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915880B - 电磁继电器 - Google Patents

电磁继电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915880B
CN102915880B CN201210274517.0A CN201210274517A CN102915880B CN 102915880 B CN102915880 B CN 102915880B CN 201210274517 A CN201210274517 A CN 201210274517A CN 102915880 B CN102915880 B CN 10291588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magnetic relay
permanent magnet
contact
yoke
contact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274517.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915880A (zh
Inventor
森村真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tsu Component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jitsu Component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tsu Component Ltd filed Critical Fujitsu Component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91588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91588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91588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91588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9/00Details of switching devices, not covered by groups H01H1/00 - H01H7/00
    • H01H9/30Means for extinguishing or preventing arc between current-carrying parts
    • H01H9/44Means for extinguishing or preventing arc between current-carrying parts using blow-out magnet
    • H01H9/443Means for extinguishing or preventing arc between current-carrying parts using blow-out magnet using permanent magne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02Bases; Casings; Cov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00Contacts
    • H01H1/58Electric connections to or between contacts; Terminals
    • H01H2001/5877Electric connections to or between contacts; Terminals with provisions for direct mounting on a battery pol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1/00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1/22Polarised relays
    • H01H51/2227Polarised relays in which the movable part comprises at least one permanent magnet, sandwiched between pole-plates, each forming an active air-gap with parts of the stationary magnetic circuit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Switch Cases, Indication, And Locking (AREA)
  • Arc-Extinguishing Devices That Are Switches (AREA)
  • Electromagne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进行高电压或大电流的开闭的电磁继电器及其制造方法。本发明的电磁继电器(10)具有外壳,其包括:第1外壳构件(12),其保持电磁铁部(24)、工作部(26)及触点部(28);第2外壳构件(14),其借助接合部(54)安装于第1外壳构件,第1外壳构件具有第1端壁(30)和周壁(32),该第1端壁和周壁界定出收容电磁铁部、工作部及触点部的凹部(38),第2外壳构件具有第2端壁(56),该第2端壁的接合部与第1外壳构件的周壁接合而封闭凹部,在第2端壁的与凹部相反的一侧的外表面上设置有永久磁铁(58),以将第2端壁夹在该永久磁铁与触点部之间的方式使永久磁铁与触点部相面对。另外,提供制造电磁继电器的制造方法。

Description

电磁继电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磁继电器,特别是能够进行大电流的通电及切断的电磁继电器。
背景技术
为了设置在通信基地站的不间断电源装置(UPS)等产业用电源设备、或燃料电池系统或太阳能发电系统中的功率调节器及充电电池而使用的电磁继电器,谋求能够有效地进行直流高电压的大电流的通电及切断。在上述这些用途的电磁继电器中,为了能够可靠地切换电源的接通/断开,需要充分地确保可动触点的可动范围,并且为了提高散热性及耐久性,这些电磁继电器的结构有复杂化或大型化的倾向。专利文献1为了应对该问题而公开了一种对工作部的形状进行了改良的电磁继电器。
公知在电磁继电器中,当可动触点从固定触点离开时或可动触点接近固定触点时,发生电弧放电,随着施加于电磁继电器的电压的增高、或随着在电磁继电器中流通的电流的进一步增大,此现象更明显。电弧放电的发生成了触点受损或电流切断特性下降的原因。
公知将具有一对固定触点(或一对可动触点)间的距离以上的长度的棒状磁铁,设置为面对这一对固定触点与可动触点之间的间隙的电磁继电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该电磁继电器通过在覆盖各零件的盖的侧壁内部设置磁铁,产生与触点间的间隙正交的磁场而吹灭电弧。在该结构中,利用镶嵌成形将磁铁配置在盖的侧壁内,或将磁铁配置在预先形成于盖的槽内。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4497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0–195402号公报
发明内容
由此,希望在能够进行高电压、大电流的通电及切断的电磁继电器中,具有更加简易的结构,能够便宜地制造该电磁继电器。
根据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提供一种电磁继电器,该电磁继电器包括:电磁铁部,其在被供给电流时产生磁场;工作部,其相应于所产生的磁场进行工作;触点部,其随着所述工作部的动作而进行开闭动作;其中,所述触点部具有第1触点和在该触点部封闭时与所述第1触点接触的第2触点;该电磁继电器还具有外壳和永久磁铁;该外壳包括:第1外壳构件,其具有壁部,该壁部界定出对所述电磁铁部、所述工作部及所述触点部进行收容的凹部;第2外壳构件,其安装于所述第1外壳构件而封闭所述第1外壳构件的所述凹部;所述永久磁铁在与所述触点部的位置相对应的位置设于所述外壳的外表面。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配置为与触点部相面对的永久磁铁具有将产生在触点间的电弧拉长而切断该电弧的所谓电弧吹灭效果。另外,在将收容有各构成零件的凹部封闭起来的第2外壳构件上设置有永久磁铁,所以能够将如下的两个工序作为一连串的工序而连续或同时地进行:将第1外壳构件和第2外壳构件粘接起来而封闭凹部的工序;对设置在第2外壳构件的外表面上的永久磁铁进行粘接或密封的工序。
在所述外壳的所述外表面上形成有向所述触点部凹陷的收容部,在所述收容部中配置有所述永久磁铁。
该电磁继电器还具有第2永久磁铁,该第2永久磁铁配置在所述外壳的与配置有所述永久磁铁的所述外表面相反侧的外表面。
在所述外壳的与配置有所述永久磁铁的所述外表面相反侧的所述外表面形成有向所述触点部凹陷的第2收容部,在所述第2收容部中配置有所述第2永久磁铁。
该电磁继电器还具有轭铁,该轭铁与所述永久磁铁和所述第2永久磁铁相连接且沿所述外壳的外侧延伸。
在所述外壳上形成有容纳所述轭铁的槽。
所述轭铁在一对外部端子之间延伸,流入到该电磁继电器中的电流和从该电磁继电器流出的电流通过该一对外部端子。
所述触点部还具有固定弹簧、可动弹簧和平坦的导电性构件,该固定弹簧设有所述第1触点,该可动弹簧设有所述第2触点且根据所述工作部而进行工作,所述平坦的导电性构件的一端与所述可动弹簧的一端电连接,所述平坦的导电性构件的另一端与所述可动弹簧的另一端电连接。
所述平坦的导电性构件由具有挠性的材料形成。
所述平坦的导电性构件是平纹织物(日文:平編線)。
上述电磁继电器可以形成为如下结构:一端与上述电磁铁部电连接而另一端与外部电力供给部件电连接的线圈端子,具有翼片端子形态的前端部分。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技术方案,电磁继电器的制造方法制造根据上述技术方案的电磁继电器,该电磁继电器的制造方法包含如下操作:在上述第2端壁的上述外表面上配置上述永久磁铁;作为针对上述第2端壁进行的粘接工序,同时或连续地进行如下工序:粘接上述第1外壳构件与上述第2外壳构件的上述接合部的粘接工序、和粘接上述永久磁铁的粘接工序。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由于将粘接第1外壳构件与第2外壳构件的工序、和永久磁铁的粘接工序作为一连串的工序同时或连续地进行,所以能够简化制造工序,削减制造成本。
采用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提供能够便宜地制造且能进行大电流的通电及切断的电磁继电器。另外,采用本发明的另一技术方案,提供便宜地制造能进行大电流的通电及切断的电磁继电器的制造方法。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表示在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中卸下了盖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3是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的盖侧观察该电磁继电器而得到的立体图。
图4是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的基座侧观察该电磁继电器而得到的立体图。
图5是沿图3的线V–V观察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而得到的剖视图。
图6的(a)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平纹织物的侧视图,(b)是该平纹织物的俯视图。
图7是从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的基座侧观察该电磁继电器而得到的立体图。
图8是沿图7的线VIII–VIII观察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而得到的剖视图。
图9是表示在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中安装轭铁之前的状态的局部分解图。
图10是从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的盖侧观察该电磁继电器而得到的立体图。
图11是从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的基座侧观察该电磁继电器而得到的立体图。
图12是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的概略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对于在多个图或多个实施方式中共用的同一构件,标注同一附图标记。为了提高附图的视觉识别性,有时适当地改变各构件间的缩小比例尺。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有时将构成零件等的位置关系或方向性特定地进行描述,但除了特别提及的情况之外,只是为了方便而以图示的位置关系为基准使用这些描述,这些描述丝毫不限定实际的使用形态及各零件的组装形态等。
首先,参照大概地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0的图1至图5,说明该电磁继电器10。图1是表示电磁继电器10的主要的构成零件的分解立体图,图2是表示组装于基座12的各构成零件的配置的俯视图,图3是从电磁继电器10的盖14侧观察该电磁继电器10而得到的立体图,图4是从电磁继电器10的基座12侧观察该电磁继电器10而得到的立体图,图5是沿图3中的线V–V看去的电磁继电器10的剖视图。
电磁继电器10是在电枢(armature)16中组装有永久磁铁18的极化电磁继电器,用于切换经过一对汇流条(bus bar)端子20、22而流通的电流的导通和切断。电磁继电器10具备:电磁铁部24,其从外部接受电力的供给而产生磁场;工作部26,其接受所产生的磁场而进行工作;触点部28,其与工作部26的动作联动地进行电流路径的开闭动作。上述电磁铁部24、工作部26和触点部28的各构成零件收容在由树脂制的基座(第1外壳构件)12和树脂制的盖14(第2外壳构件)构成的外壳的内部空间内。
基座12是保持电磁铁部24、工作部26和触点部28的第1外壳构件的例子。基座12包括:板状的端壁30,其俯视看具有大致L字形的轮廓;周壁32,其沿端壁30的外缘配置,自端壁30向一方向以规定高度突出设置。周壁32在端壁30的相反侧开口。在周壁32的一缘沿周壁32的高度方向形成有槽34、36。为了使电磁继电器10发挥功能,周壁32和端壁30界定出将所需的构成零件(特别是电磁铁部24、工作部26和触点部28)收容起来的截面为大致L字形的凹部38。凹部38包括矩形区域和自矩形区域向侧面延伸的延伸区域38a。基座12具有自周壁32的一部分32b延伸至凹部38的大致中央的壁部40、42。壁部40在周壁32的相反侧具有截面为大致有角U字形(日文:コ字形)的前端部40a,该前端部40a界定出将汇流条端子22容纳起来的槽44。
基座12在周壁32的外侧面具有一对安装部46、48。安装部46、48分别为与周壁32的高度方向平行地形成有通孔50、52的圆筒状的形态。一并参照图3和图4,在通孔50中形成有一对容纳部46a、46b,这些容纳部46a、46b中的一容纳部朝向另一容纳部的相反侧地设置。另外,同样在通孔52中也形成有一对容纳部48a、48b,这些容纳部48a、48b中的一容纳部朝向另一容纳部的相反侧地设置。容纳部46a、46b、48a、48b均具有同一形状,能够容纳支承用于固定电磁继电器10的螺栓等公知的固定部件的一部分(例如螺栓的头部),利用插入在通孔50、52中的固定部件能够将电磁继电器10固定于基板及其他规定的支承体。通过采用能自安装部46、48的通孔50、52的两端的任一方向容纳规定的固定部件的结构,即使是使基座12和盖14的任一方向与支承体相面对的姿势,也能将电磁继电器10安装于支承体。
盖14是借助接合部54安装于基座12(第1外壳构件)的第2外壳构件的例子。盖14由具有与凹部38的形状相对应的俯视看为大致L字形的轮廓的板状的构件构成。盖14在外周部具有沿基座12的周壁32的开口端的内侧面形成的与卡合部32a接合的接合部54。盖14具有第2端壁56,在接合部54与基座12的周壁32的卡合部32a接合的状态下,该第2端壁56以与基座12的端壁30大致平行地面对的方式封闭凹部38。更详细的说明见后述,在盖14的第2端壁56的与凹部38相反的一侧的外表面上形成有能收容永久磁铁58的收容部60,以将第2端壁56夹在该永久磁铁58与触点部28之间的方式使该永久磁铁58与触点部28相面对。在盖14的一缘形成有突起62、64。这些突起62、64具有如下的互补形状:在使盖14的接合部54与基座12的卡合部32a接合而形成了外壳时,与形成在基座12的周壁32的一缘的槽34、36进行协作作用而包围汇流条端子20、22的卡合部20b、22b(见后述)的互补形状。
电磁铁部24设置在由基座12的壁部42、周壁32的与壁部42正交的一部分32b、和与壁部42分开且与壁部42平行地延伸的周壁32的一部分32c界定出的空间内。电磁铁部24主要包括铁心构件70、轭铁72、树脂制的线圈骨架66和卷绕电线而形成的线圈68。
线圈骨架66由筒部66a和凸缘66b、66c构成。通过在筒部66a的周围卷绕导线,形成线圈68。通孔74形成为连续地贯穿筒部66a和凸缘66b、66c,自铁心构件70的基端板部70a与基端板部70a成大致直角地延伸的铁心70b插入在该通孔74中。另外,为了维持图的清楚性,未表示或只示意地表示构成线圈68的导线。
轭铁72包括:基端板部72a,其与凸缘66b并列设置;中间板部72b,其自该基端板部72a弯折而沿线圈68的一侧延伸至越过线圈68的轴线方向中间点的部位;前端板部72c,其自中间板部72b再次弯折而与基端板部72a平行且向基端板部72a的反方向延伸。在基端板部72a上形成有突起76、78,这些突起76、78被压入到形成在基座12的规定位置的凹部(未图示)内。此外,在基端板部72a形成有与铁心70b的前端部卡合的卡合孔80。前端板部72c配置为在组合成电磁铁部24时,与铁心构件70的基端板部70a的一部分分开且大致平行地相面对。当线圈68被激励时,在轭铁72的前端板部72c与铁心构件70的基端板部70a之间产生磁场。
形成线圈68的电线在末端与线圈端子86、88、90相连接。在图示的结构中,线圈由将末端82a、82b与线圈端子86、88连接的第1电线和将末端84a、84b与线圈端子88、90连接的第2电线形成(图2)。线圈端子86、88、90包括:平板状的主体部分86a、88a、90a,它们通过在上端缠绕电线而与电磁铁部24电连接;前端部分86b、88b、90b,它们在主体部分86a、88a、90a的下端弯折成大致直角而沿水平方向延伸。线圈端子86、88、90的上端利用压入、粘接及其他公知的方法安装于自凸缘66b向图2中右侧延伸的延伸部66d。在将电磁铁部24组装于基座12时,线圈端子86、88、90的前端部分86b、88b、90b在基座12的一角经过形成在端壁30与周壁32之间的缺口部92而突出在基座12的外部。线圈端子86、88、90的前端部分86b、88b、90b具有平板状的所谓翼片(tab)端子的形态,能够安装于容纳翼片端子的凹形的连接零件、压接端子等。或者也可以利用锡焊等其他公知的方法将翼片端子与连接零件相连接。这样,通过在线圈端子86、88、90采用翼片端子状的结构,能够容易且可靠地使电磁铁部24与各种励磁电流供给部件(未图示)相连接。但是,作为线圈端子86、88、90,也可以是非翼片端子状的其他公知的端子形状,所用的线圈端子的数量也没有特别限定,依据绕线构造也可以是例如2个或4个以上。
电磁继电器10的工作部26包括:电枢16,其接受由电磁铁部24产生的磁力而进行工作;工作部主体94,其保持电枢16;插件96,其将工作部26的动作传递到触点部28。工作部主体94俯视看去具有大致L字形的轮廓,在L字的一端部具有轴98,在L字的另一端部形成有彼此平行地沿铅垂方向延伸的细长的槽100、102。轴98能转动地插入在形成于基座12的凹部38的延伸部38a的底部的凹处(未图示)内。
电枢16包括由铁等磁性材料构成的2个板构件104、106和夹持保持在这些板构件104、106之间的永久磁铁18。板构件104、106的窄幅的一部分104a、106a(图1中右侧部分)插入在工作部主体94的槽100、102中,宽幅的另一部分104b、106b(图1中左侧部分)通过卡合而组装于工作部主体94。在板构件104、106的宽幅部分104b、106b之间配置有永久磁铁18,所以各板构件104、106与永久磁铁18的各极相连接,在分开面对的板构件104、106的窄幅部分104a、106a之间形成有磁场。
当插件96在由电磁铁部24产生的磁力的作用下工作时,工作部26绕轴98转动。工作部26绕轴98转动的运动经由插件96传递到触点部28的可动触点108、110(见后述)。插件96包括:2个上方突片112a、114a,它们向工作部主体94突出且彼此平行地分开;2个铅垂片112、114,它们与上述上方突片112a、114a正交而以彼此平行地分开的方式向下方延伸。在一铅垂片112的下端部设有与铅垂片112正交而向工作部主体94延伸的下方突片112b。通过将朝向工作部主体94的上方突片112a、114a及下方突片112b插入在工作部主体94的对应的卡合孔116、118、120内,将插件96组装于工作部主体94。这样,工作部主体94和插件96成为一体而彼此联动。插件96的2个铅垂片112、114分别具有彼此面对突出的突出部112c、114c,触点部28的可动弹簧122(见后述)的一部分配置在铅垂片112、114间的间隙内,利用上述突出部112c、114c从两侧夹持该可动弹簧122。这样,可动弹簧122由插件96保持,所以可动弹簧122也随着工作部26的动作而动作。
下面说明具有可动触点108、110和固定触点124、126的触点部28。触点部28包括一对汇流条端子20、22、安装于一汇流条端子20的可动弹簧122和与可动弹簧122并列设置的平纹织物128。图示的触点部28是具有2对开闭自由的触点的所谓双触点型。固定触点124、126具有铆钉的形态,固定触点124、126固定在形成于汇流条端子22的上下一对通孔130、132中而安装于汇流条端子22。汇流条端子22的整体在基座12的凹部38内沿壁部40被定位,在汇流条端子22的基端(图1中左侧)具有压入保持在槽44中的基端平板部22a,该槽44是通过将壁部40的前端折回而形成。汇流条端子22还包括:中间的卡合部22b,其与形成在基座12的周壁32的一缘的槽36卡合;末端平板部22c,其自卡合部22b向基端平板部22a的相反侧延伸,且自基座12延伸;安装平板部22d,其在末端平板部22c的下端弯折成大致直角而沿大致水平方向延伸。在安装平板部22d的中央部形成有通孔23,经由该通孔23固定安装例如螺栓等公知的安装部件,从而能够将电磁继电器10安装于基板等任意的支承体。
同样具有铆钉形态的可动触点108、110,固定安装在平纹织物128的上下一对通孔138、140和形成在可动弹簧122的一端的上下一对通孔134、136中,而安装于平纹织物128和可动弹簧122,与上述的固定触点124、126面对配置。在可动弹簧122的与通孔134、136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形成有安装孔142、144。同样,在平纹织物128的与通孔138、140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形成有安装孔146、148。铆钉150、152贯穿上述安装孔142、144及安装孔146、148和形成于汇流条端子20的末端平板部20a的安装孔154、156地安装。即,可动弹簧122和平纹织物128均具备固定在汇流条端子20上的位于基端侧的固定端、和设有可动触点108、110的另一端上的自由端。这样,可动弹簧122和平纹织物128在各自的两端彼此连结。这是因为,可动弹簧122在可动弹簧122的中间部分如上所述地容纳于插件96的一对铅垂片112、114之间,平纹织物128在平纹织物128的中间部分与可动弹簧122分开而经过工作部主体94及插件96的外侧(图1中的里侧)延伸(参照图2)。
采用与可动弹簧122并列地配置有电容大的平纹织物128的结构,虽然将可动弹簧122的截面积维持为较小,但却能显著降低可动触点108、110侧的电路的电阻,所以特别在大电流在电磁继电器10中流通的情况下,具有抑制触点部28发热的效果。另外,通过使用比板簧的挠性高的平纹织物128作为这种旁通路径,能够利用更小的力可靠地开闭触点部28。
参照图6,更加详细地说明本发明中使用的优选的一例的平纹织物128。
图6的(a)是单独表示平纹织物128的侧视图,(b)是俯视图。与可动弹簧122并列配置的平纹织物128如上所述,在中间部分经过工作部主体94的外侧而延伸至与可动触点108、110的安装位置,为此,平纹织物128在沿长度方向分开的多处位置弯折。在平纹织物128的两端与通孔138、140及安装孔146、148一起形成有熔融成平板状的熔融部158、160。平纹织物通常由编织汇聚而成的导线构成,熔融部158、160是对平纹织物的两端进行加热熔融而成形为大致平板状的部分。这样,通过在本来编织成单体的平纹织物本身成形平板状的熔融部158、160,不必在平纹织物上安装另外的平板状构件(例如压接板材)。此外,在上述熔融部158、160的区域内,通过冲压成形而形成有通孔138、140及安装孔146、148。通过采用这种结构,能够减少零件件数,并且能够使平纹织物128小型化。另外,熔融部158、160间的部位维持原来的平纹织物的形态,所以通过设置平纹织物而获得的上述效果得到原样地维持。
汇流条端子20包括:基端平板部20a,其形成有安装孔154、156;中间的卡合部20b,其与形成于基座12的周壁32的一缘的槽34卡合;末端平板部20c,其自卡合部20b向基端平板部20a的相反侧延伸,且自基座12延伸;安装平板部20d,其在末端平板部20c的下端弯折成大致直角而沿大致水平方向延伸。通过将卡合部20b压入到基座12的槽34内,将汇流条端子20固定于基座12。安装平板部20d与汇流条端子22的安装平板部22d同样地形成有容纳螺栓等公知的固定部件的通孔21,能够安装于基板等任意的支承体。
在将电磁继电器10用于高电压或大电流的开闭的情况下,当想要使可动触点108、110离开固定触点124、126而将汇流条端子20、22间电气性切断时,有时在触点间产生电弧。另外,当为了导通而想要使分开的触点靠近时,同样有时也产生电弧。为了解决该问题,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触点部28上、更详细而言在与可动触点108、110及固定触点124、126相对的位置上配置有永久磁铁58。通过以使永久磁铁58的磁通量横穿可动触点108、110与固定触点124、126之间的间隙的方式配置永久磁铁58,使欲在触点间产生的电弧向永久磁铁58拉长,结果将触点间的电弧吹灭。
在盖14的端壁56的与凹部38相反的一侧的外表面上设有向触点部28凹陷的收容部60。通过将永久磁铁58压入固定在与盖14形成为一体的该收容部60内,能够容易地相对于触点部28将永久磁铁58定位在规定位置。更详细而言,永久磁铁58在比如下间隙长的距离延伸且与连结该间隙的最短距离的直线大致平行地配置,该间隙为随着可动触点108、110从与固定触点124、126相接触的状态(图5)位移到图5的右侧而产生在触点间的间隙。另外,永久磁铁58以磁化方向与收容部60的深度方向一致的方式配置在收容部60内。采用该结构,产生与可动触点108、110的位移方向正交的磁场,所以能够有效地吹灭电弧。收容部60是具有自盖14的端壁56的外表面达至触点部28附近的深度的有底的凹坑(图5)。因而,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永久磁铁58以与触点部28之间夹着盖14的一部分的方式配置在触点部28的近位位置,所以产生在触点间的电弧的吹灭效果得到加强。为了将永久磁铁58可靠地固定安装在收容部60内,可以在收容部60内注入密封树脂。在这样的情况下,只要将收容部60的深度形成为足够大,以防止密封树脂突出到比端壁56的外表面靠外侧的位置,则电磁继电器10的输送、保管、向基板的安装等各种处理也是容易进行的,所以优选在收容部60内注入密封树脂。
永久磁铁58能以其他方式定位在收容部60内。例如也可以在将永久磁铁58配置在收容部60内后,将另一个构件(未图示)以与永久磁铁58抵接的方式压入在收容部60中,利用该构件固定永久磁铁58。只通过将永久磁铁58压入收容部60,就能充分地防止永久磁铁58脱离收容部60,也可以省略将永久磁铁58固定在规定位置的追加的工序。
另外,在未图示的代替性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将永久磁铁58收容在自盖14的端壁56的外表面向外侧延伸的突出部。在外壳内部空间的限制严格、不能使永久磁铁58充分地靠近触点部28的情况下,该结构有效。
在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中,由于在触点部28与永久磁铁58之间夹着盖14的端壁56,所以电弧不会直接到达永久磁铁58。另外,通过夹着端壁56,能够不受到向金属制构成零件作用的磁性引力的影响地容易地组装永久磁铁58。此外,在将树脂填充到收纳部60内而密封永久磁铁58的实施方式中,还能防止对永久磁铁58的机械性损伤。
能够以如下方式简单地组合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0。首先,采用压入、粘接及其他公知的方法将电磁铁部24、工作部26及触点部28的各构成零件组装在基座12的规定位置(图2)。然后,将盖14载置在周壁32的开口端而定位盖14,使接合部54与卡合部32a卡合而封闭凹部38。在盖14的收容部(凹坑)60内配置永久磁铁58。此时,也可以将永久磁铁58压入收容部60,从而使永久磁铁58不容易脱离收容部60地暂时固定永久磁铁58。另外,也可以与永久磁铁58抵接而推压永久磁铁58的方式压入另一个构件,暂时固定永久磁铁58。另外,也可以在将盖14组装于基座12之前,预先将永久磁铁58配置在收容部60内。
接着,从配置在收容部60内的永久磁铁58的上方注入树脂而密封永久磁铁58。此时,同时在盖14的外周的接合部54与基座12的周壁32的卡合部32a之间也注入密封树脂,将盖14密封安装于基座12而形成外壳。或者,也可以先进行基座12与盖14的密封安装工序、和永久磁铁58的密封安装工序中的任一方,随后不延迟地连续进行另一方工序。通过以上述方式进行,能够使粘接基座12与盖14的接合部54的工序、和粘接永久磁铁58的粘接工序,均作为在盖14侧实施的对端壁56进行的粘接工序而同时或连续地进行,所以能够省略树脂注入喷嘴的移动、外壳的姿势变更等所需的工序,所以能够减少制造成本。
如上所述,采用图示的实施方式,能够使用便宜的电磁继电器容易且可靠地进行高电压或大电流的开闭动作。
接下来,参照图7和图8说明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在以下的代替性的实施方式的说明中,适当地省略与第1实施方式相关而已做说明的重复的事项。
图7是从基座212侧看去的电磁继电器210的立体图,图8是沿图7的线VIII–VIII看去的剖视图。从盖214侧看去的立体图与图3相同,所以省略图示。
在本实施方式中,除了设置于盖214的永久磁铁216以外,还在基座212的端壁220的与凹部38相反的一侧的外表面上,另外设置有与触点部28相面对的永久磁铁218,该永久磁铁218位于与触点部28相对应的位置。即,根据图8可非常清楚地得知,在基座212的端壁220的与凹部38相反的一侧的外表面上,形成有向触点部224凹陷的收容部222,在该收容部222内设置有永久磁铁218。永久磁铁216、218分别在比如下间隙长的距离内延伸且分别与连结该间隙的最短距离的直线大致平行地配置,该间隙为可动触点226、228位移后在可动触点226、228与固定触点230、232之间形成的间隙。永久磁铁218可以压入在收容部222内,也可以由树脂密封。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基座212的端壁220的壁厚形成为比第1实施方式大。通过这样设置,即使是将永久磁铁218收容在基座212内的结构,该收容部222也不会自端壁220的外表面突出。因而,电磁继电器210的输送、保管、向基板的安装等各种处理容易进行。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触点部224的两侧设置有永久磁铁216、218,所以与触点部224正交的磁通量增大。结果,吹灭电弧的效果比只在盖214侧设置有永久磁铁216的情况大。
参照图9至图12说明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图9是电磁继电器310的局部分解图,图10是从电磁继电器310的盖314侧观察电磁继电器310而得到的立体图,图11是从电磁继电器310的基座312侧观察电磁继电器310而得到的立体图,图12是用于说明永久磁铁316、318与轭铁320的位置关系的大概的剖视图。在图12中,考虑到附图的视觉识别性,省略不是供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构成零件。
本实施方式在盖314侧及基座312侧的两侧设置有永久磁铁316、318。并且,在盖314及基座312的外侧部组装有轭铁320。轭铁320在利用电磁继电器310切换导通状态和非导通状态的作为外部端子的一对汇流条端子322、324间通过而与外壳嵌合,轭铁320在通过汇流条端子322、324的电流路径间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充分地设置供轭铁320配置的空间且确保绝缘距离,使汇流条端子322、324间的距离比其他图示的实施方式宽。如在图12中最清楚地所示,轭铁320具有与设置于盖314的永久磁铁316和设置于基座312的永久磁铁318相连接而经过外壳的外侧部延伸的截面为有角U字形的形状。在基座312及盖314上连续地形成有容纳轭铁320的槽326、328,轭铁320沿这些槽326、328安装。轭铁320能够以压入及其他公知的形态组装在槽326、328中。图示的实施方式以容纳整个轭铁320的方式形成槽326、328,但例如也可以只在基座312的端壁或盖314的端壁的任一方形成槽。槽326、328形成为分别比轭铁320的壁厚深,在组装有轭铁320的状态下,轭铁320不会自基座312及盖314的外表面突出。采用该结构,电磁继电器310的输送、保管、向基板的安装等各种处理容易进行。随着汇流条端子322、324间的距离扩大,触点部330的可动弹簧及平纹织物的形状改变,能够与其他实施方式同样地开闭触点,此结构未图示。
采用本实施方式的结构,利用轭铁320在分开配置的永久磁铁316、318间形成磁路,自永久磁铁316、318产生的磁通量经过轭铁320传递。因而,与在盖314侧及基座312侧只配置有永久磁铁316、318的情况相比,作用于触点部330的磁力更加强大,电弧的吹灭效果加强。另外,轭铁320由于在汇流条端子322、324间与汇流条端子322、324平行地设置,所以轭铁320和在汇流条端子322、324中流通的电流不会相互受影响。
作为第3实施方式的变更例,可以省略基座312侧的永久磁铁318。即,在该变形例中,在盖314侧设置有永久磁铁316。并且,设有自永久磁铁316经过外壳的外侧部而延伸至基座312的、截面为有角U字形的轭铁320。在该变形例中,由于从永久磁铁316到面对永久磁铁316的位置延伸形成有磁路,所以能够起到与在上述的第2实施方式中将永久磁铁216、218设置为分别与触点部224相面对的结构大致同等的电弧吹灭效果。
在以上的实施方式中,以具有2个触点的所谓双触点型电磁继电器为例进行了说明,但采用使电弧吹灭效果得到了提高的本发明,即使是将触点减少为1个的单触点型电磁继电器,也能提供可较佳地进行高电压或大电流的开闭的电磁继电器。通过变成单触点型结构,能够减少触点的接触部所使用的昂贵的银系的材料的使用量,所以能够获得更加便宜的电磁继电器。
说明了为了吹灭电弧而按照本发明设置的永久磁铁形成与电弧的产生方向正交的磁场,但当然不是严密地要求该正交的关系。因而,在足以起到电弧的吹灭效果的范围内,永久磁铁的磁化方向也可以相对于电弧的产生方向以其他角度倾斜。
安装部46、48的个数、形状及配置方式并不限定于图示的实施方式。容纳部46a、48a、46b、48b的形态也可以与各种公知的安装部件的形态相对应地适当选定。
附图标记说明
10、210、310、电磁继电器;12、212、312、基座(第1外壳构件);14、214、314、盖(第2外壳构件);20、22、322、324、汇流条端子;24、电磁铁部;26、工作部;28、224、330、触点部;46、48、安装部;54、接合部;122、可动弹簧;128、平纹织物;58、216、218、316、318、永久磁铁;320、轭铁。

Claims (10)

1.一种电磁继电器,该电磁继电器包括:
电磁铁部,其在被供给电流时产生磁场;
工作部,其相应于所产生的磁场进行工作;
触点部,其随着所述工作部的动作而进行开闭动作,并具有第1触点和在该触点部封闭时与所述第1触点接触的第2触点;
第1外部端子和第2外部端子,所述第1外部端子与所述第1触点连接,所述第2外部端子与所述第2触点连接,电流经由所述第1外部端子和所述第2外部端子而流入流出所述电磁继电器;
外壳,其收容所述电磁铁部、所述工作部及所述触点部,并具有包括第1外表面和第2外表面的表面;
第1永久磁铁,其设置在所述外壳的所述第1外表面中的与所述触点部的位置相对应的位置处;
轭铁,在该轭铁中,一个端部与所述第1永久磁铁连接,另一个端部向所述外壳的与所述第1外表面相反的所述第2外表面延伸,所述轭铁穿过所述第1外部端子和所述第2外部端子之间的空间,并沿所述外壳的所述第1外表面及所述第2外表面配置,
其中,所述轭铁沿着所述外壳的第3外表面延伸,所述第3外表面在所述第1外表面和所述第2外表面之间延伸,所述第1外部端子和所述第2外部端子经过所述第3外表面而延伸到外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中,
在所述外壳的所述第1外表面上形成有向所述触点部凹陷的收容部,在所述收容部中配置有所述第1永久磁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中,
该电磁继电器还具有第2永久磁铁,该第2永久磁铁配置在所述外壳的与配置有所述第1永久磁铁的所述第1外表面相反侧的所述第2外表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中,
在所述外壳的与配置有所述第1永久磁铁的所述第1外表面相反侧的所述第2外表面形成有向所述触点部凹陷的第2收容部,在所述第2收容部中配置有所述第2永久磁铁。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中,
该电磁继电器还具有轭铁,该轭铁与所述第1永久磁铁和所述第2永久磁铁相连接且沿所述外壳的外侧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中,
在所述外壳上形成有容纳所述轭铁的槽。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中,
所述轭铁在一对外部端子之间延伸,流入到该电磁继电器中的电流和从该电磁继电器流出的电流通过该一对外部端子。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中,
所述触点部还具有固定弹簧、可动弹簧和平坦的导电性构件,该固定弹簧设有所述第1触点,该可动弹簧设有所述第2触点且根据所述工作部而进行工作,
所述平坦的导电性构件的一端与所述可动弹簧的一端电连接,所述平坦的导电性构件的另一端与所述可动弹簧的另一端电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中,
所述平坦的导电性构件由具有挠性的材料形成。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中,
所述平坦的导电性构件是平纹织物。
CN201210274517.0A 2011-08-03 2012-08-03 电磁继电器 Active CN10291588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70367 2011-08-03
JP2011170367A JP5777440B2 (ja) 2011-08-03 2011-08-03 電磁継電器及び電磁継電器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915880A CN102915880A (zh) 2013-02-06
CN102915880B true CN102915880B (zh) 2016-08-24

Family

ID=476142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274517.0A Active CN102915880B (zh) 2011-08-03 2012-08-03 电磁继电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659372B2 (zh)
JP (1) JP5777440B2 (zh)
CN (1) CN10291588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503792B1 (ja) * 2013-09-19 2014-05-28 東邦電気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JP6260893B2 (ja) * 2013-10-04 2018-01-17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電磁リレー
JP6981732B2 (ja) * 2015-09-28 2021-12-17 富士通コンポーネント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DE102015121534B4 (de) * 2015-12-10 2017-07-06 Abb Schweiz Ag Flammenionisationsdetektor mit spezieller Brennerdüse
US10871242B2 (en) * 2016-06-23 2020-12-22 Rain Bird Corporation Solenoid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e
JP6808434B2 (ja) * 2016-10-05 2021-01-06 富士通コンポーネント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JP6959728B2 (ja) * 2016-11-04 2021-11-05 富士通コンポーネント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JP7014524B2 (ja) * 2017-04-06 2022-02-01 富士通コンポーネント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及び電磁継電器の制御方法
US10980120B2 (en) 2017-06-15 2021-04-13 Rain Bird Corporation Compact printed circuit board
JP6857092B2 (ja) * 2017-06-28 2021-04-14 富士通コンポーネント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KR101933423B1 (ko) 2017-11-28 2018-12-28 삼성전기 주식회사 팬-아웃 센서 패키지
US11503782B2 (en) 2018-04-11 2022-11-22 Rain Bird Corporation Smart drip irrigation emitter
JP2020092041A (ja) * 2018-12-06 2020-06-11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JP7313168B2 (ja) * 2019-03-19 2023-07-24 富士通コンポーネント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JP2021005652A (ja) * 2019-06-26 2021-01-14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回路構成体
JP7351157B2 (ja) * 2019-09-18 2023-09-27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リレー
JP2021048092A (ja) * 2019-09-19 2021-03-25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JP7505213B2 (ja) * 2020-03-13 2024-06-25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US11721465B2 (en) 2020-04-24 2023-08-08 Rain Bird Corporation Solenoid apparatus and methods of assembly
CN113394054B (zh) * 2021-06-23 2022-09-06 宁波力顺继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继电器
JP2023151054A (ja) * 2022-03-31 2023-10-16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549396U (zh) * 2009-11-13 2010-08-11 卓灵智能(深圳)有限公司 用于电联接的双触点结构及其继电器
US7915985B2 (en) * 2007-11-17 2011-03-29 Eaton Industries Gmbh Switching device for direct-current applications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875304A (en) * 1956-03-30 1959-02-24 Westinghouse Electric Corp Circuit interrupter
US3177305A (en) * 1961-12-06 1965-04-06 Mc Graw Edison Co Dual-voltage transformer switch
JPS60107551U (ja) * 1983-12-26 1985-07-22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US5004874A (en) * 1989-11-13 1991-04-02 Eaton Corporation Direct current switching apparatus
JPH0577842U (ja) * 1992-03-25 1993-10-2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補助継電器
JP2000195402A (ja) 1998-12-25 2000-07-14 Mitsuba Corp 電磁継電器
EP1168392B1 (en) * 1999-10-14 2005-05-04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Contactor
DE102004017160B4 (de) * 2004-03-31 2020-11-05 Seg Automotive Germany Gmbh Relais mit selbstfedernder Kontaktbrücke
DE102005007282A1 (de) * 2005-02-17 2006-08-24 Abb Patent Gmbh Elektrisches Installationsgerät mit Lichtbogen-Vorkammerraum, Vorkammerplatten und strombegrenzender Lichtbogenlöscheinrichtung
DE102006035844B4 (de) * 2006-08-01 2008-06-19 Schaltbau Gmbh Schütz für Gleichstrom- und Wechselstrombetrieb
JP4775392B2 (ja) * 2008-03-19 2011-09-21 パナソニック電工株式会社 接点装置
JP5241375B2 (ja) 2008-08-15 2013-07-17 富士通コンポーネント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JP4706742B2 (ja) * 2008-09-19 2011-06-22 富士電機機器制御株式会社 電磁接触器のコイルユニットおよびその組立方法
JP2011108452A (ja) * 2009-11-16 2011-06-02 Fujitsu Component Ltd 電磁継電器
JP5560058B2 (ja) * 2010-01-26 2014-07-23 富士通コンポーネント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KR101239635B1 (ko) * 2010-10-15 2013-03-11 엘에스산전 주식회사 전자개폐장치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915985B2 (en) * 2007-11-17 2011-03-29 Eaton Industries Gmbh Switching device for direct-current applications
CN201549396U (zh) * 2009-11-13 2010-08-11 卓灵智能(深圳)有限公司 用于电联接的双触点结构及其继电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8659372B2 (en) 2014-02-25
CN102915880A (zh) 2013-02-06
JP2013037775A (ja) 2013-02-21
US20130033344A1 (en) 2013-02-07
JP5777440B2 (ja) 2015-09-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915880B (zh) 电磁继电器
EP1174896B1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EP2752863B1 (en) Bi-stable electromagnetic relay with X-drive motor
CN100485845C (zh) 具有用于控制电磁驱动装置的连接组件的接触器
US8274346B2 (en) Electromagnetic contact device
CN103339705B (zh) 电磁继电器
CN103907169B (zh) 电磁继电器
EP3147920B1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CN102903575B (zh) 接触器件和包括该接触器件的电磁继电器
US7135946B2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having at least one relay actuator and a receptacle for relay actuators
EP2477204A1 (en) Electrical switching device
JP2020188016A (ja) 電気機械式リレー、レール端子ブロックおよび電気機械式リレーアセンブリ
CN109148225A (zh) 电磁继电器
JPH0559532B2 (zh)
CN101140840B (zh) 电路断开器
RU2232443C2 (ru) Электромеханический замыкатель
JP5853223B2 (ja) リレー装置
CN214336656U (zh) 一种工业继电器
CA1231744A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CN102598185B (zh) 开关设备
CN213277947U (zh) 一种功率继电器
CN202837358U (zh) 双层一体三相电表接线与电流测量的负荷控制单元
CN215731505U (zh) 电磁继电器
EP4358109A1 (en) Multi-phase electromagnetic relay
CN107958829B (zh) 一种n极静触头及其带n极的断路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