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138464B - 电动机的内外连接导体配置结构 - Google Patents
电动机的内外连接导体配置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138464B CN103138464B CN201210477883.6A CN201210477883A CN103138464B CN 103138464 B CN103138464 B CN 103138464B CN 201210477883 A CN201210477883 A CN 201210477883A CN 103138464 B CN103138464 B CN 103138464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otor
- bonding conductor
- outside bonding
- outside
- framework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3/00—Electric devices on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for safety purpos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e.g. speed, deceleration or energy consumption
- B60L3/0023—Detecting, eliminating, remedying or compensating for drive train abnormalities, e.g. failures within the drive train
- B60L3/0061—Detecting, eliminating, remedying or compensating for drive train abnormalities, e.g. failures within the drive train relating to electrical machin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0/00—Electric propulsion with power supplied within the vehicle
- B60L50/10—Electric propulsion with power supplied within the vehicle using propulsion power supplied by engine-driven generators, e.g. generators driven by combustion engines
- B60L50/16—Electric propulsion with power supplied within the vehicle using propulsion power supplied by engine-driven generators, e.g. generators driven by combustion engines with provision for separate direct mechanical propulsion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0/00—Electric propulsion with power supplied within the vehicle
- B60L50/50—Electric propulsion with power supplied within the vehicle using propulsion power supplied by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 B60L50/60—Electric propulsion with power supplied within the vehicle using propulsion power supplied by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using power supplied by batteries
- B60L50/61—Electric propulsion with power supplied within the vehicle using propulsion power supplied by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using power supplied by batteries by batteries charged by engine-driven generators, e.g. series hybrid electric vehicl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7/00—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7/10—Dynamic electric regenerative braking
- B60L7/12—Dynamic electric regenerative braking for vehicles propelled by dc motor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6/00—Machines with more than one rotor or stator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22—Auxiliary parts of casings not covered by groups H02K5/06-H02K5/20, e.g. shaped to form connection boxes or terminal boxes
- H02K5/225—Terminal boxes or connection arrangement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e.g.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driving motors or auxiliary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6—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a motor or generator with the drive train of a motor vehicl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2220/00—Electrical machine types; Structures or applications thereof
- B60L2220/40—Electrical machine applications
- B60L2220/46—Wheel motors, i.e. motor connected to only one wheel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2240/00—Control parameters of input or output; Target parameters
- B60L2240/10—Vehicle control parameters
- B60L2240/36—Temperature of vehicle components or part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2260/00—Operating Modes
- B60L2260/20—Drive modes; Transition between modes
- B60L2260/28—Four wheel or all wheel driv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2270/00—Problem solutions or mea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L2270/10—Emission reduction
- B60L2270/14—Emission reduction of noise
- B60L2270/145—Structure borne vibr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e.g.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driving motors or auxiliary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10—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clutches, brakes, gears, pulleys or mechanical starters
- H02K7/116—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clutches, brakes, gears, pulleys or mechanical starters with gear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62—Hybrid vehicle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64—Electric machine technologies in electromobility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72—Electromobility specific charging systems or methods for batteries, ultracapacitors, supercapacitors or double-layer capacit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For Vehicles (AREA)
- Electric Propulsion And Brak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动机的内外连接导体配置结构,其即使在将电动机搭载于车辆的状态下也能够从车辆下方侧对内外连接导体进行操作,从而使组装性和维护性提高,并且能够保护内外连接导体,以免受来自上方的外力的侵害。电动机(2)具备定子(14)、转子(15)、收容定子(14)及转子(15)的壳体(11)、及将母线(130)与导电线缆(103)电连接的连接器(101)。电动机(2)通过安装构件(13a、13b)支承在车辆(3)的副车架(13)上。连接器(101)比固定安装构件(13a、13b)的壳体(11)的凸台部(11a)靠下方配置。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动机的内外连接导体配置结构,尤其涉及在搭载于电动机动车或混合动力机动车等电动车辆的电动机中,将电动机内外的电导体端部相互连接的电动机的内外连接导体配置结构。
背景技术
电动机动车或混合动力机动车等电动车辆具备车辆驱动用的电动机,向该电动机供给来自驱动装置等的电力的导电线缆贯通框体而布线(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或者,所述导电线缆经由连接器与电动机连接(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车辆用电动机的配线连接装置中,在贯通电动机壳体的上部的壳体壁的通孔中嵌插电绝缘性的衬套,并在该衬套中嵌插导电性的连接端子,从而构成内外连接导体,将电动机壳体内外的导电线缆的端部彼此连接。
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车辆驱动用电动机的配线连接结构中,以覆盖安装在电动机的框体上的连接器的车室侧的面的方式设置有隔音结构。隔音结构具备以与连接器的车室侧的面对置的方式设置的遮蔽板及吸音构件,来实现因振动而产生的噪声的降低。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06-9849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7-74848号公报
然而,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配线连接装置中,内外连接导体配置在电动机的上部,因此当异物从电动机的上方落下时,可能会因该异物而使内外连接导体受到损伤。另外,在将电动机配置在车辆的地板下的情况下,对配置在电动机的上部的内外连接导体的操作(access)困难,从维护上的观点来看存在改善的余地。
其中,在底板的下方配置有电动机的车辆中,在电动机的下半部分的区域中设置有连接器的情况下,来自下方的外力的输入可能作用于连接器及与连接器相接的线缆,期望对连接器及线缆进行保护。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车辆驱动用电动机的配线连接结构通过利用遮蔽板及吸音构件覆盖连接器的车室侧的面而实现了噪声的降低,但并不是以保护连接器及线缆为目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的课题而提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动机的内外连接导体配置结构,其即使在将电动机搭载于车辆的状态下也能够从车辆下方侧对内外连接导体进行操作,从而使组装性和维护性提高,并且能够保护内外连接导体,以免受来自上方的外力的侵害。另外,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从下方侧作用的外力对设置在电动机的下半部分的区域中的内外连接导体的输入,从而保护内外连接导体的电动机的内外连接导体配置结构。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一方式涉及的电动机的内外连接导体配置结构具有:
电动机(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电动机2A、2B),其具备电动机主体、框体(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壳体11)及内外连接导体(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连接器101A、101B),所述电动机主体具有定子(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定子14A、14B)及相对于所述定子配置成能够相对旋转的转子(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转子15A、15B),所述框体收容所述电动机主体,所述内外连接导体将设置在所述框体的内部的内部电导体(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母线130)与设置在所述框体的外部的外部电导体(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导电线缆103A、103B)电连接;
支承装置(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安装构件13a、13b),其固定于所述框体及车辆的骨架构件(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副车架13),从而将所述电动机支承在所述骨架构件上,
所述电动机的内外连接导体配置结构的特征在于,
所述内外连接导体比固定所述支承装置的所述框体的固定部(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凸台部11a)靠下方配置。
本发明的第二方式以所述第一方式的结构为基础,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外连接导体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所述支承装置的铅垂方向正下方。
本发明的第三方式以所述第二方式的结构为基础,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外连接导体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所述骨架构件的铅垂方向正下方。
本发明的第四方式以所述第一至第三方式中的任一方式的结构为基础,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外连接导体比通过所述电动机的旋转轴线(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旋转轴线x)的水平面靠下方配置。
本发明的第五方式以所述第一至第四方式中的任一方式的结构为基础,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辆的前后方向长度比左右方向长度形成得长,
所述内外连接导体配置在所述框体的前方侧面或后方侧面中的任一方的侧面上。
本发明的第六方式以所述第五方式的结构为基础,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外连接导体配置在所述前方侧面或所述后方侧面中偏靠所述车辆的前后方向中央的侧面(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前方侧面11f)上。
本发明的第七方式以所述第一至第六方式中的任一方式的结构为基础,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辆还具备固定在所述框体上的辅机(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液压泵70),
所述内外连接导体配置在所述辅机及所述支承装置的附近。
本发明的第八方式以所述第七方式的结构为基础,其特征在于,
所述辅机避开所述内外连接导体的铅垂方向正下方而配置。
本发明的第九方式以所述第一至第八方式中的任一方式的结构为基础,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外连接导体的最下部(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最下部105a)配置在比所述框体的最下部(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最下部113a)高的位置。
本发明的第十方式以所述第一至第九方式中的任一方式的结构为基础,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动机比所述车辆的底板(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底板171)靠下方配置。
本发明的第十一方式以所述第一至第十方式中的任一方式的结构为基础,其特征在于,
在比配置所述内外连接导体的位置靠下方的所述框体的下表面设置使所述框体的内部与外部连通的开口部(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开口部109),
所述开口部以能够视认到将所述内外连接导体与所述框体的内部电导体连接的连接部(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连接部132)的方式形成。
本发明的第十二方式以所述第一至第十一方式中的任一方式的结构为基础,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外连接导体具有导体主体(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导体主体106)、与所述框体不同体地形成来保持所述导体主体的导体保持部(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导体保持部107),
通过将所述导体保持部固定于所述框体,从而所述内外连接导体固定于所述电动机。
本发明的第十三方式以所述第一方式的结构为基础,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动机具备配置在所述车辆的左右方向左侧来驱动所述车辆的左车轮(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左车轮LWr)的左电动机(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第一电动机2A)、及配置在所述车辆的左右方向右侧来驱动所述车辆的右车轮(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右车轮RWr)的右电动机(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第二电动机2B),
所述框体收容所述左电动机的电动机主体和所述右电动机的电动机主体,
所述支承装置具备对所述框体的左侧进行支承的左侧支承装置(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安装构件13a)、及对所述框体的右侧进行支承的右侧支承装置(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安装构件13b),所述左侧支承装置及所述右侧支承装置固定在所述框体的所述前方侧面或所述后方侧面中的任一方的侧面(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前方侧面11f)上,
所述左电动机的所述内外连接导体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所述左侧支承装置的铅垂方向正下方,所述右电动机的所述内外连接导体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所述右侧支承装置的铅垂方向正下方。
本发明的第十四方式以所述第十三方式的结构为基础,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辆的辅机配置在所述左电动机的所述内外连接导体与所述右电动机的所述内外连接导体之间,且固定在所述侧面上。
本发明的第十五方式以所述第一方式的结构为基础,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外连接导体(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外侧连接器105A、105B及导电线缆103A、103B)在比通过所述电动机的旋转轴线(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旋转轴线x)的水平面(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水平面P)靠下方的位置从所述框体延伸出,
在所述内外连接导体的铅垂方向下方设有覆盖所述内外连接导体的下表面的保护构件(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保护构件140A、140B)。
本发明的第十六方式以所述第十五方式的结构为基础,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护构件向从所述框体离开的方向延伸出,且具有以相对于所述框体的远位侧的铅垂方向位置变高的方式倾斜的倾斜部(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倾斜部144)。
本发明的第十七方式以所述第十六方式的结构为基础,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护构件在相对于所述框体的近位侧具有使所述保护构件的上方与下方连通的连通结构。
本发明的第十八方式以所述第十七方式的结构为基础,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通结构通过以在所述保护构件的相对于所述框体的近位侧端部(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近位侧端部150)与所述框体之间存在间隙(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间隙C)的方式配置所述保护构件而形成。
本发明的第十九方式以所述第十五至第十八方式中的任一方式的结构为基础,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护构件具有覆盖所述内外连接导体的下表面的底部(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底部142)、从该底部的端缘朝向铅垂方向上方延伸设置的立起部(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立起部143)。
本发明的第二十方式以所述第十九方式的结构为基础,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护构件的所述底部具有以相对于所述框体的远位侧的水平方向宽度(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远位侧的水平方向宽度W1)比近位侧的水平方向宽度(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近位侧的水平方向宽度W2)变窄的方式缩减宽度的减幅部(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减幅部145)。
本发明的第二十一方式以所述第十五至第二十方式中的任一方式的结构为基础,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护构件与所述框体不同体地形成,并且所述保护构件经由与所述框体及所述保护构件不同体地形成的支承构件(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支承构件160A、160B)而固定于所述框体。
本发明的第二十二方式以所述第二十一方式的结构为基础,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构件在所述内外连接导体的上方从该内外连接导体的一侧延伸到另一侧,并在所述一侧及所述另一侧固定于所述框体。
本发明的第二十三方式以所述第十五至第二十二方式中的任一方式的结构为基础,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护构件的最下部(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最下部151)配置在比所述框体的最下部(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最下部113a)高的位置。
本发明的第二十四方式以所述第十五至第二十三方式中的任一方式的结构为基础,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动机由所述车辆的骨架构件(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副车架13)支承,所述内外连接导体比所述骨架构件靠下方配置。
本发明的第二十五方式以所述第十五至第二十四方式中的任一方式的结构为基础,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动机比所述车辆的底板(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底板171)靠下方配置。
本发明的第二十六方式以所述第十五至第二十五方式中的任一方式的结构为基础,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辆还具备整流构件(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整流构件170),该整流构件在比所述电动机的最下部低的位置处大致沿水平方向延伸出,对在所述车辆的下方流动的行驶风进行整流,
所述保护构件的至少一部分从下方观察时与所述整流构件不重合地配置。
本发明的第二十七方式以所述第十五至第二十六方式中的任一方式的结构为基础,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内外连接导体的附近配置有固定于所述框体的外部表面上的辅机(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液压泵70),
所述保护构件具有从该保护构件延伸出来覆盖所述辅机的下表面的辅机保护部(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耦合器保护件148)。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由于内外连接导体配置在比支承装置低的位置,因此在将电动机通过支承装置固定于骨架构件的状态下,能够从车辆的下方侧对内外连接导体进行操作,从而内外连接导体的组装、维护等变得容易,作业性得以提高。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式,能够通过支承装置来抑制从上方向内外连接导体施加的冲击。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式,能够通过骨架构件来抑制从上方向内外连接导体施加的冲击。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式,内外连接导体的配置部位成为电动机的下半部分侧,能够容易从电动机的下方对内外连接导体进行操作。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式,在将后轮驱动装置搭载于车辆时,与左右方向或上下方向相比,在前后方向上空间容易形成富余,能够轻松地配置内外连接导体。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式,在因碰撞等对车辆从前后方向输入外力时,能够进一步减轻内外连接导体的损伤。
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式,能够通过支承装置和辅机来抑制向内外连接导体施加的外力,从而保护内外连接导体。
根据本发明的第八方式,在从电动机的下方对内外连接导体进行操作时,辅机不会成为障碍,不会妨碍内外连接导体的连接作业性。
根据本发明的第九方式,能够减少从下方对内外连接导体施加外力的情况。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方式,即使在将电动机配置在地板下的情况下,也能容易对内外连接导体进行操作。另外,能够扩大地板上的乘客居住空间、装载空间,缩小电动机与车轮的距离。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一方式,能够从电动机的下方侧进行内外连接导体与内部电导体的连接。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二方式,能够省略将导体主体穿过框体的作业而将内外连接导体固定在电动机上。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三方式,能够抑制电动机的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的长大化,从而有效地利用空间。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四方式,除了支承装置外,还能够通过辅机来保护内外连接导体,并且,通过在左右的内外连接导体之间配置辅机,能够有效地配置辅机。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五方式,能够通过保护构件来抑制从下方侧作用的外力对设置在电动机的下半部分的区域中的内外连接导体的输入,从而保护内外连接导体。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六方式,能够抑制从保护构件的远位侧向保护构件的上方侧侵入的异物。另外,能够抑制碰撞等时来自远位侧的周边构件的外力的输入。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七方式,能够容易排出侵入到保护构件的上方侧的小石头、水等异物,抑制异物在保持构件的上方的滞留。另外,由于侵入的异物因倾斜部的倾斜而向近位侧移动,因此更容易从连通结构排出异物。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八方式,无需在保护构件上开设孔就能够形成连通结构,连通结构的强度得以提高。另外,由于成为振动源的框体与保护构件的抵接部减少,因此能够减少振动向保护构件的传递。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九方式,通过立起部还能够覆盖内外连接导体的侧方,能够抑制异物从侧方向保护构件内侧的侵入。并且,与保护构件形成为平板状的情况相比,强度得以提高。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十方式,通过在侧方由立起部覆盖的状态下底部具有减幅部,由此能够使异物更不易侵入到保护构件的内侧。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十一方式,能够不受框体及支承构件制约而将保护构件的形状或厚度形成为适当的形状,并且能够将保护构件配置在适当的位置。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十二方式,能够通过在内外连接导体的两侧固定的支承构件来将保护构件可靠地固定在框体上。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十三方式,来自下方的外力由框体来承受,能够减少向保护构件作用的外力的输入。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十四方式,能够容易从车辆下方侧对内外连接导体进行操作。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十五方式,即使在将电动机配置在地板下的情况下,也能够容易对内外连接导体进行操作。并且,能够扩大地板上的乘客居住空间、装载空间,缩小电动机与车轮的距离。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十六方式,在将整流构件安装于车辆的状态下,能够容易对保护构件及内外连接导体进行操作。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十七方式,能够通过保护构件来同时保护辅机。并且,与分别设置内外连接导体及辅机的保护构件的情况相比,能够削减部件件数,并且使保护构件的装拆简化。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适用了作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电动机的内外连接导体配置结构的混合动力车辆的简要结构的框图。
图2是具有电动机的后轮驱动装置的纵剖视图。
图3是图2所示的后轮驱动装置的上部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4是从前斜下方观察到的由支承装置支承的后轮驱动装置的立体图。
图5是取下保护构件而从前方观察到的安装在电动机的框体上的连接器的图。
图6是沿着图2的VI-VI线的后轮驱动装置的剖视图。
图7是表示安装在电动机的框体上的连接器及保护构件的立体图。
图8是从前方观察到的安装在电动机的框体上的连接器及保护构件的图。
图9是安装在电动机的框体上的保护构件的侧视图。
图10是从后斜下方观察到的安装在电动机的框体上的保护构件的立体图。
图11是安装在电动机的框体上的保护构件的仰视图。
图12是表示电动机经由副车架安装的状态的车辆的仰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将本发明涉及的电动机的内外连接导体配置结构适用于具有作为车轮驱动用驱动源的电动机的车辆用驱动装置的情况进行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以车辆用驱动装置用作后轮驱动用的情况为例来进行说明,但车辆用驱动装置也可以用于前轮驱动用。
图1所示的车辆3是在车辆前部具有将内燃机4和电动机5串联连接而成的驱动装置6(以下,称为前轮驱动装置)的混合动力车辆,该前轮驱动装置6的动力经由变速器7向前轮Wf传递,另一方面,与该前轮驱动装置6不同而设置在比车辆后部的底板171靠下方的位置(参照图12)的驱动装置1(以下,称为后轮驱动装置)的动力向后轮Wr(RWr、LWr)传递。后轮驱动装置1具备第一及第二电动机2A、2B,第一电动机2A的动力向左后轮LWr传递,第二电动机2B的动力向右后轮RWr传递。前轮驱动装置6的电动机5和后轮驱动装置1的第一及第二电动机2A、2B与蓄电池9连接,从而能够进行来自蓄电池9的电力供给和向蓄电池9的能量再生。图1中,符号8表示用于控制车辆整体的控制装置。
图2是后轮驱动装置1的整体的纵剖视图,图3是图2的上部局部放大剖视图。后轮驱动装置1的框体即壳体11包括配置在车宽方向(以下,也称为车辆的左右方向)大致中央部的中央壳体11M、以夹着11M的方式配置在中央壳体11M的左右的左侧方壳体11A及右侧方壳体11B,壳体11整体形成为大致圆筒状。在壳体11的内部,后轮Wr用的车轴10A、10B、车轴驱动用的第一及第二电动机2A、2B、对该电动机2A、2B的驱动旋转进行减速的作为第一及第二减速器的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式减速器12A、12B分别排列而配置在同一轴线上。该车轴10A、第一电动机2A及第一行星齿轮式减速器12A对左后轮LWr进行驱动控制,车轴10B、第二电动机2B及第二行星齿轮式减速器12B对右后轮RWr进行驱动控制。车轴10A、第一电动机2A及第一行星齿轮式减速器12A与车轴10B、第二电动机2B及第二行星齿轮式减速器12B在壳体11内沿车宽方向左右对称配置。
在侧方壳体11A、11B的中央壳体11M侧分别设置向径向内侧延伸的隔壁18A、18B,在侧方壳体11A、11B与隔壁18A、18B之间分别配置第一及第二电动机2A、2B。另外,在由中央壳体11M和隔壁18A、18B围成的空间内配置有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式减速器12A、12B。需要说明的是,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左侧方壳体11A和中央壳体11M构成收容第一电动机2A及第一行星齿轮式减速器12A的第一壳体11L,另外,右侧方壳体11B和中央壳体11M构成收容第二电动机2B及第二行星齿轮式减速器12B的第二壳体11R。并且,第一壳体11L具有贮存用于第一电动机2A和动力传递路径中的至少一方的润滑及/或冷却的作为液状介质的油的左贮存部RL,第二壳体11R具有贮存用于第二电动机2B和动力传递路径中的至少一方的润滑及/或冷却的油的右贮存部RR。
在后轮驱动装置1中设有将壳体11的内部与外部连通的通气装置40,通气装置40构成为使内部的空气经由通气室41向外部逃散,以防内部的空气过度地成为高温、高压。通气室41配置在壳体11的铅垂方向上部,通过由如下构件形成的空间来构成,所述构件为:中央壳体11M的外壁;在中央壳体11M内向左侧方壳体11A侧大致水平地延伸设置的第一圆筒壁43;在中央壳体11M内向右侧方壳体11B侧大致水平地延伸设置的第二圆筒壁44;将第一及第二圆筒壁43、44的内侧端部彼此相连的左右分割壁45;以与第一圆筒壁43的左侧方壳体11A侧的前端部抵接的方式安装的挡板47A;以与第二圆筒壁44的右侧方壳体11B侧的前端部抵接的方式安装的挡板47B。
形成通气室41的下表面的第一及第二圆筒壁43、44和左右分割壁45中,第一圆筒壁43位于比第二圆筒壁44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左右分割壁45从第二圆筒壁44的内侧端部一边缩径一边弯曲并延伸设置到第一圆筒壁43的内侧端部,进而向径向内侧延伸设置而到达大致水平地延伸设置的第三圆筒壁46。第三圆筒壁46比第一圆筒壁43和第二圆筒壁44的两外侧端部靠内侧且位于第一圆筒壁43和第二圆筒壁44的两外侧端部的大致中央。
挡板47A、47B以将第一圆筒壁43与中央壳体11M的外壁之间的空间或第二圆筒壁44与中央壳体11M的外壁之间的空间从行星齿轮式减速器12A或行星齿轮式减速器12B分别划分开的方式固定于中央壳体11M。
另外,在中央壳体11M中,将通气室41和外部连通的外部连通路49与通气室41的铅垂方向上表面连接。外部连通路49的通气室侧端部49a配置成朝向铅垂方向下方。从而,能够抑制油通过外部连通路49向外部排出的情况。
第一及第二电动机2A、2B中,定子14A、14B分别固定在侧方壳体11A、11B上,环状的转子15A、15B以相对于定子14A、14B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配置在该定子14A、14B的内周侧。在转子15A、15B的内周部结合有围绕车轴10A、10B的外周的圆筒轴16A、16B,该圆筒轴16A、16B以能够与车轴10A、10B在同轴上相对旋转的方式经由轴承19A、19B支承于侧方壳体11A、11B的端部壁17A、17B和隔壁18A、18B。另外,在圆筒轴16A、16B的一端侧的外周且在端部壁17A、17B上设置有用于将转子15A、15B的旋转位置信息向电动机2A、2B的控制器(未图示)反馈的解析器20A、20B。
另外,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式减速器12A、12B具备:太阳齿轮21A、21B;与该太阳齿轮21A、21B啮合的多个行星齿轮22A、22B;支承上述行星齿轮22A、22B的行星齿轮架23A、23B;与行星齿轮22A、22B的外周侧啮合的内齿轮24A、24B,其中,从太阳齿轮21A、21B输入电动机2A、2B的驱动力,减速后的驱动力通过行星齿轮架23A、23B向车轴10A、10B输出。
太阳齿轮21A、21B与圆筒轴16A、16B一体地形成。另外,行星齿轮22A、22B为具有与太阳齿轮21A、21B直接啮合的大径的第一小齿轮26A、26B和比该第一小齿轮26A、26B小径的第二小齿轮27A、27B的双联小齿轮,上述第一小齿轮26A、26B和第二小齿轮27A、27B以同轴且在轴向上偏置的状态一体地形成。该行星齿轮22A、22B经由滚针轴承31A、31B而支承于行星齿轮架23A、23B的小齿轮轴32A、32B,行星齿轮架23A、23B的轴向内侧端部向径向内侧延伸而与车轴10A、10B花键嵌合,从而被支承为能够一体旋转,并且行星齿轮架23A、23B经由轴承33A、33B而支承于隔壁18A、18B。
内齿轮24A、24B具备:内周面与小径的第二小齿轮27A、27B啮合的齿轮部28A、28B;比齿轮部28A、28B小径且在壳体11的中间位置处相互对置配置的小径部29A、29B;将齿轮部28A、28B的轴向内侧端部与小径部29A、29B的轴向外侧端部沿径向连结的连结部30A、30B。
齿轮部28A、28B夹着在中央壳体11M的左右分割壁45的内径侧端部形成的第三圆筒壁46而在轴向上对置。小径部29A、29B的外周面分别与后述的单向离合器50的内圈51花键嵌合,从而内齿轮24A、24B以与单向离合器50的内圈51一体旋转的方式相互连结。
在行星齿轮式减速器12B侧,在构成壳体11的中央壳体11M的第二圆筒壁44与内齿轮24B的齿轮部28B之间,构成对内齿轮24B的制动机构的液压制动器60以与第一小齿轮26B在径向上重叠,且与第二小齿轮27B在轴向上重叠的方式配置。液压制动器60中,与第二圆筒壁44的内周面花键嵌合的多个固定板35和与内齿轮24B的齿轮部28B的外周面花键嵌合的多个旋转板36在轴向上交替配置,上述板35、36通过环状的活塞37进行接合及分离操作。活塞37进退自如地收容在中央壳体11M的左右分割壁45与第三圆筒壁46之间形成的环状的工作缸室内,并且被由设置在第三圆筒壁46的外周面上的支座38支承的弹性构件39始终向将固定板35与旋转板36分离的方向施力。
另外,更详细而言,左右分割壁45与活塞37之间为供油直接导入的工作室S,当向工作室S导入的油的压力超过弹性构件39的作用力时,活塞37前进(向右运动),将固定板35和旋转板36彼此压紧而使它们接合。另外,当弹性构件39的作用力超过向工作室S导入的油的压力时,活塞37后退(向左运动),固定板35与旋转板36离开而分离。需要说明的是,液压制动器60与后述的液压泵70(参照图4)连接。
在该液压制动器60的情况下,固定板35由从构成壳体11的中央壳体11M的左右分割壁45延伸的第二圆筒壁44支承,而旋转板36由内齿轮24B的齿轮部28B支承,因此当两板35、36被活塞37压紧时,通过两板35、36之间的摩擦接合对内齿轮24B作用制动力而使内齿轮24B固定。当从该状态解除基于活塞37的接合时,允许内齿轮24B的自由旋转。需要说明的是,如上所述,由于内齿轮24A、24B相互连结,因此通过液压制动器60接合,由此在内齿轮24A上也作用制动力而使内齿轮24A也固定,通过液压制动器60分离,由此也允许内齿轮24A的自由旋转。
另外,在轴向上对置的内齿轮24A、24B的连结部30A、30B之间也确保有空间部,在该空间部内配置有对内齿轮24A、24B仅传递一方向的动力且切断另一方向的动力的单向离合器50。单向离合器50为在内圈51与外圈52之间夹有多个楔块53的构件,该内圈51通过花键嵌合与内齿轮24A、24B的小径部29A、29B一体旋转。另外,外圈52被第三圆筒壁46定位且被止旋。
单向离合器50构成为在车辆通过电动机2A、2B的动力前进时卡合,将内齿轮24A、24B的旋转锁定。更具体说明的话,单向离合器50在电动机2A、2B侧的顺向(使车辆3前进时的旋转方向)的旋转动力向车轮Wr侧输入时成为卡合状态,且在电动机2A、2B侧的逆向的旋转动力向车轮Wr侧输入时成为非卡合状态,在车轮Wr侧的顺向的旋转动力向电动机2A、2B侧输入时成为非卡合状态,且在车轮Wr侧的逆向的旋转动力向电动机2A、2B侧输入时成为卡合状态。
另外,如图4所示,在中央壳体11的前方侧面11f上固定有作为辅机的液压泵70。液压泵70例如为次摆线泵,由不带位置传感器和电刷的直流电动机等未图示的电动机驱动而对贮存在左右贮存部RL、RR中的油进行吸引,并经由在壳体11及车轴10A、10B等各机构部件上设置的润滑流路80A、80B来对各部进行润滑及冷却。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的后轮驱动装置1中,在电动机2A、2B与车轮Wr的动力传递路径上并列设置有单方向离合器50和液压制动器60。需要说明的是,液压制动器60根据车辆的行驶状态或单向离合器50的卡合/非卡合状态,通过从液压泵70供给的油的压力而被控制成分离状态、弱接合状态、接合状态。例如,在车辆3通过电动机2A、2B的动力运转驱动(日语:力行駆動)而前进时(低车速时、中车速时),单向离合器50接合而成为能够传递动力的状态,但将液压制动器60控制成弱接合状态,由此即使在来自电动机2A、2B侧的顺向的旋转动力的输入暂时降低而单向离合器50成为非卡合状态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在电动机2A、2B侧和车轮Wr侧无法传递动力的情况。另外,在车辆3通过内燃机4及/或电动机5的动力运转驱动前进时(高车速时),单向离合器50成为非卡合状态,且将液压制动器60控制成分离状态,由此能够防止电动机2A、2B的过旋转。另一方面,在车辆3的后退时或再生时,单向离合器50成为非卡合状态,因此将液压制动器60控制成接合状态,由此来自电动机2A、2B侧的反向的旋转动力向车轮Wr侧输出,或者车轮Wr侧的顺向的旋转动力向电动机2A、2B侧输入。
如图4及图12所示,后轮驱动装置1通过安装构件(支承装置)13a、13b而支承在副车架(骨架构件)13上,且经由该副车架13而固定到车辆3的底板171的下方。另外,后轮驱动装置1通过将安装构件13a、13b固定到从壳体11(侧方壳体11A、11B)的前方侧面11f向前方突出形成的凸台部(固定部)11a(参照图6)上而支承于车辆3。
另外,在左侧方壳体11A及右侧方壳体11B的前方侧面11f上分别设有将作为内部电导体的母线130与作为外部电导体的导电线缆103A、103B电连接的作为内外连接导体的第一及第二连接器101A、101B,其中所述母线130与卷绕在定子14上的定子线圈102的三相线连接,所述导电线缆103A、103B从未图示的外部设备延伸设置。
第一及第二连接器101A、101B配置在固定安装构件13a、13b的凸台部11a的下方附近,尤其比通过车轴10A、10B的旋转轴线x的水平面P靠下方配置。并且,第一及第二连接器101A、101B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安装构件13a、13b的铅垂方向正下方即安装构件13a、13b的铅垂投影内,并且配置在副车架13的铅垂方向正下方即副车架13的铅垂投影内。这样,由于安装构件13a、13b、副车架13覆盖第一及第二连接器101A、101B的上方而配置,因此能够保护第一及第二连接器101A、101B,以免受来自上方的落下物的侵害。
另外,第一连接器101A和第二连接器101B以夹着位于壳体11的前方侧面11f的左右方向中央的液压泵70的方式配置在液压泵70的左右方向附近。从而,液压泵70配置成不会成为对第一连接器101A和第二连接器101B进行操作时的障碍。
另外,在连接器101A、101B及导电线缆103A、103B的铅垂方向下方,对连接器101A、101B及导电线缆103A、103B进行保护的第一及第二保护构件140A、140B通过支承构件160A、160B固定在壳体11上。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后轮驱动装置1相对于车辆3的左右方向中央而左右对称地形成,因此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位于右侧(在图4中为左侧)的第二连接器101B及第二保护构件140B的结构进行说明。
参照图6,第二连接器101B具有固定在壳体11上的内侧连接器104、设置在导电线缆103B的前端部的外侧连接器105。并且,通过将内侧及外侧连接器104、105相互连接,从而将母线130和导电线缆103B电连接,其中,该母线130与卷绕在定子14B上的定子线圈102的各相的配线连接。
内侧连接器104具有U相、V相、W相的三根导体主体106、保持各导体主体106的导体保持部107,通过将导体保持部107利用两处的螺栓108紧固固定在壳体11上,从而将内侧连接器104安装在壳体11上(参照图5)。在壳体11上,在内侧连接器104与定子14之间设有配设了U相、V相、W相的三根母线130的端子台131。在各母线130的一端连接有从定子线圈102延伸设置的各相的配线,在各母线130的另一端130a分别连接有内侧连接器104的各相的导体主体106(图6中仅示出一相)。
在配置有内侧连接器104的导体主体106的壳体11的下表面形成有将壳体11的内部与外部连通的开口部109。因而,当将内侧连接器104安装于壳体11时,导体主体106与母线130的另一端130a在上下方向上重叠配置。并且,在视认各相的母线130的另一端130a与导体主体106的连接部132的同时,从下方将未图示的紧固工具插入到开口部109中,将螺栓110与固定在导体主体106上的螺母111紧固而进行连接。通常,开口部109由通过螺栓113而固定在壳体11上的罩板112闭塞。
并且,在将外侧连接器105嵌入到内侧连接器104的导体保持部107后,通过螺栓115来固定。另外,第二连接器101B的最下部、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外侧连接器105的最下部105a配置在比壳体11的最下部113a、即固定罩板112的螺栓113的头部高出高度h的位置处(参照图6)。
第二保护构件140B通过金属板等形成为截面大致コ形状,具有在第二连接器101B及导电线缆103B的下方配置的底部142和从该底部142的车辆的左右方向端缘朝向铅垂方向上方立起的立起部143。由此,第二连接器101B及导电线缆103B的下表面侧被底部142覆盖,两侧面被立起部143覆盖,从而能够抑制从下方侧对第二连接器101B及导电线缆103B施加的外力。
第二保护构件140B向从壳体11离开的方向、即前方延伸出。在底部142上形成有:从底部142以相对于壳体11的远位侧的铅垂方向位置逐渐变高的方式倾斜的倾斜部144;以相对于壳体11的远位侧的水平方向宽度W1比近位侧的水平方向宽度W2变窄的方式缩减宽度的减幅部145。第二保护构件140B通过倾斜部144而使远位侧的高度变高,因此行驶时溅起的石头或水等不易侵入。另外,第二保护构件140B通过减幅部145而使远位侧的两立起部143的间隔变窄,因此同样使行驶时溅起的石头或水不易侵入。
第二保护构件140B具备:从成为车辆的左右方向外侧的右侧的立起部143向后方延伸设置的延设部146;从成为左右方向内侧的左侧的立起部143呈直角地弯曲形成,且朝向内侧延伸设置的肋147(参照图8)。延设部146通过螺栓155固定在壳体11的右方侧面上(参照图9),肋147通过螺栓156固定在壳体11的前方侧面11f上(参照图8)。另外,如图8所示,在第二保护构件140B上以覆盖液压泵70的配线用耦合器71的下方的方式一体地形成有向车辆的左右方向内侧延伸出的作为辅机保护部的耦合器保护件148,配线用耦合器71由耦合器保护件148保护。
如图9所示,第二保护构件140B以在相对于壳体11的近位侧端部150与壳体11之间设有间隙C的方式配置,第二保护构件140B的上方与下方经由该间隙C而连通。由此,能够容易将行驶等时进入到第二保护构件140B的上侧的异物从间隙C排除除去。
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取代在第二保护构件140B与壳体11之间设置间隙C,而在底部142上设置贯通孔来使第二保护构件140B的上下连通,将侵入到第二保护构件140B的上侧的异物从该贯通孔排出。
另外,第二保护构件140B的最下部151也配置在比壳体11的最下部113a高的位置处,由此来自外部的外力不易作用于第二保护构件140B(参照图9)。
支承构件160B以在第二连接器101B及导电线缆103B的上方从车辆的左右方向一侧延伸到另一侧的方式通过对金属板进行冲压成形而形成为大致コ形状。支承构件160B的向后方延伸设置的一端部161配置在第二连接器101B的一侧(图8中为右方),且在比第二保护构件140B的延设部146与壳体11的固定位置靠上方的位置处通过螺栓166固定到壳体11的右方侧面上(参照图9)。支承构件160B的另一端部162配置在第二连接器101B的另一侧(图8中为左方),并通过螺栓167螺纹紧固到壳体11的前方侧面11f上。
另外,如图9所示,从支承构件160B的一端部161侧向下方延伸设置且形成为大致L字型的支承部163通过螺栓164与从第二保护构件140B的立起部143向上方延伸的安装部149固定。由此,支承构件160B以跨第二连接器101B及导电线缆103A的上方的方式配置,且在两处固定于壳体11上。并且,第二保护构件140B在壳体11的右方侧面及前方侧面11f上的两处和经由支承构件160B固定的一处这共计三处固定于壳体11上。
如图12所示,经由副车架13固定在车辆3的底板171的下方的后轮驱动装置1在底板171的下部配置在整流构件170和隔热板172的后方,其中所述整流构件170用于对在车辆3的下方流动的行驶风进行整流,所述隔热板172覆盖来自发动机的未图示的排气管。第一及第二保护构件140A、140B从下方观察时与整流构件170不重合地配置,另一方面,第一及第二保护构件140A、140B的至少一部分从下方观察时与隔热板172重合配置。
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电动机的内外连接导体配置结构,其具有:第一及第二电动机2A、2B,其具备具有定子14A、14B及转子15A、15B的电动机主体、收容电动机主体的壳体11、将设置在壳体11的内部的母线130与设置在壳体11的外部的导电线缆103A、103B电连接的连接器101A、101B;安装构件13a、13b,其固定于壳体11及车辆3的副车架13,将电动机2A、2B支承在副车架13上。并且,由于连接器101A、101B比固定安装构件13a、13b的壳体11的凸台部11a靠下方配置,因此能够在将电动机2A、2B固定于副车架13的状态下从车辆3的下方侧对连接器101A、101B进行操作,由此连接器101A、101B的组装、维护等变得容易,作业性得以提高。
另外,由于连接器101A、101B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安装构件13a、13b的铅垂方向正下方,因此能够通过安装构件13a、13b抑制从上方对连接器101A、101B施加的冲击。
由于连接器101A、101B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副车架13的铅垂方向正下方,因此能够通过副车架13进一步抑制从上方对连接器101A、101B施加的冲击。
由于连接器101A、101B比通过电动机2A、2B的旋转轴线x的水平面P靠下方配置,因此连接器101A、101B的配置部位成为电动机2A、2B的下半部分侧,能够容易地从电动机2A、2B的下方对连接器101A、101B进行操作。
在前后方向长度比左右方向长度长的车辆3中,由于连接器101A、101B配置在壳体11的前方侧面11f上,因此在将后轮驱动装置1搭载于车辆3时,前后方向与左右方向或上下方向相比容易形成富余的空间,能够轻松地配置连接器101A、101B。
由于连接器101A、101B配置在偏靠车辆3的前后方向中央的前方侧面11f上,因此在由于碰撞等对车辆3从前后方向输入外力时,能够进一步减轻连接器101A、101B的损伤。
车辆3还具备固定在壳体11上的液压泵70,连接器101A、101B配置在液压泵70及安装构件13a、13b的附近,因此能够通过安装构件13a、13b和液压泵70来抑制向连接器101A、101B施加的外力,从而保护连接器101A、101B。
由于液压泵70避开连接器101A、101B的铅垂方向正下方而配置,因此在从电动机2A、2B的下方侧向连接器101进行操作时,液压泵70不会成为障碍,不会妨碍连接器101的连接作业性。
由于连接器101A、101B的最下部105a配置在比壳体11的最下部113a高的位置处,因此能够减少从下方对连接器101A、101B施加外力的情况。
由于电动机2A、2B比车辆3的底板171靠下方配置,因此即使在将电动机2A、2B配置在地板下的情况下,也能够容易对连接器101A、101B进行操作。另外,能够扩大地板上的乘客居住空间、装载空间,缩小电动机2A、2B与车轮Wr的距离。
由于在比配置连接器101A、101B的位置靠下方的壳体11的下表面上具备使壳体11的内部与外部连通的开口部109,开口部109形成为能够视认到将连接器101A、101B与母线130连接的连接部132,因此能够从电动机2A、2B的下方侧进行连接器101A、101B与母线130A、130B的连接。
连接器101A、101B具有导体主体106和与壳体11不同体地形成来保持导体主体106的导体保持部107,通过将导体保持部107固定于壳体11,从而将连接器101A、101B的内侧连接器104固定在电动机2A、2B上,因此能够省略将导体主体106穿过壳体11的作业而将连接器101A、101B固定在电动机2A、2B上。
电动机2A、2B具备驱动车辆3的左车轮LWr的第一电动机2A及驱动右车轮RWr的第二电动机2B,壳体11收容第一电动机2A的电动机主体和第二电动机2B的电动机主体,所述电动机的内外连接导体配置结构具备对壳体11的左侧进行支承的安装构件13a及对壳体11的右侧进行支承的安装构件13b,安装构件13a、13b固定在壳体11的前方侧面11f上,第一电动机2A的连接器101A的至少一分配置在安装构件13a的铅垂方向正下方,第二电动机2B的连接器101B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安装构件13b的铅垂方向正下方。由此,能够抑制电动机2A、2B的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的长大化,从而有效地利用空间。
由于车辆3的液压泵70配置在第一电动机2A的连接器101A与第二电动机2B的连接器101B之间,且固定在壳体11的前方侧面11f上,因此除了安装构件13a、13b之外,还能够通过液压泵70来保护连接器101A、101B。并且,通过在左右的连接器101A、101B之间配置液压泵70,能够有效地配置液压泵70。
所述电动机的内外连接导体配置结构具备:具有收容在壳体11中的定子14A、14B及转子15A、15B,且搭载在车辆3上的电动机2A、2B;一端与壳体11的内部的母线130连接而从壳体11延伸出的外侧连接器105A、105B及导电线缆103A、103B(内外连接导体),其中,外侧连接器105A、105B及导电线缆103A、103B在比通过电动机2A、2B的旋转轴线x的水平面P靠下方的位置处从壳体11延伸出,并且在外侧连接器105A、105B及导电线缆103A、103B的铅垂方向下方设有覆盖外侧连接器105A、105B及导电线缆103A、103B的下表面的保护构件140A、140B,因此能够通过保护构件140A、140B来抑制向外侧连接器105A、105B及导电线缆103A、103B作用的外力的输入而对它们进行保护。
由于保护构件140A、140B向从壳体11离开的方向延伸出,且具有以相对于壳体11的远位侧的铅垂方向位置变高的方式倾斜的倾斜部144,因此能够抑制从远位侧向保护构件140A、140B的上方侧侵入的异物。另外,能够抑制碰撞等时来自远位侧的周边构件的外力的输入。
由于保护构件140A、140B在相对于壳体11的近位侧具有将保护构件140A、140B的上方与下方连通的连通结构,因此,能够容易将侵入到保护构件140A、140B的上方侧的小石头、水等异物排出,抑制它们的滞留。另外,由于侵入的异物因倾斜部144的倾斜而向近位侧移动,因此更容易从连通结构将异物排出。
由于连通结构通过以在保护构件140A、140B的相对于壳体11的近位侧端部150与壳体11之间存在间隙C的方式配置保护构件140A、140B而形成,因此,无需在保护构件140A、140B上开设孔就能够形成连通结构,保护构件140A、140B的强度得以提高。另外,由于成为振动源的壳体11与保护构件140A、140B的抵接部减少,因此能够减少振动向保护构件140A、140B的传递。
由于保护构件140A、140B具有覆盖外侧连接器105A、105B及导电线缆103A、103B的下表面的底部142、从该底部142的端缘朝向铅垂方向上方延伸设置的立起部143,因此通过立起部143还能够覆盖外侧连接器105A、105B及导电线缆103A、103B的侧方,能够抑制异物从侧方向保护构件140A、140B的内侧的侵入。另外,与保护构件140A、140B形成为平板状的情况相比,强度得以提高。
由于保护构件140A、140B的底部142具有以相对于壳体11的远位侧的水平方向宽度W1比近位侧的水平方向宽度W2变窄的方式缩减宽度的减幅部145,因此通过在侧方被立起部143覆盖的状态下底部142具有减幅部145,由此使异物更不易侵入到保护构件140A、140B的内侧。
由于保护构件140A、140B与壳体11不同体地形成,并且经由与壳体11及保护构件140A、140B不同体地形成的支承构件160A、160B固定到壳体11上,因此不受壳体11及支承构件160A、160B制约而能够将保护构件140A、140B的形状或厚度形成为适当的形状,并且能够将保护构件140A、140B配置在适当的位置。
由于支承构件160A、160B从外侧连接器105A、105B及导电线缆103A、103B的一侧向上方延伸到另一侧,且在一侧及另一侧固定于壳体11,因此能够通过支承构件160A、160B将保护构件140A、140B可靠地固定于壳体11。
由于保护构件140A、140B的最下部151配置在比壳体11的最下部113a高的位置处,因此来自下方的外力由壳体11来承受,从而能够减少向保护构件140A、140B作用的外力的输入。
由于外侧连接器105A、105B及导电线缆103A、103B比支承电动机2A、2B的底板171靠下方配置,因此从车辆3的下方侧向外侧连接器105A、105B及导电线缆103A、103B的操作容易。
由于电动机2A、2B比车辆3的底板171靠下方配置,因此即使在将电动机2A、2B配置在地板下的情况下,也能够容易对外侧连接器105A、105B及导电线缆103A、103B进行操作。并且,能够扩大地板上的乘客居住空间、装载空间,缩小电动机2A、2B与车轮Wr的距离。
对在车辆3的下方流动的行驶风进行整流的整流构件170在比电动机2A、2B的最下部113a低的位置处大致沿水平方向配置,保护构件140A、140B从下方观察时与整流构件170不重合地配置,因此在将整流构件170安装于车辆3的状态下能够容易对保护构件140A、140B、外侧连接器105A、105B及导电线缆103A、103B进行操作。
需要说明的是,只要在安装了整流构件170的状态下将保护构件140A、140B取下的范围即可,保护构件140A、140B和整流构件170也可以局部重合。
在外侧连接器105A、105B及导电线缆103A、103B的附近配置固定于壳体11的外部表面上的液压泵70,保护构件140A、140B具有从该保护构件140A、140B延伸出而覆盖液压泵70的配线用耦合器71的下表面的耦合器保护件148,因此能够通过保护构件140A、140B来同时保护配线用耦合器71。并且,与分别设置外侧连接器105A、105B及导电线缆103A、103B、液压泵70的保护构件的情况相比,能够削减部件件数,并且使保护构件140A、140B的装拆简化。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可以适当地进行变形、改良等。
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适用车辆说明了混合动力机动车,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仅以电动机作为驱动源的电动机动车。
另外,作为将电动机2A、2B支承于副车架13上的支承装置,在本实施方式中,适用了固定在壳体11及副车架13上的安装构件13a、13b,但并不局限于此。例如,可以在安装构件与骨架构件之间设置托架构件,通过安装构件和托架构件来构成支承装置。另外,壳体11也可以不具备本实施方式那样的凸台部11a,而将安装构件13a、13b固定在前方侧面11f的平坦部上。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内外连接导体配置在壳体的前方侧面上,但也可以配置在壳体的后方侧面上。尤其优选内外连接导体配置在前方侧面或后方侧面中偏靠车辆的前后方向中央的侧面上,在包含电动机的车辆用驱动装置配置于车辆的前方的情况下,优选内外连接导体配置在壳体的后方侧面上。
另外,作为本发明的辅机,并不局限于本实施方式的液压泵70,也可以是空调用压缩机或水泵等。
并且,本发明的内部电导体、外部电导体及内外连接导体并不局限于本实施方式中的构件,例如,内外连接导体可以是不具备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1A、101B,而将导电线缆插入到壳体内的形态。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两个电动机2A、2B收容在一个壳体11内,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可以设置不同的壳体而分别收容两个电动机2A、2B。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电动机2A、2B和左右后轮LWr、RWr经由第一及第二变速器分别连接,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可以将电动机2A、2B与左右后轮LWr、RWr直接连接。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电动机2A、2B相对于左右后轮LWr、RWr以能够进行动力传递的方式机械地连接,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适用于发电专用电动机等。
Claims (26)
1.一种电动机的内外连接导体配置结构,其具有:
电动机,其具备电动机主体、框体及内外连接导体,所述电动机主体具有定子及相对于所述定子配置成能够相对旋转的转子,所述框体收容所述电动机主体,所述内外连接导体将设置在所述框体的内部的内部电导体和设置在所述框体的外部的外部电导体电连接;
支承装置,其固定于所述框体及车辆的骨架构件,从而将所述电动机支承于所述骨架构件,
所述电动机的内外连接导体配置结构的特征在于,
所述内外连接导体比固定所述支承装置的所述框体的固定部靠下方配置,
所述内外连接导体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所述支承装置的铅垂方向正下方。
2.一种电动机的内外连接导体配置结构,其具有:
电动机,其具备电动机主体、框体及内外连接导体,所述电动机主体具有定子及相对于所述定子配置成能够相对旋转的转子,所述框体收容所述电动机主体,所述内外连接导体将设置在所述框体的内部的内部电导体和设置在所述框体的外部的外部电导体电连接;
支承装置,其固定于所述框体及车辆的骨架构件,从而将所述电动机支承于所述骨架构件,
所述电动机的内外连接导体配置结构的特征在于,
所述内外连接导体比固定所述支承装置的所述框体的固定部靠下方配置,
所述内外连接导体比通过所述电动机的旋转轴线的水平面靠下方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动机的内外连接导体配置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外连接导体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所述骨架构件的铅垂方向正下方。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动机的内外连接导体配置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辆的前后方向长度比左右方向长度形成得长,
所述内外连接导体配置在所述框体的前方侧面或后方侧面中的任一方的侧面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动机的内外连接导体配置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外连接导体配置在所述前方侧面或所述后方侧面中偏靠所述车辆的前后方向中央的侧面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动机的内外连接导体配置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辆还具备固定在所述框体上的辅机,
所述内外连接导体配置在所述辅机及所述支承装置的附近。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动机的内外连接导体配置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辅机避开所述内外连接导体的铅垂方向正下方而配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动机的内外连接导体配置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外连接导体的最下部配置在比所述框体的最下部高的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动机的内外连接导体配置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动机比所述车辆的底板靠下方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动机的内外连接导体配置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比配置所述内外连接导体的位置靠下方的所述框体的下表面具备使所述框体的内部与外部连通的开口部,
所述开口部以能够视认到将所述内外连接导体与所述框体的内部电导体连接的连接部的方式形成。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动机的内外连接导体配置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外连接导体具有导体主体、与所述框体不同体地形成来保持所述导体主体的导体保持部,
通过将所述导体保持部固定于所述框体,从而所述内外连接导体固定于所述电动机。
12.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动机的内外连接导体配置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动机具备配置在所述车辆的左右方向左侧来驱动所述车辆的左车轮的左电动机、及配置在所述车辆的左右方向右侧来驱动所述车辆的右车轮的右电动机,
所述框体收容所述左电动机的电动机主体和所述右电动机的电动机主体,
所述支承装置具备对所述框体的左侧进行支承的左侧支承装置、及对所述框体的右侧进行支承的右侧支承装置,所述左侧支承装置及所述右侧支承装置固定在所述框体的前方侧面或后方侧面中的任一方的侧面上,
所述左电动机的所述内外连接导体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所述左侧支承装置的铅垂方向正下方,所述右电动机的所述内外连接导体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所述右侧支承装置的铅垂方向正下方。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动机的内外连接导体配置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辆的辅机配置在所述左电动机的所述内外连接导体与所述右电动机的所述内外连接导体之间,且固定在所述侧面上。
14.一种电动机的内外连接导体配置结构,其具有:
电动机,其具备电动机主体、框体及内外连接导体,所述电动机主体具有定子及相对于所述定子配置成能够相对旋转的转子,所述框体收容所述电动机主体,所述内外连接导体将设置在所述框体的内部的内部电导体和设置在所述框体的外部的外部电导体电连接;
支承装置,其固定于所述框体及车辆的骨架构件,从而将所述电动机支承于所述骨架构件,
所述电动机的内外连接导体配置结构的特征在于,
所述内外连接导体比固定所述支承装置的所述框体的固定部靠下方配置,
所述内外连接导体在比通过所述电动机的旋转轴线的水平面靠下方的位置从所述框体延伸出,
在所述内外连接导体的铅垂方向下方设有覆盖所述内外连接导体的下表面的保护构件。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动机的内外连接导体配置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护构件向从所述框体离开的方向延伸出,且具有以相对于所述框体的远位侧的铅垂方向位置变高的方式倾斜的倾斜部。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电动机的内外连接导体配置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护构件在相对于所述框体的近位侧具有使所述保护构件的上方与下方连通的连通结构。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动机的内外连接导体配置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通结构通过以在所述保护构件的相对于所述框体的近位侧端部与所述框体之间存在间隙的方式配置所述保护构件而形成。
18.根据权利要求14~17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机的内外连接导体配置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护构件具有覆盖所述内外连接导体的下表面的底部、从该底部的端缘朝向铅垂方向上方延伸设置的立起部。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电动机的内外连接导体配置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护构件的所述底部具有以相对于所述框体的远位侧的水平方向宽度比近位侧的水平方向宽度变窄的方式缩减宽度的减幅部。
20.根据权利要求14~17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机的内外连接导体配置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护构件与所述框体不同体地形成,并且所述保护构件经由与所述框体及所述保护构件不同体地形成的支承构件而固定于所述框体。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电动机的内外连接导体配置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构件在所述内外连接导体的上方从该内外连接导体的一侧延伸到另一侧,并在所述一侧及所述另一侧固定于所述框体。
22.根据权利要求14~17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机的内外连接导体配置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护构件的最下部配置在比所述框体的最下部高的位置。
23.根据权利要求14~17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机的内外连接导体配置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动机由所述车辆的骨架构件支承,所述内外连接导体比所述骨架构件靠下方配置。
24.根据权利要求14~17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机的内外连接导体配置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动机比所述车辆的底板靠下方配置。
25.根据权利要求14~17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机的内外连接导体配置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辆还具备整流构件,该整流构件在比所述电动机的最下部低的位置大致沿水平方向延伸,对在所述车辆的下方流动的行驶风进行整流,
所述保护构件的至少一部分从下方观察时与所述整流构件不重合地配置。
26.根据权利要求14~17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机的内外连接导体配置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内外连接导体的附近配置有固定于所述框体的外部表面上的辅机,
所述保护构件具有从该保护构件延伸出来覆盖所述辅机的下表面的辅机保护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1256700A JP5384602B2 (ja) | 2011-11-24 | 2011-11-24 | 電動機の内外接続導体配置構造 |
JP2011-256700 | 2011-11-24 | ||
JP2011-256701 | 2011-11-24 | ||
JP2011256701A JP5435820B2 (ja) | 2011-11-24 | 2011-11-24 | 電動機の電気導体保護構造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138464A CN103138464A (zh) | 2013-06-05 |
CN103138464B true CN103138464B (zh) | 2015-11-04 |
Family
ID=484672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210477883.6A Active CN103138464B (zh) | 2011-11-24 | 2012-11-22 | 电动机的内外连接导体配置结构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917000B2 (zh) |
CN (1) | CN103138464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965373B2 (ja) * | 2013-09-20 | 2016-08-03 |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 コネクタ |
USD745568S1 (en) * | 2013-10-25 | 2015-12-15 | Alex Lentz | Triangular plate for motor frame |
WO2015083698A1 (ja) * | 2013-12-02 | 2015-06-11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車両 |
JP5938532B2 (ja) * | 2013-12-02 | 2016-06-22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車両 |
JP5962683B2 (ja) * | 2014-01-28 | 2016-08-03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モータのコネクタ保護構造 |
JP6645739B2 (ja) * | 2015-01-28 | 2020-02-14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一体型ユニット |
JP6611128B2 (ja) * | 2016-01-07 | 2019-11-27 | 住友重機械工業株式会社 | 搬送台車 |
JP6407244B2 (ja) * | 2016-12-22 | 2018-10-17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動力装置 |
CN108189678A (zh) * | 2017-06-12 | 2018-06-22 | 泉州市智敏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改进型汽车充电装置 |
US20210167701A1 (en) * | 2017-12-05 | 2021-06-03 | Nidec Corporation | Automatic device and communications system |
JP7006251B2 (ja) * | 2017-12-25 | 2022-01-24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電気機器の車載構造 |
CN109038040B (zh) * | 2018-06-28 | 2020-03-06 | 邓艺欣 | 一种保护电源线的电源盘 |
JP7192635B2 (ja) * | 2019-04-16 | 2022-12-20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回転式アクチュエータ |
FR3102643B1 (fr) * | 2019-10-29 | 2022-05-13 | Psa Automobiles Sa | Carter de systeme d’alimentation de vehicule electrique avec capot de protection du connecteur |
CN114156670B (zh) * | 2021-12-07 | 2024-08-02 | 浙江盘毂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接线块及一种双定子电机 |
DE102023202044A1 (de) | 2023-03-07 | 2024-09-12 | Volkswagen Aktiengesellschaft | Antriebsanordnung für ein Kraftfahrzeug |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884157A (zh) * | 2008-04-07 | 2010-11-10 | 爱信艾达株式会社 | 驱动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615497Y2 (ja) | 1987-06-23 | 1994-04-20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ケ−ブルコネクタ付極数変換電動機 |
JP2522642Y2 (ja) * | 1989-02-09 | 1997-01-16 |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製作所 | ドライブユニット搭載装置 |
JPH0698494A (ja) | 1992-09-14 | 1994-04-08 | Aisin Aw Co Ltd | 車両用モータの配線接続装置 |
US5334897A (en) * | 1993-05-24 | 1994-08-02 | North American Philips Corporation | Electric motor with encased housing |
US5718302A (en) * | 1994-09-27 | 1998-02-17 | Aisin Aw Co., Ltd. | Hydraulic circuit for electric car drive train |
JP2002125348A (ja) * | 2000-10-12 | 2002-04-26 | Suzuki Motor Corp | 配線接続装置 |
GB2389827B (en) * | 2002-06-18 | 2005-12-14 | Magnetic Systems Technology Lt | Hub drive system |
JP2004320955A (ja) | 2003-04-18 | 2004-11-11 | Toyota Motor Corp | 回転電機 |
JP4314067B2 (ja) | 2003-05-29 | 2009-08-12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電動機ユニット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る車両 |
US7002271B2 (en) * | 2004-03-22 | 2006-02-21 |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 Wiring connection module for hybrid electro-mechanical transmission |
JP4548129B2 (ja) | 2005-01-26 | 2010-09-22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電動車両の駆動装置 |
US7989999B2 (en) * | 2005-06-23 | 2011-08-02 | Mitsuba Corporation | Starter |
JP2007074848A (ja) | 2005-09-08 | 2007-03-22 | Toyota Motor Corp | 車両駆動用モータの配線接続構造 |
JP4767319B2 (ja) | 2006-07-12 | 2011-09-07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モータモジュール |
JP2008206379A (ja) | 2007-02-23 | 2008-09-04 | Yamaha Motor Electronics Co Ltd | 端子カバー |
JP5125769B2 (ja) | 2008-05-30 | 2013-01-23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電気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
JP5425507B2 (ja) | 2009-03-30 | 2014-02-26 |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 モーターケーブル装置、及び、モーターケーブル装置に用いる樹脂部品 |
JP5115543B2 (ja) * | 2009-12-03 | 2013-01-09 |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 ハイブリッド車の電動機の取付構造 |
US8941275B2 (en) | 2011-11-22 | 2015-01-27 | Honda Motor Co., Ltd. | Connecting structure for motor |
-
2012
- 2012-11-19 US US13/681,051 patent/US8917000B2/en active Active
- 2012-11-22 CN CN201210477883.6A patent/CN103138464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884157A (zh) * | 2008-04-07 | 2010-11-10 | 爱信艾达株式会社 | 驱动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130137303A1 (en) | 2013-05-30 |
US8917000B2 (en) | 2014-12-23 |
CN103138464A (zh) | 2013-06-0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138464B (zh) | 电动机的内外连接导体配置结构 | |
US9394004B2 (en) | Electric automobile | |
CN103959611B (zh) | 电动机的连接机构 | |
JP5768203B1 (ja) | 車両 | |
JP5659306B2 (ja) | 電動車両 | |
JP5384602B2 (ja) | 電動機の内外接続導体配置構造 | |
US9252523B2 (en) | Interlock mechanism of motor, and motor | |
JP5817627B2 (ja) | 電動車両 | |
US20210379984A1 (en) | Electric motor for an axle assembly | |
JP5086667B2 (ja) | ハイブリッド車両 | |
JP2015123890A (ja) | 電動機 | |
CN102245438A (zh) | 车辆的配线结构 | |
JP5611731B2 (ja) | インホイールモータ型電気自動車 | |
CN109703343A (zh) | 车辆 | |
JP6769257B2 (ja) | コネクタ | |
JP5435820B2 (ja) | 電動機の電気導体保護構造 | |
JP2005125841A (ja) | ハイブリッド車両の車両構造 | |
US12005976B2 (en) | Hybrid tractor truck | |
US20230361657A1 (en) | Integrated unit | |
US20170274762A1 (en) | Work vehicle | |
JP2020142644A (ja) | 車両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