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103902B - 无堵塞城市交通道路 - Google Patents

无堵塞城市交通道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103902B
CN103103902B CN201310009578.9A CN201310009578A CN103103902B CN 103103902 B CN103103902 B CN 103103902B CN 201310009578 A CN201310009578 A CN 201310009578A CN 103103902 B CN103103902 B CN 10310390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ound
bus
train route
overhead
roa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009578.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103902A (zh
Inventor
朱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310009578.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103902B/zh
Publication of CN10310390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0390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10390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03902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一种无堵塞城市交通道路,由若干条高架车路,若干条地面主车路,若干个地面小区付车路和相应的人行道组成,本发明使高速行车辆,慢速行车辆分道行驶,可在主辅车路上进行同向变道,行人在人行道行进,无论是车辆或行人均按小转弯规则行进,这样,高速行车辆与慢速行车辆互不相扰,行人与车辆互不相扰,使城市交通畅通无堵,在交叉路口不用红绿灯,也不需要交警顶着严寒酷暑站在交叉路口进行指挥,来维持城市的交通秩序与安全,并减少车辆的油耗和废气的排放量,进而提高城市人们的生活质量,让城市生活更美好。

Description

无堵塞城市交通道路
所属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城市公共交通车路建设工程,这就是无堵塞城市交通路线图。
背景技术
时至今天,城市人口越来越集中,车辆越来越多,纵横交错的城市交通路线越来越稠密,红绿灯越来越多,堵车现象越来越严重,有的城市已发展到三环四环五环,但是,环路越多,堵车现象更严重,堵车不仅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工作,还增加车辆的油耗和废气的排放量,进而更加严重污染城市的空气,降低了城市人们的生活质量。
本发明试图使交叉路口不用红绿灯,也不需要交警顶着严寒酷暑站在交叉路口进行指挥,试图使各种车辆自行其道,畅通无阻地行驶,以减少车辆的油耗和废气的排放量,进而提高城市人们的生活质量,让城市生活更美好。
发明内容
一种无堵塞城市交通路线图由若干条高架车路,若干条地面主车路,若干个地面小区付车路和相应的人行道组成,本发明所要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在城市车流量密集的城区,地面主车路沿繁华的街道建设,高架车路架空地面主车路空间交叉建设,不设置交叉高架车路,当地面主车路建设走向已定后,则高架车路的建设走向也就被确定了,不设城区环路,可设城郊环路,高架车路中间是相向两条或四条高架高速道,高架高速道两侧设置高辅车道,用于车辆在高架车路上转道,不设高架车路的人行道,高架车路路面下的地面不设通达车道,高架车路路面下的地面各中间段设为停车场,停车场段两侧设高架车路路面的下辅车道,用于地面车辆的转向转弯,下辅车道外侧分别建设人行道,地面主车路中间是相向两条或四条地面高速道,地面高速道两侧设置左右辅车道,用于车辆的转道转弯,或上下高架车路,左右辅车道外侧分别建设人行道,高架车路和地面主车路空间交叉处的高架车路外侧分别建设上下匝道,下匝道设于高架车路通达空间交叉处之前,用于车辆小转弯下高架车路,上匝道设于高架车路过空间交叉处之后,用于地面车辆小转弯上高架车路,在空间交叉处的地面上,于高架车路路面下的两人行道段近地面主车路处,建设与高架车路同向的地下通道——连高地道,连高地道穿越地面主车路,并分别连通高架车路路面下的两段人行道,形成高架车路路面下通达的人行道——高地人行道,地面主车路左右辅车道外侧的人行道段近上下匝道处,建设与地面主车路同向的地下通道——连主地道,连主地道穿越高架车路路面下地面路段,并分别连通地面主车路的两段人行道,形成地面主车路通达的人行道——主地人行道,与高架车路同向的连高地道和与地面主车路同向的连主地道,在空间交叉处的地面下交汇连通地建设地下广场,使人行能在地下广场自己选择行走的方向和路径,三条及以上的地面主车路和高架车路框成若干个城市小区,在每个城市小区分别设置纵横交织的付车路,组成该城市的地面付车道网,纵横付车道就形成若干个交叉路口,每一个交叉路口形成四个拐角,即形成纵向前后左右拐角和拐角边,根据小区地面面积的大小和实际需要,决定建设纵横付车路的数量,当小区地面面积大时,纵横付车道的数量大,这时,在两高架车路之间的地面主车路的适当长度处,建设设一条或多条穿越地面主车路的地下通道——跨地通道,在两地面主车路之间的高架车路的适当长度的地面处,建设一条或多条穿越高架车路路面下地面的地下通道——穿高地道,连高地道、穿高地道、连主地道和跨地通道可以是电梯道,亦可以是步行道,或两者兼而有之,在高架车路的高速道上行驶的车辆,需要转至地面时,在驶至下匝道前,要从高速道转至高辅车道并减速行驶,从下匝道驶入地面主车路的地面辅车道,再从地面辅车道转入地面主车路的高速道,在地面主车路的高速道上行驶的车辆,需要转至高架车路时,在驶至上匝道前,要从高速道转到辅车道并减速行驶,从上匝道转入高架车路的高辅车道,再从高架车路上的高辅车道转入高架车路的高速道,无论在高速道上、或在辅车道上行驶的车辆,或是在人行道上步行的人,均以前进方向为准,按右手规则转换方向——即按小转弯转换方向,或按小转弯绕行转换方向行进。
车辆的无堵塞行驶路线图,在地面主车路高速道上行驶的车辆沿AA路线方向高速行驶,若该车辆需要转入高架车路,车辆沿AB路线方向行驶,前方是空间交叉处,先从地面主车路高速道上转入辅车道,小转弯驶向上匝道,入高架车路高辅车道,再转入高架车路的高速道,向前方驶去,AC路线:若该车辆需要上转入与原先行驶方向的相反方向的地面主车路时,前方是空间交叉处,先从地面主车路的高速道上转入辅车道,小转弯绕过当前空间交叉处,驶入高架车路的下辅车道,小转弯绕过前方空间交叉处,转入地面主车路的辅车道,再转入地面主车路的高速道,在另一条地面主车路上向与原先行驶方向的相反向方驶去,AD路线:若该车辆需要转入与先前在高架车路行驶方向相反方向的高架车路时,该车辆在从先前在高架车路转到另一条地面主车路的辅车道后,沿其辅车道行驶,前方是空间交叉处,小转弯驶向上匝道,转入与先前在高架车路行驶方向相反方向的高架车路高辅车道,再转入另一条高架车路的高速道向其与先前方向相反方向驶去,AE路线:所有在高架车路上行驶的车辆都将分别由下匝道回到地面停车地,所有车辆都是分别由地面停车地出发驶向地面主车路辅车道后,才转入其高速道,车辆就在地面主车路的高速道、辅车道上同向转换车道,或上下高架车路,在高架车路的高速道、辅车道上同向转换车道,车辆可分别向上述方向的目的地行驶,在行驶过程中始终遵守右手规则转道转向上下匝道,没有大转弯换向行驶操作,同样,在高架车路高速道上行驶的车辆也有上述方向上的无堵塞行驶路线,车辆在上述方向上的行驶,都以前进方向为准,按右手转向规则行驶,车辆无阻塞、顺畅地完成在一个一个空间交叉处的转道、转向、转路的转向拐弯行驶路线,推而广,驶过城市内的每一个空间交叉处的车辆,均可按上述路线图行驶,车辆可在高速道上高速不停地行驶,不干扰在辅车道上行驶的车辆,同样,车辆在辅车道上慢速不停地行驶,不干扰在高速道上高速行驶的车辆,无论车辆在高架车路上行驶,或是在地面主车路上行驶,车辆都是从城市停车场或小区付车路处出发驶上地面主车路入高架车路的,在行驶到目的地后,还得按上述方式返回出发地。
车辆在城市小区内付车路行驶路线图,在城市的一个地面付车路小区内的一个交叉路口,有四个拐角边,即前左拐角边,前右拐角边和后左拐角边,后右拐角边,位于前左拐角边内的车辆,向前或小转弯向前驶入前方(左侧)高架车路下面的下辅车道,小转弯向前驶入前方地面主车路的辅车道,随后由上匝道转入相邻高架车路高速道,或转入前方地面主车路高速道前进,位于前右拐角边内的车辆,向前或小转弯向前驶入前方地面主车路的辅车道,随后由上匝道转入相邻高架车路高速道,或转入前方地面主车路高速道前进,位于后右拐角边内的车辆,向前或小转弯向前驶入前方(右侧)高架车路下的下辅车道,小转弯向前驶入后方地面主车路的辅车道,随后由上匝道转入(左侧)高架车路高速道,或转入后方地面主车路高速道前进,位于后左拐角边内的车辆,向前或小转弯向前驶入后方地面主车路的辅车道,随后由上匝道转入(左侧)高架车路高速道,或转入后方地面主车路高速道前进,推而广之,在一个小区各路织成的交叉路口的前后左右拐角边内车辆,均按上述一个交叉路口处车辆的行驶规则操作,均能进入地面主车路高速道或高架车路高速道,进入地面主车路高速道或高架车路高速道后的车辆,按车辆在交汇处的行驶路线图行驶,进而城市各个小区内的车辆均能按车辆在交汇处的行驶路线图行驶,直至行驶到目的地。
行人在地面人行道间步行的路线图,居住或工作在城市各小区内的人们,按右手规则转换方向步行,或穿过跨地通道、穿高地道步行于小区内或相邻小区内,若要远程步行,则先走出小区,进入地面主车路的主地人行道,或高架车路的高地人行道,沿人行道穿地下通道,直走主地人行道,或穿连高地道,直走高地人行道,或过跨地通道,反方行走于主地人行道,或过连高地道,反方行走于高地人行道,或在地下广场,选择自己要去的方向和路径,乘坐公共汽车的人们,可搭乘设在小区内的车站上下车,或设在上下匝道处的车站上下车,骑自行的人们近人行道侧行进,骑摩托车、电动车的人们于辅车道外侧行驶。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车辆在无堵塞城市道路上行驶路线的俯视简图。
图2是本发明的车辆在城市小区内付车路行驶路线的平面简图。
图3是本发明的行人在地面人行道间步行的路线平面简图。
图1中,1、高架车路,2、高辅车道,3、高速道,4、下辅车道,5、地面主车路,6、辅车道,7、高速道,8、人行道,9、上匝道,10、下匝道,11、空间交叉处,12、车辆。
图2中,15、地面主车路,16、辅车道,17、下辅车道,18、高架车路,19、高辅车道,20、后左边,21、后右边,22、后左左边,23、前左左边,24、后左拐角,25、前左拐角,26、后右拐角,27、前左边,28、前右边,29、前右拐角,30、前右右边,31、后右右边,32、小区,33、付车路。
图3中,35、人行道,36、地面主车路,37、高架车路,38、人行道,39、地道口,上匝道,40、地道口,41、地道口,42、地道口,43、地道口,44、地道口,45、上匝道,46、下匝道,47、连主地道,48、下匝道,49、上匝道,50、跨地通道,51、穿高地道,52、连高地道,53、空间交叉处,54、地下广场。
在图1中,在无堵塞城市道路由若干条高架车路(1),若干条地面主车路(5),若干个地面小区付车路和相应的人行道组成,本发明所要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在城市车流量密集的城区,沿繁华的街道建设地面主车路(5),高架车路(1)架空地面主车路(5)交叉建设,不设置交叉高架车路(1),当地面主车路(5)建设走向已定后,则高架车路(1)的建设走向也就被确定了,不设城区环路,可设城郊环路,高架车路(1)中间是相向两条或四条高架高速道(3),高架高速道两侧设高架高辅车道(2),用于车辆上高架车路(1),高架车路(1)路面下的地面不设通达车道,高架车路(1)路面下的地面各中间段设为停车场,停车场段两侧设高架车路(1)路面的下辅车道(4),用于车辆的转向转弯,下辅车道外侧分别建设人行道,地面主车路(5)中间是相向两条或四条地面高速道(7),地面高速道(7)两侧设置左右辅车道(6),用于车辆的转向转弯,或上下高架车路(1),左右辅车道(6)外侧分别人行道(8),高架车路(1)和地面主车路(5)空间交叉处(11)的高架车路(1)外侧分别建设上下匝道(9)(10),下匝道(10)设于高架车路(1)到达交叉处(11)之前,用于车辆小转弯下高架车路(1),上匝道(9)设于高架车路(1)过交叉处(11)之后,用于地面车辆小转弯上高架车路(1),在空间交叉处(11)的地面上,于高架车路(1)路面下的两人行道段近地面主车路(5)处,建设与高架车路(1)同向的地下通道——连高地道,连高地道穿越地面主车路(5),并分别连通高架车路(1)路面下的两段人行道,形成高架车路(1)路面下通达的人行道——高地人行道,地面主车路(5)左右辅车道(6)外侧的人行道(8)段近上匝道(9)处,建设与地面主车路(5)同向的地下通道,地下通道穿越高架车路(1)路面下地面路段,并分别连通地面主车路(5)的两段人行道(8),形成地面主车路(5)通达的人行道(8)——主地人行道,与高架车路(1)同向的连高地道和与地面主车路(5)同向的地下通道,在空间交叉处(11)的地面下交汇连通地建设地下广场,使人行能在地下广场自己选择行走的方向和路径,三条及以上的地面主车路(5)和高架车路(1)框成若干个城市小区,在每个城市小区分别设置纵横交织的付车路,组成该城市的地面付车道网,纵横付车道就形成若干个交叉路口,车辆(12)的无堵塞城市道路上行驶的路线图:在地面主车路(5)高速道(7)上行驶的车辆(12)沿AA路线方向高速行驶,若该车辆(12)需要转入高架车路(1),车辆(12)沿AB路线方向行驶,前方是空间交叉处(11),先从地面主车路(5)高速道(7)上转入辅车道(6),小转弯驶向上匝道(9),入高架车路(1)的高辅车道(2)上,再转入高架车路(1)的高速道(3),向前方驶去,AC、若该车辆(12)需要转入与原先行驶方向的相反方向的地面主车路(5)时,前方是空间交叉处(11),先从地面主车路(5)的高速道(7)上转入辅车道(7),小转弯绕过当前空间交叉处(11),驶入高架车路(1)的下辅车道(4),小转弯绕过前方空间交叉处(11),转入地面主车路(5)的辅车道(6),再转入地面主车路(5)的高速道,在另一条地面主车路(5)上向与原先行驶方向的相反向方驶去,AD、若该车辆(12)需要上转入与先前在高架车路(1)行驶方向相反方向的高架车路(1)时,该车辆(12)在从先前在高架车路(1)转到另一条地面主车路(5)的辅车道(6)后,沿其辅车道(6)行驶,前方是空间交叉处(11),小转弯驶向上匝道(9),转入与先前在高架车路(1)行驶方向相反方向的高架车路(1)上辅车道,再转入另一条在高架车路(1)的高速道(3)向其与先前方向相反方向驶去,AE、所有在高架车路上行驶的车辆(12)都将分别由下匝道(10)回到地面停车地,所有车辆(12)都是分别由地面停车地出发驶向地面主车路(5)辅车道(6)后,才转入其高速道(7),车辆(12)就在地面主车路(5)的高速道(7)、辅车道(6)上同向转换车道,或上下高架车路(1),在高架车路(1)的高速道(3)、高辅车道(2)上同向转换车道,车辆(12)可分别向上述方向的目的地行驶,在行驶过程中始终遵守右手规则转道转向上下匝道(9)(10),没有大转弯换向行驶操作,同样,在高架车路(1)高速道(3)上行驶的车辆(12)也有上述方向上的无堵塞行驶路线,车辆(12)在上述方向上的行驶,都以前进方向为准,按右手转向规则行驶,车辆(12)无阻塞、顺畅地完成在一个一个空间交叉处(11)的转道、转向、转路的转向拐弯行驶路线,推而广,驶过城市内的每一个空间交叉处(11)的车辆(12),均可按上述路线图行驶,车辆(12)可在高速道上高速不停地行驶,不干扰在辅车道上行驶的车辆,同样,车辆(12)在辅车道上慢速不停地行驶,不干扰在高速道上高速行驶的车辆(12),无论车辆(12)在高架车路(1)上行驶,或是在地面主车路(5)上行驶,车辆(12)都是从城市停车场或小区付车路处出发驶上地面主车路(5)入高架车路(1)的,在行驶到目的地后,还得按上述方式返回出发地。
在图2中,车辆在城市小区(32)付车路驶向地面主车路(15)的辅车道(16)的路线图,在城市的若干条高架车路(18)与若干条地面主车路(15)构建成的一个小区(32)内,建设有若干条交叉地面付车路(33),在每一个交叉路口构成四个拐角:前左拐角(25),前右拐角(29)和后左拐角(24),后右拐角(26),位于前左拐角(25)边内的车辆,沿前左边(27)向后小转弯近前左左边(23)向左驶入高架车路(18)下面的下辅车道(17),位于前右拐角(29)边内的车辆,沿前右右边(30)向左小转弯近前右边(28)驶入前方地面主车路(15)的辅车道(16),位于后右拐角(26)边内的车辆,沿后右边(21)向前方右转弯近后右右边(31)向右驶入高架车路(18)下面的下辅车道(17),位于后左拐角(24)边内的车辆,沿后左左边(22)向右小转弯近后左边(20)向后驶入后方地面主车路(15)的辅车道(16),凡位于交叉路口四个拐角边内的车辆均可按上述路线驶入地面主车路(15)的辅车道(16),或驶入高架车路(18)下面的下辅车道(17),在辅车道上行驶的车辆,可转入其高速道,或由其辅车道(16)经上匝道驶入高架车路(18)的高辅车道(19),再入高架车路(18)的高速道,向目的地驶去,推而广之,在一个小区各交叉路口的前后左右拐角边内的车辆,均按上述一个交叉路口处车辆的行驶规则操作,均能进入地面主车路高速道或高架车路高速道,而进入地面主车路高速道或高架车路高速道后的车辆,按车辆在空间交叉处的行驶路线图行驶,进而城市各个小区内的车辆均能按车辆在空间交叉处的行驶路线图行驶,以至使所有车辆在城市内可畅通无堵塞驶至目的地。
在图3中,高架车路(37)与地面主车路(36)的空间交叉处(53)的地面下,分别建设有地下广场(54),两条连主地道(47)与地面主车路(36)人行道(35)同向和地下广场(54)相通,两条连主地道(47)的地道口(40)(43)分别设在上匝道(45)(49)外侧处,地道口(41)(42)分别设在下匝道(46)(48)内侧,两条连主地道(47)与地面主车路(36)的人行道(35)直接相通,连主地道(47)连接成地面主车路通达的主地人行道,于高架车路路面下的两人行道段近地面主车路处,建设与高架车路同向的地下通道——连高地道(52),两条连高地道(52)分别与高架车路(37)下面的下辅车道外侧人行道(38)同向和地下广场(54)相通,两条连高地道(52)的地道口(39)(44)分别设在上匝道(45)(49)内侧处,另两个地道口分别与连主地道(47)的地道口(42)(41)重合,两条连高地道(52)与高架车路下辅车道侧的人行道(38)直接相通,连高地道(52)连接成高架车路下面通达的高地人行道,两条连主地道(47)和两条连高地道(52)框成的地下广场(54),使上述6个地道口可步行通达城市各地面人行道,通达城市各小区,在城市各小区建设跨地通道(50)和穿高地道(51),使相邻小区可方便步行通达。

Claims (3)

1.一种无堵塞城市交通道路,由若干条高架车路,若干条地面主车路,若干个地面付车路小区和相应的人行道组成,其特征是:在城市车流量密集的城区,地面主车路沿繁华的街道取向,高架车路架空地面主车路空间交叉处建设,不设置交叉高架车路,当地面主车路取向己定,则高架车路的建设走向也就被确定了,不设城区环路,高架车路中间是相向两条或四条高架高速道,高架高速道两侧设上辅车道,用于车辆上下高架高速道,高架车路下的地面不设通达车道,高架车路下的地面各中间段设为停车场,停车场两侧设下辅车道,用于车辆的转向转弯,下辅车道外侧分别设有人行道段,地面主车路中间是相向两条或四条地面高速道,地面高速道两侧设置左右辅车道,用于车辆的转向转弯,或上高架车路,左右辅车道外侧分别设置人行道段,高架车路和地面主车路空间交叉处的高架车路外侧分别设置上下匝道,下匝道设于车辆到达空间交叉处之前,用于车辆小转弯下高架车路,上匝道设于车辆驶到空间交叉处之前,用于地面车辆小转弯上高架车路,在空间交叉处的地面上,于高架车路下的两人行道段近地面主车路处,设置与高架车路同向的地下通道——连高地道,连高地道穿越地面主车路,并分别连通高架车路下的两段人行道,形成高架车路下通达的人行道——高地人行道,地面主车路左右辅车道外侧的人行道段近上匝道处,设置与地面主车路同向的地下通道——连主地道,连主地道穿越高架车路下地面路段,并分别连通地面主车路的两段人行道,形成地面主车路通达的人行道——主地人行道,与高架车路同向的连高地道和与地面主车路同向的连主地道,在空间交叉处的地面下连通形成地下广场,使行人能在地下广场自己选择行走的方向和路径,三条及以上的地面主车路和高架车路框成若干个小区,在每个小区分别设置纵横交织的付车路,组成城市的地面付车路小区,纵向、横向付车路就形成若干个交叉路口,每一个交叉路口形成四个拐角边,即形成前左右拐角边和后左右拐角边,根据小区地面面积的大小和实际需要,决定设置纵横付车路的数量,当小区地面面积大时,纵横付车路的数量大,这时,在两高架车路之间的地面主车路的适当长度处,设置设一条或多条穿越地面主车路的地下通道——跨地通道,在两地面主车路之间的高架车路的适当长度的地面处,设置一条或多条穿越高架车路下地面的地下通道——穿高地道,连高地道、穿高地道、连主地道和跨地通道可以是电梯道,亦可以是步行道,或两者兼而有之,在高架车路的高架高速道上行驶的车辆,需要转至地面时,在驶至下匝道前,要从高架高速道转到上辅车道并减速行驶,从下匝道驶入地面主车路的地面左或右辅车道,再从地面左或右辅车道转入地面主车路的地面高速道,在地面主车路的地面高速道上行驶的车辆,需要转至高架车路时,在驶至上匝道前,要从地面高速道转到左或右辅车道并减速行驶,从上匝道驶入高架车路上辅车道,随后转入高架车路的高架高速道,无论是在地面或高架高速道上、还是在左或右或上或下辅车道上行驶的车辆,或是在人行道上步行的人,均以前进方向为准,按右手规则转换方向——即按小转弯转换方向,或按小转弯绕行转换方向行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堵塞城市交通道路,其特征是:在城市的一个地面付车路小区内的一个交叉路口,有四个拐角边,即前左拐角边,前右拐角边和后左拐角边,后右拐角边,位于前左拐角边内的车辆,向前或小转弯向前驶入前方或左侧高架车路下面的下辅车道,小转弯向前驶入前方地面主车路的左或右辅车道,随后由上匝道转入相邻高架车路的高架高速道,或转入前方地面主车路的地面高速道前进,位于前右拐角边内的车辆,向前或小转弯向前驶入前方地面主车路的左或右辅车道,随后由上匝道转入相邻高架车路的高架高速道,或转入前方地面主车路的地面高速道前进,位于后右拐角边内的车辆,向前或小转弯向前驶入前方或右侧高架车路下的下辅车道,小转弯向前驶入后方地面主车路的左或右辅车道,随后由上匝道转入左侧高架车路的高架高速道,或转入后方地面主车路的地面高速道前进,位于后左拐角边内的车辆,向前或小转弯向前驶入后方地面主车路的左或右辅车道,随后由上匝道转入左侧高架车路的高架高速道,或转入后方地面主车路的地面高速道前进,推而广之,在一个小区各付车路织成的交叉路口的前后左右拐角边内车辆,均按一个交叉路口处车辆的行驶规则操作,均能进入地面主车路的地面高速道或高架车路的高架高速道,直至行驶到目的地。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堵塞城市交通道路,其特征是:居住或工作在城市各小区内的人们,按右手规则转换方向步行,或穿过跨地通道、穿高地道步行于小区内或相邻小区内,若要远程步行,则先走出小区,进入地面主车路的主地人行道,或高架车路的高地人行道,穿跨地通道,直走主地人行道,或穿连高地道,直走高地人行道,或过跨地通道,反方行走于主地人行道,或过连高地道,反方行走于高地人行道,或在地下广场,选择自己要去的方向和路径,乘坐公共汽车的人们,搭乘设在小区内的车站上下车,或设在上下匝道前的车站上下车,骑自行车的人们按步行人的路径和方式行进,骑摩托车的人们按车辆的路径和方式行驶。
CN201310009578.9A 2013-01-10 2013-01-10 无堵塞城市交通道路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10390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009578.9A CN103103902B (zh) 2013-01-10 2013-01-10 无堵塞城市交通道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009578.9A CN103103902B (zh) 2013-01-10 2013-01-10 无堵塞城市交通道路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103902A CN103103902A (zh) 2013-05-15
CN103103902B true CN103103902B (zh) 2016-09-07

Family

ID=483120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009578.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103902B (zh) 2013-01-10 2013-01-10 无堵塞城市交通道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10390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930442A (zh) * 2019-04-24 2019-06-25 吴金林 一种由高架组成的城市新型交通结构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0001889A1 (en) * 1998-07-01 2000-01-13 Marko Jakara Intersection with unhindered traffic flow
CN101560745A (zh) * 2009-05-25 2009-10-21 福州耕耘专利开发有限公司 交叉路畅通型道路结构及其交通路线
CN101591879A (zh) * 2009-06-25 2009-12-02 福州耕耘专利开发有限公司 十字路畅通型道路结构及其交通路线
CN102656318A (zh) * 2009-12-02 2012-09-05 尤里·米哈伊洛维奇·尼佐夫采夫 用于车辆在不同水平面的运动和放置的高架公路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0001889A1 (en) * 1998-07-01 2000-01-13 Marko Jakara Intersection with unhindered traffic flow
CN101560745A (zh) * 2009-05-25 2009-10-21 福州耕耘专利开发有限公司 交叉路畅通型道路结构及其交通路线
CN101591879A (zh) * 2009-06-25 2009-12-02 福州耕耘专利开发有限公司 十字路畅通型道路结构及其交通路线
CN102656318A (zh) * 2009-12-02 2012-09-05 尤里·米哈伊洛维奇·尼佐夫采夫 用于车辆在不同水平面的运动和放置的高架公路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103902A (zh) 2013-05-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249302C (zh) 一种全立体化城市道路系统及采用该系统的交通方法
CN102296503B (zh) 改进型全苜蓿叶立交桥
CN102182129B (zh) 道路路口全时段全方向通行的鸟巢型互通立交桥
CN101748669A (zh) 地下全互通立交桥
CN102733279A (zh) 应用在十字路口的综合交通枢纽
CN102268852A (zh) 一种城市道路交通系统的两相位实施方法
CN100351468C (zh) 全立体化城市道路系统及采用该系统的交通方法
CN100383340C (zh) 单向式立体交叉立交桥
CN204530358U (zh) 十字路口车道无交叉连续通行交通系统
WO2016165637A1 (zh) 优化开发多维交通路网
CN103669142B (zh) 一种枢纽式全互通立体交叉结构
CN201525995U (zh) 一种城市交叉路口的立交方案
CN202787004U (zh) 一种枢纽式全互通立体交叉结构
CN102787540B (zh) 一种畅行立交桥
CN201581320U (zh) 地下全互通立交桥
CN103103902B (zh) 无堵塞城市交通道路
CN204509921U (zh) 丁字路口车道无交叉连续通行交通系统
CN101487214A (zh) 城市十字路口人性化多功能立交桥
CN108978384A (zh) 一种地上直行立交桥
CN104389251A (zh) 城市桥隧组合立交道路体系
CN203639771U (zh) 全封闭全立交快速公交道路系统
CN103898820A (zh) 准轨道交通道路系统
CN211112965U (zh) 一种立体交通桥
CN102191733A (zh) 无交通指挥信号灯城市交通系统
CN101967784A (zh) 四个同向拐弯“l”形隧道的组合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907

Termination date: 2018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