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951527A - 电梯用卷扬机 - Google Patents

电梯用卷扬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951527A
CN102951527A CN2012102772996A CN201210277299A CN102951527A CN 102951527 A CN102951527 A CN 102951527A CN 2012102772996 A CN2012102772996 A CN 2012102772996A CN 201210277299 A CN201210277299 A CN 201210277299A CN 102951527 A CN102951527 A CN 10295152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pe sheave
brake disc
winch
elevator
main shaf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277299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伊藤清弥
小野哲志
尾方尚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95152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95152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Abstract

一种电梯用卷扬机。在现有技术中,考虑到无负载状态与最大载重状态之间的因固定主轴的弯曲而引起的制动盘的变位,增大制动盘与制动衬垫之间的空隙。因此,盘制动装置的轴向尺寸相应增大,导致卷扬机轴向的长度尺寸增大。通过将盘制动装置设置在因作用有最大载重量而处于倾斜状态时的所述制动盘的旋转面的位置与处于无负载或者轻负载状态时的所述制动盘的旋转面的位置相比几乎没有变化的区域,可以尽可能地缩小制动盘与制动衬垫之间所需的空隙,能够抑制卷扬机轴向长度尺寸的增大。

Description

电梯用卷扬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使电梯系统的电梯轿厢上下升降的电梯用卷扬机,尤其是涉及能够缩短卷扬机的轴向长度的薄型电梯用卷扬机。
背景技术
近年来,在电梯系统中无机械室的电梯系统得到了普及,其为了抑制建筑物的高度,不在升降通道的上部设置用于收纳电梯的卷扬机等机械部件的机械室,而将机械部件安装在升降通道内。
在采用无机械室的电梯系统时,原本安装在机械室内的包括卷扬机在内的所有设备都设置在升降通道内。
在将卷扬机设置在升降通道内时,可以采用多种设置方法,但为了将卷扬机设置在电梯轿厢与升降通道墙壁之间的狭窄的间隙内,需要采用与升降通道墙壁相对向地设置的薄型卷扬机。
此外,在大多数场合下,由于在升降通道的薄型卷扬机横侧的部位设置有平衡重,所以需要将卷扬机设置在四周由升降通道墙壁、电梯轿厢以及平衡重包围的空间内。
如上所述,如果能够使卷扬机实现小型化,就能够缩小升降通道的截面积,并且能够提高设置在升降通道内的设备的布置自由度。
因此,如何实现在无机械室电梯系统中使用的卷扬机的小型化,尤其是缩小卷扬机轴向的总长度,也就是实现薄型化,是一个重要的技术课题。
作为在先的薄型卷扬机,例如专利文献1至专利文献3所示,已经提出有各种薄型卷扬机,在这些薄型卷扬机中,在通过枢轴固定地支撑在框体上的固定主轴的外周部构成与框体一体的定子,并且在通过轴承以可旋转的方式安装在固定主轴的一端的绳轮的外周部一体地构成转子,由此通过对向设置的转子和定子来构成电动机部分。
此外,还已知在电梯系统进行运行时,通过电动机部分驱动绳轮旋转,并通过卷绕在绳轮上的主吊索使电梯轿厢升降。另一方面,在需要使运行中的电梯停止时,断开对电动机部分的通电,同时通过盘制动装置用制动衬垫从两侧夹住与绳轮一体地设置的制动盘来进行制动。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国专利特开2004-13703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国专利特开2004-299824号公报
专利文献3国际公开WO/2006-129338号公报
在传统的薄型电梯用卷扬机中,电梯轿厢和平衡重等的悬浮负载通过主吊索作用在绳轮以及将绳轮支撑成可以旋转的固定主轴上,在该悬浮负载的作用下,经由绳轮使固定主轴产生弯曲变位。
具体来说是,由于卷扬机的固定主轴以枢轴支撑方式固定在框体上,所以以该枢轴支撑部分为起点,形成以固定主轴为梁的悬臂梁的结构。
当悬浮负载作用在绳轮上时,固定主轴在该悬浮负载的作用下朝悬浮负载的作用方向弯曲,从而产生变位。在固定主轴发生弯曲时,因该弯曲而产生的变位传递到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撑在固定主轴的绳轮上,其结果,该变位进一步传递到设置在绳轮上的制动盘中。此时,制动盘的变位以绳轮的轴心(也就是固定主轴的轴心)为中心朝着半径方向扩大。
此外,作用在卷扬机的绳轮上的悬浮负载在(1)卷扬机安装前的无负载的场合、(2)卷扬机安装好后的电梯轿厢内没有乘客乘坐时的轻负载的场合以及(3)有达到最大载重量的乘客乘入了电梯轿厢时的重负载的场合之间变动,所以固定主轴也根据上述不同的场合而产生不同的弯曲变位。也就是说,固定主轴的变位在完全没有弯曲变位发生的状态、发生有轻微变位的状态以及因最大载重量而发生了最大变位的状态之间变化。
在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卷扬机中,由于盘制动装置设置在绳轮的承受悬浮负载的方向的顶端部分(固定主轴弯曲方向的最外周附近),所以在固定主轴发生了弯曲变位时,会导致制动盘的变位大幅度增大。
因此,在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一般的薄型卷扬机中,考虑到从无负载(或者轻负载)状态转变为作用有最大载重量的状态时发生的弯曲变位,将制动器行程设定为充分大的值,以便确保在制动释放时制动盘与制动衬垫之间具有充分的空隙。
为此,盘制动装置在卷扬机轴向上的尺寸至少扩大了与该制动行程相应的尺寸,其结果导致卷扬机轴向上的长度尺寸增大。
在专利文献3所公开的卷扬机中,为了抑制固定主轴和制动盘因悬浮负载而产生变位,构造成通过框体分别支撑固定主轴的轴向两端,并将绳轮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撑在两个支撑部分之间的固定主轴的中间部分。
可是,在采用这一结构时,虽然能够抑制固定主轴和制动盘因悬浮负载而产生变位,但由于通过支撑部分来支撑固定主轴的两端,所以存在固定主轴的轴向尺寸因设置了该支撑部分而增大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盘制动装置的薄型的电梯用卷扬机,使得能够尽可能地抑制卷扬机在轴向上的长度。
在本发明的电梯用卷扬机中,在收纳定子和定子线圈的框体主体上设置一端为自由端的固定主轴,并在该固定主轴的自由端侧安装可旋转的绳轮,同时在该绳轮上形成制动盘,并且具有从两侧夹住该制动盘以进行制动的盘制动装置,所述电梯用卷扬机的特征在于,在卷绕在绳轮上的主吊索的外侧,在因作用有最大载重量而处于倾斜状态时的制动盘的旋转面的位置与处于无负载或者轻负载状态时的制动盘的旋转面的位置之间的距离在规定范围内的区域设置有对制动盘进行制动的盘制动装置。
发明效果
通过采用上述结构,由于在因作用有最大载重量而处于倾斜状态时的制动盘的旋转面的位置与处于无负载(或者轻负载)状态时的制动盘的旋转面的位置相比实质上没有变化的区域或者即使有变化但该变化也在允许范围内的区域设置盘制动装置,所以可以缩小制动衬垫与制动盘之间所需的空隙的长度,从而能够相应地缩小盘制动装置的轴向长度。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无机械室电梯系统的一般结构的截面图。
图2是升降通道内设置有电梯轿厢、平衡重以及电梯用卷扬机时的截面图。
图3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的对象的薄型卷扬机的结构的截面图。
图4是从电梯轿厢的相反侧观察到的图2所示卷扬机的主视图,图中省略了盘制动装置的图示。
图5用于说明弯曲所产生的影响,其是处于无负载状态时的卷扬机的侧视图。
图6用于说明弯曲所产生的影响,其是因作用有最大载重量而产生了弯曲变位时的卷扬机的侧视图。
图7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所涉及的卷扬机的主视图。
图8是图7所示盘制动装置的截面图。
符号说明
10…升降通道,11…电梯轿厢,12…平衡重,13…薄型卷扬机,19…主吊索,20…框体组合件,21…绳轮组合件,22…框体主体,23…轮毂部分,24…固定主轴,25…收纳凹部,26…定子,27…定子线圈,30…绳轮,3 1…转子,33…制动盘,37…盘制动装置,39…固定铁心,40…电磁绕组,41…可动铁心,42…制动衬垫,43…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所涉及的电梯用卷扬机进行说明。图1是用于说明无机械室电梯的一般结构的截面图,其中参考符号10表示形成在建筑物中的升降通道,电梯收纳在该升降通道的内部。
电梯的主要构件包括电梯轿厢11、平衡重12以及卷扬机13,在电梯轿厢11的下部安装有滑轮14,在平衡重12上安装有滑轮15,在卷扬机13的旋转轴(也就是电动机的旋转轴)上安装有绳轮16。
卷扬机13在升降通道10内安装在最底部的地板面上,并且也可以采用安装在固定于升降通道10的最顶部附近的梁上的结构。
梁17固定在升降通道10的上部,在该梁17上安装有中间滑轮18A、18B以便通过这些中间滑轮来改变主吊索19的卷绕方向。主吊索19的一端安装在升降通道10的上部壁面上,并从该一端出发,在经过平衡重12的滑轮15、第一中间滑轮18A、卷扬机13的绳轮16、第二中间滑轮18B以及电梯轿厢11的滑轮14后,主吊索19的另一端安装在升降通道10的上部壁面上。作为主吊索的卷绕方式采用2比1的吊索卷绕方式,以利用动滑轮的原理来降低所需要的卷扬机13卷扬力。
在平衡重12的下部设置有用于对平衡重12发生碰撞时的冲击力进行缓冲的缓冲器191,并且在电梯轿厢11的下部设置有用于对电梯轿厢11发生碰撞时的冲击力进行缓冲的缓冲器。
在上述电梯中,通过未图示的控制器向卷扬机13的电动机和制动机构等发送运行指令,通过该运行指令使电梯轿厢11朝着建筑物的规定楼层进行升降动作。
图2是设置有采用了作为本发明的对象的薄型的电梯用卷扬机的电梯的升降通道10的截面图。
在升降通道10内以可升降的方式设置有通过未图示的主吊索19连接的电梯轿厢11和平衡重12。
薄型卷扬机13设置在位于升降通道10的墙壁与电梯轿厢11之间的间隙内,该薄型卷扬机13由用于收纳构成电动机部分的定子的框体组合件20、与定子对向设置的构成电动机部分的转子以及与绳轮16一体形成的绳轮组合件21构成,通过使绳轮16与转子一起旋转,利用主吊索19使电梯轿厢11上下升降,其中绳轮16与该转子一体形成并且卷绕有主吊索19。
由于该薄型卷扬机13的检修作业通常从电梯轿厢11侧进行,所以使卷扬机13的框体组合件20朝着电梯轿厢11侧设置。
以下参照图3对薄型卷扬机13的具体结构进行说明。框体组合件20的框体主体22具有形成在其中心部分的轮毂部分23,固定主轴24的一端插入并固定在该轮毂部分23内。此外,绳轮组合件21以可旋转的方式设置在该固定主轴24的自由端侧,由此构成悬臂支撑结构的电动机。
在位于框体主体22的轮毂部分23的外周侧的圆环状收纳凹部25内收纳有构成电动机部分的定子26以及定子线圈27等的电动机零件。
绳轮壳体29以可旋转的方式通过轴承28支撑在固定主轴24的自由端侧,该绳轮壳体29与绳轮30(与图1的绳轮16相对应)和构成电动机部分的转子31等电动机部分一体构成。
其中,框体主体22通过对铸铁等进行铸造而形成大致的形状后,对需要保证尺寸精度的部分进行机械加工而制成。
如上所述,框体主体22在其中心部分一体地形成有中空形状的轮毂部分23,并在其外周部通过铸造而形成有内部能够收纳定子26以及定子线圈27等的有底的圆环状收纳凹部25。
转子31利用该收纳凹部25与定子26隔着规定的间隙相对向地设置,并且在该转子31的内周面固定有多个永磁体32,由此构成表面磁体式电动机的转子。由于转子31必须由磁体来制作,所以采用磁体通过与绳轮壳体29以及绳轮30一体成形来制作。
在转子31的外周一体地形成有制动盘33,该制动盘33设置在转子31的外周部分侧,被构成为在半径方向突出的圆环状的圆板。
绳轮壳体29、绳轮30以及转子31也可以不是一体成型品,可以在分别作为可分割的单独构件制作后,采用螺栓或者热压配合等嵌合方法等分别将这些构件固定在一起来制作。
如上所述,设置在转子31内侧的永磁体32在周向上交替地设置有N极和S极,并且该N极和S极的数量相同,并且是极数的一半。
定子26设置在与框体主体22一体形成的收纳凹部25中,上述转子31在定子26的外侧以隔着微小的气隙的方式在径向与定子26相对向地设置,通过该结构构成所谓的外转子型电动机。
在该电动机部分产生的旋转力通过转子31传递到绳轮30上,以对卷绕在绳轮30上的多根主吊索19进行驱动,由此使电梯轿厢11上下升降。此外,未在图3中进行详细图示的盘制动装置,在电梯轿厢进行升降运行的期间,根据来自未图示的控制装置的信号,使制动衬垫离开制动盘以解除制动动作,而在需要使电梯轿厢停止并维持其位置时,根据来自控制装置的信号,将制动衬垫按压在制动盘上,通过向制动盘施加制动力而进行制动动作。
图4至图6是用于说明由悬浮负载引起的固定主轴24的弯曲变位现象的图,图4是从电梯轿厢11的相反侧观察时的图2所示的卷扬机13的主视图,图5是悬浮负载没有作用在绳轮30上时的卷扬机13的侧视图,图6是悬浮负载作用在绳轮30上时的卷扬机13的侧视图,图中省略了盘制动装置的图示。
如在图3中所说明的那样,在将绳轮组合件21以可旋转的方式安装在框体组合件20上后,用于支撑绳轮30的固定主轴24的一侧的轴向端部由框体主体22的轮毂部分23固定,而另一侧的轴向端部(也就是自由端)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撑绳轮30,由此形成悬臂梁结构。
如上所述,由于作用在卷扬机的绳轮上的悬浮负载在(1)卷扬机安装前的无负载的场合、(2)卷扬机安装好后的电梯轿厢内没有乘客乘坐时的轻负载的场合以及(3)有达到最大载重量的乘客乘入了电梯轿厢时的重负载的场合之间变动,所以固定主轴的弯曲变位也随着负载的变动而发生变化。
图5表示卷扬机安装前的无负载(或者轻负载)的场合,此时,由于没有悬浮负载作用在绳轮上,或者只有很轻的悬浮负载作用在绳轮上,所以固定主轴24没有发生弯曲变位,当然,绳轮30和转子31以及制动盘33也没有受到固定主轴24弯曲的影响。
另一方面,在卷扬机安装后,在电梯轿厢内的乘客达到了最大载重量的情况下,如图6所示,在向上的悬浮负载通过主吊索19作用在绳轮30上时,以绳轮30与主吊索19的滑动接触部分为作用点,如图6的箭头P所示,使绳轮30在逆时针方向转动的力作用在绳轮30上。
此时,在固定主轴24的自由端侧产生弯曲,其结果,支撑在固定主轴24的自由端侧的绳轮30和转子31以及制动盘33沿着图6所示的中心线34倾斜。其结果,制动盘33因受到弯曲的影响而倾斜,从处于无负载状态时的旋转面35变成图6所示的倾斜面。
因此,在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卷扬机中,由于盘制动装置设置在绳轮的承受悬浮负载的方向的顶端部分(固定主轴24弯曲方向的最外周附近),所以在固定主轴24发生了弯曲时,制动盘33的变位大幅度增大。
并且,在将空隙的长度调整为无负载时的制动盘33与制动衬垫之间的空间长度的场合下,当固定主轴24的自由端侧产生弯曲而使得制动盘33发生了倾斜时,发生了倾斜的制动盘33与制动衬垫产生滑动接触,如果长时间处于滑动接触的状态,则可能导致制动衬垫磨耗而使得无法获得正常的制动动作。
作为预防措施,在现有的技术中采用了通过增长制动盘33与制动衬垫之间的空隙的长度来使得即使制动盘33发生了倾斜,制动衬垫也不会与制动盘33接触的结构。
可是,在采用上述结构时,盘制动装置在卷扬机轴向上的尺寸至少扩大制动盘33与制动衬垫之间的空隙增长部分的尺寸,导致卷扬机在轴向上大型化,并且最终使得卷扬机轴向上的尺寸增大。
此外,如果增长制动盘33与制动衬垫之间的空隙长度,则在进行制动动作时,可能出现制动衬垫与制动盘33碰撞而产生大的噪音的现象。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在本发明中提出了以下的方案。
具体来说是,在采用悬臂梁结构的卷扬机中,存在如图6的参考符号36所示的区域,无论制动盘33的变位状态是处于无负载(或者轻负载)的场合时的变位状态(此时制动盘不发生变位或者只发生微小的变位),还是处于固定主轴24因作用有最大载重量而发生倾斜,使得制动盘33发生大幅度倾斜时的变位状态,在该区域中,制动盘33几乎不会发生变位,或者即使发生变位,也只会发生很小的实际上可以忽略不计的变位。
也就是说,如图6所示,通过将盘制动装置设置在因作用有最大载重量而处于倾斜状态时的制动盘33的旋转面35的位置与处于无负载(或者轻负载)状态时的制动盘33的旋转面35的位置相比几乎没有变化的区域36,可以将制动盘33与制动衬垫之间的空隙长度设定为处于无负载(或者轻负载)状态时的制动盘33与制动衬垫之间的空隙长度,此时,即使制动盘33因作用有最大载重量而发生倾斜状,也能够避免制动盘33与制动衬垫发生接触。
该区域36可以通过计算或者实际测量来求出。由于会受到各种因素(例如制动盘33的大小和厚度、转子的大小以及框体主体22的变形等)的影响,所以该区域36并不总是在同一个位置上。
因此,在应用本发明时,优选根据本发明的基本思想,求出因作用有最大载重量而处于倾斜状态时的制动盘33的旋转面35的位置与处于无负载(或者轻负载)状态时的制动盘33的旋转面35的位置相比几乎没有变化的区域36,并将盘制动装置设置在该区域内。
以下参照图7对采纳了上述基本思想的薄型卷扬机的实施例进行说明。图7是从电梯轿厢的相反侧观察到的图2所示的卷扬机13的主视图,在绳轮30上卷绕有两个端部朝向上方延伸的呈U字形状的主吊索19。
在绳轮30的外周部设置有与绳轮30一体形成的转子31以及与该转子31一体形成的制动盘33。
由此,该制动盘33被构造成与绳轮30和转子31一体旋转,并且能够在不与位于背后的框体组合件20发生接触的状态下进行旋转。框体组合件20上固定有盘制动装置37,如图7所示,其固定位置设置在位于卷绕在绳轮30上并朝上方延伸的主吊索19的外侧,并且位于比绳轮30的横向的中心线CH更靠上方的能在横向上避开绳轮30的位置的区域36内。
并且,该盘制动装置37采用图8所示的结构。
如图8所示,盘制动装置37具有由内置在制动器框体38内的固定铁心39和电磁绕组40构成的电磁体部分、被该电磁体部分的固定铁心39吸附的可动铁心41和固定在该可动铁心41表面的制动衬垫42以及将可动铁心41朝制动盘33侧推压的弹簧43。另外,制动器框体38具有用于将制动盘33收纳在内部的开口44,制动盘33从该开口44被导入到制动器框体38内。
在不进行制动的状态下,有直流电流从未图示的驱动电路流入电磁绕组40中。该直流电流是利用由4个二极管构成的全波整流电桥对AC电源进行整流而得到的直流电流。在通常的运行状态下,由于不需要制动,所以电磁绕组40处于通电状态。
在该状态下,固定铁心39上产生有磁力,所以可动铁心41克服弹簧43的弹力被固定铁心39吸引住,制动衬垫42从制动盘33离开而不在制动盘33上产生制动力。
在进行制动时,从未图示的驱动电路流向电磁绕组40的通电被断开,在固定铁心39上产生的磁力消失,可动铁心41在弹簧43弹力的作用下被朝向制动盘33侧按压,制动衬垫42从两侧夹住制动盘33,由此在制动盘33上产生制动力。
除了图8所示的结构外,盘制动装置37当然还可以采用其他的结构。
如图7所示,采用了上述结构的盘制动装置37在与制动盘33重叠的位置,并且在呈U字状折返的主吊索19的外侧,设置在与绳轮30或者固定主轴24的沿着悬浮负载的作用方向延伸的纵向中心线CV之间的距离大约为L2,与垂直于该纵向中心线CV的横向中心线CH之间的距离大致为L1且位于该横向中心线CH上侧的区域。此外,一对该盘制动装置37以相对于纵向中心线CV左右对称(线对称)的方式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盘制动装置37设置在以绳轮30的轴心为中心,与横向中心线CH之间的角度大致在20°至40°的范围内。
如上所述,盘制动装置37的设置位置选择在因作用有最大载重量而处于倾斜状态时的制动盘33的旋转面35的位置与处于无负载(或者轻负载)状态时的制动盘33的旋转面35的位置相比几乎没有变化的区域36内。
该区域36从因作用有最大载重量而处于倾斜状态时的制动盘33的旋转面35的位置与处于无负载或者轻负载状态时的制动盘33的旋转面35的位置相比几乎没有变化的不变点起算设定在规定的范围内,具体来说是设定在所发生的变位的长度在盘制动装置37的可动铁心41的行程的1/10左右的范围内。
如此,由于盘制动装置37设置在U字状折返的主吊索19的外侧,所以能够构成盘制动装置37在对制动盘33进行制动时不会与主吊索19发生接触的薄型卷扬机13。
也就是说,在将主吊索19与盘制动装置37串联设置时,轴向长度的尺寸等于两者的尺寸相加的尺寸,而通过将盘制动装置37设置在主吊索19的外侧,可以将两者并列设置,所以能够缩短轴向长度。
此外,由于将盘制动装置37设置在因作用有最大载重量而处于倾斜状态时的制动盘33的旋转面35的位置与处于无负载或者轻负载状态时的制动盘33的旋转面35的位置相比几乎没有变化的区域36内,所以能够缩小制动衬垫42与制动盘33之间的制动空隙的长度,由此能够相应地抑制盘制动装置37的轴向长度。并且还能够降低碰撞时的噪音。
如上所述,通过将盘制动装置37设置在主吊索19的外侧,并且将其设置位置设定在因作用有最大载重量而处于倾斜状态时的制动盘33的旋转面35的位置与处于无负载(或者轻负载)状态时的制动盘33的旋转面35的位置相比几乎没有变化的区域36内,能够尽可能地抑制卷扬机轴向的长度。
在图7所示的实施例中,以卷扬机13设置在升降通道10底部的场合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同样适用于将卷扬机13设置在位于升降通道10的最上部附近的梁上的场合。此时,由于主吊索19朝向下方延伸,所以悬浮负载作用在向下的方向上。因此,此时的结构成为将图7所示实施例的结构旋转180度后的结构。
当然,通过这一结构也能够获得与上述结构的作用和效果相同的作用和效果。

Claims (5)

1.一种电梯用卷扬机,具有:用于收纳定子和定子线圈的框体主体;固定主轴,所述固定主轴的一端固定在所述框体主体上,而另一端为自由端;绳轮,所述绳轮通过轴承以可旋转的方式安装在所述固定主轴的自由端侧,并且卷绕有主吊索;转子,所述转子与所述绳轮一体形成,并与所述定子一起形成电动机部分;以及制动盘,所述制动盘与所述绳轮一体旋转,所述电梯用卷扬机的特征在于,
在卷绕在所述绳轮上的所述主吊索的外侧,并且在与沿着作用在所述绳轮上的悬浮负载的方向延伸的所述绳轮的中心线垂直的中心线的上侧,在因作用有最大载重量而处于倾斜状态时的所述制动盘的旋转面的位置与处于无负载或者轻负载状态时的所述制动盘的旋转面的位置相比实质上没有变化的区域设置对所述制动盘进行制动的盘制动装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用卷扬机,其特征在于,
以沿着作用在所述绳轮上的悬浮负载的方向延伸的所述绳轮的中心线为界线,在线对称的位置上设置一对所述盘制动装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梯用卷扬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盘制动装置固定在所述框体主体上。
4.一种电梯用卷扬机,具有:用于收纳定子和定子线圈的框体主体;固定主轴,所述固定主轴的一端固定在所述框体主体上,而另一端为自由端;绳轮,所述绳轮通过轴承以可旋转的方式安装在所述固定主轴的自由端侧,并且卷绕有主吊索;转子,所述转子与所述绳轮一体形成,并与所述定子一起形成电动机部分;以及制动盘,所述制动盘与所述绳轮一体旋转,所述电梯用卷扬机的特征在于,
在卷绕在所述绳轮上的所述主吊索的外侧,并且在与沿着作用在所述绳轮上的悬浮负载的方向延伸的所述绳轮的中心线垂直的中心线的上侧,在因作用有最大载重量而处于倾斜状态时的所述制动盘的旋转面的位置与处于无负载或者轻负载状态时的所述制动盘的旋转面的位置之间的距离在规定范围内的区域设置对所述制动盘进行制动的盘制动装置。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梯用卷扬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规定范围为内置在所述盘制动装置中的可动铁心的行程的1/10以下。
CN2012102772996A 2011-08-19 2012-08-06 电梯用卷扬机 Pending CN10295152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79462A JP2013040033A (ja) 2011-08-19 2011-08-19 エレベータ用巻上機
JP2011-179462 2011-08-19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951527A true CN102951527A (zh) 2013-03-06

Family

ID=477610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2772996A Pending CN102951527A (zh) 2011-08-19 2012-08-06 电梯用卷扬机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2013040033A (zh)
CN (1) CN102951527A (zh)
SG (1) SG188046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572436A (zh) * 2016-07-05 2018-01-12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电梯用卷扬机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5125342A1 (ja) * 2014-02-24 2015-08-27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エレベータ用巻上機
JP6134952B1 (ja) * 2015-12-03 2017-05-31 株式会社明電舎 巻上機
JP6687052B2 (ja) * 2018-03-27 2020-04-22 フジテック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用巻上機、および巻上機の設置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511758A (ja) * 1993-06-28 1996-12-10 コネ オサケ ユキチュア エレベータ機械装置
CN1694840A (zh) * 2003-08-21 2005-11-09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梯用薄形卷扬机
JP2006027786A (ja) * 2004-07-14 2006-02-02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エレベータ用巻上機
JP2007246187A (ja) * 2006-03-14 2007-09-27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エレベータの巻上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886962B1 (en) * 2005-05-30 2015-04-22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Hoist for elevator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511758A (ja) * 1993-06-28 1996-12-10 コネ オサケ ユキチュア エレベータ機械装置
CN1694840A (zh) * 2003-08-21 2005-11-09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梯用薄形卷扬机
JP2006027786A (ja) * 2004-07-14 2006-02-02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エレベータ用巻上機
JP2007246187A (ja) * 2006-03-14 2007-09-27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エレベータの巻上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572436A (zh) * 2016-07-05 2018-01-12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电梯用卷扬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SG188046A1 (en) 2013-03-28
JP2013040033A (ja) 2013-02-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471028B (zh) 在牵引绳轮内带外转子和马达的电梯机器
JP4195097B2 (ja) エレベータ巻上げ機およびエレベータ
EP3210925B1 (en) Elevator assembly
CN102951527A (zh) 电梯用卷扬机
KR20140053810A (ko) 리프트 설비
CN105263845A (zh) 用于电梯的驱动机和电梯
WO2014123515A1 (en) Self-propelled cargo lift for elevator systems
WO2015022737A1 (ja) エレベータの制御ケーブルガイド装置
US6085874A (en) Rail-climbing elevator counterweight having flat machines
CN102838012B (zh) 电梯系统
WO2005121008A1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JP2010116254A (ja) エレベータシステム
JP4429920B2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JP5048802B2 (ja) エレベータ用薄型巻上機、及びエレベータ装置
CN100581974C (zh) 电梯装置
EP1535875B1 (en) Elevator device
CN102897635B (zh) 薄型卷扬机以及电梯设备
JP4314891B2 (ja) エレベーター装置
JP2013245076A (ja) エレベーター装置
JPWO2006021996A1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CN101356112A (zh) 电梯装置
CN110546100B (zh) 电梯装置
JP2010116255A (ja) エレベータシステム
JP2010105770A (ja) エレベータシステム
WO2021004743A1 (en) Passenger conveyo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3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