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131529A - 一种提取微生物油脂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提取微生物油脂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131529A
CN103131529A CN2011103767505A CN201110376750A CN103131529A CN 103131529 A CN103131529 A CN 103131529A CN 2011103767505 A CN2011103767505 A CN 2011103767505A CN 201110376750 A CN201110376750 A CN 201110376750A CN 103131529 A CN103131529 A CN 10313152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il
mixture
water
broken wall
wash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376750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131529B (zh
Inventor
洪丰
王勇
姜元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ilmar Shanghai Bio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ent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ilmar Shanghai Bio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ent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ilmar Shanghai Bio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ent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Wilmar Shanghai Bio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ente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110376750.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131529B/zh
Publication of CN10313152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3152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13152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3152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Fats And Perfum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去除微生物油脂中细胞碎片的方法和提取微生物油脂的方法。本发明的方法包括预分散、机械破壁、水洗絮凝和固液分离等步骤。采用本发明方法能以简单易行、成本低廉的技术手段脱除以脂质为载体提取微生物油脂时产生的悬浮在微生物油脂中的细胞碎片。

Description

一种提取微生物油脂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微生物油脂提取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去除微生物油脂中细胞碎片的方法,该细胞碎片来源于微生物油脂的提取过程。
背景技术
通过培养收获的微生物细胞一般存在于水相体系中,颗粒细小,含油量高,具有坚韧的细胞壁。因此传统的植物油提油工艺不适用于微生物油脂的制备。一般微生物油脂的制备包括4个步骤:1.在发酵罐中利用适当培养基对微生物进行培养;2.收获微生物的生物质并加以处理(如洗涤/脱水或干燥);3.细胞破壁,包括物理处理(蒸煮、蒸汽爆破)、化学(热碱、螯合剂)、机械(压榨、均质、研磨)等手段;4.从细胞碎片中提取微生物油脂(如溶剂萃取、直接离心分离)。
CN01806424.8提出了无溶剂提取微生物油脂的方法。在水相环境下对微生物细胞进行破壁,然后采用多次水洗、离心的方法,提取微生物油脂。该方法最大的优点在于不采用溶剂提取(<5%)。缺点也较为明显:首先水相体系的破碎细胞混合物粘度较高,极易乳化,直接进行离心分离较为困难;其次通过多次水洗-离心,可得到非乳化的油脂,但冲洗操作容易夹带油脂,使油脂回收率偏低;同时多次水洗过程也会产生大量的工业污水。
US20090156694A1提出了一种较为新颖的微生物油脂提取方法。将脂类与微生物干物质混合,一同经过机械破壁处理,再固液分离、过滤,得到含有微生物油脂的混合油脂。该方法无需溶剂的加入,简单易行。但其固液分离后获得的油脂细胞碎片残留较多,需要经过精度过滤才能将其去除。这无疑将增加了操作成本,影响提取效率。
本发明主要解决微生物油脂制备过程中的细胞碎片残留问题。针对US20090156694A1遇到的问题,本发明在固液分离之前,加入适量的水分,通过搅拌使细胞碎片吸水絮凝,然后再进行离心分离。这样的操作可有效去除微生物油脂中残留的细胞碎片,提高油脂品质。该法相对于US20090156694A1提及的过滤方法,更为简便易行。可有效降低过滤成本,利于实现工业化、规模化生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通过简单易行、成本低廉的技术手段脱除以脂质为载体提取微生物油脂时产生的悬浮在微生物油脂中的细胞碎片。
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微生物油脂生产中去除细胞碎片的方法,该方法包括水洗经破壁处理的混合物料、从而除去细胞碎片的步骤。
具体而言,本发明的去除细胞碎片的方法包括:
(a)将微生物细胞(例如干燥的微生物细胞)与脂类混合;
(b)通过破壁得到含油微生物细胞碎片的油脂混合物;
(c)向混合物中加入适量水搅拌,进行水洗;和
(d)然后固液分离,从而除去所述细胞碎片;
或者,所述方法包括,先对步骤(b)所得混合物料实施固液分离,然后再水洗固液分离所得油相,从而除去所述细胞碎片。
另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生产或提取微生物油脂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1)使产油微生物细胞均匀分散在脂类中,得到均匀的混合物;
(2)对所述混合物实施破壁,获得破壁后的混合物料;
(3)水洗步骤(2)所得的混合物料;和
(4)对步骤(3)所得产物实施固液分离,获得微生物油脂;
或者,所述方法包括,先对步骤(2)所得混合物料实施固液分离,然后再水洗固液分离所得油相,以除去油相中所含有的固体部分,获得微生物油脂。
在以下实施方式中,所述生产或提取微生物油脂的方法还包括步骤(5):干燥所得的微生物油脂;和/或步骤(6):将所述脂类和微生物油脂分离。
上述方法中,脂类选自植物油脂、动物油脂、微生物油脂和合成酯,或其混合物。
上述方法中,所述脂选自大豆油、菜籽油、玉米油、葵籽油、棕榈油、椰子油、花生油、芝麻油、亚麻籽油、橄榄油、牛油、羊油、猪油、鱼油、藻油、MCT、MCLT、低碳链醇脂肪酸酯(如脂肪酸甲酯、脂肪酸乙酯等)、单甘酯、甘二酯,或其混合物。
上述方法中,所述脂类与所述产油微生物细胞的混合比例为(重量比)0.5∶1~99∶1。
上述方法中,所述水洗步骤包括将破壁后的混合物料加热到30~100℃后加入30~100℃的水搅拌。
上述方法中,加水量为产油微生物细胞质量的1-5倍。
上述方法中,通过离心实施固液分离。
上述方法中,所述产油微生物可从下列生物体的培养物中获得:被孢霉属(Mortierella),隐甲藻属(甲藻)(Crypthecodinium(Dinofagellates)),破囊壶菌属(Thraustochytrium),裂殖壶菌属(网粘菌纲)(Schizochytrium(Labyrinthulomycetes)),褐指藻属(Phaeodactylum),微绿球藻属(Nanochloropsis),裸藻属(Euglena),四膜虫属(Tetrahymena),螺旋藻属(Spirulina),和吾肯氏壶藻属(Ulkenia)。
上述方法中,所述破壁可采用研磨设备如砂磨机、胶体磨等;剪切设备如高压均质机、高速剪切机等;粉碎设备如超微粉碎机等,可任选其中的一种或几种串联进行。
与US20090156694A1相比,本发明很好地解决了其在固液分离阶段所存在的问题。具体而言,在US20090156694A1中,混合物经过固液分离(压榨或离心法)后,还需过滤步骤才能有效去除细胞碎片,而破壁后的细胞碎片颗粒细小,过滤过程中极易堵塞滤网,不利于工业化连续生产。本发明通过在离心操作之前加入水洗絮凝步骤,可有效脱除混合油中的细胞碎片,免去后续过滤步骤。因此,本发明工艺更为简单,易于工业化。而且本发明采用的水洗絮凝作用可减少藻粕(藻粕为提过油的藻,通常会含残留的部分油脂)对油脂的吸附作用,提高油脂回收率。
与CN01806424.8相比,本发明的水洗絮凝步骤与该申请中的水洗步骤有本质差别。具体表现在:
1.处理对象不同:CN01806424.8的水洗操作作用对象为离心后的乳化轻相,其中含有较多的水分;而本发明水洗絮凝的作用对象为微生物干物质和油脂的混合物,其中基本不含水分;
2.处理目的不同:CN01806424.8明确提及其水洗目的为破除含油轻相的乳化现象;本发明的水洗目的为絮凝混合物中的细胞碎片,以便更好地将其脱除,得到澄清油脂;
3.加水量不同:本申请的加水量为混合物中微生物细胞含量的1~5倍,这样的加水量可有效絮凝细胞碎片,同时不会产生乳化现象(进一步提高加水量易产生乳化现象);CN01806424.8为了破除乳化现象,采用多次水洗-离心操作,耗水量较大;
4.油脂回收率不同:CN01806424.8采用多次水冲洗离心操作,油脂损失较多,其油脂回收率在80%左右;本申请采用一次水洗絮凝操作,离心后微生物油脂回收率高达95%以上。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去除微生物油脂中细胞碎片的方法通过水洗破壁所得混合物料而实现细胞碎片的去除。
本发明提取微生物油脂的方法也包括所述水洗步骤,具体包括预分散、破壁、水洗、固液分离等步骤。
本发明的方法可用于从各种微生物中提取各种脂质,所述脂质含有胆固醇,植物甾醇,链甾醇,生育三烯酚,生育酚,泛醌,类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例如β-胡萝卜素,黄体素,番茄红素,虾青素,玉米黄质,角黄素,和脂肪酸例如结合亚油酸,ω-3和ω-6高不饱和脂肪酸,例如二十碳五烯酸,二十二碳五烯酸,二十二碳六烯酸,和花生四烯酸,十八碳四烯酸,双高γ-亚麻酸和γ-亚麻酸或它们的混合物,更优选的是,ω-3高不饱和脂肪酸,例如二十二碳六烯酸(DHA),二十碳五烯酸(EPA),和/或二十二碳五烯酸(DPA)(即ω-3形式的DPA),尤其是含相对大量DHA的脂质,包含ω-6高不饱和脂肪酸例如花生四烯酸和二十二碳五烯酸(DPA)(即ω-6形式的DPA)的脂质。
适用于本发明方法提取微生物油脂的微生物包括本领域周知的各种产油微生物,包括但不限于各种藻类、细菌、真菌和原生生物,例如包括微藻类,如绿藻门小球藻属中的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普通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椭圆小球藻(Chlorella ellipsoidea),Chlorellaemersonii,Chlorella sorokiniana,Chlorella saccharophila,Chlorellaregularis,Chlorella minutissima,Chlorella protothecoides,Chlorellazofingiensis,以及绿藻门中的Brachiomonas submarina,Chlamydobonasreinhardtii,Chlamydomonas acidophila,Haematococcus pluvialis,Haematococcus lacustris,Scenedesmus obliquus,Spongiococcumexetriccium,Tetraselmis suecica,Tetraselmis chuii,Tetraselmistetrathele,Tetraselmis verrucosa,Micractinium pusillum;硅藻门的Cylindrotheca fusiformis,Nitzschia laevis,Nitzschia alba,Nitzschiafonticola,Navicula incerta,Navicula pelliculosa;蓝藻门的Anabaenavariabilis;金藻门的Poterioochromonas malhamensis;甲藻门的Amphidinium carterae,Crypthecodinium cohnii;裸藻门的Euglenagricilis;和红藻门的Galdieria sulphuraria。
适用于本发明方法提取微生物油脂的微生物还包括被孢霉属(Mortierella),破囊壶菌属(Thraustochytrium),裂殖壶菌属(网粘菌纲)(Schizochytrium(Labyrinthulomycetes)),吾肯氏壶藻属(Ulkenia)等。CN 200580044475.X、CN01806424.8、CN01814301.6等公开了其它适用于本发明方法提取微生物油脂的微生物例子,这些微生物也包括在本发明的范围之内。
优选的是,微生物包含的脂质至少约为20%重量,更优选的是至少约30%,最优选的是至少约40%。更优选的是至少约20%的脂质是胆固醇,植物甾醇,链甾醇,生育三烯酚,生育酚,泛醌,类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例如β-胡萝卜素,黄体素,番茄红素,虾青素,玉米黄质,角黄素,和脂肪酸例如结合亚油酸,ω-3和ω-6高不饱和脂肪酸,例如,二十碳五烯酸,二十二碳五烯酸,二十二碳六烯酸,花生四烯酸,十八碳四烯酸,双高γ-亚麻酸和γ-亚麻酸或它们的混合物,优选的是至少约30%,更优选的是至少约40%。
产油微生物细胞可以是干燥的细胞。例如,可通过喷雾干燥、流化床干燥、滚筒干燥等干燥方式干燥所述细胞。
在预分散步骤中,使用到的脂类可以是性质稳定、与油脂互溶、沸点小于甘三酯、且常温下具有一定粘度和流动性的甘三酯类以及非甘三酯类,包括但不限于脂肪酸酯类,例如脂肪酸甲酯、脂肪酸乙酯等。形成所述脂肪酸酯的脂肪酸部分可以来自于动植物油料、脱臭馏出物等,该脂肪酸部分可以是单一脂肪酸(如棕榈酸)也可以是混合脂肪酸。这类脂肪酸酯可从市场上购买得到。比如,脂肪酸甲酯可购自潍坊市大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脂肪酸乙酯可购自江苏奥奇海洋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日光化学贸易(上海)有限公司;单双甘油酯可购自丹尼斯克(中国)有限公司。
具体可使用的脂类包括植物油脂,如大豆油、菜籽油、玉米油、葵籽油、棕榈油、椰子油、花生油、芝麻油、亚麻籽油、橄榄油等;动物油脂,如牛油、羊油、猪油、鱼油等;富有特殊功能的油脂,如MCT(中碳链脂肪酸甘油酯)、MCLT(中长碳链脂肪酸甘油酯)、微生物油脂等。
为了利于后续分离出较纯的微生物油脂,所述脂类可选自脂肪酸甲酯、脂肪酸乙酯、单甘酯、甘二酯等。当使用脂肪酸甲酯、脂肪酸乙酯、单甘脂等脂类时,因为这些脂类的分子自由程和甘三酯(动植物油脂的主要成分)差异较大,可通过分子蒸馏的形式将其脱除,得到纯度较高的微生物油脂。
当然所述油脂也可以是微生物油脂本身。可使用上述两种或几种油脂的混合物。
若采用动植物油脂预混合时,可得到混合油脂(动植物油脂和微生物油脂的混合物)。由于含有微生物油脂,所以该混合油脂也会含有微生物油脂的成分,如长碳链多不饱和脂肪酸(LC-PUFAs),特别是ARA、DHA等。通过改变预混合油脂和藻粉的比例,可以获得不同浓度的PUFAs的油脂。这样的混合油脂可直接应用于食品领域,如食用油脂、配方奶粉等。
在优选的实施例中,使用脂肪酸乙酯与产油微生物细胞混合。
脂类与产油微生物细胞的混合可通过本领域熟知的各种方式进行。例如,可使用高速搅拌机搅拌两者的混合物,这类搅拌机包括但不限于常规的粉、液分散设备,如IKA CMS2000固液混合设备。对混合时间并无特殊限制,只要混合得到分散均匀且具有一定流动性的混合物即可。混合物分散均匀和具有一定的流动性,有利于后续的破壁处理。混合可以在常温下进行。
脂类与产油微生物细胞的重量配比为0.5∶1~99∶1。例如,脂与产油微生物的重量比可以为0.5∶1~90∶1,0.5∶1~70∶1,0.5∶1~50∶1,1∶1~90∶1,1∶1~70∶1,1∶1~50∶1,10∶1~90∶1,20∶1~90∶1,10∶1~70∶1不等。
可对所得均匀混合物实施破壁处理。破壁可以是机械破壁,可采用以下机械设备进行破壁:砂磨机、高压均质机、高速剪切机、胶体磨。可通过将其中的一种或几种串联,破坏微生物细胞的细胞壁。优选采用砂磨机。根据物料情况,可选择循环操作,以提高破壁率和提油率。
根据所选设备型号和物料性状不同,破壁处理的速度和时间不同。如破壁处理的速度在1千克混合物/小时到10吨混合物/小时的范围内,通常为10-100kg混合物/h,例如,为10-80kg混合物/h、20-60kg/h不等。经破壁处理的混合物可再进行破壁处理,通常可如此循环2-10次。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生产情况选择适当的速度和循环次数(或循环时间)。
破壁也可以采取其他方式,比如化学的、生物的处理方式等。具体参考CN01814301.6中的内容。为了不带入其他物质成分,优选机械破壁。
可将破壁后的混合物料加热到30~100℃后,加入热水搅拌,细胞碎片将迅速吸水絮凝。优选混合物料的温度为60℃~80℃时进行水洗,水洗温度过高不利于油脂品质提高。水的温度通常30~100℃的范围,例如40~95℃、40~80℃不等。水洗时水温应略高于油温,以高5℃为宜,可有效避免油水乳化。
加水量可依据微生物细胞浓度和其吸水率来选择,优先加水量为微生物细胞质量的1~5倍(例如2~3倍)。该过程被证明是很有必要的,这将有利于后续的离心分离。
水洗的时间、搅拌的速率可根据具体的处理量来选择。处理量越大水洗时间越长,以便细胞碎片充分吸水絮凝,一般水洗时间为0.5h可满足需求,通常水洗处理的时间在几十秒到几小时之间,例如1分钟到5小时不等;搅拌速率不宜过快,搅拌速度可选择500r/min~30r/min。在满足水与细胞碎片充分接触的前提下,搅拌速度越慢越好,便于细胞碎片絮凝成较大颗粒,方便后续分离。实际操作中可采用先快速搅拌(充分接触)后慢速搅拌的方式进行。如开始阶段采用80r/min,保证混合充分,然后改用30r/min,利于形成较好絮凝。
水洗步骤后,可对所得混合物料实施固液分离,从该混合物中提取出油相。可采用离心的方式进行分离。通常,对离心的转速和时间并无特殊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加以选择,以将油相和固相分离。由于之前的水洗絮凝操作,固液分离过程变得简单有效,细胞碎片随水相(重相)分离出去,且夹带油脂较少。
之后,可干燥固液分离所得的油脂。例如,可在90℃、200mbar的条件下对油脂进行干燥。干燥后获得澄清透明的油脂。
或者,在分离所得的油相含有脂类和藻油(即本文所述的微生物油脂)的情况下,还可任选地对所述混合油脂进行进一步的处理,例如,当所述脂类为脂肪酸甲酯或脂肪酸乙酯(优选分子自由程与微生物油脂差异较大的酯类)时,可将所述脂类和藻油分离。在分离脂类和藻油之前,可对该油相进行脱胶处理,以脱除混合油脂中的胶质。通常,脱胶处理包括将所述油相加热到50-80℃,然后加入0.2%食用磷酸水溶液(溶度为50%~85%)搅拌一段时间,例如10-20分钟,离心干燥后获得油相,用于下一步的处理。之后,可脱除油相中的所述脂类。可通过分子蒸馏脱除脂类,得到微生物油脂。做为一个例子,分子蒸馏的条件是:130℃、1×10-3mbar,3级分子蒸馏,可得到较纯净藻油产品(脂肪酸乙酯残留<1%)。
或者,在其它实施方式中,可先对破壁所得混合物料实施固液分离,再对所得油相实施水洗,以除去油相中所含有的固体部分如细胞碎片。然后可干燥水洗所得油相,获得干燥的油相。可直接对固液分离所得含油藻粕进行溶剂抽提,此过程不会出现乳化现象;通过对藻粕的抽提,可以进一步提高油脂得率。这些实施方式所采用的预混合、机械破壁、固液分离、水洗、干燥等步骤的条件可与前文所述的相同。可采用本领域常规的溶剂抽提方法对含油藻粕进行溶剂抽提。
下面将以具体实施例的方式阐述本发明。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仅是阐述性的,并非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实施例中所使用到的材料、试剂等,除非另有说明,否则为市场上可购得的各种材料和试剂。
实施例
实施例1
将375g藻粉(由厦门汇盛生物有限公司提供的Schizochytrium sp.喷雾干燥样)与2625g精炼大豆油混合,然后实施以下步骤:
1.预混合:用高速剪切机处理20min,使得藻粉细胞与精炼大豆油分散均匀;
2.机械破碎:采用Puhler PHN0.5型砂磨机进行破壁处理,处理速度50kg/h,循环6次;
3.水洗:将砂磨机处理后的混合物料加热至80℃,加入85℃热水1125g,搅拌15分钟;
4.离心:在4000g的条件下,对水洗混合物进行离心分离,得到轻相(油相);和
5.干燥:在90℃200mbar条件下对油相进行干燥,得到干燥透明的混合油。
通过该方法可以得到混合油出油率可达88%以上,混合油中DHA含量为2.27%,藻油回收率>95%(以混合物料中的DHA/混合油中的DHA计)。
实施例2
将300g藻粉(由厦门汇盛生物有限公司提供的Schizochytrium sp.喷雾干燥样)与2700g精炼大豆油混合,然后实施以下步骤:
1.预混合:用高速剪切机处理20min,使得藻粉细胞与精炼大豆油分散均匀;
2.机械破碎:采用Puhler PHN0.5型砂磨机进行破壁处理,处理速度50kg/h,循环10次;
3.离心:在4000g的条件下,对混合物进行离心分离,得到轻相(油相)和干燥的含油藻粕;
4.水洗:将轻相(油相,含有少量细胞碎片)加热至80℃,加入85℃热水150g,搅拌15分钟后,在4000g的条件下离心分离,得到油相;和
5.干燥:在90℃200mbar条件下对油相进行干燥,得到干燥透明的混合油,其DHA含量为1.67%。
和实施例1相比,该方法对机械破壁后的混合物先进行离心分离,得到含有细胞碎片的混合油后,再水洗离心,将细胞碎片脱除。该方案可获得干燥的含油藻粕,这部分藻粕可直接进行溶剂抽提,并且不会出现乳化现象,通过对藻粕的抽提,可以进一步提高油脂得率。
实施例3
将300g藻粉(由厦门汇盛生物有限公司提供的Schizochytrium sp.喷雾干燥样)与2700g脂肪酸乙酯(该脂肪酸乙酯可由大豆油乙酯化获得)混合,然后实施以下步骤:
1.预混合:用高速搅拌机处理20min,使得藻粉细胞与脂肪酸乙酯混合均匀。
2.机械破碎:采用Puhler PHN0.5型砂磨机进行破壁处理,处理速度50kg/h,循环6次。
3.离心:4000g的条件下,对混合物进行离心分离,得到轻相(油相)和干燥的含油藻粕。
4.脱胶:加热油相物料(含有少量细胞碎片)至70℃,加入0.2%食用磷酸水溶液(溶度为50%~85%),搅拌15分钟,离心干燥,得到油相。
5.分子蒸馏:130℃1×10-3mbar条件下,3级分子蒸馏,脱除脂肪酸乙酯,得到纯净藻油产品(脂肪酸乙酯残留<1%)。
也可以在离心前加入水洗步骤,方法同实施例1。
实施例4
将500g藻粉(Schizochytrium sp.,含油47.39%)和3500g精炼大豆油混合,然后通过砂磨机循环处理6次,得到破壁好的混合物料3500g。将上述样品分为4份,其中1份通过直接离心分离藻粕;另外3份通过水洗离心分离藻粕(分别标记为1号样、2号样、3号样);结果如下:
表1 直接离心法和水洗离心法藻粕残油的比较
  处理方法   藻粕残油
  直接离心法   64.70%
  水洗离心法   26.67%
注:水洗絮凝过程加水量为藻粉含量的3倍
由表1可以看出,水洗絮凝后再离心,可以显著减少藻粕中的残油;
表2 水洗离心法的油脂回收率
  1号样   2号样   3号样
  破壁后的混合样   840.04g   809.96g   831.05g
  水洗离心后毛油   756.74g   735.15g   765.93g
  干燥后毛油   743.95g   716.53g   734.15g
  混合样中理论含油   784.80g   756.70g   776.40g
  油脂回收率   94.79%   94.69%   94.56%
注:水洗絮凝过程加水量为藻粉含量的3倍
表3 CN01806424.8的实施例中给出的油脂回收率
比较表2和表3的数据可以发现,通过水洗絮凝后再离心,可获得较高的油脂回收率。明显高于专利CN01806424.8实施例中的油脂回收率。同时本实施例的用水量较少,水洗絮凝后体系含水量为37.5%;而专利CN01806424.8的实施例中,在破壁处理前,其体系含水量已达85.4%,破壁过程中又增加了19.4%~38.2%的水分,故其体系含水量远高于本实施例的含水量。
实施例5
将800g藻粉(Schizochytrium sp.)和2400g精炼大豆油混合,然后通过砂磨机循环处理6次,得到破壁好的混合物料3200g。
表4 加水量对水洗絮凝效果的影响
Figure BDA0000111439760000121
注:破壁混合样中含有25%的藻粉
由表4可以看出,加水量为藻粉的2~4倍时,有利于藻粕絮凝,优选加水量为3倍左右,可形成较大絮凝颗粒,有利于藻粕分离;加水量为藻粉的6~10倍时,易乳化;更高的加水量,体系粘度降低明显降低,有利于分层。
表5 水洗温度对水洗絮凝效果的影响
  藻粉∶水   水洗时混合物料的温度   絮凝时间
  1∶2   40℃   2min
  1∶2   60℃   1min
  1∶2   80℃   35sec
由表5可以看出,提高加热温度,可显著缩短絮凝时间;同时较高的水洗温度,可以降低体系粘度,有利于后续离心分离。优选60℃进行水洗,更高的水洗温度不利于油脂品质提高。

Claims (17)

1.微生物油脂生产中去除细胞碎片的方法,该方法包括水洗经破壁处理的混合物料,从而除去细胞碎片。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使产油微生物细胞均匀分散在脂类中,得到均匀的混合物;
(2)对所述混合物实施破壁,获得破壁后的混合物料;
(3)水洗步骤(2)所得的混合物料;和
(4)对步骤(3)所得产物实施固液分离,从而除去细胞碎片;
或者,所述方法包括,先对步骤(2)所得混合物料实施固液分离,然后再水洗固液分离所得油相,从而除去油相中所含有的细胞碎片。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脂类选自植物油脂、动物油脂、微生物油脂和合成酯,或其混合物。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脂类选自大豆油、菜籽油、玉米油、葵籽油、棕榈油、椰子油、花生油、芝麻油、亚麻籽油、橄榄油、牛油、羊油、猪油、鱼油、藻油、MCT、MCLT、低碳链醇脂肪酸酯、脂肪酸甲酯、脂肪酸乙酯、单甘酯、甘二酯,或其混合物。
5.如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脂类与所述产油微生物细胞按一定比例混合,以重量计,混合比例为0.5∶1~99∶1。
6.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洗步骤包括将破壁后的混合物料加热到30~100℃后加入30~100℃的水搅拌。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加水量为产油微生物细胞质量的1-5倍。
8.一种提取微生物油脂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1)使产油微生物细胞均匀分散在脂类中,得到均匀的混合物;
(2)对所述混合物实施破壁,获得破壁后的混合物料;
(3)水洗步骤(2)所得的混合物料;和
(4)对步骤(3)所得产物实施固液分离,获得微生物油脂;
或者,所述方法包括,先对步骤(2)所得混合物料实施固液分离,然后再水洗固液分离所得油相,以除去油相中所含有的固体部分,获得微生物油脂。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步骤(5):干燥所得的微生物油脂。
10.如权利要求8-9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脂类选自植物油脂、动物油脂和微生物油脂,或其混合物。
11.如权利要求8-9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脂选自大豆油、菜籽油、玉米油、葵籽油、棕榈油、椰子油、花生油、芝麻油、亚麻籽油、橄榄油、牛油、羊油、猪油、鱼油、藻油、MCT、MCLT、低碳链醇脂肪酸酯、脂肪酸甲酯、脂肪酸乙酯、单甘酯、甘二酯,或其混合物。
12.如权利要求8-11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以重量计,所述脂类与所述产油微生物细胞的混合比例为0.5∶1~99∶1。
13.如权利要求8-12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洗步骤包括将破壁后的混合物料加热到30~100℃后加入30~100℃的水搅拌。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加水量为产油微生物细胞质量的1-5倍。
15.如前述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产油微生物可从下列生物体的培养物中获得:被孢霉属(Mortierella),隐甲藻属(甲藻)(Crypthecodinium(Dinofagellates)),破囊壶菌属(Thraustochytrium),裂殖壶菌属(网粘菌纲)(Schizochytrium(Labyrinthulomycetes)),褐指藻属(Phaeodactylum),微绿球藻属(Nanochloropsis),裸藻属(Euglena),四膜虫属(Tetrahymena),螺旋藻属(Spirulina),和吾肯氏壶藻属(Ulkenia)。
16.如前述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破壁采用研磨设备、剪切设备、粉碎设备中的一种或几种串联进行。
17.如前述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破壁采用砂磨机、胶体磨、高压均质机、高速剪切机、超微粉碎机中的一种或几种串联进行。
CN201110376750.5A 2011-11-23 2011-11-23 一种提取微生物油脂的方法 Active CN10313152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10376750.5A CN103131529B (zh) 2011-11-23 2011-11-23 一种提取微生物油脂的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10376750.5A CN103131529B (zh) 2011-11-23 2011-11-23 一种提取微生物油脂的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131529A true CN103131529A (zh) 2013-06-05
CN103131529B CN103131529B (zh) 2016-02-24

Family

ID=484919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376750.5A Active CN103131529B (zh) 2011-11-23 2011-11-23 一种提取微生物油脂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131529B (zh)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479862A (zh) * 2014-12-31 2015-04-01 嘉必优生物工程(武汉)有限公司 一种提取微生物油脂的方法
CN106432024A (zh) * 2016-09-27 2017-02-22 南京工业大学 一种雨生红球藻细胞快速破壁偶联萃取虾青素的方法
CN109843068A (zh) * 2016-06-08 2019-06-04 免疫生物防治法国公司 前沟藻属的一种或多种微藻的细胞提取物用于对植物和培养种子的真菌、卵菌和/或致病细菌的杀真菌和/或杀细菌活性的用途
CN113684088A (zh) * 2020-05-18 2021-11-23 嘉必优生物技术(武汉)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微生物油脂提取方法及其所得微生物油脂
CN113684087A (zh) * 2020-05-18 2021-11-23 嘉必优生物技术(武汉)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微生物油脂无溶剂提取方法及所得微生物油脂
US11419350B2 (en) 2016-07-01 2022-08-23 Corbion Biotech, Inc. Feed ingredients comprising lysed microbial cells
CN116396988A (zh) * 2023-05-22 2023-07-07 黑龙江大学 一种微芒藻属微生物产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方法
CN113684088B (zh) * 2020-05-18 2024-06-11 嘉必优生物技术(武汉)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微生物油脂提取方法及其所得微生物油脂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16469A (zh) * 2000-01-19 2003-05-07 奥米加技术公司 无溶剂的提取方法
CN1539982A (zh) * 2003-10-28 2004-10-27 华中科技大学 花生四烯酸油脂及其微生物发酵生产方法
CN1662654A (zh) * 2002-06-19 2005-08-31 帝斯曼知识产权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包含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微生物油的制备
US20090156694A1 (en) * 2001-03-09 2009-06-18 Nestec S.A. Long-chain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 oil and compositions and preparation process for the same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16469A (zh) * 2000-01-19 2003-05-07 奥米加技术公司 无溶剂的提取方法
US20090156694A1 (en) * 2001-03-09 2009-06-18 Nestec S.A. Long-chain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 oil and compositions and preparation process for the same
CN1662654A (zh) * 2002-06-19 2005-08-31 帝斯曼知识产权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包含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微生物油的制备
CN1539982A (zh) * 2003-10-28 2004-10-27 华中科技大学 花生四烯酸油脂及其微生物发酵生产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朱明霞等: "《物理化学实验》", 31 January 2011, 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 *

Cited B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479862A (zh) * 2014-12-31 2015-04-01 嘉必优生物工程(武汉)有限公司 一种提取微生物油脂的方法
CN109843068A (zh) * 2016-06-08 2019-06-04 免疫生物防治法国公司 前沟藻属的一种或多种微藻的细胞提取物用于对植物和培养种子的真菌、卵菌和/或致病细菌的杀真菌和/或杀细菌活性的用途
CN109843068B (zh) * 2016-06-08 2022-11-15 免疫生物防治法国公司 前沟藻属的一种或多种微藻的细胞提取物用于对植物和培养种子的真菌、卵菌和/或致病细菌的杀真菌和/或杀细菌活性的用途
US11419350B2 (en) 2016-07-01 2022-08-23 Corbion Biotech, Inc. Feed ingredients comprising lysed microbial cells
CN106432024A (zh) * 2016-09-27 2017-02-22 南京工业大学 一种雨生红球藻细胞快速破壁偶联萃取虾青素的方法
CN113684088A (zh) * 2020-05-18 2021-11-23 嘉必优生物技术(武汉)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微生物油脂提取方法及其所得微生物油脂
CN113684087A (zh) * 2020-05-18 2021-11-23 嘉必优生物技术(武汉)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微生物油脂无溶剂提取方法及所得微生物油脂
CN113684087B (zh) * 2020-05-18 2024-04-19 嘉必优生物技术(武汉)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微生物油脂无溶剂提取方法及所得微生物油脂
CN113684088B (zh) * 2020-05-18 2024-06-11 嘉必优生物技术(武汉)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微生物油脂提取方法及其所得微生物油脂
CN116396988A (zh) * 2023-05-22 2023-07-07 黑龙江大学 一种微芒藻属微生物产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方法
CN116396988B (zh) * 2023-05-22 2023-08-22 黑龙江大学 一种微芒藻属微生物产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131529B (zh) 2016-02-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266681B2 (ja) 細胞からの脂質の抽出およびそれに由来する生産物
CN103131529B (zh) 一种提取微生物油脂的方法
CN103589503B (zh) 一种高效提取微生物油脂的方法
Zullaikah et al. Ecofuel conversion technology of inedible lipid feedstocks to renewable fuel
US9200236B2 (en) Omega 7 rich compositions and methods of isolating omega 7 fatty acids
Hoang et al. Extraction of squalene as value-added product from the residual biomass of Schizochytrium mangrovei PQ6 during biodiesel producing process
MX2011000178A (es) Proceso para la extraccion de acidos grasos de biomasa de algas.
JP2013523156A (ja) 淡水藻類からのタンパク質の選択的抽出
CN111406110B (zh) 藻类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制备
CN102936533B (zh) 一种酶法脱胶精制水飞蓟籽油的方法
KR20150021920A (ko) Dha의 에틸 에스테르로 미세 조류에 의해 생산되는 오일을 연속적으로 강화시키는 방법
CN103421595A (zh) 一种提取微生物油脂的方法
CN104531342B (zh) 一种提取微生物油脂的方法
CN103911288B (zh) 一种预浓缩破壁提取微生物油脂的方法
CN111690462A (zh) 一种从含油的藻类或真菌细胞破壁液破乳提油的方法
CN107083280B (zh) 一种利用微生物纤维分离微生物油脂的方法
CN114574280A (zh) 高含量多不饱和脂肪酸油脂的制备方法
CN103180422A (zh) 含微生物油和微生物物质的混合物的分离方法
CN110343568A (zh) 一种牡丹籽油的脱酸方法
Sharma et al. Extraction and purification of PUFA from microbial biomass
CN102640808A (zh) 营养葡萄籽油及其生产工艺
CN103540410B (zh) 一种稻米油主要副产品的制备方法
CN115477976B (zh) 一种多不饱和脂肪酸烷基酯的制备方法
Constantin et al. Lipids extraction methods applied on Nannochloropsis sp. biomass-a review.
WO2020248020A1 (en) Shear-induced phase inversion of complex emulsions for recovery of organic components from biomas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