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900698A - 级联泵装置 - Google Patents

级联泵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900698A
CN102900698A CN2012102583763A CN201210258376A CN102900698A CN 102900698 A CN102900698 A CN 102900698A CN 2012102583763 A CN2012102583763 A CN 2012102583763A CN 201210258376 A CN201210258376 A CN 201210258376A CN 102900698 A CN102900698 A CN 10290069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stribution
pump case
section
housing
suction pi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258376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横沢满雄
鲇泽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Sanky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Sanky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Sankyo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Sanky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90069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90069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5/00Pumps with circumferential or transverse flow
    • F04D5/002Regenerative pumps
    • F04D5/003Regenerative pumps of multistage type
    • F04D5/006Regenerative pumps of multistage type the stages being axially offse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13/00Pumping installations or systems
    • F04D13/02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 F04D13/06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the pump being electrically driven
    • F04D13/0673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the pump being electrically driven the motor being of the inside-out typ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13/00Pumping installations or systems
    • F04D13/02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 F04D13/06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the pump being electrically driven
    • F04D13/0693Details or arrangements of the wir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一种级联泵装置,能减小安装空间。级联泵装置(1)包括:泵室(25);叶轮(21);具有驱动线圈(27)的磁驱动机构;以及装设上述构件的泵壳体(2)。泵壳体整体呈四棱柱形状,在上表面(2a)与下表面(2b)间的中间部(2z)设置沿一个方向平行延伸的吸入管(3)及排出管(4)和用于将与驱动线圈连接的引线(5)朝泵壳体外取出的配线取出部(6)。配线取出部具有对被朝外部引出的配线的引出方向(D1)进行限定的配线引出导向部(6a),该引出方向(D1)被设定为与吸入管及排出管的突出方向绕轴线(L)不足90°的方向。因此,当将级联泵装置安装于外部设备时,仅在泵壳体的前方拉绕与吸入管及排出管连接的软管和引线。

Description

级联泵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采用与泵室连通的吸入管及排出管从泵壳体的侧面彼此平行突出的结构的级联泵装置。
背景技术
被称为涡流泵或级联泵的液体加压输送用的级联泵装置记载于专利文献1中。上述文献的级联泵装置包括泵室、叶轮、通过对驱动线圈进行励磁来驱动叶轮旋转的磁驱动机构及装设它们的泵壳体。泵壳体呈扁平的圆柱形状,与泵室连通的吸入管及排出管从泵壳体的侧面彼此平行地突出。在上述文献中,磁驱动机构是电动机,用于朝电动机的驱动线圈供给励磁电流的电缆从泵壳体的配置有电动机的下端面被朝半径方向外侧引出。在上述文献中,电缆的引出位置位于与吸入管及排出管的形成位置相反的一侧,吸入管及排出管的突出方向和电缆的引出方向为相反方向。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4-176659号公报
在此,当将专利文献1的级联泵装置安装于外部设备时,必须在隔着泵壳体的一侧设置用于拉绕与吸入管及排出管连接的软管等配管的空间,并在一侧的相反一侧即另一侧设置用于拉绕从泵壳体引出的配线的空间。因此,存在级联泵装置的安装空间增大这样的问题。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能使安装空间变得紧凑的级联泵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级联泵装置的特征是,包括:圆环状的泵室;圆环状的叶轮,该叶轮同轴配置于上述泵室内;磁驱动机构,该磁驱动机构通过对驱动线圈进行励磁来使上述叶轮旋转;以及泵壳体,该泵壳体收纳上述泵室、上述叶轮及上述磁驱动机构,上述泵壳体包括位于轴线方向上的两端的两个端面和上述两个端面之间的中间部,在上述中间部上设有与上述泵室连通的吸入管及排出管和用于将向上述驱动线圈供给励磁电流的配线朝外部取出的配线取出部,上述吸入管及上述排出管沿着与上述轴线正交的平面朝彼此平行的相同方向突出,上述配线取出部具有对上述配线朝外部引出的配线引出方向进行限定的配线引出导向部,上述配线引出方向和上述吸入管及上述排出管的突出方向所成的角绕上述轴线不足90°。
根据本发明,朝彼此平行的相同方向延伸的吸入管及排出管和配线取出部设于两个端面之间,这两个端面位于泵壳体的轴线方向上的两端,并且从配线取出部朝外部取出的配线的配线取出方向被限定为从吸入管及排出管的突出方向绕轴线转过不足90°的角度方向。因此,当将级联泵装置安装于外部设备时,只要在吸入管及排出管突出的泵壳体的一侧设置用于拉绕与吸入管及排出管连接的软管等配管的空间和拉绕从泵壳体引出的引线的空间即可。即,无需在泵壳体的另一侧设置拉绕引线的空间,因此,能相应地抑制安装空间。另外,根据本发明,由于配线取出部设于两个端面之间的中间部,这两个端面位于泵壳体在轴线方向上的两端,因此,能在泵壳体的轴线方向上的高度范围内取出配线。因此,也无需将拉绕引线的空间设于在轴线方向上与泵壳体相邻的位置,因而能相应地抑制安装空间。
在本发明中,较为理想的是,上述吸入管、上述排出管及上述配线取出部绕上述轴线按上述吸入管、上述排出管、上述配线取出部的顺序设置,或者绕上述轴线按上述排出管、上述吸入管、上述配线取出部的顺序设置。若采用上述结构,则在包括圆环状的叶轮和泵室的级联泵装置中,能将从吸入管到排出管为止的绕轴线的角度设定得较大,因此,可提高对液体进行加压输送的压力。因此,即便设置朝吸入管及排出管的突出方向拉绕引线的配线取出部,也能抑制泵壳体的大型化。
在本发明中,较为理想的是,上述中间部包括从上述轴线方向观察时构成上述泵壳体的轮廓的外周面,上述配线取出部设于比构成上述轮廓的外周面更靠内侧的位置。即,配线取出部设于比从轴线方向观察时的泵壳体的轮廓更靠内侧的位置。若采用上述结构,则当拉绕从配线取出部取出的配线时,能减小泵壳体的轮廓附近的拉绕空间,因此,当安装级联泵装置时,能抑制外部设备与配线的干涉。
在本发明中,较为理想的是,上述中间部包括:第一侧面及第二侧面,该第一侧面及第二侧面绕上述轴线相邻配置,且从上述轴线方向观察时构成上述泵壳体的一部分轮廓;以及第一外角,该第一外角形成于上述第一侧面与上述第二侧面之间,上述磁驱动机构构成于比上述泵室更靠径向内侧的位置,上述吸入管及上述排出管从上述第一侧面突出,上述配线取出部设于上述第一外角的内侧。在泵壳体包括外角的情况下,在圆环状的泵室与外角之间形成有死角。因此,若利用这种死角设置配线取出部,则泵壳体不会大型化。
在本发明中,较为理想的是,在上述第一外角上通过对该第一外角的前端进行切剖而形成有倾斜面,该倾斜面与上述第一侧面及上述第二侧面交叉地在轴线方向上延伸。若采用上述结构,则能将从配线取出部取出的配线沿着倾斜面在轴线方向上取出。另外,能使沿着倾斜面引出的配线位于从轴线方向观察泵壳体时由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构成的外角的轮廓的内侧。
在该情况下,较为理想的是,上述中间部包括配线方向限制部,该配线方向限制部对从上述配线取出部朝上述泵壳体外取出之后沿着上述倾斜面引出的上述配线的方向进行限制,上述配线方向限制部位于通过使上述第一侧面和上述第二侧面彼此延长并交叉而构成的外角的轮廓的内侧。若采用上述结构,则当安装级联泵装置时,能防止通过倾斜面及配线方向限制部拉绕的配线与外部设备干涉。
另外,在该情况下,较为理想的是,上述配线方向限制部在上述倾斜面的轴线方向上的中途位置,沿着倾斜面在与上述轴线正交的方向上延伸。若采用上述结构,则当利用配线方向限制部,使沿着倾斜面引出并通过配线方向限制部拉绕的配线从与配线方向限制部接触的部分朝远离泵壳体的方向弯曲时,能使配线在不超出泵壳体的轴线方向上的高度范围的位置、即在位于泵壳体的轴线方向上的两端的两个端面之间的位置弯曲来进行拉绕。
在本发明中,较为理想的是,上述泵壳体呈四棱柱形状。在四棱柱形状的泵壳体中,角部分在与圆环状的泵室之间是死角。因此,若利用这种死角设置配线取出部,则泵壳体不会大型化。
在该情况下,较为理想的是,在上述第一外角上通过对该外角的前端进行切剖而形成有倾斜面,该倾斜面与上述第一侧面及上述第二侧面交叉地在轴线方向上延伸,上述中间部包括配线方向限制部,该配线方向限制部对从上述配线取出部朝上述泵壳体外取出之后沿着上述倾斜面引出的上述配线的方向进行限制,上述配线方向限制部是钩,在该钩与上述倾斜面之间具有卡定上述配线的间隙,上述配线方向限制部位于通过使上述第一侧面和上述第二侧面彼此延长并交叉而构成的外角的轮廓的内侧。若采用上述结构,则能利用钩使配线在不超出泵壳体的轴线方向上的高度范围的位置、即在位于泵壳体的轴线方向上的两端的两个端面之间的位置弯曲来朝远离泵壳体的方向进行拉绕。
在本发明中,较为理想的是,在上述泵壳体中,在上述第一侧面与第三侧面之间的第二外角的内侧及位于上述第二外角的对角位置的第三外角的内侧分别形成有用于将该泵壳体安装于外部设备的安装孔,其中,上述第三侧面绕上述轴线在上述第一侧面的与上述第二侧面相反的一侧与上述第一侧面相邻。若采用上述结构,则由于各安装孔是利用四棱柱形状的泵壳体中与圆环状的泵室之间成为死角的外角而设置的,因此,即便在设有安装孔的情况下,泵壳体也不会大型化。
另外,在本发明中,较为理想的是,上述泵壳体包括第一壳体及第二壳体,上述泵室是通过在与上述轴线正交的方向上以局部重叠的方式将上述第一壳体和上述第二壳体层叠而被划分的,在上述泵壳体上设有使用螺钉将上述第一壳体和上述第二壳体固定在一起的第一固定部,上述第一固定部在上述吸入管与上述排出管之间从上述第一侧面突出。由于平行延伸的吸入管及排出管之间是将级联泵装置安装于外部设备时成为死角的空间,因此,若使第一固定部在上述位置突出,则当安装级联泵装置时,第一固定部不与外部设备干涉。
在该情况下,较为理想的是,在上述泵壳体上设有使用螺钉将上述第一壳体和上述第二壳体固定在一起的第二固定部及第三固定部,上述第二固定部形成在上述第三外角的内侧,上述第三固定部形成在位于上述第一外角的对角位置的上述第四外角的内侧。若采用上述结构,则由于第二固定部及第三固定部是利用四棱柱形状的泵壳体中与圆环状的泵室之间成为死角的外角而设置的,因此,即便在设有第二固定部及第三固定部的情况下,泵壳体也不会大型化。
在该情况下,较为理想的是,上述泵壳体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上述泵室是通过在与上述轴线正交的方向上以局部重叠的方式将上述第一壳体和上述第二壳体层叠而被划分的,在上述第一壳体与上述第二壳体之间与上述泵室同轴地配置有用于防止流体从上述泵室漏出的O形环,在上述泵壳体中,在位于上述第一外角的对角位置的第四外角的内侧构成有止转机构,当将上述第一壳体和上述第二壳体层叠来划分形成上述泵室时,该止转机构防止上述第一壳体和上述第二壳体绕上述轴线相对旋转。虽然O形环在加压状态下沿周向扭曲时产生损伤的可能性较高,但根据本发明,可利用止转机构防止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绕轴线相对旋转。因此,能防止或降低O形环在划分形成泵室时产生损伤。此处,由于止转机构是利用四棱柱形状的泵壳体中与圆环状的泵室之间成为死角的角部分而设置的,因此,即便在设有止转机构的情况下,泵壳体也不会大型化。
根据本发明,当将级联泵装置安装于外部设备时,只要在泵壳体的一侧设置用于拉绕与吸入管及排出管连接的软管等配管的空间和拉绕从泵壳体引出的配线的空间即可,因此,无需在泵壳体的另一侧设置拉绕配线的空间,能相应地抑制安装空间。另外,根据本发明,由于配线取出部设于两个端面之间的中间部,这两个端面位于泵壳体的轴线方向上的两端,因此,能在泵壳体的轴线方向上的高度范围内取出配线。因此,也无需将拉绕引线的空间设于在轴线方向上与泵壳体相邻的位置,因而能相应地抑制安装空间。
附图说明
图1是应用本发明的级联泵装置的立体图及主视图。
图2是应用本发明的级联泵装置的剖视图。
图3是应用本发明的级联泵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转子及定子的立体图。
图5是下壳体的立体图。
图6是上壳体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上壳体和下壳体的层叠开始时间点的级联泵装置的局部剖视图。
图8是引线(配线)的拉绕例的说明图。
图9是使用固定构件将级联泵装置安装于外部设备的例子的说明图。
(符号说明)
1   级联泵装置
2   泵壳体
2a  上表面(泵壳体2的轴线方向上的上侧端面)
2b  下表面(泵壳体2的轴线方向上的下侧端面)
2c  前表面(第一侧面)
2d  侧面(第二侧面)
2e  侧面(第三侧面)
2f  侧面(第四侧面)
2g  角部分(第一外角的内侧)
2h  角部分(第二外角的内侧)
2i  角部分(第三外角的内侧)
2j  角部分(第四外角的内侧)
2k  倾斜面
2z  中间部(泵壳体2的上表面2a与下表面2b之间的部位)
3   吸入管
3a  吸入口
4   排出管
4a  排出口
6    配线取出部
6a   配线引出导向部
7    连接器
8    钩(配线方向限制部)
9    安装孔
11   下壳体
12   上壳体
13   止转机构
16   浇注剂
20   隔室
21   叶轮
22   磁体
23   转子
24   支轴
25   泵室
26   O形环
27   线圈
28   定子铁心
29   定子
30   基板
31   液体流路
31a  下侧流体流路
31b  上侧流体流路
33   配线取出口
34   配线载置部
35   固定构件
38   嵌合槽
39   一对嵌合槽38之间的颈缩部分
43    垫圈
44    轭部
45    凹部
46    凹部
47    凹部
48    叶片
51    凸极
53    凹部
60    支轴固定用凹部
61    底板部
62    侧壁部
62a   侧壁部62的平坦的上端面
62c   侧壁部62的前表面
62g   下壳体11的前左侧的角部分
62h   前右侧的角部分
62i   后左侧的角部分
62j   后右侧的角部分
63    圆形凹部
64    环状凹部
65    内侧环状突出面
66    外侧环状突出面
67    环状的端面部分
68    环状台阶部
68a   环状端面
68b   圆形内周面
69    止转用凹部
69a   止转用凹部69的底面
70    第一通孔
74    凹部
75    凹部
80    有底筒状的中央突出部
80a   突出部分
81    中央突出部80的底部
82    底部81中央的支轴固定用凹部
83    定子收纳室
84    上壳体12的中央突出部80的筒状部
85    定子固定用突部
86    框状的外周壁
87    上部空间
89    与中央突出部80同轴构成的圆筒部
91    环状突出部
93a   伸出部93的平坦的下端面
93b   前左侧的角部分
93g   存在缺口的角部分
93i   后左侧的角部分
93j   后右侧的角部分
94    环状突出部91的环状下端面
94a   与泵室25的内侧相邻的环状的端面部分
95    环状突出部91的圆形外周面
96    径向突出部
96a   朝向下壳体11一侧的环状端面
96b   从环状端面96a的外周缘朝上方延伸并朝向半径方向外侧的圆形外周面
97    止转用突起
97a   止转用突起97的前端面
98(2) 第二螺纹孔
98(3) 第三螺纹孔
100   软管
101   固定构件
101a  矩形的安装板部
101b  矩形的固定板部
200   外部设备
L     轴线(泵室的中心轴线)
D1    引出方向(配线引出方向)
G1    与圆盘部40之间的微小间隙
G2    与圆盘部40之间的微小间隙
G3    前端面97a与止转用凹部59的底面69a之间的间隙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级联泵装置进行说明。在以下说明中,为了便于说明,将图的上下作为级联泵装置的上下。另外,将吸入管及排出管突出的一侧设为级联泵装置的前侧(前方),将其相反侧设为后侧(后方),并将吸入管及排出管的排列方向设为装置宽度方向来进行说明。
(整体结构)
图1(a)是从前方的斜上方观察使用本发明的级联泵装置的立体图,图1(b)是从后方的斜上方观察级联泵装置的立体图,图1(c)是级联泵装置的主视图。本实施方式的级联(涡流)泵装置1对制冷剂等液体进行加压输送。级联泵装置1具有整体呈扁平的四棱柱形状的泵壳体2。泵壳体2是树脂制的,其由PPS(聚苯硫醚)等构成。
泵壳体2包括:位于轴线L方向上的上端的上表面(端面)2a;位于轴线L方向上的下端的下表面(端面)2b;以及上表面2a与下表面2b之间的中间部2z。中间部2z包括级联泵装置1的前侧侧面即前表面(第一侧面)2c、装置宽度方向上的左侧侧面(第二侧面)2d、装置宽度方向上的右侧侧面(第三侧面)2e及后侧侧面(第四侧面)2f,以作为从轴线L方向观察时构成泵壳体2的轮廓的外周面。前表面2c与左侧侧面2d之间、前表面2c与右侧侧面2e之间、左侧侧面2d与后侧侧面2f之间、右侧侧面2e与后侧侧面2f之间的角部分2g、2h、2i、2j分别是朝外侧突出的角即外角(日文:出角)。从轴线L方向观察到的泵壳体2的轮廓限定了泵壳体2的与轴线L正交的装置宽度方向和长度方向。
吸入管3及排出管4从泵壳体2的前表面2c朝前方平行地突出。泵壳体2的前表面2c与侧面2d之间的前左侧的角部分(第一外角的内侧)2g上设有用于从泵壳体2的内侧取出引线(配线)5的配线取出部6,上述侧面2d以轴线L为中心从上表面2a一侧观察在顺时针方向上与前表面2c相邻。
引线5通过配线取出部6从级联泵装置1的轴线L方向(高度方向)上的中途位置被朝斜前方引出。引线5延伸得比吸入管3及排出管4长,在其前端安装有连接器7。此处,如图1(c)所示,吸入管3、排出管4及配线取出部6设于上表面2a与下表面2b之间的中间部2z,该上表面2a和下表面2b位于泵壳体2的轴线L方向上的两端。换言之,吸入管3、排出管4及配线取出部6设于泵壳体2的高度内位置。另外,当从吸入管3及排出管4的突出方向观察泵壳体2时,吸入管3、排出管4及配线取出部6设于能目视的位置。
在设有配线取出部6的泵壳体2的前左侧的角部分2g通过对该角部分2g的前端进行斜向切剖而设有倾斜面2k,该倾斜面2k与前表面2c及侧面2d交叉地在轴线L方向上延伸。另外,在该前左侧的角部分2g上设有钩8,当将引线5沿着倾斜面2k拉绕时,钩8限制该引线5的方向。钩8在倾斜面2k的轴线L方向上的中央位置沿着倾斜面2k在与轴线L正交的方向上延伸。另外,钩8从前表面2c一侧朝侧面2d一侧以一定宽度延伸,在倾斜面2k与钩8的倾斜面2k侧之间形成有将引线5卡定的间隙。此处,当使沿着倾斜面2k引出的引线5与钩8卡定时,可防止引线5从倾斜面2k上浮,以限定引线的位置。另外,当使沿着倾斜面2k引出的引线5与钩8卡定时,引线5的拉绕方向被限定为沿着倾斜面2k的朝下方向。即,钩8作为限制引线5的拉绕方向的配线方向限制部起作用。
在前表面2c与侧面2e之间的前右侧的角部分(第二外角的内侧)2h及位于该角部分2h的对角位置的后左侧的角部分(第三外角的内侧)2i上形成有用于将级联泵装置1安装于外部设备的安装孔9,其中,上述侧面2e在逆时针方向上与前表面2c相邻。
另外,泵壳体2由上下层叠的下壳体(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中的一个壳体)11及上壳体(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中的另一个壳体)12构成。吸入管3及排出管4从下壳体11的前表面突出。配线取出部6设于上壳体12的前左侧的角部分。钩8设于下壳体11。下壳体11、吸入管3、排出管4及钩8是树脂制的,通过成形而一体形成。
此处,在泵壳体2中,位于配线取出部6的对角位置的后右侧的角部分(第四外角的内侧)2j设有止转机构13(参照图1(b)),该止转机构13用于在将下壳体11和上壳体12层叠时防止它们相对旋转。另外,在泵壳体2的吸入管3与排出管4之间以从前表面2c突出的方式设有壳体固定部(第一固定部)14。壳体固定部14是使用螺钉15将下壳体11和上壳体12固定在一起的部位。
图2(a)是级联泵装置1在图1(a)的X-X线处的纵剖图,图2(b)是级联泵装置1在图1(a)的Y-Y线处的纵剖图。图3是级联泵装置1的分解立体图。图4(a)是转子的立体图,图4(b)是定子的立体图。
如图2、图3所示,下壳体11和上壳体12在与轴线L正交的方向上以局部重叠的状态层叠。在下壳体11与上壳体12之间构成有隔室20。在隔室20中配置有转子23和支轴24,其中,上述转子23具有圆环状的叶轮21和驱动磁体22,上述支轴13将上述转子23支承成能旋转。另外,隔室20的外周侧部分是圆环状的泵室25,叶轮21插入泵室25。在下壳体11与上壳体12之间配置有用于防止流体从隔室20漏出的O形环26。在上壳体12的上侧、即上壳体12的与隔室20侧相反的一侧(与下壳体11相反的一侧)配置有定子29和基板30,其中,上述定子29包括驱动线圈27和装设该驱动线圈27的定子铁心28,上述基板30装设有对朝驱动线圈27的励磁电流进行控制的电子元件。驱动磁体22和驱动线圈27构成用于驱动叶轮21旋转的磁驱动机构。磁驱动机构构成于比泵室25更靠轴线L的内周侧的位置。
在泵室25的底面及顶面上以绕轴线L覆盖规定角度范围的方式形成有液体流路31。更详细而言,在被下壳体11限定的泵室25的底面形成有由具有半圆形的截面形状的圆弧槽构成的下侧流体流路31a,在被上壳体12限定的泵室25的顶面形成有由具有半圆形的截面形状的圆弧槽构成的上侧流体流路31b。上述下侧流体流路31a及上侧流体流路31b在从轴线L方向观察时重叠。在本例中,液体流路31以绕轴线L覆盖超过270°的角度范围的方式形成。
在泵室25中,在液体流路31的一端所在的下壳体11的部位设有与吸入管3连通的吸入口3a(参照图5),在液体流路31的另一端所在的下壳体11的部位设有与排出管4连通的排出口4a(参照图5)。如图2(a)所示,在泵室25底面,位于吸入口3a与排出口4a之间的部分是未设有下侧流体流路31a的下侧封锁部32a。同样地,在泵室25的顶面,位于吸入口3a与排出口4a之间的部分是未设有上侧流体流路31b的上侧封锁部32b。
支轴24是不锈钢制的,其下端部分固定于支轴固定用凹部60,该支轴固定用凹部60设于下壳体11。支轴24的上端部分固定于支轴固定用凹部82,该支轴固定用凹部82处在设于上壳体12中央部分的有底筒状的中央突出部80的底部81的中央。此处,泵壳体2在轴线L方向上的高度尺寸是从下壳体11的底面即下表面2b到上壳体12的上表面2a为止的尺寸,该高度尺寸大致是支轴24的高度尺寸、从下壳体11的下表面2b到支轴固定用凹部60的底面为止的厚度尺寸以及从中央突出部80的底部81的上表面到支轴固定用凹部82的底面为止的厚度尺寸的总和,级联泵装置1在轴线方向上构成得较小。上壳体12的上表面2a是设于上壳体12的框状的外周壁86的上端面,形成于泵壳体2的前右侧的角部分2h及后左侧的角部分2i的安装孔9的上端开口周围的平坦面是上表面2a的一部分。
转子23是利用由PPS等构成的树脂通过成形而形成的,如图4(a)所示,其包括:圆盘部40;圆筒状的轴承部41,该轴承部41从圆盘部40的上表面的中心朝上方突出;以及圆筒部42,该圆筒部42从圆盘部40的上表面朝上方突出,并在其与轴承部41之间空开规定间隔同轴状地包围该轴承部41。轴承部41与圆筒部42之间的规定间隔是能通过上壳体12在它们之间收容定子29的间隔。转子23能在支轴24插入轴承部41的中心孔41a、且轴承部41配置于上壳体12的中央突出部80内侧的状态下绕支轴24的轴线L旋转。此处,在轴承部41与中央突出部80的底部81之间插入着一片或多片垫圈43,通过该垫圈43的插入来调节转子23在轴线L方向上的位置(参照图2)。在本例中插入有两片垫圈,但通过选择例如厚度为0.2mm的垫圈43和厚度为0.3mm的垫圈43中的一片或两片垫圈,能以0.1mm的间隔在0.2mm~0.6mm的范围内调节垫圈43的总厚度。
在圆筒部42的内周面保持有圆筒状的轭部44,在轭部44的内周面保持有圆筒状的驱动磁体22。轭部44通过嵌件成形与转子23一体形成,驱动磁体22粘接固定于轭部44。在配置于下壳体11一侧的圆盘部40中,在比圆筒部42更靠外周侧的外周部分形成有叶轮21。
在叶轮21的外周部分沿周向等角度间隔地形成有凹部45,该凹部45形成为上下两层。凹部45包括:通过将圆盘部40的上表面周缘切剖成圆弧形状而形成的上侧凹部46;以及通过将圆盘部40的下表面周缘切剖成圆弧形状而形成的下侧凹部47,周向上相邻的凹部45之间分别成为沿半径方向延伸的叶片48。上下方向上相邻的上侧凹部46与下侧凹部47之间形成为在周向上延伸并将各叶片48之间上下分隔开的肋49。如图2所示,叶轮21插入泵室25内。
定子29在上壳体12的上表面一侧被配置在设于中央突出部80外周侧的圆弧状凹部即定子收纳室83内。如图4(b)所示,定子铁心28包括环状部50及从环状部50朝径向外侧突出的多个凸极51,驱动线圈27卷绕于多个凸极51中的每一个凸极上。如图2所示,各凸极51在与轴线L正交的方向上隔着上壳体12与隔室20内的转子23的驱动磁体22相对向。上壳体12配置于转子23与定子29之间,作为将泵室25和定子29隔开的间壁起作用。
定子铁心28是通过在上下方向上层叠多片对薄板状的磁性钢板进行冲切而形成的相同形状的板状铁心片52而构成的,板状铁心片52的层叠方向是轴线L方向。在定子铁心28的环状部50的内周面绕轴线L等角度间隔地形成有与轴线L正交的截面形状为半圆形的三个内侧凹部53。三个内侧凹部53呈相同形状,均在轴线L方向上延伸。各内侧凹部53在半径方向上的深度恒定,截面形状在轴线L方向上的任意位置均相同。
此处,如图3所示,在上壳体12的中央突出部80的筒状部84的外周面设有从周向的一部分朝径向外侧突出的三个定子固定用突部85,定子铁心28通过这些定子固定用突部85被压入环状部50的内侧凹部53内而固定于中央突出部80。另外,在中央突出部80的筒状部84的外周面上,在周向上与定子固定用突部85位置不同的位置设有定位部88,该定位部88从轴线L方向的下方与定子铁心28的环状部50抵接而在轴线L方向上对定子铁心28进行定位(参照图2、图6),在定子固定用突部85被压入环状部50的内侧凹部53内之后,定子铁心28与定位部88抵接而在轴线L方向上被定位。
更详细而言,设于中央突出部80外周面的三个定子固定用突部85的与轴线L正交的截面形状呈半圆形,这三个定子固定用突部85绕支轴24的轴线L等角度间隔地形成。此外,三个定子固定用突部85呈相同形状,分别具有锥面,该锥面沿着中央突出部80的外周面在轴线L方向上延伸,且其朝径向外侧及周向的突出量从底部81一侧朝向开口端一侧增加。定子铁心28在中央突出部80的定子固定用突部85插入环状部50的内侧凹部53的状态下被保持在定子收纳室83内,然后,通过将各定子固定用突部85的下端部分压入环状部50的内侧凹部53而固定于上壳体12。在本例中,在构成定子铁心28的板状铁心片52的一片环状部50的内侧凹部53中压入定子固定用突部85的下端部分的状态下,环状部50与定位部88抵接而被固定。
基板30是装设有对朝驱动线圈27的励磁电流等进行控制的电子元件的印刷基板。基板30配置于被设在框状的外周壁86的内侧的上部空间87,该外周壁86在上壳体12的上表面上沿着其周缘朝上方突出。基板30在中央具有开口部30a,使上壳体12的中央突出部80的底部81的上表面侧从该开口部30a突出。因此,基板30配置于在轴线L方向上比底部81的上端更靠下侧的位置。另外,基板30从上方将配置于定子收纳室83内的定子29覆盖。在基板30的靠定子铁心28一侧的表面上锡焊连接有引线5,未图示的与驱动线圈27连接的配线被锡焊连接在基板30的上表面侧(外周壁86的开口侧)。该引线5通过配线取出部6而被引出至泵壳体2的外侧。
如图3所示,配线取出部6包括:配线取出口33,该配线取出口33是对外周壁86进行切剖而形成的;配线载置部34,该配线载置部34将通过配线取出口33从泵壳体2的内侧朝外侧取出的配线5以排列成一列的方式载置;以及固定构件35,该固定构件35以从基板30的上方将配线取出口33堵塞的方式固定于上壳体12,并将排列在配线载置部34上的引线5夹在其与配线载置部34之间而以按压引线5的被覆层的状态对引线5进行固定。配线取出口33朝角部分2g开口。
此处,如图1所示,密封剂即浇注剂16从上方流入上壳体12的定子收纳室83及上部空间87中,直至达到外周壁86的上端面即上表面2a为止,定子29及基板30被浇注剂16覆盖固定。若将浇注剂16的上端面设为与上表面2a相同的高度或比上表面2a低的位置,则当将级联泵装置1与其它级联泵装置1并列地安装或如图9所示安装于外部的固定构件101时,能使泵壳体2与其它级联泵装置1、外部的固定构件101抵接或接近来进行固定,因此,能减小级联泵装置1的设置空间。浇注剂16是环氧类、丙烯酸类、硅类等的绝缘性树脂。
当励磁电流从连接器7经由引线5及基板30朝驱动线圈27供给时,转子23绕轴线L旋转。藉此,液体从吸入管3被吸入泵室25内,在泵室25内被加压并从排出管4排出。驱动本例涡流泵装置1的电动机(转子23、定子29、基板30)是三相无刷电动机,在基板30上配置有三个用于对转子23的驱动磁体22的位置进行检测的未图示的霍尔元件。当使供给至驱动线圈27的励磁电流的顺序相反时,转子23朝相反方向旋转,将液体从排出管4吸入,在泵室25内加压并从吸入管3排出。
(下壳体)
图5(a)是从上方观察下壳体11的立体图,图5(b)是从下方观察下壳体11的立体图。下壳体11包括:底板部61;从底板部61的外周侧部分立起并朝上方延伸的侧壁部62;以及由上述底板部61及侧壁部62形成的圆形凹部63。底板部61的下表面是泵壳体2的下表面2b。从轴线L方向观察时侧壁部62的轮廓形状呈大致矩形,从轴线L方向观察时下壳体11的平面形状呈大致矩形。侧壁部62具有平坦的上端面62a,该上端面62a是下壳体11的上端面。泵室25沿着圆形凹部63的周缘而构成为环状。在圆形凹部63的圆形底部的中央设有支轴固定用凹部60。
在支轴固定用凹部60的外周侧与支轴固定用凹部60同轴地形成有环状凹部64。支轴固定用凹部60与环状凹部64之间形成为内侧环状突出面65,环状凹部64的外周侧形成为外侧环状突出面66。在外侧环状突出部66上沿着其周缘设有构成泵室25底面的下侧流体流路31a和下侧封锁部32a。外侧环状突出面66中,和泵室25内侧相邻的环状端面部分67与配置于隔室20内的转子23的圆盘部40隔着微小的间隙G1相对向(参照图2)。在环状端面部分67的隔着180°的位置形成有两个使环状凹部64与下侧流体流路31a连通的一定宽度的槽67a。
在圆形凹部63的上侧部分、即侧壁部62的上侧部分的内周面设有环状台阶部68。环状台阶部68包括:从侧壁部62的内周面的轴线L方向上的中途位置沿半径方向延伸的环状端面68a;以及从环状端面68a的外周缘朝上方延伸的圆形内周面68b。环状台阶部68在上壳体12的上端部分形成直径比圆形凹部63的直径大的圆形的凹部。
吸入管3和排出管4从侧壁部62的前表面62c平行地突出。在侧壁部62的与排出管4相邻的下壳体11前左侧的角部分62g设有倾斜面2k及钩8。钩8是沿着倾斜面2k形成的,形成于虚线所示的侧壁部62的矩形轮廓R的内侧。换言之,钩8位于通过使泵壳体2的前表面2c和侧面2d彼此延长并交叉而构成的外角的轮廓的内侧。另外,钩8隔着能供引线5穿过的间隙与倾斜面2k相对向。在侧壁部62的后右侧的角部分62j上设有构成止转机构13的止转用凹部69。止转用凹部69是从上端面62a朝下方凹陷的凹部。另外,止转用凹部69被从外周侧切剖,其内周面朝下壳体11的外侧露出。
构成壳体固定部14的下侧壳体固定部14a从侧壁部62的前表面62c的吸入管3与排出管4之间朝前方突出。在下侧壳体固定部14a上设有沿轴线L方向贯穿的第一通孔70(1)。另外,在侧壁部62的后左侧的角部分(第二固定部)62i及后右侧的角部分(第三固定部)62j上分别设有沿轴线L方向贯穿的第二通孔70(2)和沿轴线L方向贯穿的第三通孔70(3)。第二通孔70(2)在后左侧的角部分62i中形成于安装孔9的前方,第三通孔70(3)在后右侧的角部分62j中形成于止转用凹部69的前方。在侧壁部62的后左侧的角部分62i及后右侧的角部分62j的形成有第二通孔70(2)及第三通孔70(3)的下表面部分(底板部61的下表面部分)形成有凹部74,当利用有头螺钉将下壳体11和上壳体12固定时,该凹部74供有头螺钉的头部插入。在侧壁部62的前右侧的角部分62h及后左侧的角部分62i的形成有安装孔9的下表面部分(底板部61的下表面部分)形成有凹部75,当利用有头螺钉将级联泵装置固定于外部设备时,该凹部75供有头螺钉的头部插入。
(上壳体)
图6(a)是从上方观察上壳体12的立体图,图6(b)是从下方观察上壳体12的立体图。如图6(a)所示,上壳体12包括:中央突出部80;与该中央突出部80同轴构成的圆筒部89;以及使中央突出部80的开口端与圆筒部89的下端部连续的内侧环状部90。另外,如图6(b)所示,上壳体12包括:在圆筒部89的外周侧与中央突出部80及圆筒部89同轴构成并朝下方突出的环状突出部91;使圆筒部89的上端部与环状突出部91的上端部之间连续的外侧环状部92;以及从环状突出部91的上端部朝外周侧伸出的伸出部93。伸出部93具有平坦的下端面93a。
供定子29配置的定子收纳室83由中央突出部80、圆筒部89及内侧环状部90的与下壳体11相反一侧的面构成。中央突出部80在底部81一侧具有从定子收纳室83的开口朝上方突出的突出部分80a。圆筒部89在半径方向上的厚度形成为比中央突出部80在半径方向上的厚度薄。隔出供基板30配置的上部空间87的外周壁86形成于伸出部93的上表面。
在环状突出部91的环状下端面94(环状前端面)上,在径向上的中途位置形成有构成泵室25的顶面的上侧流体流路31b和上侧封锁部32b。环状下端面94中,和泵室25内侧相邻的环状端面部分94a与配置于隔室20内的转子23的圆盘部40隔着微小的间隙G2相对向(参照图2)。
在环状突出部91的圆形外周面95的上端部分设有朝半径方向外侧突出规定尺寸的径向突出部96。径向突出部96包括:从环状突出部91在轴线L方向上的中途位置朝半径方向外侧延伸并朝向下壳体11一侧的环状端面96a;以及从环状端面96a的外周缘朝上方延伸并朝向半径方向外侧的圆形外周面96b。
伸出部93的轮廓形状呈大致矩形,前左侧的角部分93g被斜向切剖而构成倾斜面2k。如图6(a)所示,除了存在该缺口的角部分93g,外周壁86均从伸出部93的外周缘朝上方突出。在存在缺口的前左侧的角部分93g中,外周壁86在从伸出部93的外周缘后退(进入内侧)的位置朝前侧倾斜地设于装置宽度方向上的内侧。另外,在前左侧的角部分93g中,外周壁86以一定宽度被切剖出矩形缺口,该缺口部成为配线取出口33。从配线取出口33到伸出部93的外周缘之间形成为配线载置部34。在配线载置部34的上表面上并列设有数量与配线5的数量相对应的圆弧状截面的配线保持槽36a,该配线保持槽36a朝半径方向外侧延伸。在配线取出口33的内侧设有在配线保持槽36a的延长线上延伸的圆弧槽37。
此处,如图3所示,与配线载置部34一起构成配线取出部6的固定构件35呈宽度比配线取出口33的开口宽度大的平面形状,其在装置宽度方向上的一个缘部及另一个缘部具有一对嵌合槽38。嵌合槽38被配置成同一直线状,并朝相反侧开口。另外,在固定构件35下表面的与配线载置部34的圆弧槽相对向的位置上设有圆弧状截面的配线保持槽36b,在将固定构件35固定于上壳体12的状态下,当从吸入管3及排出管4的突出方向观察泵壳体2时,能目视确认配线载置部34的上表面的配线保持槽36a和固定构件35的下表面的配线保持槽36b所形成的圆形的间隙(参照图1(c))。
当使引线5处于从泵壳体2内取出的状态时,将引线5排列在配线载置部34上,将外周壁86的配线取出口33的边壁部(以一定宽度被切剖的外周壁86的开口端部)插入一对嵌合槽38,以将固定构件35从上壳体12的上方固定于上壳体12。藉此,一对嵌合槽38之间的颈缩部分39被压入配线取出口33,引线5插入配线载置部34的配线保持槽36a与固定构件35的配线保持槽36b之间而被夹住,并在被覆层受压的状态下被固定。
另外,固定构件35以其内周侧的缘部分从上方重叠于基板30的外周缘部分,从而处于抑制(防止)基板30脱落的状态。在该情况下,固定构件35的内周侧的缘部分和基板30接近配置或抵接配置。
此处,通过将引线5插入配线载置部34的配线保持槽36a与固定构件35的配线保持槽36b之间以将其夹住,来限定引线5的引出方向(配线引出方向)D1。即,利用配线载置部34的配线保持槽36a和固定构件35的配线保持槽36b来构成对引线5的引出方向D1进行限定的配线取出导向部6a(参照图1(c))。由配线取出导向部6a确定的引线5的引出方向D1相对于吸入管3及排出管4的突出方向绕轴线L转过不足90°的角度,在本例中,为大致45°。当将引线5插入配线载置部34的配线保持槽36a与固定构件35的配线保持槽36b之间以将其夹住时,从配线取出部6朝泵壳体2外侧取出的引线5如图1所示朝相对于吸入管3及排出管4的突出方向不足90°的角度方向延伸,因此,容易将引线5朝级联泵装置1的前方拉绕。另外,若将引线5的引出方向D1设为相对于吸入管3及排出管4的突出方向不足90°的角度,则与将引线5的引出方向D1设为相对于吸入管3及排出管4的突出方向成90°的情况比较,能将用于朝级联泵装置1的前方拉绕引线5的空间在级联泵装置1的装置宽度方向上抑制得较小。
接着,如图6(b)所示,与止转用凹部69一起构成止转机构13的圆柱形状的止转用突起97从伸出部93的后右侧的角部分93j朝下方突出。对止转用突起97的前端面97a(下端面)的外周缘施加了圆角。此处,止转用突起97的前端面97a的位置是在轴线L方向上与环状突出部91的环状下端面94相同的位置。此外,止转用突起97的突出尺寸被设定成比止转用凹部69的深度尺寸小。另外,当止转用突起97插入止转用凹部69内时,该止转用突起97在绕轴线L的周向上与止转用凹部69的内周面之间不形成间隙,而在以轴线L为中心的半径方向上与止转用凹部69的内周面之间形成间隙。
在伸出部93的前表面(前侧)的装置宽度方向上的中央,构成壳体固定部14的上侧壳体固定部14b朝前方突出。在上侧壳体固定部14b上设有沿轴线L方向凹陷的螺纹孔98(1)。另外,在后左侧的角部分93i(第二固定部)及后右侧的角部分93j(第三固定部)上分别设有沿轴线L方向凹陷的第二螺纹孔98(2)和沿轴线L方向凹陷的第三螺纹孔98(3)。第二螺纹孔98(2)在后左侧的角部分93i中形成于安装孔9的前方,第三螺纹孔98(3)在后右侧的角部分93j中形成于止转用突起97的前方。
(泵室的划分形成)
图7是级联泵装置1在图1(a)的Z-Z线处的局部剖视图,示出了将上壳体12的环状突出部91插入下壳体11的环状台阶部68内侧的时间点的状态。当划分形成泵室25(隔室20)时,将O形环26安装于上壳体12的环状突出部91的圆形外周面95。此时,在O形环26上涂布润滑剂。另外,将支轴24预先固定于上壳体12的支轴固定用凹部82。将转子23配置于下壳体11的圆形凹部63内,以形成能将支轴42插入轴承部41的状态。
接着,将上壳体12的环状突出部91插入下壳体11的环状台阶部68的内侧。在此,由于止转机构13的止转用突起97的前端面97a在轴线L方向上位于与环状突出部91的环状下端面94a相同的位置,因此,在环状突出部94插入环状台阶部68内侧的同时,止转用突起97被插入设于下壳体11的止转用凹部69。
然后,使上壳体12与下壳体11相对靠近,以使环状突出部91的环状下端面94(位于上侧流体流路31b及上侧封锁部32b外周侧的环状端面部分)与下壳体11的环状台阶部68的环状端面68a抵接。此时,形成上壳体12的径向突出部96的圆形外周面96b与下壳体11的环状台阶部68的圆形内周面68b抵接的状态,从而使上壳体12在径向上相对于下壳体11定位。另外,在径向突出部96的环状端面96a与环状台阶部68的环状端面68a之间,O形环26处于在上壳体12的环状突出部91的圆形外周面95与下壳体11的圆形内周面68b之间沿径向被压溃的状态,从而形成能防止流体从隔室20漏出的状态。
当处于在下壳体11上层叠上壳体12而划分出泵室25(隔室20)的状态时,贯穿转子23的轴承部41的支轴24的下端插入并固定于下壳体11的支轴固定用凹部60,使支轴24和中央突出部80处于同轴状态。因此,定子29与转子23被同轴状配置,定子铁心28中卷绕有驱动线圈27的凸极51与配置于隔室20的转子23的驱动磁体22隔着上壳体12的圆筒部89而相对向。在本例中,如图2所示,通过将两片垫圈43插入转子23的轴承部41的上端面与突出部的底部81之间来形成以下状态:使装设于转子23的驱动磁体22在轴线L方向上的磁中心位置相对于定子铁心28在轴线L方向上的磁中心位置朝下方偏移,利用在定子铁心28与驱动磁体22之间起作用的磁吸引力对转子23朝上方施力。
然后,利用贯穿设于下壳体11的第一通孔70(1)~第三通孔70(3)而与设于上壳体12的第一螺纹孔98(1)~第三螺纹孔98(3)螺合的三根有头螺钉,对上壳体12和下壳体11进行固定。
在划分出泵室25的状态下,如图1(b)所示,插入止转用凹部69的止转用突起97的前端面97a与止转用凹部69的底面69a之间形成有间隙G3。因此,通过将一字螺丝刀等从泵壳体2的外侧插入位于被插入止转用凹部69的止转用突起97的前端部与止转用凹部69的底面之间的间隙G3,然后朝使止转用突起97的前端部和止转用凹部69的底面分离的方向施加力,就能将泵壳体2解体为上壳体12和下壳体11。
(引线的拉绕)
接着,参照图8,对拉绕从配线取出部6朝泵壳体2的外侧取出的引线5的拉绕方法进行说明。图8是表示从配线取出部6取出的引线5的拉绕例的说明图。图8(a)是将引线5朝泵壳体2的前方引出的例子,图8(b)是将引线5沿着倾斜面2k拉绕的例子,图8(c)是利用钩8使引线5朝远离泵壳体2的方向弯曲的例子。
在图8(a)所示的例子中,将从配线取出部6取出的引线5朝前方(吸入管3及排出管4的突出方向)引出。在本例中,配线取出部6设于泵壳体2的前左侧的角部分2g,配线取出部6朝斜前方朝向径向外侧,由配线取出导向部6a确定的引线5的引出方向D1相对于吸入管3及排出管4的突出方向绕轴线L转过大致45°。因此,当将从配线取出部6取出的引线5朝前方拉绕时,能在泵壳体2的宽度范围内(在与吸入管3及排出管4平行且从轴线方向观察时和泵壳体2外接的一对假想线L1之间)进行拉绕。另外,也能将与吸入管3及排出管4分别连接的软管100在泵壳体2的前方设置于泵壳体2的宽度范围内。
换言之,配线取出部6位于通过使从轴线L方向观察时构成泵壳体2一部分轮廓的前表面2c及侧面2d彼此延长并交叉而构成的外角(参照图5(a)的矩形轮廓R)的轮廓内侧,并且从配线取出部6朝外部引出的引线5的引出方向D1被由配线保持槽36a和配线保持槽36b构成的配线取出导向部6a限定为前方。由此,能将引线5在泵壳体2的装置宽度方向上的范围内朝前方拉绕。
在此,泵壳体2的前表面2c、前左侧的侧面2d、前右侧的侧面2e及后侧的侧面2f中,除了设有吸入管3和排出管4的前表面2c之外的三个侧面2d、2e、2f由平坦面构成。因此,当在与轴线L正交的平面内将多个级联泵装置1相邻配置于级联泵装置1的装置宽度方向或级联泵装置1的后方时,在级联泵装置1与另一级联泵装置1之间不会形成间隙,能以较小的面积排列多个级联泵装置1。
在图8(b)所示的例子中,由配线取出部6取出的引线5从配线载置部34沿着倾斜面2k朝下方弯曲。此外,引线5穿过钩8与倾斜面2k之间并与钩8卡定而处于不从倾斜面2k上浮的状态。此处,倾斜面2k是对泵壳体2的前左侧的角部分2g进行斜向切剖而形成的,钩8位于从轴线L方向观察泵壳体2时由四个侧面2c~2f构成的矩形轮廓的内侧,因此,能在该矩形轮廓的内侧拉绕沿着倾斜面2k朝下方拉绕的引线5。
在图8(c)所示的例子中,利用钩8,使图8(b)中被朝下方拉绕的引线5从与钩8接触的部分朝远离泵壳体2的方向弯曲。此处,钩8在倾斜面2k的轴线L方向上的中央位置以一定宽度沿着倾斜面2k在与轴线L正交的方向上延伸。因此,当使引线5朝远离泵壳体2的方向弯曲时,能使引线5在泵壳体2的高度范围内、即在不从轴线L方向上相对向的泵壳体2的一对上表面2a、2b之间突出的位置弯曲来进行拉绕。
(作用效果)
根据本例,彼此平行延伸的吸入管3及排出管4和配线取出部6设于呈四棱柱形状的泵壳体2的上表面2a与下表面2b之间的中间部2z,从配线取出部6朝外部引出的引线5的引出方向D1与吸入管3及排出管4的突出方向所成的角被限定为不足90°。藉此,当从吸入管3及排出管4的突出方向观察泵壳体2时,吸入管3、排出管4及配线取出部6全都配置于能目视的位置。因此,当将级联泵装置1安装于外部设备时,只要在泵壳体2的前方(一侧)设置用于拉绕与吸入管3及排出管4连接的软管等配管的空间和拉绕从泵壳体2引出的引线5的空间即可。即,无需在泵壳体2的后方(另一侧)设置用于拉绕引线5的空间,因此能相应地抑制安装空间。另外,由于配线取出部6设于上表面2a及下表面2b之间的中间部2z,该上表面2a及下表面2b位于泵壳体2的轴线L方向上的两端,因此能在泵壳体2的轴线L方向上的高度范围内取出引线5。因此,也无需将拉绕引线5的空间设于在轴线L方向上与泵壳体2相邻的位置,因而能相应地抑制安装空间。
此外,由于泵壳体2呈四棱柱形状,因此,当安装级联泵装置1时,在其与外部设备之间很少产生无用的空间。因此,例如在将多个级联泵装置1并列配置于装置宽度方向上的情况下,能将相邻的一个级联泵装置1的侧面(第二侧面)2d和另一个级联泵装置1的侧面(第三侧面)2e在抵接或靠近的状态下配置。另外,在将多个级联泵装置1配置在上下方向上的情况下,能将相邻的一个级联泵装置1的上表面2a和另一个级联泵装置的下表面2b在抵接或靠近的状态下配置。
此外,在本例中,吸入管3、排出管4及配线取出部6绕内部构成了泵室25的中间部2z的轴线L按吸入管3、排出管4及配线取出部6的顺序设置。藉此,能将从吸入管3到排出管4为止的绕轴线L的角度(下侧流体流路31a及上侧流体流路31b的角度范围)设定得较大,因此,可提高对液体进行加压输送的压力。因此,即便设置朝吸入管3及排出管4的突出方向拉绕引线5的配线取出部6,也能抑制泵壳体2的大型化。另外,在本例的级联泵装置1中,能通过改变转子23的旋转方向使吸入管3和排出管4调换。即,能从排出管4一侧吸入流体,并从吸入管3一侧排出流体。在该情况下,吸入管3、排出管4及配线取出部6绕轴线L的顺序是排出管4、吸入管3、配线取出部6。
此处,能使用截面形状呈L字的固定构件将本例的级联泵装置1固定于外部设备200。图9是使用固定构件将级联泵装置1安装于外部设备的说明图。如图9所示,固定构件101包括:矩形的安装板部101a,该安装板部101a利用级联泵装置1的安装孔9而固定于泵壳体2的下表面2b;以及矩形的固定板部101b,该固定板部101b从上述安装板部101a的边缘朝与该安装板部101a的边缘正交的方向折曲,并固定于外部设备200。
当使用这种固定构件101将级联泵装置1安装于外部设备200时,例如图9(a)所示,能以将侧面2e设为下侧并使该侧面2e与外部设备200接触的方式安装级联泵装置1。在该情况下,根据本例的级联泵装置1,能以不从第二侧面2d朝上方(外侧)突出的方式拉绕引线5。即,在将级联泵装置1竖放以减小从上表面观察到的泵壳体2的投影面积的情况下,能将包括引线5在内的级联泵装置1的高度抑制得较低。也能以将泵壳体2的侧面2d设为下侧并使该侧面2d与外部设备200抵接的方式安装级联泵装置1。在该情况下,根据本例的级联泵装置1,也能将引线5以不与外部设备200干涉的方式引出。
另外,当使用固定构件101将级联泵装置1安装于外部设备200时,例如图9(b)所示,也能以将泵壳体2的侧面2f设为下侧并使该侧面2f与外部设备200接触的方式安装级联泵装置1。即,根据本例的级联泵装置1,由于配线取出部6设于吸入管3及排出管4突出的一侧,因此引线5未朝与吸入管3及排出管4突出的前表面2c相对的侧面2f一侧突出,能使侧面2f与外部设备200紧贴。这样,在本例的级联泵装置1中,即便在将泵壳体2的上表面2a、下表面2b、侧面2d~2f中的任意一个面设为与外部设备200抵接的抵接面(相对面)的情况下,也能使泵壳体2与外部设备200紧贴,因此,级联泵装置1的配置自由度较高。
此外,根据本例,将引线5卡定的钩8位于从轴线L方向观察泵壳体2时由四个侧面2c~2f构成的矩形轮廓的内侧,因此,当安装泵壳体2时,能防止钩8与外部设备200干涉。另外,若沿着倾斜面2k引出引线5,则能使引线5位于从轴线L方向观察泵壳体2时由四个侧面2c~2f构成的矩形轮廓的内侧。此外,当使引线5朝远离泵壳体2的方向弯曲时,若利用钩8,则能在不超出泵壳体2高度范围的位置使引线5弯曲并将其拉绕。
另外,在本例中,在四棱柱形状的泵壳体2的前右侧的角部分2h及后左侧的角部分2i形成有用于将该泵壳体2安装于外部设备200的安装孔9。由于各安装孔9是利用四棱柱形状的泵壳体2中与圆环状的泵室25之间成为死角的角部分而设置的,因此,即便在设有安装孔9的情况下,泵壳体2也不会大型化。此外,在本例中,由于在与前表面2c的装置宽度方向上的一侧相邻的角部分2g设置配线取出部6,在与前表面2c的另一侧相邻的角部分2h设置安装孔9,在相对于角部分2h位于对角位置的角部分2i设置安装孔9,因此,当利用两个安装孔9将泵壳体2安装于外部设备、固定构件101时,容易使泵壳体2所受的力均匀,从而能防止级联泵装置1从外部设备上浮的安装不良情况。
另外,使用螺钉将下壳体11与上壳体12固定在一起的壳体固定部14在吸入管3及排出管4之间从前表面2c突出。由于吸入管3及排出管4之间是将级联泵装置1安装于外部设备200时成为死角的空间,因此,若使壳体固定部14在上述位置突出,则当安装级联泵装置1时,壳体固定部14不会与外部设备200干涉。另外,构成使用螺钉将下壳体11与上壳体12固定在一起的第二固定部的第二通孔70(2)及第二螺纹孔98(2)以及构成第三固定部的第三通孔70(3)及第三螺纹孔98(3)形成于后左侧的角部分2i和后右侧的角部分2j。即,第二通孔70(2)及第二螺纹孔98(2)以及第三通孔70(3)及第三螺纹孔98(3)是分别利用四棱柱形状的泵壳体2中与圆环状的泵室25之间成为死角的角部分而设置的,因此,即便在设有这种第二固定部和第三固定部的情况下,泵壳体2也不会大型化。
另外,在本例中,包括止转机构13,当将下壳体11和上壳体12层叠而划分形成泵室25时,止转机构13防止下壳体11和上壳体12绕轴线L相对旋转,但该止转机构13是利用四棱柱形状的泵壳体2中与圆环状的泵室25之间成为死角的角部分2j而设置的。因此,即便在设有止转机构13的情况下,泵壳体2也不会大型化。
根据本例,吸入管3及排出管4彼此平行地延伸,因此,当成形下壳体11时,能使用相同的滑动模具进行成形。
(其它实施方式)
在上述例子中,泵壳体2呈四棱柱形状,但也能将泵壳体形成为圆柱形状或三棱柱形状、五棱柱形状、六棱柱形状等多棱柱形状的构件。即便在采用上述形状的情况下,若朝彼此平行的相同方向延伸的吸入管及排出管、配线取出部被设在位于泵壳体的轴线方向两端的两个端面之间,配线取出导向部的引出方向D1和吸入管及排出管的突出方向所成的角不足90°,则当将级联泵装置安装于外部设备时,能在吸入管及排出管突出的泵壳体的一侧设置用于拉绕与吸入管及排出管连接的软管等配管的空间和拉绕从泵壳体引出的引线的空间。另外,能在泵壳体的轴线方向上的高度范围内取出引线。因此,能抑制级联泵装置的安装空间。
另外,作为泵壳体,若包括中间部绕轴线L相邻配置并构成从轴线L方向观察时的泵壳体2的一部分轮廓的第一侧面及第二侧面以及形成于第一侧面与第二侧面之间的外角,则也可不呈多棱柱形状。即便在采用上述形状的情况下,也如上述例子那样,若朝彼此平行的相同方向延伸的吸入管及排出管、配线取出部被设在位于泵壳体的轴线方向两端的两个端面之间,配线取出导向部的引出方向D1和吸入管及排出管的突出方向所成的角不足90°,则当将级联泵装置安装于外部设备时,能在吸入管及排出管突出的泵壳体的一侧设置用于拉绕与吸入管及排出管连接的软管等配管的空间和拉绕从泵壳体引出的引线的空间。另外,能在泵壳体的轴线方向上的高度范围内取出引线。因此,能抑制级联泵装置的安装空间。另外,若在第一侧面设置平行突出的吸入管和排出管,在形成于第一侧面与第二侧面之间的外角设置配线取出部,则当将级联泵装置1安装于外部设备时,能在泵壳体的一侧设置用于拉绕与吸入管及排出管连接的软管等配管的空间和拉绕从泵壳体引出的引线的空间。另外,能在泵壳体的轴线方向上的高度范围内取出引线。因此,能抑制级联泵装置的安装空间。另外,由于能在圆环状的泵室与外角之间的死角配置配线取出部,因此能防止泵壳体大型化。
另外,在上述例子中,使用钩8作为配线方向限制部,但例如也能通过将具有可供引线5穿过的通孔的凸部设于倾斜面2k来作为配线方向限制部。
此外,在上述例子中,配线取出导向部6a由配线载置部34的配线保持槽36a和固定构件35的配线保持槽36b构成,但也能仅由配线载置部34的配线保持槽36a构成配线取出导向部6a。在该情况下,能采用以下结构:在配线保持槽36a上载置引线5,利用不包括配线保持槽36b的固定构件上方按压引线5来固定引线5。另外,也可在将引线5载置于配线保持槽36a之后,使用固定夹具临时固定引线5,并使用粘接剂、浇注剂16将引线5固定于配线保持槽36a。
此外,在上述例子中,由相对向配置的一对槽(配线保持槽36a及配线保持槽36b)构成配线取出导向部6a,但也可采用以下结构:通过在上壳体12或固定构件35上设置供引线5个别穿过的孔或供全部引线5穿过的孔,从而对引线5的引出方向D1进行限定。另外,也可采用以下结构:通过在配线载置部34上形成多根肋并在各肋之间配置引线5,来对引线5的引出方向D1进行限定。
此外,在上述例子中,配线取出部6设于泵壳体2的前表面2c与侧面2d之间的外角即角部分2g,但也可在前表面2c与侧面2e之间的外角即角部分2h设置配线取出部6。另外,也可将配线取出部6设于角部分2g和角部分2h,以从这两处取出引线5。
也可使前表面2c、侧面2d、2e、2f全部或其中一部分侧面在装置宽度方向或高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呈朝外侧隆起的弯曲形状。另外,也可使下壳体11的侧壁部62的外侧面和上壳体12的外周壁86的外侧面在轴线L方向上具有台阶。即便在采用上述结构的情况下,若在比从轴线L方向观察时的泵壳体2的轮廓更靠内侧的位置配置配线取出部6,则当拉绕从配线取出部6取出的引线5时,能减小泵壳体2的轮廓附近的拉绕空间。由此,当安装级联泵装置1时,能抑制外部设备与引线5的干涉。

Claims (13)

1.一种级联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圆环状的泵室;
圆环状的叶轮,该叶轮同轴配置于所述泵室内;
磁驱动机构,该磁驱动机构通过对驱动线圈进行励磁来使所述叶轮旋转;以及
泵壳体,该泵壳体收纳所述泵室、所述叶轮及所述磁驱动机构,
所述泵壳体包括位于轴线方向上的两端的两个端面和所述两个端面之间的中间部,
在所述中间部上设有与所述泵室连通的吸入管及排出管和用于将向所述驱动线圈供给励磁电流的配线朝外部取出的配线取出部,所述吸入管及所述排出管沿着与所述轴线正交的平面朝彼此平行的相同方向突出,
所述配线取出部具有配线引出导向部,该配线引出导向部对所述配线朝外部引出的引出方向进行限定,
所述引出方向与所述吸入管及所述排出管的突出方向所成的角绕所述轴线不足90°。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级联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入管、所述排出管及所述配线取出部绕所述轴线按所述吸入管、所述排出管、所述配线取出部的顺序设置,或者绕所述轴线按所述排出管、所述吸入管、所述配线取出部的顺序设置。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级联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间部包括从所述轴线方向观察时构成所述泵壳体的轮廓的外周面,
所述配线取出部设于比构成所述轮廓的外周面更靠内侧的位置。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级联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间部包括:
第一侧面及第二侧面,该第一侧面及第二侧面绕所述轴线相邻配置,且从所述轴线方向观察时构成所述泵壳体的一部分轮廓;以及
第一外角,该第一外角形成于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第二侧面之间,
所述磁驱动机构构成于比所述泵室更靠径向内侧的位置,
所述吸入管及所述排出管从所述第一侧面突出,
所述配线取出部设于所述第一外角的内侧。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级联泵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外角上通过对该第一外角的前端进行切剖而形成有倾斜面,该倾斜面与所述第一侧面及所述第二侧面交叉地在轴线方向上延伸。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级联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间部包括配线方向限制部,该配线方向限制部对从所述配线取出部朝所述泵壳体外取出之后沿着所述倾斜面引出的所述配线的方向进行限制,
所述配线方向限制部位于通过使所述第一侧面和所述第二侧面彼此延长并交叉而构成的外角的轮廓的内侧。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级联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配线方向限制部在所述倾斜面的轴线方向上的中途位置,沿着倾斜面在与所述轴线正交的方向上延伸。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级联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泵壳体呈四棱柱形状。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级联泵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外角上通过对该第一外角的前端进行切剖而形成有倾斜面,该倾斜面与所述第一侧面及所述第二侧面交叉地在轴线方向上延伸,
所述中间部包括配线方向限制部,该配线方向限制部对从所述配线取出部朝所述泵壳体外取出之后沿着所述倾斜面引出的所述配线的方向进行限制,
所述配线方向限制部是钩,在该钩与所述倾斜面之间具有卡定所述配线的间隙,所述配线方向限制部位于通过使所述第一侧面和所述第二侧面彼此延长并交叉而构成的外角的轮廓的内侧。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级联泵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泵壳体中,在所述第一侧面与第三侧面之间的第二外角的内侧及位于所述第二外角的对角位置的第三外角的内侧分别形成有用于将该泵壳体安装于外部设备的安装孔,其中,所述第三侧面绕所述轴线在所述第一侧面的与所述第二侧面相反的一侧与所述第一侧面相邻。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级联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泵壳体包括第一壳体及第二壳体,
所述泵室是通过在与所述轴线正交的方向上以局部重叠的方式将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层叠而被划分的,
在所述泵壳体上设有使用螺钉将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固定在一起的第一固定部,
所述第一固定部在所述吸入管与所述排出管之间从所述第一侧面突出。
12.如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级联泵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泵壳体上设有使用螺钉将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固定在一起的第二固定部及第三固定部,
所述第二固定部形成在所述第三外角的内侧,
所述第三固定部形成在位于所述第一外角的对角位置的所述第四外角的内侧。
13.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级联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泵壳体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
所述泵室是通过在与所述轴线正交的方向上以局部重叠的方式将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层叠而被划分的,
在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之间,与所述泵室同轴地配置有用于防止流体从所述泵室漏出的O形环,
在所述泵壳体中,在位于所述第一外角的对角位置的第四外角的内侧构成有止转机构,当将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层叠来划分形成所述泵室时,该止转机构防止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绕所述轴线相对旋转。
CN2012102583763A 2011-07-25 2012-07-24 级联泵装置 Pending CN10290069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62571 2011-07-25
JP2011-162571 2011-07-25
JP2012140150A JP6034069B2 (ja) 2011-07-25 2012-06-21 カスケードポンプ装置
JP2012-140150 2012-06-2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900698A true CN102900698A (zh) 2013-01-30

Family

ID=475731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2583763A Pending CN102900698A (zh) 2011-07-25 2012-07-24 级联泵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130028762A1 (zh)
JP (1) JP6034069B2 (zh)
CN (1) CN102900698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424553A (zh) * 2017-09-01 2019-03-05 三花亚威科电器设备(芜湖)有限公司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339674A (zh) * 2013-06-27 2016-02-17 株式会社荏原制作所 防止腐蚀侵蚀构造及具备该构造的泵、以及泵的制造方法及修补方法
JP6404561B2 (ja) * 2013-10-25 2018-10-10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ポンプ装置
US20180264157A1 (en) * 2017-03-16 2018-09-20 Bluezone IP Holdings, LLC Air Treatment System
JP7267560B2 (ja) * 2018-12-21 2023-05-02 ニデックインスツルメンツ株式会社 ポンプ装置
CN112502993A (zh) * 2020-11-27 2021-03-16 瑞声新能源发展(常州)有限公司科教城分公司 微型水泵及电子设备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808371B2 (en) * 2001-09-25 2004-10-2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Ultra-thin pump and cooling system including the pump
US20050063843A1 (en) * 2003-09-18 2005-03-24 Beckett Corporation Submersible pump
US20050226745A1 (en) * 2004-03-31 2005-10-13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Pump, cooling apparatus, electrical appliance and personal computer combined with the pump
US20060099089A1 (en) * 2004-11-11 2006-05-11 Sunonwealth Electric Machine Industry Co., Ltd. Liquid-cooled pump
US20070099459A1 (en) * 2005-10-28 2007-05-03 Nidec Corporation Fan
JP2008223659A (ja) * 2007-03-14 2008-09-25 Nidec Sankyo Corp 渦流ポンプ
US20090303621A1 (en) * 2005-09-02 2009-12-10 Nidec Sankyo Corporation Lens driving apparatus
JP2010043540A (ja) * 2008-08-08 2010-02-25 Nidec Shibaura Corp モータポンプ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2257509C2 (de) * 1972-11-23 1982-09-02 Papst-Motoren GmbH & Co KG, 7742 St Georgen Radialgebläse
JPS59150521A (ja) * 1984-02-02 1984-08-2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集塵機
JP3981628B2 (ja) * 2002-11-28 2007-09-26 株式会社東芝 冷却用ポンプ並びに電気機器及びパーソナルコンピュータ
US7131825B2 (en) * 2004-01-30 2006-11-07 Isothermal Systems Research, Inc. Spindle-motor driven pump system
JP2005299412A (ja) * 2004-04-07 2005-10-27 Toshiba Home Technology Corp ファンモータ
JP2010077895A (ja) * 2008-09-26 2010-04-08 Nippon Densan Corp 軸流ファン及び多重軸流ファン
JP4805323B2 (ja) * 2008-10-14 2011-11-0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ポンプ及びポンプの製造方法及びヒートポンプ式給湯装置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808371B2 (en) * 2001-09-25 2004-10-2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Ultra-thin pump and cooling system including the pump
US20050063843A1 (en) * 2003-09-18 2005-03-24 Beckett Corporation Submersible pump
US20050226745A1 (en) * 2004-03-31 2005-10-13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Pump, cooling apparatus, electrical appliance and personal computer combined with the pump
US20060099089A1 (en) * 2004-11-11 2006-05-11 Sunonwealth Electric Machine Industry Co., Ltd. Liquid-cooled pump
US20090303621A1 (en) * 2005-09-02 2009-12-10 Nidec Sankyo Corporation Lens driving apparatus
US20070099459A1 (en) * 2005-10-28 2007-05-03 Nidec Corporation Fan
JP2008223659A (ja) * 2007-03-14 2008-09-25 Nidec Sankyo Corp 渦流ポンプ
JP2010043540A (ja) * 2008-08-08 2010-02-25 Nidec Shibaura Corp モータポンプ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424553A (zh) * 2017-09-01 2019-03-05 三花亚威科电器设备(芜湖)有限公司
CN109424553B (zh) * 2017-09-01 2021-04-06 三花亚威科电器设备(芜湖)有限公司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30028762A1 (en) 2013-01-31
JP6034069B2 (ja) 2016-11-30
JP2013047510A (ja) 2013-03-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900698A (zh) 级联泵装置
EP2113993B1 (en) Permanent magnet synchronous motor and enclosed compressor
CN102900673A (zh) 泵装置
EP2058926A2 (en) Enhanced motor cooling system
CN105814779A (zh) 永磁体埋入型旋转电机
CN101494399B (zh) 马达及具备该马达的马达一体型泵
EP3144538B1 (en) Electric pump
CN102900690A (zh) 泵装置
KR20030085478A (ko) 소형 구조의 고 토크용 연료 펌프
JP2018078788A (ja) モータ及びそのロータ
CN110784031A (zh) 具有不对称磁极的电机转子
CN102549883A (zh) 风扇电机以及具备该风扇电机的空气调节器
US11876403B2 (en) Stator and motor including same
CN101154837A (zh) 电动机
US8378533B2 (en) Pump motor
EP3404802B1 (en) Generator with enhanced stator cooling and reduced windage loss
US20050001504A1 (en) Motor of rotor with built-in permanent magnet
US11664691B2 (en) Electric pump and motor
JP2009089571A (ja) モータ装置
JP5097743B2 (ja) 電動機
EP3471240A1 (en) Permanent magnet motor
US11159067B2 (en) Rotor and motor
JP2010077895A (ja) 軸流ファン及び多重軸流ファン
JP2010048149A (ja) 軸流ファンのハウジング
KR20010029576A (ko) 고정자코어 및 전동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30130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