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147823B - 四冲程发动机的润滑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四冲程发动机的润滑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147823B
CN103147823B CN201210521688.9A CN201210521688A CN103147823B CN 103147823 B CN103147823 B CN 103147823B CN 201210521688 A CN201210521688 A CN 201210521688A CN 103147823 B CN103147823 B CN 10314782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fuel tank
lattice
lubricating oil
peristo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521688.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147823A (zh
Inventor
高桥雄志
栗本真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kit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ki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kita Corp filed Critical Makit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14782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4782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14782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47823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MLUBRICAT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LUBRICATING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CRANKCASE VENTILATING
    • F01M11/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1M1/00 - F01M9/00
    • F01M11/02Arrangements of lubricant condu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MLUBRICAT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LUBRICATING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CRANKCASE VENTILATING
    • F01M1/00Pressure lubrication
    • F01M1/04Pressure lubrication using pressure in working cylinder or crankcase to operate lubricant feeding devic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MLUBRICAT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LUBRICATING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CRANKCASE VENTILATING
    • F01M11/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1M1/00 - F01M9/00
    • F01M11/0004Oilsump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MLUBRICAT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LUBRICATING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CRANKCASE VENTILATING
    • F01M11/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1M1/00 - F01M9/00
    • F01M11/06Means for keeping lubricant level constant or for accommodating movement or position of machines or engines
    • F01M11/062Accommodating movement or position of machines or engines, e.g. dry sumps
    • F01M11/065Posi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NLUBRICATING
    • F16N7/00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oil or unspecified lubricant from a stationary reservoir or the equivalent in or on the machine or member to be lubricated
    • F16N7/30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oil or unspecified lubricant from a stationary reservoir or the equivalent in or on the machine or member to be lubricated the oil being fed or carried along by another fluid
    • F16N7/32Mist lubric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MLUBRICAT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LUBRICATING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CRANKCASE VENTILATING
    • F01M13/00Crankcase ventilating or breath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MLUBRICAT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LUBRICATING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CRANKCASE VENTILATING
    • F01M11/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1M1/00 - F01M9/00
    • F01M11/0004Oilsumps
    • F01M2011/0037Oilsumps with different oil compartments
    • F01M2011/0041Oilsumps with different oil compartments for accommodating movement or position of engin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Oil, Petroleum & Natural Gas (AREA)
  • Lubrication Details And Ventilation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 Lubrication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搭载于便携型作业机械,即使作业机械机体的姿势发生变化,也能抑制油箱内的润滑油翻腾,不会形成油存积的四冲程发动机的润滑装置。该润滑装置具备:供给通路的开口部,不管油箱以怎样的方向倾斜,该供给通路的开口部均位于油面之上;分隔部,其由多个板构件构成,划分油箱内部的区域,该分隔部形成为能使油箱内的润滑油自由移动。

Description

四冲程发动机的润滑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四冲程发动机的润滑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搭载有四冲程发动机的便携式作业机械正逐步增多。虽然以往四冲程发动机只限使用在割灌机、背负式作业机械中,但其用途也正向枝锯、枝剪机和咖啡收获机等扩展。另外,公知例如专利文献1的便携式四冲程发动机。
通常,曲轴周围需要大量的油量,气门装置不需要像曲轴周围程度的油量。
并且,以往的润滑装置利用曲轴室内的压力变动不调整曲轴室内的润滑油或油雾的量地将该润滑油或油雾输送到气门传动室及气门装置。
因此,为了润滑气门装置,向气门传动室过度地送入润滑油或油雾。
结果,滞留在气门传动室内的润滑油的量变得过多,当以各种方向使用发动机时,在向燃烧室排出窜气的同时会较多地排出润滑油,存在提早消耗润滑油的问题。
因而,当提早消耗润滑油时,润滑油的补充间隔缩短,若疏忽润滑油的补充,则成为引发润滑不良的原因。另外,当向燃烧室排出的润滑油的排出量进一步过量时,可能将润滑油以未燃烧的状态自消声器大量排出到外部,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便携式四冲程发动机的用途正逐步扩大,正以比以往多样的方向、比以往激烈地摇晃的状态使用该便携式四冲程发动机。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224824号公报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即使在以各种方向使用发动机、更加激烈地摇摆的情况下,也能抑制油箱内的润滑油的翻腾,不会使所需以上的润滑油流入气门系构件的四冲程发动机的润滑装置。
为了解决该课题,本发明的四冲程发动机的润滑装置具备:油箱;供给通路,其自油箱向驱动部件供给油雾,油箱具有供给通路的开口部,在开口部与油箱的侧壁之间设有分隔部,划分出包含开口部在内的内侧区域和形成在比内侧区域靠侧壁侧的位置的外侧区域,润滑油能够在内侧区域与外侧区域之间自由地流动,不管四冲程发动机以怎样的方向倾斜,上述开口部均配置在如下位置,即,位于存积在上述油箱内的润滑油的油面之上的位置。
优选的是,在四冲程发动机正立的状态下,在分隔部的上下部与油箱的内壁之间形成有间隙。
优选的是,在四冲程发动机正立的状态下,在分隔部的长度方向的端部与油箱的内壁之间形成有间隙。
优选的是,进一步在内侧区域与侧壁之间设有分隔部。
优选的是,进一步在内侧区域与油箱的一侧壁之间设有分隔部,在被设在内侧区域与一侧壁之间的各分隔部中,设在最靠近侧壁的位置的分隔部形成为在长度方向及上下方向的与油箱的内壁之间的间隙最小。
优选的是,开口部形成为不管四冲程发动机以怎样的姿势倾斜,存积在油箱内的润滑油的油面与开口部之间的距离均为3mm以上。
优选的是,在将外侧区域部分的区域容积设为V1,将存积在油箱内的润滑油的规定量设为V0的情况下,下述算式
V1/V0≥0.1
成立,上述外侧区域部分被围成为包括划分内侧区域和外侧区域的分隔部、以最短距离连结分隔部和油箱的内壁的平面、油箱的内壁和侧壁。
优选的是,在内侧区域与外侧区域之间进一步设有分隔部,在将更外侧区域部分的区域容积设为V11,将存积在油箱内的润滑油的规定量设为V0的情况下,下述算式
V11/V0≥0.1
成立,上述更外侧区域部分被围成为包括该进一步设有的分隔部、以最短距离连结该进一步设有的分隔部和油箱的内壁的平面、油箱的内壁和侧壁。
优选的是,在将开口部与划分内侧区域和外侧区域的分隔部之间的距离设为S,将外侧区域部分的区域容积设为V1,将存积在油箱内的润滑油的规定量设为V0的情况下,下述算式
S×V1/V0≥0.3mm
成立,上述外侧区域部分被围成为包括该分隔部、以最短距离连结该分隔部和油箱的内壁的平面、油箱的内壁和侧壁。
优选的是,在将内侧区域的区域容积设为V2,将油箱的内部的区域容积设为V的情况下,下述算式
V2/V≥0.1
成立。
优选的是,在内侧区域与侧壁之间进一步设有分隔部,在将开口与该进一步设有的分隔部的之间距离设为S1,将更外侧区域部分的区域容积设为V11,将存积在油箱内的润滑油的规定量设为V0的情况下,下述算式
S1×V11/V0≥0.3mm
成立,上述更外侧区域部分设置为包围该进一步设有的分隔部、以最短距离连结该进一步设有的分隔部和油箱的内壁的平面、油箱的内壁和侧壁。
采用本发明,能够提供如下的四冲程发动机的润滑装置,该润滑装置不仅能在便携型作业机械为正立姿势时,抑制油箱内的润滑油的翻腾,而且即使在该便携型作业机械以各种姿势激烈地晃动的状态下,也能抑制油箱内的润滑油的翻腾,从而能够避免向气门系构件供给所需以上的润滑油,并且不会过度地消耗润滑油。
附图说明
图1是具有本发明的润滑装置的四冲程发动机的概略说明图。
图2是具有本发明的润滑装置的四冲程发动机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从缸体侧对基于本发明的分隔部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观察而得到的说明图。
图4表示图3的分隔部。
图5表示图3的分隔部。
图6表示基于本发明的分隔部的另一实施方式。
图7是用于说明由分隔部划分的油箱内的区域容积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图1~图7说明本发明的四冲程发动机的润滑装置的优选实施方式。润滑装置搭载于四冲程发动机,所以使用图1对搭载有该润滑装置的四冲程发动机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四冲程发动机采用气缸的轴线朝向铅垂方向,气缸朝上的“正立”的状态为基本姿势。以正立的状态作为基本姿势而说明该四冲程发动机的构造。另外,图1表示活塞位于上死点附近的状态时的本发明的四冲程发动机。
四冲程发动机1如图1所示,包括一体设有缸盖3a的缸体3、安装在缸体3的下部而形成曲轴室5a的曲轴箱5、和配设在曲轴箱5的下侧方向位置的油箱7。
油箱7相对于曲轴箱5单独地设置,用于以不影响运转的方式存积规定容量(以下简称为规定量)的润滑油A(以下简称为“润滑油A”。)
在缸体3与曲轴箱5的连接部分支承有曲轴(未图示)使该曲轴旋转自如,在该曲轴借助配重、与该配重相连结的连杆等连接有活塞6。活塞6插入到设在缸体3内的气缸3b内使该活塞6滑动自如。
在设置于缸体3内的气缸3b的上壁设有分别与化油器(未图示)和排气消声器(未图示)相连通的进气口和排气口,在这些各口处配设有用于开闭口的进气门及排气门。
这里,有时以手提的方式使用本实施方式的四冲程发动机1,届时,可以将四冲程发动机1暂时旋转而以倒置的状态等使用该四冲程发动机1。
用于驱动上述气门的气门机构10由固定安装于曲轴的气门驱动齿轮10a、被气门驱动齿轮10a驱动且与凸轮相连接的凸轮齿轮10b、和摇臂(未图示)等部件构成。
该气门机构10中的气门驱动齿轮10a和凸轮齿轮10b收容在气门驱动室32内,该气门驱动室32设于将油箱7和形成在缸体3的头部的气门传动室(气门室)4连通起来的供给通路30的中途,摇臂等部件设置在气门传动室4内。
在油箱7与缸体3之间设有供油通路34。在供油通路34的靠油箱侧的端部安装有吸入部35。
吸入部35具有:管体35a,其由橡胶等弹性材料形成,能够容易地挠曲;带吸入口的的重锤35b,其安装在管体35a的前端部。
吸入部35的重锤35b安装为能在重力的作用下向铅垂下侧方向位置移动,由此即使油箱7倾斜,也能使吸入部35的吸入口没入在以规定量的范围存积的润滑油A的油面下。
供油通路34是如下部分,即,当曲轴室5a内因活塞6的上升而处于负压化倾向时,连通曲轴室5a内和油箱7,自油箱7将润滑油A吸上来而供给到曲轴室5a内的部分。
供油通路34的开口于曲轴室5a侧的开口部34a设置在如下位置,即,在活塞6自上死点附近位置向上死点移动的期间内随着活塞6的移动而开口的位置,位于移动到上死点附近位置了的活塞下部的裙部6a的下死点方向侧。
因而,供油通路34的开口部34a在活塞6到达了上死点的时刻已经全开。
另外,也可以在开口部34a设置片阀,或者在曲轴设置通路而使曲轴作为回转阀发挥功能等,在曲轴室5a内为负压时连通供油通路34和曲轴室5a。
在供油通路34的中途设有止回阀37。该止回阀37构成为根据曲轴室5a的压力变化而开闭,在曲轴室5a内的压力比油箱7内的压力低的状态下,该止回阀37打开而使供油通路34为连通状态,在曲轴室5a内的压力比油箱7内的压力高的状态下,该止回阀37关闭。
供给通路31和供油通路34构成为由连通路56连通,在曲轴室5a为负压时,将通过供给通路31的润滑油的一部分输送到供油通路34,从而不会使输送到供给通路31的润滑油的量过多。
在曲轴室5a的底部与油箱7之间设有连通曲轴室5a和油箱7的连通路39。该连通路39用于将在曲轴室5a内产生的油雾和该油雾液化后得到的润滑油输送到油箱7。
在连通路39的开口于曲轴室侧的开口部39a设有片阀40。该片阀40构成为能够根据曲轴室5a的压力变化而开闭,该片阀40利用活塞6向下死点侧移动时的曲轴室内的正压而打开,使连通路39为连通状态。
因此,当片阀40打开而使连通路39为连通状态时,曲轴室5a内的油雾和润滑油经过连通路39而被输送到油箱7内。
连通路39的靠油箱侧的开口部39b在油箱7内的大致中央处开口,不管油箱7以怎样的方向倾斜,该开口部39b都配置在位于存积为规定量以下的润滑油A的油面上的位置。
因此,不会因为将自连通路39的开口部39b喷出的油雾吹送到润滑油的油面下而使润滑油内部产生气泡,能够使该油雾平稳地返回到油箱7,使油雾的大部分液化。
其中,自开口部39b喷出的油雾的一部分在油面上、壁面上弹回,滞留在油箱7内的油面上侧方向位置的区域部内。这样配置在润滑油A的油面上的位置的连通路39的开口部39b作为使油雾液化的液化部件的一部分而发挥功能。
因而,能够将自连通路39喷出的油雾的大部分液化,降低存积在油箱7内的油雾的浓度。
供给通路31的开口部31a配置为在油箱7内的大致中央部开口,即使油箱7为倾斜状态,存积为规定量以下的润滑油A的油面的位置发生变化,该开口部31a也不会没入油面下。此外,如图1所示,供给通路31的开口部31a设置为与油箱7的侧壁大致相对且开口在连通路39的相反侧,即横置。
这样,由于将供给通路31的开口部31a配置为与油箱7的侧壁大致相对,且开口在连通路39的相反侧,所以自连通路39的开口部39b喷出的油雾不会直接进入供给通路31的开口部31a。更优选的是,连通路39和供给通路31也可以随着靠近各开口部侧而沿与相邻的开口部分开的方向配置。
即,只要与开口部39b的与连通路39的延伸方向(单点划线所示的方向)正交的平面相比,将供给通路31的开口部31a及其附近配置在连通路39的基部侧,则自连通路39喷出的油雾不会直接进入供给通路31的开口部31a。
也就是说,油箱7中的供给通路31与连通路39的配置方式,作为阻止自连通路39喷出的油雾直接流入供给通路31的开口部31a的流入阻止部而发挥功能。
因此,在供给通路31流动的油雾的浓度,比自供油通路34供给到曲轴室5a内的润滑油的浓度低。
供给通路31的气门传动室4侧的开口部33a开口于气门传动室4的缸体3侧。因此,在供给通路31流动的油雾润滑气门驱动室32内的气门机构10,然后自开口部33a喷出而供给到气门传动室4内,润滑气门传动室4内的摇臂等。
气门传动室4和气门驱动室32由推杆通路33连通。
该推杆通路33利用开口部33a与气门传动室4相连通。
推杆贯穿该推杆通路33,推杆驱动气门传动室4内的摇臂。
另外,在气门传动室4内形成有突起状的壁构件45,该壁构件45用于从自推杆通路33流入到气门传动室4内的流体(油雾、液化中的润滑油和窜气)中分离油雾及液化了的润滑油等。
在气门传动室4内为了对滞留在气门传动室4内的润滑油进行吸引而设有多个吸引管43。
吸引管43的气门机构10侧的开口部43a开口于气门传动室4的缸体3侧。
并且,吸引管43与吸引通路42相连接。吸引通路42设在气门传动室4的与曲轴室5a相反的一侧,吸引管43设置为与该吸引通路42相连通而向气门传动室4内的曲轴室侧延伸,吸引管43的两端开口。
为了自气门传动室4内的曲轴室侧底面将润滑油吸上来,吸引管43的缸体3侧的开口部43a配置在气门传动室4的曲轴室侧底面的附近位置。
并且,吸引管43配置在气门传动室4的角落部,即使在气门传动室4位于上侧方向位置的状态下四冲程发动机1发生倾斜,也能经由任一个吸引管43对滞留在气门传动室4内的润滑油进行吸引。
另外,在吸引通路42设有多个小孔44。这些小孔44配置在气门传动室4的与吸引管43相对的一侧的角落部,即使在气门传动室4位于下侧方向位置的翻转状态下四冲程发动机1发生倾斜,也能经由任一个小孔44对滞留在气门传动室4内的润滑油进行吸引。
直通通路46设于吸引通路42,在曲轴室5a内为负压时,气门传动室4和曲轴室5a借助直通通路46相连通。
直通通路46的靠曲轴室侧的开口部46a的位置与供油通路34的开口部34a同样地设置在如下位置,即,在活塞6从上死点附近位置向上死点移动的期间内随着活塞6的移动而开口的位置,位于移动到上死点附近位置了的活塞下部的裙部6a的下死点方向侧。
因而,直通通路46的开口部46a在活塞6到达了上死点的时刻已经全开。
另外,在直通通路46也可以设置容许润滑油、油雾自气门传动室4向曲轴室5a侧流动,而限制润滑油、油雾自曲轴室5a向气门传动室4侧流动的止回阀。
通过这样设置,能够可靠地防止润滑油、油雾自曲轴室5a向气门传动室4逆流。
通气通路48的一端部48a在气门传动室4的大致中央部开口,通气通路48的另一端部与空气滤清器50相连接。
通气通路48是出于向燃烧室排出窜气的目的而设置的。气门传动室4内的油雾、窜气经由通气通路48而输送到空气滤清器50,由设于油分离器51的网状机构51a气液分离成窜气和液化了的润滑油,该油分离器51设置于空气滤清器50。
通气通路48的一端部48a在气门传动室4的大致中央部开口,所以即使有大量的润滑油滞留于气门传动室4,通气通路48也不会容易地吸入该润滑油。在该通气通路48设有止回阀41,利用该止回阀41防止窜气、油雾自空气滤清器50向气门传动室4侧逆流。
气液分离后的润滑油经过连通空气滤清器50和曲轴室5a的回流通路52而输送到曲轴室5a。在回流通路52设有只容许润滑油向曲轴室侧流动的止回阀51b。另一方面,气液分离后的窜气被输送到燃烧室。
也就是说,润滑装置100的润滑油循环路径构成为具有连通路39、供给通路31、推杆通路33、吸引管43、小孔44、吸引通路42、直通通路46、通气通路48和回流通路52。
当起动四冲程发动机1时,曲轴室5a因活塞6的升降运动而发生压力变化,在活塞6上升时,曲轴室5a的压力降低而处于负压化倾向,在活塞6下降时,曲轴室5a的压力升高而处于正压化倾向。
当曲轴室5a处于负压化倾向,随着活塞6的向上死点附近的移动,供油通路34的开口部34a开始打开而使曲轴室5a和油箱7相连通时,曲轴室5a内的负压作用于供油通路34。
即使四冲程发动机1倾斜,供油通路34的吸入部35也处于没入油箱7的润滑油A的油面下的状态,仍然能够自油箱7吸入润滑油A而将其输送到曲轴室5a内。开口部34a在活塞6到达了上死点位置的时刻已经全开,所以能够使曲轴室5a内的负压充分地作用于供油通路34。
因此,能够将自油面下汲取的润滑油A充分地供给到曲轴室5a内。
被输送到曲轴室5a内的润滑油润滑活塞6和曲轴等驱动部件,同时在这些驱动部件的作用下飞散而成为油雾。油雾的一部分附着于曲轴室5a的壁面而被再次液化。
在活塞6从上死点下降时,曲轴室5a变为正压,片阀40开放,曲轴室5a和油箱7相连通。于是,在曲轴室5a内压力升高了的油雾和润滑油经过连通路39而被输送到油箱7,使油箱7内的压力升高。自连通路39喷出的油雾与滞留在油箱7内的润滑油A的油面、油箱7的壁面碰撞,从而液化,存积于油箱7。
在油箱7内经碰撞后弹起而留下的油雾的浓度比曲轴室5a内的油雾的浓度低。
另外,当曲轴室5a为正压时,利用止回阀37的作用切断供油通路34,以使润滑油不会自曲轴室5a向油箱7逆流,接着利用活塞6关闭开口部34a。
由于油箱7内的压力升高,所以能够在油箱7内与气门传动室4之间形成压力梯度,将滞留在油箱7内的油雾经由供给通路31输送到气门传动室4。
在自油箱7向气门传动室4输送油雾的过程中,设置于供给通路31的气门驱动室32内的气门机构10的各部件被该油雾润滑。此时,油雾的一部分被液化。
供给到气门传动室4的油雾将设在气门传动室4内的气门机构润滑,随后该油雾经由直通通路46被输送到曲轴室5a。
另外,即使供给到气门传动室4内的油雾液化而滞留在气门传动室4,也能利用曲轴室5a内的较强的负压将润滑油输送到曲轴室5a内,能够抑制润滑油滞留在气门传动室4。
因而,能够抑制在自气门传动室4经由通气通路48排出窜气时润滑油的排出。
管146具有软管形状。该管146具有柔软性,能弯折。另外,该管146具有耐热性,由不会因四冲程发动机1所产生的热量而发生劣化等的材料形成。
在管146的流入侧端部连接有具有L字形的管路的缸盖侧L字管路146a。
在管146的流出侧端部连接有具有L字形的管路的气缸侧L字管路146b。
缸盖侧L字管路146a以旋装等方式固定于缸盖侧开口部246a。
气缸侧L字管路146b以旋装等方式固定于气缸侧开口部246b。
直通通路46由使缸盖3a的内部与吸引通路42相连通的通路部分、缸盖侧L字管路146a、管146、气缸侧L字管路146b、和贯穿缸体3的与气缸3b相对应的位置而与曲轴室5a相连通的通路部分形成。
图2是具有本发明的润滑装置的四冲程发动机的分解立体图。四冲程发动机1从最下部依次设有油箱7、垫片67和分隔部66。这些部件一体地与具有缸体3的四冲程发动机1的上部的设在最下部的通路收容部65结合。通路收容部65收纳有供给通路31、管体35a和连通路39。只有管体35a向通路收容部65的下方突出,如上所述,安装在管体35a的前端部的带吸入口的重锤35b浸在油箱7内。
基于本发明的润滑装置100具备油箱7和自油箱7供给油雾的供给通路31。油箱7中具有输送油雾的供给通路31的开口部31a,在该开口部31a与油箱7的侧壁7b之间设有分隔部66。
分隔部66将油箱7内的区域划分成包含开口部31a在内的内侧区域和形成在比内侧区域靠侧壁侧的位置的外侧区域。届时,分隔部66形成为能使润滑油A在内侧区域与外侧区域之间自由地流动。并且,不管四冲程发动机1以怎样的方向倾斜,开口部31a都配置在如下位置,即,位于存积在油箱7内的润滑油A的油面上的位置。另外,也可以进一步将外侧区域划分为多个。
详细而言,优选的是,在四冲程发动机1正立的状态下,在分隔部66的上下部与油箱7的内壁7a之间形成有间隙。进一步优选的是,可以在四冲程发动机1正立的状态下,在分隔66的长度方向的端部与油箱7的内壁7a之间形成有间隙。
通过以这种方式构成,即使利用分隔部66将油箱7内的区域划分,由于油箱7内的润滑油A始终利用间隙连通,所以也不会在局部区域形成油存积。
图3是从缸体侧对基于本发明的分隔部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观察而得到的说明图。分隔部66由分隔用板构件66a形成。在图3所示的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分隔用板构件66a由4张分隔用板构件661、662、663、664构成。这些分隔用板构件66a连同与各分隔用板构件66a正交的支承用板构件66b、即支承用板构件665、666、667一起,避开中央附近的区域66e地构成为井字形,从而划分油箱7内部的区域。
这里,分隔用板构件66a不限定于4张,另外,张数、形状也可以不左右对称。此外,也可以将支承用板构件66b构成为分隔用板构件66a。另外,分隔用板构件66a和支承用板构件66b也可以不正交。
采用该分隔部66,即使在油箱7的姿势急剧变化了的情况下,由于油箱7内的润滑油A在被划分形成的较小的区域中移动,所以仍能抑制润滑油A的液面大幅翻腾。
图4的(a)是表示在将分隔部66收容于油箱7的状态下通路收容部65突入分隔部66的区域66e的状态的主视图。图4的(b)是图5的(a)的A-A剖视图。另外,在图5中省略通路收容部65的表示。
这里,对“正面”进行说明。本发明的四冲程发动机1依据割灌、鼓风等用途的不同而更换各作业器具地使用。因此,四冲程发动机1设有供各作业器具能装卸地安装的安装部80(参照图2)。将该安装部80位于近身侧的状态称作“正面”。
在分隔部66的中心附近未设置板构件。通路收容部65插入该区域66e。
通路收容部65如上所述收容有供给通路31、吸入部的管体35a和连通路39。其中,优选的是,与气门驱动室32相连通的供给通路31的开口部31a形成在油箱7的中央附近位置。并且,优选的是,以规定量存积的润滑油比油箱7的中央靠下方。
此时,中央附近位置位于区域66e内、即比在油箱内部最中央侧的板构件更靠中央较好。通过以这种方式构成,不管油箱7以怎样的方向倾斜,均能使开口部31a位于油面之上。
优选的是,将开口部31a形成为不管四冲程发动机1以怎样的姿势倾斜,开口部31a与存积在油箱7内的规定量的润滑油A的油面间的距离均为3mm以上。
优选的是,设在油箱7的内侧区域与一侧壁7b之间的分隔用板构件66a中,设在最靠近侧壁7b的位置的分隔用板构件66a(在图3的情况下是分隔用板构件661),形成为长度方向及上下方向的与油箱7的内壁7a间的间隙最小。
在四冲程发动机1激烈晃动的情况下,油箱7内的润滑油A的液面相比中央部附近特别是在靠内壁7a附近的部位激烈波动,通过在该部位划分区域,能够有效地抑制上述波动。
特别是,与油箱7的侧壁相面对的分隔用板构件661和分隔用板构件664的防止翻腾了的润滑油A到达开口部31a的效果好。
另外,分隔用板构件66a形成为与油箱7的内壁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之间具有间隙。
利用该间隙,能使存积在油箱7内的润滑油A自由地流动。因此,能够防止因润滑油A的偏位而使润滑油A到达开口部31a。
图5表示图4所示的分隔部66的一实施方式。图5的(a)表示左视图,图5的(b)表示主视图,图5的(c)表示右视图,图5的(d)表示后视图,图5的(e)表示俯视图,图5的(f)表示仰视图。
图6表示分隔部66的另一实施方式。图6的(a)表示左视图,图6的(b)表示主视图,图6的(c)表示右视图,图6的(d)表示后视图,图6的(e)表示俯视图,图6的(f)表示仰视图。此外,图6的(g)是俯视立体图。
图5所示的一实施方式和图6所示的另一实施方式的分隔部66的底部形状不同。特别在图5的(a)、(b)、图6的(a)、(b)中清楚表示该不同。在图5所示的一实施方式中,设在最靠近油箱7的侧壁的位置的分隔用板构件66a的底部形状形成为从正面向背面倾斜,且背面侧的与内壁的间隙比正面侧的与内壁的间隙小。
由此,能够防止润滑油A在油箱7中特别是在背面侧波动。
但是,设在最靠近油箱7的侧壁的位置的分隔用板构件66a的底部形状不限定于此,如图6所示也可以构成为正面侧的与内壁的间隙和背面侧的与内壁的间隙大致相同。此外,也可以构成为正面侧的上述间隙比背面侧的上述间隙小。
接下来,说明被分隔部66划分的、油箱7内的容积与润滑油的规定量的关系。另外,油箱7内的容积是将油箱7内所含的部件的容积去除后的容积。
图7是用于说明被分隔部66划分的油箱7内的空间容积的说明图。
如上所述,利用分隔部66将油箱7的内部区域划分成包含供给通路31的开口31a在内的内侧区域,和形成在比该内侧区域靠油箱7的侧壁侧的位置的外侧区域。
如图7的(a)所示,在将外侧区域部分a的区域容积设为V1,将存积在油箱7内的润滑油的规定量设为V0的情况下,通过使V1>V0,即使油箱7翻倒,也能防止润滑油飞散到开口31a,上述外侧区域部分a被围成为包括划分内侧区域和外侧区域的分隔部66(分隔用板构件66a)、以最短距离连结分隔部66和油箱7的内壁的平面、油箱7的内壁和侧壁。
并且,当开口31a与油面的距离充分大时,即使V1<V0,在实际使用上也能不受影响。在使开口31a与油面的距离为3mm以上的基础上,通过形成为下述算式
V1/V0≥0.1
成立,不管四冲程发动机1以怎样的方向倾斜,均能防止润滑油A到达开口部31a。
如图7的(c)所示,也可以形成为进一步在内侧区域与外侧区域之间设置分隔部66(分隔用板构件66a),在将外侧区域部分a1(更外侧区域部分)的区域容积设为V11,将存积在油箱7内的润滑油的规定量设为V0的情况下,下述算式
V11/V0≥0.1
成立,上述外侧区域部分a1被围成为包括该分隔部(进一步设有的分隔部)、以最短距离连结该分隔部和油箱7的内壁的平面、油箱7的内壁和侧壁。此时,不管四冲程发动机1以怎样的方向倾斜,开口部31a与油面仍需分开3mm以上。
由于具有该种结构,所以能够利用加设的分隔部66(分隔用板构件66a)进一步防止翻腾了的润滑油A到达开口部31a。
另外,由于存在多个分隔部66(分隔用板构件66a),所以也能抑制润滑油A的翻腾。
前面说明了在使V1/V0的值较大的情况下效果好,但扩大开口部31a与分隔部的距离也具有效果。
如图7的(d)所示,优选的是,构成为在将开口部31a与划分内侧区域和外侧区域的分隔部66(分隔用板构件66a)的距离设为S,将外侧区域部分a的区域容积设为V1,将存积在油箱7内的润滑油的规定量设为V0的情况下,下述算式
S×V1/V0≥0.3mm
成立,上述外侧区域部分a被围成为包括该分隔部66、以最短距离连结该分隔部和油箱7的内壁的平面、油箱7的内壁和侧壁。
如图7的(e)所示,也可以构成为在该条件的基础上,当进一步将内侧区域的区域容积设为V2,将油箱的内部的容积设为V的情况下,下述算式
V2/V≥0.1
成立。
由于具有该种结构,所以能够将内侧的区域容积V2构成为充分大,能够尽量不增大油箱7地扩大开口部31a与润滑油A的油面之间的距离。
也可以在内侧区域与侧壁之间进一步设置分隔部,在将开口部31a与该分隔部66(分隔用板构件66a)的距离设为S1,将外侧区域部分a1的区域容积设为V11,将存积在油箱7内的润滑油的规定量设为V0的情况下,下述算式
S1×V11/V0≥0.3mm
成立,上述外侧区域部分a1设置为包围该分隔部66、以最短距离连结该分隔部66和油箱7的内壁的平面、油箱7的内壁和侧壁。
在满足了上述那样的条件的情况下,通过使得润滑油A不进入到包括开口部31a在内的内侧区域,利用分隔部66从内侧区域划分出外侧区域,从而即使油箱7发生更大幅的晃动,也能抑制润滑油的翻腾。
由于具有该种结构,所以能够进一步防止润滑油A到达开口部31a。
实施方式的结构和效果
本发明的四冲程发动机1的润滑装置100具备油箱7和自油箱7供给油雾的供给通路31,油箱7中具有输送油雾的供给通路31的开口部31a,通过在开口部31a与油箱7的侧壁7b之间设置分隔部66,划分出包含开口部31a在内的内侧区域和形成在比内侧区域靠侧壁7b侧的位置的外侧区域,分隔部66形成为使润滑油能在内侧区域与外侧区域之间自由地流动,不管四冲程发动机以怎样的方向倾斜,开口部31a均配置在如下位置,即,位于存积在油箱7内的润滑油的油面上的位置。
由于具有该种结构,能够获得如下效果:在发动机发生了摇晃的情况下,抑制油箱内的润滑油的翻腾,不会使所需以上的润滑油流入气门系构件。
此外,本发明的四冲程发动机1的润滑装置100在四冲程发动机正立的状态下,在分隔部66的上下部与油箱7的内壁7a之间形成有间隙。
由于具有该种结构,能够使油箱7的内部的润滑油A在油箱7中自由移动。
此外,本发明的四冲程发动机1的润滑装置100在四冲程发动机正立的状态下,在分隔部66的长度方向的端部与油箱7的内壁7a之间形成有间隙。
由于具有该种结构,所以在分隔部66的长度方向上,也能使油箱7的内部的润滑油A在油箱7中自由移动。
此外,本发明的四冲程发动机1的润滑装置100进一步在区域66e与侧壁7b之间设有分隔部66。
由于具有该种结构,所以能够更加可靠地防止翻腾的润滑油到达开口部31a。
此外,本发明的四冲程发动机1的润滑装置100进一步在区域66e与油箱7的一侧壁7b之间设有分隔部66,在被设在区域66e与一侧壁7b之间的各分隔部66中,设在最靠近侧壁7b的位置的分隔部66形成为长度方向及上下方向的与油箱7的内壁7a间的间隙最小。
由于具有该种结构,所以能够防止翻腾了的润滑油到达开口部31a。
此外,本发明的四冲程发动机1的润滑装置100的开口部31a形成为不管四冲程发动机以怎样的姿势倾斜,开口部31a与存积在油箱7内的润滑油的油面间的距离均为3mm以上。
由于具有该种结构,所以能够防止翻腾了的润滑油到达开口部31a。
此外,本发明的四冲程发动机1的润滑装置100在将外侧区域部分a的区域容积设为V1,将存积在油箱7内的润滑油的规定量设为V0的情况下,下述算式
V1/V0≥0.1
成立,上述外侧区域部分a被围成为包括划分区域66e和外侧区域的分隔部66、以最短距离连结分隔部66和油箱7的内壁7a的平面、油箱7的内壁7a和侧壁7b。
由于具有该种结构,所以不管四冲程发动机1以怎样的方向倾斜,都能防止润滑油A到达开口部31a。
此外,本发明的四冲程发动机1的润滑装置100进一步在区域66e与外侧区域之间设有分隔部66,在将外侧区域部分a1的区域容积设为V11,将存积在油箱7内的润滑油的规定量设为V0的情况下,下述算式
V11/V0≥0.1
成立,上述外侧区域部分a1被围成为包括该分隔部66、以最短距离连结该分隔部66和油箱7的内壁7a的平面、油箱7的内壁7a和侧壁7b。
由于具有该种结构,能够利用加设的分隔部66(分隔用板构件66a),进一步防止翻腾了的润滑油A到达开口部31a。
另外,由于存在多个分隔部66(分隔用板构件66a),所以也能抑制润滑油A的翻腾。
此外,本发明的四冲程发动机1的润滑装置100在将开口部31a与划分区域66e和外侧区域的分隔部66的距离设为S,将外侧区域部分a的区域容积设为V1,将存积在油箱7内的润滑油的规定量设为V0的情况下,下述算式
S×V1/V0≥0.3mm
成立,上述外侧区域部分a被围成为包括该分隔部66、以最短距离连结该分隔部66和油箱7的内壁7a的平面、油箱7的内壁7a和侧壁7b。
由于具有该种结构,所以能够获得不会使所需以上的润滑油流入气门系构件的效果。
此外,本发明的四冲程发动机1的润滑装置100在将区域66e的容积设为V2,将油箱7的容积设为V的情况下,下述算式
V2/V≥0.1
成立。
由于具有该种结构,所以能够将区域66e的容积V2构成为充分大,能够尽量不增大油箱7地扩大开口部31a与润滑油A的油面之间的距离。
此外,本发明的四冲程发动机1的润滑装置100在区域66e与侧壁7b之间进一步设有分隔部66,在将开口31a与该分隔部66的距离设为S1,将外侧区域部分a1的区域容积设为V11,将存积在油箱7内的润滑油的规定量设为V0的情况下,下述算式
S1×V11/V0≥0.3mm
成立,上述外侧区域部分a1设置为包围该分隔部66、以最短距离连结该分隔部66和油箱7的内壁7a的平面、油箱7的内壁7a和侧壁7b。
由于具有该种结构,所以能够获得不会使所需以上的润滑油流入气门系构件的效果。
附图标记说明
1、四冲程发动机;7、油箱;7a、内壁;7b、侧壁;10、气门机构;10a、气门驱动齿轮;10b、凸轮齿轮;31、供给通路;31a、开口部;32、气门驱动室;65、通路收容部;66、分隔部;66a、661、662、663、664、分隔用板构件;66b、665、666、667、支承用板构件;66e、内侧区域;100、润滑装置;a、a1、外侧区域部分。

Claims (7)

1.一种四冲程发动机的润滑装置,其中,具备:
油箱;和
供给通路,其自上述油箱向驱动部件供给油雾,
上述油箱中具有上述供给通路的开口部,
在上述开口部与上述油箱的侧壁之间设有分隔部,
划分出包含上述开口部在内的内侧区域和形成在比上述内侧区域靠上述侧壁侧的位置的外侧区域,
在上述四冲程发动机正立的状态下,在上述分隔部的上下部与上述油箱的内壁之间形成有间隙,
在上述正立的状态下,在上述分隔部的长度方向的端部与上述油箱的内壁之间形成有间隙,
进一步在上述内侧区域与上述油箱的侧壁之间设有分隔部,
在被设在上述内侧区域与上述侧壁之间的各分隔部中,设在最靠近上述侧壁的位置的分隔部形成为在上述长度方向及上下方向的与上述油箱的上述内壁之间的间隙最小,
润滑油能够在上述内侧区域与上述外侧区域之间自由地流动,
不管上述四冲程发动机以怎样的方向倾斜,上述开口部均配置在位于存积在上述油箱内的润滑油的油面以上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四冲程发动机的润滑装置,其中,
上述开口部形成为不管上述四冲程发动机以怎样的姿势倾斜,存积在上述油箱内的润滑油的油面与上述开口部之间的距离均为3mm以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四冲程发动机的润滑装置,其中,
在将外侧区域部分(a)的区域容积设为V1,将存积在上述油箱内的润滑油的规定量设为V0的情况下,下述算式
V1/V0≥0.1
成立,上述外侧区域部分(a)被围成为包括划分上述内侧区域和上述外侧区域的分隔部、以最短距离连结上述分隔部和上述油箱的内壁的平面、上述油箱的内壁和上述侧壁。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四冲程发动机的润滑装置,其中,
在将更外侧区域部分(a1)的区域容积设为V11,将存积在上述油箱内的润滑油的规定量设为V0的情况下,下述算式
V11/V0≥0.1
成立,上述更外侧区域部分(a1)被围成为包括该进一步设有的分隔部、以最短距离连结该进一步设有的分隔部和上述油箱的内壁的平面、上述油箱的内壁和上述侧壁。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四冲程发动机的润滑装置,其中,
在将上述开口部与划分上述内侧区域和上述外侧区域的分隔部之间的距离设为S,将外侧区域部分(a)的区域容积设为V1,将存积在上述油箱内的润滑油的规定量设为V0的情况下,下述算式
S×V1/V0≥0.3mm
成立,上述外侧区域部分(a)被围成为包括该分隔部、以最短距离连结该分隔部和上述油箱的内壁的平面、上述油箱的内壁和上述侧壁。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四冲程发动机的润滑装置,其中,
在将上述内侧区域的区域容积设为V2,将上述油箱的内部的区域容积设为V的情况下,下述算式
V2/V≥0.1
成立。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四冲程发动机的润滑装置,其中,
在将上述开口部与该进一步设有的分隔部之间的距离设为S1,将更外侧区域部分(a1)的区域容积设为V11,将存积在上述油箱内的润滑油的规定量设为V0的情况下,下述算式
S1×V11/V0≥0.3mm
成立,上述更外侧区域部分(a1)设置为包围该进一步设有的分隔部、以最短距离连结该进一步设有的分隔部和上述油箱的内壁的平面、上述油箱的内壁和上述侧壁。
CN201210521688.9A 2011-12-06 2012-12-06 四冲程发动机的润滑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14782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267192 2011-12-06
JP2011267192A JP2013119786A (ja) 2011-12-06 2011-12-06 4ストロークエンジンの潤滑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147823A CN103147823A (zh) 2013-06-12
CN103147823B true CN103147823B (zh) 2016-06-08

Family

ID=472905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521688.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147823B (zh) 2011-12-06 2012-12-06 四冲程发动机的润滑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978614B2 (zh)
EP (1) EP2602447B1 (zh)
JP (1) JP2013119786A (zh)
CN (1) CN103147823B (zh)
BR (1) BR102012029349A2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997790B2 (ja) * 2015-02-09 2016-09-2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潤滑装置
JP6543158B2 (ja) * 2015-10-07 2019-07-10 株式会社マキタ エンジンの潤滑装置
JP6523230B2 (ja) * 2016-09-09 2019-05-29 ファナック株式会社 オイルミスト濃度管理装置、オイルミスト管理システム及びオイルミスト管理方法
JP2018096233A (ja) * 2016-12-09 2018-06-2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
CN210819956U (zh) 2017-09-15 2020-06-23 百乐帕斯托拉尔有限公司 锯木机
CN109027647B (zh) * 2018-06-08 2020-03-24 温州实事传媒有限公司 一种太阳能热水器集热管辅助安装用涂润滑剂设备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938601A (en) * 1958-03-20 1960-05-31 Gen Motors Corp Engine oil pan
JPS63183456U (zh) * 1987-05-20 1988-11-25
JPH0550012U (ja) * 1991-12-04 1993-07-02 ダイハツ工業株式会社 スラント型内燃機関におけるオイルパンの構造
CN102032017A (zh) * 2009-09-24 2011-04-27 株式会社牧田 四冲程发动机的润滑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6136113U (zh) * 1980-03-17 1981-10-15
JPS6097310U (ja) * 1983-12-09 1985-07-03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オイルパン
JPS63183456A (ja) 1987-01-26 1988-07-28 Nec Corp 静電記録式プロツタ−
JPH0550012A (ja) 1991-08-23 1993-03-02 Insa Japan Kk 粉体塗装装置
US6769391B1 (en) 2003-04-11 2004-08-03 Eci Engine Co., Ltd. Four-stroke engine with an oil spray generating assembly for lubrication
JP4319102B2 (ja) * 2004-07-12 2009-08-26 愛知機械工業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オイルパン
JP4496177B2 (ja) 2006-02-23 2010-07-07 株式会社マキタ沼津 携帯型4サイクルエンジン及びこの携帯型4サイクルエンジンを搭載した携帯型作業機
US7341039B1 (en) * 2006-05-12 2008-03-11 Brunswick Corporation Lubrication system for a marine propulsion system with a tilted in-line engine
JP4882991B2 (ja) * 2007-12-11 2012-02-22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オイルパン構造
JP5463111B2 (ja) * 2009-09-24 2014-04-09 株式会社マキタ 携帯型4サイクルエンジンの潤滑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938601A (en) * 1958-03-20 1960-05-31 Gen Motors Corp Engine oil pan
JPS63183456U (zh) * 1987-05-20 1988-11-25
JPH0550012U (ja) * 1991-12-04 1993-07-02 ダイハツ工業株式会社 スラント型内燃機関におけるオイルパンの構造
CN102032017A (zh) * 2009-09-24 2011-04-27 株式会社牧田 四冲程发动机的润滑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147823A (zh) 2013-06-12
US8978614B2 (en) 2015-03-17
BR102012029349A2 (pt) 2015-04-07
JP2013119786A (ja) 2013-06-17
EP2602447A3 (en) 2014-08-27
US20130139782A1 (en) 2013-06-06
EP2602447B1 (en) 2019-01-09
EP2602447A2 (en) 2013-06-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147823B (zh) 四冲程发动机的润滑装置
EP2305972B1 (en) Lubrication system for four-stroke engine
CN102597439B (zh) 四冲程发动机的润滑装置
CN103321709B (zh) 四冲程发动机的润滑系统
US8701622B2 (en) Lubrication system for portable four-stroke engine
CN103133084A (zh) 四冲程发动机
CN103104308B (zh) 四冲程发动机的润滑装置
JP5483275B2 (ja) 4サイクルエンジンの潤滑装置
CN103249923B (zh) 四冲程发动机的气液分离装置以及四冲程发动机的润滑装置
EP2428657B1 (en) Lubrication structure for four-stroke engine
JP2011069240A (ja) 4サイクルエンジンの潤滑装置
JP2002276321A (ja) 4サイクルエンジンの潤滑装置
JP2012117427A (ja) 4サイクルエンジンの潤滑装置
WO2012073587A1 (ja) 4サイクルエンジンの潤滑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608

Termination date: 20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