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940684A - 一种含红茴香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含红茴香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940684A
CN102940684A CN2012104568397A CN201210456839A CN102940684A CN 102940684 A CN102940684 A CN 102940684A CN 2012104568397 A CN2012104568397 A CN 2012104568397A CN 201210456839 A CN201210456839 A CN 201210456839A CN 102940684 A CN102940684 A CN 10294068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llicii lanceolati
radix
chinese medicine
radix illicii
medicine composi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456839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940684B (zh
Inventor
王曙东
Original Assignee
Nanjing General Hospital of Nanjing Command PLA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njing General Hospital of Nanjing Command PLA filed Critical Nanjing General Hospital of Nanjing Command PLA
Priority to CN201210456839.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940684B/zh
Publication of CN10294068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94068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94068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94068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含红茴香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该组合物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成:红茴香10~20重量份、徐长卿10~20重量份,该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包括将红茴香、徐长卿两味药材混合粗粉用浓度为70%~90%的乙醇浸泡,渗漉,收集药材3~5倍量的初漉液,另存;继续收集药材4~5倍量的续漉液,减压回收乙醇,浓缩至干,所得续漉液的浓缩干膏转溶于初漉液中,得到提取液的药液比为1:3~5。提取液可加入辅料制成外用的透皮吸收制剂,如气雾剂、凝胶剂、贴膏剂等。该类制剂具有活血化瘀,抗炎,消肿,止痛的功能,可用于跌打损伤、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湿疹、皮炎、带状泡疹等皮肤病的治疗。

Description

一种含红茴香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中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含红茴香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红茴香系木兰花科八角属莽草(Illicium lanceolatum A.C.Smith)干燥的根或茎的皮,主要含有黄酮类成分,具有祛风通络,散瘀止痛功能,用于风湿痹痛,跌打损伤,关节疼痛的治疗。徐长卿为萝摩植物徐长卿(Cynanchum Paniculatum Bge Kitag)的根和根茎,主要含有丹皮酚,具有祛风化湿止痛止痒功能,用于风湿痹痛、腰痛、牙痛、跌扑伤痛等。
目前国内外对红茴香、徐长卿的研究仅限于单药,而且对于其治疗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的作用也相对较弱,在实验动物、临床应用效果也不够理想。能否在利用其安全性的同时、大幅度提高疗效果,使之成为高安全性,使用方便的具有活血化瘀,抗炎,消肿,止痛作用并能有效治疗皮肤病的新药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上述含红茴香的中药组合物。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该含红茴香的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方式实现的:
一种含红茴香的中药组合物,该组合物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成:红茴香10~20重量份、徐长卿10~20重量份。优选该组合物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成:红茴香10~15重量份、徐长卿10~15重量份。
在组合物中加入药学可接受的辅料配制成外用透皮吸收制剂,所述的外用透皮吸收制剂可为气(喷)雾剂、凝胶剂或贴膏剂。
上述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红茴香、徐长卿两味药材混合粗粉用浓度为70%~90%的乙醇浸泡24~48小时,渗漉,收集药材3~5倍重量的初漉液,另存;继续收集药材4~5倍重量的续漉液,减压回收乙醇,浓缩至干,所得续漉液的浓缩干膏转溶于初漉液中,得到的提取液(即含红茴香的中药组合物)的药液比为1:3~5(即每g复方药材制备得到3~5mL提取液)。所述的粗粉为12~20目。
本发明含红茴香的中药组合物具有活血化瘀,抗炎,消肿,止痛的功能,用于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跌打损伤,湿疹、皮炎、带状泡疹等皮肤病的治疗。因此,本发明含红茴香的中药组合物可在制备具有活血化瘀,抗炎,消肿,止痛的药物中应用,特别是在制备治疗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跌打损伤及皮肤病的药物中应用,所述的皮肤病可为湿疹、皮炎、带状泡疹。
利用上述含红茴香的中药组合物制备得到的复方红茴香气雾剂包含以下组分:含红茴香的中药组合物300~600mL、冰片10~20g、乙基纤维素2~10g、氮酮10~20mL、薄荷油10~20mL、甘油20~40mL,用浓度为75%的乙醇加至800~1000mL。
上述气雾剂是通过以下步骤制备得到的:将冰片10~20g、乙基纤维素2~10g、氮酮10~20mL、薄荷油10~20mL、甘油20~40mL溶于每300~600ml的含红茴香的中药组合物中,再加浓度为75%的乙醇至全量800~1000mL,过滤分装即得,罐装时压入抛射剂氟利昂或丁烷即可。
利用上述含红茴香的中药组合物制备得到的复方红茴香凝胶剂包含以下组分:含红茴香的中药组合物300~600mL、冰片10~20g、氮酮10~20mL、薄荷油10~20mL、卡波姆94010~20g、聚乙烯醇10~20g、羧甲基纤维素钠20~30g、明胶10~20g、甘油100~150mL、水适量,制成复方红茴香凝胶剂1000g。
上述复方红茴香凝胶剂是通过以下步骤制备得到的:
a)向每300~600mL的含红茴香的中药组合物中加入冰片10~20g、氮酮10~20mL、薄荷油10~20mL,搅拌溶解成药液;
b)卡波姆94010~20g、聚乙烯醇10~20g、羧甲基纤维素钠20~30g、明胶10~20g加适量水加热溶解,加入甘油100~150mL,搅拌均匀,即成胶浆;
c)先将“b)”步骤制备得到的胶浆加热至40~60℃,再在搅拌下缓缓加入“a)”步骤制备得到的药液,滴加浓度为10%的三乙醇胺水溶液,使成pH值为6.5~7.5,继续搅拌直至形成均匀的凝胶,再搅拌30~40min,即得。
利用上述含红茴香的中药组合物制备得到的复方红茴香贴膏剂包含以下组分:含红茴香的中药组合物300~600mL、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80~100g、明胶40~50g、聚乙烯醇(PVA)40~50g、甘油200~300g、冰片20~25g、薄荷油20~25mL、氮酮15~20mL。
上述复方红茴香贴膏剂是通过以下步骤制备得到的:
a)向每300~600mL的含红茴香的中药组合物中加入冰片20~25g、薄荷油20~25mL、氮酮15~20mL搅拌溶解成药液;
b)将羧甲基纤维素钠80~100g、明胶40~50g、聚乙烯醇40~50g用适量水加热溶解,加入甘油200~300g,搅拌均匀成胶浆;
c)先将步骤“b)”制备得到的胶浆加热至40~60℃,再在搅拌下缓缓加入“a)”步骤制备得到的药液及适量水,继续搅拌0.5~1小时,放冷,得到胶浆;
d)将“c)”步骤制备得到的胶浆铺在玻璃板上,定型后40~60℃干燥2~4小时,得到药膜;
e)将干燥过的药膜切片,包装于膏药布或胶布中,即得。
与现有技术比较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具有活血化瘀,抗炎,消肿,止痛的作用,可用于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跌打损伤及皮肤病的治疗,疗效显著由于单药使用。本发明所述的外用透皮吸收制剂中分别加入了一定量的冰片、氮酮和薄荷油,具有优异的透皮吸收效果,同时可减轻或避免药物不良反应,具有安全性高、稳定性高(制备的复方红茴香气(喷)雾剂、凝胶剂、贴膏剂在温度30℃、相对湿度60%条件下放置半年稳定性好,有效成分槲皮苷和丹皮酚含量基本不变),疗效好,生产方便、成本低,患者,药效持久、使用方便等优点。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型和改进,这些也应视为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本发明中药组合物经动物试验证明,红茴香与徐长卿合用有协同镇痛抗炎作用(见试验例2),且复方制剂镇痛抗炎效果与云南白药气雾剂和扶他林软膏相当(见试验例3)。该组合物制备得到的制剂经透皮吸收试验证明有显著的透皮吸收作用(见试验例1)。
实施例1
配方:红茴香10g、徐长卿10g。
制备方法:红茴香、徐长卿两味药材混合粉碎成12~20目的粗粉,用浓度为85%的乙醇浸泡48小时,渗漉,收集药材4倍量的初漉液,另存;继续收集药材4倍量的续漉液,减压回收乙醇,浓缩至干,所得续漉液的浓缩干膏转溶于初漉液中,得到的提取液的药液比为1:4。
实施例2
配方:红茴香20g、徐长卿15g。
制备方法:红茴香、徐长卿两味药材混合粉碎成12~20目的粗粉,用浓度为75%的乙醇浸泡36小时,渗漉,收集药材5倍量的初漉液,另存;继续收集药材5倍量的续漉液,减压回收乙醇,浓缩至干,所得续漉液的浓缩干膏转溶于初漉液中,得到的提取液的药液比为1:5。
实施例3
配方:红茴香根皮50g、徐长卿50g、冰片15g、乙基纤维素6g、氮酮15mL、薄荷油15mL、甘油30mL,浓度为75%的乙醇加至1000mL。
复方红茴香提取液制备方法:红茴香、徐长卿两味药材混合粉碎成12~20目的粗粉,用浓度为85%的乙醇浸泡48小时,渗漉,收集药材5倍量的初漉液,另存,再收集药材4倍量的续漉液,减压回收乙醇,浓缩至干,所得续漉液的浓缩干膏转溶于初漉液中,滤过,得到500ml复方红茴香提取液(即含红茴香的中药组合物),提取液的药液比为1:5。
制剂制备方法:将冰片15g、乙基纤维素6g、氮酮15mL、薄荷油15mL、甘油30mL溶于上述复方红茴香提取液中,搅拌溶解,再加浓度为75%的乙醇至全量1000mL,过滤分装即得,罐装时压入30%~40%的抛射剂氟利昂或丁烷即可。
实施例4
配方:红茴香根皮75g、徐长卿50g、冰片20g、乙基纤维素10g、氮酮20mL、薄荷油20mL、甘油40mL,浓度为75%的乙醇加至1000mL。
复方红茴香提取液制备方法:红茴香、徐长卿两味药材混合粉碎成12~20目的粗粉,用浓度为85%的乙醇浸泡48小时,渗漉,收集药材4倍量的初漉液,另存,再收集药材4倍量的续漉液,减压回收乙醇,浓缩至干,所得续漉液的浓缩干膏转溶于初漉液中,滤过,得到500ml复方红茴香提取液(即含红茴香的中药组合物),提取液的药液比为1:4。
制剂制备方法:将冰片20g、乙基纤维素10g、氮酮20mL、薄荷油20mL、甘油40mL溶于上述复方红茴香提取液中,搅拌溶解,再加浓度为75%的乙醇至全量1000mL,过滤分装即得,罐装时压入30%~40%的抛射剂氟利昂或丁烷即可。
实施例5
配方:红茴香茎皮50g、徐长卿50g、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30g、卡波姆-94015g、明胶15g、聚乙烯醇(PVA)15g、甘油100mL、氮酮15mL、冰片15g、薄荷油15mL、水适量,制成1000g。
复方红茴香提取液制备方法:红茴香、徐长卿两味药材混合粉碎成12~20目的粗粉,用浓度为75%的乙醇浸泡48小时,渗漉,收集药材3倍量的初漉液,另存,再收集药材5倍量的续漉液,减压回收乙醇,浓缩至干,所得续漉液的浓缩干膏转溶于初漉液中,滤过,得到300ml复方红茴香提取液(即含红茴香的中药组合物),提取液的药液比为1:3。
制剂制备方法:
①在上述复方红茴香提取液中加入处方中的冰片、氮酮、薄荷油搅拌溶解成药液。
②卡波姆-940、CMC-Na、明胶、PVA加适量水加热溶解,加入甘油,搅拌均匀成胶浆。
③先将②项胶浆加热至40~60℃,在搅拌下缓缓加入①项的药液,再缓缓滴入三乙醇胺用水配成浓度为10%的水溶液,使成pH值为6.5~7.5,继续搅拌直至形成均匀的凝胶,再搅拌30~40min,即得。
实施例6
配方:红茴香茎皮60g、徐长卿50g、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20g、卡波姆-94010g、明胶10g、聚乙烯醇(PVA)10g、甘油150mL、氮酮10mL、冰片10g、薄荷油10mL、水适量,制成1000g。
复方红茴香提取液制备方法:红茴香、徐长卿两味药材混合粉碎成12~20目的粗粉,用浓度为75%的乙醇浸泡48小时,渗漉,收集药材5倍量的初漉液,另存,再收集药材4倍量的续漉液,减压回收乙醇,浓缩至干,所得续漉液的浓缩干膏转溶于初漉液中,滤过,得到550ml复方红茴香提取液(即含红茴香的中药组合物),提取液的药液比为1:5。
制剂制备方法:
①在上述复方红茴香提取液中加入处方中的冰片、氮酮、薄荷油搅拌溶解成药液。
②卡波姆-940、CMC-Na、明胶、PVA加适量水加热溶解,加入甘油,搅拌均匀成胶浆。
③先将②项胶浆加热至40~60℃,在搅拌下缓缓加入①项的药液,再缓缓滴入三乙醇胺用水配成浓度为10%的水溶液,使成pH值为6.5~7.5,继续搅拌直至形成均匀的凝胶,再搅拌30~40min,即得。
实施例7
配方:红茴香茎皮60g、徐长卿50g、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100g、明胶40g、聚乙烯醇(PVA)40g、甘油200g、冰片20g、薄荷油20mL、氮酮15mL,制成500贴。
复方红茴香提取液制备方法:红茴香、徐长卿两味药材混合粉碎成12~20目的粗粉,用浓度为90%的乙醇浸泡36小时,渗漉,收集药材3倍量的初漉液,另存,再收集药材5倍量的续漉液,减压回收乙醇,浓缩至干,所得续漉液的浓缩干膏转溶于初漉液中,滤过,得到330ml复方红茴香提取液(即含红茴香的中药组合物),提取液的药液比为1:3。
制剂制备方法:
①上述复方红茴香提取液中加入冰片、薄荷油、氮酮搅拌溶解成药液。
②将CMC-Na、明胶、PVA用适量水加热溶解,加入甘油搅拌均匀成胶浆。
③先将②项胶浆加热至45℃,再在搅拌下缓缓加入①项药液及适量水,加完后继续搅拌0.5小时,放冷,得到胶浆;
④将搅拌好的胶浆③铺在一定规格的玻璃板上,定型后60℃干燥3小时,得到药膜;
⑤将④项干燥过的药膜按照一定规格切片,并包装于膏药布或胶布中即得。
实施例8
配方:红茴香茎皮60g、徐长卿60g、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80g、明胶50g、聚乙烯醇(PVA)50g、甘油250g、冰片25g、薄荷油25mL、氮酮20mL,制成500贴。
上述复方红茴香提取液制备方法:红茴香、徐长卿两味药材混合粉碎成12~20目的粗粉,用浓度为90%的乙醇浸泡36小时,渗漉,收集药材4倍量的初漉液,另存,再收集药材5倍量的续漉液,减压回收乙醇,浓缩至干,所得续漉液的浓缩干膏转溶于初漉液中,滤过,得到480ml复方红茴香提取液(即含红茴香的中药组合物),提取液的药液比为1:4。
制剂制备方法:
①复方红茴香提取液中加入冰片、薄荷油、氮酮搅拌溶解成药液。
②将CMC-Na、明胶、PVA用适量水加热溶解,加入甘油搅拌均匀成胶浆。
③先将②项胶浆加热至60℃,再在搅拌下缓缓加入①项药液及适量水,加完后继续搅拌1小时,放冷,得到胶浆;
④将搅拌好的胶浆③铺在一定规格的玻璃板上,定型后40℃干燥4小时,得到药膜;
⑤将④项干燥过的药膜按照一定规格切片,并包装于膏药布或胶布中即得。
以下通过药效及临床试验说明本发明含红茴香的中药组合物及含红茴香的中药组合物的外用透皮吸收制剂的药效,其中,含红茴香的中药组合物(即复方组)按照实施例1方法制备得到;复方红茴香气雾剂为按照实施例3方法制备得到;复方红茴香凝胶剂为按照实施例5方法制备得到;复方红茴香贴膏剂为按照实施例7方法制备得到。红茴香组及徐长卿组为各自单独将药材粗粉按照实施例1渗漉方法提取得到的单药提取液。
试验例1
通过透皮吸收试验研究复方红茴香外用透皮吸收制剂的透皮吸收率:
红茴香主要含槲皮苷等有效成分,徐长卿中有效成分为丹皮酚,因此试验以槲皮苷和丹皮酚的透皮吸收率为指标。
离体鼠皮的制备用8%硫化钠溶液将小鼠脱毛,洗净后,再将动物饲养24h,断颈处死后取腹部皮肤,去除皮下脂肪,用生理盐水反复洗净,滤纸吸去表面水分,备用。
体外透皮试验将小鼠皮肤固定在接受池与供给池之间,精密吸取复方红茴香喷雾剂0.5mL、复方红茴香凝胶剂、复方红茴香贴膏剂于皮肤上,皮肤角质层朝上,与供试品紧密接触,接受池(扩散面积为1.5386cm2,容积为20mL)内盛生理盐水为接受液,且接受液与皮肤真皮层刚好接触,置于(37±0.5)℃恒温水浴中,以200r/min的转速搅拌。分别于2、4、8、12、24h取样5mL,同时补充等体积的生理盐水。取出的接受液微孔滤膜过滤,进样20μL,记录峰面积,计算槲皮苷和丹皮酚的浓度,并计算透皮吸收率,结果表明复方红茴香作为外用透皮吸收制剂是可行的,试验结果见表1。
表1透皮吸收试验结果
Figure BDA00002404125400071
试验例2
通过小鼠热板实验、醋酸扭体实验、小鼠耳肿胀实验研究红茴香与徐长卿的协同镇痛抗炎作用
(1)小鼠热板法选取体重在18~22g的雌性小鼠。调节恒温水浴的水温为55℃±0.5℃,将小鼠置于恒温器的铁筒浴槽中,记录自放入铁筒至小鼠舔后足的时间(s),以此作为痛阈值。先预选痛阈值为10~30s的小鼠,不合格者弃之。共挑选50只小鼠,按痛阈值大小随机分成5组(10只/组),即空白对照组(0.5%CMC-Na溶液)、阿司匹林组(0.1g/kg)、红茴香组(1.6g/kg)、徐长卿组(1.6g/kg)、复方组(红茴香0.8g/kg、徐长卿0.8g/kg)。各组给药前测痛阈值2次,取其平均值为基础痛阈。然后各组连续灌胃给药4天,每天1次,第4天给药后分别于15min、30min、60min、90min测定其痛阈值,若60s内无痛反应立即取出,痛阈值按60s计算。进行结果分析,比较组间差异。结果显示,复方组在给药后30min痛阈值达到最大,到给药后90min仍无明显减小,在给药后30min红茴香组和徐长卿组的痛阈值均低于复方组,说明红茴香合用徐长卿不仅能使镇痛时间延长,还能增强其对小鼠热板致痛的镇痛效应,另外,复方组与红茴香组和徐长卿组单药进行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试验结果见表2。
表2药物对小鼠热板反应的影响
Figure BDA00002404125400081
Figure BDA00002404125400082
注: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0.05,**P﹤0.01。
与红茴香组比较,P﹤0.05,△△P﹤0.01。
与徐长卿组比较,P﹤0.05,☆☆P﹤0.01。
(2)小鼠醋酸扭体法选取体重在18~22g的小鼠,雌雄各半,随机分成5组(10只/组)。分为空白对照组、阿司匹林组、红茴香组、徐长卿组、复方组(红茴香+徐长卿)。连续灌胃给药4天,每天1次,空白对照组给予同体积2%吐温溶液。第四天给药后30min,各小鼠腹腔注射0.6%的醋酸溶液(0.1mL/10g),观察记录15min内小鼠的扭体反应次数,扭体特征:小鼠腹部内凹,后肢伸展,臀部抬起。计算均数与标准差,比较组间差异。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各给药组15min内扭体次数显著减少,红茴香合用徐长卿比分别单用两药对小鼠的扭体抑制率更高,说明徐长卿可显著增强红茴香对醋酸致痛的镇痛效应,另外,复方组与红茴香组和徐长卿组单药进行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试验结果见表3。
表3药物对醋酸所致小鼠扭体反应的影响
Figure BDA00002404125400083
Figure BDA00002404125400084
注: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0.05,**P﹤0.01。
与红茴香组比较,P﹤0.05。
与徐长卿组比较,P﹤0.05。
(3)对小鼠耳肿胀的抗炎作用选取体重在18~22g的小鼠,雌雄各半,随机分成5组(10只/组),分组与给药方法同上,各组均于末次给药后1h,取致炎剂二甲苯0.05mL涂于小鼠左耳正反耳廓,使每组小鼠左耳肿胀,右耳均作为正常对照。4h后将小鼠断颈处死,沿耳廓基线剪下两耳,用9mm直径打孔器于两耳同一部位打下圆耳片,称重,计算左右耳片重量差值(肿胀度)及肿胀抑制率。
肿胀度(mg)=左耳片重-右耳片重
肿胀抑制率(%)=(对照组平均肿胀度-给药组平均肿胀度)/对照组平均肿胀度×100%
表4药物对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的影响
Figure BDA00002404125400092
注: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0.05,**P﹤0.01。
与红茴香组比较,P﹤0.05。
与徐长卿组比较,P﹤0.05。
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比,各给药组对二甲苯引起的小鼠耳廓肿胀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复方组对肿胀抑制作用更明显,说明红茴香与徐长卿合用可十分显著增强抗炎效果,另外,复方组与红茴香组和徐长卿组单药进行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试验结果见表4。
通过以上实验可以表明,红茴香和徐长卿联合应用有镇痛抗炎协同作用,可以在增强镇痛抗炎效果时降低两药的使用剂量,减轻了药物的副作用。
试验例3
采用小鼠电刺激镇痛实验、尾压镇痛实验、耳肿胀实验和大鼠足跖肿胀实验观察复方红茴香气雾剂的镇痛抗炎作用
一、红茴香气雾剂对电刺激疼痛的镇痛作用
选取体重18~22g的SPF级KM小鼠,用YSD-4型药理生理多用仪进行测定(设置参数:连续B脉冲、时间0.5s、频率8Hz)。首先将小鼠放在导电铜丝板上,通电后调节电压输出钮,使电压由低到高,以秒表记录时间,当小鼠出现第一声尖叫时立即断电,记录电压值,给药前各鼠测2次(每次间隔1min),取平均值作为该小鼠的基础痛阈值(若用药前到达痛阈值超过150v者剔除不用)。共挑选40只小鼠,随机分成4组(10只/组),雌雄各半,即空白组、云南白药组(5mL/足/kg)、扶他林组(50mg/足/kg)、复方红茴香气雾剂组(500mg/足/kg)。用微量注射器将药物涂抹于小鼠足部(仪器通过足部导电),5mL/足/kg,四个足部均涂上药物。分别于给药后15min、30min测定出现小鼠尖叫的动物数和未尖叫的动物数(即镇痛动物数),并计算镇痛百分率〔(镇痛动物数/动物数)×100%〕,电压由低到高,测定小鼠出现第一声尖叫的痛阈值(测两次,每次间隔1min,取均值),计算Δ痛阈(Δ痛阈=药后痛阈值-药前痛阈值)。结果进行χ2检验(计数资料)和t检验(计量资料),见表5、表6。
表5复方红茴香气雾剂对小鼠电刺激痛阈值的影响
Figure BDA00002404125400101
注:与空白组比较,*P﹤0.05,**P﹤0.01。
表6复方红茴香气雾剂对小鼠电刺激镇痛百分率的影响(n=10)
注:与空白组比较,*P﹤0.05,**P﹤0.01。
结果表明:与空白组比较,复方红茴香气雾剂对电刺激痛阈值有显著的提高作用,在给药后15min和30min均能显著提高小鼠镇痛百分率,镇痛效果比扶他林软膏好,与云南白药气雾剂基本相当。
二、复方红茴香气雾剂对小鼠尾压痛痛阈值的影响
选取体重18~22g的SPF级KM小鼠,将小鼠置于固定器内,尾部和四肢暴露在固定器外,待动物安静后进行实验。测痛前在小鼠尾部距尾尖1/3处作为施压点标记,施压时以小鼠出现挣扎或嘶叫作为疼痛反应指标,此压力值即为该鼠痛阈值,连测二次,取平均值作为对照值。共挑选40只小鼠,随机分成4组(10只/组),雌雄各半,即空白组、云南白药组(5mL/kg)、扶他林组(50mg/kg)、复方红茴香气雾剂组(500mg/kg)。给药时用微量注射器将药物涂抹于小鼠尾部受压点,5mL/kg,测定给药后15min、30min痛阈值,计算Δ痛阈(Δ痛阈=药后痛阈值-药前痛阈值)。见表7。结果表明:与空白组比较,复方红茴香气雾剂给药后15min、30min均能显著提高小鼠尾压痛阈值(P﹤0.01),镇痛效果比云南白药气雾剂好,与扶他林软膏相当,试验结果见表7。
表7复方红茴香气雾剂对小鼠压痛痛阈值的影响
Figure BDA00002404125400111
注:与空白组比较,*P﹤0.05,**P﹤0.01。
三、复方红茴香气雾剂对小鼠耳肿胀的影响
取SPF级雄性KM小鼠,体重18~22g,随机分为4组(10只/组),即空白组、云南白药组(5mL/kg)、扶他林组(50mg/kg)、复方红茴香气雾剂组(500mg/kg)。给药时用微量注射器将药物涂抹于小鼠左右耳廓,5mL/kg。耳廓给药30min后,利用微量注射器将0.05mL二甲苯分别滴于右耳两侧,保证所滴位置一致,左耳作对照。3h后将小鼠脱颈椎处死,沿耳廓基线剪下两耳,用直径9mm的打孔器分别在左、右耳同一部位打下圆形耳片,称重,求左右耳片重量之差作为肿胀度,与空白组比较组间差异。结果表明:与空白组比,复方红茴香气雾剂能显著减轻二甲苯所致小鼠耳肿胀程度(P﹤0.01),抗炎效果与云南白药气雾剂、扶他林软膏相当,试验结果见表8。
表8复方红茴香气雾剂对小鼠耳肿胀的影响
Figure BDA00002404125400113
Figure BDA00002404125400121
注:与空白组比较,*P﹤0.05,**P﹤0.01。
四、复方红茴香气雾剂对大鼠角叉菜胶足跖肿胀的影响
取SPF级雄性大鼠,体重180~220g,随机分为4组(10只/组),即空白组、云南白药组(1mL/kg)、扶他林组(10mg/kg)、复方红茴香气雾剂组(100mg/kg)。于右后足踝关节处标记,利用足跖容积测量仪先测大鼠正常右后足跖体积。利用微量注射器将药物涂抹于右后足跖部,1mL/kg。足趾给药30min后,每只鼠右后足跖皮下注射1%角叉菜胶0.1mL,并于给角叉菜胶后30、60、120、240、360min再测大鼠右后足跖体积(mL),并计算肿胀度(足跖肿胀度=给角叉菜胶后不同时间足跖体积-给角叉菜胶前同侧足跖体积)。结果表明:与空白组比较,复方红茴香气雾剂于给药后30min能显著减轻大鼠足跖肿胀程度(P﹤0.05),效果与云南白药气雾剂相当,试验结果见表9。
表9复方红茴香气雾剂对大鼠角叉菜胶足跖肿胀的影响
Figure BDA00002404125400122
Figure BDA00002404125400123
注:与空白组比较,*P﹤0.05,**P﹤0.01。
以上药效学研究结果表明复方红茴香气雾剂能显著提高电刺激痛阈值和小鼠镇痛百分率,能显著提高小鼠尾压痛阈值,减轻二甲苯所致小鼠耳肿胀程度及减轻大鼠足跖肿胀程度,效果与云南白药气雾剂、扶他林软膏相当。
试验例4
通过随机对照研究,并使用视觉模拟疼痛标尺(VAS)评分分别比较红茴香喷雾剂的临床外用湿敷止痛效果。
1资料和方法
1.1病例选择选择皮肤科门诊进行带状疱疹神经痛或者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治疗并愿意参加本临床观察的患者。排除标准包括:①对红茴香喷雾剂制剂中成分过敏的患者;②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③有严重器质性病变患者;④有精神障碍性疾病患者;⑤不能配合治疗和临床观察的患者。
1.2一般资料总计61例患者参加本临床疗效观察。61例患者诊断为带状疱疹伴神经痛或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在我科门诊行半导体激光照射理疗治疗;61例带状疱疹伴神经痛或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中,男性36例,女性25例,年龄在25~83岁,平均67.9岁。
1.3研究方案设计61例带状疱疹伴神经痛或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随机分成2组,其中研究组31例,对照组30例,2组患者之间的年龄、性别、疼痛评分程度无统计学差异。研究组在进行半导体激光照射理疗前在疼痛部位用红茴香喷雾剂湿敷半小时至一小时,对照组除半导体激光照射理疗外不进行任何制剂湿敷。每天进行1次半导体激光照射理疗,每次20分钟,5天为1个疗程。治疗前和1个疗程结束后分别让患者在VAS上画出疼痛程度从而进行疼痛评价,并询问患者是否有头晕、乏力、抽搐等不良反应。
1.4疼痛评价标准采用VAS进行评价:标尺长度为10cm,标尺两端分别标有0和10,0代表无疼痛,10代表不能忍受的最剧烈疼痛。患者在0和10之间划线代表他们的疼痛程度。
1.5不良事件观察询问、观察患者每次使用红茴香喷雾剂后是否有头晕、乏力、红斑、水疱、抽搐、意识障碍等不良反应。
1.6统计分析对2组带状疱疹神经痛或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的治疗前、1个疗程治疗后的疼痛程度评分进行t检验分析,并对治疗前后疼痛减轻程度评分使用t检验分析,统计分析使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P值<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61例带状疱疹神经痛或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的统计分析结果
2.2.1 2组带状疱疹神经痛或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治疗前VAS疼痛评分统计结果显示2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569),见表10。
表10 2组带状疱疹神经痛或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治疗前VAS疼痛评分统计分析结果
2.2.2 2组带状疱疹神经痛或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治疗1个疗程后VAS疼痛评分与治疗前相比,统计结果显示疼痛程度有显著改善(P=0.000),见表11。
表11 2组带状疱疹神经痛或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治疗1个疗程前后VAS疼痛评分统计分析结果
Figure BDA00002404125400141
2.2.3 2组带状疱疹神经痛或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治疗1个疗程后VAS疼痛评分统计结果显示2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12),见表12。
表12 2组带状疱疹神经痛或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治疗1个疗程后VAS疼痛评分统计分析结果
Figure BDA00002404125400142
2.2.4 2组带状疱疹神经痛或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治疗1个疗程后疼痛减轻程度VAS评分统计结果显示2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07),见表13。
表13 2组带状疱疹神经痛或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治疗1个疗程后疼痛减轻VAS评分统计分析结果
Figure BDA00002404125400143
2.3所有患者外用红茴香喷雾剂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本临床观察结果显示红茴香喷雾剂有良好的止痛效果,可用于带状疱疹神经痛及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辅助治疗。

Claims (10)

1.一种含红茴香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该组合物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成:红茴香10~20重量份、徐长卿10~20重量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含红茴香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该组合物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成:红茴香10~15重量份、徐长卿10~15重量份。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含红茴香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在组合物中加入药学可接受的辅料配制成外用透皮吸收制剂。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含红茴香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用透皮吸收制剂为气雾剂、凝胶剂或贴膏剂。
5.一种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含红茴香的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红茴香、徐长卿两味药材混合粗粉用浓度为70%~90%的乙醇浸泡24~48小时,渗漉,收集药材3~5倍量的初漉液,另存;继续收集药材4~5倍量的续漉液,减压回收乙醇,浓缩至干,所得续漉液的浓缩干膏转溶于初漉液中,得到的提取液的药液比为1:3~5。
6.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含红茴香的中药组合物在制备活血化瘀,抗炎,消肿,止痛的药物中的应用。
7.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含红茴香的中药组合物在制备治疗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跌打损伤及皮肤病的药物中的应用;所述的皮肤病为湿疹、皮炎、带状泡疹。
8.一种利用权利要求1所述的含红茴香的中药组合物的复方红茴香气雾剂包含以下组分:
每300~600mL含红茴香的中药组合物、冰片10~20g、乙基纤维素2~10g、氮酮10~20mL、薄荷油10~20mL、甘油20~40mL,浓度为75%的乙醇加至800~1000mL。
9.一种利用权利要求1所述的含红茴香的中药组合物的复方红茴香凝胶剂包含以下组分:
每300~600mL含红茴香的中药组合物、冰片10~20g、氮酮10~20mL、薄荷油10~20mL、卡波姆94010~20g、聚乙烯醇10~20g、羧甲基纤维素钠20~30g、明胶10~20g、甘油100~150mL、水适量,制成1000g。
10.一种利用权利要求1所述的含红茴香的中药组合的复方红茴香贴膏剂包含以下组分:
每300~600mL含红茴香的中药组合物、羧甲基纤维素钠80~100g、明胶40~50g、聚乙烯醇40~50g、甘油200~300g、冰片20~25g、薄荷油20~25mL、氮酮15~20mL。
CN201210456839.7A 2012-11-14 2012-11-14 一种含红茴香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Active CN10294068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456839.7A CN102940684B (zh) 2012-11-14 2012-11-14 一种含红茴香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456839.7A CN102940684B (zh) 2012-11-14 2012-11-14 一种含红茴香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940684A true CN102940684A (zh) 2013-02-27
CN102940684B CN102940684B (zh) 2015-09-30

Family

ID=477237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456839.7A Active CN102940684B (zh) 2012-11-14 2012-11-14 一种含红茴香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940684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492065A (zh) * 2016-10-20 2017-03-15 王凯茜 一种治疗风湿热的中药
CN108514574A (zh) * 2018-04-11 2018-09-11 桂林漓峰医药用品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消痛贴
CN115501268A (zh) * 2022-10-11 2022-12-23 郑英 一种含有红茴香提取物的凝胶剂及制备方法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20948A (zh) * 2005-07-29 2006-01-18 北京正大绿洲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红茴香滴丸及其制备方法
CN1813952A (zh) * 2005-11-22 2006-08-09 蓝子花 一种香樟根活络镇痛药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20948A (zh) * 2005-07-29 2006-01-18 北京正大绿洲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红茴香滴丸及其制备方法
CN1813952A (zh) * 2005-11-22 2006-08-09 蓝子花 一种香樟根活络镇痛药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张永清等: ""徐长卿临床应用研究概况"", 《中医研究》 *
陈烨丹等: ""红茴香药学研究概况"", 《安徽农业科学》 *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492065A (zh) * 2016-10-20 2017-03-15 王凯茜 一种治疗风湿热的中药
CN108514574A (zh) * 2018-04-11 2018-09-11 桂林漓峰医药用品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消痛贴
CN115501268A (zh) * 2022-10-11 2022-12-23 郑英 一种含有红茴香提取物的凝胶剂及制备方法
CN115501268B (zh) * 2022-10-11 2024-01-12 郑英 一种含有红茴香提取物的凝胶剂及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940684B (zh) 2015-09-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406840B (zh) 一种肿痛凝胶膏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3961636B (zh) 一种治疗骨科疾病的外用中药组合物及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1683399B (zh) 由高乌头和独一味组成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CN101417013A (zh) 一种用于风湿骨痛的中药巴布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4274546B (zh) 一种外用中药组合物、外用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1292997B (zh) 一种治疗烧烫伤或胃溃疡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2940684B (zh) 一种含红茴香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1780218B (zh) 治疗痔疮的药物洗剂
CN101433544B (zh) 具有抗炎消肿镇痛作用的外用药物组合物制剂与用途
CN110974861B (zh) 一种艾纳香油脂质体
CN102940685B (zh) 红茴香提取液及含有红茴香提取液的外用透皮吸收制剂
CN105287742A (zh) 一种防治蚊虫叮咬的药膏及其制备方法
CN101991811B (zh) 一种治疗风湿关节疼痛、感冒头痛、脘腹疼痛、冻疮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1496833B (zh) 马钱子总生物碱制备的液体外用制剂
CN114177160A (zh) 一种治疗口腔溃疡的足贴及其制备方法
CN101708190B (zh) 鼠妇提取物的制备方法及其在消炎镇痛药物中的应用
CN107349310B (zh) 治疗癌性疼痛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2049050B (zh) 抗疱疹病毒感染的药物组合物
CN101926859B (zh) 一种治疗痔疮的中药组合物
CN101982186A (zh) 猫豆提取物在制备抗炎镇痛药物中的应用
CN102526387A (zh) 一种治疗早期糖尿病足的药物组合物及制备方法
CN114796322B (zh) 一种治疗跌打肿痛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2198172B (zh) 一种治疗风湿痹阻症外敷散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9806321B (zh) 一种中药组合物及其制法和在制备治疗外伤药物中的应用
CN108434299B (zh) 用于治疗肩周炎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喷雾剂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71009

Address after: 334099 Jiangxi city of Shangrao province Xinzhou District Binjiang Road 10, unit 1, room 1502

Patentee after: Chen Jianmei

Address before: 210002 Zhongshan East Road, Jiangsu, China, No. 305, No.

Patentee before: Nanjing General Hospital of Nanjing Millitary Area Command, P. L.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