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369145B - 螺钉夹持装置 - Google Patents
螺钉夹持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369145B CN104369145B CN201310357674.2A CN201310357674A CN104369145B CN 104369145 B CN104369145 B CN 104369145B CN 201310357674 A CN201310357674 A CN 201310357674A CN 104369145 B CN104369145 B CN 104369145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lamping device
- screw
- connector
- bias
- guiding channe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B—TOOLS OR BENCH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FASTENING, CONNECTING, DISENGAGING OR HOLDING
- B25B23/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spanners, wrenches, screwdrivers
- B25B23/02—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screws or nuts
- B25B23/08—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screws or nuts for holding or positioning screw or nut prior to or during its rotation
- B25B23/10—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screws or nuts for holding or positioning screw or nut prior to or during its rotation using mechanical gripping mea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B—TOOLS OR BENCH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FASTENING, CONNECTING, DISENGAGING OR HOLDING
- B25B21/00—Portable power-driven screw or nut setting or loosening tools; Attachments for drilling apparatus serving the same purpos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lamps And Clip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螺钉夹持装置,用于辅助螺钉工具定位螺钉,螺钉工具提供沿轴线的旋转动力输出给螺钉,螺钉夹持装置包括:基座,用于固定连接螺钉工具;夹持机构,用于夹持螺钉;偏压机构,提供向轴线的第一方向的作用力以偏压夹持机构;螺钉夹持装置具有收容位置和释放位置,在收容位置,夹持机构沿轴向靠近基座,在释放位置,夹持机构轴向远离基座并可夹持螺钉,螺钉夹持装置还包括带动夹持机构沿轴线移动的联动机构,夹持机构可在向轴线的第二方向作用力下,从释放位置移动至收容位置,其中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相反;夹持机构还可在第二方向的作用力下离开收容位置并在第一方向的作用力下沿第一方向移动至释放位置。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螺钉夹持装置,尤其是可移动收纳的螺钉夹持装置。
背景技术
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中,螺钉是十分常见的,可以应用到很多场合。例如像在房屋装修过程中,经常需要把两块原本分开的板材连接在一起,这就用螺钉钉入板材中。还有例如在墙壁上或者天花板上悬挂物件,也会需要在相应的墙壁上或者天花板上钉入螺钉。我们把这类板材或者墙壁等需要被螺钉钉入的东西统称为工件。
目前把螺钉拧入工件有几种常见的方法,一种方法是利用手动工具把螺钉拧入工件,手动工具可以是一字批、十字批等。但是这种方法有很多缺点,手动工具无法提供额外的扭矩而只能依靠劳动者自己提供扭矩,这样就消耗劳动者很多体力。另外,手动工具的旋转速度很低,使得螺钉拧入工件所耗费的时间大大延长,降低了劳动者的效率。
还有一种方法利用电动工具把螺钉拧入工件,电动工具可以是螺丝批、电钻等。电动工具采用电力驱动马达输出机械动力,从而通常能够获得较高的扭矩以及较快的转速。可以大大节省劳动者的体力和时间。但是,螺钉在拧入过程中很容易偏离法向方向,劳动者必须手动地扶正螺钉才能拧入。这给劳动者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对此人们想出一些方法来避免螺钉在拧入过程中产生倾斜。如中国专利CN2142385Y揭示了采用弹性夹板来夹装螺钉,又例如中国专利CN2205766Y揭示由带钩簧片组成的夹持螺钉装置。
但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存在这样的问题。在第一种工况下,用户希望螺钉夹持装置不需要发挥夹持作用,螺钉工具可以像普通的不附带螺钉夹持装置的螺钉工具那样使用。在第二种工况下,用户希望螺钉夹持装置需要发挥夹持作用,螺钉夹持装置可以操作地夹持螺钉从而方便螺钉工具工作。因此用户希望有一种包含了螺钉夹持装置的螺钉工具,螺钉夹持装置能够移动收纳,同时满足两种不同工况下的需求。另外,这个操作切换过程尽可能的简便,用户体验较佳。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螺钉夹持装置,该种螺钉夹持装置能够操作方便的移动收纳,以满足不同需求。
本发明解决现有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螺钉夹持装置,用于辅助螺钉工具定位螺钉,所述螺钉工具提供沿轴线的旋转动力输出给螺钉,螺钉夹持装置包括:基座,用于固定连接螺钉工具;夹持机构,用于夹持螺钉;偏压机构,提供向轴线的第一方向的作用力以偏压夹持机构;螺钉夹持装置具有收容位置和释放位置,在收容位置,夹持机构沿轴向靠近基座,在释放位置,夹持机构轴向远离基座并可夹持螺钉,螺钉夹持装置还包括带动夹持机构沿轴线移动的联动机构,夹持机构可在轴线的第二方向作用力下,从释放位置移动至收容位置,其中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相反;夹持机构还可在第二方向的作用力下离开收容位置并在第一方向的作用力下沿第一方向移动至释放位置。
优选地,联动机构包括连接夹持机构的连接件以及引导连接件移动的移动通道,螺钉夹持装置还具有位于释放位置和收容位置之间的转向位置,移动通道具有对应于转向位置的转折点使得连接件每当经过转折点时移动方向产生改变。
优选地,连接件从释放位置移动至转折点所经过的距离大于连接件从转折点移动至收容位置所经过的距离。
优选地,移动通道包括具有转折点的第一引导通道,连接件经过第一引导通道从释放位置移动至收容位置。
优选地,移动通道还包括具有转折点的第二引导通道,连接件经过第二引导通道从收容位置移动至释放位置。
优选地,连接件从收容位置移动到第二引导通道的转折点所经过的距离小于从第一引导通道的转折点移动到收容位置所经过的距离。
优选地,第一引导通道包括第一区间段,第一区间段的延伸方向与偏压机构的偏压方向所成角度小于90度,使得在偏压机构的偏压作用下连接件通过第一区间段。
优选地,第一引导通道还包括连接第一区间段的第二区间段,第二区间段的延伸方向与偏压机构的偏压方向所成角度大于于90度,在作用力作用下连接件通过第二区间段。
优选地,第一区间段包括第一侧壁和相对第一侧壁设置的第二侧壁,第二区间段包括连接第一侧壁的第三侧壁和连接第二侧壁的第四侧壁,第一侧壁和第三侧壁相交形成转折点,第二侧壁与第四侧壁之间形成的夹角的位置比转折点更靠近轴线,使得连接件离开转折点后抵接第二侧壁。
优选地,锁定机构还包括设置在移动通道上的收容坑,收容坑具有容纳并锁定连接件的凹陷结构,当连接件位于收容坑时,螺钉夹持装置位于收容位置。
优选地,收容坑偏离轴线设置且凹陷结构的开口背向偏压机构的偏压方向,偏压机构把连接件轴向地偏压在收容坑,作用力克服偏压机构使得连接件离开收容坑。
优选地,移动通道还包括沿轴线延伸的释放通道,当连接件位于释放通道远离转折点的一端时,螺钉夹持装置位于释放位置。
优选地,连接件以枢转的形式在移动通道内移动,连接件包括连接夹持机构的第一端和在移动通道内移动的第二端,第二端相对第一端枢转运动。
优选地,夹持机构包括夹持螺钉的卡爪和驱动卡爪的滑动支架,滑动支架上设有容纳第一端插入并可相对滑动通道直线移动的安装孔,连接件以安装孔为枢转轴进行转动。
优选地,连接件以平移的形式在移动通道内移动,连接件包括连接夹持机构的第一端和在移动通道内移动的第二端,第二端与第一端无相对运动地一起移动。
优选地,夹持机构包括夹持螺钉的卡爪和驱动卡爪的滑动支架,滑动支架上设有与移动通道呈角度设置的滑架槽,滑架槽相对滑动通道直线移动且容纳第一端穿过。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通过向同一方向的作用力操作可使得螺钉夹持装置实现从释放位置移动到容纳位置或者从容纳位置移动到释放位置的随意切换。
附图说明
以上所述的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以及有益效果可以通过下面的能够实现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同时结合附图描述而清楚地获得。
附图以及说明书中的相同的标号和符号用于代表相同的或者等同的元件。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带有螺钉夹持装置的螺钉工具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螺钉夹持装置夹持螺钉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的螺钉夹持装置处于收容位置的示意图。
图4是图1中的螺钉夹持装置的爆炸示意图。
图5是图1中的螺钉夹持装置处于待机状态的剖视图。
图6是图1中的螺钉夹持装置处于夹持螺钉状态的剖视图。
图7是图1中的螺钉夹持装置处于收容状态的剖视图。
图8是图1中的螺钉夹持装置的壳体的分解示意图。
图9是图8中的壳体沿轴线AA’的剖视图。
图10是图1中的锁定机构的连接件位于释放通道的示意图。
图11是图1中的锁定机构的连接件位于第一引导通道的转折点的示意图。
图12是图1中的锁定机构的连接件位于锁定坑的示意图。
图13是图1中的锁定机构的连接件位于第二引导通道的转折点的示意图。
图14是图1中的锁定机构的连接件的配接示意图。
图15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的锁定机构的连接件的配接示意图。
2、螺钉夹持装置 3、壳体 4、夹持机构
5、偏压机构 6、锁定机构 7、基座
31、容纳空间 41、转轴 42、卡爪
43、支撑座 44、限位座 45、第一穿孔
46、夹持部 47、连接销 48、滑槽
49、第二穿孔 50、滚珠 61、连接件
62、移动通道 63、转折点 64、释放通道
65、收容坑 66、开口 67、引导通道
68、第一引导通道 69、第二引导通道 70、第一区间段
71、第二区间段 72、第一侧壁 73、第二侧壁
74、第三侧壁 75、第四侧壁 76、第三折线段
77、第四折线段 78、第五侧壁 79、第六侧壁
80、第七侧壁 81、第八侧壁 82,82’、第一端部
83,83’、第二端部 84、接收孔 85、移动槽
86、配接结构 100、螺钉工具 101、螺钉
102、外壳 103、马达 104、传动机构
105、批头 106、手柄 107、开关
108、前端 109、后端 110、输出轴
111、环形槽 L、距离 X、轴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发明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如图1至图3所示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螺钉工具100。该螺钉工具100用于沿工作方向(图1中箭头所示)将螺钉101钉入工件(图中未示出)。螺钉工具100优选地可以是电动螺丝批,也可以是手动工具等。在本实施例中,螺钉工具100包括外壳102以及位于外壳102内的马达103。马达103用于产生围绕一轴线X旋转的旋转输出并提供给螺钉101,使得螺钉101在旋转输出的驱动下打入工件内部。而驱动马达103的动力源既可以是配接在螺钉工具100上的电池包,也可以是外接的电源。在外壳内102通常还包括连接马达103的传动机构104,传动机构104用于把旋转输出传递给螺钉101。传动机构104可以是行星齿轮传动机构等。螺钉工具100还包括输出轴110。输出轴110沿轴线X方向设置。输出轴110通过传动机构104与马达103动力连接。输出轴110上具有用于与螺钉100抵接的批头105。批头105位于外壳102外面。优选地,批头105即位于该轴线X上,并且被马达103驱动以围绕该轴线旋转,从而带动螺钉101也围绕该轴线旋转。批头105还优选为可更换的安装在螺钉工具100上。这是因为为了适配不同类型的螺钉101,批头105也相应配接多种类型。为了方便的把各种螺钉101打入工件,需要对多种批头105可拆卸的设计,以便于螺钉工具100针对不同的工况进行更换批头105。螺钉工具100还具有供操作者握持用的手柄106。在手柄106上还设有用于操纵马达103启动和关闭的开关107。为了描述方便,把螺钉工具100沿轴线方向分为前端108和后端109。如图1所示,画面左侧为螺钉工具1的前端108,画面右侧为螺钉工具1的后端109。批头105位于螺钉工具100的前端108,而手柄106则位于螺钉工具100的后端109。
如图1至图4所示,螺钉工具100还包括螺钉扶持装置2。螺钉扶持装置2可以辅助螺钉工具100定位螺钉101。使螺钉101在打入工件过程中,螺钉101不容易晃动,以免螺钉101打歪。螺钉扶持装置2优选地设置在螺钉工具1的前端108,即批头105附近。螺钉扶持装置2与螺钉工具100结合的方式有多种,螺钉扶持装置2可以作为独立的附件与螺钉工具100结合,螺钉扶持装置2与螺钉工具100形成可拆卸的连接;螺钉扶持装置2也可以与螺钉工具100形成整机结合,从而使螺钉扶持装置2与螺钉工具100形成不可拆卸的连接。在本实施例中,螺钉扶持装置2是与螺钉工具100形成整机结合。
如图4所示,螺钉扶持装置2主要包括固定连接螺钉工具100的基座7、用于夹持螺钉101的夹持机构4以及用于偏压夹持机构4的偏压机构5。此外,螺钉扶持装置2还优选地包括壳体3。壳体3基本上包围了大部分的螺钉扶持装置2,从而避免螺钉扶持装置2受到外界干扰。在优选地实施例中,壳体3还可以相对螺钉工具100移动。在作用力作用下,壳体3可沿轴向移动。在本实施例中,基座7固定连接螺钉工具100的外壳102。固定的方式可以有很多种,例如铆钉固接,螺纹配合连接等。在本实施例中基座7和外壳102是通过凸起卡接配合连接起来的。基座7和外壳102的其中之一设置有突起,而在基座7和外壳102的另外之一设置配合上述突起的卡槽。装配时,把突起卡接入卡槽即可实现基座7和外壳102的固定连接。优选地,突起和卡槽可以设置成环形或者条形等形状。而且在一些实施例中,基座7和外壳102也不需要完全固定连接,只要沿该轴线方向固定连接即可,即壳体3和外壳102可以设置成围绕轴线相对转动。另外,基座7和外壳102还可以设置成一体成型,即基座7构成外壳102的一部分。如图1和图2所示,螺钉夹持装置2基本上沿轴线X向前延伸。螺钉夹持装置2的壳体3也沿轴线设置,并且具有容纳批头105沿轴线穿过的穿孔。壳体3内部中空设置,使得壳体3内部具有容纳空间31以容纳夹持机构4。
螺钉夹持装置2的夹持机构4围绕轴线设置,并且位于靠近批头105的地方。夹持机构4可在夹持螺钉的位置和松开螺钉的位置之间进行移动切换,从而使夹持机构4根据操作者不同需求,可选择地夹持螺钉。夹持机构4主要包括转轴41、可围绕该转轴41进行枢转的卡爪42、用于支撑转轴41的支撑座43以及对卡爪42起限位作用的限位座44。转轴41可以是圆柱形的销轴,而卡爪42上设置有容纳转轴41穿过的第一穿孔45。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穿孔45位于卡爪42的一端。而卡爪42上用于直接与螺钉接触并进行夹持的夹持部46则位于卡爪42的另一端。这样设置可以使卡爪42围绕转轴41转动时的半径比较大。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穿孔45的大小设置成刚好容纳转轴41穿过。即转轴41本身并不相对第一穿孔45产生移动,当然,转轴41也可以设置成可移动的。并且可操作的沿轴向和/或垂直轴向进行移动。支撑座43用于支撑转轴41的两端。并且支撑座43的中央具有开孔容纳输出轴110穿过。而限位座44通过连接销47与卡爪42产生连接。在本实施例中,连接销47同样可以为圆柱形的销轴。在卡爪42设有容纳连接销47穿过的第二穿孔49。第二穿孔49优选地位于卡爪42的中部。限位座44上设置有容纳该连接销47穿过的滑槽48。连接销47在滑槽48中可产生相对滑槽48的移动。滑槽48的延伸方向相对轴线倾斜设置。连接销47在滑槽48中的移动可以分解为沿轴向的直线运动以及垂直轴向的直线运动。限位座44上还设置有容纳输出轴110穿过的开孔。在移动过程中,由于夹持机构4的连接销47和转轴41的连线与轴线之间的夹角产生改变,从而使得卡爪42能够产生转动,实现卡爪42从松开螺钉的位置移动到夹紧螺钉的位置或者从夹紧螺钉的位置移动到松开螺钉的位置。
如图4至图6所示,螺钉夹持装置2还包括有偏压夹持机构4的偏压机构5。偏压机构5设置在壳体3内。偏压机构5的作用提供始终朝向一确定的方向的作用力以偏压夹持机构4。为表述方便,定义偏压机构5的偏压方向为第一方向。在本实施例中,偏压机构5作用在支撑座43上。偏压机构5包括沿轴向设置的压簧。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偏压机构5的偏压方向第一方向与轴向是重合的。
螺钉扶持装置2是这样进行夹持工作的:在正常待机状态下如图5所示,螺钉夹持装置2大部分位于壳体3外,螺钉夹持装置2的卡爪42张开以允许螺钉放入。要安装螺钉的时候,如图6所示,将螺钉101抵接批头105。在抵接过程中,螺钉101会推动批头105轻微地沿轴向后端移动。批头105又会推动容纳批头105的输出轴110沿纵向向后端移动。随着输出轴110的移动,输出轴110侧边的滚珠50滑动进入到输出轴110上的环形槽111中,从而解除对偏压机构5的偏压作用力的限定。然后在偏压机构5作用下,偏压机构5纵向推动支撑座43,使得支撑座43整体沿纵向前端移动。支撑座43通过转轴41带动卡爪42向前端移动。与此同时,限位座44由于被输出轴110周向的法兰限位而并不产生移动。这样就使卡爪42上的连接销47相对限位座44上的滑槽48产生相对移动。在移动过程中,连接销47和转轴41的连线与轴线之间的夹角产生改变,从而使得卡爪42转动至扶持螺钉101的位置。
另外,夹持机构4可被整体地移动,从而被收纳入壳体3的容纳空间31中。如此螺钉夹持装置2至少具有两个不同的位置,收纳位置和释放位置。当螺钉夹持装置2位于如图7所示的收纳位置时,夹持机构4位于容纳空间31内。此时,包含了夹持机构4的螺钉夹持装置2完全不起夹持螺钉的作用。包含了该螺钉夹持装置2的螺钉工具100和普通状态下的螺钉工具100一样进行使用。进一步地,由于夹持机构4都被收容进容纳空间31内,该夹持机构4并不会对螺钉工具100的操作造成影响。而当螺钉夹持装置2位于如图5或图6所示的释放位置时,夹持机构4位于壳体3外。在此位置上,夹持机构4可操作地夹持住螺钉或者松开螺钉。从图5至图7中可以看出,释放位置相对于收纳位置,更靠近前端;而收纳位置相对于释放位置,更靠近后端。夹持机构4从收纳位置到释放位置之间的切换是通过夹持机构4的移动实现的。在本实施例中,偏压机构5是朝向释放位置偏压夹持机构4的。因此,若夹持机构4可在沿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的作用力下,从释放位置移动至收容位置。即该作用力克服偏压机构5的偏压力将夹持机构4移动到收容位置。而当需要夹持机构4从收容位置移动至释放位置,则基本上借助偏压机构5的偏压力实现。在其他实施例中,偏压机构也可以朝向收容位置偏压夹持机构4。则在此情况下,夹持机构4在与偏压方向相反的作用力下,从收容位置移动到释放位置。而借助偏压机构5的偏压力,从释放位置移动到收容位置。
在本实施例中,螺钉扶持装置2还包括联动机构6。联动机构6用于带动夹持机构4移动,从而实现夹持机构4在释放位置和收容位置之间任意切换。较佳地,联动机构6可以带动夹持机构4沿轴线移动。尤其是可控制地分别沿轴线的第一方向或者与第一方向正好相反的第二方向移动。
如图8和图9所示,联动机构6包括连接夹持机构4的连接件61和引导连接件61移动的移动通道62。连接件61通过固定或者非固定的方式连接夹持机构4。在优选地实施例中,连接件61连接夹持机构4的支撑座43。通过这种方式连接件61可以带动夹持机构4进行移动。而连接件61还部分地位于移动通道62内。在优选的实施例中,移动通道62位于螺钉扶持装置2的基座7的内壁上。移动通道62可以引导连接件61移动,从而引导夹持机构4进行移动。当连接件61移动到移动通道62的某一特定位置时,则夹持机构4相应移动到释放位置或者收容位置。在其他的实施例中,移动通道62和连接件61的位置也可以互换。另外,螺钉扶持装置2还具有位于收容位置和释放位置之间的转向位置。这是因为在本实施例中,由于作用力的方向始终是朝向第二方向的,而释放位置与收容位置之间是双向移动的,因此在转向位置引导夹持机构4的引导方向会产生改变。而在移动通道62中具有至少一个对应转向位置的转折点63。当连接件61在移动通道62中移动并位于转折点63时,则此时连接件61带动夹持机构4使整个螺钉扶持装置2处于转向位置。而连接件61每当经过转折点63时,连接件61的移动方向产生改变。例如,连接件61的移动方向从朝向第一方向变为朝向第二方向或者从朝向第二方向变为朝向第一方向。在优选的实施例中,在夹持机构4从释放位置移动到收容位置的过程中,连接件61从释放位置移动到转折点63所经过的距离大于连接件61从转折点移动到收容位置所经过的距离。而当夹持机构4从收容位置移动到释放位置的过程中,连接件61从收容位置移动到转折点63所经过的距离也大于连接件61从转折点63移动到释放位置所经过的距离。也就是说,相较于释放位置,转向位置中的转折点63更靠近收容位置。
如图9所示,移动通道62包括与释放位置相对应的释放通道64。当连接件61位于释放通道64时,螺钉扶持装置2就处于释放位置。具体地,连接件61位于释放通道64中远离转折点63的一端时,螺钉扶持装置2就处于释放位置。在偏压机构5的偏压作用下,连接件61可稳定的位于释放通道64内。在本实施例中,释放通道64是沿第一方向延伸的。其延伸方向与偏压机构5的偏压方向正好重合。在优选的实施例中,释放通道64是一呈直线型的通道,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释放通道64也可以与第一方向呈一定角度或者释放通道64是非直线型的。连接件61在释放通道64内可以在偏压机构5的作用下向第一方向移动,也可以在克服偏压作用的作用力作用下向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移动。
移动通道62还包括与收容位置相对应的收容坑65。当连接件61移动进入收容坑65后,螺钉扶持装置2就处于收容位置。收容坑65并不位于释放通道64上。收容坑65具有锁定作用,当连接件61位于收容坑65时,夹持机构4可较为稳定的位于收容位置。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的振动或者晃动无法使夹持机构4脱离收容位置。只有当符合一定条件的作用力作用时,夹持机构4才可能离开收容位置。在本实施例中,该作用力的作用方向是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收容坑65具有容纳并锁定连接件61的凹陷结构,使得连接件61较为稳定位于收容坑65,不至于轻易地挣脱出凹陷结构,从而离开收容坑65。在本实施例中,在偏压机构5的偏压作用帮助下,连接件61更加稳定地维持在收容坑65内。如图9所示,收容坑65的凹陷结构构成一个四周封闭,而仅有一个开口66的半封闭结构。连接件61从该开口66进出收容坑65。而该开口66是背向偏压机构5的偏压方向的,因此偏压机构5的偏压作用是把连接件61推向收容坑65,而不是退离收容坑65。若要使连接件61离开收容坑65,作用在连接件61上的作用力须克服偏压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移动通道62上的收容坑65偏离第一方向所在的轴线设置,同时也偏离释放通道64的延伸轴线设置。
移动通道62还包括分别连接收容坑65和释放通道64的引导通道67。引导通道67的一端连接沿轴向延伸的释放通道64,另一端连接偏离轴线设置的收容坑65。引导通道67用于引导连接件61在释放通道64和收容坑65之间移动。引导通道67至少包括了第一引导通道68。第一引导通道68可以设置成双向移动的,即第一引导通道68可引导连接件61从释放位置移动到收容位置,也可引导连接件61从收容位置移动到释放位置。第一引导通道68也可以设置成单向移动的,即第一引导通道68只能引导连接件61从释放位置移动到收容位置。当连接件61从收容位置移动到释放位置,其需要借助另一个引导通道68来进行引导。本实施例就属于这种情况。引导通道67包括了不同的第一引导通道68和第二引导通道69。连接件61经过第一引导通道68从释放位置移动到收容位置;连接件61经过第二引导通道69从收容位置移动到释放位置。因此连接件61在第一引导通道68的移动方向与第二引导通道69的移动方向并不一致。第一引导通道68和第二引导通道69都是单向移动设置的。其中第一引导通道68和第二引导通道69上分别设有转折点63。因此连接件61在第一引导通道68和第二引导通道69中移动时都会存在移动方向改变的情况。如图9所示,第一引导通道68和第二引导通道69都是曲线设计。第一引导通道68和第二引导通道69正好组合构成环形通道。下面分别对第一引导通道68和第二引导通道69进行详细介绍。
第一引导通道68被转折点63分为两段:第一区间段70和第二区间段71。第一区间段70分别连接转折点63和收容坑65。该折线段的特点是连接件61在偏压机构5的偏压作用下通过该这折线段,进而进入收容坑65。这过程中并不需要借助外力,可以借助偏压机构5自动实现。如果定义连接件61通过通道的方向为该通道的延伸方向,则第一区间段70的延伸方向与偏压机构5的偏压方向所成角度小于90度。优选地,小于30度。如此偏压机构5推动连接件61通过第一区间段70。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区间段70是曲线设置的,但是并不影响连接件61的移动。
第二区间段71分别连接释放通道64和转折点63。第二区间段71的延伸方向与偏压机构5的偏压方向所成角度大于90度。优选地,角度大于150度。连接件61需要借助克服了偏压作用的作用力作用,才能从释放通道64经过该第二区间段71移动至转折点63。第二区间段71与第一区间段70之间的所成的夹角优选的小于90度。转折点63就位于第一区间段70和第二区间段71所形成的夹角上。值得注意的是,第一区间段70和第二区间段71的宽度都略大于连接件61的宽度,使得连接件61在第一区间段70或者第二区间段71内移动时不会同时触及相应折线段的两个相对的侧壁。
如图10所示,第一区间段70包括第一侧壁72和相对第一侧壁72设置的第二侧壁73。第一侧壁72和第二侧壁73都成曲线设置。第一侧壁72相对靠外侧设置,第二侧壁73相对靠内侧设置。收容坑65位于第一侧壁72或第二侧壁73上。在本实施例中,收容坑65位于第一侧壁72上。第二区间段71包括了第三侧壁74和相对第三侧壁74设置的第四侧壁75。其中,第三侧壁74和第四侧壁75优选地为直线设置。第三侧壁74和第一侧壁72位于同侧,并且相连接。而第四侧壁75和第二侧壁73位于同侧,并且相连接。由于第一侧壁72和第三侧壁74的延伸角度不一致,在第一侧壁72和第三侧壁74相交处形成具有凹陷结构的转折点63。该凹陷结构具有开口,并且开口朝向偏压机构5的偏压方向。连接件61在外力作用下,通过第二区间段71并进入转折点63。由于转折点63的凹陷结构开口的位置关系,若此时外力作用消失,则在偏压作用下连接件61会离开转折点63。进一步地,连接件61会进入第一区间段70。当然,若外力作用没有消失并能克服偏压作用,则连接件61位于转折点63的凹陷结构内。而第二侧壁73和第四侧壁75也相交连接并具有一定的夹角。首先,连接件61沿着第二区间段71的延伸方向进行移动直到转折点63。由于第二区间段71和第一区间段70的延伸方向不一致,连接件61经过转折点63后转向又沿着第一区间段70的延伸方向移动。为了确保连接件61能够进入第一区间段70,第二侧壁73与第四侧壁75之间形成的夹角的位置比转折点63的凹陷结构更靠近轴线。这样当连接件61由于偏压机构5的轴向偏压作用离开转折点63后,其会沿轴向移动并抵靠到第一区间段70的第二侧壁73上。然后在第二侧壁73以及偏压作用的双重引导下,连接件61沿第一区间段70的延伸方向移动。
如图11和图12所示,第二引导通道69同样具有转折点63,并且第二引导通道69被转折点63分为两段:第三折线段76和第四折线段77。与第一区间段70和第二区间段71的情况类似,第三折线段76分别连接转折点63和收容坑65。但是并非是偏压作用下连接件61通过该第三折线段76。第三折线段76的延伸方向与偏压机构5的偏压方向所成角度大于90度。因此连接件61需要借助克服偏压作用的作用力作用,从收容坑65离开经过该第三折线段76移动至转折点63。而第四折线段77分别连接转折点63和释放通道64。第四折线段77的延伸方向与偏压机构5的偏压方向所成角度小于90度。因此连接件61进入第四折线段77后,在偏压作用下移动并进入释放通道64。类似地,第三折线段76包括了相对设置的第五侧壁78和第六侧壁79。第四折线段77包括了相对设置的第七侧壁80和第八侧壁81。第二引导通道69上的转折点63位于第五侧壁78和第七侧壁80的交汇处,第六侧壁79和第八侧壁81相连接并形成夹角,该夹角位置比转折点63的凹陷结构更靠近轴线。连接件61在克服偏压作用的外力作用下,从收容坑65进入第三折线段76,并移动到转折点63。连接件61到达转折点63后,外力作用消失从而在偏压机构5的偏压作用下,连接件61离开转折点63进入第四折线段77,并最终通过第四折线段77而进入释放通道64内。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相较于第一引导通道68,第二引导通道69的转折点63更靠近收容位置,因此连接件61从收容位置移动到第二引导通道69的转折点63所经过的距离小于从第一引导通道68的转折点63移动到收容位置所经过的距离。
下面具体描述螺钉夹持装置2的位置切换过程:首先假定螺钉夹持装置2位于释放位置。此时如图10所示,连接件61位于移动通道62的释放通道64内。夹持机构4可选择地处在夹持螺钉状态或者不夹持螺钉状态。当用户遇到要收纳螺钉夹持装置2的状况下,如图11所示,用户施加以能够克服偏压机构5的外力作用在夹持机构4,带动连接件61移动并离开释放通道64,随后使连接件61进入第一引导通道68。在持续的外力作用下,连接件61通过第二区间段71并进入第一引导通道68的转折点63。在此位置上外力撤除,使得连接件61在偏压机构5的偏压作用下改变移动方向并离开转折点63进入第一区间段70,如图12所示。然后连接件61通过第一区间段70进入收容坑65。连接件61位于收容坑65,则此时螺钉夹持装置2就处于收容位置,如图3所示。夹持机构4相较于释放位置时产生了线性移动被收纳在壳体3的容纳空间31。此时螺钉夹持装置2完全不起作用,用户可以把螺钉工具100当做不带有螺钉夹持装置2的普通螺钉工具100使用。当用户遇到要使用螺钉夹持装置2的夹持功能状况下,用户只需再施加以能够克服偏压机构5的外力作用在夹持机构4,带动连接件61离开收容坑65并进入第二引导通道69。在持续的外力作用下,连接件61通过第三折线段76并进入第二引导通道69的转折点63,如图3所示。在此位置上外力撤除,使得连接件61在偏压机构5的偏压作用下改变移动方向并离开转折点63进入第四折线段77。然后连接件61通过第四折线段77进入释放通道64。此时螺钉夹持装置2就又回到释放位置。夹持机构4相较于收容位置时产生了线性移动并部分的伸出壳体3外。此时夹持机构4可选择地处在夹持螺钉状态或者不夹持螺钉状态,如图1和图2所示。这样设计的好处是,不管用户从释放位置移动到收容位置还是从收容位置离开,用户只需要施加沿第二方向的作用力即可,不必对操作对象进行辨识。
如图14所示,连接件61对称的分布在轴线的两侧。连接件61的数量可以为两个、四个或者其他。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连接件61大致呈柱形并具有相对的两端。连接件61的两端分别具有与连接件61主体相对弯折的第一端部82和第二端部83,使得整个连接件61大体呈Z字形。其中,第一端部82与夹持机构4的支撑座43配合连接在一起,而第二端部83则插入到移动通道62内进行移动。在本实施例中,连接件61是以枢转的形式在移动通道62内移动。特别地,连接件61是以第一端部82作为枢转轴进行枢转。第二端部83以第一端部82和第二端部83之间的距离L作为半径,进行枢转限位地移动。在夹持机构4的支撑座43上设有用于接收连接件61的第一端部82的接收孔84。接收孔84可以是盲孔的形式。第一端部82插入到接收孔84中从而形成枢转轴。在装配完成后,连接件61一方面通过在移动通道62内的移动,另一方面通过与接收孔84的配合带动夹持机构4相对移动通道62沿直线移动。
在另外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5所示,连接件61是以枢转的形式在移动通道62内移动。连接件61的第一端部82’同样与夹持机构4的支撑座43配合连接在一起。而不同的是,支撑座43上并非设置接收孔84,而是在支撑座43上设置有移动槽85。该移动槽85用于接收第一端部82’移动。移动槽85可以是直线设置的。并且移动槽85的延伸方向与移动通道62呈一定角度设置。优选的设置角度为90度。该移动槽85的横截面优选为倒T字形。第一端部82’上设有配合该倒T字形的配接结构86。配接结构86可以是相对连接件61的柱形部分外凸的法兰。而连接件61的第二端部82’仍然插接入移动通道62中,并且优选地第二端部82’与连接件61的柱形部分并非弯折得呈角度设置。在装配完成后,连接件61一方面通过在移动通道62内的移动,另一方面通过与移动槽85的配合带动夹持机构4相对移动通道62沿直线移动。
本发明不局限于所举的具体实施例结构,基于本发明构思的结构均属于本发明保护范围。
Claims (16)
1.一种螺钉夹持装置,用于辅助螺钉工具定位螺钉,所述螺钉工具提供沿轴线的旋转动力输出给所述螺钉,所述螺钉夹持装置包括:
基座,用于固定连接所述螺钉工具;
夹持机构,用于夹持所述螺钉;
偏压机构,提供所述轴线的第一方向的作用力以偏压所述夹持机构;
所述螺钉夹持装置具有收容位置和释放位置,在收容位置,所述夹持机构沿轴向靠近所述基座,在释放位置,所述夹持机构轴向远离所述基座并可夹持所述螺钉;
其特征在于:所述螺钉夹持装置还包括带动所述夹持机构沿所述轴线移动的联动机构,所述夹持机构可在所述轴线的第二方向作用力下,从所述释放位置移动至所述收容位置,其中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相反;所述夹持机构还可在所述第二方向的作用力下离开所述收容位置并在所述第一方向的作用力下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动至所述释放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螺钉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联动机构包括连接所述夹持机构的连接件以及引导所述连接件移动的移动通道,所述螺钉夹持装置还具有位于所述释放位置和收容位置之间的转向位置,所述移动通道具有对应于转向位置的转折点使得所述连接件每当经过所述转折点时移动方向产生改变。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螺钉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从所述释放位置移动至转折点所经过的距离大于所述连接件从转折点移动至所述收容位置所经过的距离。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螺钉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通道包括具有所述转折点的第一引导通道,所述连接件经过所述第一引导通道从释放位置移动至收容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螺钉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通道还包括具有所述转折点的第二引导通道,所述连接件经过所述第二引导通道从收容位置移动至释放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螺钉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从所述收容位置移动到所述第二引导通道的转折点所经过的距离小于从所述第一引导通道的转折点移动到所述收容位置所经过的距离。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螺钉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引导通道包括第一区间段,所述第一区间段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偏压机构的偏压方向所成角度小于90度,使得在所述偏压机构的偏压作用下所述连接件通过所述第一区间段。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螺钉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引导通道还包括连接所述第一区间段的第二区间段,所述第二区间段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偏压机构的偏压方向所成角度大于90度,在所述第二方向的作用力作用下所述连接件通过所述第二区间段。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螺钉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区间段包括第一侧壁和相对所述第一侧壁设置的第二侧壁,所述第二区间段包括连接所述第一侧壁的第三侧壁和连接所述第二侧壁的第四侧壁,所述第一侧壁和第三侧壁相交形成所述第一引导通道的转折点,所述第二侧壁与所述第四侧壁之间形成的夹角的位置比所述第一引导通道的转折点更靠近所述轴线,使得所述连接件离开所述第一引导通道的转折点后抵接所述第二侧壁。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螺钉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通道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移动通道上的收容坑,所述收容坑具有容纳并锁定所述连接件的凹陷结构,当所述连接件位于所述收容坑时,所述螺钉夹持装置位于所述收容位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螺钉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容坑偏离所述轴线设置且所述凹陷结构的开口背向所述偏压机构的偏压方向,所述偏压机构把所述连接件轴向地偏压在所述收容坑,所述第二方向作用力克服所述偏压机构使得所述连接件离开所述收容坑。
12.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螺钉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通道还包括沿所述轴线延伸的释放通道,当所述连接件位于所述释放通道远离所述转折点的一端时,所述螺钉夹持装置位于所述释放位置。
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螺钉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以枢转的形式在所述移动通道内移动,所述连接件包括连接所述夹持机构的第一端和在所述移动通道内移动的第二端,所述第二端相对所述第一端枢转运动。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螺钉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机构包括夹持螺钉的卡爪和驱动所述卡爪的滑动支架,所述滑动支架上设有容纳所述第一端插入并可相对所述移动通道直线移动的安装孔,所述连接件以所述安装孔为枢转轴进行转动。
1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螺钉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以平移的形式在所述移动通道内移动,所述连接件包括连接所述夹持机构的第一端和在所述移动通道内移动的第二端,所述第二端与所述第一端无相对运动地一起移动。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螺钉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机构包括夹持螺钉的卡爪和驱动所述卡爪的滑动支架,所述滑动支架上设有与所述移动通道呈角度设置的滑架槽,所述滑架槽相对所述移动通道直线移动且容纳所述第一端穿过。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310357674.2A CN104369145B (zh) | 2013-08-16 | 2013-08-16 | 螺钉夹持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310357674.2A CN104369145B (zh) | 2013-08-16 | 2013-08-16 | 螺钉夹持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369145A CN104369145A (zh) | 2015-02-25 |
CN104369145B true CN104369145B (zh) | 2016-08-24 |
Family
ID=525484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10357674.2A Active CN104369145B (zh) | 2013-08-16 | 2013-08-16 | 螺钉夹持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4369145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657527B2 (ja) * | 2015-11-11 | 2020-03-04 | 株式会社マキタ | 作業工具 |
CN107049535B (zh) * | 2017-05-19 | 2022-11-08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 微螺钉紧固手柄 |
CN114800590B (zh) * | 2021-01-22 | 2024-07-23 | 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真空夹持吸嘴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3965950A (en) * | 1975-03-20 | 1976-06-29 | Macdonald Murdo A | Fastener driver and fastener holding nosepiece |
CN2127650Y (zh) * | 1992-06-09 | 1993-03-03 | 包柱 | 螺丝刀 |
CN2142385Y (zh) * | 1992-09-14 | 1993-09-22 | 江浩 | 与螺丝刀配套使用的螺钉夹 |
EP1452276A2 (de) * | 2003-02-28 | 2004-09-01 | HILTI Aktiengesellschaft | Haltevorrichtung für Befestigungsmittel |
CN102950563A (zh) * | 2011-08-20 | 2013-03-06 | 苏州宝时得电动工具有限公司 | 螺钉扶持装置及装配该螺钉扶持装置的螺钉工具 |
-
2013
- 2013-08-16 CN CN201310357674.2A patent/CN104369145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3965950A (en) * | 1975-03-20 | 1976-06-29 | Macdonald Murdo A | Fastener driver and fastener holding nosepiece |
CN2127650Y (zh) * | 1992-06-09 | 1993-03-03 | 包柱 | 螺丝刀 |
CN2142385Y (zh) * | 1992-09-14 | 1993-09-22 | 江浩 | 与螺丝刀配套使用的螺钉夹 |
EP1452276A2 (de) * | 2003-02-28 | 2004-09-01 | HILTI Aktiengesellschaft | Haltevorrichtung für Befestigungsmittel |
CN102950563A (zh) * | 2011-08-20 | 2013-03-06 | 苏州宝时得电动工具有限公司 | 螺钉扶持装置及装配该螺钉扶持装置的螺钉工具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369145A (zh) | 2015-02-2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950566B (zh) | 螺钉扶持装置及装配该螺钉扶持装置的螺钉工具 | |
CN104369145B (zh) | 螺钉夹持装置 | |
TW200722237A (en) | Adjustable depth-of-drive mechanism for a fastener driving tool | |
CN206154195U (zh) | 冲击自旋手持工具 | |
US7338354B2 (en) | Working platform of tool cabinet | |
CN108068170A (zh) | 台式切割机 | |
JP2019098481A (ja) | ねじ送り装置、及びねじ送り装置付きねじ締め付け機 | |
CN105983733A (zh) | 手持式动力工具 | |
US20080072716A1 (en) | Tool structure | |
CN204603478U (zh) | 手持式动力工具 | |
CN105500293B (zh) | 手持式动力工具 | |
US20060011367A1 (en) | Electric hand tool | |
KR102342861B1 (ko) | 전동공구용 보조핸들 | |
CN211173435U (zh) | 一种锁具 | |
US20220203515A1 (en) | Handheld implement with replaceable work tool | |
JP2014018894A (ja) | 電動工具 | |
CN207578329U (zh) | 一种多功能手持工具 | |
KR200385860Y1 (ko) | 분리형 손잡이를 구비하는 다목적 공구 | |
CN101725275B (zh) | 杆式执手锁 | |
CN103654900B (zh) | 直线切割吻合器 | |
KR200287642Y1 (ko) | 작업대의 높이조절장치 | |
CN202528098U (zh) | 开口扳手 | |
CN103831797A (zh) | 手持式工具 | |
CN102271871A (zh) | 用于制造滑动套筒连接件的夹钳 | |
KR100446116B1 (ko) | 작업대의 높이조절장치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