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004044A - 汇流条、汇流条的制造方法、以及汇流条和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汇流条、汇流条的制造方法、以及汇流条和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004044A
CN103004044A CN2011800350387A CN201180035038A CN103004044A CN 103004044 A CN103004044 A CN 103004044A CN 2011800350387 A CN2011800350387 A CN 2011800350387A CN 201180035038 A CN201180035038 A CN 201180035038A CN 103004044 A CN103004044 A CN 10300404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usbar
mentioned
connector
conductor
insula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35038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藤原直也
杉本明男
桥本裕志
藤浦贵保
菊池直树
井上浩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obe Steel Ltd
Original Assignee
Kobe Steel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obe Steel Ltd filed Critical Kobe Steel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00404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0404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4/0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 H01R24/58Contacts spaced along longitudinal axis of engagement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GINSTALLATION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OF COMBINED OPTICAL AND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 H02G5/00Installations of bus-bars
    • H02G5/005Laminated bus-ba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5/00Injection moulding, i.e. forcing the required volume of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nozzle into a closed mould;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5/14Injection moulding, i.e. forcing the required volume of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nozzle into a closed mould; Apparatus therefor incorporating preformed parts or layers, e.g. injection moulding around inserts or for coating articles
    • B29C45/14639Injection moulding, i.e. forcing the required volume of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nozzle into a closed mould; Apparatus therefor incorporating preformed parts or layers, e.g. injection moulding around inserts or for coating articles for obtaining an insulating effect, e.g. for electrical compon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70/00Shaping composites, i.e. plastics material comprising reinforcements, fillers or preformed parts, e.g. inserts
    • B29C70/68Shaping composites, i.e. plastics material comprising reinforcements, fillers or preformed parts, e.g. inserts by incorporating or moulding on preformed parts, e.g. inserts or layers, e.g. foam blocks
    • B29C70/72Encapsulating inserts having non-encapsulated projections, e.g. extremities or terminal portion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BCABLES; CONDUCTORS; INSULATO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CONDUCTIVE,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5/00Non-insulated conductors or conductive bodi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form
    • H01B5/02Single bars, rods, wires, or strip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line connectors or current collectors or for joining electric conducto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L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 B29C, RELATING TO PARTICULAR ARTICLES
    • B29L2031/00Other particular articles
    • B29L2031/34Electrical apparatus, e.g. sparking plugs or parts thereof
    • B29L2031/36Plugs, connectors, or parts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GINSTALLATION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OF COMBINED OPTICAL AND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 H02G5/00Installations of bus-bars
    • H02G5/06Totally-enclosed installations, e.g. in metal casings
    • H02G5/08Connection boxes therefo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49Method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e
    • Y10T29/49002Electrical device making
    • Y10T29/49117Conductor or circuit manufacturing
    • Y10T29/49204Contact or terminal manufactur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posite Materials (AREA)
  • Installation Of Bus-Bars (AREA)
  • Gas-Insulated Switchgears (AREA)
  • Patch Boards (AREA)
  • Multi-Conductor Connections (AREA)
  • Non-Insulated Conduc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汇流条、汇流条的制造方法、以及汇流条和连接器。本发明所涉及的汇流条具备在汇流条中心导体(21)的外侧设置的汇流条绝缘体(22)、汇流条导体(23)、汇流条绝缘体(24)、汇流条导体(25)以及汇流条绝缘体(26)。这些导体和绝缘体在与轴向(A)正交的辐射方向(R)的内侧向外侧的方向上交替地配置。汇流条导体(23)以及(25)在整个轴向(A)上具备开口部(23o)以及(25o)。由此,本发明具有下述效果:与板状的汇流条相比能提高金属材料的成品率,能在导体内侧的构件设置突起,能将汇流条形成为弯曲的形状。

Description

汇流条、汇流条的制造方法、以及汇流条和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电连接的汇流条、汇流条的制造方法、以及汇流条和连接器。
背景技术
以往,汇流条用于电连接。作为使用高压大电流的马达等所采用的汇流条,为了散热,另外为了抑制高频的电阻,采用表面积大的板状的汇流条(例如专利文献1)。该板状的汇流条是通过对铜板、铝板等的金属板进行冲压加工、弯曲加工而制造的。另外,汇流条两端的端子通过螺丝固定等连接。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国实开平06-06092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汇流条中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在基于金属板的冲压加工而进行的汇流条的制造过程中,一般存在金属材料的成品率较低的问题。即,材料浪费的部分较多。
另外,在使用汇流条的机械的制造时、检查时、或者修理时等,需要对汇流条的端子进行螺丝固定,从而存在该作业工时较多的问题。例如为了将3个汇流条各自的两端的端子连接,需要6处的螺丝固定。
为此,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考虑使汇流条为同轴构造。作为同轴构造的一个例子,考虑下述的构造:在汇流条的中心配置导体(汇流条中心导体),在该导体的外侧交替地同轴配置筒状的绝缘体与筒状的导体。作为制造该构造的汇流条的方法,考虑从内侧向外侧一层一层地形成以及配置导体与绝缘体。具体地说,在导体的外侧周围形成1层绝缘体,在该绝缘体的外侧插入金属管(筒状的汇流条导体),通过反复这样的作业来制造汇流条。
然而,在上述的汇流条的制造方法中,虽然能制造直线状的汇流条,但是不能制造弯曲的汇流条。即,在制造弯曲的汇流条的情况下,需要在弯曲的绝缘体的外侧插入金属管,但在上述的汇流条的制造方法中,不能进行这样的插入。另外,即使汇流条为直线状,当在导体内侧的构件设置突起(后述的绝缘子状突起等)的情况下,也不能插入上述的金属管。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与板状的汇流条相比金属材料的成品率高、并能在导体的内侧的构件设置突起以及实现弯曲的形状的汇流条。另外,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上述汇流条的制造方法、以及汇流条和连接器。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第1发明是用于电连接的汇流条。该汇流条具备汇流条中心导体。而且该汇流条具备:设于上述汇流条中心导体的外侧,在从与上述汇流条中心导体的轴向正交的辐射方向的内侧向外侧的方向上交替地配置的多个汇流条绝缘体以及多个汇流条导体。上述汇流条导体在整个上述轴向上具备开口部。
在此,上述“轴向”不仅包括沿着直线的方向,还包括沿着曲线的方向。
即,该汇流条具备:设于汇流条中心导体的外侧,并且在从上述辐射方向的内侧向外侧的方向上交替地配置的多个汇流条绝缘体以及多个汇流条导体。即,在该汇流条中,汇流条中心导体、汇流条绝缘体以及汇流条导体大致设置在同轴上。由此,与通过金属板的冲压加工而制造的板状的汇流条相比,能提高金属材料的成品率,能抑制制造时的材料的浪费。其结果,能减少汇流条的材料的原料成本。
另外,该汇流条的汇流条导体在整个轴向上具备开口部。由此,汇流条的制造时,能在从上述辐射方向外侧向内侧的方向上,将汇流条导体盖在汇流条绝缘体上。在汇流条导体为筒状的情况下,在汇流条的制造时需要将汇流条导体插入汇流条绝缘体的外侧,但在本发明中,由于能将汇流条导体盖在汇流条绝缘体上,所以不需要上述插入。因此,能在汇流条导体内侧的构件设置突起(向上述辐射方向外侧突出的突起),能将汇流条形成为弯曲的形状。
在第2发明中,上述汇流条中心导体以及上述汇流条导体由铝、铜、铝合金以及铜合金的任一种形成(包括这些为主要的材料的情况)。另外,上述汇流条绝缘体由有机材料与无机材料的混合物、或者有机材料形成。
构成该汇流条的导体由铝、铜、铝合金以及铜合金的任一种构成。这些材料的固有电阻值低,加工性出色。即,构成汇流条的导体使用合适作为导体的材料。因此,能更可靠地进行在汇流条的电连接。
另外,该汇流条的汇流条绝缘体由有机材料与无机材料的混合物、或者有机材料构成。即,汇流条绝缘体采用适合作为绝缘体的材料,由此能更可靠地进行在汇流条的绝缘。
进而,在将有机材料与无机材料的混合物适用于汇流条绝缘体的情况下,能得到下面的效果。一般,有机材料的线膨胀系数大于金属材料、无机材料。因此,通过将有机材料与无机材料的混合物适用于汇流条绝缘体,从而能减小导体与绝缘体的线膨胀系数差,进而能提高汇流条的耐久性。
在第3发明中,在上述汇流条中心导体以及上述汇流条导体中,与接触于上述汇流条中心导体以及上述汇流条导体的连接器导体(在与汇流条连接的连接器上设置的导体)的接触面被进行镀敷处理。
该汇流条与没有进行镀敷处理的情况相比,在上述的接触面的防锈性、耐磨耗性方面更出色。另外,由于上述的接触面通过镀敷处理被平滑化,所以构成汇流条的导体与连接器导体的接触面积变大,能降低电阻。因此,通过防锈性、耐磨耗性以及低电阻的效果,能将构成汇流条的导体与连接器导体更可靠地电连接。
在第4发明中,上述汇流条中心导体具备能沿着上述轴向插入与上述汇流条中心导体接触的连接器导体的孔。
在该汇流条中,通过在汇流条中心导体的孔中插入连接器导体,由此能将汇流条中心导体与连接器导体电连接。由此,不需要使汇流条中心导体从汇流条绝缘体向轴向外侧较长地突出,能缩短汇流条的轴向的长度。
在第5发明中,在上述汇流条导体以及上述汇流条绝缘体之中,越是配置在上述辐射方向内侧的构件,越向上述轴向外侧较长地突出。与上述汇流条导体的上述辐射方向内侧相邻的上述汇流条绝缘体中,与上述汇流条导体相比更向上述轴向外侧较长地突出的部分,比上述汇流条导体更向上述辐射方向外侧突出。
该汇流条的汇流条绝缘体如上述那样向辐射方向外侧突出。通过该突出的部分,汇流条中心导体以及汇流条导体之间的沿面距离(沿着绝缘体的表面的导体间的最短距离)变大。因此,即使不增加汇流条的轴向的长度,即不增大汇流条,也能更可靠地确保构成汇流条的导体间的电绝缘性。
在第6发明中,多个上述汇流条导体的上述轴向端部分别具备被形成为从上述汇流条绝缘体向上述辐射方向外侧突出的汇流条连接部。多个上述汇流条连接部在以上述轴向为中心的圆周方向上排列配置。
在该汇流条中,多个汇流条导体的轴向端部分别具备被形成为从汇流条绝缘体向上述辐射方向外侧突出的汇流条连接部。因此,能用该汇流条连接部进行电连接。
另外,该汇流条中,多个汇流条连接部在以上述轴向为中心的圆周方向上排列配置。由此,与多个汇流条连接部在上述轴向上排列配置的情况相比,能缩短汇流条的轴向的长度。
第7发明是汇流条的制造方法,在从上述辐射方向内侧向外侧的方向上,在上述汇流条中心导体的外侧交替地一层一层地设置上述汇流条绝缘体以及上述汇流条导体。该制造方法包括:通过在上述汇流条中心导体或者上述汇流条导体的上述辐射方向外侧周围形成绝缘物,由此形成上述汇流条绝缘体的工序;和在从上述辐射方向外侧向内侧的方向上,将上述汇流条导体盖在上述汇流条绝缘体上的工序。
在该汇流条的制造方法中,由于特别具备在从辐射方向外侧向内侧的方向上将汇流条导体盖在汇流条绝缘体上的工序,所以能在汇流条导体内侧的构件设置突起(向上述辐射方向外侧突出的突起),能将汇流条形成为弯曲的形状。
第8发明是具备第5发明的上述汇流条、和被形成为与上述汇流条的末端部啮合的连接器的汇流条和连接器。上述连接器具备连接器绝缘体、和能与上述汇流条中心导体以及上述汇流条导体接触的多个连接器导体。通过从上述辐射方向外侧向内侧按压被插入了上述汇流条的末端部的上述连接器,由此连接上述汇流条与上述连接器。
在该汇流条和连接器中,按照与汇流条的末端部啮合的方式形成连接器。另外,汇流条的末端部被插入连接器。即,构成汇流条的导体与连接器导体的连接部分被配置在连接器的内侧并被覆盖。因此,能可靠地将汇流条和连接器的外部与该连接部分绝缘。
另外,在该汇流条和连接器中,通过从辐射方向外侧向内侧按压被插入了汇流条的末端部的连接器,由此将汇流条与连接器连接。即,不用一个一个地将构成汇流条的多个导体与多个连接器导体连接,仅通过上述的按压作业就能连接汇流条与连接器,也不需要用例如螺钉等紧固汇流条和连接器的导体彼此。因此,汇流条与连接器的连接变得容易,能减少该连接所需的作业工时。
另外,在该汇流条和连接器中,如上述那样按压连接器。由此,构成汇流条的导体与连接器导体可靠地接触。因此,能将汇流条与连接器可靠地电连接。
在第9发明中,上述汇流条绝缘体的压缩弹性率大于上述连接器绝缘体的压缩弹性率。
在该汇流条和连接器中,通过上述构成,在按压连接器的情况下,连接器比汇流条更容易变形。由此,连接器的按压变得容易,能使构成汇流条的导体与连接器导体更可靠地接触。因此,能将汇流条与连接器更可靠地电连接。
在第10发明中,多个上述连接器导体分别具备连接器连接部。在上述汇流条的末端部被插入到上述连接器的状态下,按照多个上述连接器连接部分别与上述汇流条中心导体或者上述汇流条导体接触的方式,在上述轴向上错开地配置多个上述连接器连接部。通过用上述连接器绝缘体填埋多个上述连接器导体之间的缝隙,由此上述连接器被一体化。
在该汇流条和连接器中,多个连接器导体的连接器连接部如上述那样在上述轴向上错开地配置。因此,与没有将多个连接器连接部在上述轴向上错开地配置的情况相比,能进一步将连接器导体彼此绝缘。
另外,连接器用上述连接器绝缘体填埋多个上述连接器导体之间的缝隙。由此,连接器导体彼此被绝缘。
另外,由于连接器如上述那样被一体化,所以与连接器没有被一体化的情况相比,连接器的操作更加容易。
在第11发明中,上述连接器绝缘体具备主连接器绝缘体、和压缩弹性率比上述主连接器绝缘体小的埋入体。上述埋入体被埋入上述主连接器绝缘体的缺口中。
在该汇流条和连接器中,具备压缩弹性率比主连接器绝缘体小的埋入体。由此,与连接器绝缘体仅由主连接器绝缘体构成的情况相比,更容易按压连接器。因此,能将汇流条与连接器更可靠地电连接。
另外,埋入体被埋入主连接器绝缘体的缺口。因此,与没有将埋入体埋入缺口的情况相比,能进一步将连接器与连接器的外部绝缘。
附图说明
图1(a)是第1实施方式的汇流条的F1a剖面图,图1(b)是第1实施方式的汇流条的整体图。
图2(a1)~(a6)是按照制造工序表示图1(a)、(b)所示的汇流条的F2a剖面图,图2(b1)~(b6)是按照制造工序表示图1(a)、(b)所示的汇流条的整体图,图2(c)是表示图1(a)、(b)所示的汇流条被插入连接器的状态的整体图。
图3是表示图2(c)所示的汇流条和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4是图2(c)所示的汇流条和连接器的剖面图。
图5是表示变形例2的汇流条和连接器的剖面图。
图6(a)是变形例3的汇流条的F5a剖面图,图6(b)是变形例3的汇流条的整体图。
图7(a)是第2实施方式的汇流条的F7a剖面图,图7(b)是第2实施方式的汇流条的整体图,图7(c)是图7(b)的F7c向视图。
图8(a)是图7(a)、(b)、(c)所示的汇流条和连接器的立体图,图8(b)是图8(a)的连接器的F8b向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汇流条、汇流条的制造方法、以及汇流条和连接器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图1(a)是图1(b)的F1a剖面向视图。图2(a1)是图2(b1)的F2a剖面向视图。同样,图2(a2)~(a6)是图2(b2)~(b6)的F2a剖面向视图。图2(a1)~(a6)以及(b1)~(b6)按照制造工序表示汇流条。图2(c)表示汇流条被插入连接器的状态。图4是图2(c)的F4剖面向视图(示意图)。
汇流条和连接器1(参照图4)用于电连接。汇流条和连接器1用于各种电气设备间的连接,例如逆变器控制的三相交流马达与逆变器的电连接、电源与逆变器的电连接、控制逆变器的电流控制装置与逆变器的电连接、各种控制装置与电源的电连接、以及各种控制装置彼此的电连接等。在汇流条和连接器1进行电连接中,汇流条2的轴向末端部被插入连接器3,通过如图3所示那样设置在连接器3的外侧的紧固部10按压连接器3,而将汇流条2与连接器3连接。以下,对连接器3的紧固部10等、汇流条2、汇流条2的制造方法以及连接器3进行说明。
如图3所示,紧固部10是将插入了汇流条2的末端部的连接器3从辐射方向R(详情后述)的外侧向内侧按压的构件。紧固部10具备在连接器3的辐射方向R的外侧周围安装的筒部11、和从筒部11延伸的2块平板部12。
筒部11是被配置成与连接器3相接的部分,并被形成为可按压连接器3的形状。例如若连接器3为有底棱筒状,则筒部11大致为棱筒状,例如若连接器3为有底圆筒状,则筒部11大致为圆筒状。筒部11以能按压连接器3的方式具备沿着轴向A的缝隙。筒部11优选被形成并配置为覆盖连接器3的轴向A(详情后述)的整体。在该情况下,通过筒部11,能更可靠地按压连接器3。
平板部12是紧固筒部11的板状部分。平板部12是从筒部11的圆周方向端部(与筒部11的沿着轴向A的缝隙相邻的端部)向辐射方向R外侧延伸的2块板状部分。2块平板部12各自例如在中央部具备螺钉孔13。使用穿过了螺钉孔13的螺钉(未图示)来将平板部12间紧固,这样做的结果是连接器3被筒部11按压。平板部12的中央部优选通过进行凸成形而膨胀为例如椭圆形,从而得到加强。
(汇流条)
如图1所示,汇流条2与连接器3(参照图4)连接,是用于电连接的构件。汇流条2大致为棒状,也可以为图1(b)所示的直线状。另外,汇流条2也可以根据采用汇流条2以及连接器3(参照图4)的电气设备的配置或空间等而为曲线状(弯曲状、带角的形状等)。汇流条2的轴向A的长度例如为12cm~13cm等。
如图1(a)所示,汇流条2为大致同轴的层构造。汇流条2例如具有三层(三重)构造,具备3个导体与3个绝缘体。
汇流条2在中央配备具有轴向A的汇流条中心导体21。即,轴向A也是汇流条2的轴向。此外,即使在汇流条2为曲线状的情况下,也将沿着汇流条2的中心轴(汇流条中心导体21的中心轴)的方向称作轴向A。
汇流条2在从与汇流条中心导体21的轴向A正交的辐射方向R(更详细地说,是通过汇流条中心导体21的中心轴并且与轴向A正交的辐射方向R)的内侧朝着外侧的方向上交替地配置的多个汇流条绝缘体22以及24、和汇流条导体23以及25。这些部件配置在汇流条中心导体21的外侧。即,汇流条2从辐射方向R的内侧向外侧按顺序具备汇流条中心导体21、汇流条绝缘体22、汇流条导体23、汇流条绝缘体24、汇流条导体25以及汇流条绝缘体26。此外,虽然图1(a)是剖面图,但为了避免繁琐而没有对汇流条绝缘体标注阴影线(图2(a1)~(a6)、图6(a)以及图7(a)也一样)。
如图1(b)所示,汇流条2的末端部成为与连接器3(参照图4)的接点部,并被形成为能赢得沿面距离的形状。汇流条2的末端部被配置成导体沿着轴向A一级一级地排列(被形成为大致凸型形状)。即,汇流条中心导体21、汇流条绝缘体22、24、26和汇流条导体23以及25越是配置在辐射方向R内侧的构件,向轴向A的外侧突出得越长。具体地说,汇流条中心导体21的汇流条连接部21A(轴向A的长度例如为6mm)、汇流条绝缘体22的突出部22B(轴向A的长度例如为5mm)、汇流条导体23的汇流条连接部23C(轴向A的长度例如为6mm)、汇流条绝缘体24的突出部24D(轴向A的长度例如为8mm)、汇流条导体25的汇流条连接部25E(轴向A的长度例如为6mm)以及汇流条绝缘体26的端部26F,按照该顺序向轴向A的外侧较长地突出。
在汇流条2的末端部形成绝缘子状突起。如图1(b)以及图4所示,在汇流条导体23的辐射方向R的内侧相邻的汇流条绝缘体22中,比汇流条导体23更向轴向A的外侧较长地突出的部分(突出部22B)比汇流条导体23更向辐射方向R的外侧突出。另外,在汇流条导体25的辐射方向R的内侧相邻的汇流条绝缘体24中,比汇流条导体25更向轴向A的外侧较长地突出的部分(突出部24D)比汇流条导体25更向辐射方向R的外侧突出。此外,突出部22B以及24D的从轴向A看到的剖面优选被形成为与汇流条绝缘体26的同样的剖面重合,或者被形成为比汇流条绝缘体26的同样的剖面小。在该情况下,连接器3(参照图4)不会大至需要以上。
构成汇流条2的导体由下面的材料构成。汇流条中心导体21、汇流条导体23以及25由铝、铜、铝合金以及铜合金的任一种构成(包括这些为主要的材料的情况)。作为铝,可以适用例如1060(纯铝)等。采用了1060(纯铝)的导体在导电性方面更出色。作为铝合金,可以适用例如6061(在铝中添加了微量的锰以及硅)等。采用了铝合金的导体在强度方面更出色。作为铜,可以使用例如无氧铜(OFC)、紫铜等。另外,作为铜合金,可以适用例如在铜中添加了微量的铁以及磷的析出型的铜合金,具体地说可以适用例如“KFC”(注册商标)。作为构成汇流条2的导体若使用该“KFC”(注册商标),则由于能使构成汇流条2的导体(汇流条中心导体21、汇流条导体23以及25)、和汇流条绝缘体22、24以及26的紧贴性提高,使界面剥离强度提高,所以能使这些部件彼此难以分离。
构成汇流条2的导体被进行镀敷处理。汇流条中心导体21、汇流条导体23以及25之中,与连接器导体41~43(参照图4)的接触面(汇流条连接部21A、23C以及25E)被进行镀敷处理。
构成汇流条2的绝缘体(汇流条绝缘体22、24以及26)由有机材料与无机材料的混合物、或者有机材料构成。该有机材料例如由从热塑性树脂、热固化性树脂以及橡胶中选出的1种或者多种构成。另外,该无机材料例如由从结晶性硅石粉末、熔融硅石粉末、玻璃纤维、滑石粉末、云母粉末、氧化铝粉末、氧化镁粉末、氮化铝粉末、氮化硼粉末、氮化硅粉末以及炭化硅粉末中选出的1种或者多种构成。也可以根据汇流条绝缘体的制造方法等来选择任意的材料。
如图2(a1)以及(b1)所示,汇流条中心导体21为棒状,例如为四棱柱。汇流条中心导体21也可以是其他多棱形柱、圆柱等。如图4所示,汇流条中心导体21在从汇流条绝缘体22向轴向A的外侧突出的汇流条连接部21A进行与连接器导体43的电连接。
汇流条绝缘体22是将汇流条中心导体21与汇流条导体23绝缘的构件。如图1(a)所示,汇流条绝缘体22的从轴向A看到的剖面是包围汇流条中心导体21的形状,并且具有绝缘体开口部22o。
如图2(a2)所示,绝缘体开口部22o是在通过注模成形而形成汇流条绝缘体22时用模具M2固定(保持)汇流条中心导体21后而形成的部分(详情后述)。
如图4所示,汇流条导体23被配置在汇流条绝缘体22(除了突出部22B)的辐射方向R的外侧,在轴向A端部的汇流条连接部23C进行与连接器导体42的连接。如图1(a)所示,汇流条导体23在整个轴向A上,在从轴向A看到的剖面中具有开口部23o。
开口部23o是为了从汇流条绝缘体22的辐射方向R外侧向汇流条绝缘体22的辐射方向R内侧(在图1(a)中从上向下的方向)将汇流条导体23盖上并嵌入(后述)而形成的部分。即,开口部23o是汇流条导体23从辐射方向R的内侧向外侧打开的部分。具备开口部23o的汇流条导体23的从轴向A看到的剖面例如是去掉了四边形的一边的形状,但也可以是半圆弧状、U字状、V字状等。具有开口部23o的汇流条导体23例如通过将长方形的长板弯折而形成。
如图1(a)以及图4所示,汇流条绝缘体24是将汇流条导体23与汇流条导体25绝缘的构件。如图1(a)所示,汇流条绝缘体24与汇流条绝缘体22一样具有绝缘体开口部24o。
如图4所示,汇流条导体25被配置在汇流条绝缘体24(除了突出部24D)的辐射方向R的外侧,在轴向A端部的汇流条连接部25E进行与连接器导体41的连接。如图1(a)所示,汇流条导体25与汇流条导体23一样具有开口部25o。汇流条导体25的其他构成与汇流条导体23相同。
如图1(a)以及图4所示,汇流条绝缘体26是将汇流条导体25与汇流条2的外部绝缘的构件。
(汇流条的制造方法)
接下来,对汇流条2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图1(a)所示的汇流条2通过在从辐射方向R的内侧向外侧的方向上,在汇流条中心导体21的外侧交替地一层一层地设置汇流条绝缘体22、24、汇流条导体23以及25而制造出来的。具体地说通过下面的工序1~5制造汇流条2。
工序1是如下所述的工序:在图2(a1)以及(b1)所示的汇流条中心导体21的辐射方向R(以下,关于辐射方向R以及轴向A,参照图1(b))的外侧周围,如图2(a2)以及(b2)所示形成绝缘物,由此形成汇流条绝缘体22。首先,如图2(a2)所示,在汇流条中心导体21的周围配置模具M1以及M2。接下来,在通过注模成形、真空注型或加压注型等在模具M1以及M2中填充了绝缘物后,将绝缘物固化。在绝缘物是热塑性树脂的情况下,通过冷却将绝缘物固化。在绝缘物为热固化性树脂的情况下,通过基于加热实现的三维交联,将绝缘物固化。在绝缘物为橡胶的情况下,通过基于硫化实现的三维交联等,将绝缘物固化。
另外,在工序1中,通过模具M2的例如突起等按压汇流条中心导体21的例如下部,来进行保持和固定。由此,通过注模成形时的绝缘物的压力(树脂压力等)可以抑制汇流条中心导体21弯曲。另外,在汇流条绝缘体22形成绝缘体开口部22o(参照图1(a))。此外,可以由模具M2保持汇流条中心导体21中覆盖汇流条绝缘体22(除了突出部22B)的部分整体,另外,如图1(b1)所示,也可以由模具M3仅保持1处或2处等的部分。此外,图6(a)表示在剖面F5a的部分未进行上述保持的情况下的汇流条2的从轴向A看到的剖面图(图6(b)的F5a剖面向视图)(后述)。
工序2是如下所述的工序:如图2(a3)以及(b3)所示,在从辐射方向R外侧向内侧的方向上(在该图中,从上向下的方向),将汇流条导体23盖在汇流条绝缘体22上并嵌入的工序。如图2(b3)所示,在工序2中,在位于汇流条绝缘体22的轴向A的两端的2个突出部22B之间,盖上汇流条导体23。
工序3是如下所述的工序:如图2(a4)以及(b4)所示,通过在汇流条导体23的辐射方向R的外侧周围形成绝缘物,由此形成汇流条绝缘体24。在该工序中,在由模具(未图示)保持汇流条导体23的部分,形成绝缘体开口部24o(参照图1(a))。此外,绝缘物的固化以及由模具进行的保持的效果与工序1相同。
工序4是如下所述的工序:如图2(a5)以及(b5)所示,在从辐射方向R的外侧向内侧的方向上(在该图中,从下向上的方向),将汇流条导体25盖在汇流条绝缘体24上。如图2(b5)所示,在工序4中,在位于汇流条绝缘体24的轴向A的两端的2个突出部24D之间,盖上汇流条导体25。
工序5是如下所述的工序:如图2(a6)以及(b6)所示,通过在汇流条导体25的辐射方向R的外侧周围形成绝缘物,由此形成汇流条绝缘体26。此外,在工序5中,由于保持除了汇流条绝缘体26之外的汇流条2的轴向A的两端部来进行注模成形,所以不像图1(a)所示那样在汇流条绝缘体26形成绝缘体开口部22o以及24o那样的开口部。
(连接器)
如图2(c)以及图4所示,连接器3是被插入汇流条2的末端部来进行电连接的构件,并被安装于未图示的电动机、发电机以及电源部等中。如图4所示,连接器3例如是有底筒状的构件,被形成为与汇流条2的末端部啮合。例如,如图1(a)所示,在汇流条2的从轴向A看到的剖面为四边形的情况下,连接器3是有底的四棱形筒状。以下以在连接器3中插入了汇流条2的状态为前提进行说明。即,汇流条2的轴向A以及辐射方向R也是连接器3的轴向以及辐射方向。如图4所示,连接器3具备连接器绝缘体31、能与构成汇流条2的导体(汇流条中心导体21、汇流条导体23以及25)接触的多个连接器导体41、42以及43。
连接器3被形成为与汇流条2的末端部啮合。具体地说,按照与汇流条2的末端的绝缘子状突起(突出部22B、24D)以及汇流条绝缘体26的端部26F啮合的方式,向辐射方向R的外侧凹陷的部分(凹陷部31B、31D以及31F)形成于连接器绝缘体31。
另外,在连接器3中,连接器导体41、42以及43的连接器连接部41E、42C以及43A按照与构成汇流条2的导体(汇流条连接部25E、23C以及21A)接触的方式在轴向A错开地配置。另外,连接器连接部41E、42C以及43A被配置成:与汇流条连接部25E、23C以及21A啮合,并且与凹陷部31B、31D以及31F相比更加向辐射方向R的内侧突出。
即,连接器3从连接器3的轴向A的两端部中插入汇流条2一侧的端部3b向其相反侧的端部3t按顺序,即从图4的下向上按顺序具备凹陷部31F、连接器连接部41E、凹陷部31D、连接器连接部42C、凹陷部31B、和连接器连接部43A。凹陷部31F与汇流条绝缘体26的端部26F啮合,连接器连接部41E与汇流条连接部25E接触并啮合。凹陷部31D与突出部24D啮合,连接器连接部42C与汇流条连接部23C接触并啮合。凹陷部31B与突出部22B啮合,连接器连接部43A与汇流条连接部21A接触并啮合。通过该构成,插入到连接器3中的汇流条2难以在轴向A上错位,能将汇流条2与连接器3可靠地电连接。
构成连接器3的导体(连接器导体41~43)的材料与构成汇流条2的导体(汇流条中心导体21、汇流条导体23以及25)的材料相同。连接器绝缘体31的材料与构成汇流条2的绝缘体(汇流条绝缘体22、24以及26)的材料相同。连接器3例如通过下述方法来制造:相互隔开规定的间隔地将多个连接器导体41~43放入模具中,在通过注模成形、真空注型或加压注型等在模具中填充了绝缘物后,将绝缘物固化。
连接器绝缘体31填埋多个连接器导体41~43之间的缝隙。由此连接器3被一体化。
如上所述,由于通过从辐射方向R的外侧向内侧按压连接器3而将汇流条2与连接器3连接,所以连接器绝缘体31被构成为容易进行该按压。具体地说,与连接器绝缘体31的压缩弹性率相比,汇流条绝缘体22的压缩弹性率大。另外,如图3所示,连接器绝缘体31具备主连接器绝缘体32、和压缩弹性率比主连接器绝缘体32小的埋入体34。埋入体34被埋入沿着主连接器绝缘体32的轴向A的缺口33中。
此外,在图3中,虽然在紧固部10的2块平板部12之间配置了埋入体34,但也可以通过紧固部10的筒部11覆盖埋入体34的辐射方向R的外侧的面。在该情况下,连接器3的按压埋入体34难以与主连接器绝缘体32分离,另外,埋入体34难以向辐射方向R外侧膨胀。由此,能更可靠地进行连接器3的按压。
如图4所示,连接器导体41、42以及43具备连接器连接部41E、42C以及43A、与连接器连接部41E、42C以及43A连结的带板部41q、42q以及43q。
连接器连接部41E、42C以及43A为按照容易与汇流条连接部25E、23C以及21A接触的方式沿着汇流条连接部25E、23C以及21A的辐射方向R的外侧的形状。例如,如图1(a)所示,在汇流条中心导体21、汇流条导体23以及25的从轴向A看到的剖面为四边形、或去掉了四边形的一边的形状的情况下,将图4所示的连接器连接部41E、42C以及43A的同样的剖面设为去掉了四边形的一边的形状、或中空四边形状(连接器3的按压后的形状为中空四边形状)等。此外,连接器连接部43A也可以被形成为不仅与汇流条连接部21A的辐射方向R的外侧接触,而且与轴向A前端部接触。在该情况下,能更可靠地进行汇流条连接部21A与连接器连接部43A的电连接。
如图3所示,带板部41q、42q以及43q例如是带状(立方体)的板,将连接器3的内部与外部电连接。带板部41q、42q以及43q为了确保绝缘距离而相互隔开规定的间隔地配置,另外,如图4所示,被配置成从连接器3的例如端部3t向轴向A的外侧突出。另外,带板部41q、42q以及43q例如也可以被配置成从连接器绝缘体31的侧面向辐射方向R的外侧突出。此外,如图3所示,优选带板部41q、42q以及43q各自的厚度方向一致。在该情况下,容易实现带板部41q、42q以及43q、和与连接器3连接的设备之间的连接。
(本实施方式的汇流条等的特征)
(特征1)
如图1(a)所示,在汇流条2中,在从辐射方向R的内侧向外侧的方向上,交替地配置导体与绝缘体。即,汇流条2具备在汇流条中心导体21的外侧(辐射方向R的外侧)从辐射方向R的内侧向外侧而设置的汇流条绝缘体22、汇流条导体23、汇流条绝缘体24、汇流条导体25以及汇流条绝缘体26。即,汇流条2中,汇流条中心导体21、汇流条绝缘体22、24、汇流条导体23以及25大致同轴地设置。由此,与通过金属板的冲压加工而制造的板状的以往的汇流条相比,能提高金属材料的成品率,能抑制制造时的材料的浪费。其结果,能减少汇流条2的材料的原料成本。
另外,汇流条导体23以及25在从轴向A看到的剖面中遍布轴向A整体而具备开口部23o以及25o。由此,如图2(a3)以及(b3)所示,在制造汇流条2时,能在从辐射方向R的外侧向内侧的方向上(该图的由上向下的方向)将汇流条导体23盖在汇流条绝缘体22上。另外,如图2(a5)以及(b5)所示,能在从辐射方向R的外侧向内侧的方向上(该图的由下向上的方向上)将汇流条导体25盖在汇流条绝缘体24上。在此,在汇流条导体23以及25为筒状(未图示)的情况下,需要在汇流条2的制造时将汇流条导体23以及25插入到汇流条绝缘体22以及24的外侧。然而,在本构成的情况下,由于能像图2(a3)、(b3)、(a5)、(b5)所示那样将汇流条导体23以及25盖在汇流条绝缘体22以及24上,所以不需要插入汇流条导体23以及25。因此,如图4所示,能在汇流条导体23以及25内侧的构件(汇流条绝缘体22以及24)设置突起(向辐射方向R的外侧突出的突出部22B以及24D),也能将汇流条2设为弯曲的形状。
(特征2)
构成汇流条2的导体(汇流条中心导体21、汇流条导体23以及25)由铝、铜、铝合金以及铜合金的任一种构成。另外,也包括这些为主要的材料的情况。这些材料的固有电阻值低,加工性出色。即,构成汇流条2的导体采用适合作为导体的材料。因此,能更可靠地进行在汇流条2的电连接。
另外,汇流条2的汇流条绝缘体22、24以及26由有机材料与无机材料的混合物、或者有机材料构成。一般众所周知,高分子化合物等的有机材料、硅石等的无机材料的大多数,绝缘破坏电压超过10kV/mm(例如,参照“プラスチツクス”、vol.52、No.4、工业调查会、2001年4月、p.158~163)。因此,若所使用的电压为数kV的程度,则即使绝缘体的厚度为1mm左右,也能得到足够的绝缘。即,汇流条绝缘体22、24以及26采用适合作为绝缘体的材料。因此,能更可靠地进行在汇流条2的绝缘。
进而,在将有机材料与无机材料的混合物适用于汇流条绝缘体22、24以及26的情况下能得到下面的效果。一般,有机材料的线膨胀系数大于金属材料或无机材料。因此,通过将有机材料与无机材料的混合物适用于汇流条绝缘体22、24以及26,从而能减小导体与绝缘体的线膨胀系数差,进一步能提高汇流条2的耐久性。
(特征3)
在本实施方式的汇流条2中,在汇流条中心导体21、汇流条导体23以及25处与连接器导体43、42以及41(的连接器连接部43A、42C以及41E)的接触面(汇流条连接部21A、23C以及25E)被进行了镀敷处理。由此,上述的接触面的防锈性和耐磨耗性高。另外,由于上述的接触面通过镀敷处理而被平滑化,所以构成汇流条的导体(汇流条连接部21A、23C以及25E)与连接器导体(连接器连接部43A、42C以及41E)的接触面积变大,能降低电阻。因此,通过防锈性、耐磨耗性以及低电阻的效果,能将构成汇流条2的导体(汇流条连接部21A、23C以及25E)与连接器导体(连接器连接部43A、42C以及41E)更可靠地电连接。
(特征5)
如图4所示,在汇流条中心导体21、汇流条导体23、25、汇流条绝缘体22、24以及26之中,越是配置在辐射方向R的内侧的构件,越向轴向A的外侧较长地突出。在与汇流条导体23的辐射方向R的内侧相邻的汇流条绝缘体22中,与汇流条导体23相比更向轴向A外侧较长地突出的部分(突出部22B),比汇流条导体23更向辐射方向R外侧突出。另外,在与汇流条导体25的辐射方向R的内侧相邻的汇流条绝缘体24中,与汇流条导体25相比更向轴向A外侧较长地突出的部分(突出部24D),比汇流条导体25更向辐射方向R外侧突出。通过该突出部22B以及24D,汇流条中心导体21、汇流条导体23以及25之间的沿面距离(沿着绝缘体的表面的导体间的最短距离)变大。在此,即使不设置突出部22B以及24D,只要使汇流条连接部21A、23C以及25E的轴向A的间隔变大,就能增大沿面距离。然而,本发明通过具备突出部22B以及24D,由此即使不延长汇流条2的轴向A的长度也能增大沿面距离。因此,在本发明中,在不使汇流条2变大的情况下就能更可靠地确保构成汇流条2的导体间的电绝缘性。
(特征7)
如图2(a1)~(a6)以及(b1)~(b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汇流条2的制造方法中,在从辐射方向R的内侧向外侧的方向上,将汇流条绝缘体22、24以及26、和汇流条导体23以及25交替地一层一层地设置在汇流条中心导体21的外侧。另外,如图2(a2)、(b2)、(a4)、(b4)、(a6)以及(b6)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汇流条2的制造方法具有通过在汇流条中心导体21、汇流条导体23或者25的辐射方向R的外侧周围形成绝缘物、汇流条绝缘体22、24以及26的工序(上述的工序1、3以及5)。进而,如图2(a3)、(b3)、(a5)以及(b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汇流条2的制造方法具有在从辐射方向R的外侧向内侧的方向上将汇流条导体23以及25盖在汇流条绝缘体22以及24上的工序(上述的工序2以及4)。特别是,通过具有上述盖上的工序,从而能在汇流条导体23以及25内侧的构件(汇流条绝缘体22以及24)设置突起(向辐射方向R的外侧突出的突出部22B以及24D),另外,能形成弯曲的形状的汇流条2。
(特征8)
如图4所示,在汇流条和连接器1(汇流条2以及连接器3)中,按照与汇流条2的末端部啮合的方式形成连接器3。另外,汇流条2的末端部被插入连接器3。即,构成汇流条2的导体(汇流条中心导体21、汇流条导体23以及25)与连接器导体43~41的连接部分被配置在连接器3的内侧并被覆盖。因此,能将汇流条和连接器1的外部与该连接部分可靠地绝缘。
在汇流条和连接器1中,通过将被插入了汇流条2的末端部的连接器3从辐射方向R的外侧向内侧按压,由此汇流条2与连接器3啮合并且电连接。即,不是将构成汇流条2的多个导体(汇流条中心导体21、汇流条导体23以及25)一个一个地与多个连接器导体43~41连接,而是仅通过上述的按压作业就能将汇流条2与连接器3连接。因此,不需要利用例如螺钉来紧固汇流条2以及连接器3的导体彼此之间,汇流条2与连接器3的连接更加容易,能减少该连接所需的作业工时。
另外,在汇流条和连接器1中,如上述那样按压连接器3。由此,构成汇流条2的导体(汇流条中心导体21、汇流条导体23以及25)与连接器导体43~41可靠地接触。因此,能将汇流条2与连接器3可靠地电连接。
(特征9)
在汇流条和连接器1中,汇流条绝缘体22、24以及26的压缩弹性率大于连接器绝缘体31的压缩弹性率。由此,在按压连接器3的情况下,连接器3比汇流条2更容易变形。由此,连接器3的按压变得容易,能使构成汇流条2的导体(汇流条中心导体21、汇流条导体23以及25)与连接器导体43~41更可靠地接触。因此,能将汇流条2与连接器3更可靠地电连接。
(特征10)
在汇流条和连接器1中,多个连接器连接部41E、42C以及43A在轴向A错开地进行配置,汇流条2的末端部被插入到连接器3的状态下,分别与构成汇流条2的导体(汇流条连接部21A、23C以及25E)接触。因此,与多个连接器连接部41E、42C以及43A在轴向A上没有错开地配置的情况相比,能将连接器导体41~43彼此更可靠地绝缘。
另外,连接器3通过用连接器绝缘体31填埋多个连接器导体41~43之间的缝隙而被一体化。由此,不仅连接器导体41~43彼此被绝缘,而且与连接器3没有被一体化的情况相比,能容易地进行连接器3的操作。
(特征11)
如图3所示,连接器绝缘体31具备压缩弹性率比主连接器绝缘体32小的埋入体34。由此,与连接器绝缘体31仅由主连接器绝缘体32构成的情况相比,连接器3的按压更加容易。因此,能将汇流条2与连接器3更可靠地电连接。
埋入体34被埋入主连接器绝缘体32的缺口33。因此,与没有将埋入体34埋入缺口33的情况相比,能更可靠地进行连接器3与连接器3的外部的绝缘。
此外,缺口33被形成为沿着主连接器绝缘体32的轴向A(插入到连接器3中的汇流条2的轴向A)。由此,在轴向A上错开地配置的汇流条连接部21A、23C以及25E、连接器连接部43A、42C以及41E更可靠地接触。
(变形例1)
在图4中,用双点划线表示变形例1的连接器连接部143A等。如图4所示,在汇流条中心导体21上,也可以形成能沿着轴向(轴向A的内侧)插入与汇流条中心导体21接触的连接器导体43的连接器连接部143A的孔121A。在该情况下,能更可靠地进行汇流条中心导体21与连接器导体43的电连接。关于连接器连接部143A以及孔121A将在后面描述。
(变形例2)
图5表示变形例2的汇流条2以及连接器3。
在变形例2的汇流条2中,汇流条中心导体121具有能将与汇流条中心导体121接触的连接器导体143向辐射方向R的内侧(沿着轴向A)插入的孔121A。即,孔121A是与图4所示的汇流条连接部21A对应的部分。如图5所示,汇流条中心导体121没有从突出部22B向轴向A的外侧突出。具体地说,汇流条中心导体121的轴向A的端部(图5中的上端部)与突出部22B的轴向A一致。此外,汇流条中心导体121也可以为筒状构件(未图示),其结果汇流条中心导体121也可以具备孔121A。另外,连接器导体143的连接器连接部143A为能插入到孔121A的形状(例如,四棱柱状、圆柱状等棒状)。
(变形例2的汇流条的特征)
(特征4)
如图5所示,在变形例2的汇流条2中,通过将连接器导体143(连接器连接部143A)插入到汇流条中心导体121的孔121A,从而能将汇流条中心导体121与连接器导体143电连接。由此,不需要使汇流条中心导体121从汇流条绝缘体22(突出部22B)向轴向A的外侧较长地突出。因此,能缩短汇流条2的轴向A的长度。
此外,由此,也能缩短与该汇流条2连接的连接器3的轴向A的长度。
(变形例3)
图6(a)、(b)表示变形例3的汇流条2。如图6(a)所示,也可以没有汇流条绝缘体22以及24的绝缘体开口部22o以及24o(参照图1(a))。另外,图1(b)所示的突出部22B、24D以及端部26F能够按照图6(b)所示的突出部122Ba、124Da、122BB、124DB、以及端部126F那样变形。
如图6(b)所示,突出部122Ba以及124Da、以及端部126F被形成为:从横向(从与轴向A正交的方向)观察汇流条2时,辐射方向R的外侧端部带圆角地突出。更详细而言,突出部122Ba以及124Da、以及端部126F被形成为与轴向A的两端部相比在中央部更向辐射方向R的外侧突出的形状。在从横向观察汇流条2时,该突出的部分例如是半圆状或者半椭圆状等。
另外,关于突出部122Bb以及124Db,在从横向观察汇流条2时,辐射方向R的外侧端部被形成为凹陷的形状。更详细而言,突出部122Bb以及124Db被形成为与轴向A两端部相比在中央部向辐射方向R内侧凹陷的形状。在从横向观察汇流条2时,该凹陷的部分是从横向观察汇流条2的话例如为半圆状或者半椭圆状等。
此外,此时,图4所示的连接器3的凹陷部31B、31D以及31F也为能与上述突出部(或者端部126F)啮合的形状。
在形成汇流条绝缘体22以及24时,存在未通过模具在剖面F5a(参照图6(b))的部分保持汇流条中心导体21或汇流条导体23的情况(关于保持,参照图2(b1)的模具M3以及图2(a2)的模具M2)。在这样的情况下,如图6(a)所示,没有形成绝缘体开口部22o以及24o(参照图1(a))。即,在剖面F5a(参照图6(b))中,如图6(a)所示,汇流条绝缘体22以及24覆盖汇流条中心导体21以及汇流条导体23的辐射方向R的外侧的周围整体。在该情况下,与形成了绝缘体开口部22o、24o(参照图1(a))的情况相比,通过汇流条绝缘体22以及24,能将导体彼此更可靠地绝缘。
(变形例4)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通过紧固部10按压了连接器3,也可以通过其他的方法来按压连接器3。例如,也可以在连接器3的周围安装弹簧或橡胶等的弹性体来按压连接器3。
(第2实施方式)
图7(a)、(b)、(c)以及图8(a)、(b)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汇流条202以及连接器203。此外,图7(a)是图7(b)的F7a剖面向视图。图7(c)是图7(b)的F7c向视图。图8(b)是图8(a)的F8b向视图(从图8(a)中的斜下看到的连接器203的立体图)。第2实施方式与第1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于汇流条202的末端的构成与连接器203的构成。如图7(b)以及(c)所示,汇流条202的末端具备汇流条绝缘体227、汇流条连接部223C以及225E。
汇流条绝缘体227是汇流条202的轴向A的末端部(与汇流条绝缘体26相比轴向A的外侧的部分)的绝缘体,将汇流条中心导体21、汇流条导体23以及25间绝缘。即,汇流条绝缘体227与图1所示的绝缘子状突起(突出部24D以及22B)周边的绝缘体对应。此外,表示在图7(b)以及(c)的汇流条202的右端部去掉了用双点划线表示的汇流条绝缘体227后的状态的汇流条202。
如图7(a)、(b)、(c)以及图8(a)所示,汇流条连接部223C以及225E是与连接器203连接的例如板状的连接部分。汇流条连接部223C以及225E被形成在汇流条导体23以及25的轴向A的端部,并且被形成为从汇流条绝缘体227向辐射方向R的外侧突出。即,如图8(a)所示,汇流条连接部21A从构成汇流条绝缘体227的面之中轴向A端部的面227a向轴向A的外侧突出,汇流条连接部223C以及225E从与面227a正交且相邻的面227b向辐射方向R的外侧突出。
另外,如图7(b)所示,汇流条连接部223C以及225E被配置成在以轴向A为中心的圆周方向上排列。即,并非像图1所示的汇流条连接部23C以及25E那样在轴向A上错开地(隔开间隔)配置,汇流条连接部223C以及225E在于轴向A正交的方向(图7(a)以及(b)的上下方向)上排列,隔开间隔地配置。此外,在图7(b)以及(c)中为了避免繁琐,在轴向A上错开地表示了汇流条连接部223C与225E,但没有这样错开的必要。
另外,汇流条连接部223C以及225E的宽度(轴向A的长度)以及厚度被设定成:从汇流条连接部223C以及225E突出的方向(图7(c)的上下方向)看到的汇流条连接部223C以及225E的剖面积在规定值以上。具体地说,例如可以按照上述剖面积在8mm2以上的方式将汇流条连接部223C以及225E的轴向A的宽度设为10mm,将厚度设为1mm等。另外,如图8(a)所示,也可以在汇流条连接部223C以及225E形成孔(后述)。
另外,汇流条连接部223C以及225E如下述那样形成。在如图1(a)所示的从轴向A看到的剖面形状为去掉四边形的一边的形状的汇流条导体23以及25之中比轴向A的前端靠内侧(例如10mm左右的内侧)部分的其他一边所对应部分中,设置切口。然后,如图7(a)所示,不将比该切口更靠轴向A的前端侧的部分弯曲(或者在成为暂时弯曲并去掉了四边形的一边的形状后,如该图的箭头所示那样竖起),将剖面设为“L”字状。由此,“L”字状的部分从汇流条绝缘体227向外侧突出,形成汇流条连接部223C以及225E。此外,通过将汇流条连接部223C以及225E,从汇流条绝缘体227残留规定的长度来切除,从而可以缩短汇流条连接部223C以及225E。在该情况下,能抑制连接器203大至必要以上。
如图8(a)所示,连接器203被安装在上述的汇流条202的轴向A末端部,与汇流条连接部21A、223C以及225E啮合从而能电连接。连接器203例如具备L字型块状的连接器绝缘体231、如图8(b)所示的连接器连接部241E、242C以及243A。
连接器绝缘体231具备3个狭缝状的槽,在该槽的内侧(内面)配置连接器连接部241E、242C以及243A。配置连接器连接部243A的槽遍及相邻2个面(面231a以及231c)而形成。此外,将连接器绝缘体231的外面之中形成了配置连接器连接部241E以及242C的槽的面,设为面231b。
连接器连接部241E、242C以及243A分别是与插入到连接器绝缘体231的狭缝状的槽中的汇流条连接部225E、223C以及21A(参照图8(a))进行电连接的部分。连接器连接部241E、242C以及243A分别例如由能用弹簧夹着汇流条连接部的2块板构成。此外,连接器连接部241E以及242C也可以具备陷入图8(a)所示的汇流条连接部223C以及225E上形成的孔中的突起(未图示)。在形成了这些孔以及突起的情况下,能将连接器203更可靠地安装于汇流条202。
如下所述那样来进行连接器203向汇流条202的安装。首先,如图8(a)以及(b)所示,将汇流条连接部223C以及225E,插入连接器连接部241E以及242C(插入配置了连接器连接部241E以及242C的连接器绝缘体231的槽)。即,按照图8(a)所示的汇流条202的面227b、和图8(b)所示的连接器203的面231b对置并接触的方式,将汇流条202安装于连接器203。此时,如图8(b)所示,在连接器绝缘体231上,不仅在面231a而且在面231c形成了槽,所以汇流条连接部21A被插入图8(b)所示的连接器连接部243A。其结果,面231a与汇流条的面227a对置地配置。
(第2实施方式的汇流条的特征)
(特征6)
如图7(b)、(c)所示,汇流条202的多个汇流条导体23以及25的轴向A的端部分别具备被形成为从汇流条绝缘体227向辐射方向R的外侧突出的汇流条连接部223C以及225E。通过使用该汇流条连接部223C以及225E,从而可以实现汇流条202与连接器203(参照图8(a)、(b))的电连接。
另外,汇流条202的多个汇流条连接部223C以及225E在以轴向A为中心的圆周方向上排列配置。由此,与多个汇流条连接部223C以及225E在轴向A上排列配置的情况(参照图1(b))相比,可以缩短汇流条202的轴向A的长度,可以使汇流条202的端子部分紧凑。
(第2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图8(a)、(b)所示的连接器203可以变形为各种构成。在图8(a)中,按照在汇流条202的汇流条连接部223C以及225E突出的方向(图8(a)中,从下向上的方向)上将汇流条202安装于连接器203的方式,来构成连接器203。然而,例如也可以将汇流条202沿着轴向A安装于连接器203。另外,例如,如图8(b)所示,连接器203也可以通过用连接器绝缘体231填埋连接器连接部241E、242C以及243A间而被一体化,但连接器203也可以分为多个部分。例如,连接器203可以分为具有连接器连接部241E以及242C的部分、和具有连接器连接部243A的部分。另外,在图8(a)中,通过将汇流条连接部21A、223C以及225E插入狭缝状的槽中,由此进行连接器203与汇流条202的电连接。然而,例如也可以通过用例如鳄鱼夹(alligator clip)状的连接器连接部(未图示)夹住汇流条连接部21A、223C或者225E,由此进行连接器203与汇流条202的电连接。
(其他的变形例)
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如图1等所示,汇流条2(202)的导体数量为汇流条中心导体21、汇流条导体23以及汇流条导体25共3个。然而,导体的数量只要是2个以上即可,导体的数量即使是2个以上的任何数量,都能适用本发明。例如,可以将本发明适用于三相以外的多相交流、单相交流的电连接。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以及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只要在权利要求书记载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各样的变更。本申请是基于2010年9月28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特願2010-216414)的申请,在此引入其内容作为参照。
附图标记的说明:
1、201汇流条和连接器
2、202汇流条
3、203连接器
21、121汇流条中心导体
22、24、26、227汇流条绝缘体
22B、24D、122Ba、122Bb、124Da、124Db突出部(向辐射方向外侧突出的部分)
23、25汇流条导体
23o、25o开口部
31连接器绝缘体
32主连接器绝缘体
33缺口
34埋入体
41、42、43连接器导体
41E、42C、43A、143A连接器连接部
121A孔
223C、225E汇流条连接部(被形成为从汇流条绝缘体向辐射方向外侧突出的汇流条连接部)
A轴向
R辐射方向

Claims (11)

1.一种汇流条,用于电连接,其具备:
汇流条中心导体;和
设于上述汇流条中心导体的外侧,在从与上述汇流条中心导体的轴向正交的辐射方向的内侧向外侧的方向上交替地配置的多个汇流条绝缘体以及多个汇流条导体,
上述汇流条导体在整个上述轴向上具备开口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汇流条,其中,
上述汇流条中心导体以及上述汇流条导体由铝、铜、铝合金以及铜合金的任一种形成,
上述汇流条绝缘体由有机材料与无机材料的混合物、或者有机材料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汇流条,其中,
在上述汇流条中心导体以及上述汇流条导体中,与和上述汇流条中心导体以及上述汇流条导体接触的连接器导体的接触面被进行镀敷处理。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汇流条,其中,
上述汇流条中心导体具备孔,与上述汇流条中心导体接触的连接器导体能沿着上述轴向插入上述孔中。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汇流条,其中,
在上述汇流条导体以及上述汇流条绝缘体之中,越是配置在上述辐射方向内侧的构件,朝上述轴向外侧突出得越长,
与上述汇流条导体的上述辐射方向内侧相邻的上述汇流条绝缘体中,与上述汇流条导体相比朝上述轴向外侧突出得更长的部分,比上述汇流条导体更向上述辐射方向外侧突出。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汇流条,其中,
多个上述汇流条导体的上述轴向端部分别具备被形成为从上述汇流条绝缘体向上述辐射方向外侧突出的汇流条连接部,
多个上述汇流条连接部在以上述轴向为中心的圆周方向上排列配置。
7.一种汇流条的制造方法,其用于制造权利要求1~6的任一项所述的汇流条,所述汇流条的制造方法包括:
通过在上述汇流条中心导体或者上述汇流条导体的上述辐射方向外侧周围形成绝缘物,从而形成上述汇流条绝缘体的工序;和
在从上述辐射方向外侧向内侧的方向上,将上述汇流条导体盖在上述汇流条绝缘体上的工序,
由此,在上述汇流条中心导体的外侧,交替地一层一层地设置上述汇流条绝缘体以及上述汇流条导体。
8.一种汇流条和连接器,其具备权利要求5所述的上述汇流条和被形成为与上述汇流条的末端部啮合的连接器,
上述连接器具备连接器绝缘体、和能与上述汇流条中心导体以及上述汇流条导体接触的多个连接器导体,
通过从上述辐射方向外侧向内侧按压插入有上述汇流条的末端部的上述连接器,从而连接上述汇流条与上述连接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汇流条和连接器,其中,
上述汇流条绝缘体的压缩弹性率大于上述连接器绝缘体的压缩弹性率。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汇流条和连接器,其中,
多个上述连接器导体分别具备连接器连接部,
在上述汇流条的末端部被插入到上述连接器的状态下,按照多个上述连接器连接部分别与上述汇流条中心导体或者上述汇流条导体接触的方式,在上述轴向上错开地配置多个上述连接器连接部,
通过用上述连接器绝缘体填埋多个上述连接器导体之间的缝隙,从而上述连接器被一体化。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汇流条和连接器,其中,
上述连接器绝缘体具备主连接器绝缘体、和压缩弹性率比上述主连接器绝缘体小的埋入体,
上述埋入体被埋入上述主连接器绝缘体的缺口中。
CN2011800350387A 2010-09-28 2011-09-27 汇流条、汇流条的制造方法、以及汇流条和连接器 Pending CN10300404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216414 2010-09-28
JP2010216414A JP5301514B2 (ja) 2010-09-28 2010-09-28 バスバー、バスバーの製造方法、及び、バスバーおよびコネクタ
PCT/JP2011/072115 WO2012043581A1 (ja) 2010-09-28 2011-09-27 バスバー、バスバー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バスバーおよびコネク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004044A true CN103004044A (zh) 2013-03-27

Family

ID=458930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350387A Pending CN103004044A (zh) 2010-09-28 2011-09-27 汇流条、汇流条的制造方法、以及汇流条和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9011167B2 (zh)
EP (1) EP2624392B1 (zh)
JP (1) JP5301514B2 (zh)
CN (1) CN103004044A (zh)
HR (1) HRP20160314T1 (zh)
WO (1) WO2012043581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278620A (zh) * 2017-11-06 2020-06-12 株式会社电装 通电部件模块及其制造方法
CN111295275A (zh) * 2017-11-06 2020-06-16 株式会社电装 通电部件模块及其制造方法
CN117498168A (zh) * 2023-12-11 2024-02-02 安徽宇亮电气有限公司 一种母线安装架及配电系统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348305B2 (ja) * 2014-03-19 2018-06-27 株式会社東光高岳 ガス絶縁開閉装置
US9385517B2 (en) * 2014-04-02 2016-07-05 Busway Solutions, LLC Busway output box guide/inhibitor system for insertion and removal of a busway output box
US9490555B1 (en) * 2015-05-22 2016-11-08 Deere & Company System or connector for voltage bus structures
JP6634722B2 (ja) * 2015-07-14 2020-01-22 富士電機株式会社 絶縁ブスバーおよび製造方法
WO2017130024A1 (en) * 2016-01-27 2017-08-03 Rondanini Marco Method for producing busbar ducts and ducts obtained
FR3049120B1 (fr) * 2016-03-15 2023-12-08 Inst Vedecom Barre omnibus comportant une pluralite de manchons coaxiaux pourvus de bras dotes de pistes electriques
DE102016214878A1 (de) * 2016-08-10 2018-02-15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Stromrichter
CN106410467B (zh) * 2016-09-19 2018-11-02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八研究所 一种铝汇流条的加工工艺
CN110291690B (zh) * 2016-12-19 2020-12-01 Abb瑞士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传导电能的多相汇流排及其制造方法
JP6822381B2 (ja) * 2017-11-06 2021-01-27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通電部材モジュー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22511440A (ja) * 2018-11-30 2022-01-31 シーメンス エナジー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多層ニュートラルバス
GB2592988B (en) 2020-03-13 2022-10-19 Ge Aviat Systems Ltd A power distribution assembly
DE102022110569B3 (de) 2022-04-29 2023-10-12 Intercable Automotive Solutions Gmbh Stromschiene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3164660U (zh) * 1977-06-01 1978-12-23
JPS568U (zh) * 1979-06-15 1981-01-06
JPS56126776U (zh) * 1980-02-28 1981-09-26
JPS6047306A (ja) * 1983-08-26 1985-03-14 昭和電線電纜株式会社 低インピ−ダンス母線の製造方法
JPH0568U (ja) * 1991-06-21 1993-01-08 林 國陽 釣竿の釣り糸縛付け部構造
CN1149774A (zh) * 1995-05-23 1997-05-14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层结构
CN1414672A (zh) * 2001-10-26 2003-04-30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集中式配电装置以及汇流条的加工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636237A (en) * 1970-09-08 1972-01-18 Arrow Hart Inc Bus duct
JPS5481646U (zh) * 1977-11-21 1979-06-09
DE2927796C2 (de) * 1979-07-10 1982-03-25 Weiß, Paul, Prof. Dr.-Ing., 6791 Queidersbach Stromleiter
US4655520A (en) * 1986-02-11 1987-04-07 Luma Lighting Industries, Inc. Electrical distribution system and connector therefor
JPH0660924A (ja) 1992-08-06 1994-03-04 Kokusai Electric Co Ltd 基板間コネクタ着脱具
JP2602862Y2 (ja) * 1993-02-02 2000-01-31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バスバー
EP2383840B1 (de) 2005-02-03 2016-04-13 Auto-Kabel Management GmbH Elektrischer Flachbandleiter für Kraftfahrzeuge
CN200956472Y (zh) * 2006-09-29 2007-10-03 郑启文 具有防呆功能的电源分配系统
JP5258644B2 (ja) 2009-03-18 2013-08-07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燃料噴射弁
JP4580036B1 (ja) * 2009-06-12 2010-11-10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バスバーおよびコネクタ
US8016615B2 (en) * 2009-09-09 2011-09-13 John Mezzalingua Associates, Inc. Phone plug connector device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3164660U (zh) * 1977-06-01 1978-12-23
JPS568U (zh) * 1979-06-15 1981-01-06
JPS56126776U (zh) * 1980-02-28 1981-09-26
JPS6047306A (ja) * 1983-08-26 1985-03-14 昭和電線電纜株式会社 低インピ−ダンス母線の製造方法
JPH0568U (ja) * 1991-06-21 1993-01-08 林 國陽 釣竿の釣り糸縛付け部構造
CN1149774A (zh) * 1995-05-23 1997-05-14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层结构
CN1414672A (zh) * 2001-10-26 2003-04-30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集中式配电装置以及汇流条的加工方法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278620A (zh) * 2017-11-06 2020-06-12 株式会社电装 通电部件模块及其制造方法
CN111295275A (zh) * 2017-11-06 2020-06-16 株式会社电装 通电部件模块及其制造方法
CN111278620B (zh) * 2017-11-06 2022-05-24 株式会社电装 通电部件模块及其制造方法
CN117498168A (zh) * 2023-12-11 2024-02-02 安徽宇亮电气有限公司 一种母线安装架及配电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301514B2 (ja) 2013-09-25
US20130143426A1 (en) 2013-06-06
EP2624392A4 (en) 2014-03-12
HRP20160314T1 (hr) 2016-04-22
US9011167B2 (en) 2015-04-21
WO2012043581A1 (ja) 2012-04-05
EP2624392B1 (en) 2016-03-23
JP2012075214A (ja) 2012-04-12
EP2624392A1 (en) 2013-08-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004044A (zh) 汇流条、汇流条的制造方法、以及汇流条和连接器
CN102804506A (zh) 汇流条和连接器
US6663816B2 (en) Method of making a dynamoelectric machine conductor bar and method of making a conductor bar dynamoelectric machine
EP0245292B1 (en) Electrical terminal
CN105449604A (zh) 软母线
CN110291690A (zh) 用于传导电能的多相汇流排及其制造方法
CN112166542A (zh) 在电机中使用的电导线
US4405553A (e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 coil for an electrical machine
EP2747227A1 (en) Multi-layer heat-shrinkable tubular sleeve with stress control elements
JPH09182338A (ja) 導体バー
CN205645308U (zh) 一种转接母线及使用该转接母线的充气柜
CN204215799U (zh) 一种绝缘管状母线
KR100977089B1 (ko) 부스바 및 부스바 가공 방법
CN104466569B (zh) 包括多极电力分配梳和所述梳的电源装置的电气分配组件
CN109301673A (zh) 用于制造多个导电轨复合体的方法、注塑系统和分离系统和用于制造立体导电轨结构的方法
CN203300860U (zh) 电连接器、模具及电连接器对
EP3675141A1 (en) Bus bar assembly
CN213366366U (zh) 一种防止多缸点火线圈环氧树脂开裂的结构
CN109301674B (zh) 用于制造导电轨复合体的方法和注塑系统
CN112134052A (zh) 一种新型的组合绝缘母排结构及其加工方法
KR20210096746A (ko) 원형 도체형 버스바 제조 방법
CN2781625Y (zh) 组合式电涌保护器的组合连接结构
DE102020130182A1 (de) Stromschiene zum führen von elektrischer energie in einem fahrzeug
US6649847B2 (en) Resin block insulating system
CN104300239B (zh) 用于定间距连接若干电气线缆线路的电力分隔条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3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