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129623B - 车身前部的前围板横梁的安装构造 - Google Patents

车身前部的前围板横梁的安装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129623B
CN103129623B CN201210501935.9A CN201210501935A CN103129623B CN 103129623 B CN103129623 B CN 103129623B CN 201210501935 A CN201210501935 A CN 201210501935A CN 103129623 B CN103129623 B CN 10312962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ont panel
mentioned
middle body
crossbeam
side portion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501935.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129623A (zh
Inventor
古本大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uki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uzuki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uki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Suzuki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12962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2962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12962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29623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15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having impact absorbing means, e.g. a frame designed to permanently or temporarily change shape or dimension upon impact with another body
    • B62D21/152Front or rear fram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20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 B62D25/2009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in connection with other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 B62D25/2045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in connection with other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the subunits being fire wall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身前部的前围板横梁的安装构造。其能够有效率地将载荷分散到地板通道从而减轻载荷对于地板纵梁的负担,且由于不干扰发动机及发动机配管、踏板类和转向轴等,所以能够确保布局的自由度。其构造为:将配置在沿车辆宽度方向配置在前纵梁之间的前围板横梁分为两侧部分和中央部分的三个部分,将上述两侧部分与前围板的前表面侧接合,并且使该两侧部分的外侧端部朝车身前方侧倾斜,从而分别与上述前纵梁接合,将上述中央部分与上述前围板的后表面侧接合,并且该中央部分和上述两侧部分的连接部的截面在上述前围板的前后表面连续地形成上述前围板横梁的两侧部分和中央部分的连接部。

Description

车身前部的前围板横梁的安装构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身前部的前围板横梁(dash cro ss member)的安装构造。
背景技术
在车身前部具有发动机室的汽车中,发动机室和车厢内部通过前围板隔开,该前围板的两侧设有前围侧板。前围板的下部与划分出车厢地面的地板接合,在前围板的下部中央,在地板的车辆宽度方向中央部分,沿车身前后方向设有向上方突出的地板通道(鼓包)。通常,在发动机室的两侧设有前纵梁,与该前纵梁连续的地板纵梁配置在地板的下表面侧。而且,为了辅助增强前围板部分,在车辆宽度方向上配置前围板横梁(例如,专利文献1~7)。
【专利文献1】特开2010–264906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开2010–6151号公报
【专利文献3】特开2008–168687号公报
【专利文献4】特开2005–206108号公报
【专利文献5】特开平9–109928号公报
【专利文献6】特开2002–362419号公报
【专利文献7】特开2008–68826号公报
根据以往的技术,载荷自前方施加到保险杠的时候,除了经由前纵梁、向地板纵梁以及下边梁的路径分散载荷,还会自前围板向前围板横梁传递,从而传达到地板通道的路径也分散载荷。因此,在增加向地板通道的载荷分散从而减轻地板纵梁上的负担时,需要提高前围板横梁的刚性(增加闭合截面积或增加板厚),然而担心前围板横梁向周边布局的压迫和重量增加。
而且,将发动机室和车厢内隔开的前围板有遮蔽振动噪音的作用。为了提高该前围板单品的刚性,考虑将前围板整体成形为凸曲面,或增加板厚,但是担心前围板向周边布局的压迫和重量增加。此外,局部的凹凸形状会加深冲压的拉伸深度,从而加工性会劣化。
再进一步,在前围板的前表面,发动机及发动机的配管与其相邻,在确保配管布局的自由度时需要空间自由度。若为了配合发动机和发动机的配管从而使前围板为避让形状,则担心前围板的形状变得复杂,也担心刚性会下降。另外,局部的凹凸形状会加深冲压的拉伸深度,从而加工性会劣化。在存在前围板横梁的情况下,前围板横梁向前后的膨胀部分还需要避开周边布局,从而前围板的形状变得更复杂。
另外,在前围板的后表面设有驾驶席的踏板类和转向轴通孔,因而需要用于确保踏板类和转向轴的自由度的空间自由度。若为了配合该踏板类的布局从而使前围板为避让形状,则担心前围板形状变得复杂,也担心刚性会下降。另外,在存在前围板横梁的情况下,前围板横梁向前后的膨胀部分还需要避开周边布局,从而前围板的形状变得更复杂。由此,局部的凹凸形状会加深冲压的拉伸深度,从而加工性会劣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身前部的前围板横梁的安装构造,其能够解决上述问题,能够有效率地将载荷分散到地板通道从而减轻载荷对于地板纵梁的负担,且不干扰发动机及发动机配管、踏板类和转向轴等,所以能够确保布局的自由度。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为一种车身前部的前围板横梁安装构造,具有:前围板,其隔开车厢前部;左右一对前纵梁,其自该前围板向前方延伸;地板,其与上述前围板连续地形成在车厢的下表面;地板通道部,其形成为在车身的前后方向并使该地板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分向车厢内侧鼓出,在该车身前部的前围板横梁的安装构造中,将配置在车辆宽度方向的上述前纵梁之间的前围板横梁分为两侧部分和中央部分的三部分,将上述两侧部分与上述前围板的前表面侧接合,并且使该两侧部分的外侧端部朝车身前方侧倾斜、分别与上述前纵梁接合,将上述中央部分与上述前围板的后表面侧接合、并且以该中央部分和上述两侧部分的连接部的截面在上述前围板的前后表面连续地形成上述前围板横梁的两侧部分和中央部分的连接部。
并且,本发明的车身前部的前围板横梁的中央部分通过该中央部分的上下凸缘与上述前围板的后表面侧接合,并且将该前围板横梁的中央部分的下侧凸缘和设在上述地板通道部前端的前端凸缘与上述前围板的后表面以三层重叠的方式接合在一起。
另外,本发明中,将上述前围板横梁的两侧部分与上述前纵梁的接合部设置为沿车辆宽度方向大致水平地延伸,夹住上述前围板且由上述前围板横梁的两侧部分和中央部分所形成的闭合截面的中心线形成为曲率半径较大的曲线,将上述前围板横梁的两侧部分接合在与前围板向车身后方弯折的上下面的折线重合的位置。
再进一步,本发明中,按照上述前围板横梁的中央部分的形状形成向车厢内侧突出的上述前围板的后表面,沿着该突出部,形成向车厢内侧弯曲的上述前围板横梁的中央部分。
根据本发明,能够达到下述那样的效果。
由于配置在车辆宽度方向的前纵梁之间的前围板横梁分为两侧部分和中央部分的三个部分,上述两侧部分与前围板的前表面侧接合,并且使该两侧部分的外侧端部朝车身前方侧倾斜、分别与上述前纵梁接合,上述中央部分与上述前围板的后表面侧接合、并且以该中央部分和上述两侧部分的连接部的截面在上述前围板的前后表面连续地形成上述前围板横梁的两侧部分和中央部分的连接部,因此施加到前纵梁上的载荷能够自前围板横梁的两侧部分向前围板的后表面侧的中央部分传递从而传达到地板通道部。由于上述前围板横梁两侧部分的外侧向前方突出,中央部分向车身后方突出,所以能够易于经过地板通道部将施加在前纵梁上的载荷传达到车身后方,前围板的结构能够保持简单,所以能够谋求确保载荷的分散和前围板的刚性。由于前围板横梁的中央部分不干扰发动机和发动机的配管,所以能够确保布局的自由度。由于前围板横梁的两侧部分不干扰踏板类和转向轴等,所以能够确保布局的自由度。发动机等在来自前方的大载荷的作用下向前围板后退时,能够通过前围板横梁的中央部和后方的地板通道部的构造来承受载荷。
并且,由于前围板横梁的中央部分通过该中央部分的上下凸缘与前围板的后表面侧接合,并且该前围板横梁的中央部分的下侧凸缘和设在地板通道部前端的前端凸缘与在上述前围板的后表面上以三层重叠的方式接合在一起,所以能够可靠地进行向地板通道部的载荷分散。
此外,由于将上述前围板横梁的两侧部分与上述前纵梁的接合部设置为沿车辆宽度方向大致水平地延伸,夹住上述前围板且由上述前围板横梁的两侧部分和中央部分所形成的闭合截面的中心线形成为曲率半径较大的曲线,将上述前围板横梁的两侧部分接合在与前围板向车身后方弯折的上下面的折线重合的位置,所以不会产生局部的刚性不均,载荷的传达效率提高。
再进一步,由于按照前围板横梁的中央部分的形状形成向车厢内侧突出的前围板的后表面,沿着该突出部,形成向车厢内侧弯曲的前围板横梁的中央部分,所以能够高效地向地板通道部传递载荷。由于向车厢内侧突出地形成前围板的后表面,所以能够提高前围板的面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自车身后方看到的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身前部的前围板横梁的安装构造的立体图。
图2是自车身前方看到的图1的车身的立体图。
图3是自车厢内侧看到的图1的前围板的主视图。
图4是自车身前方看到的图2的前围板的主视图。
图5是图3的俯视图。
图6的(a)是图4的A–A线剖面图。图6的(b)是图3的B–B线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图1至图6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身前部的前围板横梁的安装构造。
如图1至图6所示,采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车身1的构造构成为具有:前围板4,其将车厢前部隔开为发动机室2和车厢3内;左右一对前纵梁5,其自该前围板4向前方延伸;地板6,其与上述前围板4连续且形成在车厢3的下表面;地板通道部7,其通过自该地板6的车辆宽度方向中央部分向车厢3内侧鼓出地沿车身的前后方向形成为横截面为帽形。
前围板4的上部侧4a形成为大致垂直的壁面,下部侧4b形成为朝向后方而向斜下方的斜面,且其端部与上述地板6接合。在该前围板4的两侧部上形成有与前围侧板8接合的车厢3内侧壁面,在前围板4和前纵梁8的下部侧之间,在外侧形成车轮罩9的弯曲面9a形成为向车厢内侧鼓出。在前围侧板8的下端部,与上述地板6的外侧凸缘部接合的下边梁部10设置为朝向车身后方。
左右一对地板纵梁11的前端与上述左右一对前纵梁5的后端部接合,该左右一对地板纵梁11沿车身前后方向配置在上述地板6的下表面侧。该前纵梁5的后端部5a向下方弯曲并且经过前围侧板8的下端部从而与地板纵梁11的前端部接合。在上述前纵梁5之间,设有前围板横梁12,该前围板横梁12将两端部侧面与前围板4的前表面接合。
前围板横梁12按如下方式构成:其分为两侧部分121和中央部分122的三个部分,将两侧部分121与上述前围板4的前表面4F侧接合,并且将中央部分122与上述前围板4的后表面4R侧接合,从而该中央部分122和上述两侧部分121的各连接部的截面在上述前围板4的前后表面连续。如图6的(a)、图6的(b)所示,前围板横梁12的两侧部分121和中央部分122的上下方向的截面形成为大致帽形,该两侧部分121和中央部分122通过上下的凸缘部121a、121b、122a、122b与上述前围板4的前后表面4F、4R接合。上述两侧部分121通过上下的凸缘部121a、121b与上述前围板4的前表面4F侧接合,并且使该两侧部分121的外侧端部121c侧以向车身前方侧伸出的方式稍微倾斜,从而分别与上述前纵梁5的后端部5a侧以及内侧面接合。
在上述前围板4的后表面4R侧的中央部,设有突出部41,其形成为向车厢3内侧突出,且朝车身后方侧鼓出为横截面为梯形状,沿该突出部41,上述中央部分122向后方以使中央的两侧的两侧部122c朝向车体后方逐渐靠近地倾斜的方式形成为呈梯形状突出。另一方面,与上述前围板4的后表面4R侧的突出部41相对应的前表面4F侧的中央部上形成有突出部41的背侧的凹部42。
前围板横梁12的中央部分122以其下侧凸缘122b和设置在上述地板通道部7前端的前端凸缘7a与在上述前围板4的后表面4R上以三层重叠的方式接合在一起(参照图6的(b))。
将上述前围板横梁12的两侧部分121与上述前纵梁5的结合部设置为沿车辆宽度方向大致水平地延伸,从而沿上述凹部42内的斜面延伸设置到上述突出部41的背侧。夹住上述前围板4且由上述前围板横梁12的两侧部分121和中央部分122所形成的闭合截面的中心线形成为曲率半径较大的曲线。
上述前围板横梁12的两侧部分121搭在与上述地板通道部7的前端凸缘7a的结合部相对应的上述前围板4的前表面4F的凹部42内的斜面上,通过以凸缘121a、121b接合从而进行组装。上述前围板横梁12的两侧部分121与上下面的折线L接合,上述折线L为上述前围板4向车身后方弯折的上表面4a和下表面4b的边界。并且,在发动机室2中,配置有发动机13及配管14、15等,在车厢3内,配置有未图示的制动踏板及油门等踏板类或方向盘。
通过使用上述实施方式,在来自前方的冲击载荷施加到车身前部的情况下,冲击会传递到前部两侧的前纵梁5上。传递到该前纵梁5上的冲击载荷自前纵梁5的基端部向前围板4传递,并且自前纵梁5传达到前围板横梁12的两侧部分121。前围板横梁12中,两侧部分121的外侧端部121c向前方突出,中央部分122向车身后方突出,两侧部分121与上述前围板4的前表面4F侧接合。而且,由于以前围板横梁12的中央部分122与上述前围板4的后表面4R侧接合,该中央部分122和上述两侧部分12a的各连接部的截面以在上述前围板4的前后表面连续地形成,就前围板横梁12的两侧部分121和中央部分122的连接方式而言,闭合截面的变化较小,宛如形成为一根前围板横梁,所以不会产生局部的刚性不均,从而载荷能够高效地自前围板4的前表面4F侧的两侧部分121向前围板4的后表面4R侧的中央部分122传递,从而传达到地板通道部7。
因而,上述前围板横梁12中,两侧部分121的外侧向前方突出,能够易于使施加在前纵梁5上的载荷经地板通道部7向车身后方传达,并且前围侧板4的结构能够保持简单,所以能够谋求确保载荷的分散和前围板4的刚性。由于前围板横梁的中央部分122不干扰发动机和发动机的配管,所以能够确保布局的自由度。由于前围板横梁12的两侧部分121不干扰踏板类和转向轴等,所以能够确保布局的自由度。当发动机等在来自前方的大载荷的作用下向前围板4后退时,能够通过前围板横梁12的中央部分122和后方的地板通道部7的构造来承受载荷。
而且,由于前围板横梁12的中央部分122能够通过该中央部分122的上下凸缘122a、122b与前围板4的后表面4R侧接合,并且能够将该前围板横梁12的中央部分122的下侧凸缘122b和设在上述地板通道部7前端的前端凸缘7a与在上述前围板4的后表面4R上以三层重叠的方式接合在一起,所以能够可靠地进行向地板通道部7的载荷分散。
此外,由于将前围板横梁12的两侧部分121与上述前纵梁5的接合部设置为沿车辆宽度方向大致水平地延伸,夹住上述前围板4且由上述前围板横梁12的两侧部分121和中央部分122所形成的闭合截面的中心线形成为曲率半径较大的曲线,将前围板横梁12的两侧部分121在与前围板4向车身后方弯折的上下面的折线L重合的位置接合,所以不会产生局部的刚性不均,前围板4的弯折部周边相较于平面状更具有刚性,该弯折部的刚性和前围板横梁12的刚性配合,刚性笔直地向地板通道部7相连续,所以施加到前纵梁5上的载荷能够高效地向地板通道部7分散。
再进一步,与上述前围板横梁12的中央部分122配合,向车厢3内侧突出地形成上述前围板4的后表面4R,沿着该突出部,向车厢3内侧弯曲地形成了前围板横梁12的中央部分122,所以能够高效地向地板通道部7传递载荷。而且,由于向车厢3内侧突出地形成前围板4的后表面4R,所以能够提高前围板4的面刚性。
此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上述实施方式中)形成为:前围板横梁12分为两侧部分121和中央部分122的三个部分,两侧部分121与上述前围板4的前表面4F侧接合,并且中央部分122与前围板4的后表面侧4R接合,从而两侧部分121和中央部分122的截面连续,但该连接部分的截面并不特别限定,而是能够以任意形状连接。其它的,能够在基于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形和变更。
附图标记翻译
1车身;2发动机室;3车厢;4前围板;4F前表面;4R后表面;5前纵梁;6地板;7地板通道部;8前围侧板;11地板纵梁;12前围板横梁;121两侧部分;122中央部分;121a、121b、122a、122b凸缘部;121c外侧端部

Claims (3)

1.一种车身前部的前围板横梁的安装构造,具有:前围板,其隔开车厢前部;左右一对前纵梁,其自该前围板向前方延伸;地板,其与上述前围板连续地形成在车厢的下表面;地板通道部,其形成为在车身的前后方向上并使该地板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分向车厢内侧鼓出,其特征在于,将配置在车辆宽度方向的上述前纵梁之间的前围板横梁分为两侧部分和中央部分的三个部分,将上述两侧部分与上述前围板的前表面侧在与前围板向车身后方弯折的上下面的折线重合的位置接合,并且使该两侧部分的外侧端部朝车身前方侧倾斜、分别与上述前纵梁接合,将上述中央部分与上述前围板的后表面侧接合,并且该中央部分和上述两侧部分的连接部的截面在上述前围板的前后表面连续地形成上述前围板横梁的两侧部分和中央部分的连接部,其特征在于,上述车身前部的前围板横梁的中央部分通过该中央部分的上下凸缘与上述前围板的后表面侧接合,并且将该前围板横梁的中央部分的下侧凸缘和设在上述地板通道部前端的前端凸缘与在上述前围板的后表面以三层重叠的方式接合在一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部的前围板横梁的安装构造,其特征在于,将上述前围板横梁的两侧部分与上述前纵梁的接合部设置为沿车辆宽度方向水平地延伸,夹住上述前围板且由上述前围板横梁的两侧部分和中央部分所形成的闭合截面的中心线形成为曲线,将上述前围板横梁的两侧部分接合在与前围板向车身后方弯折的上下面的折线重合的位置。
3.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身前部的前围板横梁的安装构造,其特征在于,按照上述前围板横梁的中央部分的形状形成向车厢内侧突出的上述前围板的后表面,沿着该突出部,形成向车厢内侧弯曲的上述前围板横梁的中央部分。
CN201210501935.9A 2011-11-29 2012-11-29 车身前部的前围板横梁的安装构造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12962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260158 2011-11-29
JP2011260158A JP5928869B2 (ja) 2011-11-29 2011-11-29 車体前部におけるダッシュクロスメンバの取付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129623A CN103129623A (zh) 2013-06-05
CN103129623B true CN103129623B (zh) 2015-08-05

Family

ID=482880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501935.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129623B (zh) 2011-11-29 2012-11-29 车身前部的前围板横梁的安装构造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5928869B2 (zh)
CN (1) CN103129623B (zh)
DE (1) DE102012111166B4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163207B (zh) * 2014-07-31 2016-08-17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车辆的车身地板组件和具有其的车辆
CN109204527B (zh) 2017-06-30 2021-04-20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109204499B (zh) * 2017-06-30 2021-09-03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109204521B (zh) * 2017-06-30 2020-11-20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109204563B (zh) * 2017-06-30 2021-04-20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车身结构和车辆
KR102383255B1 (ko) * 2017-12-08 2022-04-05 현대자동차 주식회사 차량의 센터 플로어 패널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361102B1 (en) * 2000-11-01 2002-03-26 Hyundai Motor Company Front automotive reinforcement structure for distributing impact force
CN1607137A (zh) * 2003-10-16 2005-04-20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前部构造
CN101327813A (zh) * 2007-06-19 2008-12-24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地板结构
CN101722993A (zh) * 2008-10-30 2010-06-09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前部结构
CN103112503A (zh) * 2011-11-10 2013-05-22 铃木株式会社 仪表板部的结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18462Y2 (zh) * 1984-10-16 1989-03-07
JP3575141B2 (ja) * 1995-10-20 2004-10-13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体の強度部材構造
JP3389780B2 (ja) * 1996-02-09 2003-03-2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の下部車体構造
JP4872163B2 (ja) * 2001-06-12 2012-02-08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US6679546B2 (en) * 2001-06-12 2004-01-20 Mazda Motor Corporation Front body structure of vehicle
JP2005206108A (ja) * 2004-01-26 2005-08-04 Toyota Motor Corp 車体下部構造
JP2007030627A (ja) * 2005-07-25 2007-02-08 Mazda Motor Corp 自動車の前部車体構造
JP2008068826A (ja) * 2006-09-15 2008-03-27 Mazda Motor Corp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JP4935363B2 (ja) * 2007-01-09 2012-05-23 マツダ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前部車体構造
JP2010006154A (ja) * 2008-06-25 2010-01-14 Mazda Motor Corp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JP5510778B2 (ja) * 2009-05-15 2014-06-04 スズキ株式会社 ダッシュパネル周辺の車体構造
JP5494942B2 (ja) * 2009-12-24 2014-05-21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前部構造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361102B1 (en) * 2000-11-01 2002-03-26 Hyundai Motor Company Front automotive reinforcement structure for distributing impact force
CN1607137A (zh) * 2003-10-16 2005-04-20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前部构造
CN101327813A (zh) * 2007-06-19 2008-12-24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地板结构
CN101722993A (zh) * 2008-10-30 2010-06-09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前部结构
CN103112503A (zh) * 2011-11-10 2013-05-22 铃木株式会社 仪表板部的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3112162A (ja) 2013-06-10
DE102012111166A1 (de) 2013-05-29
JP5928869B2 (ja) 2016-06-01
DE102012111166B4 (de) 2018-11-15
CN103129623A (zh) 2013-06-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129623B (zh) 车身前部的前围板横梁的安装构造
US8702148B2 (en) Structure for front section of vehicle body
JP4486996B2 (ja) 車体構造
CN101108603B (zh) 底部覆盖件
US7832795B2 (en) Vehicle front structure
JP4853080B2 (ja)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CN103328309B (zh) 车体前部结构
JP4677025B2 (ja) 車体前部構造
KR20030081038A (ko) 차체 구조
JP5867115B2 (ja) 車両の下部車体構造
JP6397534B1 (ja) 車体フロア構造
JP6390595B2 (ja) 車両の後部車体構造
CN103097231B (zh) 下边梁的端部结构
JP2015136988A (ja) 車体前部構造
CN103043111B (zh) 车辆前部外围结构
JP5728521B2 (ja) 車体構造
JP2009166719A (ja)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JP5271406B2 (ja) 車両用ステアリングハンガビーム構造
JP5282140B2 (ja) 車両用ステアリングハンガビーム構造
KR101189416B1 (ko) Fr차량의 엔진룸부 보강구조
JP5150452B2 (ja) 車体前部構造
JP4299254B2 (ja) 車両用骨格メンバ部材のプレス成形方法
WO2011065676A3 (ko) 자동차
JP5145376B2 (ja) 車体前部構造
JP7015476B2 (ja) ルーフパネル及びルーフ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805

Termination date: 20201129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