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984949B - 茶类提取物的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茶类提取物的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984949B
CN102984949B CN201080002429.4A CN201080002429A CN102984949B CN 102984949 B CN102984949 B CN 102984949B CN 201080002429 A CN201080002429 A CN 201080002429A CN 102984949 B CN102984949 B CN 10298494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a
product
enzyme
cellulase
raw materi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02429.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984949A (zh
Inventor
陈风雷
川口理衣
木野遥
加东冴美
长野和种
村井弘二
藤田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SEGAWA SPI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SEGAWA SPI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SEGAWA SPI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SEGAWA SPICE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98494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98494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98494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98494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23FOODS OR FOODSTUFFS; TREATMENT THEREOF, NOT COVERED BY OTHER CLASSES
    • A23FCOFFEE; TEA; THEIR SUBSTITUTES; MANUFACTURE, PREPARATION, OR INFUSION THEREOF
    • A23F3/00Tea; Tea substitutes; Preparations thereof
    • A23F3/16Tea extraction; Tea extracts; Treating tea extract; Making instant tea
    • A23F3/166Addition of, or treatment with, enzymes or microorganism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Microbiolog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Tea And Coffe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包括添加淀粉酶、具有20000U/g以上的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活性的酶制剂和源自长梗木霉(Trichodermalongibrachiatum)或里氏木霉(Trichodermareesei)的纤维素酶对茶类原料进行提取的茶类提取物的制备方法,根据本发明的方法,可提取在现有的由茶叶进行的酶处理提取中未完全分解、提取的源自茶叶的细胞壁成分,其结果可高收率地制得富于甜味、酽味和美味且涩味少的茶类提取物。

Description

茶类提取物的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由茶叶高收率地制备甜味、酽味和美味强而涩味少的茶类提取物的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已提供有将茶类饮料填充到罐或PET瓶等而成的商品,由于消费者对甜味的习惯,而得到了高度支持,产量不断增加。作为最近的趋势,正偏好美味和酽味强、涩味得到抑制的茶类饮料。
在制备茶类提取物时,作为通过酶进行处理的方法,提出例如了如下方法:合用原果胶酶和纤维素酶提取茶叶的方法(参照专利文献1);用鞣酸酶处理红茶叶的方法(参照专利文献2);用果胶酶、淀粉酶和多酚氧化酶进行处理的方法(参照专利文献3);浸渍于淀粉酶、蛋白酶、纤维素酶或其混合酶的水溶液后干燥,然后于100~170℃加热焙煎的谷茶(穀茶)制备法(参照专利文献4);通过粘结性淀粉和选自α-或β-淀粉酶、纤维素酶及蛋白酶的至少1种酶的混合物进行提取的速溶茶的制法(参照专利文献5);用鞣酸酶和至少一种细胞壁消化酶润湿红茶的叶的方法(参照专利文献6);用纤维素酶和蛋白酶处理茶叶提取残渣的方法(参照专利文献7);预先用鞣酸酶处理茶类的热水提取液后冷冻浓缩的方法(参照专利文献8);使绿原酸酯酶作用于茶提取液从而制备浑浊少的茶类饮料的方法(参照专利文献9);茶类提取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蛋白酶和鞣酸酶存在下提取茶类原料(参照专利文献10);茶叶提取液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使用至少含有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果胶酶和原果胶酶的酶类,对茶叶进行酶分解提取处理(参照专利文献11);茶类提取物的提取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蛋白酶存在下用水提取茶叶,并进一步用蛋白酶处理制得的提取液(参照专利文献12);茶类提取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茶类原料的提取时和/或提取后用葡糖淀粉酶、半纤维素酶、果胶酶、甘露聚糖酶、蔗糖酶或α-半乳糖苷酶等糖类分解酶进行酶分解处理(参照专利文献13);茶类提取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使用绯红密孔菌(Pycnoporus coccineus)产生酶和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果胶酶或原果胶酶对茶类原料进行酶分解提取处理(参照专利文献14)等。
但是,这新方法虽然在谋求改善甜味、酽味、美味等味觉,收率提高的目的下取得了相应的成果,但茶的提取残渣中仍残存有细胞壁和蛋白质等有用成分,称不上是将其全部有效利用。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公昭46-1795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公昭52-42877
专利文献3:日本特公昭62-15175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昭57-47465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特公平1-47979号公报
专利文献6:日本特公平4-63662号公报
专利文献7:日本专利第3157539号公报
专利文献8:日本特开平5-328901号公报
专利文献9:日本特开平11-308965号公报
专利文献10:日本特开2003-144049号公报
专利文献11:日本特开2003-210110号公报
专利文献12:日本特开2008-67631号公报
专利文献13:日本特开2008-86280号公报
专利文献14:日本特开2008-12547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可提取在现有的由茶叶进行的酶处理提取法中未完全分解、提取的源自茶叶的细胞壁成分,其结果可高收率地由茶叶制备富于甜味、酽味和美味且涩味少的茶类提取物的方法。
解决课题的手段
认为茶叶中约含有43.9%的碳水化合物(第5版食品成分表),其大半(茶叶中的约30%)为纤维素、果胶等细胞壁成分。因此,若分解该细胞壁成分,则预计可高收率地获得甜味强的茶类提取物。但是,虽然将纤维素酶或果胶酶作用于茶叶可获得某种程度的效果,但无法认为可完全利用细胞壁中的成分。因此,本发明人等进一步反复深入研究,结果此次令人惊奇地发现:若向茶叶中添加淀粉酶、具有20000U/g以上的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活性的酶制剂和特定的纤维素酶(即源自长梗木霉(Trichoderma longibrachiatum)或里氏木霉(Trichoderma reesei)的纤维素酶进行提取,则源自茶叶的可溶性可溶性固体成分收率飞跃性地提高,并且生成蔗糖、纤维二糖、半乳糖醛酸等,制得的茶类提取物富于甜味、酽味、美味,从而完成本发明。
因此,本发明提供茶类提取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添加(A)淀粉酶、(B)具有20000U/g以上的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活性的酶制剂和(C)源自长梗木霉(Trichoderma longibrachiatum)或里氏木霉(Trichoderma reesei)的纤维素酶对茶类原料进行提取。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方法,在作为原料使用的茶类中,约40%质量~约75%质量可转换为可溶性固体成分,可使来自茶类原料的提取物收率大幅提高,制得的茶类提取物含有大量的葡萄糖、纤维二糖和半乳糖醛酸。此外,根据本发明的方法制得的茶类提取物富于甜味、酽味和美味,通过添加到茶类饮料等中可赋予茶类饮料等甜味、酽味和美味或增强茶类饮料等的甜味、酽味和美味。另外,当通过茶类原料的酶处理制备本发明的茶类提取物时,随着酶处理的进行,酶处理中的粘度降低,变得松散,所以变得可容易地进行从酶处理浆中分离茶叶残渣的工序。具体而言,分离、过滤等操作所需要的时间大幅缩短,可实现制备中的操作性的提高,由于操作时间的缩短也可获得降低制备费用的效果。
实施发明的最佳方式
作为在本发明的方法中用作原料的茶类,可列举出由属于茶科常绿树的茶(学名:Camellia sinensis (L) O.Kuntze)的芽、叶、茎等制得的生叶,经制茶而成的不发酵茶、半发酵茶和发酵茶。作为不发酵茶,例如可列举出煎茶、粗茶、焙茶、玉露、盖茶、天茶等蒸制的不发酵茶、或嬉野茶、青柳茶、各种中国茶等釜炒茶等不发酵茶;作为半发酵茶,例如可列举出包种茶、铁观音茶、乌龙茶等;作为发酵茶,例如可列举出红茶、普洱茶、阿波粗茶、岩茶等。另外,也可使用通过花使不发酵茶或半发酵茶加香而成的茶等。其中,从可制得具有新鲜、自然的香气和甜味、美味等的茶类提取物的观点出发,特别优选绿茶、乌龙茶、茉莉花茶等。
本发明的方法的特征在于:添加(A)淀粉酶、(B)具有20000U/g以上的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活性的酶制剂和(C)特定的纤维素酶(即源自长梗木霉(Trichoderma longibrachiatum)或里氏木霉(Trichoderma reesei)的纤维素酶)对茶类原料进行提取处理。
如上所述,在本专利申请以前已知道将茶类原料用果胶酶处理进行提取的技术、将茶类原料用纤维素酶处理进行提取的技术以及将茶叶通过果胶酶和纤维素酶的组合处理进行提取的技术。但是,根据本发明,若向如上所述的茶类原料中添加淀粉酶、优选以相对于每1g茶类原料使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活性为800U以上的量的具有20000U/g以上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活性的酶制剂及特定的纤维素酶(即源自长梗木霉(Trichoderma longibrachiatum)或里氏木霉(Trichoderma reesei)的纤维素酶)进行提取处理,则意外地出现茶叶原料(干燥茶叶)中约40%质量~约75%质量可溶化的令人惊讶的现象,而且随着细胞壁成分的分解,生成蔗糖、纤维二糖和半乳糖醛酸,甜味、酽味、美味等增强,可高收率地获得富于风味的茶类提取物。
在本发明中用于酶处理的淀粉酶(A)是通过水解糖苷键将淀粉中的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转换为葡萄糖、麦芽糖和寡糖的酶。淀粉酶包含α-淀粉酶、β-淀粉酶、葡糖淀粉酶。α-淀粉酶是不规则地切断淀粉或糖原的α-1,4键,产生多糖乃至寡糖的酶。β-淀粉酶是将淀粉或糖原分解为麦芽糖的酶。葡糖淀粉酶是分解糖链非还原末端的α-1,4键产生葡萄糖的酶。在这些淀粉酶中,优选α-淀粉酶和葡糖淀粉酶,更优选葡糖淀粉酶,进一步优选合用α-淀粉酶和葡糖淀粉酶。
认为由于α-淀粉酶不规则地切断淀粉或糖原的α-1,4键,进而由分子侧链的末端分离葡萄糖,所以易产生甜味强的葡萄糖。另外,葡糖淀粉酶是分解糖链非还原末端的α-1,4键产生葡萄糖的酶,若作用于含有淀粉质的植物原料,则生成甜味强的葡萄糖,所以增强甜味的效果大。
就α-淀粉酶而言,作为市售品,例如可列举出Biozyme (ビオザイム) (注册商标) F1OSD、A、L、淀粉酶S“Amano (アマノ)”35G (以上均为Amano Enzyme Inc. (アマノエンザイム社)制),Kokulase (コクラーゼ) (注册商标) (Mitsubishi-Kagaku Foods Corporation (三菱化学フーズ社)制),Sumizyme (スミチーム) (注册商标) L (新日本化学工业社制),Crystase (クライスターゼ) (注册商标) L1、P8、SD80、T10S、コクゲンSD-A、コクゲンL (以上均为大和化成社制),Biotex (ビオテックス) L#3000、TS、Spitase (スピターゼ) HS、CP-40FG、XP-404 (以上均为Nagase Chemtex Corporation (ナガセケムテックス社)制),Grindamyl (グリンドアミル) (注册商标) A (Danisco Japan Ltd. (ダニスコジャパン社)制),BAN、Fungamyl (ファンガミル) (注册商标)、Termamyl (ターマミル) (注册商标)、Novamyl (ノバミル) (注册商标)、Maltogenase (マルトゲナーゼ) (注册商标)、Liquozyme Supra (リコザイムスープラ)、Stainzyme (ステインザイム) (注册商标)、Aquazym (アクアザイム)、Thermozyme (サーモザイム) (注册商标)、Duramyl (デュラミル) (注册商标) (以上均为Novozymes Japan Ltd. (ノボザイムズジャパン社)制),フクタミラーゼ(注册商标)30、50、10L、液化酶6T、液化酶、Liquifase (リクィファーゼ) L45 (以上均为HBI Enzymes Inc. (エイチビィアイ社)制),VERON AX、GX、M4、ELS (以上均为樋口商会社制),Uniase (ユニアーゼ) (注册商标) BM-8 (Yakult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Co., Ltd. (ヤクルト薬品工業社)制),ラタターゼ、ラタターゼRCS、SVA、Magnax (マグナックス)JW-121、Sumizyme (注册商标)A-10、AS(以上均为新日本化学工业社制),Softergen (ソフターゲン) (注册商标) 3H (Taisho Technos Co., Ltd. (タイショウテクノス社)制),Spezyme (スペザイム) (注册商标) AA、FRED、ピュラスターOxAm、ST (以上均为Genencor Kyowa Co., Ltd. (ジェネンコア協和社)制),ベイクザイム(注册商标) P500 (Nihon SiberHegner K.K. (日本シイベルヘグナー社)制)等。
另外,就葡糖淀粉酶而言,作为市售品,例如可列举出グルク(注册商标) SG、Gluczym (グルクザイム) (注册商标) AF6、Gluczym  (注册商标) NL4.2、造酒用葡糖淀粉酶“Amano”SD (以上均为Amano Enzyme Inc. (天野エンザイム社)制),GODO-ANGH (合同酒精社制),Kokulase (注册商标) G2、Kokulase (注册商标) M (以上均为Mitsubishi-Kagaku Foods Corporation制),Optidex (オプチデックス) L (Genencor Kyowa Co., Ltd.制),Sumizyme  (注册商标)、Sumizyme (注册商标) SG (以上均为新日本化学工业社制),Glucozyme (グルコチーム) (注册商标) #20000 (Nagase Chemtex Corporation制),AMG、サンスーパー(以上均为Novozymes Japan Ltd.制),Glutase (グルターゼ) AN (HBI Enzymes Inc. 制),Uniase (注册商标) K、Uniase (注册商标) 2K、Uniase (注册商标) 30、Uniase (注册商标) 60F (以上均为Yakult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Co., Ltd.制),Magnax (マグナックス) (注册商标) JW-201 (洛东化成工业社制),Grindamyl (注册商标) AG (Danisco Japan Ltd.制)等。
上述淀粉酶可分别单独或组合2种以上使用。另外,这些淀粉酶以茶类原料的质量为基准可在通常约0.01%质量~约1%质量、优选约0.1%质量~约0.5%质量的范围内使用。
另外,在遵照本发明的酶处理中,通过以相对于每1g茶类原料使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活性为通常800U以上、优选1000U~10000U、更优选1500U~5000U的量添加具有20000U/g以上的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活性的酶制剂(B)进行提取处理,可有效分解茶叶组织,增加水溶性成分的提取效率。
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是果胶酶的一种。通常被分类为果胶酶的酶包含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果胶裂合酶和果胶甲酯酶。多聚半乳糖醛酸酶为水解果胶中的多聚半乳糖醛酸主链的α-1,4键的酶,果胶裂合酶为通过β-消除反应分解果胶中的多聚半乳糖醛酸主链的α-1,4键的酶,果胶甲酯酶为水解果胶中的甲酯的酶。果胶酶是被定位在破坏植物组织的酶族的中心的酶,如上所述,在本专利申请前已知道将茶类原料用果胶酶处理进行提取的技术。但是,即使按照通常的添加量使用目前的例如上述专利文献等记载的果胶酶对茶类原料进行酶处理,仍无法认为能够充分进行茶类细胞组织的分解。因此,在研究果胶酶中的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果胶裂合酶、果胶甲酯酶中哪一种酶对茶类细胞组织特别有效时发现,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在单独使用下仍有效,而且通过使用具有比目前所使用的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更高的活性单位的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可使细胞组织充分分解。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中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活性是根据Somogyi-Nelson法(ソモギーネルソン法) (J. Biol. Chem. 153, 375-380, 1994年),以多聚半乳糖醛酸水溶液为底物使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发生作用,通过采用比色法定量作为酶反应生成物的还原糖的方法测定得到的值,1单位酶(1U)意味着1分钟内生成1μmol半乳糖醛酸的酶量。
作为上述果胶酶,可列举出作为市售品的例如果胶酶PL“Amano”、果胶酶G“Amano”(以上均为Amano Enzyme Inc.制),果胶酶-GODO (合同酒精社制),Sucrase (スクラーゼ) (注册商标) A、N、S (以上均为Mitsubishi-Kagaku Foods Corporation制),Sumizyme (注册商标) AP-2、SPC、SPG、MC、PX、液态Sumizyme AP-2 (以上均为新日本化学工业社制),果胶酶XP-534 (Nagase Chemtex Corporation制),Pectinex (ペクチネックス) (注册商标)、Pectinex Ultra (ペクチネックスウルトラ) SP-L、Ultrazyme (ウルトラザイム) (注册商标)、Vinozym (ビノザイム) (注册商标)、Citorozym (シトロザイム) (注册商标)、Peelzym (ピールザイム) (注册商标) (以上均为Novo Nordisk Bioindustry Ltd. (ノボノルディスクバイオインダストリー社)制),Cellulosin (セルロシン) (注册商标) PC5、PE60、PEL、可溶性果胶酶T (以上均为HBI Enzymes Inc.制)、果胶酶SS、果胶酶HL (以上均为Yakult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Co., Ltd.制)等。其中,作为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活性特别高的果胶酶,例如可列举出Sumizyme AP-2、SPC、SPG (以上均为新日本化学工业社制)。
通常的市售果胶酶制剂的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活性通常为500U/g~约20000U/g左右。因此,为相对于1g的茶叶原料添加800U,必须相对于1g的茶叶原料添加0.04g~1.6g的大量果胶酶制剂。此时,若相对于1g茶类原料添加0.06g以上、特别是0.08g以上的酶制剂量,则赋形剂或其它成分会对茶类提取液有强烈的影响,出现制得的茶类提取物的味道变淡、或赋予其不同于茶的不自然的甜味、产生杂味等对味道造成不良影响的问题。因此,可直接使用具有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活性本身就在20000U/g以上的高活性的果胶酶,但在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活性不足20000U/g的果胶酶制剂的情况下,例如有必要通过水互溶性有机溶剂(丙酮、乙醇等)沉淀、等电点沉淀、超滤、凝胶过滤等将该酶制剂纯化,回收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活性为20000U/g以上的组分进行使用。
此外,在本发明的方法中,若除添加淀粉酶、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外,添加源自长梗木霉(Trichoderma longibrachiatum)或里氏木霉(Trichoderma reesei)的纤维素酶进行提取,则来自茶叶原料的可溶性固体成分收率飞跃性地提高,具体而言会产生在茶叶原料(干燥茶叶)中约40%质量~约75%质量可溶的令人惊讶的现象,而且可获得如下显著效果:随着细胞壁成分的分解,生成大量的葡萄糖、半乳糖醛酸和纤维二糖,随着它们的增加,美味、甜味、酽味等增强,可高收率地获得富于风味的茶类提取物。
作为上述源自长梗木霉(Trichoderma longibrachiatum)或里氏木霉(Trichoderma reesei)的纤维素酶,例如可列举出Cellulosin (注册商标) T3 (HBI Enzymes Inc.制),Sumizyme (注册商标) CS、C (以上均为新日本化学工业社制),纤维素酶SS (Nagase Chemtex Corporation制)、Sucrase (注册商标) C (Mitsubishi-Kagaku Foods Corporation制)等。源自长梗木霉(Trichoderma longibrachiatum)或里氏木霉(Trichoderma reesei)的纤维素酶的使用量由于效价等而不同,无法一概而论,但可例示出相对于每1g茶类原料在通常约0.1U~约200U、优选约0.5U~约100U、更优选约1U~约50U的范围内。
在本发明中,可在本妨碍本发明效果的范围内进一步合用半纤维素酶、原果胶酶、葡糖淀粉酶、葡聚糖酶、甘露聚糖酶、α-半乳糖苷酶等其它糖质分解酶。
茶类原料中通常含有1~3%左右的蔗糖。在本发明中,如上所述,由于淀粉酶的作用使所述蔗糖分解,葡萄糖增加,但此时若蔗糖通过蔗糖酶的作用被分解成葡萄糖和果糖,则导致甜味略有降低。因此,在本发明中优选用于酶处理的酶活性中实质上不含蔗糖酶活性。由于市售的酶制剂也含有其它酶活性,因此所使用的酶制剂中实质上是否含有蔗糖酶活性的判断可如下进行:通过以蔗糖为底物使之发生作用,通过葡萄糖试纸等进行判定。另外,在实际使用中也可通过提取液中是否残存蔗糖来判断。
若示出制备本发明的茶类提取物的一个实施方式,则如下所示:
相对于1重量份的茶类原料,准备4质量份~40质量份的水和根据溶解有茶类原料的0.1%质量~1%质量的抗坏血酸或抗坏血酸钠的溶液,向其中添加茶类原料,根据需要于约60℃~约121℃杀菌约2秒~约20分钟,然后冷却。接着,添加淀粉酶、相对于每1g茶叶为500U以上的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和(c)源自长梗木霉(Trichoderma longibrachiatum)或里氏木霉(Trichoderma reesei)的纤维素酶,均匀混合,然后于20℃~约60℃进行约30分钟~约24小时酶处理。在酶处理后,于约60℃~约121℃进行约2秒~约20分钟的酶失活,然后冷却,采用离心分离、滤纸过滤等适宜的分离手段进行分离,由此可获得澄清的茶类提取物。制得的茶类提取物也可根据需要采用适宜的浓缩手段制成浓缩液的形态。
通过以上的酶处理提取,与完全不进行酶处理的茶类提取物相比,茶类原料的细胞组织分解,生成大量的葡萄糖、纤维二糖和半乳糖醛酸,在作为原料使用的茶类中,可将约40%质量~约75%质量转换为可溶性固体成分。
根据上述方法,来自茶类原料的固体成分收率、葡萄糖收率、纤维二糖收率和半乳糖醛酸收率均增加,结果可获得以下富于甜味、酽味、美味的茶类提取物:(a)葡萄糖/鞣质的质量比为0.3~1.8,(b)半乳糖醛酸/鞣质的质量比为0.06~0.6,且(c)纤维二糖/鞣质的质量比为0.08~0.8的茶类提取物;优选为(a)葡萄糖/鞣质的质量比为0.4~1.5,(b)半乳糖醛酸/鞣质的质量比为0.08~0.5,且(c)纤维二糖/鞣质的质量比为0.10~0.6的茶类提取物;更优选为(a)葡萄糖/鞣质的质量比为0.5~1.2,(b)半乳糖醛酸/鞣质的质量比为0.1~0.4,且(c)纤维二糖/鞣质的质量比为0.11~0.4。
众所周知,葡萄糖具有良好的甜味,在对茶的甜味做出贡献的同时还具有掩蔽儿茶素等所具有的苦涩味的作用。
另外,半乳糖醛酸由于具有像抹茶等高级茶那样的粘稠、清爽的酸味,所以推测其具有掩蔽苦涩味、掩蔽异臭、赋予粘稠感等作用,就本发明的茶类提取物的甜味、酽味、美味等而言,推测半乳糖醛酸的增加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此外,众所周知纤维二糖除具有微弱的甜味外,还具有掩蔽酸味、掩蔽苦味、掩蔽异臭、赋予粘稠感(ボディー感)等作用,就根据本发明制得的茶类提取物的甜味、酽味、美味等而言,推测纤维二糖的增加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本发明的茶类提取物也可根据需要通过在填充到容器中后或填充前进行加热杀菌制成可长期保存的状态。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方法制得的茶类提取物通常可直接以液态使用,但也可根据需要向该提取物中添加糊精、化工淀粉、环糊精、阿拉伯胶等赋形剂制成粉末状。
以下通过实施例和比较例对本发明进行更具体地说明。
实施例
参考例1 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活性的测定(Somogyi-Nelson法(ソモギーネルソン法):参照J. Biol. Chem. 153, 375-380, 1994年)
向0.9ml的含有1%多聚半乳糖醛酸的50mM醋酸缓冲液(pH4.5)中添加0.1ml的酶溶液的适当(恰当)稀释液。于45℃使上述混合溶液反应适当(恰当)时间,然后于沸水浴中加热10分钟使酶失活,冰冷,制成反应液。向0.3ml的反应液中加入0.3ml的Somogyi铜试剂,于沸水浴中加热10分钟,冰冷,加入0.3ml的Nelson试剂,用试管混合器充分搅拌,进一步加入3ml的离子交换水,用试管混合器充分搅拌。在9000转下用离心分离机将该溶液处理3分钟,测定上清液在500nm下的吸光度(Abs.)。另一方面,使用预先将上述酶溶液的适当(恰当)稀释液加热失活得到的溶液,进行与上述完全相同的操作,作为空白吸光度。根据使用的酶浓度、酶反应时间、吸光度计算出1g酶在1分钟内生成的半乳聚糖酸的μmol数,作为每1g酶的单位(U)。
测定的酶和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活性测定值:
Cellulosin PE60 (HBI Enzymes Inc. 制):20600U/g
Sumizyme  AP2 (新日本化学工业社制):12400U/g
Sumizyme MC (新日本化学工业社制):1690U/g
Sucrase N (Mitsubishi-Kagaku Foods Corporation 制):4550U/g。
参考例2
将100g的Sumizyme AP2 (新日本化学工业社制) (通过上述测定得到的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活性:12400U/g)溶于1000g的离子交换水,用Vivaflow (ビバフロー) (注册商标) 50VF05P2 (分离分子量30,000:Sartorius Co., Ltd. (ザルトリウス社)制)进行超滤浓缩,回收30ml的未通过部分,进一步冷冻干燥,制得参考品2 (12.0g:通过上述测定得到的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活性:86500U/g)。
实施例1
向将0.6g的抗坏血酸钠溶于900g的软水所得到的溶液中添加100g的乌龙茶叶(二级水仙 (Y-302):用混合器将福建省产茶叶粉碎得到的原料),于80℃杀菌5分钟,冷却至45℃。向其中加入2.0g的Sumizyme (新日本化学工业社制的葡糖淀粉酶)、2.4g的参考品2 (相对于1g的茶叶,通过上述测定得到的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活性为2076U)和0.25g的Sumizyme C (新日本化学工业社制的源自长梗木霉的纤维素酶:1500U/g),搅拌15分钟。然后,于40℃进行8小时酶处理。在酶处理后,于90℃杀菌10分钟,然后冷却至30℃,用干布除去茶叶残渣固体物,然后使用在No.2滤纸(8cm)上预先涂布10g纤维素粉末的奴采过滤器,在一定压力下进行抽滤(减压度13.33KPa),得到834g的澄清的提取液(过滤所需要时间为3分21秒)。将该提取液减压浓缩,制得Bx35°的浓缩液。将该浓缩液于95℃加热杀菌30秒,填充到密闭容器中,然后迅速冷却至常温,制得本发明品1的乌龙茶提取物(157.1g)。
实施例2
除了在实施例1中使用2.0g的Gluczym  AF6 (Amano Enzyme Inc.制的葡糖淀粉酶)代替2.0g的Sumizyme,使用0.25g的Cellulosin (注册商标) T3 (エイチビィアイ社制的源自里氏木霉的纤维素酶:2600U/g)代替0.25g的Sumizyme C以外,进行与实施例1完全相同的操作(过滤所需要时间为4分03秒),制得本发明品2 (158.8g)。
实施例3
除了在实施例1中使用2.0g的Sumizyme  AS (新日本化学工业社制的α-淀粉酶)代替2.0g的Sumizyme,使用0.25g的纤维素酶SS (Nagase Chemtex Corporation制的源自里氏木霉的纤维素酶)代替0.25g的Sumizyme C以外,进行与实施例1完全相同的操作(过滤所需要时间为4分24秒),制得本发明品3 (154.3g)。
实施例4
除了在实施例1中添加2.0g的Crystase  P8 (Amano Enzyme Inc.制的α-淀粉酶)代替2.0g的Sumizyme 以外,进行与实施例1完全相同的操作(过滤所需要时间为4分56秒),制得本发明品4 (158.5g)。
实施例5
除了在实施例1中使用2.0g的Sumizyme  L (新日本化学工业社制的α-淀粉酶)代替2.0g的Sumizyme,使用Sucrase  C (Mitsubishi-Kagaku Foods Corporation 制的源自长梗木霉的纤维素酶:3000U/g)代替0.25g的Sumizyme C以外,进行与实施例1完全相同的操作(过滤所需要时间为4分36秒),制得本发明品5 (156.2g)。
实施例6
除了在实施例1中使用2.5g (相对于1g的茶叶,通过上述测定得到的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活性为515U/g)的Cellulosin PE60 (HBI Enzymes Inc. 制)代替参考品2 (2.4g)以外,进行与实施例1完全相同的操作(过滤所需要时间为4分47秒),制得本发明品6 (155.7g)。
实施例7
除了在实施例1中将参考品2的使用量用0.8g (相对于1g的茶叶,通过上述测定得到的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活性为692U)代替2.4g以外,进行与实施例1完全相同的操作(过滤所需要时间为4分58秒),制得本发明品7 (143.4g)。
参考例3
将150g (通过上述测定得到的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活性:1690U/g)的Sumizyme  MC (新日本化学社制)溶于1500g的离子交换水,洗净,通过离心分离(4,500×g、5分钟)回收沉淀部分,进一步冷冻干燥,制得参考品3 (9.8g,通过上述测定得到的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活性:20770U/g)。
实施例8
除了在实施例1中添加9.7g (相对于1g的茶叶,通过上述测定得到的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活性为2015U)的参考品3代替参考品2 (2.4g)以外,进行与实施例1完全相同的操作(过滤所需要时间为4分29秒),制得本发明品8 (153.2)。
参考例4
将100g (通过上述测定得到的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活性:4550U/g)的Sucrase N (Mitsubishi-Kagaku Foods Corporation 制)溶于1000g的离子交换水,用Vivaflow (ビバフロー) (注册商标) 50VF05P2 (分离分子量30,000:Sartorius Co., Ltd. (ザルトリウス社)制)进行超滤浓缩,回收25ml的未通过部分,进一步冷冻干燥,制得参考品4 (10.0g,通过上述测定得到的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活性:32,000U/g)。
实施例9
除了在实施例1中添加6.24g的参考品4 (相对于1g的茶叶,通过上述测定得到的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活性为1997U/g)代替参考品2 (2.4g)以外,进行与实施例1完全相同的操作(过滤所需要时间为4分45秒),制得本发明品9 (156.7g)。
实施例10
除了在实施例1中使用100g的铁观音(三级铁观音(K-103):用混合器将福建省产茶叶粉碎得到的原料)代替100g的乌龙茶叶(二级水仙(Y-302):用混合器将福建省产茶叶粉碎得到的原料)以外,进行与实施例1完全相同的操作(过滤所需要时间为3分54秒),制得本发明品10 (158.9g)。
实施例11
除了在实施例1中使用100g的绿茶叶(中国产蒸青制法)代替100g的乌龙茶叶(Y-302:用混合器将福建省产茶叶粉碎得到的原料)以外,进行与实施例1完全相同的操作(过滤所需要时间为4分43秒),制得本发明品11 (213.2g)。
比较例1
除了在实施例1中完全不使用酶以外,进行与实施例1完全相同的操作(过滤所需要时间为12分13秒),制得比较品1 (87.8g)。
比较例2
除了在实施例10中完全不使用酶以外,进行与实施例10完全相同的操作(过滤所需要时间为11分44秒),制得比较品2 (88.5g)。
比较例3
除了在实施例11中完全不使用酶以外,进行与实施例11完全相同的操作(过滤所需要时间为11分24秒),制得比较品3 (91.4g)。
比较例4 
除了在实施例1中使用0.25g的Cellulosin AC40 (HBI Enzymes Inc. 制的源自黑曲霉的纤维素酶)代替0.25g的Sumizyme C以外,进行与实施例1完全相同的操作(过滤所需要时间为7分13秒),制得比较品4 (134.1g)。
比较例5
除了在实施例1中使用0.25g的纤维素酶T“Amano”4 (Amano Enzyme Inc.制)的源自绿色木霉的纤维素酶)代替0.25g的Sumizyme  C以外,进行与实施例1完全相同的操作(过滤所需要时间为7分26秒),制得比较品5 (137.2g)。
比较例6
除了在实施例1中使用0.25g的纤维素酶XP425 (Nagase Chemtex Corporation制的源自绿色木霉的纤维素酶)代替0.25g的Sumizyme C以外,进行与实施例1完全相同的操作(过滤所需要时间为7分55秒),制得比较品6 (134.2g)。
比较例7
除了在实施例1中使用0.25g的Cellulesnagase (セルレースナガセ) (Nagase Chemtex Corporation制的源自黑曲霉的纤维素酶) 代替0.25g的Sumizyme  C以外,进行与实施例1完全相同的操作(过滤所需要时间为8分13秒),制得比较品7 (129.7g)。
比较例8
除了在实施例1中使用0.25g的Sumizyme AC (新日本化学工业社制的源自黑曲霉的纤维素酶) 代替0.25g的Sumizyme  C以外,进行与实施例1完全相同的操作(过滤所需要时间为7分47秒),制得比较品8 (130.8g)。
比较例9
除了在实施例1中将参考品2的使用量用0.4g (相对于1g的茶叶,通过上述测定得到的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活性为346U)代替2.4g以外,进行与实施例1完全相同的操作(过滤所需要时间为8分31秒),制得比较品9 (132.5g)。
比较例10
除了在实施例1中使用2.0g (相对于1g的茶叶,通过上述测定得到的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活性为33.8U/g)的Sumizyme MC (新日本化学工业社制)代替参考品2 (2.4g)以外,进行与实施例1完全相同的操作(过滤所需要时间为7分29秒),制得比较品10 (129.7g)。
比较例11
除了在实施例1中使用2.0g (相对于1g的茶叶,通过上述测定得到的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活性为91U/g)的Sucrase  N (Mitsubishi-Kagaku Foods Corporation 制)代替参考品2 (2.4g)以外,进行与实施例1完全相同的操作(过滤所需要时间为6分47秒),制得比较品11 (138.3g)。
比较例12~14 (通过使用大量的市售果胶酶使相对于1g茶叶的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活性为800U以上的实例)
除了在实施例1中分别使用8.0g (相对于1g的茶叶,通过上述测定得到的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活性为992U/g)的Sumizyme  AP2 (新日本化学工业社制)、50.0g (相对于1g的茶叶,通过上述测定得到的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活性为845U/g)的Sumizyme MC (新日本化学工业社制)、20g (相对于1g的茶叶,通过上述测定得到的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活性为910U/g)的Sucrase N (Mitsubishi-Kagaku Foods Corporation 制)代替参考品2 (2.4g)以外,进行与实施例1完全相同的操作,制得比较品12~14 (过滤所需要时间和收获量与其它测定值一同表示在下列表1中)。
成分分析
对本发明品1~11和比较品1~14进行鞣质、氨基酸、葡萄糖、半乳糖醛酸、纤维二糖和蔗糖的浓度(%为质量标准)测定。
测定方法
氨基酸:氨基酸自动分析仪
鞣质:酒石酸铁法
葡萄糖、纤维二糖、半乳糖醛酸、蔗糖: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
本发明品1~11和比较品1~14的来自茶类原料的收获量、各成分的测定值(浓度)和过滤所需要时间如下列表1所示。
[表1]
表1
如表1所示,添加淀粉酶、相对于每1g茶类原料为800U以上的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和源自长梗木霉(Trichoderma longibrachiatum)或里氏木霉(Trichoderma reesei)的纤维素酶对茶类原料进行提取的本发明品1~11和比较品12~14与完全不使用酶的比较品1~3、仅将纤维素酶置换为源自长梗木霉(Trichoderma longibrachiatum)或里氏木霉(Trichoderma reesei)以外微生物的纤维素酶的比较品4~8、相对于1g茶叶多聚半乳糖醛酸酶不足800U的比较品9~11中的任一产品相比,过滤时间均大幅缩短,操作性显著提高。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过滤时间的缩短是在上述少量制备中分单位的不同,并不是大的差异,但通常在提取物类的工业生产中过滤工序是限制整个操作时间的限速工序,当进行工业化大量制备(数吨~数十吨)时,预计可使其得到大幅度改善。
另外,就成分而言,如表1所示,添加淀粉酶、相对于每1g茶类原料为800U以上的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和源自长梗木霉(Trichoderma longibrachiatum)或里氏木霉(Trichoderma reesei)的纤维素酶进行提取的本发明品1~11和比较品12~14与完全不使用酶的比较品1~3相比,提取物收获量均增加至2倍左右,葡萄糖、半乳糖醛酸和纤维二糖浓度均大幅增加。
完全不使用酶的比较品1~3的葡萄糖浓度值低,仅为0.24~0.65%质量,但向茶叶中添加淀粉酶、相对于每1g茶类原料为800U以上的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和源自长梗木霉(Trichoderma longibrachiatum)或里氏木霉(Trichoderma reesei)的纤维素酶进行提取的本发明品1~11和比较品4~11的葡萄糖浓度为3.60~5.37%质量,含有未处理品约10~20倍量的葡萄糖。
另外,向茶叶中添加淀粉酶、具有不足20000U/g的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活性的酶制剂(市售果胶酶制剂)、相对于每1g茶类原料为800U以上的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和源自长梗木霉(Trichoderma longibrachiatum)或里氏木霉(Trichoderma reesei)的纤维素酶进行提取的比较品12~14的葡萄糖浓度为8.13~17.1%质量,含有未处理品约30~70倍量的葡萄糖。但是,即使与根据干燥茶叶中的淀粉量(通常约0.8~2.5%质量左右)进行预测的情况相比也极多,因此推测其源自大量使用的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制剂的赋形剂(糊精)的分解物。
完全不使用酶的比较品1~3完全不含半乳糖醛酸,而使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发生作用的本发明品1~11和比较品4~14则含有大量的半乳糖醛酸。另外,随着相对于茶叶的多聚半乳糖醛酸酶的活性单位增加,其生成量也增加(参照本发明品1、6、7~9、比较品9~11)。
另外,在使用常用添加量(相对于茶叶2.0%)的目前为止通常所使用的果胶酶(Sumizyme MC、Sucrase  N)的比较品10、11中,半乳糖醛酸浓度分别为0.153%质量、0.219%质量,浓度低,但在同样是这些酶,但通过等电点沉淀或超滤浓缩进行精制从而提高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活性的本发明品8和9中,半乳糖醛酸浓度分别为1.125%质量、1.323%质量,达到了与本发明品1水平相同的高浓度。因此,可知为生成高浓度的半乳糖醛酸,需要在某种程度上相对于茶叶添加大量的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活性单位。
完全不使用酶的比较品1~3完全不含纤维二糖,而使纤维素酶发生作用的本发明品1~11和比较品4~14则含有大量的纤维二糖。其中,作为纤维素酶添加源自长梗木霉(Trichoderma longibrachiatum)或里氏木霉(Trichoderma reesei)的纤维素酶进行提取的本发明品1~11和比较品9~14的纤维二糖浓度为1%质量左右,而作为纤维素酶使用源自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或绿色木霉(Trichoderma viride)的纤维素酶的比较品4~8的浓度低,仅为0.3~0.4%质量左右。
可见鞣质浓度有随着提取物收获量的增加而降低的趋势。认为这是由于茶叶中的鞣质在热水提取下大半被提取,虽然其绝对量有限,但若茶类提取物的收获量增加,则由于上述糖质的分解提取而相对地被稀释所造成的。
就蔗糖而言,在完全不进行酶处理的比较品1~3中仍含有3.3~4.3%质量左右,在所有酶处理品中基本上均含有2%质量以上,但本发明品5、9和比较品8、11、14不足1%质量。因此,为推测其原因在于:在这些蔗糖浓度低的茶类提取物(本发明品或比较品)的制备中使用的酶中含有蔗糖酶活性,因此,对表1中使用的酶测定有无蔗糖酶活性。
实施例12 (各种酶有无蔗糖酶活性的测定)
将0.005g的酶溶于100ml的蔗糖的0.5%水溶液,于38℃放置1昼夜,使用葡萄糖试纸(ウリエース(注册商标) Ga (泰尔茂株式会社制)按照以下标准-:不足50mg/100ml、±:约50mg/100ml、+:约100mg/100ml、++:约500mg/100ml、+++:约2000mg/100ml对反应液中葡萄糖的生成进行判定。结果如下列表2所示。
[表2]
表2 所使用的酶的蔗糖酶活性
如表2所示,在Sumizyme  L、Sucrase N和Sumizyme AC中可见蔗糖酶活性。因此,本发明品5、9和比较品8、11的蔗糖浓度不足1%是由其中所使用的酶中的蔗糖酶活性造成的。
官能评价
将本发明品1~11和比较品1~14用离子交换水稀释至160倍(Bx0.3°)后,由经过充分训练的10名测试人员进行官能评价。评价方法为,苦涩味、甜味、美味、平衡性分别按照非常好:10分、好:8分、稍好:6分、稍差:4分、差:2分、非常差:0分进行官能评价,并记录评语。其平均分和评语的平均内容如下列表3所示。
[表3]
表3
如表3所示,完全不使用酶的比较品1~3得到了茶类的美味、甜味弱,具有强烈的苦涩味的评价,苦涩味、甜味、美味、平衡性的评价均低。
与之相对的是,对于添加淀粉酶、相对于每1g茶类原料为800U以上的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和源自长梗木霉(Trichoderma longibrachiatum)或里氏木霉(Trichoderma reesei)的纤维素酶进行提取的本发明品1~11而言,茶类的美味、甜味、酽味强,而且苦涩味弱、温和,整体上口味的平衡性好,得到了极高的评价。
另一方面,将本发明品1的源自长梗木霉(Trichoderma longibrachiatum)的纤维素酶置换为源自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的纤维素酶或源自绿色木霉(Trichoderma viride)的纤维素酶的比较品4~7得到了如下评价: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感觉到乌龙茶的美味、甜味,但苦涩味稍强,平衡性稍差,与本发明品相比,评价稍差。另外,同样将本发明品1的源自长梗木霉(Trichoderma longibrachiatum)的纤维素酶置换为属于源自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的纤维素酶的Sumizyme AC的比较品8得到了如下评价: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感觉到乌龙茶的美味、甜味,但苦涩味强、显著,平衡性差,若于本发明品相比,则评价较差。
另外,减少本发明品1中的多聚半乳糖醛酸酶的添加量或置换为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活性低的Sumizyme  MC的比较品9、10得到了如下评价: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感觉到乌龙茶的美味、甜味,但苦涩味稍强,平衡性稍差,若与本发明品相比,则评价较差。同样将本发明品1中的多聚半乳糖醛酸酶置换为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活性低的Sucrase  N的比较品11得到了如下评价: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感觉到乌龙茶的美味、甜味,但苦涩味强、稍稍显著,平衡性差,若与本发明品相比,则较差。
此外,向茶叶中添加淀粉酶、相对于1g茶叶为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活性800U以上的量的具有不足20000U/g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活性的酶制剂(市售果胶酶制剂)和源自长梗木霉(Trichoderma longibrachiatum)或里氏木霉(Trichoderma reesei)的纤维素酶进行提取比较品12~14得到了如下评价: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感觉到乌龙茶的美味、甜味,但能够强烈感觉到不同于茶的甜味和杂味,平衡性差。
成分间的比例
鞣质是茶类的苦涩味成分,但在茶饮料中,鞣质是通过与其它成分(即氨基酸或糖类)的美味、甜味的平衡从而酿出滋味的重要成分。另一方面,众所周知,作为本发明茶类提取物中增加的成分的葡萄糖具有良好的甜味,在对茶的甜味做出贡献的同时具有掩蔽儿茶素等所具有的苦涩味的作用。另外,半乳糖醛酸由于具有像抹茶等高级茶那样的粘稠、清爽的酸味,所以推测其具有掩蔽苦涩味、掩蔽异臭、赋予粘稠感等作用,就根据本发明制得的茶类提取物的甜味、酽味、美味等而言,推测半乳糖醛酸的增加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此外,众所周知纤维二糖除具有微弱的甜味外,还具有掩蔽酸味、掩蔽苦味、掩蔽异臭、赋予粘稠感等作用,因此就根据本发明制得的茶类提取物的甜味、酽味、美味等而言,推测纤维二糖的增加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由表1所示的结果可知,与其它成分相比,本发明品含有相对较多的葡萄糖、半乳糖醛酸和纤维二糖,因此对于本发明品1~11和比较品1~14计算出(a)葡萄糖/鞣质的质量比、(b)半乳糖醛酸/鞣质的质量比、(c)纤维二糖/鞣质的质量比和蔗糖/鞣质的质量比。其结果如下列表4所示。
[表4]
表4
如表4所示,就口味评价极高的本发明品1~4、6~8、10和11以及仅次于这些发明品的评价高的本发明品5、9而言,(a)葡萄糖/鞣质的质量比为0.5~1.2,(b)半乳糖醛酸/鞣质的质量比为0.10~0.4,且(c)纤维二糖/鞣质的质量比为0.15~0.4的范围内。
另外,就在口味评价中口味评价极高的本发明品1~4、6~8、10和11而言,(d)蔗糖/鞣质的质量比为0.4~0.6的范围内,而评价稍差于这些发明品的本发明品5、9为不足0.1的低值。认为原因在于:由于茶叶本身含有的蔗糖由在本发明品5、9中使用的酶的蔗糖酶活性而分解成葡萄糖和果糖,虽然很少但总的甜味减少的缘故。
另外,对于得到了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感觉到乌龙茶的美味、甜味,但能够强烈感觉到不同于茶的甜味和杂味,平衡性差的评价的比较品12~14而言,虽然(a)葡萄糖/鞣质的质量比为1.8~6.5,极高,但由于使用了大量的酶制剂(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所以推测其中所含有的葡萄糖是酶制剂中含有的赋形剂(糊精)由于淀粉酶的作用而分解产生的。
另一方面,对于得到了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感觉到乌龙茶的美味、甜味,但苦涩味稍强,平衡性稍差的口味评价的比较品4~7而言,(c)纤维二糖/鞣质的质量比不足0.08。另外,对于得到了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感觉到乌龙茶的美味、甜味,但苦涩味稍强,平衡性稍差的口味评价的比较品9~11而言,(b)半乳糖醛酸/鞣质的质量比不足0.06。此外,在这些比较品中,对于评价比较好的比较品4~7和9~10而言,(d)蔗糖/鞣质的质量比为0.4~0.6的范围内,但评价稍差于这些比较品;而得到了苦涩味强、显著,平衡性差的评价的比较品8和11则不足0.16。
因此,认为由于这些差异使得根据本发明制得的茶类提取物带有甜味、酽味、美味等。
另外,作为该数值的范围,根据上述实施例可知,若满足以下条件,则可获得本发明的效果所带来的味道:(a)葡萄糖/鞣质的质量比为0.3~1.8,(b)半乳糖醛酸/鞣质的质量比为0.06~0.6,且(c)纤维二糖/鞣质的质量比为0.08~0.8;优选为(a)葡萄糖/鞣质的质量比为0.4~1.5,(b)半乳糖醛酸/鞣质的质量比为0.08~0.5,且(c)纤维二糖/鞣质的质量比为0.10~0.6;更优选为(a)葡萄糖/鞣质的质量比为0.5~1.2,(b)半乳糖醛酸/鞣质的质量比为0.1~0.4,且(c)纤维二糖/鞣质的质量比为0.11~0.4。

Claims (5)

1.茶类提取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添加(A)淀粉酶、(B)具有20000U/g以上的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活性的酶制剂和(C)源自长梗木霉(Trichoderma longibrachiatum)或里氏木霉(Trichoderma reesei)的纤维素酶对茶类原料进行提取。
2.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中,茶类原料为绿茶、乌龙茶或茉莉茶。
3.权利要求1或2的方法,其中,相对于茶类原料在0.01%重量~1%重量的范围内添加淀粉酶(A)。
4.权利要求1或2的方法,其中,以相对于每1g茶类原料使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活性为800U以上的量添加具有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活性的酶制剂(B)。
5.权利要求1或2的方法,其中,相对于每1g茶类原料在0.1U~200U的范围内添加源自长梗木霉(Trichoderma longibrachiatum)或里氏木霉(Trichoderma reesei)的纤维素酶(C)。
CN201080002429.4A 2010-10-08 2010-10-08 茶类提取物的制备方法 Active CN10298494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0/068218 WO2012046350A1 (ja) 2010-10-08 2010-10-08 茶類エキス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984949A CN102984949A (zh) 2013-03-20
CN102984949B true CN102984949B (zh) 2015-03-25

Family

ID=459273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02429.4A Active CN102984949B (zh) 2010-10-08 2010-10-08 茶类提取物的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JP (1) JP5396547B2 (zh)
CN (1) CN102984949B (zh)
HK (1) HK1178385A1 (zh)
TW (1) TWI405540B (zh)
WO (1) WO201204635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30781B (zh) * 2012-05-23 2013-09-04 湖南农业大学 从茶叶废弃物中提制膳食纤维的方法
CN104886291A (zh) * 2015-05-15 2015-09-09 安徽大学 一种复合酶制剂及其提升发酵茶品质的方法
CN105076580B (zh) * 2015-09-16 2020-01-17 康师傅饮品投资(中国)有限公司 一种红茶浓缩液的制备方法
CN114009523A (zh) * 2021-11-19 2022-02-08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一种富集聚酯型儿茶素红茶的加工工艺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6984A (zh) * 1990-06-07 1991-12-18 雀巢制品公司 水溶性茶叶提取物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096035B1 (ja) * 1999-08-05 2000-10-10 三井農林株式会社 緑茶飲料の製造方法並びに該方法により製造された緑茶飲料
JP4563540B2 (ja) * 2000-03-01 2010-10-13 ユニリーバー・ナームローゼ・ベンノートシヤープ 周囲温度に安定な茶濃縮物
JP3628605B2 (ja) * 2000-10-12 2005-03-16 麒麟麦酒株式会社 緑茶飲料及びその製造法
JP3779212B2 (ja) * 2002-01-18 2006-05-24 日本たばこ産業株式会社 茶葉抽出液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その茶葉抽出液を用いた茶飲料の製造方法。
JP5649789B2 (ja) * 2009-01-29 2015-01-07 高砂香料工業株式会社 茶類エキス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6984A (zh) * 1990-06-07 1991-12-18 雀巢制品公司 水溶性茶叶提取物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984949A (zh) 2013-03-20
JP5396547B2 (ja) 2014-01-22
TW201215326A (en) 2012-04-16
HK1178385A1 (zh) 2013-09-13
JPWO2012046350A1 (ja) 2014-02-24
WO2012046350A1 (ja) 2012-04-12
TWI405540B (zh) 2013-08-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411748B2 (ja) 茶類エキスの製造方法
US6780454B2 (en) Cold brew tea
CN102984949B (zh) 茶类提取物的制备方法
JP5005643B2 (ja) 植物エキスの製造方法
CN102548424B (zh) 茶类提取物的制备方法
TW201540191A (zh) 綠茶萃取物之製造方法
CN105407732A (zh) 茶类提取物的制造方法
US20050163901A1 (en) Process for producing tea drink and tea drink product
CN106793818A (zh) 饮食品用呈味改善剂
CN102905545B (zh) 茶类提取物
EP3691460B1 (en) Method for producing roast coffee beans
CN102984950B (zh) 茶类提取物
CN103228147B (zh) 茶类提取物
CN107691710A (zh) 绿茶浓缩液的制备方法
CN102573507B (zh) 茶类提取物的制备方法
CN104982565B (zh) 一种利用纤维素酶增加茶汤中茶乳形成的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178385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GR

Ref document number: 1178385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