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998820A - 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998820A
CN102998820A CN2012103412907A CN201210341290A CN102998820A CN 102998820 A CN102998820 A CN 102998820A CN 2012103412907 A CN2012103412907 A CN 2012103412907A CN 201210341290 A CN201210341290 A CN 201210341290A CN 102998820 A CN102998820 A CN 10299882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re
lead
conducting film
display device
video sig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341290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998820B (zh
Inventor
西野知范
柳泽昌
齐藤将也
青木义典
石毛信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apan Display Inc
Original Assignee
Japan Display East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apan Display East Inc filed Critical Japan Display East Inc
Priority to CN201510446944.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977766A/zh
Publication of CN10299882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99882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99882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99882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6Liquid crystal cells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a semi-conducting layer or substrate, e.g. cells forming part of an integrated circuit
    • G02F1/1362Active matrix addressed cells
    • G02F1/136286Wiring, e.g. gate line, drain lin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45Conductors connecting electrodes to cell terminal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45Conductors connecting electrodes to cell terminals
    • G02F1/13452Conductors connecting driver circuitry and terminals of panel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43Electrod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6Liquid crystal cells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a semi-conducting layer or substrate, e.g. cells forming part of an integrated circuit
    • G02F1/1362Active matrix addressed cells
    • G02F1/1368Active matrix addressed cells in which the switching element is a three-electrode devic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引线,从显示区域延伸而形成,使显示区域内的视频信号线或扫描信号线、与驱动电路或被输入来自驱动电路的输出的端子部之间电连接;绝缘膜,形成在引线的上层并覆盖引线;导电膜,形成在绝缘膜的上层,其中,所述引线包含多条第一引线与多条第二引线,该第一引线从驱动电路或端子部开始到达扫描信号线或视频信号线,该第二引线的布线电阻小于第一引线的布线电阻,其中,至少第一引线隔着绝缘膜与导电膜重叠配置。

Description

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显示装置,尤其涉及一种被形成在显示区域的周边部上的引线。
背景技术
现有的液晶显示装置,在隔着液晶层相对配置的一对透明基板中的一个透明基板的液晶面侧形成多条视频信号线与多条扫描信号线,该视频信号线提供视频信号,该扫描信号线被形成为与该视频信号线交差并提供扫描信号。并且,在由视频信号线与扫描信号线包围的区域内形成有多个像素。在形成有多个像素的显示区域的周边部配置有提供视频信号的视频信号驱动电路与提供扫描信号的扫描信号驱动电路。视频信号线与视频信号驱动电路之间以及扫描信号线与扫描信号驱动电路之间采用如下结构:由被称为形成在显示区域的周边部上的引线的信号线分别电连接,对各像素提供视频信号与扫描信号。
另外,存在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其采用如下结构:在透明基板的边部上形成连接端子部,电连接该连接端子部与引线,通过连接端子部从透明基板的外部提供扫描信号或视频信号。作为由该结构形成的液晶显示装置,例如有日本特开2007-272255号公报中记载的液晶显示装置,该日本特开2007-272255号公报中记载的液晶显示装置采用如下结构:在引线的上层经由绝缘膜形成导电层,以覆盖形成有来自扫描信号线的引线的区域、即成为显示区域与连接端子部之间的区域的整个表面,并由该导电层抑制来自引线的电场施加于相对配置的透明基板的电位波动。
发明内容
在液晶显示装置的显示图像的重写中,采用如下结构:对排列在第一方向上的各像素行,将与扫描信号同步地保持在各像素上的电压依次重写为被输出到视频信号线内的电压。此时,为了向连接在同一扫描信号线上的像素正确写入视频信号,向视频信号线输出视频信号与向扫描信号线输出扫描信号同步进行。
然而,日本特开2007-272255号公报中记载的液晶显示装置采用如下结构:从显示区域内的一端侧到另一端侧排列多条扫描信号线或视频信号线。因此,扫描信号线或视频信号线的形成位置与驱动电路的搭载位置靠近的区域内的引线形成的较短,较远区域内的引线形成的较长。另一方面,在引线的布线长度不同的情况下,布线电阻或寄生电容等与布线长度成比例地增大。因此,即使在各视频信号或扫描信号同步地从驱动电路中输出的情况下,也会发生与引线的布线长度对应的信号延迟,因此被输出至视频信号线的视频信号和被输出至扫描信号线的扫描信号也可能会发生延迟。在引线的布线长度较长的区域中该影响显著,发生亮度不均等问题。
为了防止这种伴随引线的布线长度差的信号延迟,现有的液晶显示装置形成为在扫描信号线或视频信号线的形成位置与驱动电路的搭载位置靠近的区域内的引线上设置弯曲并延长布线长度,以缩短与较远区域内的引线的布线长度差。
另一方面,近年来,随着逐步高清晰化,扫描信号线和视频信号线增多,同时由于窄边化致使扫描信号线或视频信号线的布线宽度或布线区域缩小。因此,很难在引线上设置弯曲,同时根据曝光装置的精度的不同很难形成充分的布线长度的弯曲。因此,期待一种解决因引线的布线长度的不同带来的信号延迟引起的亮度不均的方法。
本发明是鉴于这些问题点而完成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防止由于引线的布线长度差引起的亮度不均的发生的显示装置。
1、为了解决所述问题,本发明显示装置,其具有沿X方向延伸、沿Y方向排列的多条扫描信号线;以及沿Y方向延伸、沿X方向排列的多条视频信号线,并且,由相邻的两条所述扫描信号线与视频信号线包围的区域构成一个像素区域,多个像素沿着所述扫描信号线和所述视频信号线,在显示区域内被配置成矩阵状,该显示装置包括:引线,其从所述显示区域延伸而形成,并且,使所述显示区域内的视频信号线或扫描信号线、与驱动电路或被输入来自驱动电路的输出的端子部之间电连接;绝缘膜,其形成在所述引线的上层并覆盖所述引线;以及导电膜,其形成在所述绝缘膜的上层,其中,所述引线包含多条第一引线与多条第二引线,该第一引线从所述驱动电路或所述端子部开始到达所述扫描信号线或所述视频信号线,该第二引线的布线电阻小于所述第一引线的布线电阻,至少所述第一引线隔着所述绝缘膜与所述导电膜重叠配置。
2、为了解决所述问题,本发明显示装置,其具有沿X方向延伸、沿Y方向排列的多条扫描信号线;以及沿Y方向延伸、沿X方向排列的多条视频信号线,并且,由相邻的两条所述扫描信号线与视频信号线包围的区域构成一个像素区域,多个像素沿着所述扫描信号线和所述视频信号线,在显示区域内被配置成矩阵状,该显示装置包括:引线,其从所述显示区域延伸而形成,使所述显示区域内的视频信号线或扫描信号线、与驱动电路或被输入来自驱动电路的输出的端子部之间电连接;绝缘膜,其形成在所述引线的上层并覆盖所述引线;以及导电膜,其形成在所述绝缘膜的上层,其中,所述引线包含第一引线与第二引线,该第一引线隔着所述绝缘膜与所述导电膜重叠,该第二引线不与所述导电膜重叠,所述第一引线中的从所述驱动电路或所述端子部到所述扫描信号线或所述视频信号线为止的布线电阻小于所述第二引线的布线电阻。
根据本发明,能够防止由于引线的布线长度不同引起的亮度不均的发生。
本发明的其他效果从整个说明书的记载中变得明了。
附图说明
图1A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显示装置即液晶显示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图。
图1B是图1A中的虚线框IB的等效电路图。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周边部的放大图。
图3是图2所示的III-III线的剖面图。
图4是图2所示的IV-IV线的剖面图。
图5是用于说明现有液晶显示装置的周边部的引出布线的图。
图6是图5所示的VI-VI线的剖面图。
图7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显示装置即液晶显示装置的周边部的放大图。
图8是图7所示的VIII-VIII线的剖面图。
图9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显示装置即其他液晶显示装置的周边部的放大图。
图10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显示装置即液晶显示装置的引线的概略结构的图。
图11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显示装置即液晶显示装置的引线的概略结构的图。
图12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显示装置即液晶显示装置的俯视图。
图13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的显示装置即液晶显示装置的概略结构的俯视图。
图1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周边部的放大图。
图15是图14所示的XV-XV线的剖面图。
图16是用于说明现有液晶显示装置的周边部的引出布线的图。
图17是图16所示的XVII-XVII线的剖面图。
图18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7的显示装置即液晶显示装置的结构的周边部的放大图。
图19是图18所示的XIX-XIX线的剖面图。
附图标记
SUB1第一基板
SUB2第二基板
SDR扫描信号驱动电路
DL漏极线
GL栅极线
CL公共线
PX像素电极
CT公共电极
TFT薄膜晶体管
SL密封材料
AR显示区域
SIG、SIG1~SIG4、SIG1a~SIG4a引线
JC延伸部
EC、EC1~EC4导电膜
MIT、MIT1导电膜
CS屏蔽电极
PAS1、PAS2绝缘膜
DR驱动电路
CH接触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应用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是,在下面的说明中,对相同的构成要素添加相同的符号,省略重复说明。并且,X、Y、Z分别表示X轴、Y轴、Z轴。
[实施方式1]
<整体结构>
图1A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显示装置即液晶显示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图。下面,基于图1A,对实施方式1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整体结构进行说明。但是,在下面的说明中,针对将本发明应用于采用IPS(In-Plane Switching)方式的液晶显示面板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情况进行说明,也可应用于TS(Twisted Nematic)方式或VA(Vertical Alignment)方式的液晶显示面板等。进而,进行图像显示的显示面板不限定于非发光型液晶显示面板,也可应用于其他非发光型显示面板或有机EL显示面板或等离子显示面板等自发光型显示面板等。并且,为了简单说明,省略形成在第一基板SUB1的液晶面侧的取向膜、配置在第一基板SUB1和第二基板SUB2的外侧面的偏光板等。
如图1A所示,实施方式1的液晶显示装置具有液晶显示面板,该液晶显示面板包括形成像素电极PX或薄膜晶体管TFT等的第一基板SUB1、与第一基板SUB1相对配置并形成有滤色片等的第二基板SUB2、由第一基板SUB1与第二基板SUB1夹持的液晶层。并且,通过组合由液晶显示面板与光源形成的未图示的背光单元(背光源装置),构成液晶显示装置。利用在第二基板的周边部上被涂覆成环状的密封材料SL固定第一基板SUB1与第二基板SUB2并封入液晶,由此,形成封入有液晶的结构。但是,在实施方式1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封入有液晶的区域内、且形成显示像素(以下,缩写为像素)的区域成为显示区域AR。因此,即使是封入有液晶的区域内部,没有形成像素且不涉及显示的区域也不会成为显示区域AR。
并且,第二基板SUB2的面积比第一基板SUB1的面积小,使得第一基板SUB1的图中下侧及右侧的边部(边缘部)露出。第一基板SUB1的图中右侧的边部搭载有由半导体芯片构成生成扫描信号的扫描信号驱动电路(栅极驱动器)SDR。并且,第一基板SUB1的图中下侧的边部,搭载有由半导体芯片构成、并生成视频信号的未图示的视频信号驱动电路(漏极驱动器)。该扫描信号驱动电路SDR和视频信号驱动电路驱动被配置在显示区域AR内的各像素。另外,在下面的说明中,即使在液晶显示面板的说明中,也存在记为液晶显示装置的情况。并且,作为第一基板SUB1和第二基板SUB2,一般使用例如周知的玻璃基板作为基材,但也可以是由树脂制成的透明绝缘基板。
在实施方式1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在第一基板SUB1的液晶侧的表面即显示区域AR内形成有扫描信号线(栅极线)GL,该扫描信号线(栅极线)GL向图1A的X方向延伸排列在Y方向上,提供来自扫描信号驱动电路SDR的扫描信号。还形成有视频信号线(漏极线)DL,该视频信号线(漏极线)DL向图1A的Y方向延伸排列在X方向上,提供来自未图示的视频信号驱动电路的视频信号(色调信号)。由相邻的两条漏极线DL与相邻的两条栅极线GL包围的区域构成像素,多个像素沿漏极线DL和栅极线GL在显示区域AR内被配置成矩阵状。
各像素例如作为图1A中的虚线框A的一部分的等效电路图的图1B所示,包括:薄膜晶体管TFT,其由来自栅极线GL的扫描信号驱动通断;像素电极PX,其通过该导通的薄膜晶体管TFT提供来自漏极线DL的视频信号;公共电极CT,其通过公共线CL提供具有成为视频信号线的电位基准的电位的公用信号。在该图1B中所示的等效电路图中,将像素电极PX和公共电极CT模式化地记为线状,但实施方式1的像素电极PX和公共电极CT中的任一个电极被形成为平板状,与该电极通过绝缘膜被配置在液晶面侧的另一个电极在重叠区域内被形成为线状(或梳齿状)。在该像素电极PX与公共电极CT之间,产生具有平行于第一基板SUB1的主表面的组分的电场,由该电场驱动液晶分子。此时,在实施方式1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在没有对液晶施加电场时将透光率设为最小(黑色显示),并以通过施加电场提高透光率的常黑显示形式进行显示。另外,实施方式1的薄膜晶体管TFT以通过施加该偏压来切换漏电极与源电极的方式进行驱动,但在本说明书中,为了方便起见,将与漏极线DL连接的一侧记为漏电极,将与像素电极PX连接的一侧记为源电极。
各漏极线DL和各栅极线GL在该端部上超出显示区域AR后分别延伸,分别与生成扫描信号的扫描信号驱动电路SDR或生成视频信号的视频信号驱动电路连接。另外,实施方式1的液晶显示装置采用如下结构:利用半导体芯片形成扫描信号驱动电路SDR和视频信号驱动电路并将其搭载在第一基板SUB1上,但也可以是如下结构:以带载方式或COF(Chip On Film)方式将输出视频信号的视频信号驱动电路与输出扫描信号的扫描信号驱动电路中的任一个驱动电路或该两个驱动电路搭载在柔性印刷电路板FPC上,并通过形成在第一基板SUB1上的端子部输入视频信号或扫描信号。
<引线的详细结构>
图2是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液晶显示是装置的周边部的放大图,图3是图2所示的III-III线的剖面图,图4是图2所示的IV-IV线的剖面图。但是,在下面的说明中,为了明确成为被配置在显示区域AR内的漏极线和栅极线GL的信号线与超出显示区域AR和密封材料SL向显示区域AR的周边部延伸到达扫描信号驱动电路SDR和视频信号驱动电路的信号线,将配置在显示区域AR内的信号线和被形成在与屏蔽电极CS重叠的区域内的信号线记为漏极线DL和栅极线GL,将被形成在显示区域AR的周边部即比屏蔽电极CS更靠近第一基板SUB1的边缘部的区域内的信号线记为引线SIG。
如图3所示,在显示区域AR及其附近区域内,在第一基板SUB1的液晶面侧(图3的上侧),在Y方向上排列有向X方向延伸的栅极线GL。在其上层形成有例如由氮化硅(SiN)形成的绝缘膜PAS1,以覆盖包含栅极线在内的第一基板SUB1的整个表面。该绝缘膜PAS1在薄膜晶体管TFT的形成区域内起栅极绝缘膜的作用。在该绝缘膜PAS1的液晶面侧形成有绝缘膜PAS2,以覆盖绝缘膜PAS1。该绝缘膜PAS2被形成为在覆盖薄膜晶体管TFT的漏电极和源电极或漏极线DL以及电连接在源电极上的像素电极PX等的同时,还覆盖绝缘膜PAS1的整个表面。在该绝缘膜PAS2的上层形成有由用于防止公共电极CT和显示区域AR泄漏电场的透明导电膜形成的屏蔽电极(公用屏蔽体)CS。该屏蔽电极CS在实施方式1中被构成为在利用与线状公共电极CT相同的工序形成的同时被电连接,该线状公共电极CT通过未图示的像素电极PX与绝缘膜PAS2相对配置。因此,与公共电极CT一样也向屏蔽电极CS提供公用信号。另外,也可以采用屏蔽电极CS不与公共电极CT电连接的结构,此时,可以采用向屏蔽电极CS提供电源电压或接地电压等固定电压的结构。
另外,如图2所示,在实施方式1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将从显示区域AR内的栅极线GL向周边部延伸的引线SIG划分为2组即靠近扫描信号驱动电路SDR的引线SIG2与远离扫描信号驱动电路SDR的引线SIG1。即,在实施方式1中,扫描信号线驱动电路SDR在栅极线GL的延伸方向(X方向)上搭载在其边部,在栅极线GL的配设方向(Y方向)上搭载在其中央部分。因此,在实施方式1中,针对栅极线GL的排列方向(Y方向),将引线划分为以下2组:引线SIG1,其为了从排列在显示区域AR的边缘部、即远离中央部的位置的栅极线GL延伸,而布线长度被形成为较长;引线SIG2,其从靠近栅极线GL的排列位置的中央部形成的栅极线GL延伸,且其布线长度被形成为较短。
其中,如后面叙述的效果内容所示,在现有的引线结构中,布线电阻和浮置电容与布线长度成比例地增加,因此,与布线长度较短的引线连接的栅极线GL的扫描信号相比,与布线长度较长的引线连接的栅极线GL的扫描信号延迟。
与此相对,实施方式1的引线SIG1、SIG2的结构采用只对引线SIG2的形成区域设置从屏蔽电极CS延伸的导电膜(透明导电膜)EC的结构。在该情况下,如图4所示,采用只有引线SIG2通过绝缘膜PAS1、PAS2与导电膜EC重叠、即俯视观察时只有引线SIG2与导电膜EC重叠的结构。根据该结构,在引线SIG2与导电膜EC之间形成电容元件。其结果是,在引线SIG2中,只有在根据布线电阻、杂散容量、与导电膜之间的电容元件时,从扫描信号驱动电路SDR中输出的扫描信号线才会产生迟滞时间(延迟时间)。
另一方面,由于采用在引线SIG1的上层上没有形成导电膜EC的结构,因此引线SIG1内的扫描信号的延迟由引线的SIG1的布线电阻和浮置电容来决定。即,在实施方式1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形成电容元件,以使引线SIG2内的扫描信号的延迟时间相对于布线长度较短的引线即引线SIG1内的信号延迟时间延长。为了形成该电容元件生成引线SIG2内的信号迟滞(信号延迟),采用在显示区域AR内,只对与引线SIG2重叠的区域形成导电膜EC的结构。
在该情况下,如下述效果说明内容所示,引线SIG2的容量比引线SIG1增加。因此,可以缩小利用布线电容与布线电阻的乘积计算出的引线SIG1的延迟时间T1与引线SIG2的延迟时间T2之间的差。其结果是,能够缩小不同布线长度的引线SIG1、SIG2的延迟时间差T=2-T1,因此能够大幅度抑制由伴随引线SIG的布线长度差的信号延迟引起的亮度不均,能够提高液晶显示装置的显示质量。
<效果说明>
图5是用于说明现有液晶显示装置的周边部的引出布线的图,图6是表示图5所示的VI-VI线的剖面图,针对现有引线SIG与实施方式1的引线SIG1、SIG2的信号延迟进行说明。但是,在下面的说明中,为了明确实施方式1的引线SIG1、SIG2与现有液晶显示装置的引线SIG1、SIG2,将现有液晶显示装置的布线长度较长的引线SIG记为引线SIG1a、将布线长度较短的引线SIG记为引线SIG2a。
如图5所示,现有液晶显示装置的显示区域AR中的像素结构和栅极线GL的结构与实施方式相同,栅极线GL重叠形成在屏蔽电极CS上,该屏蔽电极CS被形成在未图示的显示区域AR及其附近。并且,从栅极线GL延伸形成引线SIG1a、SIG2a,其端部与未图示的扫描信号驱动电路SDR电连接。但是,与实施方式1相同,将其布线长度较长的引线SIG记为引线SIG1a,将其布线长度较短的引线SIG记为引线SIG2a。
并且,如图6所示,现有的液晶显示装置采用如下结构:从栅极线GL延伸的引线SIG1a、SIG2a被绝缘膜PAS1、PAS2所覆盖。即,现有的液晶显示装置采用如下结构:只在显示区域AR及其附近形成由透明导电膜制成的导电膜(屏蔽电极CS),在形成有引线SIG1a、SIG2a的周边部上不形成在俯视观察时与引线SIG1a、SIG2a重叠的导电膜。
接着,针对现有液晶显示装置的显示区域AR的端部即引线SIG1a、SIG2a与屏蔽电极CS的形成区域内的栅极线GL的扫描信号的延迟时间进行说明。但是,在下面的说明中,将形成栅极线GL和引线SIG1a、SIG2a的铝的薄膜电阻设为0.2Ω,将其布线宽度a1、a2和布线高度设为相同。并且,将形成绝缘膜PAS1、PAS2的氮化硅(SiN)的相对介电常数设为5,将真空介电常数设为8.9×10-12F/m。但是,在下面的说明中,由于被形成在相邻的栅极线GL之间和引线SIG1a、SIG2a之间的寄生电容相比被形成在通过绝缘膜PAS1、PAS2重叠配置的屏蔽电极CS与栅极线GL之间的电容非常小,因此省略。
从扫描信号驱动电路SDR通过布线长度较长的引线SIG1a和与屏蔽电极CS重叠的栅极线GL到达显示区域AR的输入侧端部的扫描信号的延迟时间T1如下。例如,当与屏蔽电极CS重叠的栅极线GL的布线长度L1b为L1b=7000μm、布线宽度为a1=5μm时,栅极线GL的布线电阻R1b为R1b=0.2×7000/5=280Ω。并且,布线电容C1b为C 1b=5×8.9×10-12×5×10-6×7000×10-6/0.5=3.12pF。进而,当引线SIG1a的布线长度为L1a=70000μm、布线宽度a1=5μm时,引线SIG1a的布线电阻R1a为R1a=0.2×70000/5=2800Ω。因此,通过引线SIG1a和栅极线GL到达显示区域AR的输入侧端部的扫描信号的延迟时间T1为T1=(R1a+R1b)×C1b=(280+2800)×3.12=9.61ns。
另一方面,从扫描信号驱动电路SDR通过布线长度较短的引线SIG2a和与屏蔽电极CS重叠的栅极线GL到达显示区域AR的输入侧端部的扫描信号的延迟时间T2如下。在该情况下,在与屏蔽电极CS重叠的栅极线GL的区域内,由于布线长度L2b和布线宽度a2为L2b=L1b、a2=a1,因此栅极线GL的布线电阻R2b为R2b=R1b=280Ω,布线电容C2b为C2b=C1b=3.12pF。并且,当引线SIG2a的布线长度L2a为L2a=4000μm、布线宽度为a2=5μm时,引线SIG2a的布线电阻R2a为R2a=0.2×4000/5=160Ω。因此,通过引线SIG2a到达显示区域AR的输入侧端部的扫描信号的延迟时间T2为T2=(R2a+R2b)×C2b=(280+160)×3.12=1.37ns。
因此,布线长度较长的引线SIG1a内的延迟时间T1与布线长度较短的引线SIG2a  内的延迟时间T2之比T1/T2为T1/T2=9.61/1.37=7.01。即,在现有的液晶显示装置中,被输入到靠近扫描信号驱动电路SDR的栅极线GL内的扫描信号线与被输入到远离扫描信号驱动电路SDR的栅极线GL内的扫描信号的延迟时间T相差7倍。
与此不同,实施方式1的液晶显示装置采用如下结构:只对布线长度较短的引线SIG2形成与该引线SIG2重叠的导电膜EC,在引线SIG1的上层不形成导电膜EC。因此,通过实施方式1的引线SIG1和与屏蔽电极CS重叠的栅极线GL到达显示区域AR的输入侧端部的扫描信号的延迟时间T2与上述现有的液晶显示装置相同。在该情况下,由于与屏蔽电极CS重叠的栅极线GL的布线长度L1d为L1d=L1b=7000μm,布线宽度a1=5μm,因此栅极线GL的布线电阻R1d为R1d=R1b=280Ω,布线电容C1d为C1d=C1b=3.12pF。并且,由于引线SIG1的布线长度L1c为L1c=L1a=70000μm,布线宽度为a1=5μm,因此布线电阻R1c为R1c=R1a=2800Ω。因此,通过引线SIG1到达显示区域AR的输入侧端部的扫描信号的延迟时间T1为T1=(R1c+R1d)×C1d=9.61ns。
另一方面,引线SIG2在其形成区域内也形成与该引线SIG2重叠的导电膜EC,因此加上相当于由该引线SIG2与导电膜EC形成的电容元件的电容分量的延迟分量。因此,从与扫描信号驱动电路SDR连接的一侧的端部到显示区域AR的边缘部的引线SIG2和栅极线GL的延迟时间T2如下。
首先,在实施方式1的引线IG2中,也与现有的液晶显示一样,在与屏蔽电极CS重叠的栅极线GL的区域内,由于布线长度L2d和布线宽度a2为L2d=L1b、a2=a1,因此与屏蔽电极CS重叠的栅极线GL的布线电阻R2d为R2d=R2b=R1b=280Ω。并且,由于实施方式1的引线SIG2的布线长度L2c和布线宽度a2也与现有引线的布线长度和宽度相同,因此引线SIG2的布线电阻R2c为R2c=R2a=160Ω。
此时,与引线SIG2重叠配置的导电膜EC其结构如下:与屏蔽电极CS形成在同一层上。因此,形成在引线SIG2与导电膜EC之间的布线电容与形成在栅极线GL与屏蔽电极CS之间的布线电容的总布线电容C2d为C2d=5×8.9×10-12×5×10-6×(7000+4000)×10-6/0.5=4.90pF。因此,通过引线SIG2到达显示区域AR的输入侧端部的扫描信号的延迟时间T2为T2=(R2c+R2d)×C2d=(280+160)×4.90=2.16ns。
从这些结果可以看出,布线长度较长的引线SIG1内的延迟时间T1与布线长度较短的引线SIG2内的延迟时间T2之比T1/T2为T1/T2=9.61/2.16=4.45。因此,在实施方式1的液晶显示装置中,能够将被输入到靠近扫描信号驱动电路SDR的栅极线GL内的扫描信号与被输入到远离扫描信号驱动电路SDR的栅极线GL内的扫描信号的延迟时间T之比从现有的7倍抑制到4倍左右。其结果是,能够大幅度抑制由伴随引线SIG的布线长度差的信号延迟引起的亮度不均,可以提高液晶显示装置的显示质量。
[实施方式2]
图7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显示装置即液晶显示装置的周边部的放大图,图8是图7所示的VIII-VIII线的剖面图。但是,实施方式2液晶显示装置的结构除了导电膜MIT的结构之外其他结构是与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因此,在下面的说明中,对导电膜MIT详细说明。
如图7所示,在实施方式2液晶显示装置中,形成与屏蔽电极CS不同的导电膜MIT,在形成在周边部上的引线SIG1、SIG2内,布线长度较短的引线SIG2与导电膜MIT被形成为俯视观察时重叠。此时,屏蔽电极CS具有延伸部JC,该延伸部JC其结构如下:从屏蔽电极CS向周边部侧凸出并与导电膜MIT的端部重叠。采用如下结构:在该重叠区域内形成有接触孔CH,并通过延伸部JC电连接屏蔽电极CS与导电膜MIT。
如图8所示,在实施方式2液晶显示装置中,在为了覆盖形成在第一基板SUB1的液晶面侧的引线SIG1、SIG2而形成的绝缘膜PAS1的上层上形成导电膜MIT。该实施方式2的导电膜MIT的结构如下:利用与像素电极相同的工序形成即与像素电极形成在同一层上,该导电膜MIT由透明导电膜材料形成。在该导电膜MIT的上层形成有绝缘膜PAS2以覆盖该导电膜MIT,在绝缘膜PAS2的上层形成有与公共电极形成在同一层上的屏蔽电极CS。因此,屏蔽电极CS与导电膜MIT通过形成在绝缘膜PAS2上的接触孔CH电连接。但是,导电膜MIT例如也可以利用与漏极线相同的工序形成,该漏极线由形成在绝缘膜PAS1的上表面的金属膜制成。
这样,由于实施方式2的引线SIG2采用与形成在绝缘膜PAS1的上表面的导电膜MIT重叠的结构,因此引线SIG2与导电膜MIT之间的间隔为绝缘膜PAS1的膜厚d’。即,相比实施方式1,对于引线SIG2与导电膜MIT之间间隔只能缩小绝缘膜PAS2的膜厚d。其结果是,由于能够增大由引线SIG2与导电膜MIT形成的电容元件的电容,因此能够进一步延长布线长度较短的引线SLG2内的扫描信号的延迟时间(信号延迟)T2。即,即使是在相同布线长度的引线SIG2上重叠有导电膜MIT的情况,相比实施方式1的引线SIG2内的延迟时间也可以延长。其结果是,能够进一步缩小布线长度较长的引线SIG1的延迟时间T1与引线SIG2的延迟时间T2的延迟时间差T=T1-T2,可以进一步提高显示质量。
实施方式2的引线SIG1、SIG2的延迟时间T1、T2如下。由于实施方式2的引线SIG1是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结构,因此通过引线SIG1和栅极线GL到达显示区域AR的输入侧端部的扫描信号的延迟时间T1为T1=(R1c+R1d)×C1d=(280+2800)×3.12=9.61ns。
另一方面,在引线SIG2和连接在该引线SIG2上的栅极线GL中,栅极线GL与屏蔽电极CS重叠,引线SIG2与导电膜MIT重叠。因此,由栅极线GL与屏蔽电极CS形成的布线电容C2d为C2d=5×8.9×10-12×5×10-6×7000×10-6/0.5=3.12pF。同理,由引线SIG2与导电膜MIT形成的布线电容C2e为C2e=5×8.9×10-12×5×10-6×4000×10-6/0.2=4.43pF。因此,通过引线SIG2和栅极线GL到达显示区域AR的输入侧端部的信号线的总电容C为C=C2d+C2e=3.12+4.43=7.55pF。其结果是,通过引线SIG2和栅极线GL到达显示区域AR的输入侧端部的扫描信号的延迟时间T2为T2=(280+160)×7.55=3.32ns。
从这些结果可以看出,布线长度较长的引线SIG1内的延迟时间T1与布线长度较短的引线SIG2内的延迟时间T2之比T1/T2为T1/T2=9.61/3.32=2.89。因此,在实施方式2液晶显示装置中,能够将被输入到靠近扫描信号驱动电路SDR的栅极线GL内的扫描信号与被输入到远离扫描信号驱动电路SDR的栅极线GL内的扫描信号的延迟时间T之比从现有的7倍抑制到2.89倍的程度。即,通过实施方式1的结构也能够抑制由伴随引线SIG的布线长度差的信号延迟引起的亮度不均,可以进一步提高液晶显示装置的显示质量。
另外,实施方式2的结构采用形成从屏蔽电极CS延伸的延伸部JC,由形成在延伸部JC与导电膜MIT的重叠区域内的接触孔CH电连接的结构,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在第一基板SUB1的边缘部上设置与导电膜连接提供预定电压的信号线、或设置从导电膜MIT向屏蔽电极CS方向延伸的延伸部,在该延伸部与屏蔽电极CS的重叠区域内设置接触孔并电连接屏蔽电极CS与导电膜MIT。
并且,作为实施方式2其他液晶显示装置例如图9所示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使用导电膜MIT与导电膜EC作为与引线SIG2重叠的导电膜。但是,导电膜EC与上述实施方式1样,是与屏蔽电极CS同一层的导电膜EC,因此通过形成在导电膜MIT的X方向的端部与导电膜EC的端部重叠的区域内的接触孔CH2电连接屏蔽电极CS与导电膜EC。
即,在图9所示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在俯视观察时导电膜MIT与引线SIG2重叠的区域内导电膜MIT与引线SIG2之间的间隔形成得较小,在导电膜EC与引线SIG2重叠的区域内导电膜EC与引线SIG2之间的间隔形成得较大。因此,在图9所示的结构中,除了上述效果之外,还能够取得以下特殊效果:通过任意设定导电膜MTI与引线SIG2重叠的区域、以及导电膜EC与引线SIG2重叠的区域的面积,能够任意设定由引线SIG2与导电膜MIT、EC形成的电容,能够将引线SIG2内的扫描信号的延迟时间设为最佳延迟时间。
[实施方式3]
图10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3的显示装置即液晶显示装置的引线的概略结构的图,除了重叠形成在引线SIG1、SIG2上的导电膜EC1、EC2的结构之外的其他结构是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结构。
由图10可知,采用导电膜EC1、EC2被重叠形成在所有引线SIG1、SIG2上的结构。进而,实施方式3的导电膜EC1、EC2采用如下结构:对各引线SIG1、SIG2沿着其延伸方向形成导电膜EC1、EC2,从屏蔽电极CS延伸的导电膜EC1、EC2采用分别排列在Y方向上的结构。通过这种结构,实施方式3的导电膜EC1、EC2采用如下结构:在可以作为与各引线SIG对应的重叠量的同时,减少形成导电膜EC1、EC2的透明导电膜材料的使用量。但是,也可以是采用在相邻的导电膜EC1、EC2之间的区域内形成透明导电膜的结构,也可以是与实施方式2一样,在与相邻的导电膜EC2之间的区域内形成透明导电膜的结构。
并且,实施方式3采用如下结构:沿各引线SIG1、SIG2从屏蔽电极CS延伸的导电膜EC1、EC2的X方向长度(延伸方向长度、电极长度)与引线SIG1、SIG2的布线长度对应地成反比例。即,与布线长度较长的引线SIG1重叠形成的导电膜EC1其电极长度比与布线长度较短的引线SIG2重叠形成的导电膜EC2形成得短。采用通过作为这种电极长度,使引线SIG2与导电膜EC2形成的电容元件的电容比该引线SIG1与导电膜EC1形成的导电膜EC1增大的结构。其结果是,在实施方式3液晶显示装置中,由于能够缩小引线SIG1、SIG2的延迟时间的差,因此也可以取得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效果。
并且,在实施方式3的结构中,对于布线长度比与形成在显示区域AR内的边缘区域内的栅极线连接的引线SIG1短的引线SIG2,也以不同的长度形成重叠的导电膜EC2的电极长度。即,实施方式3的导电膜EC2采用如下结构:对于布线长度较短的引线SIG2,也改变由各引线SIG2与导电膜EC2形成的电容元件的电容。尤其采用如下结构:通过与引线SIG2的布线长度相对应地,重叠形成与引线SIG2的布线长度成反比例的电极长度的导电膜EC2,缩小与相邻的引线SIG2之间的延迟时间差、即在Y方向上相邻的像素间的延迟时间差。其结果是,在实施方式3液晶显示装置中,能够取得以下特殊效果:能够抑制相邻的像素之间的显示不均等问题的发生,能够进一步提高显示质量。
另外,实施方式3的导电膜EC1、EC2采用如下结构:根据引线SIG2的布线长度以不同的电极长度只形成重叠于引线SIG2的导电膜EC2,但并不限于此。例如,可以通过对所有的引线SIG1、SIG2重叠形成与其布线长度成反比例(对应)的导电膜EC1、EC2,缩小与相邻的引线SIG之间的延迟时间差、即Y方向上相邻的像素之间的延迟时间。其结果是,能够取得以下特殊效果:能够抑制相邻的像素之间的显示不均等问题的发生,能够进一步提高显示质量。
[实施方式4]
图11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显示装置即液晶显示装置的引线的概略结构的图,除了重叠形成在引线SIG1上的导电膜EC1的结构之外的其他结构是与实施方式2相同的结构。
由图11可知,实施方式4采用如下结构:导电膜EC1重叠形成在布线长度较长的引线SIG1上,导电膜MIT重叠形成在布线长度较短的引线SIG2上。即,实施方式4液晶显示装置也采用如下结构:各引线SIG1、SIG2与导电膜EC1或导电膜MIT中的任一个导电膜重叠形成。
尤其是,引线SIG2与实施方式2一样,与配置在被形成为覆盖引线SIG1、SIG2的表面的未图示的绝缘膜PAS1的表面上的导电膜MIT重叠配置,因此可以取得与实施方式2相同的效果。
并且,在实施方式4中,形成沿引线SIG1并从屏蔽电极CS延伸的导电膜EC1,此时的电极长度比沿引线SIG2的形成区域形成的导电膜MIT的X方向的电极长度形成的短。采用与引线SIG1、SIG2的布线长度成反比例的结构。即,与布线长度较长的引线SIG1重叠形成的导电膜EC1其电极长度比与布线长度较短的引线SIG2重叠形成的导电膜MIT形成的短。采用通过设为这种电极长度,使得由引线SIG2与导电膜MIT形成的电容元件的电容比由引线SIG1与导电膜EC1形成的电容元件的电容增大的结构。其结果是,在实施方式3液晶显示装置中,也能够缩小与引线SIG1、SIG2之间的延迟时间的差。
[实施方式5]
图12是用于说明本发明实施方式5的显示装置即液晶显示装置的俯视图,是在第一基板SUB1的一个边部上搭载生成并输出扫描信号与视频信号的驱动电路的结构。但是,实施方式5液晶显示装置除了连接该驱动电路DR与栅极线的引线SIG1、SIG2的形成位置以及导电膜EC3之外的其他结构是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结构。
由图12可知,在实施方式5液晶显示装置的结构中,搭载在第一基板的图中下侧边部的驱动电路DR与排列在显示区域内的未图示的栅极线由形成在第一基板SUB1的图中左右的周边部上的引线SIG1、SIG2连接。此时,在实施方式5液晶显示装置中,靠近驱动电路DR的区域内的栅极线与驱动电路DR由形成在图12中左侧的周边部上的引线SIG1、SIG2连接。并且,远离驱动电路DR的区域内的栅极线与驱动电路DR由形成在图12中右侧的周边部上的引线SIG1连接。
此时,在实施方式5液晶显示装置中,在配置在图12中左侧的周边部上的引线SIG1、SIG2内,导电膜EC3重叠形成在引线SIG2上,该引线SIG2与形成在靠近搭载有驱动电路DR的边部的区域内的栅极线连接。该导电膜EC3与上述实施方式1一样,由从屏蔽电极CS延伸的透明导电膜形成,因此被保持在与屏蔽电极CS相同的电位上,从而可以取得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效果。
另外,在实施方式5的结构设为如下结构:将形成在图12中左侧的周边部上的引线划分为布线长度较长的引线SIG1与布线长度比该引线SIG1短的引线SIG2,在引线SIG2的上层形成导电膜EC3,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形成在图12中左侧的周边部上的全部引线重叠地形成导电膜EC3的结构,其中,该引出线在与显示区域的中央部分相比更靠近驱动电路DR的区域内排列,并与栅极线连接。
[实施方式6]
图13是用于说明本发明实施方式6的显示装置即液晶显示装置的概略结构的俯视图,图14是本发明实施方式6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周边的放大图,图15是图14所示的XV-XV线的剖面图。但是,在实施方式6液晶显示装置中,除了连接驱动电路DR与栅极线的引线SIG的结构和导电膜EC4之外的其他结构是与实施方式5相同的结构。并且,实施方式6液晶显示装置也采用在图13中左侧的周边部上也配置引线SIG的结构,但在下面的说明中省略。另外,实施方式5或实施方式6的结构也能够应用于在图13中左侧或右侧的周边部内,只在一侧的周边部配置引线SIG的液晶显示装置。
由图13可知,实施方式6的液晶显示装置也在第一基板SUB1的图中下侧的边部上搭载输出扫描信号和视频信号的驱动电路DR,同时在第一基板SUB1的图中左右的周边部上形成引线SIG,并将该驱动电路DR与显示区域内的未图示的栅极线电连接。
实施方式6的引线SIG由例如铬(Cr)或ITO等透明导电膜形成的引线SIG3与铝等金属薄膜等形成的引线SIG4构成。由这种结构形成的引线SIG3、SIG4如图15所示形成在不同的薄膜层上。例如,与由金属薄膜形成的栅极线形成在同一层上的引线SIG4形成在第一基基板SUB1的表面。相对于此,与例如铬形成的漏极线或透明导电膜形成的像素电极等形成在同一层上的引线SIG3形成在绝缘膜PAS1的上表面,该绝缘膜PASI形成在引线SIG4的上表面。在该情况下,由薄膜电阻小的金属薄膜形成的引线SIG4其布线电阻小、扫描信号的延迟小,由薄膜电阻大的铬或透明导电膜形成的引线SIG3其布线电阻增大,因此相比引线SIG4扫描信号的延迟增大。
并且,由图15可知,采用在引线SIG4的上层上从屏蔽电极CS延伸形成的导电膜EC4被形成为俯视观察时与引线SIG4重叠的结构。即,如图14所示,采用在被形成为覆盖引线SIG3的上表面的绝缘膜PAS2的上表面上,在与引线SIG4重叠的位置形成导电膜EC4的结构。其结果是,在实施方式6的引线SIG4中,利用引线SIG4与导电膜EC4能够形成电容元件而增大布线电容。
相对于该实施方式6液晶显示装置,现有的液晶显示装置如图16所述并没有采用屏蔽电极CS覆盖引线SIG3、SIG4的结构。即,如图16的XVII-XVII线的剖面图即图17所示,在引线SIG3的上层上只形成绝缘膜PAS2,在引线SIG4的上层只形成绝缘膜PAS1、PAS2。因此,对于引线SIG3、SIG4内的扫描信号的延迟时间,布线电阻大的引线SIG3的延迟时间延长。
与此不同,在实施方式6液晶显示装置中,由于只能放大由引线SIG4与导电膜EC4形成的电容元件分量的电容,因此能够延长驱动电路DR输出的扫描信号达到显示区域的边缘部的延迟时间。因此,能够缩小通过布线电阻大的引线SIG3到达栅极线的扫描信号与通过布线电阻小的引线SIG4到达栅极线的扫描信号之间的延迟时间、即引线SIG3与引线SIG4之间的延迟时间,因此能够取得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效果。
另外,实施方式6液晶显示装置采用如下结构:逐条交替配置由金属薄膜形成的布线电阻小的引线SIG4与由铬或透明导电膜等形成的布线电阻大的引线SIG3,但并不限于交替配置引线SIG3、SIG4的结构。例如,也能够应用于如每两条或每三根等那样多条交替配置引线SIG3与引线SIG4的结构。
[实施方式7]
图18为用于说明本发明实施方式7的显示装置即液晶显示装置的结构的图,是液晶显示装置的周边部的放大图。并且,图19是图18所示的XIX-XIX线的剖面图。但是,实施方式7液晶显示装置除了导电膜EC4与导电膜MIT1之外的其他结构式是与实施方式6相同的结构。
如图19所示,在实施方式7液晶显示装置中,也在第一基板SUB1的上表面上形成引线SIG4,在被形成为覆盖该引线SIG4的绝缘膜PAS1的上表面上形成引线SIG3。此时,由图18可知,由于引线SIG3与引线SIG4采用俯视观察时交替配置的结构,因此在图19中,引线SIG3与引线SIG4P在Y方向上错开配置。
并且,如图19所示,在绝缘膜PAS1的上层形成有导电膜MIT1,该导电膜MIT1与引线SIG3形成在同一层上。此时,如图8所示,导电膜MIT1其结构如下:沿引线SIG4形成,并通过形成在绝缘膜PAS2上的接触孔CH与屏蔽电极CS电连接的结构。进而,从屏蔽电极CS延伸的导电膜EC4被形成为与引线SIG3重叠。即,在实施方式7的引线SIG3、SIG4的结构中,在由布线电阻(薄膜电阻)大的薄膜材料形成的引线SIG3上重叠形成有导电膜EC4,在由布线电阻(薄膜电阻)比引线SIG3的薄膜材料小的薄膜材料形成的引线SIG4上重叠形成有导电膜MIT1。
由该结构形成的实施方式7的液晶显示装置采用如下结构:导电膜EC4的电极长度比导电膜MIT1的电极长度形成的较短,导电膜MIT1从引线SIG4的一端侧向另一端侧与引线SIG4重叠。因此,可以使引线SIG4与导电膜MIT1形成的电容元件的容量比引线SIG3与导电膜EC4形成的电容元件的容量大,因此能够延长驱动电路DR输出的扫描信号通过引线SIG4到达栅极线的延迟时间。因此,能够缩小通过布线电阻小的引线SIG3到达栅极线的扫描信号与通过布线电阻小的引线SIG4到达栅极线的扫描信号之间的延迟时间差、即引线SIG3与引线SIG4之间的延迟时间差,因此可以取得与实施方式6相同的效果。
另外,实施方式7的结构采用只将导电膜MIT1重叠在引线SIG4上的结构,但例如也可以与图9所示的实施方式2液晶显示装置一样,是以导电膜MIT1与电连接在该导电膜MIT1上的屏蔽电极CS同层的导电膜的形式形成重叠于引线SIG4的导电膜的结构。
以上,基于所述发明的实施方式对由本发明人完成的发明具体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发明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要旨的范围内可以实施各种变更。

Claims (10)

1.一种显示装置,其具有沿X方向延伸、沿Y方向排列的多条扫描信号线;以及沿Y方向延伸、沿X方向排列的多条视频信号线,并且,由相邻的两条所述扫描信号线与视频信号线包围的区域构成一个像素区域,多个像素沿着所述扫描信号线和所述视频信号线,在显示区域内被配置成矩阵状,
该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
引线,其从所述显示区域延伸而形成,并且,使所述显示区域内的视频信号线或扫描信号线、与驱动电路或被输入来自驱动电路的输出的端子部之间电连接;
绝缘膜,其形成在所述引线的上层并覆盖所述引线;以及
导电膜,其形成在所述绝缘膜的上层,
其中,所述引线包含多条第一引线与多条第二引线,该第一引线从所述驱动电路或所述端子部开始到达所述扫描信号线或所述视频信号线,该第二引线的布线电阻小于所述第一引线的布线电阻,
至少所述第一引线隔着所述绝缘膜与所述导电膜重叠配置。
2.一种显示装置,其具有沿X方向延伸、沿Y方向排列的多条扫描信号线;以及沿Y方向延伸、沿X方向排列的多条视频信号线,并且,由相邻的两条所述扫描信号线与视频信号线包围的区域构成一个像素区域,多个像素沿着所述扫描信号线和所述视频信号线,在显示区域内被配置成矩阵状,
该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
引线,其从所述显示区域延伸而形成,使所述显示区域内的视频信号线或扫描信号线、与驱动电路或被输入来自驱动电路的输出的端子部之间电连接;
绝缘膜,其形成在所述引线的上层并覆盖所述引线;以及
导电膜,其形成在所述绝缘膜的上层,
其中,所述引线包含第一引线与第二引线,该第一引线隔着所述绝缘膜与所述导电膜重叠,该第二引线不与所述导电膜重叠,
所述第一引线中的从所述驱动电路或所述端子部到所述扫描信号线或所述视频信号线为止的布线电阻小于所述第二引线的布线电阻。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引线的布线长度形成为比所述第二引线的布线长度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引线与所述第二引线由相同的导电薄膜材料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引线的每单位长度的电阻值小于所述第二引线的每单位长度的电阻值。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引线与所述第二引线形成在不同的层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电膜形成在所述显示区域的附近,由防止电场外泄的透明导电膜延伸而成。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绝缘膜被构成为包含至少与所述引出布线的表面接触形成的第一绝缘膜、以及形成在该第一绝缘膜的上层的第二绝缘膜,
所述导电膜被构成为包含第一导电膜与第二导电膜,该第一导电膜隔着所述第一绝缘膜与所述第一引线相对配置,该第二导电膜形成在所述第二绝缘膜的上层,并通过形成在所述第二绝缘膜上的贯通孔与所述第一导电膜电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导电膜形成在所述显示区域的附近,由防止电场外泄的屏蔽导电膜延伸而成。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液晶显示面板和背光源装置,该液晶显示面板包含形成有所述扫描信号线和所述视频信号线的第一基板、以及隔着液晶层与所述第一基板相对配置的第二基板,该背光源装置被配置在所述液晶显示面板的背面侧,照射背光。
CN201210341290.7A 2011-09-12 2012-09-11 显示装置 Active CN10299882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446944.6A CN104977766A (zh) 2011-09-12 2012-09-11 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98130 2011-09-12
JP2011198130A JP5901007B2 (ja) 2011-09-12 2011-09-12 表示装置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446944.6A Division CN104977766A (zh) 2011-09-12 2012-09-11 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998820A true CN102998820A (zh) 2013-03-27
CN102998820B CN102998820B (zh) 2015-08-19

Family

ID=47829417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341290.7A Active CN102998820B (zh) 2011-09-12 2012-09-11 显示装置
CN201510446944.6A Pending CN104977766A (zh) 2011-09-12 2012-09-11 显示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446944.6A Pending CN104977766A (zh) 2011-09-12 2012-09-11 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2) US9244316B2 (zh)
JP (1) JP5901007B2 (zh)
CN (2) CN102998820B (zh)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658465A (zh) * 2013-11-21 2015-05-27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CN105911786A (zh) * 2016-06-30 2016-08-31 南京中电熊猫液晶显示科技有限公司 水平电场型液晶显示装置及阵列基板
CN107527894A (zh) * 2017-08-31 2017-12-29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阵列基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CN107578736A (zh) * 2016-07-05 2018-01-12 上海和辉光电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装置
CN109416492A (zh) * 2016-07-12 2019-03-01 夏普株式会社 液晶显示装置
WO2020140688A1 (zh) * 2019-01-02 2020-07-09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阵列基板及显示装置
WO2021121095A1 (zh) * 2019-12-19 2021-06-24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TWI799495B (zh) * 2018-01-30 2023-04-21 日商半導體能源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顯示面板、顯示裝置、輸入輸出裝置、資料處理裝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344625B (en) * 2005-03-08 2011-07-01 Epson Imaging Devices Corp Driving circuit of display device, driving circuit of electro-optical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JP6560887B2 (ja) 2015-04-08 2019-08-14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トランジスタ基板および表示装置
JP6536187B2 (ja) * 2015-06-05 2019-07-03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アレイ基板及び当該アレイ基板を備えた液晶表示装置
CN105389058B (zh) * 2015-12-07 2018-11-06 上海中航光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集成触控显示面板和集成触控显示装置
CN107515497B (zh) * 2016-06-16 2020-07-17 群创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CN106226963B (zh) * 2016-07-27 2021-04-30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6802522B (zh) * 2017-03-10 2019-08-13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薄膜晶体管阵列基板及显示面板
US10866474B2 (en) * 2017-09-29 2020-12-15 Japan Display Inc. Display device
CN108051945B (zh) * 2018-01-02 2021-03-16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组件、液晶显示器和电子设备
TWI674662B (zh) * 2018-06-19 2019-10-11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陣列基板的製造方法
CN111739425B (zh) * 2020-06-30 2022-07-08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JP6935569B1 (ja) * 2020-10-26 2021-09-15 株式会社ブイキューブ 会議管理装置、会議管理方法、プログラム及び会議管理システム
CN112885287B (zh) * 2021-03-01 2023-01-17 深圳天德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28263A (zh) * 2002-06-07 2005-06-15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薄膜晶体管阵列面板
JP2005534974A (ja) * 2002-08-01 2005-11-17 サムスン エレクトロニクス カンパニー リミテッド 薄膜トランジスタ基板
US20080049156A1 (en) * 2006-08-25 2008-02-28 Dong-Gyu Kim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having delay compensation
CN101140396A (zh) * 2006-09-08 2008-03-12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液晶显示器装置
CN101847639A (zh) * 2009-03-27 2010-09-29 北京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阵列基板及其制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825496B2 (en) * 2001-01-17 2004-11-30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Light emitting device
JP4801278B2 (ja) * 2001-04-23 2011-10-26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発光装置及びその作製方法
JP2006509235A (ja) * 2002-11-29 2006-03-16 マジンク ディスプレイ テクノロジーズ リミテッド 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およびその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を用いた大型表示装置
JP4011557B2 (ja) * 2004-03-25 2007-11-2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
JP2006145602A (ja) * 2004-11-16 2006-06-08 Nec Lcd Technologies Ltd 液晶表示パネル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JP2006209089A (ja) * 2004-12-27 2006-08-10 Toshiba Matsushita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表示装置
JP4869892B2 (ja) * 2006-12-06 2012-02-08 株式会社 日立ディスプレイズ 液晶表示装置
JP4116067B2 (ja) 2007-07-26 2008-07-09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
JP5260912B2 (ja) * 2007-07-31 2013-08-14 パナソニック液晶ディスプレイ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
KR101433109B1 (ko) * 2007-10-16 2014-08-26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액정표시장치용 어레이 기판 및 그 제조방법
JP5394655B2 (ja) * 2008-04-28 2014-01-22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液晶表示装置
JP2011252935A (ja) * 2008-09-26 2011-12-15 Sharp Corp 回路基板及び表示装置
CN101728344B (zh) * 2008-10-10 2011-05-18 华映视讯(吴江)有限公司 可补偿走线信号传输时间延迟差异的信号连接线路
KR101627245B1 (ko) * 2009-05-11 2016-06-07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팬아웃 배선을 포함하는 표시장치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28263A (zh) * 2002-06-07 2005-06-15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薄膜晶体管阵列面板
JP2005534974A (ja) * 2002-08-01 2005-11-17 サムスン エレクトロニクス カンパニー リミテッド 薄膜トランジスタ基板
US20080049156A1 (en) * 2006-08-25 2008-02-28 Dong-Gyu Kim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having delay compensation
CN101140396A (zh) * 2006-09-08 2008-03-12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液晶显示器装置
CN101847639A (zh) * 2009-03-27 2010-09-29 北京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阵列基板及其制造方法

Cited B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553137B2 (en) 2013-11-21 2017-01-24 Lg Display Co., Ltd. Display device
CN104658465B (zh) * 2013-11-21 2017-08-25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CN104658465A (zh) * 2013-11-21 2015-05-27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CN105911786A (zh) * 2016-06-30 2016-08-31 南京中电熊猫液晶显示科技有限公司 水平电场型液晶显示装置及阵列基板
CN107578736A (zh) * 2016-07-05 2018-01-12 上海和辉光电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装置
CN109416492A (zh) * 2016-07-12 2019-03-01 夏普株式会社 液晶显示装置
CN109416492B (zh) * 2016-07-12 2021-09-10 夏普株式会社 液晶显示装置
CN107527894A (zh) * 2017-08-31 2017-12-29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阵列基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CN107527894B (zh) * 2017-08-31 2023-12-26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阵列基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TWI799495B (zh) * 2018-01-30 2023-04-21 日商半導體能源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顯示面板、顯示裝置、輸入輸出裝置、資料處理裝置
TWI814689B (zh) * 2018-01-30 2023-09-01 日商半導體能源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顯示面板、顯示裝置、輸入輸出裝置、資料處理裝置
US11842679B2 (en) 2018-01-30 2023-12-12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Display panel, display device, input/output device, and data processing device
WO2020140688A1 (zh) * 2019-01-02 2020-07-09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阵列基板及显示装置
US11112666B2 (en) 2019-01-02 2021-09-07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Array substrate and display device
WO2021121095A1 (zh) * 2019-12-19 2021-06-24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901007B2 (ja) 2016-04-06
CN104977766A (zh) 2015-10-14
US9244316B2 (en) 2016-01-26
US20160097949A1 (en) 2016-04-07
JP2013061389A (ja) 2013-04-04
CN102998820B (zh) 2015-08-19
US20130063406A1 (en) 2013-03-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998820B (zh) 显示装置
US10845663B2 (en) Active matrix substrate and display panel
CN103033989B (zh) 液晶显示装置
US7880495B2 (en) Display device and test probe for testing display device
CN101750805B (zh) 液晶面板以及电子设备
KR101458910B1 (ko) 표시 장치
US20090244424A1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thin film transistor substrate and method thereof
US20170299929A1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JP2007079568A (ja) 液晶表示装置
CN103207486A (zh) 液晶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CN110347281B (zh) 带位置输入功能的显示装置
US10754209B2 (en) Display device and inspection method of display device
US10643566B2 (en) Display device
US20060082706A1 (en) Array substrate, color filter substrat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panel having the array substrate and the color filter substrate
KR20070084825A (ko) 액정 표시 장치
US9711654B2 (en) Display device
KR20070077896A (ko) 박막 트랜지스터 표시판 및 액정 표시 장치
KR102076841B1 (ko) 보조 공통 배선을 구비한 평판 표시장치용 박막 트랜지스터 기판
WO2015064252A1 (ja) 透明液晶表示装置
KR100734927B1 (ko) 액정표시장치
KR20180031898A (ko) 공통 전압 배선을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KR20180025521A (ko) 액정 표시장치
US10522063B2 (en) Display device
JP2010091904A (ja) 液晶表示装置
KR20070110966A (ko) 액정 표시 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53 Correction of patent of invention or patent applic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Tokyo port xixinqiao Japan three chome 7 No. 1

Applicant after: Japan Display Central Inc.

Address before: Chiba County, Japan

Applicant before: Japan Display East Inc.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APPLICANT; FROM: APAN DISPLAY EAST, INC. TO: JAPAN DISPLAY, INC.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