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096726B - 茶类饮料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茶类饮料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096726B
CN103096726B CN201180043634.XA CN201180043634A CN103096726B CN 103096726 B CN103096726 B CN 103096726B CN 201180043634 A CN201180043634 A CN 201180043634A CN 103096726 B CN103096726 B CN 10309672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techin
tea
extract
based beverages
caffe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43634.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096726A (zh
Inventor
小林靖幸
山西康弘
本间裕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ntory Holding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ntory Holding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015833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2019708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015833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676166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Suntory Holdings Ltd filed Critical Suntory Holding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09672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9672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09672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9672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23FOODS OR FOODSTUFFS; TREATMENT THEREOF, NOT COVERED BY OTHER CLASSES
    • A23FCOFFEE; TEA; THEIR SUBSTITUTES; MANUFACTURE, PREPARATION, OR INFUSION THEREOF
    • A23F3/00Tea; Tea substitutes; Preparations thereof
    • A23F3/16Tea extraction; Tea extracts; Treating tea extract; Making instant tea
    • A23F3/163Liquid or semi-liquid tea extract preparations, e.g. gels, liquid extracts in solid capsul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Dispersion Chemistr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Tea And Coffe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如下可饮性得到提高的容器装茶类饮料:该容器装茶类饮料含有(A)非聚合儿茶素、(B)聚合儿茶素及(C)咖啡因,它们的含有重量在每100mL容器灌装的饮料中为(Ⅰ)(A)+(B)=10~50mg、(Ⅱ)(C)=6.5~29mg,(A)非聚合儿茶素包含(A1)酯型儿茶素,(A1)酯型儿茶素的含有比例为(Ⅲ)(C)/((A1)+(B))=0.5~1.3。

Description

茶类饮料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可饮性(drinkability)得到提高的茶类饮料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开发、市售了大量填充进罐、PET瓶等的容器中的容器装茶类饮料,例如,开发了为数众多的容器装乌龙茶饮料。
已知在茶类饮料中包含儿茶素、聚合儿茶素及咖啡因等,它们与茶类饮料的呈味、生理功能有关。近年来,通过控制茶类饮料中的儿茶素、聚合儿茶素及咖啡因的含有比率,尝试制造了对应于多种消费者需求的茶类饮料。
例如,作为在维持了高浓度的生理功能高的儿茶素(非聚合儿茶素)的同时,还改善了风味、品质的饮料,公开了以下茶类饮料,茶类饮料(专利文献1):在含有酯型儿茶素、游离型儿茶素和咖啡因的饮料中,通过将酯型儿茶素和游离型儿茶素的比率、酯型儿茶素和咖啡因的比率调整至规定范围,使其具有茶本来的风味,涩味·苦味·苦涩味降低,沉淀·冷后浑现象(cream down)的发生得到抑制;茶类饮料(专利文献2):通过将非聚合物儿茶素中的非表体儿茶素浓度、非聚合物儿茶素和咖啡因及总多酚的含有比以及浊度调整至一定的范围内,使其苦味·苦涩味降低。此外,公开了含有高浓度的非聚合物儿茶素,咖啡因含量大幅降低、苦味降低的乌龙茶饮料(专利文献3)。
进而,作为儿茶素含量高、香味浓、后味良好的半发酵茶提取液的制造法,公开了以下制造方法,半发酵茶提取液的制造法(专利文献4):使用相对于半发酵茶叶的重量为5~20倍量的80~100℃的温水提取(A工序),使用相对于其它半发酵茶叶的重量为25~60倍量的80~100℃的温水提取(B工序),将A工序中得到的提取液和B工序中得到的提取液以混合重量比(A/B)1/1~1/6混合;乌龙茶提取液的制造方法(专利文献5):该方法降低了用水从乌龙茶叶提取的乌龙茶提取液中的咖啡因含量,在该乌龙茶提取物与氢型离子交换树脂接触时,使盐浓度及电导率充分降低,在pH从弱酸性成为中性左右后进行浸渍,使其比以往的咖啡因含量更少;等。此外,作为味道和香气的均衡性良好、美味和质感优异的乌龙茶饮料的制造法,也公开了如下乌龙茶饮料的制造法(专利文献6),其特征如下:不进行用于终止作为乌龙茶饮料的原料的半发酵茶叶发酵的加热工序,而将该半发酵茶叶用热水提取得到的加热工序前的乌龙茶提取物与经过上述加热工序的用热水提取半发酵茶叶得到的加热工序后的乌龙茶提取液配合,据此制造可保持茶叶美味的乌龙茶饮料。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6782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4-129669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7-68465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8-206455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2007-068465号公报
专利文献6:日本特开2005-137265号公报
发明内容
随着消费者对容器装茶类饮料的嗜好的提高,近年来出现了可饮性高的茶类饮料受到喜爱的趋势。然而,如上所述的非聚合儿茶素浓度得到提高的茶类饮料,可期待据此而带来的生理作用的发挥,但是由于苦味、涩味较强,所以并不适于一次大量饮用的情况。另一方面,为了提高可饮性而将茶类饮料的非聚合儿茶素浓度控制得较低时,由于呈味变淡、变得寡淡无味,在味美的方面并不能满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可饮性得到提高的容器装茶类饮料。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者着眼于茶类饮料中含有的成分进行了探讨。令人吃惊的是,其结果发现在茶类饮料中已知具有苦味、涩味的咖啡因,以特定量配合进含有低浓度的非聚合儿茶素、聚合儿茶素的饮料中时,可不给予茶类饮料苦味而赋予其饮后过瘾感。尤其是,发现通过相对于酯型儿茶素含量和聚合儿茶素含量而将咖啡因含量调整至特定范围,可得到不存在苦味·涩味、可饮性更高的茶类饮料。进而,发现来自半发酵茶或发酵茶的聚合儿茶素精制物具有抑制以非聚合儿茶素为起因的苦味、涩味的作用,尤其是通过在发酵度低的茶叶提取液中混合从半发酵茶中得到的聚合儿茶素的精制物,可以调和以非聚合儿茶素及咖啡因为起因的过苦感,可制造可饮性高的茶类饮料。基于此种见解完成了本发明。
本发明提供(1)~(4)的茶类饮料及(5)~(7)的制造方法,但不限定于以下内容。
(1)一种茶类饮料,其特征在于,含有(A)非聚合儿茶素、(B)聚合儿茶素及(C)咖啡因,它们在每100mL中的含量为
(I)(A)+(B)=10~50mg
(II)(C)=6.5~29mg
(A)非聚合儿茶素包含(A1)酯型儿茶素,(A1)酯型儿茶素、(B)聚合儿茶素及(C)咖啡因的量比为
(III)(C)/((A1)+(B))=0.5~1.3。
(2)根据(1)中所述的茶类饮料,其特征在于,(B)聚合儿茶素的含量在每100mL中为5~20mg。
(3)根据(1)或(2)中所述的茶类饮料,其特征在于,(A)非聚合儿茶素来自发酵度低的茶叶。
(4)根据(3)中所述的茶类饮料,其特征在于,发酵度低的茶叶为黄金桂。
(5)一种茶类饮料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
从发酵度低的茶叶中得到提取液的工序,
从半发酵茶叶或发酵茶叶的提取液中得到聚合儿茶素的精制物的工序,
将从发酵度低的茶叶中得到的所述提取液及所述聚合儿茶素的精制物混合的工序。
(6)根据(5)中所述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发酵度低的茶叶的全部或一部分为黄金桂。
(7)根据(1)~(4)中任一项所述的茶类饮料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
从发酵度低的茶叶中得到提取液的工序,
从半发酵茶叶或发酵茶叶的提取液中得到聚合儿茶素的精制物的工序,
将从发酵度低的茶叶中得到的所述提取液和所述聚合儿茶素的精制物混合的工序。
根据本发明可得到如下茶类饮料:可饮性高、饮后过瘾与爽口感良好的后味的均衡性并存,调和了以非聚合儿茶素、咖啡因为起因的过苦感。此外,不需要特别的装置、繁杂的工序,可容易地制造该茶类饮料。
具体实施方式
<茶类饮料>
本发明提供非聚合儿茶素、聚合儿茶素及咖啡因的含量被调整至特定范围的茶类饮料。
本说明书中提到的茶类饮料是指配合了通过将由山茶属(Camellia),例如由茶(C.sinensis)、普洱茶(C.assamica)、茶树种(Camellia sinensis)或它们的杂交种所得到的茶叶制茶而得的茶叶采用添加水、热水或提取辅助剂的水溶液进行处理而得到的茶叶提取液的饮料的总称。在此,制茶后的茶叶是指绿茶(煎茶、番茶、玉露茶、碾茶、釜煎茶等)等的非发酵茶类的茶叶、乌龙茶(铁观音、色种、黄金桂、武夷岩茶等)等的半发酵茶类的茶叶或者红茶(大吉岭红茶、阿萨姆红茶、斯里兰卡茶等)等的发酵茶类的茶叶。即本发明的茶类饮料可为配合了来自任何茶叶的茶叶提取液的饮料。
本发明的茶类饮料中含有的(A)非聚合儿茶素、(B)聚合儿茶素及(C)咖啡因的含量,在每100mL所述茶类饮料中调整成为
(I)(A)+(B)=10~50mg
(II)(C)=6.5~29mg。
该茶类饮料具有如下方面的特征,由于非聚合儿茶素及聚合儿茶素的含量较低,所以具有可咕噜咕噜大量饮用的高可饮性,由于以相对高的比例含有咖啡因,所以饮后过瘾与爽口感良好的后味并存,进而也调和了以非聚合儿茶素、咖啡因为起因的过苦感。
本说明书中提到的可饮性是指在一次饮用中可以喝干的饮料的容量。其次,高可饮性是指为了解除喉咙的干渴,可以咕噜咕噜一口气大量地饮用,换言之即使大量饮用也不会喝腻,可味美地饮用。此处提到的大量,具体地是指成年男性每一次的饮用量为350mL~2000mL,优选500mL~1000mL。
本说明书中提到的饮后过瘾是指饮用时不感觉寡淡无味而是具有口感,即具有所谓的醇厚味。其次,爽口感良好的后味是指饮用后不感觉苦味等的余味、后味极为清爽的口味。
本说明书中提到的过苦感是指苦味的质的表现、感觉并不喜爱的苦味。其次,调和过苦感是指将刺激的苦味转变为柔和的苦味(可感到功效感的适度的苦味、清爽感)。
通过将上述茶类饮料中的(A)非聚合儿茶素和(B)聚合儿茶素的总量((A)+(B))特别地调整为每100mL茶类饮料中为10~40mg、优选10~35mg、更优选10~30mg,可使饮用茶类饮料的人更加认识到本发明的效果。此外,通过将(A)非聚合儿茶素的含量调整为每100mL茶类饮料中为10~25mg、优选10~23mg、更优选10~21mg及/或通过将(B)聚合儿茶素的含量调整为每100mL茶类饮料中为5~20mg、优选5~15mg、更优选5~10mg,可更加提高茶类饮料的可饮性。
上述茶类饮料中的(C)咖啡因的含量优选调整为每100mL茶类饮料中为9~26mg。每100mL茶类饮料的咖啡因含量小于6.5mg时,醇厚味变差、变得寡淡无味,另一方面,每100mL茶类饮料中的咖啡因含量超过29mg时,可感到苦味,味道变得浓重。
上述(A)非聚合儿茶素可分为(A1)酯型儿茶素和(A2)游离型儿茶素。在本发明的茶类饮料中,酯型儿茶素与游离型儿茶素的比例((A1)/((A1)+(A2)))调整成为0.4~0.7时,茶类饮料的可饮性更加提高。
此外,通过将茶类饮料中的(A1)酯型儿茶素、(B)聚合儿茶素及(C)咖啡因调整成为
(C)/((A1)+(B))=0.5~1.3、优选0.5~1.0,可为醇厚感与爽口感的均衡性良好、可饮性极高的茶类饮料。
本发明的茶类饮料的特征为,通过将作为茶叶中所包含的成分的非聚合儿茶素、聚合儿茶素及咖啡因的含量调整至特定的范围,可提高可饮性。因此,不添加除茶叶中包含的成分以外的成分而制造的茶类饮料,具体而言,仅用茶叶提取物制造的茶类饮料(其中,也可添加抗氧化剂、pH调节剂)为本发明优选的样式之一。
非聚合儿茶素
本说明书中提到的非聚合儿茶素是指不聚合的单体儿茶素类((+)-儿茶素(以下为“C”)、(-)-表儿茶素(以下为“EC”)、(+)-没食子儿茶素(以下为“GC”)、(-)-表没食子儿茶素(以下为“EGC”)、(-)-儿茶素没食子酸酯(以下为“Cg”)、(-)-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以下为“ECg”)、(-)-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以下为“GCg”)、(-)-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以下为“EGCg”))的总称。本说明书中,提到非聚合儿茶素的含量时,表示这些儿茶素类的总量。
本说明书中提到的酯型儿茶素是指非聚合儿茶素中具有没食子酸酯基的儿茶素(Cg、ECg、GCg、EGCg)。在本说明中提到酯型儿茶素的含量时,表示这些酯型儿茶素的总量。作为非聚合儿茶素的原料,可以列举绿茶叶的提取物及其浓缩物(包含精制物)、半发酵茶叶的提取物及其浓缩物(包含精制物),作为具体例,可列举黄金桂。
聚合儿茶素
本说明书中提到的聚合儿茶素是指通过来自茶的酶、氧、光等的作用,具有多个非聚合儿茶素((+)-儿茶素、(-)-表儿茶素、(+)-没食子儿茶素、(-)-表没食子儿茶素、(-)-儿茶素没食子酸酯、(-)-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连结后的结构的儿茶素。聚合儿茶素与之前说明的非聚合儿茶素为通过设定为相同条件后的HPLC所分析的成分,为与茶黄素(Kurita Research Center制)在相同溶出时间(参考溶出时间:24分钟)溶出的成分。
本发明的聚合儿茶素作为含有聚合儿茶素的植物提取物而得到。该植物提取物可通过将茶叶用溶剂提取来得到。作为成为原料的茶叶,可使用选自作为非发酵茶的绿茶、作为半发酵茶的乌龙茶、作为发酵茶的红茶的茶叶中的1种或者2种以上,但是优选使用含有大量聚合儿茶素的半发酵茶或发酵茶。作为用于聚合儿茶素提取的溶剂,可使用水或者热水、甲醇、乙醇、异丙醇、乙酸乙酯等,使用这些中的1种或者2种以上的混合物对茶叶进行溶剂提取。可将此茶叶的溶剂提取物直接作为聚合儿茶素使用,也可使用浓缩或精制后的物质,即通过从茶叶的溶剂提取物中选择性地除去除聚合儿茶素以外的成分后,聚合儿茶素的含有率高的物质。优选使用进行了从上述的茶叶提取物中选择性地除去非聚合儿茶素的处理的溶剂提取物。作为进行了选择性地除去此非聚合儿茶素的处理的溶剂提取物,可例示WO2005/077384号公报所记载的以非聚合儿茶素4倍以上的浓度而含有聚合儿茶素的溶剂提取物等。本发明中使用的聚合儿茶素的形态,即使是液状也可通过喷雾干燥、冷冻粉碎等形成粉末化的物质,但是当饮食品为饮料时,从溶解性的观点出发优选使用浓缩(包含分离、精制)为液状的聚合儿茶素。
咖啡因
作为本发明的咖啡因,除可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的精制品(咖啡因含量98.5%以上的精制品)、可作为食品使用的粗精制品(咖啡因含量50~98.5%)以外,还可使用含有咖啡因的植物(茶叶、可乐果、咖啡豆、瓜拉那等)的提取物或其浓缩物的形态,但在本发明的茶类饮料中,从呈味的观点出发优选使用茶叶提取物或其浓缩物的形态。
<茶类饮料的制造方法>
根据本发明的其它方面,提供以在发酵度低的茶叶的提取液(A)中混合聚合儿茶素的精制物(B)为特征的茶类饮料的制造方法。作为发酵度低的茶叶,可例示黄金桂,可例示优选相对于提取液(A)的原料茶叶总量配合45重量%以上的黄金桂的样式。
在此,在本说明书中,茶叶的发酵度可方便地使用将10g茶叶用30倍量的水(90℃)提取4分钟时提取液中的(A)非聚合儿茶素的含量及(B)聚合儿茶素的含量所表示的值((A)/((A)+(B)))来表示。其次,本说明书中提到的发酵度低的茶叶是指成为(A)/((A)+(B))>0.6的茶叶。
对于本发明的优选样式进行详述。在工序1中制备提取液(A)。例如,通过将发酵度低的茶叶,优选含有45重量%以上的黄金桂的茶叶,用20~30倍量的溶剂进行提取处理,得到提取液(A)。优选的溶剂为水,茶叶的处理温度为75~98℃,优选80~95℃左右。提取时间可根据所期望的风味进行适当设定,通常为1~10分钟左右。
在工序2中制备聚合儿茶素的精制物。例如,通过将发酵茶叶(大吉岭红茶、阿萨姆红茶、斯里兰卡茶等)或半发酵茶叶(铁观音、色种、黄金桂、武夷岩茶等)用10~30倍量的溶剂进行提取处理,得到提取液(B’)。从呈味的观点出发,提取液(B’)优选的原料茶叶为半发酵茶叶。优选的提取溶剂为水,茶叶的处理温度为70~98℃,优选75~95℃左右。根据所使用的茶叶的种类、量可适当设定提取时间,但通常为1~30分钟左右。通过将上述提取液(B’)在50℃以上、优选55℃以上、更优选60℃以上的液温与吸附剂接触,可选择性地除去非聚合儿茶素及咖啡因,得到聚合儿茶素(B)的精制物。
在此,本说明书中提到的聚合儿茶素的精制物是指使用作为半发酵茶的乌龙茶或作为发酵茶的红茶为原料茶叶,在用选自水或者热水、甲醇、乙醇、异丙醇、乙酸乙酯中1种以上的溶剂进行提取后的提取物浓缩或精制后的物质中,从茶叶的溶剂提取物中选择性地除去除聚合儿茶素以外的成分(非聚合儿茶素、咖啡因等)后,提高了聚合儿茶素的含有率的物质,可例示WO2005/077384号公报所记载的以非聚合儿茶素的4倍以上的浓度含有聚合儿茶素的溶剂提取物等。
在工序3中,将上述提取液(A)和聚合儿茶素的精制物(B)混合得到茶类饮料。相对于提取液(A)的聚合儿茶素的精制物(B)的混合比例用聚合儿茶素的精制物(B)的白利度10进行换算,为1∶0.0008~0.27,优选1∶0.008~0.08。在此,用聚合儿茶素的精制物(B)的白利度10进行换算是指,当成为对象的聚合儿茶素的精制物(B)为干燥物或白利度10以上的浓缩液时,为了形成白利度10而进行稀释后得到的稀释液的比例,当成为对象的聚合儿茶素的精制物(B)为白利度10以下的浓缩液时,为了形成白利度10而除去水分后得到的浓缩液的比例。
本发明者通过在乌龙茶饮料中的非聚合儿茶素及聚合儿茶素含量低时,使其具有可咕噜咕噜大量饮用的高可饮性,且使其以较高的比例含有咖啡因,确认其成为饮后过瘾与爽口感良好的后味并存的乌龙茶饮料。
根据本发明的制造法,可容易地制造此非聚合儿茶素及聚合儿茶素含量低、咖啡因以相对高浓度含有的可饮性高的茶类饮料。即本发明的制造法为适于制造如下可饮性高的容器装茶类饮料的制造法,在饮料中含有(A)非聚合儿茶素、(B)聚合儿茶素及(C)咖啡因,它们的含有重量在每100mL饮料中为
(I)(A)+(B)=10~50mg
(II)(C)=6.5~29mg
(III)(C)/((A1)+(B))=0.5~1.3,
其饮料的容量为350mL~2000mL,优选500mL~1000mL。
作为(A)非聚合儿茶素的原料,可列举绿茶叶的提取物、半发酵茶叶的提取物及他们的浓缩物(包含精制物)等。作为(B)聚合儿茶素的原料,可列举半发酵茶叶的提取物、发酵茶叶的提取物及他们的浓缩物(包含精制物)等。作为(C)咖啡因的原料,可列举绿茶叶提取物、半发酵茶叶的提取物、发酵茶叶的提取物及他们的提取物中的1种以上的组合。在本发明中,作为(A)非聚合儿茶素的主要原料的发酵度低的半发酵茶叶的提取物、作为(B)聚合儿茶素的主要原料的半发酵茶叶的提取物的精制物(包含粗精制物)及作为(C)咖啡因的主要原料的水仙等的含有大量咖啡因的半发酵茶叶的提取物的组合,不会使茶类饮料发生涩味、苦味,可进一步提高醇厚味和爽口感,由于其成为嗜好性优异的饮料,所以特别优选。进而,也可得到调和了以非聚合儿茶素、咖啡因为起因的过苦感的效果。
<容器装茶类饮料>
本发明的茶类饮料可进行容器灌装。容器灌装的容量只要是可咕噜咕噜一口气大量饮用的容量即可,例如350mL~1000mL,优选500mL~1000mL。
作为容器装茶类饮料的容器,可使用PET瓶、罐、纸容器、蒸煮袋、瓶等。此容器装茶类饮料优选不进行稀释而饮用的为好。并且混合液的加热杀菌,在填充进如金属罐的容器后,在可进行加热杀菌的情况下,可根据日本食品卫生法规定的条件制造。关于如PET瓶、纸容器的不能进行高压杀菌的容器,可预先采用与上述相同的杀菌条件,例如用板式热交换器进行高温短时间杀菌后,冷却至一定的温度再填充进容器等的方法。
<非聚合儿茶素、聚合儿茶素及咖啡因的测定>
在本说明书中,非聚合儿茶素:酯型儿茶素及游离型儿茶素、聚合儿茶素及咖啡因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进行测定、定量。
具体而言,可使用设定为以下条件的HPLC来检测峰,与标准物质(KuritaResearch Center制)溶出时间一致的峰判断为对应于非聚合儿茶素:酯型儿茶素或游离型儿茶素、聚合儿茶素或咖啡因的峰。
在此,聚合儿茶素可通过使用作为标准物质的乌龙双黄烷B(Oolonghomobisflavan B,OHBF-B)制作的校正曲线进行定量。OHBF-B例如可使用根据Chem.Pharm.Bull37(12),3255-3563(1989)所记载的方法、日本特开2005-336117号公报(试验例3)所记载的方法合成的物质(优选纯化至纯度为98%以上纯度的物质)或通过茶叶分离的物质等。
HPLC分析条件
·柱:TSK-gel ODS-80TsQA(4.6mmφ×150mm、日本东曹株式会社)
·流动相:A水∶乙腈∶三氟乙酸=900∶100∶0.5
B水∶乙腈∶三氟乙酸=200∶800∶0.5
·流速:1.0ml/min
·柱温:40℃
·检测:A280nm(数据采集时间为30分钟),用峰面积定量。
·进样量:10μL
·标准物质:
游离型儿茶素  儿茶素、表儿茶素、没食子儿茶素、表没食子儿茶素;
酯型儿茶素    儿茶素没食子酸酯、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
聚合儿茶素    茶黄素;
咖啡因    咖啡因。
实施例
根据实施例进一步详细地说明本发明,但是本发明不限定于这些实施例。
[实施例1]茶类饮料的制造(1)
(1-1)聚合儿茶素精制物的制造
通过使用通过在温水(95℃)中添加0.15重量%的碳酸氢钠而制备的7800kg的碳酸氢钠溶液,对600kg的乌龙茶叶进行处理,得到乌龙茶叶的提取液约7000kg。将此提取液在保持其液温为60~65℃的同时,用400kg的粒状活性碳(日本可乐丽株式会社、GW-H32/60)进行浸渍,除去非聚合儿茶素及咖啡因。将此浸渍液(活性碳处理后的液体)进行减压浓缩,得到含有聚合儿茶素的乌龙茶浓缩液(浓缩液A、白利度11)约900kg。将该浓缩液A作为聚合儿茶素精制物用于以后的研究。
将得到的浓缩液A用过滤器(0.45μm)进行过滤,用HPLC测定聚合儿茶素、非聚合儿茶素及咖啡因的浓度。HPLC的分析条件如下所示。聚合儿茶素的鉴定通过将与茶黄素的溶出时间(约25分钟)一致的峰判断为对应于聚合儿茶素的峰来进行。聚合儿茶素的定量通过以下进行,基于其所对应的峰面积,使用OHBF-B制作的校正曲线来计算。此外,非聚合儿茶素的定量以各种儿茶素的试剂(Kurita Research Center制)作为标准物质,咖啡因的定量以咖啡因的试剂(日本和光纯药工业株式会社制)作为标准物质来进行。其结果,作为重量标准,聚合儿茶素为12000ppm、非聚合儿茶素为800ppm、咖啡因为20ppm。
HPLC的分析条件
·流动相:A水∶乙腈∶三氟乙酸=900∶100∶0.5
B水∶乙腈∶三氟乙酸=200∶800∶0.5
·流速:1.0mL/min
·柱温:40℃
·检测:A280nm
(1-2)乌龙茶饮料的制造
准备低发酵的茶叶,用30倍量的水(90℃)提取4分钟,得到提取液1。将该提取液1与上述(1-1)所得到的聚合儿茶素的精制物(浓缩液A)按照提取液1:浓缩液A=840∶1的比例混合。在混合液中添加抗氧化剂(抗坏血酸),用pH调节剂(碳酸氢钠)将pH调整为6.1。将此作为乌龙茶饮料(本发明品1)。
在此乌龙茶饮料(本发明品1)中添加水,制备3/4倍稀释后的本发明品2、1/2倍稀释后的本发明品3、1/4倍稀释后的本发明品4。在这些本发明品1~4中分别添加咖啡因(精制品)0~200ppm后,在137℃进行加热杀菌40秒。加热杀菌后,填充进500mL容量的PET瓶,得到容器装类饮料。关于所得到的茶类饮料,与上述(1-1)同样地测定非聚合儿茶素、聚合儿茶素及咖啡因的浓度。
(1-3)评价
由4名专业评委对通过在本发明品1~4中添加咖啡因而制备的咖啡因浓度不同的各7种饮料实施感官评价。关于作为茶饮料的饮后过瘾、苦味的强度及后味的爽口感,采用○:有、△:稍有、×:无,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如下进行评分,以○:1分、△:0.5分、×:0分来计算总分。
在表1~4中显示了关于本发明品1~4的成分分析值及感官评价结果。在非聚合儿茶素与聚合儿茶素的总量((A)+(B))为每100mL饮料中为50mg以下的茶类饮料中,通过将咖啡因(C)调整为每100mL饮料中为6.5~29mg、优选9~26mg,显示出不出现苦味、可赋予饮后过瘾的效果。此外,将(A1)酯型儿茶素、(B)聚合儿茶素及(C)咖啡因调整成为(C)/((A1)+(B))=0.5~1.3、优选为0.5~1.0的茶类饮料为醇厚感与爽口感的均衡性良好、可饮性极高的饮料。
表1
本发明品1           (单位:ppm)
表2
本发明品2        (单位:ppm)
表3
本发明品3           (单位:ppm)
表4
本发明品4        (单位:ppm)
[实施例2]茶类饮料的制造(2)
将实施例1的(1-1)所得到的聚合儿茶素的精制物(浓缩液A)及实施例1的(1-2)所得到的提取液1(乌龙茶的提取液)以任意的比例混合,来制造非聚合儿茶素、聚合儿茶素及咖啡因的含量不同的乌龙茶饮料。这些与实施例1同样进行加热杀菌后,填充进500mL容量的PET瓶进行成分分析及感官评价。
结果如表5所示。其评价如下,本发明品5-1、5-2及5-8的可饮性高,特别是发明品5-1及5-2的饮料具有可咕噜咕噜饮用的极高的可饮性。
表5
本发明品5         (单位:ppm)
[实施例3]茶类饮料的制造(3)
(3-1)乌龙茶饮料的制造
通过将包含45重量%以上的作为低发酵茶叶的黄金桂的混合茶叶用30倍量的水(90℃)处理4分钟,得到提取液2。将该提取液2与实施例(1-1)所得到的聚合儿茶素的精制物(浓缩液A)以提取液2:浓缩液A=840∶1的比例混合。在混合液中添加抗氧化剂(抗坏血酸),用pH调节剂(碳酸氢钠)将pH调整为6.1。将此作为乌龙茶饮料(本发明品6)。
此外,制造不添加浓缩液A、仅将提取液2调整为pH6.1的茶饮料,作为对照品。
(3-2)感官评价
由4名专业评委对于对照品和本发明品6进行了感官评价,结果为评委全体成员均评价本发明品6为调和了过苦感、可饮性高的乌龙茶饮料。并且进行了本发明品6的成分分析,结果为非聚合儿茶素200ppm、聚合儿茶素95ppm、咖啡因115ppm。

Claims (7)

1.一种茶类饮料,其特征在于,含有(A)非聚合儿茶素、(B)聚合儿茶素及(C)咖啡因,它们在每100mL中的含量为
(Ⅰ)(A)+(B)=10~40mg,其中(A)为10~25mg
(Ⅱ)(C)=9~26mg
(A)非聚合儿茶素包含(A1)酯型儿茶素,(A1)酯型儿茶素、(B)聚合儿茶素及(C)咖啡因的量比为
(Ⅲ)(C)/((A1)+(B))=0.5~1.3。
2.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茶类饮料,其特征在于,(B)聚合儿茶素的含量在每100mL中为5~20mg。
3.根据权利要求2中所述的茶类饮料,其特征在于,(A)非聚合儿茶素来自发酵度低的茶叶。
4.根据权利要求3中所述的茶类饮料,其特征在于,发酵度低的茶叶为黄金桂。
5.一种茶类饮料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
从发酵度低的茶叶中得到提取液的工序,
从半发酵茶叶或发酵茶叶的提取液中得到聚合儿茶素的精制物的工序,
通过将从发酵度低的茶叶中得到的所述提取液及所述聚合儿茶素的精制物混合,将(A)非聚合儿茶素、(B)聚合儿茶素及(C)咖啡因在每100mL中的含量调整为
(Ⅰ)(A)+(B)=10~40mg,其中(A)为10~25mg
(Ⅱ)(C)=9~26mg
其中,(A)非聚合儿茶素包含(A1)酯型儿茶素,
并将(A1)酯型儿茶素、(B)聚合儿茶素及(C)咖啡因的量比调整为
(Ⅲ)(C)/((A1)+(B))=0.5~1.3的工序。
6.根据权利要求5中所述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发酵度低的茶叶的全部或一部分为黄金桂。
7.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茶类饮料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
从发酵度低的茶叶中得到提取液的工序,
从半发酵茶叶或发酵茶叶的提取液中得到聚合儿茶素的精制物的工序,
将从发酵度低的茶叶中得到的所述提取液和所述聚合儿茶素的精制物混合的工序。
CN201180043634.XA 2010-07-12 2011-06-17 茶类饮料及其制造方法 Active CN10309672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158339 2010-07-12
JP2010-158332 2010-07-12
JP2010158339A JP2012019708A (ja) 2010-07-12 2010-07-12 半発酵茶飲料の製造法
JP2010158332A JP5676166B2 (ja) 2010-07-12 2010-07-12 茶系飲料
PCT/JP2011/063908 WO2012008267A1 (ja) 2010-07-12 2011-06-17 茶系飲料、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096726A CN103096726A (zh) 2013-05-08
CN103096726B true CN103096726B (zh) 2015-05-13

Family

ID=454692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43634.XA Active CN103096726B (zh) 2010-07-12 2011-06-17 茶类饮料及其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CN (1) CN103096726B (zh)
HK (1) HK1184335A1 (zh)
TW (1) TWI528902B (zh)
WO (1) WO201200826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MY172491A (en) * 2012-10-01 2019-11-27 Suntory Holdings Ltd Powder-containing tea beverage
JP6599109B2 (ja) * 2015-02-27 2019-10-30 ポッカサッポロフード&ビバレッジ株式会社 容器詰烏龍茶飲料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694921B2 (ja) * 2005-09-07 2011-06-08 花王株式会社 容器詰烏龍茶飲料
JP2009065877A (ja) * 2007-09-11 2009-04-02 Suntory Ltd 重合カテキン入り容器詰飲料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HK1184335A1 (zh) 2014-01-24
CN103096726A (zh) 2013-05-08
WO2012008267A1 (ja) 2012-01-19
TW201216861A (en) 2012-05-01
TWI528902B (zh) 2016-04-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3360073B2 (ja) 飲 料
TWI394535B (zh) Container packaging of green tea drinks
AU2010344583B2 (en) Packaged green-tea beverage
JP5439566B1 (ja) 容器詰緑茶飲料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AU2010344585B2 (en) Roasted green tea drink packed in container
JP5534272B1 (ja) 容器詰緑茶飲料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3096726B (zh) 茶类饮料及其制造方法
JP6184693B2 (ja) 茶飲料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6067828A (ja) 飲料
CN114867355A (zh) 呈味得到增强的绿茶饮料
JP4383337B2 (ja) 高濃度カテキン含有容器詰烏龍茶飲料
JP2012019708A (ja) 半発酵茶飲料の製造法
US20120263849A1 (en) Bitterness suppression method
JP6266339B2 (ja) エタノール含有茶飲料
JP2006271401A (ja) 飲料の製造方法
JP5676166B2 (ja) 茶系飲料
WO2020203655A1 (ja) カテキン類含有飲料、その製造方法及びカテキン類含有飲料の苦味を低減する方法
JP2017086059A (ja) 重合カテキンを含有する飲料
WO2014054639A1 (ja) 粉末茶飲料
JP7260338B2 (ja) ほうじ茶飲料、ほうじ茶飲料の製造方法、及び、ほうじ茶飲料の苦味を抑え、かつ後切れを向上させる方法
JP2010088396A (ja) 容器詰玄米茶飲料
JP5902461B2 (ja) 容器詰飲料
JP4778499B2 (ja) 茶系飲料用抽出液の製造方法
JP2014068637A (ja) ヘーズ値の高い粉末茶飲料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SUNTORY BEVERAGE + FOOD LIMITE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SUNTORY LTD.

Effective date: 20130813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30813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Applicant after: Suntory Holdings Ltd

Address before: Osaka Japan

Applicant before: Suntory Holdings Limited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184335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GR

Ref document number: 1184335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80607

Address after: Osaka Japan

Patentee after: Suntory Holdings Limite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Suntory Holdings 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