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967784A - 四个同向拐弯“l”形隧道的组合结构 - Google Patents

四个同向拐弯“l”形隧道的组合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967784A
CN101967784A CN2010105064355A CN201010506435A CN101967784A CN 101967784 A CN101967784 A CN 101967784A CN 2010105064355 A CN2010105064355 A CN 2010105064355A CN 201010506435 A CN201010506435 A CN 201010506435A CN 101967784 A CN101967784 A CN 10196778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unnel
same way
construction sections
shape
grou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506435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廖大中
邹世才
廖礼毅
高健
邹凌云
罗凡洲
陆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010506435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967784A/zh
Publication of CN10196778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6778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30/00Adapting or protecting infrastructure or their operation
    • Y02A30/60Planning or developing urban green infrastructure

Landscapes

  • Traffic Control Systems (AREA)
  • Bridges Or Land Bridges (AREA)
  • Excavating Of Shafts Or Tunnels (AREA)
  • Road Paving Structures (AREA)
  • Lining And Supports For Tunne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四个同向拐弯“L”形隧道的组合结构是四个同向拐弯”L”形隧道的组合成能使十字路口的直行车和转大弯车无交叉占道畅通的结构。四个同向拐弯“L”形隧道组成一个“十”字形结构,四个进隧道段在“十”字形结构的离中心远端,四个出隧道段在“十”字形结构的中心区域;四个同向拐弯“L”形隧道的出隧道段都是反时针方向或都是顺时针方向拐弯。优点:只用四个同向拐弯“L”形隧道配合地面适当的直行和转大弯车道划分,就能实现十字路口直行车道和转大弯车道无交叉占道畅通的目的。是一种非常节约工程费用,实现十字路口畅通的技术方案,解决在十字路口因占道而产生的堵车、堵塞交通问题。

Description

四个同向拐弯“L”形隧道的组合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用于十字交叉路口的四个”L”形隧道组合的组合结构,特别是四个同向拐弯“L”形隧道的组合成能使十字路口的直行车和转大弯车(右行制的左转车、左行制的右转车)无交叉占道畅通的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国际国内的城市干道平交十字路口的交通非常拥挤,经常发生堵塞,是全世界各大城市的通病。究其原因,是因为两条道路平交,在交叉点上,两条道路重叠变成了一条道路,两条道路上的车辆在节点上只能共用一条道,损失了一半的道路资源,肯定会影响行车速度和车辆通行量。再加上行人、非机动车和机动车混行,拥堵是必然的结果。为了解决这个难题,人们想到了加宽路面,增加路口行车道的数量。但路面不可能无限加宽,不大可能增加一倍的行车道。即使做到了车道翻倍,但还是要有非机动车道、绿化带和人行道,还是要等红绿灯,还是有人车混行的矛盾,因此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人们又想到了立交桥,但在现有的立交桥理论中,要作到完全畅通是不容易的,首先是要多层立交桥,更要占用很大的土地面积和空间,还要花费很高的修建成本。
中国专利200720043390.6《单层全畅通立交桥》公开了一种在十字路口设一个直跨桥和一个环形隧道的组合结构联合桥。其缺点:一是一个十字路有两种行车规范,司机每过十字路要认清地上画的行车标志,一旦没有看清或看清后己不能变道,会导致成因变道造成的入路口前堵车。二是从内向外的直行---左转---右转的道路划分规范不同于现有左转---直行---右转的道路划分规范,这使司机很易在远离十字口前用现有左转---直行---右转的道路划分规范行车,接近该发明的立交桥后看清直行---左转---右转的道路划分规范时己来不及变道。总之,该立交桥要求的从内向外的直行---左转---右转的道路划分规范不同于现有左转---直行---右转的道路划分规范,使该立交桥不能在现有左转---直行---右转的道路划分规范的道路上应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符合现有行车靠右行制,或左行制交通规范的车道排列,即从左到右的行车道为左转---直行---右转道路划分规范,在十字交叉路口只用四个同向拐弯“L”形隧道组合,就能实现直行、转大弯无交叉占道畅通的组合结构。总之: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能使十字交叉路口转大弯车和直行车无交叉占道的组合式畅通立交隧道。也是提供尽量少的隧道建筑、尽量少的占地面积实现十字路口无交叉占道组合式畅通立交隧道。
本发明的构思是:直行车道不用直形道,而是直行车道随转大弯车道绕行后又在地面绕行。四个同向拐弯“L”形隧道立体的跨过地面的绕行道,解决了”L”形隧道和地面的绕行道上车辆交叉占道冲突问题。并且直行车道和转大弯车道中,先结束绕行要离开十字路口的车道排在地面的绕行道弧形外侧,离开时不交叉占道。
本发明的结构是:
四个同向拐弯“L”形隧道的组合结构,包括四个同向拐弯“L”形隧道1,每个同向拐弯“L”形隧道1都有在地面支道上的进隧道段2和在十字路口圈内的出隧道段3,其特征在于:四个同向拐弯“L”形隧道1组成一个“十”字形结构,四个进隧道段2在“十”字形结构的离中心远端,四个出隧道段3在“十”字形结构的中心区域;以出隧道段3低位置到高位置作为旋转方向,四个同向拐弯“L”形隧道1的出隧道段3都是反时针方向或都是顺时针方向拐弯。
本发明四个同向拐弯“L”形隧道的组合结构要与地面适合的车道划分相配合,才能实现十字路口的直行车道和转大弯车道无交叉占道畅通的目的。
上述反时针方向或顺时针方向两种拐弯技术方案,在十字路口与地面道路接右行制或左行制两种不同车道,产生有四种不同无交叉占道畅通的交通应用方案:
第一种、右行制左转车出隧道在地面绕180弧度大弧形的结构:四个进隧道段2的进隧道起点5接右行制的地面支道的左转道和直行道,四个出隧道段3都是反时针方向拐弯,左转弯道在出隧道段3弧形内侧,直行道在出隧道段3弧形外侧。直行车出隧道后在地面绕行道外侧绕行90弧度到达该隧道对面的地面支道,实现直行目的。左转弯车在出隧道后,在地面绕行道内侧绕行180弧度到达该隧道左面的地面支道,实现左转弯目的。
第二种、右行制左转车出隧道不在地面绕行结构:四个进隧道段2的进隧道起点5接右行制的地面支道的左转道和直行道,四个出隧道段3都是顺时针方向拐弯,左转弯道在出隧道段3弧形外侧,直行道在出隧道段3弧形内侧。直行车出隧道后在地面绕行90弧度到达该隧道对面的地面支道,实现直行目的。左转弯车在出隧道位置己到达该隧道左面的地面支道,不需在地面绕行,就实现左转弯目的。
第三种、左行制右转车出隧道在地面绕180弧度大弧形的结构:四个进隧道段2的进隧道起点5接左行制的地面支道的右转道和直行道,四个出隧道段3都是顺时针方向拐弯,右转弯道在出隧道段3弧形内侧,直行道在出隧道段3弧形外侧。直行车出隧道后在地面绕行道外侧绕行90弧度到达该隧道对面的地面支道,实现直行目的。右转弯车在出隧道后,在地面绕行道内侧绕行180弧度到达该隧道右面的地面支道,实现右转弯目的。
第四种、左行制右转车出隧道不在地面绕行结构:四个进隧道段2的进隧道起点5接左行制的地面支道的右转道和直行道,四个出隧道段3都是反时针方向拐弯,右转弯道在出隧道段3弧形外侧,直行道在出隧道段3弧形内侧。直行车出隧道后在地面绕行90弧度到达该隧道对面的地面支道,实现直行目的。右转弯车在出隧道位置己到达该隧道右面的地面支道,不需在地面绕行,就实现右转弯目的。
上述出隧道段3的弧形至少有三种:
第一、二种,两种单弧形出隧道段3形状结构:上述同向拐弯“L”形隧道1的出隧道段3至少有两种,同向拐弯“L”形隧道1的出隧道段3为向“十”字形结构中心向外凸的弧形隧道段或向内凹的弧形隧道段。即有外凸的弧形出隧道段3,或内凹的弧形出隧道段3两种结构的出隧道段3。外凸弧形出隧道段3结构,在同向拐弯“L”形隧道1最深位置开始转弯上行的隧道段转弯半径较小,内凹弧形出隧道段3的出隧道未端4段指向接近的地面支道离开十字路口方向,与相连接的地面绕行道的转弯半径较小,所以这两种结构不适合与最宽直径为80米以下的十字路口使用。
第三种:同向拐弯“L”形隧道1的出隧道段3为向“十”字形结构中心外凸的弧形和内凹的弧形组成的“S”形出隧道段3。“S”形出隧道段3增加了同向拐弯“L”形隧道1在最深位置开始转弯上行的隧道段转弯半径,还增加了出隧道段3与地面绕行道连接区段的转弯半径,增加了爬坡的长度,降低了坡度,使有“S”形出隧道段3的同向拐弯“L”形隧道1能适用于最宽直径为60米--80米的十字路口。使旧城市许多主干道十字路口最大圆形直径只有60米--80米的地方,也可使用这种技术方案,实现直行道和转大弯道无交叉占道畅通。即使旧城市干道较小十字路口交通畅通,车辆各行其道,无交叉占道堵车的问题。
三种出隧道段3的出隧道未端4位置结构如下:
1、不交叉结构:出隧道段3的出隧道未端4在接近另一个同向拐弯“L”形隧道1上方地面的位置。该出隧道未端4与另一个同向拐弯“L”形隧道1没有立体交叉,另一个同向拐弯“L”形隧道1的深度只要与地面有合符规范的深度即可。
2、不跨过的交叉:出隧道段3的出隧道未端4在另一个同向拐弯“L”形隧道1的隧道上方地面的位置。出隧道未端4在另一个同向拐弯“L”形隧道1底面的正上方,另一个同向拐弯“L”形隧道1的深度应以伸在上方的出隧道未端4最大深度为基准,再下降合符规范的深度即可。
3、要跨过的交叉:出隧道段3的出隧道未端4在跨过另一个同向拐弯“L”形隧道1上方地面的位置。出隧道未端4要从另一个同向拐弯“L”形隧道1的上方跨过,另一个同向拐弯“L”形隧道1的深度应以上方跨过的隧道最大深度为基准,再下降合符规范的深度即可。
本发明所述的同向拐弯“L”形隧道1至少包括两条车道或两个单隧道。
本发明所述的车道或单隧道是至少可通行一辆车的道路或隧道,但所述的车道或单隧道不限定宽度,即可增加宽度并行多辆车。
本发明“反时针方向”或“顺时针方向”是以四个同向拐弯“L”形隧道1组成一个“十”字形结构的中心为圆心的反时针方向或顺时针方向。
本发明所述的进隧道段2,指同向拐弯“L”形隧道1的远离“十”字形结构的隧道段;本发明所述的出隧道段3,指同向拐弯“L”形隧道1在“十”字形结构的中心区域隧道段。
本发明的优点:在十字路口的地面,只用四个同向拐弯“L”形隧道,地面为直行或转大弯的绕行车道,绕行车道不用修建桥梁或隧道,只要四个同向拐弯“L”形隧道就能实现十字路口直行车道和转大弯车道无交叉占道畅通的目的。是一种非常节约工程费用,实现十字路口畅通行的技术方案,解决在十字路口因占道而产生的堵车、堵塞交通问题。
用本发明的直行车和转大弯的车都要从十字路口的绕行车道地下面穿过,集中解决了直行车和转大弯的车与十字路口的地面上的绕行车道之间的交叉占道冲突点的问题,使十字路口四条道的直行车道和转大弯的车道全都分道不交叉冲突。
本发明可只用一层隧道,比用二层立交的桥,甚至三层立交的桥大量减少了引桥的长度,大量减少了占地面积,使其在城市的小面积十字路口也能实现畅通立交。
在十字路口,用四瓣花形划分车道,再配合有“S”形出隧道段的四个同向拐弯“L”形隧道,能使旧城市许多最大圆形直径只有60米--80米地方的主干道十字路口,实现直行道和转大弯道无交叉占道畅通。即使旧城市干道较小十字路口交通畅通,车辆各行其道,无交叉占道堵车的问题。而现有各种立交桥不能实现最大圆形直径只有60米--80米的十字路口无交叉占道交通畅通。
附图说明
图1是右行制左转车出隧道在地面绕在地面180弧度大弧形,直行在地面绕90弧度小弧形,四个同向拐弯“L”形隧道组成一个“十”字形结构的本发明示意图;
图2是右行制左转不在地面绕弧形,直行在地面绕90弧度小弧形,四个同向拐弯“L”形隧道组成一个“十”字形结构的本发明示意图;
图3是左行制右转车出隧道在地面绕在地面180弧度大弧形,直行在地面绕90弧度小弧形,四个同向拐弯“L”形隧道组成一个“十”字形结构的本发明示意图;
图4是左行制右转不在地面绕弧形,直行在地面绕90弧度小弧形,四个同向拐弯“L”形隧道组成一个“十”字形结构的本发明示意图;
说明书附图中,“↑
Figure BSA00000302706900051
”意义为上坡行车道,“↑
Figure BSA00000302706900052
”意义为平行行车道,“↑
Figure BSA00000302706900053
”意义为下坡行车道。
图中:1是同向拐弯“L”形隧道、2是进隧道段、3是出隧道段、4是出隧道未端、5是进隧道起点。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是右行制左转车出隧道在地面绕在地面180弧度大弧形,直行在地面绕90弧度小弧形,四个同向拐弯“L”形隧道反时针方向拐弯组成一个“十”字形结构的四个同向拐弯“L”形隧道的组合结构;
如图1,四个隧道的整体结构:四个同向拐弯“L”形隧道1,每个同向拐弯“L”形隧道1都有在地面支道上方的进隧道段2和在十字路口圈内的出隧道段3,四个同向拐弯“L”形隧道1在十字路口组成一个“十”字形结构,四个进隧道段2在“十”字形结构的离中心远端,四个出隧道段3在“十”字形结构的中心区域;以出隧道段3低位置到高位置作为旋转方向,四个同向拐弯“L”形隧道1的出隧道段3都是反时针方向拐弯。
四个隧道的起点和未端与地面连接位置:进隧道段2的进隧道起点5与右行制的左转弯车道和直行车道连通,出隧道段3的出隧道未端4与十字路口的地面连通。十字路口的地面绕行道划分与四个同向拐弯“L”形隧道1相配合的车道,能实现十字路口的直行车道和转大弯车道无交叉占道畅通的目的。
绕行道划分与行车的线路:四个进隧道段2的进隧道起点5与右行制地面支道的左转道和直行道连通,四个出隧道段3都是反时针方向拐弯,左转弯道在出隧道段3弧形内侧,直行道在出隧道段3弧形外侧。直行车出隧道后在地面外侧绕行90弧度到达该隧道对面的地面支道,实现直行目的。左转弯车在出隧道后在地面内侧绕行180弧度到达该隧道左面的地面支道,实现左转弯目的。
实施例2、是右行制左转不在地面绕弧形,直行在地面绕90弧度小弧形,四个同向拐弯“L”形隧道顺时针方向拐弯组成一个“十”字形结构的四个同向拐弯“L”形隧道的组合结构;
如图2,四个隧道的整体结构:四个同向拐写“L”形隧道1的出隧道段3都是顺时针方向拐弯。其它结构同于实施例1。
四个隧道的起点和未端与地面连接位置:连接位置同于实施例1。
绕行道划分与行车的线路:四个进隧道段2的进隧道起点5与右行制地面支道的左转道和直行道连通,四个出隧道段3都是顺时针方向拐弯,左转弯道在出隧道段3弧形外侧,直行道在出隧道段3弧形内侧。直行车出隧道后在地面绕行90弧度到达该隧道对面的地面支道,实现直行目的。左转弯车不在地面绕弧形,直接到达该隧道左面的地面支道,实现左转弯目的。
实施例3、是左行制右转车出隧道在地面绕在地面180弧度大弧形,直行在地面绕90弧度小弧形,四个同向拐弯“L”形隧道顺时针方向拐弯组成一个“十”字形结构的四个同向拐弯“L”形隧道的组合结构;
如图3,四个隧道的整体结构:四个同向拐弯“L”形隧道1的出隧道段3都是顺时针方向拐弯。其它结构同于实施例1。
四个隧道的起点和未端与地面连接位置:进隧道段2的进隧道起点5与左行制的右转弯车道和直行车道连通,出隧道段3的出隧道未端4与十字路口的地面连通。十字路口的地面绕行道划分与四个同向拐弯“L”形隧道1相配合的车道,能实现十字路口的直行车道和转大弯车道无交叉占道畅通的目的。
绕行道划分与行车的线路:四个进隧道段2的进隧道起点5与左行制地面支道的右转道和直行道连通,四个出隧道段3都是顺时针方向拐弯,右转弯道在出隧道段3弧形内侧,直行道在出隧道段3弧形外侧。直行车出隧道后在地面绕行道外侧绕行90弧度到达该隧道对面的地面支道,实现直行目的。右转弯车在出隧道后在地面绕行道内侧绕行180弧度到达该隧道右面的地面支道,实现右转弯目的。
实施例4、是左行制右转不在地面绕弧形,直行在地面绕90弧度小弧形,四个同向拐弯“L”形隧道反时针方向拐弯组成一个“十”字形结构的四个同向拐弯“L”形隧道的组合结构;
如图4,四个隧道的整体结构:四个同向拐弯“L”形隧道1的出隧道段3都是反时针方向拐弯。其它结构同于实施例3。
四个隧道的起点和未端与地面连接位置:连接位置同于实施例3。
绕行道划分与行车的线路:四个进隧道段2的进隧道起点5与左行制地面支道的右转道和直行道连通,,四个出隧道段3都是反时针方向拐弯,右转弯道在出隧道段3弧形外侧,直行道在出隧道段3弧形内侧。直行车出隧道后在地面绕行90弧度到达该隧道对面的地面支道,实现直行目的。右转弯车不在地面绕弧形,直接到达该隧道右面的地面支道,实现右转弯目的。
实施例5、是右行制左转不在地面绕弧形,直行在地面绕90弧度小弧形,四个同向拐弯“L”形隧道顺时针方向拐弯组成一个“十”字形结构,“S”形出隧道段的四个同向拐弯“L”形隧道的组合结构;
如图2,四个隧道的整体结构:同于实施例2。
四个隧道的起点和未端与地面连接位置:连接位置同于实施例2。
绕行道划分与行车的线路:同于实施例2。
同向拐弯“L”形隧道1的出隧道段3为向“十”字形结构中心外凸的弧形和内凹的弧形组成的“S”形出隧道段3。“S”形出隧道段3增加了同向拐弯“L”形隧道1在最深位置开始转弯上行的隧道段转弯半径,还增加了出隧道段3与地面绕行道连接区段的转弯半径,增加了爬坡的长度,降低了坡度,使有“S”形出隧道段3的同向拐弯“L”形隧道1能适用于最宽直径为60米--80米的十字路口。使旧城市许多主干道十字路口最大圆形直径只有60米--80米的地方,也可使用这种技术方案,实现直行道和转大弯道无交叉占道畅通。即使旧城市干道较小十字路口交通畅通,车辆各行其道,无交叉占道堵车的问题。

Claims (6)

1.四个同向拐弯“L”形隧道的组合结构,包括四个同向拐弯“L”形隧道(1),每个同向拐弯“L”形隧道(1)都有进隧道段(2)和出隧道段(3),其特征在于:四个同向拐弯“L”形隧道(1)组成一个“十”字形结构,四个进隧道段(2)在“十”字形结构的离中心远端,四个出隧道段(3)在“十”字形结构的中心区域;以出隧道段(3)低位置到高位置作为旋转方向,四个同向拐弯“L”形隧道(1)的出隧道段(3)都是反时针方向拐弯或都是顺时针方向拐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四个同向拐弯“L”形隧道的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同向拐弯“L”形隧道(1)的出隧道段(3)为向“十”字形结构中心外凸的弧形隧道段或向内凹的弧形隧道段。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四个同向拐弯“L”形隧道的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同向拐弯“L”形隧道(1)的出隧道段(3)为向“十”字形结构中心外凸的弧形和内凹的弧形组成的“S”形隧道段。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四个同向拐弯“L”形隧道的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出隧道段(3)的出隧道未端(4)在接近另一个同向拐弯“L”形隧道(1)上方地面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四个同向拐弯“L”形隧道的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出隧道段(3)的出隧道未端(4)在另一个同向拐弯“L”形隧道(1)的隧道上方地面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四个同向拐弯“L”形隧道的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出隧道段(3)的出隧道未端(4)在跨过另一个同向拐弯“L”形隧道(1)上方地面的位置。
CN2010105064355A 2009-10-29 2010-09-28 四个同向拐弯“l”形隧道的组合结构 Pending CN10196778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105064355A CN101967784A (zh) 2009-10-29 2010-09-28 四个同向拐弯“l”形隧道的组合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9)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10216013.1 2009-10-29
CN200910216014.6 2009-10-29
CN200910216016.5 2009-10-29
CN200910216016 2009-10-29
CN200910216014 2009-10-29
CN200910216015 2009-10-29
CN200910216013 2009-10-29
CN200910216015.0 2009-10-29
CN2010105064355A CN101967784A (zh) 2009-10-29 2010-09-28 四个同向拐弯“l”形隧道的组合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967784A true CN101967784A (zh) 2011-02-09

Family

ID=43452738

Family Applications (5)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5064393A Withdrawn CN101962927A (zh) 2009-10-29 2010-09-28 四个同向拐弯“l”形拱桥的组合结构
CN2010105064355A Pending CN101967784A (zh) 2009-10-29 2010-09-28 四个同向拐弯“l”形隧道的组合结构
CN2010105064054A Pending CN101949119A (zh) 2009-10-29 2010-09-28 带有四个接环内缘坡形隧道的环形交通隧道
CN201010506429XA Withdrawn CN101949121A (zh) 2009-10-29 2010-09-28 带有四个接环内缘坡桥的环形立交桥
CN2010105064213A Withdrawn CN101949120A (zh) 2009-10-29 2010-09-28 带有四个接环内缘坡桥的环形沟槽车道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5064393A Withdrawn CN101962927A (zh) 2009-10-29 2010-09-28 四个同向拐弯“l”形拱桥的组合结构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5064054A Pending CN101949119A (zh) 2009-10-29 2010-09-28 带有四个接环内缘坡形隧道的环形交通隧道
CN201010506429XA Withdrawn CN101949121A (zh) 2009-10-29 2010-09-28 带有四个接环内缘坡桥的环形立交桥
CN2010105064213A Withdrawn CN101949120A (zh) 2009-10-29 2010-09-28 带有四个接环内缘坡桥的环形沟槽车道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5) CN101962927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152183A (zh) * 2021-04-13 2021-07-23 李益安 五岔路口二层立交桥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52587A (zh) * 2011-08-02 2012-02-15 汪恩林 城市交通快速立体车道
CN111794028A (zh) * 2019-09-27 2020-10-20 孙海鹰 交叉路口四方向通行立交桥及通行方法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25407A (zh) * 1998-07-31 1999-08-11 叶仰高 环岛上带直行车道和指挥灯的立交桥
CN1328189A (zh) * 2000-06-12 2001-12-26 赵兆 单向式立体交叉立交桥
US20040184879A1 (en) * 2003-03-17 2004-09-23 Winkler Gary E. Roadway system interchange
CN2692196Y (zh) * 2004-02-08 2005-04-13 王林 半自动立交桥构造
WO2006004384A1 (en) * 2004-07-02 2006-01-12 Stanislovas Buteliauskas Road junction
CN1776094A (zh) * 2005-11-30 2006-05-24 顾逸民 半潜式全互通人车分道立交桥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57704A (zh) * 2004-11-09 2005-08-24 肖大方 转盘式编织立交系统
CN1869336A (zh) * 2005-05-25 2006-11-29 贾连海 环织桥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25407A (zh) * 1998-07-31 1999-08-11 叶仰高 环岛上带直行车道和指挥灯的立交桥
CN1328189A (zh) * 2000-06-12 2001-12-26 赵兆 单向式立体交叉立交桥
US20040184879A1 (en) * 2003-03-17 2004-09-23 Winkler Gary E. Roadway system interchange
CN2692196Y (zh) * 2004-02-08 2005-04-13 王林 半自动立交桥构造
WO2006004384A1 (en) * 2004-07-02 2006-01-12 Stanislovas Buteliauskas Road junction
CN1776094A (zh) * 2005-11-30 2006-05-24 顾逸民 半潜式全互通人车分道立交桥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152183A (zh) * 2021-04-13 2021-07-23 李益安 五岔路口二层立交桥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962927A (zh) 2011-02-02
CN101949121A (zh) 2011-01-19
CN101949120A (zh) 2011-01-19
CN101949119A (zh) 2011-01-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234972A (zh) 左行制“y”字形分叉桥和分叉隧道的组合式交通设施
CN101967784A (zh) 四个同向拐弯“l”形隧道的组合结构
CN202265754U (zh) 右转在外侧的十字路口全畅通十字形组合桥
CN201648902U (zh) 十字路口四个同向拐弯的单桥或隧道的畅通组合结构
CN201605508U (zh) 右行制十字路口八个单桥组成的完全畅通组合结构
CN202265751U (zh) 左转和直行畅通的四个“卜”字形隧道的组合隧道
CN201605507U (zh) 左行制十字路口八个单桥组成的完全畅通组合结构
CN101864713A (zh) 右行制十字路口八个单桥组成的完全畅通组合结构
CN101864712A (zh) 十字路口直行和转大弯的单层环形隧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Open date: 2011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