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148631A - 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Google Patents

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148631A
CN103148631A CN2013100851343A CN201310085134A CN103148631A CN 103148631 A CN103148631 A CN 103148631A CN 2013100851343 A CN2013100851343 A CN 2013100851343A CN 201310085134 A CN201310085134 A CN 201310085134A CN 103148631 A CN103148631 A CN 10314863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municated
newly
increased
generator
solu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085134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148631B (zh
Inventor
李华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310085134.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148631B/zh
Publication of CN10314863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4863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14863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4863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30/00Adapting or protecting infrastructure or their operation
    • Y02A30/27Relating to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technolog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62Absorption based systems

Landscapes

  • Sorption 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属于制冷与热泵技术领域。第二吸收器经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吸收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发生器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溶液节流阀和吸收器与分汽室连通,分汽室经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发生器与第二冷凝器连通,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冷凝器经节流阀、第二冷凝器经第二节流阀分别与蒸发器连通,蒸发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发生器和第二发生器分别连通驱动热介质管路,冷凝器、第二冷凝器和第二吸收器分别连通被加热介质管路,蒸发器连通余热介质管路,形成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Description

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低温余热利用与热泵/制冷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以驱动热介质与被加热介质之间的温差作为驱动力,当驱动温差较大时应采用双效或多效流程来实现对驱动热的充分利用;任何传热环节的温差浪费都将带来热能利用率的降低,只有充分利用温差才可以保证得到合理的热力学完善度。
在被加热介质的温度范围较宽时,尤其又遇到利用驱动热介质提供显热的场合,驱动热介质的高温放热部分和低温放热部分与被加热介质之间的温差有区别,此时驱动热介质的高温段与被加热介质的低温段之间存在较大温差。此时,若以单效流程完成溶液发生过程,则温差利用不充分,循环的性能指数不理想;若采用经典双效流程完成溶液发生过程,则要求驱动热介质与被加热介质之间要有足够的温差,这需要新的循环流程来解决之一矛盾。
除了应该消除较大的传热温差之外,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的循环流程还要实现更多的要求,这些要求包括:热力学参数平滑变化,供热参数可调节,能够较好地适应工况变化,具有最佳的性能指数;能够实现对高温热资源的深度利用,或利用不同品位的驱动热以实现不同品位热能的综合利用。
本发明提供由经典单效流程和发生-吸收型双效流程形成复合发生流程的系列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以提高驱动热负荷的利用价值和热能利用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主要目的是要提供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具体发明内容分项阐述如下:
1.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主要由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冷凝器、第二冷凝器、蒸发器、溶液泵、溶液节流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分汽室所组成;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溶液节流阀和吸收器与分汽室连通,分汽室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分汽室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冷凝器或蒸发器连通,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发生器和第二发生器还分别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冷凝器、第二冷凝器和第二吸收器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其中,为方便部件布局,或增加第二溶液泵,将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与第二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与第二发生器连通。
2.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主要由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冷凝器、第二冷凝器、蒸发器、溶液泵、溶液节流阀、第二溶液节流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溶液热交换器和分汽室所组成;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节流阀与发生器连通,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和吸收器与分汽室连通,分汽室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分汽室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冷凝器或蒸发器连通,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发生器和第二发生器还分别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冷凝器、第二冷凝器和第二吸收器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其中,为方便部件布局,或增加第二溶液泵,将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与第二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与第二发生器连通。
3.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主要由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冷凝器、第二冷凝器、蒸发器、溶液泵、溶液节流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分汽室所组成;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和吸收器与分汽室连通,分汽室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分汽室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冷凝器或蒸发器连通,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发生器和第二发生器还分别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冷凝器、第二冷凝器和第二吸收器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其中,为方便部件布局,或增加第二溶液泵,将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与第二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与第二发生器连通。
4.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主要由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冷凝器、蒸发器、溶液泵、溶液节流阀、节流阀、溶液热交换器和分汽室所组成;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与发生器连通,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吸收器与分汽室连通,分汽室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发生器和分汽室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发生器和第二发生器还分别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冷凝器和第二吸收器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其中,为方便部件布局,或增加第二溶液泵,将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与第二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与第二发生器连通。
5.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主要由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冷凝器、蒸发器、溶液泵、节流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分汽室所组成;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吸收器与分汽室连通,分汽室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发生器和分汽室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发生器和第二发生器还分别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冷凝器和第二吸收器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其中,为方便部件布局,或增加第二溶液泵,将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与第二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与第二发生器连通。
6.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4项所述的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节流阀、第三发生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溶液泵增设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将发生器和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和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通后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形成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7.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4项所述的任一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节流阀、第三发生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将溶液泵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调整为溶液泵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将分汽室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调整为分汽室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将发生器和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和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通后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形成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8.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4项所述的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节流阀、第三发生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泵,将溶液泵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调整为溶液泵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将分汽室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调整为分汽室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将发生器和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和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通后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形成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9.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5项所述的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节流阀、第三发生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溶液泵增设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将发生器和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和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通后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形成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0.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5项所述的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节流阀、第三发生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将溶液泵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调整为溶液泵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将分汽室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调整为分汽室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将发生器和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和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通后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形成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1.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5项所述的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节流阀、第三发生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泵,将溶液泵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调整为溶液泵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将分汽室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调整为分汽室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将发生器和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和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通后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形成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2.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2、4项所述的任一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溶液泵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调整为溶液泵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将分汽室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调整为分汽室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3.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3项或第5项所述的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溶液泵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调整为溶液泵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将分汽室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调整为分汽室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4.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3项所述的任一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调整为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5.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3项所述的任一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冷凝器和新增节流阀,分汽室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冷凝器连通,新增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第二冷凝器或蒸发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和新增冷凝器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6.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3项所述的任一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冷凝器和新增节流阀,发生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冷凝器连通,新增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第二冷凝器或蒸发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和新增冷凝器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7.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4-5项所述的任一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发生器和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和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8.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4-5项所述的任一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冷凝器和新增节流阀,发生器和分汽室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冷凝器连通,新增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和新增冷凝器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9.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5项所述的任一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调整为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20.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5项所述的任一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冷凝器和新增节流阀,将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调整为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分别与第二吸收器和新增冷凝器连通,新增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和新增冷凝器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21.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3项所述的任一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冷凝器、新增节流阀、新增蒸发器和新增分汽室,取消冷凝器、第二冷凝器和第二吸收器分别与外部连通的被加热介质管路,新增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冷凝器连通,冷凝器还有浓溶液管路与第二冷凝器连通,第二冷凝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吸收器与新增分汽室连通,新增分汽室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将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和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调整为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后冷凝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冷凝器用作发生器之后分汽室向冷凝器提供驱动热介质,将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和第二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后第二冷凝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第二冷凝器用作发生器之后发生器向第二冷凝器提供驱动热介质;冷凝器、第二冷凝器和新增分汽室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冷凝器连通,新增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新增蒸发器连通,新增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和新增冷凝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蒸发器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22.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21项所述的任一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将蒸发器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变更为蒸发器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23.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21项所述的任一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节流阀和第二节流阀,增加新增冷剂液泵和新增第二冷剂液泵,将蒸发器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变更为蒸发器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将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后冷凝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调整为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后冷凝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蒸发器连通,将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后第二冷凝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后第二冷凝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与蒸发器连通,形成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24.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4-5项所述的任一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冷凝器、新增节流阀、新增蒸发器和新增分汽室,取消冷凝器和第二吸收器分别与外部连通的被加热介质管路,新增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冷凝器连通,冷凝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吸收器与新增分汽室连通,新增分汽室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将分汽室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调整为分汽室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后冷凝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冷凝器用作发生器之后分汽室和发生器共同向冷凝器提供驱动热介质;冷凝器和新增分汽室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冷凝器连通,新增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新增蒸发器连通,新增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和新增冷凝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蒸发器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25.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24项所述的任一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将蒸发器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变更为蒸发器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26.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24项所述的任一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节流阀,增加新增冷剂液泵,将蒸发器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变更为蒸发器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将分汽室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后冷凝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调整为分汽室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后冷凝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与蒸发器连通,形成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27.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6-11项所述的任一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冷凝器、新增节流阀、新增蒸发器和新增分汽室,取消冷凝器和第二吸收器分别与外部连通的被加热介质管路,新增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冷凝器连通,冷凝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吸收器与新增分汽室连通,新增分汽室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将分汽室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通后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调整为分汽室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通后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将第三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后冷凝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冷凝器用作发生器之后第三发生器向冷凝器提供驱动热介质;冷凝器和新增分汽室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冷凝器连通,新增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新增蒸发器连通,新增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和新增冷凝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蒸发器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28.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27项所述的任一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将蒸发器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变更为蒸发器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29.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27项所述的任一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节流阀,增加新增冷剂液泵,将蒸发器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变更为蒸发器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将第三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后冷凝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后冷凝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与蒸发器连通,形成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30.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27项所述的任一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节流阀,增加新增冷剂液泵和新增第二冷剂液泵,将蒸发器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变更为蒸发器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将第三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后冷凝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后冷凝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与蒸发器连通,将分汽室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通后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调整为分汽室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通后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冷剂液泵与蒸发器连通,形成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附图说明:
图1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1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2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2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3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3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4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4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5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5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6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6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7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7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8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8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9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9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10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10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11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11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12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12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13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13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14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14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15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15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16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16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17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17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中,1-发生器,2-第二发生器,3-吸收器,4-第二吸收器,5-冷凝器,6-第二冷凝器,7-蒸发器,8-溶液泵,9-溶液节流阀,10-节流阀,11-第二节流阀,12-溶液热交换器,13-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4-分汽室,15-第二溶液节流阀,16-第三发生器,17-第二溶液泵;A-新增发生器,B-新增吸收器,C-新增溶液泵,D-新增溶液热交换器,E-新增冷凝器,F-新增节流阀,G-新增蒸发器,H-新增分汽室,I-新增溶液泵。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要说明的是,在结构和流程的表述上,非必要情况下不重复进行;对显而易见的流程不作表述。下面结合附图和实例来详细描述本发明。
图1所示的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它主要由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冷凝器、第二冷凝器、蒸发器、溶液泵、溶液节流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分汽室所组成;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和溶液热交换器12与吸收器3连通,吸收器3还有稀溶液管路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与发生器1连通,发生器1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溶液节流阀9和吸收器3与分汽室14连通,分汽室14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发生器1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6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3连通,分汽室14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冷凝器5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0与蒸发器7连通,第二冷凝器6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11与蒸发器7连通,蒸发器7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发生器1和第二发生器2还分别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冷凝器5、第二冷凝器6和第二吸收器4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7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第二吸收器4的稀溶液经溶液泵8和溶液热交换器12进入吸收器3、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其内的溶液,吸收器3的稀溶液进入第二发生器2,驱动热介质流经第二发生器2、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吸收器3提供冷剂蒸汽,第二发生器2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进入发生器1,驱动热介质流经发生器1、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二冷凝器6提供冷剂蒸汽,发生器1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和溶液节流阀9节流降压之后流经吸收器3、吸热部分汽化后进入分汽室14,分汽室14的冷剂蒸汽进入冷凝器5,分汽室14的浓溶液经溶液热交换器12进入第二吸收器4、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冷凝器5的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冷凝器5的冷剂液经节流阀10节流进入蒸发器7,第二冷凝器6的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第二冷凝器6的冷剂液经第二节流阀11节流进入蒸发器7,蒸发器7的冷剂液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二吸收器4提供,形成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2所示的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它主要由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冷凝器、第二冷凝器、蒸发器、溶液泵、溶液节流阀、第二溶液节流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溶液热交换器和分汽室所组成;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和溶液热交换器12与吸收器3连通,吸收器3还有稀溶液管路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节流阀15与发生器1连通,发生器1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9和吸收器3与分汽室14连通,分汽室14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发生器1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6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3连通,分汽室14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冷凝器5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0与蒸发器7连通,第二冷凝器6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11与蒸发器7连通,蒸发器7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发生器1和第二发生器2还分别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冷凝器5、第二冷凝器6和第二吸收器4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7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第二吸收器4的稀溶液经溶液泵8和溶液热交换器12进入吸收器3、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其内的溶液,吸收器3的稀溶液进入第二发生器2,驱动热介质流经第二发生器2、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吸收器3提供冷剂蒸汽,第二发生器2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节流阀15节流进入发生器1,驱动热介质流经发生器1、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二冷凝器6提供冷剂蒸汽,发生器1的浓溶液经溶液节流阀9节流之后流经吸收器3、吸热部分汽化后进入分汽室14,分汽室14的冷剂蒸汽进入冷凝器5,分汽室14的浓溶液经溶液热交换器12进入第二吸收器4、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冷凝器5的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冷凝器5的冷剂液经节流阀10节流进入蒸发器7,第二冷凝器6的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第二冷凝器6的冷剂液经第二节流阀11节流进入蒸发器7,蒸发器7的冷剂液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二吸收器4提供,形成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3所示的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它主要由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冷凝器、第二冷凝器、蒸发器、溶液泵、溶液节流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分汽室所组成;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溶液热交换器12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与吸收器3连通,吸收器3还有稀溶液管路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与发生器1连通,发生器1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9和吸收器3与分汽室14连通,分汽室14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发生器1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6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3连通,分汽室14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冷凝器5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0与蒸发器7连通,第二冷凝器6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11与蒸发器7连通,蒸发器7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发生器1和第二发生器2还分别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冷凝器5、第二冷凝器6和第二吸收器4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7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第二吸收器4的稀溶液经溶液泵8、溶液热交换器12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进入吸收器3、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其内的溶液,吸收器3的稀溶液进入第二发生器2,驱动热介质流经第二发生器2、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吸收器3提供冷剂蒸汽,第二发生器2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进入发生器1,驱动热介质流经发生器1、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二冷凝器6提供冷剂蒸汽,发生器1的浓溶液经溶液节流阀9节流之后流经吸收器3、吸热部分汽化后进入分汽室14,分汽室14的冷剂蒸汽进入冷凝器5,分汽室14的浓溶液经溶液热交换器12进入第二吸收器4、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冷凝器5的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冷凝器5的冷剂液经节流阀10节流进入蒸发器7,第二冷凝器6的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第二冷凝器6的冷剂液经第二节流阀11节流进入蒸发器7,蒸发器7的冷剂液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二吸收器4提供,形成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4所示的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它主要由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冷凝器、蒸发器、溶液泵、溶液节流阀、节流阀、溶液热交换器和分汽室所组成;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和溶液热交换器12与吸收器3连通,吸收器3还有稀溶液管路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9与发生器1连通,发生器1还有浓溶液管路经吸收器3与分汽室14连通,分汽室14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3连通,发生器1和分汽室14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冷凝器5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0与蒸发器7连通,蒸发器7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发生器1和第二发生器2还分别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冷凝器5和第二吸收器4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7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第二吸收器4的稀溶液经溶液泵8和溶液热交换器12进入吸收器3、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其内的溶液,吸收器3的稀溶液进入第二发生器2,驱动热介质流经第二发生器2、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吸收器3提供冷剂蒸汽,第二发生器2的浓溶液经溶液节流阀9节流进入发生器1,驱动热介质流经发生器1、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冷凝器5提供冷剂蒸汽,发生器1的浓溶液流经吸收器3、吸热部分汽化后进入分汽室14,分汽室14的冷剂蒸汽进入冷凝器5,分汽室14的浓溶液经溶液热交换器12进入第二吸收器4、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冷凝器5的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冷凝器5的冷剂液经节流阀10节流进入蒸发器7、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二吸收器4提供,形成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5所示的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它主要由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冷凝器、蒸发器、溶液泵、节流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分汽室所组成;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溶液热交换器12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与吸收器3连通,吸收器3还有稀溶液管路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与发生器1连通,发生器1还有浓溶液管路经吸收器3与分汽室14连通,分汽室14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3连通,发生器1和分汽室14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冷凝器5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0与蒸发器7连通,蒸发器7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发生器1和第二发生器2还分别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冷凝器5和第二吸收器4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7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第二吸收器4的稀溶液经溶液泵8、溶液热交换器12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进入吸收器3、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其内的溶液,吸收器3的稀溶液进入第二发生器2,驱动热介质流经第二发生器2、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吸收器3提供冷剂蒸汽,第二发生器2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进入发生器1,驱动热介质流经发生器1、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冷凝器5提供冷剂蒸汽,发生器1的浓溶液流经吸收器3、吸热部分汽化后进入分汽室14,分汽室14的冷剂蒸汽进入冷凝器5,分汽室14的浓溶液经溶液热交换器12进入第二吸收器4、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冷凝器5的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冷凝器5的冷剂液经节流阀10节流进入蒸发器7、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二吸收器4提供,形成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6所示的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4所示的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节流阀、第三发生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溶液泵8增设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三发生器16连通,第三发生器16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将发生器1和分汽室1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调整为发生器1和分汽室1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16连通后第三发生器16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11与冷凝器5连通,第三发生器16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
②流程上,发生器1和分汽室14的冷剂蒸汽提供给第三发生器16作驱动热介质,第二吸收器4的部分稀溶液经溶液泵8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进入第三发生器16,冷剂蒸汽流经第三发生器16、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冷凝器5提供冷剂蒸汽,流经第三发生器16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再经第二节流阀11节流进入冷凝器5,第三发生器16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进入第二吸收器4,形成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7所示的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4所示的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节流阀、第三发生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将溶液泵8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2与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溶液泵8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和溶液热交换器12与吸收器3连通,将分汽室14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调整为分汽室14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三发生器16连通,第三发生器16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将发生器1和分汽室1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调整为发生器1和分汽室1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16连通后第三发生器16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11与冷凝器5连通,第三发生器16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
②流程上,第二吸收器4的稀溶液经溶液泵8、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和溶液热交换器12进入吸收器3,分汽室14的浓溶液经溶液热交换器12进入第三发生器16,发生器1和分汽室14的冷剂蒸汽提供给第三发生器16作驱动热介质,冷剂蒸汽流经第三发生器16、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冷凝器5提供冷剂蒸汽,第三发生器16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进入第二吸收器4,流经第三发生器16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再经第二节流阀11节流进入冷凝器5,形成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8所示的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4所示的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节流阀、第三发生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泵,将溶液泵8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2与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溶液泵8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三发生器16连通,第三发生器16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7和溶液热交换器12与吸收器3连通,将分汽室14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调整为分汽室14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2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将发生器1和分汽室1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调整为发生器1和分汽室1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16连通后第三发生器16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11与冷凝器5连通,第三发生器16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
②流程上,发生器1和分汽室14的冷剂蒸汽提供给第三发生器16作驱动热介质,第二吸收器4的稀溶液经溶液泵8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进入第三发生器16,冷剂蒸汽流经第三发生器16、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冷凝器5提供冷剂蒸汽,流经第三发生器16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再经第二节流阀11节流进入冷凝器5,第三发生器16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泵17和溶液热交换器12进入吸收器3,分汽室14的浓溶液经溶液热交换器12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进入第二吸收器4,形成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9所示的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2所示的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溶液泵8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2与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溶液泵8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新增吸收器B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C和溶液热交换器12与吸收器3连通,将分汽室14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调整为分汽室14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2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B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第二吸收器4的稀溶液经溶液泵8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进入新增吸收器B、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新增吸收器B的稀溶液经新增溶液泵C和溶液热交换器12进入吸收器3;分汽室14的浓溶液经溶液热交换器12进入新增发生器A,驱动热介质流经新增发生器A、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新增吸收器B提供冷剂蒸汽,新增发生器A的浓溶液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进入第二吸收器4,形成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10所示的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2所示的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分汽室1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调整为分汽室1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新增吸收器B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C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B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分汽室14产生的冷剂蒸汽进入新增吸收器B、被浓溶液吸收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新增吸收器B的稀溶液经新增溶液泵C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进入新增发生器A,驱动热介质流经新增发生器A、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冷凝器5提供冷剂蒸汽,新增发生器A的浓溶液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进入新增吸收器B,形成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11所示的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2所示的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冷凝器和新增节流阀,发生器1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新增吸收器B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C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冷凝器E连通,新增冷凝器E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F与第二冷凝器6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B和新增冷凝器E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发生器1产生的冷剂蒸汽分别进入新增吸收器B和第二冷凝器6,进入新增吸收器B的冷剂蒸汽被浓溶液吸收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新增吸收器B的稀溶液经新增溶液泵C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进入新增发生器A,驱动热介质流经新增发生器A、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新增冷凝器E提供冷剂蒸汽,新增发生器A的浓溶液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进入新增吸收器B,新增冷凝器E的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新增冷凝器E的冷剂液经新增节流阀F节流进入第二冷凝器6,形成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12所示的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4所示的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发生器1和分汽室1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调整为发生器1和分汽室1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新增吸收器B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C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B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发生器1和分汽室14释放的冷剂蒸汽进入新增吸收器B、被浓溶液吸收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新增吸收器B的稀溶液经新增溶液泵C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进入新增发生器A,驱动热介质流经新增发生器A、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冷凝器5提供冷剂蒸汽,新增发生器A的浓溶液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进入新增吸收器B,形成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13所示的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2所示的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蒸发器7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调整为蒸发器7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新增吸收器B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C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B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蒸发器7的冷剂蒸汽进入新增吸收器B、被浓溶液吸收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新增吸收器B的稀溶液经新增溶液泵C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进入新增发生器A,驱动热介质流经新增发生器A、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二吸收器4提供冷剂蒸汽,新增发生器A的浓溶液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进入新增吸收器B,形成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14所示的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2所示的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冷凝器、新增节流阀、新增蒸发器和新增分汽室,取消冷凝器5、第二冷凝器6和第二吸收器4分别与外部连通的被加热介质管路,新增吸收器B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C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冷凝器5连通,冷凝器5还有浓溶液管路与第二冷凝器6连通,第二冷凝器6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吸收器4与新增分汽室H连通,新增分汽室H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将分汽室1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和冷凝器5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0与蒸发器7连通调整为分汽室1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后冷凝器5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0与蒸发器7连通——冷凝器用作发生器之后分汽室14向冷凝器5提供驱动热介质,将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6连通和第二冷凝器6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11与蒸发器7连通调整为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6连通后第二冷凝器6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11与蒸发器7连通——第二冷凝器用作发生器之后发生器1向第二冷凝器6提供驱动热介质;冷凝器5、第二冷凝器6和新增分汽室H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冷凝器E连通,新增冷凝器E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F与新增蒸发器G连通,新增蒸发器G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新增吸收器B和新增冷凝器E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蒸发器G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新增吸收器B的稀溶液经新增溶液泵C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进入冷凝器5,分汽室14向冷凝器5提供冷剂蒸汽作其驱动热介质,冷剂蒸汽流经冷凝器5、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新增冷凝器E提供冷剂蒸汽,流经冷凝器5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再经节流阀10节流进入蒸发器7;冷凝器5的浓溶液进入第二冷凝器6,发生器1向第二冷凝器6提供冷剂蒸汽作其驱动热介质,冷剂蒸汽流经第二冷凝器6、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新增冷凝器E提供冷剂蒸汽,流经第二冷凝器6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再经第二节流阀11节流进入蒸发器7;第二冷凝器6的浓溶液流经第二吸收器4、吸热部分汽化后进入新增分汽室H,新增分汽室H的冷剂蒸汽进入新增冷凝器E,新增分汽室H的浓溶液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进入新增吸收器B、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新增冷凝器E的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新增冷凝器E的冷剂液经新增节流阀F节流进入新增蒸发器G、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新增吸收器B提供,形成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15所示的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在图14所示的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节流阀和第二节流阀,增加新增冷剂液泵和新增第二冷剂液泵,将蒸发器7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变更为蒸发器7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将分汽室1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后冷凝器5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0与蒸发器7连通调整为分汽室1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后冷凝器5再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I与蒸发器7连通,将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6连通后第二冷凝器6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11与蒸发器7连通调整为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6连通后第二冷凝器6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J与蒸发器7连通;流经冷凝器5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再经新增冷剂液泵I加压进入蒸发器7,流经第二冷凝器6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再经新增第二冷剂液泵J加压进入蒸发器7,蒸发器7的冷剂液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二吸收器4提供,形成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16所示的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6所示的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冷凝器、新增节流阀、新增蒸发器和新增分汽室,取消冷凝器5和第二吸收器4分别与外部连通的被加热介质管路,新增吸收器B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C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冷凝器5连通,冷凝器5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吸收器4与新增分汽室H连通,新增分汽室H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将分汽室14和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16连通后第三发生器16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11与冷凝器5连通调整为分汽室14和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16连通后第三发生器16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11与蒸发器7连通,将第三发生器16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冷凝器5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0与蒸发器7连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16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后冷凝器5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0与蒸发器7连通——冷凝器用作发生器之后第三发生器16向冷凝器提供驱动热介质;冷凝器5和新增分汽室H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冷凝器E连通,新增冷凝器E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F与新增蒸发器G连通,新增蒸发器G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新增吸收器B和新增冷凝器E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蒸发器G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新增吸收器B的稀溶液经新增溶液泵C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进入冷凝器5,第三发生器16向冷凝器5提供冷剂蒸汽作其驱动热介质,冷剂蒸汽流经冷凝器5、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新增冷凝器E提供冷剂蒸汽,流经冷凝器5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再经节流阀10节流进入蒸发器7;冷凝器5的浓溶液流经第二吸收器4、吸热部分汽化后进入新增分汽室H,新增分汽室H的冷剂蒸汽进入新增冷凝器E,新增分汽室H的浓溶液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进入新增吸收器B、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新增冷凝器E的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新增冷凝器E的冷剂液经新增节流阀F节流进入新增蒸发器G、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新增吸收器B提供,形成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17所示的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在图16所示的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节流阀,增加新增冷剂液泵,将蒸发器7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变更为蒸发器7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将第三发生器16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后冷凝器5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0与蒸发器7连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16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后冷凝器5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I与蒸发器7连通;流经冷凝器5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再经新增冷剂液泵I加压进入蒸发器7,蒸发器7的冷剂液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二吸收器4提供,形成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本发明技术可以实现的效果——本发明所提出的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具有如下的效果和优势:
(1)包含的由单效和双效构成的复合发生流程,其中的单效发生过程和双效发生过程的比例可调节,有利于实现温差的充分利用,对应循环的热力学完善度得到保障。
(2)能够分段实现对驱动热的合理利用,提高驱动热和余热的利用率。
(3)热力学参数平滑变化,供热参数可调节,能够在相应范围内较好地适应工况变化,得到较高的性能指数和热力学完善度。
(4)具有回热供热端的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可进一步实现第一类驱动温差的充分利用。
(5)分路溶液循环,可采用不同工作溶液,有利于驱动热介质工作参数与循环流程的匹配,提高温差利用程度。
(6)丰富了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的类型,扩展了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的应用范围,有利于更好地采用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来实现温差利用,提高能源利用率。

Claims (30)

1.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主要由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冷凝器、第二冷凝器、蒸发器、溶液泵、溶液节流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分汽室所组成;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和溶液热交换器(12)与吸收器(3)连通,吸收器(3)还有稀溶液管路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与发生器(1)连通,发生器(1)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溶液节流阀(9)和吸收器(3)与分汽室(14)连通,分汽室(14)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发生器(1)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6)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3)连通,分汽室(14)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冷凝器(5)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0)与蒸发器(7)连通,第二冷凝器(6)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11)与冷凝器(5)或蒸发器(7)连通,蒸发器(7)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发生器(1)和第二发生器(2)还分别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冷凝器(5)、第二冷凝器(6)和第二吸收器(4)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7)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其中,为方便部件布局,或增加第二溶液泵,将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调整为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7)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
2.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主要由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冷凝器、第二冷凝器、蒸发器、溶液泵、溶液节流阀、第二溶液节流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溶液热交换器和分汽室所组成;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和溶液热交换器(12)与吸收器(3)连通,吸收器(3)还有稀溶液管路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节流阀(15)与发生器(1)连通,发生器(1)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9)和吸收器(3)与分汽室(14)连通,分汽室(14)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发生器(1)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6)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3)连通,分汽室(14)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冷凝器(5)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0)与蒸发器(7)连通,第二冷凝器(6)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11)与冷凝器(5)或蒸发器(7)连通,蒸发器(7)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发生器(1)和第二发生器(2)还分别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冷凝器(5)、第二冷凝器(6)和第二吸收器(4)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7)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其中,为方便部件布局,或增加第二溶液泵,将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调整为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7)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
3.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主要由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冷凝器、第二冷凝器、蒸发器、溶液泵、溶液节流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分汽室所组成;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溶液热交换器(12)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与吸收器(3)连通,吸收器(3)还有稀溶液管路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与发生器(1)连通,发生器(1)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9)和吸收器(3)与分汽室(14)连通,分汽室(14)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发生器(1)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6)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3)连通,分汽室(14)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冷凝器(5)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0)与蒸发器(7)连通,第二冷凝器(6)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11)与冷凝器(5)或蒸发器(7)连通,蒸发器(7)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发生器(1)和第二发生器(2)还分别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冷凝器(5)、第二冷凝器(6)和第二吸收器(4)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7)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其中,为方便部件布局,或增加第二溶液泵,将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调整为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7)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
4.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主要由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冷凝器、蒸发器、溶液泵、溶液节流阀、节流阀、溶液热交换器和分汽室所组成;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和溶液热交换器(12)与吸收器(3)连通,吸收器(3)还有稀溶液管路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9)与发生器(1)连通,发生器(1)还有浓溶液管路经吸收器(3)与分汽室(14)连通,分汽室(14)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3)连通,发生器(1)和分汽室(14)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冷凝器(5)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0)与蒸发器(7)连通,蒸发器(7)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发生器(1)和第二发生器(2)还分别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冷凝器(5)和第二吸收器(4)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7)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其中,为方便部件布局,或增加第二溶液泵,将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调整为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7)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
5.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主要由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冷凝器、蒸发器、溶液泵、节流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分汽室所组成;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溶液热交换器(12)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与吸收器(3)连通,吸收器(3)还有稀溶液管路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与发生器(1)连通,发生器(1)还有浓溶液管路经吸收器(3)与分汽室(14)连通,分汽室(14)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3)连通,发生器(1)和分汽室(14)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冷凝器(5)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0)与蒸发器(7)连通,蒸发器(7)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发生器(1)和第二发生器(2)还分别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冷凝器(5)和第二吸收器(4)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7)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其中,为方便部件布局,或增加第二溶液泵,将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调整为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7)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
6.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4所述的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节流阀、第三发生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溶液泵(8)增设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三发生器(16)连通,第三发生器(16)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将发生器(1)和分汽室(1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调整为发生器(1)和分汽室(1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16)连通后第三发生器(16)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11)与冷凝器(5)连通,第三发生器(16)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形成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7.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4所述的任一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节流阀、第三发生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将溶液泵(8)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2)与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溶液泵(8)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和溶液热交换器(12)与吸收器(3)连通,将分汽室(14)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调整为分汽室(14)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三发生器(16)连通,第三发生器(16)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将发生器(1)和分汽室(1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调整为发生器(1)和分汽室(1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16)连通后第三发生器(16)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11)与冷凝器(5)连通,第三发生器(16)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形成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8.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4所述的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节流阀、第三发生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泵,将溶液泵(8)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2)与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溶液泵(8)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三发生器(16)连通,第三发生器(16)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7)和溶液热交换器(12)与吸收器(3)连通,将分汽室(14)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调整为分汽室(14)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2)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将发生器(1)和分汽室(1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调整为发生器(1)和分汽室(1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16)连通后第三发生器(16)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11)与冷凝器(5)连通,第三发生器(16)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形成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9.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5所述的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节流阀、第三发生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溶液泵(8)增设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16)连通,第三发生器(16)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将发生器(1)和分汽室(1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调整为发生器(1)和分汽室(1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16)连通后第三发生器(16)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11)与冷凝器(5)连通,第三发生器(16)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形成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0.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5所述的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节流阀、第三发生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将溶液泵(8)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2)与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溶液泵(8)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溶液热交换器(12)与吸收器(3)连通,将分汽室(14)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调整为分汽室(14)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三发生器(16)连通,第三发生器(16)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将发生器(1)和分汽室(1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调整为发生器(1)和分汽室(1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16)连通后第三发生器(16)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11)与冷凝器(5)连通,第三发生器(16)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形成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1.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5所述的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节流阀、第三发生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泵,将溶液泵(8)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2)与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溶液泵(8)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16)连通,第三发生器(16)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7)和溶液热交换器(12)与吸收器(3)连通,将分汽室(14)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调整为分汽室(14)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2)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将发生器(1)和分汽室(1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调整为发生器(1)和分汽室(1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16)连通后第三发生器(16)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11)与冷凝器(5)连通,第三发生器(16)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形成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2.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2、4所述的任一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溶液泵(8)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2)与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溶液泵(8)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新增吸收器(B)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C)和溶液热交换器(12)与吸收器(3)连通,将分汽室(14)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调整为分汽室(14)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2)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B)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3.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3或权利要求5所述的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溶液泵(8)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2)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与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溶液泵(8)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新增吸收器(B)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C)、溶液热交换器(12)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与吸收器(3)连通,将分汽室(14)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调整为分汽室(14)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2)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B)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4.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3所述的任一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分汽室(1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调整为分汽室(1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新增吸收器(B)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C)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B)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5.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3所述的任一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冷凝器和新增节流阀,分汽室(14)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新增吸收器(B)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C)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冷凝器(E)连通,新增冷凝器(E)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F)与第二冷凝器(6)或蒸发器(7)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B)和新增冷凝器(E)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6.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3所述的任一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冷凝器和新增节流阀,发生器(1)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新增吸收器(B)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C)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冷凝器(E)连通,新增冷凝器(E)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F)与第二冷凝器(6)或蒸发器(7)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B)和新增冷凝器(E)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7.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4-5所述的任一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发生器(1)和分汽室(1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调整为发生器(1)和分汽室(1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新增吸收器(B)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C)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B)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8.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4-5所述的任一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冷凝器和新增节流阀,发生器(1)和分汽室(14)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新增吸收器(B)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C)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冷凝器(E)连通,新增冷凝器(E)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F)与蒸发器(7)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B)和新增冷凝器(E)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9.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5所述的任一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蒸发器(7)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调整为蒸发器(7)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新增吸收器(B)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C)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B)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20.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5所述的任一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冷凝器和新增节流阀,将蒸发器(7)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调整为蒸发器(7)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新增吸收器(B)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C)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分别与第二吸收器(4)和新增冷凝器(E)连通,新增冷凝器(E)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F)与蒸发器(7)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B)和新增冷凝器(E)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21.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3所述的任一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冷凝器、新增节流阀、新增蒸发器和新增分汽室,取消冷凝器(5)、第二冷凝器(6)和第二吸收器(4)分别与外部连通的被加热介质管路,新增吸收器(B)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C)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冷凝器(5)连通,冷凝器(5)还有浓溶液管路与第二冷凝器(6)连通,第二冷凝器(6)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吸收器(4)与新增分汽室(H)连通,新增分汽室(H)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将分汽室(1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和冷凝器(5)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0)与蒸发器(7)连通调整为分汽室(1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后冷凝器(5)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0)与蒸发器(7)连通——冷凝器用作发生器之后分汽室(14)向冷凝器(5)提供驱动热介质,将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6)连通和第二冷凝器(6)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11)与蒸发器(7)连通调整为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6)连通后第二冷凝器(6)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11)与蒸发器(7)连通——第二冷凝器用作发生器之后发生器(1)向第二冷凝器(6)提供驱动热介质;冷凝器(5)、第二冷凝器(6)和新增分汽室(H)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冷凝器(E)连通,新增冷凝器(E)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F)与新增蒸发器(G)连通,新增蒸发器(G)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新增吸收器(B)和新增冷凝器(E)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蒸发器(G)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22.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21所述的任一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将蒸发器(7)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变更为蒸发器(7)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23.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21所述的任一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节流阀和第二节流阀,增加新增冷剂液泵和新增第二冷剂液泵,将蒸发器(7)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变更为蒸发器(7)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将分汽室(1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后冷凝器(5)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0)与蒸发器(7)连通调整为分汽室(1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后冷凝器(5)再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I)与蒸发器(7)连通,将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6)连通后第二冷凝器(6)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11)与蒸发器(7)连通调整为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6)连通后第二冷凝器(6)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J)与蒸发器(7)连通,形成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24.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4-5所述的任一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冷凝器、新增节流阀、新增蒸发器和新增分汽室,取消冷凝器(5)和第二吸收器(4)分别与外部连通的被加热介质管路,新增吸收器(B)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C)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冷凝器(5)连通,冷凝器(5)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吸收器(4)与新增分汽室(H)连通,新增分汽室(H)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将分汽室(14)和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冷凝器(5)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0)与蒸发器(7)连通调整为分汽室(14)和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后冷凝器(5)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0)与蒸发器(7)连通——冷凝器用作发生器之后分汽室(14)和发生器(1)共同向冷凝器提供驱动热介质;冷凝器(5)和新增分汽室(H)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冷凝器(E)连通,新增冷凝器(E)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F)与新增蒸发器(G)连通,新增蒸发器(G)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新增吸收器(B)和新增冷凝器(E)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蒸发器(G)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25.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24所述的任一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将蒸发器(7)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变更为蒸发器(7)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26.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24所述的任一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节流阀,增加新增冷剂液泵,将蒸发器(7)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变更为蒸发器(7)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将分汽室(14)和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后冷凝器(5)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0)与蒸发器(7)连通调整为分汽室(14)和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后冷凝器(5)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I)与蒸发器(7)连通,形成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27.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6-11所述的任一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冷凝器、新增节流阀、新增蒸发器和新增分汽室,取消冷凝器(5)和第二吸收器(4)分别与外部连通的被加热介质管路,新增吸收器(B)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C)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冷凝器(5)连通,冷凝器(5)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吸收器(4)与新增分汽室(H)连通,新增分汽室(H)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将分汽室(14)和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16)连通后第三发生器(16)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11)与冷凝器(5)连通调整为分汽室(14)和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16)连通后第三发生器(16)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11)与蒸发器(7)连通,将第三发生器(16)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冷凝器(5)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0)与蒸发器(7)连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16)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后冷凝器(5)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0)与蒸发器(7)连通——冷凝器用作发生器之后第三发生器(16)向冷凝器提供驱动热介质;冷凝器(5)和新增分汽室(H)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冷凝器(E)连通,新增冷凝器(E)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F)与新增蒸发器(G)连通,新增蒸发器(G)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新增吸收器(B)和新增冷凝器(E)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蒸发器(G)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28.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27所述的任一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将蒸发器(7)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变更为蒸发器(7)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29.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27所述的任一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节流阀,增加新增冷剂液泵,将蒸发器(7)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变更为蒸发器(7)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将第三发生器(16)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后冷凝器(5)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0)与蒸发器(7)连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16)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后冷凝器(5)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I)与蒸发器(7)连通,形成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30.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27所述的任一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节流阀,增加新增冷剂液泵和新增第二冷剂液泵,将蒸发器(7)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变更为蒸发器(7)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将第三发生器(16)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后冷凝器(5)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0)与蒸发器(7)连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16)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后冷凝器(5)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I)与蒸发器(7)连通,将分汽室(14)和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16)连通后第三发生器(16)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11)与蒸发器(7)连通调整为分汽室(14)和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16)连通后第三发生器(16)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冷剂液泵(J)与蒸发器(7)连通,形成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CN201310085134.3A 2013-03-03 2013-03-03 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Active CN10314863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085134.3A CN103148631B (zh) 2013-03-03 2013-03-03 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085134.3A CN103148631B (zh) 2013-03-03 2013-03-03 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148631A true CN103148631A (zh) 2013-06-12
CN103148631B CN103148631B (zh) 2015-08-12

Family

ID=485468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085134.3A Active CN103148631B (zh) 2013-03-03 2013-03-03 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148631B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471283A (zh) * 2013-09-15 2013-12-25 李华玉 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WO2014127681A1 (zh) * 2013-02-21 2014-08-28 Li Huayu 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WO2014134749A1 (zh) * 2013-03-05 2014-09-12 Li Huayu 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CN106403361A (zh) * 2015-10-18 2017-02-15 李华玉 第五类热驱动压缩‑吸收式热泵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232065A (ja) * 1997-02-20 1998-09-02 Osaka Gas Co Ltd アンモニア吸収冷凍機
US5941089A (en) * 1997-01-10 1999-08-24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Absorption refrigerating/heating apparatus
JP2000018761A (ja) * 1998-06-30 2000-01-18 Sanyo Electric Co Ltd 吸収式ヒートポンプ装置の運転方法
EP0978695A2 (en) * 1998-08-03 2000-02-09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Absorption type refrigerating apparatus
CN101078576A (zh) * 2007-06-15 2007-11-28 李华玉 两端与多端供热的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CN101101161A (zh) * 2007-07-30 2008-01-09 李华玉 复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CN101196351A (zh) * 2007-12-21 2008-06-11 河南科技大学 一种高效低温吸收式制冷机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941089A (en) * 1997-01-10 1999-08-24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Absorption refrigerating/heating apparatus
JPH10232065A (ja) * 1997-02-20 1998-09-02 Osaka Gas Co Ltd アンモニア吸収冷凍機
JP2000018761A (ja) * 1998-06-30 2000-01-18 Sanyo Electric Co Ltd 吸収式ヒートポンプ装置の運転方法
EP0978695A2 (en) * 1998-08-03 2000-02-09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Absorption type refrigerating apparatus
CN101078576A (zh) * 2007-06-15 2007-11-28 李华玉 两端与多端供热的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CN101101161A (zh) * 2007-07-30 2008-01-09 李华玉 复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CN101196351A (zh) * 2007-12-21 2008-06-11 河南科技大学 一种高效低温吸收式制冷机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4127681A1 (zh) * 2013-02-21 2014-08-28 Li Huayu 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WO2014134749A1 (zh) * 2013-03-05 2014-09-12 Li Huayu 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CN103471283A (zh) * 2013-09-15 2013-12-25 李华玉 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CN103471283B (zh) * 2013-09-15 2015-11-25 李华玉 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CN106403361A (zh) * 2015-10-18 2017-02-15 李华玉 第五类热驱动压缩‑吸收式热泵
CN106403361B (zh) * 2015-10-18 2020-04-07 李华玉 第五类热驱动压缩-吸收式热泵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148631B (zh) 2015-08-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851823A (zh) 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CN102095273B (zh) 双发生-双吸收系统与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CN101957092A (zh) 第三类吸收-发生系统与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CN103148631A (zh) 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CN102095272A (zh) 两端供热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CN102331107B (zh) 第三类吸收-发生系统与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CN103712364A (zh) 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CN102425878B (zh) 第三类吸收-发生系统与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CN102706026B (zh) 双效回热吸收-发生系统与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CN103471282B (zh) 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CN102353172B (zh) 回热式双效与三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CN102679612B (zh) 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CN103175331B (zh) 分路循环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CN103148630B (zh) 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CN102519166B (zh) 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CN102635971B (zh) 双效回热吸收-发生系统与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CN103697615B (zh)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CN102252448A (zh) 第三类发生-吸收系统与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CN103940142B (zh) 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CN103148632B (zh) 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CN103196256B (zh) 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CN102353170B (zh) 以双效或三效为基础的复合吸收式热泵
CN102410575B (zh) 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
CN103090581A (zh) 分步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CN103557627A (zh) 一种共用冷凝器的两级并联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