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027015B - 管状体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管状体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027015B
CN103027015B CN201210336353.XA CN201210336353A CN103027015B CN 103027015 B CN103027015 B CN 103027015B CN 201210336353 A CN201210336353 A CN 201210336353A CN 103027015 B CN103027015 B CN 10302701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ster map
mandrel
map sample
auxiliary pattern
tubular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336353.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027015A (zh
Inventor
小田绅介
谷口真
谷口一真
太田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imano Inc
Original Assignee
Shiman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imano Inc filed Critical Shimano Inc
Publication of CN10302701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2701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02701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2701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Fishing Rods (AREA)
  • Golf Clubs (AREA)
  • Moulding By Coating Mould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隆起的影响且容易使用的钓竿。将在大致轴向使强化纤维对齐而成的预成型材料的主图样(5)缠绕层叠在心轴(6)上而制成筒状的管状体,将主图样(5)的缠绕起始边(5A)和缠绕结束边(5B)以相对于心轴(6)的轴线(X)为越靠近尾侧越远离的倾斜状态的方式缠绕到心轴(6)上,且将内侧层的缠绕起始边(5A)和外侧层的缠绕结束边(5B)配置成从前侧到尾侧的范围内相对于管状体的轴线(X)呈螺旋状的状态,以使管状体中的厚度变化部分散,在主图样(5)的内侧,配置有将预成型材料制的第1辅助图样(8)仅缠绕1层而形成的层。

Description

管状体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钓竿用的竿体和高尔夫球杆的管状体,该管状体是将使合成树脂浸渍在强化纤维中而形成的预成型材料(以下称作预成型材料)裁剪成大致梯形并作为主图样缠绕层叠在心轴上而呈筒状地制成。
背景技术
作为管状体,对钓竿用的竿体进行说明,在将宽度为可缠绕多层的量的主图样缠绕到心轴的情况下,如专利文献1中图5的(a)所示,以重叠在先缠绕于心轴的缠绕起始边上的方式,将主图样的剩余部分重叠地缠绕到心轴上。
在该情况下,由于缠绕起始边的存在,在该部分形成层差,在重叠地缠绕数层的情况下,层差部分(作为技术用语称为隆起(spine))无法消除而残留下来(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268425号公报(公报段落号【0024】、图5)。
发明内容
由上述层差部分形成的重叠部分,如专利文献1的图5的(a)所示,缠绕起始边形成为与竿轴线平行的直线状(在圆周方向上为相同相位位置)。
这样,刚性以重叠部分为边界变化较大,由于使该大刚性变化的部分沿竿轴线形成直线状,所以在中间竿等钓竿用竿体中,根据弯曲方向而引起刚性不同。
例如,重叠部分位于上下方向的状态下进行钓鱼的情况、和重叠部分位于左右方向的状态下进行钓鱼的情况,竿的弯曲状况不同,具有竿的姿态不固定的情况。另外,在将钓竿举过头顶进行甩竿的情况下,即使打算向前方甩竿,也会发生竿体不受控制地向侧方弯曲而导致向侧前方甩竿的情况。
在鱼上钩的情况下,也会引起竿体突然向侧方偏转,难以收鱼。
另外,在挥动高尔夫球杆等时也具有发生偏转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管状体,通过对重叠部分的配置进行研究,消除了上述不良情况、能够容易进行摆动钓竿或高尔夫球杆等时的控制和抑制将钓竿或高尔夫球杆等拉起扬起时的偏转、充分发挥制作容易的作用并能够高效率地制造。
〔结构〕
技术方案1的发明的特征结构在于,
一种管状体,将拉齐强化纤维而成的预成型材料的主图样缠绕层叠在心轴上而呈筒状地制成,
将所述主图样的缠绕起始边配置成从前侧到尾侧的范围内相对于管状体的轴线呈螺旋状的状态,
在所述主图样的内侧的一部分上,配置有缠绕预成型材料制的第1辅助图样而形成的层,其作用效果如下。
〔作用〕
使缠绕起始边形成为螺旋状。当观察与管状体的轴线正交的剖面时,如图4所示,形成有由具有轴向强化纤维的层的层差部所产生的重叠部分。
但是,管状体中的从前侧到尾侧范围内的多处重叠部分,如图4的(a)~(d)所示,以在圆周方向分散的状态形成。
因此,由于在管状体全长范围内重叠部分不是形成在圆周方向的相同相位位置而是分散开来,所以作为管状体能够消除厚薄不均的状态并能够抑制周方向位置上的刚性变化。
但是,在此,在内侧的层的一部分上,设有由第1辅助图样形成的层。由于该第1辅助图样,在将位于其外侧的主图样的缠绕起始边配置成相对于管状体的轴线呈螺旋状的状态的情况下,主图样容易缠绕,并能够将主图样的缠绕起始边正确地配置成所期望的螺旋状。
而且,在该内侧的层的外侧,且在大径侧,如上所述形成有缠绕主图样而形成的层,在该缠绕主图样而形成的层中,由于采用了缠绕起始边呈螺旋状来抑制重叠部分的结构,所以与像现有结构那样的、所述重叠部分只形成为与轴线平行状态的结构相比,即使将第1辅助图样配置在内侧,也能够消除作为管状体整体的薄厚不均状态。
〔效果〕
通过研究将缠绕起始边呈螺旋状地缠绕到心轴上,能够获得排除了刚性的偏差且容易使用的管状体,与此同时,通过导入第1辅助图样,能够提供也能够将主图样容易地缠绕到心轴上、并且能够将主图样的缠绕起始边正确地配置成螺旋状的管状体。
〔结构〕
技术方案2的发明的特征结构在于,
所述第1辅助图样由厚度比所述主图样的厚度薄的预成型材料形成,其作用效果如下。
〔作用效果〕
由于第1辅助图样采用了比主图样的预成型材料薄的预成型材料,所以在不增大主图样的层差部的影响下,能够在管状体整体中抑制给厚薄不均带来的影响。
〔结构〕
技术方案3的发明的特征结构在于,
所述第1辅助图样,在其缠绕起始边与所述轴线平行的状态下且以具有管状体的轴线长的长度形成,其作用效果如下。
〔作用效果〕
由第1辅助图样形成的内侧的层,其缠绕起始边与管状体的轴线平行,由此,重叠部分形成在圆周方向上的一处。
但是,由于第1辅助图样的缠绕起始边在与轴线平行的状态下且以管状体的轴线长形成,所以与必须在倾斜于心轴的轴线的状态下进行缠绕的主图样相比,第1辅助图样的缠绕起始边能够在沿着其心轴的轴线的状态下进行缠绕,并且该缠绕容易进行。
因此,在缠绕完第1辅助图样后,继续缠绕主图样时,由于主图样的缠绕起始边容易正确地配置成从前侧到尾侧范围内相对于管状体的轴线呈螺旋状的状态,所以能够进一步提高对重叠部分的厚薄不均的抑制效果。
〔结构〕
技术方案4的发明的特征结构在于,
配置有如下层的至少一方:缠绕配置在所述第1辅助图样的内侧的第1预成型带而形成的层、缠绕配置在所述主图样的外侧的第2预成型带而形成的层,其作用效果如下。
〔作用效果〕
也就是说,在缠绕第1辅助图样之前缠绕第1预成型带,由此,在缠绕第1辅助图样时能够减少滑动等而容易缠绕。
另外,在缠绕主图样之后缠绕第2预成型带,由此,能够紧固重合体而使该重合体的缠绕状态牢固。
而且,只要存在缠绕第1预成型带和第2预成型带而成的层,就能够夹着主图样和第1辅助图样地进行缠绕,所以它们的熔融结合状态良好,从而实现了刚性的强化。
〔结构〕
技术方案5的发明的特征结构在于,
所述主图样具有在大致轴向上对齐的强化纤维,且将缠绕起始边相对于所述强化纤维平行地裁剪,其作用效果如下。
〔作用效果〕
作为主图样的裁剪形状,由于将缠绕起始边相对于沿大致轴向配置的强化纤维平行地裁剪,所以主图样的形状与以往相同,从而能够将竿的状况等维持在没有实际损害的程度。
〔结构〕
技术方案6的发明的特征结构在于,
所述主图样具有在大致轴向上对齐的强化纤维,且将缠绕起始边裁剪成相对于所述强化纤维倾斜的状态,其作用效果如下。
〔作用效果〕
将缠绕起始边配置成相对于心轴的轴向倾斜的状态而进行缠绕时,强化纤维被配置成沿着管状体的轴线方向的状态,从而能够通过轴向纤维实现弯曲强度及刚性的强化。
〔结构〕
技术方案7的发明的结构特征在于,
所述主图样被分成多张裁剪,其作用效果如下。
〔作用效果〕
由于使缠绕起始边形成为螺旋状,所以位于外侧的层中重叠在缠绕起始边上的部分没有偏于圆周方向的同一相位,因而即使是数层的情况下也能够排除刚性的偏差。
而且,在层叠数多的管状体中,存在将主图样分为多张裁剪的情况,能够改善刚性和强度。
〔结构〕
技术方案8中的发明的特征结构在于,
还在具有大致轴向强化纤维的数层内,将位于外侧层的缠绕结束边配置成从前侧到尾侧的范围内相对于管状体的轴线呈螺旋状的状态,其作用效果如下。
〔作用效果〕
关于缠绕结束边,也与缠绕起始边同样地形成有层差部。因此,由于在该层差部分刚性发生变化,所以关于缠绕结束边也以呈螺旋状的方式构成。由此,能够得到进一步减小了刚性偏差的管状体。
〔结构〕
技术方案9的发明的特征结构在于,
一种管状体的制造方法,所述管状体是将在大致轴向使强化纤维对齐而成的预成型材料的主图样缠绕层叠在心轴上而呈筒状地制成,
使所述主图样和预成型材料制的第1辅助图样重合,所述主图样将所述缠绕起始边相对于沿大致轴向配置的强化纤维平行地配置而构成,所述第1辅助图样其厚度比所述主图样的厚度薄且具有形成管状体所需的充分的轴线长,以所述第1辅助图样的缠绕起始边为沿着心轴的轴线的状态的方式,且以所述主图样的所述缠绕起始边相对于心轴的轴线为越靠近尾侧越远离的倾斜状态的方式,将该重合的所述主图样和所述第1辅助图样使所述第1辅助图样先缠绕地依次缠绕到所述心轴上而形成管状体,其作用效果如下。
〔作用效果〕
作为将缠绕起始边缠绕成螺旋状的方法,以使缠绕起始边相对于心轴的轴线为越靠近尾侧越远离的倾斜状态的方式,缠绕到该心轴上而实现,并且在沿袭了将主图样缠绕到心轴上的现有制造方法的同时,又实现了新技术的提高(参照图3的(a))。
而且,作为主图样裁剪形状,由于维持使缠绕起始边相对于沿在大致轴向配置的强化纤维平行地配置,所以主图样的形状与以往相同,能够将竿的状况等维持在没有实际损害的程度。
除此之外,采用相对于主图样使重合的第1辅助图样先缠绕到心轴上的制造方法。由此,由于能够使第1辅助图样的缠绕起始边不是以相对于心轴倾斜的状态而是以沿着心轴的轴线的状态进行缠绕,所以相较于将缠绕起始边以相对于心轴的轴线倾斜的状态进行缠绕的情况,能够容易地缠绕,并且,即使主图样的缠绕起始边相对于心轴的轴线倾斜,也能够正确地配置该缠绕起始边。
再有,由于第1辅助图样采用了比主图样薄的预成型材料,所以即使将第1辅助图样的缠绕起始边沿心轴的轴线配置而形成了层差部,相较于将主图样的缠绕起始边沿心轴的轴线配置而形成层差部的情况,也能够减少其影响。
〔结构〕
技术方案10的发明的特征结构在于,
一种管状体的制造方法,所述管状体是将在大致轴向使强化纤维对齐而成的预成型材料的主图样缠绕层叠在心轴上而呈筒状地制成,
使所述主图样和预成型材料制的第1辅助图样重合,所述主图样被裁剪成所述缠绕起始边相对于沿大致轴向配置的强化纤维呈倾斜状态,所述第1辅助图样其厚度比所述主图样的厚度薄且具有形成管状体所需的充分的轴线长,以所述第1辅助图样的缠绕起始边为沿着心轴的轴线的状态的方式,且以所述主图样的所述缠绕起始边相对于心轴的轴线为越靠近尾侧越远离的倾斜状态的方式,将该重合的所述主图样和所述第1辅助图样所述第1辅助图样先缠绕地依次缠绕到所述心轴上而形成管状体,其作用效果如下。
〔作用效果〕
作为将缠绕起始边缠绕成螺旋状的方法,使用了将主图样的缠绕起始边相对于沿管状体的轴线配置的强化纤维从一开始就裁剪成倾斜状态的主图样。由此,能够起到与技术方案9的记载相同的作用效果。
〔结构〕
技术方案11的发明的特征结构在于,
一种管状体的制造方法,所述管状体是将在大致轴向使强化纤维对齐而成的预成型材料的主图样缠绕层叠在心轴上而呈筒状地制成,
使所述主图样和预成型材料制的第2辅助图样重合,所述主图样将所述缠绕起始边相对于沿大致轴向配置的强化纤维平行地配置而构成,所述第2辅助图样的轴线长比管状体的轴线长短,以所述第2辅助图样的缠绕起始边为沿着心轴的轴线的状态的方式,且以所述主图样的所述缠绕起始边相对于心轴的轴线为越靠近尾侧越远离的倾斜状态的方式,将该重合的所述主图样和所述第2辅助图样使所述第2辅助图样先缠绕地依次缠绕到所述心轴上而形成管状体,其作用效果如下。
〔作用效果〕
在此,替代技术方案9中采用的第1辅助图样,采用了轴线长较短的第2辅助图样。通过采用该第2辅助图样,与导入了第1辅助图样的情况同样地、能够以第2辅助图样的缠绕起始边不是相对于心轴倾斜的状态而是沿着心轴的轴线的状态缠绕第2辅助图样,所以相较于以缠绕起始边相对于心轴的轴线倾斜的状态进行缠绕的情况,能够容易地缠绕,并且,即使主图样的缠绕起始边相对于心轴的轴线倾斜,也能够正确地配置该缠绕起始边。
而且,由于该第2辅助图样的轴线长比第1辅助图样短,所以能够将因第2辅助图样的存在而产生的影响限定于管状体的一部分。再有,在将第2辅助图样限定并设置在尾侧端附近的情况下,第2辅助图样位于在调整管状体的尺寸时被裁剪丢弃的部分上,在完成的管状体中,也可以认为第2辅助图样不存在,从而能够忽略第2辅助图样的影响。
此外,即使留有第2辅助图样,由于其并不是在管状体的全长范围内存在,所以具有减少隆起的效果。
〔结构〕
技术方案12的发明的特征结构在于,
一种管状体的制造方法,所述管状体是将在大致轴向使强化纤维对齐而成的预成型材料的主图样缠绕层叠在心轴上而呈筒状地制成,
使所述主图样和预成型材料制的第2辅助图样重合,所述主图样被裁剪成所述缠绕起始边相对于沿大致轴向配置的强化纤维呈倾斜状态,所述第2辅助图样的轴线长比管状体的轴线长短,以所述第2辅助图样的缠绕起始边为沿着心轴的轴线的状态的方式,且以所述主图样的所述缠绕起始边相对于心轴的轴线为越靠近尾侧越远离的倾斜状态的方式,将该重合的所述主图样和所述第2辅助图样使所述第2辅助图样先缠绕地依次缠绕到所述心轴上而形成管状体,其作用效果如下。
〔作用效果〕
在此,替代技术方案10中采用的第1辅助图样,采用了轴线长较短的第2辅助图样。通过采用该第2辅助图样,与导入第1辅助图样的情况同样地、能够以第2辅助图样的缠绕起始边不是相对于心轴倾斜的状态而是沿着心轴的轴线的状态缠绕第2辅助图样,所以相较于以缠绕起始边相对于心轴的轴线倾斜的状态进行缠绕的情况,能够容易地缠绕,并且,即使主图样的缠绕起始边相对于心轴的轴线倾斜,也能够正确地配置该缠绕起始边。
而且,由于该第2辅助图样的轴线长比第1辅助图样短,所以能够将因第2辅助图样的存在而产生的影响限定于管状体的一部分。再有,在将第2辅助图样限定并设置在尾侧端附近的情况下,第2辅助图样位于在调整管状体的尺寸时被裁剪丢弃的部分上,在完成的管状体中,可以认为第2辅助图样不存在,从而能够忽略第2辅助图样的影响。
〔结构〕
技术方案13的发明的特征结构在于,
一种管状体的制造方法,所述管状体是将在大致轴向使强化纤维对齐而成的预成型材料的主图样缠绕层叠在心轴上而呈筒状地制成,
使所述主图样和预成型材料制的第1辅助图样重合,所述主图样被裁剪成所述缠绕起始边相对于沿大致轴向配置的强化纤维呈倾斜状态,所述第1辅助图样其厚度比所述主图样的厚度薄且具有形成管状体所需的充分的轴线长,在从所述第1辅助图样的前侧端离开规定间隔的位置处使形状比该第1辅助图样小的第3辅助图样以重叠在所述主图样的缠绕起始边上的方式重合,在所述第1辅助图样的尾侧端位置处使形状比该第1辅助图样小的第4辅助图样以重叠在所述主图样的缠绕起始边上的方式重合,以所述第1辅助图样的缠绕起始边为沿着心轴的轴线的状态的方式,且以所述主图样的所述缠绕起始边相对于心轴的轴线为越靠近尾侧越远离的倾斜状态的方式,将该重合的所述主图样、所述第1辅助图样、所述第3辅助图样、所述第4辅助图样的重合体使所述第1辅助图样先缠绕地依次缠绕在所述心轴上而形成管状体,其作用效果如下。
〔作用效果〕
在此,对将在技术方案6以及技术方案10中采用的主图样和第1辅助图样的基础上重合第3辅助图样以及第4辅助图样而成的重合体进行缠绕而形成管状体的方法进行说明。
也就是说,由于将形状比第1辅助图样小的第3辅助图样设置在从第1辅助图样的前侧端向尾侧端侧稍微离开的位置处,从而不仅能够实现管状体的前侧部分的强度提高,还能够实现与前侧端相比靠近尾侧的部分的强度提高。另外,通过第4辅助图样,实现了与前侧相比作用有较大载荷的尾侧端处的强度提高。
而且,由于第3辅助图样以及第4辅助图样以重叠在主图样的缠绕起始边上的方式配置,所以在形成为管状体的状态下,能够缓和缠绕起始边中的重叠部分(隆起)处的应力集中,从而实现了该部分的刚性强化。
〔结构〕
技术方案14的发明的特征结构在于,
是在技术方案13的管状体的制造方法中,
在将重合的所述重合体缠绕到心轴上之前,将宽度窄的第1预成型带在所述重合体的大致全长范围内缠绕成螺旋状,并且在将所述重合体缠绕到心轴上之后,将宽度窄的第2预成型带在所述重合体的全长范围内缠绕成螺旋状,从而形成管状体,其作用效果如下。
〔作用效果〕
在此,对在将技术方案13中采用的主图样和第1辅助图样、第3辅助图样以及第4辅助图样的重合体缠绕于心轴的基础上,缠绕第1预成型带和第2预成型带而形成管状体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也就是说,在缠绕所述重合体之前缠绕第1预成型带,所以在缠绕重合体时能够减少打滑等从而容易缠绕。
另外,由于在缠绕所述重合体之后缠绕第2预成型带,所以能够使紧固缠绕重合体的状态牢固。
附图说明
图1表示日本白鲫竿的整体侧视图。
图2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主图样的形状和心轴的结构图。
图3的(a)是表示第1辅助图样的缠绕起始边的一部分缠绕到心轴上的状态的结构图;图3的(b)是表示第1辅助图样缠绕结束后接着将主图样的一部分缠绕到心轴上的状态的结构图;图3的(c)是表示主图样缠绕到心轴上后的状态的结构图。
图4的(a)是图3的(c)中的I-I线剖面图;图4的(b)是图3的(c)中的II-II线剖面图;图4的(c)是图3的(c)中的III-III线剖面图;图4的(d)是图3的(c)中的IV-IV线剖面图。
图5是表示将主图样的竿梢侧边在心轴上仅缠绕1层量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主图样的缠绕起始边呈螺旋状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在相对于强化纤维倾斜角度α的状态下裁剪缠绕起始边而将由此得到的主图样缠绕到心轴前的状态的结构图。
图8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且表示使第2辅助图样重合在相对于强化纤维平行地裁剪出缠绕起始边的主图样上而成的重合体缠绕到心轴前的状态的结构图。
图9是表示第4实施方式且表示使第2辅助图样重合在相对于强化纤维倾斜地裁剪出缠绕起始边的主图样上而成的重合体缠绕在心轴前的状态的结构图。
图10表示第5实施方式,其中,图10的(a)是表示将第5辅助图样缠绕在心轴前的状态的结构图;(b)是表示在其上缠绕第1预成型带的状态的结构图;(c)是表示将第1辅助图样、第3辅助图样和第4辅助图样的重合体缠绕到相对于强化纤维倾斜地裁剪缠绕起始边而得到的主图样前的状态的结构图;(d)是表示缠绕第6辅助图样前的状态的结构图。
图11表示继图10之后的制作方法,图11的(e)是表示缠绕第2预成型带的状态的结构图;(f)是表示缠绕第7辅助图样前的状态的结构图;(g)是表示第7辅助图样缠绕结束后的状态的结构图。
图12是将配置在图2中的第1辅助图样的轴向上的强化纤维的方向设定为圆周方向的结构图。
附图标记说明
5 主图样
5A 缠绕起始边
5B 缠绕结束边
5C 竿梢侧边
5D 竿尾侧边
6 心轴
8 第1辅助图样
8A 缠绕起始边
9 第2辅助图样
10 第3辅助图样
11 第4辅助图样
12A 第1预成型带
12B 第2预成型带
13 第5辅助图样
14 第6辅助图样
15 第7辅助图样
α 倾斜角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在此,主要对与权利要求1、3、8相关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参照日本白鲫竿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日本白鲫竿H包括:梢尖竿1,其具有绑有钓线的蛇口绳1A;第二节竿2、第三节竿3等中间竿;手边侧竿4,其具有纺锤型的握持部4A。将梢尖竿1、中间竿、手边侧竿4等钓竿用竿体,作为管状体的一例示出。
关于各竿1~4,如下构成。如图2所示,将由预成型材料构成的主图样5缠绕在后述的心轴6上而形成筒状的竿坯料,对该竿坯料施以精加工等由此构成各竿1~4。在竿1~4的竿梢侧和竿尾侧,可以使用加强图样7以实现加强效果。
主图样5,是将基质树脂浸渍在沿竿的大致轴线方向拉齐的强化纤维f中而形成板状。
作为构成预成型材料的强化纤维f,具体而言,除碳纤维以外还能够使用玻璃纤维、芳香族聚酰胺纤维、氧化铝纤维等;作为基质树脂,除环氧树脂以外,还能够使用酚醛树脂、聚酯树脂等热固性树脂或PV(E)等热塑性树脂。另外,作为预成型材料,也可以使树脂浸渍到织物中来构成。
在此,对中间竿进行说明。如图2所示,主图样5为梯形,具有:沿心轴6的长度方向延伸的、最先缠绕到心轴6上的缠绕起始边5A和最后缠绕的缠绕结束边5B;与缠绕起始边5A正交的竿梢侧边5C和竿尾侧边5D。缠绕结束边5B相对于缠绕起始边5A保持有角度β的倾斜角而形成斜边。另外,缠绕起始边5A被裁剪成与在大致轴向上拉齐的强化纤维f平行。
这里使用的主图样5为与以往相同的片,即:被裁剪成竿梢侧边5C和竿尾侧边5D相对于缠绕起始边5A正交的状态,并且,缠绕结束边5B相对于缠绕起始边5A保持有角度β的倾斜角而形成斜边。作为角度β,设定成使得竿尾侧边5D相对于竿梢侧边5C长出1缠绕层的量。此外,有时也为1缠绕层以上。
从竿梢侧边5C至竿尾侧边5D的长度L1采用制成中间竿所需的充分的长度即大约为0.7m~1.2m。与之相对,竿梢侧边5C的长度L2被裁剪成能够在心轴6的规定位置缠绕3圈的长度。即,3缠绕层的量的长度。另一方面,竿尾侧边5D的长度L3,比竿梢侧边5C长,被裁剪成能够在心轴6的尾侧部分缠绕4圈以上的长度。即,4缠绕层的量以上的长度。这样,竿尾侧边5D的缠绕层数多,这是因为尾侧接近手边侧因而作用有大弯曲应力等,并成为与下面的大径侧竿连接的连接部位。
然后,如图2所示,使这样裁剪而成的主图样5在缠绕起始边5A相对于心轴6的轴线X以倾斜角α倾斜的状态下缠绕到心轴6上。如图2以及图3所示,缠绕起始边5A与竿尾侧边5D的交点位置e,相对于与竿轴线(也为心轴轴线)X平行的基准线Y离开缠绕起始边5A的倾斜量,其间隔长度L4,当缠绕到心轴6上时相当于1缠绕层的量的长度。
根据以上情况,如图2所示,缠绕起始边5A与基准线Y的倾斜角α,可以用tanα=L4/L1来表示。在日本白鲫竿的情况下,该α采用0.8°~1.3°之间的数值。
根据上述结构,缠绕在心轴6上而呈筒状地形成的中间竿中的缠绕起始边5A,如图5、图6所示,沿中间竿的内周面形成螺旋线。此外,在外径大的竿的情况下,倾斜角α与直径大小相应地变大。
接下来,对重叠在主图样5上使用的第1辅助图样8进行说明。如图2所示,第1辅助图样8为预成型材料制,且被裁剪成大致长方形的形状。沿着轴线的缠绕起始边8A和缠绕结束边8B为沿着轴向的平行线,并且缠绕起始边8A和缠绕结束边8B的轴线长L5设定成比主图样5的轴线长L1长度稍长,其宽度L6设定成比1缠绕层量稍长的长度。
第1辅助图样8的厚度比主图样5的厚度薄,设定成大约为主图样5的厚度的一半。该第1辅助图样8所使用的预成型材料中的强化纤维的配置方向,在轴线方向上被拉齐。
为了使该第1辅助图样8重合在主图样5上,首先,使主图样5以倾斜角α倾斜,并且设定成使得缠绕起始边5A相对于与心轴6的轴线X平行的基准线Y倾斜。也就是说,使主图样5向主图样5的所述交点e相对于基准线Y离开1缠绕层量的方向倾斜。
对该倾斜的主图样5,以第1辅助图样8的对角线大致重叠在主图样5的缠绕起始边5A上的方式,重合大致长方形的第1辅助图样8。由此,隔着第1辅助图样8的对角线的一侧的区域部分重叠在主图样5上。
接下来,如图2、3所示,准备心轴6。心轴6为在耐热、耐腐蚀性的镍钼合金或表面淬火钢(S45C)等上施以镀金属等而形成的棒状体。心轴6为,从前端朝向尾部具有与管状体对应的长度L1稍长的长度、且呈现一直到尾部端具有大致恒定的极小锥率的外径D,并且尾部端形成大径部。
尾部端大径部的外径D大致恒定地形成,在日本白鲫竿等中,从前端朝向尾端采用大约1.0/1000~3.0/1000mm的锥率。
将主图样5和第1辅助图样8缠绕在上述心轴6上,形成中间竿。
如图3的(a)所示,将第1辅助图样8先缠绕到心轴6上。即,将第1辅助图样8的缠绕起始边8A沿轴线X配置在心轴6上,将第1辅助图样8以及主图样5缠绕到心轴6上。这样,主图样5的缠绕起始边5A相对于心轴6的轴线X以竿尾侧相对于心轴6离开的状态且以倾斜角α倾斜的状态进行缠绕。
这样,如图3的(b)所示,由于在缠绕起始边5A相对于心轴6朝向斜方的姿态下缠绕主图样5,所以如图3的(c)以及图5所示,由主图样5形成的位于内侧的层的缠绕起始边5A用斜虚线示出。这种情况还在图6中示出,也就是说,表示缠绕起始边5A以描绘螺旋的状态缠绕。
对缠绕起始边5A描绘螺旋状进行研究,如上所述,主图样5以倾斜角α倾斜的状态离开、也就是缠绕起始边5A与竿尾侧边5D的交点位置e,相对于与竿轴线(也为心轴轴线)X平行的基准线Y离开缠绕起始边5A的倾斜量,其间隔长度L4在缠绕于心轴6上时相当于1缠绕层量的长度,关于这一点已在前说明。这种情况,如图3的(c)以及图4所示,在竿轴线X的轴线方向上的4处验证管状体的剖面,若在图3的(c)以及图4的(b)所示的II-II线剖面处进行剖切,则通过与图3的(c)以及图4的(a)所示的I-I线剖面的缠绕起始点a在圆周方向上错开120°的图3的(c)以及图4的(b)所示的II-II线剖面的缠绕起始点b的位置就能够确认缠绕起始边5A的位置。
同样的步骤下,若在图3的(c)以及图4的(c)中所示的III-III线剖面处进行剖切,则通过与图3的(c)以及图4的(b)所示的内侧层的II-II线剖面的缠绕起始点b在圆周方向上错开120°的图3的(c)以及图4的(c)所示的缠绕起始点c的位置就能够确认缠绕起始边5A的位置。
同样的步骤下,如图3的(c)以及图4的(d)所示,若在IV-IV线剖面处进行剖切,则通过与图3的(c)以及图4的(c)所示的内侧层的III-III线剖面的缠绕起始点c在圆周方向上错开120°的图3的(c)以及图4的(d)所示的缠绕起始点d的位置就能够确认缠绕起始边5A的位置。恰好回到与原来的缠绕起始点a相同的位置,由此可知缠绕了一层。
另一方面,对外侧层的缠绕结束边5B进行研究,管状体的尾部端的缠绕结束边5B相对于缠绕起始边5A形成倾斜1缠绕层量以上的状态,另外,由于主图样5以所述倾斜角α缠绕在心轴6上,所以缠绕结束边5B与竿尾侧边5D的交点位置g,相对于基准线Y隔开2缠绕层量以上。
实际上,在图3的(c)中,缠绕结束边5B与竿尾侧边5D的交点位置g,被描绘成相对于基准线Y离开大约3缠绕层的量。
因此,在形成管状体的状态下,外侧层的缠绕结束边5B如图3的(c)所示,呈由3条倾斜线示出的螺旋状。此外,由于主图样5以倾斜角α进行缠绕,所以不仅竿尾侧边5D的内侧层露出,竿尾侧边5D的中间层的部分也露出。
这样,关于缠绕结束边5B,由于与缠绕起始边5A同样地呈螺旋状,所以能够发挥作用来抑制所述隆起产生的影响。此外,倾斜的数量根据倾斜角β而变化是不言而喻的。
如上,关于将缠绕起始边5A缠绕成螺旋状,对不同角度的倾斜角α,用CAE进行了检测测试。
作为测试的前提,以如下条件进行。
(1)心轴直径5mm 心轴的锥度1/1000
测试竿的长度1000mm
(2)测试方法
将竿尾端固定,在竿梢自由端上悬挂规定重量Mg的载荷,测量竿梢自由端的挠曲量。
在钓竿的圆周方向上的基准位置处施加标记,将该标记朝上的状态取为0°,测量该标记从朝上的0°状态旋转45°后的位置处的竿梢端向下的挠曲量,进而每旋转45°后的位置处的竿梢端向下的挠曲量。
(3)测试竿的参数
测试竿1:主图样厚:s mm 缠绕数:h层(竿梢侧)-j层(竿尾侧)
测试竿2:主图样厚:s mm 缠绕数:h层(竿梢侧)-j层(竿尾侧)
(4)测试竿1为现有结构,即内侧层的缠绕起始边5A与心轴6的轴线X平行且间隔长度L4为零。
(5)测试竿2为本发明的结构,即内侧层的缠绕起始边5A相对于心轴6的轴线X倾斜且间隔长度L4相当于1缠绕层的量。
记载上述测试的结果。
表1
根据以上测试结果可知,在测试竿1中,在0°、45°、90°、135°的位置处的最大和最小挠曲量的差的范围达到了3%,与之相对,在具有心轴的整周量(1缠绕层量)的间隔长度L4、也就是具有用tanα=L4/L1来表示的倾斜角α地缠绕有主图样5的测试竿2中,最大和最小挠曲量的差抑制在0.6%的范围内。
由此可知,缠绕起始边5A的螺旋对有效消除厚薄不均状态发挥了很大作用。
作为测试结果,虽然没有记载,但是针对树脂量多的竿,被认为对隆起的抑制效果高。
〔第2实施方式〕
在此,主要对与权利要求1、5、11相关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如图8所示,主图样5使用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结构的图样,即:将强化纤维在轴向上拉齐配置而得到的预成型材料裁剪成大致梯形,并且将缠绕起始边5A裁剪成与强化纤维平行。
另一方面,作为辅助图样,使用与第1辅助图样8不同的第2辅助图样9。
第2辅助图样9,轴线长与主图样5相比大幅缩短,形状也为大致梯形,并且重叠地安装在主图样5的缠绕起始边5A与竿尾侧边5D的交点附近。
第2辅助图样9的厚度,与第1辅助图样8不同,无需设定得比主图样5薄,可以比主图样5厚。这是因为,该第2辅助图样9在缠绕到竿体上后,在调整作为竿体的长度时,与竿尾侧的一部分一起被切落。
如上,当将重合在主图样5上的第2辅助图样9缠绕到心轴6上时,若以使第2辅助图样9的缠绕起始边9A沿着心轴6的轴线X的状态的方式配置第2辅助图样9并缠绕,则接下来还缠绕主图样5。此时,这样一来,主图样5的缠绕起始边5A相对于心轴6的轴线X以竿尾侧相对于心轴6离开的状态且以倾斜角α倾斜的状态进行缠绕。
由此,能够得到本说明书第7页最后一段至第8页第3段记载的作用效果,主图样5的缠绕起始边5A呈螺旋状。
〔第3实施方式〕
在此,主要对与权利要求1、6、10相关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用不同形状的主图样5来制作中间竿。
如图7所示,主图样5为大致梯形,包括:作为最先缠绕在心轴6上的边的缠绕起始边5A;作为最后缠绕的边的缠绕结束边5B;与缠绕起始边5A和缠绕结束边5B为大致正交状态的边并配置在竿梢侧和竿尾侧的竿梢侧边5C和竿尾侧边5D。
若考虑将与心轴6的轴线X平行的线作为基准线Y,则竿梢侧边5C和竿尾侧边5D被裁剪成与基准线Y正交的姿态。另一方面,如图7所示,缠绕起始边5A没有被裁剪成相对于基准线Y平行,而是以越接近竿尾侧边5D越远离基准线Y的方式,被裁剪成倾斜状态。也就是说,缠绕起始边5A相对于沿大致轴向配置的强化纤维f保持有角度α地被裁剪,且使缠绕起始边5A和竿梢侧边5C以其所夹的夹角γ的值小于90°的方式构成。另外,这样,作为主图样5的形状,虽然需要废弃角度α这部分,但由于将强化纤维f的拉齐方向设定为轴向,所以能够抑制强度下降。
从竿梢侧边5C至竿尾侧边5D的长度L1,作为制成中间竿所需的充分的长度,可以考虑大致为0.7m~1.2m。与之相对,竿梢侧边5C的长度L2被裁剪成在心轴6的规定位置缠绕3圈的长度。即,3缠绕层量的长度。另一方面,竿尾侧边5D的长度L3,比竿梢侧边5C长,被裁剪成在心轴6的尾侧部分缠绕4圈以上的长度。即,4缠绕层量以上的长度。这样,之所以竿尾侧边5D的缠绕层数多,是因为尾侧接近手边侧因而作用有大弯曲应力等,并成为与下面的大径侧竿连接的连接部位。
并且,如图7所示,缠绕起始边5A与竿尾侧边5D的交点位置e,相对于基准线Y离开缠绕起始边5A的倾斜量,其间隔长度L4在缠绕于心轴6上时相当于1缠绕层量的长度。
根据以上情况,如图7所示,缠绕起始边5A与基准线Y的倾斜角α,用tanα=L4/L1来表示。在日本白鲫竿的情况下,该α采用0.8°~1.3°之间的数值。
根据以上结构,缠绕在心轴6上呈筒状地形成的中间竿的缠绕起始边5A,如图6所示,沿管状体的内周面形成螺旋线。此外,外径大的竿的情况下,倾斜角α与直径大小相应地变大。
另一方面,缠绕结束边5B,也与缠绕起始边5A同样地设定为相对于基准线Y以倾斜角度β倾斜的状态,并且缠绕结束边5B在缠绕到心轴6上时,也呈螺旋状。
此外,缠绕起始边5A的倾斜角度α和缠绕结束边5B的倾斜角度β,没有必要必须一致,但是作为描绘螺旋的状态,在从竿梢侧端以规定的长度位于竿尾侧端的各竿部分处进行剖面观察的情况下,若在圆周方向上,以位于互成180°相反侧的方式形成两个螺旋,则能够进一步抑制刚性的变化。
如图7所示,对这样的主图样5,重合本说明书第14页第4段~第7段中记载的第1辅助图样8来使用。第1辅助图样8,与前述图样相同,为大致长方形的预成型材料且强化纤维在轴向上被拉齐,并重合成使得主图样5的缠绕起始边5A靠近对角线位置。根据这样的结构,以使第1辅助图样8的缠绕起始边8A沿着心轴6的轴线X的方式进行缠绕,由此,主图样5的缠绕起始边5A以相对于轴线X倾斜的状态被缠绕。
〔第4实施方式〕
在此,主要对与权利要求1、6、12相关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对将第2实施方式所示的第2辅助图样9重合在第3实施方式所示的主图样5上进行使用的方式进行说明。如图9所示,主图样5的缠绕起始边5A,相对于在轴向上被拉齐的强化纤维f被裁剪成以倾斜角α倾斜的状态,并且主图样5被裁剪成与大致梯形接近的图形。
与之相对,第2辅助图样9,如已在第2实施方式中说明那样,形成与主图样5的轴线方向长L1相比很短的轴线长,重合在主图样5的缠绕起始边5A与竿尾侧边5D的交点附近。
使这样构成的第2辅助图样9的缠绕起始边9A以沿着心轴6的轴线X的方式进行缠绕,由此,主图样5的缠绕起始边5A以相对于轴线X倾斜的状态被缠绕。
〔第5实施方式〕
在此,主要对与权利要求1、6、13、14对应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基于图10及图11来进行说明。
(1)如图10的(a)所示,将第5辅助图样13设定在竿梢侧部分并缠绕在心轴6上。第5辅助图样13为大致梯形,且轴线长比主图样5短。其厚度无需比主图样5薄,可以比主图样5厚。
该第5辅助图样13作为材料由无纺布构成。但是,如图10的(a)所示,也可以由预成型材料构成。该情况下,虽记载了强化纤维f的方向配置在周方向上,但也可以配置在轴向上。此外,也可以倾斜,还可以在两个方向上交叉。
(2)如图10的(b)所示,从第5辅助图样13之上,呈螺旋状地在心轴6的全长范围内缠绕宽度窄的第1预成型带12A。
(3)如图10的(c)所示,将主图样5、第1辅助图样8、第3辅助图样10和第4辅助图样11的重合体A,从第1预成型带12A之上进行缠绕。
将主图样5和预成型材料制的第1辅助图样8重合,其中,主图样5被裁剪成缠绕起始边5A相对于沿大致轴向配置的强化纤维f呈倾斜状态,第1辅助图样8,其厚度比主图样5的厚度薄且具有形成管状体所需的充分的轴线长,在自第1辅助图样8的前侧端离开规定间隔的位置处使比该第1辅助图样8小的三角形状的第3辅助图样10以重叠在主图样5的缠绕起始边5A的方式重合,并且在所述第1辅助图样8的尾侧端位置处使比该第1辅助图样8小的梯形的第4辅助图样11以重叠在主图样5的缠绕起始边5A的方式重合,由此,重合体A由该重合的主图样5、第1辅助图样8、第3辅助图样10和第4辅助图样11构成。
以第3、第4辅助图样10、11为内侧、且第1辅助图样8的缠绕起始边8A为沿着心轴6的轴线X的状态、再有主图样5的缠绕起始边5A相对于心轴6的轴线X为越靠近尾侧越远离的倾斜状态的方式,使该重合体A从第1辅助图样8开始依次缠绕到心轴6上而形成管状体。
该情况下,缠绕起始边5A被裁剪成主图样5的缠绕起始边5A与竿尾侧边5D的交点位置从所述基准线Y离开1缠绕层的量。
但是,也可以比1缠绕层小或大。还可以不设置第3辅助图样10和第4辅助图样11。或者,还可以只设置第4辅助图样11。
(4)接下来如图10的(d)所示,缠绕第6辅助图样14。第6辅助图样由两张预成型材料组成,为在重合状态下彼此的强化纤维f交叉的斜式图样。
像这样采用了斜式的第6辅助图样14,在使用振出式钓竿的情况下,在为了使用钓竿而进行拉长的状态下,例如,将第二节竿和第三节竿相互扭转的同时进行拉长,此时,在第二节竿的环口上作用有扭转力。
因此,为了提高对该扭转力等的抵抗力,使第6辅助图样14为斜式。
(5)如图11的(e)所示,从第6辅助图样14以及重合体A之上,在心轴6的全长范围内呈螺旋状地缠绕宽度窄的第2预成型带12B。该第2预成型带12B的螺旋前进方向与第1预成型带12A对称地反向缠绕。
(6)如图11的(f)、(g)所示,缠绕第7辅助图样15。第7辅助图样15也与第6辅助图样14同样地由两张预成型材料构成,为在重合状态下彼此的强化纤维f交叉的斜式图样。
像这样采用了斜式的第7辅助图样15,在使用振出式钓竿的情况下,在为了使用钓竿而进行拉长的状态下,例如,将梢尖竿和第二节竿相互扭转的同时进行拉长,但此时,在第二节竿的尾侧部分上作用有扭转力。
因此,为了提高对该扭转力等的抵抗力,使第7辅助图样15为斜式。
(7)在缠绕第7辅助图样15之后,缠绕规定的成型带,进行烧结而形成钓竿用的竿坯料。之后,裁剪成规定的长度,施以涂饰精加工,从而构成钓竿用竿体。
〔其他实施方式〕
(1)作为第1、第2预成型带12A、12B,只要至少缠绕某一方即可。此外,在主图样5的外侧,也可以进一步缠绕另外的预成型材料来形成外侧层。
也就是说,能够将第1~第4实施方式所示的缠绕主图样5而形成的多层作为中间层来形成竿体。
(2)在此,在将缠绕起始边5A缠绕到心轴6上时,就不同的缠绕方法进行说明。虽未图示,但作为主图样5,使用第1实施方式以及第2实施方式中记载的主图样。在第1实施方式中,使缠绕起始边5A相对于心轴6的轴线X以倾斜角α、且以竿尾侧离开心轴6的状态进行缠绕。
与之相对,使缠绕起始边5A相对于心轴6的轴线X以倾斜角α、且以竿梢侧离开心轴6的状态进行缠绕。由此,缠绕起始边5A呈螺旋状。因此,通过使所述由层差部产生的重叠部分呈螺旋状,能够消除厚薄不均状态,改善前述缺点。
(3)作为钓竿用竿体,能够适用于包括日本白鲫竿在内的所有竿,特别是,在壁厚薄的中间竿中能够证实有显著的效果。
(4)将主图样5缠绕到心轴6上时以倾斜角α进行缠绕,但该情况下,不仅可以以上述1缠绕层量倾斜,也可以以比其小的缠绕层数进行缠绕,即也可以用0.5或0.7缠绕层量进行缠绕。另外,还可以以1缠绕层量以上进行缠绕。
(5)作为主图样5,是由竿梢侧边5C具有3缠绕层量的宽度的1张主图样5构成,但也可以将各分割成1缠绕层量的几张主图样5重叠缠绕。
另外,虽然对在主图样5以及第1辅助图样8中使用了轴向纤维的预成型材料进行了说明,但在未图示的主图样中,或者如图12所示的第1辅助图样8那样,可以使用具有周方向纤维的预成型材料或者具有倾斜纤维的预成型材料。更进一步也可以为使用了具有交叉状纤维的预成型材料的管状体。
(6)第5实施方式所示的、第5辅助图样13、第1、第2预成型带12A、12B、第6辅助图样14和第7辅助图样15中的至少一个,能够追加使用在以主图样5和第1辅助图样8为基本的结构中。
(7)作为第5实施方式所示的主图样5,也可以采用如下主图样来形成前述重合体A,即:具有在大致轴向上对齐的强化纤维,相对于所述强化纤维平行地裁剪缠绕起始边5A。
(8)作为第1辅助图样8,可以不比主图样轻量。另外,第1辅助图样8的缠绕起始边8A,可以不必以在与所述轴线平行的状态下且长度为管状体的轴线长的方式形成。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中的管状体,不仅能够使用于钓竿用的竿体,也能够使用于高尔夫球杆以及自行车的车身架等。

Claims (14)

1.一种管状体,将拉齐强化纤维而成的预成型材料的主图样缠绕层叠在心轴上而呈筒状地制成,
将所述主图样的缠绕起始边配置成从前侧到尾侧的范围内相对于管状体的轴线呈螺旋状的状态,
在所述主图样的内侧的一部分上,配置有缠绕预成型材料制的第1辅助图样而形成的层,
所述第1辅助图样以能够以所述第1辅助图样的缠绕起始边为沿着心轴的轴线的状态、且所述主图样的所述缠绕起始边相对于心轴的轴线为越靠近尾侧越远离的倾斜状态进行缠绕的方式重合于所述主图样。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状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辅助图样由厚度比所述主图样的厚度薄的预成型材料形成。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管状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辅助图样,在其缠绕起始边与所述轴线平行的状态下且以具有管状体的轴线长的长度形成。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管状体,其特征在于,配置有如下层的至少一方:缠绕配置在所述第1辅助图样的内侧的第1预成型带而形成的层、缠绕配置在所述主图样的外侧的第2预成型带而形成的层。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管状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图样具有在大致轴向上对齐的强化纤维,且将缠绕起始边相对于所述强化纤维平行地裁剪。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管状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图样具有在大致轴向上对齐的强化纤维,且将缠绕起始边裁剪成相对于所述强化纤维倾斜的状态。
7.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管状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图样被分成多张裁剪。
8.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管状体,其特征在于,还在具有大致轴向强化纤维的数层内,将位于外侧层的缠绕结束边配置成从前侧到尾侧的范围内相对于管状体的轴线呈螺旋状的状态。
9.一种管状体的制造方法,所述管状体是将在大致轴向使强化纤维对齐而成的预成型材料的主图样缠绕层叠在心轴上而呈筒状地制成,
使所述主图样和预成型材料制的第1辅助图样重合,所述主图样将所述缠绕起始边相对于沿大致轴向配置的强化纤维平行地配置而构成,所述第1辅助图样其厚度比所述主图样的厚度薄且具有形成管状体所需的充分的轴线长,以所述第1辅助图样的缠绕起始边为沿着心轴的轴线的状态的方式,且以所述主图样的所述缠绕起始边相对于心轴的轴线为越靠近尾侧越远离的倾斜状态的方式,将该重合的所述第1辅助图样和所述主图样使所述第1辅助图样先缠绕地依次缠绕到所述心轴上而形成管状体。
10.一种管状体的制造方法,所述管状体是将在大致轴向使强化纤维对齐而成的预成型材料的主图样缠绕层叠在心轴上而呈筒状地制成,
使所述主图样和预成型材料制的第1辅助图样重合,所述主图样被裁剪成所述缠绕起始边相对于沿大致轴向配置的强化纤维呈倾斜状态,所述第1辅助图样其厚度比所述主图样的厚度薄且具有形成管状体所需的充分的轴线长,以所述第1辅助图样的缠绕起始边为沿着心轴的轴线的状态的方式,且以所述主图样的所述缠绕起始边相对于心轴的轴线为越靠近尾侧越远离的倾斜状态的方式,将该重合的所述第1辅助图样和所述主图样使所述第1辅助图样先缠绕地依次缠绕到所述心轴上而形成管状体。
11.一种管状体的制造方法,所述管状体是将在大致轴向使强化纤维对齐而成的预成型材料的主图样缠绕层叠在心轴上而呈筒状地制成,
使所述主图样和预成型材料制的第2辅助图样重合,所述主图样将所述缠绕起始边相对于沿大致轴向配置的强化纤维平行地配置而构成,所述第2辅助图样具有比管状体的轴线长短的轴线长,以所述第2辅助图样的缠绕起始边为沿着心轴的轴线的状态的方式,且以所述主图样的所述缠绕起始边相对于心轴的轴线为越靠近尾侧越远离的倾斜状态的方式,将该重合的所述第2辅助图样和所述主图样使所述第2辅助图样先缠绕地依次缠绕到所述心轴上而形成管状体。
12.一种管状体的制造方法,所述管状体是将在大致轴向使强化纤维对齐而成的预成型材料的主图样缠绕层叠在心轴上而呈筒状地制成,
使所述主图样和预成型材料制的第2辅助图样重合,所述主图样被裁剪成所述缠绕起始边相对于沿大致轴向配置的强化纤维呈倾斜状态,所述第2辅助图样具有比管状体的轴线长短的轴线长,以所述第2辅助图样的缠绕起始边为沿着心轴的轴线的状态的方式,且以所述主图样的所述缠绕起始边相对于心轴的轴线为越靠近尾侧越远离的倾斜状态的方式,将该重合的所述第2辅助图样和所述主图样使所述第2辅助图样先缠绕地依次缠绕到所述心轴上而形成管状体。
13.一种管状体的制造方法,所述管状体是将在大致轴向使强化纤维对齐而成的预成型材料的主图样缠绕层叠在心轴上而呈筒状地制成,
使所述主图样和预成型材料制的第1辅助图样重合,所述主图样被裁剪成所述缠绕起始边相对于沿大致轴向配置的强化纤维呈倾斜状态,所述第1辅助图样其厚度比所述主图样的厚度薄且具有形成管状体所需的充分的轴线长,在从所述第1辅助图样的前侧端离开规定间隔的位置处使形状比该第1辅助图样小的第3辅助图样以重叠在所述主图样的缠绕起始边上的方式重合,在所述第1辅助图样的尾侧端位置处使形状比该第1辅助图样小的第4辅助图样以重叠在所述主图样的缠绕起始边上的方式重合,以所述第1辅助图样的缠绕起始边为沿着心轴的轴线的状态的方式,且以所述主图样的所述缠绕起始边相对于心轴的轴线为越靠近尾侧越远离的倾斜状态的方式,将该重合的所述第1辅助图样、所述第3辅助图样、所述第4辅助图样、所述主图样的重合体使所述第1辅助图样先缠绕地依次缠绕在所述心轴上而形成管状体。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管状体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将重合的所述重合体缠绕到心轴上之前,将宽度窄的第1预成型带在所述重合体的大致全长范围内缠绕成螺旋状,并且在将所述重合体缠绕到心轴上之后,将宽度窄的第2预成型带在所述重合体的全长范围内缠绕成螺旋状,从而形成管状体。
CN201210336353.XA 2011-10-05 2012-09-05 管状体及其制造方法 Active CN10302701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221246A JP5832223B2 (ja) 2011-10-05 2011-10-05 釣り竿
JP2011-221246 2011-10-0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027015A CN103027015A (zh) 2013-04-10
CN103027015B true CN103027015B (zh) 2016-09-14

Family

ID=480148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336353.XA Active CN103027015B (zh) 2011-10-05 2012-09-05 管状体及其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832223B2 (zh)
CN (1) CN103027015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320244B2 (ja) * 1995-03-31 2002-09-03 ダイワ精工株式会社 管状体
JP3666694B2 (ja) * 1996-04-26 2005-06-29 ダイワ精工株式会社 管状体
JPH11346602A (ja) * 1998-06-11 1999-12-21 Shimano Inc 竿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3339279A (ja) * 1998-07-24 2003-12-02 Daiwa Seiko Inc 中実杆を使用したスポーツ用杆部材
JP2001009924A (ja) * 1999-06-25 2001-01-16 Shimano Inc 管状成形体の製造方法
JP4325826B2 (ja) * 2000-11-20 2009-09-02 ダイワ精工株式会社 釣竿
JP3904146B2 (ja) * 2001-05-02 2007-04-11 株式会社シマノ 中通し竿
CN1278605C (zh) * 2001-08-06 2006-10-11 株式会社岛野 钓竿用竿体
TWI266607B (en) * 2002-05-01 2006-11-21 Shimano Kk Fishing rod
CN102802408B (zh) * 2009-06-23 2014-12-03 株式会社岛野 钓竿用竿体及钓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027015A (zh) 2013-04-10
JP5832223B2 (ja) 2015-12-16
JP2013078295A (ja) 2013-05-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0150421A1 (ja) 釣り竿用竿体及び釣り竿
US4355061A (en) Composite tubular rod and method for making same
CN105280372B (zh) 线圈卷绕装置及线圈绕线方法
CN101678227B (zh) 高尔夫球杆杆身及高尔夫球杆
CN107697728A (zh) 线轴、卷绕机、卷绕线轴的方法和计算机可读的存储介质
CN103027015B (zh) 管状体及其制造方法
CN103027014B (zh) 管状体及其制造方法
CN1784961B (zh) 钓竿用竿体
CN103782977A (zh) 竿梢节及具备该竿梢节的钓竿
CN203826133U (zh) 一种反绞对绞线收线装置
CN205839766U (zh) 一种现场钢绞线钢丝缠绕简易工具
CN206595089U (zh) 四倍绞线机
CN104137693B (zh) 打草机线盘及其绕线方法
JP2009523557A (ja) ゴルフクラブシャフ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3956224A (zh) 一种反绞对绞线收线装置
JP2007209259A (ja) 釣り竿
CN207009163U (zh) 一种多层缠线装置
CN205967231U (zh) 一种大角度缠绕机
JP2020043844A (ja) 釣竿及び竿体
CN2712872Y (zh) 纱管
DE2729060A1 (de)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m herstellen eines umwindegarnes
CN214541852U (zh) 锥形空心绕线线圈
DE1704541C3 (de) Für die Herstellung von mineralischen Fasern bestimmte, auf einen Spulkopf aufsteckbare, dünnwandige, flanschlose Wickelhülsen
CN1846483A (zh) 钓竿用竿体及其制造方法
CN2417996Y (zh) 纤维复合材料管件的改良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