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353172B - 回热式双效与三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 Google Patents
回热式双效与三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353172B CN102353172B CN201110222514.8A CN201110222514A CN102353172B CN 102353172 B CN102353172 B CN 102353172B CN 201110222514 A CN201110222514 A CN 201110222514A CN 102353172 B CN102353172 B CN 102353172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generator
- solution
- communicated
- absorption
- pump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30/00—Adapting or protecting infrastructure or their operation
- Y02A30/27—Relating to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technologie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62—Absorption based systems
Landscapes
- Sorption 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回热式双效与三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属吸收式热泵技术领域。第一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吸收-发生器、吸收器、分汽室、第一冷凝器、第二冷凝器、蒸发器、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溶液节流阀、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一冷剂液泵、第二冷剂液泵和节流阀构成回热式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第一发生器和第二发生器实现双效流程,吸收-发生器实现回热流程,第一发生器分别向吸收-发生器和第二发生器提供冷剂蒸汽,第二发生器向第一冷凝器提供冷剂蒸汽,分汽室向第二冷凝器提供冷剂蒸汽,蒸发器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增加第三发生器等部件,构成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低温余热利用热泵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为了进一步提高余热利用率,在余热资源和冷环境之间的温差较大时,人们提出了单级双效和单级三效第二类吸收式制冷机/热泵机组,但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和三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之间的性能指数差别较大,单效和双效之间亦是如此;另外,当需要将余热提升的温度介于单效、双效和三效机组最高供热温度之间时,双效和三效机组无法实现热尽其用。
为使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的供热温度进一步提高,应设法提高进入吸收器的溶液浓度;为了利用更低温度的余热资源,应降低进入发生器的溶液浓度。本发明将回热原理应用于溶液的吸收-发生过程,利用吸收-发生器来进一步提高进入吸收器的浓溶液浓度和降低进入发生器的稀溶液浓度,由第一发生器向吸收-发生器提供冷剂蒸汽,得到回热式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由第一发生器或第二发生器向吸收-发生器提供冷剂蒸汽,得到回热式三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实现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在单效和双效之间、双效和三效之间工作参数和性能指数上的连续衔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回热式双效与三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具体发明内容分项阐述如下:
1.回热式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它主要由第一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吸收-发生器、吸收器、分汽室、第一冷凝器、第二冷凝器、蒸发器、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溶液节流阀、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一冷剂液泵、第二冷剂液泵和节流阀所组成;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和吸收-发生器与分汽室连通,分汽室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发生器连通,吸收-发生器还有稀溶液管路分别直接与第一发生器连通和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之后与第一发生器经溶液节流阀之后的浓溶液管路汇合,第一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连通,第一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第一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冷剂液泵与蒸发器连通,分汽室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与蒸发器连通,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第一发生器和蒸发器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一冷凝器和第二冷凝器还分别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回热式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其中,无第二冷凝器和第二冷剂液泵时,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
2.回热式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它主要由第一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吸收-发生器、吸收器、分汽室、第一冷凝器、第二冷凝器、蒸发器、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一冷剂液泵、第二冷剂液泵和节流阀所组成;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吸收-发生器与分汽室连通,分汽室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发生器连通,吸收-发生器还有稀溶液管路与第一发生器连通,第一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一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连通,第一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第一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冷剂液泵与蒸发器连通,分汽室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与蒸发器连通,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第一发生器和蒸发器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一冷凝器和第二冷凝器还分别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回热式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其中,无第二冷凝器和第二冷剂液泵时,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
3.回热式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它主要由第一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吸收-发生器、吸收器、分汽室、第一冷凝器、第二冷凝器、蒸发器、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溶液节流阀、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一冷剂液泵、第二冷剂液泵和节流阀所组成;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和吸收-发生器与分汽室连通,分汽室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发生器连通,吸收-发生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第一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连通,第一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第一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冷剂液泵与蒸发器连通,分汽室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与蒸发器连通,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第一发生器和蒸发器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一冷凝器和第二冷凝器还分别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回热式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其中,无第二冷凝器和第二冷剂液泵时,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
4.回热式三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项所述的回热式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节流阀,将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之后与第一发生器经溶液节流阀之后的浓溶液管路汇合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之后与第一发生器经溶液节流阀之后的浓溶液管路汇合,吸收-发生器增设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之后与第一发生器经溶液节流阀之后的浓溶液管路汇合,将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通后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形成回热式三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5.回热式三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4项所述的回热式三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连通,将吸收-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分别直接与第一发生器连通和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分别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和直接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和吸收-发生器与分汽室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吸收-发生器与分汽室连通,将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之后与第一发生器经溶液节流阀之后的浓溶液管路汇合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之后与第一发生器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之后的浓溶液管路汇合,形成回热式三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6.回热式三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2项所述的回热式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节流阀,将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吸收-发生器与分汽室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第三溶液热交换器、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吸收-发生器与分汽室连通,将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通后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形成回热式三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7.回热式三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6项所述的回热式三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溶液泵,将吸收-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将第三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第三溶液热交换器、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吸收-发生器与分汽室连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吸收-发生器与分汽室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连通,形成回热式三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8.回热式三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3项所述的回热式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第二节流阀和第三溶液泵,将吸收-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通后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形成回热式三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9.回热式三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8项所述的回热式三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溶液节流阀,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和吸收-发生器与分汽室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吸收-发生器与分汽室连通,将吸收-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将吸收-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连通,形成回热式三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附图说明:
图1是依据本发明提供的回热式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第1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2是依据本发明提供的回热式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第2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3是依据本发明提供的回热式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第3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4是依据本发明提供的回热式三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第1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5是依据本发明提供的回热式三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第2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6是依据本发明提供的回热式三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第3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7是依据本发明提供的回热式三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第5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8是依据本发明提供的回热式三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第6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9是依据本发明提供的回热式三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第7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中,1-第一发生器,2-第二发生器,3-吸收-发生器,4-吸收器,5-分汽室,6-冷凝器/第一冷凝器,7-第二冷凝器,8-蒸发器,9-第一溶液泵,10-第二溶液泵,11-溶液节流阀,12-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3-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4-冷剂液泵/第一冷剂液泵,15-第二冷剂液泵,16-节流阀/第一节流阀,17-第三发生器,18-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第二节流阀,20-第三溶液泵。
需要指明的是:
(1)采用以氨水溶液为代表的工作介质时,发生器称作精馏塔;必要时,各精馏塔增加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分汽室5增加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2)溶液泵的设置——以图1、图2为例,第一溶液泵9的设置视第二发生器2和分汽室5之间的压力差和溶液流动阻力而定——第二冷凝器7的冷凝压力高于第一冷凝器6的冷凝压力时,第一溶液泵9主要用于克服压差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2的阻力;第二冷凝器7的冷凝压力低于第一冷凝器6的冷凝压力时,取消第一溶液泵9,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2同时具有节流降压的作用。
(3)结构和流程的表述——图4-图9所示的回热式三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由相应的回热式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变化而来,在表述它们的结构和流程时,对于已有的表述不再重复。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例来详细描述本发明。
图1所示的回热式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它主要由第一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吸收-发生器、吸收器、分汽室、第一冷凝器、第二冷凝器、蒸发器、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溶液节流阀、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一冷剂液泵、第二冷剂液泵和节流阀所组成;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11和吸收-发生器3与分汽室5连通,分汽室5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0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与吸收器4连通,吸收器4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与吸收-发生器3连通,吸收-发生器3还有稀溶液管路分别直接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和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9、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2之后与第一发生器1经溶液节流阀11之后的浓溶液管路汇合,第一发生器1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3连通,第一发生器1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后第二发生器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6与第一冷凝器6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6连通,第一冷凝器6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冷剂液泵14与蒸发器8连通,分汽室5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7连通,第二冷凝器7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15与蒸发器8连通,蒸发器8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4连通,第一发生器1和蒸发器8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一冷凝器6和第二冷凝器7还分别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4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吸收-发生器3的稀溶液分别直接进入第一发生器1和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2进入第二发生器2,余热介质流经第一发生器1、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分别向吸收-发生器3和第二发生器2提供冷剂蒸汽,第一发生器l的浓溶液经溶液节流阀11节流降压后再流经吸收-发生器3、吸热部分汽化进入分汽室5;冷剂蒸汽流经第二发生器2、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一冷凝器6提供冷剂蒸汽,第二发生器2的浓溶液经第一溶液泵9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2之后再流经吸收-发生器3、吸热部分汽化进入分汽室5,流经第二发生器2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再经节流阀16节流进入第一冷凝器16;第一冷凝器6内的冷剂蒸汽放热于冷却介质成冷剂液,第一冷凝器6的冷剂液经第一冷剂液泵14加压进入蒸发器8,分汽室5释放的冷剂蒸汽进入第二冷凝器7、放热于冷却介质成冷剂液,第二冷凝器7的冷剂液经第二冷剂液泵15加压进入蒸发器8,余热介质流经蒸发器8、加热冷剂液成冷剂蒸汽并向吸收器4提供;分汽室5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泵10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进入吸收器4、吸收来自蒸发器8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吸收器4的稀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进入吸收-发生器3、吸收来自第一发生器1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吸收-发生器3的溶液,形成回热式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图2所示的回热式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它主要由第一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吸收-发生器、吸收器、分汽室、第一冷凝器、第二冷凝器、蒸发器、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一冷剂液泵、第二冷剂液泵和节流阀所组成;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9、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2和吸收-发生器3与分汽室5连通,分汽室5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0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与吸收器4连通,吸收器4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与吸收-发生器3连通,吸收-发生器3还有稀溶液管路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第一发生器1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第一发生器1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3连通,第一发生器1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后第二发生器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6与第一冷凝器6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6连通,第一冷凝器6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冷剂液泵14与蒸发器8连通,分汽室5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7连通,第二冷凝器7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15与蒸发器8连通,蒸发器8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4连通,第一发生器1和蒸发器8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一冷凝器6和第二冷凝器7还分别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4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吸收-发生器3的稀溶液进入第一发生器1,余热介质流经第一发生器1、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分别向吸收-发生器3和第二发生器2提供冷剂蒸汽,第一发生器1的浓溶液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2进入第二发生器2;冷剂蒸汽流经第二发生器2、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一冷凝器6提供冷剂蒸汽,第二发生器2的浓溶液经第一溶液泵9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2之后再流经吸收-发生器3、吸热部分汽化进入分汽室5,流经第二发生器2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再经节流阀16节流进入第一冷凝器16;第一冷凝器6内的冷剂蒸汽放热于冷却介质成冷剂液,第一冷凝器6的冷剂液经第一冷剂液泵14加压进入蒸发器8,分汽室5释放的冷剂蒸汽进入第二冷凝器7、放热于冷却介质成冷剂液,第二冷凝器7的冷剂液经第二冷剂液泵15加压进入蒸发器8,余热介质流经蒸发器8、加热冷剂液成冷剂蒸汽并向吸收器4提供;分汽室5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泵10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进入吸收器4、吸收来自蒸发器8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吸收器4的稀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进入吸收-发生器3、吸收来自第一发生器1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吸收-发生器3的溶液,形成回热式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图3所示的回热式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它主要由第一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吸收-发生器、吸收器、分汽室、冷凝器、蒸发器、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溶液节流阀、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冷剂液泵和节流阀所组成;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11和吸收-发生器3与分汽室5连通,分汽室5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0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与吸收器4连通,吸收器4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与吸收-发生器3连通,吸收-发生器3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9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第一发生器1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3连通,第一发生器1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后第二发生器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6与冷凝器6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6连通,分汽室5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6连通,冷凝器6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冷剂液泵14与蒸发器8连通,蒸发器8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4连通,第一发生器1和蒸发器8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冷凝器6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4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吸收-发生器3的稀溶液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2进入第二发生器2,来自第一发生器1的冷剂蒸汽流经第二发生器2、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冷凝器6提供冷剂蒸汽,第二发生器2的浓溶液经第一溶液泵9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2进入第一发生器1,流经第二发生器2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再经节流阀16节流进入冷凝器16;余热介质流经第一发生器1、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分别向吸收-发生器3和第二发生器2提供冷剂蒸汽,第一发生器1的浓溶液经溶液节流阀11节流降压后再流经吸收-发生器3、吸热部分汽化进入分汽室5,分汽室5释放的冷剂蒸汽进入冷凝器6;冷凝器6内的冷剂蒸汽放热于冷却介质成冷剂液,冷凝器6的冷剂液经冷剂液泵14加压进入蒸发器8,余热介质流经蒸发器8、加热冷剂液成冷剂蒸汽并向吸收器4提供;分汽室5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泵10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进入吸收器4、吸收来自蒸发器8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吸收器4的稀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进入吸收-发生器3、吸收来自第一发生器1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吸收-发生器3的溶液,形成回热式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图4所示的回热式三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1所示的回热式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节流阀,将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9、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2之后与第一发生器1经溶液节流阀l1之后的浓溶液管路汇合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2之后与第一发生器1经溶液节流阀11之后的浓溶液管路汇合,吸收-发生器3增设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8与第三发生器17连通,第三发生器17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9、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8之后与第一发生器1经溶液节流阀1l之后的浓溶液管路汇合,将第二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6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17连通后第三发生器17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19与第一冷凝器6连通,第三发生器17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6连通。
②流程上,第二发生器2释放冷剂蒸汽提供给第三发生器17作驱动热介质,第二发生器2的浓溶液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2之后再流经吸收-发生器3、吸热部分汽化进入分汽室5,吸收-发生器3的部分稀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8进入第三发生器17,冷剂蒸汽流经第三发生器17、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一冷凝器6提供冷剂蒸汽,第三发生器17的浓溶液经第一溶液泵9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8之后再流经吸收-发生器3、吸热部分汽化进入分汽室5,流经第三发生器17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再经第二节流阀19进入第一冷凝器6,形成回热式三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图5所示的回热式三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4所示的回热式三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将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3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3连通,将吸收-发生器3有稀溶液管路分别直接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和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3有稀溶液管路分别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和直接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11和吸收-发生器3与分汽室5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2和吸收-发生器3与分汽室5连通,将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2之后与第一发生器1经溶液节流阀11之后的浓溶液管路汇合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11之后与第一发生器1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2之后的浓溶液管路汇合。
②流程上,吸收-发生器3的稀溶液分别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2进入第一发生器1、直接进入第二发生器2和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8进入第三发生器17,第一发生器1提供冷剂蒸汽给第二发生器2作驱动热介质,第二发生器2分别向吸收-发生器3和第三发生器17提供冷剂蒸汽,第三发生器17向第一冷凝器6提供冷剂蒸汽,第一发生器1的浓溶液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2之后再流经吸收-发生器3、吸热部分汽化进入分汽室5,第二发生器2的浓溶液经溶液节流阀11之后再流经吸收-发生器3、吸热部分汽化进入分汽室5,第三发生器17的浓溶液经第一溶液泵9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8之后再流经吸收-发生器3、吸热部分汽化进入分汽室5,形成回热式三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图6所示的回热式三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2所示的回热式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节流阀,将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9、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2和吸收-发生器3与分汽室5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8与第三发生器17连通,第三发生器17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9、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8、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2和吸收-发生器3与分汽室5连通,将第二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6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17连通后第三发生器17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19与第一冷凝器6连通,第三发生器17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6连通。
②流程上,第二发生器2释放冷剂蒸汽提供给第三发生器17作驱动热介质,第二发生器2的浓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8进入第三发生器17,冷剂蒸汽流经第三发生器17、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一冷凝器6提供冷剂蒸汽,第三发生器17的浓溶液经第一溶液泵9、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8、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2之后再流经吸收-发生器3、吸热部分汽化进入分汽室5,流经第三发生器17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再经第二节流阀19进入第一冷凝器6,形成回热式三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图7所示的回热式三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6所示的回热式三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溶液泵,将吸收-发生器3有稀溶液管路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20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将第三发生器17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9、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8、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2和吸收-发生器3与分汽室5连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17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9、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8和吸收-发生器3与分汽室5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3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3连通。
②流程上,吸收-发生器3的稀溶液经第三溶液泵20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2进入第一发生器1,第二发生器2产生的冷剂蒸汽分别向吸收-发生器3和第三发生器17提供,第三发生器17的浓溶液经第一溶液泵9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8之后再流经吸收-发生器3、吸热部分汽化进入分汽室5,形成回热式三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图8所示的回热式三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3所示的回热式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第二节流阀和第三溶液泵,将吸收-发生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2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8与第三发生器17连通,第三发生器17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20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8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将第二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6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17连通后第三发生器17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19与第一冷凝器6连通,第三发生器17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6连通。
②流程上,第二发生器2释放冷剂蒸汽提供给第三发生器17作驱动热介质,吸收-发生器3的稀溶液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2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8进入第三发生器17,冷剂蒸汽流经第三发生器17、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冷凝器6提供冷剂蒸汽,第三发生器17的浓溶液经第三溶液泵20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8进入第二发生器2,流经第三发生器17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之后再经第二节流阀19进入冷凝器6,形成回热式三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图9所示的回热式三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8所示的回热式三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溶液节流阀,将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11和吸收-发生器3与分汽室5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2和吸收-发生器3与分汽室5连通,将吸收-发生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2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8与第三发生器17连通调整为将吸收-发生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8与第三发生器17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3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3连通。
②流程上,吸收-发生器3的稀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8进入第三发生器17,第二发生器2产生的冷剂蒸汽分别向吸收-发生器3和第三发生器17提供,第一发生器1的浓溶液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2降压降温之后再流经吸收-发生器3、吸热部分汽化进入分汽室5,形成回热式三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本发明技术可以实现的效果——本发明所提出的回热式双效与三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具有如下的效果和优势:
1.采用吸收-发生器实现回热,回热幅度可调节,有利于热泵机组得到合理的制热指数。
2.回热式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实现了单效和双效在性能指数和供热参数间的衔接。
3.回热式三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实现了双效和三效在性能指数和供热参数间的衔接。
4.丰富了第二类吸收式热泵,能够更好地实现热泵制热与用户热需求之间的相互匹配。
5.在单效、双效和三效参数范围内,能够根据余热参数、环境温度和供热温度的高低来选择回热的幅度,能够使热泵机组具有合理的制热系数,提高了余热利用率。
Claims (9)
1.回热式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它主要由第一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吸收-发生器、吸收器、分汽室、第一冷凝器、第二冷凝器、蒸发器、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溶液节流阀、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一冷剂液泵、第二冷剂液泵和节流阀所组成;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11)和吸收-发生器(3)与分汽室(5)连通,分汽室(5)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0)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与吸收器(4)连通,吸收器(4)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与吸收-发生器(3)连通,吸收-发生器(3)还有稀溶液管路分别直接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和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9)、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2)之后与第一发生器(1)经溶液节流阀(11)之后的浓溶液管路汇合,第一发生器(1)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3)连通,第一发生器(1)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后第二发生器(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6)与第一冷凝器(6)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6)连通,第一冷凝器(6)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冷剂液泵(14)与蒸发器(8)连通,分汽室(5)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7)连通,第二冷凝器(7)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15)与蒸发器(8)连通,蒸发器(8)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4)连通,第一发生器(1)和蒸发器(8)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一冷凝器(6)和第二冷凝器(7)还分别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4)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回热式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其中,无第二冷凝器和第二冷剂液泵时,分汽室(5)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6)连通。
2.回热式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它主要由第一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吸收-发生器、吸收器、分汽室、第一冷凝器、第二冷凝器、蒸发器、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一冷剂液泵、第二冷剂液泵和节流阀所组成;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9)、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2)和吸收-发生器(3)与分汽室(5)连通,分汽室(5)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0)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与吸收器(4)连通,吸收器(4)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与吸收-发生器(3)连通,吸收-发生器(3)还有稀溶液管路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第一发生器(1)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第一发生器(1)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3)连通,第一发生器(1)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后第二发生器(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6)与第一冷凝器(6)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6)连通,第一冷凝器(6)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冷剂液泵(14)与蒸发器(8)连通,分汽室(5)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7)连通,第二冷凝器(7)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15)与蒸发器(8)连通,蒸发器(8)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4)连通,第一发生器(1)和蒸发器(8)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一冷凝器(6)和第二冷凝器(7)还分别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4)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回热式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其中,无第二冷凝器和第二冷剂液泵时,分汽室(5)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6)连通。
3.回热式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它主要由第一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吸收-发生器、吸收器、分汽室、第一冷凝器、第二冷凝器、蒸发器、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溶液节流阀、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一冷剂液泵、第二冷剂液泵和节流阀所组成;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11)和吸收-发生器(3)与分汽室(5)连通,分汽室(5)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0)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与吸收器(4)连通,吸收器(4)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与吸收-发生器(3)连通,吸收-发生器(3)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9)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第一发生器(1)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3)连通,第一发生器(1)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后第二发生器(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6)与第一冷凝器(6)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6)连通,第一冷凝器(6)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冷剂液泵(14)与蒸发器(8)连通,分汽室(5)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7)连通,第二冷凝器(7)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15)与蒸发器(8)连通,蒸发器(8)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4)连通,第一发生器(1)和蒸发器(8)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一冷凝器(6)和第二冷凝器(7)还分别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4)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回热式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其中,无第二冷凝器和第二冷剂液泵时,分汽室(5)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6)连通。
4.回热式三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所述的回热式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节流阀,将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9)、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2)之后与第一发生器(1)经溶液节流阀(11)之后的浓溶液管路汇合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2)之后与第一发生器(1)经溶液节流阀(11)之后的浓溶液管路汇合,吸收-发生器(3)增设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8)与第三发生器(17)连通,第三发生器(17)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9)、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8)之后与第一发生器(1)经溶液节流阀(11)之后的浓溶液管路汇合,将第二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6)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17)连通后第三发生器(17)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19)与第一冷凝器(6)连通,第三发生器(17)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6)连通,形成回热式三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5.回热式三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4所述的回热式三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将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3)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3)连通,将吸收-发生器(3)有稀溶液管路分别直接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和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3)有稀溶液管路分别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和直接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11)和吸收-发生器(3)与分汽室(5)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2)和吸收-发生器(3)与分汽室(5)连通,将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2)之后与第一发生器(1)经溶液节流阀(11)之后的浓溶液管路汇合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11)之后与第一发生器(1)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2)之后的浓溶液管路汇合,形成回热式三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6.回热式三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2所述的回热式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节流阀,将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9)、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2)和吸收-发生器(3)与分汽室(5)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8)与第三发生器(17)连通,第三发生器(17)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9)、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8)、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2)和吸收-发生器(3)与分汽室(5)连通,将第二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6)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17)连通后第三发生器(17)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19)与第一冷凝器(6)连通,第三发生器(17)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6)连通,形成回热式三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7.回热式三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6所述的回热式三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溶液泵,将吸收-发生器(3)有稀溶液管路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20)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将第三发生器(17)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9)、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8)、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2)和吸收-发生器(3)与分汽室(5)连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17)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9)、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8)和吸收-发生器(3)与分汽室(5)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3)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3)连通,形成回热式三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8.回热式三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3所述的回热式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第二节流阀和第三溶液泵,将吸收-发生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2)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8)与第三发生器(17)连通,第三发生器(17)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20)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8)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将第二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6)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17)连通后第三发生器(17)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19)与第一冷凝器(6)连通,第三发生器(17)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6)连通,形成回热式三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9.回热式三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8所述的回热式三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溶液节流阀,将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11)和吸收-发生器(3)与分汽室(5)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2)和吸收-发生器(3)与分汽室(5)连通,将吸收-发生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2)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8)与第三发生器(17)连通调整为将吸收-发生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8)与第三发生器(17)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3)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3)连通,形成回热式三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110222514.8A CN102353172B (zh) | 2011-04-20 | 2011-07-27 | 回热式双效与三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110113002.8 | 2011-04-20 | ||
CN201110113002 | 2011-04-20 | ||
CN201110222514.8A CN102353172B (zh) | 2011-04-20 | 2011-07-27 | 回热式双效与三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353172A CN102353172A (zh) | 2012-02-15 |
CN102353172B true CN102353172B (zh) | 2014-06-25 |
Family
ID=455767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110222514.8A Active CN102353172B (zh) | 2011-04-20 | 2011-07-27 | 回热式双效与三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2353172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645051B (zh) * | 2012-03-27 | 2014-10-29 | 李华玉 | 双效回热吸收-发生系统与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
CN102706027B (zh) * | 2012-04-01 | 2014-07-30 | 李华玉 | 双效回热吸收-发生系统与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
WO2014134748A1 (zh) * | 2013-03-04 | 2014-09-12 | Li Huayu | 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586891A (zh) * | 2009-02-27 | 2009-11-25 | 李华玉 | 回热式发生-吸收体系与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
CN101799222A (zh) * | 2009-02-27 | 2010-08-11 | 李华玉 | 回热式发生-吸收系统与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
-
2011
- 2011-07-27 CN CN201110222514.8A patent/CN102353172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586891A (zh) * | 2009-02-27 | 2009-11-25 | 李华玉 | 回热式发生-吸收体系与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
CN101799222A (zh) * | 2009-02-27 | 2010-08-11 | 李华玉 | 回热式发生-吸收系统与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353172A (zh) | 2012-02-1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116538B (zh) | 带有回热供热端的双效与三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2095273B (zh) | 双发生-双吸收系统与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2419026B (zh) | 吸收式热源变温器 | |
CN103851823B (zh) | 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2072583B (zh) | 回热式吸收-发生系统与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2353172B (zh) | 回热式双效与三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2331107B (zh) | 第三类吸收-发生系统与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3017398A (zh) | 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3471282B (zh) | 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2706026B (zh) | 双效回热吸收-发生系统与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3148631B (zh) | 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3175331B (zh) | 分路循环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2706027B (zh) | 双效回热吸收-发生系统与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2635971B (zh) | 双效回热吸收-发生系统与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3148630B (zh) | 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2353170B (zh) | 以双效或三效为基础的复合吸收式热泵 | |
CN103940142A (zh) | 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3148632B (zh) | 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3196256B (zh) | 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2353171B (zh) | 双效与三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3697615A (zh) |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2645051B (zh) | 双效回热吸收-发生系统与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2778072B (zh) | 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3398486A (zh) | 一种独立循环的双效热泵 | |
CN102607209B (zh) | 带有余热双效驱动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