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413733B - 针对两级或多级吸收式热泵增加相邻高温流程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针对两级或多级吸收式热泵增加相邻高温流程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413733B
CN101413733B CN2008102376019A CN200810237601A CN101413733B CN 101413733 B CN101413733 B CN 101413733B CN 2008102376019 A CN2008102376019 A CN 2008102376019A CN 200810237601 A CN200810237601 A CN 200810237601A CN 101413733 B CN101413733 B CN 10141373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ewly
increased
solution
evaporimeter
absorp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10237601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413733A (zh
Inventor
李华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0810237601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413733B/zh
Publication of CN10141373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1373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41373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1373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30/00Adapting or protecting infrastructure or their operation
    • Y02A30/27Relating to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technolog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62Absorption based systems

Landscapes

  • Sorption 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针对两级或多级吸收式热泵增加相邻高温流程的方法,属热泵/制冷技术领域。增加发生器、冷凝器、吸收-蒸发器、吸收器、节流阀、冷剂液泵或第二节流阀、溶液泵、溶液调节阀和溶液热交换器等;或吸收-蒸发器、或低压发生器、或吸收-蒸发器与低压发生器对向新增吸收-蒸发器提供冷剂蒸汽,或由蒸发器经新增冷剂液泵、或由冷凝器或新增冷凝器经新增第二节流阀向新增吸收-蒸发器提供冷剂液并吸热成冷剂蒸汽进入新增吸收器;溶液独立或串联循环时新增吸收-蒸发器经新增溶液泵向新增发生器提供稀溶液,溶液交叉循环时新增吸收-蒸发器经新增溶液泵与原流程稀溶液一起向新增发生器提供,各发生器向对应冷凝器释放冷剂蒸汽,冷凝器经节流阀向蒸发器提供冷剂液;新增部件结合相关部件实现两级或多级流程的相邻流程。

Description

针对两级或多级吸收式热泵增加相邻高温流程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热泵/制冷技术与低温余热利用领域。
背景技术:
采用吸收式热泵技术进行余热利用具有比较好的节能、环保和经济效益,其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在余热利用领域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为了获得更高的节能、环保和经济效益,得到具有较高的性能指数、尽可能简单的结构与流程和能够满足用户所需求的工作参数的热泵机组是努力追求的目标。
热泵是分级的,不同级数的机组对应着一定的供热温度区间和相应的性能指数——低级数热泵的性能指数高但供热温度低,高级数的热泵性能指数低但供热温度高,且不同级数热泵之间的性能指数是不连贯的。在余热资源量少、温度低或热用户需求的温度高、区间宽——需要将被加热介质由较低的温度加热到较高的温度时,采用单一级数热泵往往不能满足用户热需求或不能充分利用余热。
不同级数的热泵组成联合供热系统可以在满足用户较宽温度区间的热需求的同时实现余热的深度应用,但其系统较为复杂,造价高,运行复杂,经济效益低;很多时候,结构的复杂化往往得不到高的性能指数。相比之下,具有合理结构与流程的复合吸收式热泵能够较大程度地在实现机组结构简单化的前提下达到或超越联合系统的热力学效果,提高节能、环保和经济效益。
为了得到同样热力学工艺参数下最高的性能指数,不同级数的热泵流程之间的复合应该遵循流程相邻的原则——与基础热泵流程进行复合的高级数的新热泵流程不仅要能够提供更高的供热温度,还要具有相应供热温度下最高的性能指数。为了满足这样的原则,新增热泵流程与基础热泵流程之间不应该有跨越,应该是相邻的——二者之间仅相隔一个温升区间。
两级和多级热泵机组具有供热温度高的优势,但其性能指数相对较低。在两级或多级热泵基础上进行热泵的复合,更应该按照流程相邻原则和机组结构尽可能简单化的要求实现两级或多级热泵流程基础上的复合吸收式热泵,扩展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的应用范围。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要提供针对两级或多级吸收式热泵增加相邻高温流程的方法,是在至少利用吸收器与冷凝器完成对被加热介质进行两个及两个以上阶段加热的两级或多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上,增加必须部件——新增发生器、新增冷凝器、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吸收器、新增节流阀、新增冷剂液泵或新增第二节流阀、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根据具体方法而定的可选部件——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新增溶液调节阀、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或采用溶液串联循环、或采用溶液独立循环、或采用溶液交叉循环,借助于两级或多级热泵结构与流程中的蒸发器和冷剂蒸汽提供器——或单独的吸收-蒸发器、或单独的低压发生器、或吸收-蒸发器与低压发生器对、或二级吸收-蒸发器——和部分路径,新增吸收-蒸发器或/和吸收器向新增发生器提供稀溶液,或新增发生器、或发生器、或吸收-蒸发器、或吸收器向新增吸收器提供溶液,冷剂蒸汽提供器向新增吸收-蒸发器提供冷剂蒸汽,新增吸收器的溶液进入新增吸收-蒸发器、吸收冷剂蒸汽并加热流经新增吸收-蒸发器的另一路冷剂介质成冷剂蒸汽,新增吸收-蒸发器产生的冷剂蒸汽向新增吸收器提供,得到由两级或多级流程及其相邻高温热泵流程复合而成的复合吸收式热泵结构与流程。
下面根据具体的两级或多级吸收式热泵,并结合在两级和三级热泵流程中增加相邻高温流程的具体实例来分别阐述本发明:
1.针对由吸收-蒸发器作为冷剂蒸汽提供器的单发生器型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增加相邻高温流程的具体方法是:
在由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吸收-蒸发器、吸收器、节流阀、冷剂液泵或第二节流阀、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组成、由吸收-蒸发器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单发生器型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必须部件——新增发生器、新增冷凝器、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吸收器、新增节流阀、新增冷剂液泵或新增第二节流阀、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根据具体方法而定的可选部件——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新增溶液调节阀、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新增发生器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冷凝器,新增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连通蒸发器或连通冷凝器,由吸收-蒸发器增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由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和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器、或由冷凝器或新增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和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器,新增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冷凝器和新增吸收器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或采用溶液独立循环——新增吸收器设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吸收-蒸发器再设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发生器,新增发生器还设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吸收器;或采用溶液串联循环——改吸收-蒸发器有溶液管路经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发生器为吸收-蒸发器有溶液管路经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吸收器,新增吸收器再设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吸收-蒸发器再设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发生器,新增发生器还设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调节阀连通发生器;或采用溶液交叉循环——改吸收-蒸发器有溶液管路经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发生器为吸收-蒸发器有溶液管路经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发生器,新增发生器还设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连通发生器,自发生器设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吸收器,新增吸收器再设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吸收-蒸发器再设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发生器;新增发生器、新增冷凝器、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吸收器、新增节流阀、新增冷剂液泵或新增第二节流阀、新增溶液泵和(若干)新增溶液热交换器,结合蒸发器和吸收-蒸发器组合,并借助于部分两级热泵流程及两流程间关联路径实现单发生器型两级热泵流程的相邻高温流程,形成单发生器型两级热泵流程基础上的、两级流程与相邻高温流程相结合的复合吸收式热泵。
图1所示,在由吸收-蒸发器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单发生器型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采用溶液独立循环增加相邻高温流程的方法是这样的:
在由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吸收-蒸发器、吸收器、节流阀、第二节流阀、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组成、由吸收-蒸发器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单发生器型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冷凝器、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吸收器、新增节流阀、新增冷剂液泵、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新增发生器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冷凝器,新增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连通蒸发器,由吸收-蒸发器增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由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和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器,新增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冷凝器和新增吸收器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设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吸收-蒸发器再设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发生器,新增发生器还设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吸收器——溶液在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和新增吸收-蒸发器之间形成循环,与基础单发生器型两级热泵的溶液循环相互独立;新增发生器、新增冷凝器、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吸收器、新增节流阀、新增冷剂液泵、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结合蒸发器和吸收-蒸发器组合,并借助于部分两级热泵流程及两流程间关联路径实现单发生器型两级热泵流程的相邻高温流程:新增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进入新增冷凝器、放热于流经其内的被加热介质后成冷剂液,冷剂液经新增节流阀节流降压降温进入蒸发器后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以冷剂蒸汽方式进入吸收-蒸发器,在吸收-蒸发器中被来自吸收器的溶液吸收,溶液经溶液泵打入发生器,在发生器内被加热重新释放出来进入冷凝器,经第二节流阀节流后流经吸收-蒸发器吸热成冷剂蒸汽,冷剂蒸汽向新增吸收-蒸发器提供、被来自新增吸收器的溶液吸收并放热于流经其内的冷剂介质,另一部分冷剂液经新增冷剂液泵加压进入新增吸收-蒸发器、吸热成冷剂蒸汽向新增吸收器提供、被来自新增发生器的溶液吸收并放热于流经其内的被加热介质;自新增发生器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进入新增吸收器的溶液,吸收来自新增吸收-蒸发器的冷剂蒸汽后浓度降低,稀溶液进入新增吸收-蒸发器吸收来自吸收-蒸发器的冷剂蒸汽后浓度进一步降低,再经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进入新增发生器、被驱动热介质加热释放出冷剂蒸汽后浓度提高;新增流程与原有基础流程比较,原有基础流程自蒸发器获取余热后首先经过了吸收-蒸发器一次升温过程,而新增流程自蒸发器开始首先经过了吸收-蒸发器和新增吸收-蒸发器两次升温过程,可见新增流程比原有基础流程高出一次温度提升,因此新增流程是原有热泵流程的相邻高温流程,二者形成单发生器型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基础热泵流程与相邻高温流程相结合的复合吸收式热泵。
2.针对由低压发生器作为冷剂蒸汽提供器的双发生器型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增加相邻高温流程的具体方法是:
在由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低压吸收器、低压发生器、吸收器、节流阀、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组成、由低压发生器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型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必须部件——新增发生器、新增冷凝器、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吸收器、新增节流阀、新增冷剂液泵或新增第二节流阀、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根据具体方法而定的可选部件——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新增溶液调节阀、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新增发生器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冷凝器,新增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连通蒸发器或连通冷凝器,由低压发生器增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或由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和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器、或由冷凝器或新增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和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器,新增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冷凝器和新增吸收器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或采用溶液独立循环——新增吸收器设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吸收-蒸发器再设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发生器,新增发生器还设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吸收器;或采用溶液串联循环——改吸收器有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发生器为吸收器有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吸收器,新增吸收器再设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吸收-蒸发器再设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发生器,新增发生器还设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调节阀连通发生器;或采用溶液交叉循环——改吸收器有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发生器为吸收器有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发生器,新增发生器还设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连通发生器,自发生器设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吸收器,新增吸收器再设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吸收-蒸发器再设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发生器;新增发生器、新增冷凝器、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吸收器、新增节流阀、新增冷剂液泵或新增第二节流阀、新增溶液泵和(若干)新增溶液热交换器,结合冷剂蒸汽发生系统——蒸发器、低压吸收器、低压发生器组合——并借助于部分两级热泵流程及两流程间关联路径实现双发生器型两级热泵流程的相邻高温流程,形成双发生器型两级热泵流程基础上的、两级流程与相邻高温流程相结合的复合吸收式热泵。
图7所示,在由低压发生器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型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采用溶液串联循环增加相邻高温流程的方法是这样的:
在由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低压吸收器、低压发生器、吸收器、节流阀、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组成、由低压发生器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型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冷凝器、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吸收器、新增节流阀、新增第二节流阀、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发生器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冷凝器,新增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连通蒸发器,由低压发生器增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由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和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器,新增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冷凝器和新增吸收器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改吸收器有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发生器为吸收器有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吸收器,新增吸收器再设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吸收-蒸发器再设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发生器,新增发生器还设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调节阀连通发生器,溶液在新增发生器、发生器、吸收器、新增吸收器、新增吸收-蒸发器之间形成串联循环;新增发生器、新增冷凝器、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吸收器、新增节流阀、新增第二节流阀、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结合冷剂蒸汽发生系统——蒸发器、低压吸收器、低压发生器组合——并借助于部分两级热泵流程及两流程间关联路径实现双发生器型两级热泵流程的相邻高温流程:①冷剂介质流程——有两路冷剂介质参与新增热泵流程:第一路是,新增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进入新增冷凝器、放热于流经其内的被加热介质后成冷剂液,冷剂液经新增节流阀节流降压降温进入蒸发器吸热成冷剂蒸汽,冷剂蒸汽进入低压吸收器、被来自低压发生器的溶液吸收并放热,稀溶液经第一溶液泵打入低压发生器、被外部驱动热介质加热下降吸收的冷剂介质重新释放出来进入新增吸收-蒸发器、被来自新增吸收器的溶液吸收;第二路是,自冷凝器经新增第二节流阀节流降压降温后进入新增吸收-蒸发器的冷剂介质吸热成冷剂蒸汽向新增吸收器提供、被来自吸收器的溶液吸收;稀溶液流经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进入新增发生器;进入新增发生器的溶液在外部驱动热介质的加热下重新释放出第一路冷剂介质(冷剂蒸汽)进入新增冷凝器,浓度增大后的溶液再经新增溶液调节阀进入发生器并在外部驱动热介质的加热下重新释放出第二路冷剂介质(冷剂蒸汽)进入冷凝器;②溶液流程——溶液串联循环,新增热泵流程和原有热泵流程的溶液循环是相关联的:自新增吸收-蒸发器进入新增发生器的稀溶液在外部驱动热介质的加热下释放出冷剂蒸汽后浓度增大,浓溶液经新增溶液调节阀降压后进入发生器在外部驱动热介质的加热下释放出冷剂蒸汽浓度进一步提高,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进入吸收器吸收来自低压发生器的冷剂蒸汽后浓度降低,溶液经第二溶液泵、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进入新增吸收器吸收来自新增吸收-蒸发器的冷剂蒸汽后浓度进一步降低,稀溶液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进入新增吸收-蒸发器并吸收来自低压发生器的冷剂蒸汽后浓度再降低,再经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进入新增发生器。
新增冷凝器与冷凝器相比,进入新增发生器的稀溶液浓度小于自吸收器进入发生器的稀溶液的浓度,新增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的冷凝温度要高于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的冷凝温度,新增冷凝器的冷凝温度高于冷凝器的冷凝温度;新增吸收器与吸收器相比,新增吸收器的溶液浓度低于吸收器的溶液浓度,但新增吸收-蒸发器将余热温度提升了一次,使进入新增吸收器的冷剂蒸汽比进入吸收器的冷剂蒸汽高出一个温度等级,这样新增吸收器的温度高出吸收器温度一个等级;新增冷凝器和新增吸收器相比,二者属于新增热泵流程中的相对应的两个放热端;因此,新流程为两级流程的相邻高温流程,从而得到两级流程基础上的、两级流程与相邻高温流程相结合的复合吸收式热泵。
3.针对由吸收-蒸发器与低压发生器共同作为冷剂蒸汽提供器的双发生器型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增加相邻高温流程的具体方法是:
在由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吸收-蒸发器、低压发生器、吸收器、节流阀、冷剂液泵或第二节流阀、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集汽-分汽室(可选项)组成、由吸收-蒸发器与低压发生器共同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型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必须部件——新增发生器、新增冷凝器、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吸收器、新增节流阀、新增冷剂液泵或新增第二节流阀、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根据具体方法而定的可选部件——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新增溶液调节阀、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新增发生器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冷凝器,新增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连通蒸发器或连通冷凝器,由集汽-分汽室——吸收-蒸发器与低压发生器所产冷剂蒸汽汇集室——增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即由吸收-蒸发器与低压发生器共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由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和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器、或由冷凝器或新增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和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器,新增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冷凝器和新增吸收器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或采用溶液独立循环——新增吸收器设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吸收-蒸发器再设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发生器,新增发生器还设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吸收器;或采用溶液串联循环——改吸收器有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发生器为吸收器有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吸收器,新增吸收器再设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吸收-蒸发器再设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发生器,新增发生器还设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调节阀连通发生器;或采用溶液交叉循环——改吸收器有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发生器为吸收器有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发生器,新增发生器还设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连通发生器,自发生器设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吸收器,新增吸收器再设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吸收-蒸发器再设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发生器;新增发生器、新增冷凝器、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吸收器、新增节流阀、新增冷剂液泵或新增第二节流阀、新增溶液泵和(若干)新增溶液热交换器,结合冷剂蒸汽发生系统——蒸发器、吸收-蒸发器、低压发生器组合——并借助于部分两级热泵流程及两流程间关联路径实现双发生器型两级热泵流程的相邻高温流程,形成双发生器型两级热泵流程基础上的、两级流程与相邻高温流程相结合的复合吸收式热泵。
图11所示,在由吸收-蒸发器与低压发生器共同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型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采用溶液交叉循环增加相邻高温流程的方法是这样的:
在由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吸收-蒸发器、低压发生器、吸收器、节流阀、冷剂液泵、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集汽-分汽室(可选项)组成、由吸收-蒸发器与低压发生器共同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型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冷凝器、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吸收器、新增节流阀、新增第二节流阀、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新增发生器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冷凝器,新增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连通冷凝器,由集汽-分汽室——吸收-蒸发器与低压发生器所产冷剂蒸汽汇集室——增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即由吸收-蒸发器与低压发生器共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由新增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和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器,新增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冷凝器和新增吸收器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改吸收器有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发生器为吸收器有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发生器,新增发生器还设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连通发生器,自发生器设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吸收器,新增吸收器再设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吸收-蒸发器再设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发生器——一路溶液在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吸收-蒸发器和新增发生器之间进行循环,另一路溶液在发生器、吸收器和新增发生器之间进行循环,两路溶液在发生器和新增发生器路径中形成交叉;新增发生器、新增冷凝器、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吸收器、新增节流阀、新增第二节流阀、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结合冷剂蒸汽发生系统——蒸发器、吸收-蒸发器、低压发生器组合——并借助于部分两级热泵流程及两流程间关联路径实现双发生器型两级热泵流程的相邻高温流程:①冷剂介质流程——溶液交叉循环,冷剂介质也参与新增热泵流程和原有热泵流程:(a)由吸收-蒸发器和低压发生器共同向新增吸收-蒸发器提供的冷剂蒸汽、被来自新增吸收器的溶液吸收并加热自新增冷凝器经新增第二节流阀进入新增吸收-蒸发器的冷剂液,冷剂液吸热成冷剂蒸汽向新增吸收器提供、被来自发生器的溶液吸收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得到两部分冷剂介质的溶液自新增吸收-蒸发器经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进入新增发生器,溶液在新增发生器内被外部驱动热介质加热时放出部分冷剂介质进入新增冷凝器参与新增热泵流程,浓度增大后的溶液经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进入发生器后、在外部驱动热介质加热时放出第二部分冷剂介质进入冷凝器参与原有热泵流程;(b)由吸收-蒸发器和低压发生器共同向吸收器提供的另一路冷剂蒸汽、被来自发生器的溶液吸收并放热,溶液经第二溶液泵、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进入新增发生器,溶液在新增发生器内被外部驱动热介质加热下放出部分冷剂介质进入新增冷凝器参与新增热泵流程浓度增大后的溶液经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进入发生器后、在外部驱动热介质加热下放出第二部分冷剂介质进入冷凝器参与原有热泵流程;②溶液流程——溶液进行交叉循环,两路溶液在新增发生器内释放出新增热泵流程的冷剂蒸汽浓度增大,共同进入发生器释放出原有热泵流程的冷剂蒸汽后浓度进一步增大后分成两路:一路流经新增吸收器、新增吸收-蒸发器进入新增发生器参与部分新增热泵流程——吸收进入新增吸收器和进入新增吸收-蒸发器的冷剂蒸汽后浓度降低进入新增发生器,另一路流经吸收器进入新增发生器参与另一部分新增热泵流程——吸收参与新增热泵流程而进入吸收器的冷剂蒸汽后浓度降低进入新增发生器。
溶液交叉循环包含了溶液串联循环和溶液独立循环,同样,新增流程的供热温度高于基础热泵流程的供热温度且二者之间是相邻的,新增热泵流程与基础热泵流程形成双发生器型两级热泵流程基础上的、两级流程与相邻高温流程相结合的复合吸收式热泵。
4.针对由二级吸收-蒸发器作为冷剂蒸汽提供器的单发生器型三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增加相邻高温流程的具体方法是:
在由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一级吸收-蒸发器、二级吸收-蒸发器、吸收器、节流阀、冷剂液泵或第二节流阀、第三节流阀、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组成、由二级吸收-蒸发器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单发生器型三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必须部件——新增发生器、新增冷凝器、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吸收器、新增节流阀、新增冷剂液泵或新增第二节流阀、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根据具体方法而定的可选部件——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新增溶液调节阀、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新增发生器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冷凝器,新增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连通蒸发器或连通冷凝器,由二级吸收-蒸发器增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由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和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器、或由冷凝器或新增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和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器,新增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冷凝器和新增吸收器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或采用溶液独立循环——新增吸收器设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吸收-蒸发器再设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发生器,新增发生器还设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吸收器;或采用溶液串联循环——改一级吸收-蒸发器有溶液管路经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连通发生器为一级吸收-蒸发器有溶液管路经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吸收器,新增吸收器再设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吸收-蒸发器再设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发生器,新增发生器还设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调节阀连通发生器;或采用溶液交叉循环——改一级吸收-蒸发器有溶液管路经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连通发生器为一级吸收-蒸发器有溶液管路经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发生器,新增发生器还设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连通发生器,自发生器设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吸收器,新增吸收器再设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吸收-蒸发器再设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发生器;新增发生器、新增冷凝器、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吸收器、新增节流阀、新增冷剂液泵或新增第二节流阀、新增溶液泵和(若干)新增溶液热交换器,结合冷剂蒸汽发生系统——蒸发器、一级吸收-蒸发器、二级吸收-蒸发器组合——并借助于部分三级热泵流程及两流程间关联路径实现单发生器型三级热泵流程的相邻高温流程,形成单发生器型三级热泵流程基础上的、三级流程与相邻高温流程相结合的复合吸收式热泵。
图12所示,在由二级吸收-蒸发器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单发生器型三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采用溶液独立循环增加相邻高温流程的方法是这样的:
在由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一级吸收-蒸发器、二级吸收-蒸发器、吸收器、节流阀、第二节流阀、第三节流阀、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组成、由二级吸收-蒸发器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单发生器型三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发生器、新增冷凝器、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吸收器、新增节流阀、新增冷剂液泵、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新增发生器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冷凝器,新增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连通冷凝器,由二级吸收-蒸发器增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由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和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器,新增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冷凝器和新增吸收器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设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吸收-蒸发器再设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发生器,新增发生器还设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吸收器;新增发生器、新增冷凝器、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吸收器、新增节流阀、新增冷剂液泵、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结合冷剂蒸汽发生系统——蒸发器、一级吸收-蒸发器、二级吸收-蒸发器组合——并借助于部分三级热泵流程及两流程间关联路径实现单发生器型三级热泵流程的相邻高温流程:①冷剂介质流程——新增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进入新增冷凝器、放热于流经其内的被加热介质后成冷剂液,冷剂液经新增节流阀节流降压降温进入冷凝器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冷剂液经节流阀节流后再经新增冷剂液泵加压进入新增吸收-蒸发器、吸热成冷剂蒸汽向新增吸收器提供、被来自新增发生器的溶液吸收并放热于流经其内的被加热介质;另一部分分成三路:第一路经节流阀节流后进入蒸发器吸热后成吸热成冷剂蒸汽进入一级吸收-蒸发器被来自二级吸收-蒸发器的溶液吸收并放热,第二路经第二节流阀进入一级吸收-蒸发器吸热后成冷剂蒸汽向二级吸收-蒸发器提供、被来自吸收器的溶液吸收并放热,第三路经第三节流阀节流进入二级吸收-蒸发器吸热成冷剂蒸汽向新增吸收-蒸发器提供;吸收了两路冷剂蒸汽的溶液经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进入新增冷凝器;②冷剂液流程——自新增发生器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进入新增吸收器的溶液,吸收来自新增吸收-蒸发器的冷剂蒸汽后浓度降低,稀溶液进入新增吸收-蒸发器吸收来自二级吸收-蒸发器的冷剂蒸汽后浓度进一步降低,再经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进入新增发生器、被驱动热介质加热释放出冷剂蒸汽进入新增冷凝器。
新增流程与原有基础流程比较,原有基础流程自蒸发器获取余热后经一级吸收-蒸发器和二级吸收-蒸发器两次升温过程,而新增流程蒸发器开始首先经过了一级吸收-蒸发器、二级吸收-蒸发器和新增吸收-蒸发器三次升温过程,可见新增流程比原有基础流程高出一次温度提升,因此新增流程是原有热泵流程的相邻高温流程,二者形成单发生器型三级热泵流程基础上的、三级流程与相邻高温流程相结合的复合吸收式热泵。
图1、图7、图11、图12体现本发明的四种具体方法,也体现了采用溶液独立循环、溶液串联循环和溶液交叉循环实现两级或多级流程的相邻高温流程的方法,除此之外还需要指出的是:
①采用冷剂液泵或采用第二节流阀属于两种基本的技术细节;
②新增冷凝器经新增节流阀可以连通冷凝器,也可以连通蒸发器;
③三级也代表多级。
在同样的工艺参数下,热泵系统的供热端增加将减小传热过程中的温差,提高机组的性能指数。因此,在具有同样的余热资源、同样的供热需求、同样的驱动热资源和同样的机组工艺参数下,附加一个完整热泵流程后复合机组的性能指数可实现尽可能最大化。
本发明中,主要增加发生器、冷凝器、吸收-蒸发器、吸收器、节流阀、冷剂液泵或第二节流阀、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提供了在不同具体结构与流程、不同级数的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上增加相邻高温流程的方法,产生的新热泵流程的供热温度比原热泵流程的高且性能指数相邻,得到了可提供高温供热、并在相同的工艺参数下实现尽可能高的性能指数的复合热泵流程,提高了热泵系统应用范围,能够获得更高的节能效益;同时,丰富了热泵级别和类型,达到了简化结构和提高节能率的双重目的。可见,本发明具有创造性、新颖性和实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在由吸收-蒸发器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单发生器型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采用溶液独立循环增加相邻高温流程形成的复合吸收式热泵系统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2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在由吸收-蒸发器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单发生器型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采用溶液串联循环增加相邻高温流程形成的复合吸收式热泵系统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3是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在由吸收-蒸发器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单发生器型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采用溶液交叉循环增加相邻高温流程形成的复合吸收式热泵系统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4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在由吸收-蒸发器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单发生器型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采用溶液独立循环增加相邻高温流程形成的复合吸收式制冷机系统结构和流程示意图。其特点是,在用于余热制冷时,作为驱动热介质的余热首先进入发生器用于单发生器型两级制冷流程,温度降低后的余热介质进入新增发生器用于新增制冷流程——这有利于提高余热的制冷效益。
当然,所有的热泵机组都可以用作制冷机,只是在利用余热作为机组的驱动热时,本着提高复合机组制冷效益的角度,温度高的余热用于驱动热温度要求高和性能指数高的流程,温度低的余热用于驱动热温度要求低和性能指数也低的流程。
图5也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在由吸收-蒸发器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单发生器型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采用溶液独立循环增加相邻高温流程形成的复合吸收式热泵系统结构和流程示意图;与图2所示比较,一是图5中采用精馏塔代替了图2中的发生器;二是图2中新增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连通蒸发器而图5中新增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连通冷凝器。
图6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在由低压发生器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型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采用溶液独立循环增加相邻高温流程形成的复合吸收式热泵系统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7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在由低压发生器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型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采用溶液串联循环增加相邻高温流程形成的复合吸收式热泵系统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8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在由低压发生器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型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采用溶液交叉循环增加相邻高温流程形成的复合吸收式热泵系统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9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在由吸收-蒸发器与低压发生器共同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型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采用溶液独立循环增加相邻高温流程形成的复合吸收式热泵系统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10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在由吸收-蒸发器与低压发生器共同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型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采用溶液串联循环增加相邻高温流程形成的复合吸收式热泵系统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11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在由吸收-蒸发器与低压发生器共同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型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采用溶液交叉循环增加相邻高温流程形成的复合吸收式热泵系统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12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在由二级吸收-蒸发器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单发生器型三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采用溶液独立循环增加相邻高温流程形成的复合吸收式热泵系统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13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在由二级吸收-蒸发器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单发生器型三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采用溶液串联循环增加相邻高温流程形成的复合吸收式热泵系统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14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在由二级吸收-蒸发器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单发生器型三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采用溶液交叉循环增加相邻高温流程形成的复合吸收式热泵系统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需要指出的是,三级流程也是多级流程之一,它是多级流程的代表。
图中,1-新增发生器,2-新增冷凝器,3-新增吸收-蒸发器,4-新增吸收器,5-新增节流阀,6-新增冷剂液泵,7-新增溶液泵,8-新增溶液热交换器,9-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0-新增第二节流阀,11-新增溶液调节阀,12-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3-新增精馏塔。
图1-图5中,A1-发生器,B1-冷凝器,C1-蒸发器,D1-吸收-蒸发器,E1-吸收器,F1-节流阀,G1-第二节流阀,H1-溶液泵,I1-第一溶液热交换器,J1-第二溶液热交换器,K1-精馏塔,L1-冷剂液泵。
图6-图8中,A2-发生器,B2-冷凝器,C2-蒸发器,D2-低压吸收器,E2-低压发生器,F2-吸收器,G2-节流阀,H2-第一溶液泵,I2-第二溶液泵,J2-第一溶液热交换器,K2-第二溶液热交换器,L2-冷剂液再循环泵。
图9-图11中,A3-发生器,B3-冷凝器,C3-蒸发器,D3-吸收-蒸发器,E3-低压发生器,F3-吸收器,G3-节流阀,H3-第二节流阀,I3-第一溶液泵,J3-第二溶液泵,K3-第一溶液热交换器,L3-第二溶液热交换器,M3-集汽-分汽室(或称“吸收-蒸发器D3与低压发生器E3所产冷剂蒸汽汇集室”),N3-冷剂液泵。
图12-图14中,A4-发生器,B4-冷凝器,C4-蒸发器,D4-一级吸收-蒸发器,E4-二级吸收-蒸发器,F4-吸收器,G4-第一节流阀,H4-第二节流阀,I4-第三节流阀,J4-溶液泵,K4-第一溶液热交换器,L4-第二溶液热交换器,M4-第三溶液热交换器,N4-冷剂液泵。
需要说明一点:在有两个发生器的热泵中,发生器即指压力高的高压发生器,而压力低的发生器则称“低压发生器”;同样,在有两个吸收器的热泵中,吸收器即指压力高的高压吸收器,而压力低的吸收器则称“低压吸收器”。
为描述方便,定义如下几个概念:
1.基础热泵或原热泵——本发明申请中是指两级热泵或多级热泵;以它们为基础进行相邻热泵结构与流程的复合。
2.多级热泵——指三级和三级以上热泵机组。
3.吸收-蒸发器与低压发生器对——在由吸收-蒸发器和低压发生器二者共同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热泵中,吸收-蒸发器和低压发生器二者一起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二者合称“吸收-蒸发器与低压发生器对”。
4.冷剂蒸汽提供器——是指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部件,具体有:①单发生器型两级热泵中的吸收-蒸发器;②由低压发生器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型热泵中的低压发生器;③由吸收-蒸发器与低压发生器二者共同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型热泵中的吸收-蒸发器和低压发生器对;④单发生器型三级热泵中的二级吸收-蒸发器。
5.冷剂蒸汽发生系统——指产生吸收器所需要的冷剂蒸汽的主要部件组合,具体有:①单发生器型两级热泵中的蒸发器和吸收-蒸发器组合;②由低压发生器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型热泵中的蒸发器、低压吸收器和低压发生器组合;③由吸收-蒸发器与低压发生器二者共同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型热泵中的蒸发器、吸收-蒸发器和低压发生器组合;④单发生器型三级热泵中的蒸发器、一级吸收-蒸发器和二级吸收-蒸发器组合。
其中,部件组合除了主要部件外,还包括各主要部件间相关联的其它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例来详细描述本发明。
如图1所示,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在由吸收-蒸发器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单发生器型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采用溶液独立循环增加相邻高温流程的过程是这样的:
结构上,在由发生器A1、冷凝器B1、蒸发器C1、吸收-蒸发器D1、吸收器E1、节流阀F1、第二节流阀G1、溶液泵H1、第一溶液热交换器I1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J1组成、由吸收-蒸发器D1向吸收器E1提供冷剂蒸汽的单发生器型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发生器1、新增冷凝器2、新增吸收-蒸发器3、新增吸收器4、新增节流阀5、新增冷剂液泵6、新增溶液泵7、新增溶液热交换器8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新增发生器1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冷凝器2,新增冷凝器2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5连通蒸发器C1,由吸收-蒸发器D1增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3,由蒸发器C1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6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3和新增吸收-蒸发器3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器4,新增发生器1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冷凝器2和新增吸收器4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4设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8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3,新增吸收-蒸发器3再设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7、新增溶液热交换器8、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连通新增发生器1,新增发生器1还设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连通新增吸收器4。
流程上,新增发生器1、新增冷凝器2、新增吸收-蒸发器3、新增吸收器4、新增节流阀5、新增冷剂液泵6、新增溶液泵7、新增溶液热交换器8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结合蒸发器C1和吸收-蒸发器D1组合,并借助于部分两级热泵流程及两流程间关联路径实现单发生器型两级热泵流程的相邻高温流程:①冷剂介质流程——新增发生器1产生的冷剂蒸汽进入新增冷凝器2、放热于流经其内的被加热介质后成冷剂液,冷剂液经新增节流阀5节流降压降温进入蒸发器C1后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以冷剂蒸汽方式进入吸收-蒸发器D1,在吸收-蒸发器D1中被来自吸收器E1的溶液吸收,溶液经溶液泵H1、第一溶液热交换器I1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J1进入发生器A1,在发生器A1被加热重新释放出来进入冷凝器B1,再经第二节流阀G1节流后流经吸收-蒸发器D1吸热成冷剂蒸汽,冷剂蒸汽向新增吸收-蒸发器3提供、被来自新增吸收器4的溶液吸收并放热于流经其内的被加热介质,另一部分冷剂液经新增冷剂液泵6加压进入新增吸收-蒸发器3、吸热成冷剂蒸汽向新增吸收器4提供、被来自新增发生器1的溶液吸收并放热于流经其内的被加热介质;②溶液流程——溶液在新增发生器1、新增吸收器4和新增吸收-蒸发器3之间形成循环;自新增发生器1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进入新增吸收器4的溶液,吸收来自新增吸收-蒸发器3的冷剂蒸汽后浓度降低,稀溶液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8进入新增吸收-蒸发器3吸收来自吸收-蒸发器D1的冷剂蒸汽后浓度进一步降低,再经新增溶液泵7、新增溶液热交换器8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进入新增发生器1、被驱动热介质加热释放出冷剂蒸汽后浓度提高;新增流程与原有基础流程比较,原有基础流程自蒸发器C1获取余热后首先经过了吸收-蒸发器D1一次升温过程,而新增流程自蒸发器开始首先经过了吸收-蒸发器D1和新增吸收-蒸发器3两次升温过程,可见新增流程比原有基础流程高出一次温度提升,因此新增流程是原有热泵流程的相邻高温流程,二者形成单发生器型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基础热泵流程与相邻高温流程相结合的复合吸收式热泵。
如图2所示,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在由吸收-蒸发器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单发生器型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采用溶液串联循环增加相邻高温流程的过程是这样的:
结构上,在由发生器A1、冷凝器B1、蒸发器C1、吸收-蒸发器D1、吸收器E1、节流阀F1、第二节流阀G1、溶液泵H1、第一溶液热交换器I1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J1组成、由吸收-蒸发器D1向吸收器E1提供冷剂蒸汽的单发生器型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发生器1、新增冷凝器2、新增吸收-蒸发器3、新增吸收器4、新增节流阀5、新增第二节流阀10、新增溶液泵7、新增溶液热交换器8和新增溶液调节阀11;新增发生器1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冷凝器2,新增冷凝器2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5连通蒸发器C1,由吸收-蒸发器D1增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3,由冷凝器B1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10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3和新增吸收-蒸发器3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器4,新增发生器1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冷凝器2和新增吸收器4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改吸收-蒸发器D1有溶液管路经溶液泵H1、第一溶液热交换器I1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J1连通发生器A1为吸收-蒸发器D1有溶液管路经溶液泵H1、第一溶液热交换器I1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J1连通新增吸收器4,新增吸收器4再设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8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3,新增吸收-蒸发器3再设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7、新增溶液热交换器8连通新增发生器1,新增发生器1还设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调节阀11连通发生器A1。
流程上,新增发生器1、新增冷凝器2、新增吸收-蒸发器3、新增吸收器4、新增节流阀5、新增第二节流阀10、新增溶液泵7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8,结合蒸发器C1和吸收-蒸发器D1组合,并借助于部分两级热泵流程及两流程间关联路径实现单发生器型两级热泵流程的相邻高温流程:①冷剂介质流程——有两路冷剂介质,第一路是自吸收-蒸发器D1进入新增吸收-蒸发器3的冷剂蒸汽、被来自新增吸收器4的溶液吸收并放热,稀溶液经新增溶液泵7、新增溶液热交换器8、新增发生器1、新增溶液调节阀11进入发生器A1,在外部驱动热介质的加热下重新释放出该部分冷剂介质(冷剂蒸汽)进入冷凝器B1,再经第二节流阀G1节流进入吸收-蒸发器D1、吸热成冷剂蒸汽向新增吸收-蒸发器3提供;第二路是自新增冷凝器2经新增节流阀5节流进入蒸发器C1、吸热成冷剂蒸汽向吸收-蒸发器D1提供被来自吸收器E1的溶液吸收并放热,稀溶液依次流经溶液泵H1、第一溶液热交换器I1、第二溶液热交换器J1、新增吸收器4、新增溶液热交换器8、新增吸收-蒸发器3、新增溶液泵7、新增溶液热交换器8后进入新增发生器1,在外部驱动热介质的加热下该部分冷剂介质在新增发生器1中重新释放出来进入新增冷凝器2并放热成冷剂液;②溶液流程——溶液在吸收-蒸发器D1、新增吸收器4、新增吸收-蒸发器3、新增发生器1、发生器A1和吸收器E1之间形成串联循环;溶液在吸收-蒸发器D1吸收来自蒸发器C1的第二路冷剂介质(冷剂蒸汽)浓度降低,进入新增吸收器4吸收来自新增吸收-蒸发器3的第二路冷剂介质(冷剂蒸汽)后浓度进一步降低,溶液进入新增吸收-蒸发器3吸收来自吸收-蒸发器D1的冷剂蒸汽(第一路冷剂介质)浓度再降低,溶液进入新增发生器1放出第二路冷剂介质(冷剂蒸汽)后浓度增大,溶液再进入发生器A1放出第一路冷剂介质(冷剂蒸汽)浓度再增大,溶液再流经吸收器E1进入吸收-蒸发器D1。
新增冷凝器2与冷凝器B1相比,进入新增发生器1的稀溶液浓度小于进入发生器A1的稀溶液的浓度,新增发生器1产生的冷剂蒸汽的冷凝温度要高于发生器A1产生的冷剂蒸汽的冷凝温度,新增冷凝器2的冷凝温度高于冷凝器B1的冷凝温度;新增吸收器4与吸收器E1相比,新增吸收器4的溶液浓度低于吸收器E1的溶液浓度,但新增吸收-蒸发器3将余热温度提升了一次,使进入新增吸收器4的冷剂蒸汽比进入吸收器E1的冷剂蒸汽高出一个温度等级,这样新增吸收器4的温度高出吸收器E1温度一个等级;新增冷凝器2和新增吸收器4相比,二者属于新增热泵流程中的相对应的两个放热端;因此新增流程是原有热泵流程的相邻高温流程,二者形成单发生器型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基础热泵流程与相邻高温流程相结合的复合吸收式热泵。
如图3所示,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在由吸收-蒸发器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单发生器型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采用溶液交叉循环增加相邻高温流程的过程是这样的:
结构上,在由发生器A1、冷凝器B1、蒸发器C1、吸收-蒸发器D1、吸收器E1、节流阀F1、冷剂液泵L1、溶液泵H1、第一溶液热交换器I1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J1组成、由吸收-蒸发器D1向吸收器E1提供冷剂蒸汽的单发生器型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1、新增冷凝器2、新增吸收-蒸发器3、新增吸收器4、新增节流阀5、新增第二节流阀10、新增溶液泵7、新增溶液热交换器8、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和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2;新增发生器1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冷凝器2,新增冷凝器2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5连通蒸发器C1,由吸收-蒸发器D1增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3,由新增冷凝器2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10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3和新增吸收-蒸发器3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器4,新增发生器1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冷凝器2和新增吸收器4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改吸收-蒸发器D1有溶液管路经溶液泵H1、第一溶液热交换器I1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J1连通发生器A1为吸收-蒸发器D1有溶液管路经溶液泵H1、第一溶液热交换器I1、第二溶液热交换器J1和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2连通新增发生器1,新增发生器1还设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2连通发生器A1,自发生器A1设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连通新增吸收器4,新增吸收器4再设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8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3,新增吸收-蒸发器3再设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7、新增溶液热交换器8、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连通新增发生器1。
流程上,新增发生器1、新增冷凝器2、新增吸收-蒸发器3、新增吸收器4、新增节流阀5、新增第二节流阀10、新增溶液泵7、新增溶液热交换器8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结合蒸发器C1和吸收-蒸发器D1组合,并借助于部分两级热泵流程及两流程间关联路径实现单发生器型两级热泵流程的相邻高温流程:①冷剂介质流程——溶液交叉循环,冷剂介质也参与新增热泵流程和原有热泵流程:(a)由吸收-蒸发器D1向新增吸收-蒸发器3提供的冷剂蒸汽、被来自新增吸收器4的溶液吸收并加热自新增冷凝器2经新增第二节流阀10进入新增吸收-蒸发器3的冷剂液,冷剂液吸热成冷剂蒸汽向新增吸收器4提供、被来自发生器A1的溶液吸收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得到两部分冷剂介质的溶液自新增吸收-蒸发器3经新增溶液泵7、新增溶液热交换器8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进入新增发生器1,溶液在新增发生器1内被外部驱动热介质加热时放出部分冷剂介质进入新增冷凝器2参与新增热泵流程,浓度增大后的溶液经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2进入发生器A1后、在外部驱动热介质加热下放出第二部分冷剂介质进入冷凝器B1参与原有热泵流程;(b)由吸收-蒸发器D1向吸收器E1提供的另一路冷剂蒸汽、被来自发生器A1的溶液吸收并放热,溶液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I1进入吸收-蒸发器D1吸收来自蒸发器C1的冷剂蒸汽,稀溶液经溶液泵H1、第一溶液热交换器I1、第二溶液热交换器J1和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2进入新增发生器1,溶液在新增发生器1内被外部驱动热介质加热下放出部分冷剂介质进入新增冷凝器2参与新增热泵流程,浓度增大后的溶液经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2进入发生器A1后、在外部驱动热介质加热时放出第二部分冷剂介质进入冷凝器B1参与原有热泵流程;②溶液流程——溶液进行交叉循环,两路溶液在新增发生器1内释放出新增热泵流程的冷剂蒸汽浓度增大,共同进入发生器A1释放出原有热泵流程的冷剂蒸汽后浓度进一步增大后分成两路:一路流经新增吸收器4、新增吸收-蒸发器3进入新增发生器1参与部分新增热泵流程——吸收进入新增吸收器4和进入新增吸收-蒸发器3的冷剂蒸汽后浓度降低进入新增发生器1,另一路流经吸收器E1进入新增发生器1参与另一部分新增热泵流程——吸收参与新增热泵流程而进入吸收器E1的冷剂蒸汽后浓度降低进入新增发生器1。
溶液交叉循环包含了溶液串联循环和溶液独立循环,同样,新增流程的供热温度高于基础热泵流程的供热温度且二者之间是相邻的,新增热泵流程与基础热泵流程形成单发生器型两级热泵流程基础上的、两级流程与相邻高温流程相结合的复合吸收式热泵。
如图4所示,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在由吸收-蒸发器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单发生器型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采用溶液独立循环增加相邻高温流程形成的复合吸收式制冷机,它与图1所示的没有本质的不同,只是图4中驱动热介质为余热介质,强调发生器A1和新增发生器1之间还有余热介质管路连通和余热介质依次流经发生器A1和新增发生器1。
图5也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在由吸收-蒸发器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单发生器型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采用溶液独立循环增加相邻高温流程形成的复合吸收式热泵系统;与图1所示比较,一是图5中采用新增精馏塔13和精馏塔K1分别代替了图1中的新增发生器1和发生器A1;二是图1中新增冷凝器2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5连通蒸发器C1而图5中新增冷凝器2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5连冷凝器B1。
如图6所示,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在由低压发生器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型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采用溶液独立循环增加相邻高温流程的过程是这样的:
在由发生器A2、冷凝器B2、蒸发器C2、低压吸收器D2、低压发生器E2、吸收器F2、节流阀G2、第一溶液泵H2、第二溶液泵I2、第一溶液热交换器J2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K2组成、由低压发生器E2向吸收器F2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型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1、新增冷凝器2、新增吸收-蒸发器3、新增吸收器4、新增节流阀5、新增冷剂液泵6、新增溶液泵7、新增溶液热交换器8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新增发生器1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冷凝器2,新增冷凝器2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5连通冷凝器B2,由低压发生器E2增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3,由蒸发器C2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6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3和新增吸收-蒸发器3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器4,新增发生器1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冷凝器2和新增吸收器4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4设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8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3,新增吸收-蒸发器3再设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7、新增溶液热交换器8、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连通新增发生器1,新增发生器1还设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连通新增吸收器4;新增发生器1、新增冷凝器2、新增吸收-蒸发器3、新增吸收器4、新增节流阀5、新增冷剂液泵6、新增溶液泵7、新增溶液热交换器8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结合冷剂蒸汽发生系统——蒸发器C2、低压吸收器D2、低压发生器E2组合——并借助于部分两级热泵流程及两流程间关联路径实现双发生器型两级热泵流程的相邻高温流程,形成双发生器型两级热泵流程基础上的、两级流程与相邻高温流程相结合的复合吸收式热泵。
如图7所示,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在由低压发生器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型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采用溶液串联循环增加相邻高温流程的过程是这样的:
结构上,在由发生器A2、冷凝器B2、蒸发器C2、低压吸收器D2、低压发生器E2、吸收器F2、节流阀G2、第一溶液泵H2、第二溶液泵I2、第一溶液热交换器J2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K2组成、由低压发生器E2向吸收器F2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型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1、新增冷凝器2、新增吸收-蒸发器3、新增吸收器4、新增节流阀5、新增第二节流阀10、新增溶液泵7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8;新增发生器1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冷凝器2,新增冷凝器2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5连通蒸发器C2,由低压发生器E2增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3,由冷凝器B2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10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3和新增吸收-蒸发器3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器4,新增发生器1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冷凝器2和新增吸收器4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改吸收器F2有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I2、第二溶液热交换器K2连通发生器A2为吸收器F2有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I2、第二溶液热交换器K2连通新增吸收器4,新增吸收器4再设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8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3,新增吸收-蒸发器3再设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7、新增溶液热交换器8连通新增发生器1,新增发生器1还设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调节阀11连通发生器A2.
流程上,新增发生器1、新增冷凝器2、新增吸收-蒸发器3、新增吸收器4、新增节流阀5、新增第二节流阀10、新增溶液泵7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8,结合冷剂蒸汽发生系统——蒸发器C2、低压吸收器D2、低压发生器E2组合——并借助于部分两级热泵流程及两流程间关联路径实现双发生器型两级热泵流程的相邻高温流程:①冷剂介质流程——有两路冷剂介质参与新增热泵流程:第一路是,新增发生器1产生的冷剂蒸汽进入新增冷凝器2、放热于流经其内的被加热介质后成冷剂液,冷剂液经新增节流阀5节流降压降温进入蒸发器C2吸热成冷剂蒸汽,冷剂蒸汽进入低压吸收器D2、被来自低压发生器E2的溶液吸收并放热,稀溶液经第一溶液泵H2打入低压发生器E2、被外部驱动热介质加热下吸收的冷剂介质重新释放出来进入新增吸收-蒸发器3、被来自新增吸收器4的溶液吸收;第二路是,自冷凝器B2经新增节流阀10节流降压降温后进入新增吸收-蒸发器3的冷剂介质吸热成冷剂蒸汽向新增吸收器4提供、被来自吸收器F2的溶液吸收;稀溶液流经新新增溶液泵7、新增溶液热交换器8进入新增发生器1、在外部驱动热介质的加热下重新释放出第一路冷剂介质(冷剂蒸汽)进入新增冷凝器2,浓度增大后的溶液再经新增溶液调节阀11进入发生器A2并在外部驱动热介质的加热下重新释放出第二路冷剂介质(冷剂蒸汽)进入冷凝器B2;②溶液流程——溶液串联循环,新增热泵流程和原有热泵流程的溶液循环是相关联的:自新增吸收-蒸发器3进入新增发生器1的稀溶液在外部驱动热介质的加热下释放出冷剂蒸汽后浓度增大,浓溶液经新增溶液调节阀11降压后进入发生器A2在外部驱动热介质的加热下释放出冷剂蒸汽浓度进一步提高,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K2进入吸收器F2吸收来自低压发生器E2的冷剂蒸汽后浓度降低,溶液经第二溶液泵I2、第二溶液热交换器K2进入新增吸收器4吸收来自新增吸收-蒸发器3的冷剂蒸汽后浓度进一步降低,稀溶液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8进入新增吸收-蒸发器3并吸收来自低压发生器E2的冷剂蒸汽后浓度再降低,再经新增溶液泵7、新增溶液热交换器8进入新增发生器1。
新增热泵流程和原有热泵流程形成单发生器型两级热泵流程基础上的、两级流程与相邻高温流程相结合的复合吸收式热泵。
如图8所示,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在由低压发生器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型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采用溶液交叉循环增加相邻高温流程的过程是这样的:
由发生器A2、冷凝器B2、蒸发器C2、低压吸收器D2、低压发生器E2、吸收器F2、节流阀G2、第一溶液泵H2、第二溶液泵I2、第一溶液热交换器J2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K2组成、由低压发生器E2向吸收器F2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型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1、新增冷凝器2、新增吸收-蒸发器3、新增吸收器4、新增节流阀5、新增第二节流阀10、新增溶液泵7、新增溶液热交换器8、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和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2;新增发生器1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冷凝器2,新增冷凝器2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5连通冷凝器B2,由低压发生器E2增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3,由新增冷凝器2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10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3和新增吸收-蒸发器3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器4,新增发生器1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冷凝器2和新增吸收器4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改吸收器F2有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I2、第二溶液热交换器K2连通发生器A2为吸收器F2有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I2、第二溶液热交换器K2、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2连通新增发生器1,新增发生器1还设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2连通发生器A2,自发生器A2设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连通新增吸收器4,新增吸收器4再设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8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3,新增吸收-蒸发器3再设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7、新增溶液热交换器8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连通新增发生器1;新增发生器1、新增冷凝器2、新增吸收-蒸发器3、新增吸收器4、新增节流阀5、新增第二节流阀10、新增溶液泵7、新增溶液热交换器8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结合冷剂蒸汽发生系统——蒸发器C2、低压吸收器D2、低压发生器E2组合——并借助于部分两级热泵流程及两流程间关联路径实现双发生器型两级热泵流程的相邻高温流程,形成双发生器型两级热泵流程基础上的、两级流程与相邻高温流程相结合的复合吸收式热泵。
如图9所示,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在由吸收-蒸发器与低压发生器共同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型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采用溶液独立循环增加相邻高温流程的过程是这样的:
在由发生器A3、冷凝器B3、蒸发器C3、吸收-蒸发器D3、低压发生器E3、吸收器F3、节流阀G3、第二节流阀H3、第一溶液泵I3、第二溶液泵J3、第一溶液热交换器K3、第二溶液热交换器L3和集汽-分汽室M3(可选项)组成、由吸收-蒸发器D3与低压发生器E3共同向吸收器F3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型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1、新增冷凝器2、新增吸收-蒸发器3、新增吸收器4、新增节流阀5、新增冷剂液泵6、新增溶液泵7、新增溶液热交换器8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新增发生器1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冷凝器2,新增冷凝器2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5连通冷凝器B3,由集汽-分汽室M3——吸收-蒸发器D3与低压发生器E3所产冷剂蒸汽汇集室——增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3(即由吸收-蒸发器D3与低压发生器E3共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3),由蒸发器C3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6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3和新增吸收-蒸发器3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器4,新增发生器1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冷凝器2和新增吸收器4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4设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8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3,新增吸收-蒸发器3再设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7、新增溶液热交换器8、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连通新增发生器1,新增发生器1还设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连通新增吸收器4;新增发生器1、新增冷凝器2、新增吸收-蒸发器3、新增吸收器4、新增节流阀5、新增冷剂液泵6、新增溶液泵7、新增溶液热交换器8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结合冷剂蒸汽发生系统——蒸发器C3、吸收-蒸发器D3、低压发生器E3组合——并借助于部分两级热泵流程及两流程间关联路径实现双发生器型两级热泵流程的相邻高温流程,形成双发生器型两级热泵流程基础上的、两级流程与相邻高温流程相结合的复合吸收式热泵。
如图10所示,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在由吸收-蒸发器与低压发生器共同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型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采用溶液串联循环增加相邻高温流程的过程是这样的:
在由发生器A3、冷凝器B3、蒸发器C3、吸收-蒸发器D3、低压发生器E3、吸收器F3、节流阀G3、第二节流阀H3、第一溶液泵I3、第二溶液泵J3、第一溶液热交换器K3、第二溶液热交换器L3和集汽-分汽室M3(可选项)组成、由吸收-蒸发器D3与低压发生器E3共同向吸收器F3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型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1、新增冷凝器2、新增吸收-蒸发器3、新增吸收器4、新增节流阀5、新增第二节流阀10、新增溶液泵7、新增溶液热交换器8和新增溶液调节阀11;新增发生器1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冷凝器2,新增冷凝器2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5连通蒸发器C3,由集汽-分汽室M3——吸收-蒸发器D3与低压发生器E3所产冷剂蒸汽汇集室——增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3(即由吸收-蒸发器D3与低压发生器E3共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3),由新增冷凝器2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10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3和新增吸收-蒸发器3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器4,新增发生器1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冷凝器2和新增吸收器4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改吸收器F3有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J3、第二溶液热交换器L3连通发生器A3为吸收器F3有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J3、第二溶液热交换器L3连通新增吸收器4,新增吸收器4再设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8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3,新增吸收-蒸发器3再设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7、新增溶液热交换器8连通新增发生器1,新增发生器1还设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调节阀11连通发生器A3;新增发生器1、新增冷凝器2、新增吸收-蒸发器3、新增吸收器4、新增节流阀5、新增第二节流阀10、新增溶液泵7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8,结合冷剂蒸汽发生系统——蒸发器C3、吸收-蒸发器D3、低压发生器E3组合——并借助于部分两级热泵流程及两流程间关联路径实现双发生器型两级热泵流程的相邻高温流程,形成双发生器型两级热泵流程基础上的、两级流程与相邻高温流程相结合的复合吸收式热泵。
如图11所示,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在由吸收-蒸发器与低压发生器共同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型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采用溶液交叉循环增加相邻高温流程的过程是这样的:
结构上,在由发生器A3、冷凝器B3、蒸发器C3、吸收-蒸发器D3、低压发生器E3、吸收器F3、节流阀G3、第二节流阀H3、第一溶液泵I3、第二溶液泵J3、第一溶液热交换器K3、第二溶液热交换器L3和集汽-分汽室M3(可选项)组成、由吸收-蒸发器D3与低压发生器E3共同向吸收器F3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型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1、新增冷凝器2、新增吸收-蒸发器3、新增吸收器4、新增节流阀5、新增第二节流阀10、新增溶液泵7、新增溶液热交换器8、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和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2;新增发生器1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冷凝器2,新增冷凝器2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5连通冷凝器B3,由集汽-分汽室M3——吸收-蒸发器D3与低压发生器E3所产冷剂蒸汽汇集室——增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3(即由吸收-蒸发器D3与低压发生器E3共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3),由新增冷凝器2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10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3和新增吸收-蒸发器3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器4,新增发生器1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冷凝器2和新增吸收器4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改吸收器F3有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J3、第二溶液热交换器L3连通发生器A3为吸收器F3有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J3、第二溶液热交换器L3、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2连通新增发生器1,新增发生器1还设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2连通发生器A3,自发生器A3设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连通新增吸收器4,新增吸收器4再设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8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3,新增吸收-蒸发器3再设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7、新增溶液热交换器8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连通新增发生器1。
流程上,新增发生器1、新增冷凝器2、新增吸收-蒸发器3、新增吸收器4、新增节流阀5、新增第二节流阀10、新增溶液泵7、新增溶液热交换器8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结合冷剂蒸汽发生系统——蒸发器C3、吸收-蒸发器D3、低压发生器E3组合——并借助于部分两级热泵流程及两流程间关联路径实现双发生器型两级热泵流程的相邻高温流程:①冷剂介质流程——溶液交叉循环,冷剂介质也参与新增热泵流程和原有热泵流程:(a)由吸收-蒸发器D3和低压发生器E3共同向新增吸收-蒸发器3提供的冷剂蒸汽、被来自新增吸收器4的溶液吸收并加热自新增冷凝器2经新增第二节流阀10进入新增吸收-蒸发器3的冷剂液,冷剂液吸热成冷剂蒸汽向新增吸收器4提供、被来自发生器A3的溶液吸收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得到两部分冷剂介质的溶液自新增吸收-蒸发器3经新增溶液泵7、新增溶液热交换器8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进入新增发生器1,溶液在新增发生器1内被外部驱动热介质加热下放出部分冷剂介质进入新增冷凝器2参与新增热泵流程,浓度增大后的溶液经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2进入发生器A3后、在外部驱动热介质加热下放出第二部分冷剂介质进入冷凝器B3参与原有热泵流程;(b)由吸收-蒸发器D3和低压发生器E3共同向吸收器F3提供的另一路冷剂蒸汽、被来自发生器A3的溶液吸收并放热,溶液经第二溶液泵J3、第二溶液热交换器L3和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2进入新增发生器1,溶液在新增发生器1内被外部驱动热介质加热时放出部分冷剂介质进入新增冷凝器2参与新增热泵流程浓度增大后的溶液经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2进入发生器A3后、在外部驱动热介质加热时放出第二部分冷剂介质进入冷凝器B3参与原有热泵流程;②溶液流程——溶液进行交叉循环,两路溶液在新增发生器1内释放出新增热泵流程的冷剂蒸汽浓度增大,共同进入发生器A3释放出原有热泵流程的冷剂蒸汽后浓度进一步增大后分成两路:一路流经新增吸收器4、新增吸收-蒸发器3进入新增发生器1参与部分新增热泵流程——吸收进入新增吸收器4和进入新增吸收-蒸发器3的冷剂蒸汽浓度降低进入新增发生器1,另一路流经吸收器F3进入新增发生器1参与另一部分新增热泵流程——吸收参与新增热泵流程而进入吸收器F3的冷剂蒸汽后浓度降低进入新增发生器1。
新增热泵流程与原有热泵流程形成双发生器型两级热泵流程基础上的、两级流程与相邻高温流程相结合的复合吸收式热泵。
如图12所示,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在由二级吸收-蒸发器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单发生器型三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采用溶液独立循环增加相邻高温流程的过程是这样的:
结构上,在由发生器A4、冷凝器B4、蒸发器C4、一级吸收-蒸发器D4、二级吸收-蒸发器E4、吸收器F4、节流阀G4、第二节流阀H4、第三节流阀I4、溶液泵J4、第一溶液热交换器K4、第二溶液热交换器L4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M4组成、由二级吸收-蒸发器E4向吸收器F4提供冷剂蒸汽的单发生器型三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1、新增冷凝器2、新增吸收-蒸发器3、新增吸收器4、新增节流阀5、新增冷剂液泵6、新增溶液泵7、新增溶液热交换器8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新增发生器1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冷凝器2,新增冷凝器2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5连通冷凝器B4,由二级吸收-蒸发器E4增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3,由蒸发器C4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6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3和新增吸收-蒸发器3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器4,新增发生器1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冷凝器2和新增吸收器4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4设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8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3,新增吸收-蒸发器3再设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7、新增溶液热交换器8、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连通新增发生器1,新增发生器1还设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连通新增吸收器4。
流程上,新增发生器1、新增冷凝器2、新增吸收-蒸发器3、新增吸收器4、新增节流阀5、新增冷剂液泵6、新增溶液泵7、新增溶液热交换器8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结合冷剂蒸汽发生系统——蒸发器C4、一级吸收-蒸发器D4、二级吸收-蒸发器E4组合——并借助于部分三级热泵流程及两流程间关联路径实现单发生器型三级热泵流程的相邻高温流程:①冷剂介质流程——新增发生器1产生的冷剂蒸汽进入新增冷凝器2、放热于流经其内的被加热介质后成冷剂液,冷剂液经新增节流阀5节流降压降温进入冷凝器B4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冷剂液经节流阀G4节流后再经新增冷剂液泵6加压进入新增吸收-蒸发器3、吸热成冷剂蒸汽向新增吸收器4提供、被来自新增发生器1的溶液吸收并放热于流经其内的被加热介质;另一部分分成三路:第一路经节流阀G4节流后进入蒸发器C4吸热后成冷剂蒸汽进入一级吸收-蒸发器D4被来自二级吸收-蒸发器E4的溶液吸收并放热,第二路经第二节流阀H4进入一级吸收-蒸发器D4吸热后成冷剂蒸汽向二级吸收-蒸发器E4提供、被来自吸收器F4的溶液吸收并放热,第三路经第三节流阀I4节流进入二级吸收-蒸发器E4吸热成冷剂蒸汽向新增吸收-蒸发器3提供;吸收了两路冷剂蒸汽的溶液经新增溶液泵7、新增溶液热交换器8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进入新增发生器1;②溶液流程——自新增发生器1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进入新增吸收器4的溶液,吸收来自新增吸收-蒸发器3的冷剂蒸汽后浓度降低,稀溶液进入新增吸收-蒸发器3吸收来自二级吸收-蒸发器E4的冷剂蒸汽后浓度进一步降低,再经新增溶液泵7、新增溶液热交换器8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进入新增发生器1、被驱动热介质加热释放出冷剂蒸汽进入新增冷凝器2。
新增流程与原有基础流程比较,原有基础流程自蒸发器C4获取余热后经一级吸收-蒸发器D4和二级吸收-蒸发器E4两次升温过程,而新增流程自蒸发器C4开始首先经过了一级吸收-蒸发器D4、二级吸收-蒸发器E4和新增吸收-蒸发器3三次升温过程,可见新增流程比原有基础流程高出一次温度提升,因此新增流程是原有热泵流程的相邻高温流程,二者形成单发生器型三级热泵流程基础上的、三级流程与相邻高温流程相结合的复合吸收式热泵。
如图13所示,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在由二级吸收-蒸发器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单发生器型三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采用溶液串联循环增加相邻高温流程的过程是这样的:
在由发生器A4、冷凝器B4、蒸发器C4、一级吸收-蒸发器D4、二级吸收-蒸发器E4、吸收器F4、节流阀G4、第二节流阀H4、第三节流阀I4、溶液泵J4、第一溶液热交换器K4、第二溶液热交换器L4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M4组成、由二级吸收-蒸发器E4向吸收器F4提供冷剂蒸汽的单发生器型三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1、新增冷凝器2、新增吸收-蒸发器3、新增吸收器4、新增节流阀5、新增第二节流阀10、新增溶液泵7、新增溶液热交换器8和新增溶液调节阀11;新增发生器1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冷凝器2,新增冷凝器2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5连通蒸发器C4,由二级吸收-蒸发器E4增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3,由新增冷凝器2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10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3和新增吸收-蒸发器3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器4,新增发生器1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冷凝器2和新增吸收器4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改一级吸收-蒸发器D4有溶液管路经溶液泵J4、第一溶液热交换器K4、第二溶液热交换器L4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M4连通发生器A4为一级吸收-蒸发器D4有溶液管路经溶液泵J4、第一溶液热交换器K4、第二溶液热交换器L4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M4连通新增吸收器4,新增吸收器4再设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8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3,新增吸收-蒸发器3再设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7、新增溶液热交换器8连通新增发生器1,新增发生器1还设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调节阀11连通发生器A4;新增发生器1、新增冷凝器2、新增吸收-蒸发器3、新增吸收器4、新增节流阀5、新增第二节流阀10、新增溶液泵7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8,结合冷剂蒸汽发生系统——蒸发器C4、一级吸收-蒸发器D4、二级吸收-蒸发器E4组合——并借助于部分三级热泵流程及两流程间关联路径实现单发生器型三级热泵流程的相邻高温流程,形成单发生器型三级热泵流程基础上的、三级流程与相邻高温流程相结合的复合吸收式热泵。
如图14所示,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在由二级吸收-蒸发器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单发生器型三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采用溶液交叉循环增加相邻高温流程的过程是这样的:
在由发生器A4、冷凝器B4、蒸发器C4、一级吸收-蒸发器D4、二级吸收-蒸发器E4、吸收器F4、节流阀G4、冷剂液泵N4、第三节流阀I4、溶液泵J4、第一溶液热交换器K4、第二溶液热交换器L4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M4组成、由二级吸收-蒸发器E4向吸收器F4提供冷剂蒸汽的单发生器型三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1、新增冷凝器2、新增吸收-蒸发器3、新增吸收器4、新增节流阀5、新增第二节流阀10、新增溶液泵7、新增溶液热交换器8、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和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2;新增发生器1增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冷凝器2,新增冷凝器2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5连通冷凝器B4,由二级吸收-蒸发器E4增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3,由冷凝器B4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10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3和新增吸收-蒸发器3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器4,新增发生器1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冷凝器2和新增吸收器4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改一级吸收-蒸发器D4有溶液管路经溶液泵J4、第一溶液热交换器K4、第二溶液热交换器L4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M4连通发生器A4为一级吸收-蒸发器D4有溶液管路经溶液泵J4、第一溶液热交换器K4、第二溶液热交换器L4、第三溶液热交换器M4和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2连通新增发生器1,新增发生器1还设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2连通发生器A4,自发生器A4设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连通新增吸收器4,新增吸收器4再设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8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3,新增吸收-蒸发器3再设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7、新增溶液热交换器8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连通新增发生器1;新增发生器1、新增冷凝器2、新增吸收-蒸发器3、新增吸收器4、新增节流阀5、新增第二节流阀10、新增溶液泵7、新增溶液热交换器8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结合冷剂蒸汽发生系统——蒸发器C4、一级吸收-蒸发器D4、二级吸收-蒸发器E4组合——并借助于部分三级热泵流程及两流程间关联路径实现单发生器型三级热泵流程的相邻高温流程,形成单发生器型三级热泵流程基础上的、三级流程与相邻高温流程相结合的复合吸收式热泵。
在上述各复合吸收式热泵中,着重阐述了图1、图2、图3、图7、图11和图12所示的热泵实现相邻高温流程的过程,它们涵盖了其它图所示的复合吸收式热泵中技术细节,其它各图所示的具体冷剂介质流程和溶液流程可参照图1、图2、图3、图7、图11和图12来得到。
本发明技术可以实现的效果——本发明所提出的针对两级与多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增加相邻热泵流程的方法具有如下的效果和优势:
①本发明提供的针对两级、多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增加相邻热泵流程的方法,适用于多种类型的两级、多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方法简单、统一,实用性强。
②利用本发明提供的方法实现的复合热泵流程,结构简单,供热温度高,能够实现同等热力学条件下复合机组性能指数的最大化。
③利用本发明提供的方法,能够得到多个介于不同级别之间的新复合热泵系统,丰富了复合热泵的级别和类型,扩展了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的应用范围。
④利用本发明实现的复合热泵系统,能够更好地实现热泵供热与用户热需求的相互匹配,达到简化热泵结构和提高节能率的双重目的。
总之,本发明结合已有和利用本发明所产生的不同级别、不同结构的热泵,能够实现机组种类的多样性,实现机组结构的简单化,实现机组的高性能指数,更好地实现热泵供热与用户热需求的相互匹配,具有很好的创造性、新颖性和实用性。

Claims (12)

1.针对两级吸收式热泵增加相邻高温流程的方法,是在由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吸收-蒸发器、吸收器、节流阀、冷剂液泵或第二节流阀、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组成、由吸收-蒸发器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单发生器型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冷凝器、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吸收器、新增节流阀、新增冷剂液泵或新增第二节流阀、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新增发生器(1)增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冷凝器(2),新增冷凝器(2)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5)连通蒸发器(C1)或连通冷凝器(B1),由吸收-蒸发器(D1)增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3),由蒸发器(C1)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6)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3)和新增吸收-蒸发器(3)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器(4)、或由冷凝器(B1)或新增冷凝器(2)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10)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3)和新增吸收-蒸发器(3)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器(4),新增发生器(1)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冷凝器(2)和新增吸收器(4)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采用溶液独立循环——新增吸收器(4)设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8)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3),新增吸收-蒸发器(3)再设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7)、新增溶液热交换器(8)、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连通新增发生器(1),新增发生器(1)还设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连通新增吸收器(4);新增部件——新增发生器、新增冷凝器、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吸收器、新增节流阀、新增冷剂液泵或新增第二节流阀、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结合蒸发器(C1)和吸收-蒸发器(D1)组合,并借助于部分两级热泵流程及两流程间关联路径实现单发生器型两级热泵流程的相邻高温流程,形成单发生器型两级热泵流程基础上的、两级流程与相邻高温流程相结合的复合吸收式热泵。
2.针对两级吸收式热泵增加相邻高温流程的方法,是在由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吸收-蒸发器、吸收器、节流阀、冷剂液泵或第二节流阀、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组成、由吸收-蒸发器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单发生器型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冷凝器、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吸收器、新增节流阀、新增第二节流阀或新增冷剂液泵、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溶液节流阀;新增发生器(1)增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冷凝器(2),新增冷凝器(2)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5)连通蒸发器(C1)或连通冷凝器(B1),由吸收-蒸发器(D1)增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3),由蒸发器(C1)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6)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3)和新增吸收-蒸发器(3)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器(4)、或由冷凝器(B1)或新增冷凝器(2)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10)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3)和新增吸收-蒸发器(3)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器(4),新增发生器(1)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冷凝器(2)和新增吸收器(4)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采用溶液串联循环——改吸收-蒸发器(D1)有溶液管路经溶液泵(H1)、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1)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J1)连通发生器(A1)为吸收-蒸发器(D1)有溶液管路经溶液泵(H1)、第一溶液热交换器(I1)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J1)连通新增吸收器(4),新增吸收器(4)再设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8)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3),新增吸收-蒸发器(3)再设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7)、新增溶液热交换器(8)连通新增发生器(1),新增发生器(1)还设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调节阀(11)连通发生器(A1);新增部件——新增发生器、新增冷凝器、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吸收器、新增节流阀、新增冷剂液泵或新增第二节流阀、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结合蒸发器(C1)和吸收-蒸发器(D1)组合,并借助于部分两级热泵流程及两流程间关联路径实现单发生器型两级热泵流程的相邻高温流程,形成单发生器型两级热泵流程基础上的、两级流程与相邻高温流程相结合的复合吸收式热泵。
3.针对两级吸收式热泵增加相邻高温流程的方法,是在由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吸收-蒸发器、吸收器、节流阀、冷剂液泵或第二节流阀、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组成、由吸收-蒸发器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单发生器型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冷凝器、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吸收器、新增节流阀、新增第二节流阀或新增冷剂液泵、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新增发生器(1)增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冷凝器(2),新增冷凝器(2)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5)连通蒸发器(C1)或连通冷凝器(B1),由吸收-蒸发器(D1)增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3),由蒸发器(C1)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6)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3)和新增吸收-蒸发器(3)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器(4)、或由冷凝器(B1)或新增冷凝器(2)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10)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3)和新增吸收-蒸发器(3)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器(4),新增发生器(1)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冷凝器(2)和新增吸收器(4)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采用溶液交叉循环——改吸收-蒸发器(D1)有溶液管路经溶液泵(H1)、第一溶液热交换器(I1)、第二溶液热交换器(J1)连通发生器(A1)为吸收-蒸发器(D1)有溶液管路经溶液泵(H1)、第一溶液热交换器(I1)、第二溶液热交换器(J1)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2)连通新增发生器(1),新增发生器(1)还设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2)连通发生器(A1),自发生器(A1)设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连通新增吸收器(4),新增吸收器(4)再设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8)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3),新增吸收-蒸发器(3)再设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7)、新增溶液热交换器(8)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连通新增发生器(1);新增部件——新增发生器、新增冷凝器、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吸收器、新增节流阀、新增冷剂液泵或新增第二节流阀、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结合蒸发器(C1)和吸收-蒸发器(D1)组合,并借助于部分两级热泵流程及两流程间关联路径实现单发生器型两级热泵流程的相邻高温流程,形成单发生器型两级热泵流程基础上的、两级流程与相邻高温流程相结合的复合吸收式热泵。
4.针对两级吸收式热泵增加相邻高温流程的方法,是在由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低压吸收器、低压发生器、吸收器、节流阀、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组成、由低压发生器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型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冷凝器、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吸收器、新增节流阀、新增冷剂液泵或新增第二节流阀、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新增发生器(1)增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冷凝器(2),新增冷凝器(2)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5)连通蒸发器(C2)或连通冷凝器(B2),由低压发生器(E2)增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3),由蒸发器(C2)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6)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3)和新增吸收-蒸发器(3)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器(4)、或由冷凝器(B2)或新增冷凝器(2)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10)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3)和新增吸收-蒸发器(3)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器(4),新增发生器(1)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冷凝器(2)和新增吸收器(4)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采用溶液独立循环——新增吸收器(4)设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8)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3),新增吸收-蒸发器(3)再设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7)、新增溶液热交换器(8)、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连通新增发生器(1),新增发生器(1)还设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连通新增吸收器(4);新增部件——新增发生器、新增冷凝器、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吸收器、新增节流阀、新增冷剂液泵或新增第二节流阀、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结合冷剂蒸汽发生系统——蒸发器(C2)、低压吸收器(D2)与低压发生器(E2)组合——并借助于部分两级热泵流程及两流程间关联路径实现双发生器型两级热泵流程的相邻高温流程,形成双发生器型两级热泵流程基础上的、两级流程与相邻高温流程相结合的复合吸收式热泵。
5.针对两级吸收式热泵增加相邻高温流程的方法,是在由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低压吸收器、低压发生器、吸收器、节流阀、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组成、由低压发生器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型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冷凝器、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吸收器、新增节流阀、新增第二节流阀或新增冷剂液泵、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溶液节流阀;新增发生器(1)增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冷凝器(2),新增冷凝器(2)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5)连通蒸发器(C2)或连通冷凝器(B2),由低压发生器(E2)增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3),由蒸发器(C2)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6)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3)和新增吸收-蒸发器(3)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器(4)、或由冷凝器(B2)或新增冷凝器(2)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10)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3)和新增吸收-蒸发器(3)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器(4),新增发生器(1)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冷凝器(2)和新增吸收器(4)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采用溶液串联循环——改吸收器(F2)有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I2)、第二溶液热交换器(K2)连通发生器(A2)为吸收器(F2)有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I2)、第二溶液热交换器(K2)连通新增吸收器(4),新增吸收器(4)再设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8)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3),新增吸收-蒸发器(3)再设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7)、新增溶液热交换器(8)连通新增发生器(1),新增发生器(1)还设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调节阀(11)连通发生器(A2);新增部件——新增发生器、新增冷凝器、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吸收器、新增节流阀、新增冷剂液泵或新增第二节流阀、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结合冷剂蒸汽发生系统——蒸发器(C2)、低压吸收器(D2)与低压发生器(E2)组合——并借助于部分两级热泵流程及两流程间关联路径实现双发生器型两级热泵流程的相邻高温流程,形成双发生器型两级热泵流程基础上的、两级流程与相邻高温流程相结合的复合吸收式热泵。
6.针对两级吸收式热泵增加相邻高温流程的方法,是在由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低压吸收器、低压发生器、吸收器、节流阀、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组成、由低压发生器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型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冷凝器、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吸收器、新增节流阀、新增第二节流阀或新增冷剂液泵、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新增发生器(1)增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冷凝器(2),新增冷凝器(2)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5)连通蒸发器(C2)或连通冷凝器(B2),由低压发生器(E2)增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3),由蒸发器(C2)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6)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3)和新增吸收-蒸发器(3)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器(4)、或由冷凝器(B2)或新增冷凝器(2)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10)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3)和新增吸收-蒸发器(3)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器(4),新增发生器(1)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冷凝器(2)和新增吸收器(4)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采用溶液交叉循环——改吸收器(F2)有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I2)、第二溶液热交换器(K2)连通发生器(A2)为吸收器(F2)有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I2)、第二溶液热交换器(K2)、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2)连通新增发生器(1),新增发生器(1)还设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2)连通发生器(A2),自发生器(A2)设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连通新增吸收器(4),新增吸收器(4)再设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8)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3),新增吸收-蒸发器(3)再设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7)、新增溶液热交换器(8)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连通新增发生器(1);新增部件——新增发生器、新增冷凝器、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吸收器、新增节流阀、新增冷剂液泵或新增第二节流阀、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结合冷剂蒸汽发生系统——蒸发器(C2)、低压吸收器(D2)与低压发生器(E2)组合——并借助于部分两级热泵流程及两流程间关联路径实现双发生器型两级热泵流程的相邻高温流程,形成双发生器型两级热泵流程基础上的、两级流程与相邻高温流程相结合的复合吸收式热泵。
7.针对两级吸收式热泵增加相邻高温流程的方法,是在由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吸收-蒸发器、低压发生器、吸收器、节流阀、冷剂液泵或第二节流阀、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集汽-分汽室(可选项)组成、由吸收-蒸发器与低压发生器共同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型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冷凝器、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吸收器、新增节流阀、新增冷剂液泵或新增第二节流阀、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新增发生器(1)增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冷凝器(2),新增冷凝器(2)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5)连通蒸发器(C3)或连通冷凝器(B3),由吸收-蒸发器(D3)与低压发生器(E3)共同增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3),由蒸发器(C3)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6)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3)和新增吸收-蒸发器(3)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器(4)、或由冷凝器(B3)或新增冷凝器(2)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10)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3)和新增吸收-蒸发器(3)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器(4),新增发生器(1)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冷凝器(2)和新增吸收器(4)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采用溶液独立循环——新增吸收器(4)设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8)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3),新增吸收-蒸发器(3)再设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7)、新增溶液热交换器(8)、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连通新增发生器(1),新增发生器(1)还设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连通新增吸收器(4);新增部件——新增发生器、新增冷凝器、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吸收器、新增节流阀、新增冷剂液泵或新增第二节流阀、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结合冷剂蒸汽发生系统——蒸发器(C3)、吸收-蒸发器(D3)与低压发生器(E3)组合——并借助于部分两级热泵流程及两流程间关联路径实现双发生器型两级热泵流程的相邻高温流程,形成双发生器型两级热泵流程基础上的、两级流程与相邻高温流程相结合的复合吸收式热泵。
8.针对两级吸收式热泵增加相邻高温流程的方法,是在由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吸收-蒸发器、低压发生器、吸收器、节流阀、冷剂液泵或第二节流阀、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集汽-分汽室(可选项)组成、由吸收-蒸发器与低压发生器共同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型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冷凝器、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吸收器、新增节流阀、新增第二节流阀或新增冷剂液泵、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溶液节流阀;新增发生器(1)增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冷凝器(2),新增冷凝器(2)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5)连通蒸发器(C3)或连通冷凝器(B3),由吸收-蒸发器(D3)与低压发生器(E3)共同增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3),由蒸发器(C3)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6)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3)和新增吸收-蒸发器(3)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器(4)、或由冷凝器(B3)或新增冷凝器(2)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10)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3)和新增吸收-蒸发器(3)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器(4),新增发生器(1)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冷凝器(2)和新增吸收器(4)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采用溶液串联循环——改吸收器(F3)有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J3)、第二溶液热交换器(L3)连通发生器(A3)为吸收器(F3)有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J3)、第二溶液热交换器(L3)连通新增吸收器(4),新增吸收器(4)再设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8)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3),新增吸收-蒸发器(3)再设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7)、新增溶液热交换器(8)连通新增发生器(1),新增发生器(1)还设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调节阀(11)连通发生器(A3);新增部件——新增发生器、新增冷凝器、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吸收器、新增节流阀、新增冷剂液泵或新增第二节流阀、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结合冷剂蒸汽发生系统——蒸发器(C3)、吸收-蒸发器(D3)与低压发生器(E3)组合——并借助于部分两级热泵流程及两流程间关联路径实现双发生器型两级热泵流程的相邻高温流程,形成双发生器型两级热泵流程基础上的、两级流程与相邻高温流程相结合的复合吸收式热泵。
9.针对两级吸收式热泵增加相邻高温流程的方法,是在由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吸收-蒸发器、低压发生器、吸收器、节流阀、冷剂液泵或第二节流阀、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集汽-分汽室(可选项)组成、由吸收-蒸发器与低压发生器共同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型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冷凝器、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吸收器、新增节流阀、新增第二节流阀或新增冷剂液泵、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新增发生器(1)增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冷凝器(2),新增冷凝器(2)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5)连通蒸发器(C3)或连通冷凝器(B3),由吸收-蒸发器(D3)与低压发生器(E3)共同增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3),由蒸发器(C3)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6)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3)和新增吸收-蒸发器(3)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器(4)、或由冷凝器(B3)或新增冷凝器(2)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10)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3)和新增吸收-蒸发器(3)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器(4),新增发生器(1)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冷凝器(2)和新增吸收器(4)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采用溶液交叉循环——改吸收器(F3)有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J3)、第二溶液热交换器(L3)连通发生器(A3)为吸收器(F3)有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J3)、第二溶液热交换器(L3)、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2)连通新增发生器(1),新增发生器(1)还设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2)连通发生器(A3),自发生器(A3)设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连通新增吸收器(4),新增吸收器(4)再设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8)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3),新增吸收-蒸发器(3)再设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7)、新增溶液热交换器(8)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连通新增发生器(1);新增部件——新增发生器、新增冷凝器、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吸收器、新增节流阀、新增冷剂液泵或新增第二节流阀、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结合冷剂蒸汽发生系统——蒸发器(C3)、吸收-蒸发器(D3)与低压发生器(E3)组合——并借助于部分两级热泵流程及两流程间关联路径实现双发生器型两级热泵流程的相邻高温流程,形成双发生器型两级热泵流程基础上的、两级流程与相邻高温流程相结合的复合吸收式热泵。
10.针对三级吸收式热泵增加相邻高温流程的方法,是在由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一级吸收-蒸发器、二级吸收-蒸发器、吸收器、节流阀、冷剂液泵或第二节流阀、第三节流阀、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组成、由二级吸收-蒸发器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单发生器型三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冷凝器、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吸收器、新增节流阀、新增冷剂液泵或新增第二节流阀、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新增发生器(1)增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冷凝器(2),新增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5)连通蒸发器(C4)或连通冷凝器(B4),由二级吸收-蒸发器(E4)增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3),由蒸发器(C4)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6)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3)和新增吸收-蒸发器(3)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器(4)、或由冷凝器(B4)或新增冷凝器(2)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10)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3)和新增吸收-蒸发器(3)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器(4),新增发生器(1)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冷凝器(2)和新增吸收器(4)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采用溶液独立循环——新增吸收器(4)设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8)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3),新增吸收-蒸发器(3)再设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7)、新增溶液热交换器(8)、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连通新增发生器(1),新增发生器(1)还设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连通新增吸收器(4);新增部件——新增发生器、新增冷凝器、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吸收器、新增节流阀、新增冷剂液泵或新增第二节流阀、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结合冷剂蒸汽发生系统——蒸发器(C4)、一级吸收-蒸发器(D4)与二级吸收-蒸发器(E4)组合——并借助于部分三级热泵流程及两流程间关联路径实现单发生器型三级热泵流程的相邻高温流程,形成单发生器型三级热泵流程基础上的、三级流程与相邻高温流程相结合的复合吸收式热泵。
11.针对三级吸收式热泵增加相邻高温流程的方法,是在由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一级吸收-蒸发器、二级吸收-蒸发器、吸收器、节流阀、冷剂液泵或第二节流阀、第三节流阀、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组成、由二级吸收-蒸发器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单发生器型三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冷凝器、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吸收器、新增节流阀、新增第二节流阀或新增冷剂液泵、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溶液节流阀;新增发生器(1)增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冷凝器(2),新增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5)连通蒸发器(C4)或连通冷凝器(B4),由二级吸收-蒸发器(E4)增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3),由蒸发器(C4)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6)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3)和新增吸收-蒸发器(3)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器(4)、或由冷凝器(B4)或新增冷凝器(2)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10)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3)和新增吸收-蒸发器(3)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器(4),新增发生器(1)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冷凝器(2)和新增吸收器(4)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采用溶液串联循环——改一级吸收-蒸发器(D4)有溶液管路经溶液泵(J4)、第一溶液热交换器(K4)、第二溶液热交换器(L4)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M4)连通发生器(A4)为一级吸收-蒸发器(D4)有溶液管路经溶液泵(J4)、第一溶液热交换器(K4)、第二溶液热交换器(L4)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M4)连通新增吸收器(4),新增吸收器(4)再设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8)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3),新增吸收-蒸发器(3)再设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7)、新增溶液热交换器(8)连通新增发生器(1),新增发生器(1)还设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调节阀(11)连通发生器(A4);新增部件——新增发生器、新增冷凝器、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吸收器、新增节流阀、新增冷剂液泵或新增第二节流阀、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结合冷剂蒸汽发生系统——蒸发器(C4)、一级吸收-蒸发器(D4)与二级吸收-蒸发器(E4)组合——并借助于部分三级热泵流程及两流程间关联路径实现单发生器型三级热泵流程的相邻高温流程,形成单发生器型三级热泵流程基础上的、三级流程与相邻高温流程相结合的复合吸收式热泵。
12.针对三级吸收式热泵增加相邻高温流程的方法,是在由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一级吸收-蒸发器、二级吸收-蒸发器、吸收器、节流阀、冷剂液泵或第二节流阀、第三节流阀、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组成、由二级吸收-蒸发器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单发生器型三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冷凝器、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吸收器、新增节流阀、新增第二节流阀或新增冷剂液泵、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新增发生器(1)增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冷凝器(2),新增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5)连通蒸发器(C4)或连通冷凝器(B4),由二级吸收-蒸发器(E4)增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3),由蒸发器(C4)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6)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3)和新增吸收-蒸发器(3)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器(4)、或由冷凝器(B4)或新增冷凝器(2)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10)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3)和新增吸收-蒸发器(3)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器(4),新增发生器(1)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冷凝器(2)和新增吸收器(4)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采用溶液交叉循环——改一级吸收-蒸发器(D4)有溶液管路经溶液泵(J4)、第一溶液热交换器(K4)、第二溶液热交换器(L4)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M4)连通发生器(A4)为一级吸收-蒸发器(D4)有溶液管路经溶液泵(J4)、第一溶液热交换器(K4)、第二溶液热交换器(L4)、第三溶液热交换器(M4)和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2)连通新增发生器(1),新增发生器(1)还设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2)连通发生器(A4),自发生器(A4)设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连通新增吸收器(4),新增吸收器(4)再设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8)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3),新增吸收-蒸发器(3)再设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7)、新增溶液热交换器(8)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连通新增发生器(1);新增部件——新增发生器、新增冷凝器、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吸收器、新增节流阀、新增冷剂液泵或新增第二节流阀、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结合冷剂蒸汽发生系统——蒸发器(C4)、一级吸收-蒸发器(D4)与二级吸收一蒸发器(E4)组合——并借助于部分三级热泵流程及两流程间关联路径实现单发生器型三级热泵流程的相邻高温流程,形成单发生器型三级热泵流程基础上的、三级流程与相邻高温流程相结合的复合吸收式热泵。
CN2008102376019A 2008-11-23 2008-11-23 针对两级或多级吸收式热泵增加相邻高温流程的方法 Active CN10141373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8102376019A CN101413733B (zh) 2008-11-23 2008-11-23 针对两级或多级吸收式热泵增加相邻高温流程的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8102376019A CN101413733B (zh) 2008-11-23 2008-11-23 针对两级或多级吸收式热泵增加相邻高温流程的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413733A CN101413733A (zh) 2009-04-22
CN101413733B true CN101413733B (zh) 2011-05-25

Family

ID=405943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2376019A Active CN101413733B (zh) 2008-11-23 2008-11-23 针对两级或多级吸收式热泵增加相邻高温流程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41373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765448A (zh) * 2016-12-29 2017-05-31 大连葆光节能空调设备厂 一种降低供热回水温度的节能供热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413733A (zh) 2009-04-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612821B1 (en) Heat-pump system with combined vapor expansion-compression stages and single-effect vapor absorption unit
CN100434834C (zh) 一种蒸气喷射式制冷循环系统
CN101586891B (zh) 回热式发生-吸收系统与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CN101957092A (zh) 第三类吸收-发生系统与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CN101000180B (zh) 两级与三级吸收式制冷机
CN102650478B (zh) 利用低品位热的跨临界/吸收复合制冷装置
CN101957093B (zh) 吸收-再吸收-发生系统与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CN101799222B (zh) 回热式发生-吸收系统与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CN101532748A (zh) 一种提高热泵供热温度的方法与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CN101832677A (zh) 回热式吸收-发生系统与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CN101614454B (zh) 附加相邻高温供热端的方法与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CN101520251B (zh) 发生-吸收-再吸收系统与分段吸收型吸收式机组
CN101504216B (zh) 复合吸收-发生系统与高效吸收式机组
CN101476798A (zh) 双效与多效及其基础上的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CN101373112B (zh) 一种由增加低温供热端而形成的复合吸收式热泵
CN101832676A (zh) 提高热泵供热温度的方法与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CN101666564B (zh) 多重复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CN101413732B (zh) 单级与两级相邻结合的复合吸收式热泵
US11221161B1 (en) Heat-pump system with combined vapor expansion-compression stages and single-effect vapor absorption unit
CN102338504B (zh) 吸收-压缩式双温第二类热泵系统
CN101413733B (zh) 针对两级或多级吸收式热泵增加相邻高温流程的方法
CN101929763B (zh) 单级基础上的复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CN104567078A (zh) 一种中间冷却式的两级吸收式制冷系统
CN101799221B (zh) 双效与多效及其基础上的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CN102865693A (zh) 一种空气源和废水源双源热泵三联供机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