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004357A - 联合收割机 - Google Patents

联合收割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004357A
CN103004357A CN2012103926328A CN201210392632A CN103004357A CN 103004357 A CN103004357 A CN 103004357A CN 2012103926328 A CN2012103926328 A CN 2012103926328A CN 201210392632 A CN201210392632 A CN 201210392632A CN 103004357 A CN103004357 A CN 10300435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hood
engine
gear
drive s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392632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004357B (zh
Inventor
稻田俊宽
竹中满
富永俊夫
吉田有作
福井祐己
崎山洋佑
高山良宏
山形浩司
下田洋平
北桥敏幸
池田太
加藤胜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ubot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Kubo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624151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758854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625281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690981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625787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861108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625787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713432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Kubota Corp filed Critical Kubot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00435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0435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00435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04357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DHARVESTING; MOWING
    • A01D41/00Combines, i.e. harvesters or mowers combined with threshing devices
    • A01D41/12Details of combin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DHARVESTING; MOWING
    • A01D41/00Combines, i.e. harvesters or mowers combined with threshing devices
    • A01D41/02Self-propelled combin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DHARVESTING; MOWING
    • A01D67/00Undercarriages or fram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rvesters or mowers; Mechanisms for adjusting the frame; Platforms
    • A01D67/04Sea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DHARVESTING; MOWING
    • A01D69/00Driving mechanisms or parts thereof for harvesters or mowe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FPROCESSING OF HARVESTED PRODUCE; HAY OR STRAW PRESSES; DEVICES FOR STORING AGRICULTURAL OR HORTICULTURAL PRODUCE
    • A01F12/00Parts or details of threshing apparatus
    • A01F12/18Threshing device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Harvester Elements (AREA)
  • Combi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在驾驶部(50)中具备发动机罩(21)、和受该发动机罩支承的驾驶座位(51)的联合收割机。在该联合收割机中,发动机罩(21)及驾驶座位(51)构成为,能够绕上下朝向的开闭轴心(X)而切换为发动机罩(21)覆盖发动机(28)的关闭状态、和发动机罩(21)将发动机(28)敞开的打开状态,开闭轴心(X)在机体前后方向上配置在比发动机(28)靠后方,并且在机体横向上配置在比上述发动机(28)的外侧端(28b)靠内侧。

Description

联合收割机
本申请为在先申请(申请日:2007年5月31日,申请号:200710108795.8,发明名称:联合收割机)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联合收割机,更具体地讲,涉及在驾驶部中具备发动机罩、和由该发动机罩支承的驾驶座位的联合收割机。
背景技术
在上述那样的联合收割机中,以往有例如日本特开2001-136823号所示的联合收割机。
在日本特开2001-136823号所示的联合收割机中,驾驶座位安装在发动机盖的上表面上。将操纵塔、台阶、发动机盖、侧板一体化了的盖体经由支点接头支承在机体框架上。盖体以支点接头的纵向支点为中心稍稍向横向外方摆动并以支点接头的横向支点为中心向上方摆动,由此,发动机盖及驾驶座位相对于机体框架上升转动,将发动机敞开。
如果通过采用日本特开2001-136823号所示的技术而能够进行发动机的敞开,则发动机罩及驾驶座位绕机体横向的轴心转动。因此,为了能够将发动机敞开为在发动机的上方没有作业障碍物的状态,产生了使发动机罩及驾驶座位等从关闭的状态上升到高处的需要。于是,有开闭操作变重的倾向。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将发动机敞开为上方没有障碍物的状态、同时能够轻松地移动操作发动机罩及驾驶座位的联合收割机。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联合收割机,在驾驶部中具备发动机罩、和受该发动机罩支承的驾驶座位,其特征在于,上述发动机罩及驾驶座位构成为,能够绕上下朝向的开闭轴心而切换为上述发动机罩覆盖发动机的关闭状态、和上述发动机罩将上述发动机敞开的打开状态;在机体上立设有支柱,通过该支柱,绕上述开闭轴心转动自如地支承有上述发动机罩的转动连结部,并且,在将上述发动机罩在上述关闭状态和打开状态之间切换时,支承该发动机罩的自由端侧。
根据该结构,能够使发动机罩及驾驶座位以与关闭状态下的配置高度相同或大致相同的配置高度转动移动而将发动机敞开。
由此,能够使发动机罩及驾驶座位以与关闭状态下的配置高度相同或大致相同的配置高度转动移动而轻松地进行打开操作。
此外,通过支柱支承发动机罩的转动连结部,并且支承发动机罩的自由端侧、
由此,由于发动机罩的负荷除了支柱外,也由支承框架支承,相应地能够使发动机罩轻便地转动,能够更轻便地进行发动机罩的开闭操作。
在一优选实施方式中,设有绕平行于上述开闭轴心的轴心摆动自如地连结在机体上的支承框架,在该支承框架的自由端侧滑动自如地支承着上述发动机罩的自由端侧。
除了上述结构以外,如果上述开闭轴心在机体前后方向上配置在比上述发动机靠后方,并且在机体横向上配置在比上述发动机的外侧端靠内侧,则在以下的方面是更加有利的。
以往,在日本特开2004-34780号所示的联合收割机中,驾驶座位支承在发动机罩上。发动机罩起伏开闭自如地支承在罩支承部上,罩支承部在驾驶部的地板前端侧的下方绕机体上下朝向的旋转轴心转动自如地连结在机体框架上。通过将发动机罩倒伏敞开,并且令罩支承部绕旋转轴心转动,发动机罩与驾驶座位绕旋转轴心相对于机体框架旋转移动到机体横外侧,将发动机敞开。
如果通过采用在日本特开2004-34780号所示的技术而能够进行发动机的敞开,则在将发动机敞开时,成为发动机罩及驾驶座位从机体向横向外侧较大地露出的状态。
相对于此,根据本发明的上述结构,成为打开状态的发动机罩及驾驶座位能够尽量位于发动机的后方侧,在使发动机罩及驾驶座位从机体向外侧的突出量尽可能小的状态下将发动机敞开。
由此,抑制了成为打开状态的发动机罩及驾驶座位向机体外的突出量,发动机罩等不易成为作业的障碍物,容易进行检修作业等。
除了上述结构以外,如果在上述驾驶部中,设有位于上述驾驶座位的前方的驾驶部地板及操纵塔、在上述驾驶部地板的横侧方将上述驾驶部的内外分隔的横侧壁、以及位于上述驾驶座位的横向一侧方的操作盘,则在以下的方面是更加有利的。
根据该结构,如果使发动机罩转动到打开状态而将发动机敞开,则操纵塔、横侧壁、操作盘、驾驶部地板也与发动机罩一齐转动,发动机前方侧的机体也被敞开。
由此,能够将发动机、以及发动机前方的机体迅速地敞开,除了发动机的检修等作业以外,从发动机向行驶装置及收割前处理部的传动系统的检修等作业也能够高效率地进行。并且,为了使发动机前方侧敞开为容易作业的状态,使发动机罩及驾驶部地板等轻松地以与关闭状态下的配置高度相同或大致相同的高度移动,从这方面也能够有利地进行检修作业。
除了上述结构以外,如果在上述支柱的上端部上,绕上述开闭轴心转动自如地支承有上述发动机罩的上述转动连结部的下端部,将上述支柱的上端部和上述转动连结部的下端部连结的部位的高度配置得比上述发动机的最上端高,则在以下的方面是更加有利的。
根据该结构,在进行发动机罩的组装作业时,从将发动机罩从机体的外部拿入到内部中的作业的方面变得容易进行。
即,如果将支柱的上端部和发动机罩的转动连结部的下端部连结的部位位于比发动机最上端低,则通过送入装置以下述支承高度支承发动机罩,所述支承高度指提起得比发动机罩转动自如地连结在支柱上的组装状态时发动机罩相对于机体框架的配置高度大,能够一边将发动机罩维持为该支承高度一边从机体的外部拿入到内部中。即,在发动机罩在发动机的上方移动时,能够在避免发动机罩的转动连结部等碰到发动机等的同时将发动机罩拿入到机体内部中。然后,如果发动机罩的转动连结部位于支柱的上方,则需要采用将发动机罩下降操作、将转动连结部连结到支柱上的组装方法。相对于此,根据本发明的结构,即使采用借助送入装置以与组装状态下相对于机体框架的配置高度较大地不同的支承高度支承发动机罩、以该支承高度从机体的外部拿入到内部中的组装方向,也能够避免发动机罩与发动机的相碰,同时将发动机罩拿入到机体的内部中。并且,在采用该组装方向的情况下,如果发动机罩的转动连结部位于支柱的上方,则仅通过将发动机罩稍稍下降操作,就能够将发动机罩的转动连结部连结到支柱上。
由此,能够迅速且高效率地进行发动机罩的组装作业,能够降低成本。
在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设有使设在机体上的操作对象装置的操作部与设在上述驾驶部上的操作件联动的机械式联动机构,该机械式联动机构具备支承在上述驾驶部的驾驶台上的第1联动部件、和支承在上述机体上的第2联动部件,横跨上述第1联动部件和上述第2联动部件而设有卡合机构,能够通过该卡合机构切换为使两联动部件联动的卡合状态、和使两联动部件分离的脱离状态,上述卡合机构构成为,在上述驾驶部切换为上述打开状态的情况下通过上述两联动部件的相对分离而切换为脱离状态,在上述驾驶部切换为上述关闭状态的情况下通过上述两联动部件的相对接近而切换为卡合状态。该结构在以下的方面是更加有利的。
上述联合收割机能够将通常时由驾驶台覆盖的机体部分在检修及修理等时敞开。
作为这种以往的联合收割机,有例如日本特开2000-4641号公报所示的结构。日本特开2000-4641号公报所示的结构具备一体形成了安装有驾驶座位的罩、搭乘台阶、和操纵塔的构造体(相当于驾驶台)。该构造体绕纵轴心摆动开闭自如地支承在行驶机体上,变位为罩覆盖发动机的作业位置、和罩从发动机离开的维护位置。
在上述联合收割机的情况下,易于构成为,如果通过电气式联系机构使设在机体上的变速装置等操作对象装置与设在驾驶台上的操作件联系,则在开闭驾驶台时能够在使操作对象装置与操作件为联系的状态而将驾驶台摆动开闭,从而不需要将操作对象装置与操作件的联系断开的工夫。但是,在此情况下,需要具备驱动操作对象装置的驱动器、检测操作件的操作位置的检测机构、和基于该检测机构的检测结果操作驱动器的控制机构。结果,有成本变高的倾向。
相对于此,根据本发明的上述结构,在将驾驶台开闭时,通过伴随着驾驶台的打开摆动的第1联动部件与第2联动部件的相对离开,卡合机构切换为脱离状态,操作件与操作对象装置成为分离状态。此外,通过伴随着驾驶台的关闭摆动的第1联动部件与第2联动部件的相对接近,卡合机构切换为卡合状态,操作件与操作对象装置成为联动状态。由此,能够通过机械式联动机构使操作件与操作对象装置联动,同时,能够不花费将操作件与操作对象装置的联动断开的工夫而将驾驶台敞开。
因而,使能够不花费将操作件与操作对象装置的联动断开的工夫而打开驾驶台从而高效率地进行检修及修理作业的联合收割机,成为操作件和操作对象装置通过机械式联动机构而联动的状态,能够实现成本降低。
在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设有收割部、行驶变速器、将变速动力传递给上述收割部的动力输入部的收割变速装置,上述发动机与上述行驶变速器能动力传递地联系,并且上述发动机与上述收割变速装置能动力传递地联系,并且上述收割变速装置配置在收纳上述行驶变速器的行驶变速箱的外部且上述收割部的上述动力输入部的附近的位置。该结构在以下的方面是更加有利的。
以往,收割变速装置设置在行驶变速箱内(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06-77811号公报)。
由于收割变速装置设置在行驶变速箱内,所以收割变速装置的自由的设置位置选择受到制约。因此,从收割变速装置向收割部的动力输入部的传动构造变大,从发动机向行驶变速箱的传动系统和从收割变速装置到收割部的动力输入部的传动系统都是以行驶变速箱为起点配置的,所以有时会发生传动系统的稠密(congestion)(这里,是发动机的动力被传递给变速箱(行驶变速器)、从变速箱传递给收割部的动力输入部的状态)。
相对于此,根据本发明的上述结构,通过做成将收割变速装置配置在行驶变速箱外的结构,能够将该收割变速装置配置在收割部的动力输入部的附近。由此,只要从发动机将动力传递给变速箱(行驶变速器)、从发动机将动力传递给收割变速装置就可以,所以不需要从行驶变速箱向收割变速装置的动力输入部的传动系统,能够避免从发动机向行驶变速箱的传动系统和从行驶变速箱向收割部的动力输入部的传递系统的稠密。
由此,通过实施将收割变速装置配置在行驶变速箱外这一简单的构造,能够将收割变速装置配置在动力输入部的附近,并且能够构建从发动机向收割变速装置的传动系统,能够避免传动系统稠密。
除了上述结构以外,如果上述收割部构成为能够切换为位于上述机体的前方的作业姿势、和从上述机体的前方退避的非作业姿势,并且在上述机体上设有将上述收割变速装置的变速动力输出给上述收割部的动力输入部的输出齿轮,在上述收割部上设有将上述变速动力向上述动力输入部导入的输入齿轮,上述输出齿轮及输入齿轮构成为能相互咬合/脱离,则在以下的方面是更加有利的。
在以往的收割变速装置中,为了将上述收割变速装置的变速动力输出给上述动力输入部,在行驶机体上设置输出带轮,在上述收割部上设置输入带轮,横跨上述输出带轮和上述输入带轮而卷绕带,可动力传递地构成(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02-95335号公报)。
在日本特开2002-95335号公报所述的发明中,在将收割部切换为非作业姿势的情况下,需要将横跨设在行驶机体上的输出带轮和设在收割部上的输入带轮而架设的带拆下,在使收割部回到作业姿势的情况下,需要将带架起。因而,需要带的拆装作业,作业变得复杂。
相对于此,根据上述结构,在将收割部切换为非作业姿势的情况下,由于收割部的动力输入部成为从收割变速装置离开的状态,所以能够在收割变速装置的周围确保空间,维护作业变得容易。
并且,为了从收割变速装置对收割部的动力输入部进行动力传递,通过将属于行驶机体的输出齿轮与属于收割部的输入齿轮咬合脱离自如地构成来实现。因而,在将收割部切换为非作业姿势的情况下,不需要如以往那样将带拆下的作业,能够消除作业的复杂。
由此,对收割变速装置的维护作业变得容易,并且在将收割部切换为非作业姿势的情况下,除了切换所需的作业以外不需要将带拆下等的辅助性作业,能够消除作业的复杂。
关于其他特征结构及由该特征结构发挥的有利的效果,通过参照附图阅读以下的说明就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图1是第1实施方式的联合收割机的整体侧视图。
图2是联合收割机的整体俯视图。
图3是联合收割机的发动机罩打开状态下的俯视图。
图4是驾驶部的侧视图。
图5是发动机罩的顶板拆下状态下的俯视图。
图6是表示发动机罩的开闭的俯视图。
图7是原动部的后视图。
图8是原动部的防热板拆下的状态下的后视图。
图9是发动机罩支承构造的俯视图。
图10是开关操作盘的主视图。
图11是表示发动机罩的安装要领的俯视图。
图12是表示发动机罩的安装要领的后视图。
图13是变速用的机械式联动机构的侧视图。
图14是变速用的机械式联动机构的主视图。
图15是杆侧联动部件与变速装置侧联动部件的卡合状态下的侧视图。
图16是卡合机构的主视图。
图17(a)是定位机构的作用状态下的剖视图,图17(b)是定位机构的解除状态下的剖视图。
图18是定位弹簧的配置部的侧视图。
图19(a)是变速用的卡合机构的卡合状态下的剖视图,图19(b)是变速用的卡合机构的脱离状态下的剖视图,图19(c)是变速用的卡合机构的施力(チャ一ジ)状态下的剖视图。
图20是制动器用的机械式联动机构的立体图。
图21是卡合机构的主视图。
图22(a)是制动器用的卡合机构的卡合状态下的剖视图,图22(b)是制动器用的卡合机构的脱离状态下的剖视图,图22(c)是制动器用的卡合机构的施力状态下的剖视图。
图23是第2实施方式的联合收割机的侧视图。
图24是收割部处于作业姿势的状态的联合收割机的俯视图。
图25是收割部处于非作业姿势的状态的联合收割机的俯视图。
图26是表示设在行驶机体的前端上的收割部的支承构造的主视图。
图27是表示支承设在行驶机体的前端上的收割部的左端的支承盒的侧视图。
图28是表示支承设在行驶机体的前端上的收割部的右端的框架及收割HST箱等的左侧视图。
图29是表示支承设在行驶机体的前端上的收割部的右端的框架及收割HST箱等的右侧视图。
图30是表示设在行驶机体的前端上的收割部的支承构造的俯视图。
图31是表示从图30的收割部的作业姿势向非作业姿势切换的途中的横向主框架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32是表示从收割部的作业姿势向非作业姿势切换的途中收割输入齿轮和收割输出齿轮离开的状态的右侧视图。
图33是表示从发动机向行驶变速器、从发动机向收割变速装置的动力系统图。
图34是对收割变速装置及行驶变速器的控制结构图。
图35是表示油箱与筒状主框架的位置关系的侧视图。
图36是表示由支承盒与框架夹着的油箱的俯视图。
图37是表示谷物箱支承构造的俯视图。
图38是表示谷物箱的板框架的弯折边部的左侧视图。
图39是表示燃料箱的形状的左侧视图。
图40是表示升降用液压缸与筒状主框架的连结构造的侧视图。
图41是表示左托架、旋转台、锁定操作件的右侧视图。
图42(a)是表示使右托架与安装台一体化的状态的俯视图,图42(b)是图42(a)的侧视图。
图43(a)是表示减速齿轮箱部的俯视图,图43(b)是图43(a)的侧视图。
图44(a)是表示使右托架、安装台与减速齿轮箱部一体化的状态的俯视图,图44(b)是表示使右托架、安装台与减速齿轮箱部一体化的状态的左侧视图,图44(c)是表示图44(b)中的主体箱部的右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
[第1实施方式]
图1是有关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联合收割机的整体侧视图。图2是有关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联合收割机的整体俯视图。如这些图所示,有关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联合收割机具备具有履带行驶装置1的机体、连结在该机体的机体框架2的前部上的收割部10、沿机体横向排列而搭载在上述机体框架2的后部的脱谷装置3和谷粒箱4。
该联合收割机是收获稻、麦等的谷粒的设备。即,收割部10,通过由液压缸(未图示)相对于机体框架2上下地摆动操作该收割部10的主框架11,被升降操作为沿收割部横向排列而位于收割部10的前端部的分禾器12位于地面附近的下降作业状态、和上述分禾器12从地面较高地上升的上升非作业状态。如果使收割部10成为下降作业状态并使机体行驶,则收割部10通过上述各分禾器12将作为收割对象的植立禾秆导入到位于分禾器12的后方的拉起路径13中,将导入到各拉起路径13中的植立禾秆通过位于拉起路径13的横侧的拉起装置14进行拉起处理,并且通过位于拉起路径13的末端部的推子型的收割装置15进行收割处理,借助供给装置16将来自收割装置15的收割禾秆朝向机体后方输送,供给到脱谷装置3中。脱谷装置3一边通过脱谷进给链(未图示)夹持收割禾秆的株根侧并朝向机体后方输送,一边将收割禾秆的穗尖侧供给到处理室(未图示)中,将该穗尖侧脱谷处理。谷粒箱4,回收从脱谷装置3输送的脱谷粒并进行存储。该谷粒箱4通过位于箱内的底部的排出螺杆5、位于谷粒箱4的后部的纵螺杆输送机6、和连结在该纵螺杆输送机6的上端部上的横螺杆输送机7将箱内的脱谷粒排出。横螺杆输送机7能够相对于纵螺杆输送机6旋转及起伏操作。
机体除了具备上述履带行驶装置1和上述机体框架2以外,还具备具有位于上述谷粒箱4的前方附近的发动机罩21的原动部20、和具有位于上述发动机罩21的上方的驾驶座位51的驾驶部50。
图4是原动部20的侧视图。图5是将原动部20的发动机罩21的顶板22拆下的状态下的俯视图。图7是原动部20的后视图。图8是将原动部20的防热板25、26拆下的状态下的后视图。如这些图所示,原动部20除了具备上述发动机罩21以外,还具备配置在该发动机罩21的机体横外侧端部的内部中的发动机冷却散热器27、和配置在比上述发动机罩21的内部的上述发动机冷却散热器27靠机体的横向的内侧的发动机28(对于来自发动机28的行驶动力及收割作业动力的传递系统在第2实施方式中详细说明)。原动部20还具备通过覆盖发动机28的后方而使原动部20的排热不易向后方散出的上述防热板25、连接设置在发动机罩21的后端侧的上部的进气箱29、和设在该进气箱29的内部中的空气清洁器30。
如图5、图7、图8所示,发动机28具备连结在发动机28的一端侧的冷却风扇31、和连结在发动机28的另一端侧的输出带轮32,以冷却风扇31位于机体横向外侧、输出带轮32位于机体横向内侧的搭载姿势经由支承装置33支承在机体框架2上。冷却风扇31受发动机28驱动转动,将发动机罩21的外部的空气从发动机罩21的横壁体23的进气口23a吸引到发动机罩21的内部中,产生冷却风而向发动机冷却散热器27供给。此外,冷却风扇31使进气箱29的内部的空气与来自发动机罩21的上述进气口23a的冷却风合流,向发动机冷却散热器27供给。输出带轮32将发动机28的输出传递给行驶装置1、收割部10、脱谷装置3。发动机冷却散热器27支承在固定于机体框架2上的散热器框架34上。如图8所示,散热器框架34也经由支承框架36而被下述支柱35支承,所述支承框架36横跨连结在该散热器框架34的上端部、和立设于机体框架2上的支柱35的上端部。上述防热板25横跨连结在上述支柱35和上述散热器框架27上,成为散热器框架27的加固部件。如图7所示,防热板25具备借助脱装式的盖板37而开闭自如的管理口37a。该管理口37a如图8所示,是用来检修或调节操作装备在发动机28上的风扇切换装置38的。风扇切换装置38具备经由操作线38a与上述冷却风扇31的切换操作部(未图示)联动的扇形齿轮38b、与该扇形齿轮38b联动的减速机构38c、和与该减速机构38c联动的电动马达38d,借助该电动马达38d的驱动力将冷却风扇31切换操作为冷却状态和除尘状态。被切换为冷却状态的冷却风扇31从发动机罩21的上述进气口23a和上述进气箱29进气,以将冷却风导入到发动机冷却散热器27。被切换为除尘状态的冷却风扇31对进气口23a送风,以将附着在发动机罩21的上述进气口23a上的灰尘吹飞。上述空气清洁器30经由由波纹软管形成的进气软管30a连接在发动机28的进气岐管28a上,通过发动机28的进气作用,吸引进气箱29的内部的空气并除尘,将除尘后的空气作为燃烧用空气供给到发动机28中。进气箱29的朝向机体横外方的进气口29a是在进气箱29的横侧壁上设置多个贯通孔而形成的。进气箱29的朝向机体后方的进气口29b具备除尘网。进气箱29的横侧壁在通过树脂材料的成型而形成发动机罩21的横壁体23时,与该横壁体23一体地形成。
图4表示发动机罩21的机体侧视时的构造。图5表示将发动机罩21的顶板22取除后的状态下的机体俯视时的构造。图7表示发动机罩21的机体后视时的构造。如这些图所示,发动机罩21除了具备覆盖发动机28及发动机冷却散热器27的上方的上述顶板22、和覆盖发动机28及发动机冷却散热器27的机体横向外侧的上述横壁体23以外,还具备覆盖发动机28的前方的上述侧壁板24。
如图4、图5所示,发动机罩21具备三角形状的倒角部21a,所述倒角部21a设在位于发动机罩前端侧的机体横向外侧的角部上。该倒角部21a将发动机罩21的面对上下口的角部的朝外面形成为越靠近上端侧越位于机体内侧的倾斜面,使发动机罩21难以成为上下驾驶部40的障碍。如图7所示,在发动机罩21的后侧设有上述防热板26。该防热板26覆盖上述进气箱29与上述防热板25之间,使原动部20的排热不易向后方散出。该罩侧的防热板26的下端部26a在机体前后方向上与上述机体侧的防热板25的上端部重合,提高了防热效果。该下端部26a与机体侧的防热板25的外表面侧重合,以使其不会成为发动机罩21的敞开的障碍。如图4所示,上述横壁体23的上述进气口23a,是在横壁体23上设置多个贯通孔而形成的。
如图5、图8所示,经由连结部件39安装在发动机罩21的后侧的外部的由筒体构成的转动连结部39a,旋转自如地连结在支承部位35a上,所述支承部位35a位于立设于机体框架2上的上述支柱35的上端部。由此,发动机罩21绕上述支承部位35a所具有的机体上下朝向的驾驶部开闭轴心X(以下简称为开闭轴心X)转动自如地被支承。上述开闭轴心X配置在比发动机28靠机体后方侧、并且比由发动机28的曲柄轴端构成的机体横向的外侧端28b(参照图8)靠内侧。更具体地讲,该开闭轴心X配置在发动机罩21的横宽的范围内(在该实施方式中是发动机罩21的左后部)。此外,上述支承部位35a位于比由发动机28的进气岐管28a的上端构成的最上端28c高的配置高度。
即,发动机罩21如图2、图3、图6所示那样转动切换自如。图2表示发动机罩21的关闭状态下的俯视状态,图3表示发动机罩21的打开状态下的俯视状态。图6中用实线表示的发动机罩21表示关闭状态,用双点划线表示的发动机罩21表示打开状态。由这些图所示,通过绕上述开闭轴心X转动操作发动机罩21,将其切换为位于比开闭轴心X靠机体前方侧而将发动机28覆盖的关闭状态、和位于比发动机28靠机体后方侧而将发动机28敞开的打开状态。如果发动机罩21成为关闭状态,则上述连结部件39所具备的卡止部39b卡合在固定于脱谷装置3的机体上的支承部件40上,转动连结部39a经由支承部件40支承在脱谷装置3上。卡止部39b通过朝向发动机罩21的打开状态的转动操作而自然从支承部件40脱离。
图9是发动机罩支承构造的俯视图。如该图所示,发动机罩支承构造具备:支承框架42,绕平行于上述开闭轴心X的轴心P摆动自如地支承在托架41上,该托架41在机体框架2上配置设置在比上述支柱35靠机体横外侧;连结部件44,横跨驾驶部地板框架52的横框架部52a和上述支承框架42的自由端侧而设置,该驾驶部地板框架52连结在沿着发动机罩21的前侧壁板24及横壁体23的下部的罩框架43上。支承框架42具备设在支承框架42的自由端侧的导引槽42a。连结部件44在上端侧连结在上述横框架部52a上,经由装备在连结部件44的下端侧的辊而滑动自如地卡合在上述导引槽42a中。
即,如果发动机罩21被转动操作,则支承框架42为了进行由发动机罩21引起的经由驾驶部地板框架52和连结部件44的操作而追随发动机罩21摆动,经由驾驶部地板框架52和连结部件44支承转动的发动机罩21的自由端侧的负荷。
图2表示驾驶部50的俯视时的构造。图4表示驾驶部50的侧视时的构造。如这些图所示,驾驶部50除了具备上述驾驶座位51以外,还具备配置在驾驶座位51的前方的驾驶部地板53及操纵塔54、位于驾驶部地板53的与上下口侧相反侧的端部上的横侧壁55、和配置在驾驶座位51的与上下口相反侧的横侧的操作盘56。上述横侧壁55将驾驶部内的发动机罩21与上述操纵塔54之间的空间与收割部侧的外部分开,防止灰尘从收割部10进入到驾驶部内。操纵塔54具备进行机体的转向操作和收割部10的升降操作的操作杆60、和表示有关发动机28的工作时间等的信息等的仪表盘61。上述操作盘56具备行驶变速杆(操作件的一例)62、脱谷离合器杆63、配置在比行驶变速杆62及脱谷离合器杆63靠机体前方侧的开关盘64。行驶变速杆62通过被沿机体前后方向摆动操作而变速操作静油压式无级变速装置(未图示),进行行驶装置1的驱动、停止、变速操作。脱谷离合器杆63通过被沿机体前后方向摆动操作,切换操作脱谷离合器(未图示),驱动、停止操作脱谷装置3。开关盘64具备旋转、起伏操作上述横螺杆输送机7的开关(未图示)、将横螺杆输送机7的自动运转切换操作为接通状态和切断状态的开关(未图示)、和选择并设定横螺杆输送机7通过自动运转而停止的排出位置的操作机构(未图示)。如图10所示,上述开关盘64为在机体前后方向观察时越靠近驾驶座位侧越低的倾斜状态,以使就座于驾驶座位51中的操纵者容易观察。
如图9所示,除了将上述驾驶部地板框架52与上述罩框架43连结以外,将沿着上述操作盘56及横侧壁55的横侧壁框架57与上述连结部件39连结,将上述横侧壁框架57与上述驾驶部地板框架52连结。操纵塔54立设在驾驶部地板53的前端部。由此,驾驶部地板53、操纵塔54、横侧壁55、操作盘56成为一个上部构造体,绕开闭轴心X与发动机罩21一起相对于机体框架2转动开闭。
驾驶座位51如图4所示,经由座位支承装置51a支承在上述发动机罩21的顶板22上。由此,如图2、图3所示,如果驾驶座位51与发动机罩21一起转动,发动机罩21被切换为打开状态,则发动机罩21位于比发动机28靠机体后方侧,将发动机28敞开。
即,在进行原动部20、或向行驶装置1及收割部10的传动构造的检修及修理作业时,将发动机罩21绕开闭轴心X从关闭状态向机体横外侧转动操作。此时,将空气清洁器30连接在发动机28上的进气软管30a由于是波纹软管,所以伸曲自如,不需要空气清洁器30与发动机28的分离。此外,此时,发动机罩21中,发动机罩21的自由端侧一边受支承框架42支承一边转动,发动机罩21的转动操作变轻。如果发动机罩21成为打开状态,则发动机罩21与驾驶座位51位于比发动机28靠机体后方侧,将发动机28敞开。此时,驾驶部地板53、操纵塔54、横侧壁55和操作盘56与发动机罩21一起转动移动,在通常时位于驾驶部地板53的下方的机体部分、在通常时由横侧壁55覆盖的收割部部分都被敞开。另外,此时如图3所示,将谷粒箱4绕纵螺杆输送机6的轴心6a向机体横外侧摆动敞开,确保发动机罩21位于发动机28的后方的空间。
图11是表示发动机罩21的安装要领的俯视图。图12是表示发动机罩21的安装要领的后视图。如这些图所示,将发动机罩21与驾驶部地板53等为一体的构造体、和送入装置的一对支承臂70经由连结部件71连结,将发动机罩21设为发动机罩21的转动连结部39a位于比支柱35的支承部位35a稍高的位置的支承高度,通过一对支承臂70、70进行支承。一边将发动机罩21维持为该支承高度,一边从机体的横外侧通过发动机28的上方而放入到内部中。如果转动连结部39a位于支柱35的上方,则下降操作发动机罩21,将转动连结部39a连结到支柱35的支承部位35a上。
图2表示驾驶台50A的关闭状态,图3表示驾驶台50A的打开状态。如这些图所示,驾驶台50A转动自如地支承在设于机体框架2上的支柱35上,能够绕机体上下朝向的开闭轴心X摆动开闭为打开状态和关闭状态,所述开闭轴心X位于比发动机28靠机体后方侧、且比发动机28的机体横向的机体外侧端靠机体内侧。成为关闭状态的驾驶台50A通过发动机罩21覆盖发动机28和发动机冷却用散热器27,将驾驶部地板53、操纵塔54、横侧壁55和操作盘56配置在机体的既定位置。成为打开状态的驾驶台50A位于发动机28的机体后方侧,将发动机28及发动机冷却用散热器27敞开以便容易进行检修及修理,并且将在通常时由驾驶部地板53和横侧壁55覆盖的机体部分敞开以便容易进行检修及修理。
如图1、图2所示,驾驶台50A具备设在上述操作盘56上的行驶杆或行驶变速杆(操作件的一例)62、和设在上述驾驶部地板53的前端侧的制动器踏板(操作件的另一例)141。行驶变速杆62,变速操作装备于支承在上述机体框架2的前端部上的变速箱142中的静油压式无级变速装置143(操作对象装置的一例。参照图13,以下简称为无级变速装置143。),由此驱动、停止、变速操作行驶装置1。制动器踏板141操作作为装备在上述变速箱142中的操作对象装置的摩擦制动器144(操作对象装置的另一例。参照图20。以下简称为制动器144。),由此来控制操作行驶装置1。
图13表示使行驶变速杆62与无级变速装置143的操作部143a联动的机械式联动机构150的机体侧视时的构造。图14表示上述变速用的机械式联动机构150的机体前后方向观察时的构造。如这些图所示,上述变速用机械式联动机构150具备下端侧的连结轴151a连结在无级变速装置143的操作部143a上的联动杆151、自由端连结在该联动杆151的上端侧的连结轴151b上的变速装置侧联动部件(第2联动部件的一例)152、一体旋转自如地连结在行驶变速杆62的旋转支轴62a上的摆动臂153、上端侧的连结轴154a连结在该摆动臂153上的联动杆154、自由端连结在该联动杆154的下端侧的弯折端部154b上的杆侧联动部件(第1联动部件的一例)155、和横跨该杆侧联动部件155和上述变速装置侧联动部件152而设置的卡合机构156。
上述杆侧联动部件155经由固定在上述横侧壁55上的支承部件157、和连结该支承部件157与杆侧联动部件155的基端的连结轴158而支承在驾驶台50A的横侧壁55上。由此,杆侧联动部件155绕上述连结轴158的机体横向的轴心158a沿机体上下方向摆动。上述变速装置侧联动部件152经由上述变速箱142、下端侧固定在该变速箱142上的支承部件159、和连结该支承部件159的上端部与变速装置侧联动部件152的基部的连结轴160而支承在机体的机体框架2上。由此,变速装置侧联动部件152绕上述连结轴160的轴芯160a沿机体上下方向摆动。
如图15、图16、图19所示,上述卡合机构156具备设在上述杆侧联动部件155上的连结销156a、和可进行与上述连结销156a的卡脱而设置在上述变速装置侧联动部件152上的销孔156b。连结销156a由联动杆154的上述弯折端部154b构成。卡合机构156具备由上述变速装置侧联动部件152构成的施力弹簧机构156c。
图19(a)表示上述卡合机构156的卡合状态,图19(b)表示上述卡合机构156的脱离状态,图19(c)表示上述卡合机构156的施力状态。如这些图所示,卡合机构156通过将驾驶台50A开闭,切换为卡合状态和脱离状态,或者成为施力状态。
即,如果将驾驶台50A操作为打开状态,则杆侧联动部件155与摆动的驾驶台50A一起移动,杆侧联动部件155与变速装置侧联动部件152相对离开而连结销156a从销孔156b拔出。由此,卡合机构156成为使杆侧联动部件155与变速装置侧联动部件152分离的脱离状态,将行驶变速杆62与无级变速装置143的操作部143a的联动断开。
如果将驾驶台50A操作为关闭状态,则杆侧联动部件155与摆动的驾驶台50A一起移动,杆侧联动部件155与变速装置侧联动部件152相对接近,连结销156a卡入到销孔156b中。由此,卡合机构156成为使杆侧联动部件155与变速装置侧联动部件152联动的卡合状态,使行驶变速杆62与无级变速装置143的操作部143a联动。此外,卡合机构156使杆侧联动部件155与变速装置侧联动部件152联动,以使其各自用来摆动的轴心158a、160a成为同一轴心Y而一体摆动。此时,如图17所示,由凹形导引部161a和凸形导引部161b构成的定位机构161从如图17(b)那样的凹形导引部161a与凸形导引部161b脱离的解除状态切换为如图17(a)那样的凹形导引部161a与凸形导引部161b卡合的作用状态,所述凹形导引部161a设在连结于杆侧联动部件155上的上述连结轴158的端部上,所述凸形导引部161b设在连结于变速装置侧联动部件152上的上述连结轴160的端部上,将两连结轴158、160定位以使其排列为一直线状,连结销156a与销孔156b变得容易卡合。
在图19(c)中用双点划线表示的变速装置侧联动部件152呈连结在连结销156a上的状态。图19(c)中用实线表示的变速装置侧联动部件152呈弹性变形的状态。如该图所示,在将驾驶台50A操作为关闭状态时,在连结销156a与销孔156b位置错开的情况下,连结销156a抵接在从变速装置侧联动部件152的销孔156b错开的部位上,变速装置侧联动部件152通过连结销156a的推压作用,以连结在连结轴160上的部位为摆动支点,弹性变形为销孔156b所位于的自由端侧从杆侧联动部件155离开的摆动状态。由此,卡合机构156成为以变速装置侧联动部件152为施力弹簧机构156c而对连结销156a与销孔156b卡合施力的施力状态,移动操作行驶变速杆62,随着连结销156a与销孔156b对齐,使连结销156a卡入到销孔156b中,使杆侧联动部件155与变速装置侧联动部件152联动。
图20是使制动器踏板141与制动器144的操作部144a联动的机械式联动机构170的立体图。如该图所示,上述制动器用的机械式联动机构170具备一端侧连结在制动器144的操作部144a上的操作线缆171、双叉部(二又部)172a连结在该操作线缆171的另一端侧的制动器侧联动部件(第2联动部件的一例)172、一体旋转自如地连结在制动器踏板141的踏板臂141a所具备的安装筒141b上的踏板侧联动部件(第1联动部件的一例)173、和横跨该踏板侧联动部件173与上述制动器侧联动部件172而设置的卡合机构174。
另外,图20所示的钩198是卡合在踏板臂141a的销141c上、将制动器踏板141保持为踏入位置而将制动器144保持为接通状态的部件。
制动器踏板141借助连结在上述安装筒141b所具备的臂175上的复位弹簧176向上升断开位置受到摆动施力。上述踏板侧联动部件173经由踏板支轴177支承在驾驶台50A的框架部分上。由此,踏板侧联动部件173绕上述踏板支轴177的机体横向的轴心177a与制动器踏板141一起沿机体上下方向摆动。上述制动器侧联动部件172经由连结在托架178上的连结轴179、和上述托架178而支承在机体的机体框架2上,所述托架178将制动器侧联动部件172的基部固定于上述机体框架2上。由此,制动器侧联动部件172绕上述连结轴179的轴心179a沿机体上下方向摆动。制动器侧联动部件172的基部被复位弹簧181向抵接在挡块180上的摆动界限摆动施力,所述挡块180连接设置于上述托架178上。操作线缆171具备外线缆171a和内线缆171b。外线缆171a的一端侧连结制动器侧联动部件172的线缆支承部上,内线缆171b的一端侧经由弹簧182连结在线缆保持器83上。线缆保持器83支承在固定于机体框架2上的上述支承部件157上。踏板侧联动部件173具备分别连结到一对长孔173a、173a中的一对联动杆185、185。一对联动杆185、185如果上述行驶变速杆62从前进侧或后退侧被操作到中立位置而无级变速装置143成为中立状态、则使踏板侧联动部件173与行驶变速杆62联系,以通过行驶变速杆62的操作力将制动器踏板141操作为制动器接通状态。
如图21、图22所示,上述卡合机构174具备设在上述制动器侧联动部件172的上述双叉部172a上的连结销174a、能够进行上述连结销174a的卡脱而设置在上述踏板侧联动部件173上的销孔174b、和在上述双叉部172a的一对支承片之间安装在连结销174a上的由螺旋弹簧构成的施力弹簧174c。
图22(a)表示卡合机构174的卡合状态,图22(b)表示卡合机构174的脱离状态,图22(c)表示卡合机构174的施力状态。如这些图所示,卡合机构174通过开闭驾驶台50A而切换为卡合状态和脱离状态、或成为施力状态。
即,如果将驾驶台50A操作为打开状态,则踏板侧联动部件173与摆动的驾驶台50A一起移动,踏板侧联动部件173与制动器侧联动部件172相对分离,连结销174a从销孔174b拔出。由此,卡合机构174成为使踏板侧联动部件173与制动器侧联动部件172分离的脱离状态,将制动器踏板141与制动器144的操作部144a的联动断开。
如果驾驶台50A被操作为关闭状态,则踏板侧联动部件173与摆动的驾驶台50A一起移动,踏板侧联动部件173与制动器侧联动部件172相对接近,连结销174a卡入到销孔174b中。由此,卡合机构174成为使踏板侧联动部件173与制动器侧联动部件172联动的卡合状态,使制动器踏板141与制动器144的操作部144a联动。此时,踏板支轴177与连结轴179排列为一直线状。由此,卡合机构174使踏板侧联动部件173的用来摆动的轴心177a、和制动器侧联动部件172的用来摆动的轴心179a为同一轴心Z,使踏板侧联动部件173与制动器侧联动部件172绕轴心Z一体摆动。
在驾驶台50A被操作为关闭状态时,如果连结销174a与销孔174b位置错开,则踏板侧联动部件173的从销孔174b错开的部位抵接在连结销174a上,连结销174a在踏板侧联动部件173的推压作用下被滑动操作到退让侧,固接在连结销174a上的弹簧承接销86使施力弹簧174c向压缩侧弹性变形。由此,卡合机构174成为通过施力弹簧174c对连结销174a与销孔174b卡合施力的施力状态,移动操作制动器踏板141,随着连结销174a与销孔174b对齐,使连结销174a卡入到销孔174b中,使踏板侧联动部件173与制动器侧联动部件172联动。
根据以上,当将驾驶台50A切换为打开状态时,为了进行驾驶台50A的朝向打开状态的摆动,杆侧联动部件155绕轴心Y相对于变速装置侧联动部件152离开,连结销156a从变速装置侧联动部件152拔出,卡合机构156切换为脱离状态。由此,行驶变速杆62与无级变速装置143的操作部143a自然切换为分离状态。此外,为了进行驾驶台50A的朝向打开状态的摆动,踏板侧联动部件173绕轴心Z相对于制动器侧联动部件172离开,连结销174a从踏板侧联动部件173拔出,卡合机构174切换为脱离状态。由此,制动器踏板141与制动器144的操作部144a自然切换为分离状态。结果,可以不用花费用来分别将行驶变速杆62和无级变速装置143切换为分离状态、并且将制动器踏板141与制动器144切换为分离状态的特别的工夫。
另一方面,在使驾驶台50A回到关闭状态时,为了进行驾驶台50A的朝向关闭状态的摆动,杆侧联动部件155绕轴心Y相对于变速装置侧联动部件152接近,连结销156a卡入到变速装置侧联动部件152中,卡合机构156切换为卡合状态,在驾驶台3A切换为关闭状态时,行驶变速杆62回到与无级变速装置143的操作部143a联动的状态。在虽然驾驶台50A切换为关闭状态而行驶变速杆62与无级变速装置143没有成为联动状态的情况下,在驾驶台50A处于关闭状态的状态下将行驶变速杆62绕旋转支轴62a的轴心移动操作。于是,卡合机构156成为施力状态,所以随着连结销156a与销孔156b对齐,通过变速装置侧联动部件152所具备的作用力使连结销156a卡入到变速装置侧联动部件152中,卡合机构156切换为卡合状态。由此,行驶变速杆62与无级变速装置143成为联动状态,能够进行通过行驶变速杆62的无级变速装置40的操作。即,如果将行驶变速杆62绕旋转支轴62a的轴心沿机体前后方向摆动操作,则摆动臂153绕旋转支轴62a的轴心与行驶变速杆62一起摆动,将联动杆154推拉操作,将杆侧联动部件155绕轴心158a摆动操作。于是,变速装置侧联动部件152绕作为与轴心158a同一轴心Y的轴心160a与杆侧联动部件155一体地摆动,联动杆151被推拉操作,摆动操作操作部143a。由此,无级变速装置143动作到前进侧及后退侧的传动状态或中立状态。
此外,在使驾驶台50A回到关闭状态时,为了进行驾驶台50A的朝向关闭状态的摆动,踏板侧联动部件173绕轴心Z相对于制动器侧联动部件172接近,连结销174a卡入到踏板侧联动部件173中,卡合机构174切换为卡合状态。由此,在驾驶台50A切换为关闭状态时,制动器踏板141回到与制动器144联动的状态。此外,在虽然驾驶台50A切换为关闭状态但制动器踏板141与制动器144没有成为联动状态的情况下,在驾驶台50A的关闭状态下摆动操作制动器踏板141。于是,卡合机构174成为施力状态,所以随着连结销174a与销孔174b对齐,通过施力弹簧174c所具备的作用力,连结销174a卡入到踏板侧联动部件173中,卡合机构174切换为卡合状态。由此,制动器踏板141与制动器144成为联动状态,能够进行通过制动器踏板141的制动器144的操作。即,如果踏入操作制动器踏板141,则踏板侧联动部件173绕踏板支轴177的轴心177a与制动器踏板141一起摆动。于是,制动器侧联动部件172绕作为与轴心177a同一轴心Z的轴心179a与踏板侧联动部件173一体地摆动,操作线缆171被操作,摆动操作操作部144a。由此,制动器144成为接通状态。
如图14、图15所示,横跨上述变速装置侧联动部件152与上述支承部件159而安装有线圈部外嵌在上述连结轴160上的定位弹簧190。如图17、图18所示,在上述支承部件159上设有进入到该定位弹簧190的一对弹簧端部190a、190b之间的弹簧承接片191,在上述变速装置侧联动部件152上设有进入到上述一对弹簧端部190a、190b之间的弹簧操作片192。由此,定位弹簧190将成为与杆侧联动部件155的联动断开的状态的变速装置侧联动部件152定位到无级变速装置143成为中立状态的中立位置。
即,如果变速装置侧联动部件152从中立位置N向前进侧F摆动,则定位弹簧190的一个弹簧端部190b受弹簧承接片191支承,另一个弹簧端部190a受与变速装置侧联动部件152一起移动的弹簧操作片192推压操作。如果将变速装置侧联动部件152从中立位置N向后退侧R摆动操作,则定位弹簧190的另一个弹簧端部190a受弹簧承接片191支承,一个弹簧端部190b受与变速装置侧联动部件152一起移动的弹簧操作片192推压操作。由此,不论变速装置侧联动部件152被向前进侧和后退侧的哪一侧摆动,定位弹簧190都被弹性变形操作,由此使具备的弹性复原力作用在弹簧操作片192上,将变速装置侧联动部件152定位在中立位置N。
如图15所示,上述支承部件159具备作为安装在支承部59a上的发动机启动牵制机构的电位计193。该电位计193经由一体旋转自如地连结在旋转操作轴193a上的摆动臂194、和在卡入于该摆动臂194的长孔194a中的状态下设在上述变速装置侧联动部件152上的联动销195而与变速装置侧联动部件152联动。电位计193将变速装置侧联动部件152的中立位置N作为无级变速装置143的中立状态而检测,基于该检测结果,将发动机启动许可的指令输出给发动机启动装置(未图示),在无级变速装置143处于中立状态的情况下能够启动发动机28。
即,在使驾驶台50A成为打开状态,行驶变速杆62与无级变速装置143的联动断开的情况下,即使将行驶变速杆62操作到中立位置以外的操作位置,也能够启动发动机28。
即,如果断开了与无级变速装置143的联动的行驶变速杆62被操作到前进侧或后退侧的操作位置,则由摩擦机构196(参照图13)保持在该操作位置上。在此情况下,变速装置侧联动部件152也由定位弹簧190定位在中立位置N上。于是,电位计193检测到无级变速装置143处于中立状态,输出发动机启动许可的指令。
[第2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23以下的附图,对第2实施方式的联合收割机进行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于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的部件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说明。
如图23及图24所示,该联合收割机将具备脱谷进给链3a的脱谷装置3、驾驶部50等搭载在通过履带行驶装置1行驶的行驶机体上,并且将具备拉起装置14、收割装置15、用来输送收割禾秆的供给装置16等的收割部10配置在行驶机体的前方,在脱谷装置1的后方具备排秆处理装置210。
如图23及图24所示,使兼用作传动箱的筒状主框架209B从行驶机体的前端朝向前方延伸,并且在筒状主框架209B上安装有收割部5。在筒状主框架209B与行驶机体的前端之间架设有液压缸211,将筒状主框架209B相对于行驶机体绕横轴心x升降自如地安装。
对筒状主框架209B的支承构造进行说明。如图23及图24所示,筒状主框架209B一体固接在横向主框架209A上,从横向主框架209A朝向前方延伸。
横向主框架209A横跨设在行驶机体的前端上的左右一对的托架212A、212B而被安装、支承。
对左框架212A的支承构造进行说明。如图23~图27所示,立设有支承盒213,并且在支承盒213的前端部形成有仅朝向左横侧方开口的敞开空间a,在敞开空间a内立设有从下方的机体框架2贯通上方的顶板213A并与后述的旋转台212C一体化而支承左托架212A的筒状的支承轴212D。
如图26及图27、图41所示,在顶板213A上支承有可绕纵向轴心y左右摆动的旋转台212C,在旋转台212C的上表面上安装固定有左托架212A。
左框架212A由一体形成在旋转台212C上的承接托架部212a和螺栓固定在该承接托架部212a上的盖托架部212b构成,构成为要通过两托架部212a、212b夹持固定横向主框架209A。
如图26及图28所示,对置于立设在行驶机体的左前端上的支承盒213,在行驶机体的前端位置且左右的中间位置上立设有支承右托架212B的框架214。框架214是将方管材弯折形成的,从行驶机体的前端以一定高度立设,并且从其上端朝后上方延伸出倾斜框架部214A,从延伸端朝后延伸出水平框架部214B,从延伸端朝下垂下有框架部,安装固定在行驶机体上。
横跨位于左端的支承盒213和位于左右中间的框架214而在前后两处架设有板部件240、240,实现了机械强度的强化。
如图26~图30所示,将右托架212B支承在这样的框架214上。但是,右托架212B与收纳后述的收割变速装置215的箱体一体地形成,对于这一点进行说明。
一体地形成有收纳作为收割变速装置的静油压式无级变速装置(收割HST)215的收割HST箱部215A、收纳从收割HST215承受动力并减速的减速齿轮机构216的减速齿轮箱部216A、和轴支承减速齿轮箱部216A的输出轴并将它们安装到框架214上的安装台217。
在该一体形成的结构上形成有上述的右托架212B。即,如图26~图30所示,将右托架212B的承接托架部212c一体形成在安装台217上,并且将盖托架部212d上下摆动自如地安装在承接托架部212c上,可安装保持地构成横向主框架209A。
另一方面,升降用的液压缸211构成为相对于从横向主框架209A朝向前方延伸的筒状主框架209B拆装自如。即,如图36所示,将托架209b设置在筒状主框架209B的下表面上,并且通过带旋钮的螺栓250将液压缸211的活塞211A连结固定在该托架209b上。
此外,在旋转台212C上设有在使收割部10从作业姿势切换为非作业姿势时将收割部10维持为一定高度的锁定操作件218。即,如图26及图41所示,将左右朝向姿势的操作轴218A绕该操作轴218A的轴心转动自如地枢轴支承在支承左托架212A的旋转台212C的横侧部上,并且在操作轴218A的从旋转台212C突出的左端上安装有操作把手218B,在操作轴218A的从旋转台212C突出的右端上安装有锁定片218C。
如图30及图41所示,在旋转台212C的右横侧面上,以接近于锁定片218C的状态形成有承接块212E。通过在该承接块212E的上表面上使操作轴218A旋转而载置锁定片218C、将横向主框架209A的朝下突出部209c载置到该锁定片218C之上,能够将横向主框架209A维持为对地浮起状态,进而能够将收割部10维持为对地浮起状态。
如图27所示,为了将收割部10维持为非作业姿势,在旋转台212C的后表面上设有コノ字状的锁定件支承部212F,将孔1上下朝向地形成,插入支承锁定件251。另一方面,在支承盒213的顶板213A上形成有对应于收割部10的非作业姿势的锁定孔213a,采用将锁定件251插入固定到该锁定孔213a中、将收割部10维持为非作业姿势的结构。
另外,如果设置将锁定件251向卡合到锁定孔213a中的方向施力的弹簧(未图示),则如果将收割部10切换为非作业姿势,则锁定件251自动地卡合到锁定孔213a中。
通过以上的结构,在位于行驶机体的前方的作业姿势中,通过升降用的液压缸211使收割部10上升动作,通过锁定操作件218将锁定片218C载置到承接块212E之上,使收割部10稍稍下降,通过锁定片218C承接横向主框架209A,将收割部10维持为一定高度。在此状态下,将液压缸211与筒状主框架209B的联系解除。
在进行了这样的准备后,如图32所示,将右托架212B的盖托架部212d拆下,通过使旋转台212C绕纵向轴心y转动,能够使收割部10向机体横外侧方旋转,切换为非作业姿势。在切换为非作业姿势的状态下,通过使锁定件251卡合到锁定孔213a中,能够维持非作业姿势。
对从发动机28的动力传递系统进行说明。如图26及图28~图30所示,在接近于框架214的右横侧的状态下配置原动部20的发动机28,并且将安装在输出轴上的输出带轮219与发动机28的飞轮252一起以对置于框架214的状态配置。另一方面,从收割HST箱部215A的朝向发动机28的面突出设置有输入轴,在该输入轴上安装有输入带轮220。横跨输出带轮219和输入带轮220而架设有第1传动带(第1环状转动体的一例)221,从发动机28直接向收割HST215传递动力。
如图28所示,在收割HST215的下方,在安装台217上枢轴支承有张紧臂222,在张紧臂222上安装有张紧轮222A,对第1传动带221施加张紧力。
如图26及图28~图30所示,通过输入带轮220导入到收割HST215的动力由收割HST215的液压马达传递给减速齿轮机构216。减速齿轮机构216如上所述,设置在一体形成在收割HST箱215A上的减速齿轮箱部216A内。
在从安装台217朝向发动机侧突出设置的输出轴上安装有收割输出齿轮(输出齿轮的一例)223,来自减速齿轮机构216的输出由该收割输出齿轮223传递给收割部10的动力输入部10A。在从安装台217突出设置的输出轴上,在收割输出齿轮223与安装台217之间支承有张紧带轮224,从与上述张紧轮222A相反侧对第1传动带221施加张紧力。
这里,通过将接受来自发动机28的动力传递的收割HST215做成将输入轴配置在上方而将输出轴配置在下方的结构,能够将从发动机28的输出带轮219到收割HST19的输入带轮220的间隔取为较大,可将张紧轮222A及张紧带轮224的张紧量(張り代)取得较大。
如图30及图33所示,收割部10在横向主框架209A的内部中设有横向传动轴225,并且在使该横向传动轴225从横向主框架209A的右端突出设置的轴端部上安装有收割输入齿轮(输入齿轮的一例)226,形成收割部10的动力输入部10A。
经由收割输入齿轮226取入的动力经由设置在筒状主框架209B内的纵向传动轴227被动力传递给拉起装置14、收割HST215等。另一方面,构成为,能够从设在横向主框架209A的中间部的输出部209a向用来输送收割禾秆的供给装置8的株根输送装置传递动力。
上述的收割输出齿轮223与收割输入齿轮226如图29及图30所示,在将收割部10维持为作业姿势的状态下,处于在相互前后的位置相互咬合的状态,能够将发动机动力动力传递给收割部10。
为了将收割部10切换为非作业姿势,如图26所示,使上述收割部10升降到既定高度,通过锁定操作件218维持其高度,将液压缸211与筒状主框架209B的联系解除,如图29所示,如果仅通过将右托架212B的盖托架部212d敞开而使收割部10绕左托架212A的纵向轴心y转动,则如图25及图32所示,能够将收割输出齿轮223与收割输入齿轮226的咬合状态自动地解除,将收割部10切换为非作业姿势。
向行驶系统的传动构造如下。如图33所示,将行驶HST229配置在收纳有行驶变速器228的行驶变速箱228A的输入部位上,并且将输入带轮230配置在行驶HST229上,将发动机28的输出带轮231与第2传动带(第2环状转动体的一例)232联系,构成为能够从发动机28向行驶变速器228进行动力传递。
以上,行驶变速器228与收割变速装置215从发动机218以独立的传动路径导入动力。因而,需要使行驶速度与收割速度同步。为此,采用如下的结构。如图34所示,行驶变速器228与收割变速装置215都利用HST。HST的变速是通过变更斜板的角度来进行的,但这里为了变更斜板角度,使用行驶HST变速马达233、收割变速马达234来进行。
如图34所示,设置测量行驶HST229的输出速度的行驶速度传感器235,并且设置设定行驶速度的行驶变速杆62,设置检测该行驶变速杆62的变速位置的电位式的变速位置检测传感器237。
通过这样的控制结构,控制装置238接受来自变速位置检测传感器237的变速信号,通过行驶HST变速马达233设定行驶HST215的速度。
通过行驶速度传感器235检测受到行驶变速杆62的速度设定而被控制的行驶HST229的输出速度,将其检测结果传递给控制装置238,通过控制装置238驱动控制收割HST变速马达234。由此,能够使收割HST215中的收割速度成为与行驶速度同步的速度。
但是,作为行驶速度在一边进行超低速行驶一边进行收割作业的情况下,如果使收割速度与行驶速度同步,则收割速度变得过低,有可能发生由履带行驶装置3将收割作物压倒等的不良状况。因而,在此情况下,根据行驶变速杆62的变速位置检测传感器237的检测结果来控制收割HST变速马达234,将收割HST215的速度设定在不给收割带来障碍的范围内。也可以设置检测收割HST215的速度的传感器,通过该传感器的检测值进行反馈控制。
对油箱239的安装构造进行说明。如图26及图30、图31所示,在相对于立设在行驶机体的左前端的支承盒213靠行驶机体的前端位置且左右中间位置上,立设有支承右托架212B的框架214。着眼于由该支承盒213与框架214、以及横跨支承盒213与框架214而架设的前后的板部件240、240围成的空间,将油箱239载置在该空间内。
作为油箱239的板厚,由于通过支承盒213与框架214、以及连结支承盒213与框架214的前后的板部件240、240包围油箱239,并且不需要负担包括横向主框架209A的收割部10等的负荷,所以比较薄就可以,设置与空间形状匹配的大致箱型的油箱239。
对油箱239的上表面形状进行说明。如图35及图36所示,油箱239的截面形状在俯视中是进入到支承盒213与框架214之间的四边形状,在侧视中是变形四边形状。即,基本形状是四边形,但在顶板的前半部呈现倾斜面239A。由此,能够使位于筒状主框架209B的下方的部分成为前倾斜姿势,成为不易堆积秆屑等的形状。
如果在油箱239的倾斜面239A与筒状主框架209B之间设置橡胶板制的隆起(hump)241,则能够促进秆屑等向地面的流动,能够提高防止秆屑等的堆积的功能。
接着,对构成行驶机体的机体框架2的谷粒箱4的支承构造进行说明。如图23、图24及图37所示,在谷粒箱4中装备有用来将储存在谷粒箱4中的谷粒向外部排出的、纵向进给螺杆输送机243、和具备排出口244A的横向进给螺杆输送机244。
如图24及图37所示,谷粒箱4绕纵向轴心z横向打开自如地支承在机体框架2上。作为机体框架2的支承谷粒箱4的部分的结构,将前后朝向姿势的右主框架45A与左右朝向姿势的横向框架45B配置组合,在形成于右主框架45A与横向框架45B的后方的部分上,架设有三角形状的板框架45C。
如图24及图37所示,板框架45C使正交的两边45a、45a叠合在右主框架45A与横向框架45B上并焊接固定。板框架45C的斜边45b如图38所示,朝下弯折形成,具备弯折边部45d。弯折边部45d的朝下的宽度W设定为与横向框架45B的连接部分最大、与右主框架45A的连接部分最小那样逐渐变化的状态。
通过以上那样的结构,通过导入板框架45C,与将主框架等纵横地配置而构成机体框架2的谷粒箱4的支承部分的情况相比,能够实现部件件数的削减。
此外,板框架45C的弯折边部45d的朝下的宽度W设定为与横向框架45B的连接部分最大、与右主框架45A的连接部分最小那样逐渐变化的状态,所以能够将最大的朝下宽度W的部分配置在负荷变得最大的部位,能够设为对应于负荷的大小的朝下宽度W。
从右主框架45A朝横外向延伸出槽状的托架45G,在该槽状的托架45G上形成有谷粒箱4摆动敞开的纵向轴心z用的孔45e。
在板框架45C的横向,在机体框架2的左右中心部侧配置有燃料箱46。如图37及图39所示,将燃料箱46配置在机体框架2的左端的左主框架45D与从板框架45C的斜边45b和横向框架45B的连接部位的附近向后方延伸的中间框架45E之间。
燃料箱46的形状为以下那样的形状。如图39所示,在燃料箱46的前方上方侧配置有具备摆动挑选脱谷处理物的挑选装置的筛箱47,并且在筛箱47与燃料箱46之间配置有二次物横向输送装置48。为了避免与该二次物横向输送装置48的干涉,燃料箱46的前端部分的上表面形成为向前下方的倾斜面46A。
燃料箱46的前端部分的下表面载置在上述的横向框架45B之上,载置状态较稳定。另一方面,燃料箱46的后面经由托架安装固定在横跨上述的左主框架45D与中间框架45E的后端彼此间而架设的后框架45F上。
燃料箱46的上表面46B为平坦面,但其高度被抑制在当筛箱47在维护时被从后方的排尘口取出到机外时不会发生干涉的高度。
在燃料箱46的后面,在从上端到中间高度的位置为向后下的倾斜面46C,设定为不会阻碍从配置在筛箱47的后方的排秆细断装置49落下的排秆的流动的倾斜面。
燃料箱46的下半部分通过位于比上述横向框架45B靠下方而能够实现增量化,而下表面虽然前半部分是平坦面,但从中间位置开始成为向后上的倾斜面46D。这样,通过做成向后上的倾斜面46D,即使在联合收割机后退的情况下也能够将燃料箱46的下表面骑到田埂等上的情况防止于未然。
另外,对于上述的构成,也可以采用到第1实施方式的联合收割机中。
[其他实施方式]
也可以代替上述实施例的卡合机构156、174,采用具备下述结构的卡合机构来实施,所述卡合机构将连结销设置在变速装置侧联动部件152或踏板侧联动部件173上,将销孔设置在杆侧联动部件155或制动器侧联动部件172上。在此情况下,也能够实现本发明的目的。
在代替上述的实施例的驾驶部而采用装备了驾驶舱的驾驶部的情况下也能够使用本发明。因而,将上述实施的驾驶台50A及驾驶舱统称为驾驶台50A。
[再其他实施方式]
(1)在第2实施方式中,作为第1、第2环状转动体221、232而采用了带,但也可以采用链等。
(2)在第2实施方式中,作为收割变速装置215而采用了静油压式无级变速装置(HST),但也可以是带式的无级变速装置或齿轮式的有级变速装置。
(3)在第2实施方式中,作为收割部10的动力输入部10A而设定在横向主框架209A的发动机28存在侧的端部上,但也可以设定在用来输送收割禾秆的供给装置8与筒状主框架209B的连接部位等上。此外,作为输入动力的形态而采用了收割输入齿轮226,但也可以利用带轮、链轮等其他的旋转体。
(4)在第2实施方式中,对将右托架212B与收割HST箱部215A、减速齿轮箱部216A和安装台217一体形成这一点进行了说明,而这里对将右托架212B与减速齿轮箱部216A和安装台217一体形成这一点进行说明。
以往,如图42(a)及图42(b)所示,右托架212B的承接托架部212c与安装台217一体形成,减速齿轮箱部216A单独地形成。如图43(a)及图43(b)所示,减速齿轮箱部216A为分割为两个的箱体,由受到来自收割HST215的动力传递而输出给收割部10的主体箱部216b和将主体箱部216b封闭的盖箱部(未图示)构成。为了支承将减速齿轮机构216的输出传递给收割部10的收割输出齿轮223,设有将收割输出齿轮223安装支承在输出轴上的输出箱部216a。该输出箱部216a一体形成在减速齿轮箱部216A内的主体箱部216b中。
一体形成了以上那样的两个部件的是如下的构造。但是,不是单纯地将两个部件结合,而是实施与设置状态匹配的改造。如图44(a)~图44(c)所示,在安装台217上,为了载置到框架214的斜框架部214A的表面上而延伸出圆弧状的安装台部217A。右托架212B的承接托架部212a和主体箱部216b在定位为使输出箱部216a的轴心P与承接托架部212a的轴心Q的间隔成为既定的间隔的状态下一体化,以使支承在输出箱部216a上的收割输出齿轮223与支承在右托架212B上的收割输入齿轮226在收割部10的作业姿势下相互咬合。
安装台217的后端部分217B为了稳定地安装固定而从主体箱部216b的输入来自收割HST215的动力的输入箱部216c延伸到更向后方侧突出的位置。
通过以上那样的结构,能够维持右托架212B的横向主框架209A的轴心Q与减速齿轮箱部216A的输出轴的轴心P的间隔设定等的进行容易程度,同时,可确保收割HST箱部215A的自由的配置。
(5)在上述(4)的其他实施方式中,将右托架212B与收割HST箱部215A、减速齿轮箱部216A、和安装台217一体地形成,但这里虽然没有图示,但也可以采用将安装台217、收割HST箱部215A一体形成在右托架212B上的结构。由此,能够对应不使用减速齿轮机构216时的结构。
(6)在第2实施方式中,做成了将收割部10切换为非作业姿势的结构,但也可以应用到将收割部10固定为作业姿势的联合收割机中。
(7)本发明除了联合收割机以外,也可以应用到以胡萝卜、洋葱等谷类以外的作物为收获对象的收获作业机中,还可以应用到在它们中还包括运输车等的作业车中。
另外,在权利要求书的各权项中为了容易进行与附图的对照而记入了附图标记,但本发明并不因该记入而限定于实施方式的结构。

Claims (8)

1.一种联合收割机,在驾驶部(50)中具备发动机罩(21)、和受该发动机罩支承的驾驶座位(51),其特征在于,
上述发动机罩(21)及驾驶座位(51)构成为,能够绕上下朝向的开闭轴心(X)转动而切换为上述发动机罩(21)覆盖发动机(28)的关闭状态、和上述发动机罩(21)将上述发动机(28)敞开的打开状态,
在上述联合收割机的机体上立设有支柱(35),通过该支柱,绕上述开闭轴心(X)转动自如地支承有上述发动机罩(21)的转动连结部(39),并且,
在将上述发动机罩(21)在上述关闭状态和打开状态之间切换时,该发动机罩(21)以其自由端侧被支承,
上述开闭轴心(X)在上述机体的前后方向上配置在比上述发动机(28)靠后方,并且在上述机体的横向上配置在比上述发动机(28)的外侧端(28b)靠内侧,
在上述驾驶部(50)中,设有位于上述驾驶座位(51)的前方的驾驶部地板(53)及操纵塔(54)、位于上述驾驶部地板的与上下口侧相反侧的端部并将上述驾驶部的内外分隔开的横侧壁(55)、以及位于上述驾驶座位(51)的与上下口侧相反侧的横向侧方的操作盘(56),
在将上述发动机罩(21)在上述关闭状态和打开状态之间切换时,上述驾驶部地板(53)、上述操纵塔(54)、上述横侧壁(55)和上述操作盘(56)与上述发动机罩(21)一起转动移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支柱(35)的上端部上,绕上述开闭轴心(X)转动自如地支承有上述发动机罩(21)的上述转动连结部(39a)的下端部,
将上述支柱(35)的上端部和上述转动连结部(39a)的下端部连结的部位的高度配置得比上述发动机(28)的最上端高。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设有使设在上述机体上的操作对象装置(143、144)的操作部(143a、144a)与设在上述驾驶部(50)上的操作件(62、141)联动的机械式联动机构(150、170),
该机械式联动机构具备支承在上述驾驶部(50)的驾驶台(50A)上的第1联动部件(155、173)、和支承在上述机体上的第2联动部件(152、172),
横跨上述第1联动部件和上述第2联动部件而设有卡合机构(156、174),能够通过该卡合机构切换为使两联动部件联动的卡合状态、和使两联动部件分离的脱离状态,
上述卡合机构构成为,在上述驾驶部(50)切换为上述打开状态的情况下通过上述两联动部件的相对分离而切换为脱离状态,在上述驾驶部(50)切换为上述关闭状态的情况下通过上述两联动部件的相对接近而切换为卡合状态。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操作件(62)是设在上述驾驶部(50)的操作盘(56)上的行驶变速杆;
上述操作对象装置(143)是装备在上述机体的变速箱(142)中而能够通过上述行驶变速杆进行变速操作的无级变速装置。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操作件(141)是设在上述驾驶部(50)的驾驶部地板(53)上的制动器踏板;
上述操作对象装置(144)是装备在上述机体的变速箱(142)中而能够通过上述制动器踏板制动操作上述机体的制动器。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设有收割部(10)、行驶变速器(228)、将变速动力传递给上述收割部的动力输入部(10A)的收割变速装置(215),
上述发动机(28)与上述行驶变速器(228)能动力传递地联系,并且上述发动机(28)与上述收割变速装置(215)能动力传递地联系,并且
上述收割变速装置(215)配置在收纳上述行驶变速器(228)的行驶变速箱(228A)的外部且上述收割部(10)的上述动力输入部(10A)的附近的位置。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收割部(10)构成为,能够切换为位于上述机体的前方的作业姿势、和从上述机体的前方退避的非作业姿势,并且
在上述机体上设有将上述收割变速装置(215)的变速动力输出给上述收割部的动力输入部(10A)的输出齿轮(223),
在上述收割部(10)上设有将上述变速动力向上述动力输入部(10A)导入的输入齿轮(226),
上述输出齿轮及输入齿轮构成为能相互咬合/脱离。
8.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机体上,立设有支承发动机冷却散热器(27)的散热器框架(34),通过支承框架(36)将该散热器框架的上端部和上述支柱(35)的上端部连结。
CN201210392632.8A 2006-09-06 2007-05-31 联合收割机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00435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9)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241518A JP4758854B2 (ja) 2006-09-06 2006-09-06 コンバイン
JP2006-241518 2006-09-06
JP2006252810A JP4690981B2 (ja) 2006-09-19 2006-09-19 作業車
JP2006-252810 2006-09-19
JP2006-257870 2006-09-22
JP2006257870A JP4861108B2 (ja) 2006-09-22 2006-09-22 刈取作業機
JP2006-257871 2006-09-22
JP2006257871A JP4713432B2 (ja) 2006-09-22 2006-09-22 刈取作業機
CN2007101087958A CN101138970B (zh) 2006-09-06 2007-05-31 联合收割机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101087958A Division CN101138970B (zh) 2006-09-06 2007-05-31 联合收割机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004357A true CN103004357A (zh) 2013-04-03
CN103004357B CN103004357B (zh) 2015-08-19

Family

ID=39396433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392632.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004357B (zh) 2006-09-06 2007-05-31 联合收割机
CN201210392676.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870546B (zh) 2006-09-06 2007-05-31 联合收割机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392676.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870546B (zh) 2006-09-06 2007-05-31 联合收割机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KR (2) KR100983147B1 (zh)
CN (2) CN103004357B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956838A (zh) * 2015-06-08 2015-10-07 浙江大学 一种高位卸粮联合收割机的粮筒自动回位控制装置及方法
CN106465604A (zh) * 2015-08-21 2017-03-01 株式会社久保田 联合收割机
CN106527514A (zh) * 2015-09-10 2017-03-22 迪尔公司 基于产量的收割机扇速度控制
CN107613752A (zh) * 2015-09-02 2018-01-19 株式会社久保田 联合收割机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503059B1 (ko) 2008-02-26 2015-03-19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저밀도 패리티 검사 부호를 사용하는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채널 부호/복호 방법 및 장치
JP6121861B2 (ja) * 2013-09-27 2017-04-26 株式会社クボタ コンバイン
WO2016035612A1 (ja) * 2014-09-02 2016-03-10 株式会社クボタ 収穫機
CN107920469B (zh) * 2015-09-16 2022-06-21 株式会社久保田 收割机以及普通型联合收割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549618Y2 (zh) 1978-12-18 1980-11-19
JPH0580224U (ja) * 1991-06-04 1993-11-02 ヤンマー農機株式会社 コンバインのエンジン部取付構造
JPH11318173A (ja) * 1998-05-14 1999-11-24 Yanmar Agricult Equip Co Ltd コンバインの防塵構成
JP2000253733A (ja) * 1999-03-12 2000-09-19 Kubota Corp コンバインの運転部構造
JP3618266B2 (ja) * 1999-11-16 2005-02-09 株式会社クボタ 乗用型作業機の運転部構造。
JP2001161141A (ja) * 1999-12-09 2001-06-19 Yanmar Agricult Equip Co Ltd コンバインのラジエータ吸気ダクト
JP4377523B2 (ja) 2000-05-24 2009-12-02 ヤンマー株式会社 大豆用コンバイン
JP2003235326A (ja) * 2002-02-21 2003-08-26 Seirei Ind Co Ltd コンバインのエンジンルーム及び穀粒タンク間構造
JP4389043B2 (ja) * 2003-12-17 2009-12-24 井関農機株式会社 コンバイン
CN1698412A (zh) * 2004-05-21 2005-11-23 株式会社久保田 收割机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956838A (zh) * 2015-06-08 2015-10-07 浙江大学 一种高位卸粮联合收割机的粮筒自动回位控制装置及方法
CN106465604A (zh) * 2015-08-21 2017-03-01 株式会社久保田 联合收割机
CN106465604B (zh) * 2015-08-21 2020-10-09 株式会社久保田 联合收割机
CN107613752A (zh) * 2015-09-02 2018-01-19 株式会社久保田 联合收割机
CN106527514A (zh) * 2015-09-10 2017-03-22 迪尔公司 基于产量的收割机扇速度控制
CN106527514B (zh) * 2015-09-10 2021-11-02 迪尔公司 收割机和利用收割机收割庄稼的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004357B (zh) 2015-08-19
KR101179345B1 (ko) 2012-09-04
KR20080022484A (ko) 2008-03-11
KR100983147B1 (ko) 2010-09-20
CN102870546A (zh) 2013-01-16
KR20080071547A (ko) 2008-08-04
CN102870546B (zh) 2014-12-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138970B (zh) 联合收割机
CN102870546B (zh) 联合收割机
CN103477123B (zh) 联合收割机
CN102958345B (zh) 全秆投入型联合收割机
CN105025699A (zh) 联合收割机
CN104411155B (zh) 履带行进装置和收割机
CN102292233B (zh) 作业车辆及作为该作业车辆的例子的联合收割机
KR101071182B1 (ko) 콤바인
CN102458969B (zh) 行驶车辆
CN101658094A (zh) 联合收割机
JP2016178869A (ja) 収穫機
CN205232843U (zh) 作业车辆
CN102355813A (zh) 联合收割机
CN103329689B (zh) 脱谷装置
CN202077421U (zh) 联合收割机
CN1859839B (zh) 联合收割机
CN102217457B (zh) 联合收割机以及作业机的姿态控制装置
WO2019189196A1 (ja) 収穫機および作業機
CN101686639B (zh) 脱谷装置
CN203675628U (zh) 联合收割机
CN103354713A (zh) 普通型联合收割机
JP7423504B2 (ja) コンバイン
JP2022100107A (ja) コンバイン
CN102355810A (zh) 乘用型农用作业机及作为其一例的乘用型插秧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