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156765B - 眼部用美容器具 - Google Patents

眼部用美容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156765B
CN103156765B CN201210506781.2A CN201210506781A CN103156765B CN 103156765 B CN103156765 B CN 103156765B CN 201210506781 A CN201210506781 A CN 201210506781A CN 103156765 B CN103156765 B CN 10315676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using
heater
mentioned
eye
sk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506781.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156765A (zh
Inventor
小栗一也
松井绚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Holding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15676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5676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15676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5676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ercussion Or Vibration Massage (AREA)
  • Devices For Medical Bathing And Washing (AREA)
  • Thermotherapy And Cooling Therapy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眼部用美容器具。该眼部用美容器具(1)具有:壳体(12),其具有用于在眼部前方形成加湿空间(S)的凹部15;加热器(4),其设置在壳体(12)内;液体保持构件(30),该液体保持构件内的液体被加热器(40)加热而生成热雾,并用于将该热雾供给到凹部(15);肌肤抵接面(17),其设置在壳体(12)上,用于与眼睛下方的肌肤相抵接;以及传热板(41),其设置在壳体(12)内,用于将加热器(40)的热量传递到肌肤抵接面(17)。

Description

眼部用美容器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实现使用者的眼部美容的眼部用美容器具。
背景技术
以往的眼部按摩器具有覆盖使用者的眼部的布状的眼罩、配置在眼罩与盖之间的、用于对眼部施加热的加热器、施加振动的振动产生器、及施加压力的气囊及气囊用泵以及安装用带。(参照日本实用新型登记第3115942号)。
在上述眼部按摩器中,利用布状的眼罩将热、振动、压力施加给眼部。因而,存在有不能够高效地将热、振动施加给眼部这样的问题点。
另外,在上述眼部按摩器中,针对眼部的美容效果并不充分。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复合的美容方法能够高效地获得加倍的美容效果的眼部用美容器具。
本发明的基于一技术方案的眼部美容器具具有:壳体,其具有用于在眼睛前方形成空间的凹部;加热器,其设置在上述壳体内;液体保持构件,其被上述加热器加热而生成热雾,并用于将该热雾供给到上述凹部内;肌肤抵接面,其设置在上述壳体上,用于与眼睛下方的肌肤相抵接;以及传热板,其设置在上述壳体内,用于将上述加热器的热量传递到上述肌肤抵接面。
一例的眼部美容器具在上述壳体内具有使上述肌肤抵接面振动的振动产生器。
在一例中,上述传热板和上述加热器收纳在上述壳体内的封闭空间内,上述振动产生器配置在上述封闭空间的外部,而且安装在形成上述封闭空间的分隔壁上。
在一例中,上述分隔壁具有使上述传热板与上述肌肤抵接面的背面相抵接的突起。
在一例中,上述突起具有与肌肤抵接面相抵接的球面状的顶端。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通过复合的美容方法高效地发挥加倍的美容效果的眼部用美容器具。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一实施方式的眼部用美容器具的使用状态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眼部用美容器具的俯视图。
图3是表示眼部用美容器具的主视图。
图4是表示眼部用美容器具的后视图。
图5是表示眼部用美容器具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表示眼部用美容器具的使用状态的剖视图。
图7是表示眼部用美容器具的内部结构的剖视图。
图8是眼部用美容器具的沿着图7中的A-A线的剖视图。
图9是眼部用美容器具的沿着图7中的B-B线的剖视图。
图10是表示眼部用美容器具的立体图。
图11是取下了衬垫的眼部用美容器具的立体图。
图12是表示眼部用美容器具的立体图。
图13是表示供水板的把持部的立体图。
图14是表示加热器、传热板、加热器罩的分解立体图。
图15是表示加热器、传热板、加热器罩的分解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眼部用美容器具具有:壳体,其具有用于在眼部前方形成加湿空间的凹部;加热器,其设置在壳体内;液体保持构件,该液体保持构件内的液体被该加热器加热而生成热雾,并用于将该热雾供给到凹部;肌肤抵接面,其设置在壳体上,用于与眼睛下方的肌肤相抵接;以及传热板,其设置在壳体内,用于将加热器的热量传递到肌肤抵接面。
根据该构造,由于液体保持构件内的液体被加热器加热而向凹部供给热雾,并且利用加热器的热量变热了的肌肤抵接面与眼睛下方的肌肤相抵接,因此一边对眼部的肌肤进行湿润和保湿,一边促进眼睛下方的肌肤的血液循环。
眼部美容器具还能够具有配置在壳体内并用于使肌肤抵接面振动的振动产生器。在该情况下,由于热量与振动从肌肤抵接面向眼睛下方的肌肤传递,因此促进眼睛下方的肌肤的血液循环。
以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眼部用美容器具1。在以下说明中,“前”“后”“左”“右”“上”“下”是相对于佩戴了眼部用美容器具的使用者来说的各方向。
如图1~图6所示,在眼部用美容器具(以下,有时也简称作“美容器具”)1中,在壳体12上安装有用于与佩戴了美容器具1的使用者的眼部相抵接的由弹性材料构成的衬垫21。罩11安装在壳体12上。壳体12例如能够由刚性材料形成。
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美容器具1通过将安装在壳体12的左端与右端的安装带20戴在使用者的头后部而能够以覆盖眼睛及眼的周围方式佩戴美容器具1。
如图4、图8及图9所示,凹部15能够左右对称地形成。衬垫21可装卸地以包围凹部15的上侧、左侧及右侧的方式安装在壳体12上。如图1和图6所示,在佩戴了美容器具1的状态下,使用者的眼部上侧、左侧及右侧被衬垫21覆盖。衬垫21的周缘部作为与使用者的眼部上侧、左侧及右侧的肌肤相抵接的抵接面22发挥作用。衬垫21包括形成在与抵接面22相反一侧的、用于将衬垫21安装在壳体12上的安装面23。
如图4~图6所示,凹部15与佩戴了美容器具1的使用者的两眼相对,并且形成为在与使用者的鼻梁对应的中央位置具有较窄的部分的对称形状。
在佩戴美容器具1时,若衬垫21的抵接面22与使用者的眼睛周围相抵接,则壳体12的凹部15的开口边缘部延伸至与使用者的眼周围的肌肤相接触的衬垫21。在凹部15的内表面与使用者的眼部之间以及衬垫21的抵接面22与使用者的眼部之间形成有加湿空间S(参照图6)。该加湿空间S能够获得仅在比眼睛靠下方的部位经由与鼻梁对应的位置的间隙与外部相连通的几乎封闭的空间。
在优选例中,衬垫21的抵接面22具有的形状为,对许多男女的额头周围的形状进行取样获得的平均形状,并将该平均形状以与标准的女性脸部的大小对应的方式相似地缩小后所得到的形状。衬垫21的材料考虑到对脸部的舒适感、摘戴的容易性、污垢的易清洁性和耐久性而优选为硅橡胶。如图8所示,通常抵接面22比安装面23薄。例如,抵接面22的厚度为大约1mm以下。
如图5所示,在衬垫21的安装面23上设有多个突起24。多个突起24分别与设置在壳体12的外缘部上的多个安装孔14相对应。各个突起24能够形成为具有比对应的安装孔14大的外周尺寸。通过将突起24弹性嵌合在对应的安装孔14内,将衬垫21安装在壳体12上。通过从安装孔14中取下突起24,能够将衬垫21从壳体12上卸下。
如图5所示,在壳体12的左端和右端形成有钩部13。在两钩部13上,根据需要分别安装有橡胶带等安装带20的端部。例如,如图1所示,使用者能够在使美容器具1的衬垫21与眼部相抵接的状态下将安装带20戴在头后部。安装带20作为用于将衬垫21固定为与使用者的眼部相抵接的状态以使得美容器具1不会从眼部上掉落的固定构件发挥作用。
例如,在使用者仰头的状态下使美容器具1的衬垫21从上方与眼部相抵接而使用美容器具1的情况下,也可以省略安装带20。
罩11以覆盖壳体12的两钩部13的方式延伸设置,在使用时,钩部13未露出。在图2~图6中省略了安装带20的图示。
如图4所示,液体保持构件能够是以能够装卸的方式嵌装在壳体12的凹部15内的里侧部分的、具有与凹部15的周缘形状相似的外缘形状的供水板30。
在图2所示的例子中,罩11的上表面的平面形状呈大致月牙状。罩11的上表面能够由有色透明的合成树脂形成。罩11的上表面作为操作部和显示部发挥作用。在罩11的上表面上形成有开关50。
开关50的上端安装为不从罩11的上表面突出,以使得即使在将美容器具1以上下稍微颠倒的状态放置在水平面上的情况下也不会误操作开关50。
如图5所示,控制基板51以由壳体12保持的状态收纳在罩11内,配设在罩11的上表面的下方。控制基板51包括控制电路和根据美容器具1的动作状态进行点亮的LED。在一例中,LED的点亮状态利用透过罩11的上表面的光进行识别。
如图5所示,在壳体12上设有加热器40。在图示的例子中,壳体12具有与凹部15相对应的加热面16,加热器40以加热面16位于该加热器40与凹部15之间的方式设置或支承在壳体12上。优选的是,加热器40与加热面16相抵接。加热器40例如呈片状。
如图6、图9及图14所示,加热器40与由铝板形成的传热板41相连接。传热板41将由加热器40产生的热量传递到壳体12的肌肤抵接面17。肌肤抵接面17形成在壳体12的凹部15的下方,能够包括之间隔着与鼻梁相对的位置相互对称的左部分和右部分。
如图15所示,在传热板41上设有间接地检测加热器40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42。温度传感器42的温度检测信号供给到上述控制电路,该控制电路控制供给到加热器40的电流,以使得加热器40的温度不会超过预先设定的温度。
如图5、图7、图8所示,在控制基板51上设有电池盒52,在该电池盒52内保持有能够充电的电池53。上述控制电路和加热器40以电池53为电源进行动作。
如图5和图9所示,在壳体12内,在肌肤抵接面17附近设有作为振动产生器的振动马达54。振动马达54直接或间接地使肌肤抵接面17振动。振动马达54的动作由上述控制电路控制。在图示的例子中,振动马达54通过安装在其输出轴上的偏心砝码54a的旋转而产生振动,该振动传递到肌肤抵接面17。
如图8所示,在壳体12的下表面上设有插座插入口29。如图3所示,将AC适配器的插座56插入插座插入口29内,能够对电池53充电。插座插入口29配置为在将美容器具1放置在水平面上的状态下朝向斜下方。例如,即使有水从上方淋到静置状态的美容器具1的情况下、或者在从供水板30滴下的水流落至壳体12的下表面的情况下,该水也难以进入插座插入口29内。
如图3、图4所示,在罩11的下表面上设有腿部28,在将美容器具1放置在水平面上的情况下,不会对插座插入口29和插座56施加载荷。
由于作为对美容器具1的重心带来影响的重物的电池53在壳体12内部配置在与衬垫12相反的一侧(在图8中为左侧),因此在美容器具1颠倒的情况下,壳体12的外表面自动地朝下,凹部15的开口朝上。因而,从供水板30滴下的水难以从凹部15洒出。
接着,说明雾产生装置。如图4、图5、图8及图9所示,雾产生装置具有加热器40和供水板30。
在供水板30上形成有利用表面张力保持作为液体的水的许多贯通孔32。优选的是,各个贯通孔32贯通供水板30。供水板30能够由例如聚碳酸酯或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等具有耐热性、耐蒸气性的合成树脂形成。
如图4所示,供水板30的贯通孔32形成在当将美容器具1佩戴在脸庞上时与使用者的眼睛相对的区域,但是在与两眼之间的鼻梁相对的位置未形成供水板30的贯通孔32。在另一例中,贯通孔32以高密度形成在与眼睛相对的区域,稀疏地形成在与鼻梁相对的位置。供水板30具有设置在与鼻梁相对的中央部的把持部31。
供水板30具有与眼部相对的雾放出面30a和位于与该面30a相反的一侧、并被加热器40加热的受热面30b。优选的是,各个贯通孔32形成为供水板30的靠雾放出面30a侧的直径与靠受热面30b侧的直径相同或比靠受热面30b侧的直径大。在一例中,为了充分地确保表面张力,各个贯通孔32的直径确定为0.5mm~1.5mm左右。
当加热器40被激活时,加热器40对壳体12的加热面16和与该加热面16相抵接的供水板30进行加热。保持在贯通孔32内的水被加热而生成热雾。该热雾从供水板30向凹部15内放出,并向使用者的眼部供给。优选的是,供水板30与加热面16贴合。
如图4、图8及图9所示,在壳体12的凹部15的顶面上,在与加热面16隔开了供水板30的板厚的位置设有至少一个上侧凸部18a。如图10和图13所示,在壳体12上设有与形成在供水板30的把持部31两侧的钩相卡合的下侧凸部18b。
当供水板30与凸部18a、18b卡合时,供水板30保持为与加热面16贴合的状态。例如,在使供水板30以朝向加热面16凸起的方式弯曲的状态下,只要使供水板30与凸部18a、18b卡合,则贯通孔32的较多区域就与加热面16可靠地贴合,促进了雾的产生。
如图8所示,供水板30的把持部31从加热面16离开。供水板30的中央部的宽度较窄。如图8和图13所示,在供水板30的中央部形成有用于减小表面积的孔30c。因而,热量和水难以传递到把持部31。
在一例中,保持在供水板30的全部贯通孔32中的水的量设为能够产生使用一次美容器具1所需的雾的量。即,在使用了该美容器具1一次之后,使水基本上不残留在供水板30上,稍微残留的水能够仅靠加热面16的余热就可干燥,抑制了杂菌、霉菌的产生。
加热器40为了在左右眼附近高效地产生雾而形成为与供水板30的左侧部和右侧部对应的位置的发热量升高。在优选例中,印刷在片状的加热器40上的电热线能够形成为每单位面积的发热量在与供水板30的左侧部和右侧部对应的位置达到最高。
另外,在加热器40的中间部,通过增大电热线的截面积并降低电阻,从而抑制了中间部的发热量。在另一例中,为了抑制加热器40的中间部的发热量,在加热器40的中间部设有散热板。在另一其他例中,加热器40分割为左侧部分与右侧部分,这两部分之间利用电阻值较低的通电材料相连接。
为了抑制供水板30的中间部的温度,在一例中,加热面16的与加热器40的中间部对应的局部形成得较厚。在另一例中,在与加热器40的中间部对应的位置,在供水板30中间部与加热面16之间设有间隙。
接着,说明对眼部施加热量的热量施加装置。
加热器40在与加热面16相反一侧的面上贴合有传热板41。如图5和图14所示,在壳体12上安装有加热器罩49。在该加热器罩49上形成有朝向传热板41突出的许多突起61。突起61朝向加热器40按压传热板41而使其与加热器40贴合。
突起61具有例如半球状或球状的顶端。突起61在确保用于充分地按压传热板41的强度的同时,减小传热板41与加热器罩49之间的接触面积并减小从传热板41向加热器罩49的热传导。
传热板41包括与加热器40贴合的基端部分和与壳体12的肌肤抵接面17邻接的末端部分。在图示的例子中,右侧的传热板41与右侧的肌肤抵接面17相对应,左侧的传热板41与左侧的肌肤抵接面17相对应。各个传热板41在与加热器40贴合的基端部分的下方沿着凹部15的下表面向水平方向弯折,未与壳体12相抵接地延伸设置至壳体12的肌肤抵接面17附近,而且形成有沿着肌肤抵接面17向下方延伸的5片梳齿或分割平板43a、43b。
壳体12的肌肤抵接面17是朝向脸庞凸起的曲面,肌肤抵接面17的背面的形状是与该曲面对应的凹曲面。因此,为了使传热板41与肌肤抵接面17的背面贴合,以沿着凹曲面的方式形成有5片分割平板43a、43b以构成凸曲面的一部分。
分割平板43a、43b形成为长度根据位置而连续地发生变化。分割平板43a、43b的片数并不限定于5片,在另一例中,能够为3片~10片左右。
在传热板41的分割平板43a、43b上,为了提高与壳体12的肌肤抵接面17的背面之间的贴合性,也可以涂布有导热性润滑脂。
如图14所示,在加热器罩49上形成有朝向肌肤抵接面17的背面按压上述分割平板43a、43b的突起62。分割平板43a、43b被突起62按压而与肌肤抵接面17的背面贴合。突起62能够与将传热板41朝向加热器40按压的突起61相同地构成。
在位于壳体12的中央部侧的分割平板43b的基端部或弯折边缘附近,形成有沿着该分割平板43b的弯曲边缘的长孔45。该长孔45是为了使从加热器40到各个分割平板之间的热传导距离大致相等而形成的。
根据这种结构,分割平板43a的温度与其他分割平板43b的温度相等或比其他分割平板43b的温度高。
温度传感器42安装在传热板41的多个分割平板中的位于中央的分割平板43a的长边方向的中央部上,以能够测量或推测与比眼窝靠下方的脸颊部对应的位置的温度。虽然依赖于眼窝的大小,但是肌肤抵接面17至少在比上下方向中央部靠下方的位置与脸颊部相抵接,因此优选的是,在与该脸颊部对应的位置配设有温度传感器42。
由于肌肤抵接面17为曲面,因此肌肤抵接面17能够在与分割平板43a对应的位置以最高的按压力按压肌肤,因此易于向肌肤传递热量。此外,由于分割平板43a的温度与分割平板43b的温度相同或在分割平板43b的温度以上,因此分割平板43a与分割平板43b相比易于提高肌肤的温度。根据这种情况,在分割平板43a上安装有温度传感器42。
由于壳体12的凹部15的位置和宽度与肌肤抵接面17的位置和宽度是根据眼窝的平均大小而设计的,因此肌肤抵接面17的上部棱线部与肌肤相接触的情况较少。即使在肌肤抵接面17的上部棱线部与肌肤相接触的情况下,由于上部棱线部是不怎么作用有按压力的部位,因此从上部棱线部向肌肤的热传导也较少。
由于传热板41在除了分割平板43a、43b的部分未与壳体12相接触,因此热量难以从壳体12的除了肌肤抵接面17的其他部分向肌肤传递。由于肌肤上未传递有过量的热量,因此安全性较高。
如图15所示,利用设置在分割平板43a上的、用于上下定位的凸部46和弯折的爪44,固定温度传感器42。由于凸部46和爪44是对分割平板43a进行加工而形成的,因此与使用除分割平板43a以外的元件固定温度传感器42的情况相比,能够将热传导损失抑制得较低。
在未图示的另一例中,通过从加热器罩49突出的突起将温度传感器42按压在分割平板43a上,从而将温度传感器42固定在分割平板43a上。在另一其他例中,借助于夹持在加热器罩49与温度传感器42之间的橡胶、海绵等弹性体,将温度传感器42固定在分割平板43a上。出于热传导损失少的方面考虑,优选图示的例子。
传热板41的板厚根据加热器40的输出性能适当地确定,但是在该实施方式中为0.3mm。期望传热板41的板厚根据向加热器40供给的电力而处于0.2mm~2.0mm左右的范围内。例如优选的是,传热板41将加热器40的热量经由肌肤抵接面17迅速地传递到肌肤。但是,若传热板41的厚度不足,则传热板41的热容量变小而难以保持期望的温度。另一方面,若传热板41的厚度过大,则传热板41的热容量增大,热量难以迅速地传递至分割平板43a、43b。当分割平板43a的温度超过上限时,即使加热器40的通电停止,由于温度的过冲较大,因此温度也不会迅速地下降,不能够稳定地向肌肤供给舒适温度的热量。因而,优选的是,在如上所述的板厚范围内选择最佳的板厚。
接着,说明对肌肤施加振动的振动施加装置。
如图5、图6及图9所示,振动施加装置包括利用从控制基板51上的控制电路供给的控制电流进行动作的振动马达54。振动马达54在壳体12的内部,配置在肌肤抵接面17附近。振动马达54例如能够固定在加热器罩49上。
在图示的例子中,加热器罩49呈与传热板41相同的弯曲形状,与传热板41隔开规定间隔地配设。借助于从加热器罩49突出的保持片,振动马达54被保持为在输出轴的轴向和径向上不能够移动。以与加热器罩49的保持片相对的方式从马达罩55上突出有保持片。若利用螺钉将马达罩55固定在加热器罩49上,则振动马达54被固定为夹持在马达罩55与加热器罩49之间的状态。
根据这种结构,由于振动马达54未隔着橡胶等弹性缓冲材料地固定在马达罩55与加热器罩49之间,因此振动马达54所产生的振动未明显衰减地经由加热器罩49传递到壳体12的肌肤抵接面17。
如图15所示,由于用于保持振动马达54的上述保持片在加热器罩49上形成在位于凹部15下方的中间部、即水平部上,因此加热器罩49的刚性提高,加热器罩49易于将振动马达54的振动传递到壳体12。
加热器罩49是在与加热器40相反的一侧覆盖传热板41的隔热构件。在壳体12上形成有沿着加热器40和传热板41的外形并且朝向加热器40和传热板41突出的肋63。当加热器罩49固定在壳体12上时,加热器罩49抵接在该肋63的顶端边缘。这样,利用壳体12与加热器罩49形成了收纳加热器40和传热板41的封闭空间C。
如图5所示,也可以是,在肋63的顶端边缘形成有多个台阶部64,在加热器罩49的周缘部形成有与肋63相嵌合的定位凸部65。通过使定位凸部65与台阶部64相卡合,从而使加热器罩49被定位而难以偏移,封闭空间C的密闭性提高。
如上所述,在分割平板43a、43b上能够涂布有导热性润滑脂。一般的导热性润滑脂包含硅,被加热而挥发的硅有时附着在电接点部而引起接点不良。但是,在实施方式中,由于分割平板43a、43b处于封闭空间C内,因此从分割平板43a、43b的导热性润滑脂挥发的硅不会对处于封闭空间C外的振动马达54和控制电路等带来不良影响。
振动马达54的转速由从上述控制电路供给来的信号进行控制。控制电路随着开关50的操作而能够输出与从多个动作模式中选择的动作模式对应的信号。多个动作模式也可以包括组合了多个振动方式而成的一个动作模式。在非限定的例子中,每当按下开关50时,模式被切换。
说明雾产生装置、热量施加装置及振动施加装置的控制部。
控制部作为主要部分具有收纳在壳体12与罩11之间的电池盒52、设置在电池盒52内的电池53以及设置在电池盒52上方的控制基板51。
电池53是能够充电的蓄电池,通过经由插座56向设置在壳体12上的插座插入口29内插入AC适配器(未图示)而能够充电。
上述控制电路借助于从电池53供给的电力进行动作,控制加热器40和振动马达54。根据开关50的按压操作和从温度传感器42供给来的温度检测信号,控制电路向振动马达54供给信号并控制转速,输出用于使与加热器40连接的开闭器动作的信号,控制加热器40的发热动作。
接着,说明眼部用美容器具的作用。
当使用眼部用美容器具1时,如图1所示,以利用衬垫21包围眼部的方式佩戴美容器具1。在未使用安装带20的情况下,如图6所示,使衬垫21的抵接面22从额头接触至鬓角,在使壳体12的肌肤抵接面17与脸颊相接触的状态下,仰起脸等,保持美容器具1不会从眼部错位。
在优选例中,衬垫21是硅橡胶等弹性材料,抵接面22的厚度约为1mm以下,由于抵接面22比向壳体12安装的安装面23的厚度(约2mm)薄,因此抵接面22容易变形。因此,即使使用者的脸较大,只要将美容器具1放在脸上并朝上,衬垫21的抵接面22就会因美容器具1的自重而向外侧扩展并与脸庞贴合。
在另一例中,也可以准备例如小尺寸、标准尺寸、大尺寸那样的大小不同的多种衬垫。通过与使用者的脸大小相匹配地更换衬垫,也可以确保贴合性。在脸极大或极小、仅靠美容器具1的重量未充分地贴合的情况下,也可以使用安装带20使衬垫21的抵接面22与脸庞贴合。
由于安装安装带20的钩部13被罩11覆盖,因此不管是在误使美容器具1落下的情况下还是在以任意姿势放置美容器具1的情况下,由于直接作用在钩部13上的载荷减轻,因此能够防止钩部13破损。
由于衬垫21的外缘部分和壳体12与衬垫21之间的嵌合部分几乎被罩11覆盖,因此同样能够防止在这些部分作用有无用的载荷。因而,即使在长时间放置美容器具1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衬垫21变形。
由于作为对美容器具1的重心带来影响的重物的电池53在壳体12内配置在与衬垫12相反的一侧,因此当将美容器具1放置在水平面上时,凹部15的开口易于朝上。因而,衬垫21的薄壁部从水平面浮起,防止衬垫21变形。
在使用时,若按压开关50而使美容器具1接通,则控制电路开始向加热器40通电。加热器40对壳体12的加热面16进行加热,保持在供水板30的贯通孔32内的水被加热,生成热雾。
该热雾从供水板30的雾放出面30a向加湿空间S内放出。由于贯通孔32在供水板30上以高密度或集中形成在与眼部相对的区域,因此热雾集中供给到使用者的眼部。
在各个贯通孔32的直径为朝向供水板30的雾放出面30a去而变大的例子中,由于贯通孔32内部的热交换面积越靠近雾放出面30a变得越大,因此蒸气化效率提高。其结果,能够缩短从加热器40开始发热到产生热雾的时间。
从贯通孔32放出的高温的热雾一边在几乎封闭的加湿空间S内浮游一边朝向使用者的眼部移动。在该移动过程中,雾冷却至合适的温度。因而,高温的热雾不会直接吹到眼部的肌肤上。
合适温度的热雾附着在眼部的肌肤上。这样,对眼部的肌肤进行湿润,因此能够实现眼部的肌肤的湿润及保湿、干燥的抑制、肌理细腻的提高、促进血液循环恢复疲劳。
控制电路为了使适度的雾产生而对加热器40的温度进行控制。在优选例中,加热器40的温度被控制为雾温度处于35℃~45℃(期望39℃~44℃)的范围内、雾量处于10mg/分钟~100mg/分钟(期望10mg/分钟~60mg/分钟)的范围内。
为了节电及避免低温烫伤,控制电路也可以在从开始通电起经过了规定时间(例如12分钟)时切断对加热器40的通电。
若加热器40发热,则与加热器40贴合的传热板41被加热。加热器40的热量从传热板41的分割平板43a、43b经由壳体12的肌肤抵接面17传递到眼睛下方部分的肌肤。传热板41配设在由壳体12与加热器罩49围成的封闭空间C内,未与加热器40和壳体12的除肌肤抵接面17以外的部位相接触。因而,来自传热板41的无用的散热被阻止或减少,传热板41将加热器40的热量高效地传递到肌肤抵接面17。
在优选例中,开始向加热器40通电,并且开始向振动马达54通电。由振动马达54产生的振动经由加热器罩49的突起62和分割平板43a、43b传递到壳体12的肌肤抵接面17。振动马达54的振动经由加热器罩49的外缘和壳体12的肋63传递到肌肤抵接面17。通过这样的传递路径,振动高效地传递到肌肤抵接面17。
与由布、橡胶等软质的材料形成相比,肌肤抵接面17优选由硬质的材料形成。在硬质的肌肤抵接面17直接压紧在肌肤上的情况下,由振动马达54产生的振动未被肌肤抵接面17衰减就传递到肌肤。
由于衬垫21在凹部15的上方和侧方以包围凹部15的方式与脸庞相抵接,因此肌肤抵接面17也不会因壳体12的振动而相对于肌肤偏移。
通过肌肤抵接面17的振动,能够获得对使用者的眼部适度的按摩效果,有助于促进眼部的血液循环。特别是由于振动集中传递到易于形成熊猫眼(periorbital dark circles:眼周的黑眼圈)的眼睛下方的肌肤,因此消除熊猫眼的效果较大。
根据实施方式,能够获得以下效果。
(1)美容器具1利用雾产生装置所产生的热雾、热量施加装置所产生的热量、振动施加装置所产生的振动能够对眼部进行湿润并且对眼部实施适度的按摩。因而,美容器具1适合于促进眼部的血液循环和消除眼部疲劳及眼睛下方的熊猫眼。
(2)使设置在硬质材料的壳体12上的肌肤抵接面17与眼睛下方的肌肤相抵接,利用安装在壳体12上的软质材料的衬垫21覆盖眼部侧方和上方并在眼部前方形成加湿空间S。因而,能够抑制从雾产生装置的供水板30供给到加湿空间S内的热雾从该空间S泄漏的情况,能够提高针对眼部的肌肤的加湿效果和温热效果。
(3)肌肤抵接面17形成在作为硬质构件的壳体12上且在肌肤抵接面17与眼睛下方的肌肤直接抵接的状态下,由于振动马达54使肌肤抵接面17振动,因此振动高效地传递到眼睛下方的肌肤。
(4)加热器40和将由加热器40产生的热量传递到肌肤抵接面17的传热板41收纳在被壳体12与加热器罩49覆盖的封闭空间C内。由于振动马达54配置在封闭空间C的外部,而且安装在作为分隔壁发挥作用的加热器罩49上,因此能够防止由加热器40的热量引起的振动马达54过热。因而,能够提高振动马达54的可靠性。
(5)片状的加热器40实质上与传热板41和加热面16相抵接,而未与其他元件有实质接触。因而,加热器40的热量分别经由传热板41和加热面16高效地传递到肌肤抵接面17和供水板30。
(6)由于将振动马达54和控制基板51安装在了封闭空间C的外部,因此从涂布在传热板41与肌肤抵接面17的背面之间的导热性润滑脂挥发出来的硅不会对振动马达54和控制电路等带来不良影响。
(7)由于利用形成在加热器罩49上的突起61将传热板41按压在加热器40上,因此能够将由加热器40产生的热量高效地传递到传热板41。
(8)由于利用形成在加热器罩49上的突起62将传热板41的分割平板43a、43b按压在肌肤抵接面17的背面上,因此能够从传热板41向肌肤抵接面17高效地传递热量。
(9)能够将从振动马达54传递到加热器罩49的振动经由突起62高效地传递到壳体12的肌肤抵接面17。
(10)由于突起61、62具有半球状的顶端,因此突起61、62的顶端与传热板41之间的接触面积变小,从传热板41向加热器罩49的热传导受到抑制,同时能够产生用于将传热板41按压在加热器40和肌肤抵接面17的背面上的充分的按压力。
(11)由于衬垫21由软质且具有弹性的硅橡胶形成,因此衬垫21易于与脸庞贴合。
(12)由于使衬垫21的抵接面22部分的壁厚变薄了,因此易于与脸庞贴合。
(13)由于衬垫21相对于壳体12能够装卸,因此从壳体12上卸下衬垫21进行清洗也是较容易的。
(14)由于在衬垫21的外侧将安装安装带20的钩部13设置在壳体12上,因此能够利用安装带20将衬垫21的两侧按压在脸庞上,能够使衬垫21与脸庞贴合。
(15)由于供水板30相对于壳体12能够装卸,因此能够容易地卸下供水板30进行清洗。
(16)供水板30在两眼之间具有相对的窄幅部分,加热器40的在与该窄幅部分相对的位置处的发热量受到抑制。在供水板30的窄幅部分形成有把持部31。因而,能够抑制供水板30的窄幅部分的温度,能够防止在使用者的鼻梁附近施加过度的热量,并且能够在使用后握持把持部31容易地从壳体12上卸下供水板30。
(17)供水板30的中央部形成为窄幅,在该窄幅的中央部未设有保持水的贯通孔32。因而,水不会漏到使用者的鼻梁上,能够重点向眼部周围供给热雾。
(18)由于在供水板30的窄幅部分形成有孔30c,并且把持部31沿从壳体12的加热面16离开的方向延伸设置,因此热量难以传递到把持部31。因而,能够在使用后握持把持部31容易地卸下供水板30。
(19)在使供水板30以朝向加热面16侧凸起的方式弯曲的状态下,只要使供水板30与壳体12的凸部18a、18b卡合,就能够通过简单的安装操作使贯通孔32的较多部分可靠地与加热面16贴合。
(20)由于作为重物的电池53位于壳体12后部,因此在美容器具1颠倒的情况下,壳体12的外表面自动地朝下,凹部15的开口朝上。因而,从供水板30滴下的水难以从凹部15洒出。
(21)插座插入口29在将美容器具1放置在水平面上的状态下朝向斜下方露出。因而,即使在美容器具1的静置状态下有水从上方淋下的情况下、或者在从供水板30滴下的水流落至壳体12的下表面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该水进入插座插入口29内。
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如下所述进行变更。
·传热板41的材质优选为铝,但是只要是热传导优异的材质就不特别限定,例如也可以是铜、金、银、铂、铍、钨、镁、钼、铁、镍、钯、铅等热传导优异的金属、铝合金、不锈钢、镁合金、合金钢、镍合金、铜合金、铁合金等合金。
·电源并不限定于能够充电的电池53,也可以是干电池或商用电源。
·突起61、62也可以没有球面、半球面那样的曲面状的顶端,例如可以是多棱锥状。也可以使隔热材料夹设在突起61、62的顶端与传热板41之间。

Claims (5)

1.一种眼部用美容器具,其中,该眼部用美容器具具有:
壳体,其具有用于在眼睛前方形成加湿空间的凹部;
加热器,其设置在上述壳体内;
液体保持构件,其被上述加热器加热而生成热雾,并将该热雾供给到上述凹部;
肌肤抵接面,其设置于上述壳体,用于与眼睛下方的肌肤相抵接;以及
传热板,其设置在上述壳体内,用于将上述加热器的热量传递到上述肌肤抵接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眼部用美容器具,其中,
该眼部用美容器具还具有配置在上述壳体内、并用于使上述肌肤抵接面振动的振动产生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眼部用美容器具,其中,
上述传热板和上述加热器收纳在上述壳体内的封闭空间内,
上述振动产生器配置在上述封闭空间的外部,而且安装于形成上述封闭空间的分隔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眼部用美容器具,其中,
上述分隔壁具有使上述传热板与上述肌肤抵接面的背面相抵接的突起。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眼部用美容器具,其中,
上述突起包括与上述肌肤抵接面相抵接的球面状的顶端。
CN201210506781.2A 2011-12-14 2012-11-30 眼部用美容器具 Active CN10315676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273713 2011-12-14
JP2011273713A JP5919562B2 (ja) 2011-12-14 2011-12-14 目元用美容器具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156765A CN103156765A (zh) 2013-06-19
CN103156765B true CN103156765B (zh) 2015-01-28

Family

ID=485806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506781.2A Active CN103156765B (zh) 2011-12-14 2012-11-30 眼部用美容器具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919562B2 (zh)
CN (1) CN103156765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550621A (en) * 2016-05-18 2017-11-29 Yang Cheng-Chuan Eye massaging device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3873963U (zh) * 2013-06-04 2014-10-15 北京万生人和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空气调节型眼罩
JP6355020B2 (ja) * 2014-05-14 2018-07-11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目元用美容装置
GB2537833A (en) * 2015-04-27 2016-11-02 Yang Cheng-Chuan Massage device
JP6594656B2 (ja) * 2015-05-13 2019-10-23 丞釧 楊 マッサージ装置
CN108938395B (zh) * 2018-06-15 2021-12-24 赵鲁新 一种临床眼科清洗装置
CN209236571U (zh) * 2018-08-01 2019-08-13 石家庄道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雾化眼罩
CN109330850A (zh) * 2018-10-17 2019-02-15 邓建波 近视矫正仪
CN109663183A (zh) * 2019-01-16 2019-04-23 深圳极简派健康科技有限公司 眼部美容仪
CN109512648B (zh) * 2019-01-21 2020-12-11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捷尔医院) 一种用于眼科手术恢复的眼周按摩式治疗器
CN116687659B (zh) * 2023-08-08 2023-10-20 泰州瞳卫士眼健康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干眼理疗仪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393510Y (zh) * 1999-10-25 2000-08-30 周志胜 多功能近视眼疗仪
CN1476821A (zh) * 2003-07-13 2004-02-25 杨英武 一种人体面部美容桑拿的方法和装置
CN2629674Y (zh) * 2003-05-21 2004-08-04 骏利达实业有限公司 眼部冷暖护理器
CN2650754Y (zh) * 2003-07-23 2004-10-27 马学军 眼部按摩器
CN201194912Y (zh) * 2008-04-11 2009-02-18 游图明 一种佩带式蒸汽保健装置
CN201263771Y (zh) * 2008-09-25 2009-07-01 蔡绪旺 多功能眼睛保健治疗仪
CN201337633Y (zh) * 2009-01-21 2009-11-04 沈峰 多功能家庭理疗仪
CN201727719U (zh) * 2010-01-28 2011-02-02 苏萍 一种多功能眼部按摩保健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384430B (en) * 2002-01-24 2003-12-03 John Robert Fuller Therapeutic eye and eyelid cover
JP2011067328A (ja) * 2009-09-25 2011-04-07 Panasonic Electric Works Co Ltd 目元ケア装置
JP5335732B2 (ja) * 2010-05-25 2013-11-06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目元用美容器具
JP5394985B2 (ja) * 2010-05-25 2014-01-22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目元用美容器具
JP5395741B2 (ja) * 2010-05-25 2014-01-22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目元用美容器具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393510Y (zh) * 1999-10-25 2000-08-30 周志胜 多功能近视眼疗仪
CN2629674Y (zh) * 2003-05-21 2004-08-04 骏利达实业有限公司 眼部冷暖护理器
CN1476821A (zh) * 2003-07-13 2004-02-25 杨英武 一种人体面部美容桑拿的方法和装置
CN2650754Y (zh) * 2003-07-23 2004-10-27 马学军 眼部按摩器
CN201194912Y (zh) * 2008-04-11 2009-02-18 游图明 一种佩带式蒸汽保健装置
CN201263771Y (zh) * 2008-09-25 2009-07-01 蔡绪旺 多功能眼睛保健治疗仪
CN201337633Y (zh) * 2009-01-21 2009-11-04 沈峰 多功能家庭理疗仪
CN201727719U (zh) * 2010-01-28 2011-02-02 苏萍 一种多功能眼部按摩保健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550621A (en) * 2016-05-18 2017-11-29 Yang Cheng-Chuan Eye massaging devic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3123533A (ja) 2013-06-24
JP5919562B2 (ja) 2016-05-18
CN103156765A (zh) 2013-06-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156765B (zh) 眼部用美容器具
JP2019511349A (ja) 眼用熱湿布
CN103156766B (zh) 眼部用美容器具
CA2474258A1 (en) A therapeutic eye and eye lid cover
JP5696250B2 (ja) 目元用美容器具
JP5925512B2 (ja) 温熱式の美容器具
CN105078735A (zh) 眼部用美容装置
JP5335732B2 (ja) 目元用美容器具
CN107174392B (zh) 眼部用护理装置
KR102227349B1 (ko) 휴대용 눈 마사지기
JP6170731B2 (ja) 加温器
JP5922455B2 (ja) 美容器具
JP3205936U (ja) 眼部のマッサージ器
KR20190066757A (ko) 눈 피로 회복을 위한 눈 마사지 겸용 온열기
JP5922445B2 (ja) 美容器具
CN111214756A (zh) 一种便携式离子导入仪
JP5739050B2 (ja) 美容器具
CN210472007U (zh) 一种洁面仪
JP6105847B2 (ja) 唇用美容器具、および唇の美容方法
CN209405075U (zh) 一种热能量护眼仪
CN209075416U (zh) 一种可视化眼部按摩贴片
CN209172879U (zh) 一种眼睛治疗仪
JP2016179321A (ja) 美容装置
JP2015013213A (ja) 美容器具
CN217961017U (zh) 一种可更换美容头的美容仪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