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066444B - 连接器组件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066444B
CN103066444B CN201110181464.3A CN201110181464A CN103066444B CN 103066444 B CN103066444 B CN 103066444B CN 201110181464 A CN201110181464 A CN 201110181464A CN 103066444 B CN103066444 B CN 10306644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or
retaining member
contact
horizontal direction
croo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181464.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066444A (zh
Inventor
山路崇洋
木村晃
镰田一史
石田修一
坂田知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td
Original Assignee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td filed Critical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06644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6644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06644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66444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50Fixed connections
    • H01R12/51Fixed connections fo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55Fixed connections fo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terminals
    • H01R12/57Fixed connections fo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terminals surface mounting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50Fixed connections
    • H01R12/59Fixed connection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22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 H01R13/24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 H01R13/2407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characterized by the resilient means
    • H01R13/2428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characterized by the resilient means using meander spr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31/00Coupling parts supported only by co-operation with counterpart
    • H01R31/005Intermediate parts for distributing signal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连接器组件,包括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第一连接器构造成安装在连接物体上。第一连接器包括第一接触件和第一保持构件。第一保持构件保持第一接触件。第二连接器构造成在第一连接器位于第二连接器下方的状态下沿向下方向与第一连接器接合。第二连接器包括第二接触件、第二保持构件和操作部。第二保持构件保持第二接触件。第二接触件构造成在第二连接器与第一连接器接合的接合状态下连接到第一接触件。操作部由第二保持构件保持,使得当沿向上方向将力施加到操作部时和沿垂直于向上方向的第一水平方向或与第一水平方向相反的第二水平方向将力施加到操作部时,保持操作部与第二保持构件之间的位置关系。当在接合状态下沿向上方向或沿第一水平方向或第二水平方向将力施加到操作部时,从第一连接器移走第二连接器。

Description

连接器组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包括至少两个连接器的连接器组件。
背景技术
例如,JP-A 2000-215951中公开了一种包括连接器和配合连接器的连接器组件,该申请的内容通过引用在此并入。JP-A 2000-215951的连接器具有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第一构件被构造成安装在电路板上。第二构件被构造成连接到配合连接器。
第二构件具有当连接器与配合连接器接合时与配合连接器的接触件接触的接触件。如果连接器与配合连接器多次接合和从该配合连接器移走时,第二构件的接触件可能被磨损。对于JP-A2000-215951的连接器,当第二构件的接触件被磨损时,只有连接器的第二构件可以被更换为新的第二构件。
优选的是连接器组件的连接器在连接器经常彼此接合和移走的状态下容易相互接合和移走。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包括被构造成彼此更加容易连接的至少两个连接器的连接器组件。根据本发明的连接器组件的连接器以增强的可操作性相互接合和移走。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包括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的连接器组件。第一连接器被构造成安装在连接物体上。第一连接器包括第一接触件和第一保持构件。第一保持构件保持第一接触件。第二连接器被构造成在第一连接器定位在第二连接器下方的状态下沿向下方向与第一连接器接合。第二连接器包括第二接触件、第二保持构件和操作部。第二保持构件保持第二接触件。第二接触件被构造成在第二连接器与第一连接器接合的接合状态下连接到第一接触件。操作部由第二保持构件保持,使得当沿向上方向将力施加到操作部时和当沿垂直于向上方向的第一水平方向或沿与第一水平方向相反的第二水平方向将力施加到操作部时,保持操作部与第二保持构件之间的位置关系。当在接合状态下沿向上方向或沿第一水平方向或第二水平方向将力施加到操作部时,可从第一连接器移走第二连接器。
附图说明
可以通过研究优选实施例的以下说明并参照附图认识本发明的目的并且更加全面地了解本发明的结构。
图1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连接器组件的立体图;
图2是显示图1的连接器组件的第一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3是显示图1的连接器组件的第三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4是显示图2的第一连接器沿线IV-IV截得的横截面图;
图5是显示图3的第三连接器沿线V-V截得的横截面图;
图6是显示图2的第一连接器和图3的第三连接器的横截面图,其中第一连接器和第三连接器互相接合;
图7是显示图1的连接器组件的第二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8是显示图7的第二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9是显示图7的第二连接器和图3的第三连接器的立体图,其中第三连接器放置在第二连接器上;
图10是显示图1的第二连接器的保持构件侧钩住部和罩侧钩住部沿线X-X截得的部分放大横截面图;
图11是显示图1的连接器组件沿线XI-XI截得的部分横截面图,其中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还没有相互接合;
图12是显示图1的连接器组件沿线XI-XI截得的横截面图,其中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处于接合状态;
图13是显示图1的连接器组件沿线XIII-XIII截得的部分横截面图;
图14是显示图1的连接器组件的一个变形例的锁定构件和第一壳体的部分透视横截面图;
图15是显示图1的连接器组件的另一个变形例的锁定构件和第一壳体的部分透视横截面图;以及
图16是显示图1的连接器组件的又一个变形例的锁定构件和第一壳体的部分立体图。
虽然本发明具有各种变形例和可选形式,但是在附图中以示例的方式显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并且将在这里详细地说明该具体实施例。然而,应该理解的是附图和对本发明的详细说明不旨在将本发明限制到所公开的具体形式,而是相反,目的是涵盖落入由所附权利要求限定的本发明的精神和保护范围内的所有变形例、等效形式和可选形式。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连接器组件包括第一连接器100、第二连接器200和第三连接器300。第一连接器100和第三连接器300被构造成互相接合(参见图6)。第一连接器100和第三连接器300中的每一个都具有接触件。当第一连接器100和第三连接器300互相接合时,第一连接器100的接触件和第三连接器300的接触件相互接触。第一连接器100被构造成安装在连接物体(未示出)上。例如,连接物体是电路板。需要对第一连接器100安装在上面的电路板检查是否电路板适当地工作。根据本实施例的连接器组件可以用于包括上述检查的产品检查。
在固定在电路板上的第一连接器100的产品检查中,必须使第一连接器100与第三连接器300电连接。在现有的产品检查中,被制造为类似于第一连接器100的产品的第三连接器300通过接合操作与第一连接器100接合,并通过移走操作被从第一连接器100移走。此外,在多个现有产品的检查中使用共用第三连接器300。因此,在接合操作和移走操作中的每一个中共用第三连接器300的接触件被磨损,使得每经过预定数量的产品检查就需要更换第三连接器300。因此,产品检查成本可能会增加。
根据本实施例的连接器组件具有如下所述结构,使得可以通过第二连接器200电连接第一连接器100和第三连接器300。因此,可以通过使第一连接器100中的每一个都与保持与共用第三连接器300接合的共用第二连接器200接合来执行第一连接器100的多个产品检查。在这种情况下,不是共用第三连接器300的接触件而是共用第二连接器200的接触件被磨损。如果第二连接器200的成本低于第三连接器300,则可以减少产品检查成本。此外,根据本实施例,可以更加有效地实现接合操作和移走操作,同时保持第一连接器100和第二连接器200彼此可靠地连接。
如图2和图4所示,第一连接器100包括第一接触件110、第一保持构件120和第一壳体130。
如图4中所示,第一接触件110具有SMT端子112、U形部114和连接部116。U形部114弯曲成具有U形形状。连接部116使SMT端子112和U形部114互相连接。U形部114形成有第一接触部118。第一接触部118位于U形部114的弯曲部分处。根据本实施例的第一接触件110被嵌件成型为安装在第一保持构件120中。
如图2中所示,第一保持构件120具有主体部122和两个侧部124。主体部122在X方向(第三水平方向)上具有相对的端部。侧部124被形成为从主体部122的相应端部沿负Y方向(第一水平方向)突出。总体上,第一保持构件120具有方括号状形状。第一保持构件120的主体部122保持第一接触件110。
如图2中所示,第一壳体130具有主体部132和两个侧部140。主体部132在X方向上具有相对的端部。侧部140被形成为沿正Y方向(第二水平方向)从主体部132的相应端部突出。总体上,第一壳体130具有方括号状形状。第一壳体130连接到第一保持构件120。侧部140被定位成在Z方向上与第一保持构件120的相应侧部124重叠。另一方面,主体部132被定位成在Z方向上不与第一保持构件120重叠。
如图2中所示,第一壳体130的侧部140中的每一个都具有固定部142、侧面144、上表面146、侧面148、弯曲部150、固定部152和连接部160。固定部142被构造成固定到电路板。侧面144从固定部142向上延伸。上表面146从侧面144沿Y方向延伸。侧面148从上表面146向下延伸。弯曲部150具有侧面154。侧面154在Z方向上具有下端。固定部152形成在侧面154的下端上。弯曲部150在Y方向上具有与侧面154的下端相对的另一个下端。连接部160使弯曲部150的相对下端与侧面148互相连接。
如图3和图5中所示,第三连接器300包括第三接触件310、第三保持构件320和第三壳体330。第三连接器300被构造成与第二连接器200接合。第三连接器300还被构造成使得电缆340连接到该第三连接器。电缆340具有信号线342。
如图5中所示,第三接触件310具有钩状形状。详细地,第三接触件310具有弯曲部和直线延伸部。第三接触件310的弯曲部形成有两个与第二连接器连接部312。与第二连接器连接部312形成为在Z方向上彼此面对。第三接触件310的直线延伸部具有与电缆连接部314,所述与电缆连接部形成在所述直线延伸部的端部处。与电缆连接部314被构造成连接到电缆340的信号线342。如图6中所示,当第三连接器300和第一连接器100互相接合时,与第二连接器连接部312在Z方向上将第一接触件110的U形部114放置在所述与第二连接器连接部之间,使得第三连接器300和第一连接器100相互电连接。如可以从图4-6看到,第一连接器100和第三连接器300以下述方式相互接合。首先,第三连接器300沿Z方向移动以被放置在第一连接器100上。然后,第三连接器300沿负Y方向移动,使得第一接触件110和第三接触件310相互接触。
如图7中所示,第二连接器200包括多个第二接触件210、第二保持构件220、罩部240、操作部250和锁定构件260。根据本实施例的第二连接器200可与第一连接器100和第三连接器300都接合。换句话说,第一连接器100或第三连接器300被构造成与第二连接器200接合。第二连接器200被构造成使第一连接器100和第三连接器300互相电连接。
如图8和图11中所示,第二接触件210具有主体部211、与第三连接器连接部212、压配合部213、与第一连接器连接部214和弹性支撑部216。主体部211在Y方向上延伸。与第三连接器连接部212从主体部211向上延伸而具有L状形状。压配合部213沿负Y方向形成在主体部211的末端处。弹性支撑部216成形为S状形状。弹性支撑部216使与第一连接器连接部214和主体部211互相连接。第二保持构件220形成有被压配合部229。如随后所述,压配合部213压配合到被压配合部229中,使得第二接触件210固定到第二保持构件220并被第二保持构件220保持。
如图11中所示,与第一连接器连接部214形成有第二接触部218和越过部(surmounting portion)219。越过部219在Z方向上形成在第二接触部218的下方。越过部219具有在负Y方向上突出的突出部。越过部219的突出部成形为楔形形状。根据本实施例,与第一连接器连接部214形成在弹性支撑部216的前面,使得弹性支撑部216弹性支撑与第一连接器连接部214的第二接触部218和越过部219。弹性支撑部216具有S状形状,使得弹性支撑部216具有长弹性长度和柔性。
如可以从图11和图12看到,第二连接器200被构造成在第一连接器100定位在第二连接器200下方的状态下沿负Z方向(向下方向)与第一连接器100接合。如下所述,第二连接器200朝向第一连接器100移动以与第一连接器100接合。首先,第二连接器200处于第二连接器200与第一连接器100分离的分离状态。处于分离状态的第二连接器200沿向下方向移动以位于使第二接触部218与第一连接器100的第一接触部118接触的接合位置。当第二连接器200位于接合位置时,第二连接器200处于第二连接器200与第一连接器100接合的接合状态下。换句话说,第二接触件210被构造成在接合状态下连接到第一接触件110。当第二连接器200从分离状态移动到接合状态时,越过部219在负Z方向(向下方向)上位于第二接触部218的下方并与第一连接器的第一接触部118邻接。第一接触部118在正Y方向上推越过部219,使得越过部219越过第一接触部118。当越过部219越过第一接触部118时,第二连接器200达到接合状态。弹性支撑部216在接合状态下沿负Y方向(第一水平方向)将第二接触部218压靠在第一接触部118上,使得第二接触部218与第一接触部118接触,并且第二连接器200与第一连接器100电连接。越过部219在接合状态下倾斜位于第一接触部118的下方(即,在Z方向上位于第一接触部118的下方),从而保持接合状态。
如可以从图1、4和12中看出,第二保持构件220在接合状态下在负Y方向(第一水平方向)和正Y方向(第二水平方向)上遮盖第一保持构件120。如可以从图12看出,在接合状态下,第二接触部218接收来自第一接触部118的沿正Y方向的反作用力,同时将沿负Y方向的力施加到第一接触部118。该反作用力施加到第二连接器200,使得第二保持构件220的一些部分被压靠在第一连接器100的多个部分上,即,沿正Y方向(第二水平方向)的第一保持构件120和第一壳体130。例如,如可以从图13看出,第二保持构件220的一部分被压靠在第一壳体130的侧面144上。如可以从以上说明看出,第一连接器接收来自第二接触部218的沿负Y方向的力和来自第二保持构件220的一部分的沿正Y方向的力。换句话说,第一连接器100被夹在彼此相面对的力之间,从而保持接合状态。
如图7和图8中所示,第二保持构件220具有主体部222、侧部224和连接部242。主体部222在X方向上具有相对的端部。侧部224形成在主体部222的端部中的一个上,并沿正Z方向升高。连接部242形成在主体部222的另一个端部上,以在X方向上与侧部224相对。主体部222具有多个容纳第二接触件部226、容纳锁定构件部228、被压配合部229(参见图11)和容纳部230。容纳第二接触件部226中的每一个都被构造成容纳第二接触件210中的每一个。容纳锁定构件部228中的每一个都被构造成容纳锁定构件260中的每一个。被压配合部229中的每一个都被构造成使得第二接触件210的压配合部213(参见图11)中的每一个压配合到所述被压配合部229中。容纳部230构造成使得第三连接器300放置在该容纳部上并容纳在该容纳部中。
侧部224形成有在X方向上穿过侧部224的孔。该孔具有形成在孔的内侧的上表面。如随后所述,孔的上表面用作保持构件侧钩住部232。
罩部240在垂直于负Y方向(第一水平方向)的预定方向上具有两个端部。罩部240与第二保持构件220一体形成并连接到连接部242。具体地,罩部240的端部中的一个被铰接到第二保持构件220,使得罩部240可在铰接部上枢转。罩部240的相对端部形成有罩侧钩住部244。罩侧钩住部244形成为突出部。
如图1和图9中所示,罩部240被构造成在连接部242上枢转,使得罩部240可相对于第二保持构件220打开和关闭。具体地,罩部240在罩部240从第二保持构件220向上升高的打开状态与罩部240遮盖第二保持构件220的关闭状态之间移动。如图9中所示,当罩部240处于打开状态时,第三连接器300能够放置在容纳部230上。如图1所示,当罩部240在第三连接器300被放置在容纳部230上的状态下在第三连接器300上转动时,罩部240转变到关闭状态,罩部240遮盖第三连接器300的上表面,并且第三连接器300被容纳在容纳部230中。如上所述,罩部240固定到第二保持构件220,使得罩部240在第三连接器300容纳在容纳部230的状态下可遮盖第三连接器300的上表面。如图10中所示,形成在罩部240上的罩侧钩住部244和形成在第二保持构件220的侧部224的孔中的保持构件侧钩住部232在关闭状态下相互钩住,使得罩部240被锁定在关闭状态下。如可以从图9和图11看出,第三连接器300被构造成放置在容纳部230上并与第二连接器200接合。当第三连接器300与第二连接器200接合时,第三接触件310连接到第二接触件210。
如图8中所示,罩部240形成有操作部250。操作部250成形为板状形状,使得操作部250在正Z方向(向上方向)和垂直于负Y方向的预定方向上延伸。换句话说,罩部240在垂直于负Y方向(第一水平方向)的平面上延伸。操作部250形成有孔252。孔252形成在操作部250的中心区域上并沿负Y方向(第一水平方向)穿过操作部250。在关闭状态下,罩侧钩住部244被钩在保持构件侧钩住部232上,使得罩部240固定到第二保持构件220。因此,即使沿任意方向将任意力施加到操作部250,也不会改变操作部250与第二保持构件220之间的位置关系。换句话说,操作部250由第二保持构件220保持,使得当沿正Z方向(向上方向)将力施加到操作部250时和当沿负Y方向(第一水平方向)或正Y方向(第二水平方向)将力施加到操作部250时,能够保持操作部250与第二保持构件220之间的位置关系。如由以上说明可以理解,操作部250和第二保持构件220在关闭状态下相互一起移动,使得可以通过移动操作部250来移动包括第二保持构件220的整个第二连接器200。根据本实施例的操作部250用于将罩部240放置在打开状态或关闭状态下。此外,如随后所述,操作部250用于迫使第二连接器200与第一连接器100接合或被从第一连接器100移走。此外,孔252形成在操作部250上,使得操作部250能够更加容易地由例如穿过孔252的带进行操作。
根据本实施例的罩部240通过连接部242与第二保持构件220连接,并且与第二保持构件220一体形成。然而,罩部240可以形成为在关闭状态下在罩部240被构造成固定到第二保持构件220的状态下与第二保持构件220分离的分离构件。根据本实施例,孔252不仅穿过操作部250,而且还穿过罩部240。孔252将罩部240分成两半。因此,操作部250具有方括号状形状。然而,罩部240可以连续形成,并且操作部250可以具有O状形状。
如图8中所示,锁定构件260具有顶部261、第一钩支撑部262、第二钩支撑部264以及固定部266和268。顶部261平行于XY平面延伸。第一钩支撑部262沿负Z方向(向下方向)从顶部261的正Y侧端部延伸。第二钩支撑部264沿负Z方向从顶部261的负Y侧端部延伸。固定部266和268分别沿负Z方向(向下方向)从顶部261的在X方向上的相对的端部延伸。固定部266和268被压配合到第二保持构件220中,使得锁定构件260固定到第二连接器200的第二保持构件220并由所述第二保持构件保持。固定部266和268限定锁定构件260与第二保持构件220之间的位置关系。
第一钩支撑部262和第二钩支撑部264分别形成有第一钩状部272和第二钩状部282。换句话说,第二连接器200的锁定构件260具有两个钩状部(即,至少一个钩状部)。根据本实施例的第一钩状部272和第二钩状部282分别在负Y方向(第一水平方向)和正Y方向(第二水平方向)上突出。第一钩状部272和第二钩状部282分别由第一钩支撑部262和第二钩支撑部264弹性保持以朝向彼此突出。如图13中所示,第一钩状部272具有上边缘274和下边缘276。上边缘274和下边缘276在每一个都相对于负Z方向(向下方向)倾斜的方向上延伸,使得第一钩状部272当沿X方向看时具有锐角三角形形状。锐角三角形的顶点中的一个在负Y方向上突出。换句话说,上边缘274和下边缘276被设计成形成楔形形状并形成小于90度的角度。类似地,第二钩状部282具有上边缘284和下边缘286。上边缘284和下边缘286在每一个都相对于负Z方向倾斜的方向上延伸,使得第二钩状部282当沿X方向看时具有锐角三角形形状。锐角三角形的顶点中的一个在正Y方向上突出。换句话说,上边缘284和下边缘286被设计成形成楔形形状并形成小于90度的角度。第一连接器100的第一壳体130形成有第一钩住部164和第二钩住部168。换句话说,第一连接器100具有两个钩住部(即,至少一个钩住部)。如图13中所示,在接合状态下,第一钩状部272和第二钩状部282被分别钩在第一壳体130的第一钩住部164和第二钩住部168中,以将第一壳体130放置在所述第一钩住部与所述第二钩住部之间。因此,确保保持第一连接器100和第二连接器200的接合状态。第一钩支撑部262和第二钩支撑部264被构造成在接合状态下分别将第一钩状部272和第二钩状部282压靠在第一钩住部164和第二钩住部168上,从而进一步确保保持接合状态。
第一钩状部272的上边缘274和第二钩状部282的上边缘284被设计成向下延伸。因此,如图12中所示,接合状态下的第二连接器200能够通过将沿正Z方向的力(图12中的F1)施加到操作部250而被从第一连接器100移走。此外,接合状态下的第二连接器200能够通过将沿正Y方向的力(图12中的F2)施加到操作部250而容易地被从第一连接器100移走。具体地,当将力(F2)施加到操作部250时,第二连接器200在第二连接器200的第二保持构件220的边缘291上枢转,在正Y方向上移动,并且被从第一连接器100移走。类似地,当将沿负Y方向的力(图12中的F3)施加到操作部250时,第二连接器200在第二连接器200的第二保持构件220的边缘292上枢转,在负Y方向上移动,并被从第一连接器100移走。如上所述,当在接合状态下沿正Z方向(向上方向)或沿负Y方向(第一水平方向)或正Y方向(第二水平方向)将力施加到操作部250时,第二连接器200能够容易地被从第一连接器100移走。
如先前所述,根据本实施例的第二连接器200被构造成通过仅在Z方向上移动而与第一连接器100接合。因此,可以使接合操作更加有效。此外,当第二连接器200处于关闭状态时,根据本实施例的操作部250固定到第二保持构件220并由第二保持构件220保持,使得操作部250不会相对于第二保持构件220移动。不仅当沿向上方向拉操作部250时而且当操作部250接收负Y方向或正Y方向上的力时,都能够从第一连接器100中拉出如此构造而成的第二连接器200。更具体地,第二连接器200可通过沿负Y方向向前或沿正Y方向向后向下推操作部250而被从第一连接器100移走。第二连接器200也可通过使操作部250在与横过操作部250的枢转力相反的支点上枢转而被从第一连接器100移走。因此,也可以使移走操作更加有效。可以通过使用根据本实施例的连接器组件更加有效地执行产品检查。此外,本发明的精神适用于除了产品检查之外的其它用途。
根据本实施例,第二连接器200用作使第一连接器100的第一接触件110和第三连接器300的第三接触件310互相电连接的中间连接器。换句话说,第一连接器100通过成本低于第三连接器300的第二连接器200与第三连接器300连接。在固定在电路板(未示出)上的第一连接器100的产品检查中,不是第三连接器300的第三接触件310可能被磨损,而是第二连接器200的第二接触件210可能被磨损。在第二连接器200的第二接触件210被磨损的情况下,更换第二连接器200,而不是更换第三连接器300。因此,可以进一步重复使用第三连接器300,使得可以降低产品检查的成本。
以下显示根据本发明的锁定构件的各种变形例。
如图14中所示,代替第一连接器100和第二连接器200,根据本发明的连接器组件可以包括第一连接器100a和第二连接器200a。第一连接器100a包括第一壳体130a。第一壳体130a包括具有侧面154a的弯曲部150a。侧面154a形成有钩住部174a。第二连接器200a包括第二保持构件220a和锁定构件260a。锁定构件260a具有第一钩支撑部262a和第一钩状部272a。第一钩支撑部262a形成在第二连接器200a的正Y侧端部处。第一钩状部272a被构造成使得第一钩状部272a在第一连接器100a和第二连接器200a相互接合的接合状态下钩在钩住部174a中。如可以从图14看出,在接合状态下,第一钩状部272a从第一壳体130a接收沿正Y方向的反作用力,同时将沿负Y方向的力施加到第一壳体130a。第二保持构件220a通过所述反作用力沿正Y方向压靠在第一壳体130a的侧面144a上。如可以从以上说明看出,能够通过来自第一钩状部272a的沿负Y方向的力和来自第二保持构件220a的沿正Y方向的力保持第二连接器200a与第一连接器100a的接合状态。第一钩状部272a具有上边缘274a。根据本实施例的上边缘274a在Y方向上延伸。根据本实施例,与当将沿正Z方向的力(图14中的F1)施加到操作部相比,当将沿负Y方向的力(图14中的F3)施加到第二连接器200a的操作部(未示出)时,能够更加容易地执行移走操作。具体地,当将力(F1)施加到操作部时,第二连接器200a在位于第二保持构件220a的负Y侧的下边缘290a上枢转。第二连接器200a在负Y方向上向下转动的同时被从第一连接器100a移走。另一方面,当将沿正Y方向的力施加到操作部时,上边缘274a与钩住部174a的上表面邻接,使得能够防止第二连接器200a被从第一连接器100a移走。
如图15中所示,连接器组件可以包括第一连接器100b和第二连接器200b。第一连接器100b包括第一壳体130b。第一壳体130b形成有钩住部174b。第二连接器200b包括第二保持构件220b和锁定构件260b。锁定构件260b具有第一钩状部272b。第一钩状部272b被构造成使得在第一连接器100b和第二连接器200b互相接合的接合状态下第一钩状部272b被钩在钩住部174b中。第一钩状部272b具有上边缘274b。根据本实施例的上边缘274b在Y方向上延伸。根据本实施例,与当沿正Z方向的力(图15中的F1)施加到操作部时相比,当将沿负Y方向的力(图15中的F3)施加到第二连接器200b的操作部(未示出)时,能够更加容易地执行移走操作。具体地,当将力(F1)施加到操作部时,第二连接器200b在位于第二保持构件220b的负Y侧的下边缘290b上枢转。第二连接器200b在负Y方向上向下转动的同时被从第一连接器100b移走。另一方面,当将沿正Y方向的力施加到操作部时,上边缘274b与钩住部174b的上表面邻接,使得能够防止第二连接器200b从第一连接器100b移走。如可以从图15看出,在接合状态下,第一钩状部272b从第一壳体130b接收沿正Y方向的反作用力,同时将沿负Y方向的力施加到第一壳体130b。第二保持构件220b沿正Y方向通过该反作用力压靠在第一壳体130b的侧面144b上。如可以从以上说明看出,能够通过来自第一钩状部272b的沿负Y方向的力和来自第二保持构件220b的沿正Y方向的力保持第二连接器200b与第一连接器100b的接合状态。
如图16中所示,连接器组件可以包括第一连接器100c和第二连接器200c。第一连接器100c包括第一壳体130c。第一壳体130c形成有钩住部174c。第二连接器200c包括锁定构件260c。锁定构件260c具有第一钩状部272c和第二钩状部282c。第一钩状部272c或第二钩状部282c被构造成仅在正Y方向(第二水平方向)上突出。第一钩状部272c和第二钩状部282c分别具有上边缘274c和284c。上边缘274c或284c在Y方向上延伸。根据本实施例,与当将沿正Z方向的力(图16中的F1)施加到操作部时相比,当将沿正Y方向的力(图16中的F2)施加到第二连接器200c的操作部(未示出)时,能够更加容易地执行移走操作。当将沿负Y方向的力施加到操作部时,上边缘274c与钩住部174c的上表面邻接,使得能够防止第二连接器200c从第一连接器100c移走。
本申请基于2010年6月30在日本专利局提出申请的JP2010-150448的日本专利申请,该申请的内容通过引用在此并入。
虽然已经说明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将认识到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做出其它和进一步的修改,并且目的是主张落入本发明的实际保护范围的所有这种实施例。

Claims (11)

1.一种连接器组件,包括:
第一连接器,所述第一连接器被构造成安装在连接物体上,所述第一连接器包括第一接触件和第一保持构件,所述第一保持构件保持所述第一接触件;和
第二连接器,所述第二连接器被构造成在所述第一连接器被定位于所述第二连接器下方的状态下沿向下方向与所述第一连接器接合,所述第二连接器包括第二接触件、第二保持构件和操作部,所述第二保持构件保持所述第二接触件,所述第二接触件被构造成在所述第二连接器与所述第一连接器接合的接合状态下连接到所述第一接触件,所述操作部由所述第二保持构件保持成当沿向上方向将力施加到所述操作部时和当沿垂直于所述向上方向的第一水平方向或与所述第一水平方向相反的第二水平方向将力施加到所述操作部时不会相对于所述第二保持构件移动,当在所述接合状态下沿所述向上方向或沿所述第一水平方向或所述第二水平方向将力施加到所述操作部时,所述第二连接器能够从所述第一连接器移走;
其中,所述第一接触件具有第一接触部;
所述第二接触件具有弹性支撑部、越过部和第二接触部,所述弹性支撑部弹性支撑所述第二接触部和所述越过部;
所述弹性支撑部在所述接合状态下沿所述第一水平方向将所述第二接触部压靠在所述第一接触部上,使得所述第二接触部与所述第一接触部接触;
当所述第二连接器从所述第二连接器与所述第一连接器分离的状态移动到所述接合状态时,所述越过部在所述向下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二接触部的下方并越过所述第一接触部;以及
所述越过部在所述接合状态下倾斜地位于所述第一接触部的下方或位于所述第一接触部的斜下方,从而保持所述接合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中:
所述第二连接器还包括锁定构件,所述锁定构件由所述第二保持构件保持并具有至少一个钩状部;以及
所述第一连接器形成有至少一个钩住部,所述钩状部在所述接合状态下被钩在所述钩住部中,使得确保保持所述接合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中:
所述第一连接器具有两个所述钩住部;
所述锁定构件还具有两个钩支撑部,所述钩支撑部在所述向下方向上延伸;以及
所述锁定构件具有两个所述钩状部,所述钩状部中的每一个都具有上边缘和下边缘,所述上边缘和所述下边缘在每一个都相对于所述向下方向倾斜的方向上延伸,使得所述钩状部中的每一个都具有锐角三角形形状,所述钩状部由相应的所述钩支撑部保持以朝向彼此突出,所述钩状部中的一个在所述第一水平方向上突出,所述钩状部中的另一个在所述第二水平方向上突出,所述钩支撑部被构造成在所述接合状态下分别将所述钩状部压靠在所述钩住部上。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中,所述钩状部仅在所述第二水平方向上突出。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中,所述第二保持构件在所述接合状态下至少在所述第一水平方向和所述第二水平方向上遮盖所述第一保持构件。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中,所述第二接触部在所述接合状态下接收来自所述第一接触部的反作用力,使得所述第二保持构件的一部分沿所述第二水平方向被压靠在所述第一保持构件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组件,还包括:
第三连接器,所述第三连接器被构造成与所述第二连接器接合,所述第三连接器具有第三接触件,当所述第三连接器与所述第二连接器接合时,所述第三接触件连接到所述第二接触件,
其中,所述第二连接器用作使所述第一连接器的所述第一接触件和所述第三连接器的所述第三接触件互相电连接的中间连接器或中继馈线。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中:
所述第二保持构件具有容纳部,所述容纳部被构造成容纳所述第三连接器;
所述第二连接器具有罩部,所述罩部固定到所述第二保持构件,使得所述罩部在所述第三连接器容纳在所述容纳部内的状态下能够遮盖所述第三连接器的上表面;以及
所述操作部形成在所述罩部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中:
所述罩部在垂直于所述第一水平方向的预定方向上具有两个端部;
所述端部中的一个铰接到所述第二保持构件上;
所述端部中的另一个形成有罩侧钩住部;
所述第二保持构件形成有保持构件侧钩住部;以及
所述罩侧钩住部被钩在所述保持构件侧钩住部上,使得所述罩部固定到所述第二保持构件。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中,所述操作部成形为使得所述操作部在所述向上方向和垂直于所述第一水平方向的预定方向上延伸。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中,所述操作部形成有孔,所述孔沿所述第一水平方向穿过所述操作部。
CN201110181464.3A 2010-06-30 2011-06-30 连接器组件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06644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150448A JP5090502B2 (ja) 2010-06-30 2010-06-30 コネクタ組立体
JP2010-150448 2010-06-3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066444A CN103066444A (zh) 2013-04-24
CN103066444B true CN103066444B (zh) 2015-09-16

Family

ID=454000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181464.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066444B (zh) 2010-06-30 2011-06-30 连接器组件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523603B2 (zh)
JP (1) JP5090502B2 (zh)
KR (1) KR101222846B1 (zh)
CN (1) CN103066444B (zh)
TW (1) TWI45045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784125B2 (en) * 2012-06-27 2014-07-22 Virtium Technology, Inc. Side retainer assembly for heat sink and memory modules
JP6005575B2 (ja) * 2013-04-11 2016-10-12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6249676B2 (ja) * 2013-08-21 2017-12-20 宏致電子股▲ふん▼有限公司Aces Electronics Co.,Ltd. 電気コネクタ
GB2523344A (en) * 2014-02-20 2015-08-26 Sound Venture Co Ltd A personal listening device
CN110611221B (zh) * 2018-06-14 2021-02-26 鸿富锦精密电子(天津)有限公司 锁固结构及采用该锁固结构的线缆接头组件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842883A (en) * 1995-09-29 1998-12-01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imited Connector which is provided with an operation member for making the connector be connected to a connection member
CN1383236A (zh) * 2001-04-26 2002-12-04 日本压着端子制造株式会社 包含锁定部件的电接插件
US7278873B2 (en) * 2005-03-24 2007-10-09 Amphenol-Tuchel Electronics Gmbh Plug system for electrical plug connectors with latching device
CN101133522A (zh) * 2005-01-28 2008-02-27 莫列斯公司 板安装电连接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149896A (en) * 1960-11-04 1964-09-22 Bendix Corp Electrical connector
JPS6380989U (zh) 1986-11-13 1988-05-27
US4859189A (en) * 1987-09-25 1989-08-22 Minnesota Mining And Manufacturing Company Multipurpose socket
JP3243709B2 (ja) * 1996-02-14 2002-01-07 ホシデン株式会社 カードコネクタ
JP3306019B2 (ja) * 1998-08-18 2002-07-24 タイコエレクトロニクスアンプ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組立体及びそれに使用される電気コネクタ
JP2000215951A (ja) * 1999-01-27 2000-08-04 Tyco Electronics Amp Kk 基板実装型コネクタ
JP2000235880A (ja) * 1999-02-15 2000-08-29 Kenwood Corp 脱着コネクタ及び可動パネル装備装置
JP2003297482A (ja) * 2002-02-01 2003-10-17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td プルタブを用いたロック解除機構及びコネクタ
CN2539302Y (zh) * 2002-03-06 2003-03-05 莫列斯公司 电连接器
JP4006408B2 (ja) * 2003-03-25 2007-11-14 山一電機株式会社 カード用複合コネクタ
JP2005129255A (ja) * 2003-10-21 2005-05-19 Three 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システム
US20060084318A1 (en) * 2004-10-18 2006-04-20 Jason Si Double-side mounting electrical connector
JP4889243B2 (ja) * 2005-06-09 2012-03-07 モレッ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ド コネクタ装置
WO2008015817A1 (fr) * 2006-07-31 2008-02-07 Mitsumi Electric Co., Ltd. Connecteur pour connecter un composant électronique
KR101457127B1 (ko) * 2008-05-09 2014-10-31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커넥터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KR20100004553U (ko) * 2008-10-24 2010-05-04 (주)템스 전장배선 분기장치
TWM372566U (en) * 2009-05-12 2010-01-11 Tyco Electronics Holdings Bermuda No 7 Ltd Electrical connector
JP4792517B2 (ja) * 2009-07-07 2011-10-12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組立体
JP4922420B2 (ja) * 2010-02-23 2012-04-25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組立体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842883A (en) * 1995-09-29 1998-12-01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imited Connector which is provided with an operation member for making the connector be connected to a connection member
CN1383236A (zh) * 2001-04-26 2002-12-04 日本压着端子制造株式会社 包含锁定部件的电接插件
CN101133522A (zh) * 2005-01-28 2008-02-27 莫列斯公司 板安装电连接器
US7278873B2 (en) * 2005-03-24 2007-10-09 Amphenol-Tuchel Electronics Gmbh Plug system for electrical plug connectors with latching devic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066444A (zh) 2013-04-24
US8523603B2 (en) 2013-09-03
TWI450454B (zh) 2014-08-21
JP2012014959A (ja) 2012-01-19
US20120003857A1 (en) 2012-01-05
JP5090502B2 (ja) 2012-12-05
TW201223008A (en) 2012-06-01
KR101222846B1 (ko) 2013-01-16
KR20120002439A (ko) 2012-01-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066444B (zh) 连接器组件
US7140895B2 (en) Connector for electronic components
EP2856559B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poke-in wire contact
CN1146079C (zh) 接触可靠的连接器
KR101198734B1 (ko) 커넥터 및 이 커넥터를 이용한 엘이디 조명기구
EP2876743B1 (en) Connector between cable and substrate
EP2337163A1 (en) Connector, electronic apparatus, method for removing connector
TW201251230A (en) Connector apparatus
CN101071917A (zh) 具有柔性电磁干扰封闭片的连接器
CN109904648A (zh) 连接器以及连接器组件
JP2018097975A (ja) 電気コネクタ
KR20220020989A (ko) 낮은 높이를 갖는 와이어-보드 커넥터
CN103985989B (zh) 卡缘连接器
CN1675802A (zh) 用于电连接器的手柄锁定系统及其方法
CN101490907B (zh) 电缆连接器
CN104218353A (zh) 用于电接触的设备及其结合方法,以及插接型连接件
JP2011165649A (ja) 端子台
WO2015050948A1 (en) Connector assembly
CN204391402U (zh) 卡连接器
KR20140044742A (ko) 전기 커넥터 조립체
US7524196B2 (en) Fast connecting/disconnecting element for component mounted on a PCB
EP0776067A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for flat cable
KR101121506B1 (ko) 플렉시블 케이블용 보강부재 및 이를 수용하기 위한 커넥터
KR20090046524A (ko) 박막형 커넥터
CN102856699B (zh) 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916

Termination date: 20200630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