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170301U - 一种刀架拆装结构及手持工具 - Google Patents

一种刀架拆装结构及手持工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170301U
CN212170301U CN202020599422.6U CN202020599422U CN212170301U CN 212170301 U CN212170301 U CN 212170301U CN 202020599422 U CN202020599422 U CN 202020599422U CN 212170301 U CN212170301 U CN 21217030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ocking
ring
groove
structure according
hou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599422.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跃辉
钟志民
龙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Deshuo Technology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Deshuo Electric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Deshuo Electric Applian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Deshuo Electric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599422.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17030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17030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17030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揭示了一种刀架拆装结构及手持工具,其中刀架拆装结构包括主壳体及与其可拆卸地连接的辅助壳体,所述辅助壳体由所述主壳体内的锁定环、锁止扣及驱动环与辅助壳体上的锁定槽配合实现与主壳体的快速锁紧和解锁。本实用新型采用旋钮式解锁结构,解锁时不需要大力的按压以使弹性卡箍扩张,操作容易,并且在安装时只需要插入辅助壳体即可,不需要按动按钮,对于使用者的要求降低,操作便利,并且本实用新型锁定的稳定性好。

Description

一种刀架拆装结构及手持工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工具领域,尤其是一种刀架拆装结构及一种手持工具。
背景技术
手持工具是通过启停按键控制电机的启停,从而将电机扭矩通过一定的传扭结构传递给钻头、锯、研磨盘、锤等部件,以使钻头、锯、转盘等产生转动、往复伸缩或抖动等动作的设备。
随着手持工具的种类功能越来越丰富,通常使用者需要分别购买相应功能的手持工具以满足一定的使用需要,这增加了用户的使用成本,鉴于这些手持工具的驱动结构基本是类似的,因此,出现可以通过一个驱动结构与多种不同类型的刀架可拆卸地组装的结构,这种结构通过一固定于壳体上的弹性卡箍的收缩并嵌入到刀架上的卡槽中从而实现刀架的固定;拆卸时,通过按压壳体上的按钮驱动所述弹性卡箍扩张从刀架上的卡槽中退出,从而解除对刀架的限制即可将刀架取出。
但是这种结构中,一来要使弹性卡箍扩张从卡槽中退出需要较大的力量,对于使用者的手指力量要求较高,对于女性等使用者存在不变。
另外,弹性卡箍为金属丝或金属片,其与刀架的接触面积较小,耐受力较小,固定的稳定性相对要弱,工作时刀架存在一定的振动,影响操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刀架拆装结构及手持工具。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刀架拆装结构,包括
主壳体;
辅助壳体,可拆卸地插接在主壳体一端开口处;
锁定环,固定在所述主壳体的前端;
锁止扣,设置在所述锁定环上且可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在第一位置,其局部穿过锁定环并嵌入到插接在锁定环中的辅助壳体的锁定槽中;在第二位置,其不延伸到所述锁定环的中心孔中;
驱动环,可自转地设置在所述主壳体内,驱动环由第三位置转动至第四位置时,锁止扣由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驱动环由第四位置转动至第三位置时,锁止扣由第二位置移动至第一位置。
优选的,所述的刀架拆装结构中,所述辅助壳体的外圆周面形成有至少一个与其轴线平行的导向条,所述主壳体的内壁上形成有与所述导向条匹配的导向槽。
优选的,所述的刀架拆装结构中,所述导向槽为等腰梯形槽,且其开口端宽度大于内端宽度,所述导向条与所述导向槽形状一致。
优选的,所述的刀架拆装结构中,所述锁定槽前端为由外至内直径渐大的圆锥台。
优选的,所述的刀架拆装结构中,所述锁定环的圆周面上形成有一组均布的安装孔,每个所述安装孔中设置一所述锁止扣,所述锁止扣连接向其施加朝向所述锁定环的轴心的压力的由弹性件。
优选的,所述的刀架拆装结构中,所述锁定环的圆周面上形成有一凹槽,多个所述锁止扣由一套设在所述凹槽中的弹性圈驱动由第四位置切换至第三位置。
优选的,所述的刀架拆装结构中,所述锁止扣包括插接部、限位部及顶升部,所述插接部的长度大于所述锁定环的安装孔的深度,所述限位部具有限定弹性圈的U形槽,所述顶升部与所述锁定环的面向驱动环的端面垂直且延伸到该端面外侧。
优选的,所述的刀架拆装结构中,所述插接部的外端为圆角且从其一端到另一端为与所述辅助壳体的曲率相同的弧形。
优选的,所述的刀架拆装结构中,所述驱动环的外圆周面上形成有驱动每个所述锁止扣升降的斜面。
本实用新型还揭示了一种手持工具,包括上述任一种刀架拆装结构,所述主壳体内设置有电机且其旋转轴可拆卸地连接所述辅助壳体中设置的动力输出结构。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优点主要体现在:
本方案采用旋转式解锁结构来代替按压式结构,通过转动时使锁止扣抬升来克服弹性件的反作用力,旋转式结构相对于按压式结构,解锁时人手所需施加的力更小,操作容易,并且,本方案在安装时只需要直接插入辅助壳体即可,不需要按动按钮,对于使用者的要求进一步降低,操作便利,并且本方案的锁定由锁止扣与所述面接触来实现,锁定的稳定性好。
本方案采用一个弹性圈可以对多个锁止扣施加压力从而使它们同步自动复位,有效的保证了锁止和解锁的同步性,改善了拆装的操作性顺畅性和稳定性。
本方案锁定环、锁止扣上的槽结构能够有效的对弹性圈进行限位以避免弹性圈受力不均衡时的异常变形,保证了对锁止扣施力的均衡性。
本方案的锁定环与辅助壳体上形成匹配的插接结构,能够有效的防止辅助壳体相对锁定环自转,结合导向条与导向槽的设计,充分的保证了防转结构的位置匹配性,既方便组装,同时有利于减少装配间隙,使辅助壳体安装更稳定,避免使用时辅助壳体的振动,有利于改善运行的稳定性和使用体验感。
本方案辅助壳体前端的为圆锥台形,结合对所述锁止扣的插接部的前端造型设计,能够有效的保证插接时对锁止扣的有效驱动,保证插接的平顺性;同时锁止扣的形状能够有效的与锁定槽的形状匹配,改善锁止的稳定性。
本方案的复位结构实现方式多样,能够根据不同的应用场合进行设计,简单易行,占据的安装空间小,且稳定性高。
附图说明
图 1 是本实用新型的分解图(图中隐去了主壳体的右半部分);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图中隐去了主壳体的右半部分);
图 3是本实用新型的剖视图(图中隐去了主壳体的右半部分);
图 4是本实用新型的前端视图(图中隐去了主壳体的右半部分);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锁止扣的主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锁止扣的后端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驱动环与锁止扣的位置关系放大图(图中未示出驱动环上的转动块);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手持工具的主视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手持工具的剖视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转向控制机构在外壳中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的转向控制机构在外壳中的端视图(图中隐去外壳的部分结构);
图12是本实用新型的转向控制机构的主视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的转向控制机构的俯视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的转向切换键的俯视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的刀架上的驱动板与转向控制机构对应的分解图。
图中各部分的结构仅是对相关结构的示意,并不是对各部分的唯一限定。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优点和特点,将通过下面优选实施例的非限制性说明进行图示和解释。这些实施例仅是应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典型范例,凡采取等同替换或者等效变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之内。
在方案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前”、“后”、“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并且,在方案的描述中,以操作人员为参照,靠近操作者的方向为近端,远离操作者的方向为远端。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揭示的刀架拆装结构进行阐述,如附图1-附图4所示,其包括主壳体1,所述主壳体1的形状可以参照各种手持工具的外形,例如其可以是枪形电钻的外壳形状或笔形电钻的外壳形状等。以枪形电钻为例,所述主壳体1可以是两个对称的半部(图中仅显示了左半部的结构)组合而成的一个内部具有腔体且具有一端开口的结构,其包括用于人手握持的握持部及安装部,所述安装部处形成有一近似圆形的内腔。
如附图1-附图3所示,所述主壳体1的开口处可拆卸地插接一辅助壳体2,所述辅助壳体2与所述主壳体1连接时,所述辅助壳体2内的动力输出结构能够与所述主壳体1内的动力源实现扭矩传输连接从而实现动力的输出。
如附图1所示,所述辅助壳体2包括共轴且外径不同的第一圆筒24和第二圆筒25,所述第一圆筒24的后端(辅助壳体2组装至主壳体1上时,其朝外的一端为前,其位于主壳体1内的一端为后)的圆周壁上形成有一圆形的锁定槽21,并且,所述锁定槽21优选为U形槽,当然也可以方槽等形状。组装时,通过一可固定位置的部件嵌入到所述锁定槽21中即可将辅助壳体2进行固定。
所述辅助壳体2与主壳体1的组装结构如下:
如附图2、附图3所示,所述主壳体1内设置有锁定环3、锁止扣4及驱动环5:
所述锁定环3固定在所述主壳体1的安装部且靠近开口,所述锁定环3通过螺栓、过盈配合连接、卡接等可行的方式固定在所述主壳体1内,其中心孔的形状和尺寸与所述辅助壳体2的第一圆筒24的形状一致,从而所述辅助壳体2的第一圆筒24能够有效的插接在所述锁定环3的中心孔中并初步定位,后续可以通过设置在所述锁定环3上的锁止扣4嵌入到所述辅助壳体2上的锁定槽21中以将辅助壳体2锁定在锁定环3中无法拔出。
如附图1所示,所述锁定环3优选为一圆环,当然,其也可以是一方形环或其他正多边形环形或椭圆形等,从而可以避免其自转,所述锁定环3的外圆周面上形成有多个用于安装所述锁止扣4的安装孔31,优选为至少三个,本实施例中以四个为例,四个所述安装孔31均分所述锁定环3的圆周面以使锁止扣4的位置分布均匀,从而在后续锁止扣4锁定时,多个锁止扣4能够均匀的分布在锁定槽21内,保证锁定时的稳定性。
所述锁止扣4在所述安装孔31中时可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在第一位置时,如附图3所示,其局部穿过锁定环3并嵌入到插接在锁定环中的辅助壳体2的锁定槽21中;在第二位置,其不具有延伸到所述锁定环3的中心孔中的部分。
具体的,如附图1、附图5、附图6所示,所述锁止扣4包括插接部41、限位部42及顶升部43,所述插接部41的形状及尺寸与所述安装孔31匹配且向其长度大于所述安装孔31的深度,从而其插接在所述安装孔31中时,其前端能够伸入到所述锁定环3的中心孔中并嵌入到所述辅助壳体2的锁定槽21中。所述插接部41上设置有限位部42,所述限位部42的宽度与所述锁定环3的宽度相当,所述顶升部43与所述锁定环3的内端面(朝向所述驱动环5的端面)垂直且延伸到其端面外侧,从而可以与所述驱动环5配合工作。
所述锁止扣4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切换可以由多种实现方式,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锁止扣4由所述驱动环5驱动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如附图1-附图4所示,所述驱动环5可自转地设置在所述主壳体1内且与所述锁定环3靠近,并且,所述驱动环5的外圆周壁处形成有至少一延伸到所述主壳体1外部的转动块52,优选所述转动块52为两个且对称设置,优选它们位于所述主壳体1的左右两侧且与其上驱动锁止扣4的斜面51错位开。所述主壳体1上形成有供所述转动块52穿过并转动的通孔11,通过转动所述转动块52即可驱动所述驱动环5转动,所述驱动环5由第三位置转动至第四位置时,所述锁止扣4由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驱动环5由第四位置转动至第三位置时,锁止扣4由第二位置移动至第一位置。
具体来看,如附图1、附图7所示,所述驱动环5整体为圆环形,其外圆周壁上形成有与每个所述锁止扣4位置对应的斜面51,所述斜面51是位于所述驱动环5的外圆周壁上的三角块的一个外露面,每个所述斜面51与一个所述锁止扣4的顶升部43位置对应,常态下,驱动环5处于第三位置,所述斜面51的低端靠近所述顶升部43的边缘,当所述驱动环5转动(如附图所示驱动环5逆时针转动)至第四位置时,每个所述斜面51移动至一所述顶升部43的底部,由于斜面51上不同位置的高度不同,当斜面51的不同位置移动至顶升部43的底部时,使顶升部43被抬升至不同的高度,从而使所述锁止扣4由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当所述驱动环5反向转动(顺时针转动)时,所述斜面51由所述顶升部43的底部移动至所述顶升部43的外部,从而所述顶升部43与驱动环5的表面53之间的间距逐渐缩小,从而锁止扣4由第二位置移动至第一位置。另外,为了方便所述驱动环5的斜面51移动至所述锁止扣4的底部,所述锁止扣4靠近所述斜面的一端端面的底部为倒角或圆角,从而所述锁止扣4和驱动环5的圆周面之间形成有缺口以方便斜面51移动。
并且,为了能够使驱动环5由第三位置转动至第四位置后能够自动复位,所述驱动环5还连接有反转驱动机构7,所述反转驱动机构7可以是扭簧或拉簧等,例如在一可行的实施例中,所述反转驱动机构7是一与所述驱动环5共轴的扭簧,所述扭簧的一端固定在所述驱动环5上,所述扭簧的另一端固定在所述主壳体上,当所述驱动环5转动时,所述扭簧形变蓄能,当松开转动块51时,所述扭簧形变蓄积的能量释放,扭簧恢复原样并使驱动环5反向转动复位。
在另外的实施例中,所述驱动环5的外圆周壁上还可以固定至少一拉簧的一端,所述拉簧的另一端固定在所述主壳体1的内壁中,并且常态下,其保持自然状态,当转动驱动环5时,所述拉簧被拉升蓄能,当人手松开转动块51时,所述拉簧形变蓄积的能量释放,拉簧恢复自然状态并使驱动环5反向转动复位。
在所述驱动环5由第四位置移动至第三位置时,部分或全部所述锁止扣4通常无法自动由第二位置恢复到第一位置,此时需要通过复位结构使其自动由第二位置恢复到第一位置。
在一可行的实施例中,每个所述锁止扣4连接向其施加朝向所述锁定环3的轴心的压力的弹性件,即每个所述锁止扣4的外端面44可以与一弹性件(图中未示出)的一端固定或抵靠,所述弹性件的另一端固定在所述主壳体1的内壁处,所述弹性件可以是弹簧或金属弹片等,所述弹性件处于自然状态时,使所述锁止扣4保持在第一位置;当所述锁止扣4切换至第二位置时,所述弹性件变形蓄能,从而当所述锁止扣4不再受到所述驱动环5的斜面的顶升力或不再受到辅助壳体2插入时的顶升力时,所述弹性件释放能量恢复到自然状态从而使锁止扣4自动切换至第一位置。
但是这种结构对于整体的组装较为不便,尤其是弹性件的安装较为繁琐。因此,在一优选的实施例中,如附图1-图3所示,多个所述锁止扣4可以由同一弹性件驱动复位,即多个所述锁止扣4由一套设在它们外周的弹性圈6驱动复位,当锁止扣4向所述锁定环3的外部移动时,所述弹性圈6受力扩张,当锁止扣4不再受其他外力时,弹性圈6收缩使锁止扣4复位。并且,为了保证弹性圈6的位置精度,在每个所述锁止扣4的所述限位部42具有限定弹性圈的U形槽45,同时,在所述锁定环3的外圆周壁上形成有一圈凹槽32,所述弹性圈6位于所述凹槽32中实现限位。
所述锁止扣4从第三位置移动至第四位置除了由驱动环5来实现外,还可以由所述辅助壳体2插接至所述锁定环3中来实现,具体的,如附图1所示,所述插接部41的前端为圆角,所述锁定槽21前端为由外至内直径渐大的圆锥台23,并且所述圆锥台23的小端的直径与四个所述锁止扣4围合成的圆的直径相当,因此在所述辅助壳体2插入至锁定环3的中心孔中并与所述插接部41的前端接触后,随着辅助壳体2的持续插入,两者的弧面能够有效的配合实现锁止扣4的平滑顶升,避免两者之间出现阻滞的情况出现;同时,圆锥台23能够有效的将所述锁止扣4向所述锁定环的中心孔外挤出实现锁止扣4的位置切换。当然,所述插接部41的前端也可以是V字形或梯形。
进一步,为了更好地配合所述圆锥台23的形状,所述插接部41的一端到另一端的形状为与所述辅助壳体2的曲率相同的弧形,从而插接部41的前端能够有效的与圆锥台23的侧面贴合,保证插入时移动的平顺性;同时插接部能够有效的与所述辅助壳体2上的圆形的锁定槽的形状匹配,从而插接部41的前端能够有效的与锁定槽的内壁贴合,一来保证锁定的稳定性,二来可以保证辅助壳体2在锁定后与主壳体1之间的同轴度。
为了避免所述辅助壳体2插入到所述锁定环3后,其可相对所述锁定环3自转,如附图1所示,在所述锁定环3朝向所述辅助壳体2的端面处形成有至少一个凸块32,在所述辅助壳体2的第二圆筒的筒壁上形成有与所述凸块33对应的弧形槽26,当所述辅助壳体2插入到所述锁定环3中锁定时,所述凸块33嵌入到所述弧形槽26中定位,从而限定所述辅助壳体2的自转。
进一步,如附图1所示,为了增加插接时地便利性,同时保证凸块33与弧形槽26之间的位置精度,如附图2-附图4所示,所述辅助壳体2的第二圆柱25的外周壁处形成有至少一个沿插接部2的轴向延伸的导向条22,所述壳体1的内壁上形成有与所述导向条22匹配的导向槽12,因此将导向条22插入到导向槽12中即可有效的实现插接部的准确定位。
如导向条22及导向槽12为方形(长方体),通常,为了方便插接部2的插入,如附图1所示,所述导向槽12的宽度要略大于所述导向条22的宽度,此时,就会在导向条22和导向槽12之间就会存在一定的间隙,而在后续使用时,这些间隙为振动提供了空间,因而会降低设备运行的稳定性,影响操作手感。
因此,使所述导向槽12为等腰梯形槽,且其开口端宽度大于内端宽度,所述导向条22与所述导向槽12形状一致,从而在导向条22插入时,能够方便的插接,同时可以使导向条22的侧面与导向槽12的两侧内壁完全贴合,从而保证插接部2的前端(插接部2固定在所述壳体1上时,位于外侧的一端)固定的稳定性。
本方案进一步揭示了一种手持工具,如附图9所示,其包括上述实施例的快拆快装连接结构,所述壳体1内设有电机10、传动结构(图中标记)、控制板20等结构。并且所述壳体1上设置有突出于壳体1外的启动键30以控制电机10的启停及局部突出于壳体主体外的转向切换键40来控制电机10的正、反转及锁定,通常的,当转向切换键40位于中间位(锁定位)时,手持工具被锁定,启动键30无法控制电机转动;当转向切换键40位于左侧位(正转位),启动键30可以控制电机正转;当转向切换键40位于右侧位(反转位)时,启动键可以控制电机反转。整个手持工具可以采用已知的电源线接市电的方式和/或电池供电的方式来进行供电。上述的电机10、控制板20、启动键30、转向切换键40及供电等结构均为各种手持工具的常规配置,其不是本方案的设计要点,此处不作赘述。
进一步,所述壳体1上或内还可以设置常规手持工具的其他结构,如扭矩传递结构、离合机构、扭矩调整机构、照明灯等。
所述辅助壳体2是不同功能的刀架90的外壳,每个所述辅助壳体2与所述主壳体可拆卸地连接,当其与主壳体组装为一体时,通过辅助壳体2内的传动结构与电机10直接或间接的传扭连接,从而将电机的扭矩传递给刀架90上安装的工作头,例如钻头或往复锯等,从而驱动它们转动或往复移动。
不同功能的刀架90的所述辅助壳体2中设置有一种可与电机直接或间接连接并传递扭矩的扭矩输出结构,例如附图9所示,在所述辅助壳体2中共轴且可自转地设置有输出轴50,在所述辅助壳体2固定在所述主壳体中时,所述电机10的旋转轴上共轴固定的花键60插入到所述输出轴50的内端端面处形成的花键槽中,从而实现动力传输。并且所述扭矩输出结构可以把电机的转动运动变成往复直线运动或摆动运动等形式输出,相应的结构均为已知技术,不是本方案的设计要点,此处不作赘述。当然,所述辅助壳体2中的扭矩输出结构与电机的连接结构也可以参照申请号为981185789、991005600、011119624、2007200359081等现有技术所揭示的扭矩输出结构。
由于部分刀架90,例如抛光机、圆锯等功能的刀架组装至所述主壳体并与电机传扭连接后,仅需要使电机进行一个方向的转动,对应的,就需要一定的转向控制机构来实现上述目的,具体是通过对所述转向切换键40的控制来实现:
如附图10、附图11所示,所述转向控制机构包括在主壳体的插口端设置的转向切换锁定件70,所述转向切换锁定件70可被驱动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线性移动,
所述转向切换锁定件70在第一位置处,其对转向切换键40的移动无限制;
所述转向切换锁定件70在第二位置处,其限制转向切换键位于正转位或反转位或限制所述转向切换键40位于锁停位且仅可向一侧移动。
所述转向切换锁定件70位于所述主壳体与不同刀架对接的接口处,且其前端外漏,所述主壳体上设置有对所述转向切换锁定件70进行导向的导向结构,例如是在主壳体的内壁设置的一组定位缺口或一定位槽以保证转向切换锁定件70能够沿平行于主壳体的主体的轴线Y方向移动。
如附图12、附图13所示,所述转向切换锁定件70包括主板701及位于其底面的阻挡部分702,所述主板701包括具有高度差的前端板703及后端板704及连接它们的衔接部705,所述后端板704的前后两端的宽度不同且末端形成有弯折部706,所述阻挡部分702为一柱体,且优选为圆柱体。
同时,所述主板701通过与其抵靠的弹性件80保持在第一位置,所述弹性件80可以是一在受压时变形,压力消除时自动复原的弹性元件,例如可以是弹簧、金属弹片等,甚至可以是海绵等,优选为弹簧,所述弹簧套设在所述后端板704的外围,且其一端抵靠在后端板704前端的台阶面上,其另一端抵靠在所述主壳体的内壁上形成的挡板102上。从而所述主板701的前端受力时,其能够向外壳内部移动;当外力消除时,所述弹性件80使所述主板701移动复位。
如附图12、附图14所示,所述主板701在移动过程中,使其上的阻挡部分702限定所述转向切换键40的移动范围或驱动所述转向切换键40移动到某一固定位置。对应的,所述转向切换键40上具有与所述阻挡部分702相对应的结构,所述转向切换键40上至少包括与所述转向切换键40的轴线X垂直的第一挡板401,所述转向切换键40位于中间位时,所述第一挡板401位于所述阻挡部分401的一侧(附图显示为左侧),在所述转向切换锁定件70在第一位置处时,即弹性件80处于自然状态时,所述阻挡部分702与处于中间位的所述转向切换键40的第一挡板401无接触,且第一挡板401与阻挡部分702完全错位,即阻挡部分702不在所述第一挡板401的移动路径上,从而第一挡板401可以自由移动。
当所述转向切换锁定件70在第二位置处时,所述阻挡部分702移动至所述第一挡板401的移动路径上,从而限定处于中间位的所述转向切换键40的所述第一挡板401由锁定位向一侧移动。
或者所述阻挡部分702在移动过程时,驱动处于中间位的所述转向切换键40的第一挡板401由中间位置移动到其一侧的位置后限定不动。此时,在所述阻挡部分702上需要设置相应的斜面从而可以在于第一挡板接触时,驱动第一挡板移动;当然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挡板401也可以与一偏离所述阻挡部分702的斜板402衔接,所述斜板402在所述转向切换键40处于中间位置时,与所述阻挡部分702位置正对,从而阻挡部分702沿轴线Y移动时与所述斜板402接触,并且随着不断地向内滑动从而可以驱动斜板402最终驱动整个转向切换键40由中间位置向一侧移动。
并且,在所述转向切换锁定件70处于第一位置时,所述阻挡部分702不在所述斜板402的移动路径上,从而可以不对所述斜板402的移动产生限定,当所述阻挡部分702移动至所述斜板402的移动路径上时,其可以限定整个所述转向切换键40的移动;随着所述阻挡部分702的进一步向外壳内部移动,所述阻挡部分702可以推动所述斜板402从而驱动整个转向切换键40由中间位置向一侧移动。因此,这种结构可以有效满足不同刀架对于相应操作的要求,即通过使所述阻挡部分702移动不同的行程,从而可以在两种转向切换键40的工作状态进行选择,在一种状态中,所述转向切换键40可以在中间位和正转位之间移动或可以在中间位于反转位之间移动;在另一种状态中,所述转向切换键40仅可处于正转位或反转位。
进一步,所述第一挡板401内端与一与其垂直的第二挡板403衔接,所述第二挡板403限定所述转向切换锁定件70的移动行程,即当所述阻挡部分702与所述第二挡板403抵接时,所述阻挡部分702被限定从而整个转向切换锁定件70无法继续移动。
更进一步,如附图15所示,所述手持工具的仅需要电机单向旋转的刀架90上具有与所述转向切换锁定件70匹配的驱动部901,即所述刀架90的刀架外壳2上与主壳体插接的一端处设置有所述驱动部901,所述驱动部901为一与所述主板701对应的驱动板,当所述刀架90与所述主壳体连接成一体时,所述驱动部901与所述主板701抵接,并推动所述主板701向主壳体1内移动,即由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优选的,具有所述驱动部901的刀架为圆锯刀架、打磨机刀架、抛光机刀架。
本实用新型尚有多种实施方式,凡采用等同变换或者等效变换而形成的所有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刀架拆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主壳体(1);
辅助壳体(2),可拆卸地插接在主壳体(1)一端开口处;
锁定环(3),固定在所述主壳体(1)的前端;
锁止扣(4),设置在所述锁定环(3)上且可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在第一位置,其局部穿过锁定环(3)并嵌入到插接在锁定环中的辅助壳体(2)的锁定槽(21)中;在第二位置,其无延伸到所述锁定环(3)的中心孔中的部分;
驱动环(5),可自转地设置在所述主壳体(1)内,驱动环(5)由第三位置转动至第四位置时,锁止扣(4)由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驱动环(5)由第四位置转动至第三位置时,锁止扣(4)由第二位置移动至第一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刀架拆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壳体(2)的外圆周面形成有至少一个与其轴线平行的导向条(22),所述主壳体(1)的内壁上形成有与所述导向条(22)匹配的导向槽(1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刀架拆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槽(11)为等腰梯形槽,且其开口端宽度大于内端宽度,所述导向条(22)与所述导向槽形状一致。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刀架拆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定槽(21)的前端为由外至内直径渐大的圆锥台(23)。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刀架拆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定环(3)的圆周面上形成有一组均布的安装孔(31),每个所述安装孔(31)中设置一所述锁止扣(4),所述锁止扣(4)连接向其施加朝向所述锁定环(3)的轴心的压力的由弹性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刀架拆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定环(3)的圆周面上形成有一圈凹槽(32),多个所述锁止扣(4)由一套设在所述凹槽(32)中的弹性圈(6)驱动由第四位置切换至第三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刀架拆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锁止扣(4)包括插接部(41)、限位部(42)及顶升部(43),所述插接部(41)的长度大于所述锁定环(3)的安装孔(31)的深度,所述限位部(42)具有限定弹性圈的U形槽,所述顶升部(43)与所述锁定环(3)的面向驱动环的端面垂直且延伸到该端面外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刀架拆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接部(41)的前端为圆角且从其一端到另一端为与所述辅助壳体(2)的曲率相同的弧形。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刀架拆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环(5)的外圆周面上形成有驱动每个所述锁止扣(4)升降的斜面(51)。
10.一种手持工具,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任一所述的一种刀架拆装结构,所述主壳体(1)内设置有电机且其旋转轴可拆卸地连接所述辅助壳体中设置的动力输出结构。
CN202020599422.6U 2020-04-21 2020-04-21 一种刀架拆装结构及手持工具 Active CN21217030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599422.6U CN212170301U (zh) 2020-04-21 2020-04-21 一种刀架拆装结构及手持工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599422.6U CN212170301U (zh) 2020-04-21 2020-04-21 一种刀架拆装结构及手持工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170301U true CN212170301U (zh) 2020-12-18

Family

ID=737667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599422.6U Active CN212170301U (zh) 2020-04-21 2020-04-21 一种刀架拆装结构及手持工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17030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950565B (zh) 螺钉扶持装置及装配该螺钉扶持装置的螺钉工具
EP2875785B1 (en) Chip assembly for surgical instruments
PT899065E (pt) Ferramenta mecanica possuindo cabeca porta-ferramentas permutavel
CN212170301U (zh) 一种刀架拆装结构及手持工具
JP2005059205A (ja) 手持式電動工具
US20230108174A1 (en) Head and body rapid replacing structure of multi-functional power tool and multi-functional power tool
CN111360767A (zh) 主机与刀架拆装结构及手持工具
US20130145632A1 (en) Palm jig saw
CN212193016U (zh) 手持工具刀架快换结构及手持工具
CN212170302U (zh) 快拆快装连接结构及手持工具
CN212578534U (zh) 多功能动力工具的头身快换结构及多功能动力工具
CN212170299U (zh) 电动工具的转向控制机构及功能可切换电动工具
CN111673145A (zh) 旋动式动力工具刀架连接结构及动力工具
CN104369145B (zh) 螺钉夹持装置
JP3830799B2 (ja) 電動工具と電動工具のための電源接続装置
KR101763257B1 (ko) 전동식 핸드피스
KR102342861B1 (ko) 전동공구용 보조핸들
WO2014121728A1 (zh) 动力工具及夹紧装置
JP2020055056A (ja) 工具及び工具システム
CN220561462U (zh) 具有识别功能的可分离式电动工具
KR102219738B1 (ko) 전동공구
CN211575991U (zh) 一种抛靶机的微动开关调整结构
CN219854412U (zh) 一种带附加头的动力工具
CN218083203U (zh) 一种电木铣工作台
CN113522679B (zh) 一种胶枪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No. 111, South Jingui Road, Chengxi New District, Yongkang City, Jinhua City, Zhejia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Zhejiang Deshuo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No. 111, South Jingui Road, Chengxi New District, Yongkang City, Jinhua City, Zhejia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Zhejiang Deshuo Electric Appliance Co.,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