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095273B - 双发生-双吸收系统与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 Google Patents
双发生-双吸收系统与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095273B CN102095273B CN2011100539761A CN201110053976A CN102095273B CN 102095273 B CN102095273 B CN 102095273B CN 2011100539761 A CN2011100539761 A CN 2011100539761A CN 201110053976 A CN201110053976 A CN 201110053976A CN 102095273 B CN102095273 B CN 102095273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generator
- communicated
- solution
- pump
- heat exchang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30/00—Adapting or protecting infrastructure or their operation
- Y02A30/27—Relating to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technologies
- Y02A30/274—Relating to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technologies using waste energy, e.g. from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52—Heat recovery pumps, i.e. heat pump based systems or units able to transfer the thermal energy from one area of the premises or part of the facilities to a different one, improving the overall efficiency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62—Absorption based systems
- Y02B30/625—Absorption based systems combined with heat or power generation [CHP], e.g. trigeneration
Landscapes
- Sorption 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双发生-双吸收系统与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属吸收式热泵技术领域。第一发生器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第一吸收器还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二吸收器还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第一发生器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和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一吸收器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第二吸收器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双发生-双吸收系统;增加冷凝器、蒸发器和冷剂液泵,形成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低温余热利用热泵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不同效数间或不同级数间的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它们的工作参数区间是不相连的,在性能指数上更是有着较大的差别。
从工作流程来看,为提高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的最高供热温度,关键在于提高进入吸收器的溶液浓度;为了能够利用更低温度的余热资源,关键在于降低发生器出口的稀溶液浓度。采取合理的技术措施,同时提高进入吸收器的溶液浓度和降低进入发生器的溶液浓度,并且能够在一定范围内根据需求来选择溶液浓度提高和降低的幅度,这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为了提升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的供热温度、使其具有较高的性能指数和实现工作参数之间和性能指数之间的无间断衔接,本发明将回热原理应用于溶液的发生-吸收过程,以第二发生器和第二吸收器构成回热流程,建立起双发生-双发生系统;并以双发生-双发生系统为基础,增加包括冷凝器、蒸发器和冷剂液泵在内的相关部件,得到不同效数、不同级数的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使每一工作参数区间都有相对应的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实现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在工作参数区间上的连续化,实现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在性能指数上的连续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双发生-双吸收系统与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具体发明内容分项阐述如下:
1.双发生-双吸收系统,它主要由第一发生器、第二发生器、第一吸收器、第二吸收器、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所组成;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第一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二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第一发生器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和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和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一吸收器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和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第二吸收器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双发生-双吸收系统。
2.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项所述的双发生-双吸收系统中,增加冷凝器、蒸发器和冷剂液泵,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蒸发器连通,将第一吸收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冷凝器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3.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2项所述的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节流阀,第二吸收器经第一溶液泵增设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通后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三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形成回热式并联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4.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2项所述的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节流阀,将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通后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三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形成回热式串联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5.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2项所述的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节流阀和第三溶液泵,将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通后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三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形成回热式倒串联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6.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3-5项所述的任一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节流阀,取消第二发生器与外部连通的余热介质管路,第一发生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形成回热式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7.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2项所述的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四发生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第四溶液热交换器、第一节流阀和第二节流阀,第一溶液泵增设稀溶液管路分别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和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四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四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通后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三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四发生器连通后第四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第三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四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四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形成回热式并联三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8.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2项所述的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四发生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第四溶液热交换器、第一节流阀和第二节流阀,将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第四溶液热交换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四发生器连通,第四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通后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三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四发生器连通后第四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第三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四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四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形成回热式串联三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9.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2项所述的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四发生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第四溶液热交换器、第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第三溶液泵和第四溶液泵,将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四发生器连通,第四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通后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三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四发生器连通后第四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第三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四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四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形成回热式倒串联三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10.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7-9项所述的任一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节流阀,取消第二发生器与外部连通的余热介质管路,第一发生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形成回热式三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11.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7-9项所述的任一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节流阀,取消第二发生器与外部连通的余热介质管路,第三发生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形成回热式三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12.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2项所述的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冷剂液泵或节流阀、吸收-蒸发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蒸发器连通,吸收-蒸发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将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调整为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蒸发器连通,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与吸收-蒸发器连通后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或冷剂液泵增设冷剂液管路与吸收-蒸发器连通后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并同时将冷剂液泵有冷剂液管路与蒸发器连通调整为冷剂液泵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形成回热式1.5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13.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2项所述的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溶液热交换器、第三溶液泵、第四溶液泵、吸收-发生器、分汽室、第二冷剂液泵和第二冷凝器,将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四溶液泵与吸收-发生器连通,吸收-发生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吸收-发生器与分汽室连通,分汽室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分汽室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与蒸发器连通,蒸发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连通,吸收-发生器或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回热式1.5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其中,无第二冷凝器和第二冷剂液泵时,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
14.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2项所述的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溶液热交换器、第三溶液泵、分汽室、第二冷剂液泵、吸收-发生器、第二冷凝器和第二蒸发器,将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吸收-发生器与分汽室连通,分汽室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发生器连通,吸收-发生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分汽室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与第二蒸发器连通,将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调整为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连通,第二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吸收-发生器或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蒸发器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回热式1.5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其中,无第二蒸发器时,第二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与蒸发器连通,蒸发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
15.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3项所述的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第四溶液泵,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发生器连通,取消蒸发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的冷剂蒸汽通道,增加新增冷剂液泵,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与吸收-发生器连通后吸收-发生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形成回热式两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16.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3项所述的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第四溶液泵,增加吸收-蒸发器和新增冷剂液泵,将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四溶液泵与吸收-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蒸发器连通,吸收-蒸发器还有稀溶液管路与吸收-发生器连通,取消蒸发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的冷剂蒸汽通道,蒸发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蒸发器连通,冷凝器或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与吸收-蒸发器连通后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形成回热式两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17.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4项所述、无第二蒸发器的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蒸发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的冷剂蒸汽通道,将第二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与蒸发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与吸收-发生器连通后吸收-发生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形成回热式两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18.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4项所述、无第二蒸发器的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吸收-蒸发器,将吸收-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与吸收-蒸发器连通,吸收-蒸发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取消蒸发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的冷剂蒸汽通道,蒸发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蒸发器连通,将第二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与蒸发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与吸收-蒸发器连通后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形成回热式两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附图说明:
图1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2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3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回热式并联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4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回热式串联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第1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5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回热式串联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第2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6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回热式倒串联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7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回热式并联三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8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回热式串联三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9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回热式倒串联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10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回热式1.5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第1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11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回热式1.5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第2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12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回热式1.5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第3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13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回热式1.5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第4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14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回热式两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第1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15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回热式两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第2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16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回热式两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第3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17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回热式两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第4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中,1-第一发生器,2-第二发生器,3-第一吸收器,4-第二吸收器,5-第一溶液泵,6-第二溶液泵,7-第一溶液热交换器,8-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冷凝器,10-蒸发器,11-冷剂液泵,12-第三发生器,13-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4-节流阀/第一节流阀,15-第二节流阀,16-第三溶液泵,17-第四发生器,18-第四溶液热交换器,19-第三节流阀,20-第四溶液泵,21-吸收-蒸发器,22-第二冷剂液泵,23-吸收-发生器,24-分汽室,25-第二冷凝器,26-第二蒸发器,A-新增冷剂液泵。
这里还要指明的是:
(1)第二发生器2和第二吸收器4实现回热。
(2)采用以氨水溶液为代表的工作介质时,此时发生器称作精馏塔,第一精馏塔1还要增加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氨水溶液所涉及到的分汽室24必要时增加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3)关于溶液泵的作用——以图12的溶液泵为例,第四溶液泵20主要用于克服溶液流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8的阻力;第二溶液泵6则既要克服溶液流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3的阻力,还有克服第二发生器2与分汽室24间的压差。
(4)在图13、16-17所示的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溶液分两路各自独立循环,故可根据需要采用不同溶液作为工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例来详细描述本发明。具体实例表述中,非必要情况下不重复表述结构和流程,对于显而易见和有其它实施方式可供参考时也不作流程表述。
图1所示的双发生-双吸收系统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它主要由第一发生器、第二发生器、第一吸收器、第二吸收器、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所组成;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7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6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8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第一吸收器3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8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第二吸收器4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5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7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第一发生器1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和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和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第一吸收器3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和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第二吸收器4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外部冷剂蒸汽进入第一吸收器3、被来自第二发生器2的浓溶液吸收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第一吸收器3的稀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8进入第二吸收器4、吸收来自第二发生器2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冷却介质,第二吸收器4的稀溶液经第一溶液泵5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7进入第一发生器1,余热介质流经第一发生器1、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对外提供冷剂蒸汽,第一发生器1的浓溶液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7进入第二发生器2,余热介质流经第二发生器2、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二吸收器4提供冷剂蒸汽,第二发生器2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泵6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8进入第一吸收器3,形成双发生-双吸收系统。
图2所示的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1所示的双发生-双吸收系统中,增加冷凝器、蒸发器和冷剂液泵,将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9连通,冷凝器9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11与蒸发器10连通,将第一吸收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蒸发器10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冷凝器9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10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第一发生器1产生的冷剂蒸汽进入冷凝器9、放热于冷却介质后成冷剂液,冷凝器9的冷剂液经冷剂液泵11加压后进入蒸发器10、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一吸收器3提供,形成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图3所示的回热式并联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2所示的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节流阀,第二吸收器4经第一溶液泵5增设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三发生器12连通,第三发生器1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9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12连通后第三发生器1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4与冷凝器9连通——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三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三发生器1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9连通。
②流程上,第二吸收器4的部分稀溶液经第一溶液泵5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3进入第三发生器12,来自第一发生器1的冷剂蒸汽流经第三发生器12、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第三发生器12产生的冷剂蒸汽向冷凝器9提供,第三发生器12的浓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3进入第二发生器2,流经第三发生器12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再经节流阀14节流进入冷凝器9,形成回热式并联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图4所示的回热式串联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2所示的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节流阀,将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5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7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5、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3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7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7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7与第三发生器12连通,第三发生器1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9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12连通后第三发生器1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4与冷凝器9连通——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三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三发生器1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9连通。
②流程上,第二吸收器4的稀溶液经第一溶液泵5、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3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7进入第一发生器1,第一发生器1产生的冷剂蒸汽向第三发生器12提供以作为其驱动热介质,第一发生器1的浓溶液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7进入第三发生器12;冷剂蒸汽流经第三发生器12、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冷凝器9提供冷剂蒸汽,第三发生器12的浓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3进入第二发生器2,流经第三发生器12的冷剂蒸汽放热形成冷剂液后再经节流阀14节流进入冷凝器9,形成回热式串联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图5所示的回热式串联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在图4所示的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第二发生器2与外部连通的余热介质管路,增加第二节流阀,第一发生器1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后第二发生器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15与冷凝器9连通,形成回热式串联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图6所示的回热式倒串联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2所示的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第一节流阀和第三溶液泵,将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5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7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5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7与第三发生器12连通,第三发生器1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16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7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3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7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9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12连通后第三发生器1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14与冷凝器9连通——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三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三发生器1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9连通;取消第二发生器2与外部连通的余热介质管路,增加第二节流阀,第一发生器1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后第二发生器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15与冷凝器9连通。
②流程上,第一发生器1产生的冷剂蒸汽分别向第二发生器2和第三发生器12提供,第一发生器1的浓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3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7进入第二发生器2;第二吸收器4的稀溶液经第一溶液泵5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7进入第三发生器12,来自第一发生器1的冷剂蒸汽流经第三发生器12、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冷凝器9提供冷剂蒸汽,第三发生器12的浓溶液经第三溶液泵16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3进入第一发生器1,流经第三发生器12的冷剂蒸汽放热形成冷剂液后再经第一节流阀14节流进入冷凝器9;来自第一发生器1的冷剂蒸汽流经第二发生器2、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二吸收器4提供冷剂蒸汽,流经第二发生器2的冷剂蒸汽放热形成冷剂液后再经第二节流阀15节流进入冷凝器
9,形成回热式倒串联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图7所示的回热式并联三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2所示的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四发生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第四溶液热交换器、第一节流阀和第二节流阀,第一溶液泵5增设稀溶液管路分别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三发生器12连通和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18与第四发生器17连通,第三发生器1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第四发生器17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18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9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12连通后第三发生器1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14与冷凝器9连通——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三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三发生器1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四发生器17连通后第四发生器17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15与冷凝器9连通——第三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四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四发生器17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9连通。
②流程上,第二吸收器4的部分稀溶液经第一溶液泵5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3进入第三发生器12,来自第一发生器1的冷剂蒸汽流经第三发生器12、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第三发生器12产生的冷剂蒸汽向第四发生器17提供,第三发生器12的浓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3进入第二发生器2,流经第三发生器12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再经第一节流阀14节流进入冷凝器9;第二吸收器4的另部分稀溶液经第一溶液泵5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18进入第四发生器17,来自第三发生器12的冷剂蒸汽流经第四发生器17、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第四发生器17产生的冷剂蒸汽向冷凝器9提供,第四发生器17的浓溶液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18进入第二发生器2,流经第四发生器17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再经第二节流阀15节流进入冷凝器9,形成回热式并联三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图8所示的回热式串联三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2所示的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四发生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第四溶液热交换器、第一节流阀和第二节流阀,将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5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7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5、第四溶液热交换器18、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3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7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7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7与第三发生器12连通,第三发生器1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四发生器17连通,第四发生器17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18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9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12连通后第三发生器1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14与冷凝器9连通——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三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三发生器1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四发生器17连通后第四发生器17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15与冷凝器9连通——第三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四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四发生器17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9连通;取消第二发生器2与外部连通的余热介质管路,增加第三节流阀,第三发生器12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后第二发生器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19与冷凝器9连通。
②流程上,第二吸收器4的稀溶液经第一溶液泵5、第四溶液热交换器18、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3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7进入第一发生器1,第一发生器1产生的冷剂蒸汽向第三发生器12提供以作为其驱动热介质,第一发生器1的浓溶液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7进入第三发生器12;冷剂蒸汽流经第三发生器12、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分别向第四发生器17和第二发生器2提供,第三发生器12的浓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3进入第四发生器17,流经第三发生器12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再经第一节流阀14节流进入冷凝器9;来自第三发生器12的冷剂蒸汽流经第四发生器17、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冷凝器9提供冷剂蒸汽,第四发生器17的浓溶液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18进入第二发生器2,流经第四发生器17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再经第二节流阀15节流进入冷凝器9;来自第三发生器12的冷剂蒸汽流经第二发生器2、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二吸收器4提供冷剂蒸汽,流经第二发生器2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再经第三节流阀19节流进入冷凝器9,形成回热式串联三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图9所示的回热式倒串联三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2所示的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四发生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第四溶液热交换器、第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第三溶液泵和第四溶液泵,将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5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7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5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7与第四发生器17连通,第四发生器17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20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18与第三发生器12连通,第三发生器1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16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7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3、第四溶液热交换器18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7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9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12连通后第三发生器1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14与冷凝器9连通——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三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三发生器1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四发生器17连通后第四发生器17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15与冷凝器9连通——第三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四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四发生器17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9连通;取消第二发生器2与外部连通的余热介质管路,增加第三节流阀,第一发生器1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后第二发生器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19与冷凝器9连通。
②流程上,第一发生器1产生的冷剂蒸汽分别向第二发生器2和第三发生器12提供,第一发生器1的浓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3、第四溶液热交换器18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7进入第二发生器2;第二吸收器4的稀溶液经第一溶液泵5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7进入第四发生器17,来自第三发生器12的冷剂蒸汽流经第四发生器17、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冷凝器9提供冷剂蒸汽,第四发生器17的浓溶液经第四溶液泵20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18进入第三发生器12,流经第四发生器17的冷剂蒸汽放热形成冷剂液后再经第二节流阀15节流进入冷凝器9;来自第一发生器1的冷剂蒸汽流经第三发生器12、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四发生器17提供冷剂蒸汽,第三发生器12的浓溶液经第三溶液泵16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3进入第一发生器1,流经第三发生器12的冷剂蒸汽放热形成冷剂液后再经第一节流阀14节流进入冷凝器9;来自第一发生器1的冷剂蒸汽流经第二发生器2、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二吸收器4提供冷剂蒸汽,流经第二发生器2的冷剂蒸汽放热形成冷剂液、再经第三节流阀19节流进入冷凝器9,形成回热式倒串联三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图10所示的回热式1.5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2所示的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冷剂液泵、吸收-蒸发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一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8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8与吸收-蒸发器21连通,吸收-蒸发器21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将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6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8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6、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3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8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将蒸发器10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蒸发器10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蒸发器21连通,冷凝器9增设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22与吸收-蒸发器21连通后吸收-蒸发器21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
②流程上,第二发生器2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泵6、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3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8进入第一吸收器1、吸收来自吸收-蒸发器21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第一吸收器3的稀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8进入吸收-蒸发器21、吸收来自蒸发器10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吸收-蒸发器21的冷剂液,吸收-蒸发器21的稀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3进入第二吸收器4;冷凝器9的一部分冷剂液经第二冷剂液泵22加压后流经吸收-蒸发器21、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一吸收器3提供,形成回热式1.5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图11所示的回热式1.5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在图10所示的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第二冷剂液泵,增加节流阀,将冷凝器9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22与吸收-蒸发器21连通后吸收-蒸发器21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冷剂液泵11增设冷剂液管路与吸收-蒸发器21连通后吸收-蒸发器21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将冷剂液泵11有冷剂液管路与蒸发器10连通调整为冷剂液泵11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4与蒸发器10连通,形成回热式1.5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图12所示的回热式1.5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2所示的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溶液热交换器、第三溶液泵、第四溶液泵、吸收-发生器、分汽室、第二冷凝器和第二冷剂液泵,将第一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8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8和第四溶液泵20与吸收-发生器23连通,吸收-发生器23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将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6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8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6、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3和吸收-发生器23与分汽室24连通,分汽室24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16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8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分汽室24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25连通,第二冷凝器25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22与蒸发器10连通,蒸发器10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23连通,第二冷凝器25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第二发生器2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泵6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3之后再流经吸收-发生器23、吸热部分汽化进入分汽室24,分汽室24产生的冷剂蒸汽进入第二冷凝器25、放热于冷却介质成冷剂液,第二冷凝器25的冷剂液经第二冷剂液泵22加压进入蒸发器10,分汽室24的浓溶液经第三溶液泵16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8进入第一吸收器3、吸收来自蒸发器10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第一吸收器3的稀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8和第四溶液泵20进入吸收-发生器23、吸收来自蒸发器10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吸收-发生器23的溶液,吸收-发生器23的稀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3进入第二吸收器4,形成回热式1.5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图13所示的回热式1.5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2所示的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溶液热交换器、第三溶液泵、吸收-发生器、分汽室、第二冷凝器、第二冷剂液泵和第二蒸发器,将第一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8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8和吸收-发生器23与分汽室24连通,分汽室24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16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8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将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6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8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6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3与吸收-发生器23连通,吸收-发生器23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分汽室24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25连通,第二冷凝器25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22与第二蒸发器26连通,将蒸发器10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蒸发器10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23连通,第二蒸发器26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第二冷凝器25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蒸发器26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第二发生器2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泵6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3进入吸收-发生器23、吸收来自蒸发器10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吸收-发生器23的溶液,吸收-发生器23的稀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3进入第二吸收器4;第一吸收器3的稀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8之后再流经吸收-发生器23、吸热部分汽化进入分汽室24,分汽室24产生的冷剂蒸汽进入第二冷凝器25、放热于冷却介质成冷剂液,第二冷凝器25的冷剂液经第二冷剂液泵22加压进入第二蒸发器26、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一吸收器3提供,分汽室24的浓溶液经第三溶液泵16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8进入第一吸收器3、吸收来自第二蒸发器26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形成回热式1.5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图14所示的回热式两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在图12所示的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第四溶液泵,第一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8与吸收-发生器23连通;取消第二冷凝器25和第二冷剂液泵22,分汽室2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9连通;取消蒸发器10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的冷剂蒸汽通道,增加新增冷剂液泵,冷凝器9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A与吸收-发生器23连通后吸收-发生器23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形成回热式两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图15所示的回热式两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在图12所示的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第四溶液泵,增加吸收-蒸发器和新增冷剂液泵,将第一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8和第四溶液泵20与吸收-发生器23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8与吸收-蒸发器21连通,吸收-蒸发器21还有稀溶液管路与吸收-发生器23连通;取消第二冷凝器25和第二冷剂液泵22,分汽室2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9连通;取消蒸发器10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的冷剂蒸汽通道,蒸发器10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蒸发器21连通;冷凝器9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A与吸收-蒸发器21连通后吸收-蒸发器21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形成回热式两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图16所示的回热式两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在图13所示的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第二蒸发器26和第二蒸发器26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的冷剂蒸汽通道,将第二冷凝器25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22与第二蒸发器26连通调整为第二冷凝器25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22与吸收-发生器23连通后吸收-发生器23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形成回热式两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图17所示的回热式两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在图13所示的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吸收-蒸发器,将吸收-发生器2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23有稀溶液管路与吸收-蒸发器21连通,吸收-蒸发器21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取消第二蒸发器26和第二蒸发器26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的冷剂蒸汽通道,蒸发器10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蒸发器21连通;取消第二蒸发器26,将第二冷凝器25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22与第二蒸发器26连通调整为第二冷凝器25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22与吸收-蒸发器21连通后吸收-蒸发器21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形成回热式两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本发明技术可以实现的效果——本发明所提出的双发生-双吸收系统与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具有如下的效果和优势:
1.提出的双发生-双吸收系统,结构合理,回热幅度可调节,为得到回热幅度可调节的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打下了基础。
2.提出的系列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能够根据余热参数和供热温度的高低来选择回热的幅度,有利于热泵机组得到较高性能指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3.提出的系列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能够利用更低温度的余热资源,提高余热资源利用率。
4.利用本发明提供的系列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可使单一热泵机组的工作参数和性能指数之间实现连续对应,能够实现相邻热泵机组之间在工作参数和性能指数上的连续衔接。
5.提出的系列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丰富了吸收式热泵,可更好地实现热泵供热与用户用热间的相互匹配。
Claims (18)
1.双发生-双吸收系统,它主要由第一发生器、第二发生器、第一吸收器、第二吸收器、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所组成;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7)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6)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8)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第一吸收器(3)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8)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第二吸收器(4)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5)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7)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第一发生器(1)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和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和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第一吸收器(3)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和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第二吸收器(4)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双发生-双吸收系统。
2.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发生-双吸收系统中,增加冷凝器、蒸发器和冷剂液泵,将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9)连通,冷凝器(9)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11)与蒸发器(10)连通,将第一吸收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蒸发器(10)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冷凝器(9)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10)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3.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2所述的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节流阀,第二吸收器(4)经第一溶液泵(5)增设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三发生器(12)连通,第三发生器(1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9)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12)连通后第三发生器(1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4)与冷凝器(9)连通——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三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三发生器(1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9)连通,形成回热式并联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4.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2所述的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节流阀,将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5)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7)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5)、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3)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7)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7)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7)与第三发生器(12)连通,第三发生器(1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9)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12)连通后第三发生器(1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4)与冷凝器(9)连通——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三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三发生器(1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9)连通,形成回热式串联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5.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2所述的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节流阀和第三溶液泵,将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5)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7)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5)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7)与第三发生器(12)连通,第三发生器(1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16)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7)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3)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7)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9)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12)连通后第三发生器(1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4)与冷凝器(9)连通——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三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三发生器(1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9)连通,形成回热式倒串联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6.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3-5所述的任一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节流阀,取消第二发生器(2)与外部连通的余热介质管路,第一发生器(1)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后第二发生器(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15)与冷凝器(9)连通,形成回热式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7.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2所述的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四发生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第四溶液热交换器、第一节流阀和第二节流阀,第一溶液泵(5)增设稀溶液管路分别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三发生器(12)连通和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18)与第四发生器(17)连通,第三发生器(1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第四发生器(17)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18)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9)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12)连通后第三发生器(1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14)与冷凝器(9)连通——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三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三发生器(1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四发生器(17)连通后第四发生器(17)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15)与冷凝器(9)连通——第三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四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四发生器(17)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9)连通,形成回热式并联三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8.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2所述的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四发生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第四溶液热交换器、第一节流阀和第二节流阀,将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5)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7)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5)、第四溶液热交换器(18)、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3)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7)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7)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7)与第三发生器(12)连通,第三发生器(1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四发生器(17)连通,第四发生器(17)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18)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9)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12)连通后第三发生器(1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14)与冷凝器(9)连通——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三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三发生器(1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四发生器(17)连通后第四发生器(17)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15)与冷凝器(9)连通——第三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四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四发生器(17)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9)连通,形成回热式串联三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9.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2所述的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四发生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第四溶液热交换器、第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第三溶液泵和第四溶液泵,将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5)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7)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5)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7)与第四发生器(17)连通,第四发生器(17)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20)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18)与第三发生器(12)连通,第三发生器(1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16)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7)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3)、第四溶液热交换器(18)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7)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9)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12)连通后第三发生器(1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14)与冷凝器(9)连通——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三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三发生器(1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四发生器(17)连通后第四发生器(17)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15)与冷凝器(9)连通——第三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四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四发生器(17)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9)连通,形成回热式倒串联三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10.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7-9所述的任一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节流阀,取消第二发生器(2)与外部连通的余热介质管路,第一发生器(1)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后第二发生器(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19)与冷凝器(9)连通,形成回热式三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11.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7-9所述的任一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节流阀,取消第二发生器(2)与外部连通的余热介质管路,第三发生器(12)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后第二发生器(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19)与冷凝器(9)连通,形成回热式三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12.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2所述的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冷剂液泵或节流阀、吸收-蒸发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一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8)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8)与吸收-蒸发器(21)连通,吸收-蒸发器(21)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将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6)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8)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6)、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3)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8)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将蒸发器(10)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蒸发器(10)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蒸发器(21)连通,冷凝器(9)增设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22)与吸收-蒸发器(21)连通后吸收-蒸发器(21)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或冷剂液泵(11)增设冷剂液管路与吸收-蒸发器(21)连通后吸收-蒸发器(21)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并同时将冷剂液泵(11)有冷剂液管路与蒸发器(10)连通调整为冷剂液泵(11)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4)与蒸发器(10)连通,形成回热式1.5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13.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2所述的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溶液热交换器、第三溶液泵、第四溶液泵、吸收-发生器、分汽室、第二冷剂液泵和第二冷凝器,将第一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8)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8)和第四溶液泵(20)与吸收-发生器(23)连通,吸收-发生器(23)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将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6)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8)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6)、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3)和吸收-发生器(23)与分汽室(24)连通,分汽室(24)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16)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8)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分汽室(24)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25)连通,第二冷凝器(25)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22)与蒸发器(10)连通,蒸发器(10)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23)连通,吸收-发生器(23)或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冷凝器(25)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回热式1.5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其中,无第二冷凝器和第二冷剂液泵时,分汽室(2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9)连通。
14.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2所述的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溶液热交换器、第三溶液泵、分汽室、第二冷剂液泵、吸收-发生器、第二冷凝器和第二蒸发器,将第一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8)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8)和吸收-发生器(23)与分汽室(24)连通,分汽室(24)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16)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8)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将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6)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8)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6)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3)与吸收-发生器(23)连通,吸收-发生器(23)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分汽室(24)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25)连通,第二冷凝器(25)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22)与第二蒸发器(26)连通,将蒸发器(10)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蒸发器(10)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23)连通,第二蒸发器(26)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吸收-发生器(23)或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冷凝器(25)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蒸发器(26)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回热式1.5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其中,无第二蒸发器时,第二冷凝器(25)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22)与蒸发器(10)连通,蒸发器(10)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
15.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3所述的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第四溶液泵,第一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8)与吸收-发生器(23)连通,取消蒸发器(10)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的冷剂蒸汽通道,增加新增冷剂液泵,冷凝器(9)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A)与吸收-发生器(23)连通后吸收-发生器(23)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形成回热式两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16.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3所述的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第四溶液泵,增加吸收-蒸发器和新增冷剂液泵,将第一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8)和第四溶液泵(20)与吸收-发生器(23)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8)与吸收-蒸发器(21)连通,吸收-蒸发器(21)还有稀溶液管路与吸收-发生器(23)连通,取消蒸发器(10)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的冷剂蒸汽通道,蒸发器(10)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蒸发器(21)连通,冷凝器(9)或蒸发器(10)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A)与吸收-蒸发器(21)连通后吸收-蒸发器(21)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形成回热式两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17.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4所述、无第二蒸发器的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蒸发器(10)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的冷剂蒸汽通道,将第二冷凝器(25)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22)与蒸发器(10)连通调整为第二冷凝器(25)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22)与吸收-发生器(23)连通后吸收-发生器(23)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形成回热式两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18.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4所述、无第二蒸发器的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吸收-蒸发器,将吸收-发生器(2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23)有稀溶液管路与吸收-蒸发器(21)连通,吸收-蒸发器(21)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取消蒸发器(10)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的冷剂蒸汽通道,蒸发器(10)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蒸发器(21)连通,将第二冷凝器(25)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22)与蒸发器(10)连通调整为第二冷凝器(25)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22)与吸收-蒸发器(21)连通后吸收-蒸发器(21)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形成回热式两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1100539761A CN102095273B (zh) | 2011-03-01 | 2011-03-01 | 双发生-双吸收系统与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1100539761A CN102095273B (zh) | 2011-03-01 | 2011-03-01 | 双发生-双吸收系统与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095273A CN102095273A (zh) | 2011-06-15 |
CN102095273B true CN102095273B (zh) | 2013-06-05 |
Family
ID=441284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1100539761A Active CN102095273B (zh) | 2011-03-01 | 2011-03-01 | 双发生-双吸收系统与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2095273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2119264A1 (zh) * | 2011-03-04 | 2012-09-13 | Li Huayu | 双发生-双吸收系统与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
CN102419026B (zh) * | 2011-07-27 | 2013-11-20 | 李华玉 | 吸收式热源变温器 |
CN102434996B (zh) * | 2011-08-28 | 2013-11-20 | 李华玉 | 分级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
WO2013033860A1 (zh) * | 2011-09-07 | 2013-03-14 | Li Huayu | 第三类吸收-发生系统与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
CN103123180B (zh) * | 2011-11-17 | 2015-07-01 | 李华玉 | 分级冷凝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
WO2013075260A1 (zh) * | 2011-11-21 | 2013-05-30 | Li Huayu | 分级冷凝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
WO2013075259A1 (zh) * | 2011-11-21 | 2013-05-30 | Li Huayu | 带有余热双效驱动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
CN102645051B (zh) * | 2012-03-27 | 2014-10-29 | 李华玉 | 双效回热吸收-发生系统与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
WO2014134748A1 (zh) * | 2013-03-04 | 2014-09-12 | Li Huayu | 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
WO2014139050A1 (zh) * | 2013-03-15 | 2014-09-18 | Li Huayu | 分路循环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
CN103672835B (zh) * | 2013-12-19 | 2015-06-17 |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 | 一种热湿气体能量回收高温产热系统 |
CN104807240B (zh) * | 2014-03-27 | 2017-07-21 | 李华玉 | 第五类吸收式热泵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4438683A1 (de) * | 1994-10-29 | 1996-05-02 | Man Nutzfahrzeuge Ag | Klimaanlage für Fahrzeuge |
CN1192527A (zh) * | 1998-01-22 | 1998-09-09 | 成都希望电子研究所 | 一种新型蒸发吸收装置 |
CN1230672A (zh) * | 1998-03-31 | 1999-10-06 |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 吸收式致冷装置及该致冷装置所用的热交换器管道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01084066A1 (en) * | 2000-05-01 | 2001-11-08 | University Of Maryland | Device for collecting water from air |
US7441589B2 (en) * | 2001-11-30 | 2008-10-28 | Cooling Technologies, Inc. | Absorption heat-transfer system |
-
2011
- 2011-03-01 CN CN2011100539761A patent/CN102095273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4438683A1 (de) * | 1994-10-29 | 1996-05-02 | Man Nutzfahrzeuge Ag | Klimaanlage für Fahrzeuge |
CN1192527A (zh) * | 1998-01-22 | 1998-09-09 | 成都希望电子研究所 | 一种新型蒸发吸收装置 |
CN1230672A (zh) * | 1998-03-31 | 1999-10-06 |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 吸收式致冷装置及该致冷装置所用的热交换器管道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095273A (zh) | 2011-06-1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095273B (zh) | 双发生-双吸收系统与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2116538B (zh) | 带有回热供热端的双效与三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2419026B (zh) | 吸收式热源变温器 | |
CN102183103B (zh) | 第三类发生-吸收系统与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2072583B (zh) | 回热式吸收-发生系统与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2042712A (zh) | 回热式吸收-发生系统与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2287961B (zh) | 三发生-三吸收系统与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3851823A (zh) | 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2331107B (zh) | 第三类吸收-发生系统与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3542584A (zh) | 一种复合两级倒串联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3017398A (zh) | 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2706026B (zh) | 双效回热吸收-发生系统与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2338498B (zh) | 分级发生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2353172B (zh) | 回热式双效与三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3148631A (zh) | 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3175331B (zh) | 分路循环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2305489A (zh) | 单效流程基础上的复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2679612B (zh) | 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2252448A (zh) | 第三类发生-吸收系统与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2706027B (zh) | 双效回热吸收-发生系统与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2353171B (zh) | 双效与三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3697615A (zh) |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3148630A (zh) | 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3148632B (zh) | 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2589186B (zh) | 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