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124577A - 探针 - Google Patents

探针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124577A
CN103124577A CN201180046339XA CN201180046339A CN103124577A CN 103124577 A CN103124577 A CN 103124577A CN 201180046339X A CN201180046339X A CN 201180046339XA CN 201180046339 A CN201180046339 A CN 201180046339A CN 103124577 A CN103124577 A CN 10312457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re rod
tubular part
probe
amphi position
inner cha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46339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124577B (zh
Inventor
森谦二
桝田拓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apan Lifelin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apan Lifelin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apan Lifeline Co Ltd filed Critical Japan Lifeline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12457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2457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12457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24577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5/01Introducing, guiding, advancing, emplacing or holding cathete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5/0021Catheters; Hollow prob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orm of the tubing
    • A61M25/0023Catheters; Hollow prob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orm of the tubing by the form of the lumen, e.g. cross-section, variable diameter
    • A61M25/0026Multi-lumen catheters with stationary elemen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5/01Introducing, guiding, advancing, emplacing or holding catheters
    • A61M25/0105Steering means as part of the catheter or advancing means; Markers for positioning
    • A61M25/0133Tip steering devic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5/01Introducing, guiding, advancing, emplacing or holding catheters
    • A61M25/09Guide wire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Biophysics (AREA)
  • Pulmonolog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nesthesiology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Hematolog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Media Introduction/Drainage Providing Device (AREA)

Abstract

探针2具备:可挠性的管状部件4,在该管状部件4内沿轴向形成有多个内腔;第一操作用线材40,其穿过多个内腔中的第一内腔;以及第二操作用线材42,其穿过多个内腔中的第二内腔。当对第一操作用线材40进行拉动操作时,管状部件4朝第一方向弯曲,当对第二操作用线材42进行拉动操作时,管状部件4朝第二方向弯曲,管状部件4朝第一方向弯曲时所形成的弯曲区域N以及管状部件4朝第二方向弯曲时所形成的弯曲区域M,至少一部分沿管状部件4的轴向错开,管状部件4朝第一方向弯曲时,在该管状部件4的从远位端部起算的规定范围形成直线区域O,在比该直线区域O更靠近位侧的部分形成弯曲区域N。

Description

探针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探针。更加具体而言,本发明涉及通过操作配置于体外的近位端侧的操作部而能够容易地使插入到体腔内的远位端附近的朝向变化的探针。
背景技术
在通过血管而插入到心脏内部的电极式探针等探针中,通过操作在配置于体外的探针的近位端(基端或手边侧)所装配的操作部而偏转插入到体内的探针的远位端(末端)的朝向。为了将探针顺畅地插入到心脏的内部等期望部位,要求探针的远位端附近能够以规定的曲线形状弯曲。
以往,在沿轴向形成有多个内腔(lumen)的所谓的多内腔探针中,使操作用线材在形成于与探针的中心轴偏离的位置的内腔内穿过。并且,通过在操作部拉动操作用线材,使探针的远位端附近朝内腔的偏心方向、亦即偏离管状部件的中心轴的一侧弯曲,从而偏转远位端的朝向(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288095号公报
为了与更加高明的探针技术相对应,始终存在期望提高探针的操作性这样的要求。例如,已知有如下探针技术:在针对心脏的治疗或检查过程中,将探针从大腿静脉插入,使其从下腔大静脉接近冠状静脉窦,进而使沿着冠状静脉窦的内壁弯曲的探针的末端到达心脏大静脉。在此类探针技术中存在如下要求,即,要求增加探针末端的弯曲形状的变化,以使探针能够简单地通过复杂的路径。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增加探针末端的弯曲形状的变化的技术。
本发明的某一方式为探针。该探针的特征在于具备:可挠性的管状部件,在该管状部件内沿轴向形成有多个内腔;第一操作用线材,该第一操作用线材穿过多个内腔中的第一内腔;以及第二操作用线材,该第二操作用线材穿过多个内腔中的第二内腔,当对第一操作用线材进行拉动操作时,管状部件朝第一方向弯曲,当对第二操作用线材进行拉动操作时,管状部件朝第二方向弯曲,该管状部件朝第一方向弯曲时所形成的第一弯曲区域和该管状部件朝第二方向弯曲时所形成的第二弯曲区域,至少一部分沿管状部件的轴向错开,该管状部件朝第一方向弯曲时,在管状部件的从远位端部起算的规定范围形成直线区域,在比该直线区域更靠近位侧的部分形成所述第一弯曲区域。
根据上述方式,能够增加探针末端的弯曲形状的变化。
在上述方式的探针中,第一弯曲区域的最小曲率半径与第二弯曲区域的最小曲率半径可以不同。另外,直线区域的长度可以为3mm~15mm。
在上述方式的探针中,第一操作用线材的远位端部可以固定于管状部件的远位端部与近位端部之间,第二操作用线材的远位端部可以固定于管状部件的远位端部。
在上述方式的探针中,可以具备:制止部件,该制止部件设置于第一操作用线材及第二操作用线材中的至少一方操作用线材的远位端与近位端之间,该制止部件设置有使得该至少一方操作用线材能够穿过的中空部分,并且该中空部分的内径小于该至少一方操作用线材所穿过的内腔的内径;以及移动阻止部,该移动阻止部设置于比制止部件更靠远位侧的至少一方操作用线材的规定位置,且其外径大于中空部分的内径,当对至少一方操作用线材进行拉动操作时,至少一方操作用线材的比移动阻止部更靠远位侧的部分在管状部件的比制止部件更靠远位侧的区域被制止。
在上述方式的探针中,当移动阻止部被制止部件制止时,比制止部件更靠近位侧的管状部件的曲率半径小于比制止部件更靠远位侧的管状部件的曲率半径。
根据本发明,能够增加探针末端的弯曲形状的变化。
附图说明
图1(A)是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探针的简要侧视图,图1(B)是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探针的简要俯视图。
图2是图1(A)、图1(B)的A-A线上的简要剖视图。
图3是图1的B-B线上的简要剖视图。
图4是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探针的线材固定部件附近的简要剖视立体图。
图5(A)及图5(B)是示出对第一操作用线材及第二操作用线材进行拉动操作时的探针的末端部分的形状的剖视示意图。
图6是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探针的制止部件附近的简要剖视图。
图7是示出对第二操作用线材进行拉动操作时的探针的末端部分的形状的剖视示意图。
图8是示出对第二操作用线材进行拉动操作时的探针的末端部分的形状的剖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其中,在所有附图中对同样的结构单元标注同样的附图标记并适当地省略其说明。
(实施方式1)
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探针是能够进行末端偏向操作的电极式探针,例如能够用于对心脏的脉律不齐的诊断或治疗,特别优选应用于在心腔内利用高频等的热源对成为脉律不齐的根源的异常传导系统进行烧灼的探针消融(ablation)(心肌烧灼术)。
图1(A)是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探针的简要侧视图,图1(B)是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探针的简要俯视图。如图1(A)及图1(B)所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探针2在管状部件4的远位端部具有末端片状电极10以及环状电极12a、12b(以下,适当地将环状电极12a、12b总称为“环状电极12”)。例如通过粘接剂、熔融接合方式等将末端片状电极10固定于管状部件4。另外,例如通过对直径大于管状部件4的外径的金属制的环进行铆接(かしめ)而将环状电极12a、12b固定于管状部件4的外周面。环状电极12的数量并未被特殊限定,可以根据能够穿过管状部件4的导线的数量等而适当地设定。
在管状部件4的近位端部装配有操作用的手柄6。从手柄6引出有与末端片状电极10及环状电极12a、12b电连接的导线的引线。另外,在手柄6装配有用于对管状部件4的末端部进行偏向移动操作(摆头操作)的旋钮7。
管状部件4具备具有如后述那样沿轴向形成的多个内腔的中空构造,并且该管状部件4构成为包括内筒部件与外筒部件(参照图2)。对管状部件4而言,优选其远位侧的可挠性(柔性)相对较高,并且其近位侧的可挠性相对较低。例如,部件I~III自远位端侧起按顺序相互连接而构成外筒部件。部件I~III的柔性按照部件I~III的顺序逐渐升高。例如,部件I的肖氏D级硬度的范围为20~63,部件II的肖氏D级硬度的范围为45~72,部件III的肖氏D级硬度的范围为55~80。由此,能够使管状部件4构成为其远位侧的可挠性较高且其近位侧的可挠性较低。此外,管状部件4也可以是内筒部件与外筒部件形成为一体的构造。另外,管状部件4的内筒部件以及/或者外筒部件可以是多层构造。
管状部件4的主要部分例如由聚烯烃、聚酰胺、聚醚聚酰胺、聚氨酯等的合成树脂构成。管状部件4的外径一般为0.6mm~3mm左右,管状部件4的长度约为500mm~1200mm。如后所述,与末端片状电极10及环状电极12a、12b分别连接的导线在绝缘状态下通过沿管状部件4的轴向形成的内腔。
末端片状电极10及环状电极12例如由铝、铜、不锈钢、金、白金等导电性及导热性良好的金属构成。其中,优选地,为了使其对X射线具有良好的造影性,利用白金等构成末端片状电极10及环状电极12。虽然末端片状电极10及环状电极12的外径并未被特殊限定,但是优选为与管状部件4的外径同等程度的大小,通常为0.5mm~3mm左右。
图2是图1(A)、图1(B)的A-A线上的简要剖视图。图3是图1(A)的B-B线上的简要剖视图。图4是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探针的线材固定部件附近的简要剖视立体图。其中,在图4中省略了外筒部件4b和比线材固定部件100更靠远位侧的内筒部件4a。另外,在图4中示出了内筒部件4a朝图1(B)所示的X1方向弯曲的状态。
如图2~图4所示,管状部件4包括形成有多个内腔的内筒部件4a以及将内筒部件4a覆盖的外筒部件4b。内筒部件4a自外筒部件4b的远位端部起延伸规定的距离(参照图5(A)、图5(B))。例如,内筒部件4a的长度为20mm~1200mm,外筒部件4b的长度为500mm~1200mm。内筒部件4a的外周面与外筒部件4b的内周面彼此紧贴固定。能够采用粘接、熔接等方法对外筒部件4a与内筒部件4b进行固定。
在管状部件4的比内筒部件4a的近位端更靠近位侧的区域,作为用于提高管状部件4的刚性的加强部件而设置有片(参照图5(A)、图5(B))。由此,当对第一操作用线材40及第二操作用线材42进行拉动操作时能够防止比管状部件4的内筒部件4a更靠近位侧的部分弯曲。片例如埋设于外筒部件4b内。片能够由不锈钢、钨、金、钛、银、铜、白金或铱等金属、抑或上述金属的合金形成。另外,片也可以由非金属材料形成,例如由聚对亚苯基对苯二甲酰胺纤维、液晶聚合物纤维或玻璃纤维、聚醚醚酮、聚酰胺66等形成。
在内筒部件4a沿轴向形成有第一内腔21、第二内腔22、第三内腔23、第四内腔24、第五内腔25、第六内腔26。另外,在内筒部件4a的通过其中心轴的位埋设有板簧30。板簧30是沿管状部件4的轴向延伸且具有弹性的板状体,其远位端延伸到内筒部件4a的远位端部,其近位端延伸到内筒部件4a的近位端部。利用板簧30能够提高管状部件4的弯曲区域的平面性。
第一内腔21设置于隔着板簧30而与第二内腔22对置的位置,换言之,是设置于隔着管状部件4的中心轴而与第二内腔22对置的位置。即,第一内腔21及第二内腔22设置于偏离管状部件4的中心轴的位置。另外,第三内腔23设置于隔着管状部件4的中心轴而与第五内腔25对置的位置,第四内腔24设置于隔着管状部件4的中心轴而与第六内腔26对置的位置。本实施方式中,连结第一内腔21的中心轴与第二内腔22的中心轴的线、连结第三内腔23的中心轴与第五内腔25的中心轴的线以及连结第四内腔24的中心轴与第六内腔26的中心轴的线配置成:在管状部件4的中心轴位置互相交叉。当将管状部件4的直径设为R时,第一内腔21及第二内腔22的直径例如约为0.1R~0.60R。另外,当将管状部件4的直径设为R时,第三内腔23~第六内腔26的直径例如约为0.1R~0.60R。
在管状部件4的规定位置作为中间部件而设置有线材固定部件100。在本实施方式中,内筒部件4a在规定位置被分割为两个,线材固定部件100配置于两个内筒部件4a之间。线材固定部件100与比线材固定部件100更靠近位侧的内筒部件4a的远位端以及比线材固定部件100更靠远位侧的内筒部件4a的近位端抵接。作为构成线材固定部件100的材料,例如能够举出液晶聚合物、不锈钢。线材固定部件100具有与内筒部件4a大致相等的外径,线材固定部件100的外侧被外筒部件4b覆盖。
在线材固定部件100,与第一内腔21相对应地沿探针2的轴向设置有具有比第一内腔21的内径小的内径的中空部分101。对于中空部分101的内径而言,远位侧的内径大于近位侧的内径,近位侧的内径与后述的第一操作用线材40的外径大致相等,远位侧的内径与后述的卡定部件110的外径大致相等。中空部分101的近位侧的开口与设置于比线材固定部件100更靠近位侧的内筒部件4a的第一内腔21的远位侧的开口对置。
另外,在线材固定部件100,与第二内腔22相对应地沿探针2的轴向设置有具有与第二内腔22的内径等同的内径的中空部分102。中空部分102的近位侧的开口与设置于比线材固定部件100更靠近位侧的内筒部件4a的第二内腔22的远位侧的开口对置。另外,中空部分102的远位侧的开口与设置于比线材固定部件100更靠远位侧的内筒部件4a的第二内腔22的近位侧的开口对置。由此,配置于线材固定部件100的两侧的两个内筒部件4a的第二内腔22借助中空部分102而连通,从而能够使后述的第二操作用线材42穿过中空部分102及两个第二内腔22。
另外,在线材固定部件100与第三内腔23、第六内腔26分别对应地沿探针2的轴向设置有中空部分103、中空部分106。中空部分103、中空部分106的内径分别与第三内腔23、第六内腔26的内径等同。中空部分103、中空部分106的近位侧及远位侧的开口与配置于线材固定部件100的两侧的两个内筒部件4a的第三内腔23、第六内腔26对位。由此,能够使后述的导线74穿过两个第三内腔23及中空部分103,并能够使后述的导线72穿过两个第六内腔26及中空部分106。
另外,在线材固定部件100,与第四内腔24、第五内腔25分别对应地沿探针2的轴向设置有中空部分(未图示)。各中空部分的内径分别与第四内腔24、第五内腔25的内径等同。各中空部分的近位侧及远位侧的开口与配置于线材固定部件100的两侧的两个内筒部件4a的第四内腔24、第五内腔25对位。由此,能够使任意导线等穿过两个第四内腔24及对应的中空部分,并能够使后述的导线70穿过两个第五内腔25及对应的中空部分。
第一操作用线材40以能够滑动的方式穿过第一内腔21,第二操作用线材42以能够滑动的方式穿过第二内腔22。第一操作用线材40从管状部件4的近位端部延伸到线材固定部件100,第二操作用线材42从管状部件4的近位端部延伸到远位端部。第一操作用线材40的长度约为490mm~1190mm,第二操作用线材42的长度约为500mm~1200mm。
卡定部件110设置于第一操作用线材40的远位端部。卡定部件110的外径与中空部分101的远位侧的内径等同,且大于中空部分101的近位侧的内径。卡定部件110由与第一操作用线材40相同的材料或其他材料构成,并以环状而设置于第一操作用线材40的周围。对于将卡定部件110设置于第一操作用线材40的周围的方法并未进行特殊限制,能够举出钎焊接合、基于铆接的压接方法、熔接等。此外,也可以利用同一材料而使卡定部件110与第一操作用线材40形成为一体。对于第一操作用线材40而言,利用粘接剂将卡定部件110的外周面固定于中空部分101的内周面,由此将其远位端部与线材固定部件100连接。因此,第一操作用线材40的远位端部在管状部件4的远位端部与近位端部之间经由卡定部件110而固定于管状部件4。另外,第一操作用线材40的近位端部与图1(A)及图1(B)中示出的旋钮7连接。由此,通过对旋钮7进行操作而拉动第一操作用线材40,由此能够使探针2的远位端部朝图1(B)的箭头X1方向(第一方向)进行摆头偏向动作。此外,将第一操作用线材40的远位端部固定于线材固定部件100的方法并不局限于卡定部件110的外周面与中空部分101的内周面的粘接,也能够采用如下方法等:使得卡定部件110的外径略微大于中空部分101的远位侧的内径,并将卡定部件110压入到中空部分101。
在第二操作用线材42的远位端部形成有直径大于第二操作用线材42的主体的直径的固定器(anchor)42a。另外,在末端片状电极10的内侧形成有凹部50,软钎料60填充于该凹部50。对于第二操作用线材42而言,将其远位端部埋设于软钎料60,使其相对于软钎料60及末端片状电极10固定,由此将第二操作用线材42与管状部件4的远位端附近连接。因此,第二操作用线材42的远位端部在管状部件4的远位端部经由软钎料60及末端片状电极10而固定于管状部件4。另外,第二操作用线材42的近位端部固定于旋钮7。由此,通过对旋钮7进行操作而拉动第二操作用线材42,由此能够使探针2的远位端部朝图1(B)的箭头X2方向(第二方向)进行摆头偏向动作。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第二操作用线材42的远位端部设置有固定器42a,因此难以从软钎料60中拔出第二操作用线材42的远位端部。由此,能够提高探针2的动作可靠性。
导线70穿过第五内腔25。导线70的远位端部埋设于软钎料60(未图示)。由此,经由软钎料60而将导线70与末端片状电极10电连接。
另外,导线72穿过第六内腔26。导线72的远位端部通过形成于管状部件4的开口部(未图示)而固定于环状电极12a。例如利用焊接、软钎料等而将导线72的远位端部固定于环状电极12a。由此,将导线72与环状电极12a电连接。
另外,导线74穿过第三内腔23。导线74的远位端部通过形成于管状部件4的开口部(未图示)而固定于环状电极12b。例如利用焊接、软钎料等而将导线74的远位端部固定于环状电极12b。由此,将导线74与环状电极12b电连接。
图5(A)及图5(B)是示出对第一操作用线材及第二操作用线材进行拉动操作时的探针的末端部分的形状的剖视示意图。图5(A)示出了通过对第二操作用线材42进行拉动操作而使探针2的末端偏向图1(B)的箭头X2方向的状态。图5(B)示出了通过对第一操作用线材40进行拉动操作而使探针2的末端偏向图1(B)的箭头X1方向的状态。此外,在图5(A)及图5(B)中,省略了第一内腔21、第二内腔22以及内筒部件4a与外筒部件4b的边界线的图示。
如图5(A)所示,若对第二操作用线材42进行拉动操作,则管状部件4朝图1(B)的箭头X2方向弯曲。此处,第二操作用线材42的远位端部固定于末端片状电极10。换言之,第二操作用线材42的远位端部固定于管状部件4的远位端部。另外,如上所述,在管状部件4设置有片80。因此,对第二操作用线材42进行拉动操作时所形成的管状部件4的弯曲区域M(第二弯曲区域),从内筒部件4a的近位端部形成到管状部件4的远位端部。即,当管状部件4朝图1(B)的箭头X2方向弯曲时,自管状部件4的远位端部开始的规定范围发生弯曲。
另一方面,如图5(B)所示,若对第一操作用线材40进行拉动操作,则管状部件4朝图1(B)的箭头X1方向弯曲。此处,第一操作用线材40的远位端部固定于线材固定部件100。换言之,第一操作用线材40的远位端部固定于管状部件4的远位端部与近位端部之间。即,第一操作用线材40的远位端部相对于第二操作用线材42的远位端部在管状部件4的轴向上错开。另外,在管状部件4设置有片80。因此,对第一操作用线材40进行拉动操作时所形成的管状部件4的弯曲区域N(第一弯曲区域),从内筒部件4a的近位端部形成到线材固定部件100,在弯曲区域N与管状部件4的远位端部之间形成直线区域O。即,当管状部件4朝图1(B)的箭头X1方向弯曲时,在自管状部件4的远位端部开始的规定范围内形成直线区域O,弯曲区域N形成于比直线区域O更靠近位侧的范围。因此,若使管状部件4朝图1(B)的箭头X1方向弯曲或朝箭头X2方向弯曲,则此时所形成的弯曲区域的一部分在轴向上错开。直线区域O的长度例如为5mm~15mm。
在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探针2中,对于朝图1(B)的箭头X1方向弯曲时所形成的弯曲区域N,与朝图1(B)的箭头X2方向弯曲时所形成的弯曲区域M而言,两者的至少一部分在管状部件4的轴向上错开。具体而言,弯曲区域N的远位端位置与弯曲区域M的远位端位置不同。并且,弯曲区域N的最小曲率半径与弯曲区域M的最小曲率半径不同。此处,“最小曲率半径”是指使管状部件4弯曲到最大限度时的各弯曲区域的曲率半径。由此,能够增加探针末端的弯曲形状的变化。并且,其结果,能够提高探针2的操作性,能够容易地进行使探针2穿过比较复杂的路径的探针术。
另外,如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探针2所示,通过使管状部件4形成为左右非对称的曲线形状,能够获得如下效果。即,例如当使探针末端接近血管内的病变部位时,由于能够调节探针与血管内壁的接触位置,因此能够使探针2的姿势在血管内稳定。另外,在对病变部位进行线状烧灼的情况下,在从探针末端观察发现烧灼位置处于血管的深处、亦即远位的情况下,使管状部件4朝曲线的曲率较小的一侧弯曲,在从探针末端观察发现烧灼位置处于近位的情况下,使管状部件4朝曲线的曲率较大的一侧弯曲,由此能够与烧灼位置相应地调节使探针弯曲时的探针末端的移动距离。另外,即使在具有多处病变部位的情况下也能够利用一根探针2来进行处理。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探针2中,当朝图1(B)的箭头X2方向弯曲时,直线区域O形成于弯曲区域N的远位侧。即,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探针2而言,当朝图1(B)的箭头X1方向弯曲时,直线区域O形成于自管状部件4的远位端部开始的规定范围内,弯曲区域N形成于比该直线区域O更靠近位侧的位置,当朝图1(B)的箭头X2方向弯曲时,形成了相对于弯曲区域N而言至少一部分在管状部件4的轴向上错开的弯曲区域M。在该情况下,能够获得如下效果。即,例如在针对心房扑动(AFL)病例的消融技法中,频繁地对作为心脏内部的下腔大静脉与三尖瓣之间的区域即Isthmus(峡部)进行线状烧灼。此时,探针通常从下腔大静脉穿入至心脏内,探针末端配置于三尖瓣的近前。并且,自该状态起开始进行烧灼,一边将探针拉回一边进行烧灼,由此从三尖瓣朝下腔大静脉以Isthmus形成烧灼线。在该消融技法中,当对Isthmus进行线状烧灼时,从进行线状烧灼的容易性的观点考量,优选地,探针形成为在末端具有直线区域的曲线形状。另一方面,当使探针末端与三尖瓣附近(心室侧)接触时,从接触的容易性的观点考量,优选地,探针形成为弯曲到末端的曲线形状。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探针2中,由于能够形成在探针末端具有直线区域、且比该直线区域O更靠近位侧的部分弯曲的形状,还能够形成弯曲到探针末端的形状,因此能够同时兼顾线状烧灼的容易性与接触的容易性。进而,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探针2,通过对在末端具有直线区域的曲线形状与弯曲到末端的曲线形状进行切换,能够切换与病变部位接触的方法。即,能够实现使探针末端立起从而与病变部位垂直地接触的纵向立接触,还能够实现使探针末端横倒从而与病变部位平行地接触的横向接触。
(实施方式2)
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探针2具备如下构造:在操作用线材设有移动阻止部,在管状部件设有制止部件,通过使与对应操作用线材的拉动操作而移动的移动阻止部与制止部件抵接,而限制操作用线材的轴向上的移动。以下对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探针进行说明。此外,对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探针中的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适当地省略其说明及图示。
图6是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探针的制止部件附近的简要剖视图。图7及图8是示出对第二操作用线材进行拉动操作时的探针的末端部分的形状的剖视示意图。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探针2具备制止部件,该制止部件设置于第二操作用线材42的远位端与近位端之间,该制止部件设有能够供第二操作用线材42穿过的小径中空部分,该小径中空部分的内径小于供第二操作用线材42穿过的第二内腔22的内径。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线材固定部件100作为制止部件而发挥功能。另外,线材固定部件100的中空部分102形成为其内径小于第二内腔22的内径,该中空部分102作为上述的小径中空部分而发挥功能。
另外,在第二操作用线材42设置有移动阻止部112,该移动阻止部112设置于比作为制止部件的线材固定部件100更靠远位侧的规定位置。移动阻止部112的外径大于作为小径中空部分的中空部分102的内径。另外,移动阻止部112的外径小于第二内腔22的内径。移动阻止部112由与第二操作用线材42相同的材料或其他材料构成,并在第二操作用线材42的周围设置成环状。对于将移动阻止部112设置于第二操作用线材42的周围的方法并未进行特殊限制,能够举出钎焊接合、基于铆接的压接方法、熔接等。此外,也可以利用同一材料使移动阻止部112与第二操作用线材42形成为一体。
如图7所示,当对第二操作用线材42进行拉动操作时,管状部件4朝图1(B)的箭头X2方向弯曲。此时,移动阻止部112逐渐朝近位侧移动,即,逐渐朝作为制止部件的线材固定部件100的方向移动。在移动阻止部112朝线材固定部件100的方向移动的中途的阶段,所形成的弯曲区域M的管状部件4的曲率半径大致相同,管状部件4的弯曲部分的形状能够近似为规定半径的圆弧的形状。因此,弯曲区域M整体形成为曲率半径相对较大的弯曲区域M1。此外,随着移动阻止部112朝线材固定部件100的方向移动,上述曲率半径逐渐减小。换言之,使得弯曲区域M的形状近似的圆弧的半径逐渐减小。
进而,若继续对第二操作用线材42进行拉动操作,则如图8所示,移动阻止部112与作为制止部件的线材固定部件100接触,从而制止了移动阻止部112的移动。由此,移动阻止部112的位置被线材固定部件100固定。另外,第二操作用线材42的比移动阻止部112更靠远位侧的部分,在管状部件4的比线材固定部件100更靠远位侧的区域被制止。在该状态下,若进一步对第二操作用线材42进行拉动操作,由于移动阻止部112作为固定器而发挥功能,因此管状部件4在比线材固定部件100更靠近位侧的部分弯曲的程度增大。换言之,比作为制止部件的线材固定部件100更靠近位侧的管状部件4的区域,与比线材固定部件100更靠远位侧的管状部件4的区域相比,以更小的曲率半径弯曲。因此,对于弯曲区域M而言,比线材固定部件100更靠远位侧的部分形成为曲率半径相对较大的弯曲区域M1,比线材固定部件100更靠近位侧的部分形成为曲率半径相对较小的弯曲区域M2。即,探针2的弯曲形状形成为两段。
此外,在探针2呈直线状的状态下,当将从探针2的远位端到作为制止部件的线材固定部件100的距离设为200mm时,线材固定部件100与移动阻止部112之间的距离例如为30mm。
在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探针2中,当对第二操作用线材42进行拉动操作时,移动阻止部112作为对第二操作用线材42的距离远位端规定距离的位置进行固定的固定器而发挥功能。由此,弯曲的探针2的曲率半径在比作为制止部件的线材固定部件100靠远位侧的部分和比该线材固定部件100靠近位侧的部分不同,并且比线材固定部件100更靠近位侧的探针2的曲率半径小于比线材固定部件100更靠远位侧的探针2的曲率半径。因此,能够进一步增加探针末端的弯曲形状的变化。其结果,能够进一步提高探针2的操作性。
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各实施方式,还能够基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知识而施加各种设计变更等的变形,施加了变形后的实施方式也涵盖于本发明的范围内。通过组合上述实施方式与下述变形例而产生的新的实施方式具有组合后的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各自的效果的叠加效果。
在上述实施方式2的探针2中,虽然设置有一组作为制止部件的线材固定部件100与移动阻止部112,但是也可以设置两组以上制止部件与移动阻止部112。在该情况下,能够与所设置的制止部件及移动阻止部112的组数相应地将探针2的弯曲形状设置成多段。
另外,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2的探针2中将移动阻止部112设置于第二操作用线材42,但是移动阻止部112也可以设置于第一操作用线材40侧。在该情况下,例如将制止部件设置于比线材固定部件100更靠近位侧的位置,将移动阻止部112设置于第一操作用线材40的线材固定部件100与制止部件之间的区域。或者,还可以在第一操作用线材40及第二操作用线材42双方设置移动阻止部112。
附图标记的说明
2…探针;4…管状部件;21…第一内腔;22…第二内腔;40…第一操作用线材;42…第二操作用线材;100…线材固定部件;101、102、103、106…中空部分;110…卡定部件;M、N…弯曲区域;O…直线区域;112…移动阻止部。
产业上的利用可能性
本发明能够用作探针。

Claims (6)

1.一种探针,其特征在于,具备:
可挠性的管状部件,在该管状部件内沿轴向形成有多个内腔;
第一操作用线材,该第一操作用线材穿过所述多个内腔中的第一内腔;以及
第二操作用线材,该第二操作用线材穿过所述多个内腔中的第二内腔,
当对所述第一操作用线材进行拉动操作时,所述管状部件朝第一方向弯曲,当对所述第二操作用线材进行拉动操作时,所述管状部件朝第二方向弯曲,
所述管状部件朝第一方向弯曲时所形成的第一弯曲区域和所述管状部件朝第二方向弯曲时所形成的第二弯曲区域,至少一部分沿管状部件的轴向错开,
当所述管状部件朝第一方向弯曲时,在该管状部件的从远位端部起算的规定范围形成直线区域,在比该直线区域更靠近位侧的部分形成所述第一弯曲区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探针,其中,
所述第一弯曲区域的最小曲率半径与所述第二弯曲区域的最小曲率半径不同。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探针,其中,
所述直线区域的长度为3mm~15mm。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探针,其中,
所述第一操作用线材的远位端部固定于所述管状部件的远位端部与近位端部之间,
所述第二操作用线材的远位端部固定于所述管状部件的远位端部。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探针,其中,
所述探针具备:
制止部件,该制止部件设置于所述第一操作用线材及所述第二操作用线材中的至少一方操作用线材的远位端与近位端之间,该制止部件设置有使得该至少一方的操作用线材能够穿过的中空部分,并且该中空部分的内径小于该至少一方操作用线材所穿过的内腔的内径;以及
移动阻止部,该移动阻止部设置于比所述制止部件更靠远位侧的所述至少一方操作用线材的规定位置,且其外径大于所述中空部分的内径,
当对所述至少一方操作用线材进行拉动操作时,所述至少一方操作用线材的比所述移动阻止部更靠远位侧的部分在所述管状部件的比所述制止部件更靠远位侧的区域被制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探针,其中,
当所述移动阻止部被所述制止部件制止时,比所述制止部件更靠近位侧的所述管状部件的曲率半径小于比所述制止部件更靠远位侧的所述管状部件的曲率半径。
CN201180046339.XA 2010-09-28 2011-06-21 探针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12457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217377 2010-09-28
JP2010217377A JP4897077B1 (ja) 2010-09-28 2010-09-28 カテーテル
PCT/JP2011/003520 WO2012042709A1 (ja) 2010-09-28 2011-06-21 カテーテル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124577A true CN103124577A (zh) 2013-05-29
CN103124577B CN103124577B (zh) 2014-09-10

Family

ID=458922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46339.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124577B (zh) 2010-09-28 2011-06-21 探针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JP (1) JP4897077B1 (zh)
KR (1) KR101455494B1 (zh)
CN (1) CN103124577B (zh)
HK (1) HK1184401A1 (zh)
WO (1) WO2012042709A1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258724A (zh) * 2015-09-30 2016-01-20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沈阳发动机设计研究所 一种复合铠装传感器及其制作方法
CN107148291A (zh) * 2014-11-04 2017-09-08 皇家飞利浦有限公司 可操纵医疗装置和拉线环在该装置中的用途
CN113491816A (zh) * 2021-07-06 2021-10-12 上海康德莱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定位可控弯导丝
CN113893438A (zh) * 2021-10-29 2022-01-07 上海以心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一种调弯装置、可调弯鞘管及医疗系统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626958B1 (ko) * 2014-04-03 2016-06-02 주식회사 원메드텍 다중 전극을 구비한 고주파 카테터
KR101652989B1 (ko) * 2014-04-03 2016-09-01 주식회사 원메드텍 영상촬영이 가능한 고주파 카테터
JP6600468B2 (ja) * 2015-02-24 2019-10-30 日本ライフライン株式会社 カテーテル
KR101828289B1 (ko) * 2016-11-18 2018-02-13 주식회사 지에스엠티 와이어를 이용한 연성 카테터
AU2018320405A1 (en) * 2017-08-24 2020-02-20 Tricares SAS Double steerable sheath and method for deployment of a medical device
WO2021117220A1 (ja) * 2019-12-13 2021-06-17 日本ライフライン株式会社 カテーテル
JP2023095379A (ja) * 2021-12-24 2023-07-06 Sbカワスミ株式会社 医療機器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273535A (en) * 1991-11-08 1993-12-28 Ep Technologies, Inc. Catheter with electrode tip having asymmetric left and right curve configurations
WO2009125575A1 (ja) * 2008-04-11 2009-10-15 日本ライフライン株式会社 カテーテル
JP3162588U (ja) * 2010-06-25 2010-09-09 日本ゼオン株式会社 先端可動カテーテル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273535A (en) * 1991-11-08 1993-12-28 Ep Technologies, Inc. Catheter with electrode tip having asymmetric left and right curve configurations
WO2009125575A1 (ja) * 2008-04-11 2009-10-15 日本ライフライン株式会社 カテーテル
JP3162588U (ja) * 2010-06-25 2010-09-09 日本ゼオン株式会社 先端可動カテーテル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148291A (zh) * 2014-11-04 2017-09-08 皇家飞利浦有限公司 可操纵医疗装置和拉线环在该装置中的用途
CN107148291B (zh) * 2014-11-04 2021-10-12 皇家飞利浦有限公司 可操纵医疗装置和拉线环在该装置中的用途
CN105258724A (zh) * 2015-09-30 2016-01-20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沈阳发动机设计研究所 一种复合铠装传感器及其制作方法
CN105258724B (zh) * 2015-09-30 2018-07-13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沈阳发动机设计研究所 一种复合铠装传感器的制作方法
CN113491816A (zh) * 2021-07-06 2021-10-12 上海康德莱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定位可控弯导丝
CN113491816B (zh) * 2021-07-06 2023-06-27 上海康德莱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定位可控弯导丝
CN113893438A (zh) * 2021-10-29 2022-01-07 上海以心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一种调弯装置、可调弯鞘管及医疗系统
CN113893438B (zh) * 2021-10-29 2024-02-20 上海以心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一种调弯装置、可调弯鞘管及医疗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HK1184401A1 (zh) 2014-01-24
JP2012070882A (ja) 2012-04-12
WO2012042709A1 (ja) 2012-04-05
CN103124577B (zh) 2014-09-10
KR101455494B1 (ko) 2014-10-27
JP4897077B1 (ja) 2012-03-14
KR20130041818A (ko) 2013-04-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124577B (zh) 探针
CN102917749B (zh) 探针
JP4362536B2 (ja) カテーテル
KR101455493B1 (ko) 카테터
JP4679668B1 (ja) カテーテル
US20190001143A1 (en) Intracardiac defibrillation catheter
KR101246970B1 (ko) 카테터
US7458973B2 (en) High-frequency snare for endoscope
WO2010035599A1 (ja) 先端偏向操作可能カテーテル
CN202020532U (zh) 可控弯射频消融导管
CN102369038A (zh) 导丝以及具备其的带球囊消融导管系统
US11653970B2 (en) Plasma guide wire
JP5557393B2 (ja) 先端偏向操作可能カテーテル
JP5174542B2 (ja) カテーテル
CN115105188A (zh) 消融导管和消融装置
CN114515192A (zh) 用于射频消融导管的鞘管及射频消融导管
JP2009195577A (ja) カテーテル
JP2014147410A (ja) 電極カテーテル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184401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GR

Ref document number: 1184401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910

Termination date: 20170621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