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132825B - 门锁装置 - Google Patents

门锁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132825B
CN103132825B CN201210485606.XA CN201210485606A CN103132825B CN 103132825 B CN103132825 B CN 103132825B CN 201210485606 A CN201210485606 A CN 201210485606A CN 103132825 B CN103132825 B CN 10313282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mission lever
side transmission
handle
door
sliding bloc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485606.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132825A (zh
Inventor
中敦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OUSHI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OUSHI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125925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965623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125911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957212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YOUSHIN CO Ltd filed Critical YOUSHIN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13282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3282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13282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3282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77/00Vehicle locks characterised by special functions or purposes
    • E05B77/52Locking one wing by shutting another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3/00Vehicle lock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types of wing or vehicle
    • E05B83/36Locks for passenger or like doors
    • E05B83/38Locks for passenger or like doors for pillar-less vehicles, i.e. vehicles where a front and a back door engage each other in the closed positio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2/00Closure fasteners
    • Y10T292/57Operators with knobs or handles

Abstract

一种门锁装置,能紧凑地配置于后车门内。该门锁装置是将利用对开式的前车门(52)和后车门(53)打开关闭出入口(51)的车辆(50)的所述后车门相对于车体锁定的装置,包括:空摆机构,该空振机构将内部把手和闩锁单元(58、59)切换至连结/非连结状态,其中所述内部把手设于所述后车门,所述闩锁单元能将所述后车门相对于车体保持成关闭状态;底座构件,该底座构件配置该空摆机构;以及工作构件,该工作构件与所述前车门抵接,并通过与所述前车门的打开关闭联动地工作来将所述空摆机构切换至连结/非连结状态,所述门锁装置配置于所述后车门的前端部,且与所述前车门直接抵接的所述工作构件以能移动的方式配置于所述底座构件。

Description

门锁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将利用对开式的前车门和后车门打开关闭出入口的车辆的后车门相对于车体锁定的门锁装置。
背景技术
在利用对开式的前车门和后车门打开关闭出入口的车辆中,若能独立地先于前车门打开后车门,则可能会在车辆停止之前打开后车门,或许不能确保较高的安全性。
因此,在专利文献1中,提出了一种当前车门关闭时限制后车门的打开,当前车门打开时允许后车门打开的车辆的开闭体结构,其一例示于图13。
即,图13是表示专利文献1中提出的开闭体结构的基本结构的图,图示的开闭体结构包括:设于后车门的内部把手101;将后车门相对于车体锁定的锁定单元102;使内部把手101的工作相对于锁定单元102处于传递/非传递状态的空摆机构103;以及与前车门的打开关闭联动地将该空摆机构103切换至传递/非传递状态的致动器(螺线管)104。在该开闭体结构中,当关闭前车门时,因打开关闭被锁定单元102锁定而不能打开后车门,在该状态下即便乘员操作了内部把手101,该操作力也不会被空摆机构103传递至锁定单元102,因此,可维持锁定单元102对后车门的锁定状态,不能打开该后车门。
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提出了以下结构:在同样的对开式的门锁装置中,不是利用致动器,而是如图14所示利用机械结构来切换空摆机构的状态。
图14表示专利文献2中提出的门闩锁装置的基本结构,图示的门闩锁装置将被前车门按压的工作杆201的动作经由连结杆202传递至空摆机构的锁定杆203,并通过使滑动销204工作,来切换与内部把手205连结的打开杆206和棘轮释放杆207的连结状态(锁定/开锁状态),以限制后车门的打开关闭。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2-17875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2005-232716号公报
然而,在专利文献1所提出的结构中,由于利用致动器104切换空摆机构103的状态,因此在左右的后车门上分别需要致动器104,从而存在导致成本上升这样的问题。另外,需分别独立地检测左右前车门的打开关闭状态以分别控制致动器104,因此,也存在系统复杂化这样的问题。
在专利文献2所提出的结构中,由于工作杆201和门锁装置主体配置于分离的位置(由连结杆202连结),因此存在门内零件的布局自由度降低这样的问题。另外,由于利用通过锁定杆203旋转而工作的滑动销204,来将与内部把手205联动的打开杆206和操作闩锁单元208、209的棘轮释放杆207切换至连结/非连结状态,因此也存在零件个数增加而使结构复杂化这样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紧凑地配置于后车门内的门锁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发明的门锁装置是将利用对开式的前车门和后车门打开关闭出入口的车辆的上述后车门相对于车体锁定的装置,其包括:空摆机构,该空摆机构将内部把手和闩锁单元切换至连结/非连结状态,其中上述内部把手设于上述后车门,上述闩锁单元能将上述后车门相对于车体保持成关闭状态;底座构件,该底座构件配置上述空摆机构;以及工作构件,该工作构件与上述前车门抵接,并通过与上述前车门的打开关闭联动地工作来将上述空摆机构切换至连结/非连结状态,上述门锁装置的特征是,将上述门锁装置配置于上述后车门的前端部,并将与上述前车门直接抵接的上述工作构件以能移动的方式配置于上述底座构件。
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发明的基础上,其特征是,将上述工作构件以能滑动的方式设于上述底座构件,并在该工作构件上设置与上述前车门抵接的销状的抵接部,使该抵接部从形成于上述后车门的通孔朝向上述前车门突出至外部。
技术方案3所记载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1或2所记载的发明的基础上,其特征是,上述空摆机构包括:能旋转的闩锁侧传递杆,该闩锁侧传递杆在一端部具有连结于与一个闩锁单元相连的连结构件的第一连结部,在另一端部具有连结于与另一个闩锁单元相连的连结构件的第二连结部,并设有承受操作力的卡合部;以及把手侧传递杆,该把手侧传递杆根据上述内部把手的操作来进退移动,并能在其和上述闩锁侧传递杆的卡合部卡合的连结位置与解除该卡合的非连结位置之间摆动,将上述工作构件配置成能沿着上述把手侧传递杆的摆动方向进退移动,该工作构件与上述把手侧传递杆卡合以将该把手侧传递杆切换至连结/非连结位置。
技术方案4所记载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3所记载的发明的基础上,其特征是,利用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支轴将上述内部把手以能转动的方式轴支承于上述底座构件的上下方向一端部,并将上述空摆机构的上述把手侧传递杆以能沿着上下方向进退的方式配置于上述底座构件的另一端部,在上述内部把手与上述把手侧传递杆之间配置有大致L字状的旋转杆,该旋转杆被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支轴轴支承成能旋转,一端侧与上述内部把手卡合,并且另一端侧与上述把手侧传递杆作节点连结,以将上述内部把手的旋转力转换为上述把手侧传递杆的进退力。
技术方案5所记载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3或4所记载的发明的基础上,其特征是,在上述把手侧传递杆的一端侧设置支承部,该支承部以能摆动的方式支承于将上述内部把手的工作传递至上述把手侧传递杆的上述旋转杆,在上述把手侧传递杆的另一端侧设有位于上述闩锁侧传递杆的前侧的前侧部和位于上述闩锁侧传递杆的后侧的后侧部。
技术方案6所记载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3至5中任一技术方案所记载的发明的基础上,其特征是,在上述把手侧传递杆上形成有具有台阶部和长孔部的导向槽孔,其中上述台阶部与上述闩锁侧传递杆的上述卡合部卡合,上述长孔部避免与上述闩锁侧传递杆的卡合部的卡合并对上述卡合部进行引导,设置施力元件,该施力元件对上述把手侧传递杆从上述卡合部与上述长孔部在把手侧传递杆的进退方向上相对的非连结位置朝上述卡合部与上述台阶部在上述把手侧传递杆的进退方向上相对的连结位置施力,在上述工作构件上设置滑块,当上述前车门处于关闭状态时,该滑块按压上述把手侧传递杆以将该把手侧传递杆保持于非连结位置,并且当上述前车门处于打开状态时,该滑块朝远离上述把手侧传递杆的方向移动以允许上述把手侧传递杆朝连结位置移动。
技术方案7所记载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1至6中任一技术方案所记载的发明的基础上,其特征是,上述工作构件包括:第一滑块,该第一滑块与上述前车门抵接;第二滑块,该第二滑块设于上述空摆机构侧并对该空摆机构进行操作;第一弹簧,该第一弹簧对上述第一滑块和上述第二滑块朝上述前车门侧施力;以及第二弹簧,该第二弹簧夹装于上述第一滑块与上述第二滑块之间,在上述底座构件上设有限制部,该限制部与上述第二滑块卡合以限制上述第二滑块朝上述空摆机构侧移动规定距离以上。
技术方案8所记载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1至7中任一技术方案所记载的发明的基础上,其特征是,将上述内部把手以能转动的方式轴支承于上述底座构件。
根据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发明,将门锁装置配置于后车门的前端部,并将与前车门抵接的工作构件配置于底座构件,因此,无需将工作构件的动作传递至门锁装置的杆等连结元件,能将包括工作构件的门锁装置紧凑地配置于后车门的前端部,从而提高了后车门的形状和后车门内的零件布局的自由度。
根据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发明,能通过将工作构件设为滑动构件来简化结构,并且能通过使工作构件的销状的抵接部从后车门的通孔朝外部突出来减小从后车门突出的工作构件,从而能改善外观。
根据技术方案3所记载的发明,不需要用于将把手侧传递杆切换至连结/非连结位置的滑动销,因此,能削减零件个数以实现结构的简化。
根据技术方案4所记载的发明,在底座构件上配置有内部把手,因此,能进行零件的集约化,并能将各零件进一步紧凑地配置于后车门内。另外,即便将内部把手配置于底座构件,也能利用一个旋转杆将内部把手的旋转力直接传递至空摆机构的把手侧传递杆,因此,能简单地构成门锁装置。
根据技术方案5所记载的发明,把手侧传递杆采用利用前侧部和后侧部夹住闩锁侧传递杆的结构,因此,把手侧传递杆的前侧部及后侧部与闩锁侧传递杆抵接,以限制该把手侧传递杆的位置。因此,能可靠地维持把手侧传递杆与闩锁侧传递杆的连结,并且不需要阻止把手侧传递杆的另一侧上浮的其它构件,从而能削减零件个数以简单地构成门锁装置。
根据技术方案6所记载的发明,当前车门处于关闭状态时,把手侧传递杆被滑块按压而保持于非连结位置,在该状态下即便乘员操作了内部把手,闩锁侧传递杆的卡合部也只是在把手侧传递杆的导向槽孔的长孔部内移动,闩锁侧传递杆和把手侧传递杆也不会连结,从而不能打开后车门。
当前车门从关闭状态变为打开状态时,滑块朝远离把手侧传递杆的方向移动,把手侧传递杆因施力元件的作用力而从非连结位置移动至连结位置。这样,当前车门处于打开状态时,闩锁侧传递杆的卡合部能与把手侧传递杆的导向槽孔的台阶部相对地卡合,因此,闩锁侧传递杆和把手侧传递杆处于连结状态,通过内部把手的操作使闩锁侧传递杆转动并经由连结构件使闩锁单元动作,能解除后车门的锁定状态而打开该后车门。
此外,若在前车门处于关闭状态时对内部把手进行了操作的状态下前车门转移至打开状态,则滑块朝远离把手侧传递杆的方向移动,但闩锁侧传递杆的卡合部位于把手侧传递杆的导向槽孔的长孔部内,因此,把手侧传递杆克服施力元件的作用力位于非连结位置。然后,当内部把手的操作被解除时,把手侧传递杆沿进退方向移动以使闩锁侧传递杆的卡合部脱离把手侧传递杆的导向槽孔的长孔部,把手侧传递杆因施力元件的作用力而移动至连结位置。此外,若再次操作内部把手,则由于把手侧传递杆处于连结位置,因此能如上所述打开后车门。
这样,即使是在前车门处于关闭状态时对内部把手进行了操作之后,前车门转移至打开状态,只要暂时解除内部把手的操作并再次操作,则也能打开后车门,并能简单地构成具有上述功能的门锁装置。
根据技术方案7所记载的发明,由于在第一滑块与第二滑块之间存在第二弹簧,并将限制第二滑块移动规定距离以上的限制部设于底座构件,因此,能限制操作空摆机构的第二滑块移动规定距离以上,并能利用第二弹簧吸收相对于车体关闭的前车门的后端部与配置于后车门的门锁装置的工作构件之间的距离的偏差,从而能使空摆机构始终可靠地工作。
根据技术方案8所记载的发明,在配置有空摆机构和工作构件的底座构件上还配置有内部把手,因此,能实现零件的集约化,并能将门锁装置进一步紧凑地配置于后车门内。
附图说明
图1是包括本发明的门锁装置的车辆的侧视图。
图2是图1的A-A线剖视图。
图3是本发明的门锁装置的主视图。
图4是本发明的门锁装置的后视图。
图5是本发明的门锁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门锁装置的闩锁侧传递杆和把手侧传递杆的组装结构的图。
图7(a)、图7(b)是表示本发明的门锁装置的工作构件的结构和作用的局部侧剖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门锁装置的开锁状态的后视图。
图9是表示从本发明的门锁装置的开锁状态操作完内部把手的状态的后视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门锁装置的锁定状态的后视图。
图11是表示从本发明的门锁装置的锁定状态操作完内部把手的状态的后视图。
图12是表示在本发明的门锁装置的锁定状态下将前车门打开后的状态的后视图。
图13是表示专利文献1中提出的开闭体结构的基本结构的图。
图14是表示专利文献2中提出的门闩锁装置的基本结构的图。
(符号说明)
1 门锁装置
2 内部把手
2A 内部把手的操作部
2B 内部把手的支承部
2a 内部把手的缺口孔
2b 内部把手的螺纹孔
2c 内部把手的轴插通孔
3 底座构件
3A 底座构件的轴部
3B 底座构件的工作构件收纳部
3a 底座构件的螺纹孔
3b 底座构件的轴插通孔
3c 底座构件的轴支孔
3d 底座构件的螺纹孔
3e、3f 底座构件的线缆保持部
3g 底座构件的导轨状槽
3h 底座构件的台阶部
3i 底座构件的限制部
4 空摆机构(日文:空振り機構)
5 工作构件
6 支承轴
7 螺钉
8 C形环
9 弹簧
10 旋转杆
10a 旋转杆的轴支孔
10b 旋转杆的支承座部
11 支承轴
12 闩锁侧传递杆
12a 闩锁侧传递杆的螺钉插通孔
12b 闩锁侧传递杆的第一连结部
12c 闩锁侧传递杆的第二连结部
12d 闩锁侧传递杆的卡合部
13 把手侧传递杆
13a 把手侧传递杆的支承部
13b 把手侧传递杆的导向槽孔
13b1 导向槽孔的长孔部
13b2 导向槽孔的台阶部
13c 把手侧传递杆的前侧部
13d 把手侧传递杆的后侧部
13e 把手侧传递杆的凸状部
14 螺钉
15 螺旋弹簧
16 弹簧
17 第一滑块
17A 第一滑块的主体部
17B 第一滑块的抵接部
17a 第一滑块的卡合爪
17b、17c 第一滑块的导轨状凸部
17d 第一滑块的导向槽
18 第二滑块
18a 第二滑块的卡合爪
18b 第二滑块的导轨状槽
18c 第二滑块的操作部
19 第一弹簧
20 第二弹簧
50 车辆
51 车辆的出入口
52 前车门
52a 前车门的外部面板
52b 前车门的内部面板
53 后车门
53a 后车门的外部面板
53a1 外部面板的通孔
54、55 铰链
56 车门把手
57 后视镜
58、59 闩锁单元
60、61 控制线缆
62、63 车门内饰板
63a 车门内饰板的凹部
64 车门框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图1是包括本发明的门锁装置的车辆的侧视图,图2是图1的A-A线剖视图,在图1所示的车辆50的两侧部开口的左右的各出入口51由对开式的前车门52和后车门53打开关闭。此处,前车门52的前端部利用上下的铰链54以能打开关闭的方式支承于车体,后车门53的后端部利用上下的铰链55以能打开关闭的方式支承于车体。此外,在前车门52上设有用于从车外进行该前车门52的打开关闭操作的车门把手56和用于目视确认车辆后方的后视镜57。
另外,如图1所示,在后车门53的前端部的上下方分别设有闩锁单元58、59,在该后车门53的前端部的中间高度位置(在上下方向上位于上下的闩锁单元58、59之间的位置)配置有本发明的门锁装置1。此外,上下闩锁单元58、59通过连结构件即控制线缆60、61而与门锁装置1连结。
另外,虽未图示,但上下各闩锁单元58、59包括:插销头,该插销头能与设于车体的压杆卡合、脱开;以及爪,该爪与上述插销头卡合以将插销头和压杆维持在卡定状态。此外,当车室内的内部把手2(参照图2)被乘员操作时,其操作力经由门锁装置1和控制线缆60、61而传递至上下闩锁单元58、59,操作各闩锁单元58、59的爪来解除插销头与压杆的卡合,从而使后车门53能打开。
此外,关于本实施方式的对开式的前车门52和后车门53,前车门52优先打开,后车门53构成为在前车门52打开之后才允许其打开。
然而,如图2所示,前车门52通过卷边加工等将外部面板52a和配置于该外部面板52a内侧的内部面板52b的周缘彼此接合而构成为中空结构,其内侧被车门内饰板62覆盖。另外,在后车门53中,在由外部面板53a和设于该外部面板53a内侧的车门内饰板63划分出的空间内沿上下方向(图2的纸面垂直方向)配置有矩形筒状的车门框64,在该车门框64的前端面上安装有门锁装置1。在该门锁装置1中,上述内部把手2被设成能朝图示箭头方向进行转动操作,在车门内饰板63上形成有用于供乘员插入手以操作内部把手2的凹部63a。
接着,以下,根据图3~图7对本发明的门锁装置1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
图3是本发明的门锁装置的主视图,图4是该门锁装置的后视图,图5是该门锁装置的分解立体图,图6是表示该门锁装置的闩锁侧传递杆和把手侧传递杆的组装结构的图,图7(a)和图7(b)是表示该门锁装置的工作构件的结构和作用的局部侧剖图。
本发明的门锁装置1是通过在底座构件3上设置上述内部把手2和空摆机构4及工作构件5而构成的。此处,底座构件3是在上下方向上较长的构件,利用插通形成于其上端部的左右两个螺纹孔3a和形成于下端部的一个螺纹孔3a(参照图5)的未图示的螺钉将门锁装置1如图2所示安装于后车门53的车门框64的前端面。
另外,内部把手2被沿垂直方向插通的支承轴6以能转动的方式轴支承在底座构件3的上部。此处,如图5所示,内部把手2是利用上下两根螺钉7将操作部2A和支承部2B旋紧而构成的。即,通过使螺钉7穿过形成于操作部2A上下方的两个缺口孔2a,并将上述螺钉7分别拧入形成于支承部2B上下方的两个螺纹孔2b来旋紧操作部2A和支承部2B,从而构成内部把手2。此外,该内部把手2通过使上述支承轴6从上方穿过分别沿纵向贯穿设置于支承部2B和底座构件3的轴插通孔2c、3b,并在该支承轴6的下端嵌入C形环8而以能转动的方式轴支承于底座构件3,该内部把手2被弹簧9朝初始位置方向施力。
此外,旋转杆10被支承轴11以能转动的方式轴支承在底座构件3的中间高度位置。该旋转杆10是与内部把手2的转动操作联动地以支承轴11为中心进行转动的构件,并且如图5所示利用插通轴支孔10a和轴支孔3c的上述支承轴11以能转动的方式轴支承于底座构件3,其上端部与内部把手2卡合,其中,上述轴支孔10a沿横向形成于该旋转杆10的上端,上述轴支孔3c沿横向贯穿设置于底座构件3。此外,在该旋转杆10的下端形成有缺口状的支承座部10b。
另外,在底座构件2的下半部设有上述空摆机构4和工作构件5。此处,空摆机构4是将内部把手2和闩锁单元58、59(参照图1)切换到连结/非连结状态的机构,其包括:中间部以能转动的方式轴支承于底座构件3的闩锁侧传递杆12;以及上端与上述旋转杆10连结并以能摆动的方式支承于底座构件3的把手侧传递杆13。
在上述闩锁侧传递杆12的中间部形成有圆孔状的螺钉插通孔12a,通过将插通该螺钉插通孔12a的螺钉14拧入突设于底座构件3的轴部3A的螺纹孔3d,使闩锁侧传递杆12以能转动的方式轴支承于底座构件3,该闩锁侧传递杆12被螺旋弹簧15朝锁定方向(图4的顺时针方向)施力。此外,在该闩锁侧传递杆12的一端形成有与控制线缆60(参照图1)连结的第一连结部12b,在该闩锁侧传递杆12的另一端形成有与控制线缆61(参照图1)连结的第二连结部12c,其中,上述控制线缆60与上侧的闩锁单元58(参照图1)相连,上述控制线缆61(参照图1)与下侧的闩锁单元59(参照图1)相连。另外,在闩锁侧传递杆12上一体地突设着销状的卡合部12d。在底座构件3上分别形成有线缆保持部3e、3f,该线缆保持部3e、3f对与闩锁侧传递杆12的第一连结部12b连结的控制线缆60和与第二连结部12c连结的控制线缆61进行保持。
把手侧传递杆13通过将设于其上端的球状的支承部13a嵌入形成于上述旋转杆10下端的支承座部10b而与旋转杆10的下端节点连结。此外,在该把手侧传递杆13上形成有与突设于闩锁侧传递杆12的上述卡合部12d卡合的导向槽孔13b,该导向槽孔13b由长孔部13b1和台阶部13b2构成,其中,上述长孔部13b1用于避免与闩锁侧传递杆12的卡合部12d的卡合并对该卡合部12d进行引导,且在上下方向上较长,上述台阶部13b2与闩锁侧传递杆12的卡合部12d卡合。另外,在把手侧传递杆13上设有双叉状的前侧部13c和后侧部13d,并形成有凸状部13e。
此处,图6中示出了闩锁侧传递杆12和把手侧传递杆13的组装结构,由于在把手侧传递杆13上形成有用于供闩锁侧传递杆12的卡合部12d穿过的凸状部13e,因此,通过使闩锁侧传递杆12的卡合部12d穿过把手侧传递杆13的凸状部13e而嵌入导向槽孔13b内,并使闩锁侧传递杆12朝图6中顺时针方向旋转以在把手侧传递杆13的前侧部13c与后侧部13d之间夹住闩锁侧传递杆12,可组装把手侧传递杆13和闩锁侧传递杆12。
此外,把手侧传递杆13能在闩锁侧传递杆12的卡合部12d与导向槽孔13b的台阶部13b2卡合的连结位置与解除该卡合的非连结位置之间摆动,并被压缩安装于其与底座构件3之间的弹簧16朝连结位置方向(图4的顺时针方向)施力。
上述工作构件5是以能沿横向(把手侧传递杆13的摆动方向)滑动的方式收纳于凹状的工作构件收纳部3B、并通过上述滑动与把手侧传递杆13卡合以将该把手侧传递杆13的位置切换至连结/非连结位置的构件,其中上述工作构件收纳部3B沿横向形成于图5所示的底座构件3的下部。另外,如图5所示,在底座构件3的工作构件收纳部3B的上下方沿横向形成有导轨状槽3g(图5中仅图示出一个)。
此处,如图5及图7所示,工作构件5包括:第一滑块17,该第一滑块17与前车门52抵接;第二滑块18,该第二滑块18对空摆机构4的把手侧传递杆13进行操作;第一弹簧19,该第一弹簧19对第一滑块17和第二滑块18朝前车门52侧(图5及图7的左方)施力;以及第二弹簧20,该第二弹簧20夹装于第一滑块17与第二滑块18之间。另外,第一弹簧19的作用力(弹簧常数)被设定得比第二弹簧20的作用力(弹簧常数)小。
第一滑块17包括矩形筒状的主体部17A和从该主体部17A突出的销状的抵接部17B,抵接部17B穿过如图2所示形成于后车门53的外部面板53a的通孔53a1而朝外部面板53a外突出,并且其前端与处于关闭状态下的前车门52的内部面板52b抵接。
在第一滑块17的主体部17A的上下方形成有卡合爪17a和横向较长的导轨状凸部17b,在该主体部17A的左右及上下内壁形成有导轨状凸部17c(图5中仅图示出一个)。另外,在主体部17A的一侧部形成有横向较长的导向槽17d。该第一滑块17通过使形成于主体部17A的上下方的导轨状凸部17b与形成于底座构件3的工作构件收纳部3B的上下方的导轨状槽3g嵌合而以能沿横向滑动的方式收纳保持于底座构件3,通过如图7(a)所示形成于主体部17A的上下方的卡合爪17a与底座构件3的台阶部3h卡合来防止该第一滑块17脱离底座构件3。
第二滑块18成形为矩形筒状,在其上下方形成有卡合爪18a,在其上下表面和左右两侧面上沿横向形成有导轨状槽18b。另外,在第二滑块18的一侧面一体地突设有圆柱状的水平的操作部18c。该第二滑块18在使操作部18c与形成于第一滑块17的主体部17A的导向槽17d卡合的状态下,通过使形成于第一滑块17的主体部17A的内壁的上下方及左右方的导轨状凸部17c与形成于其上下表面和左右两侧面的导轨状槽18b嵌合而以能滑动的方式收容于第一滑块17的内部,如图7(a)所示,通过使形成于其上下方的卡合爪18a与第一滑块17的卡合爪17a卡合来防止该第二滑块18脱离第一滑块17。如图7(a)所示,底座构件3的操作构件收纳部3B的端面构成限制部3i,该限制部3i与第二滑块18卡合以限制该第二滑块18朝把手侧传递杆13侧(图7(a)的右方)移动规定距离以上。
接着,以下,根据图8~图12对以上那样构成的本发明的门锁装置1的作用进行说明。
图8是表示门锁装置的开锁状态的后视图,图9是表示从该门锁装置的开锁状态操作完内部把手的状态的后视图,图10是表示该门锁装置的锁定状态的后视图,图11是表示从该门锁装置的锁定状态操作完内部把手的状态的后视图,图12是表示在该门锁装置的锁定状态下将前车门打开后的状态的后视图。
当图1及图2所示的前车门52处于打开状态(开锁状态)、后车门53处于关闭状态(锁定状态)时,在门锁装置1中,第一滑块17的抵接部17B为了远离前车门52而如图7(a)及图8所示(如图2中虚线所示)朝外侧突出。此时,工作构件5位于图8的左极限位置,因此,第二滑块18的操作部18c远离把手侧传递杆13。因此,把手侧传递杆13因弹簧16的作用力而移动至连结位置,此时,闩锁侧传递杆12的卡合部12d与把手侧传递杆13的导向槽孔13b的台阶部13b2卡合,以使闩锁侧传递杆12与把手侧传递杆13处于连结状态。
当乘员由图8所示的状态将内部把手2朝图9的纸面里侧拉动来使其以支承轴6为中心进行转动时,该内部把手2的转动运动转换为旋转杆10的转动运动,与该旋转杆10连结的把手侧传递杆13朝上方移动。这样,把手侧传递杆13的导向槽孔13b的台阶部13b2与闩锁侧传递杆12的卡合部12d卡合,闩锁侧传递杆12以螺钉14为中心克服螺旋弹簧15(参照图5)的作用力而朝图9的逆时针方向转动,因此,与该闩锁侧传递杆12的第一连结部12b和第二连结部12c连结的控制线缆60、61均被拉动,操作上下闩锁单元58、59(参照图1)来解除后车门53的锁定,从而允许该后车门53打开。此外,当解除内部把手2的操作时,该内部把手2因弹簧9的负作用力而朝初始位置侧转动,与该内部把手2的转动联动地使旋转杆10旋转,以使把手侧传递杆13朝下方移动,从而返回至乘员操作内部把手2之前的状态(图8所示的状态)。
接着,当后车门53被关闭而处于关闭状态,打开的前车门52被关闭而处于关闭状态时,如图2中实线所示,前车门52的内部面板52b与第一滑块17的抵接部17B抵接并对其进行按压。此时,在工作构件5中,如上所述第一弹簧19的作用力被设定得比第二弹簧20的作用力小,因此,如图7(b)所示,第一滑块17被朝图的右侧按压,第二弹簧20并不会收缩,仅第一弹簧19被压缩,以使第一滑块17和第二滑块18一体地朝图的右方向移动。
此外,如图7(b)所示,当第二滑块18的右端与形成于底座构件3的工作构件收纳部3B的限制部3i抵接时,该第二滑块18的操作部18c如图10所示与把手侧传递杆13抵接,以使该把手侧传递杆13克服弹簧16的作用力移动至非连结位置(闩锁侧传递杆12的卡合部12d与把手侧传递杆13的导向槽孔13b的长孔部13b1卡合的位置)。
然后,第一滑块17被设定成一边压缩第二弹簧20一边移动规定的距离。因此,即便前车门52与第一滑块17的距离因零件精度而产生偏差,该偏差也会因第一滑块17的移动而被吸收。即,即便前车门52和第一滑块17的尺寸精度沿左右方向在图7(b)所示的a、b的范围内偏移,第二滑块18也会可靠地移动至规定的位置,并可防止因该第二滑块18的过度移动而使零件破损。
因前车门52关闭而如图10所示使门锁装置1的闩锁侧传递杆12和把手侧传递杆13处于非连结状态,然后,当乘员将内部把手2朝图11的纸面里侧拉动以使其以支承轴6为中心进行转动时,该内部把手2的转动运动转换为旋转杆10的转动运动,从而使与该旋转杆10的下端连结的把手侧传递杆13朝上方移动。
然而,闩锁侧传递杆12的卡合部12d仅在把手侧传递杆13的导向槽孔13b的长孔部13b1内移动,把手侧传递杆13的操作力不会被传递至闩锁侧传递杆12,因此,该闩锁侧传递杆12不会转动,闩锁单元58、59不动作,从而维持后车门53的锁定状态,不能打开该后车门53。
在前车门52打开之前,即便乘员操作内部把手2,也不能打开后车门53,但在操作了内部把手2的状态下,当前车门52打开时,可解除该前车门52对工作构件5的按压,因此,该工作构件5如图12所示朝外侧(图示箭头方向)突出。此时,由于闩锁侧传递杆12的卡合部12d位于把手侧传递杆13的导向槽孔13b的长孔部13b1内,因此,把手侧传递杆13被限制朝连结位置方向移动而保持于非连结位置,但工作构件5和把手侧传递杆13构成为能分离,因此,仅工作构件5因第一弹簧19的作用力而朝图12的左侧移动。
此外,当解除内部把手2的操作时,内部把手2因弹簧9的作用力而朝初始位置侧转动,与该内部把手2的转动联动地使旋转杆10转动,并使把手侧传递杆13朝下方移动,以解除闩锁侧传递杆12的卡合部12d与把手侧传递杆13的导向槽孔13b的长孔部13d1的卡合。这样,把手侧传递杆13因弹簧16的作用力而朝连结位置移动,如图8所示,使闩锁侧传递杆12的卡合部12d与导向槽孔13b的台阶部13b2卡合,因此,该把手侧传递杆13与闩锁侧传递杆12处于连结状态。此外,当乘员由该状态操作内部把手2时,如图9所示,把手侧传递杆13朝上方移动,从而使闩锁侧传递杆12以螺钉14为中心朝图9的逆时针方向转动,因此,与该闩锁侧传递杆12的第一连结部12b和第二连结部12c连结的控制线缆60、61均被拉动,操作上下闩锁单元58、59(参照图1)以解除后车门53的锁定,从而允许该后车门53打开。
如上所述,将本发明的门锁装置1配置于后车门53的前端部,并将与前车门52抵接的工作构件5配置于底座构件3,因此,无需将工作构件5的动作传递至门锁装置1的杆等连结元件,能将包括工作构件5的门锁装置1紧凑地配置于后车门53的前端部,从而提高了后车门53的形状和后车门53内的零件布局的自由度。
另外,能通过将工作构件5设为滑动构件来简化结构,并且能通过使构成工作构件5的一部分的第一滑块17的销状的抵接部17B从形成于后车门53的外部面板53a的通孔53a1(参照图2)朝外部突出来减小从后车门53突出的工作构件5,从而能改善外观。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门锁装置1,不需要用于将把手侧传递杆13切换至连结/非连结位置的滑动销,因此,能削减零件个数以实现结构的简化。
此外,在本发明的门锁装置1中,由于在第一滑块17与第二滑块18之间存在第二弹簧20,并将限制第二滑块18移动规定距离以上的限制部3i设于底座构件3,因此,能限制操作空摆机构4的把手侧传递杆13的第二滑块18移动规定距离以上,并能利用第二弹簧20吸收相对于车体关闭的前车门52的后端部与配置于后车门53的门锁装置1的工作构件5之间的距离的偏差,从而能使空摆机构4始终可靠地工作。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门锁装置1,在配置有空摆机构4和工作构件5的底座构件3上还配置有内部把手2,因此,也可获得能实现零件的集约化并能将门锁装置1进一步紧凑地配置于后车门53内这样的效果。此外,即便将内部把手2配置于底座构件3,也能利用一个旋转杆10将内部把手2的旋转力直接传递至空摆机构4的把手侧传递杆13,因此,能简单地构成该门锁装置1。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门锁装置1,把手侧传递杆13采用了利用前侧部13c和后侧部13d夹住闩锁侧传递杆12的结构,因此,把手侧传递杆13的前侧部13c及后侧部13d与闩锁侧传递杆12抵接,以限制该把手侧传递杆12的位置。因此,能可靠地维持把手侧传递杆13与闩锁侧传递杆12的连结,并且不需要阻止把手侧传递杆13的另一侧上浮的其它构件,从而能削减零件个数以简单地构成该门锁装置1。

Claims (8)

1.一种门锁装置,是将利用对开式的前车门和后车门打开关闭出入口的车辆的所述后车门相对于车体锁定的装置,其包括:
空摆机构,该空摆机构将内部把手和闩锁单元切换至连结/非连结状态,其中所述内部把手设于所述后车门,所述闩锁单元能将所述后车门相对于车体保持成关闭状态;
底座构件,该底座构件配置所述空摆机构;以及
工作构件,该工作构件与所述前车门抵接,并通过与所述前车门的打开关闭联动地工作来将所述空摆机构切换至连结/非连结状态,
所述门锁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门锁装置配置于所述后车门的前端部,且与所述前车门直接抵接的所述工作构件以能移动的方式配置于所述底座构件,
所述闩锁单元包括第一闩锁单元和第二闩锁单元,
所述空摆机构包括:
能旋转的闩锁侧传递杆,该闩锁侧传递杆在一端部具有连结于与所述第一闩锁单元相连的连结构件的第一连结部,在另一端部具有连结于与所述第二闩锁单元相连的连结构件的第二连结部,并且该闩锁侧传递杆设有承受操作力的卡合部;以及
把手侧传递杆,该把手侧传递杆根据所述内部把手的操作来进退移动,并能在所述把手侧传递杆和所述闩锁侧传递杆的卡合部卡合的连结位置与解除该卡合的非连结位置之间摆动,
所述工作构件配置成能沿着所述把手侧传递杆的摆动方向进退移动,该工作构件与所述把手侧传递杆卡合以将该把手侧传递杆切换至连结/非连结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门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工作构件以能滑动的方式设于所述底座构件,且在该工作构件上设置有与所述前车门抵接的销状的抵接部,该抵接部从形成于所述后车门的通孔朝向所述前车门突出至外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门锁装置,其特征在于,
利用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支轴将所述内部把手以能转动的方式轴支承于所述底座构件的上下方向一端部,并将所述空摆机构的所述把手侧传递杆以能沿着上下方向进退的方式配置于所述底座构件的另一端部,
在所述内部把手与所述把手侧传递杆之间配置有L字状的旋转杆,该旋转杆被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支轴轴支承成能旋转,并且一端侧与所述内部把手卡合,且另一端侧与所述把手侧传递杆作节点连结,以将所述内部把手的旋转力转换为所述把手侧传递杆的进退力。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门锁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把手侧传递杆的一端侧设置有支承部,该支承部以能摆动的方式支承于将所述内部把手的工作传递至所述把手侧传递杆的所述旋转杆,
在所述把手侧传递杆的另一端侧设有位于所述闩锁侧传递杆的前侧的前侧部和位于所述闩锁侧传递杆的后侧的后侧部。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门锁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把手侧传递杆上形成了具有台阶部和长孔部的导向槽孔,其中所述台阶部与所述闩锁侧传递杆的所述卡合部卡合,所述长孔部避免与所述闩锁侧传递杆的卡合部的卡合并对所述卡合部进行引导,
在所述底座构件与所述把手侧传递杆之间设置有施力元件,该施力元件对所述把手侧传递杆从所述卡合部与所述长孔部在把手侧传递杆的进退方向上相对的非连结位置朝所述卡合部与所述台阶部在所述把手侧传递杆的进退方向上相对的连结位置施力,
在所述工作构件上设置有滑块,当所述前车门处于关闭状态时,该滑块按压所述把手侧传递杆以将该把手侧传递杆保持于非连结位置,并且当所述前车门处于打开状态时,该滑块朝远离所述把手侧传递杆的方向移动以允许所述把手侧传递杆朝连结位置移动。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门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部把手以能转动的方式轴支承于所述底座构件。
7.一种门锁装置,是将利用对开式的前车门和后车门打开关闭出入口的车辆的所述后车门相对于车体锁定的装置,其包括:
空摆机构,该空摆机构将内部把手和闩锁单元切换至连结/非连结状态,其中所述内部把手设于所述后车门,所述闩锁单元能将所述后车门相对于车体保持成关闭状态;
底座构件,该底座构件配置所述空摆机构;以及
工作构件,该工作构件与所述前车门抵接,并通过与所述前车门的打开关闭联动地工作来将所述空摆机构切换至连结/非连结状态,
所述门锁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门锁装置配置于所述后车门的前端部,且与所述前车门直接抵接的所述工作构件以能移动的方式配置于所述底座构件,
所述工作构件包括:
第一滑块,该第一滑块与所述前车门抵接;
第二滑块,该第二滑块设于所述空摆机构侧并对该空摆机构进行操作;
第一弹簧,该第一弹簧对所述第一滑块和所述第二滑块朝所述前车门侧施力;以及
第二弹簧,该第二弹簧夹装于所述第一滑块与所述第二滑块之间,
在所述底座构件上设有限制部,该限制部与所述第二滑块卡合以限制所述第二滑块朝所述空摆机构侧移动规定距离以上。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门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部把手以能转动的方式轴支承于所述底座构件。
CN201210485606.XA 2011-11-28 2012-11-23 门锁装置 Active CN10313282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259115 2011-11-28
JP2011259254A JP5965623B2 (ja) 2011-11-28 2011-11-28 ドアロック装置
JP2011259115A JP5957212B2 (ja) 2011-11-28 2011-11-28 ドアロック装置
JP2011-259254 2011-11-2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132825A CN103132825A (zh) 2013-06-05
CN103132825B true CN103132825B (zh) 2017-05-31

Family

ID=482880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485606.XA Active CN103132825B (zh) 2011-11-28 2012-11-23 门锁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140038B2 (zh)
CN (1) CN103132825B (zh)
DE (1) DE10201211113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954700B2 (en) * 2014-12-15 2021-03-23 Mitsui Kinzoku Act Corporation Opening control device
DE102015214086B4 (de) 2015-07-24 2023-07-27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Türsystem für einen wenigstens zwei Sitzreihen umfassenden Personenkraftwagen
US20180298647A1 (en) * 2017-04-13 2018-10-18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Supplemental active lock mechanism for center-opening door assembly
JP6887861B2 (ja) 2017-04-27 2021-06-16 株式会社アルファ 車両のドアハンドル装置
KR20210072930A (ko) * 2019-12-10 2021-06-18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도어의 잠금 구조
CN113622761A (zh) * 2020-05-08 2021-11-09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侧对开门车辆的门锁及其锁定机构
CN113389449A (zh) * 2021-07-23 2021-09-14 重庆长安新能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车门内开手柄总成及车辆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04036670A1 (de) * 2004-07-28 2006-03-23 Brose Schließsysteme GmbH & Co.KG Kraftfahrzeugschloß mit motorischem Öffnungsantrieb
CN201981881U (zh) * 2010-11-22 2011-09-21 宁波信泰机械有限公司 汽车电动中滑门的门锁系统结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438238A (en) * 1944-11-07 1948-03-23 Tonkin George Motor vehicle door lock
JP4622094B2 (ja) * 2000-12-14 2011-02-02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開閉体構造
JP4053281B2 (ja) * 2001-11-14 2008-02-27 ダイハツ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ドアロック装置
JP4204996B2 (ja) 2004-02-17 2009-01-07 三井金属鉱業株式会社 アクセスパネルドア用車両ドアラッチ装置
US7992925B2 (en) * 2006-10-19 2011-08-09 Renault Trucks Vehicle with improved double leafed door system
US8342592B2 (en) * 2010-12-15 2013-01-01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Multi link retracting seal surface module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04036670A1 (de) * 2004-07-28 2006-03-23 Brose Schließsysteme GmbH & Co.KG Kraftfahrzeugschloß mit motorischem Öffnungsantrieb
CN201981881U (zh) * 2010-11-22 2011-09-21 宁波信泰机械有限公司 汽车电动中滑门的门锁系统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30134722A1 (en) 2013-05-30
DE102012111133A1 (de) 2013-05-29
CN103132825A (zh) 2013-06-05
US9140038B2 (en) 2015-09-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132825B (zh) 门锁装置
US9340215B2 (en) Door opening and closing apparatus
US9151090B2 (en) Secure door handle unit
KR100709117B1 (ko) 록 부착 개폐 장치
CN1975084B (zh) 车辆门闩操作装置
JP4755528B2 (ja) 車両用ドアラッチのリモートコントロール装置
CN205445212U (zh) 车辆用门把手装置
US20120011778A1 (en) Electric door-locking apparatus, and electric door comprising same
KR20140049046A (ko) 로크 부착 개폐 장치
CN104806089A (zh) 用于机动车辆的门闩锁组件
JP2650000B2 (ja) 自動車のトランクカバーあるいはドアの鎖錠装置
CN101105092B (zh) 车辆用门锁装置
JP2013180746A (ja) 車両用ドア構造
JP2006291666A (ja) 車両用扉の開閉構造
JP4301955B2 (ja) 折り畳み式ルーフを備えたコンバーティブル型自動車用の後部トランク蓋
US9945161B2 (en) Lock system for dual vehicle closures
KR20210073116A (ko) 플러쉬 글라스장치
GB2453017A (en) Vehicle door latch with double locking
US10245929B2 (en) Locking device having a locking hook and a movable slide
EP2112306A2 (en) Vehicle door latch apparatus
JP4511843B2 (ja) 非常脱出ドアの錠装置
WO2018020706A1 (ja) 座席支持機構
JP2008202236A (ja) 車両用ドアヒンジ装置
KR200469341Y1 (ko) 승강기 도어 잠금장치
CN109072641A (zh) 门关闭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