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971554B - 变速齿轮装置 - Google Patents

变速齿轮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971554B
CN102971554B CN201180033695.8A CN201180033695A CN102971554B CN 102971554 B CN102971554 B CN 102971554B CN 201180033695 A CN201180033695 A CN 201180033695A CN 102971554 B CN102971554 B CN 10297155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aped member
ring
component
gear
running shaf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33695.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971554A (zh
Inventor
小林恒
小野崎彻
柴田英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TEKT Corp
Original Assignee
JTEKT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TEKT Corp filed Critical JTEKT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97155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97155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97155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971554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3/00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 F16H3/44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using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16H3/70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using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in which the central axis of the gearing lies inside the periphery of an orbital gea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1/00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F16H1/28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16H1/32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in which the central axis of the gearing lies inside the periphery of an orbital gea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1/00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F16H1/28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16H1/32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in which the central axis of the gearing lies inside the periphery of an orbital gear
    • F16H2001/325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in which the central axis of the gearing lies inside the periphery of an orbital gear comprising a carrier with pins guiding at least one orbital gear with circular ho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Retard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变速齿轮装置,该变速齿轮装置具备不同于以往的结构,能够获得较高的变速比,并能够提高装置整体的强度。变速齿轮装置(1)具备:壳体(H);第一部件(20),该第一部件(20)被支承为能够以规定的旋转轴(Lo)为中心进行旋转;形成有外齿齿轮(71)的轴部件(70);形成有与外齿齿轮(71)啮合的内齿齿轮(31)的环状部件(30);以相对于壳体(H)不能进行相对旋转的状态配置的圆盘部件(50);以及仅将环状部件(30)的自转成分朝圆盘部件(50)传递的传递机构。外齿齿轮(71)的齿数与内齿齿轮(31)的齿数不同。另外,在第一部件(20)形成有收纳环状部件(30)的收纳孔(21),以使环状部件(30)的中心位于相对于旋转轴(Lo)隔开规定距离的位置。并且,环状部件(30)在相对于第一部件(20)能够进行相对旋转的状态下收纳于收纳孔(21)。

Description

变速齿轮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变速齿轮装置。
背景技术
变速齿轮装置被用作对由马达等驱动源输入的旋转进行变速的减速装置或增速装置。作为这样的变速齿轮装置,例如,在专利文献1、2中公开有使用了行星齿轮机构的减速装置。在这些减速装置中,使行星齿轮绕规定的旋转轴进行公转,并利用传递机构而仅将与行星齿轮的外齿齿轮和啮合于该外齿齿轮的内齿齿轮之间的齿数差对应的行星齿轮的自转成分输出。根据此类结构,专利文献1、2的减速装置能够获得更高的变速比。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26695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9-047214号公报
此处,如专利文献1、2中的减速装置那样,现有的变速齿轮装置为了使行星齿轮进行公转运动而借助轴承在形成于输入轴部件的偏心部对该行星齿轮进行支承。如该轴承这样,当传递驱动力时会将较大的负载施加于以规定的旋转轴为中心进行旋转的输入轴部件与进行公转运动的行星齿轮之间。因此,为了确保夹装于这两个部件之间的轴承的足够的强度,考虑例如使轴承的外径大径化从而降低每单位面积上的负载。然而,若使轴承等变速齿轮装置的构成部件大径化,则伴随与此还需要加大其它部件的尺寸,从而有可能导致变速齿轮装置整体的大型化以及重量的增加。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这种情形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变速齿轮装置,该变速齿轮装置具备不同于以往的结构,能够获得较高的变速比,并能够提高装置整体的强度。
(1)第一发明所涉及的变速齿轮装置具备:壳体;筒状的第一部件,该第一部件在上述壳体内被支承为能够以规定的旋转轴为中心进行旋转;轴部件,该轴部件在能够以上述旋转轴为中心进行旋转的状态下配置于上述第一部件的内部,并在外周面形成有外齿齿轮;环状部件,该环状部件在上述轴部件将其贯通的状态下配置于上述第一部件的内部,并在内周面形成有与上述外齿齿轮啮合的内齿齿轮;第二部件,该第二部件以相对于上述壳体不能进行相对旋转的状态配置;以及传递机构,该传递机构仅将上述环状部件的自转成分朝上述第二部件传递,上述外齿齿轮的齿数与上述内齿齿轮的齿数不同,在上述第一部件形成有收纳上述环状部件的收纳孔,以使上述环状部件的中心位于相对于上述旋转轴隔开规定距离的位置,上述环状部件在相对于上述第一部件能够进行相对旋转的状态下收纳于上述收纳孔。
在具有上述结构的第一发明所涉及的变速齿轮装置中,若朝第一部件输入驱动力而使其进行旋转,则收纳于第一部件的收纳孔的环状部件伴随着第一部件的旋转而绕旋转轴进行公转。另外,利用传递机构而仅将进行公转的环状部件的自转成分朝第二部件传递。此处,由于被传递了环状部件的自转成分的第二部件配置成相对于壳体不能进行相对旋转的状态,因此环状部件在进行公转时其自转受到限制。并且,形成有与环状部件的内齿齿轮啮合的外齿齿轮的轴部件以基于这两个齿轮的齿数差的转数绕旋转轴进行旋转而将驱动力输出。这样,变速齿轮装置对在自转受到限制的状态下进行公转的环状部件的公转成分进行变速并将其输出,由此能够获得较高的变速比。
另外,变速齿轮装置形成为如下结构,即,在环状部件的中心相对于旋转轴隔开规定距离的位置对环状部件进行支承,从而使得环状部件伴随着第一部件的旋转而进行公转运动。并且,在本发明中,与以往那样的在输入轴部件形成有偏心部的结构不同,利用在位于轴部件、环状部件的外侧的第一部件所形成的收纳孔对环状部件进行偏心支承。由此,由于能够使第一部件对环状部件进行支承的部位位于装置的外侧,因此能够充分确保当传递驱动力时被施加有较大的负载的该部位的强度。由此,即使在将轴承夹装于第一部件与环状部件之间的结构中,也能够降低该轴承的每单位面积上的负载。
(2)第二发明所涉及的变速齿轮装置具备:壳体;筒状的第一部件,该第一部件在上述壳体内被支承为能够以规定的旋转轴为中心进行旋转;轴部件,该轴部件在相对于上述壳体不能进行相对旋转的状态下配置于上述旋转轴上,并在外周面形成有外齿齿轮;环状部件,该环状部件在上述轴部件将其贯通的状态下配置于上述第一部件的内部,并在内周面形成有与上述外齿齿轮啮合的内齿齿轮;第二部件,该第二部件在上述壳体内以能够以上述旋转轴为中心进行旋转的状态配置;以及传递机构,该传递机构仅将上述环状部件的自转成分朝上述第二部件传递,上述外齿齿轮的齿数与上述内齿齿轮的齿数不同,在上述第一部件形成有收纳上述环状部件的收纳孔,以使上述环状部件的中心位于相对于上述旋转轴隔开规定距离的位置,上述环状部件在相对于上述第一部件能够进行相对旋转的状态下收纳于上述收纳孔。
第二发明所涉及的变速齿轮装置与第一发明所涉及的变速齿轮装置相比,其不同点在于,第一发明所涉及的变速齿轮装置在第一部件与轴部件之间进行变速,与此相对,第二发明所涉及的变速齿轮装置在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之间进行变速。并且,在具有上述结构的本发明的变速齿轮装置中,若朝第一部件输入驱动力而使其进行旋转,则环状部件伴随着该旋转而进行公转。此处,由于形成有与环状部件的内齿齿轮啮合的外齿齿轮的轴部件在相对于壳体不能进行旋转的状态下配置,因此环状部件以基于这两个齿轮的齿数差的转数进行自转。并且,利用传递机构而仅将一边进行自转一边进行公转的环状部件的自转成分朝第二部件传递。这样,变速齿轮装置从第二部件仅输出一边进行自转一边进行公转的环状部件的自转成分,由此能够获得较高的变速比,并能够发挥与第一发明所涉及的变速齿轮装置同样的效果。
(3)另外,也可以形成为,上述第二部件在上述旋转轴的轴向上与上述环状部件并列配置,上述传递机构具备:销,该销形成于上述环状部件与上述第二部件中的一方;以及插入孔,该插入孔形成于上述环状部件与上述第二部件中的另一方,且供上述销插入,上述插入孔的形状与上述环状部件绕上述旋转轴进行公转时的上述销的轨迹的外切圆相同。
根据这种结构,传递机构通过使销与插入孔卡合而将环状部件与第二部件连结。并且,插入孔的形状与环状部件绕旋转轴进行公转时的销相对于形成有插入孔的部件的轨迹的外切圆相同。由此,若环状部件绕旋转轴进行公转,则允许环状部件的公转成分,并且第二部件与环状部件的自转成分联动。也就是说,环状部件的自转当第二部件处于相对于壳体不能进行旋转的状态下时受到限制,从而当第二部件处于相对于壳体不能进行旋转的状态下时,第二部件的旋转与环状部件的自转同步。由此,变速齿轮装置能够利用传递机构而仅将环状部件的自转成分可靠地朝第二部件传递。
(4)另外,也可以形成为,具备多个上述环状部件,在上述第一部件形成有多个上述收纳孔,以使多个上述环状部件的中心配置成互不相同。
根据这种结构,能够使在具有内齿齿轮的环状部件、与形成有和该内齿齿轮啮合的外齿齿轮的轴部件之间传递驱动力时的负载分散。因此,变速齿轮装置能够提高可机械性地进行传递的最大驱动力。
(5)另外,也可以形成为,多个上述收纳孔形成为,被收纳的多个上述环状部件的中心在以上述旋转轴为中心的旋转方向上隔开相等间隔。
根据这种结构,支承于多个收纳孔的内周面的各环状部件在以旋转轴为中心的旋转的周向上以相等间隔而配置。也就是说,在变速齿轮装置具备两个环状部件的情况下各环状部件以180(deg)的间隔配置,在具备3个环状部件的情况各环状部件以120(deg)的间隔配置,并且与此相应地在第一部件形成收纳孔。由此,能够使因相对于旋转轴偏心配置的环状部件伴随着第一部件的旋转的公转运动而产生的旋转平衡方面的不均衡相互抵消。由此,能够抑制变速齿轮装置整体的振动,从而能够使该变速齿轮装置更稳定地进行动作。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减速装置1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2是示出减速装置1的基本结构的示意图。
图3是对局部进行透视的图2的A方向向视图。
图4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方式的减速装置1的基本结构的剖视图。
图5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减速装置101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6是示出减速装置101的基本结构的示意图。
图7是对局部进行透视的图6的B方向向视图。
图8是示出第三实施方式的减速装置201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9是示出减速装置201的基本结构的示意图。
图10是示出第三实施方式的变形方式的减速装置201的基本结构的剖视图。
图11是示出第四实施方式的减速装置301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12是示出减速装置301的基本结构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将本发明的变速齿轮装置具体化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在本实施方式中,参照图1~图3对应用了本发明的变速齿轮装置的减速装置1进行说明。此外,在图3中,仅示出各齿轮的一部分来表示内齿齿轮31、41与外齿齿轮71的啮合的状态。因此,与本实施方式中举例示出的齿数不同。另外,本实施方式中的减速装置1通过将第二部件(圆盘部件50)配置成相对于壳体H不能进行相对旋转的状态而限制环状部件(第一、第二环状部件30、40)的自转,与对环状部件的公转成分进行变速并将其输出的第一发明所涉及的变速齿轮装置对应。
(减速装置1的结构)
减速装置1构成为主要包括壳体H、齿轮机构10、输入轴部件11、输出轴部件12。齿轮机构10构成为包括外圈20(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一部件”)、第一环状部件30、第二环状部件40、圆盘部件50(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二部件”)、齿轮轴70(相当于本发明的“轴部件”)、销支承部件81以及轴承91、92。如图1所示,壳体H是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将以规定的旋转轴Lo为中心而配置于同轴上的输入轴部件11以及输出轴部件12支承为能够旋转,且收纳进行变速的齿轮机构10的外壳。
输入轴部件11是与作为驱动源的马达(未图示)的转子连结,因马达驱动而进行旋转,并朝齿轮机构10输入驱动力的输入轴。该输入轴部件11配置于减速装置1的一侧(图1、2的右侧),该输入轴部件11的另一侧的端部与齿轮机构10的外圈20连结。另外,输入轴部件11借助外圈20而被支承为相对于壳体H能够绕旋转轴Lo进行相对旋转。
输出轴部件12是将由齿轮机构10减速后的旋转输出的输出轴。该输出轴部件12配置于减速装置1的另一侧(图1、2的左侧),该输出轴部件12的一侧的端部与齿轮机构10的齿轮轴70连结。另外,输出轴部件12经由设置于齿轮机构10的圆盘部件50的内周面50b的轴承92而被支承为相对于壳体H能够绕旋转轴Lo进行相对旋转。
外圈20是形成为有底筒状,通过压入而使输入轴部件11与形成于该外圈20的中心部的圆筒内表面连结从而输入驱动力的输入部件。外圈20经由配置于外周侧的轴承91而在壳体H内被支承为能够以旋转轴Lo为中心进行旋转。另外,该外圈20在内周面形成有第一收纳孔21及第二收纳孔22。第一收纳孔21由以相对于旋转轴Lo偏心了规定距离的第一偏心轴La为中心的圆筒状的内周面而形成。同样,第二收纳孔22由以相对于旋转轴Lo偏心了规定距离、且不同于第一偏心轴La的第二偏心轴Lb为中心的圆筒状的内周面而形成。
另外,第一收纳孔21与第二收纳孔22形成为相对于旋转轴Lo的偏心方向互为相反方向。也就是说,第一收纳孔21与第二收纳孔22按照在以旋转轴Lo为中心的旋转方向上成为相等间隔的方式以180(deg)的间隔而形成。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收纳孔21及第二收纳孔22虽然直接形成于外圈20的内周面,但是也可以由分别嵌入固定于外圈20的内周面的分体部件构成。进而,外圈20在底部23形成有凹部23a。该凹部23a从外圈20的底部23的减速装置1的另一侧的端面朝一侧(从图1的左侧朝右侧)形成为凹状,并构成了以旋转轴Lo为中心的圆筒状内表面。
第一环状部件30是形成为环状、且在齿轮轴70将该第一环状部件30贯通的状态下配置于外圈20的内部的行星齿轮。该第一环状部件30经由轴承而收纳于外圈20的第一收纳孔21,被支承为相对于外圈20能够进行相对旋转的状态。也就是说,第一收纳孔21在第一环状部件30的中心与旋转轴Lo隔开规定距离的位置收纳第一环状部件30。根据这种结构,第一环状部件30的第一偏心轴La相对于旋转轴Lo的距离保持恒定,第一环状部件30伴随着外圈20的旋转而进行公转运动。
另外,如图1、2所示,第一环状部件30形成有:形成于内周面的内齿齿轮31;以及形成为在旋转轴Lo方向上将第一环状部件30的两端面贯通的插入孔32。插入孔32是供形成于圆盘部件50的销51插入的销孔。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形成于6处位置的插入孔32在第一环状部件30的周向上配置成隔开相等的间隔。另外,插入孔32的形状形成为在第一环状部件30绕旋转轴Lo进行公转的情况下与销51相对于第一环状部件30的轨迹的外切圆相同。更详细而言,插入孔32的内径设定成近似等于包括滚动轴承52的销51的直径与第一环状部件30的偏心量(第一偏心轴La与旋转轴Lo的分离距离)的和。
由于第二环状部件40是与上述第一环状部件30形状相同的行星齿轮,因此省略其详细说明。另外,第二环状部件40的内齿齿轮41、插入孔42以及第二偏心轴Lb分别与第一环状部件30的内齿齿轮31、插入孔32以及第一偏心轴La对应。并且,第二环状部件40收纳于外圈20的第二收纳孔22。也就是说,第二收纳孔22在第二环状部件40的中心相对于旋转轴Lo隔开规定距离的位置收纳第二环状部件40。此处,第一收纳孔21与第二收纳孔22在以旋转轴Lo为中心的旋转方向上形成为隔开相等的间隔。因此,当外圈20进行旋转时,收纳于这些收纳孔的第一环状部件30及第二环状部件40在其各自的自转轴(第一偏心轴La及第二偏心轴Lb)始终保持相对于旋转轴Lo对称的位置的状态下绕旋转轴Lo进行公转旋转。
如图1所示,圆盘部件50在旋转轴Lo的轴向上与第一环状部件30及第二环状部件40并列配置。另外,圆盘部件50由螺栓95固定于壳体H,从而配置成相对于壳体H不能进行相对旋转的状态。该圆盘部件50具有:销51,该销51在旋转轴Lo的轴向上从一侧(图1的右侧)的端面50a朝第一环状部件30及第二环状部件40突出;以及滚动轴承52。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6个销51在圆盘部件50的周向上以相等间隔固定于端面50a。另外,圆盘部件50形成有圆筒状的内周面50b,并经由设置于该内周面50b的内侧的轴承92而将输出轴部件12支承为能够旋转。
另外,对于圆盘部件50而言,以能够旋转的状态将圆筒状的滚动轴承52外插于圆柱状的销51的外侧。销51插入于第一环状部件30的插入孔32以及第二环状部件40的插入孔42。并且,滚动轴承52夹装于插入孔32、42与销51之间,滚动轴承52的外周面的一部分与这些各插入孔32、42的内周面抵接。这样,销51经由滚动轴承52而与各插入孔32、42卡合。
若第一、第二环状部件30、40伴随着外圈20的旋转而进行公转运动,则形成为这种结构的圆盘部件50从第一、第二环状部件30、40的各插入孔32、42的内周面经由销51以及滚动轴承52而承受负载。此时,基于包括滚动轴承52的销51的外径相对于各插入孔32、42的尺寸关系,只有由第一、第二环状部件30、40的公转运动中的自转成分所引起的负载被朝圆盘部件50传递。此处,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圆盘部件50固定于壳体H,因此第一、第二环状部件30、40的自转受到限制。这样,销51以及插入孔32、42构成为仅将进行公转运动的第一、第二环状部件30、40的自转成分朝圆盘部件50传递的传递机构。
如图1、2所示,齿轮轴70是形成为轴状、且具有外齿齿轮71与凸部72的太阳齿轮,并在能够以旋转轴Lo为中心进行旋转的状态下配置于外圈20的内部。另外,该齿轮轴70是将输出轴部件12连结于端部而输出驱动力的输出部件。外齿齿轮71形成于齿轮轴70的外周面,将第一环状部件30及第二环状部件40的内周侧贯通,并与内齿齿轮31及内齿齿轮41啮合。另外,齿轮轴70的外齿齿轮71的齿数设定成少于内齿齿轮31、41的齿数,并且,第一、第二环状部件30、40相对于旋转轴Lo偏心配置,因此只有外齿齿轮71的局部与内齿齿轮31、41啮合。凸部72以在旋转轴Lo的轴向上从齿轮轴70的一侧(图1的右侧)的端面朝输入轴部件11突出的方式而一体地形成,并形成为以旋转轴Lo为中心且直径小于形成有外齿齿轮71的部位的圆筒状。
销支承部件81是能够以旋转轴Lo为中心相对于外圈20进行相对旋转的方式配置于外圈20与齿轮轴70之间的圆盘状的部件。该销支承部件81在旋转轴Lo的轴向上与第一、第二环状部件30、40并列配置。销支承部件81形成有在旋转轴Lo的轴向上从一侧(图1的右侧)的端面朝输入轴部件11突出的凸部81a。进而,销支承部件81形成有从销支承部件81的另一侧(图1的左侧)的端面朝向旋转轴Lo的轴向的作为圆筒状内表面的凹部81b。
并且,对于销支承部件81而言,凸部81a插入到形成于外圈20的底部23的凹部23a,并且,齿轮轴70的凸部72插入于凹部81b。另外,销支承部件81形成有数目与多个销51的数目相同的销孔,通过压入或者间隙嵌合的方式而与将第一、第二环状部件30、40的插入孔32、42贯通的销51的端部连结。根据这种结构,销支承部件81对固定于圆盘部件50的6个销51进行支承,并与壳体H、圆盘部件50以及销51连结,因此伴随着圆盘部件50相对于外圈20的相对旋转而以与圆盘部件50相同的转数进行旋转。
(减速装置1的动作)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减速装置1的动作进行说明。首先,若使未图示的马达工作,则与马达的转子连结的输入轴部件11进行旋转。若输入轴部件11进行旋转,则与输入轴部件11连结的外圈20以旋转轴Lo为中心进行旋转。于是,在形成于外圈20的第一收纳孔21及第二收纳孔22分别收纳的第一环状部件30及第二环状部件40伴随着外圈20的旋转而绕旋转轴Lo进行公转。
此处,圆盘部件50的销51插入于进行公转运动的第一环状部件30的各插入孔32,第一环状部件30的各插入孔32经由滚动轴承52与销51卡合。由于圆盘部件50固定于壳体H,因此利用销51来限制第一环状部件30绕第一偏心轴La进行自转。也就是说,第一环状部件30伴随着外圈20的旋转而在保持相对于第一偏心轴La配置的相位的状态下绕旋转轴Lo进行公转。对于第二环状部件40的动作也一样。
另外,由于第一环状部件30的内齿齿轮31的齿数和与其啮合的齿轮轴70的外齿齿轮71的齿数不同,因此只有周方向上的一部分与外齿齿轮71啮合。并且,若第一环状部件30以上述方式绕旋转轴Lo进行公转,则齿轮轴70以基于内齿齿轮31与外齿齿轮71的齿数差的转数而在与输入轴部件11的旋转方向相同的方向上进行自转。这样,在本实施方式的减速装置1中,由于与第一、第二环状部件30、40的自转成分联动的圆盘部件50固定于壳体H,因此这两个部件的自转受到限制。并且,第一、第二环状部件30、40的公转成分基于内齿齿轮31、41与外齿齿轮71的齿数差而被减速,驱动力从与齿轮轴70连结的输出轴部件12被输出。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减速装置1利用齿轮机构10而对从输入轴部件11输入的旋转进行减速,并将该减速后的旋转从输出轴部件12输出。这种减速装置1的各齿轮的齿数与减速比形成为如下关系。此处,将第一、第二环状部件30、40的内齿齿轮31、41的齿数设为Z1,将齿轮轴70的外齿齿轮71的齿数设为Z2。此时,通过[数学式1]来计算减速装置1的减速比R1。此处,例如若将内齿齿轮31、41的齿数Z1设定为101,将外齿齿轮71的齿数Z2设定为100,则减速装置1的减速比R1为1/100,从而能够获得更大的减速比。
[数学式1]
R1=(Z1-Z2)/Z2
R1:减速比
Z1:内齿齿轮31、41的齿数
Z2:外齿齿轮71的齿数
(基于减速装置1的效果)
根据应用了本发明的变速齿轮装置的减速装置1,将在自转被限制的状态下进行公转的第一、第二环状部件30、40的公转成分减速成基于内齿齿轮31、41与外齿齿轮71的齿数差(Z1-Z2)的转数,因此能够获得更大的减速比。另外,减速装置1与以往那样的在输入轴部件具有偏心部的结构不同,对被支承为相对于旋转轴Lo偏心的第一、第二环状部件30、40从外侧进行支承。由此,由于使外圈20支承第一、第二环状部件30、40的部位位于减速装置1的外侧,因此能够充分确保当传递驱动力时施加有较大的负载的该部位的强度。由此,能够减少夹装于第一、第二收纳孔21、22与第一、第二环状部件30、40之间的轴承的每单位面积的负载。
另外,在减速装置1中,利用第一、第二环状部件30、40的插入孔32、42与圆盘部件50的销51构成使圆盘部件50与第一、第二环状部件30、40的自转成分联动的传递机构。对于该传递机构而言,若第一环状部件30绕旋转轴Lo进行公转,则允许第一环状部件30的公转成分,并且限制第一环状部件30的自转。由此,减速装置1能够利用传递机构而仅将第一、第二环状部件30、40的自转成分朝圆盘部件50传递,从而使齿轮机构10更可靠地进行动作。
另外,由于减速装置1具备多个环状部件30、40,因此能够将在具有内齿齿轮31、41的第一、第二环状部件30、40、与具有和该内齿齿轮31、41啮合的外齿齿轮71的齿轮轴70之间传递驱动力时的负载分散。因此,减速装置1能够提高可机械性地传递的最大驱动力。
进而,外圈20的多个第一、第二收纳孔21、22形成为如下结构,即,各自的偏心轴La及偏心轴Lb在以旋转轴Lo为中心的旋转方向上隔开相等间隔。根据这种结构,支承于外圈20的第一、第二环状部件30、40在以旋转轴Lo为中心的旋转的周向上以相等间隔配置。也就是说,第一、第二环状部件30、40这两个部件以180(deg)的间隔配置。由此,能够使因相对于旋转轴Lo偏心配置的第一、第二环状部件30、40伴随着外圈20的旋转的公转运动而产生的旋转平衡方面的不均衡相互抵消。由此,减速装置1的装置整体能够抑制振动,从而能够使齿轮机构10更稳定地进行动作。
减速装置1形成为具备支承圆盘部件50的销51的销支承部件81的结构。此处,减速装置1借助由插入孔32、42以及销51构成的传递机构使圆盘部件50与第一、第二环状部件30、40的自转成分同步而限制第一、第二环状部件30、40的自转。因此,在减速装置1的驱动状态下,有时会在旋转轴Lo的周向上将较强的负载施加于多个销51。因此,如上所述,若形成为具备销支承部件81的结构,则圆盘部件50的多个销51的两端部被圆盘部件50以及销支承部件81以双支承的方式支承,并保持了彼此间的间隔。由此,能够防止施加于多个销51的负载集中于规定的销51,从而能够使驱动状态稳定化。
另外,由于减速装置1形成为外圈20位于进行减速的齿轮机构10的外侧的结构,因此也能够将其应用于从装置的外侧输入驱动力的结构。例如,在驱动源是具有外转子的马达的情况下,并不经由输入轴部件11而是直接将外转子固定于外圈20。由此,能够通过减少装置整体的部件件数来简化结构,从而实现小型化。这样,应用了本发明的变速齿轮装置的减速装置1适用于各种驱动源的输出方式,从而能够扩大装置的使用范围。
<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方式>
参照图4对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方式进行说明。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减速装置1具备销支承部件81。与此相对,如图4所示,减速装置1也可以形成为具备销止动部件82的结构。销止动部件82具有板82a与止动环82b。该销止动部件82相对于第一、第二环状部件30、40位于圆盘部件50的销51的突出方向上。
板82a是构成为直径小于外圈20的内径的环状部件。该板82a形成有以旋转轴Lo为中心的圆筒内表面,该圆筒内表面不与以旋转轴Lo为中心进行旋转的齿轮轴70接触。并且,板82a形成有数目与多个销51的数目相同的销孔,并通过间隙嵌合而与将第一、第二环状部件30、40的插入孔32、42贯通的销51的端部连结。由此,板82a固定成使得固定于圆盘部件50的6个销51保持彼此的间隔。该板82a是因圆盘部件50固定于壳体H从而即使在减速装置1的驱动状态下也不进行旋转的部件。止动环82b是将板82a定位于旋转轴Lo的轴向上的规定位置的环状部件。止动环82b固定于在外圈20的内周面所形成的止动环槽,在减速装置1的驱动状态下伴随着外圈20的旋转而以旋转轴Lo为中心进行旋转。根据这种结构,止动环82b与板82a滑动接触,从而将对销51进行固定的板82a定位于旋转轴Lo的轴向上的规定位置。
根据这种结构,圆盘部件50的多个销51在减速装置1的驱动状态下借助板82a而保持彼此的间隔。由此,发挥与本实施方式的销支承部件81同样的效果。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减速装置1虽然形成为具备销支承部件81或者销止动部件82的结构,但是考虑到减速装置1的驱动状态下的转数、传递的驱动力的大小等,也可以形成为不具备上述两部件中的任一个部件的结构。在这种结构中,能够缩短减速装置1的旋转轴Lo的轴向宽度,从而能够使装置整体变得小型化。
<第二实施方式>
参照图5~图7对第二实施方式的结构进行说明。此外,在图7中,仅示出各齿轮的一部分来表示内齿齿轮31、41与外齿齿轮71的啮合的状态。此处,第二实施方式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减速装置1相比,主要是限制第一、第二环状部件30、40的自转的传递机构的结构不同。此外,由于其它结构实质上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因此省略其详细说明。以下,仅针对不同点进行说明。
(减速装置101的结构)
减速装置101构成为主要包括壳体H、齿轮机构110、输入轴部件111、输出轴部件12、固定轴部件113。齿轮机构110构成为包括外圈120(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一部件”)、第一环状部件130、第二环状部件140、第一圆盘部件150(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二部件”)、第二圆盘部件160(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二部件”)、齿轮轴70、轴承91、92。如图5所示,壳体H是直接或间接地将以规定的旋转轴Lo为中心而配置在同轴上的输入轴部件111以及输出轴部件12支承为能够旋转,并收纳进行变速的齿轮机构110的外壳。
输入轴部件111是朝齿轮机构110输入驱动力的输入轴。该输入轴部件111形成为圆筒状,且在内周侧收纳固定轴部件113。该固定轴部件113例如经由马达的定子等而固定于壳体H,从而形成为相对于壳体H不能进行相对旋转的状态。通过压入的方式而将输入轴部件111与外圈120的形成于中心部的圆筒内表面连结。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外圈20相比,该外圈120在被连结的输入轴这点上、以及并未在底部23形成凹部23a这点上有所不同,另外,由于其它结构实质上相同,因此省略其详细说明。
第一环状部件130是形成为环状,且在齿轮轴70将该第一环状部件130贯通的状态下配置于外圈120的内部的行星齿轮。另外,收纳孔21收纳于第一环状部件130的中心与旋转轴Lo隔开规定距离的位置。并且,第一环状部件130具有:圆柱状的销133,该销133在旋转轴Lo的轴向上从与第一圆盘部件150对置的一侧(图5的左侧)的端面130a朝第一圆盘部件150突出;以及滚动轴承134。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7所示,6个销133以在第一环状部件130的周向上隔开相等间隔的方式而固定于端面130a。另外,在第一环状部件130中,将圆筒状的滚动轴承134以能够旋转的状态外插于圆柱状的销133的外侧。
由于第二环状部件140是形状与上述第一环状部件130相同的行星齿轮,因此省略其详细说明。另外,第二环状部件140的销143以及滚动轴承144分别与第一环状部件130的销133以及滚动轴承134对应。其中,销143在旋转轴Lo的轴向上从第二环状部件140的与第二圆盘部件160对置的一侧(图5的右侧)的端面140a朝第二圆盘部件160突出。并且,收纳孔22收纳于第二环状部件140的中心与旋转轴Lo隔开规定距离的位置。
第一圆盘部件150形成有以在旋转轴Lo的轴向上将两端面贯通的方式而形成的插入孔153。该插入孔153是供第一环状部件130的销133插入的销孔。如图5所示,第二圆盘部件160在旋转轴Lo的轴向上与第一环状部件130及第二环状部件140并列配置。另外,第二圆盘部件160与固定于壳体H的固定轴部件113连结,并形成有插入孔163,该插入孔163形成为在旋转轴Lo的轴向上将两端面贯通。该插入孔163是供第二环状部件140的销143插入的销孔。
各插入孔153、163与各销133、143分别卡合,从而使得具有上述结构的第一、第二圆盘部件150、160经由销133,143而与第一、第二环状部件130、140分别连结。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第一圆盘部件150固定于壳体H,第二圆盘部件160固定于固定轴部件113,因此第一、第二环状部件130、140的自转受到限制。这样,仅将进行公转运动的第一、第二环状部件130、140的自转成分朝圆盘部件传递的传递机构构成为包括销133、143以及插入孔153、163。
本实施方式的减速装置101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减速装置1相比,限制第一、第二环状部件30、40(130、140)的自转的传递机构的结构不同。因此,由于本实施方式的减速装置101的动作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减速装置1的动作相同,且减速比R1也相等,因此省略其详细说明。
(基于减速装置101的效果)
根据应用了本发明的变速齿轮装置的减速装置101,使第一、第二圆盘部件150、160与第一、第二环状部件130、140的自转成分联动的传递机构构成为包括第一、第二环状部件130、140的销133、143以及第一、第二圆盘部件150、160的插入孔153、163。由此,发挥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减速装置1同样的效果。另外,第一环状部件130的销133的长度只要达到能够到达被连结的第一圆盘部件150的插入孔153的距离便足矣。由此,能够使销133的长度变得较短。这点对于第二环状部件140的销143也一样。因此,在减速装置101的驱动状态下,能够降低施加于销133、143的力矩。
<第三实施方式>
参照图8、9对第三实施方式的结构进行说明。此处,第三实施方式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的不同点主要在于,第一实施方式中是将减速装置1的轴部件(齿轮轴70)作为输出部件,而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将第二部件(圆盘部件250)作为输出部件。另外,本实施方式中的减速装置201配置成轴部件(齿轮轴270)相对于壳体H不能进行相对旋转的状态,该减速装置201与仅将一边进行自转一边进行公转的环状部件(第一、第二环状部件30、40)的自转成分从第二部件(圆盘部件250)输出的第二发明所涉及的变速齿轮装置对应。此外,由于其它结构实质上与第一实施方式或第二实施方式相同,因此省略其详细说明。以下,仅针对不同点进行说明。
(减速装置201的结构)
减速装置201构成为主要包括壳体H、齿轮机构210、输入轴部件111、输出轴部件12、固定轴部件113。齿轮机构210构成为包括外圈120、第一环状部件30、第二环状部件40、圆盘部件250(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二部件”)、齿轮轴270、销支承部件281、轴承91、93。如图8所示,壳体H直接或间接地将以规定的旋转轴Lo为中心而配置在同轴上的输入轴部件111以及输出轴部件12支承为能够旋转。
如图8所示,圆盘部件250在旋转轴Lo的轴向上与第一环状部件30及第二环状部件40并列配置。另外,圆盘部件250经由轴承93而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壳体H。圆盘部件250是通过压入而使输出轴部件12与该圆盘部件250的形成在中心部的圆筒状内表面连结并由此将驱动力输出的输出部件。另外,圆盘部件250具有:销51,该销51在旋转轴Lo的轴向上从一侧(图8的右侧)的端面250a朝第一、第二环状部件30、40突出;以及滚动轴承52。
若第一、第二环状部件30、40伴随着外圈120的旋转而进行公转运动,则具有上述结构的圆盘部件250从第一、第二环状部件30、40的各插入孔32、42的内周面经由销51以及滚动轴承52而传递驱动力。此时,基于滚动轴承52的外径相对于各插入孔32、42的尺寸关系,仅将第一、第二环状部件30、40的公转运动中的自转成分朝圆盘部件250传递。也就是说,圆盘部件250以与第一、第二环状部件30、40的自转成分联动的方式而与该第一、第二环状部件30、40连结。这样,销51以及插入孔32、42构成了仅将进行公转运动的第一、第二环状部件40的自转成分朝圆盘部件250传递的传递机构。
如图8、9所示,齿轮轴270是形成为轴状且具有外齿齿轮71的太阳齿轮,并配置成以旋转轴Lo为中心。另外,齿轮轴270与在壳体H固定有一侧(图8、9的右侧)的端部的固定轴部件113连结。根据这种结构,齿轮轴270形成为经由固定轴部件113等而固定于壳体H从而相对于壳体H不能进行相对旋转的状态。
销支承部件281是配置成能够以旋转轴Lo为中心进行旋转的圆盘状的部件。该销支承部件281形成有圆筒状的内周面281c,且经由设置于该内周面281c的内侧的轴承94而被支承于固定轴部件113。另外,销支承部件281形成有数目与形成在圆盘部件250的多个销51的数目相同的销孔,通过压入或者间隙嵌合的方式而将该销支承部件281与贯通第一、第二环状部件30、40的插入孔32、42的销51的端部连结。
(减速装置201的动作)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减速装置201的动作进行说明。首先,若使未图示的马达工作,则与马达的转子连结的输入轴部件111进行旋转。若输入轴部件111进行旋转,则与输入轴部件111连结的外圈120以旋转轴Lo为中心进行旋转。于是,分别收纳于在外圈120所形成的第一收纳孔21以及第二收纳孔22的第一环状部件30以及第二环状部件40伴随着外圈120的旋转而绕旋转轴Lo进行公转。
此处,第一、第二环状部件30、40的内齿齿轮31、41各自仅有圆周上的一部分与齿轮轴270的外齿齿轮71啮合。并且,由于利用固定轴部件113而将齿轮轴270固定,因此第一、第二环状部件30、40一边进行公转,一边以基于内齿齿轮31、41与外齿齿轮71的齿数差的转数而分别绕第一、第二偏心轴La、Lb进行自转。此时的自转方向成为与输入轴部件111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若输入轴部件111绕顺时计旋转,则其绕逆时针旋转)。
此处,圆盘部件250的销51插入于一边进行自转一边进行公转运动的第一环状部件30的各插入孔32,并且该各插入孔32经由滚动轴承52而与销51卡合。由此,若第一环状部件40一边进行自转一边进行公转运动,则其自转成分被朝销51传递。于是,圆盘部件250以第一环状部件30自转的转数进行旋转。这样,圆盘部件250经由销51及滚动轴承52而从第一环状部件30的公转运动中仅取出自转成分,并对从输入轴部件111输入的旋转进行减速而后再从输出轴部件12将其输出。对于第二环状部件40与圆盘部件250的动作也一样。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减速装置201利用齿轮机构210而对从输入轴部件111输入的旋转进行减速,而后再将其从输出轴部件12输出。另外,此类减速装置201中的各齿轮的齿数与减速比存在如下关系。此处,将第一、第二环状部件30、40的内齿齿轮31、41的齿数设为Z1,将齿轮轴270的外齿齿轮71的齿数设为Z2。此时,根据[数学式2]来计算减速装置1的减速比R2。此处,例如,若将内齿齿轮31、41的齿数Z1设为101,将外齿齿轮71的齿数Z2设为100,则减速装置1的减速比R2为1/101,从而能够获得更大的减速比。
[数学式2]
R2=(Z1-Z2)/Z1
R2:减速比
Z1:内齿齿轮31、41的齿数
Z2:外齿齿轮71的齿数
(基于减速装置201的效果)
根据应用了本发明的变速齿轮装置的减速装置201,仅将一边进行自转一边进行公转的第一、第二环状部件40的自转成分输出。此时,第一、第二环状部件40的自转成分变成基于内齿齿轮31、41与外齿齿轮71的齿数差(Z1-Z2)而被减速后的转数。由此,通过减速装置201能够获得更大的减速比。另外,对于与第一、第二实施方式的减速装置1、101相同的结构,能够发挥与减速装置1、101同样的效果。
此处,例如存在与减速装置201连结而传递驱动力的被驱动装置位于减速装置201的外周侧的情况、被驱动装置的输入部件的直径大于圆盘部件250的直径的情况。与此相对,由于减速装置201将形成为圆盘状的圆盘部件250作为输出部件,因此也可以形成为不经由输出轴部件12而是直接将被驱动装置的输入部件与圆盘部件250连结的结构。由此,现有的减速装置是从中心的输出轴部件输出驱动力,与此相对,本实施方式中的减速装置能够直接从作为减速装置201的输出部件的圆盘部件250朝被驱动装置传递驱动力。这样,利用减速装置201而能够获得较高的变速比,并且能够在位于减速装置201的外周侧的上述这样的被驱动装置中应用该减速装置201。
<第三实施方式的变形方式>
参照图10对第三实施方式的变形方式进行说明。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减速装置201具备销支承部件281。与此相对,如图10所示,减速装置201也可以形成为具备销止动部件82的结构。由于该销止动部件82实质上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方式中所说明的结构相同,因此省略其详细说明。其中,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圆盘部件250与第一、第二环状部件30、40的自转成分联动,因此板82a在减速装置201的驱动状态下与圆盘部件250的旋转联动地进行旋转。根据这种结构,发挥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方式中的销止动部件82相同的效果。
<第四实施方式>
参照图11、12对第四实施方式的结构进行说明。此处,第四实施方式的结构与第三实施方式的减速装置201相比,主要是传递第一、第二环状部件30、40的自转成分的传递机构的结构不同。此外,由于其它结构实质上与第一~第三实施方式相同,因此省略其详细说明。以下,仅针对不同点进行说明。
(减速装置301的结构)
减速装置301构成为主要包括壳体H、齿轮机构310、输入轴部件111、固定轴部件113、第一输出轴部件314以及第二输出轴部件315。齿轮机构310构成为包括外圈120(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一部件”)、第一环状部件130、第二环状部件140、第一圆盘部件350(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二部件”)、第二圆盘部件360(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二部件”)、齿轮轴270、轴承91、93。如图11所示,壳体H是直接或间接地将以规定的旋转轴Lo为中心而配置在同轴上的输入轴部件111、第一输出轴部件314、以及第二输出轴部件315支承为能够旋转,且收纳进行变速的齿轮机构310的外壳。
第一输出轴部件314以及第二输出轴部件315是将利用齿轮机构310而被减速的旋转输出的输出轴。第一输出轴部件314配置于减速装置301的另一侧(图11、12的左侧),并与第一圆盘部件350的内周面350b连结。第二输出轴部件315配置于减速装置301的一侧(图11、12的右侧),收纳于圆筒状的输入轴部件111的内周侧,并由未图示的轴承支承为能够相对于输入轴部件111进行相对旋转。并且,该第二输出轴部件315与第二圆盘部件360的内周面360b连结,并且对形成为圆筒状且在壳体H固定于内周侧的固定轴部件113进行收纳。
第一圆盘部件350是通过压入而将第一输出轴部件314与该第一圆盘部件350的形成在中心部的圆筒状内面连结,并输出驱动力的输出部件。如图11所示,第二圆盘部件360在旋转轴Lo的轴向上与第一环状部件130及第二环状部件140并列配置。另外,第二圆盘部件360是与第二输出轴部件315连结并输出驱动力的输出部件。第一、第二圆盘部件350、360分别与第二实施方式的减速装置101中的第一,第二圆盘部件150、160对应。
若第一环状部件130伴随着外圈120的旋转而进行公转运动,则具有上述结构的第一圆盘部件350能够经由第一环状部件130的各销133以及滚动轴承134而将驱动力朝第一圆盘部件350传递。此时,基于滚动轴承134的外径相对于各插入孔153的尺寸关系,只有第一环状部件130的公转运动中的自转成分被朝第一圆盘部件350传递。同样,在第二圆盘部件360中,若外圈120进行旋转,则只有第二环状部件140的公转运动中的自转成分被传递。这样,仅将进行公转运动的第一、第二环状部件130、140的自转成分朝第一圆盘部件350以及第二圆盘部件360传递的传递机构构成为包括销133、143以及插入孔153、163。
本实施方式的减速装置301与第三实施方式的减速装置201相比,传递第一、第二环状部件30、40(130、140)的自转成分的结构不同。因此,本实施方式的减速装置301的动作与第三实施方式的减速装置201相比,动作相同且减速比R2也相等,因此省略其详细说明。其中,减速装置301将第一圆盘部件350以及第二圆盘部件360这两个部件作为输出部件。因此,不同点就在于,利用齿轮机构310而对从输入轴部件111输入的旋转进行减速,并将减速后的旋转朝与第一圆盘部件350连结的第一输出轴部件314、以及与第二圆盘部件360连结的第二输出轴部件315的双方向输出。
(基于减速装置301的效果)
根据应用了本发明的变速齿轮装置的减速装置301,发挥与第一~第三实施方式的减速装置1、101、201同样的效果。另外,减速装置301将多个第一、第二圆盘部件350、360作为输出部件,朝不同的轴向输出减速后的旋转。这样,在将外圈120作为输入部件且将齿轮轴270作为固定部件的情况下,多个第一、第二圆盘部件350、360分别变为输出部件,能够从减速装置301输出多种旋转。由此,通过应用了本发明的变速齿轮装置的减速装置301而能够获得较高的变速比,并且,该减速装置301还适用于要求将减速后的旋转朝不同方向输出的驱动源的输出方式。
<其它>
以上,作为减速装置1~301而对本发明的变速齿轮装置进行了说明。除此之外,还能够通过将输入轴部件11、111以及输出轴部件12、314、315的输入与输出的关系设定为方向相反而形成应用了本发明的变速齿轮装置的增速装置。另外,减速装置1~301形成为具备第一环状部件30、130以及第二环状部件40、140的结构。与此相对,变速齿轮装置也可以形成为具备单数个环状部件的结构、或者具备3个以上的环状部件的结构。例如在具备3个环状部件的情况下,外圈20、120利用3个收纳孔而将各环状部件支承为能够旋转。并且,该3个收纳孔可以形成为例如3个环状部件在以旋转轴Lo为中心进行旋转的周向上以相等间隔配置的结构。于是,各环状部件以120(deg)的间隔而被配置。由此,与减速装置1~301相同,能够使因相对于旋转轴Lo偏心配置的环状部件伴随着外圈20、120的旋转的公转运动而产生的旋转平衡方面的不均衡彼此抵消。由此,能够抑制变速齿轮装置整体的振动,使其更稳定地进行动作。
附图标记说明:
1、101、201、301...减速装置(变速齿轮装置);10、110、210、310...齿轮机构;11、111...输入轴部件;12...输出轴部件;113...固定轴部件;314...第一输出轴部件;315...第二输出轴部件;20、120...外圈(第一部件);21...第一收纳孔;22...第二收纳孔;23...底部;23a...凹部;30、130...第一环状部件;130a...端面;31...内齿齿轮;32...插入孔;133...销;134...滚动轴承;40、140...第二环状部件;140a...端面;41...内齿齿轮;42...插入孔;143...销;144...滚动轴承;50、250...圆盘部件(第二部件);50a、250a...端面;50b...内周面;51...销;52...滚动轴承;150、350...第一圆盘部件(第二部件);350b...内周面;153...插入孔;160、360...第二圆盘部件(第二部件);360b...内周面;163...插入孔;70、270...齿轮轴(轴部件);71...外齿齿轮;72...凸部;81、281...销支承部件;81a...凸部;81b...凹部;281c...内周面;82...销止动部件;82a...板;82b...止动环;91~94...轴承;95...螺栓;Lo...旋转轴;La...第一偏心轴;Lb...第二偏心轴;H...壳体;R1、R2...减速比。

Claims (7)

1.一种变速齿轮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变速齿轮装置具备:
壳体;
筒状的第一部件,该第一部件在所述壳体内被支承为能够以规定的旋转轴为中心进行旋转;
轴部件,该轴部件在能够以所述旋转轴为中心进行旋转的状态下配置于所述第一部件的内部,并在外周面形成有外齿齿轮;
环状部件,该环状部件在所述轴部件将其贯通的状态下配置于所述第一部件的内部,并在内周面形成有与所述外齿齿轮啮合的内齿齿轮;
第二部件,该第二部件以相对于所述壳体不能进行相对旋转的状态配置;以及
传递机构,该传递机构仅将所述环状部件的自转成分朝所述第二部件传递,
所述外齿齿轮的齿数与所述内齿齿轮的齿数不同,
在所述第一部件上形成有收纳所述环状部件的收纳孔,以使所述环状部件的中心位于相对于所述旋转轴隔开规定距离的位置,
所述环状部件在相对于所述第一部件能够进行相对旋转的状态下收纳于所述收纳孔。
2.一种变速齿轮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变速齿轮装置具备:
壳体;
筒状的第一部件,该第一部件在所述壳体内被支承为能够以规定的旋转轴为中心进行旋转;
轴部件,该轴部件在相对于所述壳体不能进行相对旋转的状态下配置于所述旋转轴上,并在外周面形成有外齿齿轮;
环状部件,该环状部件在所述轴部件将其贯通的状态下配置于所述第一部件的内部,并在内周面形成有与所述外齿齿轮啮合的内齿齿轮;
第二部件,该第二部件在所述壳体内以能够以所述旋转轴为中心进行旋转的状态配置;以及
传递机构,该传递机构仅将所述环状部件的自转成分朝所述第二部件传递,
所述外齿齿轮的齿数与所述内齿齿轮的齿数不同,
在所述第一部件上形成有收纳所述环状部件的收纳孔,以使所述环状部件的中心位于相对于所述旋转轴隔开规定距离的位置,
所述环状部件在相对于所述第一部件能够进行相对旋转的状态下收纳于所述收纳孔。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变速齿轮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部件在所述旋转轴的轴向上与所述环状部件并列配置,
所述传递机构具备:
销,该销形成于所述环状部件与所述第二部件中的一方;以及
插入孔,该插入孔形成于所述环状部件与所述第二部件中的另一方,且供所述销插入,
所述插入孔的形状与所述环状部件绕所述旋转轴进行公转时的所述销的轨迹的外切圆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变速齿轮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变速齿轮装置具备多个所述环状部件,
在所述第一部件形成有多个所述收纳孔,以使多个所述环状部件的中心配置成互不相同。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变速齿轮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变速齿轮装置具备多个所述环状部件,
在所述第一部件形成有多个所述收纳孔,以使多个所述环状部件的中心配置成互不相同。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变速齿轮装置,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收纳孔形成为,被收纳的多个所述环状部件的中心在以所述旋转轴为中心的旋转方向上隔开相等间隔。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变速齿轮装置,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收纳孔形成为,被收纳的多个所述环状部件的中心在以所述旋转轴为中心的旋转方向上隔开相等间隔。
CN201180033695.8A 2010-07-23 2011-07-22 变速齿轮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97155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165571 2010-07-23
JP2010165571 2010-07-23
PCT/JP2011/066709 WO2012011573A1 (ja) 2010-07-23 2011-07-22 変速歯車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971554A CN102971554A (zh) 2013-03-13
CN102971554B true CN102971554B (zh) 2015-12-16

Family

ID=454969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33695.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971554B (zh) 2010-07-23 2011-07-22 变速齿轮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545356B2 (zh)
EP (1) EP2597333B1 (zh)
JP (1) JP5828321B2 (zh)
CN (1) CN102971554B (zh)
WO (1) WO201201157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3052765A (ja) * 2011-09-05 2013-03-21 Jtekt Corp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13052766A (ja) * 2011-09-05 2013-03-21 Jtekt Corp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13221570A (ja) * 2012-04-17 2013-10-28 Jtekt Corp 変速歯車装置およびアクチュエータ
CN103542041B (zh) * 2012-07-13 2016-02-24 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差速两级高减速比摆线减速机
HUP1400594A2 (en) * 2014-12-16 2016-07-28 Atakomb Kft Gearbox
TWI550215B (zh) * 2015-06-09 2016-09-21 上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變速裝置
JP2017025979A (ja) * 2015-07-17 2017-02-0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揺動許容の連結機構及び内接式遊星歯車装置
CN105587830B (zh) * 2016-03-15 2018-07-27 中冶赛迪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自适应少齿差行星传动装置
JP6910197B2 (ja) * 2017-05-10 2021-07-2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内接式遊星歯車装置
CN107228164B (zh) * 2017-07-13 2023-04-14 中冶赛迪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传动比周期性变化的少齿差行星齿轮传动装置
CN108757856B (zh) * 2018-07-27 2020-01-10 中冶华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多级偏心齿轮传动变速装置
JP7194051B2 (ja) * 2019-03-14 2022-12-2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内接式遊星歯車装置
JP7140038B2 (ja) * 2019-04-16 2022-09-21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回転式アクチュエータ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068037A1 (en) * 2006-09-25 2009-06-10 Nabtesco Corporation Eccentric oscillating reduction gear and stabilizer shaft rotating device using eccentric oscillating reduction gear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4324175Y1 (zh) * 1964-09-07 1968-10-12
JPS50158766A (zh) * 1974-06-17 1975-12-22
JPS52139860A (en) * 1976-05-18 1977-11-22 Hatano Kougiyou Kk Inscribed toothed wheel system overrdrive and reduction gear
JP3963587B2 (ja) * 1998-09-02 2007-08-22 住友重機械工業株式会社 内歯揺動型内接噛合遊星歯車装置
JP4610108B2 (ja) 2001-03-08 2011-01-12 住友重機械工業株式会社 揺動内接噛合遊星歯車機構、及び角度伝達誤差低減方法
CN101233342B (zh) * 2005-08-18 2012-06-27 Ntn株式会社 动力传递装置
JP4324175B2 (ja) 2006-04-28 2009-09-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防振機能を有した変倍光学系
JP4447003B2 (ja) 2006-12-22 2010-04-0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減速機および車両用アクティブスタビライザー装置
JP4948322B2 (ja) * 2007-08-16 2012-06-06 住友重機械工業株式会社 揺動内接噛合歯車減速機
CN100593654C (zh) * 2008-05-26 2010-03-10 重庆大学 精密摆线针轮行星传动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068037A1 (en) * 2006-09-25 2009-06-10 Nabtesco Corporation Eccentric oscillating reduction gear and stabilizer shaft rotating device using eccentric oscillating reduction gea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597333A4 (en) 2014-01-01
WO2012011573A1 (ja) 2012-01-26
EP2597333A1 (en) 2013-05-29
JP5828321B2 (ja) 2015-12-02
CN102971554A (zh) 2013-03-13
US8545356B2 (en) 2013-10-01
EP2597333B1 (en) 2014-10-29
JPWO2012011573A1 (ja) 2013-09-09
US20130203544A1 (en) 2013-08-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971554B (zh) 变速齿轮装置
CN102235468B (zh) 变速齿轮装置
CN102472367B (zh) 行星齿轮机构
CN105556174B (zh) 驱动齿轮装置
US10190666B2 (en) Differential device
CN203130928U (zh) Rv双摆线针轮减速器
CN103016634A (zh) Rv双摆线针轮减速器
CN100458217C (zh) 单输入双输出行星减速器
CN101943246A (zh) 双相激波摆杆活齿复式传动减速器
WO2007097086A1 (ja) 電気自動車駆動ユニット
RU2252347C2 (ru) Электропривод для создания крутящего момента
CN106015501A (zh) 一种差动齿轮减速器
CN104633062A (zh) 双摆线减速机
CN100523544C (zh) 减速器
CN104913007A (zh) 减速机以及致动器
CN109268452A (zh) 双摆线差速减速器
CN212985943U (zh) 传动机构
CN102022479B (zh) 偏心摆线型减速机构
RU2677952C1 (ru) Планетарный механизм и планетарная передача на его основе
JP2011231801A (ja) 変速歯車装置
WO2021024312A1 (ja) 減速機
CN107687500B (zh) 包络线齿轮传动装置
CN102072282A (zh) 行星轮齿传动
CN109281996A (zh) 摆轮传动单元的级联减速器
CN108561512A (zh) 行星减速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1216

Termination date: 20180722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