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894949B - 内窥镜用外护套 - Google Patents

内窥镜用外护套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894949B
CN102894949B CN201210246081.4A CN201210246081A CN102894949B CN 102894949 B CN102894949 B CN 102894949B CN 201210246081 A CN201210246081 A CN 201210246081A CN 102894949 B CN102894949 B CN 10289494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forementioned
pressing
flexible pipe
pressing component
pipel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246081.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894949A (zh
Inventor
江尻铁平
涩谷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film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film Corp filed Critical Fujifilm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89494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9494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89494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94949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Endoscopes (AREA)
  • Instruments For Viewing The Inside Of Hollow Bod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内窥镜用外护套,其具有操作机构,该操作机构通过进行使清洗水等流通的软管的按压及其解除,切换软管的管路放开的打开状态和软管的管路闭塞的关闭状态,利用一个操作部件的第1级操作,可以使两根软管中的一根软管的管路成为打开状态,使另一软管的管路成为关闭状态,利用第2级操作可以使两根软管成为打开状态。在安装在硬质内窥镜上的外护套的护套插入部的基端侧设置手柄部。在手柄部中插入向喷嘴供给CO2气体的气体供给软管和供给清洗水的液体供给软管,它们分别由扭转螺旋弹簧的端部(止动部)按压而闭塞。如果将送气送水用杆推下一级,则使气体供给软管放开,如果进一步推下一级,则使液体供给软管放开。

Description

内窥镜用外护套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内窥镜用外护套,特别涉及一种具有清洗机构的内窥镜用外护套,该清洗机构对行设置在内窥镜的插入部上的观察窗及照明窗进行清洗。
背景技术
在医疗领域,广泛地进行利用内窥镜的医疗诊断。由于该内窥镜的插入部的前端部在容易污染的环境中使用,因此必须使设置在插入部的前端部的观察窗、照明窗始终保持洁净,确保良好的视野。
在专利文献1~4中公开了内窥镜用外护套(简称为外护套),其具有硬质内窥镜等中使用的清洗机构。由此,外护套具有:护套主体部,其安装在内窥镜主体部上;以及护套插入部,其使内窥镜插入部插入。护套插入部的内径与硬质内窥镜的插入部的外径相比较大地构成。由此,在将内窥镜插入部插入护套插入部中的安装状态下,在护套插入部和内窥镜插入部之间形成流体供给用通路。流体供给用通路与设置在护套插入部的前端部的喷嘴连通。因此,如果向流体供给用通路供给清洗液或气体等流体,则流体从喷嘴向内窥镜的观察窗、照明窗喷射,从而观察窗、照明窗保持洁净。
在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下述内容,即,作为护套插入部的流体供给用通路,设置供给清洗水等液体的液体供给用通路、和供给空气等气体的气体供给用通路,通过从与它们分别连接的软管同时供给水和空气,可以使将水和空气混合的混合流体从护套插入部的前端部的喷嘴向观察窗喷射。已知通过将该混合流体向观察窗喷射,与仅将水向观察窗喷射相比,可以获得优良的清洗能力。
另外,作为对流体向观察窗的喷射的接通/断开进行切换的操作机构,在专利文献4提出下述方案,即,通过按压(压扁)向外护套的流体供给用通路供给流体的软管,而成为使软管的管路闭塞的关闭状态,通过解除软管的按压而切换为将软管的管路放开的打开状态。由此,在手术实施者未对操作机构的操作部件进行操作的未操作状态时,软管被设定为关闭状态,以流体向观察窗的喷射停止的状态保持。另一方面,如果手术实施者对操作机构的操作部件施加规定的操作,则软管切换为打开状态,进行流体向观察窗的喷射。
并且,在该专利文献4中公开了下述内容:除了向外护套的护套插入部和内窥镜插入部之间供给清洗水的通路之外,还设置吸引用通路,其用于通过吸引而回收向观察窗喷射的清洗水。并且,公开了一种操作机构,其通过1个操作杆的2级的按下操作,对清洗水向观察窗的喷射和吸引的接通/断开进行切换。由此,相对于与各通路连接的两根软管(清洗水用软客和吸引用软管),通过将各软管夹入分别设置在各软管上的软管卡止部之间,从而使与一个操作杆联动的一根软管按压部按压各软管而设定为关闭状态。如果从该状态按下操作杆,则软管按压部以规定位置为支点产生弹性变形而被按下,解除软管的按压而切换为打开状态。此时,由于吸引用软管的软管卡止部与清洗水用软管的软管卡止部相比,配置在远离软管按压部的支点的位置上,因此,首先,软管卡止部位于远离支点的位置的吸引用软管的按压被解除而成为打开状态,使在内窥镜插入部前端的吸引接通。然后,软管卡止部位于距离支点较近的位置的清洗水用软管的按压被解除而成为打开状态,清洗水向观察窗的喷射接通。
另一方面,如果与进行操作杆的按下时相反,使操作杆从按下的状态返回未操作时的位置,则首先,清洗水用软管被按压而成为关闭状态,清洗水向观察窗的喷射断开。此时,由于吸引被接通,因此进行残留在观察窗等上的清洗水等的回收。然后,吸引用软管被按压而成为关闭状态,吸引也断开。
因此,仅利用一个操作杆的两级操作,可以以适当的顺序对清洗水的喷射和吸引的接通/断开进行切换,实现可以仅利用单手进行操作等操作性的提高。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7-27518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9-135804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8-93173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专利第3833763号
发明内容
但是,作为对清洗水向观察窗的喷射等的接通/断开进行切换的操作机构,与专利文献1、3中使用切换阀等装置相比,如专利文献4所示,通过软管的按压而使管路开闭的操作机构,具有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也可以降低的优点。
但是,在专利文献4记载的操作机构的情况下,存在下述问题,即,在将一根软管(吸引用软管)的管路完全放开的状态下,很难使另一根软管(清洗水用软管)的管路成为完全闭塞的状态。也就是说,在按下操作杆而将软管按压部按下的情况下,与距离软管卡止部的支点的远近无关,软管按压部向远离两根软管卡止部的方向位移。由此,在将吸引用软管的按压解除而使管路完全放开时,清洗水用软管的软管卡止部也远离软管按压部,可能会使两根软管的管路放开。
另一方面,即使将操作杆按下一定程度,也可以使清洗水用软管的管路完全闭塞,但在该操作范围内,在使吸引用软管的管路成为完全放开的状态的过程中,相对于从清洗水用软管的软管卡止部的支点开始的距离,必须使从吸引用软管的软管卡止部的支点开始的距离充分长。在该情况下,存在为了使清洗水用软管放开所需的操作杆的按下量变得过大,或为了使吸引用软管放开所需的操作杆的操作量变得过小,操作性恶化的问题。
另外,在上述操作机构的情况下存在以下问题,即,由于在对操作杆进行按下操作时的操作力相对于操作量连续地变化,因此将吸引用软管从关闭状态切换为打开状态(或从打开状态切换为关闭状态)的第1级操作,和将清洗水用软管从关闭状态切换为打开状态(或从打开状态切换为关闭状态)的第2级操作的切换,无法根据操作杆的操作感进行掌握。由此,还存在在使一根软管成为打开状态,另一根软管成为关闭状态时,难以使操作停止的缺点。
并且,也可以取代如专利文献4所示利用吸引将附着在观察窗上的液滴等回收,而如专利文献1所示通过喷射气体将液滴除去,在该情况下也存在与上述相同的问题。
也就是说,考虑将供给清洗水的清洗水用软管与护套插入部的两个流体供给用通路的一个连接,将供给空气等气体的送气用软管与另一个连接,利用如专利文献4所示的操作杆的第1级操作仅进行气体向观察窗的喷射,利用第2级操作进行气体和清洗水的混合流体的喷射。在该情况下,如专利文献3中记载所示,由于混合流体向观察窗的喷射可以得到优良的清洗性能,因此优选。另外,由于利用第1级操作仅进行气体的喷射,所以在进行喷射混合流体的第2级操作后使混合流体的喷射停止时,必然由第1级操作仅进行气体的喷射,由此可以将观察窗等的残留水吹掉,所以优选。并且,由于在进行第2级操作后必然进行第1级操作,因此在使混合流体喷射后仅进行气体的喷射,但其不会特别成为问题。反之,对于在仅要进行气体的喷射的情况下进行混合流体的喷射的情况存在问题,在这一点上优选利用第1级操作仅进行气体的喷射。
但是,在利用专利文献4中记载的操作机构实现上述操作的情况下,与上述相同地,产生难以仅使送气用软管成为完全放开的状态,无法适当地仅进行气体喷射的问题。另外,还存在难以根据操作杆的操作感掌握由第1级操作进行的气体的喷射,和由第2级操作进行的混合流体的喷射的切换的问题。
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情况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操作性优良的内窥镜用外护套,该内窥镜用外护套有操作机构,其通过对用于清洗内窥镜插入部的观察窗、照明窗的软管进行按压及解除,从而对将软管的管路放开的打开状态和将软管的管路闭塞的关闭状态进行切换,利用一个操作部件的第1级操作,可以使两根软管中的一根软管的管路成为完全放开的打开状态,使另一软管的管路成为完全闭塞的关闭状态,利用第2级操作可以使两根软管成为打开状态。另外,期望可以根据操作感掌握第1级和第2级操作的切换。
为了实现前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内窥镜用外护套,其由手操作部和筒状的护套插入部构成,该护套插入部的基端部与前述手操作部连接,并且具有使内窥镜的插入部插入的内腔,前述护套插入部具有第1流体管路及第2流体管路,它们与设置在前端部的喷嘴连通,其特征在于,前述手操作部具有:第1固定部件,其沿第1软管插入的插入通路配置,该第1软管与前述第1流体管路连接;第2固定部件,其沿第2软管插入的插入通路配置,该第2软管与前述第2流体管路连接;第1按压部件,其具有隔着前述第1软管与前述第1固定部件相对配置的第1卡止部,并且在该第1卡止部按压前述第1软管的按压位置、和该第1卡止部未按压前述第1软管的非按压位置之间进行位移;第2按压部件,其具有隔着前述第2软管与前述第2固定部件相对配置的第2卡止部,并且设置成为在该第2卡止部按压前述第2软管的按压位置、和该第2卡止部未按压前述第2软管的非按压位置之间,能够独立于前述第1按压部件而进行位移;以及操作部件,其是可以从将前述第1按压部件及前述第2按压部件设定在前述按压位置的未操作时的基准位置,向规定的操作方向进行位移地被支撑的操作部件,在从前述基准位置向前述操作方向位移第1位移量的第1位移位置上,将前述第1按压部件设定在前述非按压位置,将前述第2按压部件设定在前述按压位置,在从前述第1位移位置向前述操作方向位移第2位移量的第2位移位置上,将前述第1按压部件及前述第2按压部件设定在前述非按压位置。
根据本发明,由于将按压第1软管和第2软管的第1按压部件和第2按压部件作为独立地位移的部件而设置,因此可以与操作部件的位移量相对应,使这些第1按压部件和第2按压部件分别向按压位置和非按压位置位移。因此,可以利用操作部件的第1级操作(从未操作时的基准位置向第1位移位置的操作),将一根软管(第1软管)的管路设定为完全放开的打开状态,将另一根软管(第2软管)的管路设定为完全闭塞的关闭状态。此外,如果进行操作部件的第2级操作(从第1位移位置向第2位移位置的操作),则可以将两根软管设定为打开状态。
在本发明中,优选前述操作部件,在从前述基准位置位移至前述第1位移位置时,通过与前述第1按压部件接触而按压前述第1按压部件,从而使前述第1按压部件从前述按压位置位移至前述非按压位置,并且,通过与前述第2按压部件不接触,从而将前述第2按压部件保持在前述按压位置,在从前述第1位移位置位移至前述第2位移位置时,通过与前述第1按压部件接触而按压前述第1按压部件,从而使前述第1按压部件保持在前述非按压位置,并且,通过与前述第2按压部件而按压前述第2按压部件,从而使前述第2按压部件从前述按压位置位移至前述非按压位置。
由此,在进行使第1按压部件从按压位置位移至非按压位置而使第1软管成为打开状态的操作部件的第1级操作时,操作部件处于与第2按压部件不接触的状态,在进行使第2按压部件从按压位置位移至非按压位置而使第2软管成为打开状态的操作部件的第2级操作时,操作部件与第2按压部件接触,因此,在进行第1级和第2级操作的切换时,操作部件的操作所需的操作力不连续地变化。因此,可以根据操作部件的操作感容易地掌握第1级和第2级操作的切换。此外,作为操作部件,除了操作者直接接触的部件之外,还包含与其联动并连结第1按压部件及第2按压部件的部件。
在本发明中,优选使前述第1按压部件及前述第2按压部件向从前述非按压位置至前述按压位置的方向预紧。由此,只要在未进行操作部件的操作时,不从操作部件向第1按压部件及第2按压部件施加作用力而处于按压位置,在对操作部件进行操作时,利用其操作力使第1按压部件和第2按压部件依次向非按压位置位移即可,从而可以使用于在操作部件和第1按压部件及第2按压部件之间的动力传递的构造简单。
在本发明中,优选前述操作部件是可自由转动地被支撑的杆。由此,可以根据一个杆件的转动位置(从基准位置的转动量),对使第1软管及第2软管这二者成为关闭状态、仅使第1软管成为打开状态(第2软管为关闭态)、使第1软管及第2软管这二者成为打开状态的状态进行切换。
在本发明中,优选前述操作部件,在从前述基准位置位移至前述第1位移位置时,通过从与前述第1按压部件接触而按压前述第1按压部件的状态变化为与前述第1按压部件不接触的状态,从而使前述第1按压部件从前述按压位置位移至前述非按压位置,并且,通过保持为与前述第2按压部件接触而按压前述第2按压部件的状态,从而将前述第2按压部件保持在前述按压位置,在从前述第1位移位置位移至前述第2位移位置时,通过保持与前述第1按压部件不接触的状态,从而将前述第1按压部件保持在前述非按压位置,并且,通过从与前述第2按压部件接触而按压前述第2按压部件的状态变化为与前述第2按压部件不接触的状态,从而使前述第2按压部件从前述按压位置位移至前述非按压位置。
由此,在进行使第1按压部件从按压位置位移至非按压位置而使第1软管成为打开状态的操作部件的第1级操作时,操作部件处于与第1按压部件和第2按压部件这二者接触的状态,在进行使第2按压部件从按压位置位移至非按压位置而使第2软管成为打开状态的操作部件的第2级操作时,操作部件仅与第2按压部件接触,从而在进行第1级和第2级操作的切换时,进行操作部件的操作所需的操作力不连续地变化。因此,可以根据操作部件的操作感容易地掌握第1级和第2级操作的切换。
在本发明中,前述第1按压部件及前述第2按压部件,被从前述按压位置向前述非按压位置的方向预紧。由此,只要在未进行操作部件的操作时,使第1按压部件及第2按压部件抵抗预紧力而保持在按压位置,在对操作部件进行操作时,使将第1按压部件及第2按压部件保持在按压位置的保持力依次解除而向非按压位置位移即可。
在本发明中,前述操作部件具有臂部,其可沿长轴方向移动地被支撑,从前述第2位移位置向前述基准位置的方向预紧。由此,可以根据一个臂部的推拉位置(从基准位置的拉动量),对使第1软管及第2软管这二者成为关闭状态、仅使第1软管成为打开状态(第2软管为关闭态)、使第1软管及第2软管这二者成为打开状态的状态进行切换。
在本发明中,优选前述第1流体管路是送气管路或吸引管路,前述第2流体管路是送水管路。由此,可以利用操作部件的第1级操作执行送气或吸引,利用第2级操作执行送气或吸引和送水。由于在进行观察窗及照明窗的清洗过程中,希望处于仅进行送气或吸引的状态,因此优选该方式。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利用一个操作部件的第1级操作,可以使两根软管中的一根软管的管路成为完全放开的打开状态,使另一软管的管路成为完全闭塞的关闭状态,利用第2级操作可以使两根软管成为完全放开的打开状态。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安装在硬质内窥镜上的第1实施方式的外护套的整体斜视图。
图2是从下方观察图1的方式的斜视图。
图3是构成外护套的护套插入部的组装斜视图。
图4是表示直视内窥镜用的管体的剖面图。
图5是表示斜视内窥镜用的管体的剖面图。
图6是表示弹簧夹头的结构的组装斜视图。
图7是说明由送气送水用杆的顺方向操作进行送气送水的切换的剖面图。
图8是说明由送气送水用杆的逆方向操作进行送气送水的切换的剖面图。
图9是说明由送气送水用杆的转动操作进行送气送水的切换的剖面图。
图10是表示安装在硬质内窥镜上的第2实施方式的外护套的整体斜视图。
图11是将第2实施方式的外护套的手柄部放大而表示内部构造的放大斜视图。
图12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外护套的操作机构的简图,是表示非操作时的状态的图。
图13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外护套的操作机构的简图,是表示进行第1级操作的状态的图。
图14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外护套的操作机构的简图,是表示进行第2级操作的状态的图。
图15是表示安装在硬质内窥镜上的第3实施方式的外护套的整体斜视图。
图16是从与图15不同的方向表示安装在硬质内窥镜上的第3实施方式的外护套的整体斜视图。
图17是将第3实施方式的外护套的手柄部放大而表示内部构造的放大斜视图。
图18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外护套的操作机构的简图。
图19是表示安装在硬质内窥镜上的第4实施方式的外护套的整体斜视图。
图20是将第4实施方式的外护套的手柄部放大而表示内部构造的放大斜视图。
图21是仅将第4实施方式的外护套的旋转阀放大而表示的斜视图。
图22是仅将第4实施方式的外护套的旋转阀放大而表示的斜视图。
图23是用于第4实施方式的外护套的旋转阀的作用说明的剖面图。
图24是用于第4实施方式的外护套的旋转阀的作用说明的剖面图。
图25是用于第4实施方式的外护套的旋转阀的作用说明的剖面图。
图26是用于第4实施方式的外护套的旋转阀的作用说明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对本发明涉及的内窥镜用外护套的最佳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图1是表示安装在硬质内窥镜12上的第1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用外护套(以下称为外护套)10的整体斜视图,图2是从下方观察图1的方式的斜视图。另外,在图3中示出了构成外护套10的护套插入部14的组装斜视图。
如图3所示,硬质内窥镜12由主体部24和内窥镜插入部26构成,该内窥镜插入部26由硬质管构成。在主体部24上凸出设置连接器28。连接器28配置为,在硬质内窥镜12使用时,从构成外护套10的手柄部(手操作部)30的主体31的U字状切口部34向图3的上方凸出。在该状态下,光导缆线36的一端部与连接器28连接,光导缆线36的另一端部与外设的光源装置38连接。
在连接器28上固定由光纤构成的光导管(未图示)的一端。该光导管插入配置在内窥镜插入部26内,光导管的另一端延伸设置而与设置在内窥镜插入部26的前端面27的照明窗40相对。因此,来自光源装置38的照明光,经由光导缆线36及前述光导管导向照明窗40,从照明窗40对体腔内的观察部位进行照射。
另外,在内窥镜插入部26的前端面27上设置观察窗42。从观察窗42入射的观察部位的光学影像,由物镜(未图示)在插入配置在内窥镜插入部26内的图像导管(未图示)的成像面上成像。并且,前述光学影像经由前述图像导管导入主体部24中,经由与主体部24的基端部连结的目视部44的目视镜46(参照图1、图2),由手术实施者观察。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了经由图像导管从目视部44对观察部位的光学影像进行观察的硬质内窥镜12,但也可以是电子内窥镜,其使光学影像在固体拍摄元件的受光面上成像,将光学影像作为电子图像数据而输出。另外,如图1所示,通过在硬质内窥镜12的目视部44上经由适配器47安装摄像头48,可以利用摄像头48将在目视部44中观测到的光学影像变换为电子图像数据,向与来自摄像头48的电缆连接的处理器装置等设备传送。
如果内窥镜插入部26插入护套插入部14中直至规定位置,则内窥镜插入部26的照明窗40及观察窗42从护套插入部14的前端开口部(在图3中标号为22)露出。
插入护套插入部14中的内窥镜插入部26如图2所示,通过设置在护套插入部14的导入管50上的弹簧夹头52的紧固动作而固定在导入管50上。由此,外护套10和硬质内窥镜12彼此固定,可以实现实施手术的稳定化。
弹簧夹头52如图6所示,由开口夹部54和螺母部56构成。开口夹部54具有:3条切缝58,其在导入管50的基端部形成;以及外螺纹60,其设置在导入管50的基端部的表面上。在螺母部56的内周面上设置与外螺纹60螺合的锥状内螺纹62。因此,如果使螺母部56的内螺纹62与开口夹部54的外螺纹60螺合,而使螺母部56向紧固方向旋转,则开口夹部54由锥状内螺纹62按压而缩径,向硬质内窥镜12的内窥镜插入部26按压。由此,外护套10和硬质内窥镜12由弹簧夹头52彼此固定。此外,将外护套10和硬质内窥镜12固定的方法,也可以是除了弹簧夹头52之外的方法。
另一方面,外护套10如图3所示,由作为外套管的护套插入部14和手柄部30构成,在该护套插入部14中插入硬质内窥镜12的内窥镜插入部26,该手柄部30设置在护套插入部14的基端部上,由手术实施者把持而进行操作。护套插入部14的基端部贯穿配置在手柄部30的主体31所具有的支撑部64上,与图6所示的导入管50一体地连结。
如图3所示,在护套插入部14中,沿护套插入部14的长轴A方向形成使内窥镜插入部26插入的内腔16。另外,内腔16的直径比内窥镜插入部26的外径稍大,成为几乎不产生内窥镜插入部26相对于护套插入部14的晃动的程度,且可以使内窥镜插入部26顺滑地插入护套插入部14中的大小。此外,护套插入部14可以利用聚乙烯、聚丙烯、氨基甲酸乙酯、硅酮、聚氯乙烯等形成,不限定于特定的材料,但在一次性使用的情况下,优选树脂制材料。
另外,在护套插入部14中,沿长轴A方向形成作为流体管路的送气管路18、和作为流体管路的送水管路20。这些送气管路18和送水管路20在护套插入部14的前端部附近合流,其合流管路(未图示)与在护套插入部14的前端部上具有的喷嘴68连通。该喷嘴68朝向内腔16的前端开口部22的中心部开口。从喷嘴68喷射从送气管路18供给的空气(CO2气体),以及从送气管路18和送水管路20供给的空气(CO2气体)和清洗水(水)的混合流体。由此,可以切换CO2气体和混合流体而向插入护套插入部14中的内窥镜插入部26的照明窗40及观察窗42喷射。
另外,在安装护套插入部14的硬质内窥镜12是直视硬质内窥镜的情况下,作为护套插入部14,如图4所示,使用前端部在与长轴A正交的平面上具有前端开口部22的结构。在安装护套插入部14的硬质内窥镜12是斜视硬质内窥镜的情况下,作为护套插入部14,如图5所示,使用在与长轴A斜交的平面上具有前端开口部22的结构。在图4、图5中,标号25是示意地表示的硬质内窥镜12的观察窗。
送气管路18经由图6所示的管口70向外部开口,送水管路20经由图6所示的管口72向外部开口。
如图2所示,在管口70上连接气体供给软管74的一端。该气体供给软管74从手柄部30的主体31所具有的槽76,经由图3所示的主体31的开口部78向外部延伸设置,其另一端与图2的CO2供给装置80连接。由此,来自CO2供给装置80的CO2气体经由气体供给软管74、管口70及送气管路18向喷嘴68供给。
另外,如图2所示,在管口72上连接液体供给软管82的一端。该液体供给软管82从主体31所具有的槽84,经由图3所示的主体31的开口部86向外部延伸设置,其另一端与图2的送水装置88连接。由此,来自送水装置88的水经由液体供给软管82、管口72及送水管路20向喷嘴68供给。
此外,由于气体供给软管74、液体供给软管82分别嵌入主体31的槽76、84中,因此软管74、82很难从规定的位置偏离,另外,防止手术实施者在手术中与软管74、82接触,不会产生软管74、82从管口70、72脱离等问题。
外护套10的手柄部30具有操作机构,通过对送气送水用杆32进行转动操作(按下操作),而对从护套插入部14前端的喷嘴68进行的CO2气体喷射和混合流体(CO2气体和水)喷射的接通/断开进行切换。
如图1~图3所示,送气送水用杆32在前侧的中央部具有开口部32A,其中插入配置硬质内窥镜12的连接器28,该连接器28插入配置在主体31的U字状切口部34中,并且该送气送水用杆32具有一对脚部32B、32C,它们配置在该开口部32A的左右两侧。在各脚部32B、32C的前端部上,在同轴的位置上朝向左右方向的内侧凸出设置轴,这些轴嵌入沿主体31的左右方向贯穿形成的轴承孔中而被轴支撑。由此,送气送水用杆32以主体31的轴承孔的位置作为旋转轴而可转动地被支撑。
另外,送气送水用杆32具有:按压部32D,手术实施者在其后侧的端部上施加按压力;以及倾斜部32E,其将上述脚部32B、32C和按压部32D连结。按压部32D沿着穿过远离护套插入部14的长轴A的上侧位置的平面配置,该平面与一对脚部32B、32C所沿着的平面大致平行,倾斜部32E沿着与这些平面相交叉的平面配置。在该倾斜部32E上形成开口部32F,其与上述开口部32A连通。
在将外护套10安装在硬质内窥镜12上时,或将外护套10从硬质内窥镜12上拆下时,开口部32F成为硬质内窥镜12的连接器28从送气送水用杆32的后侧向主体31的U字状切口部34进入,或从U字状切口部34向送气送水用杆32的后侧退出的通路。
操作机构构成为,利用该送气送水用杆32的转动操作,分别对气体供给软管74和液体供给软管82,切换按压(压扁)软管而将软管的管路闭塞的关闭状态、和解除软管的按压(压扁)而将软管的管路放开的打开状态。
图7、图8是从后侧表示操作机构的构成要素的概略剖面图,图9是从横侧表示的概略剖面图。如图7(A)~(C)及图8(A)~(C)所示,气体供给软管74在手柄部30的主体31上的槽76中,由棒状的止动部90进行按压(压扁)及其解除,由此,气体供给软管74的管路被闭塞或放开。液体供给软管82也相同地,在槽84内由棒状的止动部件92进行按压及其解除。由此,液体供给软管82的管路被闭塞或放开。
止动部90,通过将从扭转螺旋弹簧94延伸设置的一端部直角地弯曲而构成。另外,止动部92也相同地,通过将从扭转螺旋弹簧96延伸设置的一端部直角地弯曲而构成。
扭转螺旋弹簧94、96套装在轴98上,其另一端部与轴98卡合,该轴98可自由转动地将送气送水用杆32支撑在主体31上。止动部90、92利用来自扭转螺旋弹簧94、96的预紧力,如图7(A)、图8(C)、图9(A)所示,在未进行送气送水用杆的操作时,止动部90按压气体供给软管74而使其处于闭塞的状态,止动部92按压液体供给软管82而使其处于闭塞的状态。也就是说,气体供给软管74和液体供给软管82这二者的管路成为关闭状态。
如图9(B)所示,如果使送气送水用杆32以轴98为中心从该状态向顺时针方向转动,则在送气送水用杆32的内表面上凸出设置的按压部件100如图7(A)~图7(B)所示,抵抗扭转螺旋弹簧94的预紧力而按压止动部90。由此,气体供给软管74的管路如图7(B)所示被放开而成为打开状态。此外,在图7(B)的状态下,液体供给软管82由止动部92按压而使管路处于闭塞的关闭状态。由此,从图3所示的护套插入部14前端的喷嘴68仅喷出CO2气体。
并且,如果使送气送水用杆32以轴98为中心进一步向顺时针方向转动,则在送气送水用杆32的内表面上凸出设置的按压部件102如图7(B)~图7(C)所示,抵抗扭转螺旋弹簧96的预紧力而将止动部92按下。由此,液体供给软管82的管路如图7(C)所示被放开而成为打开状态。由此,继气体供给软管74之后,液体供给软管82也成为打开状态,从而从护套插入部14前端的喷嘴68喷射CO2气体和清洗水的混合流体。此外,按压部件102如图7(A)所示,在气体供给软管74从关闭状态变为打开状态为止的送气送水用杆32的操作位置的范围内,为与扭转螺旋弹簧96不接触的状态,如图7(B)所示,至少在气体供给软管74的管路处于完全放开的打开状态时与扭转螺旋弹簧96接触。
在进行手术时的实际操作过程中,首先,使送气送水用杆32从图7(A)的位置转动至图7(B)的位置,从喷嘴68向照明窗40及观察窗42喷射CO2气体,将附着在照明窗40及观察窗42上的血液、体液等吹掉。
然后,使送气送水用杆32从图7(B)的位置转动至图7(C)的位置,从喷嘴68向照明窗40及观察窗42喷射前述混合流体,将照明窗40和观察窗42清洗干净。
然后,使送气送水用杆32从图8(A)的位置(与图7(C)的位置相同)向相反方向转动至图8(B)的位置,从喷嘴68向照明窗40及观察窗42喷射CO2气体,使照明窗40及观察窗42干燥。之后,使送气送水用杆32从图8(B)的位置返回至图8(C)的位置(与图7(A)的位置相同),停止CO2气体的供给。以上是送气送水用杆32的操作顺序。
根据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外护套10,仅利用送气送水用杆32的转动操作(按压操作),可以切换来自喷嘴68的CO2气体的喷射和混合流体的喷射的接通/断开。另外,由于可以使按压气体供给软管74的止动部90和按压液体供给软管82的止动部92独立地位移,因此相对于送气送水用杆32的按压操作,可以根据按压部件100、102的长度(按压部件100、102分别与扭转螺旋弹簧94、96接触的部分的高度),对止动部90及止动部92开始被按压(按压的解除)的位置进行调整。因此,可以容易地在利用送气送水用杆32的第1级操作使气体供给软管74的管路完全放开的状态下,使液体供给软管82的管路维持完全闭塞的状态。另外,构造也不复杂,构成部件少,可以低价地制造,并且也容易进行操作。
另外,由于在进行使气体供给软管74的管路放开的送气送水用杆32的第1级操作时,按压部件102与扭转螺旋弹簧96不接触,如果开始进行使液体供给软管82的管路开始放开的第2级操作,则按压部件102与扭转螺旋弹簧96接触而开始按压止动部92,因此,在进行仅喷射CO2气体的第1级操作和喷射混合流体的第2级操作的切换过程中,送气送水用杆32的操作力并不是连续地变化。由此,可以根据操作感容易地掌握第1级和第2级操作的切换。
此外,如果使送气送水用杆32在图7(A)和图7(B)的位置之间转动,使气体供给软管74放开少许量,则从喷嘴68向照明窗40和观察窗42喷射微量的CO2气体。由此,在照明窗40和观察窗42的前表面由CO2气体形成气幕,从而可以降低照明窗40和观察窗42的污染。
另外,在上述气体供给软管74上也可以不连接CO2供给装置80,而是连接吸收装置,不是利用CO2气体将照明窗40、观察窗42上的污物吹掉,而是进行吸引。另外,气体供给软管74及液体供给软管82也可以用作除供给CO2气体及清洗水之外的用途。这一点,对于在下述的其他实施方式中也作为供给CO2气体及清洗水的气体供给软管及液体供给软管而表示的软管,也是相同的。
下面,对第2实施方式的外护套进行说明。图10是表示安装在上述硬质内窥镜12上的第2实施方式的外护套150的整体斜视图。图11是将第2实施方式的外护套150的手柄部放大而表示内部构造的放大斜视图。此外,对于与第1实施方式的外护套10及硬质内窥镜12相同或类似的结构要素标注相同的标号,省略详细的说明。
第2实施方式的外护套150如图10、图11所示,由护套插入部14和手柄部152构成,在该护套插入部14中插入配置硬质内窥镜12的内窥镜插入部26,该手柄部152由手术实施者把持而进行操作。
护套插入部14,其基端部与在手柄部152的主体壳体154的前表面上凸出设置的筒部155的孔嵌合而固定在手柄部152上。
在护套插入部14上,与第1实施方式的外护套10相同地,沿长轴A方向形成未图示的送气管路18和送水管路20。如图11所示,送气管路18的基端侧经由手柄部152的主体壳体154的周壁部的孔,与在主体壳体154的内部空间内凸出设置的管口70连结,经由管口70向主体壳体154的内部空间开口。送水管路20也相同地,与在主体壳体的内部空间内凸出设置的管口72连结,经由管口72向主体壳体154的内部空间开口。
在管口70上连接气体供给软管74的一端。该气体供给软管74经由配置在主体壳体154内的支撑板156的开口部156A,穿过支撑板156的下表面侧,经由软管导向槽158及主体壳体154的开口160向主体壳体154的后侧外部延伸设置。并且,气体供给软管74的另一端与图1所示CO2供给装置80连接。由此,来自CO2供给装置80的CO2气体经由气体供给软管74、管口70及送气管路18向护套插入部14前端的喷嘴68供给。
另外,在管口72上连接液体供给软管82的一端。该液体供给软管82经由配置在主体壳体154内的支撑板156的开口部156A,穿过支撑板156的下表面侧,经由软管导向槽162及主体壳体154的开口164向主体壳体154的后侧外部延伸设置。并且,液体供给软管82的另一端与图1所示的送水装置88连接。由此,来自送水装置88的清洗水经由液体供给软管82、管口72及送水管路20向护套插入部14前端的喷嘴68供给。
手柄部152具有主体壳体154,其利用周壁部包围除下表面侧之外的外周,在该主体壳体154上,在与护套插入部14的长轴A相交叉的前侧和后侧周壁部的位置上形成开口166、166,其使硬质内窥镜12的内窥镜插入部26向护套插入部14的内腔16插入。通过使内窥镜插入部26穿过这些开口166、166,从主体壳体154的后侧插入护套插入部14的内腔16中,从而将外护套150安装在硬质内窥镜12上。
另外,手柄部152具有操作机构,其利用送气送水用臂部170的推拉操作,切换从护套插入部14前端的喷嘴68的CO2气体的喷射和混合流体(CO2气体和水)的喷射的接通(执行)/断开(停止)。
如图10、图11所示,在手柄部152的主体壳体154的下侧外部,配置长条状的送气送水用臂部170,其与前后方向(护套插入部14的长轴A方向)大致平行地延伸。该送气送水用臂部170可沿前后方向进行推拉操作,如图10所示,在后侧的端部上设置环部172,其用于由手术实施者插入手指等而对送气送水用臂部170进行推拉。如图11所示,送气送水用臂部170的前侧端部固定设置在移动体174的导向部176上。
移动体174构成为,除一部分之外收容在主体壳体154的内部,一体地形成沿铅直方向配置的板状导向部176、和沿水平方向配置的板状支撑部178。
在主体壳体154的内部设置导向轴180,其固定在后侧的周臂部上,沿前后方向延伸,在导向部176上形成使该导向轴180插入的孔(未图示)。因此,通过使导向轴180插入导向部176的孔中,移动体174可沿前后方向移动地由导向轴180支撑。
另外,在导向轴180上套装螺旋弹簧182,该螺旋弹簧182配置在移动体174的导向部176的后表面和主体壳体154的后侧的壁面之间。螺旋弹簧182成为至少比自然长度缩短的状态,将移动体174始终朝向前侧预紧。
主体壳体154的下侧开口,导向部176的下侧端部经由该开口向主体壳体154的下侧外部延伸。在该部分上固定设置送气送水用臂部170的前侧端部。因此,通过对送气送水用臂部170进行推拉操作,从而使移动体174沿前后方向移动。在未进行送气送水用臂部170的操作时,利用螺旋弹簧的预紧力,移动体174停止在成为可移动范围的最前侧的位置上,例如停止在移动体174的支撑部178的前侧端部与主体壳体154的前侧周壁面抵接的位置上。
在支撑部178的上表面凸出设置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凸条部184。凸条部184的上端部形成为倒圆角形状。该凸条部184随着移动体174的移动而沿前后方向移动。
另一方面,在主体壳体154的内部固定设置固定部186,其形成上述的软管导向槽158、162,在上述支撑板156的下侧并列设置两个摆动板188、190,其从固定部186的前表面向前侧延伸。这些摆动板188、190,仅后侧端部固定在固定部186上,利用弹性变形以后侧端部为支点可沿上下方向摆动地被支撑。
各摆动板188、190形成为使平坦的板状体在两个部位弯曲的形状,分别由基端部188A、190A、倾斜部188B、190B及前端部188C、190C构成。摆动板188的基端部188A和前端部188C配置在沿上下方向的位置不同的两个平行平面的位置上。前端部188C配置在成为基端部188A的下侧的位置上。倾斜部188B是连结基端部188A和前端部188C的部分,沿与基端部188A和前端部188C所沿着的两个平面相交叉的平面配置。对于摆动板190的基端部190A、倾斜部190B、前端部190C,也具有与摆动板188的各部分相同的配置。
另一方面,在摆动板188和摆动板190上,形成倾斜部188B、190B的位置不同,摆动板188的倾斜部188B在摆动板190的倾斜部190B前侧的位置上形成。此外,对于其作用后面进行叙述。
在各摆动板188、190的上表面,在前后方向上大致相同的位置上凸出设置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凸条部(止动部)192、194。这些止动部192、194的上侧端部成为倒圆角形状。摆动部188的止动部192在基端部188A的上表面形成,摆动部190的止动部194在前端部190C的上表面形成。
各摆动板188、190的前端部188C、190C,配置在与形成于移动体174的支撑部178上的凸条部184抵接的位置上,在未进行送气送水用臂部170的操作时,在移动体174配置在最前侧的位置上的情况下与凸条部184抵接,成为摆动板188、190被推至与水平状态相比的上侧的状态。也就是说,摆动板188、190以朝向成为水平状态的下侧预紧的状态由凸条部184推起并保持。另一方面,如果拉拽送气送水用臂部170,则移动体174向后侧移动,成为前端部188C、190C与凸条部184不接触的状态,摆动板188、190成为水平状态。因此,通过利用送气送水用臂部170的推拉操作使移动体174沿前后方向移动,而使各摆动板188、190上下摆动,与其相对应,止动部192、194也沿上下方向进行升降移动。
如上所述,气体供给软管74和液体供给软管82分别由固定部186的软管导向槽158、162引导而平行地配置在支撑板156的下侧,在支撑板156和止动部192之间配置气体供给软管74,在支撑板156和止动部194之间配置液体供给软管82。因此,通过利用送气送水用臂部170的推拉操作使止动部192进行升降移动,从而由止动部192进行气体供给软管74的按压(压扁)及其解除,由此,气体供给软管74的管路闭塞或放开。相同地,通过利用送气送水用杆的推拉操作使止动部194进行升降移动,从而由止动部194进行液体供给软管82的按压(压扁)及其解除,由此,液体供给软管82的管路闭塞或放开。
使用图12~图14对上述操作机构的作用进行说明。此外,图12~图14的(A)是从左侧表示图11所示的支撑板156、气体供给软管74、固定部186、摆动板188、摆动板188上的止动部192、移动体174(支撑部178)、移动体174的凸条部184的配置的简图,图12~图14的(B)是从左侧表示支撑板156、液体供给软管82、固定部186、摆动板190、摆动板190上的止动部194、移动体174(支撑部178)、移动体174的凸条部184的配置的简图。
在未进行送气送水用臂部170的操作时,移动体174由于螺旋弹簧182的预紧力而位于最前侧的位置。此时,如图12(A)、(B)所示,成为移动体174的凸条部184与摆动板188、190的前端部188C、190C抵接而将止动部192、194推升至上侧的状态。由此,如图12(A)所示,止动部192按压气体供给软管74而将管路闭塞,如图12(B)所示,止动部194按压液体供给软管82而将管路闭塞。也就是说,气体供给软管74和液体供给软管82这二者成为关闭状态。
如果将送气送水用臂部170从该状态向后侧拉拽,则移动体174向后侧移动,如图13(A)所示,从移动体174的凸条部184与摆动板188的前端部188C抵接的位置向与倾斜部188B抵接的位置移动,进而向与摆动板188的任意部分均不抵接的位置移动。由此,止动部192下降,气体供给软管74的按压被解除,气体供给软管74的管路成为完全放开的打开状态。此外,在气体供给软管74的管路完全放开之后,如图13(B)所示,液体供给软管82由止动部184按压而使管路处于闭塞的关闭状态。由此,从护套插入部14前端的喷嘴68仅喷射CO2气体。
并且,如果将送气送水用臂部170继续向后侧拉拽,则移动体174进一步向后侧移动,如图14(B)所示,从移动体174的凸条部184与摆动板190的前端部190C抵接的位置向与倾斜部190B抵接的位置移动,进而向与摆动板190的任意部分均不抵接的位置移动。由此,止动部194下降,如图14(B)所示,液体供给软管82的按压被解除,液体供给软管82的管路成为完全放开的打开状态。由此,继气体供给软管74之后,液体供给软管82成为打开状态,从而从护套插入部14的喷嘴68喷射CO2气体和水的混合流体。
在将送气送水用臂部170逐步推回而使气体供给软管74和液体供给软管82这二者从成为打开状态的图14(A)、(B)的状态变为未操作时的状态的情况下,如图13(A)、(B)所示,气体供给软管74保持打开状态,液体供给软管82变为关闭状态,之后,如图12(A)、(B)所示,气体供给软管74和液体供给软管82这二者均成为关闭状态。
根据上述第2实施方式的外护套150,可以仅利用送气送水用臂部170的推拉操作,对来自喷嘴68的CO2气体的喷射和混合流体的喷射的接通/断开进行切换。另外,由于可以使按压气体供给软管74的止动部192(摆动板188)、和按压液体供给软管82的止动部194(摆动板190)独立地位移,因此相对于送气送水用臂部170的推拉操作,可以根据各摆动板188、190的倾斜部188B、190B的位置,对止动部192及止动部194开始下降(按压的解除)的位置进行调整。因此,在利用送气送水用臂部170的第1级操作使气体供给软管74的管路完全放开的状态下,可以容易地使液体供给软管82的管路维持完全闭塞的状态。
另外,由于在使气体供给软管74的管路放开的送气送水用臂部170的第1级操作结束,使液体供给软管82的管路开始放开的第2级操作开始时,移动体174的凸条部184从与两个摆动板188、190接触而将其推起的状态,切换为与摆动板188不接触的状态,因此,在进行仅喷射CO2气体的第1级操作和喷射混合流体的第2级操作的切换过程中,送气送水用臂部170的操作力不连续地变化。由此,可以根据操作感容易地掌握第1级和第2级操作的切换。
下面,对第3实施方式的外护套进行说明。此外,下面说明的第3及第4实施方式的外护套,并不是与本发明相对应的实施方式,作为参考例而示出。
图15、图16是从不同角度表示安装在硬质内窥镜200上的第3实施方式的外护套220的整体斜视图,图17是将第3实施方式的外护套220的手柄部放大而表示内部构造的放大斜视图(剖面图)。此外,对于与第1实施方式的外护套10及硬质内窥镜12相同或类似的结构要素标注相同的标号,省略详细的说明。
图15~图17所示的硬质内窥镜200是所谓的电子内窥镜,是与上述第1及第2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硬质内窥镜12不同的类型。在该硬质内窥镜200中,从与硬质内窥镜12相同地构成的内窥镜插入部26的观察窗42取入的观察图像,由搭载在主体部202上的固体拍摄元件变换为电子图像数据,该电子图像数据传送至由从主体部220延伸设置的通用电缆204连接的处理器装置(未图示)。并且,在处理器装置中对该电子图像数据进行处理,在与处理器装置连接的监视器上进行图像的观察。
另外,在通用电缆204中,除了将电子图像数据等传送至处理器装置中的电气电缆之外,还包含光导纤维,通过将光源装置与通用电缆204连接,而从内窥镜插入部26的照明窗40照射来自光源装置的照明光。因此,不具有上述第1及第2实施方式示出的硬质内窥镜12中的连接光导管的连接器28。另外,在主体部202上设置操作按钮206、208,其与如快门按钮这样的摄影的控制有关。第3实施方式的外护套220可以容易地安装在第1及第2实施方式所示的硬质内窥镜12上,另外,第1及第2实施方式的外护套也可以容易地安装在第3实施方式所示的硬质内窥镜200上。
第3实施方式的外护套200如图15、图16所示,由护套插入部14和手柄部222构成,在该护套插入部14中插入配置硬质内窥镜200的内窥镜插入部26,该手柄部222由手术实施者把持而进行操作。
护套插入部14,其基端部与在手柄部222的主体壳体224的前表面上凸出设置的筒部225的孔嵌合,而固定在主体壳体224上。
在护套插入部14上,与第1及第2实施方式的外护套10相同地,沿长轴A方向形成未图示的送气管路18(未图示)和送水管路20(未图示)。送气管路18的基端侧经由手柄部222的主体壳体224的周壁部的孔,与在主体壳体224的内部空间内凸出设置的管口70(未图示)连结,经由管口70向主体壳体224的内部空间开口。送水管路20也相同地,与在主体壳体的内部空间内凸出设置的管口72(未图示)连结,经由管口72向主体壳体224的内部空间开口。
在管口70上连接气体供给软管74的一端。该气体供给软管74如图17所示,穿过在主体壳体224内形成的软管导向槽226及主体壳体224的开口(未图示)而向主体壳体224的后侧外部延伸设置。如图15、图16所示,在主体壳体224的后侧外部上固定设置收容框228,其收容硬质内窥镜200的主体部202,在该收容框228内设置软管导向槽230。向主体壳体224的后侧外部延伸设置的气体供给软管74,穿过该软管导向槽230而向收容框228的外部延伸设置,气体供给软管74的另一端与图1所示CO2供给装置80连接。由此,来自CO2供给装置80的CO2气体经由气体供给软管74、管口70及送气管路18向护套插入部14前端的喷嘴68供给。
另外,在管口72上连接液体供给软管82的一端。该液体供给软管82如图17所示,穿过在主体壳体224内形成的软管导向槽232及主体壳体224的开口(未图示)而向主体壳体224的后侧外部延伸设置。并且,与气体供给软管74相同地,穿过收容框228内的软管导向槽230而向收容框228的外部延伸设置,液体供给软管82的另一端与图1所示的送水装置88连接。由此,来自送水装置88的水经由液体供给软管82、管口72及送水管路20向喷嘴68供给。
手柄部222具有:主体壳体224,其利用周壁部包围外周整体;以及收容框228,其固定设置在主体壳体224的后侧。在主体壳体224上,在与护套插入部14的长轴A相交叉的位置上形成开口(未图示),其使硬质内窥镜200的内窥镜插入部26向护套插入部14的内腔16插入。通过使内窥镜插入部26穿过该开口,从主体壳体224的后侧插入护套插入部14的内腔16中,从而将硬质内窥镜200的主体部202嵌合在收容框228中而固定。由此,将外护套220安装在硬质内窥镜200上。
另外,手柄部222具有操作机构,其利用送气按钮234及送水按钮236的按下操作,切换从护套插入部14前端的喷嘴68的CO2气体的喷射和清洗水的喷射的接通/断开。
如图15~图17所示,在手柄部222的主体壳体224的上侧配置送气按钮234和送水按钮236。送气按钮234如图17所示,由支撑部244支撑,该支撑部244是支撑在主体壳体224内的扭转螺旋弹簧240的一端延伸设置而形成的。
扭转螺旋弹簧240套装在凸出形成于主体壳体224内的凸台246上,以一端部与限制板248抵接的状态保持,该限制板248向对该端部起作用的预紧方向凸出形成。扭转螺旋弹簧240的另一端部延伸至由送气按钮234固定的位置,在该延伸部分上形成止动部242和支撑部244,该止动部沿左右方向延伸,该支撑部244相对于止动部242垂直地弯曲,沿上下方向延伸。
止动部242由扭转螺旋弹簧240向上方预紧,由在软管导向槽226的后侧凸出设置而形成的限制板250,限制向限制板250的上侧的移动。
支撑部244配置为,穿过在主体壳体224的上部形成的贯穿孔252,其基端部向主体壳体224的上侧外部凸出,在该端部上固定送气按钮234。
在未进行送气按钮234的操作时,由于扭转螺旋弹簧240的预紧力,止动部242保持在由限制板250限制的位置上。另一方面,如果抵抗扭转螺旋弹簧240的预紧力而将送气按钮234按下,则经由支撑部244,止动部242被推向下方而下降。
如上所述,气体供给软管74配置为,由软管导向槽226引导而穿过限制板250和止动部242之间。因此,通过利用送气按钮234的按下操作使止动部242进行升降移动,从而由止动部242进行气体供给软管74的按压(压扁)及其解除,由此,切换气体供给软管74的管路闭塞的关闭状态和管路放开的打开状态。
由送水按钮236的按下操作进行的液体供给软管82的开闭状态的切换,也由与气体供给软管74的开闭状态的切换相同的机构进行。送水按钮236由支撑部264支撑,该支撑部264是支撑在主体壳体224内的扭转螺旋弹簧260的一端延伸而形成的。
扭转螺旋弹簧260套装在凸出形成于主体壳体224内的凸台266上,以一端部与作用在该端部上的预紧方向配置的主体壳体224的周壁部的下侧内表面267抵接的状态保持。扭转螺旋弹簧260的另一端部延伸至由送水按钮236固定的位置,在该延伸部分上形成止动部262和支撑部264,该止动部262沿左右方向延伸,该支撑部264相对于止动部262垂直地弯曲,沿上下方向延伸。
止动部262由扭转螺旋弹簧260向上方预紧,由在软管导向槽232的后侧凸出设置而形成的限制板270限制向限制板270的上侧的移动。
支撑部264配置为,穿过在主体壳体224的上部形成的贯穿孔272,其端部向主体壳体224的上侧外部凸出,在该端部上固定送水按钮236。
在未进行送水按钮236的操作时,由于扭转螺旋弹簧260的预紧力,止动部262保持在由限制板270限制的位置上。另一方面,如果抵抗扭转螺旋弹簧260的弹簧预紧力而将送水按钮236按下,则经由支撑部264,止动部242被推向下方而下降。
如上所述,液体供给软管82配置为,由软管导向槽232引导而穿过限制板270和止动部262之间。因此,通过利用送水按钮236的按下操作使止动部262进行升降移动,而由止动部262进行液体供给软管82的按压(压扁)及其解除,由此,切换液体供给软管82的管路闭塞的关闭状态和管路放开的打开状态。
使用图18对操作机构的作用进行说明。此外,图18是从后侧表示图17所示送气按钮234、送水按钮236、扭转螺旋弹簧240、260、扭转螺旋弹簧240、260的止动部242、262、支撑部244、264、限制板248、250、270、主体壳体224的周壁部的下侧内表面267的配置的简图。
如图18(A)所示,在未进行送气按钮234及送水按钮236的操作时,由于扭转螺旋弹簧240、260的预紧力,而成为止动部242、262提升至由限制板250、270限制的位置的状态,处于止动部242按压气体供给软管74而将管路闭塞,止动部262按压液体供给软管82而将管路闭塞的状态。也就是说,气体供给软管74和液体供给软管82这二者均成为关闭状态。
如图18(B)所示,如果仅将送气按钮234从该状态按下,则止动部242下降,解除气体供给软管74的按压。由此,气体供给软管74的管路放开而成为打开状态,从护套插入部14前端的喷嘴68喷射CO2气体。
与此相对,如图18(C)所示,如果仅将送水按钮236按下,则止动部262下降,解除液体供给软管82的按压。由此,液体供给软管82的管路放开而成为打开状态,从护套插入部14前端的喷嘴68喷射清洗水。
另一方面,如图18(D)所示,如果将送气按钮234和送水按钮236这二者按下,则止动部242和止动部262下降,气体供给软管74和液体供给软管82这二者的管路放开而成为打开状态,从护套插入部14前端的喷嘴68喷射CO2气体和清洗水的混合流体。
根据上述第3实施方式的外护套220,需要送气按钮234和送水按钮236这两个按钮的操作,但是,从喷嘴68不仅可以喷射CO2气体和混合流体,也可以仅喷射水。
下面,对第4实施方式的外护套进行说明。图19是表示安装在上述硬质内窥镜200上的第4实施方式的外护套300的整体斜视图,图20是将第4实施方式的外护套300的手柄部放大而表示内部构造的放大斜视图。此外,对于与第1实施方式的外护套10及第3实施方式示出的硬质内窥镜200相同或类似的结构要素标注相同的标号,省略详细的说明。
第4实施方式的外护套300如图19、图20所示,由护套插入部14和手柄部302构成,在该护套插入部14中插入配置硬质内窥镜200的内窥镜插入部26,该手柄部302由手术实施者把持而进行操作。
护套插入部14,其基端部与在手柄部302的主体壳体304的前表面上凸出设置的筒部306的孔嵌合而固定在手柄部302上。
在护套插入部14上,与第1实施方式的外护套10相同地,沿长轴A方向形成未图示的送气管路18和送水管路20。送气管路18的基端侧经由手柄部302的主体壳体304的周壁部的孔,与在主体壳体304的内部空间凸出设置的管口70连结,经由管口70向主体壳体304的内部空间开口。送水管路20也相同地,与在主体壳体304的内部空间凸出设置的管口72连结,经由管口72向主体壳体304的内部空间开口。
如图20所示,在管口70上连接气体供给软管74A的一端。该气体供给软管74A的另一端与配置在主体壳体304内的旋转阀308的第1输出口314(如图21所示)连接。并且,在旋转阀308的第1输入口312上连接气体供给软管74B的一端,该气体供给软管74B经由主体壳体304的开口向外部延伸。向外部延伸的气体供给软管74B的另一端与图1所示CO2供给装置80连接。由此,管口70由气体供给软管74A、74B经由旋转阀308与CO2供给装置80连接,来自CO2供给装置80的CO2气体经由气体供给软管74B、旋转阀308、气体供给软管74A、管口70及送气管路18向护套插入部14前端的喷嘴68供给。
另外,如图20所示,在管口72上连接液体供给软管82A的一端。该液体供给软管82A的另一端与旋转阀308的第2输出口318连接。并且,在旋转阀308的第2输入口316(如图21所示)上连接液体供给软管82B的一端,该液体供给软管82B经由主体壳体304的开口向外部延伸。向外部延伸的液体供给软管82B的另一端与图1所示的送水装置88连接。由此,管口72由液体供给软管82A、82B经由旋转阀308与送水装置88连接,来自送水装置88的水经由液体供给软管82B、旋转阀308、液体供给软管82A、管口72及送水管路20向护套插入部14前端的喷嘴68供给。
手柄部302具有主体壳体304,其利用周壁部包围外周整体,在该主体壳体304上,在与护套插入部14的长轴A相交叉的位置上形成开口,其使硬质内窥镜200的内窥镜插入部26向护套插入部14的内腔16插入。通过使内窥镜插入部26穿过该开口,从主体壳体304的后侧插入护套插入部14的内腔16中,从而将外护套300安装在硬质内窥镜200上。
另外,手柄部302具有操作机构,其利用送气送水用杆320的转动操作,切换从护套插入部14前端的喷嘴68的CO2气体的喷射和混合流体(CO2气体和清洗水)的喷射的接通/断开。
如图20所示,在手柄部302的主体壳体304的右侧外部配置送气送水用杆320。该送气送水用杆320与以左右方向作为旋转轴的轴体322一体地形成,可以将该轴体322的旋转轴作为中心进行转动操作。
轴体322从收容在主体壳体304内的旋转阀308的阀体324上延伸设置。旋转阀308如图21、图22所示,具有:筒状的阀壳体310,其固定在主体壳体304上;以及阀体324,其嵌入阀壳体310的内部,可转动地被支撑。
在阀壳体310上,在大致相对的位置(围绕阀壳体310的中心轴形成大致180度角度的位置)上,朝向外侧凸出形成成对的第1输入口312(参照图21)和第1输出口314(参照图22)、第2输入口316(参照图21)和第2输出口318(参照图22),与这些阀口312~318的前端开口连通的管路(孔)一直贯穿至阀壳体310的内周面而形成。此外,将各阀口312~318中的管路的内周面侧的开口称为内侧开口312A~318A。
阀体324由外周面与阀壳体310的内周面大致无间隙地嵌合的圆柱状的部件形成,从其一端部延伸设置上述轴体322,在轴体322的外周面上形成送气送水用杆320。因此,如果对送气送水用杆320进行转动操作,则阀体324经由轴体322在阀壳体310内进行旋转。另外,阀体324及轴体322由螺旋弹簧等预紧单元,相对于送气送水用杆320为大致水平状态的位置,向使送气送水用杆320向上侧旋转的方向预紧,在由规定的限制单元限制向该预紧方向的旋转的旋转位置(未操作位置)上停止。
另一方面,如图19、图20所示,从主体壳体304的右侧侧面凸出设置限制部件326,其在送气送水用杆320成为大致水平状态的位置与送气送水用杆320抵接。因此,送气送水用杆320的可旋转范围,成为从由预紧单元限制向预紧方向的旋转的未操作位置,至在抵抗由预紧单元产生的预紧力而对送气送水用杆320进行旋转操作时与限制部件326抵接的大致水平状态的旋转位置(最大旋转位置)的范围。此外,送气送水用杆320的旋转操作,可以将送气送水用杆320和限制部件326夹在例如拇指和食指之间而进行。
详细内容后面进行叙述,在阀体324上,如图21、图22所示,在与第1输入口312的内侧开口312A和第1输出口314的内侧开口314A一致的外周面上的、相对于阀体324的中心轴方向对称的位置上,贯穿形成具有入口开口330A~330C和出口开口332的管路。另外,在与第2输入口316的内侧开口316A和第2输出口318的内侧开口318A一致的外周面上的、相对于阀体324的中心轴方向对称的位置上,贯穿形成具有入口开口334和出口开口336的管路。
在通过对送气送水用杆320进行转动操作,使阀体324的旋转位置改变,从而使设置在阀体324上的某个入口开口330A~330C及出口开口332配置在与阀壳体310的第1输入口312的内侧开口312A及第1输出口314的内侧开口314A重合的位置上的情况下,成为第1输入口312和第1输出口314之间通过阀体324的管路连接的连接状态。另外,在阀体324的入口开口334及出口开口336配置在与第2输入口316的内侧开口316A及第2输出口318的内侧开口318A重合的情况下,成为第2输入口316和第2输出口318之间通过阀体324的管路连接的连接状态。
另一方面,在设置在阀体324上的入口开口330A~330C及出口开口332配置在与阀壳体310的第1输入口312的内侧开口312A及第1输出口314的内侧开口314A均不重合的位置上的情况下,成为第1输入口312和第1输出口314之间由阀体324断开的断开状态。另外,在设置在阀体324上的入口开口334及出口开口336配置在与阀壳体310的第2输入口316的内侧开口316A及第2输出口318的内侧开口318A均不重合的位置上的情况下,成为第2输入口316和第2输出口318之间由阀体324断开的断开状态。
由此,旋转阀308的第1输入口312和第1输出口314之间,以及第2输入口316和第2输出口318之间的管路的断开和连接,利用送气送水用杆320的转动操作进行切换。
如上所述,在旋转阀308的第1输入口312上,经由气体供给软管74B连接CO2供给装置80,在与该第1输入口312对应的第1输出口314上,经由气体供给软管74A连接与护套插入部14的送气管路18连通的管口70。另外,在旋转阀308的第2输入口316上,经由液体供给软管82B连接送水装置88,在与该第2输入口316对应的第2输出口318上,经由液体供给软管82A连接与护套插入部14的送水管路20连通的管口72。因此,通过利用送气送水用杆320的转动操作,将第1输入口312和第1输出口314之间的管路,以及第2输入口316和第2输出口318之间的管路切换为连接状态和断开状态,而切换CO2气体向护套插入部14的送气管路18(喷嘴68)的供给和清洗水向护套插入部14的送水管路20(喷嘴68)的供给的接通/断开。
使用图23~图26对旋转阀308的作用进行说明。此外,图23~图26的(A)是在第1输入口312及第1输出口314的位置剖切阀壳体310及阀体324的剖面图,图23~图26的(B)是在第2输入口316及第2输出口318的位置剖切阀壳体310及阀体324的剖面图。
在未进行送气送水用杆320的操作时,如图23(A)所示,成为在旋转阀308的阀体324上形成的入口开口330A~330C和出口开口332与阀壳体310的第1输入口312的内侧开口312A及第1输出口314的内侧开口314A均不重合的状态。另外,如图23(B)所示,成为阀体324的入口开口334和出口开口336与阀壳体310的第2输入口316的内侧开口316A及第2输出口318的内侧开口318A均不重合的状态。因此,第1输入口312和第1输出口314之间,以及第2输入口316和第2输出口318之间的管路成为断开状态,从而成为CO2气体及清洗水均不向护套插入部14前端的喷嘴68供给的状态。
如果使送气送水用杆320从该状态朝向限制部件326的位置(成为大致水平状态的位置)旋转,则由于阀体324的旋转,首先,如图24(A)所示,成为阀体324的入口开口330A和出口开口332与阀壳体310的第1输入口312的内侧开口312A和第1输出口314的内侧开口314A重合的状态。此时,如图24(B)所示,维持阀体324的入口开口334和出口开口336与阀壳体310的第2输入口316的内侧开口316A及第2输出口318的内侧开口318A不重合的状态。
在这里,如图21所示,阀体324的入口开口330B、330C,作为直径与第1输入口312的内侧开口312A的直径大致相同的开口而形成,但入口开口330A作为与入口开口330B连续而沿周向延伸的狭缝状开口而形成。该入口开口330A的左右方向的宽度(短边方向的宽度),相对于第1输入口312的内侧开口312A的直径,成为几分之一至几十分之一程度的大小。
与之相对,如图22、图23(A)~图26(A)所示,阀体324的出口开口332作为一个狭缝状的开口而形成,该狭缝状的开口跨过包含各入口开口330A~330C的对称位置在内的区域而沿周向延伸。出口开口332的左右方向的宽度(短边方向的宽度),成为与第1输出口314的内侧开口314A的直径大致相同。
并且,如图23(A)~图26(A)所示,在阀体324内形成与各入口开口330A~330C连通的管路(空间部)340A~340C、和与出口开口332连通的管路(空间部)342,并且,这些管路340A~340C、342彼此连接。
因此,如果阀体324的某个入口开口330A~330C配置在与第1输入口312的内侧开口312A重合的位置上,则阀体324的出口开口332配置在与第1输出口314的内侧开口314A重合的位置上,第1输入口312和第1输出口314成为由阀体324的某个管路340A~340C和管路342连接的连接状态。由此,向护套插入部14前端的喷嘴68供给CO2气体。
如上所述,在使送气送水用杆320旋转时,首先,如图24(A)所示,在成为狭缝状的入口开口330A和出口开口332与第1输入口312的内侧开口312A和第1输出口314重合的连接状态的情况下,由狭缝状的入口开口330A和与其连通的狭缝状的管路340A限制流量,成为流过微量的CO2气体的状态。因此,向护套插入部14前端的喷嘴68供给的CO2气体也成为比通常少的量。该状态在照明窗40及观察窗42的前表面形成气幕,可以用于防止污物附着在照明窗40、观察窗42上,或防止照明窗40、观察窗42变得模糊。
另外,如图21、图22所示,阀体324的入口开口334作为直径与第2输入口316的内侧开口316A的直径相同的开口而形成。与之相对,阀体324的出口开口336在入口开口334的对称位置上,作为直径与第2输出口318的内侧开口318A的直径相同的开口而形成。
并且,如图23(B)~图26(B)所示,在阀体324内形成连通入口开口334和出口开口336的管路344。
因此,如果阀体324的入口开口334配置在与第2输入口316的内侧开口316A重合的位置上,则阀体324的出口开口334配置在与第2输出口318的内侧开口318A重合的位置上,第2输入口316和第2输出口318成为由阀体324的管路344连接的连接状态。由此,向护套插入部14前端的喷嘴68供给清洗水。
如图24(A)所示,在成为阀体324的狭缝状的入口开口330A和出口开口332与第1输入口312的内侧开口312A和第1输出口314重合的状态的情况下,如图24(B)所示,成为阀体324的入口开口334和出口开口336与第2输入口316的内侧开口316A和第2输出口318的内侧开口318A不重合的状态,第2输入口316和第2输出口318之间成为断开状态。因此,不向护套插入部14前端的喷嘴68供给清洗水。
如果使送气送水用杆320从图24(A)、(B)的状态进一步向限制部件326的位置进行旋转,则阀体324进一步旋转,如图25(A)所示,成为阀体324的入口开口330B和出口开口332与阀壳体310的第1输入口312的内侧开口312A和第1输出口314的内侧开口314A重合的状态。由此,第1输入口312和第1输出口314之间成为不限制流量地连接的通常连接状态。此时,如图25(B)所示,成为阀体324的入口开口334和出口开口336与第2输入口316的内侧开口316A和第2输出口318的内侧开口318A不重合的状态。由此,第2输入口316和第2输出口318之间成为断开状态。因此,仅向护套插入部14前端的喷嘴68供给通常量的CO2气体,从喷嘴68喷射CO2气体。
并且,如果使送气送水用杆320进一步向限制部件326的位置进行旋转,则阀体324进一步旋转,如图26(A)所示,成为阀体324的入口开口330C和出口开口332与第1输入口312的内侧开口312A和第1输出口314的内侧开口314A重合的状态。此时,如图26(B)所示,成为阀体334的入口开口334和出口开口336也与第2输入口316的内侧开口316A和第2输出口318的内侧开口318A重合的状态。由此,第1输入口312和第1输出口314之间,以及第2输入口316和第2输出口318之间成为连接状态。因此,向护套插入部14前端的喷嘴68供给CO2气体和清洗水,从喷嘴68喷射CO2气体和清洗水的混合流体。
根据上述第4实施方式的外护套300,与第1实施方式及第2实施方式的外护套相同地,可以仅利用送气送水用杆320的转动操作,切换从喷嘴68的CO2气体的喷射和混合流体的喷射的接通/断开。
此外,例如,也可以通过不设置阀体324的入口开口330C,而不使混合流体向喷嘴68供给,仅使清洗水向喷嘴68供给并喷射。
另外,在上述说明中,在未进行送气送水用杆320的操作时,旋转阀308成为图23(A)、(B)的状态,成为不向护套插入部14前端的喷嘴68供给CO2气体及清洗水的任意一种的状态,但在未进行送气送水用杆320的操作时,也可以成为图24(A)、(B)的状态。在该情况下,在未进行操作时,成为从喷嘴68喷射微量的CO2气体而在照明窗40及观察窗42的前表面形成气幕的状态。另外,此时,也可以利用送气送水杆320的操作使旋转阀308的状态仅变更为图24~图26的状态,也可以通过向与从图24的状态变更为图25的状态的操作方向相反的方向操作送气送水用杆320而设定为图23的状态,并且,也可以在图23的状态下将送气送水用杆320锁止。
以上对第1~第4实施方式涉及的内窥镜用外护套详细地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例子,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当然也可以进行各种改进或变形。

Claims (8)

1.一种内窥镜用外护套,其由手操作部和筒状的护套插入部构成,该护套插入部的基端部与前述手操作部连接,并且具有使内窥镜的插入部插入的内腔,前述护套插入部具有第1流体管路及第2流体管路,它们与设置在前端部的喷嘴连通,其特征在于,
前述手操作部具有:
第1固定部件,其沿第1软管插入的插入通路配置,该第1软管与前述第1流体管路连接;
第2固定部件,其沿第2软管插入的插入通路配置,该第2软管与前述第2流体管路连接;
第1按压部件,其具有隔着前述第1软管与前述第1固定部件相对配置的第1卡止部,并且在该第1卡止部按压前述第1软管的按压位置和该第1卡止部未按压前述第1软管的非按压位置之间进行位移;
第2按压部件,其具有隔着前述第2软管与前述第2固定部件相对配置的第2卡止部,并且设置成为在该第2卡止部按压前述第2软管的按压位置和该第2卡止部未按压前述第2软管的非按压位置之间,能够独立于前述第1按压部件而进行位移;以及
操作部件,其被支撑为可以从未操作时的基准位置向规定的操作方向进行位移,在未操作时,将前述第1按压部件及前述第2按压部件设定在前述按压位置,在从前述基准位置向前述操作方向位移第1位移量的第1位移位置上,将前述第1按压部件设定在前述非按压位置,将前述第2按压部件设定在前述按压位置,在从前述第1位移位置向前述操作方向位移第2位移量的第2位移位置上,将前述第1按压部件及前述第2按压部件设定在前述非按压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窥镜用外护套,其特征在于,
前述操作部件,
在从前述基准位置位移至前述第1位移位置时,通过与前述第1按压部件接触而按压前述第1按压部件,从而使前述第1按压部件从前述按压位置位移至前述非按压位置,并且,通过与前述第2按压部件不接触,从而将前述第2按压部件保持在前述按压位置,
在从前述第1位移位置位移至前述第2位移位置时,通过与前述第1按压部件接触而按压前述第1按压部件,从而使前述第1按压部件保持在前述非按压位置,并且,通过与前述第2按压部件而按压前述第2按压部件,从而使前述第2按压部件从前述按压位置位移至前述非按压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内窥镜用外护套,其特征在于,
前述第1按压部件及前述第2按压部件被从前述非按压位置向前述按压位置的方向预紧。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内窥镜用外护套,其特征在于,
前述操作部件是可自由转动地被支撑的杆。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窥镜用外护套,其特征在于,
前述操作部件,
在从前述基准位置位移至前述第1位移位置时,通过从与前述第1按压部件接触而按压前述第1按压部件的状态变化为与前述第1按压部件不接触的状态,从而使前述第1按压部件从前述按压位置位移至前述非按压位置,并且,通过保持为与前述第2按压部件接触而按压前述第2按压部件的状态,从而将前述第2按压部件保持在前述按压位置,
在从前述第1位移位置位移至前述第2位移位置时,通过保持与前述第1按压部件不接触的状态,从而将前述第1按压部件保持在前述非按压位置,并且,通过从与前述第2按压部件接触而按压前述第2按压部件的状态变化为与前述第2按压部件不接触的状态,从而使前述第2按压部件从前述按压位置位移至前述非按压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或5所述的内窥镜用外护套,其特征在于,
前述第1按压部件及前述第2按压部件,被从前述按压位置向前述非按压位置的方向预紧。
7.根据权利要求1或5所述的内窥镜用外护套,其特征在于,
前述操作部件具有臂部,其可沿长轴方向移动地被支撑,从前述第2位移位置向前述基准位置的方向预紧。
8.根据权利要求1、2、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内窥镜用外护套,其特征在于,
前述第1流体管路是送气管路或吸引管路,前述第2流体管路是送水管路。
CN201210246081.4A 2011-07-29 2012-07-16 内窥镜用外护套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89494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67275 2011-07-29
JP2011167275A JP5467079B2 (ja) 2011-07-29 2011-07-29 内視鏡用挿入補助具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894949A CN102894949A (zh) 2013-01-30
CN102894949B true CN102894949B (zh) 2016-02-03

Family

ID=475676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246081.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894949B (zh) 2011-07-29 2012-07-16 内窥镜用外护套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467079B2 (zh)
CN (1) CN10289494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4002158B4 (de) * 2014-02-19 2019-02-07 Olympus Winter & Ibe Gmbh Absperrhahn
KR101666103B1 (ko) * 2015-02-02 2016-10-13 하이윈 테크놀로지스 코포레이션 내시경의 위치를 결정하는 방법 및 이에 사용되는 위치 결정 보조장치
CN109310295B (zh) * 2016-06-03 2021-03-23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基板的连结构造和内窥镜
KR101831067B1 (ko) 2016-11-02 2018-02-22 인제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내시경용 수액 분사기
EP3634201B1 (en) * 2017-06-06 2023-03-01 Thoracent, Inc. Apparatus for performing a bronchoscopy
WO2021240490A1 (en) * 2021-07-03 2021-12-02 Karamnejadiazar Keyvan A tool for endoscopic surgery with telescopic tubes capable of increasing in diameter
CN113854939B (zh) * 2021-08-27 2022-07-15 无锡华纳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适用于内窥镜的清洗消毒槽装置
CN115644774B (zh) * 2022-12-29 2023-03-14 安徽库派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电磁线圈传感结构的位置检测型内窥镜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2838A (ja) * 1984-06-15 1986-01-08 オリンパス光学工業株式会社 硬性内視鏡用シ−ス
US4741326A (en) * 1986-10-01 1988-05-03 Fujinon, Inc. Endoscope disposable sheath
US4852551A (en) * 1988-04-22 1989-08-01 Opielab, Inc. Contamination-free endoscope valves for use with a disposable endoscope sheath
JPH07100096A (ja) * 1993-10-04 1995-04-18 Olympus Optical Co Ltd 内視鏡装置
CN1466433A (zh) * 2000-09-22 2004-01-07 Ƥ��ΰ�˹ɷ����޹�˾ 外科用的内窥镜抽吸冲洗器械
CN102458216A (zh) * 2009-06-22 2012-05-16 奥林巴斯医疗株式会社 内窥镜清洗鞘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017574B2 (ja) * 1991-05-31 2000-03-13 旭光学工業株式会社 内視鏡の流体通路開閉装置
JP3478505B2 (ja) * 1994-06-16 2003-12-15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内視鏡用流体制御装置
JP3833763B2 (ja) * 1997-01-28 2006-10-18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内視鏡用レンズ洗滌シース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2838A (ja) * 1984-06-15 1986-01-08 オリンパス光学工業株式会社 硬性内視鏡用シ−ス
US4741326A (en) * 1986-10-01 1988-05-03 Fujinon, Inc. Endoscope disposable sheath
US4852551A (en) * 1988-04-22 1989-08-01 Opielab, Inc. Contamination-free endoscope valves for use with a disposable endoscope sheath
JPH07100096A (ja) * 1993-10-04 1995-04-18 Olympus Optical Co Ltd 内視鏡装置
CN1466433A (zh) * 2000-09-22 2004-01-07 Ƥ��ΰ�˹ɷ����޹�˾ 外科用的内窥镜抽吸冲洗器械
CN102458216A (zh) * 2009-06-22 2012-05-16 奥林巴斯医疗株式会社 内窥镜清洗鞘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3027638A (ja) 2013-02-07
JP5467079B2 (ja) 2014-04-09
CN102894949A (zh) 2013-01-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894949B (zh) 内窥镜用外护套
US10321806B2 (en) Endoscope and rigid distal end portion of endoscope
JP4354425B2 (ja) 内視鏡用挿入部及び内視鏡
JP4451316B2 (ja) 内視鏡用挿入部及び内視鏡
US7789826B2 (en) Manually controlled endoscope
JP5078309B2 (ja) 内視鏡
WO2006073187A1 (ja) 内視鏡用挿入部
JP5977610B2 (ja) 内視鏡用ガイドチューブ
CN104994804B (zh) 手术工具保持装置、内窥镜和医疗系统
US20120016191A1 (en) Cover-adapted treatment endoscope and endoscope cover
JP4391956B2 (ja) 内視鏡用挿入部及び内視鏡
CN106714654B (zh) 内窥镜
CN102670154A (zh) 内窥镜装置
JP2003061900A (ja) 内視鏡装置
JP5172469B2 (ja) 内視鏡
US10188268B2 (en) Endoscope
JP4350652B2 (ja) 内視鏡用挿入部及び内視鏡
US20240090753A1 (en) Endoscope system
KR102390819B1 (ko) 내시경 시스템
JP2006149844A (ja) 内視鏡システム
CN107569203B (zh) 一种内窥镜
CN104939795B (zh) 内窥镜用插入部以及内窥镜
CN104703530B (zh) 内窥镜
JP4434964B2 (ja) 内視鏡用挿入部及び内視鏡
KR20230110099A (ko) 삽입유닛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착탈형 내시경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203

Termination date: 2021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