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916670B - 不平衡-平衡转换电路元件 - Google Patents

不平衡-平衡转换电路元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916670B
CN102916670B CN201210270442.9A CN201210270442A CN102916670B CN 102916670 B CN102916670 B CN 102916670B CN 201210270442 A CN201210270442 A CN 201210270442A CN 102916670 B CN102916670 B CN 10291667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capacitor
inductor
conversion circuit
balanced terminal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270442.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916670A (zh
Inventor
田中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91667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91667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91667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91667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HIMPEDANCE NETWORKS, e.g. RESONANT CIRCUITS; RESONATORS
    • H03H7/00Multiple-port networks comprising only passive electrical elements as network components
    • H03H7/42Networks for transforming balanced signals into unbalanced signals and vice versa, e.g. balun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HIMPEDANCE NETWORKS, e.g. RESONANT CIRCUITS; RESONATORS
    • H03H1/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impedance networks whose electrical mode of operation is not specified or applicable to more than one type of network
    • H03H2001/0021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3H2001/0085Multilayer, e.g. LTCC, HTCC, green sheets

Landscapes

  • Filters And Equalizers (AREA)
  • Coils Or Transformers For Communication (AREA)

Abstract

在不平衡-平衡转换电路元件(10)的不平衡端子(PUB)与第一平衡端子(PB1)之间串联连接有电感器(LL1)。电感器(LL1)的第一平衡端子(PB1)一侧经由电容器(CL1)接地。在不平衡端子(PUB)与第二平衡端子(PB2)之间串联连接有电容器(CH1)。在电感器(LL1)的第一平衡端子(PB1)一侧与电容器(CH1)的第二平衡端子(PB2)一侧之间连接有电感器(LH1)。在形成不平衡-平衡转换电路元件(10)的层叠体(100)内,电容器(CH1)形成得比其他电路元件要远离安装面。

Description

不平衡-平衡转换电路元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过在层叠基板上形成集中参数型电路而实现的不平衡-平衡转换电路。
背景技术
目前,在较多的RF前端模块中,由天线接收到的信号为不平衡型信号,与之不同的是,在RF半导体IC中,由平衡型信号来执行信号处理。因此,需要具有将由天线所接收到的不平衡型信号转换为平衡型信号的不平衡―平衡转换功能的电路。作为这样的不平衡-平衡转换电路,存在以下两种。一种是利用传输线路之间的耦合的商业型,另一种是专利文献1中也记载的使用集中参数型低通滤波器(以下,称为LPF)及高通滤波器(以下,称为HPF)的集中参数型。
此处,在商业型的情况下,为了获得具有相位差的两个输出信号,相对于主线路,形成由传输信号(接收信号)的波长的1/4长度所构成的副线路,从该副线路的两端输出各信号,因此,比集中参数型要难以实现小型化。
因此,为了实现小型的不平衡-平衡转换电路元件,优选为集中参数型。图1是现有的一般的集中参数型的不平衡-平衡转换电路元件的电路图。
现有的不平衡-平衡转换电路元件10P包括不平衡端子PUB、以及由第一平衡端子PB1和第二平衡端子PB2所构成的一对平衡端子。
在不平衡端子PUB与第一平衡端子PB1之间串联连接有电感器LL1p。电感器LL1p的第一平衡端子PB1一侧经由电容器CL1p接地。由上述串联连接的电感器LL1p和并联连接的电容器CL1p构成LPF。
在不平衡端子PUB与第二平衡端子PB2之间串联连接有电容器CH1p。电容器CH1p的第二平衡端子PB2一侧经由电感器LH1p接地。由上述串联连接的电容器CH1p和并联连接的电感器LH1p构成HPF。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5―166702号公报
发明内容
然而,图1所示的现有的不平衡-平衡转换电路元件10P中,在与RF半导体IC进行连接的情况下,难以与阻抗的相位分量进行匹配。因此,现有的RF前端模块需要具有图2所示的电路结构。图2是现有的RF前端模块的电路结构图。如图2所示,现有的RF前端模块包括上述的不平衡-平衡转换电路元件10P、天线800、匹配电路802、RF半导体IC803。在不平衡-平衡转换电路元件10P的不平衡端子PUB上连接有天线800。不平衡-平衡转换电路元件10P的由第一平衡端子PB1及第二平衡端子PB2所构成的平衡端子经由匹配电路802与RF半导体IC803相连接。
匹配电路802包括:与第一平衡端子PB1串联连接的电感器、与第一平衡端子PB1并联连接的电容器、与第二平衡端子PB2串联连接的电感器、以及与第二平衡端子PB2并联连接的电容器。
因此,即使不平衡-平衡转换电路元件10P是集中参数型,能小型化,但还需要匹配电路802,因此,阻碍作为RF前端模块的小型化。此外,尽管能利用匹配电路802取得不平衡-平衡转换电路元件10P与RF半导体IC803之间的匹配,但作为RF前端模块的插入损耗因需要匹配电路802而相应地降低一些。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平衡-平衡转换电路,即使在与匹配时需要调节输入阻抗的相位分量的元件进行连接的情况下,也不必另外设置匹配电路,容易小型化,能低损耗地传输信号。
本发明涉及一种不平衡-平衡转换电路元件,该不平衡-平衡转换电 路元件包括输入输出不平衡信号的不平衡端子、由输入输出平衡信号的第一平衡端子及第二平衡端子所构成的一对平衡端子,其还包括第一电感器、第一电容器、及阻抗调节元件。第一电感器串联连接在不平衡端子与第一平衡端子之间。第一电容器串联连接在不平衡端子与第二平衡端子之间。阻抗调节元件由连接在第一电感器的第一平衡端子一侧与第一电容器的第二平衡端子一侧之间的电感器或电容器所构成。
在该结构中,通过包括与包含第一电感器的第一平衡端子一侧的电路和包含第一电容器的第二平衡端子一侧的电路均进行连接的阻抗调节元件,能使第一平衡端子一侧的电路和第二平衡端子一侧的电路同时以相同的相位量进行旋转。由此,能利用阻抗调节元件的元件值来调节由第一平衡端子和第二平衡端子所构成的平衡端子的输出阻抗的相位分量。此时,不需要使用太多电路元件,只要使用单体的电感器或电容器作为阻抗调节元件,就能获得足够的相位旋转量,从而能扩大可采用的相位范围。
此外,本发明的不平衡-平衡转换电路元件优选为以下的结构。不平衡-平衡转换电路元件包括将多个电介质层进行层叠而成的层叠体。第一电感器、第一电容器、及阻抗调节元件由形成于层叠体的多个电介质层上的电极图案所形成。第一电感器及阻抗调节元件配设在第一电容器与层叠体的安装面之间。换言之,第一电容器沿着层叠方向配设在层叠体的安装面的相反侧而夹着第一电感器及阻抗调节元件的形成区域。
该结构中,未接地的第一电容器远离安装面进行配置,因此,在层叠体内,通常形成于该安装面或其接近层上的接地电极与构成第一电容器的相对电极之间能形成较大的距离。由此,能抑制接地电极与第一电容器之间产生的寄生电容,从而能改善插入损耗。
此外,本发明的不平衡-平衡转换电路元件优选为以下结构。该不平衡-平衡转换电路元件包括直流分量除去用电容器,该直流分量除去用电容器串联连接在第一电感器和第一电容器之间的连接点与不平衡端子之间。直流分量除去用电容器由形成于多个电介质层上的电极图案所形成。第一电感器及阻抗调节元件配设在直流分量除去用电容器与层叠体的安装 面之间。换言之,直流分量除去用电容器沿着层叠方向配设在层叠体的安装面的相反一侧而夹着第一电感器及阻抗调节元件的形成区域。
该结构中,还能抑制与不平衡端子串联连接的、未直接接地的直流分量除去用电容器的寄生电容。由此,即使是包括直流分量除去用电容器的结构,也能改善插入损耗。
此外,本发明的不平衡-平衡转换电路元件中,优选包括施加直流电压的直流电压施加端子,该直流电压施加端子与第一电感器及第一电容器相连接。
该结构中,能将直流分量提供给由第一平衡端子及第二平衡端子所构成的一对平衡端子。即,能将直流电压提供给后级的RF半导体IC。
此外,本发明的不平衡-平衡转换电路元件优选为以下结构。该不平衡-平衡转换电路元件包括将第一平衡端子或第二平衡端子接地的滤波器特性调节元件。此时,若阻抗调节元件是电感器,则滤波器特性调节元件由将第一平衡端子接地的电容器所构成。若阻抗调节元件是电容器,则滤波器特性调节元件由将第二平衡端子接地的电感器所构成。
该结构中,通过包括滤波器特性调节元件,不仅能以容易且简单的结构恰当地调节阻抗,还能调节不平衡-平衡转换电路元件的滤波器特性。
此外,本发明的不平衡-平衡转换电路元件中,优选包括第二电容器,该第二电容器将第一电感器的、该第一电感器与第一电容器之间的连接点一侧的端部接地。
在该结构中,通过将第二电容器连接在不平衡端子与接地之间,能降低中心频率。即,在维持阻抗特性和平衡特性的同时,能使所传输的信号的频率向低频一侧移动。
根据本发明,能使可低损耗地传输RF信号的不平衡-平衡转换电路实现小型化。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的一般的集中参数型的不平衡-平衡转换电路元件10P的 电路图。
图2是现有的RF前端模块的电路结构图。
图3是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不平衡-平衡转换电路元件10的电路图。
图4是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不平衡-平衡转换电路元件10的等效电路图。
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不平衡-平衡转换电路元件10的各种特性的图。
图6是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不平衡-平衡转换电路元件10的外观立体图。
图7是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不平衡-平衡转换电路元件10的分解立体图。
图8是表示本申请结构的不平衡-平衡转换电路元件10的插入损耗特性、以及将电容器CH1配置在层叠体100的底面一侧的情况(Ref结构)下的插入损耗特性的图。
图9是表示输出阻抗值与电感器LH1的元件值(电感)的关系的表。
图10是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不平衡-平衡转换电路元件10A的电路图。
图11是不平衡-平衡转换电路元件10A的分解立体图。
图12是表示输出阻抗值与电容器CL1A的元件值(电容)的关系的表。
图13是表示由实施方式1和实施方式2所构成的不平衡-平衡转换电路元件所能采用的阻抗值的范围的概念的图。
图14是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不平衡-平衡转换电路元件10B的电路图。
图15是不平衡-平衡转换电路元件10B的分解立体图。
图16是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不平衡-平衡转换电路元件10C的电路图。
图17是不平衡-平衡转换电路元件10C的分解立体图。
图18是实施方式5所涉及的不平衡-平衡转换电路元件10D的电路 图。
图19是实施方式6所涉及的不平衡-平衡转换电路元件10E的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不平衡-平衡转换电路元件进行说明。图3是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不平衡-平衡转换电路元件10的电路图。
不平衡-平衡转换电路元件10包括不平衡端子PUB、以及由第一平衡端子PB1和第二平衡端子PB2所构成的平衡端子。
在不平衡端子PUB与第一平衡端子PB1之间串联连接有电感器LL1。该电感器LL1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一电感器。此外,电感器LL1的第一平衡端子PB1一侧经由电容器CL1接地。该电容器CL1相当于本发明的滤波器特性调节元件。由上述电感器LL1和电容器CL1构成低通滤波器(LPF)。
在不平衡端子PUB与第二平衡端子PB2之间串联连接有电容器CH1。该电容器CH1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一电容器。高通滤波器(HPF)主要由该电容器CH1构成。
从不平衡端子PUB输入并通过电感器LL1的信号由电感器LL1使相位提前,然后从第一平衡端子PB1输出。同时,从不平衡端子PUB输入并通过电容器CH1的信号由电容器CH1使相位滞后,然后从第二平衡端子PB2输出。由此,从第一平衡端子PB1输出的信号的相位与从第二平衡端子PB2输出的信号的相位具有180°的相位差。因此,从不平衡端子PUB输入的不平衡型信号从由第一平衡端子PB1及第二平衡端子PB2所构成的平衡端子作为平衡型信号输出,不平衡-平衡转换电路元件10起到不平衡-平衡转换电路的作用。
在电感器LL1的第一平衡端子PB1一侧与电容器CH1的第二平衡端子PB2一侧之间连接有电感器LH1。该电感器LH1相当于本发明的阻抗调节元件。
在具有上述电路结构的不平衡-平衡转换电路元件10中,可以将图3所示的电感器LH1看作假想接地,因此,能用图4所示的等效电路来表示。图4是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不平衡-平衡转换电路元件10的等效电路图。
如图4所示,连接在电感器LL1的第一平衡端子PB1一侧与电容器CH1的第二平衡端子PB2一侧之间的电感器LH1在等效电路上等同于以下的电路:即,将上述电感器LL1的第一平衡端子PB1一侧接地的电感器LH1’与将电容器CH1的第二平衡端子PB2一侧接地的电感器LH1”经由接地进行串联连接。而且,电感器LH1’和电感器LH1”的电感相同。
通过上述结构,可以看作具有相同电感的电感器与第一平衡端子PB1一侧的电路和第二平衡端子PB2一侧的电路并联连接。由此,能使从第一平衡端子PB1观察不平衡端子PUB一侧所得到的阻抗的相位和从第二平衡端子PB2观察不平衡端子PUB一侧所得到的阻抗的相位以相同的相位量进行旋转。而且,该相位旋转量由电感器LL1的电感来确定。
因此,通过包括这样的电感器LH1,能使由第一平衡端子PB1及第二平衡端子PB2所构成的平衡端子的输出阻抗的相位分量从零向负方向移动。此时,通过恰当地设定电感器LH1的电感,能恰当地设定相位分量。
由此,即使将输入阻抗具有负的相位分量的RF半导体IC与该不平衡-平衡转换电路元件10的平衡端子一侧进行连接,也能设定不平衡-平衡转换电路元件10的平衡端子的输出阻抗的相位分量,以与RF半导体IC的输入阻抗的相位分量匹配。
图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不平衡-平衡转换电路元件10的各种特性的图。图5(A)是表示平衡端子一侧的微分模式下的输出阻抗的史密斯图,图5(B)是微分模式下的平衡输出信号的通过特性。图5(C)是来自两个平衡端子的输出信号的振幅偏差,图5(D)是来自两个平衡端子的输出信号之间的相位差。另外,图5的仿真是如下情况下的仿真:假设作为通频带的2.4[GHz]频带下的RF半导体IC的输入阻抗为50-j80[Ω]的情况,对各电感器的电感及电容器的电容进行设定,使不平衡-平衡转换电路元件10的平衡端子一侧的输出阻抗为50+j80[Ω]。
如果使用本实施方式的结构,则如图5(A)的标记m11所示,在2.4GHz下,输入阻抗基本为50+j80[Ω],能以简单的结构实现所需的输入阻抗。
此外,如图5(B)的标记m1所示,在2.4GHz下的衰减量为1dB以下,能实现插入损耗低的特性。
而且,如图5(C)的标记m5所示,在2.4GHz下的两个平衡端子处的信号的振幅差大致为0[dB],能实现基本没有振幅偏差的特性。
而且,如图5(D)的标记m7所示,在2.4GHz下的两个平衡端子处的信号的相位差大致为180°,能实现180°的相位差、即作为平衡端子的理想相位差。
由此,通过使用本实施方式的结构,能以简单的结构实现具有优异的传输特性及优异的平衡特性的不平衡-平衡转换电路元件。
具有这样的电路结构的不平衡-平衡转换电路元件10通过如图6及图7所示的层叠体来实现。图6是不平衡-平衡转换电路元件10的外观立体图。图7是不平衡-平衡转换电路元件10的分解立体图。
如图6所示,不平衡-平衡转换电路元件10包括矩形形状的层叠体100。在层叠体100的第一侧面(图6的前表面)上隔开规定距离形成有第一外部电极201和第二外部电极202。在层叠体100的与第一侧面相对的第二侧面(图6的后表面)上隔开规定距离形成有第三外部电极203和第四外部电极204。第一外部电极201与第四外部电极204相对配置,第二外部电极202与第三外部电极203相对配置。这些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外部电极201、202、203、204以如下形状形成,即,不仅形成在各形成面(侧面)上,还延伸至层叠体100的顶面(图6的上表面)及底面(图6的下表面)。层叠体100将底面作为安装面,以安装到安装有RF半导体IC等的外部电路基板上。
本实施方式的不平衡-平衡转换电路元件10中,第一外部电极201与不平衡端子PUB相对应,第二外部电极202与接地端子GND相对应,第三外部电极203与第一平衡端子PB1相对应,第四外部电极204与第二平衡端子PB2相对应。
如图7所示,层叠体100通过将分别形成有规定的电极图案的16层的电介质层进行层叠而成。以下,将成为层叠体100的顶面的最上层作为第1层,将成为层叠体100的底面的最下层作为第16层来对电极图案的结构进行说明。
在第1层的电介质层101上形成有第一外部电极201、第二外部电极202、第三外部电极203、及第四外部电极204。第一外部电极201、第二外部电极202、第三外部电极203、及第四外部电极204从电介质层101的侧面形成至顶面。
另外,第一外部电极201、第二外部电极202、第三外部电极203、及第四外部电极204在电介质层102~116的各侧面上也形成为向层叠方向延伸。
在第2层的电介质层102、第3层的电介质层103、第4层的电介质层104上分别形成有平板电极221、231、241,平板电极231与平板电极221及平板电极241相对,从而构成电容器CH1。平板电极221和平板电极241被引出到第四外部电极204以进行连接。平板电极231被引出到第一外部电极201以进行连接。
在第5层的电介质层105、第6层的电介质层106、第7层的电介质层107、第8层的电介质层108、第9层的电介质层109、第10层的电介质层110上分别形成有构成电感器LL1的线状电极251、261、271、281、291、301。线状电极251的一端与第一外部电极201相连接。线状电极301的一端与第三外部电极203相连接。
线状电极251和线状电极261通过通孔电极901在层叠方向上相连接。线状电极261和线状电极271通过通孔电极902在层叠方向上相连接。线状电极271和线状电极281通过通孔电极903在层叠方向上相连接。线状电极281和线状电极291通过通孔电极905在层叠方向上相连接。线状电极291和线状电极301通过通孔电极907在层叠方向上相连接。
在第7层的电介质层107、第8层的电介质层108、第9层的电介质层109、第10层的电介质层110、第11层的电介质层111、第12层的电介质 层112上分别形成有构成电感器LH1的线状电极272、282、292、302、311、321。线状电极272的一端与第四外部电极204相连接。线状电极321的一端与第三外部电极203相连接。
线状电极272和线状电极282通过通孔电极904在层叠方向上相连接。线状电极282和线状电极292通过通孔电极906在层叠方向上相连接。线状电极292和线状电极302通过通孔电极908在层叠方向上相连接。线状电极302和线状电极311通过通孔电极909在层叠方向上相连接。线状电极311和线状电极321通过通孔电极910在层叠方向上相连接。
在第13层的电介质层113、第14层的电介质层114、第15层的电介质层115上分别形成有平板电极331、341、351,平板电极341与平板电极331及平板电极351相对,从而构成电容器CL1。平板电极331、351被引出到第二外部电极202以进行连接。这些平板电极331、351起到作为层叠体100内的内层接地电极的作用。平板电极341被引出到第三外部电极203以进行连接。
在第16层的电介质层116上形成有第一外部电极201、第二外部电极202、第三外部电极203、第四外部电极204。第一外部电极201、第二外部电极202、第三外部电极203、第四外部电极204从电介质层116的侧面形成至底面。
通过采用这样的结构,从层叠体100的顶面侧起,按照电容器CH1、电感器LL1、LH1、电容器CL1的顺序形成构成不平衡-平衡转换电路元件10的电路元件。而且,如上所述,该层叠体100的内层接地电极成为接近层叠体100的底面的、电介质层113、115的平板电极331、351。因此,在构成电容器CH1的平板电极221、231、241与平板电极341及成为内层接地电极的平板电极331、351之间夹设有形成电感器LL1、LH1的电介质层,从而能将构成电容器CH1的平板电极221、231、241与平板电极341及成为内层接地电极的平板电极331、351隔开。由此,能抑制平板电极221、231、241与平板电极331、341、351之间产生寄生电容。
图8是表示本申请结构的不平衡-平衡转换电路元件10的插入损耗特 性、以及在将构成电容器CH1的平板电极221、231、241与成为内层接地电极的平板电极331、351不进行隔开、而是一起配置在层叠体100的底面一侧的情况(Ref结构)下的插入损耗特性的图。图8表示作为通频带的2.4[GHz]附近的插入损耗,实线表示本发明的插入损耗特性,虚线表示Ref结构的插入损耗特性。如图8所示,通过使用本发明的结构,如上所述,能抑制寄生电容的产生,改善插入损耗。
另外,上述的说明中,仅示出了一种输入阻抗的情况,但通过对构成不平衡-平衡转换电路元件10的各电路元件的各元件值进行适当的设定,能实现较宽范围的相位分量。图9是表示输出阻抗值与电感器LH1的元件值(电感)的关系的表。如图9所示,通过使用本实施方式的结构,只要改变电感器LH1的元件值(电感),就能实现50±j0[Ω]以下的50-j120[Ω]为止的复数阻抗。因此,即使层叠体的尺寸较小,也能相对于上述相位分量实现较宽范围的复数阻抗。换言之,能将相对于相位分量实现较宽范围的复数阻抗的不平衡-平衡转换电路元件10形成为小型。
接下来,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不平衡-平衡转换电路元件进行说明。图10是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不平衡-平衡转换电路元件10A的电路图。
不平衡-平衡转换电路元件10A包括不平衡端子PUB、以及由第一平衡端子PB1和第二平衡端子PB2所构成的平衡端子。
在不平衡端子PUB与第一平衡端子PB1之间串联连接有电感器LL1A。该电感器LL1A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一电感器。低通滤波器(LPF)主要由该电感器LL1A构成。
在不平衡端子PUB与第二平衡端子PB2之间串联连接有电容器CH1A。该电容器CH1A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一电容器。此外,电容器CH1A的第二平衡端子PB2一侧经由电感器LH1A接地。该电感器LH1A相当于本发明的滤波器特性调节元件。由这些电容器CH1A和电感器LH1A构成高通滤波器(HPF)。
在电感器LL1A的第一平衡端子PB1一侧与电容器CH1A的第二平衡 端子PB2一侧之间连接有电容器CL1A。该电容器CL1A相当于本发明的阻抗调节元件。
在具有上述电路结构的不平衡-平衡转换电路元件10A中,可以将电容器CL1A看作假想接地,因此,连接在电感器LL1A的第一平衡端子PB1一侧与电容器CH1A的第二平衡端子PB2一侧之间的电容器CL1A在等效电路上等同于以下的电路:即,将上述电感器LL1A的第一平衡端子PB1一侧接地的电容器CL1A’与将电容器CH1A的第二平衡端子PB2一侧接地的电容器CL1A”经由接地进行串联连接。而且,电容器CL1A’和电容器CL1A”的电容相同。
通过上述结构,可以看作具有相同电容的电容器与第一平衡端子PB1一侧的电路和第二平衡端子PB2一侧的电路并联连接。由此,能使从第一平衡端子PB1观察不平衡端子PUB一侧所得到的阻抗的相位和从第二平衡端子PB2观察不平衡端子PUB一侧所得到的阻抗的相位以相同的相位量进行旋转。而且,该相位旋转量由电容器CL1A的电容来确定。此外,相位旋转方向与实施方式1所示的结构相反。
因此,通过包括这样的电容器CL1A,能使由第一平衡端子PB1及第二平衡端子PB2所构成的平衡端子的输出阻抗的相位分量从零向正方向移动。此时,通过恰当地设定电容器CL1A的电容,能恰当地设定相位分量。
由此,即使将输入阻抗具有正的相位分量的RF半导体IC与该不平衡-平衡转换电路元件10A的平衡端子一侧进行连接,也能设定不平衡-平衡转换电路元件10A的平衡端子的输出阻抗的相位分量,以与RF半导体IC的输入阻抗的相位分量匹配。
具有这样的电路结构的不平衡-平衡转换电路元件10A通过如图11所示的层叠体100A来实现。图11是不平衡-平衡转换电路元件10A的分解立体图。另外,不平衡-平衡转换电路元件10A的外形形状与实施方式1所示的不平衡-平衡转换电路元件10具有相同的结构要素,因此省略详细的说明。其中,本实施方式的不平衡-平衡转换电路元件10A中,第一外部电极201A与不平衡端子PUB相对应,第二外部电极202A与第二平衡 端子PB2相对应。本实施方式的不平衡-平衡转换电路元件10A中,第三外部电极203A与第一平衡端子PB1相对应,第四外部电极204A与接地端子GND相对应。
如图11所示,层叠体100A通过将分别形成有规定的电极图案的13层的电介质层进行层叠而成。以下,将成为层叠体100A的顶面的最上层作为第1层,将成为层叠体100A的底面的最下层作为第13层来对电极图案的结构进行说明。
在第1层的电介质层101A上形成有第一外部电极201A、第二外部电极202A、第三外部电极203A、及第四外部电极204A。第一外部电极201A、第二外部电极202A、第三外部电极203A、及第四外部电极204A从电介质层101A的侧面形成至顶面。
另外,第一外部电极201A、第二外部电极202A、第三外部电极203A、及第四外部电极204A在电介质层102A~113A的各侧面上也形成为向层叠方向延伸。
在第2层的电介质层102A、第3层的电介质层103A、第4层的电介质层104A上分别形成有平板电极221A、231A、241A,平板电极231A与平板电极221A及平板电极241A相对,从而构成电容器CH1A。平板电极221A、241A被引出到第二外部电极202A以进行连接。平板电极231A被引出到第一外部电极201A以进行连接。
在第5层的电介质层105A、第6层的电介质层106A、第7层的电介质层107A、第8层的电介质层108A上分别形成有构成电感器LL1A的线状电极251A、261A、271A、281A。线状电极251A的一端与第一外部电极201A相连接。线状电极281A经由通孔电极904A及电介质层109A的平板电极291A引出到第三外部电极203A以进行连接。
线状电极251A和线状电极261A通过通孔电极901A在层叠方向上相连接。线状电极261A和线状电极271A通过通孔电极902A在层叠方向上相连接。线状电极271A和线状电极281A通过通孔电极903A在层叠方向上相连接。
在第8层的电介质层108A、第9层的电介质层109A、第10层的电介质层110A上分别形成有构成电感器LH1A的线状电极282A、292A、301A。线状电极282A的一端与第四外部电极204A相连接。线状电极301A的一端与第二外部电极202A相连接。
线状电极282A和线状电极292A通过通孔电极905A在层叠方向上相连接。线状电极292A和线状电极301A通过通孔电极906A在层叠方向上相连接。
在第11层的电介质层111A、第12层的电介质层112A、第13层的电介质层113A上分别形成有平板电极311A、321A、331A,平板电极321A与平板电极311A及平板电极331A相对,从而构成电容器CL1A。平板电极311A、331A被引出到第二外部电极202A以进行连接。这些平板电极311A、331A起到作为层叠体100A内的内层接地电极的作用。平板电极321A被引出到第三外部电极203A以进行连接。
在第13层的电介质层113A上形成有第一外部电极201A、第二外部电极202A、第三外部电极203A、第四外部电极204A。第一外部电极201A、第二外部电极202A、第三外部电极203A、第四外部电极204A从电介质层113A的侧面形成至底面。
通过采用这样的结构,从层叠体100A的顶面侧起,按照电容器CH1A、电感器LL1A、LH1A、电容器CL1A的顺序形成构成不平衡-平衡转换电路元件10A的电路元件。而且,如上所述,该层叠体100A的内层接地电极成为接近层叠体100A的底面的、电介质层111A、113A的平板电极311A、331A。因此,在构成电容器CH1A的平板电极221A、231A、241A与平板电极321A及成为内层接地电极的平板电极311A、331A之间夹设有形成电感器LL1A、LH1A的电介质层,从而能将构成电容器CH1A的平板电极221A、231A、241A与平板电极321A及成为内层接地电极的平板电极311A、331A隔开。由此,能抑制平板电极221A、231A、241A与平板电极311A、321A、331A之间产生寄生电容。
此外,通过对构成本实施方式的不平衡-平衡转换电路元件10A的各 电路元件的各元件值进行适当的设定,与实施方式1的不平衡-平衡转换电路元件10相同,能实现较宽范围的相位分量。图12是表示输出阻抗值与电容器CL1A的元件值(电容)的关系的表。如图12所示,通过使用本实施方式的结构,只要改变电容器CL1A的元件值(电容),就能实现50±j0[Ω]以上的50+j120[Ω]为止的复数阻抗。因此,即使层叠体的尺寸较小,也能相对于上述相位分量实现较宽范围的复数阻抗。换言之,能将相对于相位分量实现较宽范围的复数阻抗的不平衡-平衡转换电路元件10A形成为小型。
而且,如上述的实施方式1、2所示,如果将电感器或电容器连接在第一平衡端子PB1一侧的LPF与第二平衡端子PB2一侧的HPF之间,则能在维持小型的状态下实现从-j120[Ω]至+j120[Ω]的相位调节。图13是表示由实施方式1和实施方式2所构成的不平衡-平衡转换电路元件所能采用的阻抗值的范围的概念的图。
如图13所示,在图1所示的现有结构中,能够采用的复数阻抗的相位分量的范围极其狭窄,但通过使用本发明的结构,在相位方向上能够采用的范围与现有结构相比能得到大幅度的拓宽。另外,图13所示的能采用的相位分量的范围是一个示例,根据不平衡-平衡转换电路元件的形状和规格会发生变化,但至少能在规定范围内容易地调节相位分量。此时,实现不平衡-平衡转换电路元件的层叠体的形状基本没有变化,也不会大型化。
因此,相对于RF半导体IC的复数阻抗的相位分量能在较宽范围内进行匹配,能实现小型的不平衡-平衡转换电路元件。而且,在不平衡-平衡转换电路元件与RF半导体IC之间不需要另设匹配电路,因此,作为RF前端模块的形状也能小型化。
接下来,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不平衡-平衡转换电路元件进行说明。图14是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不平衡-平衡转换电路元件10B的电路图。本实施方式的不平衡-平衡转换电路元件10B相对于实施方式1所示的不平衡-平衡转换电路元件10添加了直流电压施加用接地端子PRFG,随着该直流电压施加用接地端子PRFG的添加,进一步添加了多 个元件。因此,基本的不平衡―平衡转换功能与实施方式1所示的不平衡-平衡转换电路元件10相同。因此,仅对电路结构及层叠结构进行具体说明。
不平衡-平衡转换电路元件10B包括不平衡端子PUB、由第一平衡端子PB1和第二平衡端子PB2所构成的平衡端子、以及直流电压施加用接地端子PRFG
在不平衡端子PUB与第一平衡端子PB1之间串联连接有电感器LL1B。该电感器LL1B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一电感器。此外,电感器LL1B的第一平衡端子PB1一侧经由电容器CL1B与直流电压施加用接地端子PRFG相连接。
在不平衡端子PUB与第二平衡端子PB2之间串联连接有电容器CH1B。该电容器CH1B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一电容器。此外,电容器CH1B的与电感器LL1B的连接侧经由电感器LH2B与直流电压施加用接地端子PRFG相连接。
在电感器LL1B的第一平衡端子PB1一侧与电容器CH1B的第二平衡端子PB2一侧之间连接有电感器LH1B。该电感器LH1B相当于本发明的阻抗调节元件。
电感器LL1B和电容器CH1B之间的连接点与不平衡端子PUB之间连接有直流分量除去用电容器Cin。
具有这样的电路结构的不平衡-平衡转换电路元件10B通过如图15所示的层叠体100B来实现。图15是不平衡-平衡转换电路元件10B的分解立体图。另外,不平衡-平衡转换电路元件10B的外形形状与实施方式1、2所示的不平衡-平衡转换电路元件10、10A具有相同的结构要素,因此省略详细的说明。其中,本实施方式的不平衡-平衡转换电路元件10B中,第一外部电极201B与不平衡端子PUB相对应,第二外部电极202B与第一平衡端子PB1相对应。本实施方式的不平衡-平衡转换电路元件10B中,第三外部电极203B与第二平衡端子PB2相对应,第四外部电极204B与直流电压施加用接地端子PRFG相对应。
如图15所示,层叠体100B通过将分别形成有规定的电极图案的21 层的电介质层进行层叠而成。以下,将成为层叠体100B的顶面的最上层作为第1层,将成为层叠体100B的底面的最下层作为第21层来对电极图案的结构进行说明。
在第1层的电介质层101B上形成有第一外部电极201B、第二外部电极202B、第三外部电极203B、及第四外部电极204B。第一外部电极201B、第二外部电极202B、第三外部电极203B、及第四外部电极204B从电介质层101B的侧面形成至顶面。
另外,第一外部电极201B、第二外部电极202B、第三外部电极203B、及第四外部电极204B在电介质层102B~121B的各侧面上也形成为向层叠方向延伸。
在第2层的电介质层102B、第3层的电介质层103B、第4层的电介质层104B、第5层的电介质层105B上分别形成有平板电极221B、231B、241B、251B,平板电极221B、241B与平板电极231B、251B相对,从而构成直流分量除去用电容器Cin。平板电极221B、241B被引出到第一外部电极201B以进行连接。平板电极231B经由通孔电极901B与平板电极251B相连接。平板电极251B经由通孔电极902B、形成于电介质层107B的连接电极271B、及通孔电极903B与电介质层108B的线状电极282B相连接。
在第6层的电介质层106B上形成有构成电容器CH1B的一部分的平板电极261B。平板电极261B与形成于第5层的电介质层的平板电极251B相对,从而构成CH1B。平板电极261B被引出到第三外部电极203B以进行连接。
在8层的电介质层108B、第9层的电介质层109B、第10层的电介质层110B、第11层的电介质层111B、第12层的电介质层112B、第13层的电介质层113B上分别形成有构成电感器LH2B的线状电极282B、292B、302B、312B、322B、332B。线状电极282B的一端经由通孔电极903B、电介质层107B的连接电极271B、及通孔电极902B与平板电极251B相连接,且与处于同一层上的作为电感器LL1B的结构要素的线状电极281B相连接。线状电极332B的一端与第四外部电极204B相连接。
线状电极282B的另一端和线状电极292B通过通孔电极905B在层叠方向上相连接。线状电极292B和线状电极302B通过通孔电极907B在层叠方向上相连接。线状电极302B和线状电极312B通过通孔电极909B在层叠方向上相连接。线状电极312B和线状电极322B通过通孔电极911B在层叠方向上相连接。线状电极322B和线状电极332B通过通孔电极913B在层叠方向上相连接。
在第8层的电介质层108B、第9层的电介质层109B、第10层的电介质层110B、第11层的电介质层111B、第12层的电介质层112B、第13层的电介质层113B、第14层的电介质层114B、第15层的电介质层115B上分别形成有构成电感器LL1B的线状电极281B、291B、301B、311B、321B、331B、341B、351B。线状电极281B的一端与处于同一层上的作为电感器LH2B的结构要素的线状电极282B相连接。线状电极351B的一端与第二外部电极202B相连接。
线状电极281B的另一端和线状电极291B通过通孔电极904B在层叠方向上相连接。线状电极291B和线状电极301B通过通孔电极906B在层叠方向上相连接。线状电极301B和线状电极311B通过通孔电极908B在层叠方向上相连接。线状电极311B和线状电极321B通过通孔电极910B在层叠方向上相连接。线状电极321B和线状电极331B通过通孔电极912B在层叠方向上相连接。线状电极331B和线状电极341B通过通孔电极914B在层叠方向上相连接。线状电极341B和线状电极351B通过通孔电极915B在层叠方向上相连接。
在第16层的电介质层116B、第17层的电介质层117B、第18层的电介质层118B、第19层的电介质层119B上分别形成有构成电感器LH1B的线状电极361B、371B、381B、391B。线状电极361B的一端与第三外部电极203B相连接。线状电极391B的一端与第二外部电极202B相连接。
线状电极361B的另一端和线状电极371B通过通孔电极916B在层叠方向上相连接。线状电极371B和线状电极381B通过通孔电极917B在层叠方向上相连接。线状电极381B和线状电极391B通过通孔电极918B在 层叠方向上相连接。
在第20层的电介质层120B、第21层的电介质层121B上分别形成有平板电极401B、411B,通过使平板电极401B和411B相对,从而构成电容器CL1B。平板电极401B被引出到第二外部电极202B以进行连接。平板电极411B被引出到第四外部电极204B以进行连接。平板电极411B起到作为层叠体100B内的内层接地电极的作用。
在第21层的电介质层121B上形成有第一外部电极201B、第二外部电极202B、第三外部电极203B、第四外部电极204B。第一外部电极201B、第二外部电极202B、第三外部电极203B、第四外部电极204B从电介质层121B的侧面形成至底面。
通过采用这样的结构,从层叠体100B的顶面侧起,按照电容器Cin、CH1B、电感器LL1B、LH2B、LH1B、电容器CL1B的顺序形成构成不平衡-平衡转换电路元件10B的电路元件。而且,如上所述,该层叠体100B的内层接地电极成为层叠体100B的最下层即电介质层121B的平板电极411B。因此,在构成电容器Cin、CH1B的平板电极221B、231B、241B、251B、261B与平板电极401B及成为内层接地电极的平板电极411B之间夹设有形成电感器LL1B、LH1B、LH2B的电介质层,从而能将构成电容器Cin、CH1B的平板电极221B、231B、241B、251B、261B与平板电极401B及成为内层接地电极的平板电极411B隔开。由此,能抑制平板电极221B、231B、241B、251B、261B与平板电极401B、411B之间产生寄生电容。
由此,对于具有直流电压施加功能的不平衡-平衡转换电路元件10B也能获得与上述实施方式1所示的不平衡-平衡转换电路元件10相同的作用效果。
接下来,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不平衡-平衡转换电路元件进行说明。图16是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不平衡-平衡转换电路元件10C的电路图。本实施方式的不平衡-平衡转换电路元件10C相对于实施方式2所示的不平衡-平衡转换电路元件10A添加了直流电压施加用接地端子 PRFG,随着该直流电压施加用接地端子PRFG的添加,进一步添加了多个元件。因此,基本的不平衡―平衡转换功能与实施方式2所示的不平衡-平衡转换电路元件10A相同。因此,仅对电路结构及层叠结构进行具体说明。
不平衡-平衡转换电路元件10C包括不平衡端子PUB、由第一平衡端子PB1和第二平衡端子PB2所构成的平衡端子、以及直流电压施加用接地端子PRFG
在不平衡端子PUB与第一平衡端子PB1之间串联连接有电感器LL1C。该电感器LL1C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一电感器。此外,电感器LL1C的第一平衡端子PB1一侧经由电容器CL1C和电感器LH2C的串联电路与直流电压施加用接地端子PRFG相连接。
在不平衡端子PUB与第二平衡端子PB2之间串联连接有电容器CH1C。该电容器CH1C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一电容器。电容器CH1C的与电感器LL1C的连接侧经由电感器LH1C与直流电压施加用接地端子PRFG相连接。电容器CH1C的第二平衡端子PB2一侧连接到电容器CL1C和电感器LH2C之间的连接点。
由此,在电感器LL1C的第一平衡端子PB1一侧与电容器CH1C的第二平衡端子PB2一侧之间连接有电容器CL1C。该电容器CL1C相当于本发明的阻抗调节元件。
在电感器LL1C和电容器CH1C之间的连接点与不平衡端子PUB之间连接有直流分量除去用电容器Cin。
具有这样的电路结构的不平衡-平衡转换电路元件10C通过如图17所示的层叠体100C来实现。图17是不平衡-平衡转换电路元件10C的分解立体图。另外,不平衡-平衡转换电路元件10C的外形形状与实施方式1、2、3所示的不平衡-平衡转换电路元件10、10A、10B具有相同的结构要素,因此省略详细的说明。其中,本实施方式的不平衡-平衡转换电路元件10C中,第一外部电极201C与不平衡端子PUB相对应,第二外部电极202C与第二平衡端子PB2相对应。本实施方式的不平衡-平衡转换电路元件10C中,第三外部电极203C与第一平衡端子PB1相对应,第四外部电极 204C与直流电压施加用接地端子PRFG相对应。
如图17所示,层叠体100C通过将分别形成有规定的电极图案的21层的电介质层进行层叠而成。以下,将成为层叠体100C的顶面的最上层作为第1层,将成为层叠体100C的底面的最下层作为第21层来对电极图案的结构进行说明。
在第1层的电介质层101C上形成有第一外部电极201C、第二外部电极202C、第三外部电极203C、及第四外部电极204C。第一外部电极201C、第二外部电极202C、第三外部电极203C、及第四外部电极204C从电介质层101C的侧面形成至顶面。
另外,第一外部电极201C、第二外部电极202C、第三外部电极203C、及第四外部电极204C在电介质层102C~121C的各侧面上也形成为向层叠方向延伸。
在第2层的电介质层102C、第3层的电介质层103C、第4层的电介质层104C、第5层的电介质层105C上分别形成有平板电极221C、231C、241C、251C,平板电极221C、241C与平板电极231C、251C相对,从而构成直流分量除去用电容器Cin。平板电极221C、241C被引出到第一外部电极201C以进行连接。平板电极231C经由通孔电极901C与平板电极251C相连接。平板电极251C经由通孔电极902C、电介质层107C的连接电极271C、及通孔电极903C与电介质层108C的线状电极281C相连接。
在第6层的电介质层106C上形成有构成电容器CH1C的一部分的平板电极261C。平板电极261C与平板电极251C相对,从而构成电容器CH1C。此外,平板电极261C被引出到第三外部电极203C以进行连接。
在8层的电介质层108C、第9层的电介质层109C、第10层的电介质层110C、第11层的电介质层111C、第12层的电介质层112C、第13层的电介质层113C上分别形成有构成电感器LH1C的线状电极281C、291C、301C、311C、321C、331C。线状电极281C的一端经由通孔电极903C、电介质层107C的连接电极271C、通孔电极902C与平板电极251C相连接,且与处于同一层上的作为电感器LL1C的结构要素的线状电极282C相连 接。线状电极331C的一端与第四外部电极204C相连接。
线状电极281C的另一端和线状电极291C通过通孔电极904C在层叠方向上相连接。线状电极291C和线状电极301C通过通孔电极906C在层叠方向上相连接。线状电极301C和线状电极311C通过通孔电极908C在层叠方向上相连接。线状电极311C和线状电极321C通过通孔电极910C在层叠方向上相连接。线状电极321C和线状电极331C通过通孔电极912C在层叠方向上相连接。
在第8层的电介质层108C、第9层的电介质层109C、第10层的电介质层110C、第11层的电介质层111C、第12层的电介质层112C、第13层的电介质层113C、第14层的电介质层114C、第15层的电介质层115C上分别形成有构成电感器LL1C的线状电极282C、292C、302C、312C、322C、332C、341C、351C。线状电极282C的一端与处于同一层上的作为电感器LH1C的结构要素的线状电极281C相连接。线状电极351C的一端与第二外部电极202C相连接。
线状电极282C的另一端和线状电极292C通过通孔电极905C在层叠方向上相连接。线状电极292C和线状电极302C通过通孔电极907C在层叠方向上相连接。线状电极302C和线状电极312C通过通孔电极909C在层叠方向上相连接。线状电极312C和线状电极322C通过通孔电极911C在层叠方向上相连接。线状电极322C和线状电极332C通过通孔电极913C在层叠方向上相连接。线状电极332C和线状电极341C通过通孔电极914C在层叠方向上相连接。线状电极341C和线状电极351C通过通孔电极915C在层叠方向上相连接。
在第16层的电介质层116C、第17层的电介质层117C、第18层的电介质层118C、第19层的电介质层119C上分别形成有构成电感器LH2C的线状电极361C、371C、381C、391C。线状电极361C的一端与第三外部电极203C相连接。线状电极391C的一端与第四外部电极204C相连接。
线状电极361C和线状电极371C通过通孔电极916C在层叠方向上相连接。线状电极371C和线状电极381C通过通孔电极917C在层叠方向上 相连接。线状电极381C和线状电极391C通过通孔电极918C在层叠方向上相连接。
在第20层的电介质层120C、第21层的电介质层121C上分别形成有平板电极401C、411C,通过使平板电极401C和411C相对,从而构成电容器CL1C。平板电极401C被引出到第二外部电极202C以进行连接。平板电极411C被引出到第三外部电极203C以进行连接。平板电极401C起到作为层叠体100C内的内层接地电极的作用。
在第21层的电介质层121C上形成有第一外部电极201C、第二外部电极202C、第三外部电极203C、第四外部电极204C。第一外部电极201C、第二外部电极202C、第三外部电极203C、第四外部电极204C从电介质层121C的侧面形成至底面。
通过采用这样的结构,从层叠体100C的顶面侧起,按照电容器Cin、CH1C、电感器LH1C、LL1C、LH2C、电容器CL1C的顺序形成构成不平衡-平衡转换电路元件10C的电路元件。而且,如上所述,该层叠体100C的内层接地电极成为层叠体100C的底面附近的、电介质层120C的平板电极401C。因此,在构成电容器Cin、CH1C的平板电极221C、231C、241C、251C、261C与平板电极411C及成为内层接地电极的平板电极401C之间夹设有形成电感器LH1C、LL1C、LH2C的电介质层,从而能将构成电容器Cin、CH1C的平板电极221C、231C、241C、251C、261C与平板电极411C及成为内层接地电极的平板电极401C隔开。由此,能抑制平板电极221C、231C、241C、251C、261C与平板电极401C、411C之间产生寄生电容。
这样,对于具有直流电压施加功能的不平衡-平衡转换电路元件10C也能获得与上述实施方式2所示的不平衡-平衡转换电路元件10A相同的作用效果。
接下来,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5所涉及的不平衡-平衡转换电路元件进行说明。图18是实施方式5所涉及的不平衡-平衡转换电路元件10D的电路图。本实施方式的不平衡-平衡转换电路元件10D的电感器LL1D、 LH1D、电容器CH1D、CL1D分别相当于实施方式1所示的电感器LL1、LH1、电容器CH1、CL1。在不平衡-平衡转换电路元件10D中,电感器LL1D的不平衡端子PUB一侧的端部经由电容器CL2D接地。通过具有上述结构,能获得与上述实施方式1所示的不平衡-平衡转换电路元件10相同的作用效果,且能使LPF及HPF的通频带的中心频率及通频带整体朝低频一侧移动。
接下来,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6所涉及的不平衡-平衡转换电路元件进行说明。图19是实施方式6所涉及的不平衡-平衡转换电路元件10E的电路图。本实施方式的不平衡-平衡转换电路元件10E的电感器LL1E、LH1E、电容器CH1E、CL1E分别相当于实施方式2所示的电感器LL1A、LH1A、电容器CH1A、CL1A。在不平衡-平衡转换电路元件10E中,电感器LL1E的不平衡端子PUB一侧的端部经由电容器CL2E接地。通过具有上述结构,能获得与上述实施方式2所示的不平衡-平衡转换电路元件10A相同的作用效果,且能使LPF及HPF的通频带的中心频率及通频带整体朝低频一侧移动。
标号说明
10、10A、10B、10C、10D、10E、10P:不平衡-平衡转换电路元件
100、100A、100B、100C:层叠体
101―116、101A―113A、101B―212B、101C―121C:电介质层
201、201A、201B、201C:第一外部电极
202、202A、202B、202C:第二外部电极
203、203A、203B、203C:第三外部电极
204、204A、204B、204C:第四外部电极
221、231、241、331、341、351、221A、231A、241A、291A、311A、321A、331A、221B、231B、241B、251B、261B、401B、411B、221C、231C、241C、251C、261C、401C、411C:平板电极
251、261、271、272、281、282、291、292、301、302、311、321、 251A、261A、271A、281A、282A、292A、301A、281B、282B、291B、292B、301B、302B、311B、312B、321B、322B、331B、332B、341B、351B、361B、371B、381B、391B、281C、282C、291C、292C、301C、302C、311C、312C、321C、322C、331C、332C、341C、351C、361C、371C、381C、391C:线状电极
271B、271C:连接电极
800:天线
802:匹配电路
803:RF半导体IC
901―910、901A―906A:通孔电极
PUB:不平衡端子
PB1:第一平衡端子
PB2:第二平衡端子
PRFG:直流电压施加用接地端子
LL1、LH1、LL1A、LH1A、LL1B、LH1B、LH2B、LL1C、LH2C、LH1C、LL1D、LH1D、LL1E、LH1E、LL1p、LH1p:电感器
CL1、CH1、CL1A、CH1A、CL1B、CH1B、CL1C、CH1C、CL1D、CL2D、CH1D、CL1E、CL2E、CH1E、CL1p、CH1p:电容器
Cin:直流分量除去用电容器。

Claims (5)

1.一种不平衡-平衡转换电路元件,该不平衡-平衡转换电路元件包括输入输出不平衡信号的不平衡端子、由输入输出平衡信号的第一平衡端子及第二平衡端子所构成的一对平衡端子,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电感器,该第一电感器串联连接在所述不平衡端子与所述第一平衡端子之间;
第一电容器,该第一电容器串联连接在所述不平衡端子与所述第二平衡端子之间;
阻抗调节元件,该阻抗调节元件由连接在所述第一电感器的所述第一平衡端子一侧与所述第一电容器的所述第二平衡端子一侧之间的电感器或电容器所构成;以及
将多个电介质层进行层叠而成的层叠体,
所述第一电感器、所述第一电容器、及所述阻抗调节元件由形成于所述层叠体的所述多个电介质层上的电极图案所形成,
所述第一电感器及所述阻抗调节元件配设在所述第一电容器与所述层叠体的安装面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不平衡-平衡转换电路元件,其特征在于,
包括直流分量除去用电容器,该直流分量除去用电容器串联连接在所述第一电感器和所述第一电容器之间的连接点与所述不平衡端子之间,
该直流分量除去用电容器由形成于所述多个电介质层上的所述电极图案所形成,
所述第一电感器及所述阻抗调节元件配设在所述直流分量除去用电容器与所述层叠体的安装面之间。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不平衡-平衡转换电路元件,其特征在于,
包括施加直流电压的直流电压施加端子,
该直流电压施加端子与所述第一电感器及所述第一电容器相连接。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不平衡-平衡转换电路元件,其特征在于,
包括将所述第一平衡端子或所述第二平衡端子接地的滤波器特性调节元件,
若所述阻抗调节元件是电感器,则所述滤波器特性调节元件由将所述第一平衡端子接地的电容器所构成,
若所述阻抗调节元件是电容器,则所述滤波器特性调节元件由将所述第二平衡端子接地的电感器所构成。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不平衡-平衡转换电路元件,其特征在于,
包括第二电容器,该第二电容器将所述第一电感器的、该第一电感器与所述第一电容器之间的连接点一侧的端部接地。
CN201210270442.9A 2011-08-01 2012-07-31 不平衡-平衡转换电路元件 Active CN10291667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67925 2011-08-01
JP2011167925A JP5522130B2 (ja) 2011-08-01 2011-08-01 不平衡−平衡変換回路素子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916670A CN102916670A (zh) 2013-02-06
CN102916670B true CN102916670B (zh) 2015-09-02

Family

ID=476149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270442.9A Active CN102916670B (zh) 2011-08-01 2012-07-31 不平衡-平衡转换电路元件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059681B2 (zh)
JP (1) JP5522130B2 (zh)
CN (1) CN102916670B (zh)
TW (1) TWI50554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306535B2 (en) * 2013-02-28 2016-04-05 Avago Technologies General Ip (Singapore) Pte. Ltd. Integrated receive filter including matched balun
CN205092107U (zh) * 2013-03-29 2016-03-16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层叠型线圈元器件及匹配电路
US9106204B2 (en) * 2013-06-10 2015-08-11 Avago Technologies General Ip (Singapore) Pte. Ltd. Four LC element balun
TWI545893B (zh) 2014-04-07 2016-08-11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 巴倫器
JP6511962B2 (ja) * 2015-05-28 2019-05-15 Tdk株式会社 積層型電子部品
JP6288472B2 (ja) * 2015-07-24 2018-03-07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平衡不平衡変換器
WO2017204621A1 (en) * 2016-05-26 2017-11-30 Greenpeak Technologies B.V. Balun circuit arrangement
US11894622B2 (en) 2016-08-29 2024-02-06 Silicon Laboratories Inc. Antenna structure with double-slotted loop and associated methods
US11749893B2 (en) 2016-08-29 2023-09-05 Silicon Laboratories Inc. Apparatus for antenna impedance-matching and associated methods
US11764473B2 (en) 2016-08-29 2023-09-19 Silicon Laboratories Inc. Apparatus with partitioned radio frequency antenna and matching network and associated methods
US11769949B2 (en) 2016-08-29 2023-09-26 Silicon Laboratories Inc. Apparatus with partitioned radio frequency antenna and matching network and associated methods
US11764749B2 (en) 2016-08-29 2023-09-19 Silicon Laboratories Inc. Apparatus with partitioned radio frequency antenna and matching network and associated methods
CN108134170B (zh) * 2016-12-01 2021-02-19 国基电子(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平衡非平衡转换器
CN108574471B (zh) * 2017-03-14 2021-11-23 珠海全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射频功率放大电路的全集成谐波滤波器
US11750167B2 (en) 2017-11-27 2023-09-05 Silicon Laboratories Inc. Apparatus for radio-frequency matching networks and associated methods
US11894826B2 (en) * 2017-12-18 2024-02-06 Silicon Laboratories Inc. Radio-frequency apparatus with multi-band balun and associated methods
US11894621B2 (en) * 2017-12-18 2024-02-06 Silicon Laboratories Inc. Radio-frequency apparatus with multi-band balun with improved performance and associated methods
US11916514B2 (en) 2017-11-27 2024-02-27 Silicon Laboratories Inc. Radio-frequency apparatus with multi-band wideband balun and associated methods
US11862872B2 (en) 2021-09-30 2024-01-02 Silicon Laboratories Inc. Apparatus for antenna optimization and associated methods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25045A (zh) * 2003-12-05 2005-06-08 太阳诱电株式会社 平衡-不平衡转换器元件
CN101079609A (zh) * 2006-05-22 2007-11-28 富士通媒体部品株式会社 平衡滤波器和双工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69722692T2 (de) 1996-03-13 2004-04-22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Vorrichtung mit einer passiven um 180 Grad phasenverschiebenden Kopplungsschaltung
FI103614B1 (fi) * 1997-03-20 1999-07-30 Nokia Mobile Phones Ltd Vaiheistus- ja balansointielin
FR2848721A1 (fr) * 2002-12-13 2004-06-18 St Microelectronics Sa Transformateur a changement de mode selectif en frequences
JP4135928B2 (ja) 2003-11-28 2008-08-20 Tdk株式会社 バラン
JP4775686B2 (ja) * 2004-02-24 2011-09-21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積層ローパスフィルタ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高周波スイッチモジュール
JP2007201666A (ja) 2006-01-25 2007-08-0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バランとこれを用いた電子機器
JP4235918B2 (ja) 2006-08-21 2009-03-11 ソニー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装置および画像処理方法
JP2009141929A (ja) * 2007-11-16 2009-06-25 Tdk Corp 高周波電子部品
JP4591559B2 (ja) 2008-06-20 2010-12-01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平衡不平衡変換器及び増幅回路モジュール
TWI414102B (zh) * 2008-11-11 2013-11-01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aminated balance filter
JP4871966B2 (ja) 2009-01-30 2012-02-08 太陽誘電株式会社 高周波デバイス、フィルタ、デュープレクサ、通信モジュール、通信装置
JP5590070B2 (ja) * 2012-05-17 2014-09-17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バランスフィルタ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25045A (zh) * 2003-12-05 2005-06-08 太阳诱电株式会社 平衡-不平衡转换器元件
CN101079609A (zh) * 2006-05-22 2007-11-28 富士通媒体部品株式会社 平衡滤波器和双工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30033336A1 (en) 2013-02-07
TW201308747A (zh) 2013-02-16
JP5522130B2 (ja) 2014-06-18
TWI505543B (zh) 2015-10-21
CN102916670A (zh) 2013-02-06
JP2013034041A (ja) 2013-02-14
US9059681B2 (en) 2015-06-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916670B (zh) 不平衡-平衡转换电路元件
CN100525094C (zh) 平衡-不平衡变换器
DE10317969B4 (de) Duplexer mit erweiterter Funktionalität
CN1591965B (zh) 层叠型带通滤波器
DE10316719A1 (de) Frontendschaltung für drahtlose Übertragungssysteme
CN104919713A (zh) 高频开关模块
CN101194420A (zh) 移相器装置
CN101088228A (zh) 平衡-不平衡型滤波器模块和通信装置
WO2012117072A2 (de) Verstärkermodul
CN102832434B (zh) 集成带通滤波功能的等分功率分配器
CN114050385A (zh) 连续电调带通滤波器
US9007145B2 (en) High-frequency signal balancing multiplexer
JP2001274722A (ja) 高周波スイッチ
CN202997024U (zh) 集成带通滤波功能的非等分功率分配器
CN212278205U (zh) 一种新型带通滤波器
CN112216939A (zh) 一种滤波器装置及实现滤波功分和双工器功能的方法
CN103391111B (zh) 高频模块
CN206388828U (zh) 一种小型化vhf带通滤波器
CN202737076U (zh) 集成带通滤波功能的等分功率分配器
CN109964368A (zh) 用于多模式有源电子扫描阵列的系统和方法
CN115967369A (zh) 一种基于带通滤波网络的超宽带移相器
CN112216938A (zh) 可重构滤波器及实现0dB交叉耦合滤波和滤波功分的方法
US20220294411A1 (en) Branching filter
CN115459724A (zh) 一种半集成小型化lc滤波器、制备方法及开关滤波组
KR100332889B1 (ko) 이동통신용 듀얼폰 단말기의 원칩화된 출력파워 제어장치및 그 제조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