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图说明
以上所述的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以及有益效果可以通过下面的能够实现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同时结合附图描述而清楚地获得。
附图以及说明书中的相同的标号和符号用于代表相同的或者等同的元件。
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包含螺钉扶持装置的螺钉工具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螺钉扶持装置沿输出轴轴线的分解示意图。
图3是图1中螺钉扶持装置的沿一视角的分解示意图。
图4是图1中螺钉扶持装置的沿另一视角的分解示意图。
图5是图1中螺钉扶持装置处于第一位置的剖视图。
图6是图1中螺钉扶持装置处于第二位置的剖视图。
图7是图1中螺钉扶持装置的工作状态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包含螺钉扶持装置的螺钉工具的分解示意图。
图9是图8中螺钉扶持装置的旋转单元的分解示意图。
图10是图8中螺钉扶持装置的驱动机构的分解示意图。
图11是图8中螺钉扶持装置的剖视图。
图12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包含螺钉扶持装置的螺钉工具的示意图。
图13是图12中螺钉扶持装置的分解示意图。
图14是图12中螺钉扶持装置的剖视图。
图15是图12中螺钉扶持装置的工作状态示意图。
图16是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包含螺钉扶持装置的螺钉工具的分解示意图。
图17是图16中螺钉扶持装置沿输出轴轴线的示意图。
图18是图16中螺钉扶持装置的剖视图。
图19是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包含螺钉扶持装置的螺钉工具的示意图。
图20是图19所示的螺钉扶持装置转动角度后和螺钉工具配合的示意图。
图21是图19所示的螺钉扶持装置的示意图。
图22是图19所示的螺钉扶持装置去掉部分壳体后沿轴线X的剖视图。
图23是图19所示的螺钉扶持装置的沿轴线X的爆炸示意图。
图24是图19所示的螺钉扶持装置的沿销轴的轴线C的爆炸示意图。
图25是图19所示的螺钉扶持装置的支架单元和扶持单元配合的斜视图。
图26是图19所述的螺钉扶持装置的旋转环沿轴线X的爆炸示意图。
图27是图19所示的螺钉扶持装置未扶持螺钉时沿轴线X的剖视图。
图28是图19所示的螺钉扶持装置扶持螺钉时沿轴线X的剖视图。
图29是图19所示的螺钉扶持装置的支架单元抵接工件表面处于第二状态时沿轴线X的剖视图。
图30是图19所示的螺钉扶持装置的支架单元处于第一状态时沿轴线X的剖视图。
图31是图19所示的螺钉扶持装置的扶持单元的止挡部抵接阻挡部时沿轴线X的剖视图。
图32是图19所示的螺钉扶持装置的扶持单元松开扶持螺钉时沿轴线X的剖视图。
1、螺钉工具 2、螺钉扶持装置 3、外壳
4、手柄 5、启动开关 6、壳体
7、抵接机构 8、扶持件 9、驱动件
10、输出轴 11、输出槽 12、弹性件
13、滚珠 14、控制开关 15、轴承块
16、轴承孔 17、帽型构件 18、弹簧
19、复位开关 20、定深单元 21、第一端
22、第二端 23、扶持面 24、销轴
25、销轴孔 26、转轴孔 27、凸起部分
28、扭簧 29、旋转环 30、连接凸台
31、第一止挡面 32、第一凸耳 33、第二止挡面
34、螺丝孔 35、配接环 36、螺丝孔
37、收容槽 38、第二凸耳 39、第三止挡面
40、挡块 41、第四止挡面 50、定深杆
51、调节单元 52、导向槽 53、引导件
54、深度指示单元 55、U型槽 56、凸边
57、第一调节块 58、第二调节块 59、操作环
60、导槽 61、导块 62、操作开口
63、内螺纹 64、外螺纹 65、卡块
66、第一定位环 67、定位台阶 68、第二定位环
69、定位凸块 70、锁定单元 71、锁定球
72、锁定环 73、锁定槽 74、锁定坑
75、解锁坑 76、扳手 80、工作头
81、扶持单元 82、扶持部 83、支架单元
84、复位开关 85、安装孔 86、安装孔
87、滑槽 88、挡位件 89、限位元件
90、引导单元 91、销轴 92、台阶面
93、凸边 94、轴肩 95、导脚
96、引导平台 97、第二穿孔 98、引导孔
99、扭簧 100、螺钉 101、螺帽部
102、螺纹部 103、工件表面 140、偏压件
141、转块 142、护罩 143、安装脚
144、旋转轴 145、旋转轴孔 146、抵靠部
147、操作部 148、楔形面 149、楔形配合面
601、壳体壁 602、配接端 603、开口端
604、定位槽 605、定位条 606、穿孔
607、限位部 608、阻挡部 609、止挡面
701、主轴 702、套筒 703、批头
704、批头孔 705、批头台阶 706、磁铁
707、主轴槽 708、固定轴 709、装配孔
710、支撑孔 711、环形槽 712、导槽
713、凸肩 714、垫片 715、钢珠
716、凹槽 717、传动齿轮 801、转轴
802、卡爪 803、支撑架 804、开口环
805、U型架 806、U型臂 807、穿孔
808、引导柱 809、第一导孔 810、引导弹簧
811、销轴孔 812、扶持面 813、接触点
814、转轴 815、转动块 816、挡壁
817、通槽 818、导槽 819、凸耳
820、封闭端 821、开放端 822、封闭端
823、开放端 824、止挡部 825、第一接触面
826、第二接触面 827、定位件 828、容纳槽
830、容纳空间 831、支撑件 832、支撑平台
833、第一穿孔 834、引导条 835、连接件
836、引导台阶 837、抵接块 838、抵接台阶
901、斜槽 902、第三端 903、第四端
904、支撑板 905、环形壁 906、止挡台阶
907、支撑脚 908、支撑柱 909、抵接部
910、挡板 911、凸条 912、支撑凸台
913、第二导孔 914、驱动片 915、斜面
916、凸点 917、减速箱壳体
C、销轴的轴线 D0、径向间距 H0、轴向间距
X、输出轴轴线 d、间隙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图7所示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螺钉工具1。该螺钉工具1可沿工作方向(图1中箭头所示)将螺钉100钉入工件(图中未示出)。螺钉工具1主要包括在工作过程中扶持住螺钉100的螺钉扶持装置2。在螺钉工具1将螺钉100拧入工件的过程中,螺钉扶持装置2扶持螺钉100使螺钉100始终保持与螺钉工具1的输出轴轴线X同轴,并且在大部分情况下,螺钉100与工件表面103的法线方向平行设置。这样螺钉100在拧入工件的过程中不会因螺钉工具1产生的振动而产生晃动或脱开工作头或偏离原先的定位,从而操作者可方便地、轻松地将螺钉100拧入工件。螺钉工具1可以是手动工具也可以是电动工具。在本实施例中,螺钉工具1可以是电动螺丝批。电动螺丝批为本领域内技术人员常见的工具,其通过输出轴输出一旋转动力给螺钉100,并把螺钉100打入工件。螺钉扶持装置2沿工作方向(图1中箭头所示)位于螺钉工具1的前端,其通过螺丝、形状配合的卡槽等固定方式与螺钉工具1的外壳3连接。外壳3内设有马达(图中未示出),马达产生动力并通过输出轴10(图5中所示)传递给螺钉扶持装置2。输出轴10的轴线X沿工作方向设置。螺钉扶持装置2驱动螺钉100钉入工件。这里驱动马达的动力源既可以是电池包也可以外接的电源线。在螺钉工具1的后端具有供握持用的手柄4。手柄4是偏离输出轴轴线X设置的,当然在其他的实施例中,手柄4也可以沿输出轴轴线X设置,这样整个螺钉工具1为直线型构造。另外手柄4还可以设置成绕一枢转轴转动,方便用户操作方便。在手柄4上还设有启动开关5。启动开关5用于启动马达。为了描述方便,工作方向也可称之为纵向。纵向前端为沿纵向靠近螺钉扶持装置2的一端,和纵向后端相对应。纵向后端为沿纵向靠近螺钉工具1的手柄4的一端,和纵向前端相对应。
结合图1至图2,螺钉扶持装置2主要包括与螺钉工具1配接的壳体6、用于抵接螺钉100的抵接机构7、可用于用于扶持螺钉100的扶持机构以及驱动扶持机构扶持螺钉100的驱动机构。由图1至图4可知,在本实施例中壳体6大致呈长方体形结构。长方体形的壳体6沿纵向延伸并且内部中空,同时壳体6沿纵向的两个端部都具有开口以供纵向轴线X穿过。中空的壳体6具有围绕纵向轴线X的壳体壁601。在本实施例中,壳体壁601由两个对称的半壳构成。当然壳体壁601也可以一体形成。壳体壁601的内部形成容纳空间,螺钉扶持装置2的部分机构即位于该容纳空间内。从而壳体壁601主要防止螺钉扶持装置2内部结构受到损坏,并且保护操作者,使其不会在操作过程中触碰到螺钉扶持装置2的内部结构而造成伤害。壳体壁601靠近手柄4的一端具有和螺钉工具1的外壳3配接的配接端602,而壳体壁601背向该端的另一端则形成具有开口的开口端603。开口端603的开口供纵向轴线X穿过,并使螺钉扶持装置2的部分元件穿过该开口而位于壳体6外。
如图2至图5所示,抵接机构7主要包括了主轴701和套接在主轴701上的套筒702。主轴701位于壳体壁601中空的内部空间并沿纵向延伸。主轴701的一端动力连接螺钉工具1的输出轴10,主轴701的另一端则连接螺钉工具1的批头703。主轴701连接输出轴10的一端插接入输出轴10的输出孔中。主轴701连接输出轴10的一端具有贯穿主轴701中心的主轴槽707。主轴槽707垂直纵向轴线X设置。同时输出轴10的输出孔的孔壁上设有输出槽11,输出槽11呈周向地环形设置在输出孔上。在主轴701插入到输出轴10的输出孔后,主轴槽707正好和输出槽11对应起来,一固定轴708可沿径向地先后穿过输出槽11和主轴槽707。在优选地实施例中,输出槽11沿纵向的宽度大于主轴槽707沿纵向的宽度,这样更便于固定轴708与输出槽11、主轴槽707的装配。这样主轴701和输出轴10轴向固定连接,保证不会主轴701从输出轴10的输出孔中掉落下来。但是主轴701可以和输出轴10一起围绕纵向轴线X转动。通过这种方式输出轴10将马达产生的旋转驱动力传递给主轴701,使主轴701围绕纵向轴线X旋转,从而带动位于主轴701连接批头703那一端的螺钉100旋转。主轴701上还设有周向设置的凸肩713。凸肩713的作用是与其他元件抵靠并提供支撑作用。在本实施例中,凸肩713位于主轴701连接批头703的那一端。主轴701连接批头703的那一端还具有批头孔704。批头孔704沿纵向设置,批头703可插入与批头孔704中。
如图5所示,批头孔704内具有径向设置的批头台阶705,批头703的底部则抵靠在批头台阶705上。同时在批头孔704的底部与批头703的底部之间的空间内可以设置磁铁706用于吸住批头703。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不设置磁铁706并不会影响本发明的实施。批头703沿纵向轴线X设置。批头703的顶部则纵向抵接螺钉100。如图2所示,螺钉100包括螺帽部101和螺纹部102。螺帽部101位于螺钉100的一端,其大致成圆锥形结构。在螺帽部110的底面上具有凹陷的啮合花纹。在不同的实施例中,花纹可以是凸起的一字型或者十字型等。这些啮合花纹正好和批头703顶端的花纹形状相配合。使得螺钉100和批头703紧密的啮合,批头703转动也能带动螺钉11相应地转动。螺纹部102大致成细长圆柱形结构,其侧表面上设有螺纹。当整个螺钉100随批头703旋转时,旋转的螺纹与工件接触从而使螺钉100钻入工件。在其他的实施例中,批头703的顶部则设有磁性元件用于沿纵向吸附螺钉100。当然其他能够稳定的吸附螺钉100的吸附方式也是在本发明的范围之内。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批头703至少部分地穿过壳体6的开口端603,使得批头703的吸附螺钉100的顶部位于壳体6外。一种类型的批头703可以和适配该种批头703的螺钉配接。当需要配接其他类型的螺钉或者因其他需求更换批头703时,使用者可以方便地使用工具或者手动地把批头703从主轴701的批头孔704中取出并进行更换。
套筒702套接在主轴701的外侧。进一步地,套筒702套接在靠近主轴701连接输出轴10的那一端。套筒702的主要作用是保护主轴701,防止主轴701在高速旋转时碰擦其他元件而造成损坏。在套筒702上设有装配孔709,为了方便装配。在主轴701和输出轴10装配后,固定轴708同时插入到主轴槽707和输出槽11上以进行固定。由于套筒702设置在主轴701外侧,因此固定轴708套筒702可先穿过该装配孔709后再固定连接主轴槽707和输出槽11。当然在本实施例中,套筒702还有其他的作用,在后面会详细描述。
如图1所示,在抵接机构7沿纵向抵接螺钉100后,扶持机构又从基本垂直纵向的方向对螺钉100进行扶持。扶持机构包括多个从不同方向扶持螺钉100的扶持件8。这样设置的好处是能够对螺钉100多个不同的方向进行扶持,从而使得螺钉100在钉入工件的过程中不会倾斜。扶持件8的数量至少为两个且扶持件8围绕轴线X周向均匀布置。这样多个扶持件8作用的合力正好在位于轴线X上的螺钉100上。如果扶持件8的数量为2个,则该两个扶持件8正好关于轴线X对称;如果扶持件8的数量为3个,则该三个扶持件8正好位于等边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上,且轴线X穿过该等边三角形的中心;以此类推。在本实施例中,扶持件8的数量为2个。
由于该两个扶持件8是对称的,因此此处对其中一个扶持件8进行详细描述。如图2至图4所示,扶持件8主要包括了垂直轴线X设置的转轴801、围绕转轴801可进行枢转的卡爪802和用于支撑转轴801的支撑架803。支撑架803构成大致沿垂直轴线X的支撑平面。支撑架803的支撑平面的中央具有可容批头703和主轴701穿过的开口环804,在开口环804的边缘处设有沿支撑平面设置的U型架805。在装配时,主轴701穿过开口环804,开口环804和主轴701上的凸肩713抵接配合,其固定作用。本实施例中,由于扶持件8的数量为相互对称的两个,因此U型架805也是关于轴线X对称的分布在开口环804的边缘。两个U型架805之间的连线正好穿过开口环804的圆心。每个U型架805具有两个相对的U型臂806,U型架805形成的U型开口径向朝外。在每个U型臂806上设有分别设有穿孔807。一转轴801刚好在该支撑平面上穿过该U型臂806上的两个穿孔807并被固定。
在本实施例中,卡爪802通过围绕转轴801枢转的方式来扶持螺钉100。卡爪802大致呈杆型设置。卡爪802沿纵向穿过U型架805的U型开口。卡爪802具有第一端21和相对的第二端22。第一端21和第二端22不可相对移动,但是能够围绕转轴801同时转动。第一端21用于直接与螺钉100接触。在卡爪802的第一端21还设有与螺钉11接触的扶持面23。扶持面23呈V字型设计,这样的好处是使扶持面23能够和螺钉100的侧表面具有较大接触面积,保持充分抵接螺钉100。在优选地实施例中,扶持面23上具有和螺钉11螺纹相配合的花纹,以保持扶持面23和螺钉11更紧密的抵接。另外在其他的实施例中,扶持面23为弧形面设计,这样也能够使扶持面23和螺钉100保持较大的接触面积。此外,还可以在第一端21上设有可进行枢转微小角度的转块,在转块上设扶持面23,这样使的扶持面23抵接螺钉100的角度可在一定程度上微调以保持扶持面23和螺钉100良好的扶持角度。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第一端21要夹持螺钉100,因此卡爪802的第一端21是始终位于壳体6外的。而卡爪802的第二端22则位于壳体6内。卡爪802的第二端22的主要作用是和壳体6内的其他元件配合,并且可以围绕转轴801转动。这样带动卡爪802的第一端21也相应转动至扶持住螺钉100的位置。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端22具有容纳一销轴24穿过的销轴孔25。销轴24的设置方向和转轴801的设置方向相互平行。销轴24的作用稍后会详细描述。另外在卡爪802的第一端21和第二端22之间设有用于容纳转轴801穿过的转轴孔26。转轴孔26更靠近第二端22。转轴孔26到第二端22的距离小于转轴孔26到第一端21的距离。从而使第二端22的转动力臂小于第一端21的转动力臂。这是因为卡爪802的第二端22位于壳体6内,为了便于整个螺钉扶持装置2尽量的小巧,壳体6内的体积不能太大,因此第二端22的转动力臂不能太大。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端21到转轴孔26的距离与第二端22到转轴孔26的距离大于2∶1。在优选的实施例中,第一端21到转轴孔26的距离与第二端22到转轴孔26的距离大于4∶1。第二端22被其他元件驱动并围绕转轴801转动,从而带动第一端21转动。因此第一端21至少具有两个位置并可在该两个位置之间移动,其中一个位置是处于扶持螺钉100的位置,另一个位置是处于不扶持螺钉100的位置。
如图2至图4所示,驱动机构包括用于驱动卡爪802转动的驱动件9。驱动件9位于壳体6内。驱动件9具有驱动部,该驱动部可驱动卡爪802移动至扶持螺钉100的位置。在本实施例中,驱动部为相对轴线X倾斜的斜槽901。斜槽901分别具有第三端902和第四端903。第三端902位于纵向上的前端,而第四端903则位于纵向上的后端;即第三端902更靠近批头703位于壳体6外的部分,第四端903更靠近输出轴10。同时,在垂直轴线X的径向上,第三端902到轴线X的距离小于第四端903到轴线X的距离。另外斜槽901被设计成可容纳位于卡爪802的第二端22的销轴24穿过。销轴24可以在斜槽901内沿着斜槽901的走向两者产生相对移动。当产生相对移动后,销轴24受到斜槽901槽边的挤压,从而带动卡爪802围绕转轴801转动。在优选的实施例中,第三端902相对斜槽901的整体走向弯折,并且第三端902径向上更靠近X轴。
另外驱动件9还包括一支撑板904。支撑板904大致呈方形,并且支撑板904构成的平面垂直于轴线X。支撑板904可容纳于壳体壁601内的容纳空间内。一纵向设置的弹性件12的一端抵接在该支撑板904上。该弹性件12位于支撑板904纵向偏向后端的一侧,弹性件12可沿纵向偏压该驱动件9,使得驱动件9具有向前端移动的趋势。同时,该弹性件12套接在套筒702的外围。另外在支撑板904的中央具有圆形的开口并在该开口朝向纵向上的后端一侧设有环形壁905。主轴701以及围绕主轴701的套筒702可纵向地穿过该环形壁905。在环形壁905的内侧还设有纵向的凸条911。同时,在套筒702的外侧还设有导槽712,凸条911和导槽712相互配合起限位作用,使得环形壁905和套筒702沿纵向相对移动,而不能相对转动。如图5所示,在环形壁905和主轴701之间还设有锁定件。锁定件用于锁定驱动件9,使驱动件9克服弹性件12的偏压力。当锁定件符合一定调节解除锁定时,驱动件9就在弹性件12的偏压力作用下向前端移动。在本实施例中,锁定件为滚珠13。在环形壁905的内侧设有止挡台阶906,滚珠13沿纵向与止挡台阶906发生止挡。此止挡可与弹性件12偏压支撑板904的作用力相互抵消,从而使得驱动件9保持静止不动。从图中可以看到,沿垂直轴线X的径向方向上,滚珠13径向向外与止挡台阶906抵靠,同时滚珠13径向向内与主轴701相抵靠。另外在套接主轴701的套筒702上还设有可容纳滚珠13的支撑孔710。支撑孔710沿径向贯穿套筒702的内壁和外壁。滚珠13即位于该支撑孔710内。由于套筒702是不纵向移动的,因此套筒702上的支撑孔710就给了滚珠13纵向的支撑力,滚珠13在支撑孔710内不会纵向移动。因此当滚珠13与环形壁905发生止挡时,滚珠13的纵向和垂直纵向的径向都不会移动,滚珠13处于相对静止的状态。滚珠13此时就锁定了驱动件9,使其不会在弹性件12的作用下纵向移动。
如图2所示,主轴701还包括围绕主轴701表面周向设置的环形槽711。环形槽711的作用是容纳滚珠13滚入到环形槽711中。环形槽711纵向上位于滚珠13径向抵接主轴701侧壁的位置的下方,即更靠近前端。因此当外力作用使主轴701克服了弹性件12的偏压力而沿纵向后端移动一定距离时,环形槽711也相应移动到滚珠13可以接触的位置。此时滚珠13就产生移动并落入环形槽711中。由于滚珠13径向上产生微小移动,使得滚珠13脱离与环形壁905内侧的止挡台阶906的接触。所以此过程即为解除锁定。在弹性件12偏压支撑板904的作用下,驱动件9向纵向前端移动。另外说明的是,滚珠13再次与止挡台阶906接触时,即再次产生锁定作用。因此,滚珠13就反复在锁定状态和解锁状态之间切换。当然,本发明并不限制锁定件为滚珠13。
螺钉扶持装置2还包括部分地位于壳体6外的支撑脚907。支撑脚907主要用于在钉入过程中对螺钉100进行引导并最终触发螺钉扶持装置2松开对螺钉100的扶持。在本实施例中,支撑脚907和驱动件9一体化形成。支撑脚907位于支撑板904纵向偏向前端的一侧。支撑脚907和环形壁905正好分别位于支撑板904的相对两侧。在本实施例中,支撑脚907大致沿纵向延伸。另外,支撑脚907的数量至少为两个,且支撑脚907与卡爪802一一对应。每个卡爪802与对应的支撑脚907相配合。为了制造方便和简化结构,斜槽901即设置在支撑脚907上。在弹性件12的偏压下,支撑脚907可沿纵向移动而不可转动。每个支撑脚907还包括两个并排设置的支撑柱908和用于抵接工件的抵接部909。支撑柱908的一端连接着支撑板904,另一端则连接着抵接部909。抵接部909位于壳体6外且抵接部909可与螺钉100钉入的工件抵接。支撑板904、支撑柱908和抵接部909可以一体形成,也可以用固定方式将其固定连接。每个支撑脚907上的两个支撑柱908具有一定的宽度,使得两个支撑柱908之间形成一定的空间,卡爪802正好容纳于该空间内。同时,U型架805上的一对U型臂806同样位于该空间内,且其中一个U型臂806抵靠在其中一个支撑柱908的内侧,另一个U型臂806抵靠在另一个支撑柱908的相对内侧。也就是说,每个支撑脚907上的相对内侧之间的距离与U型架805上的一对U型臂806的外侧宽度基本相同。每个支撑脚907上的两个支撑柱908上还分别设有向对应的斜槽901。该两个对应的斜槽901在一包含轴线X的平面上的投影完全重合。位于卡爪802上的销轴孔25内的销轴24可穿过该两个对应的斜槽901。在外力的作用下,销轴24在斜槽中901相对移动。另外,驱动件9还设有挡板910。挡板910位于支撑板904具有支撑脚907的一侧。而在径向上挡板910用于被设置在套筒702外侧,挡板910的作用是阻挡套筒702的支撑孔710中的滚珠13滚出。当螺钉工具1把螺钉100沿工作方向钉入工件时,支撑脚907可以抵接到工件表面103。并且工件表面103提供给支撑脚与工作方向正好相反的作用力。支撑脚907受到作用力后,整个驱动件9沿轴线X后端方向移动。这样驱动件9就和扶持件8产生了相对移动,从而使扶持件8移动至不扶持螺钉的位置。在本实施例中,扶持件8旋转至不扶持螺钉的位置。并且在旋转过程中,扶持件8不会触碰到工件表面103从而对工件表面103造成损伤。
如图1所示,螺钉扶持装置2位于壳体6的开口端603外的元件主要包括:支撑脚907、扶持件8的部分卡爪802以及配接螺钉100的部分批头703。在本实施例中,批头703沿轴线X设置,两个卡爪802尤其是卡爪802的第一端21关于轴线X对称地分布于批头703的两侧,与卡爪802相对应的两个支撑脚907分别位于对应卡爪802的径向外侧。因此在轴线X的径向上由内到外依次是批头703、卡爪802和支撑脚907。另外在纵向上,支撑脚907到壳体6开口端603的最大距离比卡爪802到壳体6开口端603的最大距离还大。而卡爪802到壳体6开口端603的最大距离比批头703到壳体6开口端603的最大距离还大。
螺钉扶持装置2是这样进行工作的:如图7所示,首先,将螺钉100插接到批头703并与批头703花纹啮合。在啮合的过程中,螺钉100会推动批头703轻微地沿纵向后端移动。批头703又会推动容纳批头703的主轴701沿纵向后端移动。也就是说,使抵接螺钉100的抵接件7沿纵向移动。接着,随着主轴701的移动,滚珠13从原来止挡住止挡台阶906的位置移动到主轴701上的环形槽711中,使得止挡作用消失。也就是说,锁定件解除了对驱动件9的解锁作用。然后,在弹性件12的偏压作用下,弹性件12纵向推动支撑板904,使得驱动件9整体沿纵向前端移动。这样就使驱动件9上的斜槽901相对斜槽901中的销轴24移动。最后,在移动过程中,斜槽901提供给销轴24提供作用力,使得销轴24在斜槽中901从第三端902移动至第四端903。销轴24移动过程中就带动卡爪802围绕转轴801转动。这样驱动件9就驱动扶持件8移动至扶持螺钉100的位置。卡爪802第一端21的扶持面23在转动过程中从不扶持螺钉100的位置移动扶持螺钉100的位置,并最终实现扶持螺钉100。这样的好处是用户不需要提供额外的操作,只需要把螺钉100插接到批头703上就可以实现螺钉扶持装置2自动地扶持住螺钉100。
值得注意的是,在弹性件12的作用下驱动件9具有沿纵向前端移动的趋势,使得驱动件9上的斜槽901始终抵接到卡爪802具有销轴孔25的第二端22。由此抵接产生的作用力使卡爪802的第一端21能够稳定的扶持住螺钉100。也就是说,斜槽901提供的支持力使卡爪802稳定地夹持住螺钉100,螺钉100在工作过程中不容易晃动。
夹持螺钉100的工作完成后,螺钉工具1开始沿工作方向把螺钉100打入工件。一般来说,工作方向与工件表面103的法向重合,这样可以保证螺钉100可以笔直地打入工件。当螺钉100与批头703配接且被扶持件8扶持后,螺钉100的螺纹部102的尖端到开口端603的距离H1大于支撑脚907到开口端603的最大距离H2。因此螺钉100先钉入工件,并且在钉入一段距离H3后,支撑脚907抵接到工件表面103。这里的H3等于H1减去H2。然后继续拧入螺钉100,支撑脚907受到工件表面103提供的沿纵向后端的支撑力。在该支撑力的作用下,整个驱动件9克服弹性件12对其的偏压力而沿纵向后端移动。同时,驱动件9上的斜槽901也相对销轴24移动,使销轴24从第四端903向第三端902移动。在移动过程中,螺钉100又向工件钉入了一段距离H4。销轴24带动卡爪802绕转轴801转动,卡爪802的第一端21就逐渐脱离了对螺钉100的扶持。此时由于螺钉100已经钉入工件很深,因此即使此时卡爪802不扶持螺钉100,也能保证螺钉100笔直地打入工件。最终销轴24移动到了斜槽901的第三端902,整个卡爪802也因此恢复到原先不夹持螺钉100的位置。因此整个螺钉扶持装置2又自动地实现了对螺钉100的松脱并复位到最初的位置,从而方便下一次的螺钉钉入工作。
在另一优选的实施例中,如图3至图6所示,螺钉扶持装置2的壳体6内具有收容扶持件8的收容空间。扶持件8可操作地移动进入收容空间内。扶持件8具有至少两个位置,其中第一位置即如图5所示。在第一位置上,扶持件8大部分位于壳体6外,驱动件9可驱动扶持件8转动至扶持螺钉100的位置。在第二位置上即如图6所示,扶持件8相对于第一位置沿纵向轴线X移动并被容纳于收容空间内。在第二位置上,扶持件8无法被操作用来扶持螺钉。螺钉扶持装置2还包括控制开关14。控制开关14的主要作用是使扶持件8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进行切换。若控制开关14使扶持件8处于第一位置,螺钉扶持装置2处于可进行扶持工作的状态,那么螺钉扶持装置2配合整个螺钉工具1就可以在钉螺钉的过程中能对螺钉进行自动地夹持或松脱。若控制开关14使扶持件8处于第二位置,则螺钉扶持装置2处于不工作的状态,那么螺钉工具1就可以像其他普通的螺钉工具(例如电动螺丝批)那样钉入螺钉,在这过程中螺钉扶持装置2不起任何作用。这样就使使用者可以在两种功能状态下轻松地选择更符合自己需求的功能。
在本实施例中,控制开关14包括一可旋转的转块141和用于保护转块141的护罩142。护罩142可拆卸地安装于壳体壁601上。护罩142上设有安装脚143,安装脚143和壳体壁601卡接配合。转块141的绝大部分设置于护罩142内,同时护罩142上具有一开口使转块141的一小部分露出护罩142外,该部分是为了供用户操作使用。转块141可围绕一旋转轴144转动。容纳旋转轴144穿过的旋转轴孔145设置于转块141上。旋转轴孔145内还设有用于偏压转块141的偏压件。转块141包括和可用于抵接螺钉扶持装置2的抵靠部146和供用户进行操作的操作部147。在本实施例中,抵靠部146和操作部147呈角度固定设置。抵靠部146和操作部147可一体形成,从而使得抵靠部146和操作部147围绕旋转轴144转动。当用户按动操作部147使操作部147转动时,操作部147能够带动抵靠部146同样绕旋转轴144转动。从图4中可以看出,抵靠部146和操作部147大致呈L型设置。操作部147位于护罩142外,操作部147具有一接触面积较大的操作平板,用户推挤该操作平板即可使操作部147转动。抵靠部146的一端靠近旋转轴孔145,另一端大致呈卡钩形状。该呈卡钩的一端具有楔形面148。同时在驱动件9上设有一楔形配合面149。在本实施例中,楔形配合面149设置于支撑板904的边缘。当然其他实施例中,楔形配合面149也可以设置在驱动件9上的其他位置。楔形配合面149可以和楔形面148相配合。
如图5和图6所示,驱动件9受到外力作用并克服弹性件12的偏压力而沿纵向后端移动时,驱动件9上的楔形配合面149会和抵靠部146上的楔形面148相抵。然后在外力的持续作用下,楔形面148和楔形配合面149相对滑动并最终使驱动件9上的楔形配合面149脱离与楔形面148的抵接。在偏压件140的作用下,楔形面148抵接到支撑板904朝向纵向前端的侧面上,并提供给驱动件9沿纵向后端的支持力。这样抵接部146就抵接并固定驱动件9,使得驱动件9无法自由地沿纵向移动。此时驱动件9的位置相较于抵靠部146没有抵接时的位置,沿纵向后端移动了一段距离。在该位置下,螺钉100抵接到批头703以及螺钉工具1驱动螺钉100拧入工件的过程,螺钉扶持装置2的扶持件8以及驱动件9都不会移动或扶持住螺钉100。这个时候螺钉工具1就像普通螺丝批那样对螺钉100进行工作。当用户根据需要扳动操作部147,操作部147带动抵靠部146围绕旋转轴144转动。抵靠部146转动后脱离对驱动件9的抵接,驱动件9在弹性件12的偏压作用下沿纵向前端移动。当移动到位后驱动件9又可以驱动扶持件8扶持螺钉100。这样用户就可以方便地控制螺钉扶持装置2是否进行扶持螺钉100,而不需要额外的把螺钉扶持装置2从螺钉工具1上拆卸下来。当然,控制开关14也并不限于转块的形式,控制开关14也可采用常见的滑动式开关或触摸式开关等。
螺钉扶持装置2通过壳体6的配接端602与螺钉工具1的外壳3连接。如图4所示,配接端602的沿轴线X的周向设有定位槽604。定位槽604可以环形设置,也可以方形设置。同时在外壳3上设有周向的定位条605。定位条605周向内凸,使得定位条605正好可以卡接入定位槽604。当定位槽604和定位条605卡接后,整个螺钉扶持装置2和螺钉工具1的外壳3沿轴线X方向固定,但是螺钉扶持装置2围绕轴线X相对转动。
下面将详细描述。配接端602朝向外壳3的平面上设有容纳套筒702、输出轴10以及周向包容输出轴10的轴承块15穿过的穿孔606。围绕穿孔606的一周都设有限位部607。限位部607的作用主要是限制螺钉扶持装置2围绕轴线X的相对旋转。限位部607在穿孔606的边缘并径向向外设置。限位部607围绕穿孔606的一周均匀设置,也可以是不均匀设置,例如是呈递进的角度设置。如图所示,限位部607是一限位槽。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限位部607也可以是限位孔或其他形式。在轴承块15的表面上设有径向设置的轴承孔16。当装配完毕后,轴承孔16可以和其中之一的限位部607径向连通并形成限位空间。在该限位空间内设有帽型构件17和径向偏压帽型构件17的弹簧18。弹簧18的一端抵接到轴承孔16的底部,弹簧18的另一端抵接在帽型构件17上并偏压帽型构件17在限位部607中。这样帽型构件17对限位部607具有沿周向的限位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配接端602相对输出轴10的轴承块15相对转动。当装配完毕后,如图1所示,扶持件8及整个螺钉扶持装置2相对于握持用的手柄4处于第一位置。当用户施加外力使壳体6的配接端602围绕轴线X旋转时,穿孔606的边缘径向下压帽型构件17,使帽型构件17连通弹簧压缩至轴承孔16中。这样就解除了帽型构件17对限位部607的限位作用。操作者可毫无阻力的转动螺钉扶持装置2的壳体6,使扶持件8相对于手柄4的位置产生改变。当到达想用户想要的位置后停止转动,则在弹簧18的偏压作用下,帽型构件17进入限位部607中再次对限位部607进行限位。此时如图2所示,扶持件8及整个螺钉扶持装置2相对于握持用的手柄4处于第二位置。根据不同的使用环境,通过这样的方式使螺钉扶持装置2相对手柄4的位置可任意成角度地调节。
如图8至图11所示,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螺钉工具1。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相类似,该螺钉工具1同样包括在工作过程中扶持住螺钉100的螺钉扶持装置2。螺钉扶持装置2与螺钉工具1的外壳3连接。螺钉扶持装置2主要包括与螺钉工具1配接的壳体6、用于抵接螺钉100的抵接件7、可用于用于扶持螺钉100的扶持件8以及驱动扶持件8扶持螺钉100的驱动件9。
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中相同或相似的地方就不详细介绍了,下面着重介绍两者的不同点。抵接件7包括了了主轴701、套接在主轴701上的套筒702以及连接主轴701的批头703。主轴701靠近批头703的一端具有凸肩713,凸肩713用于支撑支撑架803的开口环804部分。在本实施例中,凸肩713与支撑架803之间还设有垫片714和钢珠715。另外,在驱动件9上设有支撑凸台912用于支撑支撑架803的U型架805部分。在驱动件和支撑架803之间还设有引导柱808。引导柱808沿纵向设置。引导柱808分别穿过支撑架803上的第一导孔809和驱动件9上的第二导孔913。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孔809为盲孔。第一导孔809位于U型架805部分。而第二导孔913为通孔。第二导孔913位于驱动件9上的支撑板904上。通过该引导柱808的引导作用,驱动件9和U型架805只能沿引导柱808的延伸方向相对移动。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引导柱808的数量为两个,且围绕轴线X对称设置,且分别位于对应的U型架805的U型臂806上。在引导柱808上还套设有引导弹簧810。引导弹簧810一端抵接到支撑架803上,另一端抵接到驱动件9的支撑板904上。引导弹簧810在这里的作用是提供偏压作用。
在第二实施例中,驱动件9的驱动部不是斜槽901了。如图10和图11所示,在支撑板904上靠近支撑脚907的一侧设有驱动片914,驱动片914沿轴线X延伸。在驱动片914上设有斜面915。斜面915位于驱动片914沿轴线X径向的侧面上,并且该侧面是径向向外设置的。斜面915相对轴线X倾斜设置,也就是说斜面915的法线方向与轴线X的径向之间具有夹角,在夹角的范围在5度至30度之间。较佳地,该夹角的范围在10度至20度之间。斜面915也同样具有第三端902和第四端903。第三端902位于纵向上的前端,而第四端903则位于纵向上的后端;在垂直轴线X的径向上,第三端902到轴线X的距离小于第四端903到轴线X的距离。斜面915即作为驱动件9的驱动部,用于和扶持件8的第二端22抵接。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端22具有半圆柱形的凸起部分27。该凸起部分27朝向斜面915凸起,并和斜面915直接抵接。由于该凸起部分27为半圆柱形,因此可以保证该凸起部分27总是和斜面915线性接触。当然并不限于此,其他可与斜面915保持线性接触的结构也是可以的。第二端22的凸起部分27可在斜面915的第三端902和第四端903之间滑动抵接。由于斜面915和扶持件8都是刚性材料制成的,因此扶持件8与第二端22的接触为刚性接触。另外驱动件9上的斜面915和扶持件8的第二端22是相对应的,即一个扶持件8的第二端22会在一个斜面915上抵接移动并且互不干扰。在本实施例中,卡爪802的数量为两个且关于轴线X对称设置,因此斜面915也有两个且关于轴线X对称设置。
在卡爪802的转轴26上还设有扭簧28。扭簧28的作用是向不扶持螺钉的方向偏压卡爪802的第二端22。当然在其他的实施例中,扭簧28同样可以偏压卡爪802的第一端21。当卡爪802位于不扶持螺钉的位置时,扭簧28偏压卡爪802使卡爪802维持在不扶持螺钉的位置。
当螺钉100插接到批头703中时,螺钉100通过推动披头703使主轴701纵向移动。随着主轴701的移动,滚珠13从原来止挡住止挡台阶906的位置移动到主轴701上的环形槽711中,使得止挡作用消失。然后,在弹性件12的偏压作用下,驱动件9整体沿纵向前端移动使斜面915相对抵接在斜面915上的第二端22移动。这样驱动件9就驱动第二端22就从斜面915的第三端902移动至第四端903。斜面915提供给第二端22向扶持螺钉位置偏转的作用力,卡爪802围绕转轴801转动。卡爪802在转动过程中从不扶持螺钉100的位置移动扶持螺钉100的位置,并最终实现扶持螺钉100。
夹持螺钉100的工作完成后,螺钉工具1开始沿工作方向把螺钉100打入工件。螺钉100先钉入工件,并且在钉入一段距离后,支撑脚907抵接到工件表面103。然后继续拧入螺钉100,支撑脚907受到工件表面103提供的沿纵向后端的支撑力。在该支撑力的作用下,整个驱动件9克服弹性件12对其的偏压力而沿纵向后端移动。同时,驱动件9上的斜面915也相对卡爪802的第二端22移动,使第二端22从斜面915的第四端903向第三端902移动。在移动过程中,第二端22带动卡爪802绕转轴801转动,卡爪802的第一端21就逐渐脱离了对螺钉100的扶持。卡爪802在转动过程中从扶持螺钉100的位置移动至不扶持螺钉100的位置。在转轴801上的扭簧28偏压卡爪802使卡爪802维持在不扶持螺钉的位置。
螺钉扶持装置2还设有旋转环29。旋转环29和壳体6固定连接。如图9所示,旋转环29大致配接于壳体6的配接端602。旋转环29上设有连接凸台30。,连接凸台30上设有纵向设置的螺丝孔34,以供螺丝等固定工具穿过该螺丝孔34和壳体6上的螺丝孔固定连接。连接凸台30周向均匀地设置在旋转环29上。在本实施例中,连接凸台30的数量为两个。连接凸台30的关于轴线X对称设置。同时,连接凸台30在旋转环29的周向上形成第一止挡面31。同时,在旋转环29的环体上朝向径向内侧方向还设有第一凸耳32。与连接凸台30的位置类似,第一凸耳32同样周向均匀地设置。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凸耳32数量为关于轴线X对称设置的两个。第一凸耳32与连接凸台30是沿纵向设置。连接凸台30更靠近纵向前端,第一凸耳32更靠近纵向后端。如图所示,第一凸耳32在旋转环29的周向上形成第二止挡面33。第一止挡面31和第二止挡面33大致沿纵向台阶设置。第一止挡面31和第二止挡面33的作用稍后会详细描述。
螺钉工具1上设有与旋转环29配接的配接环35。配接环35与沿纵向和旋转环29配接,并且配接环35与旋转环29围绕轴线X可相对转动。配接环35上设有螺丝孔36,螺丝等固定工具穿过螺丝孔36与螺钉工具1内的元件固定连接。该元件与螺钉工具1是相对固定的。从而使得配接环35与螺钉工具1固定连接。在本实施例中,该元件是螺钉工具1内的减速箱壳体917。配接环35朝向纵向前端的一侧设有环形的收容槽37。收容槽37的作用收容并抵接弹性件12的一端。配接环35的径向外侧设有第二凸耳38。第二凸耳38周向设有第三止挡面39。第三止挡面39和旋转环29上的第一止挡面31相互抵接从而形成止挡。当配接环35与旋转环29产生相对转动后,第三止挡面39又与旋转环29上的另一个第一止挡面31产生止挡作用。同时,配接环35还设有挡块40。挡块40沿径向外侧设置。挡块40和第二凸耳38的沿纵向前后设置,挡块40靠近纵向前端,第二凸耳38靠近纵向后端。挡块40周向设有第四止挡面41。和第一止挡面31和第三止挡面39产生止挡的情况类似,第四止挡面41和旋转环29上的第二止挡面33相互抵接从而形成止挡。
当配接环35相对转动旋转环29,从而使螺钉扶持装置2围绕轴线X相对螺钉工具1转动一定角度。这样就可以调节螺钉扶持装置2与螺钉工具1的相对位置。从这样设计的好处是方便螺钉扶持装置1在不同的场合下扶持螺钉11,例如角落或者斜槽内。由此提高了螺钉扶持装置1的可操作性。在本实施例中,设定的旋转角度为90度。
如图12至图15所示,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螺钉工具1。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相类似,该螺钉工具1同样包括在工作过程中扶持住螺钉100的螺钉扶持装置2。螺钉扶持装置2与螺钉工具1的外壳3连接。螺钉扶持装置2主要包括与螺钉工具1配接的壳体6、用于抵接螺钉100的抵接件7、可用于扶持螺钉100的扶持件8以及驱动扶持件8扶持螺钉100的驱动件9。
第三实施例与第二实施例中相同或相似的地方就不详细介绍了,下面着重介绍两者的不同点。螺钉扶持装置2包括定深单元20。定深单元20的主要作用是限定螺钉工具1把螺钉打入工件的深度。当螺钉进入工件并到达预设的深度后,定深单元20即控制螺钉工具1的动力传输断开。从而抵接螺钉100的抵接件7无法接收到动力,使抵接件7停止旋转。操作者即可知道螺钉已经打入到预设深度了。
定深单元20主要包括定深杆50和用于调节定深杆50定深距离的调节单元51。定深杆50可沿纵向移动。为了保证定深杆50的移动精度,在壳体6的内壁上设有纵向延伸的导向槽52。导向槽52的截面形状为梯形。在其他的实施例中,导向槽也可以具有其他形状的截面,例如十字形、三角形、钩形等。在定深杆50相应地设有配合导向槽52的引导件53。引导件53和导向槽52的截面形状配合,使得引导件53可以在导向槽52上沿纵向滑动。引导件53可通过螺钉或固定装置固定连接在定深杆50上。如图12和图13所示,定深杆50部分地伸出于壳体6外。定深杆50露出于壳体6的一端具有深度指示单元54。深度指示单元54沿轴线X的径向内侧设置。深度指示单元54通过螺钉等固定装置固定在定深杆50的一端。深度指示单元54具有可抵接工件表面的定深面,该定深面与工件表面可以紧密贴合。定深杆50的另一端则位于壳体6内。定深杆50的该端则连接调节单元51。定深杆50可以固定连接调节单元51,也可以仅纵向固定连接调节单元51。在本实施例中,定深杆50纵向固定连接。定深杆50的该端具有U型槽55。同时调节单元21具有环形的凸边56,并且凸边56可卡接入U型槽55中。这样定深杆50卡接在凸边56的环形一周的任意位置,从而使得定深杆50可相对调节单元51相对转动。同时,定深杆50又与调节单元51纵向固定。当定深杆50具有定深面的一端沿纵向抵接到工件表面13时,定深杆50受到工件提供的作用力就推动调节单元51相应地纵向移动。在本实施例中,定深杆50的数量为两个,且围绕轴线X对称的设置。因此,定深杆50正好和卡爪802、以及支撑脚907一一对应。
调节单元51主要包括连接定深杆50的第一调节块57、与第一调节块57配合的第二调节块58和给用户进行操作的调节环59。如图13和图14所示,第一调节块57形成一中空的由环形墙壁构成的环形圈。其环形圈的中空部分供抵接件7穿过。该环形墙壁的外侧具有周向设置的凸边56以供定深杆50的U型槽55卡接。这样使得定深杆50和第一调节块57纵向固定,两者只能一起纵向移动。另外,定深杆50的U型槽55又可以在凸边56上任意的滑动,因此定深杆50和第一调节块57可围绕轴线X相对转动。另外环形墙壁的外侧还周向设有纵向延伸的导槽60。在调节环59的内周面上相应设有导块61,导块61可卡接在导槽60中并沿导槽60滑动,从而起到导向作用。使得第一调节环57和操作环59不可相对转动。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导槽60也可以设置在调节环59上,并且第一调节块57上设置导块61。在螺钉扶持装置2的壳体6上设有操作开口62,使得操作环59部分地露出于该操作开口62。用户可以通过操作开口62转动该操作环59进而带第一调节块57一起转动。在较佳的实施例中,操作环59位于操作开口62的部分还可以设有扳手,以方便用户转动操作环59。
在第一调节块57的中空部分还套接有第二调节块58。第一调节块57的环形墙壁内周面设有内螺纹63用于与第二调节块58配合连接。第二调节块58同样形成一中空的环形圈。其环形圈的中空部分供抵接件7穿过。第二调节块58的外周面上设有与第一调节块57螺纹配合的外螺纹64。由于内外螺纹的螺纹连接作用,使得第一调节块57可相对第二调节块58可相对转动。且在螺纹转动过程中,第一调节块57和第二调节块58的纵向距离发生变化。另外,当第一调节块57纵向移动时,第一调节块57同样推动第二调节块58纵向移动。因此第一调节块57和第二调节块58在不发生相对旋转时是一起纵向移动的。第二调节块58还具有朝径向内伸的卡块65。卡块65卡接于输出轴10上,使得第二调节块58与输出轴10可以纵向移动。在螺钉工具1和螺钉扶持装置2之间设有相互啮合以传递动力的传动齿轮。具体地,在螺钉工具1的输出轴10上和在螺钉扶持装置2的主轴701上设有相互啮合的传动齿轮717。输出轴10和主轴701通过相互啮合的传动齿轮717的进行动力的传递。传动齿轮717径向设置,因此具有纵向的离合距离H6,当传动齿轮717相对移动超过离合距离H6后,传动齿轮717就脱离啮合使输出轴10就和主轴701断开了动力连接。卡块65的作用就是推动输出轴10相对主轴701产生纵向的相对移动,从而中断动力连接。
下面描述其定深过程:如图15所示,当螺钉100钉入工件后,支撑脚907先抵接工件表面103。此时定深杆50到工件表面103尚有一段距离。当螺钉100继续拧入直到预设的深度后,定深杆50被工件表面103支撑并产生微小的纵向移动。定深杆50相应地推动第一调节块57相应纵向移动。而由于第一调节块57和第二调节块58的螺纹连接,使得第一调节块57带动第二调节块58纵向移动。在移动过程中,第二调节块58上的卡块65推动输出轴10相应纵向移动。而输出轴10产生纵向移动后,输出轴10就和主轴701脱离动力连接。位于主轴701上的螺钉100失去动力就能很快停止下来。而当用户根据需要调节预设深度时,只需要转动外露的操作环59。操作环59带动第一调节块57相应转动,从而使得第一调节块57带动定深杆50产生纵向移动,从而对定深杆50的定深深度进行调节。当然,定深单元20并不限于应用于此实施例中,其他实施例也可以采用该定深单元20。
值得注意的是,在螺钉100装配上批头703后,定深杆50上的深度指示单元54与螺钉100螺帽部101的端部保持平齐,而深度指示单元54到定深杆50接触工件表面103的接触面的纵向轴向距离H 5大于传动齿轮717的离合距离H6,如图15所示。这样到达预定的深度后,传动齿轮717先达到离合距离而进行脱离,确保动力连接顺利断开。同时在深度指示单元54的指示下,螺钉100的螺帽部101也能在打入工件预设的深度后停止。从而提高了整个定深单元20定深的精确性。
如图16至图18所示,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螺钉工具1。第四实施例与第二实施例中相同或相似的地方就不详细介绍了,下面着重介绍两者的不同点。
在本实施例中,卡爪802的转轴26上并没有设有扭簧28。在驱动件9上的支撑脚907上设有凸点916。凸点916位于壳体6内,并且在支撑脚907的径向内侧设置。凸点916的作用使抵接卡爪802的第二端22,使卡爪802向不扶持螺钉的方向偏压。这样凸点916就可以取代扭簧28的偏压作用,并且偏压效果更好。
在本实施例中,螺钉扶持装置2可以方便与螺钉工具1进行安装或拆卸。如图17所示,螺钉工具1上设有固定的第一定位环66。第一定位环66可以设置在螺钉工具1的外壳3上,也可以设置在内部的减速箱壳体上,还可以设置在其他固定件上。该第一定位环66围绕轴线X设置,并且第一定位环66的中心与轴线X重合。第一定位环66上设有纵向的定位台阶67。定位台阶67在第一定位环66的周向上均匀分布。螺钉扶持装置2上同样设有固定的第二定位环68。第二定位环68可以和螺钉扶持装置2的壳体6固定连接,也可以和其他固定件固定连接。第二定位环68上设有纵向的定位凸块69。定位凸块69卡接入定位台阶67中,从而使螺钉扶持装置2和螺钉工具1固定连接。当然定位凸块69可卡接于定位台阶67的不同位置中,使得螺钉扶持装置2沿轴线X位于螺钉工具1的不同位置。当然,螺钉扶持装置2还具有起锁定作用的锁定单元70。当锁定单元70锁定螺钉扶持装置2后,螺钉扶持装置2就和螺钉工具1固定连接。当锁定单元70解锁后,用户即可调整螺钉扶持装置2相对螺钉工具1的不同位置。
如图16至图18所示,锁定单元70主要包括锁定球71和锁定环72。套接主轴701的套筒702上设有径向设置的锁定槽73。锁定球71即位于该锁定槽73内。在锁定槽73径向内侧一端的输出轴10上设有锁定坑74。锁定球71可滚动入该锁定坑74中把输出轴10和螺钉扶持装置2固定,从而起到锁定作用。锁定环72位于锁定槽73的径向外侧。锁定环72的内侧面可以沿径向推动锁定球71进入锁定坑74进行锁定。另外,在锁定环72的内侧面还设有解锁坑75。解锁坑75可容纳锁定球71进入。当围绕轴线X转动锁定环72使解锁坑75对准锁定槽73时,锁定槽73内的锁定球71就可以从锁定坑74内进入解锁坑75。螺钉扶持装置2和螺钉工具1之间就解除了锁定作用,从而把螺钉扶持装置2和螺钉工具1进行分离。用户就可以根据需求把螺钉扶持装置2围绕轴线X相对螺钉工具1旋转。到达理想的位置后使定位凸块69卡接入定位台阶67,然后转动锁定环72把锁定球71推入锁定坑74内实现锁定。在优选的实施例中,为了便于旋转锁定环72,在螺钉扶持装置2的壳体6上设有开口同时锁定环72上设有凸起的扳手76。用户推动扳手76就可使锁定环72旋转。
如图19至图32所示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螺钉扶持装置1。该种螺钉扶持装置1可以与螺钉工具2配合使用。在螺钉工具2将螺钉100拧入工件的过程中,螺钉扶持装置1扶持螺钉100,使螺钉100的轴线始终与工件表面103的法向平行。即让螺钉100始终与工件表面103垂直,螺钉100在拧入过程中不会倾斜,从而操作者可方便地、轻松地将螺钉100拧入工件。螺钉工具2可以是手动工具也可以是电动工具。在本实施例中,螺钉工具2为电动螺丝批。电动螺丝批为本领域内技术人员常见的工具,它具有外壳3和工作头80。外壳3上设有手柄4和启动开关5。手柄4提供操作者握持。启动开关5用于电启动设于外壳3内的电机(图中未示出)。如图19至图21所示,工作头80包括连接电机并可绕输出轴轴线X旋转的输出轴10和连接输出轴10的批头703,批头703同样绕输出轴轴线X旋转。批头703的顶端直接与螺钉100接触。批头703的顶端具有花纹以配合螺钉。在不同的实施例中,花纹可以是凸起的一字型或者十字型等。正常工作时,电机产生动力,并经传动装置(图中未示出)带动批头703旋转,从而将螺钉100拧入工件。在本实施例中,螺钉工具1在加工螺钉100时,输出轴轴线X是和螺钉100的轴线重合的。
螺钉100包括螺帽部101和螺纹部102。螺帽部101位于螺钉100的一端,其大致成圆锥形结构。在螺帽部101的底面上具有凹陷的啮合花纹。这些啮合花纹正好和批头703的花纹形状相配合。使得螺钉100和批头703紧密的啮合,批头703转动也能带动螺钉100相应地转动。螺纹部102大致成细长圆柱形结构,其侧表面上设有螺纹。当整个螺钉100随批头403旋转时,旋转的螺纹与工件接触从而使螺钉100钻入工件。
螺钉扶持装置2靠近工作头80设置。螺钉扶持装置2具有壳体6。在本实施例中,壳体6由两个对称的半壳构成。壳体6大致沿轴线X延伸。在壳体6上设有供批头703穿过的开口端603。轴线X也同样穿过该开口端603。壳体6与工作头80固定连接,固定的方式可以是螺栓固定等常见的方式。
螺钉扶持装置2包括至少一个用于扶持螺钉100的扶持单元81。如图19至图22所示,扶持单元81部分的露出于壳体6之外。为了比较稳固地扶持位于轴线X上的螺钉11,扶持单元81围绕轴线X周向均匀布置。在本实施例中,扶持单元81的数量为2个,该2个扶持单元关于轴线X对称的设置。在其他实施例中,扶持单元81的数量不限于2个,可以是3个或者3个以上。另外,扶持单元81包括扶持螺钉100的扶持部82。扶持部82位于壳体6外,并且和螺钉100接触。在本实施例中,扶持部82可以和螺钉100的螺纹部102侧表面接触。因此,扶持单元81具有至少两个位置,在一个位置下,扶持单元81的扶持部82扶持螺钉100,如图22所示;在另一个位置下,扶持单元81的扶持部82松开螺钉100,如图27所示。螺钉扶持装置1还包括支架单元83。支架单元83和扶持单元81类似,同样部分的露出于壳体6之外。支架单元83能够相对于壳体6轴向往复地运动。如图22和图23所示,支架单元83包括了位于壳体6外的支撑件831和位于壳体6内的支撑平台832。支撑平台832构成的平面垂直于轴线X,并且连接支撑件831。支撑件831和支撑平台832可以一体形成。支撑平台832具有穿过轴线X的第一穿孔833。支撑平台832上设有轴向延伸的引导条834。在本实施例中,引导条834的数量为4个。当然引导条834的数量还可以为多个。支撑件831构造成与扶持单元81相对应,即保持与扶持单元81同样数量的设置,并且在周向上均匀分布。这样设计的好处是使扶持单元81和支撑件831一一相互对应。在本实施例中,支撑件831为2个,其关于轴线X对称。支撑件831大致轴向延伸。相较于扶持单元81,支撑件831位于周向外侧,而扶持单元81位于周向内侧,即支撑件831到轴线X的最大距离大于扶持单元81到轴线X的最大距离。另外,支撑件831沿轴向方向上的长度也大于扶持单元81沿轴向方向上的长度。因此如图21至图23所示,周向设置的支撑件831和支撑平台832构成容纳空间830,扶持单元81位于该容纳空间830内。支撑件831包括支撑脚907。在本实施例中,每个支撑件831包括了两个支撑脚907。该两个支撑脚907之间用连接件835连接。支架单元83上的支撑脚907上还具有引导台阶836,引导台阶836轴向延伸。支撑脚907在支撑件931的端部向周向内侧倾斜设置。当然支撑脚907还可以以其他形式的设置。支撑脚907的作用是抵接到工件表面。当螺丝工具1旋拧螺钉100时会给工件施加一定的压力,支撑脚907抵接到工件表面13上后,工件可以提供给支撑件907沿轴线X的作用力,从而作用一种动力源驱动支架单元83轴向移动。
另外,壳体6外还设有复位开关84。如图19至图23所示,复位开关84连接支架单元83。设置复位开关84的原因是使其作为另外一种动力源的存在。当支撑脚907不与工件接触时,操作者可以方便地操作复位开关84,使复位开关84带动支架单元83轴向移动。在本实施例中,复位开关84设在壳体6的外表面上。复位开关84上设有安装孔85。在支架单元83的支撑平台832上同样设有对应的安装孔86。安装孔85和安装孔86对应配合,利用固定元件通过安装孔85和安装孔86把复位开关84和支架单元83固定连接起来。壳体6上还设有滑槽87。滑槽87轴向延伸,复位开关84在滑槽87内移动。另外,滑槽87内还设有挡位件88,防止复位开关84滑出滑槽87。当然,除了复位开关84外,还可以设置凸轮扳手,利用凸轮扳手带动支架单元83复位。
如图19至图26所示,螺钉扶持装置2还设有旋转环29。旋转环29和壳体6固定连接。如图26所示,旋转环29和壳体6通过螺丝等固定工具固定连接。同时,配接环35固定的连接于螺钉工具2。配接环35与旋转环29围绕轴线X可转动的配接。当螺钉扶持装置2装配于螺钉工具1后,相对配接环35转动旋转环29,由于旋转环29可以与壳体6一起运动,使得螺钉扶持装置1绕轴线X相对螺钉工具2转动角度。旋转环29具有连接凸台30与壳体6配接。连接凸台30轴向凸设与旋转环29的一侧端面上,与壳体6中的引导单元90上的引导平台903上的凹槽配接。旋转环29的另一侧设有转动槽,用于收容配接环35上的第二凸耳38。第二凸耳38能够在转动槽内围绕轴线X转动。并且旋转环29上的连接凸台30还径向凸出有第一止挡面31用于限制第二凸耳38的转动范围。同时旋转环29还径向设有限位元件89。限位元件89可以是常见的螺丝。第一止挡面31和限位元件89在周向上成角度设置。第二凸耳38被限定在第一止挡面31和限位元件89限定的角度范围内转动。如图26所示,当旋转环29绕轴线X顺时针旋转后,第一止挡面31对第二凸耳38产生止挡。当旋转环29绕轴线X逆时针旋转后,限位元件89对第二凸耳38产生止挡。在本实施例中,设定的限定角度为90度。如图20所示,转动旋转环29后,螺钉扶持装置2相对螺钉工具1绕轴线X旋转了90度。从这样设计的好处是方便螺钉扶持装置2在不同的场合下扶持螺钉100,例如角落或者斜槽内。由此提高了螺钉扶持装置2的可操作性。
请参考图21至图25,螺钉扶持装置1还包括套筒702、引导单元90、销轴91等。套筒702位于壳体6内。套筒702轴线延伸,其一端套接到螺钉工具1的输出轴10上,使得套筒702可以随输出轴10的转动而相应转动。并且套筒702和输出轴10非紧配合套接,套筒702可相对于输出轴102轴向移动,但是套筒702与输出轴10可一起绕轴线X旋转。套筒702的另一端则套接到螺钉工具1的批头703,套筒702和批头703为紧配合套接,套筒702相对批头703无法轴向移动,但是套筒702与批头703可一起绕轴线X旋转。在本实施例中,套筒702套接输出轴10的那端半径略小于输出轴10的半径,而套筒702连接批头703的那端半径略大于批头703的半径。壳体6内套筒702附近为中空的空间。套筒702受到外力推动可轴向移动。但是在轴向上受到限制作用,使套筒702在轴向上只能移动一定的距离。如图22和图27所示,套筒702连接批头703的那端受到壳体6的台阶面92的限制。同时,套筒702连接输出轴10的那端则受到输出轴10的凸边93的止挡。另外,套筒702具有径向外凸的凸肩713。在本实施例中,凸肩713设置于套筒702连接批头703的一端。设置凸肩713的主要作用是方便套筒702与扶持单元81轴向接触。在一优选实施例中,凸肩713朝向接触扶持单元81的表面上设有凹槽716。凹槽716具有环形结构,并且凹槽716内可容纳钢珠715,从而钢珠715被限制在凹槽716内移动。垫片714的中央开孔以套接在套筒702上,并且位于钢珠715上。这样套筒702的凸肩713通过钢珠715和垫片714与扶持单元81接触。扶持单元81与套筒702间的摩擦力为滚动摩擦力。如图23所示,套筒702穿过支撑平台832的第一穿孔833。在支撑平台832和输出轴10之间还设有套接在套筒702上的弹性件12。弹性件12的一端抵接到输出轴10上的轴肩94上,另一端则抵接到支架单元83的支撑平台832上。当支撑平台832与输出轴10的轴肩94之间的距离变化时,弹性件12产生偏压力作用于支撑平台832,使其保持远离输出轴10的轴肩94的趋势。由于输出轴10不会轴向移动,因此偏压力作用在支撑平台832上,产生推动支撑平台832向距离变大的方向移动的作用力,当弹性件12产生偏压力足以克服支撑平台832承受的外力时,支撑平台832朝远离输出轴10的方向移动。
如图22至图25所示,引导单元90固定地设置在壳体6内。引导单元90与壳体6的内壁通过一些常见的固定元件连接在一起。固定元件例如螺丝、搭扣等。引导单元90的作用是引导支架单元83,使其按着预定的方向移动。在本实施例中,引导单元90包括多个导脚95和连接导脚95的引导平台96。导脚95和引导平台96可以一体形成。导脚95轴向延伸,每个导脚95都分别与支架单元83上的支撑脚907一一配对,即每个支撑脚907都有一个导脚95与其对应。在本实施例中,导脚95的数量为4个,且周向上均匀分布。每个导脚95分别抵接在支撑脚907的引导台阶836上,并且引导台阶836和导脚95沿轴线X上产生相对移动。当支架单元83受到外在的动力源驱动(例如操作者手动操作复位开关移动,或者支架单元83上的支撑脚907抵接到工件表面受到工件的推力),支架单元83即沿着引导单元90的引导产生轴向移动。引导平台96将多个导脚95连接起来,使其成为一体。引导平台96的中央具有穿过轴线X的第二穿孔97,套筒702可以穿过该第二穿孔97。同时,引导平台96上还具有引导孔98。引导孔98可容支架单元83上的引导条834穿过。引导孔98和引导条834一一对应。这样进一步提高引导单元90对支架单元83的引导限位作用。因此引导孔98与引导条834的配合,以及导脚95和引导台阶836的配合构成了引导机构。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穿孔97可以和引导孔98整合设计,形成一个较大的孔。此外,引导机构也不限于此,滑槽、轨道也是可以作为引导机构的。
如图21至图25所示,销轴91设置在壳体6内。销轴91的轴线C与螺钉扶持装置2的轴线X相互垂直。销轴91上还套接有扭簧99,扭簧99的作用是提供偏压力。当然,本发明并不限于扭簧99,一切能够提供偏压力的弹性件都是可以的。扭簧99具有两个引脚,一个抵接到支架单元83上,另一个则抵接到扶持单元81上。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5所示,支架单元83的支撑件831具有凸起的抵接块837,扭簧99的一个引脚抵接到抵接块837上。扶持单元81上具有抵接台阶838,扭簧99的另一个引脚抵接到抵接台阶838上。扭簧99在支架单元83和扶持单元81之间提供偏压力。
扶持单元81上还具有销轴孔811,销轴孔811可容销轴91穿过。扶持单元81可绕该销轴91转动。扶持单元81具有两个分别位于销轴91两侧的端部,第一端21位于壳体6内,与之相对的第二端22则位于壳体6外。扶持部812即位于该第二端22上。当一端受到外力的推动,扶持单元81就会绕销轴91转动,从而另外一端的位置产生变化。第一端21设置在套筒702附近。第一端21可以和套筒702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隙d。当套筒702轴向移动,第一端21和套筒702之间的间隙d就会减小乃至消除。当间隙d消除后,套筒702就和第一端21相抵接。套筒702和第一端21的抵接就会使套筒702提供给第一端12推动力,从而使得扶持单元81绕销轴91产生转动。因此,套筒702就相当于驱动件的作用。套筒702受到外力(例如工作头抵接螺钉时给它的推力)时产生移动去推动扶持单元81运动。当然,本发明的驱动件并不限于套筒的形式,驱动件还可以是导杆或者凸轮块等能起到驱动作用的元件。扶持单元81的第一端21具有两个前凸的接触点813。接触点813与套筒702产生的接触为点接触。这样设计的优点主要是扶持单元81绕销轴91转动时,第一端21产生的力臂比较大,从而在第二端22产生的作用力比较大。当然,第一端32的结构并不限于此,任何可以与套筒进行的接触的结构都是可以的。螺钉扶持单元这样设计的好处是,由于把螺钉100拧入工件时,必然需要螺钉100抵接螺钉工具1的工作头80。因此利用这抵接力使螺钉扶持装置2能够自动地夹持住螺钉100。
如图21至图25所示,扶持单元81的第二端22具有一转轴814和可绕该转轴814转动的转动块815。第二端22还设有挡壁816,挡壁816可阻挡转动块815转动,从而将转动块815转动的角度限制在一定范围内。设置转动块815的优点是,由于转动块815能转动一定的角度,使扶持单元81的转动块815与轴线X之间的距离能够变化,从而取得了螺钉扶持装置2的扶持单元81能够扶持不同尺寸大小的螺钉100的效果,提高了螺钉扶持装置2的适用性。如图22至图25所示,转动块815的端部还设有与螺钉100接触的扶持面23。扶持面23呈弧面式设计,这样的好处是使扶持面23能够和螺钉100的螺纹部102侧表面具有较大接触面积,保持充分抵接螺钉100。在优选地实施例中,扶持面23上具有和螺钉100螺纹相配合的花纹,以保持扶持面23和螺钉100更紧密的抵接。并且扶持单元81的第二端22扶持螺钉100的方向垂直于轴线X。
当扶持单元81的第二端22转动至夹持螺钉100的位置,销轴91上的扭簧99提供的偏压力将扶持单元81向螺钉100偏压,从而使的扶持单元81不仅可以使螺钉100被支撑,而且还能够给螺钉100一定的夹持力,使螺钉100保持被夹持的状态,使螺钉100在拧入到工件的过程中不易松脱。在螺钉100拧入到工件的过程中,如图29所示,支架单元83的支撑脚907会抵接到工件表面103,从而使支架单元83受到工件的推力而沿轴线X移动。而螺钉扶持装置2还具有传动元件,通过传动元件,支架单元83可以驱动扶持单元81随支架单元83一起相对壳体6移动。在本实施例中,该传动元件为销轴91。如图23至图25所示,支架单元83上具有一通槽817。销轴91能够穿过该通槽817和销轴孔811,从而将扶持单元81和支架单元83连接起来。当然,本发明不限于此,支架单元83还可以通过其他连接扶持单元81,例如齿轮连接、连杆连接等。
另外,螺钉扶持装置2还具有限位机构。限位机构设置于支架单元83和扶持单元81之间。通过该限位机构,支架单元83可以选择性的驱动扶持单元81相对壳体6移动。选择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例如既可以机械传动选择,也可以电子遥控选择等。在本实施例中,支架单元83和限位机构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两种状态。当处于第二状态时,支架单元83可以移动,而扶持单元81被限位机构限制而无法随支架单元83一起移动。当处于第一状态时,支架单元83仍然可以移动,而扶持单元81被解除了限制,可以随支架单元83一起移动。在本实施例中,限位机构包括了位于支架单元83上的通槽817和位于引导单元90上的导槽818。
如图23和图24所示,支架单元83上的通槽817位于支撑件831上,支撑件831上延伸凸耳819。凸耳819和支撑件831之间构成通槽817。通槽817可容销轴91穿过。在本实施例中,通槽817的延伸方向相对于螺钉扶持装置2的轴线X倾斜设置,其倾斜夹角在0度到90度之间。使得该通槽817轴向上具有一定的投影长度,并且在径向上同样具有一定的投影长度。当然,本发明并不限于通槽817构成为倾斜的直线设置,通槽817也可以构造为弯曲的曲线槽。只要通槽817同时在轴向和径向上具有投影长度就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在本实施例中,通槽817为半封闭槽。通槽817的一端为封闭端820,通槽817的另一端为开放端821。封闭端820相较于开放端821,距离支撑件831更近。而开放端821则距离轴线X更近。或者说,封闭端820径向靠近外侧,开放端821径向靠近内侧。当然通槽817也可以构造为封闭槽,即两端均为封闭端。支架单元4具有多个支撑件831,每个支撑件831上也都具有通槽817。支撑件831上的通槽817也在周向上对称均匀分布。
引导单元90上的导槽818位于导脚95上。在本实施例中,导槽818被构造成横向地设置,即导槽818的延伸方向垂直于螺钉扶持装置2的轴线X。导槽818同样可容销轴91穿过。当销轴91位于导槽818内时,导槽818两侧的导脚95对销轴91有限位作用,阻止其轴向移动。导槽818也为半封闭槽。导槽818的一端为封闭端822,另一端为开放端823。销轴91在导槽818内移动至开放端823,会脱离导槽818。封闭端822相较于开放端823,距离轴线X更近。或者说在周向上,封闭端822靠近内侧,开放端823靠近外侧。这正好和通槽817况相反。另外,引导单元90具有多个导脚95,每个导脚95上也都具有导槽818。导脚95上的导槽818在周向上对称均匀分布。
如图22至图25所示,导槽818和通槽817部分的重叠,使得销轴91可以同时穿过导槽818和通槽817。该由导槽818和通槽817组成的限位机构是这样来实现的:销轴91同时穿过导槽818和通槽817,并且同时位于导槽818的封闭端822和通槽817中。支架单元83受到外力驱动而产生轴向移动。但是由于销轴91位于导槽818的封闭端822内,受到轴向的限位。从而销轴91和扶持单元81无法随着支架单元83而产生轴向移动。此时支架单元83就处于第二状态。当支架单元83移动后,支架单元83上的凸耳819和支撑件831带动销轴91从通槽817的开放端821向封闭端820移动,即周向上向外侧移动。同时对引导单元90而言,销轴91也从导槽818的封闭端822向开放端823移动。当销轴91最终移动至导槽818的开放端823并脱离导槽818时,销轴91就脱离了轴向的限位。此时销轴91可以位于通槽817的封闭端820,也可以不位于封闭端820,但是销轴91是始终位于通槽817中的。从而销轴91和扶持单元81随着支架单元83轴向移动。此时支架单元83处于第一状态。
正常工作状态下,套筒702受到螺钉100抵接批头703的推力,造成套筒702轴向移动使得扶持单元81保持扶持螺钉100的状态,并且扶持单元81随支架单元83的轴向移动而移动。但是扶持单元81并非可以始终保持扶持螺钉100的状态。当扶持单元81移动到预设位置时,扶持单元81停止移动,扶持单元81松开对螺钉100的扶持。如图22和图23所示,壳体6还包括阻挡部608。扶持单元81相对所述壳体6枢转并具有止挡部824,扶持单元81相对壳体6轴向移动到预设位置时,止挡部824与阻挡部608抵接,从而扶持单元81从扶持螺钉100的位置转动至松开扶持螺钉100的位置。
止挡部824大致设置于扶持单元81的销轴孔811和第二端22之间。扶持单元81具有弓形部,弓形部具有外凸的第一接触面825和内凹的第二接触面826。弓形部大位于销轴孔811和第二端22之间。第一接触面825和第二接触面826均为圆弧面。在本实施例中,止挡部824即为第一接触面825。螺钉扶持装置2的阻挡部608为壳体6的外表面上的止挡面609,并且可以和第一接触面825相抵接。止挡面609的表面也可以为曲面,并且与第一接触面825形状配合。当止挡部824和阻挡部608抵接后,由于受到阻挡作用,扶持单元81绕销轴91向相反方向转动,使得扶持单元81的第二端22克服扭簧99的偏压力而松开对螺钉100的夹持。因此,由于扶持单元81在移动过程中会遇到止挡,并且在止挡力的作用下,扶持单元81就会自动的从扶持螺钉100的位置切换到了松开扶持螺钉100的位置,而不需要人力去控制扶持单元81松开夹持螺钉100。如图22所示,螺钉扶持装置1还包括定位件827。定位件827可以和扶持单元81的止挡部824接触并保持扶持单元81松开扶持螺钉100的位置。在本实施例中,定位件827为位于支架单元83上的磁铁。支架单元83的支撑件831上具有容纳槽828,磁铁设置于容纳槽828内。在优选的实施例中,抵接块837恰好构成容纳槽828的周围。而扶持单元81的材料为金属,其可被磁力吸附。扶持单元81的弓形部的第二接触面826正好对准磁铁。当第二接触面826与磁铁接触后,磁铁克服扭簧99的偏压力吸附扶持单元81从而保持扶持单元81处于松开扶持螺钉100的位置。
下面详细描述下整个螺钉扶持装置的工作过程:初始状态时,扶持单元81的止挡部824被支架单元83上的定位件827吸附,由于定位件827的吸附力是略大于销轴91上的扭簧99的偏压力,所述扶持单元81处于松开扶持螺钉100的位置,扶持面23与轴线X之间具有径向间距D0。此时,套筒702的凸肩713上的垫片714与扶持单元81的第一端21之间具有轴向的距离d。套筒702和输出轴10的凸边93具有轴向间距H0,注意的是间距H0是大于距离d的。支架单元83也处于第二状态下,即销轴91同时位于通槽817和导槽818中,如图27所示。
然后,操作者将螺钉100与批头703抵接,并通过螺钉100向批头703施加一定外力。由于批头703和壳体6内的套筒702轴向固定连接,使得批头703推动套筒702向输出轴10轴向移动,从而轴向间距H0变小。另外,扶持单元81的第一端21与套筒702之间的间隙d也减小。直到套筒702轴向移动至与第一端21抵接后,即距离d消失。此时,套筒702就提供第一端21轴向的推力,使得扶持单元81绕销轴91转动,由于推力以及扭簧的偏压力的合力是略大于定位件827的吸附力,因此扶持单元81在套筒702施加在第一端21的力的作用下围绕销轴91顺时针转动,使第二端32转向螺钉100,扶持面23与轴线X的径向间距D0变小,最终扶持面23与轴线X的径向间距D0等于螺钉100螺纹部102的半径,即此时扶持单元81处于扶持螺钉100的位置。此时,支架单元83仍然处于第二状态下,即销轴91同时位于通槽817和导槽818中,如图28所示。当扶持单元81处于扶持螺钉100的位置后,由于扭簧99对扶持单元81始终提供朝向螺钉100的偏压力,使得扶持单元81保持扶持螺钉100的状态。然后,操作者开始操作螺钉工具1驱动螺钉100拧入工件表面103。此时支架单元83的支撑脚907与工件表面103具有间距。
当螺钉100拧入工件表面103一段距离后,支架单元83的支撑脚907开始抵接工件表面103,间距减小为0。工件表面13提供推力给支架单元83,使支架单元83轴向移动。支架单元83就带动销轴91向通槽817的封闭端820移动,但是此时支架单元83仍然处于第二状态下,即销轴91同时位于通槽817和导槽818中,扶持单元81不会轴向移动,并不随支架单元83轴向移动。轴向间距H0持续的变小,扶持单元81仍然处于扶持螺钉100的位置,扶持面23与轴线X的距离为D0,如图29所示。
当支架单元83随螺钉100的继续拧入工件表面103而继续移动一小段距离后,此时销轴91向通槽817的封闭端820移动过程中,销轴91离开了导槽818。此时,支架单元83就从第二状态移动到了第一状态,销轴91位于通槽817中而不在导槽818中。扶持单元81就可以随支架单元83一起轴向移动。扶持单元81的第一端21与套筒702之间产生间隙d。螺钉100也逐渐的拧入工件表面103,轴向间距H0持续的变小,同时套筒6和扶持单元81之间存在间隙d,即套筒6没有给扶持单元81施加外力,但是在扭簧81的作用下,扶持单元81仍然保持扶持的状态。扶持面361与轴线X的距离为D0,如图30所示。
当扶持单元81向远离工件表面103的方向移动到预定位置时,扶持单元81的止挡部824受到壳体6的止挡面609的止挡而绕销轴91逆时针转动,由于止挡力远大于扭簧99的偏压力,因此扶持单元81的第二端22迅速从扶持螺钉100的位置移动到松开扶持螺钉100的位置。轴向间距H0仍然在变小,扶持面23到轴线X的径向间距又变为原来的D0,扶持单元81的第二接触面826被定位件827吸附而保持在松开扶持螺钉100的状态,如图31所示。
然后继续驱动螺钉工具1把螺钉100整体被拧入工件。螺钉100的拧入紧固工作完成。此时,支架单元83仍然与工件表面103贴合,扶持单元81和支架单元83仍然一起移动。扶持单元81的第一端21到轴套702的间隙d达到最大值。扶持单元81的第二端22的扶持面23与轴线X的径向间距仍然为D0,如图32所示。
操作者将螺钉扶持装置2从工件表面103抬起,使支架单元83脱离与工件的抵接,在壳体6内的弹性件12的作用下,支架单元83沿轴线向远离输出轴10的方向移动,被推回至最初的位置,如图所示。接下来可以重复进行新一轮紧固螺钉100的工作。
而在操作过程中,特别是遇到要中止操作或者被卡住需要复位的情况,操作者无须使支架单元83与工件抵接使其轴向移动,可以启动复位开关84,使复位开关84沿壳体6上的滑槽87轴向移动。由于复位开关84与支架单元83是固定连接的,所以支架单元83可轻松地移动,相应地,支架单元83也可以带动扶持单元81轴向移动。从而使扶持单元81以及支架单元83从当时的位置中回复到最初的位置,有利于下一次工作的进行,而且操作省力。
本发明不局限于所举的具体实施例结构,基于本发明构思的结构均属于本发明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