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053221A -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 Google Patents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053221A
CN103053221A CN2011800378522A CN201180037852A CN103053221A CN 103053221 A CN103053221 A CN 103053221A CN 2011800378522 A CN2011800378522 A CN 2011800378522A CN 201180037852 A CN201180037852 A CN 201180037852A CN 103053221 A CN103053221 A CN 10305322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electrode
substrate
section
electrode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37852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053221B (zh
Inventor
中村将启
山名正人
山木健之
加藤大贵
小柳贵裕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msung Displa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05322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5322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05322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5322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05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36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33/00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 H05B33/12Light sources with substantially two-dimensional radiating surfaces
    • H05B33/26Light sources with substantially two-dimensional radiating surface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position or arrangement of the conductive material used as an electrode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4Passivation; Containers; Encapsulations
    • H10K50/842Containers
    • H10K50/8426Peripheral sealing arrangements, e.g. adhesives, sealan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1)具备:具有阴极层(21)(第1电极层)的第1基板(2)、形成于阴极层(21)上的有机层(3)、形成于有机层(3)上的阳极层(4)(第2电极层)、以及借助粘接层(5)与阳极层(4)接合的第2基板(6)。阳极层(4)向具有有机层(3)的区域的外周侧延伸设置,在与延伸设置的阳极层(4)的外周侧的区域对置的部分,不存在第2基板(6)和粘接层(5),使阴极层(21)和延伸设置的阳极层(4)从第2基板(6)露出,从而分别形成阴极取出部(40b)和阳极取出部(40a)。根据该构成,通过将第2基板(6)切口等简易的步骤即可形成电极取出部,能够有效地制造有机电致发光器件(1)。

Description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形成有电极取出部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背景技术
电致发光(EL)元件是通过在透明基板上形成用阳极和阴极夹持的发光层而得到的,当对电极间施加电压时,发光层中作为载流子注入的电子及空穴发生再结合,由此生成激子,利用该激子进行发光。电致发光元件大致可分为发光层的荧光物质使用了有机物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和发光层的荧光物质使用了无机物的无机电致发光元件。特别是,有机电致发光元件能在低电压下进行高亮度的发光,并且根据荧光物质的种类可获得各种发光颜色,另外容易制成平面状的发光面板,因此被用作各种显示装置和背光源。此外,近年来还实现了满足高亮度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其在照明器材中的应用备受关注。
常规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构成如下:在玻璃基板上形成ITO等透明电极作为阳极,在该阳极上形成含有由有机发光材料等形成的发光层的有机层,并在该有机层上形成有铝等金属薄膜层作为阴极。阳极由于存在于基板与有机层之间,因此为了将阳极与外部供电端子连接,向形成了有机层的区域外延伸设置阳极的一部分或辅助阳极的导电性的辅助电极的一部分,该延伸设置的部分作为电极取出部起作用。另外,阳极、有机层、阴极除阳极的取出电极部及阴极的一部分以外均被铜箔等密封构件密封。根据该构成,通过对阳极及阴极间施加电压而在发光层产生的光直接或被阴极反射后透过阳极及玻璃基板,并被取出到元件外。
与发光层结晶化的常规的LED(无机电致发光元件)不同,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含有发光层的有机层由高分子等有机材料构成,因此可制成具有挠性的层。另外,在这些有机材料中,有的可通过真空蒸镀及旋涂、喷墨印刷、丝网印刷等形成发光层。此外,基板不限于上述玻璃基板,还可以使用具有挠性的透光性塑料基板。通过使用这些材料,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可作为能够卷取或弯折的柔性发光器件的光源使用。另外,已知有通过下述辊对辊方式来制造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方法:将卷成辊状的挠性基板供至成膜装置以形成发光层等,将成膜后的器件卷成辊状回收(例如参照日本专利申请公开的日本特开2010-165620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在上述日本专利申请公开的日本特开2010-165620号公报中,对于如何形成电极取出部并没有具体记载。通常,为了设置电极取出部,需要将阳极和发光层布图成复杂的形状,即使是上述利用辊对辊方式的制造方法,也未必能够有效地制造器件。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简易地形成电极取出部、从而能够有效地制造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特征在于,具备:具有第1电极层的第1基板、形成于上述第1基板的第1电极层上的有机层、形成于上述有机层上的第2电极层、以及借助粘接层与上述第2电极层接合的第2基板,且在上述第1基板的周边部的任一区域未形成上述有机层,在与未形成上述有机层的区域对应的部分,以与上述第1电极层之间隔着绝缘层的方式向具有上述有机层的区域的外周侧延伸设置上述第2电极层,在与上述延伸设置的第2电极层的端部的外周侧的区域对置的部分,不存在上述第2基板和上述粘接层,且上述第1基板的第1电极层和上述延伸设置的第2电极层从上述第2基板露出,从而分别构成第1电极取出部和第2电极取出部。
在上述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中,优选上述延伸设置的第2电极层以位于上述绝缘层的内侧的方式形成,且上述第1电极取出部和上述第2电极取出部以从设于上述第2基板上的缺口部露出的方式形成。
在上述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中,优选上述延伸设置的第2电极层的一部分与上述第2基板和上述粘接层的端部一起被由导电性金属形成的镀层密封。
在上述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中,优选上述第1电极取出部和上述第2电极取出部以分别各自从设于上述第2基板上的多个缺口部露出的方式形成。
在上述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中,优选在上述第2基板的与上述第2电极层相对的面上,以不会与上述第2电极层相接触的方式设有吸湿层。
在上述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中,优选上述第2电极层由与上述有机层抵接的主电极部和与上述主电极部相接触并与上述有机层绝缘的辅助电极部构成。
在上述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中,优选上述第2电极取出部的第2电极层是上述辅助电极部的一部分。
在上述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中,优选上述主电极部由将具有低电阻性的细线材配置成格栅状、线状或蜂窝状而得到的栅电极构成。
在上述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中,优选上述第1基板具有将上述第1电极层平滑化的平滑化层,该平滑化层设在上述第1电极层的与形成上述有机层的面相反侧的面上。
在上述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中,优选上述第1基板具有阻隔层,所述阻隔层设在上述平滑化层的与上述第1电极层相反侧的面上。
根据本发明,使第1电极层和延伸设置的第2电极层从第2基板露出,从而分别制成第1电极取出部和第2电极取出部,因此通过将第2基板切口等简易的步骤即可形成电极取出部,能够有效地制造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上述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正视图。
图3(a)是沿图2的(A)线或(D)线的侧剖视图,(b)是沿图2的(B)线的侧剖视图,(c)是沿图2的(C)线的侧剖视图。
图4是上述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电极取出部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作为上述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电极层使用的栅电极的构成例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上述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变形例的侧剖视图。
图7是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8是上述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正视图。
图9(a)是沿图8的(A)线或(D)线的侧剖视图,(b)是沿图8的(B)线的侧剖视图,(c)是沿图8的(C)线的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关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构成,参照图1至图5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1具备:第1基板2、形成于第1基板2上的有机层3、形成于有机层3上并向该有机层3供给空穴的阳极层4、以及借助粘接层5与阳极层4接合的第2基板6。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基板2不仅作为用于形成有机层3的基板起作用,还作为向有机层3供给电子的阴极层21起作用。另外,将阴极层21作为第1电极层时,阳极层4相当于第2电极层。
有机层3从第1基板2侧开始依次由电子注入层31、发光层32、空穴传输层33、空穴注入层34构成。阳极层4由与有机层3抵接的主电极部41和与主电极部41相接触并通过绝缘层7与有机层3绝缘的辅助电极部42构成。在第2基板6的与阳极层4相对的面上,以不与形成有机层3的区域相互重叠且不与电极层4接触的方式设置吸湿层8。
在第1基板2的周边部的任一条边上未形成有机层3。本例子中,在图2的(B)线及(C)线所示的部分未形成有机层3。该未形成有机层3的区域只要设在第1基板2的4条边中的任一条边上即可,另外,可以不沿一条边的全长进行设置,而可以部分设置(未图示)。另一方面,在图2的(A)线及(D)线所示的部分,直至端部为止形成了有机层3(也可参照图3(a))。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1的制造工序中,当在第1基板2上以辊对辊方式形成有机层3时,辊前进方向为图2的(A)线及(D)线方向。在图2的包含(A)线及(D)线所示部分的两边上,设置将有机层3等密封并保护有机电致发光器件1的侧部的保持构件(未图示)。也可在图2的包含(B)线及(C)线所示部分的两边上设置该保持构件。
在未形成有机层3的区域的一部分、即本例子中图2的(B)线所示的部分,辅助电极部42的一部分隔着绝缘层7向具有有机层3的区域的外周侧延伸设置(参照图1)。另外,如图3(b)所示,在与延伸设置的辅助电极部42的端部的外周侧的区域对置的部分,不存在第2基板6和粘接层5,第1基板2的阴极层21和延伸设置的辅助电极部42从第2基板6露出。具体而言,延伸设置的辅助电极部42以位于绝缘层7的内侧的方式形成,而且在第2基板6上形成有缺口部61(也可参照图1)。因此,延伸设置的辅助电极部42和位于该辅助电极部42的外周侧的第1基板2因缺口部61而向第2基板6侧露出,分别构成阴极取出部40b和阳极取出部40a。将阴极取出部40b作为第1电极取出部时,阳极取出部40a相当于第2电极取出部。如图3(c)所示,在图2的(C)线所示的部分没有延伸设置辅助电极部42。另外,本实施方式中虽然示出在矩形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1的一条边的1个部位上形成了阳极取出部40a和阴极取出部40b的例子,但也可以形成在2个部位以上。
阳极取出部40a除辅助电极部42的一部分以外与绝缘层7一起被密封材料9密封。由此,如上述图2、图3(b)和图4所示,以夹持密封材料9的方式同时设置的阳极取出部40a和阴极取出部40b从缺口部61露出。这些露出的辅助电极部42和阴极层21的一部分与外部供电端子等电连接。
第1基板2的阴极层21使用由铝、铜、不锈钢、镍、锡、铅、金、银、铁或钛等金属或者合金等构成的片材,该片材优选具有能够进行辊卷取的程度的挠性。关于片材的表面,为了抑制元件的短路,需要具有平滑性,其表面粗糙度优选为Ra100nm以下,更优选为Ra10nm以下。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阴极层21优选由对水分或气体等具有阻隔性的金属材料构成。这样即可抑制由水分或气体等引起的有机层3的劣化。另外,阴极层21优选用功函数小的由金属、合金、导电性化合物或它们的混合物所形成的电极材料来构成。
另外,阴极层21可以使用铝或银等金属、或者含有这些金属的化合物,还可以使用通过将铝与其它电极材料组合而以层叠结构等构成的材料。作为这样的电极材料的组合,可举出:碱金属与铝的层叠体、碱金属与银的层叠体、碱金属的卤化物与铝的层叠体、碱金属的氧化物与铝的层叠体、碱土类金属或稀土类金属与铝的层叠体、这些金属种与其它金属的合金等。具体而言,可举出:钠、钠-钾合金、锂、镁等与铝的层叠体、镁-银混合物、镁-铟混合物、铝-锂合金、氟化锂(LiF)/铝混合物/层叠体、铝/氧化铝(Al2O3)混合物等。
作为构成有机层3的电子注入层31,可使用与构成阴极层21的材料相同的材料、二氧化钛、氧化锌等金属氧化物、含有上述材料且混合有促进电子注入的掺杂物的有机半导体材料等。另外,作为发光层32,可使用作为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发光材料已知的任意材料。作为这样的发光材料,例如可举出:蒽、萘、芘、并四苯、晕苯、苝、邻苯二甲酰基苝(phthaloperylene)、萘二甲酰基苝(naphthaloperylene)、二苯基丁二烯、四苯基丁二烯、香豆素、噁二唑、双苯并噁唑、双苯乙烯、环戊二烯、喹啉金属配位化合物、三(8-羟基喹啉)铝配位化合物、三(4-甲基-8-羟基喹啉)铝配位化合物、三(5-苯基-8-羟基喹啉)铝配位化合物、氨基喹啉金属配位化合物、苯并喹啉金属配位化合物、三(对三联苯-4-基)胺、吡喃、喹吖啶酮、红荧烯、以及它们的衍生物、或者1-芳基-2,5-二(2-噻嗯基)吡咯衍生物、二苯乙烯基苯衍生物、苯乙烯基亚芳基(styryl arylene)衍生物、苯乙烯基胺衍生物、以及在分子的一部分具有由这些发光性化合物构成的基团的化合物或高分子等。另外,除上述化合物所代表的来自荧光色素的化合物外,也可优选使用所谓的磷光发光材料,例如Ir配位化合物、Os配位化合物、Pt配位化合物、铕配位化合物等发光材料、或者在分子内具有它们的化合物或高分子。另外,由这些材料形成的发光层32可以通过蒸镀、转印等干式工艺来形成,也可以通过旋涂、喷涂、模涂、凹版印刷等涂布来形成。
空穴传输层33例如可以从具有空穴传输性的化合物的组中选择。作为这种化合物,例如可举出:以4,4’-双[N-(萘基)-N-苯基-氨基]联苯(α-NPD)、N,N’-双(3-甲基苯基)-(1,1’-联苯)-4,4’-二胺(TPD)、2-TNATA、4,4’,4”-三(N-(3-甲基苯基)N-苯基氨基)三苯基胺(MTDATA)、4,4’-N,N’-二咔唑联苯(CBP)、螺-NPD、螺-TPD、螺-TAD、TNB等为代表例子的三芳基胺系化合物、含有咔唑基的胺化合物、含有芴衍生物的胺化合物等,但可使用公知的任意的空穴传输材料。关于空穴注入层34,例如可举出:包含铜酞菁(CuPc)等低分子量的有机化合物、或噻吩、三苯基甲烷、腙类(英文:hydrazoline,日文:ヒドラゾリン)、芳基胺、腙、茋、三苯基胺等有机材料。具体而言,有聚乙烯基咔唑(PVCz)、聚乙烯二氧噻吩:聚苯乙烯磺酸酯(PEDOT:PSS)、TPD等芳香族胺衍生物等,上述材料可以单独使用,并且也可以将2种以上的材料组合使用。
阳极层4的主电极部41可以使用作为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阳极材料已知的任意材料。作为阳极材料,可举出:银、铟-锡氧化物(ITO)、铟-锌氧化物(IZO)、锡氧化物、金等金属的纳米丝、包含纳米点的纳米颗粒、导电性高分子、导电性的有机材料、含掺杂物(施主或受主)的有机层、导体与导电性有机材料(包含高分子)的混合物,但只要具有导电性和透光性即可,并不限于这些材料。另外,还可以是除导电性物质外还含有粘合剂的材料。作为粘合剂,可举出:丙烯酸树脂、聚乙烯、聚丙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苯乙烯、聚醚砜、聚丙烯酸酯、聚碳酸酯树脂、聚氨酯、聚丙烯腈、聚乙烯醇缩乙醛、聚酰胺、聚酰亚胺、邻苯二甲酸二丙烯酸酯(diacryl phthalate)树脂、纤维素系树脂、聚氯乙烯、聚偏氯乙烯、聚乙酸乙烯酯、其它热塑性树脂、或者构成这些树脂的单体的2种以上的共聚物。
另外,如图5所示,主电极部41可以是下述构成:由将具有低电阻性的细线材43配置成格栅状、线状或蜂窝状而得到的所谓的栅电极41’构成。关于细线材43的直径,为了使主电极部41的透光性不易降低,优选为100μm以下。另外,在将图示所示的细线材43配置成格栅状的情况下,各细线材43的间距在能维持导电性的范围内较广地进行设定,优选以开口率达到90%以上的方式进行设定。作为细线材43,可举出:银、铝、铜、镍、锡、铅、金、钛等各种金属及合金、碳等导电性材料。栅电极41’通过丝网印刷或凹版涂布、模涂等将含有上述金属或导电性材料的浆料在有机层3上布图形成。该栅电极41’容易通过涂布来形成,在高效地制造有机电致发光器件1的方面是有效的。另外,这些材料和形成方法只要不会使有机层3润湿或有机层3受损即可,没有特别限定。
辅助电极部42以包围有机层3的周边的方式配置成框状,并且其一部分如上所述那样向具有有机层3的区域的外周侧进行延伸设置,该延伸设置的部分构成电极取出部40。辅助电极部42以形成上述形状的方式在绝缘层7上进行布图形成。此时,辅助电极部42的端部以不会与第1基板2发生短路的方式形成在绝缘层7的内侧。即,对于有机电致发光器件1来说,在构成上作为阴极起作用的第1基板2和作为阳极的一部分起作用的辅助电极部42邻近。但是,辅助电极部42通过如上所述那样构成,在绝缘层7的端部轻微受损的程度下,辅助电极部42不会与第1基板2接触而发生短路,可提高器件的可靠性。另外,当与发光层32对置的主电极部41使用透明性高的材料、周围的辅助电极部42使用导电性高的材料时,作为阳极层4整体而言,透光性高,且还可以提高导电性。作为辅助电极部42的构成材料,使用常规的配线电极中所用的各种金属,只要是与主电极部41的导电性好的材料即可,没有特别限定。另外,与主电极部41不同,可以没有透光性。
粘接层5通过下述方法来配置:以覆盖有机层3及阳极层4的周边的方式,配置由与第2基板6及阳极层4的粘接性优异且从发光层32射出的光能够穿过的透明树脂材料形成的浆料状或薄片状的构件。作为粘接层5的构成材料,例如可举出:硅氧烷树脂、含氟树脂、丙烯酸树脂、聚乙烯、聚丙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苯乙烯、聚乙酸乙烯酯等。
第2基板6是形成为与第1基板2相同形状的透明的板状构件,并使用板厚均匀且具有表面平滑性的板状构件。作为第2基板6的构成材料,例如可使用钠钙玻璃或无碱玻璃等透光性玻璃、透光性树脂材料等。
绝缘层7是通过以与辅助电极部42大致相似的形状、并以宽度比辅助电极部42更宽的方式布图形成的。绝缘层7以其内周边缘覆盖有机层3的外周边缘的方式进行配置,以确保设于绝缘层7上的辅助电极部42与有机层3之间的绝缘性。作为绝缘层7的构成材料,可以通过湿式工艺来形成由热固化性聚酰亚胺树脂、环氧树脂等构成的热固化性树脂、或聚乙烯、聚丙烯等热塑性树脂,或者可以通过溅射等干式工艺来形成二氧化硅、氮化硅等氧化物或氮化物。另外,在任一工艺中均需要进行布图,特别是作为湿式工艺,可优选利用丝网印刷、模涂、喷涂、凹版涂布等方法来形成绝缘层7。
吸湿层8是通过将含有干燥剂的树脂材料以形成有机层3的区域开口这样的框状布图形成的。通过设置该吸湿层8,侵入粘接层5的少量水分会被阻挡,因此可以有效地抑制有机层3的劣化。吸湿层8的构成材料例如可以使用在由环氧系树脂、丙烯酸系树脂、硅氧烷系树脂等构成的光固化型粘接性树脂中添加了由氧化钙、氧化钡、氧化钠、氧化钾、硫酸钠、硫酸钙、硫酸镁、氯化钙、氯化镁、氯化铜、氧化镁等形成的干燥剂而得到的材料。另外,吸湿层8优选在第2基板6与阳极层4接合之前已事先设置在第2基板6的与阳极层4相对的面上。
密封材料9以覆盖阳极取出部40a的端部、绝缘层7的端部以及阴极取出部40b的一部分的方式进行设置(参照图3(b))。这样,与有机层3相接触的绝缘层7被密封材料9密封,由此水分等难以浸入器件内,能够抑制有机层3的劣化。另外,密封材料9的材料可以使用与粘接层5相同的材料,但由于密封材料9配置在形成有机层3的区域的外侧或第1基板2的背面侧,因此与粘接层5不同,可以使用没有透光性的材料。
通过使用这些材料,如图1所示那样在第1基板2上层叠有机层3,在该有机层3上分别以规定的形状布图形成绝缘层7、辅助电极部42及主电极部41。以下,为方便起见,将在第1基板2上形成了有机层3、绝缘层7及阳极层4(辅助电极部42及主电极部41)的状态的片材称为发光片。另一方面,在第2基板6上,将吸湿层8设置在与阳极层4相对的面的规定位置上。然后,粘接层5以覆盖辅助电极部42的一部分及主电极部41整体的方式进行配置,利用粘接层5将第2基板6接合于发光片。缺口部61可以在第2基板6与发光片接合前形成,也可以在接合后形成。另外,对于该缺口部61,在绝缘层7及辅助电极部42等的端部设置密封材料9。通过这样的步骤,制造具备阳极取出部40a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1。
即,有机电致发光器件1通过使第1基板2(阴极层21)和延伸设置的辅助电极部42的端部露出于第2基板6侧,即可简易地形成阳极取出部40a和阴极取出部40b,因此能够有效地进行制造。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1由于阳极取出部40a和阴极取出部40b位于相邻的位置上,因而可以容易地进行外部供电用配线的连接。此外,构成第1基板2、有机层3、绝缘层7、辅助电极部42及主电极部41之类的发光片的材料可以使用具有挠性的材料,另外,第2基板6可以是具有挠性或硬质性的任一性质的基板。也就是说,只要将以具有挠性的方式制作的发光片与具有挠性或硬质性的适宜的第2基板6接合,即可使用同一构成的发光片来制造柔性型及硬质型这两种类型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1。
另外,对于本实施方式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1,还可以使用以卷成辊状的状态供给的带状的片材作为第1基板2。在这种情况下,在带状的第1基板2的表面上,通过狭缝涂布机等连续形成有机层3,进而分别通过丝网印刷等以一定间距形成绝缘层7、辅助电极部42及主电极部41,形成后再次卷成辊状并回收。这样,即可通过所谓的辊对辊方式来制作连续形成有多个发光片的发光片卷(未图示)。然后,在以与带状的第1基板2相同的宽度且相同的长度形成的长条状的第2基板6上,粘接该发光片卷,将它们以一定间距裁断,并如上所述那样使阳极取出部40a和阴极取出部40b露出。这样,即可在短时间内大量制造图2所示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1。特别是,近年来伴随着发光层32的多层化、以及在它们之间配置电荷调节层等有机层3有多层化的趋势,利用辊对辊方式形成有机层3可以同时大量制造上述那样的由多层形成的有机层。
接着,参照图6对本实施方式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1的变形例进行说明。该变形例为:在上述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中,延伸设置的辅助电极部42的一部分(上表面侧)与包含第2基板6的缺口部61的部分和粘接层5的端部一起被由导电性金属形成的镀层40a’密封。这样,可以在提高粘接层5的端部的强度的同时,抑制水分等从该端部侵入,并且还可以使辅助电极部42与第2基板6的位置关系变得稳定。另外,如图所示,辅助电极部42和绝缘层7的端部被密封材料9’密封,这样,可以确保辅助电极部42与作为阴极层21起作用的第1基板2之间的距离,从而可以抑制它们之间的短路。另外,密封材料9’进一步优选以覆盖镀层40a’的一部分的方式形成。这样,可以保护辅助电极部42与镀层40a’的接合部,可以从结构上保护第2基板6的缺口部61。
接着,参照图7至图9对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进行说明。如图7和图8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1中,阴极取出部40b和阳极取出部40a以分别各自从设于第2基板6上的多个缺口部61露出的方式形成。本例子中,图8的(B)线所示的部位如图9(b)所示那样形成为阳极取出部40a,(C)线所示的部位如图9(c)所示那样形成为阴极取出部40b。即,各取出部显示为在对峙的2条边的各自1个部位分别形成有缺口部61的构成。另外,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延伸设置的辅助电极部42位于绝缘层7的内侧的构成(参照图3(b)),但在本实施方式中,直至第1基板2的端部为止形成有延伸设置的辅助电极部42。另外,如图所示,各取出部不限于在对峙的2条边的各自1个部位分别形成有缺口部61的构成,例如可以在单独1条边的2个部位形成缺口部61,分别形成阴极取出部40b和阳极取出部40a。关于图8的(A)线或(D)线所示的部位,如图9(a)所示,第1基板2如后所述为多层构成,除这点以外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1中,第1基板2具有将阴极层21平滑化的平滑化层22,该平滑化层22设置在阴极层21的与形成有机层3的面相反侧的面上。另外,在平滑化层22的与阴极层21相反侧的面上设置对水分或气体等具有阻隔性的阻隔层23。
平滑化层22例如可使用由热固化性聚酰亚胺树脂、环氧树脂、酚醛树脂、三聚氰胺树脂、脲醛树脂、不饱和聚酯树脂、醇酸树脂、聚氨酯等构成的热固化性树脂;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聚偏氯乙烯、聚苯乙烯、聚乙酸乙烯酯、ABS树脂、AS树脂、丙烯酸树脂等热塑性树脂;聚酰胺、尼龙、聚缩醛、聚碳酸酯、改性聚苯醚、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等树脂等。通过将含有上述树脂的溶液涂布在金属箔上、或者将上述树脂利用加热层压与构成阴极层21的片材接合等,即可将阴极层21平滑化。由于第1基板2通过平滑化层22被平滑化,因此容易通过涂布等方法将形成于第1基板2上的有机层3制成均匀的膜,从而可实现膜厚和膜电阻均匀且亮度不均少的电致发光器件。
阻隔层23可使用由对水分或气体等具有阻隔性的树脂或者金属材料构成的常用的阻隔膜或凹凸金属箔等。通过该阻隔层23,可以抑制水分或气体等向平滑化层22及阴极层21渗透,从而可以抑制由这些水分或气体等引起的有机层3的劣化。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1,由于使阴极取出部40b和阳极取出部40a分别从不同的缺口部61露出,因此无需精密加工即可进行第2基板6的除去,可容易地形成电极取出部。
另外,本发明只要是在基板的周边部的任一部位存在未形成有机层的区域、且配置在该区域的电极层的一部分露出于对置的基板侧从而作为电极取出部露出即可,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可进行各种变形。另外,通过适当选择构成第1基板6(阴极层21)、主电极部41或辅助电极部42等的材料,还可以使上述阴极和阳极的功能分别相反。即,可以使第1基板2侧作为阳极层起作用,使主电极部41和辅助电极部42侧作为阴极层起作用。
本申请基于日本专利申请2011-036464号,其内容通过参照上述专利申请的说明书和附图而引入本发明。
符号说明
1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2     第1基板
21    第1电极层
22    平滑化层
23    阻隔层
3     有机层
4     阳极层(第2电极层)
40a   阳极取出部(第2电极取出部)
40b   阴极取出部(第1电极取出部)
41    主电极部
41’  栅电极
42    辅助电极部
43    细线材
5     粘接层
6     第2基板
7     绝缘层
8     吸湿层
9     密封材料

Claims (10)

1.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具备:具有第1电极层的第1基板、形成于所述第1基板的第1电极层上的有机层、形成于所述有机层上的第2电极层、以及借助粘接层与所述第2电极层接合的第2基板,
在所述第1基板的周边部的任一区域未形成所述有机层,
在与未形成所述有机层的区域对应的部分,以与所述第1电极层之间隔着绝缘层的方式向具有所述有机层的区域的外周侧延伸设置所述第2电极层,
在与所述延伸设置的第2电极层的端部的外周侧的区域对置的部分,不存在所述第2基板和所述粘接层,且所述第1基板的第1电极层和所述延伸设置的第2电极层从所述第2基板露出,从而分别构成第1电极取出部和第2电极取出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设置的第2电极层以位于所述绝缘层的内侧的方式形成,且所述第1电极取出部和所述第2电极取出部以从设于所述第2基板上的缺口部露出的方式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设置的第2电极层的一部分与所述第2基板和所述粘接层的端部一起被由导电性金属形成的镀层密封。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电极取出部和所述第2电极取出部以分别各自从设于所述第2基板上的多个缺口部露出的方式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2基板的与所述第2电极层相对的面上,以不会与所述第2电极层相接触的方式设有吸湿层。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电极层由与所述有机层抵接的主电极部和与所述主电极部相接触并与所述有机层绝缘的辅助电极部构成。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电极取出部的第2电极层是所述辅助电极部的一部分。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电极部由将具有低电阻性的细线材配置成格栅状、线状或蜂窝状而得到的栅电极构成。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基板具有将所述第1电极层平滑化的平滑化层,该平滑化层设在所述第1电极层的与形成所述有机层的面相反侧的面上。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基板具有阻隔层,所述阻隔层设在所述平滑化层的与所述第1电极层相反侧的面上。
CN201180037852.2A 2011-02-22 2011-12-16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Active CN10305322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036464 2011-02-22
JP2011036464A JP2012174558A (ja) 2011-02-22 2011-02-22 有機elデバイス
PCT/JP2011/079199 WO2012114616A1 (ja) 2011-02-22 2011-12-16 有機elデバイス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053221A true CN103053221A (zh) 2013-04-17
CN103053221B CN103053221B (zh) 2016-01-20

Family

ID=467204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37852.2A Active CN103053221B (zh) 2011-02-22 2011-12-16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9054334B2 (zh)
JP (1) JP2012174558A (zh)
CN (1) CN103053221B (zh)
DE (1) DE112011104935B4 (zh)
TW (1) TW201242130A (zh)
WO (1) WO2012114616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605238A (zh) * 2013-11-25 2014-02-26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用于液晶显示屏的背光模组以及液晶显示屏
WO2016173184A1 (zh) * 2015-04-29 2016-11-03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膜层结构及测试方法、显示基板及测试方法和制备方法
CN111200002A (zh) * 2020-01-10 2020-05-26 大连理工大学 一种柔性可控的有机电致发光阵列、制备方法及应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842088B2 (ja) 2011-02-21 2016-01-13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有機elデバイス及び有機elデバイスの製造方法
WO2013065547A1 (ja) * 2011-11-02 2013-05-10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有機el照明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DE102012219712A1 (de) * 2012-10-29 2014-04-30 Tridonic Dresden Gmbh & Co. Kg Leuchtmodul mit optimierter Kontaktierung
WO2014199741A1 (ja) * 2013-06-11 2014-12-18 Necライティング株式会社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および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の製造方法
JP6300231B2 (ja) 2014-06-25 2018-03-28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有機el素子
WO2016017061A1 (ja) 2014-07-30 2016-02-04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有機el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6100357A (ja) * 2014-11-18 2016-05-30 株式会社東芝 光電変換装置
JP2017041412A (ja) * 2015-08-21 2017-02-23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電子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20057052A1 (en) * 2000-08-11 2002-05-16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organic EL device, organic EL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CN1532613A (zh) * 2003-03-25 2004-09-29 ��ʽ��������Զ�֯��������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和液晶显示器
CN100565970C (zh) * 2005-09-07 2009-12-02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有机电致发光装置制造方法及有机电致发光装置
JP2009295601A (ja) * 2009-09-25 2009-12-17 Casio Comput Co Ltd 封止構造
JP2011029022A (ja) * 2009-07-27 2011-02-10 Rohm Co Ltd 有機el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159877A (ja) * 1990-08-07 1993-06-25 Showa Shell Sekiyu Kk 平面型電気光学的素子
JP3096169B2 (ja) * 1992-09-11 2000-10-10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半導体装置
JPH08203382A (ja) * 1995-01-31 1996-08-0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アナログ式透明タッチパネ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791354B2 (ja) * 1995-06-21 1998-08-27 セイコープレシジョン株式会社 El素子
US6855196B2 (en) * 2000-04-17 2005-02-15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Ink for a display panel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plasma display panel using the ink
JP2003223111A (ja) * 2002-01-30 2003-08-08 Seiko Epson Corp 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表示装置の封止側原型基板、表示装置の集合体、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US7129635B2 (en) * 2002-08-06 2006-10-31 Rohm Co., Ltd. Organic EL display device with plural electrode segments
JP2005183209A (ja) * 2003-12-19 2005-07-07 Asahi Glass Co Ltd 有機el表示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5322507A (ja) 2004-05-10 2005-11-1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
JP2005322580A (ja) * 2004-05-11 2005-11-17 Canon Inc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装置およびディスプレイおよび電子写真方式の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322567A (ja) * 2004-05-11 2005-11-17 Fuji Photo Film Co Ltd 分散型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FR2879025A1 (fr) 2004-12-07 2006-06-09 Thomson Licensing Sa Diode organique electroluminescente et panneau de diodes a couche anti-reflet favorisant l'extraction de lumiere
JP2006164808A (ja) 2004-12-09 2006-06-22 Hitachi Ltd 発光素子,照明装置及びこれを有する表示装置
WO2009025186A1 (ja) * 2007-08-20 2009-02-26 Konica Minolta Holdings, Inc.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パネルの製造方法、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パネル
JP5119865B2 (ja) 2007-11-02 2013-01-1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装置、電子機器
JP4968268B2 (ja) 2009-01-19 2012-07-04 コニカミノルタ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の製造方法
JP4430734B1 (ja) 2009-08-12 2010-03-10 株式会社マルヨシ 鞄の持ち手取付構造
KR20110133359A (ko) * 2010-06-04 2011-12-12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정전용량방식 터치패널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20057052A1 (en) * 2000-08-11 2002-05-16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organic EL device, organic EL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CN1532613A (zh) * 2003-03-25 2004-09-29 ��ʽ��������Զ�֯��������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和液晶显示器
CN100565970C (zh) * 2005-09-07 2009-12-02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有机电致发光装置制造方法及有机电致发光装置
JP2011029022A (ja) * 2009-07-27 2011-02-10 Rohm Co Ltd 有機el装置
JP2009295601A (ja) * 2009-09-25 2009-12-17 Casio Comput Co Ltd 封止構造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605238A (zh) * 2013-11-25 2014-02-26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用于液晶显示屏的背光模组以及液晶显示屏
WO2016173184A1 (zh) * 2015-04-29 2016-11-03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膜层结构及测试方法、显示基板及测试方法和制备方法
US10139441B2 (en) 2015-04-29 2018-11-27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Film structure and its measuring method, display substrate and its measuring method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CN111200002A (zh) * 2020-01-10 2020-05-26 大连理工大学 一种柔性可控的有机电致发光阵列、制备方法及应用
CN111200002B (zh) * 2020-01-10 2022-04-12 大连理工大学 一种柔性可控的有机电致发光阵列、制备方法及应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12011104935B4 (de) 2024-01-25
US20130126853A1 (en) 2013-05-23
CN103053221B (zh) 2016-01-20
WO2012114616A1 (ja) 2012-08-30
TW201242130A (en) 2012-10-16
JP2012174558A (ja) 2012-09-10
DE112011104935T5 (de) 2013-11-14
US9054334B2 (en) 2015-06-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053221B (zh)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CN103053220B (zh)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CN103515413B (zh) 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设备及其制造方法
JP6043401B2 (ja) 有機発光素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3999250A (zh) 有机发光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US20130334958A1 (en) Planar light emitting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CN103053219B (zh)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WO2013146350A1 (ja) 発光装置および発光装置の製造方法
US20170141076A1 (en) Light emitting device
TWI321966B (en)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103370985B (zh)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WO2012114618A1 (ja) 有機elデバイス
WO2012120746A1 (ja) 有機elデバイス
US10505011B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fabricating lighting apparatus using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evice
US9502685B2 (en) Organic EL element including EL layer and insulating layer between electrodes
US9373810B2 (en) Organic EL element and light-emitt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JP2013030335A (ja)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JPWO2016098397A1 (ja) 電気接続部材、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モジュール及び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60128

Address after: Osaka Japan

Patentee after: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Ltd.

Address before: Osaka Japan

Patentee befor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408

Address after: Gyeonggi Do, South Korea

Patentee after: SAMSUNG DISPLAY Co.,Ltd.

Address before: Osaka, Japan

Patentee befor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