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787004U - 一种枢纽式全互通立体交叉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枢纽式全互通立体交叉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2787004U CN202787004U CN201220471758.XU CN201220471758U CN202787004U CN 202787004 U CN202787004 U CN 202787004U CN 201220471758 U CN201220471758 U CN 201220471758U CN 202787004 U CN202787004 U CN 202787004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ain line
- ramps
- expressway
- floor
- lay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title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6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11229 inter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4744 fabr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41000219793 Trifolium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520 organiz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30/00—Adapting or protecting infrastructure or their operation
- Y02A30/60—Planning or developing urban green infrastructure
Landscapes
- Road Signs Or Road Marking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的全互通立体交叉结构,由四层组成,包括地面道路层、匝道层、第一快速路层和第二快速路层,其特征在于:第一层为地面道路,第二层为两条左转定向匝道和两条右转定向匝道,第三层为第一条快速路主线,第三、四层间为两条左转迂回匝道和两条右转定向匝道,第四层为第二条快速路主线;两条快速路间的左转交通由两条定向和两条迂回匝道完成,右转交通由四条定向匝道完成,每组左转和右转交通合并成一个进(出)匝道进(出)主线,转弯模式统一,便于识别。本实用新型技术标准高、立交形态优美、节约土地,尤其适用于两条快速路间设置枢纽型互通立交。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交通土建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立体交叉的形式,具体地说是一种枢纽式全互通立体交叉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经济和交通的发展,为缓解交通拥堵,各城市出现了大量的高架快速路和全互通立交。在大城市的快速交通体系中,往往由高架快速路系统和地面辅道系统组成,高架快速路系统一般承担中长距离的交通出行,其地面的辅道系统一般承担沿线各种交通(包括机动车、非机动车及行人)的出行以及高架快速路的集散。全互通立交是相交快速路间交通转换的重要节点,传统的立交通常采用有全苜蓿叶式、部分苜蓿叶式、全定向型式等(如图2)。苜蓿叶式立交造价较小,匝道平面线形条件较差,左转和右转匝道分两次进出主线,对主线交通干扰较大,不利于识别,还可能在主线立交区域形成交织,并且占地较大,转换交通量大的节点不适合采用此类形态的立交。全定向式立交技术标准高,桥梁结构复杂,桥梁跨径大,立交层次高(一般为五层),占地稍大,造价大。
城市高架快速路间设置何种形式的全互通立交,既能保证快速路间交通有效转换、地面辅道交通(包括机动车、非机动车及行人)的有效转换,还能达到占地较小,造价较低,环境较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研究出一种枢纽式全互通立体交叉结构,实现交通功能、建设投资、社会环境三者的和谐统一。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枢纽式全互通立体交叉结构, 其特征在于:所述立体交叉结构为四层立交,第一层为地面道路,第二层为两条左转定向匝道和两条右转定向匝道,第三层为第一条快速路主线,第三、四层间为两条左转迂回匝道和两条右转定向匝道,第四层为第二条快速路主线。第一层的地面道路包括两条平面交叉的地面道路。第二层的两条左转定向匝道,分别斜交下穿第一条快速路主线和第二条快速路主线,和第二层的两条右转定向匝道连接,形成合流或分流。第三、四层间的两条左转迂回匝道,分别和第一条快速路主线、第二条快速路主线形成正交,下穿第二快速路主线,上跨第一条快速路主线,和第三、四层间的两条右转定向匝道连接,形成合流或分流。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区分了快速系统和地面辅道系统,各种交通各行其道,通行能力大,立交匝道设计标准高,立交造型优美,立交占地较小,桥梁跨径较小。
附图说明
图1 一种新型的枢纽式全互通立交示意图。
图2 传统全互通立交形态示意图,图2a为全苜蓿叶式,图2b为部分苜蓿叶式,图2c为全定向型式。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枢纽式全互通立体交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立体交叉结构包括四层结构,第一层为地面道路1,第三层为第一条快速主线2,第四层为第二条快速主线3,第二层设有从第一快速主线连接至第二快速主线的左转定向匝道层(SW匝道、NE匝道)和右转定向匝道(NW匝道、SE匝道),第三、四层间设有从第二快速主线连接至第一快速主线的左转迂回匝道(WN匝道、ES匝道)和右转定向匝道(WS匝道、EN匝道)。地面道路1设置第一快速主线和第二快速主线的辅道,第一快速主线和第二快速主线分别通过上匝道和下匝道与地面道路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如图1所示,一种枢纽式全互通立体交叉,第一层为地面道路,用平交信号灯控制;第二层及以上层为桥梁结构,采用分离式布置;四条左转匝道和四条右转匝道均为从快速路右侧驶入或驶出。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枢纽式全互通立体交叉共分四层,从下至上分别为地面道路层、定向匝道层、第一条快速路层和第二条快速路层。地面道路层包括东西向地面道路(东西向快速路的辅道)和南北向地面道路(南北向快速路的辅道),我们假设南北快速路为第一条快速路,东西快速路为第二条快速路,两条左转定向匝道分别是从第一快速主线至第二快速主线的左转定向匝道(NE匝道、SW匝道),两条左转迂回匝道分别是从第二快速主线至第一快速主线的左转迂回匝道(ES匝道、WN匝道),四条右转定向匝道分别是从第一快速主线至第二快速主线的右转定向匝道(NW匝道、WS匝道)和从第二快速主线至第一快速主线的右转定向匝道(SE匝道、EN匝道)。具体布置如下:
1)第一层为地面道路层,南北向地面道路(第一地面道路)与东西向地面道路(第二地面道路)在此平交,服务对象为两条辅道的机动车、非机动车及行人,交通组织方式:采用交叉口渠化设计及信号灯控制,实现服务对象的直行、左转及右转交通通行。
2)第二层为定向匝道层,布置从第一快速主线至第二快速主线的两条左转定向匝道和两条右转定向匝道, 均采用桥梁结构形式;从第一快速主线至第二快速主线的两条左转定向匝道包括NE匝道、SW匝道,桥梁布墩位于地面道路中央分隔带和机非分隔带上,服务对象是第一条快速路上的左转机动车;两条右转定向匝道包括NW匝道、SE匝道,服务对象是第一条快速路上的右转机动车。
3)第三层为第一条快速路层,采用桥梁结构形式,上跨上述两条左转定向匝道(NE匝道、SW匝道),桥梁布墩位于地面道路中央分隔带,服务对象是第一条快速路上的直行机动车。
4)第四层为第二条快速路层,采用桥梁结构形式,上跨第一条快速路、上述两条左转定向匝道(NE匝道、SW匝道)和两条左转迂回匝道(ES匝道、WN匝道),桥梁布墩位于地面道路中央分隔带,服务对象是第一快速路上的直行机动车。
5)第三、四层间布置从第二快速主线至第一快速主线的两条左转迂回匝道及两条右转定向匝道,均采用桥梁结构形式;两条左转迂回匝道包括ES匝道、WN匝道,桥梁布墩位于地面道路中央分隔带和机非分隔带上,服务对象是第二条快速路上的左转机动车;两条右转定向匝道包括WS匝道、EN匝道,服务对象是第二条快速路上的右转机动车。
Claims (4)
1.一种枢纽式全互通立体交叉结构, 其特征在于:所述立体交叉结构为四层立交,第一层为地面道路,第二层为两条左转定向匝道和两条右转定向匝道,第三层为第一条快速路主线,第三、四层间为两条左转迂回匝道和两条右转定向匝道,第四层为第二条快速路主线。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枢纽式全互通立体交叉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一层的地面道路包括两条平面交叉的地面道路。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枢纽式全互通立体交叉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二层的两条左转定向匝道,分别斜交下穿第一条快速路主线和第二条快速路主线,和第二层的两条右转定向匝道形成合流或分流。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枢纽式全互通立体交叉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三、四层间的两条左转迂回匝道,分别和第一条快速路主线、第二条快速路主线形成正交,下穿第二快速路主线,上跨第一条快速路主线,和第三、四层间的两条右转定向匝道形成合流或分流。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220471758.XU CN202787004U (zh) | 2012-09-17 | 2012-09-17 | 一种枢纽式全互通立体交叉结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220471758.XU CN202787004U (zh) | 2012-09-17 | 2012-09-17 | 一种枢纽式全互通立体交叉结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2787004U true CN202787004U (zh) | 2013-03-13 |
Family
ID=478142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220471758.X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787004U (zh) | 2012-09-17 | 2012-09-17 | 一种枢纽式全互通立体交叉结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2787004U (zh)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669142A (zh) * | 2012-09-17 | 2014-03-26 |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枢纽式全互通立体交叉结构 |
CN104929007A (zh) * | 2014-03-21 | 2015-09-23 | 上海市政交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苜蓿叶型立体交叉结构 |
CN106702839A (zh) * | 2016-12-16 | 2017-05-24 | 上海市政交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枢纽式全互通立交 |
CN110219214A (zh) * | 2019-06-04 | 2019-09-10 | 兰州交通大学 | 多出口宽容性立交 |
-
2012
- 2012-09-17 CN CN201220471758.XU patent/CN202787004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669142A (zh) * | 2012-09-17 | 2014-03-26 |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枢纽式全互通立体交叉结构 |
CN103669142B (zh) * | 2012-09-17 | 2016-12-21 |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枢纽式全互通立体交叉结构 |
CN104929007A (zh) * | 2014-03-21 | 2015-09-23 | 上海市政交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苜蓿叶型立体交叉结构 |
CN106702839A (zh) * | 2016-12-16 | 2017-05-24 | 上海市政交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枢纽式全互通立交 |
CN110219214A (zh) * | 2019-06-04 | 2019-09-10 | 兰州交通大学 | 多出口宽容性立交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296503B (zh) | 改进型全苜蓿叶立交桥 | |
CN101748669A (zh) | 地下全互通立交桥 | |
CN103669142B (zh) | 一种枢纽式全互通立体交叉结构 | |
JP2007506876A (ja) | 一種の完全立体化の都市道路システム及び当該システムを採用する交通様式 | |
CN102182129B (zh) | 道路路口全时段全方向通行的鸟巢型互通立交桥 | |
CN202787004U (zh) | 一种枢纽式全互通立体交叉结构 | |
CN202671992U (zh) | 一种市中心立交桥 | |
CN102261026B (zh) | 分布式二层定向立交桥 | |
CN103266545A (zh) | 闹市区交叉路口大交通量立体互通分流系统 | |
CN202401358U (zh) | 一种弧型立交桥 | |
CN1590647A (zh) | 全立体化城市道路系统及采用该系统的交通方法 | |
CN201581320U (zh) | 地下全互通立交桥 | |
CN102121221A (zh) | 五桥立交桥 | |
CN102041758A (zh) | 左转立交桥 | |
CN202055131U (zh) | 一种市中心立交桥 | |
CN102277807B (zh) | 两种右转桥的十字路口全畅通十字形组合桥 | |
CN101487214A (zh) | 城市十字路口人性化多功能立交桥 | |
CN101949119A (zh) | 带有四个接环内缘坡形隧道的环形交通隧道 | |
CN201648900U (zh) | 多功能遂道立交枢纽桥 | |
CN201459557U (zh) | 一种全互通式立体通行桥 | |
CN204825536U (zh) | 一种人车分层的互通式立交桥 | |
CN103103902B (zh) | 无堵塞城市交通道路 | |
CN201151861Y (zh) | 一种多用立交桥 | |
CN104947558A (zh) | 丁字路口桥下回转式二层面全互通立交桥 | |
CN204959529U (zh) | 一种快慢分离立交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313 Termination date: 202009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