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804506A - 汇流条和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汇流条和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804506A
CN102804506A CN2010800259694A CN201080025969A CN102804506A CN 102804506 A CN102804506 A CN 102804506A CN 2010800259694 A CN2010800259694 A CN 2010800259694A CN 201080025969 A CN201080025969 A CN 201080025969A CN 102804506 A CN102804506 A CN 10280450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usbar
connector
conductor
insulator
cylindrical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25969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藤原直也
杉本明男
桥本裕志
藤浦贵保
菊池直树
井上浩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obe Steel Ltd
Original Assignee
Kobe Steel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obe Steel Ltd filed Critical Kobe Steel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80450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0450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4/0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 H01R24/58Contacts spaced along longitudinal axis of engagemen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5/00Coupling parts adapted for simultaneous co-operation with two or more identical counterparts, e.g. for distributing energy to two or more circuits
    • H01R25/16Rails or bus-bars provided with a plurality of discrete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unterparts
    • H01R25/161Details
    • H01R25/162Electrical connections between or with rails or bus-ba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107/00Four or more pol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GINSTALLATION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OF COMBINED OPTICAL AND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 H02G15/00Cable fittings
    • H02G15/02Cable terminations
    • H02G15/025Cable terminations for coaxial cables or hollow conductor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Motor Or Generator Frames (AREA)
  • Multi-Conductor Connections (AREA)
  • Non-Insulated Conductors (AREA)
  • Inverter Devices (AREA)

Abstract

根据本发明,汇流条(20)的前端部的凸形形状,即突出部(21A、22B、23C、24D、25E和26F)和连接器(30)的凹形形状,即圆筒部(43A)、凹陷部(31B)、圆筒部(42C)、凹陷部(31D)、圆筒部(41E)以及凹陷部(31F)啮合,由此,汇流条(20)和连接器(30)能够电连接。即通过将汇流条(20)插入连接器(30)能够电连接,无需通过例如螺纹件来紧固端子。因此,汇流条(20)和连接器(30)的连接容易。

Description

汇流条和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电连接的汇流条和连接器。
背景技术
历来,汇流条被用于电连接。作为用于使用高压大电流的电动机等的汇流条,由于散热,并且,为了抑制高频电阻,使用表面积大的板状的汇流条。
该板状的汇流条通过铜板或铝板等的金属板的冲裁加工或弯曲加工而制造。另外,汇流条的两端的端子通过螺纹件固定等连接(例如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国实开平06-060924号公报
但是,在现有的金属板的冲裁加工的汇流条的制造中,通常存在金属材料的成品率低的问题,即浪费的材料多的问题。另外,在使用汇流条的机械的制造时或维护、修理时,需要进行汇流条的端子的螺纹件固定,存在该作业工数多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汇流条和连接器,其与板状的汇流条相比能够提高金属材料的成品率,并且,能够容易地电连接。
第一发明的汇流条和连接器是用于电连接的汇流条和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汇流条具备:沿轴向延伸的汇流条中心导体、和设于所述汇流条中心导体的外周侧并且形成为筒状的汇流条导体、和多个汇流条绝缘体,所述汇流条导体和所述汇流条绝缘体在从径向内侧朝向外侧的方向上交替配置,所述汇流条导体和所述汇流条绝缘体以使所述汇流条的末端部具有凸形形状的方式而设置成越靠近径向内侧,在轴向外侧突出得越长,所述连接器具备与所述汇流条中心导体和所述汇流条导体接触的多个连接器导体和连接器绝缘体,并且具有与所述汇流条的所述凸形形状啮合的凹形形状。
根据该汇流条和连接器,可以通过汇流条的凸形形状和连接器的凹形形状的啮合而电连接。即仅通过将汇流条插入连接器就可以电连接。而且,例如无需通过螺纹件来紧固端子。因此,汇流条和连接器的连接容易。而且,能够削减该连接所需的作业工数。
另外,根据该汇流条和连接器,汇流条的凸形形状和连接器的凹形形状啮合而被覆盖。即构成汇流条的导体和连接器导体的连接部分配置于连接器的内侧。因此,能够将该连接部分与汇流条以及连接器的外部可靠地绝缘。
另外,在该汇流条中,汇流条中心导体、汇流条绝缘体以及汇流条导体同轴设置。这种汇流条与通过金属板的冲裁加工而制造的板状的汇流条相比,能够抑制制造时的材料的浪费。因此,汇流条的金属材料的成品率高,能够削减汇流条材料的原料成本。
第二发明的汇流条以及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第一发明的汇流条以及连接器中,通过将插入有所述汇流条的末端部的所述连接器从所述连接器的径向外侧向径向内侧按压,所述汇流条和所述连接器连接。
在该汇流条以及连接器中,连接器被按压。由此,汇流条中心导体和汇流条导体和连接器导体可靠地接触。因此,汇流条和连接器可靠地电连接。
第三发明的汇流条以及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第一发明的汇流条以及连接器中,所述汇流条中心导体、所述汇流条导体以及所述连接器导体包含铝、铜、铝合金及铜合金的任一种,所述汇流条绝缘体和所述连接器绝缘体包含有机材料和无机材料的混合物,或有机材料。
根据该汇流条和连接器,构成汇流条的导体以及连接器导体包含铝、铜、铝合金及铜合金的任一种。该铝、铜、铝合金及铜合金的任一种具有低固有电阻值,加工性优异。即构成汇流条的导体以及连接器导体使用适于作为导体的材料。因此,汇流条和连接器能够更可靠地电连接。
另外,根据该汇流条和连接器,绝缘体包含有机材料和无机材料的混合物,或有机材料。通常公知有,高分子化合物等的有机材料或氧化硅等的无机材料大多绝缘破坏电压超过10kV/mm(例如,“塑料”,工业调查会,vol.52,No.4,p.158~163)。因此,如果所使用的电压为数kV程度,则即使绝缘体的厚度为1mm左右也能够充分绝缘。即汇流条绝缘体以及连接器绝缘体使用适于作为绝缘体的材料。因此,汇流条和连接器能够更可靠地电连接。
另外,通常有机材料的线膨胀系数比金属材料和无机材料大。因此,将有机材料和无机材料的混合物适用于绝缘体时,能够减小导体和绝缘体的线膨胀系数差,并且,能够更进一步提高汇流条和连接器的耐久性。
第四发明的汇流条以及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第一发明的汇流条以及连接器中,所述汇流条绝缘体的压缩弹性率比所述连接器绝缘体的压缩弹性率大。
在该汇流条以及连接器中,在按压连接器时,连接器比汇流条容易变形。因此,与汇流条绝缘体的弹性压缩率不比连接器绝缘体的压缩弹性率大的情况相比,构成导流条的导体和连接器导体更可靠地接触。因此,汇流条和连接器能够更可靠地电连接。
第五发明的汇流条以及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第一发明的汇流条以及连接器中,所述汇流条中心导体与所述连接器导体的接触面以及所述汇流条导体与所述连接器导体的接触面被镀敷处理。
在该汇流条和连接器中,汇流条中心导体以及汇流条导体与连接器导体的接触面未被绝缘体覆盖。该未被覆盖的接触面通过镀敷处理,与未进行镀敷处理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防锈性和耐磨损性。
另外,构成汇流条的导体和连接器导体的接触面由于镀敷处理而平滑化。由此,与未进行镀敷处理的情况相比,这些导体的接触面积变大,能够降低电阻。
因此,由于防锈性、耐磨损性以及低电阻的效果,构成汇流条的导体和连接器导体更可靠地电连接。
第六发明的汇流条以及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第一发明的汇流条以及连接器中,多个所述连接器导体分别具有圆筒部和带板部,多个所述圆筒部以分别与所述汇流条中心导体或所述汇流条导体接触的方式,在所述连接器的轴向上错开而配置,多个所述连接器导体之间的间隙被所述连接器绝缘体填埋,由此,所述连接器被一体化。
根据该汇流条和连接器,汇流条中心导体或汇流条导体的形状为在轴向上延伸的形状(圆柱形状或筒状等)或筒状。而且,能够以沿着它们的圆周的方式配置连接器导体的圆筒部。由此,构成汇流条的导体和连接器导体容易接触。因此,汇流条和连接器能够更可靠地电连接。
另外,多个连接器导体的圆筒部在连接器的轴向上错开配置。因此,与未将它们在连接器的轴向上错开配置的情况相比,连接器导体彼此更可靠地被绝缘。
另外,由于多个连接器导体之间的间隙被连接器绝缘体填埋,所以连接器导体彼此更可靠地被绝缘。
另外,由于连接器被一体化,所以与未一体化的情况相比,连接器的处理容易。
第七发明的汇流条以及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第一发明的汇流条以及连接器中,所述连接器绝缘体具有主连接器绝缘体和具有比所述主连接器绝缘体小的压缩弹性率的埋入体,所述埋入体被埋入沿所述连接器绝缘体的轴向形成的切口中。
根据该汇流条和连接器,被埋入到切口中的埋入体的压缩弹性率比主连接器绝缘体的压缩弹性率小。由此,与连接器绝缘体仅由主连接器绝缘体构成的情况相比,连接器容易被按压。因此,汇流条和连接器更可靠地电连接。
另外,在连接器的切口中埋入有埋入体。因此,与在切口中未埋入埋入体的情况相比,连接器从连接器的外部更可靠地被绝缘。
第八发明的汇流条以及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第一发明的汇流条以及连接器中,多个所述汇流条绝缘体具有相等的介电常数,在多个所述汇流条绝缘体中,将从径向内侧起算配置在第n个的汇流条绝缘体的径向厚度作为dn,在所述汇流条中心导体以及所述汇流条导体中,将从径向内侧起算配置在第n个的汇流条中心导体或汇流条导体的外周的表面积与从径向内侧起算配置在第n+1个的汇流条导体的内周的表面积的平均值作为Sn,将所述汇流条绝缘体的个数作为m时,以在满足n<m的任一个n处,Sn/dn为恒定的方式形成所述汇流条中心导体以及所述汇流条导体和所述汇流条绝缘体。
在该汇流条以及连接器中,由于如下的理由,而使相间的位移电流相等。首先,多个汇流条绝缘体的介电常数分别为ε。此时,由在构成汇流条的导体中从径向内侧起配置在第n个的导体和配置在第n+1个的导体、和在多个汇流条绝缘体中从径向内侧配置在第n个的汇流条绝缘体构成的模拟电容的静电容量Cn由Cn=ε×Sn/dn表示。在该汇流条以及连接器中,在任一n处,Sn/dn为恒定,因此,Cn为恒定。在此,向从径向内侧起配置在第n个的导体和配置在第n+1个的导体施加电压V时的位移电流I由I=jωCnV表示。由于在任一n处Cn为恒定,所以在任一n处,位移电流I相等。即在构成汇流条的多个导体中,从径向内侧起配置在第n个的导体和配置在第n+1个的导体之间产生的位移电流在满足m>n的任一n处也相等。换言之,在构成汇流条的多个导体的相间,位移电流相等。因此,能够稳定地电连接。
第九发明的汇流条以及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第一发明的汇流条以及连接器中,与所述汇流条导体的径向内侧相邻的所述汇流条绝缘体中,与该汇流条导体相比在轴向外侧突出得更长的部分的外周的直径比该汇流条导体的外周的直径大。
根据该汇流条和连接器,不使汇流条以及连接器的轴向的长度变长(即不增大汇流条以及连接器),汇流条导体和连接器导体的连接部分彼此的沿面距离(沿着绝缘体的表面的最短距离)变大。因此,即使不增大汇流条以及连接器也能够更可靠地确保各相间的电绝缘性。
第十发明,在第一发明的汇流条以及连接器中,所述汇流条中心导体形成为筒状,所述连接器导体形成为能够与所述汇流条中心导体的内周部接触。
根据该汇流条和连接器,不使汇流条中心导体从汇流条绝缘体向轴向外侧伸长突出,能够使汇流条中心导体和连接器导体电连接。因此,与使汇流条中心导体从汇流条绝缘体在轴向外侧突出得更长的情况相比,能够缩短汇流条的全长。另外,也能够缩短与该汇流条啮合的连接器的全长。
发明效果
如上所述,特别是由于汇流条的上述凸形形状和连接器的上述凹形形状啮合的构成,汇流条和连接器能够容易地连接,能够削减连接所需的作业工数。另外,构成汇流条的导体和连接器导体的连接部分和汇流条以及连接器的外部能够可靠地绝缘。另外,能够削减汇流条的材料的原料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汇流条和连接器(不包括连接器绝缘体)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汇流条、连接器和紧固部的立体图。
图3是图1所示的汇流条和连接器的截面图。
图4是图3所示的汇流条的截面图。
图5是图3所示的连接器的截面图。
图6是表示变形例1的汇流条和连接器(不包括绝缘体)的立体图。
图7是图6所示的汇流条和连接器的截面图。
图8是图7所示的连接器的截面图。
图9是表示变形例2的汇流条中心导体、汇流条导体的图。
图10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汇流条的截面图。
图11是第三实施方式的相当于图3的图。
图12是第三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的相当于图3的图。
图13是第三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的相当于图3的图。
图14是第四实施方式的相当于图3的图。
图15是第四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相当于图3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汇流条以及连接器的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汇流条和连接器(不包括连接器绝缘体)的立体图,表示汇流条插入连接器的状态。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汇流条以及连接器(包括连接器绝缘体)、和设于连接器的外侧的紧固部的立体图。图3是图1所示的汇流条和连接器(包括连接器绝缘体)的截面图。图4是图3所示的汇流条的截面图。图5是图3所示的连接器的截面图。以下参照图1~5详细说明汇流条以及连接器的构成。
(汇流条以及连接器的概要)
汇流条以及连接器1例如在逆变器控制的三相交流电动机中,用于逆变器和电动机的电连接(未图示)。
如图1和3所示,该汇流条以及连接器1由汇流条20和连接器30构成。汇流条20为棒状体,在其轴向末端部(图1、图3中的上端部)具有凸形形状。连接器30为具有底部的筒状体,具有凹形形状。汇流条20的凸形形状和连接器30的凹形形状啮合,在图1和图3中显示的是该啮合的状态。另外,如图2所示,连接器30被设于连接器30的外侧的紧固部10按压。
如图2所示,紧固部10是为了按压连接器30进行可靠的电连接而设置的。即,紧固部10是为了将插入有汇流条20的末端部的连接器30从连接器30的径向外侧朝向径向内侧按压而设置。紧固部10由安装在连接器的外周的筒部11和具有从筒部11延伸的2片平板的平板部12构成。
筒部11是按压连接器30的部分。筒部11作为整体大致为筒状,该筒的周向的一部分开放。即,在从该筒部11的轴向看时,筒部11为“C”字形状。筒部11以在连接器30的轴向上和连接器30的两端对齐的方式配置,并且,沿着连接器30的外周设置。即,筒部11的内径是与连接器30的外径相同的大小。
平板部12是为了插入螺栓14而设置。该平板部12为2片长方体的板。各平板部12以长边方向沿着筒部11的轴向而设置,并且,以在筒部11的轴向上,各平板部12的两端与筒部11的两端对齐的方式设置。各平板部12从筒部11的周向的端部向筒部11的径向外侧延伸。筒部11的径向的、平板部12的宽度(平板部12的短边方向的长度)例如为筒部11的直径的大约一半。筒部11的周向的、平板部12的长度(厚度)例如与筒部11的厚度相同。各平板部12在中央部具有增强部13。
增强部13通过使平板部12凸起成形(胀出),为了增强平板部12而设置。该增强部13为椭圆形状。该椭圆的中心是平板部12的中心,椭圆的长边沿着平板部12的长边方向,椭圆的短边沿着平板部12的短边方向。另外,在该椭圆的中心,在增强部13上设有用于插通螺栓14的孔。
螺栓14是为了紧固2片平板部12之间而设置。通过该紧固,2片平板部12的间隔变狭窄,筒部11的直径变小,因此,连接器30被按压。该紧固例如通过将未图示的螺母拧紧螺栓而进行。
(汇流条)
图4(及图1、图3)所示的汇流条20为棒状。还有,在图1、图3以及图4中仅显示汇流条20的两端中的一个端部。汇流条20根据所连接的电动机、发电机或电源部的位置也可以形成为直线状,也可以形成为曲线状。汇流条20的轴向(即长边方向。还有,即使汇流条20弯曲时,也将该方向称为“轴向”)的长度例如为320mm。
汇流条20从径向内侧起依次具有汇流条中心导体21、汇流条绝缘体22、汇流条导体23、汇流条绝缘体24、汇流条导体25和汇流条绝缘体26。这些部件分别为筒状,并为同轴。即,在汇流条20中,在从径向内侧朝向外侧的方向上,导体和绝缘体交替配置。换言之,汇流条20具有导体和绝缘体以同心圆状交替层叠的三重结构。
另外,该汇流条20的末端部(图4中的上端部)具有凸形形状。越是位于汇流条20的径向内侧的部件就越向汇流条20的轴向外侧(图4中的上侧)伸长突出。即突出部21A、22B、23C、24D、25E和26F中,位于径向内侧的突出部21A最长,并向汇流条20的轴向外侧突出,接着突出部22B、23C、24D、25E和26F顺序伸长突出。以下,对构成该汇流条20的各部件进行说明。
汇流条中心导体21设于汇流条20的径向最内侧。该汇流条中心导体21的轴向(长边方向)的长度例如为320mm。另外,该汇流条中心导体21被分为未被覆的突出部21A和由汇流条绝缘体22被覆的被覆部21h。
如图1和图3所示,在连接汇流条20和连接器30时,突出部21A的外周部和连接器导体43的圆筒部43A相接。如图4所示,该突出部21A的外周未被汇流条绝缘体22被覆。突出部21A从汇流条绝缘体22向汇流条20的轴向外侧(图4中的上侧)伸长突出。突出部21A在轴向突出的长度例如约为15mm。另外,突出部21A的表面被镀敷处理。
汇流条绝缘体22为筒状的绝缘体,相对于汇流条中心导体21,与外周侧相接固定而设置。另外,该汇流条绝缘体22被分为未被覆的突出部22B和被汇流条导体23被覆的被覆部22h。
如图1和图3所示,在连接汇流条20和连接器30时,突出部22B的外周部与凹陷部31B相接。如图4所示,该突出部22B的外周未被汇流条导体23被覆。突出部22B从汇流条导体23向汇流条20的轴向外侧(图4中的上侧)伸长突出。突出部22B在轴向突出的长度例如约为15mm。
汇流条导体23、汇流条绝缘体24、汇流条导体25和汇流条绝缘体26与汇流条中心导体21或汇流条绝缘体22同样地设置。即,它们分别为筒状,例如分别具有相同的厚度(径向的宽度)、汇流条导体23具有突出部23C。汇流条绝缘体24具有突出部24D,汇流条导体25具有突出部25E,汇流条绝缘体26具有突出部26F(汇流条绝缘体26的端部)。如图1和图3所示,在连接汇流条20和连接器30时,突出部23C的外周与圆筒部42C相接,突出部24D的外周与凹陷部31D相接,突出部25E的外周与圆筒部41E相接,突出部26F的外周与凹陷部31F相接。如图4所示,突出部23C、24D和25E的轴向的长度例如与突出部21A的轴向的长度相同,例如为约15mm。突出部23C、突出部25E的表面被镀敷处理。
构成汇流条20的导体(汇流条中心导体21、汇流条导体23和汇流条导体25)由铝、铜、铝合金及铜合金的任一种构成(包括它们为主要材料的情况)。作为铝可以适用例如1060(纯铝)等。作为导体如果使用1060(纯铝)则导电性更为优异。作为铝合金可以适用例如6061(在铝中添加了微量的锰和硅)等。作为导体如果使用铝合金,则强度更为优异。作为铜,例如可以使用无氧铜(OFC)、韧铜等。另外,作为铜合金,可以适用例如在铜中添加了微量的铁和磷的析出型铜合金,具体地说,例如“KFC(注册商标)”。作为构成汇流条20的导体,如果使用“KFC(注册商标)”,则构成汇流条20的导体和汇流条绝缘体22、24和26的紧密性变高,难以剥离(能够提高界面剥离强度)。
汇流条绝缘体(汇流条绝缘体22、汇流条绝缘体24、汇流条绝缘体26)由有机材料和无机材料的混合物,或者有机材料构成。该有机材料例如由从热塑性树脂、热硬化性树脂和橡胶中选出的至少一种构成。另外,该无机材料例如由从结晶性氧化硅粉末、熔融氧化硅粉末、玻璃纤维、滑石粉末、云母粉末、氧化铝粉末、氧化镁粉末、氮化铝粉末、氮化硼粉末、氮化硅粉末和碳化硅粉末中选出的至少一种构成。汇流条绝缘体的材料根据汇流条绝缘体的制造方法任意选择。
汇流条20可以根据任意方法制造。例如有以下的两种方法。
一种方法是如下的方法。首先,在模具中将金属制管材(制造后的汇流条中心导体21、汇流条导体23和汇流条导体25)保持一定间隔并固定。然后,通过注射成形或真空铸塑、加压铸塑等方法,将混合了无机材料的有机材料(有机材料和无机材料的混合物)或有机材料填充到模具中。其后,对该材料进行固化。在材料为热塑性树脂时,通过冷却进行固化。在材料为热硬化树脂时,通过加热进行三元交联。在材料为橡胶时,通过加硫进行的三元交联等进行固化。固化后的材料成为汇流条绝缘体22、24和26。
另一种方法是如下的方法。准备相互交错插入有金属管(制造后的、汇流条中心导体21、汇流条导体23和汇流条导体25)和混合有无机材料的有机材料(有机材料和无机材料的混合物)或有机材料的管(例如橡胶管。制造后的汇流条绝缘体22、24和26)而成的层叠管。从该层叠管的最内侧的金属管(制造后的汇流条中心导体21)的内侧加压,对该层叠管进行扩管。或者,从最外层(制造后的汇流条绝缘体26)的外侧向内侧加压进行缩管。由此,层叠管被固定化。
(连接器)
如图1和图3所示,连接器30是用于插入汇流条20的末端部进行电连接的部件,安装于未图示的电动机、发电机和电源部。该连接器30是具有底部的圆筒状,具有与汇流条20的末端部的凸形形状啮合的凹形形状。在此,将连接器30的轴向两端部中的汇流条20插入一侧的端部(图1和图3的下端)为端部30b,将其相反侧的端部(同图的上端)为端部30t。以下,在连接器30的轴向上,将端部30b侧称为“下侧”,将端部30t侧称为“上侧”,但连接器30也并非必须将端部30t为上,将端部30b为下来使用。
如图5所示,连接器30从连接器30的端部30b朝向端部30t侧依次具有凹陷部31F、圆筒部41E、凹陷部31D、圆筒部42C、凹陷部31B和圆筒部43A。这些部分分别为同轴,具有圆柱形状的空间。而且,这些部分具有离端部30b越远越小的半径。换言之,距端部30b的深度在径向内侧最深,越靠径向外侧越浅。如图1和图3所示,在将汇流条20插入连接器30时,凹陷部31F和突出部26F相接,圆筒部41E和突出部25E相接,凹陷部31D和突出部24D相接,圆筒部42C和突出部23C相接,凹陷部31B和突出部22B相接,圆筒部43A和突出部21A相接。以下,对构成该连接器30的各部件和部分进行说明。
如图5所示,连接器30具有:具有底部的筒状体的连接器绝缘体31和分别埋入连接器绝缘体31内的连接器导体41、连接器导体42和连接器导体43。
连接器绝缘体31是具有底部的筒状体,为了将连接器导体41、42、43之间绝缘而设置。另外,设置连接器绝缘体31是为了填埋连接器导体41、42、43之间的间隙而一体化。该连接器绝缘体31由混合有无机材料的有机材料、或有机材料构成。连接器绝缘体31的具体的材料与上述汇流条绝缘体相同。如图2所示,该连接器绝缘体31由具有底部的大致筒状体的主连接器绝缘体32和埋入切口的埋入体34构成。还有,关于连接器绝缘体31内部形状的详细后述。
主连接器绝缘体32是占连接器绝缘体31的大部分的部分。主连接器绝缘体32是具有底部的大致筒状体,具有切口33。
切口33为了使通过紧固部10的连接器30的按压容易,以能够埋入埋入体34的方式设置。切口33如下形成:将被通过从主连接器绝缘体32的轴向看的圆的中心和外周上的一点的直线32r,和通过从主连接器绝缘体32的轴向看的圆的中心和外周上的另一点的直线32s夹着的扇形部分,沿着主连接器绝缘体32的轴向从上端到下端切掉而形成。还有,在图2中,直线32s位于以主连接器绝缘体32的圆的中心为中心,将直线32r向右旋转大约20度的位置。
埋入体34是为了将连接器30内外部间绝缘,另外,为了使连接器30的按压容易而设置。该埋入体34以如下方式埋入:设置切口前和将埋入体34埋入切口33后,连接器绝缘体31的形状相同。即,埋入体34的形状与切口33对应。埋入体34由比主连接器绝缘体32压缩弹性率小的混合有无机材料的有机材料、或有机材料构成。
接着,说明连接器绝缘体31内部的形状。如图5所示,该连接器绝缘体31从连接器30的端部30b朝向端部30t侧(从下向上)依次具有凹陷部31F、圆筒部接触部35、凹陷部31D、圆筒部接触部36、凹陷部31B、圆筒部接触部37和上盖部接触部38。
如图1和图3所示,连接汇流条20和连接器30时,凹陷部31F的内周与汇流条绝缘体26的突出部26F相接。如图5所示,该凹陷部31F通过从连接器绝缘体31除去与连接器绝缘体31同轴的圆柱形状而形成。如图1和图3所示,凹陷部31F的直径为与突出部26F的外周的直径相同的大小。还有,如图3所示,严格地说,该凹陷部31F的直径,在通过紧固部10(参照图2)按压连接器30之前,比突出部26F(参照图1和图3)的外径稍大。按压后,该凹陷部31F的直径变小,成为与突出部26F的外径相同的大小。下述的凹陷部31D和凹陷部31B的直径也同样。还有,凹陷部31F的轴向的长度例如比汇流条20的导体的突出部21A、23C和25E的轴向的长度长,比汇流条20的绝缘体的突出部22B和24D的轴向的长度短。
如图5所示,圆筒部接触部35是连接器导体41的圆筒部41E嵌入的部分,具有圆柱形状的空间。圆筒部接触部35在连接器绝缘体31的轴向上,比凹陷部31F更靠端部30t侧(图5的上侧)设置。圆筒部接触部35的轴向的长度与圆筒部41E的轴向的长度相同。圆筒部接触部35的内径与圆筒部41E的外径相同大小。另外,圆筒部接触部35的内径比凹陷部31F的内径稍大。由此,连接器导体41的圆筒部41E难以向端部30b侧(下侧)偏离。
如图1和图3所示,连接汇流条20和连接器30时,凹陷部31D与汇流条绝缘体24的突出部24D相接。如图5所示,该凹陷部31D与凹陷部31F同样,设于圆筒部接触部35的上侧。凹陷部31D的轴向和径向的长度与突出部24D的同方向的长度相同。凹陷部31D的内径比凹陷部31F的内径小,与突出部24D的外径相同大小。
如图5所示,圆筒部接触部36具有圆柱形状的空间,是嵌入有连接器导体42的圆筒部42C的部分。该圆筒部接触部36与圆筒部接触部35同样,设于凹陷部31D的上侧。圆筒部接触部36的轴向和径向的长度与圆筒部42C的同方向的长度相同。圆筒部接触部36的内径与圆筒部42C的外径相同大小,比凹陷部31D的内径稍大。
如图1和图3所示,连接汇流条20和连接器30时,凹陷部31B与汇流条绝缘体22的突出部22B相接。如图5所示,该凹陷部31B与凹陷部31D同样,设于圆筒部接触部36的上侧。凹陷部31B的轴向和径向的长度与突出部22B的同方向的长度相同。凹陷部31B的内径比凹陷部31D的内径小,与突出部22B的外径相同大小。
如图5所示,圆筒部接触部37具有圆柱形状的空间,是连接器导体43的圆筒部43A嵌入的部分。该圆筒部接触部37与圆筒部接触部36同样,设于凹陷部31B的上侧。圆筒部接触部37的轴向和径向的长度与圆筒部43A的同方向的长度相同。圆筒部接触部37的内径与圆筒部43A的外径相同大小,比凹陷部31B的内径稍大。
上盖部接触部38是连接器导体43的上盖部43v(参照图5和图1)嵌入的部分,是封闭圆筒部接触部37的上端的部分。
连接器导体41、42、43分别具有圆筒部41E、42C、43A。如图1和图3所示,圆筒部41E、42C、43A以插入汇流条20的突出部25E、23C、21A的方式配置。即,多个圆筒部41E、42C、43A以分别与构成汇流条20的导体(汇流条中心导体21、汇流条导体23、25)分别接触的方式在连接器30的轴向错开配置。
连接器导体41为了将汇流条导体25的突出部25E和连接器30电连接而设置。如图1和图5所示,该连接器导体41具有圆筒部41E、从圆筒部41E向径向外侧延伸的连接部41r以及在圆筒部41E的轴向延伸的带板部41q。
如图1和图3所示,圆筒部41E在连接汇流条20和连接器30时,是汇流条绝缘体26的突出部26F插入的部分。如图1和图5所示,圆筒部41E的轴向的长度与突出部25E(参照图1)的轴向的长度相同,圆筒部41E的内径与突出部25E的外径相同。圆筒部41E的与突出部25E相接的部分被镀敷处理。还有,严格地说,该圆筒部41E的直径在通过紧固部10(参照图2)按压连接器30之前,比突出部25E的外周直径稍大。按压后,圆筒部41E的直径变小,成为与突出部25E的外周直径相同的大小。下述的圆筒部42C和圆筒部43A的直径也同样。另外,如图1所示,在该圆筒部41E的周向的一部分上设有间隙41s。
以在通过紧固部10按压连接器30时,圆筒部41E朝向径向的中心容易变小的方式设置间隙41s。该间隙41s的、圆筒部41E的周向的大小形成为按压连接器30时圆筒部41E的周向端部不接触的程度。
如图1和图5所示,连接部41r连接圆筒部41E和带板部41q。该连接部41r从圆筒部41E的周向端部(即与间隙41s相邻的端部)中的一个向圆筒部41E的径向外侧延伸。连接部41向径向外侧延伸的长度例如与圆筒部41E的径向长度(厚度)相同。连接部41r和圆筒部41E在轴向上上下端对齐。连接部41r的周向的长度(厚度)例如与圆筒部41E的径向的长度(厚度)相同。即,圆筒部41E和连接部41r可以由平板成形,可以将平板弯曲成圆筒状而形成圆筒部41E后,将该平板的长边方向的端部的一个折曲而形成连接部41r。
带板部41q为了将来自汇流条20(参照图1)的电流经圆筒部41E和连接部41r向连接器30的外部导出而设置。该带板部41q为长方体的板。带板部41q的长边方向沿着圆筒部41E的轴向。带板部41q的长边方向的下端与连接部41r的下端对齐,与连接部41r连接。带板部41q的长边方向的上端通过连接器30的端部30t(图1、图5的上端)向连接器30的外部伸出。如图1所示,带板部41q的短边方向是与圆筒部41E的径向正交的方向。带板部41q的短边方向的长度例如与圆筒部41E的轴向的宽度相同。如图1和图5所示,带板部41q的厚度例如与圆筒部41E的厚度相同。
如图1和图3所示,连接器导体42为了电连接汇流条导体23的突出部23C和连接器30而设置。如图1和图5所示,该连接器导体42具有圆筒部42C、连接部42r和带板部42q。它们如图1所示,其位置、尺寸与突出部23C对应地设置。圆筒部42C、连接部42r和带板部42q的其他的位置、尺寸和功能原则上与连接器导体41的圆筒部41E、连接部41r和带板部41q的关系相同,但下述方面不同。圆筒部42C的间隙42s的位置是以连接器30的轴为中心,与圆筒部41E的间隙41s的位置的相反侧(旋转10度的位置)相对应的位置。连接部42r的位置也是以连接器30的轴为中心,与连接部41r的相反侧对应的位置。带板部42q的短边方向与带板部41q的短边方向平行。
如图1和图3所示,连接器导体43为了电连接汇流条中心导体21的突出部21A和连接器30而设置。如图1和图5所示,该连接器导体43具有圆筒部43A、连接部43r(参照图1)、带板部43q和上盖部43v。如图1所示,圆筒部43A、连接部43r和带板部43q的位置、尺寸与突出部21A对应而设置。圆筒部43A、连接部43r和带板部43q的其他的位置、尺寸和功能原则上与连接器导体42的圆筒部42C、连接部42r和带板部42q的关系相同,但下述方面不同。圆筒部43A的间隙43s的位置是以连接器30的轴为中心,从连接器30轴向的端部30t侧(上侧)看,与将间隙41s向右旋转90度的位置(将间隙42s向左旋转90度的位置)相对应的位置。连接部43r也是与将连接部41r向右旋转90度(将连接部42r向左旋转90度)的位置相对应的位置。带板部43q的短边方向是沿圆筒部43A的径向的方向。带板部43q的短边方向与带板部41q、42q的短边方向平行。
即,从连接器30的轴向的端部30t侧(上侧)看,以连接器30的轴为中心,将通过带板部43q的直线作为基准(0度)时,带板部42q位于向右90度的位置,带板部41q位于向左90度的位置。由此,能够确保带板部41q、42q和43q间的绝缘距离。另外,带板部41q、42q和43q的各自的短边方向隔开间隔地平行排列。由此,带板部41q、42q、43q与设有连接器的设备(例如电动机、发电机、电源部)等容易连接。
上盖部43v为圆板形状,为了电连接汇流条中心导体21的突出部21A的上端和连接器30而设置。如图1和图5所示,上盖部43v以覆盖圆筒部43A的上部的方式设置。上盖部43v的厚度(轴向的宽度)与圆筒部43A的厚度(径向的宽度)相同。上盖部43v的与突出部21A相接的部分被镀敷处理。另外,如图1所示,上盖部43v具有间隙43w。
间隙43w是为了使通过紧固部10进行的连接器30的按压容易而设置。该间隙43w从上盖部43v的轴向看,从与圆筒部43A的间隙43s一致的位置,延伸到上盖部43v的中心的方式设置。
该链接器30与汇流条同样,例如将多个连接体导体隔开间隔放入模具中,通过注射成形或真空铸塑、加压铸塑等向模具中填充有机材料后,固化有机材料而制造。另外,连接器导体41、42、43例如由铝、铜、铝合金及铜合金的任一种构成(包括它们为主要材料的情况)。
(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
图6和图7显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的汇流条以及连接器101。图8表示图6和图7所示的连接器130。
如图1所示,在第一实施方式的汇流条以及连接器1中,带板部41q、42q、43q从连接器30的端部30t侧向上伸出。但是,带板部的配置不限定于此。如图6~图8所示,连接器导体141、142和143的带板部141q、142q和143q向连接器130的径向外侧延伸。
如图6和图8所示,带板部141q以在连接器130的轴向上使带板部141q的端部和圆筒部41E的端部对齐的方式配置。带板部141q从圆筒部41E的周向端部(即与间隙41s相邻的二个端部)的一个向连接器130的径向外侧,延伸到比连接器130的外周靠外侧。带板部141q的厚度例如与圆筒部41E的厚度相同。即,通过将一枚平板的长边方向端部弯曲成圆形,形成连接器导体141。
另外,带板部142q和143q也与带板部141q同样设置。带板部141q、142q和143q在连接器130的外周,在沿着轴向的直线上隔开间隔而配置。即,以各自的长边方向在同一平面上平行排列的方式配置。由此,能够容易地连接带板部141q、142q、143q和设有连接器130的设备(例如未图示的电动机、发电机、电源部)。
(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
图9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的汇流条中心导体221(汇流条导体223、225)。
汇流条中心导体221为筒状体。该筒状体通过将如图9(b)所示的平板221a卷绕为螺旋状而形成(参照图9(a))。与不是将平板卷绕为螺旋状而形成的汇流条中心导体相比,通过将平板221a卷绕为螺旋状而形成的汇流条中心导体221弯折容易。
如图9所示,汇流条导体223、225与汇流条中心导体221同样地形成。即,汇流条导体223、225通过将平板223a、225a卷绕为螺旋状而形成。由此,汇流条导体223、225能够容易地形成。例如,仅通过在汇流条中心导体221(或21)的外侧设置汇流条绝缘体22,并在其外周将平板223a卷绕为螺旋状,能够形成汇流条导体223。另外,也可仅通过在其外周设置汇流条绝缘体24,在其外周将平板225a卷绕为螺旋状,由此形成汇流条导体225。
(第一实施方式的汇流条以及连接器的特征)
第一实施方式的汇流条以及连接器1、101具有以下的特征。
如图1和图3所示,汇流条20的前端部的凸形形状、即突出部21A、22B、23C、24D、25E以及26F,与连接器30(以下,连接器130也同样)的凹形形状,即圆筒部43A、凹陷部31B、圆筒部42C、凹陷部31D、圆筒部41E以及凹陷部31D啮合,由此,汇流条20和连接器30被电连接。即,仅通过将汇流条20插入连接器30就能够电连接。而且,无需例如通过螺纹件来紧固端子,因此,汇流条20和连接器30的连接容易,能够削减工数。
另外,汇流条20的凸形形状通过与连接器30的凹形形状啮合而被覆盖。即,构成汇流条20的导体(汇流条中心导体21、汇流条导体23和汇流条导体25)与连接器导体41、42、43的连接部分配置在连接器30的内侧(有底筒状的连接器30的筒的内部)。因此,该连接部分和汇流条以及连接器1(101)的外部能够可靠地绝缘。
另外,在该汇流条20中,汇流条中心导体21、汇流条导体23、25、汇流条绝缘体22、24、26同轴设置。这种汇流条20与通过金属板的冲裁加工制造的板状汇流条相比,能够抑制制造时的材料的浪费。因此,汇流条20的成品率高,能够削减汇流条20的材料的原料成本。
另外,构成该汇流条20的导体(汇流条中心导体21、汇流条导体23、25)为筒状。截面积相同时,筒状的导体与棒状或圆柱状的情况相比表面积大,因此,抑制高频下电阻和散热性优异。
如图2所示,连接器30被紧固部10按压,由此,汇流条20的凸形形状和连接器30的凹形形状可靠地啮合。即,圆筒部41E、42C、43A各自的半径由于按压而变小。而且,如图1和图3所示,圆筒部41E、42C和43A与突出部25E、突出部23C、突出部21A可靠地接触,汇流条中心导体21、汇流条导体23和汇流条导体25,与连接器导体41、42、43可靠地接触。因此,汇流条20和连接器30能够可靠地电连接。
如图1和图3所示,构成汇流条20的导体(汇流条中心导体21、汇流条导体23、25)以及连接器导体41、42、43由铝、铜、铝合金及铜合金的任一种构成。该铝、铜、铝合金及铜合金具有低的固有电阻值,加工性优异。即,构成汇流条20的导体(汇流条中心导体21、汇流条导体23和25)以及连接器导体41、42和43使用适于作为导体的材料。因此,能够可靠地进行汇流条20以及连接器30的电连接。另外,铝或铜比银等低价。由此,使用铝或铜作为导体时,能够廉价地制造汇流条20以及连接器30。
另外,汇流条绝缘体22、24、26和连接器绝缘体31由有机材料和无机材料的混合物、或有机材料构成。通常公知有,高分子化合物等有机材料或氧化硅等无机材料中,大多绝缘破坏电压超过10kV/mm。因此,如果所使用的电压为数kV程度,即使绝缘体的厚度为1mm左右也能够充分绝缘。即汇流条绝缘体22、24、26以及连接器绝缘体31使用适于作为绝缘体的材料。因此,能够可靠地进行汇流条20和连接器30的绝缘。
进而,在将有机材料和无机材料的混合物适用于绝缘体(汇流条绝缘体22、24、26以及连接器绝缘体31)时,能够得到如下的效果。通常有机材料的线膨胀系数比金属材料或无机材料大。因此,通过将有机材料和无机材料的混合物适用于绝缘体,能够减小导体和绝缘体的线膨胀系数差,并且,能够更进一步提高汇流条20和连接器30的耐久性。
汇流条绝缘体22、24以及26的压缩弹性率比连接器绝缘体31的压缩弹性率大。由此,通过紧固部10(参照图2)按压连接器20时,连接器30比汇流条20容易变形。因此,通过使汇流条绝缘体22、24以及26的压缩弹性率比连接器绝缘体31的压缩弹性率大,与不是这样的情况相比,构成汇流条的导体(汇流条中心导体21、汇流条导体23以及25)与连接器导体41、42以及43更可靠地接触。
构成汇流条20的导体(汇流条中心导体21、汇流条导体23以及25)与连接器导体41、42以及43的接触面,即突出部21A、23C、25E、圆筒部43A、42C以及41E未被绝缘体覆盖。该未被覆盖的接触面被镀敷处理,由此,与未镀敷处理的情况相比具有高防锈性、耐磨损性。另外,构成汇流条20的导体与连接器41、42、43的接触面由于镀敷而被平滑化,由此,与未镀敷处理的情况相比导体的接触面积变大,能够降低电阻。
因此,由于防锈性、耐磨损性以及低电阻的效果,构成汇流条20的导体(汇流条中心导体21、汇流条导体23以及25)与连接器导体41、42以及43更可靠地电连接。
构成汇流条20的多个导体(汇流条中心导体21、汇流条导体23以及25)具有中空的圆筒形状(还有,汇流条中心导体21的形状也可以是圆柱(棒状、金属丝状))。而且,可以以沿着构成汇流条20的多个导体的圆周的方式配置连接器导体41、42以及43的圆筒部41E、42C以及43A。由此,构成汇流条20的导体和连接器导体41、42、43容易接触,汇流条以及连接器能够更可靠地电连接。
另外,多个连接器导体的圆筒部41E、42C以及43A在连接器30的轴向错开配置,因此,与不是这样配置的情况相比,能够更可靠地将连接器导体41、42、43之间绝缘。
另外,多个连接器导体41、42、43之间的间隙被连接器绝缘体31填埋。因此,能够更可靠地将连接器导体41、42、43之间绝缘。
另外,由于连接器30被一体化,所以,与未一体化的情况相比,连接器30的处理容易。
如图2所示,在连接器绝缘体31的主连接器绝缘体32上设有切口33,其中埋入有埋入体34。而且,埋入体34的压缩弹性率比主连接器绝缘体32的压缩弹性率小。由此,与连接器绝缘体31仅由主连接器绝缘体32构成的情况相比,容易按压连接器30。因此,汇流条20和连接器30能够更可靠地电连接。
另外,通过在连接器30的切口33中埋入埋入体34,与未埋入埋入体34的情况相比,连接器30能够更可靠地与连接器30的外部绝缘。
(第二实施方式)
图10表示从轴向看第二实施方式的汇流条以及连接器301的、汇流条320(参照图4的符号F10)的截面图。还有,在图10中,汇流条绝缘体322、324以及26是非阴影部分。第二实施方式中,汇流条中心导体的形状以及汇流条绝缘体的径向厚度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以下,对此分别进行说明。还有,其他部分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因此,赋予相同符号,省略说明。
如图10所示,汇流条中心导体321为圆柱状(金属丝状、棒状)。即与筒状的汇流条中心导体21(参照图1、图3等)不同,在汇流条中心导体321的径向中央未设置空洞。
汇流条绝缘体322、324、汇流条中心导体321、汇流条导体23以及25,为了使相间的位移电流相等,以满足如下条件的方式形成。
将汇流条绝缘体322(即,从径向内侧计数配置在第一个的汇流条绝缘体)的径向厚度设为d1。将汇流条绝缘体324(即,从径向内侧起算配置在第二个的汇流条绝缘体)的径向厚度设为d2。上述汇流条绝缘体322的介电常数ε和汇流条绝缘体324的介电常数ε相等。而且,将汇流条中心导体321(即,从径向内侧起算配置在第一个的导体)的外周321o的表面积和汇流条导体23(即,从径向内侧起算配置在第二个的导体)的内周23i的表面积的平均值设为S1。换言之,在汇流条320的径向上,将与汇流条绝缘体322相邻的两个导体(汇流条中心导体321和汇流条导体23)的、与汇流条绝缘体322相邻的两个面(外周321o以及内周23i)的表面积的平均值设为S1。另外,与此相同,将汇流条导体23的外周23o的表面积与汇流条导体25(即,从径向内侧起算配置在第三个的导体)的内周25i的表面积的平均值设为S2。此时,S1/d1和S2/d2为相同的值。以该关系成立的方式,形成汇流条绝缘体322、324、汇流条中心导体321、汇流条导体23以及25。
还有,汇流条绝缘体(汇流条绝缘体322、324以及26)的个数为3。而且,在从径向内侧起算配置在第三个(与汇流条绝缘体的个数相等的第“三”个)的汇流条绝缘体26的外侧,不存在汇流条导体。因此,对于该汇流条绝缘体26的径向的厚度,不设置上述条件。换言之,仅对于从径向内侧起算配置在第二个和第一个(低于第三个)的汇流条绝缘体设置上述条件。
另外,该关系在如图4所示的突出部21A、22B、23C、24D、25E的部分不成立。换言之,在汇流条320(参照图10)的轴向上,在被汇流条绝缘体26的两端部夹着的部分成立。另外,该关系至少在汇流条320的直线部分成立。
与上述实施方式(参照图1、图3等)同样,连接器30(或连接器130)以连接器30(或连接器130)的凹部与汇流条320(参照图10)的凸部啮合的方式形成。
(第二实施方式的汇流条以及连接器的特征)
在第二实施方式的汇流条以及连接器301中,由于如下的理由,能够使相间的位移电流相等。首先,将汇流条绝缘体322以及汇流条绝缘体324的介电常数分别设为ε。另外,如上所述,在构成汇流条的导体中,将从径向内侧起算配置在第一个的汇流条中心导体321的外周321o的表面积与配置在第二个的汇流条导体23的内周23i的表面积的平均值设为S1。此时,由汇流条中心导体321、汇流条绝缘体322和汇流条导体23构成的模拟电容的静电容量C1由C1=ε×S1/d1表示。
另外,如上所述,在构成汇流条的导体中,将从径向内侧起配置在第二个的汇流条导体23的外周23o的表面积与配置在第三个的汇流条导体25的内周25i的表面积的平均值设为S2。此时,由汇流条导体25、汇流条绝缘体324和汇流条导体25构成的模拟电容的静电容量C2由C2=ε×S2/d2表示。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汇流条以及连接器301中,S1/d1和S2/d2为相同的值。由此,C1和C2是相同的值。在此,在向汇流条中心导体321(从径向内侧起配置在第一个的导体)和汇流条导体23(从径向内侧起配置在第二个的导体)施加电压V时的位移电流I1由I1=jωC1V表示。同样,在向汇流条导体23(从径向内侧起配置在第二个的导体)和汇流条导体25(从径向内侧起配置在第三个的导体)施加电压V时的位移电流I2由I2=jωC2V表示。如上所述,由于C1和C2是相同的值,所以位移电流I1和I2相等。即,构成汇流条的多个导体中,从径向内侧起配置在第一个的汇流条中心导体321和配置在第二个的汇流条导体23之间产生的位移电流I1、与配置在该第二个的汇流条导体323和配置在第三个的汇流条导体25之间产生的位移电流I2相等。换言之,在构成汇流条的多个导体的相间,位移电流相等。因此,汇流条以及连接器301能够稳定的电连接。
(第三实施方式)
图11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汇流条以及连接器401的截面图。该汇流条以及连接器401,在汇流条绝缘体22以及24的突出部422B以及424D的形状和连接器绝缘体31的凹陷部431B以及431D的形状中,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汇流条以及连接器1不同。还有,其它构成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对于相同部分赋予相同符号,省略说明。
突出部422B的外周的直径比汇流条导体23的外周的直径大。更详细地说,在与汇流条导体23的径向内侧相邻的汇流条绝缘体22中,比汇流条导体23在轴向外侧突出得更长的部分(即突出部422B)的外周直径比汇流条导体23的外周的直径大。换言之,突出部422B比汇流条导体23更向径向外侧突出。
还有,优选突出部422B的外周的直径大小在汇流条绝缘体26的外周的直径的大小以下。此时,作为汇流条20整体的外周的直径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汇流条20(参照图3)的直径相同,因此,无需使连接器30变大。
另外,突出部422B的外周的直径恒定。换言之,突出部422B具有以汇流条20的中心轴为中心,使长方形截面旋转,由此形成的形状。
突出部424D的外周的直径比汇流条导体25的外周的直径大。更详细地说,在与汇流条导体25的径向内侧相邻的汇流条绝缘体24中,比汇流条导体25在轴向外侧突出得更长的部分(即突出部424D)的外周的直径比汇流条导体25的外周的直径大。还有,优选突出部424D的外周的直径在汇流条绝缘体26的外周的直径以下。
凹陷部431B以与突出部422B啮合的方式形成。即,与突出部422B比汇流条导体23更向径向外侧突出相对应,凹陷部431B比圆筒部42C更向径向外侧凹陷。另外,凹陷部431D也以与突出部424D啮合的方式形成。
(第三实施方式的汇流条以及连接器的特征)
通过使图3所示的突出部24D的轴向长度变大,突出部25E和突出部23C的沿面距离(沿着绝缘体的表面的最短距离)变大。另外,通过使突出部22B的轴向长度变大,突出部23C和突出部21A的沿面距离变大。但是,此时汇流条以及连接器1变大。
另一方面,根据图11所示的汇流条以及连接器401,即使汇流条以及连接器401的轴向长度不变长(即使汇流条20和连接器30不变大),由于上述的沿面距离变大,因此,能够更可靠地确保各相间的电绝缘性。
(第三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
图12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的汇流条以及连接器501。图11所示的突出部422B以及突出部424D可以如下变形。
如图12所示,突出部522B以及524D具有外周在轴向中央部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形状。即,突出部522B以及524D的外周的直径在该中央部比轴向两端部大。该突出的部分的截面为半圆状或半椭圆状。
凹陷部531B以及531D具有与突出部522B以及524D啮合的形状,即,凹陷部531B以及531D具有在轴向中央部向径向外侧凹陷的形状,凹陷的部分的截面为半圆状或半椭圆状。
还有,汇流条绝缘体26的突出部526F以前端部的截面变圆的方式形成。更详细地说,突出部526F的前端部形成为,越朝向前端,外周的直径越小。此时,凹陷部531F也以与突出部526F啮合,截面变圆凹陷的方式形成。
(第三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
图13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的汇流条以及连接器601。图11所示的突出部422B以及突出部424D可以如下变形。
如图13所示,突出部622B以及624D具有在轴向中央部外周向径向内侧凹陷的形状。即,突出部622B以及624D的外周的直径在该中央部比其轴向两端部小。该凹陷的部分的截面为半圆状或半椭圆状。
凹陷部631B以及631D具有与突出部622B以及624D啮合的形状。即,凹陷部631B以及631D具有在轴向中央部向径向内侧突出的形状。
(第四实施方式)
图14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汇流条以及连接器701。该汇流条以及连接器701,在汇流条绝缘体21的长度和连接器导体43的形状中,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汇流条以及连接器1(参照图3)不同。还有,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赋予相同符号,省略说明。
汇流条中心导体21如上所述为筒状。该汇流条中心导体21的前端在轴向上与汇流条绝缘体22的前端对齐。即,图3所示的突出部21A未设置在图14所示的汇流条中心导体21上。
连接器导体43可以与筒状的汇流条中心导体21的内周接触。更详细地说,连接器导体43不具备圆筒部43A(参照图3),而是如图14所示,具备例如棒状的连接部743A。而且,连接器导体43的连接部743A与汇流条中心导体21的内周部721A接触。由此,汇流条中心导体21和连接器导体43电连接。
(第四实施方式的汇流条以及连接器的特征)
在第四实施方式的汇流条以及连接器701中,即使不使汇流条中心导体21从汇流条绝缘体22向轴向外侧伸长突出(即,即使不设置图3所示的突出部21A),汇流条中心导体21和连接器导体43也能够电连接。因此,与将汇流条中心导体21从汇流条绝缘体22在轴向外侧突出得更长的情况(图3所示的设置突出部21A的情况)相比,能够缩短汇流条20的全长。另外,也能够缩短与该汇流条20啮合的连接器30的全长。
(第四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图15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汇流条以及连接器701。汇流条中心导体21和连接器导体43可以组合第一实施方式(参照图3)和第四实施方式(参照图14)而构成。
更详细地说,汇流条中心导体21具备内周部721A,并且,具备突出部21A。另外,连接器导体43具备连接部743A,并且,具备圆筒部43A。而且,以由连接部743A和圆筒部43A夹着突出部21A的方式,汇流条中心导体21和连接器导体43被连接。
以上,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具体的构成并不限定于这些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主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变更。
例如,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如图1等所示,汇流条20的导体数为3(汇流条中心导体21、汇流条导体23和汇流条25这三个)。但是,只要汇流条20的导体数为2以上,都可以适用本发明。
另外,所述实施方式中的汇流条以及连接器1被用于三相交流电动机的逆变器和电动机的电连接,但当然也可以适用于其他设备的电连接。
另外,所述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连接器30被紧固部10按压,但也可以通过其他方法按压。例如,通过在连接器30的外周部安装弹簧或橡胶等弹性体来按压连接器30。
另外,所述实施方式中,在埋入体34的径向外侧且周向外侧配置紧固部10的两枚平板部12。但是,紧固部10也可以不这样配置。例如,以通过紧固部10的筒部11覆盖埋入体34的方式配置紧固部10也可。此时,埋入体34在按压时,被筒部11向径向内侧按压,因此,难以向径向外侧膨胀。由此,通过紧固部10进行的连接器30的按压容易,汇流条20和连接器20的电连接更为可靠。
另外,例如即使将第一和第三实施方式的筒状的汇流条中心导体21(参照图3、图11)变更为第二实施方式的圆柱状(棒状、金属丝状)的汇流条中心导体321(参照图10)也可以适用本发明。另外,即使将第二实施方式的圆柱状(棒状、金属丝状)的汇流条中心导体321变更为第一实施方式等筒状的汇流条中心导体21(参照图3、图11)也可以适用本发明。
本申请基于2009年6月12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特愿2009-140682)和2010年1月5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特愿2010-000513),其内容在此被参照引用。
符号说明
1、101、301、401、501、601、701汇流条以及连接器
20汇流条
21、221、321汇流条中心导体(构成汇流条的导体)
22、24、26汇流条绝缘体
23、25、223、225汇流条导体(构成汇流条的导体)
23o、321o外周
23i、25i内周
30连接器
31连接器绝缘体
32主连接器绝缘体
34埋入体
33切口
41、42、43、141、142、143连接器导体
d1、d2厚度

Claims (10)

1.一种汇流条和连接器,其是用于电连接的汇流条和连接器,其中,
所述汇流条具备:沿轴向延伸的汇流条中心导体、设于所述汇流条中心导体的外周侧并且形成为筒状的汇流条导体和多个汇流条绝缘体,
所述汇流条导体和所述汇流条绝缘体在从径向内侧朝向外侧的方向上交替配置,
所述汇流条导体和所述汇流条绝缘体以使所述汇流条的末端部具有凸形形状的方式而设置成越靠近径向内侧,在轴向外侧突出得越长,
所述连接器具备与所述汇流条中心导体和所述汇流条导体接触的多个连接器导体和连接器绝缘体,并且具有与所述汇流条的所述凸形形状啮合的凹形形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汇流条以及连接器,其中,
通过将插入有所述汇流条的末端部的所述连接器从所述连接器的径向外侧向径向内侧按压,所述汇流条和所述连接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汇流条以及连接器,其中,
所述汇流条中心导体、所述汇流条导体以及所述连接器导体包含铝、铜、铝合金及铜合金的任一种,
所述汇流条绝缘体及所述连接器绝缘体包含有机材料和无机材料的混合物、或有机材料。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汇流条以及连接器,其中,
所述汇流条绝缘体的压缩弹性率比所述连接器绝缘体的压缩弹性率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汇流条以及连接器,其中,
所述汇流条中心导体与所述连接器导体的接触面以及所述汇流条导体与所述连接器导体的接触面被镀敷处理。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汇流条以及连接器,其中,
多个所述连接器导体分别具有圆筒部和带板部,
多个所述圆筒部以分别与所述汇流条中心导体或所述汇流条导体接触的方式在所述连接器的轴向上错开配置,
多个所述连接器导体之间的间隙被所述连接器绝缘体填埋,由此,所述连接器被一体化。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汇流条以及连接器,其中,
所述连接器绝缘体具有主连接器绝缘体和具有比所述主连接器绝缘体小的压缩弹性率的埋入体,
所述埋入体埋入到沿所述主连接器绝缘体的轴向形成的切口中。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汇流条以及连接器,其中,
多个所述汇流条绝缘体具有相等的介电常数,
在多个所述汇流条绝缘体中,将从径向内侧起算配置为第n个的汇流条绝缘体的径向的厚度设为dn
在所述汇流条中心导体以及所述汇流条导体中,将从径向内侧起算配置为第n个的汇流条中心导体或汇流条导体的外周的表面积与从径向内侧起算配置为第n+1个的汇流条导体的内周的表面积的平均值设为Sn
将所述汇流条绝缘体的个数设为m时,
以满足n<m的任一个n都能使Sn/dn为恒定的方式形成所述汇流条中心导体以及所述汇流条导体和所述汇流条绝缘体。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汇流条以及连接器,其中,
与所述汇流条导体的径向内侧相邻的所述汇流条绝缘体中,与该汇流条导体相比在轴向外侧突出得更长的部分的外周的直径比该汇流条导体的外周的直径大。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汇流条以及连接器,其中,
所述汇流条中心导体形成为筒状,
所述连接器导体形成为能够与所述汇流条中心导体的内周部接触。
CN2010800259694A 2009-06-12 2010-06-03 汇流条和连接器 Pending CN10280450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140682 2009-06-12
JP2009-140682 2009-06-12
JP2010000513A JP4580036B1 (ja) 2009-06-12 2010-01-05 バスバーおよびコネクタ
JP2010-000513 2010-01-05
PCT/JP2010/059479 WO2010143584A1 (ja) 2009-06-12 2010-06-03 バスバーおよびコネク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804506A true CN102804506A (zh) 2012-11-28

Family

ID=433088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259694A Pending CN102804506A (zh) 2009-06-12 2010-06-03 汇流条和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500473B2 (zh)
EP (1) EP2442404A4 (zh)
JP (1) JP4580036B1 (zh)
CN (1) CN102804506A (zh)
WO (1) WO201014358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301514B2 (ja) * 2010-09-28 2013-09-25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バスバー、バスバーの製造方法、及び、バスバーおよびコネクタ
JP5760864B2 (ja) * 2011-08-30 2015-08-12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力変換装置
JP5454653B1 (ja) 2012-10-10 2014-03-26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の嵌合構造
JP5558639B1 (ja) 2012-10-11 2014-07-23 株式会社Uacj バスバー用板状導電体及びそれよりなるバスバー
JP6075784B2 (ja) * 2012-12-28 2017-02-08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バスバー及びバスバーモジュール、並びにバスバーの製造方法
US20220258103A1 (en) 2013-07-18 2022-08-18 DynaEnergetics Europe GmbH Detonator positioning device
US9702680B2 (en) 2013-07-18 2017-07-11 Dynaenergetics Gmbh & Co. Kg Perforation gun components and system
DE102013218508A1 (de) * 2013-09-16 2015-03-19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Vorrichtung zur Verbindung einer ersten Stromschiene mit einer zweiten Stromschiene
US10188990B2 (en) 2014-03-07 2019-01-29 Dynaenergetics Gmbh & Co. Kg Device and method for positioning a detonator within a perforating gun assembly
JP6396067B2 (ja) 2014-04-10 2018-09-26 株式会社Uacj バスバー用アルミニウム合金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WO2015169667A2 (en) 2014-05-05 2015-11-12 Dynaenergetics Gmbh & Co. Kg Initiator head assembly
US11293736B2 (en) 2015-03-18 2022-04-05 DynaEnergetics Europe GmbH Electrical connector
US9784549B2 (en) 2015-03-18 2017-10-10 Dynaenergetics Gmbh & Co. Kg Bulkhead assembly having a pivotable electric contact component and integrated ground apparatus
WO2017130024A1 (en) * 2016-01-27 2017-08-03 Rondanini Marco Method for producing busbar ducts and ducts obtained
CN110291690B (zh) * 2016-12-19 2020-12-01 Abb瑞士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传导电能的多相汇流排及其制造方法
DE102017100986A1 (de) 2017-01-19 2018-07-19 Yazaki Systems Technologies Gmbh Anordnung un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solch einer Anordnung
DE202017103370U1 (de) 2017-06-02 2017-09-05 Igus Gmbh Durchmesserreduziertes Mehrleiterkabel und Kontaktvorrichtung hierfür
US10090084B1 (en) * 2018-02-12 2018-10-02 Travis J. Cronkrite Modular bus bar insulator
US11021923B2 (en) 2018-04-27 2021-06-01 DynaEnergetics Europe GmbH Detonation activated wireline release tool
US10458213B1 (en) 2018-07-17 2019-10-29 Dynaenergetics Gmbh & Co. Kg Positioning device for shaped charges in a perforating gun module
US10386168B1 (en) 2018-06-11 2019-08-20 Dynaenergetics Gmbh & Co. Kg Conductive detonating cord for perforating gun
US11339614B2 (en) 2020-03-31 2022-05-24 DynaEnergetics Europe GmbH Alignment sub and orienting sub adapter
US11808093B2 (en) 2018-07-17 2023-11-07 DynaEnergetics Europe GmbH Oriented perforating system
USD943530S1 (en) * 2019-01-16 2022-02-15 Saint-Augustin Canada Electric Inc. Bus bar for wind turbine
USD1010758S1 (en) 2019-02-11 2024-01-09 DynaEnergetics Europe GmbH Gun body
USD1019709S1 (en) 2019-02-11 2024-03-26 DynaEnergetics Europe GmbH Charge holder
US11946728B2 (en) 2019-12-10 2024-04-02 DynaEnergetics Europe GmbH Initiator head with circuit board
WO2021122797A1 (en) 2019-12-17 2021-06-24 DynaEnergetics Europe GmbH Modular perforating gun system
US11225848B2 (en) 2020-03-20 2022-01-18 DynaEnergetics Europe GmbH Tandem seal adapter, adapter assembly with tandem seal adapter, and wellbore tool string with adapter assembly
JP7283429B2 (ja) * 2020-03-26 2023-05-30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電力変換装置
US11988049B2 (en) 2020-03-31 2024-05-21 DynaEnergetics Europe GmbH Alignment sub and perforating gun assembly with alignment sub
US11967899B2 (en) * 2020-05-22 2024-04-23 Marel Power Solutions Fluid cooled inverter
US11713625B2 (en) 2021-03-03 2023-08-01 DynaEnergetics Europe GmbH Bulkhead
US20230162889A1 (en) * 2021-11-24 2023-05-25 Caterpillar Inc. Radial and axial interface between conductor rod and work machine
US11753889B1 (en) 2022-07-13 2023-09-12 DynaEnergetics Europe GmbH Gas driven wireline release tool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55749A (zh) * 1998-11-27 2000-06-07 阿尔斯托姆控股公司 电力电子装置
JP2001016745A (ja) * 1999-06-25 2001-01-19 Harness Syst Tech Res Ltd バスバーの接続構造
JP2003264380A (ja) * 2002-03-08 2003-09-19 Tdk Corp バスバーおよび電子部品の実装構造
CN2814722Y (zh) * 2005-08-11 2006-09-06 南建丹 插入式配电汇流排
US20080121406A1 (en) * 2004-12-08 2008-05-29 Siemens Energy & Automation, Inc. Modular insulation system

Family Cites Families (5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71588A (en) * 1892-03-29 Insulated electric conductor
US1731171A (en) * 1924-09-15 1929-10-08 Joseph Hunter Thatcher Drill stem
US2141912A (en) * 1937-02-13 1938-12-27 Gen Electric Power transmission system
USB462089I5 (zh) * 1961-03-31
IT649644A (zh) * 1961-03-31
US3193712A (en) * 1962-03-21 1965-07-06 Clarence A Harris High voltage cable
US3361870A (en) * 1965-07-26 1968-01-02 Westinghouse Electric Corp Electric power transmission system including three phase conductors each disposed ina separate return conductor
US3391243A (en) * 1965-07-26 1968-07-02 Westinghouse Electric Corp Enclosed electric power transmission conductor
US3484679A (en) * 1966-10-03 1969-12-16 North American Rockwell Electrical apparatus for changing the effective capacitance of a cable
FR1547718A (fr) * 1967-10-19 1968-11-29 Electro Entpr L Perfectionnements aux liaisons de puissance à moyenne tension
DE1640750B1 (de) * 1967-12-20 1971-04-22 Siemens Ag Supraleitendes wechselstromkabel
US3581106A (en) * 1968-04-05 1971-05-25 Nuclear Chicago Corp Graded plane, high voltage dc power supply
US3585271A (en) * 1968-07-17 1971-06-15 British Insulated Callenders Gas insulated bus bar installations
DE1937795A1 (de) * 1969-07-25 1971-02-04 Siemens Ag Abstandhalter aus schlecht waermeleitendem Material zwischen je zwei einander umschliessenden Rohren,insbesondere bei tiefgekuehlten Kabeln
US3564108A (en) * 1969-08-14 1971-02-16 Rca Corp Coaxial transmission line
US3717717A (en) * 1970-04-20 1973-02-20 Joslyn Mfg & Supply Co Shrinkable cable joint sleeve, cable joint employing the same, and method of forming a cable joint
FR2178439A5 (zh) * 1972-03-31 1973-11-09 Comp Generale Electricite
US3804970A (en) * 1972-04-24 1974-04-16 M Oldman Electrical bus system
US3973227A (en) * 1972-06-15 1976-08-03 Societa Italiana Telecomunicazioni Siemens S.P.A. Transmission line for TDM communication system
US3767837A (en) * 1972-08-24 1973-10-23 Ite Imperial Corp High-voltage pressurized gas-insulated power transmission systems
JPS5321392Y2 (zh) * 1972-10-23 1978-06-05
JPS4977432A (zh) 1972-11-30 1974-07-25
US3869621A (en) * 1973-08-17 1975-03-04 Massachusetts Inst Technology Graded contained bulk transmission system
DE2548974A1 (de) * 1975-11-03 1977-05-12 Kabel Metallwerke Ghh Gasisoliertes elektrisches hochoder hoechstspannungskabel
US4053338A (en) * 1976-06-04 1977-10-11 Westinghouse Electric Corporation Method of fabricating compressed gas insulated cable
CH596686A5 (zh) * 1976-09-23 1978-03-15 Sprecher & Schuh Ag
GB1585534A (en) * 1976-12-20 1981-03-04 Bicc Ltd Busbar installation
US4085807A (en) * 1977-05-16 1978-04-25 Westinghouse Electric Corporation Gas-insulated transmission line with closed particle trap
US4164620A (en) * 1978-09-07 1979-08-14 Minnesota Mining And Manufacturing Company Insulative corona discharge suppressing sheath for high voltage cable splices
GB2034958B (en) * 1978-11-21 1982-12-01 Standard Telephones Cables Ltd Multi-core power cable
FI69943C (fi) * 1979-07-10 1986-05-26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Foerfarande foer bildande av en foerbindning foer en polyolefinisolerad elektrisk ledning eller kabel och vaermekrympande slang foer genomfoerande av foerfarandet
AU559339B2 (en) * 1982-12-20 1987-03-05 Telectronics Pty. Limited Electrical connection
DE3325757A1 (de) * 1983-07-16 1985-01-24 Kabel- und Metallwerke Gutehoffnungshütte AG, 3000 Hannover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r kraftschluessigen und elektrisch leitenden verbindung zwischen konzentrischen metallrohren
IT1175762B (it) * 1984-09-28 1987-07-15 Pirelli Cavi Spa Giunto per cavi ad isolante estruso
US4822952A (en) * 1985-08-21 1989-04-18 Cable Technology Laboratories, Inc. Electrical cable joint and electrical cable termination and methods of making same
GB8630335D0 (en) * 1986-12-19 1987-01-28 Raychem Gmbh Hv cables
JPH0743867Y2 (ja) * 1989-07-05 1995-10-09 動力炉・核燃料開発事業団 給電用ブスバー
FR2653263B1 (fr) * 1989-10-16 1991-12-06 Alsthom Gec Ligne electrique blindee et son procede de fabrication.
TW215446B (zh) * 1990-02-23 1993-11-01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
US4981449A (en) * 1990-04-27 1991-01-01 Amp Incorporated Connector for mating multi-layer blade-shaped members
US5142104A (en) * 1990-08-07 1992-08-25 James G. Biddle Co. High voltage insulator testing system
US5191517A (en) * 1990-08-17 1993-03-02 Schlumberger Technology Corporation Electrostatic particle accelerator having linear axial and radial fields
US5371484A (en) * 1991-04-04 1994-12-06 Insulated Wire Incorporated Internally ruggedized microwave coaxial cable
JPH0660924A (ja) 1992-08-06 1994-03-04 Kokusai Electric Co Ltd 基板間コネクタ着脱具
JP2602862Y2 (ja) 1993-02-02 2000-01-31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バスバー
FR2736218B1 (fr) * 1995-06-27 1997-08-01 Alcatel Cable Jonction de cables de puissance
CA2377853C (en) * 2002-03-21 2009-06-16 General Electric Canada Inc. Isolated phase bus duct joint assembly
CA2526728C (en) * 2005-11-10 2013-12-24 General Electric Canada Bus bar mounting arrangement
JP2009140682A (ja) 2007-12-05 2009-06-25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フレキシブルフラットケーブルの製造方法
JP5045459B2 (ja) * 2008-01-29 2012-10-10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バスバー電気接続装置
JP5031677B2 (ja) 2008-06-18 2012-09-19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接合構造体の製造方法
AU2012240160B2 (en) * 2011-04-08 2015-02-19 Shell Internationale Research Maatschappij B.V. Systems for joining insulated conductors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55749A (zh) * 1998-11-27 2000-06-07 阿尔斯托姆控股公司 电力电子装置
JP2001016745A (ja) * 1999-06-25 2001-01-19 Harness Syst Tech Res Ltd バスバーの接続構造
JP2003264380A (ja) * 2002-03-08 2003-09-19 Tdk Corp バスバーおよび電子部品の実装構造
US20080121406A1 (en) * 2004-12-08 2008-05-29 Siemens Energy & Automation, Inc. Modular insulation system
CN2814722Y (zh) * 2005-08-11 2006-09-06 南建丹 插入式配电汇流排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4580036B1 (ja) 2010-11-10
WO2010143584A1 (ja) 2010-12-16
US8500473B2 (en) 2013-08-06
EP2442404A1 (en) 2012-04-18
JP2011019385A (ja) 2011-01-27
US20120094553A1 (en) 2012-04-19
EP2442404A4 (en) 2014-12-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804506A (zh) 汇流条和连接器
EP2624392A1 (en) Bus bar,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bus bar, and busbar-connector
US9438077B2 (en) Electric machine rotor bar and method of making same
CN101569079B (zh) 电动机定子及定子制造方法
CN110291690A (zh) 用于传导电能的多相汇流排及其制造方法
US10355470B2 (en) Cable fitting for connecting a high-voltage cable to a high-voltage component
CN107076123B (zh) 用于风力涡轮机叶片的防雷系统的全绝缘尖端单元和包含其的风力涡轮机叶片
CN1047478C (zh) 同轴传输线电涌放电器
CN107210641A (zh) 电马达以及用于该电马达的开关单元
EP2031734A3 (en) Insulation member for coil in electrical machines and slot liner for rotary electrical machine
CN1306328A (zh) 充有绝缘气体的封闭式配电盘间用的母线连接装置
CN102473489B (zh) 用于电连接的设备、用于制造此类设备的方法和电气装置
CN100438215C (zh) 对接及连接装置、相应的连接导线和插座元件
CN102473490A (zh) 用于电气连接的设备和电气装置
US2658980A (en) Electric resistance
KR20200124178A (ko) 리지드 절연 버스바 제조 공정
CN201332187Y (zh) 限流电缆接头
JP2005027406A (ja) 電気機器の接続装置
CN210321447U (zh) 一种陶瓷复合型点火电极
CN206774688U (zh) 集成母线接头
CN212810577U (zh) 一种电缆连接件及电缆连接结构
CN103151622B (zh) 高电压器件端部处理方法
CN212624861U (zh) 一种高强度绝缘性能好的电缆
CN1147021C (zh) 微波范围器件中导体的垂直连接方法
US6649847B2 (en) Resin block insulating system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D01 Patent right deemed abandoned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21128

C20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deemed to be abandoned or is abando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