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706026A - 双效回热吸收-发生系统与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Google Patents
双效回热吸收-发生系统与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706026A CN102706026A CN2012101747145A CN201210174714A CN102706026A CN 102706026 A CN102706026 A CN 102706026A CN 2012101747145 A CN2012101747145 A CN 2012101747145A CN 201210174714 A CN201210174714 A CN 201210174714A CN 102706026 A CN102706026 A CN 102706026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generator
- newly
- increased
- solution
- communicate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5/00—Sorp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operating continuously, e.g. absorption type
- F25B15/02—Sorp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operating continuously, e.g. absorption type without inert ga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5/00—Sorp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operating continuously, e.g. absorption type
- F25B15/008—Sorp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operating continuously, e.g. absorption type with multi-stage operation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30/00—Adapting or protecting infrastructure or their operation
- Y02A30/27—Relating to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technologie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62—Absorption based syste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orption 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双效回热吸收-发生系统与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属热泵技术领域。第一发生器、第二发生器、第一吸收器、第二吸收器、第三吸收器、分汽室、溶液节流阀、若干溶液泵和若干溶液热交换器组成双效回热吸收-发生系统,第一发生器向冷凝器提供冷剂蒸汽,第二发生器向第一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分汽室向第二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蒸发器向第三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冷凝器经节流阀向蒸发器提供冷剂液,冷凝器、第二吸收器、第三吸收器或再加上第一吸收器对外供热,形成具有双效回热流程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低温余热利用热泵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流程中,回热是提高热泵供热温度的有效方法;同时,采用回热还可以使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具有供热参数可调节、性能指数实现连续变化和适应变工况运行的优势。当余热资源温度相对较低时,驱动热介质的温降要求大,此时采用回热,则完成回热流程的高温驱动热介质与被加热介质之间具有较大的温差;若高温驱动热介质的高品位热负荷只进行一次回热流程,则会出现温差不能充分利用的情况。此时,应该考虑使高温驱动热负荷进行双效回热流程——将第一次回热流程产生的冷剂蒸汽用于溶液浓度的进一步提升并释放出用于二次回热的冷剂蒸汽,则可充分发挥高温驱动热的作用,充分利用传热温差,提高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的性能指数。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双效回热吸收-发生系统与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具体发明内容分项阐述如下:
1.双效回热吸收-发生系统,主要由第一发生器、第二发生器、第一吸收器、第二吸收器、第三吸收器、分汽室、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第三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所组成;第三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二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第一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第一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一吸收器与分汽室连通,分汽室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一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分汽室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三吸收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第一发生器和第二发生器还分别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一吸收器或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吸收器和第三吸收器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双效回热吸收-发生系统。
2.双效回热吸收-发生系统,是在第1项所述的双效回热吸收-发生系统中,取消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增加溶液节流阀,将第一溶液泵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一溶液泵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一吸收器与分汽室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和第一吸收器与分汽室连通,形成双效回热吸收-发生系统。
3.双效回热吸收-发生系统,主要由第一发生器、第二发生器、第一吸收器、第二吸收器、第三吸收器、第四吸收器、分汽室、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第三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所组成;第三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二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四吸收器连通,第四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与第一吸收器连通,第一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第一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一吸收器与分汽室连通,分汽室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一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分别与第一吸收器和第四吸收器连通,分汽室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三吸收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第一发生器和第二发生器还分别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吸收器、第三吸收器和第四吸收器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双效回热吸收-发生系统。
4.双效回热吸收-发生系统,是在第3项所述的双效回热吸收-发生系统中,将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四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将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与第一溶液泵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与第四吸收器连通,第四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与第一溶液泵连通,形成双效回热吸收-发生系统。
5.双效回热吸收-发生系统,是在第3-4项所述的任一双效回热吸收-发生系统中,取消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增加溶液节流阀,将第一溶液泵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一溶液泵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一吸收器与分汽室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和第一吸收器与分汽室连通,形成双效回热吸收-发生系统。
6.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5项所述的任一双效回热吸收-发生系统中,增加冷凝器、蒸发器和节流阀,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将第三吸收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连通,冷凝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7.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2、5项所述的任一双效回热吸收-发生系统中,增加冷凝器、蒸发器、节流阀、新增发生器、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节流阀,第一溶液泵增设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连通后新增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将第三吸收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连通,冷凝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其中,第二发生器的冷剂蒸汽压高于新增发生器的冷剂蒸汽压时,可在新增发生器的浓溶液管路出口增设新增溶液泵。
8.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2、5项所述的任一双效回热吸收-发生系统中,增加冷凝器、蒸发器、节流阀、新增发生器、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节流阀,将第一溶液泵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一溶液泵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连通后新增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将第三吸收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连通,冷凝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其中,第二发生器的冷剂蒸汽压高于新增发生器的冷剂蒸汽压时,可在新增发生器的浓溶液管路出口增设新增溶液泵。
9.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2、5项所述的任一双效回热吸收-发生系统中,增加冷凝器、蒸发器、节流阀、新增发生器、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节流阀和新增溶液泵,将第一溶液泵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一溶液泵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连通后新增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将第三吸收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连通,冷凝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其中,第二发生器的冷剂蒸汽压高于新增发生器的冷剂蒸汽压时,第一溶液泵可省略。
10.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3-4项所述的任一双效回热吸收-发生系统中,增加冷凝器、蒸发器、节流阀、新增发生器、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节流阀,将第一溶液泵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一溶液泵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之后分别再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和再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连通后新增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将第三吸收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连通,冷凝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其中,第二发生器的冷剂蒸汽压高于新增发生器的冷剂蒸汽压时,可在新增发生器的浓溶液管路出口增设新增溶液泵。
11.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3-4项所述的任一双效回热吸收-发生系统中,增加冷凝器、蒸发器、节流阀、新增发生器、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节流阀,将第一溶液泵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一溶液泵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连通后新增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将第三吸收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连通,冷凝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其中,第二发生器的冷剂蒸汽压高于新增发生器的冷剂蒸汽压时,可在新增发生器的浓溶液管路出口增设新增溶液泵。
12.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3-4项所述的任一双效回热吸收-发生系统中,增加冷凝器、蒸发器、节流阀、新增发生器、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节流阀和新增溶液泵,将第一溶液泵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一溶液泵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连通后新增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将第三吸收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连通,冷凝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其中,第二发生器的冷剂蒸汽压高于新增发生器的冷剂蒸汽压时,第一溶液泵可省略。
13.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7-12项所述的任一双效回热吸收-发生系统中,取消第二发生器与外部连通的驱动热介质管路,增加新增第二节流阀,第一发生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形成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4.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7、10项所述的任一双效回热吸收-发生系统中,增加新增第二发生器,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与新增第二发生器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取消第二发生器与外部连通的驱动热介质管路,增加新增第二节流阀,新增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5.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8、11项所述的任一双效回热吸收-发生系统中,增加新增第二发生器,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与新增第二发生器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取消第二发生器与外部连通的驱动热介质管路,增加新增第二节流阀,新增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6.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9、12项所述的任一双效回热吸收-发生系统中,增加新增第二发生器,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与新增第二发生器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取消第二发生器与外部连通的驱动热介质管路,增加新增第二节流阀,新增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7.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6项所述的任一双效回热吸收-发生系统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溶液泵,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8.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6项所述的任一双效回热吸收-发生系统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溶液泵、新增冷凝器和新增节流阀,第一发生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冷凝器连通,新增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冷凝器或蒸发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和新增冷凝器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下面以图4所示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为例简要说明本发明:
图4中,第二发生器2产生的冷剂蒸汽向第一吸收器3提供、被来自第二吸收器4的溶液吸收并分别放热于流经第一吸收器3的溶液和被加热介质,完成第一次回热流程;溶液吸热汽化并进入分汽室6,第二发生器2所产生的冷剂蒸汽中的一部分热转移到分汽室6所释放的冷剂蒸汽中,分汽室6向第二吸收器4提供冷剂蒸汽、被来自第三吸收器5的溶液吸收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完成第二次回热流程。具有如下效果:
(1)第二发生器2产生的冷剂蒸汽在第一吸收器3内完成一次回热,第一吸收器3结合分汽室6产生的冷剂蒸汽又在第二吸收器4内完成二次回热,实现双效回热。
(2)回热热负荷可调节,使该类吸收式热泵具有合理且连续性变化的性能指数。
(3)比较单效回热,双效回热实现了回热用驱动热负荷的两次利用,降低了回热负荷,能够显著提高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的性能指数。
附图说明:
图1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双效回热吸收-发生系统第1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2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双效回热吸收-发生系统第2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3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1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4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2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5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3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6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4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7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5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8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6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9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7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10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8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11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9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12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10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13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11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中,1-第一发生器,2-第二发生器,3-第一吸收器,4-第二吸收器,5-第三吸收器,6-分汽室,7-第一溶液泵,8-第二溶液泵,9-第三溶液泵,10-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1-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2-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3-第四溶液热交换器,14-第四吸收器,15-溶液节流阀,16-冷凝器,17-蒸发器,18-节流阀;A-新增发生器,B-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新增节流阀,D-新增溶液泵,E-新增第二节流阀,F-新增吸收器,G-新增冷凝器,H-新增第二发生器。
需要指出的是:
(1)图1中,第一吸收器3无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时,回热流程为双效;第一吸收器3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时,回热流程包含单效回热和双效回热。为简便起见,同一称之为双效回热吸收-发生系统。
(2)图7-8中,第二发生器2的冷剂蒸汽压高于新增发生器A的冷剂蒸汽压时,可在新增发生器A的浓溶液管路出口增设溶液泵。
(3)图9中,第二发生器2的冷剂蒸汽压高于新增发生器A的冷剂蒸汽压时,第一溶液泵7可省略。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要说明的是,在结构和流程的表述上,非必要情况下不重复进行;对显而易见的流程不作表述。下面结合附图和实例来详细描述本发明。
图1所示的双效回热吸收-发生系统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它双效回热吸收-发生系统,主要由第一发生器、第二发生器、第一吸收器、第二吸收器、第三吸收器、分汽室、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第三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所组成;第三吸收器5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9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第二吸收器4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8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第一吸收器3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第一发生器1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和第一吸收器3与分汽室6连通,分汽室6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2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三吸收器5连通,第一发生器1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分汽室6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第三吸收器5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第一发生器1和第二发生器2还分别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一吸收器3、第二吸收器4和第三吸收器5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第三吸收器5的稀溶液经第三溶液泵9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13进入第二吸收器4、吸收来自分汽室6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第二吸收器4的稀溶液经第二溶液泵8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2进入第一吸收器3、吸收来自第二发生器2的冷剂蒸汽并分别放热于流经其内的溶液和被加热介质,第一吸收器3的稀溶液经第一溶液泵7、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进入第一发生器1,驱动介质流经第一发生器1、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对外提供冷剂蒸汽,第一发生器1的浓溶液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进入第二发生器2,驱动热介质流经第二发生器2、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一吸收器3提供冷剂蒸汽,第二发生器2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之后流经第一吸收器3、吸热部分汽化后进入分汽室6,分汽室6向第二吸收器4提供冷剂蒸汽,分汽室6的浓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2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13进入第三吸收器5、吸收来自外部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形成双效回热吸收-发生系统。
图2所示的双效回热吸收-发生系统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它主要由第一发生器、第二发生器、第一吸收器、第二吸收器、第三吸收器、第四吸收器、分汽室、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第三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溶液节流阀、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所组成;第三吸收器5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9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第二吸收器4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8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四吸收器14连通,第四吸收器14还有稀溶液管路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第一吸收器3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第一发生器1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15和第一吸收器3与分汽室6连通,分汽室6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2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三吸收器5连通,第一发生器1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分别与第一吸收器3和第四吸收器14连通,分汽室6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第三吸收器5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第一发生器1和第二发生器2还分别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吸收器4、第三吸收器5和第四吸收器14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第三吸收器5的稀溶液经第三溶液泵9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13进入第二吸收器4、吸收来自分汽室6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第二吸收器4的稀溶液经第二溶液泵8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2进入第四吸收器14、吸收来自第二发生器2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其内的被加热介质,第四吸收器14的稀溶液进入第一吸收器3、吸收来自第二发生器2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其内的溶液,第一吸收器3的稀溶液经第一溶液泵7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进入第一发生器1,驱动介质流经第一发生器1、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对外提供冷剂蒸汽,第一发生器1的浓溶液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进入第二发生器2,驱动热介质流经第二发生器2、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分别向第一吸收器3和第四吸收器14提供冷剂蒸汽,第二发生器2的浓溶液经溶液节流阀15节流之后流经第一吸收器3、吸热部分汽化后进入分汽室6,分汽室6向第二吸收器4提供冷剂蒸汽,分汽室6的浓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2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13进入第三吸收器5、吸收来自外部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形成双效回热吸收-发生系统。
图3所示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在图1所示的双效回热吸收-发生系统中,增加冷凝器、蒸发器和节流阀,将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16连通,冷凝器16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8与蒸发器17连通,将第三吸收器5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蒸发器17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5连通,冷凝器16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17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一发生器1产生的冷剂蒸汽进入冷凝器16、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冷凝器16的冷剂液经节流阀18节流进入蒸发器17、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三吸收器15提供,形成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4所示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是这样实现的:
在图1所示的双效回热吸收-发生系统中,取消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增加溶液节流阀,将第一溶液泵7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调整为第一溶液泵7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将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和第一吸收器3与分汽室6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15和第一吸收器3与分汽室6连通;增加冷凝器、蒸发器和节流阀,将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16连通,冷凝器16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8与蒸发器17连通,将第三吸收器5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蒸发器17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5连通,冷凝器16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17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一发生器1产生的冷剂蒸汽进入冷凝器16、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冷凝器16的冷剂液经节流阀18节流进入蒸发器17、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三吸收器15提供,形成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5所示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在图2所示的双效回热吸收-发生系统中,增加冷凝器、蒸发器和节流阀,将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16连通,冷凝器16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8与蒸发器17连通,将第三吸收器5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蒸发器17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5连通,冷凝器16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17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一发生器1产生的冷剂蒸汽进入冷凝器16、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冷凝器16的冷剂液经节流阀18节流进入蒸发器17、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三吸收器15提供,形成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6所示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在图5所示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将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8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四吸收器14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8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将第一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与第一溶液泵7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与第四吸收器14连通,第四吸收器14再有稀溶液管路与第一溶液泵7连通,形成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7所示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1所示的双效回热吸收-发生系统中,取消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增加溶液节流阀,将第一溶液泵7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调整为第一溶液泵7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将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和第一吸收器3与分汽室6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15和第一吸收器3与分汽室6连通;增加冷凝器、蒸发器、节流阀、新增发生器、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节流阀,第一溶液泵7增设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后新增发生器A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C与冷凝器16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16连通,冷凝器16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8与蒸发器17连通,将第三吸收器5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蒸发器17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5连通,冷凝器16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17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第一发生器1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新增发生器A的驱动热介质,第一吸收器3的部分稀溶液经第一溶液泵7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进入新增发生器A,冷剂蒸汽流经新增发生器A、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冷凝器16提供冷剂蒸汽,新增发生器A的浓溶液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进入第二发生器2,流经新增发生器A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再经新增节流阀C节流进入冷凝器16,冷凝器16的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冷凝器16的冷剂液经节流阀18节流进入蒸发器17、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三吸收器15提供,形成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8所示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1所示的双效回热吸收-发生系统中,取消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增加溶液节流阀,将第一溶液泵7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调整为第一溶液泵7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将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和第一吸收器3与分汽室6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15和第一吸收器3与分汽室6连通;增加冷凝器、蒸发器、节流阀、新增发生器、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节流阀,将第一溶液泵7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调整为第一溶液泵7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后新增发生器A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C与冷凝器16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16连通,冷凝器16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8与蒸发器17连通,将第三吸收器5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蒸发器17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5连通,冷凝器16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17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第一发生器1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新增发生器A的驱动热介质,第一吸收器3的稀溶液经第一溶液泵7、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进入第一发生器1,第一发生器1的浓溶液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进入新增发生器A,冷剂蒸汽流经新增发生器A、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冷凝器16提供冷剂蒸汽,新增发生器A的浓溶液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进入第二发生器2,流经新增发生器A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再经新增节流阀C节流进入冷凝器16,冷凝器16的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冷凝器16的冷剂液经节流阀18节流进入蒸发器17、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三吸收器15提供,形成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9所示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1所示的双效回热吸收-发生系统中,取消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增加溶液节流阀,将第一溶液泵7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调整为第一溶液泵7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将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和第一吸收器3与分汽室6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15和第一吸收器3与分汽室6连通;增加冷凝器、蒸发器、节流阀、新增发生器、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节流阀和新增溶液泵,将第一溶液泵7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调整为第一溶液泵7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D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后新增发生器A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C与冷凝器16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16连通,冷凝器16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8与蒸发器17连通,将第三吸收器5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蒸发器17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5连通,冷凝器16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17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第一发生器1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新增发生器A的驱动热介质,第一吸收器3的稀溶液经第一溶液泵7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进入新增发生器A,冷剂蒸汽流经新增发生器A、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冷凝器16提供冷剂蒸汽,新增发生器A的浓溶液经新增溶液泵D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进入第一发生器1,第一发生器1的浓溶液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进入第二发生器2,流经新增发生器A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再经新增节流阀C节流进入冷凝器16,冷凝器16的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冷凝器16的冷剂液经节流阀18节流进入蒸发器17、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三吸收器15提供,形成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10所示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在图9所示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第二发生器2与外部连通的驱动热介质管路,增加新增第二节流阀,第一发生器1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后第二发生器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E与冷凝器16连通;第一发生器1产生的冷剂蒸汽分别向新增发生器A和第二发生器2提供,冷剂蒸汽流经第二发生器2、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一吸收器3提供冷剂蒸汽,流经第二发生器2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再经新增第二节流阀E节流进入冷凝器16,形成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11所示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9所示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第二发生器,将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与新增第二发生器H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H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取消第二发生器2与外部连通的驱动热介质管路,增加新增第二节流阀,新增第二发生器H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后第二发生器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E与冷凝器16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H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第一发生器1的浓溶液进入新增第二发生器H,驱动热介质流经新增第二发生器H、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二发生器2提供冷剂蒸汽,新增第二发生器H的浓溶液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进入第二发生器2,冷剂蒸汽流经第二发生器2、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一吸收器3提供冷剂蒸汽,流经第二发生器2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再经新增第二节流阀E节流进入冷凝器16,形成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12所示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4所示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第一吸收器3与外部连通的被加热介质管路,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溶液泵,将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16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F连通,新增吸收器F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D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与新增吸收器F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16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F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第一发生器1产生的冷剂蒸汽进入新增吸收器F,新增发生器A浓溶液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进入新增吸收器F、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新增吸收器F的稀溶液经新增溶液泵D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进入新增发生器A,驱动热介质流经新增发生器A、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冷凝器6提供冷剂蒸汽,形成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13所示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4所示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溶液泵、新增冷凝器和新增节流阀,第一发生器1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F连通,新增吸收器F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D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与新增吸收器F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冷凝器G连通,新增冷凝器G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C与冷凝器16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F和新增冷凝器G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第一发生器1产生的冷剂蒸汽分别向冷凝器6和新增吸收器F提供,新增发生器A浓溶液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进入新增吸收器F、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新增吸收器F的稀溶液经新增溶液泵D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进入新增发生器A,驱动热介质流经新增发生器A、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新增冷凝器G提供冷剂蒸汽,新增冷凝器G的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新增冷凝器G的冷剂液经新增节流阀C节流进入冷凝器6,形成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本发明技术可以实现的效果——本发明所提出的双效回热吸收-发生系统与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具有如下的效果和优势:
(1)比较单效回热,双效回热实现了回热用驱动热负荷的两次利用,降低了回热负荷,能够显著提高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的性能指数。
(2)双效回热吸收-发生系统,实现双效回热,充分发挥高温驱动热的作用,充分利用传热温差,提高了系统的热力学完善度。
(3)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回热负荷可调节,使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在变工况运行情况下实现性能指数的最大化。
(4)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一吸收器3的供热负荷可调节,单效回热和双效回热之间的比例可调节,有利于在变工况运行时提高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的性能指数。
(5)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二吸收器、第三吸收器和冷凝器或再加上第一吸收器实现多端供热,有利于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在保持较高性能指数前提下进行大温差供热。
(6)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丰富了吸收式热泵种类和流程,扩展和丰富了吸收式热泵的应用范围,具有很好的创造性、新颖性和实用性。
Claims (18)
1.双效回热吸收-发生系统,主要由第一发生器、第二发生器、第一吸收器、第二吸收器、第三吸收器、分汽室、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第三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所组成;第三吸收器(5)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9)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第二吸收器(4)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8)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第一吸收器(3)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第一发生器(1)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和第一吸收器(3)与分汽室(6)连通,分汽室(6)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2)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三吸收器(5)连通,第一发生器(1)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分汽室(6)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第三吸收器(5)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第一发生器(1)和第二发生器(2)还分别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一吸收器(3)或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吸收器(4)和第三吸收器(5)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双效回热吸收-发生系统。
2.双效回热吸收-发生系统,是在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效回热吸收-发生系统中,取消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增加溶液节流阀,将第一溶液泵(7)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调整为第一溶液泵(7)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将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和第一吸收器(3)与分汽室(6)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15)和第一吸收器(3)与分汽室(6)连通,形成双效回热吸收-发生系统。
3.双效回热吸收-发生系统,主要由第一发生器、第二发生器、第一吸收器、第二吸收器、第三吸收器、第四吸收器、分汽室、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第三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所组成;第三吸收器(5)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9)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第二吸收器(4)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8)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四吸收器(14)连通,第四吸收器(14)还有稀溶液管路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第一吸收器(3)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第一发生器(1)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和第一吸收器(3)与分汽室(6)连通,分汽室(6)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2)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三吸收器(5)连通,第一发生器(1)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分别与第一吸收器(3)和第四吸收器(14)连通,分汽室(6)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第三吸收器(5)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第一发生器(1)和第二发生器(2)还分别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吸收器(4)、第三吸收器(5)和第四吸收器(14)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双效回热吸收-发生系统。
4.双效回热吸收-发生系统,是在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效回热吸收-发生系统中,将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8)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四吸收器(14)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8)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将第一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与第一溶液泵(7)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与第四吸收器(14)连通,第四吸收器(14)再有稀溶液管路与第一溶液泵(7)连通,形成双效回热吸收-发生系统。
5.双效回热吸收-发生系统,是在权利要求3-4所述的任一双效回热吸收-发生系统中,取消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增加溶液节流阀,将第一溶液泵(7)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调整为第一溶液泵(7)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将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和第一吸收器(3)与分汽室(6)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15)和第一吸收器(3)与分汽室(6)连通,形成双效回热吸收-发生系统。
6.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5所述的任一双效回热吸收-发生系统中,增加冷凝器、蒸发器和节流阀,将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16)连通,冷凝器(16)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8)与蒸发器(17)连通,将第三吸收器(5)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蒸发器(17)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5)连通,冷凝器(16)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17)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7.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2、5所述的任一双效回热吸收-发生系统中,增加冷凝器、蒸发器、节流阀、新增发生器、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节流阀,第一溶液泵(7)增设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后新增发生器(A)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C)与冷凝器(16)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16)连通,冷凝器(16)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8)与蒸发器(17)连通,将第三吸收器(5)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蒸发器(17)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5)连通,冷凝器(16)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17)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其中,第二发生器(2)的冷剂蒸汽压高于新增发生器(A)的冷剂蒸汽压时,可在新增发生器(A)的浓溶液管路出口增设新增溶液泵。
8.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2、5所述的任一双效回热吸收-发生系统中,增加冷凝器、蒸发器、节流阀、新增发生器、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节流阀,将第一溶液泵(7)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调整为第一溶液泵(7)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后新增发生器(A)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C)与冷凝器(16)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16)连通,冷凝器(16)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8)与蒸发器(17)连通,将第三吸收器(5)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蒸发器(17)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5)连通,冷凝器(16)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17)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其中,第二发生器(2)的冷剂蒸汽压高于新增发生器(A)的冷剂蒸汽压时,可在新增发生器(A)的浓溶液管路出口增设新增溶液泵。
9.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2、5所述的任一双效回热吸收-发生系统中,增加冷凝器、蒸发器、节流阀、新增发生器、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节流阀和新增溶液泵,将第一溶液泵(7)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调整为第一溶液泵(7)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D)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后新增发生器(A)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C)与冷凝器(16)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16)连通,冷凝器(16)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8)与蒸发器(17)连通,将第三吸收器(5)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蒸发器(17)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5)连通,冷凝器(16)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17)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其中,第二发生器(2)的冷剂蒸汽压高于新增发生器(A)的冷剂蒸汽压时,第一溶液泵(7)可省略。
10.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3-4所述的任一双效回热吸收-发生系统中,增加冷凝器、蒸发器、节流阀、新增发生器、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节流阀,将第一溶液泵(7)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调整为第一溶液泵(7)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之后分别再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和再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后新增发生器(A)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C)与冷凝器(16)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16)连通,冷凝器(16)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8)与蒸发器(17)连通,将第三吸收器(5)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蒸发器(17)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5)连通,冷凝器(16)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17)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其中,第二发生器(2)的冷剂蒸汽压高于新增发生器(A)的冷剂蒸汽压时,可在新增发生器(A)的浓溶液管路出口增设新增溶液泵。
11.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3-4所述的任一双效回热吸收-发生系统中,增加冷凝器、蒸发器、节流阀、新增发生器、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节流阀,将第一溶液泵(7)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调整为第一溶液泵(7)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后新增发生器(A)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C)与冷凝器(16)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16)连通,冷凝器(16)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8)与蒸发器(17)连通,将第三吸收器(5)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蒸发器(17)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5)连通,冷凝器(16)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17)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其中,第二发生器(2)的冷剂蒸汽压高于新增发生器(A)的冷剂蒸汽压时,可在新增发生器(A)的浓溶液管路出口增设新增溶液泵。
12.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3-4所述的任一双效回热吸收-发生系统中,增加冷凝器、蒸发器、节流阀、新增发生器、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节流阀和新增溶液泵,将第一溶液泵(7)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调整为第一溶液泵(7)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D)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后新增发生器(A)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C)与冷凝器(16)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16)连通,冷凝器(16)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8)与蒸发器(17)连通,将第三吸收器(5)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蒸发器(17)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5)连通,冷凝器(16)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17)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其中,第二发生器(2)的冷剂蒸汽压高于新增发生器(A)的冷剂蒸汽压时,第一溶液泵(7)可省略。
13.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7-12所述的任一双效回热吸收-发生系统中,取消第二发生器(2)与外部连通的驱动热介质管路,增加新增第二节流阀,第一发生器(1)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后第二发生器(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E)与冷凝器(16)连通,形成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4.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7、10所述的任一双效回热吸收-发生系统中,增加新增第二发生器,将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与新增第二发生器(H)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H)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取消第二发生器(2)与外部连通的驱动热介质管路,增加新增第二节流阀,新增第二发生器(H)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后第二发生器(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E)与冷凝器(16)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H)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5.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8、11所述的任一双效回热吸收-发生系统中,增加新增第二发生器,将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与新增第二发生器(H)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H)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取消第二发生器(2)与外部连通的驱动热介质管路,增加新增第二节流阀,新增第二发生器(H)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后第二发生器(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E)与冷凝器(16)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H)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6.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9、12所述的任一双效回热吸收-发生系统中,增加新增第二发生器,将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与新增第二发生器(H)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H)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取消第二发生器(2)与外部连通的驱动热介质管路,增加新增第二节流阀,新增第二发生器(H)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后第二发生器(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E)与冷凝器(16)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H)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7.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6所述的任一双效回热吸收-发生系统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溶液泵,将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16)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F)连通,新增吸收器(F)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D)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与新增吸收器(F)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16)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F)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8.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6所述的任一双效回热吸收-发生系统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溶液泵、新增冷凝器和新增节流阀,第一发生器(1)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F)连通,新增吸收器(F)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D)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与新增吸收器(F)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冷凝器(G)连通,新增冷凝器(G)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C)与冷凝器(16)或蒸发器(17)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F)和新增冷凝器(G)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210174714.5A CN102706026B (zh) | 2012-03-23 | 2012-05-23 | 双效回热吸收-发生系统与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210094127 | 2012-03-23 | ||
CN201210094127.5 | 2012-03-23 | ||
CN201210174714.5A CN102706026B (zh) | 2012-03-23 | 2012-05-23 | 双效回热吸收-发生系统与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706026A true CN102706026A (zh) | 2012-10-03 |
CN102706026B CN102706026B (zh) | 2014-12-03 |
Family
ID=468989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210174714.5A Active CN102706026B (zh) | 2012-03-23 | 2012-05-23 | 双效回热吸收-发生系统与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2706026B (zh) |
WO (1) | WO2013138963A1 (zh)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3138963A1 (zh) * | 2012-03-23 | 2013-09-26 | Li Huayu | 双效回热吸收-发生系统与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CN103471282A (zh) * | 2013-04-03 | 2013-12-25 | 李华玉 | 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CN103940142A (zh) * | 2013-04-03 | 2014-07-23 | 李华玉 | 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EP2803923A3 (de) * | 2013-05-15 | 2015-04-01 | Ago Ag Energie + Anlagen | Absorptionsprozess und -maschine |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572884A (en) * | 1994-11-04 | 1996-11-12 |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Research Foundation | Heat pump |
DE19538348C2 (de) * | 1995-10-14 | 1997-11-06 | Absotech Energiesparsysteme Gm | Sorptionswärmewandleranlage mit Zusatzkomponenten zur Steigerung der Nutzleistung bzw. Erweiterung der Grenzen für die Antriebs-, Nutz- oder Kühltemperaturen |
CN1688853A (zh) * | 2002-09-26 | 2005-10-26 | 株式会社荏原制作所 | 吸收式冷冻机 |
US7225634B2 (en) * | 2002-09-27 | 2007-06-05 | Ebara Corporation | Absorption refrigerating machine |
CN101458006A (zh) * | 2009-01-01 | 2009-06-17 | 李华玉 | 一种提高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供热温度的方法与高温型热泵 |
CN101694332A (zh) * | 2009-09-28 | 2010-04-14 | 李华玉 | 回热式三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CN101696832A (zh) * | 2009-09-28 | 2010-04-21 | 李华玉 | 回热式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CN101832677A (zh) * | 2010-04-29 | 2010-09-15 | 李华玉 | 回热式吸收-发生系统与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CN202066245U (zh) * | 2011-03-31 | 2011-12-07 | 浙江大学 | 一种无机械功驱动的吸收式热变换器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4257705A (ja) * | 2003-02-27 | 2004-09-16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吸収ヒートポンプ利用濃縮装置 |
CN100535551C (zh) * | 2007-06-15 | 2009-09-02 | 李华玉 | 两端与多端供热的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
CN101504216B (zh) * | 2009-02-28 | 2011-08-10 | 李华玉 | 复合吸收-发生系统与高效吸收式机组 |
CN102706026B (zh) * | 2012-03-23 | 2014-12-03 | 李华玉 | 双效回热吸收-发生系统与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
2012
- 2012-05-23 CN CN201210174714.5A patent/CN102706026B/zh active Active
- 2012-08-17 WO PCT/CN2012/001101 patent/WO2013138963A1/zh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Patent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572884A (en) * | 1994-11-04 | 1996-11-12 |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Research Foundation | Heat pump |
DE19538348C2 (de) * | 1995-10-14 | 1997-11-06 | Absotech Energiesparsysteme Gm | Sorptionswärmewandleranlage mit Zusatzkomponenten zur Steigerung der Nutzleistung bzw. Erweiterung der Grenzen für die Antriebs-, Nutz- oder Kühltemperaturen |
CN1688853A (zh) * | 2002-09-26 | 2005-10-26 | 株式会社荏原制作所 | 吸收式冷冻机 |
US7225634B2 (en) * | 2002-09-27 | 2007-06-05 | Ebara Corporation | Absorption refrigerating machine |
CN101458006A (zh) * | 2009-01-01 | 2009-06-17 | 李华玉 | 一种提高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供热温度的方法与高温型热泵 |
CN101694332A (zh) * | 2009-09-28 | 2010-04-14 | 李华玉 | 回热式三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CN101696832A (zh) * | 2009-09-28 | 2010-04-21 | 李华玉 | 回热式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CN101832677A (zh) * | 2010-04-29 | 2010-09-15 | 李华玉 | 回热式吸收-发生系统与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CN202066245U (zh) * | 2011-03-31 | 2011-12-07 | 浙江大学 | 一种无机械功驱动的吸收式热变换器 |
Cited By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3138963A1 (zh) * | 2012-03-23 | 2013-09-26 | Li Huayu | 双效回热吸收-发生系统与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CN103471282A (zh) * | 2013-04-03 | 2013-12-25 | 李华玉 | 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CN103471281A (zh) * | 2013-04-03 | 2013-12-25 | 李华玉 | 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CN103486757A (zh) * | 2013-04-03 | 2014-01-01 | 李华玉 | 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CN103940142A (zh) * | 2013-04-03 | 2014-07-23 | 李华玉 | 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WO2014161368A1 (zh) * | 2013-04-03 | 2014-10-09 | Li Huayu | 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WO2014161367A1 (zh) * | 2013-04-03 | 2014-10-09 | Li Huayu | 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CN103471281B (zh) * | 2013-04-03 | 2015-11-25 | 李华玉 | 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CN103471282B (zh) * | 2013-04-03 | 2015-11-25 | 李华玉 | 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CN103486757B (zh) * | 2013-04-03 | 2016-02-03 | 李华玉 | 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CN103940142B (zh) * | 2013-04-03 | 2016-08-17 | 李华玉 | 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EP2803923A3 (de) * | 2013-05-15 | 2015-04-01 | Ago Ag Energie + Anlagen | Absorptionsprozess und -maschine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13138963A1 (zh) | 2013-09-26 |
CN102706026B (zh) | 2014-12-0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586891B (zh) | 回热式发生-吸收系统与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2419026B (zh) | 吸收式热源变温器 | |
CN101776344B (zh) | 回热式发生-吸收系统与基于其上的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3851823B (zh) | 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2095273A (zh) | 双发生-双吸收系统与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2287961A (zh) | 三发生-三吸收系统与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2706026A (zh) | 双效回热吸收-发生系统与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3017398A (zh) | 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3471282B (zh) | 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3148631B (zh) | 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2353173A (zh) | 分级发生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2338498B (zh) | 分级发生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3175331B (zh) | 分路循环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 |
US9897352B2 (en) | Hierarchy condensation third-type absorption heat pump | |
CN102519166B (zh) | 分段吸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2425878A (zh) | 第三类吸收-发生系统与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2353172B (zh) | 回热式双效与三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4006567A (zh) | 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2635971B (zh) | 双效回热吸收-发生系统与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3148630B (zh) | 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2706027B (zh) | 双效回热吸收-发生系统与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3940142B (zh) | 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2635970B (zh) | 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1799221B (zh) | 双效与多效及其基础上的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 |
CN102645051B (zh) | 双效回热吸收-发生系统与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