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712364A - 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Google Patents
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712364A CN103712364A CN201310693372.2A CN201310693372A CN103712364A CN 103712364 A CN103712364 A CN 103712364A CN 201310693372 A CN201310693372 A CN 201310693372A CN 103712364 A CN103712364 A CN 103712364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olution
- communicated
- absorber
- generator
- pipelin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5/00—Sorp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operating continuously, e.g. absorption type
- F25B15/008—Sorp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operating continuously, e.g. absorption type with multi-stage operation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30/00—Adapting or protecting infrastructure or their operation
- Y02A30/27—Relating to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technologie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62—Absorption based syste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orption 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属于制冷与热泵技术领域。主要由两发生器、两吸收器、冷凝器、两蒸发器、两节流阀、两溶液泵、两溶液热交换器和分汽室所组成;第一吸收器、第一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一发生器连通溶液,第一发生器、第二发生器、第一节流阀、第一蒸发器和第一吸收器连通冷剂介质;第二发生器、第一吸收器、第二吸收器、第二溶液泵、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分汽室连通溶液,第二发生器、分汽室、冷凝器、第二蒸发器和第二吸收器连通冷剂介质;第一发生器利用驱动热,第二吸收器和冷凝器供热、第一蒸发器和第二蒸发器利用余热,形成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低温余热利用与热泵/制冷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以驱动热介质与被加热介质之间的温差作为驱动力,当驱动温差较大时应采用双效或多效流程来提供高温驱动热的利用率;在任何热传递过程中,任何传热环节的温差浪费都将带来热能利用率的降低,也即是说,不论是冷凝热的传递,还是吸收热的传递,任何热负荷的传热环节都应该一步到位,这样才可以保证得到合理的热力学完善度。
在传统的利用凝结热和吸收热的多效循环中,用于加热溶液的吸收热的传递依靠中间循环介质来实现,这导致吸收热的传递需要三个温差——吸收热传递到中间循环介质的温差、中间循环介质的温度变化和中间循环介质将吸收热传递到被加热溶液中的温差,而且还需要消耗循环功;在设备和工质方面则需要两组换热管束、一个循环泵和中间循环介质。如果将吸收热通过一个传热环节传递到被加热溶液中,则只需要一组换热管束,不仅设备结构大为简化,也节省了两个传热温差和一个循环功;节省的温差用于作用于热泵循环流程,可以使原本介于双效和三效之间的温差来实现三效流程,这有利于提高驱动热负荷的利用价值,提高热能利用率。
除了消除不合理的传热温差之外,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的循环流程还要实现更多的要求,这些要求包括:热力学参数平滑变化,供热参数可调节,能够较好地适应工况变化,具有最佳的性能指数;能够实现对高温热资源的深度利用,或利用不同品位的驱动热资源以实现高温驱动热的综合利用;能够采用不同工作溶液,有利于驱动热介质工作参数与循环流程的匹配,提高温差利用水平。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主要目的是要提供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具体发明内容分项阐述如下:
1.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主要由第一发生器、第二发生器、第一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冷凝器、第一蒸发器、第二蒸发器、第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分汽室所组成;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第一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第一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与第一蒸发器连通——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二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一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吸收器与分汽室连通,分汽室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分汽室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第二蒸发器连通,第二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一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吸收器和冷凝器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一蒸发器和第二蒸发器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2.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项所述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二冷凝器、第三节流阀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与第一蒸发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冷凝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3.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项所述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二冷凝器、第三节流阀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将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冷凝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与第一蒸发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冷凝器或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4.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项所述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三吸收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泵,将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三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5.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项所述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三吸收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泵,将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三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吸收器与分汽室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吸收器和第三吸收器与分汽室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吸收器或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6.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项所述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二冷凝器、第三节流阀、第三溶液热交换器、第三吸收器、第三溶液泵、溶液节流阀和第二分汽室,将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三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和第三吸收器与第二分汽室连通,第二分汽室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二分汽室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与第一蒸发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冷凝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吸收器或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7.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项所述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二冷凝器、第三节流阀、第三溶液热交换器、第三吸收器、第三溶液泵、溶液节流阀和第二分汽室,将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三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和第三吸收器与第二分汽室连通,第二分汽室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将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冷凝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二分汽室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与第一蒸发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冷凝器或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吸收器或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8.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项所述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三吸收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第三溶液泵、溶液节流阀、第二分汽室、第四吸收器、第四溶液泵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四吸收器连通,第四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三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溶液节流阀和第三吸收器与第二分汽室连通,第二分汽室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二分汽室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四吸收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吸收器或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四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9.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项所述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三吸收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第三溶液泵、溶液节流阀、第二分汽室、第四吸收器、第四溶液泵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四吸收器连通,第四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三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溶液节流阀和第三吸收器与第二分汽室连通,第二分汽室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吸收器与分汽室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吸收器和第四吸收器与分汽室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二分汽室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四吸收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吸收器或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四吸收器或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0.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项所述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将第一蒸发器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调整为第一蒸发器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1.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0项所述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二冷凝器、第三溶液泵和冷剂液泵,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与第一吸收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第一蒸发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冷凝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2.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0项所述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二冷凝器、第三节流阀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将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冷凝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与第一蒸发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冷凝器或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3.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0项所述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三吸收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泵,将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三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4.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0项所述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三吸收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泵,将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三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吸收器与分汽室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吸收器和第三吸收器与分汽室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吸收器或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5.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0项所述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二冷凝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第三吸收器、第三溶液泵、溶液节流阀、第二分汽室和冷剂液泵,将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三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和第三吸收器与第二分汽室连通,第二分汽室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二分汽室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第一蒸发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冷凝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吸收器或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6.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0项所述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二冷凝器、第三节流阀、第三溶液热交换器、第三吸收器、第三溶液泵、溶液节流阀和第二分汽室,将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三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和第三吸收器与第二分汽室连通,第二分汽室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将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冷凝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二分汽室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与第一蒸发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冷凝器或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吸收器或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7.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8项所述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将第一蒸发器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调整为第一蒸发器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8.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9项所述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将第一蒸发器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调整为第一蒸发器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9.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2、4-6、8-11、13-15、17-18项所述的任一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将分汽室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调整为分汽室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20.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3、7、12、16项所述的任一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冷凝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冷凝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将分汽室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调整为分汽室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21.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2、4-6、8-11、13-15、17-18项所述的任一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第二吸收器、新增第二溶液泵、新增溶液节流阀、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分汽室,将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第二吸收器连通,新增第二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将分汽室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调整为分汽室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节流阀和新增吸收器与新增分汽室连通,新增分汽室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分汽室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吸收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或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第二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22.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3、7、12、16项所述的任一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第二吸收器、新增第二溶液泵、新增溶液节流阀、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分汽室,将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冷凝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第二吸收器连通,新增第二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冷凝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将分汽室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调整为分汽室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节流阀和新增吸收器与新增分汽室连通,新增分汽室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分汽室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吸收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或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第二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23.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2、4-6、8-11、13-15、17-18项所述的任一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节流阀、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将分汽室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调整为分汽室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一发生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连通后新增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第一蒸发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24.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3、7、12、16项所述的任一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节流阀、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冷凝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冷凝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将分汽室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调整为分汽室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一发生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连通后新增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第一蒸发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25.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21-22项所述的任一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新增发生器与外部连通的驱动热介质管路,第一发生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连通后新增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第一蒸发器连通,形成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26.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2、4-6、8-11、13-15、17-18项所述的任一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节流阀、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冷凝器,将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将分汽室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调整为分汽室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冷凝器连通,新增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第二蒸发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冷凝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27.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3、7、12、16项所述的任一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节流阀、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冷凝器,将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冷凝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冷凝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将分汽室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调整为分汽室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冷凝器连通,新增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第二蒸发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冷凝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附图说明:
图1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1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2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2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3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3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4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4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5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5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6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6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7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7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8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8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9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9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10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10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11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11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12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12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13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13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14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14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15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15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16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16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17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17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18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18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19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19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20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20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21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21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22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22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中,1-第一发生器,2-第二发生器,3-第一吸收器,4-第二吸收器,5-冷凝器,6-第一蒸发器,7-第二蒸发器,8-第一节流阀,9-第二节流阀,10-第一溶液泵,11-第二溶液泵,12-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3-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4-分汽室,15-第三发生器,16-第二冷凝器,17-第三节流阀,18-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第三吸收器,20-第三溶液泵,21-溶液节流阀,22-第二分汽室,23-冷剂液泵,24-第四吸收器,25-第四溶液泵,26-第四溶液热交换器;A-新增发生器,B-新增吸收器,C-新增溶液泵,D-新增溶液热交换器,E-新增第二吸收器,F-新增第二溶液泵,G-新增溶液节流阀,H-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新增分汽室,J-新增节流阀,K-新增冷凝器。
需要指明的是:
(1)温差利用合理是循环流程合理的根本,不同品位的驱动热对应不同的效数。
(2)本申请中所说的“多效”包含两方面意义:一是指第一发生器1的驱动热发挥多次驱动效用,二是指循环流程中有单效/双效/多效。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要说明的是,在结构和流程的表述上,非必要情况下不重复进行;对显而易见的流程不作表述。下面结合附图和实例来详细描述本发明。
图1所示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它主要由第一发生器、第二发生器、第一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冷凝器、第一蒸发器、第二蒸发器、第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分汽室所组成;第一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10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第一发生器1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第一发生器1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后第二发生器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8与第一蒸发器6连通,第一蒸发器6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1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吸收器3与分汽室14连通,分汽室14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分汽室14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冷凝器5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9与第二蒸发器7连通,第二蒸发器7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第一发生器1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吸收器4和冷凝器5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一蒸发器6和第二蒸发器7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第一吸收器3的稀溶液经第一溶液泵10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2进入第一发生器1,驱动热介质流经第一发生器1、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二发生器2提供冷剂蒸汽——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二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一发生器1的浓溶液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2进入第一吸收器3、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其内的溶液;第二吸收器4的稀溶液经第二溶液泵11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进入第二发生器2,冷剂蒸汽流经第二发生器2、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冷凝器5提供冷剂蒸汽,流经第二发生器2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后经第一节流阀8进入第一蒸发器6,第二发生器2的浓溶液流经第一吸收器3、吸热部分汽化后进入分汽室14,分汽室14的冷剂蒸汽进入冷凝器5,分汽室14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进入第二吸收器4、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第一蒸发器6的冷剂液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一吸收器3提供,冷凝器5的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冷凝器5的冷剂液经第二节流阀9节流进入第二蒸发器7、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二吸收器4提供,形成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2所示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1所示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二冷凝器、第三节流阀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一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10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10、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8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三发生器15连通,第三发生器15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8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第三发生器15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16连通,第二冷凝器16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17与第一蒸发器6连通,第三发生器15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冷凝器16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第一吸收器3的稀溶液经第二溶液泵10、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8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2进入第一发生器1,第一发生器1的浓溶液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2进入第三发生器15,驱动热介质流经第三发生器15、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二冷凝器16提供冷剂蒸汽,第三发生器15的浓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8进入第一吸收器3;第二冷凝器16的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第二冷凝器16的冷剂液经第三节流阀17节流进入第一蒸发器6、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一吸收器3提供,形成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3所示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在图2所示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第二冷凝器16与外部连通的被加热介质管路,将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1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1、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和第二冷凝器16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第二吸收器4的稀溶液经第二溶液泵11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之后再流经第二冷凝器16、吸热部分汽化后进入第二发生器2,形成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4所示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1所示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三吸收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泵,将第一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10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10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8与第三吸收器19连通,第三吸收器19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20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三发生器15连通,第三发生器15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8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第三发生器15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19连通,第三发生器15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吸收器19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第一吸收器3的稀溶液经第二溶液泵10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8进入第三吸收器19、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第三吸收器19的稀溶液经第三溶液泵20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2进入第一发生器1,第一发生器1的浓溶液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2进入第三发生器15,驱动热介质流经第三发生器15、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三吸收器19提供冷剂蒸汽,第三发生器15的浓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8进入第一吸收器3,形成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5所示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在图4所示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第三吸收器19与外部连通的被加热介质管路,将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吸收器3与分汽室14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吸收器3和第三吸收器19与分汽室14连通;第二发生器2的浓溶液依次流经第一吸收器3和第三吸收器19、依次吸热并部分汽化之后进入分汽室14,形成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6所示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1所示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二冷凝器、第三节流阀、第三溶液热交换器、第三吸收器、第三溶液泵、溶液节流阀和第二分汽室,将第一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10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10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8与第三吸收器19连通,第三吸收器19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20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三发生器15连通,第三发生器15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21和第三吸收器19与第二分汽室22连通,第二分汽室22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8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第三发生器15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19连通,第二分汽室2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16连通,第二冷凝器16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17与第一蒸发器6连通,第三发生器15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冷凝器16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吸收器19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第一吸收器3的稀溶液经第一溶液泵10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8进入第三吸收器19、吸收冷剂蒸汽并分别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和流经其内的溶液,第三吸收器19的稀溶液经第三溶液泵20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2进入第一发生器1,第一发生器1的浓溶液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2进入第三发生器15,驱动热介质流经第三发生器15、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三吸收器19提供冷剂蒸汽,第三发生器15的浓溶液经溶液节流阀21节流降压之后流经第三吸收器19、吸热部分汽化后进入第二分汽室22,第二分汽室22释放并向第二冷凝器16提供冷剂蒸汽,第二分汽室22的浓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8进入第一吸收器3;第二冷凝器16的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第二冷凝器16的冷剂液经第三节流阀17节流进入第一蒸发器6,形成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7所示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在图6所示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第三吸收器19和第二冷凝器16分别与外部连通的被加热介质管路,将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1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1、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和第二冷凝器16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第二吸收器4的稀溶液经第二溶液泵11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之后再流经第二冷凝器16、吸热部分汽化后进入第二发生器2,形成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8所示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1所示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三吸收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第三溶液泵、溶液节流阀、第二分汽室、第四吸收器、第四溶液泵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一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10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10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8与第四吸收器24连通,第四吸收器24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25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6与第三吸收器19连通,第三吸收器19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20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三发生器15连通,第三发生器15再有浓溶液管路溶液节流阀21和第三吸收器19与第二分汽室22连通,第二分汽室22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6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8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第三发生器15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19连通,第二分汽室2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四吸收器24连通,第三发生器15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四吸收器24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第一吸收器3的稀溶液经第一溶液泵10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8进入第四吸收器24、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第四吸收器24的稀溶液经第四溶液泵25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6进入第三吸收器19、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其内的溶液,第三吸收器19的稀溶液经第三溶液泵20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2进入第一发生器1,第一发生器1的浓溶液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2进入第三发生器15,驱动热介质流经第三发生器15、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三吸收器19提供冷剂蒸汽,第三发生器15的浓溶液经溶液节流阀21节流降压之后流经第三吸收器19、吸热部分汽化后进入第二分汽室22,第二分汽室22释放并向第四吸收器24提供冷剂蒸汽,第二分汽室的浓溶液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6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8进入第一吸收器3,形成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9所示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在图8所示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第四吸收器24与外部连通的被加热介质管路,将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吸收器3与分汽室14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吸收器3和第四吸收器24与分汽室14连通;第二发生器2的浓溶液依次流经第一吸收器3和第四吸收器24、依次吸热并部分汽化之后进入分汽室14,形成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10所示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在图1所示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将第一蒸发器6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调整为第一蒸发器6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驱动热介质流经第一蒸发器6、加热进入其内的冷剂液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一吸收器3提供,形成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11所示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10所示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二冷凝器、第三溶液泵和冷剂液泵,将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三发生器15连通,第三发生器15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20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第三发生器15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16连通,第二冷凝器16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23与第一蒸发器6连通,第三发生器15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冷凝器16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第一发生器1的浓溶液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2进入第三发生器15,驱动热介质流经第三发生器15、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二冷凝器16提供冷剂蒸汽,第三发生器15的浓溶液经第三溶液泵20加压进入第一吸收器3;第二冷凝器16的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第二冷凝器16的冷剂液经冷剂液泵23加压进入第一蒸发器6、吸收驱动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一吸收器3提供,形成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12所示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10所示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二冷凝器、第三节流阀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一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10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10、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8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三发生器15连通,第三发生器15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8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将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1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1、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和第二冷凝器16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第三发生器15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16连通,第二冷凝器16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17与第一蒸发器16连通,第三发生器15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第一吸收器3的稀溶液经第一溶液泵10、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8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2进入第一发生器1,第一发生器1的浓溶液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2进入第三发生器15,驱动热介质流经第三发生器15、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二冷凝器16提供冷剂蒸汽,第三发生器15的浓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8进入第一吸收器3;第二吸收器4的稀溶液经第二溶液泵11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之后再流经第二冷凝器16,吸热部分汽化后进入第二发生器2;第二冷凝器16的冷剂蒸汽放热于溶液成冷剂液,第二冷凝器16的冷剂液经第三节流阀17节流进入第一蒸发器6、吸收驱动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一吸收器3提供,形成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13所示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10所示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三吸收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泵,将第一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10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10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8与第三吸收器19连通,第三吸收器19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20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三发生器15连通,第三发生器15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8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第三发生器15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19连通,第三发生器15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吸收器19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第一吸收器3的稀溶液经第二溶液泵10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8进入第三吸收器19、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第三吸收器19的稀溶液经第三溶液泵20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2进入第一发生器1,第一发生器1的浓溶液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2进入第三发生器15,驱动热介质流经第三发生器15、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三吸收器19提供冷剂蒸汽,第三发生器15的浓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8进入第一吸收器3,形成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14所示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在图13所示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第三吸收器19与外部连通的被加热介质管路,将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吸收器3与分汽室14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吸收器3和第三吸收器19与分汽室14连通;第二发生器2的浓溶液依次流经第一吸收器3和第三吸收器19、依次吸热并部分汽化之后进入分汽室14,形成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15所示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10所示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二冷凝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第三吸收器、第三溶液泵、溶液节流阀、第二分汽室和冷剂液泵,将第一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10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8与第三吸收器19连通,第三吸收器19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20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三发生器15连通,第三发生器15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21和第三吸收器19与第二分汽室22连通,第二分汽室22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10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8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第三发生器15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19连通,第二分汽室2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16连通,第二冷凝器16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23与第一蒸发器6连通,第三发生器15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冷凝器16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吸收器19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第一吸收器3的稀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8进入第三吸收器19、吸收冷剂蒸汽并分别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和流经其内的溶液,第三吸收器19的稀溶液经第三溶液泵20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2进入第一发生器1,第一发生器1的浓溶液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2进入第三发生器15,驱动热介质流经第三发生器15、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三吸收器19提供冷剂蒸汽,第三发生器15的浓溶液经溶液节流阀21节流降压降温之后流经第三吸收器19、吸热部分汽化再进入第二分汽室22,第二分汽室22的冷剂蒸汽进入第二冷凝器16,第二分汽室22的浓溶液经第一溶液泵10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8进入第一吸收器3;第二冷凝器16的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第二冷凝器16的冷剂液经冷剂液泵23加压进入第一蒸发器6、吸收驱动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一吸收器3提供,形成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16所示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10所示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二冷凝器、第三节流阀、第三溶液热交换器、第三吸收器、第三溶液泵、溶液节流阀和第二分汽室,将第一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10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10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8与第三吸收器19连通,第三吸收器19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20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三发生器15连通,第三发生器15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21和第三吸收器19与第二分汽室22连通,第二分汽室22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8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将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1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1、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和第二冷凝器16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第三发生器15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19连通,第二分汽室2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16连通,第二冷凝器16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17与第一蒸发器16连通,第三发生器15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第一吸收器3的稀溶液经第一溶液泵10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8进入第三吸收器19、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其内的溶液,第三吸收器19的稀溶液经第三溶液泵20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2进入第一发生器1,第一发生器1的浓溶液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2进入第三发生器15,驱动热介质流经第三发生器15、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三吸收器19提供冷剂蒸汽,第三发生器15的浓溶液经溶液节流阀21节流降压降温之后流经第三吸收器19、吸热部分汽化再进入第二分汽室22,第二分汽室22的冷剂蒸汽进入第二冷凝器16,第二分汽室22的浓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8进入第一吸收器3;第二吸收器4的稀溶液经第二溶液泵11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之后再流经第二冷凝器16,吸热部分汽化后进入第二发生器2;第二冷凝器16的冷剂蒸汽放热于溶液成冷剂液,第二冷凝器16的冷剂液经第三节流阀17节流进入第一蒸发器6、吸收驱动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一吸收器3提供,形成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17所示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在图8所示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将第一蒸发器6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调整为第一蒸发器6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驱动热介质流经第一蒸发器6、加热进入其内的冷剂液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一吸收器3提供,形成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18所示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在图9所示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将第一蒸发器6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调整为第一蒸发器6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驱动热介质流经第一蒸发器6、加热进入其内的冷剂液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一吸收器3提供,形成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19所示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1所示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1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1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新增吸收器B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C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将分汽室1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调整为分汽室1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B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第二吸收器4的稀溶液经第二溶液泵11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进入新增吸收器B、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新增吸收器B的稀溶液经新增溶液泵C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进入第二发生器2;分汽室14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进入新增发生器A,驱动热介质经新增发生器A、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新增吸收器B提供冷剂蒸汽,新增发生器A的浓溶液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进入第二吸收器4,形成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20所示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1所示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第二吸收器、新增第二溶液泵、新增溶液节流阀、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分汽室,将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1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1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新增第二吸收器E连通,新增第二吸收器E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F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H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新增吸收器B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C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将分汽室1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调整为分汽室1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节流阀G和新增吸收器B与新增分汽室I连通,新增分汽室I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H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新增分汽室I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吸收器E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第二吸收器E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第二吸收器4的稀溶液经第二溶液泵11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进入新增第二吸收器E、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新增第二吸收器E的稀溶液经新增第二溶液泵F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H进入新增吸收器B、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其内的溶液,新增吸收器B的稀溶液经新增溶液泵C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进入第二发生器2;分汽室14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进入新增发生器A,驱动热介质经新增发生器A、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新增吸收器B提供冷剂蒸汽,新增发生器A的浓溶液经新增溶液节流阀G节流降压之后流经新增吸收器B、吸热部分汽化后进入新增分汽室I,分汽室I的浓溶液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H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进入第二吸收器4,新增分汽室I的冷剂蒸汽进入新增第二吸收器E,形成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21所示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1所示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节流阀、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1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1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新增吸收器B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C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将分汽室1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调整为分汽室1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第一发生器1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后新增发生器A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J与第一蒸发器6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新增吸收器B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第二吸收器4的稀溶液经第二溶液泵11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进入新增吸收器B、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新增吸收器B的稀溶液经新增溶液泵C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进入第二发生器2;分汽室14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进入新增发生器A,第一发生器1向新增发生器A提供冷剂蒸汽作其驱动热介质,冷剂蒸汽流经新增发生器A、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新增吸收器B提供冷剂蒸汽,新增发生器A的浓溶液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进入第二吸收器4,流经新增发生器A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之后经新增节流阀J节流进入第一蒸发器6,形成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22所示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1所示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节流阀、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冷凝器,将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1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1、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将分汽室1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调整为分汽室1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冷凝器K连通,新增冷凝器K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J与第二蒸发器7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冷凝器K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第二吸收器4的稀溶液经第二溶液泵11、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进入第二发生器2,分汽室14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进入新增发生器A,驱动热介质经新增发生器A、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新增冷凝器K提供冷剂蒸汽,新增发生器A的浓溶液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进入第二吸收器4;新增冷凝器K的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新增冷凝器K的冷剂液经新增节流阀J节流进入第二蒸发器7,形成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本发明技术可以实现的效果——本发明所提出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具有如下的效果和优势:
(1)第一吸收器仅通过一个传热环节完成对溶液浓度的提升,传热流程最为合理,提高供热参数,有利于提升循环性能指数和提高热能利用率。
(2)能够实现对驱动热介质的多次利用,提高驱动热资源的利用率。
(3)具有回热供热端的流程,热力学参数平滑变化,供热参数可调节,能够较好地适应工况变化,得到较高的热力学完善度。
(4)具有第三发生器或驱动热用于第一蒸发器的流程,能够实现对驱动热资源的深度利用;或利用不同品位的驱动热资源,实现高温驱动热的综合利用。
(5)分路溶液循环,可采用不同工作溶液,有利于驱动热介质工作参数与循环流程的匹配,提高温差利用水平。
(6)具有多个供热端的流程,能够较好地适应被加热介质的温度变化范围较宽的工况,得到合理的热力学完善度。
(7)丰富了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的类型,扩展了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的应用范围,有利于更好地采用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来实现余热利用,提高能源利用率。
Claims (27)
1.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主要由第一发生器、第二发生器、第一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冷凝器、第一蒸发器、第二蒸发器、第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分汽室所组成;第一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10)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第一发生器(1)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第一发生器(1)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后第二发生器(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8)与第一蒸发器(6)连通——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二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一蒸发器(6)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1)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吸收器(3)与分汽室(14)连通,分汽室(14)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分汽室(14)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冷凝器(5)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9)与第二蒸发器(7)连通,第二蒸发器(7)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第一发生器(1)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吸收器(4)和冷凝器(5)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一蒸发器(6)和第二蒸发器(7)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2.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二冷凝器、第三节流阀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一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10)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10)、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8)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三发生器(15)连通,第三发生器(15)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8)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第三发生器(15)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16)连通,第二冷凝器(16)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17)与第一蒸发器(16)连通,第三发生器(15)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冷凝器(16)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3.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二冷凝器、第三节流阀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一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10)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10)、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8)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三发生器(15)连通,第三发生器(15)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8)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第三发生器(15)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16)连通,将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1)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1)、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和第二冷凝器(16)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第二冷凝器(16)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17)与第一蒸发器(16)连通,第三发生器(15)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冷凝器(16)或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4.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三吸收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泵,将第一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10)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10)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8)与第三吸收器(19)连通,第三吸收器(19)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20)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三发生器(15)连通,第三发生器(15)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8)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第三发生器(15)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19)连通,第三发生器(15)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吸收器(19)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5.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三吸收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泵,将第一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10)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10)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8)与第三吸收器(19)连通,第三吸收器(19)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20)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三发生器(15)连通,第三发生器(15)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8)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将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吸收器(3)与分汽室(14)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吸收器(3)和第三吸收器(19)与分汽室(14)连通,第三发生器(15)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19)连通,第三发生器(15)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吸收器(19)或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6.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二冷凝器、第三节流阀、第三溶液热交换器、第三吸收器、第三溶液泵、溶液节流阀和第二分汽室,将第一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10)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10)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8)与第三吸收器(19)连通,第三吸收器(19)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20)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三发生器(15)连通,第三发生器(15)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21)和第三吸收器(19)与第二分汽室(22)连通,第二分汽室(22)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8)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第三发生器(15)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19)连通,第二分汽室(2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16)连通,第二冷凝器(16)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17)与第一蒸发器(16)连通,第三发生器(15)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冷凝器(16)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吸收器(19)或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7.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二冷凝器、第三节流阀、第三溶液热交换器、第三吸收器、第三溶液泵、溶液节流阀和第二分汽室,将第一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10)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10)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8)与第三吸收器(19)连通,第三吸收器(19)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20)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三发生器(15)连通,第三发生器(15)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21)和第三吸收器(19)与第二分汽室(22)连通,第二分汽室(22)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8)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将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1)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1)、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和第二冷凝器(16)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第三发生器(15)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19)连通,第二分汽室(2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16)连通,第二冷凝器(16)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17)与第一蒸发器(16)连通,第三发生器(15)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冷凝器(16)或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吸收器(19)或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8.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三吸收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第三溶液泵、溶液节流阀、第二分汽室、第四吸收器、第四溶液泵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一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10)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10)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8)与第四吸收器(24)连通,第四吸收器(24)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25)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6)与第三吸收器(19)连通,第三吸收器(19)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20)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三发生器(15)连通,第三发生器(15)还有浓溶液管路溶液节流阀(21)和第三吸收器(19)与第二分汽室(22)连通,第二分汽室(22)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6)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8)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第三发生器(15)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19)连通,第二分汽室(2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四吸收器(24)连通,第三发生器(15)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吸收器(19)或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四吸收器(24)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9.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三吸收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第三溶液泵、溶液节流阀、第二分汽室、第四吸收器、第四溶液泵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一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10)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10)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8)与第四吸收器(24)连通,第四吸收器(24)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25)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6)与第三吸收器(19)连通,第三吸收器(19)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20)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三发生器(15)连通,第三发生器(15)还有浓溶液管路溶液节流阀(21)和第三吸收器(19)与第二分汽室(22)连通,第二分汽室(22)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6)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8)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将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吸收器(3)与分汽室(14)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吸收器(3)和第四吸收器(24)与分汽室(14)连通,第三发生器(15)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19)连通,第二分汽室(2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四吸收器(24)连通,第三发生器(15)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吸收器(19)或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四吸收器(24)或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0.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将第一蒸发器(6)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调整为第一蒸发器(6)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1.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0所述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二冷凝器、第三溶液泵和冷剂液泵,将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三发生器(15)连通,第三发生器(15)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20)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第三发生器(15)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16)连通,第二冷凝器(16)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23)与第一蒸发器(16)连通,第三发生器(15)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冷凝器(16)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2.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0所述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二冷凝器、第三节流阀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一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10)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10)、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8)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三发生器(15)连通,第三发生器(15)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8)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将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1)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1)、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和第二冷凝器(16)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第三发生器(15)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16)连通,第二冷凝器(16)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17)与第一蒸发器(16)连通,第三发生器(15)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冷凝器(16)或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3.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0所述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三吸收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泵,将第一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10)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10)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8)与第三吸收器(19)连通,第三吸收器(19)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20)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三发生器(15)连通,第三发生器(15)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8)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第三发生器(15)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19)连通,第三发生器(15)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吸收器(19)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4.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0所述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三吸收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泵,将第一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10)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10)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8)与第三吸收器(19)连通,第三吸收器(19)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20)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三发生器(15)连通,第三发生器(15)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8)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将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吸收器(3)与分汽室(14)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吸收器(3)和第三吸收器(19)与分汽室(14)连通,第三发生器(15)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19)连通,第三发生器(15)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吸收器(19)或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5.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0所述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二冷凝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第三吸收器、第三溶液泵、溶液节流阀、第二分汽室和冷剂液泵,将第一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10)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8)与第三吸收器(19)连通,第三吸收器(19)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20)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三发生器(15)连通,第三发生器(15)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21)和第三吸收器(19)与第二分汽室(22)连通,第二分汽室(22)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10)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8)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第三发生器(15)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19)连通,第二分汽室(2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16)连通,第二冷凝器(16)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23)与第一蒸发器(16)连通,第三发生器(15)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冷凝器(16)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吸收器(19)或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6.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0所述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二冷凝器、第三节流阀、第三溶液热交换器、第三吸收器、第三溶液泵、溶液节流阀和第二分汽室,将第一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10)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10)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8)与第三吸收器(19)连通,第三吸收器(19)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20)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三发生器(15)连通,第三发生器(15)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21)和第三吸收器(19)与第二分汽室(22)连通,第二分汽室(22)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8)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将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1)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1)、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和第二冷凝器(16)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第三发生器(15)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19)连通,第二分汽室(2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16)连通,第二冷凝器(16)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17)与第一蒸发器(16)连通,第三发生器(15)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冷凝器(16)或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吸收器(19)或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7.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8所述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将第一蒸发器(6)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调整为第一蒸发器(6)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8.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9所述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将第一蒸发器(6)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调整为第一蒸发器(6)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9.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2、4-6、8-11、13-15、17-18所述的任一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1)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1)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新增吸收器(B)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C)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将分汽室(1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调整为分汽室(1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B)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20.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3、7、12、16所述的任一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1)、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和第二冷凝器(16)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1)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新增吸收器(B)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C)、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和第二冷凝器(16)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将分汽室(1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调整为分汽室(1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B)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21.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2、4-6、8-11、13-15、17-18所述的任一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第二吸收器、新增第二溶液泵、新增溶液节流阀、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分汽室,将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1)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1)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新增第二吸收器(E)连通,新增第二吸收器(E)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F)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H)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新增吸收器(B)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C)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将分汽室(1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调整为分汽室(1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节流阀(G)和新增吸收器(B)与新增分汽室(I)连通,新增分汽室(I)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H)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新增分汽室(I)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吸收器(E)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B)或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第二吸收器(E)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22.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3、7、12、16所述的任一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第二吸收器、新增第二溶液泵、新增溶液节流阀、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分汽室,将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1)、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和第二冷凝器(16)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1)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新增第二吸收器(E)连通,新增第二吸收器(E)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F)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H)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新增吸收器(B)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C)、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和第二冷凝器(16)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将分汽室(1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调整为分汽室(1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节流阀(G)和新增吸收器(B)与新增分汽室(I)连通,新增分汽室(I)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H)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新增分汽室(I)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吸收器(E)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B)或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第二吸收器(E)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23.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2、4-6、8-11、13-15、17-18所述的任一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节流阀、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1)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1)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新增吸收器(B)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C)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将分汽室(1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调整为分汽室(1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第一发生器(1)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后新增发生器(A)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J)与第一蒸发器(6)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新增吸收器(B)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24.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3、7、12、16所述的任一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节流阀、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1)、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和第二冷凝器(16)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1)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新增吸收器(B)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C)、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和第二冷凝器(16)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将分汽室(1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调整为分汽室(1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第一发生器(1)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后新增发生器(A)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J)与第一蒸发器(6)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新增吸收器(B)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25.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21-22所述的任一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新增发生器(A)与外部连通的驱动热介质管路,第一发生器(1)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后新增发生器(A)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J)与第一蒸发器(6)连通,形成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26.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2、4-6、8-11、13-15、17-18所述的任一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节流阀、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冷凝器,将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1)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1)、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将分汽室(1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调整为分汽室(1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冷凝器(K)连通,新增冷凝器(K)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J)与第二蒸发器(7)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冷凝器(K)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27.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3、7、12、16所述的任一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节流阀、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冷凝器,将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1)、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和第二冷凝器(16)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1)、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和第二冷凝器(16)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将分汽室(1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调整为分汽室(1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冷凝器(K)连通,新增冷凝器(K)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J)与第二蒸发器(7)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冷凝器(K)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310693372.2A CN103712364B (zh) | 2012-12-06 | 2013-12-05 | 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2105516652A CN103017398A (zh) | 2012-12-06 | 2012-12-06 | 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CN201210551665.2 | 2012-12-06 | ||
CN201310693372.2A CN103712364B (zh) | 2012-12-06 | 2013-12-05 | 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712364A true CN103712364A (zh) | 2014-04-09 |
CN103712364B CN103712364B (zh) | 2015-11-25 |
Family
ID=47966291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2105516652A Pending CN103017398A (zh) | 2012-12-06 | 2012-12-06 | 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CN201310693372.2A Active CN103712364B (zh) | 2012-12-06 | 2013-12-05 | 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2105516652A Pending CN103017398A (zh) | 2012-12-06 | 2012-12-06 | 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2) | CN103017398A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369857A (zh) * | 2015-12-30 | 2017-02-01 | 李华玉 | 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4089721A1 (zh) * | 2012-12-10 | 2014-06-19 | Li Huayu | 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CN103940140B (zh) * | 2013-04-16 | 2016-08-17 | 李华玉 | 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CN104006567B (zh) * | 2013-05-08 | 2016-08-24 | 李华玉 | 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CN106403365B (zh) * | 2015-10-18 | 2020-03-17 | 李华玉 | 第五类热驱动压缩-吸收式热泵 |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4304987A1 (en) * | 1992-04-29 | 1993-08-05 | Hanke Maximilian Anton | Refrigeration plant which works by converting waste energy from IC engine - uses waste heat according to absorber principle for pressure prodn. and absorber gaseous refrigerant is mixed with carrier liquid kept in forced circulation |
JPH07139842A (ja) * | 1993-11-18 | 1995-06-02 | Tokyo Gas Co Ltd | 吸収冷凍機 |
US5896747A (en) * | 1995-08-01 | 1999-04-27 | Antohi; Valentin | Vehicular absorption air conditioning process and system utilizing engine coolant waste heat |
CN1243237A (zh) * | 1998-07-13 | 2000-02-02 | 百乐满工业株式会社 | 吸收式冷却设备 |
DE19921469A1 (de) * | 1999-05-08 | 2000-11-09 | Ees Erdgas Energiesysteme Gmbh | Ammoniak/Wasser-Absorptionskälteanlage |
EP1391665A2 (de) * | 2002-08-19 | 2004-02-25 | ZAE Bayern Bay. Zentrum für Angewandte Energieforschung E.V. | Mehrstufige Absorptionskältemaschine (AKM) oder Absorptionswärmepumpe (AWP) sowie Verwendung von dieser AKM/AWP in einem Energieumwandlungssystem |
CN101498524A (zh) * | 2009-02-27 | 2009-08-05 | 东南大学 | 使用地源吸收式制冷-热泵的热电冷联供装置及方法 |
CN101776343A (zh) * | 2009-11-09 | 2010-07-14 | 李华玉 | 以单效为第一级的溶液串联循环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CN201569208U (zh) * | 2009-09-28 | 2010-09-01 | 北京神舟克莱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石油工业余热回收利用装置 |
-
2012
- 2012-12-06 CN CN2012105516652A patent/CN103017398A/zh active Pending
-
2013
- 2013-12-05 CN CN201310693372.2A patent/CN103712364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4304987A1 (en) * | 1992-04-29 | 1993-08-05 | Hanke Maximilian Anton | Refrigeration plant which works by converting waste energy from IC engine - uses waste heat according to absorber principle for pressure prodn. and absorber gaseous refrigerant is mixed with carrier liquid kept in forced circulation |
JPH07139842A (ja) * | 1993-11-18 | 1995-06-02 | Tokyo Gas Co Ltd | 吸収冷凍機 |
US5896747A (en) * | 1995-08-01 | 1999-04-27 | Antohi; Valentin | Vehicular absorption air conditioning process and system utilizing engine coolant waste heat |
CN1243237A (zh) * | 1998-07-13 | 2000-02-02 | 百乐满工业株式会社 | 吸收式冷却设备 |
DE19921469A1 (de) * | 1999-05-08 | 2000-11-09 | Ees Erdgas Energiesysteme Gmbh | Ammoniak/Wasser-Absorptionskälteanlage |
EP1391665A2 (de) * | 2002-08-19 | 2004-02-25 | ZAE Bayern Bay. Zentrum für Angewandte Energieforschung E.V. | Mehrstufige Absorptionskältemaschine (AKM) oder Absorptionswärmepumpe (AWP) sowie Verwendung von dieser AKM/AWP in einem Energieumwandlungssystem |
CN101498524A (zh) * | 2009-02-27 | 2009-08-05 | 东南大学 | 使用地源吸收式制冷-热泵的热电冷联供装置及方法 |
CN201569208U (zh) * | 2009-09-28 | 2010-09-01 | 北京神舟克莱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石油工业余热回收利用装置 |
CN101776343A (zh) * | 2009-11-09 | 2010-07-14 | 李华玉 | 以单效为第一级的溶液串联循环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369857A (zh) * | 2015-12-30 | 2017-02-01 | 李华玉 | 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 |
CN106369857B (zh) * | 2015-12-30 | 2020-04-07 | 李华玉 | 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712364B (zh) | 2015-11-25 |
CN103017398A (zh) | 2013-04-0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851823B (zh) | 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2679611B (zh) | 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3712364A (zh) | 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3486757B (zh) | 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3148631B (zh) | 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2706026B (zh) | 双效回热吸收-发生系统与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2425878B (zh) | 第三类吸收-发生系统与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4006567A (zh) | 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2679612B (zh) | 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2635971B (zh) | 双效回热吸收-发生系统与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3148630B (zh) | 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3697615B (zh) |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2410575B (zh) | 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 | |
CN103940142B (zh) | 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2706027B (zh) | 双效回热吸收-发生系统与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3148632B (zh) | 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3557627A (zh) | 一种共用冷凝器的两级并联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3090581A (zh) | 分步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3196256B (zh) | 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3471283B (zh) | 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2589186B (zh) | 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6524560A (zh) | 热动联供系统 | |
CN102589185B (zh) | 具有回热冷却端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2778072B (zh) | 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3940140A (zh) | 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