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0和第一吸收器3与分汽室12连通,分汽室1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7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1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第二吸收器4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1与第三吸收器5连通,第一吸收器3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6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第一发生器1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第一发生器1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13连通,第一冷凝器13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6与蒸发器15连通,蒸发器15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5连通,分汽室1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14连通,第二冷凝器14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17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后第一吸收器3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第一发生器1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发生器2和蒸发器15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吸收器4和第一冷凝器13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吸收器5和第二冷凝器14还分别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第三吸收器5的稀溶液经第三溶液泵8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0之后流经第一吸收器3、吸热部分汽化并进入分汽室12,分汽室12向第二冷凝器14释放冷剂蒸汽,分汽室12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0进入第二发生器2,余热介质流经第二发生器2、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三吸收器5提供冷剂蒸汽,第二发生器2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泵7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1进入第二吸收器4、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第二吸收器4的稀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1进入第三吸收器5、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冷却介质;第一吸收器3的稀溶液经第一溶液泵6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9进入第一发生器1,驱动热介质流经第一发生器1、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一冷凝器13提供冷剂蒸汽,第一发生器1的浓溶液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9降温降压进入第一吸收器3、吸收冷剂蒸汽并分别放热于流经其内的溶液和冷剂液;第一冷凝器13的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第一冷凝器13的冷剂液经节流阀16节流进入蒸发器15、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一吸收器3提供,第二冷凝器14的冷剂蒸汽放热于冷却介质成冷剂液,第二冷凝器14的冷剂液经冷剂液泵17加压之后再流经第一吸收器3、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二吸收器4提供,形成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12所示的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它主要由第一发生器、第二发生器、第一吸收器、第二吸收器、第三吸收器、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第三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分汽室、节流阀、冷剂液泵、第一冷凝器、第二冷凝器和蒸发器所组成;第三吸收器5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0和第一吸收器3与分汽室12连通,分汽室1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7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1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第二吸收器4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8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1与第三吸收器5连通,第一吸收器3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6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第一发生器1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第一发生器1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13连通,分汽室1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14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5连通,第一冷凝器13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6与蒸发器15连通,蒸发器15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第二冷凝器14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17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后第一吸收器3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第一发生器1和第二发生器2还分别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吸收器4、第一冷凝器13和第三吸收器5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冷凝器14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15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第三吸收器5的稀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0之后流经第一吸收器3、吸热部分汽化并进入分汽室12,分汽室12向第二冷凝器14释放冷剂蒸汽,分汽室12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泵7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0进入第二发生器2,驱动热介质流经第二发生器2、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三吸收器5提供冷剂蒸汽,第二发生器2的浓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1进入第二吸收器4、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第二吸收器4的稀溶液经第三溶液泵8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1进入第三吸收器5、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第一吸收器3的稀溶液经第一溶液泵6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9进入第一发生器1,驱动热介质流经第一发生器1、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一冷凝器13提供冷剂蒸汽,第一发生器1的浓溶液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9降温降压进入第一吸收器3、吸收冷剂蒸汽并分别放热于流经其内的溶液和冷剂液;第一冷凝器13的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第一冷凝器13的冷剂液经节流阀16节流进入蒸发器15、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一吸收器3提供,第二冷凝器14的冷剂蒸汽放热于冷却介质成冷剂液,第二冷凝器14的冷剂液经冷剂液泵17加压之后再流经第一吸收器3、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二吸收器4提供,形成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13所示的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它主要由第一发生器、第二发生器、第一吸收器、第二吸收器、第三吸收器、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第三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分汽室、节流阀、冷剂液泵、第一冷凝器、第二冷凝器和蒸发器所组成;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0和第一吸收器3与分汽室12连通,分汽室1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7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第一吸收器3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1与第三吸收器5连通,第三吸收器5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6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第一发生器1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8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1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第一发生器1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13连通,分汽室1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14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5连通,第一冷凝器13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6与蒸发器15连通,蒸发器15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第二冷凝器14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17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后第一吸收器3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第一发生器1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发生器2和蒸发器15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吸收器4和第一冷凝器13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吸收器5和第二冷凝器14还分别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第二吸收器4的稀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0之后流经第一吸收器3、吸热部分汽化并进入分汽室12,分汽室12向第二冷凝器14释放冷剂蒸汽,分汽室12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泵7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0进入第二吸收器4、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第一吸收器3的稀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1进入第三吸收器5、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冷却介质,第三吸收器5的稀溶液经第一溶液泵6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9进入第一发生器1,驱动热介质流经第一发生器1、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一冷凝器13提供冷剂蒸汽,第一发生器1的浓溶液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9进入第二发生器2,余热介质流经第二发生器2、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三吸收器5提供冷剂蒸汽,第二发生器2的浓溶液经第三溶液泵8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1进入第一吸收器3、吸收冷剂蒸汽并分别放热于流经其内的溶液和冷剂液;第一冷凝器13的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第一冷凝器13的冷剂液经节流阀16节流进入蒸发器15、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一吸收器3提供,第二冷凝器14的冷剂蒸汽放热于冷却介质成冷剂液,第二冷凝器14的冷剂液经冷剂液泵17加压之后再流经第一吸收器3、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二吸收器4提供,形成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14所示的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它主要由第一发生器、第二发生器、第一吸收器、第二吸收器、第三吸收器、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第三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分汽室、节流阀、冷剂液泵、第一冷凝器、第二冷凝器和蒸发器所组成;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0和第一吸收器3与分汽室12连通,分汽室1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7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第一吸收器3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8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1与第三吸收器5连通,第三吸收器5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6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第一发生器1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1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第一发生器1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13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5连通,分汽室1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14连通,第一冷凝器13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6与蒸发器15连通,蒸发器15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第二冷凝器14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17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后第一吸收器3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第一发生器1和第二发生器2还分别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吸收器4、第一冷凝器13和第三吸收器5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冷凝器14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15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第二吸收器4的稀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0降压降温之后流经第一吸收器3、吸热部分汽化并进入分汽室12,分汽室12向第二冷凝器14释放冷剂蒸汽,分汽室12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泵7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0进入第二吸收器4、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第一吸收器3的稀溶液经第三溶液泵8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1进入第三吸收器5、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第三吸收器5的稀溶液经第一溶液泵6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9进入第一发生器1,驱动热介质流经第一发生器1、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一冷凝器13提供冷剂蒸汽,第一发生器1的浓溶液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9进入第二发生器2,驱动热介质流经第二发生器2、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三吸收器5提供冷剂蒸汽,第二发生器2的浓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1进入第一吸收器3、吸收冷剂蒸汽并分别放热于流经其内的溶液和冷剂液;第一冷凝器13的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第一冷凝器13的冷剂液经节流阀16节流进入蒸发器15、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一吸收器3提供,第二冷凝器14的冷剂蒸汽放热于冷却介质成冷剂液,第二冷凝器14的冷剂液经冷剂液泵17加压之后再流经第一吸收器3、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二吸收器4提供,形成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15所示的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11所示的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四吸收器、第四溶液泵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一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6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21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2与第四吸收器20连通,第四吸收器20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6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三发生器19连通,第三发生器19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2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第三发生器19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四吸收器20连通,第三发生器19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四吸收器20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第一吸收器3的稀溶液经第四溶液泵21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2进入第四吸收器20、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第四吸收器20的稀溶液经第一溶液泵6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9进入第一发生器1,第一发生器1的浓溶液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9进入第三发生器19,驱动热介质流经第三发生器19、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四吸收器20提供冷剂蒸汽,第三发生器19的浓溶液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2进入第一吸收器3,形成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16所示的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12所示的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四吸收器、第四溶液泵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一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6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2与第四吸收器20连通,第四吸收器20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6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三发生器19连通,第三发生器19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21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2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第三发生器19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四吸收器20连通,第三发生器19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四吸收器20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第一吸收器3的稀溶液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2进入第四吸收器20、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冷却介质,第四吸收器20的稀溶液经第一溶液泵6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9进入第一发生器1,第一发生器1的浓溶液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9进入第三发生器19,余热介质流经第三发生器19、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四吸收器20提供冷剂蒸汽,第三发生器19的浓溶液经第四溶液泵21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2进入第一吸收器3,形成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17所示的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11所示的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吸收-蒸发器、第二蒸发器、溶液节流阀和第二节流阀,将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9与吸收-蒸发器23连通,吸收-蒸发器23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26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将蒸发器15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蒸发器15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蒸发器23连通,将第二冷凝器14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17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后第一吸收器3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调整为第二冷凝器14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17与吸收-蒸发器23连通后吸收-蒸发器23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蒸发器15增设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25与第二蒸发器24连通,第二蒸发器24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第二蒸发器24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第一发生器1的浓溶液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9进入吸收-蒸发器23、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其内的冷剂液,吸收-蒸发器23的稀溶液经溶液节流阀26节流进入第一吸收器3、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其内的溶液;蒸发器15的冷剂液分成两路——第一路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吸收-蒸发器23提供,第二路经第二节流阀25节流进入第二蒸发器24、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一吸收器3提供,形成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18所示的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1所示的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溶液泵,将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13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E连通,新增吸收器E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D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与新增吸收器E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13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E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第一发生器1产生的冷剂蒸汽进入新增吸收器E,新增发生器A的浓溶液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进入新增吸收器E、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新增吸收器E的稀溶液经新增溶液泵D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进入新增发生器A,驱动热介质流经新增发生器A、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一冷凝器13提供冷剂蒸汽,形成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19所示的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1所示的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溶液泵、新增冷凝器和新增节流阀,第一发生器1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E连通,新增吸收器E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D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与新增吸收器E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冷凝器F连通,新增冷凝器F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B与第一冷凝器13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E和新增冷凝器F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第一发生器1产生的冷剂蒸汽分别向第一冷凝器13和新增吸收器E提供,新增发生器A的浓溶液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进入新增吸收器E、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新增吸收器E的稀溶液经新增溶液泵D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进入新增发生器A,驱动热介质流经新增发生器A、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新增冷凝器F提供冷剂蒸汽,新增冷凝器F的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新增冷凝器F的冷剂液经新增节流阀B节流进入第一冷凝器13,形成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20所示的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1所示的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再增发生器、再增吸收器、再增溶液热交换器和再增溶液泵,将分汽室1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14连通调整为分汽室1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再增吸收器H连通,再增吸收器H还有稀溶液管路经再增溶液泵J和再增溶液热交换器I与再增发生器G连通,再增发生器G还有浓溶液管路经再增溶液热交换器I与再增吸收器H连通,再增发生器G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14连通,再增发生器G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再增吸收器H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分汽室12产生的冷剂蒸汽进入再增吸收器H,再增发生器G的浓溶液经再增溶液热交换器I进入再增吸收器H、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冷却介质,再增吸收器H的稀溶液经再增溶液泵J和再增溶液热交换器I进入再增发生器G,余热介质流经再增发生器G、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二冷凝器14提供,形成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21所示的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11所示的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再增发生器、再增吸收器、再增溶液热交换器和再增溶液泵,将分汽室1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14连通调整为分汽室1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再增吸收器H连通,再增吸收器H还有稀溶液管路经再增溶液泵J和再增溶液热交换器I与再增发生器G连通,再增发生器G还有浓溶液管路经再增溶液热交换器I与再增吸收器H连通,再增发生器G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14连通,再增发生器G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再增吸收器H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分汽室12产生的冷剂蒸汽进入再增吸收器H,再增发生器G的浓溶液经再增溶液热交换器I进入再增吸收器H、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冷却介质,再增吸收器H的稀溶液经再增溶液泵J和再增溶液热交换器I进入再增发生器G,余热介质流经再增发生器G、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二冷凝器14提供,形成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22所示的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20所示的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再增第二发生器、再增第二吸收器、再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再增第二溶液泵,将再增吸收器H有稀溶液管路经再增溶液泵J和再增溶液热交换器I与再增发生器G连通调整为再增吸收器H有稀溶液管路经再增溶液泵J和再增溶液热交换器I与再增第二吸收器L连通,再增第二吸收器L再有稀溶液管路经再增第二溶液泵N和再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M与再增发生器G连通,将再增发生器G有浓溶液管路经再增溶液热交换器I与再增吸收器H连通调整为再增发生器G有浓溶液管路经再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M与再增第二发生器K连通,再增第二发生器K再有浓溶液管路经再增溶液热交换器I与再增吸收器H连通,再增第二发生器K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再增第二吸收器L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再增吸收器H的稀溶液经再增溶液泵J和再增溶液热交换器I进入再增第二吸收器L、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冷却介质,再增第二吸收器L的稀溶液经再增第二溶液泵N和再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M进入再增发生器G,再增发生器G的浓溶液经再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M进入再增第二发生器K,余热介质流经再增第二发生器K、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再增第二吸收器L提供冷剂蒸汽,再增第二发生器K的浓溶液经再增溶液热交换器I进入再增吸收器H,形成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23所示的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在图20所示的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冷凝器和第三冷剂液泵,分汽室12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冷凝器28连通,第三冷凝器28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冷剂液泵29与蒸发器15连通,第三冷凝器28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分汽室12释放的冷剂蒸汽分别向再增吸收器H和第三冷凝器28提供,第三冷凝器28的冷剂蒸汽放热于冷却介质成冷剂液,第三冷凝器28的冷剂液经第三冷剂液泵29加压进入蒸发器15,形成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本发明技术可以实现的效果——本发明所提出的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具有如下的效果和优势:
(1)充分利用两类驱动温差,能够提高余热资源利用率。
(2)提供的余热回热流程,充分利用余热资源和冷却介质之间的温差,可实现余热资源的深度利用。
(3)提供的高温回热流程,有利于深度利用驱动热负荷或综合利用多种高温热资源,有利于对传热温差的有效利用,可实现高温热资源的深度利用。
(4)回热负荷可调节,具有可变且合理的性能指数,在一定范围内实现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性能指数的连续化和合理化。
(5)丰富了吸收式热泵的种类和流程,可更好地实现热泵供热与用户需求之间的相互匹配;扩大了吸收式热泵的温度工作区间,扩展和丰富了吸收式热泵的应用范围,具有很好的创造性、新颖性和实用性。

Claims (45)

1.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主要由第一发生器、第二发生器、第一吸收器、第二吸收器、第三吸收器、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第三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分汽室、节流阀、冷剂液泵、第二冷剂液泵或第二节流阀、第一冷凝器、第二冷凝器和蒸发器所组成;第三吸收器(5)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8)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第一吸收器(3)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6)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第一发生器(1)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9)和第一吸收器(3)与分汽室(12)连通,分汽室(1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7)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1)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第二吸收器(4)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1)与第三吸收器(5)连通,第一发生器(1)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13)连通,分汽室(1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14)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5)连通,第一冷凝器(13)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6)与蒸发器(15)连通,第二冷凝器(14)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17)与蒸发器(15)连通,蒸发器(15)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第一冷凝器(13)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25)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后第一吸收器(3)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或蒸发器(15)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18)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后第一吸收器(3)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第一发生器(1)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发生器(2)和蒸发器(15)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吸收器(4)和第一冷凝器(13)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吸收器(5)和第二冷凝器(14)还分别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2.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主要由第一发生器、第二发生器、第一吸收器、第二吸收器、第三吸收器、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第三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分汽室、节流阀、冷剂液泵、第二冷剂液泵或第二节流阀、第一冷凝器、第二冷凝器和蒸发器所组成;第三吸收器(5)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第一吸收器(3)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6)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第一发生器(1)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9)和第一吸收器(3)与分汽室(12)连通,分汽室(1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7)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1)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第二吸收器(4)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8)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1)与第三吸收器(5)连通,第一发生器(1)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13)连通,分汽室(1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14)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5)连通,第一冷凝器(13)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6)与蒸发器(15)连通,第二冷凝器(14)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17)与蒸发器(15)连通,蒸发器(15)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第一冷凝器(13)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25)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后第一吸收器(3)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或蒸发器(15)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18)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后第一吸收器(3)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第一发生器(1)和第二发生器(2)还分别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吸收器(4)、第一冷凝器(13)和第三吸收器(5)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冷凝器(14)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15)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3.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主要由第一发生器、第二发生器、第一吸收器、第二吸收器、第三吸收器、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第三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分汽室、节流阀、冷剂液泵、第二冷剂液泵或第二节流阀、第一冷凝器、第二冷凝器和蒸发器所组成;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第一吸收器(3)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1)与第三吸收器(5)连通,第三吸收器(5)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6)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第一发生器(1)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8)、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1)和第一吸收器(3)与分汽室(12)连通,分汽室(1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7)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第一发生器(1)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13)连通,分汽室(1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14)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5)连通,第一冷凝器(13)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6)与蒸发器(15)连通,第二冷凝器(14)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17)与蒸发器(15)连通,蒸发器(15)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第一冷凝器(13)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25)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后第一吸收器(3)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或蒸发器(15)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18)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后第一吸收器(3)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第一发生器(1)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发生器(2)和蒸发器(15)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吸收器(4)和第一冷凝器(13)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吸收器(5)和第二冷凝器(14)还分别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4.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主要由第一发生器、第二发生器、第一吸收器、第二吸收器、第三吸收器、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第三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分汽室、节流阀、冷剂液泵、第二冷剂液泵或第二节流阀、第一冷凝器、第二冷凝器和蒸发器所组成;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第一吸收器(3)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8)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1)与第三吸收器(5)连通,第三吸收器(5)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6)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第一发生器(1)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1)和第一吸收器(3)与分汽室(12)连通,分汽室(1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7)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第一发生器(1)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13)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5)连通,分汽室(1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14)连通,第一冷凝器(13)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6)与蒸发器(15)连通,第二冷凝器(14)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17)与蒸发器(15)连通,蒸发器(15)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第一冷凝器(13)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25)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后第一吸收器(3)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或蒸发器(15)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18)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后第一吸收器(3)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第一发生器(1)和第二发生器(2)还分别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吸收器(4)、第一冷凝器(13)和第三吸收器(5)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冷凝器(14)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15)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5.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所述的任一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四吸收器、第四溶液泵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一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6)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21)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2)与第四吸收器(20)连通,第四吸收器(20)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6)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9)和第一吸收器(3)与分汽室(12)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三发生器(19)连通,第三发生器(19)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2)和第一吸收器(3)与分汽室(12)连通,第三发生器(19)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四吸收器(20)连通,第三发生器(19)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四吸收器(20)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6.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2所述的任一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四吸收器、第四溶液泵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一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6)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2)与第四吸收器(20)连通,第四吸收器(20)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6)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9)和第一吸收器(3)与分汽室(12)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三发生器(19)连通,第三发生器(19)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21)、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2)和第一吸收器(3)与分汽室(12)连通,第三发生器(19)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四吸收器(20)连通,第三发生器(19)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四吸收器(20)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7.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6所述的任一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吸收-蒸发器、第二蒸发器、溶液节流阀和第三节流阀,将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0)有稀溶液管路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0)有稀溶液管路与吸收-蒸发器(23)连通,吸收-蒸发器(23)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26)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将蒸发器(15)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蒸发器(15)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蒸发器(23)连通,将第一冷凝器(13)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25)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后第一吸收器(3)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调整为第一冷凝器(13)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25)与吸收-蒸发器(23)连通后吸收-蒸发器(32)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或将蒸发器(15)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18)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后第一吸收器(3)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调整为蒸发器(15)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18)与吸收-蒸发器(23)连通后吸收-蒸发器(23)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蒸发器(15)增设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27)与第二蒸发器(24)连通,第二蒸发器(24)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第二蒸发器(24)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其中,无第二蒸发器、溶液节流阀和第三节流阀时,吸收-蒸发器(23)有稀溶液管路直接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蒸发器(15)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
8.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2所述的任一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节流阀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第一溶液泵(6)增设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和第一吸收器(3)与分汽室(12)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13)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后新增发生器(A)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B)与第一冷凝器(13)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13)连通,形成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9.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2所述的任一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节流阀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一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6)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6)、第一溶液热交换器(9)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9)和第一吸收器(3)与分汽室(12)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9)和第一吸收器(3)与分汽室(12)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13)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后新增发生器(A)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B)与第一冷凝器(13)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13)连通,形成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10.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2所述的任一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节流阀、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溶液泵,将第一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6)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6)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9)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D)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9)和第一吸收器(3)与分汽室(12)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第一溶液热交换器(9)和第一吸收器(3)与分汽室(12)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13)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后新增发生器(A)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B)与第一冷凝器(13)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13)连通,形成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11.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3-4所述的任一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节流阀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第一溶液泵(6)增设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13)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后新增发生器(A)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B)与第一冷凝器(13)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13)连通,形成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12.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3-4所述的任一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节流阀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三吸收器(5)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6)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调整为第三吸收器(5)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6)、第一溶液热交换器(9)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13)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后新增发生器(A)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B)与第一冷凝器(13)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13)连通,形成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13.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3-4所述的任一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节流阀、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溶液泵,将第三吸收器(5)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6)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调整为第三吸收器(5)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6)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9)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D)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13)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后新增发生器(A)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B)与第一冷凝器(13)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13)连通,形成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14.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5-6所述的任一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节流阀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第一溶液泵(6)增设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与第三发生器(19)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13)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后新增发生器(A)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B)与第一冷凝器(13)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13)连通,形成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15.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5-6所述的任一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节流阀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第四吸收器(20)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6)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调整为第四吸收器(20)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6)、第一溶液热交换器(9)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三发生器(19)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三发生器(19)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13)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后新增发生器(A)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B)与第一冷凝器(13)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13)连通,形成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16.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5-6所述的任一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节流阀、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溶液泵,将第四吸收器(20)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6)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调整为第四吸收器(20)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6)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9)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D)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三发生器(19)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三发生器(19)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13)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后新增发生器(A)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B)与第一冷凝器(13)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13)连通,形成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17.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8-16所述的任一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吸收-蒸发器、第二蒸发器、溶液节流阀和第三节流阀,将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0)有稀溶液管路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0)有稀溶液管路与吸收-蒸发器(23)连通,吸收-蒸发器(23)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26)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将蒸发器(15)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蒸发器(15)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蒸发器(23)连通,将第一冷凝器(13)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25)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后第一吸收器(3)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调整为第一冷凝器(13)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25)与吸收-蒸发器(23)连通后吸收-蒸发器(32)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或将蒸发器(15)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18)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后第一吸收器(3)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调整为蒸发器(15)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18)与吸收-蒸发器(23)连通后吸收-蒸发器(23)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蒸发器(15)增设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27)与第二蒸发器(24)连通,第二蒸发器(24)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第二蒸发器(24)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其中,无第二蒸发器、溶液节流阀和第三节流阀时,吸收-蒸发器(23)有稀溶液管路直接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蒸发器(15)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
18.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主要由第一发生器、第二发生器、第一吸收器、第二吸收器、第三吸收器、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第三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分汽室、节流阀、冷剂液泵、第一冷凝器、第二冷凝器和蒸发器所组成;第三吸收器(5)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8)、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0)和第一吸收器(3)与分汽室(12)连通,分汽室(1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7)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1)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第二吸收器(4)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1)与第三吸收器(5)连通,第一吸收器(3)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6)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第一发生器(1)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第一发生器(1)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13)连通,第一冷凝器(13)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6)与蒸发器(15)连通,蒸发器(15)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5)连通,分汽室(1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14)连通,第二冷凝器(14)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17)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后第一吸收器(3)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第一发生器(1)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发生器(2)和蒸发器(15)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吸收器(4)和第一冷凝器(13)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吸收器(5)和第二冷凝器(14)还分别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19.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主要由第一发生器、第二发生器、第一吸收器、第二吸收器、第三吸收器、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第三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分汽室、节流阀、冷剂液泵、第一冷凝器、第二冷凝器和蒸发器所组成;第三吸收器(5)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0)和第一吸收器(3)与分汽室(12)连通,分汽室(1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7)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1)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第二吸收器(4)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8)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1)与第三吸收器(5)连通,第一吸收器(3)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6)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第一发生器(1)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第一发生器(1)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13)连通,分汽室(1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14)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5)连通,第一冷凝器(13)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6)与蒸发器(15)连通,蒸发器(15)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第二冷凝器(14)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17)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后第一吸收器(3)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第一发生器(1)和第二发生器(2)还分别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吸收器(4)、第一冷凝器(13)和第三吸收器(5)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冷凝器(14)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15)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20.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主要由第一发生器、第二发生器、第一吸收器、第二吸收器、第三吸收器、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第三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分汽室、节流阀、冷剂液泵、第一冷凝器、第二冷凝器和蒸发器所组成;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0)和第一吸收器(3)与分汽室(12)连通,分汽室(1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7)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第一吸收器(3)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1)与第三吸收器(5)连通,第三吸收器(5)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6)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第一发生器(1)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8)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1)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第一发生器(1)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13)连通,分汽室(1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14)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5)连通,第一冷凝器(13)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6)与蒸发器(15)连通,蒸发器(15)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第二冷凝器(14)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17)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后第一吸收器(3)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第一发生器(1)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发生器(2)和蒸发器(15)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吸收器(4)和第一冷凝器(13)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吸收器(5)和第二冷凝器(14)还分别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21.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主要由第一发生器、第二发生器、第一吸收器、第二吸收器、第三吸收器、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第三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分汽室、节流阀、冷剂液泵、第一冷凝器、第二冷凝器和蒸发器所组成;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0)和第一吸收器(3)与分汽室(12)连通,分汽室(1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7)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第一吸收器(3)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8)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1)与第三吸收器(5)连通,第三吸收器(5)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6)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第一发生器(1)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1)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第一发生器(1)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13)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5)连通,分汽室(1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14)连通,第一冷凝器(13)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6)与蒸发器(15)连通,蒸发器(15)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第二冷凝器(14)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17)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后第一吸收器(3)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第一发生器(1)和第二发生器(2)还分别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吸收器(4)、第一冷凝器(13)和第三吸收器(5)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冷凝器(14)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15)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22.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8所述的任一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四吸收器、第四溶液泵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一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6)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21)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2)与第四吸收器(20)连通,第四吸收器(20)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6)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三发生器(19)连通,第三发生器(19)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2)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第三发生器(19)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四吸收器(20)连通,第三发生器(19)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四吸收器(20)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23.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9所述的任一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四吸收器、第四溶液泵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一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6)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2)与第四吸收器(20)连通,第四吸收器(20)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6)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三发生器(19)连通,第三发生器(19)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21)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2)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第三发生器(19)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四吸收器(20)连通,第三发生器(19)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四吸收器(20)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24.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8-19所述的任一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吸收-蒸发器、第二蒸发器、溶液节流阀和第二节流阀,将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9)与吸收-蒸发器(23)连通,吸收-蒸发器(23)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26)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将蒸发器(15)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蒸发器(15)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蒸发器(23)连通,将第二冷凝器(14)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17)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后第一吸收器(3)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调整为第二冷凝器(14)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17)与吸收-蒸发器(23)连通后吸收-蒸发器(23)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蒸发器(15)增设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25)与第二蒸发器(24)连通,第二蒸发器(24)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第二蒸发器(24)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其中,无第二蒸发器、溶液节流阀和第二节流阀时,吸收-蒸发器(23)有稀溶液管路直接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蒸发器(15)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
25.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20所述的任一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吸收-蒸发器、第二蒸发器、溶液节流阀和第二节流阀,将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8)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1)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8)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1)与吸收-蒸发器(23)连通,吸收-蒸发器(23)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26)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将蒸发器(15)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蒸发器(15)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蒸发器(23)连通,将第二冷凝器(14)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17)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后第一吸收器(3)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调整为第二冷凝器(14)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17)与吸收-蒸发器(23)连通后吸收-蒸发器(23)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蒸发器(15)增设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25)与第二蒸发器(24)连通,第二蒸发器(24)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第二蒸发器(24)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其中,无第二蒸发器、溶液节流阀和第二节流阀时,吸收-蒸发器(23)有稀溶液管路直接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蒸发器(15)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
26.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21所述的任一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吸收-蒸发器、第二蒸发器、溶液节流阀和第二节流阀,将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1)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1)与吸收-蒸发器(23)连通,吸收-蒸发器(23)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26)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将蒸发器(15)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蒸发器(15)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蒸发器(23)连通,将第二冷凝器(14)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17)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后第一吸收器(3)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调整为第二冷凝器(14)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17)与吸收-蒸发器(23)连通后吸收-蒸发器(23)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蒸发器(15)增设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25)与第二蒸发器(24)连通,第二蒸发器(24)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第二蒸发器(24)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其中,无第二蒸发器、溶液节流阀和第二节流阀时,吸收-蒸发器(23)有稀溶液管路直接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蒸发器(15)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
27.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22所述的任一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吸收-蒸发器、第二蒸发器、溶液节流阀和第二节流阀,将第三发生器(19)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2)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19)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2)与吸收-蒸发器(23)连通,吸收-蒸发器(23)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26)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将蒸发器(15)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蒸发器(15)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蒸发器(23)连通,将第二冷凝器(14)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17)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后第一吸收器(3)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调整为第二冷凝器(14)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17)与吸收-蒸发器(23)连通后吸收-蒸发器(23)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蒸发器(15)增设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25)与第二蒸发器(24)连通,第二蒸发器(24)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第二蒸发器(24)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其中,无第二蒸发器、溶液节流阀和第二节流阀时,吸收-蒸发器(23)有稀溶液管路直接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蒸发器(15)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
28.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23所述的任一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吸收-蒸发器、第二蒸发器、溶液节流阀和第二节流阀,将第三发生器(19)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21)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2)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19)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21)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2)与吸收-蒸发器(23)连通,吸收-蒸发器(23)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26)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将蒸发器(15)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蒸发器(15)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蒸发器(23)连通,将第二冷凝器(14)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17)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后第一吸收器(3)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调整为第二冷凝器(14)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17)与吸收-蒸发器(23)连通后吸收-蒸发器(23)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蒸发器(15)增设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25)与第二蒸发器(24)连通,第二蒸发器(24)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第二蒸发器(24)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其中,无第二蒸发器、溶液节流阀和第二节流阀时,吸收-蒸发器(23)有稀溶液管路直接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蒸发器(15)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
29.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8-19所述的任一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节流阀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第一溶液泵(6)增设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13)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后新增发生器(A)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B)与第一冷凝器(13)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13)连通,形成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30.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8-19所述的任一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节流阀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一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6)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6)、第一溶液热交换器(9)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13)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后新增发生器(A)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B)与第一冷凝器(13)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13)连通,形成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31.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8-19所述的任一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节流阀、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溶液泵,将第一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6)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6)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9)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D)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13)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后新增发生器(A)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B)与第一冷凝器(13)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13)连通,形成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32.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20-21、25-26所述的任一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节流阀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第一溶液泵(6)增设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13)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后新增发生器(A)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B)与第一冷凝器(13)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13)连通,形成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33.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20-21、25-26所述的任一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节流阀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三吸收器(5)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6)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调整为第三吸收器(5)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6)、第一溶液热交换器(9)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13)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后新增发生器(A)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B)与第一冷凝器(13)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13)连通,形成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34.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20-21、25-26所述的任一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节流阀、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溶液泵,将第三吸收器(5)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6)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调整为第三吸收器(5)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6)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9)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D)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13)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后新增发生器(A)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B)与第一冷凝器(13)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13)连通,形成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35.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22-23、27-28所述的任一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节流阀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第一溶液泵(6)增设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与第三发生器(19)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13)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后新增发生器(A)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B)与第一冷凝器(13)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13)连通,形成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36.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22-23、27-28所述的任一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节流阀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第四吸收器(20)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6)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调整为第四吸收器(20)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6)、第一溶液热交换器(9)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三发生器(19)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三发生器(19)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13)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后新增发生器(A)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B)与第一冷凝器(13)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13)连通,形成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37.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22-23、27-28所述的任一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节流阀、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溶液泵,将第四吸收器(20)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6)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调整为第四吸收器(20)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6)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9)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D)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三发生器(19)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三发生器(19)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13)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后新增发生器(A)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B)与第一冷凝器(13)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13)连通,形成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38.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24所述的任一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节流阀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第一溶液泵(6)增设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与吸收-蒸发器(23)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13)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后新增发生器(A)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B)与第一冷凝器(13)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13)连通,形成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39.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24所述的任一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节流阀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一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6)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6)、第一溶液热交换器(9)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9)与吸收-蒸发器(23)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9)与吸收-蒸发器(23)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13)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后新增发生器(A)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B)与第一冷凝器(13)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13)连通,形成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40.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24所述的任一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节流阀、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溶液泵,将第一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6)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6)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9)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D)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9)与吸收-蒸发器(23)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9)与吸收-蒸发器(23)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13)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后新增发生器(A)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B)与第一冷凝器(13)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13)连通,形成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41.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7、18-28所述的任一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溶液泵,将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13)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E)连通,新增吸收器(E)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D)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与新增吸收器(E)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13)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E)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42.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7、18-28所述的任一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溶液泵、新增冷凝器和新增节流阀,第一发生器(1)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E)连通,新增吸收器(E)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D)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与新增吸收器(E)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冷凝器(F)连通,新增冷凝器(F)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B)与第一冷凝器(13)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E)和新增冷凝器(F)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43.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42所述的任一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再增发生器、再增吸收器、再增溶液热交换器和再增溶液泵,将分汽室(1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14)连通调整为分汽室(1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再增吸收器(H)连通,再增吸收器(H)还有稀溶液管路经再增溶液泵(J)和再增溶液热交换器(I)与再增发生器(G)连通,再增发生器(G)还有浓溶液管路经再增溶液热交换器(I)与再增吸收器(H)连通,再增发生器(G)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14)连通,再增发生器(G)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再增吸收器(H)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44.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43所述的任一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再增第二发生器、再增第二吸收器、再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再增第二溶液泵,将再增吸收器(H)有稀溶液管路经再增溶液泵(J)和再增溶液热交换器(I)与再增发生器(G)连通调整为再增吸收器(H)有稀溶液管路经再增溶液泵(J)和再增溶液热交换器(I)与再增第二吸收器(L)连通,再增第二吸收器(L)再有稀溶液管路经再增第二溶液泵(N)和再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M)与再增发生器(G)连通,将再增发生器(G)有浓溶液管路经再增溶液热交换器(I)与再增吸收器(H)连通调整为再增发生器(G)有浓溶液管路经再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M)与再增第二发生器(K)连通,再增第二发生器(K)再有浓溶液管路经再增溶液热交换器(I)与再增吸收器(H)连通,再增第二发生器(K)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再增第二吸收器(L)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45.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43-44所述的任一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冷凝器和第三冷剂液泵,分汽室(12)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冷凝器(28)连通,第三冷凝器(28)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冷剂液泵(29)与第二冷凝器(14)或蒸发器(15)连通,第三冷凝器(28)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CN201210252801.8A 2012-07-12 2012-07-12 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Active CN10277807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252801.8A CN102778072B (zh) 2012-07-12 2012-07-12 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252801.8A CN102778072B (zh) 2012-07-12 2012-07-12 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778072A CN102778072A (zh) 2012-11-14
CN102778072B true CN102778072B (zh) 2014-07-30

Family

ID=471230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252801.8A Active CN102778072B (zh) 2012-07-12 2012-07-12 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778072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311504B1 (en) * 1999-03-30 2001-11-06 Sanyo Electric Co., Ltd. Absorption heat pump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he same
KR20030005756A (ko) * 2001-07-10 2003-01-23 윤상국 흡수식 열펌프에서 상변화 유체의 잠열을 이용하여흡수기, 응축기, 증발기의 열을 흡수하는 시스템
JP2004257705A (ja) * 2003-02-27 2004-09-16 Sanyo Electric Co Ltd 吸収ヒートポンプ利用濃縮装置
CN101832676A (zh) * 2009-04-14 2010-09-15 李华玉 提高热泵供热温度的方法与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CN101968286A (zh) * 2010-10-10 2011-02-09 李华玉 双吸收-双发生系统与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CN102042712A (zh) * 2010-12-18 2011-05-04 李华玉 回热式吸收-发生系统与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311504B1 (en) * 1999-03-30 2001-11-06 Sanyo Electric Co., Ltd. Absorption heat pump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he same
KR20030005756A (ko) * 2001-07-10 2003-01-23 윤상국 흡수식 열펌프에서 상변화 유체의 잠열을 이용하여흡수기, 응축기, 증발기의 열을 흡수하는 시스템
JP2004257705A (ja) * 2003-02-27 2004-09-16 Sanyo Electric Co Ltd 吸収ヒートポンプ利用濃縮装置
CN101832676A (zh) * 2009-04-14 2010-09-15 李华玉 提高热泵供热温度的方法与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CN101968286A (zh) * 2010-10-10 2011-02-09 李华玉 双吸收-双发生系统与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CN102042712A (zh) * 2010-12-18 2011-05-04 李华玉 回热式吸收-发生系统与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4257705A 2004.09.16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778072A (zh) 2012-11-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679611B (zh) 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CN101957093B (zh) 吸收-再吸收-发生系统与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CN103851823A (zh) 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CN102331107B (zh) 第三类吸收-发生系统与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CN103712364A (zh) 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CN102353173B (zh) 分级发生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CN102425878B (zh) 第三类吸收-发生系统与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CN102706026B (zh) 双效回热吸收-发生系统与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CN102679612B (zh) 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CN103148631A (zh) 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CN102519166B (zh) 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CN102353172B (zh) 回热式双效与三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CN102778072B (zh) 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CN103486757A (zh) 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CN102635971B (zh) 双效回热吸收-发生系统与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CN102706027B (zh) 双效回热吸收-发生系统与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CN104006567A (zh) 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CN103148630B (zh) 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CN102410575B (zh) 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
CN103175331A (zh) 分路循环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CN102434996B (zh) 分级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CN103196256B (zh) 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CN102645051B (zh) 双效回热吸收-发生系统与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CN103697615A (zh)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CN102607209B (zh) 带有余热双效驱动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