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097183B - 用于将两个车辆部件相卡位的卡位配件 - Google Patents

用于将两个车辆部件相卡位的卡位配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097183B
CN103097183B CN201180014360.1A CN201180014360A CN103097183B CN 103097183 B CN103097183 B CN 103097183B CN 201180014360 A CN201180014360 A CN 201180014360A CN 103097183 B CN103097183 B CN 10309718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tting part
screens
induction element
supporting member
engaging pie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14360.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097183A (zh
Inventor
弗兰克·法斯本德
奥利佛·斯特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ose Fahrzeugteile SE and Co KG
Original Assignee
Brose Fahrzeugteile SE and Co K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rose Fahrzeugteile SE and Co KG filed Critical Brose Fahrzeugteile SE and Co KG
Publication of CN10309718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9718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09718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9718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 B60N2/2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back-rest being adjustable
    • B60N2/235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back-rest being adjustable by gear-pawl type mechanisms
    • B60N2/2356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back-rest being adjustable by gear-pawl type mechanisms with internal pawls
    • B60N2/236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back-rest being adjustable by gear-pawl type mechanisms with internal pawls linearly movab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 B60N2/2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back-rest being adjustab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 B60N2/2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back-rest being adjustable
    • B60N2/235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back-rest being adjustable by gear-pawl type mechanism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 B60N2/2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back-rest being adjustable
    • B60N2/235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back-rest being adjustable by gear-pawl type mechanisms
    • B60N2/2356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back-rest being adjustable by gear-pawl type mechanisms with internal pawl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03/00Joints and connections
    • Y10T403/32Articulated members
    • Y10T403/32254Lockable at fixed position
    • Y10T403/32262At selected angl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03/00Joints and connections
    • Y10T403/32Articulated members
    • Y10T403/32254Lockable at fixed position
    • Y10T403/32262At selected angle
    • Y10T403/32319At selected angle including pivot stud
    • Y10T403/32327At selected angle including pivot stud including radially spaced detent or latch component
    • Y10T403/32361Engaging recess in radial fac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airs For Special Purposes, Such As Reclining Chairs (AREA)
  • Lock And Its Accessories (AREA)
  • Connection Of Plates (AREA)
  • Mechanical Control Devices (AREA)
  • Pivots And Pivotal Connectio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将两个车辆部件相卡位的卡位配件,其具有:第一配件部分;绕转动轴线相对于第一配件部分可转动地布置的第二配件部分以及至少一个可推移地布置在第一配件部分上的锁止闩。在此情况下,锁止闩被构成和设置用于:为使第一配件部分和第二配件部分卡位而与第二配件部分的啮合部相嵌接,以及为松开卡位而与第二配件部分的啮合部脱开嵌接。在此,还设置有至少一个布置在第一配件部分(2)上的用于引导至少一个锁止闩(25)的引导元件(21、22)以及至少一个布置在第一配件部分(2)上的有别于至少一个引导元件(21、22)的支承元件(26),支承元件(26)为将第一配件部分(2)支承在第二配件部分(3)上而与第二配件部分(3)滑动式地共同作用。至少一个引导元件(21、22)和至少一个支承元件(26)构造为抬高的、在转动轴线(A)的方向上沿轴向从第一配件部分(2)的基体(20)突起的段,其中,至少一个引导元件(21、22)相比至少一个支承元件(26)在基体(20)上具有不同的高度(X)。按照这种方式,提供一种即便在简单和成本低廉制造的情况下仍可以可靠吸收事故引起的负荷的卡位配件。

Description

用于将两个车辆部件相卡位的卡位配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按权利要求1前序部分所述用于使两个车辆部件卡位的卡位配件。
背景技术
这种类型的卡位配件具有:第一配件部分、绕转动轴线相对于第一配件部分可转动地布置的第二配件部分以及至少一个可推移地布置在第一配件部分上的锁止闩。锁止闩被构成和设置用于为将第一配件部分和第二配件部分卡位而与第二配件部分的啮合部相嵌接,并且通过嵌接,将第一配件部分相对于第二配件部分抗相对转动地保持。为松开卡位,至少一个锁止闩与第二配件部分的啮合部脱开嵌接,从而第一配件部分和第二配件部分可以彼此相对转动。
这种卡位配件例如在车辆的座椅移调件中使用,例如用在靠背的倾斜度移调件中,其中,卡位配件在卡位状态下,将靠背相对于车辆座椅的座位部分加以保持,并且为移调靠背松开,从而靠背可以相对于座位部分枢转。
由DE 19904300C1所公开的卡位配件具有两个可推移地布置在第一配件部分上的各自带啮合部的锁止闩,所述锁止闩与相对于第一配件部分可转动地支承的第二配件部分的啮合部产生嵌接。通过沿轴向从第一配件部分突起的凸出部一方面将两个锁止闩在第一配件部分上引导,以及另一方面第一配件部分支承在第二配件部分的留空部内。
这种类型的卡位配件将两个车辆部件以如下方式彼此保持在位置上,即:布置在第一配件部分上的一个或多个锁止闩与第二配件部分嵌接,从而使第一配件部分相对于第二配件部分卡位,并且与第一配件部分连接的车辆部件对与第二配件部分连接的车辆部件止动。在这种类型的卡位配件中,基本要求是:卡位配件在由于事故出现大负荷的情况下也必须可靠保持这些车辆部件,以避免一个车辆部件相对于另一车辆部件突然的而且冲击式的移位,并且排除由此带来的受伤危险。
发明内容
本发明基于如下任务,即:提供一种卡位配件,该卡位配件在简单和成本低廉制造的情况下仍可以可靠吸收由事故产生的负荷。
该任务通过具有权利要求1特征的主题得以实现。
在此,设置为:
-至少一个布置在第一配件部分上的用于引导至少一个锁止闩的引导元件,以及
-至少一个布置在第一配件部分上的有别于至少一个引导元件的支承元件,支承元件为将第一配件部分支承在第二配件部分上而与第二配件部分滑动式地共同作用。
至少一个引导元件和至少一个支承元件构造为抬高的、在轴线方向上沿轴向从第一配件部分的基体突起的段,其中,至少一个引导元件相比至少一个支承元件在基体上具有不同的高度。
本发明由如下设想出发,即:在第一配件部分上一方面设置有用于可推移地引导一个或多个锁止闩的一个或多个引导元件,以及另一方面设置有用于将第一配件部分支承在第二配件部分上的一个或多个支承元件。引导元件和支承元件彼此不同:引导元件用于引导锁止闩,但不用于支承第一配件部分;支承元件相对照地用于将第一配件部分支承在第二配件部分上,但不用于引导锁止闩。
在此,至少一个支承元件和至少一个引导元件构造作为抬高的、沿轴向在转动轴线的方向上从第一配件部分的基体突起的分开的段。按照这种方式,第一配件部分在第二配件部分上的支承以及一个或多个锁止闩在第一配件部分上的引导在功能上是分开。通过这种功能上的分开,不同的元件—即一方面的至少一个引导元件和另一方面的至少一个支承元件可以不同地构成,并且特别是在第一配件部分的基体上分派有不同的高度。因此,相应元件的高度可以一方面与锁止闩引导时的强度要求相配合,并且另一方面与第一配件部分在第二配件部分上支承时的强度要求相配合,以便能以适当的方式吸收负载情况下的力。
具有优点的是,至少一个引导元件相比至少一个支承元件在基体上具有更小的高度。如果至少一个引导元件和至少一个支承元件构造为沿轴向加工到基体中的压凹部(Durchstellung)(例如通过使用冲头对基体加以改型),那么按照这种方式可以达到的是:引导元件相比支承元件与基体具有更大的所谓剩余连接,也就是说,基于更小的高度,相比对于支承元件而言,引导元件与基体的(材料)连接更坚固而且强度更大。
在此情况下,背景是,为制造用于构成引导元件或支承元件的压凹部,冲头从一侧接合到平面式的而且呈板状延伸的基体上并且以造型的方式推入基体内,以便在基体的另一面上加以造型,也就是压出,换句话说是“压凹”出引导元件或支承元件。这样加工出的抬高的段的高度越低,则与基体尚存在的连接(所谓的“剩余连接”)越强。
通过在这里引导元件相比支承元件具有更小的高度,引导元件具有更大的剩余连接,由此,在碰撞情况下,引导元件通过作用于锁止闩的力承受特别强负荷,吸收更大的力,而引导元件不被受剪断裂。
通过至少一个引导元件和至少一个支承元件在功能上分开地构造为基体的单独的抬高的段,引导元件和支承元件能以不同的高度构成。按照这种方式,用于吸收作用力的较小高度的引导元件和用于将第一配件部分具有优点地大平面地支承在第二配件部分上的较大高度的支承元件可以具备有利的单位面积压力。
为将第一配件部分支承在第二配件部分上,第一配件部分具有一个或多个为进行支承而滑动式地贴靠在第二配件部分上的轴承元件。在此,第二配件部分的啮合部例如可以作为在环形段上环绕式的内啮合部构造在第二配件部分的留空部内,其中,设置在第一配件部分上的凸入留空部内的轴承元件为滑动式的支承而贴靠在第二配件部分的啮合部上。至少一个支承元件为此通过用于将第一配件部分可转动地支承在第二配件部分上的弯曲的支承段与第二配件部分的啮合部滑动式地共同作用,其中,基体上至少一个支承元件的高度相应于支承段的高度。通过支承段构成为具有比较大的高度,借助该轴承元件在第二配件部分的内啮合部上的具有优点的径向引导以对于第二配件部分的内啮合部产生比较小的单位面积压力来实现。
在一种具有优点的构成中,在至少一个固定地布置在第一配件部分上的引导元件上设置有附加的啮合部,该啮合部在卡位配件的正常工作中以及在此时起作用的正常的负荷力下对卡位配件的工作没有影响,但在由于事故出现大负荷的情况下却与第二配件部分上的啮合部产生嵌接,并且因此使第一配件部分与第二配件部分产生附加的卡位。通过附加卡位,第一配件部分在事故时也安全可靠地相对于第二配件部分保持在位置上,从而第一配件部分不能或至少不能轻易地相对于第二配件部分进行突然的冲击式移调。
由此,在事故引起的负荷下,第一配件部分附加于通过至少一个锁止闩的锁定地借助构造在至少一个引导元件上的啮合部与第二配件部分卡位,从而在至少一个锁止闩与第二配件部分的嵌接例如由于锁止闩变形或断裂而解除时,卡位配件的卡位并不解除。通过设置有一方面用于引导锁止闩以及另一方面用于支承第一配件部分的在功能上不同的、在第一配件部分上分开构成的元件,因此在发生事故时,通过卡位配件即便在发生事故出现负荷下仍可靠地卡位而提高安全性。此外,通过设置有不同的元件可以简化第一配件部分的加工。
至少一个锁止闩通过至少一个布置在第一配件部分上的引导元件相对于转动轴线沿径向可推移地在第一配件部分上引导。例如,每个锁止闩可以通过两个引导元件可推移地布置在第一配件部分上,其中,引导元件具有沿径向走向的引导段,锁止闩沿该引导段滑动引导。每个引导元件构成了固定布置在第一配件部分上的段,在该段上可以分别布置有啮合部,在事故引起的卡位配件的负荷情况下,该啮合部与第二配件部分上的啮合部为产生附加的卡位可以发生嵌接。
至少一个引导元件和/或至少一个支承元件优选可以至少部段式地以如下方式变形,即:在事故引起的负荷情况下,至少一个引导元件上的啮合部与第二配件部分上的啮合部产生嵌接。通过一个或多个引导元件和/或一个或多个支承元件在出现事故引起的负荷情况下发生变形,一个或多个引导元件的啮合部与第二配件部分的啮合部发生嵌接,并且因此第一配件部分附加地与第二配件部分相卡位。在此,引导元件的变形例如当锁止闩在第一配件部分上斜置时,基于在周边上、也就是以绕转动轴线旋转的方式作用于锁止闩的负荷下出现。相对照地支承元件的变形优选由相对于转动轴线沿径向起作用的负荷而产生。
例如由金属构成的引导元件和/或支承元件的变形可以弹性或塑性地进行,其中,在第一种情况下,附加的卡位以无损坏的方式进行,并且在第二种情况下以有损坏的方式进行。
引导元件上的啮合部具有优点地构造在朝向第二配件部分的啮合部的、相应于第二配件部分啮合部的曲率弯曲的段上,并且在卡位配件的工作状态下与第二配件部分的啮合部隔开间距,从而在卡位配件正常工作时,引导元件的啮合部不与第二卡位配件的啮合部嵌接。由此,在正常工作状态下,通过松开一个或多个锁止闩与第二配件部分啮合部的嵌接,而解除第一配件部分与第二配件部分的卡位,从而第一配件部分可以相对于第二配件部分相对转动。相对照地,在事故引起负荷下,一个或多个引导元件利用其啮合部与第二配件部分的啮合部相嵌接,并且因此使卡位配件附加卡位,从而在事故引起负荷的情况下,卡位配件的卡位并不能被轻易地解除。
支承元件和引导元件可以这样布置在第一配件部分上,即:在周边上在两个引导元件之间设置有一个支承元件。因此,在周向上形成引导元件、支承元件、引导元件、锁止闩、引导元件、支承元件、引导元件等彼此跟随的布置方案。
在一种具体的构成中,在第一配件部分上,三个以120°彼此错开地布置的锁止闩通过各自两个引导元件相对于转动轴线沿径向可推移地支承。因此,设置有总计六个引导元件,这六个引导元件在朝向第二配件部分的各自一个啮合部上承载有啮合部。此外,在第一配件部分上设置有三个同样以120°彼此错开的支承元件,支承元件在卡位配件的正常工作中将第一配件部分支承在第二配件部分上。在此,支承元件能以60°相对于锁止闩错开,从而支承元件沿周向与锁止闩规则地隔开间距。
附图说明
下面借助附图所示的实施例对基于本发明的思路进行详细说明。
其中:
图1示出卡位配件的透视局部剖面图;
图2示出卡位配件的第一配件部分连同布置于其上的引导元件和支承元件一种实施方式的透视图;
图3示出卡位配件的第一配件部分连同布置于其上的引导元件和支承元件一种实施方式的透视图;
图4示出图3的第一配件部分连同不同高度的支承元件和引导元件的侧视图;
图5示出支承在卡位配件的第二配件部分上的依照图2的第一配件部分的示意剖面图;以及
图6A、6B示出在事故引起的负荷下依照图5布置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以部分剖面的透视图示出卡位配件1的一种实施方式,该卡位配件1例如可以在座椅移调件中用于调整车辆座椅靠背的倾斜度。在此,结构相同的卡位配件1在靠背的两侧在轴向上沿靠背的枢转轴线彼此错开地布置,并且通过沿转动轴线A延伸的驱动轴相互连接。卡位配件1用于使靠背相对于车辆座椅的座位部件卡位,并且将靠背相对于座位部件保持在位置上。通过操作杆,可以对将卡位配件1相互连接的驱动轴加以操作,由此松开卡位配件1的卡位并且移调靠背。
图1所示的卡位配件1具有第一配件部分2,第一配件部分2通过夹紧式布置在第一配件部分2上的保持环5而可以绕转动轴线A枢转地与第二配件部分3连接。在用于靠背卡位的情况下,第一配件部分2例如与座位部件连接,并且第二配件部分3与靠背连接,其中,靠背与座位部件之间的枢转轴线相当于卡位配件1的转动轴线A。
为进行卡位,在第一配件部分2上布置有三个绕转动轴线A以120°彼此错开的锁止闩25,锁止闩25通过引导元件21’、22’以在径向移调方向V上可推移的方式支承在第一配件部分2上,并且为使卡位配件1卡位,可以通过外啮合部250与第二配件部分3的作为内啮合部构成在环形段33上的啮合部31产生嵌接。
在图1所示的状态下,锁止闩25处于已沿径向向外推移的位置上,在该位置上锁止闩利用其啮合部250嵌接到第二配件部分3的啮合部31中。在这种状态下,卡位配件1卡位,从而第一配件部分2不能相对于第二配件部分3枢转。
在依照图1的实施方式中,沿径向引导锁止闩25的引导元件21’、22’作为抬高的、从盘形基体20朝向第二配件部分3的方向突起的段来构成,并且一方面用于沿径向引导锁止闩25以及另一方面用于将第一配件部分2支承在第二配件部分3上。为此引导元件21’、22’以其外部段211’、221’滑动式地贴靠在第二配件部分3的构造为内啮合部的啮合部31上,从而第一配件部分2可以绕转动轴线A相对于第二配件部分3枢转。
卡位配件1的卡位通过锁止闩25产生,该锁止闩25在卡位状态下通过啮合部250与第二配件部分3的啮合部31保持嵌接。在这种情况下,用于使卡位配件1卡位或松开卡位而对锁止闩25的操作通过布置在第一配件部分2与第二配件部分3之间的传动元件4来进行,该传动元件4呈盘形地构成,并且具有中心容纳开口42,用于容纳在留空部27、32处贯穿配件部分2、3的驱动轴。
在驱动元件4上构成有绕转动轴线A以120°彼此错开的结构相同的滑槽41,锁止闩25的各自一个操作元件251嵌入该滑槽41内。操作元件251各自贴靠在滑槽41的外滑槽段410上,并且当驱动元件4绕转动轴线A相对转动时沿外滑槽段410滑动。
此外,在驱动元件4上在背侧布置有抬高的突起构成的操作盘,该操作盘在其外周边上构成引导段430,引导段430通过分别构造在锁止闩25的下端上的凸块252而与支承在第一配件部分2上的锁止闩25接触。
在卡位状态下,其中,锁止闩25沿径向向外推移并且通过其啮合部250与第二配件部分3的啮合部31嵌接,从而第一配件部分2不能相对于第二配件部分3枢转,则锁止闩25的操作元件251分别与外滑槽段410的径向向外错开的段发生靠置,并且同时锁止闩25的凸块252各自贴靠在引导元件430同样径向向外错开的段上。由此,通过驱动元件4,锁止闩25与第二配件部分3的啮合部31保持嵌接。
为操作锁止闩25,将驱动元件4绕转动轴线A在图1的视图中逆时针方向地枢转。在此,每个锁止闩25的操作元件251沿各所分配的滑槽41的外滑槽段410滑动,并且构造在锁止闩25下端上的凸块252沿引导段430滑动直至操作元件251与外滑槽段410的径向向内错开的段发生靠置,并且凸块252与引导段430的径向向内错开的段发生靠置,并且由此使锁止闩25被径向向内推移。在这种解锁的状态下,锁止闩25于是不再与第二配件部分3的啮合部31嵌接,从而第一配件部分2与第二配件部分3解锁,并且可以绕转动轴线A相对于第二配件部分3枢转。
如图1所示,在第一配件部分2上,弹簧元件24布置在容纳处23内,并且通过保持元件230保持在第一配件部分2上。弹簧元件24将驱动元件4相对于第一配件部分朝依据图1的卡位状态方向预紧,从而卡位配件1在驱动元件4不被操作的情况下,将锁止闩25保持在卡位的位置上,并且将第一配件部分2相对于第二配件部分3锁定。
图2以透视图示出第一配件部分2的一种实施方式,其中,设置有用于引导各一个锁止闩25(图2中未示出)的引导元件21、22以及与引导元件21、22分开构成的支承元件26。除了第一配件部分2的构成外,使用这种修改的第一配件部分2的卡位配件1的结构和功能与图1所示和前面描述的卡位配件1相应。
引导元件21、22构成各自成对彼此平行走向的锁止闩引导段210、220,锁止闩25在锁止闩引导段210、220之间进行引导。第一配件部分2构成用于容纳总计三个锁止闩25,从而第一配件部分2总计具有六个引导元件21、22。
引导元件21、22作为抬高的、在轴向上突起的段构造在第一配件部分2的盘形基体20上。三个支承元件26在空间上是分开而且设置为单独的抬高的段,三个支承元件26以120°彼此错开,并且具有各一个外部的弯曲支承段260,支承段260在卡位配件1的装配情况下(参见图1)滑动式地贴靠在第二配件部分3的啮合部31上。通过支承段26,第一配件部分2绕转动轴线A相对于第二配件部分3可枢转地支承,并且当锁止闩25不与第二配件部分3的啮合部31嵌接的情况下,可以相对于第二配件部分3枢转。
支承元件26彼此以120°错开以及相对于各自相邻的锁止闩25以60°错开,并且因此规则地在周向上绕转动轴线A隔开间距地布置在第一配件部分2上。
从图2同样可以看出构造在支承元件26和引导元件21、22的区域内的容纳处23,其用于用来预紧驱动元件4的弹簧元件24。
正如图3和4所示,构造为压凹部的支承元件26和引导元件21、22在基体20上具有不同的高度X、Y。在这种情况下,支承元件26具有比较大的高度Y,而引导元件21、22则具有比较小的高度X,并且因此轴向上自基体20不那么远地朝第二配件部分3的方向突起。
构成支承元件26和引导元件21、22的抬高的段通过改型来形成。为制造这种抬高的段,例如将呈冲头形式的工具压入基体20内,以便抬高的段加工到基体20内。
通过引导元件21、22的高度X小于支承元件26的高度Y,由于引导元件21、22与基体20在较小的高度下更大的剩余连接,使引导元件21、22与基体20的连接比支承元件26的连接更加牢固。按照这种方式,引导元件21、22可以安全可靠地吸收碰撞时在周向上(也就是绕转动轴线A)作用于锁止闩25的力,而引导元件21、22不受剪断裂。
同时,在支承元件26上各自提供的支承段260具有大的高度Y,从而通过支承段260提供具有相对较大支承面积(与支承段260的面积相应)的具有优点的径向支承和与第二配件部分3的内啮合部31相应较小的单位面积压力。因为支承元件26在碰撞情况下承受的负荷小于引导元件21、22,所以小的剩余连接由于大高度Y的压凹部而对于支承元件26够用了。
不言而喻,同样可行的是,各个支承元件26分别各自不同的高度构造和/或各个引导元件21、22分别以不同的高度构造。
正如从图4所看到的那样,在基体20的背侧布置有用于将第一配件部分2与座椅框架连接的固定元件28。
正如从图2和4所看到的那样,在引导元件21、22的外部段上分别构成有啮合部211、221,啮合部211、221朝向第二配件部分3的啮合部31,但在卡位配件1的正常工作状态下,不与第二配件部分3的啮合部31嵌接。正如前面所描述的那样,卡位配件1在正常工作下的锁定仅通过锁止闩25进行,锁止闩25为使卡位配件1锁定与第二配件部分3的啮合部31嵌接或为松开卡位与啮合部31脱开嵌接。
图5和图6A、6B示出处于第二配件部分3上的依照图2的第一配件部分2。图5在这里示出正常工作状态,而图6A和6B则示出例如事故引起的负荷这种出现大负荷的状态,并且因此造成的第一配件部分2与第二配件部分3沿推移方向S的相对运动。图6B放大示出图6A的截段B。
在如图5所示的正常工作时,第一配件部分2通过支承元件26滑动式地支承在第二配件部分3的构造为内啮合部的啮合部31上。在这种状态下,引导元件21、22的啮合部211、221不与第二配件部分3的啮合部31嵌接,这是由于啮合部211、221相对于支承段260沿径向向内错开,并且具有绕转动轴线A小于支承段260(半径R1)的半径R2,从而第一配件部分2在锁止闩25与第二配件部分3的啮合部31分开时,可以相对于第二配件部分3枢转。
但如果特别是由于事故引起的负荷以及与此同时出现大的力,由于图6A和6B下面所示的支承元件26发生变形,而导致第二配件部分3与第一配件部分2沿推移方向S相对运动时,那么包括下支承元件26的引导元件21、22的啮合部210、220与第二配件部分3的啮合部31产生嵌接,从而通过引导元件21、22产生第一配件部分2相对于第二配件部分3的附加卡位。这一点导致在事故时出现大的力情况下,卡位配件1也可靠卡位和配件部分2、3彼此不能发生或至少不能轻易地发生突然冲击式移调。
支承元件26优选这样构成以及设定尺寸,即:支承元件26在事故时以有针对性的方式变形,并且这样可以使一个或多个引导元件21、22与第二配件部分3的啮合部31嵌接。为此,支承元件26的高度Y(参见图4)有针对性地为调整所要求的剩余连接以及由此形成连接强度进行选择。
引导元件21、22此外可以这样构成,使引导元件21、22与第二配件部分3的啮合部31嵌接,但同时布置在第一配件部分2相对侧上的锁止闩25(在图6A上部)尽可能不与第二配件部分3的啮合部31脱开嵌接。为此,引导元件21、22距啮合部31的距离小于使锁止闩25与第二配件部分3的啮合部31脱开嵌接所需的行程段。
在(可能附加)力在周向上作用的、事故引起的其他负荷下,引导元件21、22由于锁止闩25斜置而也可以至少部段式地变形。变形的可能性在需要时也可以通过选择引导元件21、22的高度X以及由此产生的剩余连接来预先规定,其中,引导元件21、22的高度X选择得小于支承元件26的高度Y,以防止在碰撞情况下在周向上作用有大的力时,引导元件21、22受剪断裂。
基于本发明的设想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上。特别是本发明也可以用在具有多于或少于三个的锁止闩(例如两个或四个锁止闩)的卡位配件上。此外,所述类型的卡位配件也可以用在不同于座椅倾斜度移调的移调装置上。
附图标记列表
1                       卡位配件
2                       第一配件部分
20                      基体
21、22、21’、22’      引导元件
210、220                闩引导段
211、221                啮合部
211’、221’            段
23                      容纳处
230                     保持元件
24                      弹簧元件
25                      锁止闩
250                     啮合部
251                     操作元件
252                     凸块
26                      支承元件
260                     支承段
27                      留空部
28        固定元件
3         第二配件部分
31        啮合部
32        留空部
33        环形段
4         驱动元件
41        滑槽
410       外滑槽段
42        容纳开口
430       引导段
5         保持环
A         转动轴线
B         截段
R1、R2    半径
S         推移方向
V         移调方向
X、Y      高度

Claims (10)

1.用于将两个车辆部件相卡位的卡位配件,所述卡位配件具有:
-第一配件部分,
-绕转动轴线相对于所述第一配件部分能转动地布置的第二配件部分,以及
-能推移地布置在所述第一配件部分上的至少一个锁止闩,所述锁止闩被构成和设置用于:为使所述第一配件部分和所述第二配件部分卡位而与所述第二配件部分的啮合部嵌接,以及为松开卡位而与所述第二配件部分的啮合部脱开嵌接,
其特征在于
-布置在所述第一配件部分(2)上的用于引导所述至少一个锁止闩(25)的至少一个引导元件(21、22)以及
-布置在所述第一配件部分(2)上的有别于所述至少一个引导元件(21、22)的至少一个支承元件(26),所述至少一个支承元件(26)为将所述第一配件部分(2)支承在所述第二配件部分(3)上而与所述第二配件部分(3)滑动式地共同作用,
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引导元件(21、22)和所述至少一个支承元件(26)构造为抬高的、在所述转动轴线(A)的方向上沿轴向从所述第一配件部分(2)的基体(20)突起的段,并且在此,所述至少一个引导元件(21、22)相比所述至少一个支承元件(26)在所述基体(20)上具有不同的高度(X),所述至少一个支承元件(26)通过用于将所述第一配件部分(2)能转动地支承在所述第二配件部分(3)上的弯曲支承段(260)与所述第二配件部分(3)的啮合部(31)滑动式地共同作用,所述至少一个支承元件(26)在所述基体(20)上的高度(Y)相应于所述弯曲支承段(260)的高度。
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卡位配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引导元件(21、22)相比所述至少一个支承元件(26)在所述基体(20)上具有更小的高度(X)。
3.按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卡位配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引导元件(21、22)和所述至少一个支承元件(26)构造为在所述基体(20)上沿轴向加工出的压凹部。
4.按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卡位配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配件部分(3)的啮合部(31)构造为在所述第二配件部分(3)的环形段(33)上环绕式的内啮合部。
5.按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卡位配件,其特征在于,啮合部(211、221)构造和设置在所述至少一个引导元件(21、22)上,在事故引起的负荷情况下与所述第二配件部分(3)的啮合部(31)产生嵌接。
6.按权利要求5所述的卡位配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引导元件(21、22)和/或所述至少一个支承元件(26)能至少部段式地以如下方式变形,即:在事故引起的负荷情况下,使在所述至少一个引导元件(21、22)上的啮合部(211、221)与所述第二配件部分(3)上的啮合部(31)产生嵌接。
7.按权利要求5所述的卡位配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引导元件(21、22)的啮合部(211、221)构造在所述至少一个引导元件(21、22)的朝向所述第二配件部分(3)的啮合部(31)的、弯曲的段上,并且在所述卡位配件(1)的工作状态下与所述第二配件部分(3)的啮合部(31)隔开间距。
8.按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卡位配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配件部分(2)上,在周边上在两个引导元件(21、22)之间布置有各一个支承元件(26)。
9.按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卡位配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配件部分(2)上布置有:
-三个以120°彼此错开的支承元件(26),
-六个引导元件(21、22),以及
-三个以120°彼此错开的锁止闩(25),
其中,所述锁止闩(25)通过各两个引导元件(21、22)径向相对于所述转动轴线(A)能推移地在所述第一配件部分(2)上引导。
10.按权利要求9所述的卡位配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元件(26)各自以60°相对于相邻的锁止闩(25)错开地布置。
CN201180014360.1A 2010-03-15 2011-03-10 用于将两个车辆部件相卡位的卡位配件 Active CN10309718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02010002868.1 2010-03-15
DE102010002868.1A DE102010002868B4 (de) 2010-03-15 2010-03-15 Rastbeschlag zum Verrasten zweier Fahrzeugteile
PCT/DE2011/000244 WO2011113416A2 (de) 2010-03-15 2011-03-10 Rastbeschlag zum verrasten zweier fahrzeugteile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097183A CN103097183A (zh) 2013-05-08
CN103097183B true CN103097183B (zh) 2015-09-09

Family

ID=444861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14360.1A Active CN103097183B (zh) 2010-03-15 2011-03-10 用于将两个车辆部件相卡位的卡位配件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061608B2 (zh)
KR (1) KR101361742B1 (zh)
CN (1) CN103097183B (zh)
DE (1) DE102010002868B4 (zh)
WO (1) WO2011113416A2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327956B1 (ko) * 2012-03-06 2013-11-13 현대다이모스(주) 차량 시트용 리클라이닝 장치
DE102012106724A1 (de) * 2012-07-24 2014-01-30 Brose Fahrzeugteile Gmbh & Co. Kommanditgesellschaft, Coburg Rastbeschlag zum Verrasten zweier Fahrzeugteile
DE102014222642B4 (de) 2014-09-25 2017-12-28 Adient Luxembourg Holding S.à.r.l. Verstellvorrichtung für ein kraftfahrzeug und fahrzeugsitz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64655A (zh) * 1999-02-25 2000-08-30 贝特朗-富尔设备公司 车辆座椅转动机构及装有该机构的座椅
EP1066170B1 (de) * 1999-01-28 2004-11-10 KEIPER GmbH & Co. KG Rastbeschlag für fahrzeugsitz
CN1785710A (zh) * 2004-12-10 2006-06-14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车用座椅后靠装置
CN101277842A (zh) * 2005-09-30 2008-10-01 凯波有限责任两合公司 用于车座的配件
WO2009036930A2 (de) * 2007-09-14 2009-03-26 Brose Fahrzeugteile Gmbh & Co. Kg, Coburg Rastbeschlag und mit rastbeschlag ausgestatteter fahrzeugsitz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103178B2 (ja) * 1998-06-22 2008-06-18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JP3755858B2 (ja) 1998-09-28 2006-03-15 株式会社今仙電機製作所 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DE10065983B4 (de) * 1999-02-25 2006-09-28 Faurecia Sièges d'Automobile S.A. Gelenkmechanismus für Fahrzeugsitz und mit einem solchen Mechanismus ausgestatteter Sitz
JP2000270950A (ja) * 1999-03-23 2000-10-03 Shiroki Corp 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JP3815537B2 (ja) 1999-12-03 2006-08-30 株式会社今仙電機製作所 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FR2806982B1 (fr) * 2000-03-30 2002-06-14 Faurecia Sieges Automobile Mecanisme d'articulation pour siege de vehicule et siege equipe d'un tel mecanisme
FR2815587B1 (fr) * 2000-10-19 2003-02-07 Faurecia Sieges Automobile Mecanisme d'articulation pour siege de vehicule, et siege comportant un tel mecanisme
JP3964639B2 (ja) 2001-08-24 2007-08-22 シロキ工業株式会社 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US7380882B2 (en) * 2005-08-22 2008-06-03 Delta Kogyo Co., Ltd. Recliner adjuster
CN101378678B (zh) 2006-02-16 2010-06-02 株式会社今仙电机制作所 斜靠装置
DE202008003706U1 (de) * 2008-03-15 2009-07-30 Brose Fahrzeugteile Gmbh & Co. Kommanditgesellschaft, Coburg Beschlag
DE102008018624B3 (de) * 2008-04-11 2009-10-01 Brose Fahrzeugteile Gmbh & Co. Kommanditgesellschaft, Coburg Beschlag
EP2291298B1 (de) * 2008-05-16 2015-03-11 Brose Fahrzeugteile GmbH & Co. KG, Coburg Beschlaganordnung für einen sitz, insbesondere fahrzeugsitz sowie verfahren zur montage einer solchen beschlaganordnung
DE102008061147A1 (de) * 2008-12-09 2010-06-10 Brose Fahrzeugteile Gmbh & Co. Kommanditgesellschaft, Coburg Rastbeschlag zum Verrasten zweier Fahrzeugteile
DE102009022778A1 (de) * 2009-05-20 2010-11-25 Brose Fahrzeugteile Gmbh & Co. Kommanditgesellschaft, Coburg Rastbeschlag zum Verrasten zweier Fahrzeugteile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066170B1 (de) * 1999-01-28 2004-11-10 KEIPER GmbH & Co. KG Rastbeschlag für fahrzeugsitz
CN1264655A (zh) * 1999-02-25 2000-08-30 贝特朗-富尔设备公司 车辆座椅转动机构及装有该机构的座椅
CN1785710A (zh) * 2004-12-10 2006-06-14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车用座椅后靠装置
CN101277842A (zh) * 2005-09-30 2008-10-01 凯波有限责任两合公司 用于车座的配件
WO2009036930A2 (de) * 2007-09-14 2009-03-26 Brose Fahrzeugteile Gmbh & Co. Kg, Coburg Rastbeschlag und mit rastbeschlag ausgestatteter fahrzeugsitz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1113416A3 (de) 2013-03-07
US9061608B2 (en) 2015-06-23
DE102010002868A1 (de) 2011-09-15
CN103097183A (zh) 2013-05-08
WO2011113416A2 (de) 2011-09-22
KR20120133388A (ko) 2012-12-10
KR101361742B1 (ko) 2014-02-12
US20130051899A1 (en) 2013-02-28
DE102010002868B4 (de) 2023-07-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694569B2 (ja) 車両シート用継手
CN102470785B (zh) 用于车辆座位的配件
CN1715098B (zh) 车辆座椅装置
CN103097183B (zh) 用于将两个车辆部件相卡位的卡位配件
EP2288512B1 (de) Beschlag für einen fahrzeugsitz
US9682639B2 (en) Reclining apparatus for vehicle seat
CN103702863B (zh) 制造承载组件的方法及车辆座椅的具有承载组件的装配件
JP2006506114A (ja) 車両座席用の取り付け具
DE102011118090B4 (de) Lenkradeinheit
JP2009541108A (ja) シート部分とアンチサブマリン拘束装置とを備えた車両シート、拘束装置および製造方法
CN101927711A (zh) 具有闭锁配件和自由转动机构的组件
DE102005054490A1 (de) Beschlag für einen Fahrzeugsitz
DE102015008455A1 (de) Aufblasbarer Gassack zum Schutz einer Person, Gassackmodul, Fahrzeuginsassenrückhaltesystem mit einem solchen Gassack und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eines aufblasbaren Gassacks
CN109923023B (zh) 转向柱组件
WO2017163079A1 (en) A steering column assembly
EP1747967A2 (en) Detent device and vehicle steering column incorporating same
CN101554850B (zh) 有靠背的汽车座椅和有这种汽车座椅的座席装置
CN102245427B (zh) 用于锁止两个车辆部件的止动配件
US7770975B2 (en) Locking device
EP2647448B1 (en) Roller hemming device
US5458352A (en) Combined vehicle suspension and wheel bearing with improved manufacture
JP6710984B2 (ja) ステアリングホイールの位置調節装置
DE102014011232B4 (de) Türspiegel-Befestigungskonstruktion
EP1889755B1 (en) Retaining system for a separation element between the passenger compartment and the luggage compartment of a vehicle
CN104769337B (zh) 机动车辆变速器的换挡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