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879935B - 组合式显示模块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组合式显示模块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879935B
CN102879935B CN201210337358.4A CN201210337358A CN102879935B CN 102879935 B CN102879935 B CN 102879935B CN 201210337358 A CN201210337358 A CN 201210337358A CN 102879935 B CN102879935 B CN 10287993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dhesive tape
recess
link
tabula
pa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337358.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879935A (zh
Inventor
黄文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U Optronic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AU Optronic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U Optronics Corp filed Critical AU Optronic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87993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7993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87993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7993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组合式显示模块及其制造方法。组合式显示模块包含相叠合的第一面板、第二面板以及设置于其间的框胶组。框胶组包含第一侧胶条、第二侧胶条及第一横隔胶条;其中第一侧胶条及第二侧胶条的端部分别形成有相向的第一凹部及第二凹部。第一横隔胶条横跨于第一侧胶条及第二侧胶条之间,其两端分别伸入开口较宽的第一凹部及第二凹部内。第一横隔胶条的两端分别在平行及垂直第一横隔胶条的方向上与第一凹部及第二凹部的内壁有实质的接触。

Description

组合式显示模块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组合式显示模块及其制造方法;具体而言,本发明涉及一种可降低入尘机会的组合式显示模块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平面显示面板已被广泛使用于各种领域中,可单独作为显示器,亦可嵌入电子装置中作为信息显示之用。平面显示面板种类繁多,其中又以液晶显示面板为目前最常见的平面显示面板。此外,为了配合电子装置的功能需求,平面显示面板亦会与触控面板或产生立体影像用的分光面板或光栅板叠合使用。
图1A所示为传统组合了触控面板及液晶显示面板的模块示意图。如图1A所示,传统的显示模块包含液晶显示面板10、触控面板20及框胶30。触控面板20是叠合在液晶显示面板10上,框胶30则设置在两者之间作为接合的媒介,且不会妨碍液晶显示面板10的影像显示。一般而言,框胶30可直接由双面胶片材上直接以口字框的方式裁下。然而以此方式生产时,会使得框胶30内被裁下的双面胶片材成为废料,因此材料利用率不佳,进而增加成本。另一方式则是先将双面胶片材裁成条状,再用以组合成框状。然而如图1B所示,当以条状胶材31组合成框状时,由于在不同边依序贴附时均有可能产生公差,因此在完成最后一边贴附时会有与第一侧胶材间产生空隙50,进而无法闭合而容易有入尘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组合式显示模块及其制造方法,可降低入尘的机率。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组合式显示模块及其制造方法,在制造过程中具有易于对位以节省工时及成本,以及增加良率的优点。
组合式显示模块包含第一面板、第二面板以及框胶组。第二面板设置叠合于第一面板上,框胶组设置于第一面板及第二面板之间,以连接第二面板于第一面板之上。框胶组包含第一侧胶条、第二侧胶条及第一横隔胶条;其中第一侧胶条及第二侧胶条分别设置在第一面板上,且其端部位置上分别形成有第一凹部及第二凹部。第一凹部及第二凹部分别形成于第一侧胶条及第二侧胶条朝内的侧边上,且两者的开口较佳是彼此相向设置。第一横隔胶条横跨于第一侧胶条及第二侧胶条之间,以形成类似第一侧胶条及第二侧胶条之间搭接的桥形或栅形结构。
第一横隔胶条的两端分别形成为第一连接端及第二连接端;第一连接端及第二连接端分别伸入第一凹部及第二凹部内。第一凹部及第二凹部的开口宽度分别大于第一连接端及第二连接端的端面宽度,俾便第一连接端及第二连接端自开口伸入组装。第一连接端及第二连接端自开口伸入第一凹部及第二凹部后,仍可保有垂直第一横隔胶条本身方向的移动微调自由度。
为确保框胶组的组装密合性,以降低入尘的机会,第一连接端在平行第一横隔胶条的方向上与第一凹部的内壁有实质的接触另一方面,第二连接端在垂直第一横隔胶条的方向上与第二凹部的内壁有实质的接触。
当进行组装时,在设置第一横隔胶条时系先将第一连接端伸入(含放入)第一凹部内,并使得第一连接端在平行第一横隔胶条的方向上与第一凹部的内壁有实质的接触。当第一连接端与第一凹部的内壁对齐后,再将第二连接端伸入(含放入)第二凹部内,并使得第二连接端在垂直第一横隔胶条的方向上与第二凹部的内壁有实质的接触。利用上述的组装方式及结构组成,即可消除组装时在垂直及平行第一横隔胶条方向上的公差。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附图说明
图1A为传统液晶显示装置的元件爆炸示意图;
图1B为传统使用的框胶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组合式显示模块的实施例元件爆炸图;
图3为显示模块的实施例侧视图;
图4为框胶组的实施例示意图;
图5A至图5C为显示模块的组装示意图;
图6为框胶组的另一实施例示意图;
图7A及图7B图6所示框胶组的组装示意图;
图8A至图8C为框胶组的变化实施例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
100第一面板
110显示面
111显示区域
200第二面板
300框胶组
310第一侧胶条
311端面
320第二侧胶条
321端面
410第一横隔胶条
411第一连接端
412第二连接端
420第二横隔胶条
423第三连接端
424第四连接端
510第一凹部
520第二凹部
530第三凹部
540第四凹部
511、521、531、541开口
513、523、533、543底端
515、525、535、545侧边
600条状胶条
710第一凸部
711侧边
713端面
720第二凸部
721侧边
730外横隔部
810狭缝
830、850、870间隙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一种组合式显示模块及其制造方法。在较佳实施例中,本发明的组合式显示模块是为液晶显示装置,且较佳具有触控或立体显示的功能。然而在不同实施例中,组合式显示模块亦可为等离子体显示装置、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装置、电泳显示装置或其他类似者。
如图2所示,组合式显示模块包含第一面板100、第二面板200以及框胶组300。于此实施例中,第一面板100为液晶显示面板,但亦可为其他不同的平面、非平面或可挠式显示面板。第一面板100较佳具有显示面110,显示面110上具有显示区域111,即为影像显示的范围。显示面110上在显示区域111外的部分较佳是围绕在显示区域111外侧,并形成为外框状。第二面板200是设置叠合于第一面板100上,且较佳覆盖于显示面110。第二面板200较佳是为触控面板,但在不同实施例中亦可为具分光效果的另一液晶面板,以供产生立体影像之用;或者为其他光学处理用的面板。
如图2及图3所示,框胶组300是设置于第一面板100及第二面板200之间,以连接第二面板200于第一面板100之上。框胶组300的一面较佳是黏合于第一面板100的显示面110上,且较佳位于显示区域111的外侧;框胶组300的另一面较佳是黏合于第二面板200的底面。框胶组300较佳为自黏性的双面胶条,但亦可为原不具自黏性的条状介质所形成的框体,再辅以接着剂以形成框胶组300。
如图2及图4所示,框胶组300包含第一侧胶条310、第二侧胶条320及第一横隔胶条410。第一侧胶条310、第二侧胶条320及第一横隔胶条410较佳均为直条结构;但在不同实施例中,亦可采用波浪状或其他弧状条结构。第一侧胶条310及第二侧胶条320较佳是分别设置在第一面板100上且位于显示区域111相对的两侧边外;在较佳实施例中,此二侧边是为较长的二侧边。在此实施例中,第一侧胶条310是设置于左边而第二侧胶条320是设置于右侧,然此一方向并非绝对,亦可将两者反过来设置。第一侧胶条310及第二侧胶条320的端部位置上分别形成有第一凹部510及第二凹部520;第一凹部510及第二凹部520分别形成于第一侧胶条310及第二侧胶条320朝内的侧边上,且两者的开口较佳是彼此相向设置。第一凹部510及第二凹部520较佳是形成为矩形的空间,矩形的一侧为开口,另三侧则由内壁所环绕。以第一凹部510为例,内壁是包含与开口511相对的底端513,以及连接底端513及开口511的相对二侧壁515。若就第二凹部520为例,内壁是包含与开口521相对的底端523,以及连接底端523及开口521的相对二侧壁525。
如图2及图4所示,第一横隔胶条410是横跨于第一侧胶条310及第二侧胶条320之间,且较佳与第一侧胶条310及第二侧胶条320垂直,形成类似第一侧胶条310及第二侧胶条320之间搭接的桥形或栅形结构。第一横隔胶条410较佳设置在第一面板100上且位于显示区域111的侧边外,此一侧边较佳是分别与第一侧胶条310及第二侧胶条320相垂直。第一横隔胶条410的两端分别为第一连接端411及第二连接端412;第一连接端411及第二连接端412分别伸入第一凹部510的开口511及第二凹部520的开口521内。第一凹部510及第二凹部520的开口511、521宽度分别大于第一连接端411及第二连接端412的端面宽度,以便第一连接端411及第二连接端412自开口511、521伸入组装。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第一连接端411及第二连接端412自开口511、521伸入第一凹部510及第二凹部520后,仍可保有垂直第一横隔胶条410本身方向的移动微调自由度。
如图4所示,为确保框胶组300的组装密合性,以降低入尘的机会,第一连接端411在平行第一横隔胶条410的方向上与第一凹部510的内壁有实质的接触;以本实施例而言,即第一连接端411的端面会沿平行第一横隔胶条410延伸的方向朝第一凹部510内壁的底端513接近,并产生接触。在较佳实施例中,实质的接触是包含结构上的实体接触;然在不同实施例中,实质的接触亦可为接近至距离小于0.3mm的程度,以降低入尘的可能性。另一方面,第二连接端412在垂直第一横隔胶条410的方向上与第二凹部520的内壁有实质的接触;以本实施例而言,即第二连接端412的端部侧边会沿垂直第一横隔胶条410延伸的方向朝第二凹部520内壁的侧边525接近,并产生接触。此外,由于第二凹部520的开口521的宽度大于第二连接端412的宽度,因此第二连接端412与第二凹部520内的另一侧壁525会保持一间距,并形成狭缝810作为防尘路径,而第二连接端412与第二凹部520内的底端523之间可能因公差而形成缝隙,但因第二连接端412已与侧壁525实质接触故完全不影响其防尘效果。
另如图2及图4所示,在此实施例中,第一侧胶条310及第二侧胶条320相对于第一横隔胶条410的另一端是可设置另一条状胶条600将底端封住,以形成封闭框胶组300以减少入尘。在组装时可先将第一侧胶条310、条状胶条600及第二侧胶条320顺序设置,最后再设置第一横隔胶条410,即可以上述第一凹部510、第二凹部520及相关的对位结构及设计消除组装时可能产生的设计公差,并同时兼顾框胶组300在侧边间隙上的封闭性。
就组装的角度而言,在较佳实施例中,如图5A所示,是先将第一侧胶条310或第二侧胶条320设置于第一面板100的显示面110的侧边上,以及设置条状胶条600于显示面110的另一侧边上,使条状胶条600实质垂直并实质接触第一侧胶条310或第二侧胶条320。接着,设置另一侧胶条,以使第一侧胶条310及第二侧胶条320间隔平行并排地设置于第一面板100的显示面110上。如前所述,第一侧胶条310及第二侧胶条320较佳是设置于显示区域111的相对两侧外,且使得第一凹部510的开口511与第二凹部520的开口522相向。如图5B所示,接着将第一横隔胶条410设置于第一面板100的显示面110上,并位于显示区域111在第一侧胶条310及第二侧胶条320间的侧边之外。当设置第一横隔胶条410时,较佳是先将第一连接端411伸入(含放入)第一凹部510内,并使得第一连接端411在平行第一横隔胶条410的方向上与第一凹部510的内壁有实质的接触;以本实施例而言,即将第一连接端411的端面沿平行第一横隔胶条410延伸的方向朝第一凹部510内壁的底端513推近,并产生接触。
如图5C所示,当第一连接端411与第一凹部510的底端513对齐后,再将第二连接端412伸入(含放入)第二凹部520内,并使得第二连接端412在垂直第一横隔胶条410的方向上与第二凹部520的内壁有实质的接触;以本实施例而言,即将第二连接端412的端部侧边沿垂直第一横隔胶条410延伸的方向朝第二凹部520内壁的其中一侧边525推近,并产生接触。利用上述的组装方式及结构组成,即可消除组装时在垂直及平行第一横隔胶条410方向上的公差。换言之,由于在组装时第一横隔胶条410的第一连接端411及第二连接端412分别在互相垂直的两个不同方向上享有可移动的自由度,因此可利用移动微调来消除公差,同时形成接触的结构以保障密合度。另为保持第一横隔胶条410在平行其延伸方向的移动性,第一凹部510及第二凹部520底端513、523间的距离较佳是大于第一横隔胶条410的长度。当完成上述框胶组300所形成封闭的框体的设置后,再将第二面板200叠合于形成框胶组300的第一侧胶条310、条状胶条600、第二侧胶条320及第一横隔胶条410上,以与第一面板100接合。
在图6所示的实施例中,框胶组300包含有第一侧胶条310、第二侧胶条320、第一横隔胶条410与第二横隔胶条420。第一横隔胶条410与第二横隔胶条420横跨于第一侧胶条310及第二侧胶条320之间,且第二横隔胶条420较佳设置于第一侧胶条310及第二侧胶条320之间相对于第一横隔胶条410的另一端,以与第一横隔胶条410、第一侧胶条310及第二侧胶条320共同形成封闭的框体。第二横隔胶条420较佳设置在第一面板100上且位于显示区域111的侧边外,此一侧边较佳系分别与设置第一横隔胶条410的侧边平行。第一侧胶条310及第二侧胶条320在相对于第一横隔胶条410的另一端分别形成有第三凹部530及第四凹部540。第三凹部530及第四凹部540的开口531、541系相向设置,且较佳系采与第一凹部510及第二凹部520相同的矩形设置方式。第二横隔胶条420的两端分别为第三连接端423及第四连接端424;第三连接端423及第二连接端424分别伸入第三凹部530及第四凹部540内。第三凹部530及第四凹部540的开口531、541宽度分别大于第三连接端423及第四连接端424的端面宽度,以便第三连接端423及第四连接端424自开口531、541伸入组装。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第三连接端423及第四连接端424自开口531、541伸入第三凹部530及第四凹部540后,仍可保有垂直第二横隔胶条420本身方向的移动微调自由度。
如图6所示,为确保框胶组300的组装密合性,以降低入尘的机会,第三连接端423在平行第二横隔胶条420的方向上与第三凹部530的内壁有实质的接触;以本实施例而言,即第三连接端423的端面会沿平行第二横隔胶条420延伸的方向朝第三凹部530内壁的底端533接近,并产生接触。在较佳实施例中,实质的接触系包含结构上的实体接触;然在不同实施例中,实质的接触亦可为接近至距离小于0.3mm的程度,以降低入尘的可能性。另一方面,第四连接端424在垂直第二横隔胶条420的方向上与第四凹部540的内壁有实质的接触;以本实施例而言,即第四连接端424的端部侧边会沿垂直第二横隔胶条420延伸的方向朝第四凹部540内壁的侧边545接近,并产生接触。然而在不同实施例中,第二横隔胶条420两端产生实质接触的方向亦可相互对调。此外,由于第四凹部540开口541的宽度大于第四连接端424的宽度,因此第四连接端424与第四凹部540内未接触的另一侧壁545会保持一间距,并形成狭缝810作为防尘路径,而第四连接端424与第四凹部540内的底端543之间可能因公差而形成缝隙,但因第四连接端424已与侧壁545实质接触故完全不影响其防尘效果。
就组装的角度而言,在较佳实施例中,如图7A所示,当第一侧胶条310、第二侧胶条320及第一横隔胶条410均设置完成后,接着将第二横隔胶条420设置于第一面板100的显示面110上,并位于显示区域111相对于第一横隔胶条410的侧边之外。当设置第二横隔胶条420时,较佳是先将第三连接端423伸入(含放入)第三凹部530内,并使得第三连接端423在平行第二横隔胶条420的方向上与第三凹部530的内壁有实质的接触;以本实施例而言,即将第三连接端423的端面沿平行第二横隔胶条420延伸的方向朝第三凹部530内壁的底端533推近,并产生接触。
如图7B所示,当第三连接端423与第三凹部530的底端533对齐后,再将第四连接端424伸入(含放入)第四凹部540内,并使得第四连接端424在垂直第二横隔胶条420的方向上与第四凹部540的内壁有实质的接触;以本实施例而言,即将第四连接端424的端部侧边沿垂直第二横隔胶条420延伸的方向朝第四凹部540内壁的其中一侧边545推近,并产生接触。利用上述的组装方式及结构组成,即可消除组装时在垂直及平行第二横隔胶条420方向上的公差。换言之,由于在组装时第二横隔胶条420的第三连接端423及第四连接端424分别在相垂直的两个不同方向上享有可移动的自由度,因此可利用移动微调来消除公差,同时形成接触的结构以保障密合度。另为保持第二横隔胶条420在平行其延伸方向的移动性,第三凹部530及第四凹部540底端533、543间的距离较佳是大于第二横隔胶条420的长度。当完成上述框胶组300的设置后,再将第二面板200叠合于形成框胶组300的第一侧胶条310、第二侧胶条320、第一横隔胶条410及第二横隔胶条420上,以与第一面板100接合。
在图8A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横隔胶条410在第一连接端411及第二连接端412间的侧边形成有第一凸部710。第一凸部710是自侧边伸出,以形成类似「T」或倒「T」的形状。当第一连接端411及第二连接端412分别插入第一凹部510的开口511及第二凹部520的开口521时,第一凸部710是朝向框胶组300的外侧,亦即远离显示区域111的方向凸出。如图8A所示,第一凸部710平行凸出方向的两侧边711分别与第一侧胶条310内侧接近第一凹部510开口511的部分以及第二侧胶条320内侧接近第二凹部520开口512的部分较佳是夹成间隙830。在较佳实施例中,第一凸部710平行于第一横隔胶条410的端面713是与第一侧胶条310及第二侧胶条320的端面311、321切齐。间隙830较佳是与前述的狭缝810连通且相互垂直,以形成有转折的防尘路径,以更增加其防尘的效果。
在图8B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横隔胶条410在与第一凸部710相反的侧边形成有第二凸部720。第二凸部720是自侧边伸出,以与第一凸部710、第一连接端411及第二连接端412共同形成类似「十」字的形状。当第一连接端411及第二连接端412分别插入第一凹部510及第二凹部520时,第二凸部710是朝向框胶组300的内部,亦即朝向显示区域111的方向凸出。如图8B所示,第二凸部720平行凸出方向的两侧边721分别与第一侧胶条310内侧接近第一凹部510的部分以及第二侧胶条320内侧接近第二凹部520的部分夹成间隙850。
在图8C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横隔胶条410更包含有外横隔部730。外横隔部730是连接于第一凸部710相对于第一横隔胶条410本体的外侧,且外横隔部730的两端分别突伸于第一凸部710之外,因此外横隔部730、第一凹部710及第一横隔胶条410的本体部分会共同形成类似「工」字或「I」形的结构。当第一连接端411及第二连接端412分别插入第一凹部510及第二凹部520时,外横隔部730即横跨于第一侧胶条310及第二侧胶条320的端面上。外横隔部730两端朝向第一侧胶条310及第二侧胶条320的部分分别与第一侧胶条310及第二侧胶条320的端面311、321间,较佳均夹有间隙870以作为防尘路径。间隙870较佳是与前述的间隙830及狭缝810连通且相互垂直,以形成有多次转折的防尘路径,以更增加其防尘的效果。
上述针对第一横隔胶条410所提供的变化实施例亦均可应用于第二横隔胶条420上,特此说明。
当然,本发明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发明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当可根据本发明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发明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12)

1.一种组合式显示模块,包含:
一第一面板;
一第二面板,与该第一面板叠合;以及
一框胶组,设置于该第一面板及该第二面板之间并连接该第二面板于该第一面板上,该框胶组包含:
一第一侧胶条,其一端形成有一第一凹部,该第一凹部具有一开口;
一第二侧胶条,与该第一侧胶条间隔平行并排;以及
一第一横隔胶条,横跨于该第一侧胶条及该第二侧胶条之间,并具有一第一连接端伸入该第一凹部内,其中,该第一凹部的开口宽度大于该第一连接端的宽度;
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侧胶条的一端形成有一第二凹部且该第二凹部具有与该第一凹部的开口相向的一开口,第一横隔胶条具有一第二连接端伸入该第二凹部内;其中,该第二凹部的开口宽度大于该第二连接端的宽度;该第一连接端与该第一凹部内壁具有平行该第一横隔胶条方向的实质接触;该第二连接端与该第二凹部内壁具有垂直该第一横隔胶条方向的实质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式显示模块,其特征在于,还包含有一第二横隔胶条;其中该第一侧胶条及该第二侧胶条于相对该第一横隔胶条的另一端分别形成有相向开口的一第三凹部及一第四凹部;该第二横隔胶条横跨于该第一侧胶条及该第二侧胶条之间,并具有一第三连接端及一第四连接端分别伸入该第三凹部及该第四凹部内;该第三凹部及该第四凹部的宽度分别大于该第三连接端及该第四连接端的宽度;该第三连接端与该第三凹部内壁间及该第四连接端与该第四凹部内壁间其中之一具有平行该第二横隔胶条方向的实质接触,另一则具有垂直该第二横隔胶条方向的实质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组合式显示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面板上具有一显示区域,该第一侧胶条、该第二侧胶条、该第一横隔胶条及该第二横隔胶条分别位于该显示区域的外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式显示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凹部及该第二凹部的内壁分别包含有一底端及分别连接该底端的相对二侧壁;该第一 连接端实质接触该底端,而该第二连接端的侧边实质接触该二侧壁其中之一。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组合式显示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横隔胶条包含一第一凸部形成于该第一连接端及该第二连接端之间,当该第一连接端及该第二连接端分别伸入该第一凹部及该第二凹部内时,该第一凸部朝向远离该显示区域方向凸出。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组合式显示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横隔胶条包含一第二凸部形成于该第一连接端及该第二连接端之间并位于该第一凸部的反侧。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组合式显示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横隔胶条包含一外横隔部连接于该第一凸部,且该外横隔部的两端分别突伸于该第一凸部之外,该外横隔部并横跨于该第一侧胶条及该第二侧胶条的端面上。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式显示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面板为一显示面板。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式显示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第二面板为一触控面板。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式显示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组合式显示模块为一触控显示装置。
11.一种组合式显示模块的制造方法,该组合式显示模块包含一第一面板、一第二面板、一端侧边具有一第一凹部的一第一侧胶条、一第二侧胶条以及一第一横隔胶条,该制造方法包含下列步骤:
设置该第一侧胶条于该第一面板上;
设置该第二侧胶条于该第一面板上并与该第一侧胶条间隔平行并排;
将该第一横隔胶条的一第一连接端伸入该第一凹部;
其特征在于,该第二侧胶条的一端侧边具有一第二凹部,该制造方法还包含下列步骤:
使该第二凹部的一开口面向该第一凹部的一开口;使该第一连接端与该第一凹部内壁在平行该第一横隔胶条的方向上产生实质接触;
将与该第一连接端相对的一第二连接端伸入该第二凹部,并使该第二连接端与该第二凹部内壁在垂直该第一横隔胶条的方向上产生实质接触;以及
叠合该第二面板于该第一侧胶条、该第二侧胶条及该第一横隔胶条上,以 与该第一面板接合。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组合式显示模块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该组合式显示模块还包含有一第二横隔胶条;其特征在于,该第一侧胶条及该第二侧胶条于相对于该第一横隔胶条的另一端分别形成有相向开口的一第三凹部及一第四凹部;该第二横隔胶条横跨于该第一侧胶条及该第二侧胶条之间,并具有一第三连接端及一第四连接端;该制造方法并包含下列步骤:
将该第二横隔胶条的一第三连接端伸入该第三凹部,并使该第三连接端与该第三凹部内壁在平行该第二横隔胶条的方向上产生实质接触;
将与该第三连接端相对的一第四连接端伸入该第四凹部,并使该第四连接端与该第四凹部内壁在垂直该第三连接端与该第三凹部内壁产生接触的方向上产生实质接触。
CN201210337358.4A 2012-06-29 2012-09-12 组合式显示模块及其制造方法 Active CN10287993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1123687 2012-06-29
TW101123687A TWI485492B (zh) 2012-06-29 2012-06-29 組合式顯示模組及其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879935A CN102879935A (zh) 2013-01-16
CN102879935B true CN102879935B (zh) 2015-06-17

Family

ID=474813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337358.4A Active CN102879935B (zh) 2012-06-29 2012-09-12 组合式显示模块及其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2879935B (zh)
TW (1) TWI48549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160204B2 (ja) * 2013-04-19 2017-07-1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装置
CN104317091A (zh) * 2014-11-13 2015-01-28 合肥鑫晟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触控式液晶显示装置及其制备方法
JP7166193B2 (ja) * 2019-02-25 2022-11-07 パナソニック液晶ディスプレイ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
CN110379300A (zh) 2019-07-22 2019-10-25 深圳市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框胶结构和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
CN110722462B (zh) * 2019-10-24 2020-11-06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用以制备显示面板的磨轮及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202005017234U1 (de) * 2005-11-02 2005-12-22 Bohlmann, Guido Wechselrahmen
CN101681215A (zh) * 2007-09-07 2010-03-24 夏普株式会社 带触摸面板的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201638198U (zh) * 2010-03-30 2010-11-17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阻式触摸屏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249880A (ja) * 1994-03-11 1995-09-26 Toshiba Corp 携帯形電子機器
KR20070103833A (ko) * 2006-04-20 2007-10-25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터치스크린 표시장치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202005017234U1 (de) * 2005-11-02 2005-12-22 Bohlmann, Guido Wechselrahmen
CN101681215A (zh) * 2007-09-07 2010-03-24 夏普株式会社 带触摸面板的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201638198U (zh) * 2010-03-30 2010-11-17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阻式触摸屏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879935A (zh) 2013-01-16
TWI485492B (zh) 2015-05-21
TW201400953A (zh) 2014-01-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879935B (zh) 组合式显示模块及其制造方法
CN102854669B (zh) 液晶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
US20130070180A1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US20160377939A1 (en) Liquid crystal grating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3d touch display panel
CN109448542B (zh) 显示屏盖板及具有该盖板的显示屏
CN102681236B (zh) 液晶显示面板、液晶显示器及3d影像系统
CN205374930U (zh) 显示装置
CN104880855A (zh) 一种超薄液晶模组及显示装置
WO2019007113A1 (zh) 一种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以及一种透明光学胶层结构
CN105223715A (zh) 显示装置
CN110109216A (zh) 一种背光模组、显示装置
JP5177875B2 (ja) 液晶セルおよび液晶セルの製造方法
US20160327733A1 (en) Light Guide Plate, Backlight Module and Liquid Cristal Display Device
CN205508290U (zh) 一种柔性显示模组及柔性显示装置
CN104033853A (zh) 背光模组的封装结构和背光模组的封装方法
JP2003233059A (ja) タッチパネル式表示装置
WO2013143092A1 (zh) 一种液晶显示装置用框架及液晶显示装置
CN102681238B (zh) 一种液晶显示装置、面板及面板制造方法
CN107463021A (zh) 显示模块
CN104965334B (zh) 一种液晶显示模组及其装配方法
CN104834044B (zh) 用于制造导光板的装置和用于制造导光板的方法
WO2007108151A1 (ja) 液晶表示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10948757B2 (en) Display device
CN105527760A (zh) 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CN202371587U (zh) 背光模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