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852425B - 异物检测传感器的固定构造及具备该构造的异物检测装置 - Google Patents

异物检测传感器的固定构造及具备该构造的异物检测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852425B
CN102852425B CN201210235568.2A CN201210235568A CN102852425B CN 102852425 B CN102852425 B CN 102852425B CN 201210235568 A CN201210235568 A CN 201210235568A CN 102852425 B CN102852425 B CN 10285242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etection sensor
object detection
foreign object
support
foreig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235568.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852425A (zh
Inventor
坂槙良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ens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Asmo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114646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784392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114646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852799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Asmo Co Ltd filed Critical Asmo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85242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5242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85242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52425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FDEVICES FOR MOVING WINGS INTO OPEN OR CLOSED POSITION; CHECKS FOR WINGS; WING FITTING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ONCERNED WITH THE FUNCTIONING OF THE WING
    • E05F15/00Power-operated mechanisms for wings
    • E05F15/40Safety devices, e.g. detection of obstructions or end positions
    • E05F15/42Detection using safety edges
    • E05F15/44Detection using safety edges responsive to changes in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Y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ES E05D AND E05F, RELATING TO CONSTRUCTION ELEMENTS, ELECTRIC CONTROL, POWER SUPPLY, POWER SIGNAL OR TRANSMISSION, USER INTERFACES, MOUNTING OR COUPLING, DETAILS,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 THEREOF
    • E05Y2900/00Application of doors, windows, wings or fittings thereof
    • E05Y2900/50Application of doors, windows, wings or fittings thereof for vehic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3/00Mechanisms for operating contacts
    • H01H3/02Operating parts, i.e. for operating driving mechanism by a mechanical force external to the switch
    • H01H3/14Operating parts, i.e. for operating driving mechanism by a mechanical force external to the switch adapted for operation by a part of the human body other than the hand, e.g. by foot
    • H01H3/141Cushion or mat switches
    • H01H3/142Cushion or mat switches of the elongated strip type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KPULSE TECHNIQUE
    • H03K17/00Electronic switching or gating, i.e. not by contact-making and –breaking
    • H03K17/94Electronic switching or gating, i.e. not by contact-making and –break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way in which the control signals are generated
    • H03K17/945Proximity switches
    • H03K17/955Proximity switches using a capacitive detector

Landscapes

  • Power-Operated Mechanisms For Win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异物检测传感器的固定构造和具备该固定构造的异物检测装置,该固定构造能够将异物检测传感器稳定地固定在树脂制的支架上。在异物检测传感器的固定构造中,异物检测传感器被固定在树脂制的支架上,该异物检测传感器通过承受异物的外力而发生的弹性变形来检测该异物。从该异物检测传感器的外周面突出有支承部。该支架具有该支承部所贯穿的贯穿部。该异物检测传感器和贯穿该贯穿部的该支承部从该贯穿部的贯穿方向的两侧夹持该支架。

Description

异物检测传感器的固定构造及具备该构造的异物检测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将异物检测传感器固定在支架上的异物检测传感器的固定构造、和具备该固定构造的异物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在通过电动机等的驱动力以电动的方式使门面板移动来对形成于车身的乘降口、后部开口部等开口部进行开闭的电动车门开闭装置上设有异物检测装置。为了防止异物夹入开口部的周缘部和门面板之间,异物检测装置检测开口部的周缘部和门面板之间存在的异物。例如,在日本特开2002-242535号公报中记载的异物检测装置中,异物检测传感器被固定在安装于门面板的周缘部的金属制的支架上,该异物检测传感器通过承受来自异物的外力而发生的弹性变形来检测该异物。
为了使搭载有异物检测装置的车辆轻量化,优选使用树脂制的支架,来代替金属制的支架。以往,在将异物检测传感器固定在树脂制的支架上的固定构造中,例如,异物检测传感器被双面胶带粘贴并固定在树脂制的支架上。
然而,通过双面胶带所进行的粘贴,很难维持异物检测传感器被稳定地固定在树脂制的支架上的状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异物检测传感器的固定构造和具备该固定构造的异物检测装置,该固定构造能够将异物检测传感器稳定地固定在树脂制的支架上。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一形态提供一种异物检测传感器的固定构造,其将所述异物检测传感器固定在树脂制的支架上,该异物检测传感器通过承受异物的外力而发生的弹性变形来检测所述异物。从所述异物检测传感器的外周面突出有支承部。所述支架具有所述支承部所贯穿的贯穿部。所述异物检测传感器和贯穿所述贯穿部的所述支承部从所述贯穿部的贯穿方向的两侧夹持所述支架。
本发明的第二形态提供一种异物检测装置,具备:异物检测传感器,其承受外力而发生弹性变形;支架;以及第一形态所述的异物检测传感器的固定构造,所述异物检测传感器通过所述支承部被固定在所述支架上,且根据所述异物检测传感器的弹性变形来检测接触在所述异物检测传感器上的异物。
本发明的第三形态提供一种异物检测传感器的固定构造,其将长条状的异物检测传感器固定在被安装于安装面的树脂制的支架上,所述异物检测传感器通过承受异物的外力而发生的弹性变形来检测所述异物。所述安装面被设置在形成于车身的开口部的周缘部上,或者被设置在对所述开口部进行开闭的开闭体的、与所述开口部的周缘部对置的周缘部上。从所述异物检测传感器的外周面突出的支承部,以在与所述异物检测传感器的长度方向垂直的截面上相对于所述安装面倾斜的形式被插入到所述支架中,使得所述异物检测传感器被固定在所述支架上。
本发明的第四形态提供一种异物检测装置,具备:异物检测传感器,其承受外力而发生弹性变形;支架;以及第三形态所述的异物检测传感器的固定构造,所述异物检测传感器通过所述支承部被固定在所述支架上,且根据所述异物检测传感器的弹性变形来检测接触在所述异物检测传感器上的异物。
基于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异物检测传感器的固定构造、和具备该固定构造的异物检测装置,该固定构造能够将异物检测传感器稳定地固定在树脂制的支架上。
附图说明
图1是搭载了电动后门装置的车辆的概略图。
图2是表示图1的电动后门装置的电气构成的框图。
图3是图1的支架以及被固定在该支架上的传感器线路的立体图。
图4是图3的支架的立体图。
图5A是沿图3的5A-5A线的支架以及传感器线路的剖视图。
图5B是沿图3的5B-5B线的支架以及传感器线路的剖视图。
图6A~6C分别是传感器线路的剖视图。
图7是图3的传感器线路的立体图。
图8是当异物接触在异物检测传感器上时的图3的支架以及传感器线路的剖视图。
图9是搭载了电动后门装置的车辆的概略图。
图10是与图9的支架及传感器线路的长度方向垂直的剖视图。
图11是沿图9的11-11线的车辆的后部开口部附近的剖视图。
图12A是异物检测传感器及其他方式的支承部的剖视图。
图12B是异物检测传感器、和其他方式的支承部及支架的剖视图。
图13是异物检测传感器、和其他方式的支承部及支架的剖视图。
图14是异物检测传感器、和其他方式的支承部及支架的剖视图。
图15A以及图15B分别是异物检测传感器、和其他方式的支承部及支架的剖视图。
图16是异物检测传感器、和其他方式的支承部及支架的剖视图。
图17是异物检测传感器、和其他方式的支承部及支架的剖视图。
图18是异物检测传感器、和其他方式的支承部及支架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将本发明具体化的第1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车辆1搭载有电动后门装置2。车辆1具备由导电性金属材料形成的车身3。在该车身3的后部上,形成有后部开口部4。比后部开口部4的上下方向的大致中央部更靠下方的部位的左右方向宽度,要小于比后部开口部4的上下方向的大致中央部更靠上方的部位的左右方向宽度。通过门面板5对该后部开口部4进行开闭,该门面板5由导电性金属材料形成,且形成为与该后部开口部4对应的形状。
比门面板5的上下方向的大致中央部更靠下端侧的部位(图1中上侧的大约一半的部位)的左右方向的宽度,要小于比门面板5的上下方向的大致中央部更靠上端侧的部位(图1中下侧的大约一半的部位)的左右方向的宽度。因此,门面板5的左右方向的两个端部呈非直线状。该门面板5的上端部可转动地连结在车身3的后部侧面的上端部上。门面板5能够以与车身3的连结部分为转动中心,以该门面板5的下端部沿上下方向移动的形式转动。门面板5可在全闭位置和全开位置之间移动。全闭位置为门面板5将后部开口部4完全封闭的位置,全开位置为门面板5将后部开口部4开放到最大限度的位置。
如图2所示,具备致动器6的驱动机构(图示略)被配置车身3上,且被连接在门面板5上。在电动后门装置2中,该致动器6一被驱动,门面板5就被沿上下方向转动来对后部开口部4进行开闭。
所述致动器6具备电动机7和减速机构(图示略),该减速机构将该电动机7的旋转减慢并输出。在致动器6内,配置有对电动机7的旋转进行检测的位置检测装置8。位置检测装置8例如由永久磁石和与该永久磁石对置配置的霍尔IC(图示略)构成,该永久磁石设置为,与构成电动机7的旋转轴(图示略)或所述减速机构的减速齿轮(图示略)一体旋转。该霍尔IC将与永久磁石的旋转产生的磁场的变化相对应的脉冲信号作为位置检测信号输出。
电动后门装置2具备用于指示门面板5进行开闭的操作开关9。如图1以及图2所示,如果该操作开关9被车辆1的搭乗者等以将后部开口部4开放的形式操作的话,就输出包含以将后部开口部4开放的形式使门面板5转动的信息的开信号。另一方面,如果操作开关9被该搭乗者等以将后部开口部4封闭的形式操作的话,就输出包含以将后部开口部4封闭的形式使门面板5转动的信息的闭信号。该操作开关9被设置在仪表盘(dashboard)等车室内的预定部位、门面板5的门把手(图示略)、以及与点火钥匙(ignition key)一起被携带的携带物(钥匙链)(图示略)等上。
电动后门装置2具备异物检测装置11,该异物检测装置用于检测位于门面板5的周缘部和后部开口部4的、与门面板5的周缘部对置的周缘部之间的异物X(参照图8)。如图1~图3所示,异物检测装置11具备:一对支架12,被安装在门面板5的周缘部上;长条状的传感器线路(sensor line)13,被固定在各个支架12上;以及通电检测部14,被电气连接在该传感器线路13上。
如图1所示,该一对支架12被安装在门面板5的、与后部开口部4的周缘部对置的周缘部上,详细地讲,这些支架12分别被安装在门面板5的内侧面(即,门面板5的车厢侧的侧面)的左右方向的两个端部上。各个支架12形成为沿着门面板5的对应的左右方向的端部从该门面板5的上端部延伸至下端部为止的大致带状。支架12与呈非直线状的门面板5的对应的左右方向的端部的形状相对应,该支架12的长度方向(即,门面板5的上下方向)的中央部是弯曲的。
如图4所示,各个支架12具备:固定部21,沿该支架12的长度方向延伸;以及保持部22,以与该固定部21形成为一体的形式形成在固定部21的宽度方向的一个端部上。
固定部21形成为与门面板5的安装有支架12的部位的表面形状相对应的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固定部21中,与其长度方向垂直的截面的形状形成为呈大致L字状的板状。各个支架12的厚度方向(即,与长度方向以及宽度方向垂直的方向)的一方的侧面为当该支架12被安装在门面板5上时抵接在门面板5侧的安装面5a(参照图1)上的抵接面12a。在本实施方式中,抵接面12a为截面是L字状的支架12的L字的外侧的侧面。如图1所示,安装面5a为门面板5的内侧面(即,门面板5的车厢侧的侧面)的左右方向的两个端部。
如图1以及图4所示,所述保持部22沿着固定部21的宽度方向的两个端部中的、当支架12被安装在门面板5上时位于门面板5的外侧的端部设置。保持部22从固定部21的长度方向的一端至另一端连续地形成。保持部22形成为沿着固定部21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半圆筒状,且厚度形成得比固定部21的厚度要大,且向所述抵接面12a的相反侧突出。
如图5A所示,在保持部22上形成有保持凹部23,该保持凹部23从抵接面12a侧被凹设,且在抵接面12a上具有开口部。保持凹部23的开口部被形成在抵接面12a的与保持部22相应的部分、即保持侧抵接面12b上。保持凹部23沿着支架12的长度方向连续地形成。如图4以及图5B所示,在保持凹部23的开口部,且在支架12的长度方向的多处形成有桥接部24,该桥接部沿支架12的宽度方向横穿保持凹部23的开口部23a。各个桥接部24连结在支架12的宽度方向上对置的保持凹部23的2个内侧面。
如图5A所示,在保持凹部23的底面上,形成有相对于保持侧抵接面12b倾斜的、呈平面状的按压面25。按压面25形成于从支架12的长度方向的一个端部至另一个端部的范围内。该按压面25以沿着支架12的宽度方向随着远离固定部21而接近保持侧抵接面12b的形式相对于该保持侧抵接面12b倾斜。
在保持部22上形成有贯穿孔26,该贯穿孔26作为将保持凹部23的底部贯穿的贯穿部。贯穿孔26以与所述按压面25垂直的形式将保持部22的保持凹部23的底部贯穿。因此,贯穿孔26以沿着支架12的宽度方向随着远离固定部21而与保持侧抵接面12b之间的距离变得越长的形式相对于保持侧抵接面12b倾斜。贯穿孔26的内侧开口部26a被形成在所述按压面25的、支架12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上。如图4所示,该贯穿孔26沿着支架12的长度方向从该支架12的长度方向的一个端部延伸至另一个端部为止,且呈缝隙状。
保持部22具备形成在贯穿孔26的外侧开口部26b的宽度方向两侧的一对承受面27a、27b。如图5A所示,一对承受面27a、27b为呈圆弧状的曲面,该一对承受面27a、27b在与支架12的长度方向垂直的截面上凹向保持侧抵接面12b。一对承受面27a、27b在贯穿孔26的外侧开口部26b的宽度方向两侧,分别沿着贯穿孔26向支架12的长度方向延伸。一对承受面27a、27b形成于从支架12的长度方向的一个端部至另一个端部的范围内。一对承受面27a、27b的曲率彼此相等。一对承受面27a、27b彼此的曲率中心O相一致。一对承受面27a、27b的曲率中心O位于贯穿孔26的中心线L1上,该中心线L1在与支架12的长度方向垂直的截面上通过贯穿孔26的宽度方向的中央且沿贯穿孔26的贯穿方向延伸。
如图1以及图4所示,上述的各个支架12以对应的抵接面12a抵接在门面板5的内侧面的左右方向的两个端部(即安装面5a)上并且以保持部22位于门面板5的外周侧且固定部21位于门面板5的左右方向的中央侧的形式被配置在门面板5上。保持侧抵接面12b抵接在安装面5a上的、与门面板5的闭动作时的移动方向大致垂直的部位上。各个支架12通过将固定部21多处贯穿的销(图示略)被安装在门面板5上。
如图3所示,所述传感器线路13形成为带状。传感器线路13具备异物检测传感器31、和用于将该异物检测传感器31固定在支架12上的支承部41。
构成异物检测传感器31的长条状的中空绝缘体32由具有绝缘性以及复原性且可弹性变形的绝缘体形成。作为绝缘体,可以举出包含软质的树脂材料、合成橡胶在内的橡胶等。中空绝缘体32形成为大致圆筒状。中空绝缘体32的外周面32a、即异物检测传感器31的外周面形成为圆筒状。如图5A所示,所述承受面27a、27b的曲率与所述中空绝缘体32的外周面32a的曲率相等。
如图6A以及图7所示,4根电极线33~36被配置在中空绝缘体32的内侧。各个电极线33~36由中心电极37和圆筒状的导电包覆层38构成,该中心电极37通过将导电性细线捻合而形成且具有可挠性,该导电包覆层38将中心电极37的外周覆盖且具有导电性以及弹性。各个电极线33~36在中空绝缘体32的内侧沿圆周方向按等角度间隔(在本实施方式中间隔90°)配置。另外,各个电极线33~36在保持沿圆周方向相邻的电极线33~36之间的间隔不变的状态下,沿中空绝缘体32的长度方向呈螺旋状延伸。进一步,各个电极线33~36的一部分在中空绝缘体32的内侧与该中空绝缘体32接触,且被固定在该中空绝缘体32上,由此,各个电极线33~36被中空绝缘体32保持。
如图2所示,在电极线33、35中,长度方向的第1端(图2中,左侧的端)之间被相互连接而相导通。在电极线34、36中,长度方向的第1端(图2中,左侧的端)之间也被相互连接而相导通。电极线35、36的长度方向的第2端经由电阻39被电气连接在一起。进一步,电极线33的长度方向的第2端与通电检测部14电气连接,且电极线34的第2端被接地(GND)。也就是说,电极线34的第2端被连接在车身3上而接地。
如图6A以及图7所示,所述支承部41与异物检测传感器31的中空绝缘体32形成为一体,且由与中空绝缘体32相同的材料形成。也就是说,所述支承部41由具有绝缘性以及复原性且可弹性变形的绝缘体形成。作为该绝缘体,可以举出包含软质的树脂材料、合成橡胶在内的橡胶等。支承部41从中空绝缘体32的外周面32a向中空绝缘体32的径向外侧突出。支承部41从中空绝缘体32的长度方向的一端至另一端连续地形成。中空绝缘体32的截面形状沿中空绝缘体32的长度方向保持不变。该支承部41由插通部42和作为一对限制部的按压部43来构成,该按压部43与该插通部42形成为一体。
插通部42由从中空绝缘体32的外周面32a向该中空绝缘体32的径向外侧突出的嵌合部42a、从该嵌合部42a的顶端部向中空绝缘体32的径向外侧延伸的第1插通部42b、以及从该第1插通部42b的顶端向中空绝缘体32的径向外侧延伸的第2插通部42c来构成。
嵌合部42a沿着中空绝缘体32的长度方向(轴向)从该中空绝缘体32的一端至另一端连续地形成。如图5A所示,嵌合部42a的高度比贯穿孔26的贯穿方向的长度要低,嵌合部42a的宽度与贯穿孔26的宽度相等。在此,嵌合部42a的高度是指:嵌合部42a的、沿中空绝缘体32的径向的长度;嵌合部42a的宽度是指:嵌合部42a的、沿中空绝缘体32的圆周方向的长度。
所述第1插通部42b被形成在该嵌合部42a的顶端部上,且从嵌合部42a的长度方向(即,中空绝缘体32的长度方向)的一端至另一端连续地形成。第1插通部42b的宽度形成得比贯穿孔26的宽度要窄。在此,第1插通部42b的宽度是指:第1插通部42b的、沿中空绝缘体32的圆周方向的长度。
所述第2插通部42c被形成在第1插通部42b的顶端部上,且从第1插通部42b的长度方向(即,中空绝缘体32的长度方向)的一端至另一端连续地形成。也就是说,第2插通部42c被设置在支承部41的顶端部上,且在插通部42的突出方向上与第1插通部42b相邻。第2插通部42c的宽度比贯穿孔26的宽度要小,且比第1插通部42b的宽度要宽。在此,第2插通部42c的宽度是指:第2插通部42c的、沿中空绝缘体32的圆周方向的长度。
如图6A所示,所述一对按压部43被形成在插通部42的宽度方向的两侧。一对按压部43从插通部42的宽度方向的两个侧面上的、第1插通部42b与第2插通部42c的边界部分起分别向异物检测传感器31延设。各个按压部43从插通部42的长度方向(即,中空绝缘体32的长度方向)的一端至另一端连续地形成。各个按压部43以从其基端越向顶端越远离第2插通部42c的顶端面的形式延伸,各个按压部43的顶端朝向插通部42的基端侧。进一步,各个按压部43从其基端越向顶端,越离开插通部42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在各个按压部43的顶端部上,形成有沿着插通部42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圆柱状的接触部43a。接触部43a的直径比按压部43的基端侧的部位的宽度稍大。
如图6B所示,第1插通部42b的宽度以及按压部43的宽度设定为,在所述一对按压部43以其向异物检测传感器31延伸且被按压在第1插通部42b上的形式而被折叠的状态下,该一对按压部43与第1插通部42b能够同时通过贯穿孔26的(能够贯穿的)值。如图6C所示,第2插通部42c的宽度以及按压部43的宽度设定为,在所述一对按压部43以其向插通部42的顶端侧延伸且被按压在第2插通部42c上的形式而被折叠状态下,该一对按压部43与第2插通部42c无法同时通过贯穿孔26的(不能贯穿的)值。
在此,结合异物检测传感器31向支架12固定的顺序,对本实施方式的异物检测传感器31的固定构造的作用进行说明。
如图6B所示,为了将异物检测传感器31由支承部41固定在支架12上,将支承部41的第2插通部42c从贯穿孔26的外侧开口部26b插入到贯穿孔26的内部。将支承部41插入到贯穿孔26内去,直到支承部41贯穿该贯穿孔26为止。此时,随着插通部42被插入到贯穿孔26内,一对按压部43被按压在贯穿孔26的内周面上,从而该一对按压部以其向异物检测传感器31延伸且被按压在第1插通部42b上的形式而被折叠。以这种方式折叠的一对按压部43与第1插通部42b一边略有弹性变形一边通过(贯穿)贯穿孔26。于是,如图5A所示,一对按压部43在保持凹部23内复原并从第1插通部42b离开,同时一对按压部43的顶端部的接触部43a分别按压接触在贯穿孔26的宽度方向两侧的按压面25上。进一步,嵌合部42a被嵌合在贯穿孔26中,且在嵌合部42a的宽度方向的两侧,中空绝缘体32的外周面32a抵接在承受面27a、27b上。其结果,保持部22上的承受面27a、27b与按压面25之间的部位,被按压该按压面25的一对按压部43和异物检测传感器31的中空绝缘体32从贯穿孔26的贯穿方向的两侧夹持。由此,异物检测传感器31被支承部41固定在支架12上。也就是说,传感器线路13被固定在支架12上。这样,对按压面25进行按压的一对按压部43、和异物检测传感器31的中空绝缘体32从贯穿孔26的贯穿方向的两侧对支架12进行夹持,由此,异物检测传感器31被稳定地固定在支架12上。
在被固定于支架12上的异物检测传感器31中,保持部22(承受面27a、27b)的相反侧的大约270°的范围向外部露出,该露出的范围相当于能够对接触在异物检测传感器31上的异物X(参照图8)进行检测的检测范围。在该检测范围中,在施加在异物检测传感器31上的外力经过异物检测传感器31的径向中央并传向承受面27a或承受面27b的范围内,承受面27a或承受面27b能够经由异物检测传感器31承受该外力。因此,异物检测传感器31通过被异物X和承受面27a或承受面27b夹持而容易产生变形。
如图2所示,所述通电检测部14被设置在异物检测传感器31的长度方向的一个端部、即图2中右侧的端部(设有电阻39一侧的端部)上,且向所述电极线33供给电流。如图2以及图5A所示,在异物检测传感器31未被施加按压力等外力的通常状态下,从通电检测部14供给至电极线33的电流流经电极线35后,经由电阻39流向电极线34、36。另一方面,如图2以及图8所示,在如沿直径方向压挤异物检测传感器31那样的外力被施加在异物检测传感器31的一个部位上时,就会使该部位的中空绝缘体32发生弹性变形且伴随该中空绝缘体32的弹性变形使电极线33~36弯曲,从而电极线33、35中的至少一个电极线与电极线34、36中的至少一个电极线相接触,使得由这些电极线组成的电路发生短路。于是,从通电检测部14供给至电极线33的电流在不经由电阻39的情况下流向电极线34、36。因此,例如,在以恒定的电压向电极线33供给电流的情况下,由于电流值发生变化,所以通电检测部14通过检测此时的电流值的变化来检测接触在异物检测传感器31上的异物X。通电检测部14一检测到该电流值的变化(即,一检测到接触在异物检测传感器31上异物X),就将异物检测信号输出至后述的门ECU51。相对于异物检测传感器31的外力一被解除,中空绝缘体32就会复原,从而电极线33~36也会复原,并成为正常的导通状态。
如图1以及图2所示,电动后门装置2在门面板5的内部,具备通过所述致动器6来控制门面板5的开闭动作的门ECU51。门ECU51具备ROM(Read only Memory)、RAM(Randomaccess Memory)等而起到微型计算机的作用,且从车辆1的电池(图示略)接收供电。门ECU51向被电气连接在该门ECU51上的通电检测部14供给电流。门ECU51根据从操作开关9、位置检测装置8、以及通电检测部14等输入的各种信号控制致动器6。
接着,参照图1以及图2,对以上述形式构成的电动后门装置2的动作进行集中说明。
门ECU51从操作开关9输入了开信号时,该门ECU51为了使门面板5进行开动作而驱动致动器6。门ECU51根据从位置检测装置8输入的位置检测信号来对门面板5的转动位置进行识别。在本实施方式中,门ECU51对位置检测信号的个数进行计数,并根据单位时间的该计数值、即脉冲数来对门面板5的转动位置进行识别。门面板5被配置在将后部开口部4开放到最大限度的全开位置上时,门ECU51停止致动器6。
另一方面,门ECU51从操作开关9输入了闭信号时,该门ECU51为了使门面板5进行闭动作而驱动致动器6。门面板5被配置在将后部开口部4完全封闭的全闭位置上时,门ECU51停止致动器6。在门面板5进行闭动作过程中,异物X与异物检测传感器31接触而有外力施加在该异物检测传感器31上时,异物检测传感器31的中空绝缘体32发生弹性变形,从而电极线33、35中的至少一个电极线与电极线34、36中的至少一个电极线相接触,使得由这些电极线组成的电路发生短路。其结果,由于被供给至电极线33的电流的电流值发生变化,所以通电检测部14将异物检测信号输出至门ECU51。异物检测信号一被输入至门ECU51,该门ECU51就使致动器6反转且在使门面板5进行预定量的开动作之后,使该致动器6停止。
如上所述,基于第1实施方式,具有以下的优点。
(1)通过异物检测传感器31和将贯穿孔26贯穿的支承部41的按压部43从贯穿孔26的贯穿方向的两侧夹持支架12。所以,异物检测传感器31能够稳定地被固定在由树脂形成而被轻量化的支架12上。因此,能够提高异物检测传感器31在来自异物X的外力的作用下产生弹性变形的响应性。
(2)支架12具有承受面27a、27b,该承受面27a、27b与异物检测传感器31的外周面、即中空绝缘体32的外周面32a抵接,且经由异物检测传感器31承受外力。由于通过该承受面27a、27b容易使异物检测传感器31的姿势(所处位置)变得稳定,所以异物检测传感器31更稳定地被固定在树脂制的支架12上。在来自异物X的外力被施加在异物检测传感器31上的情况下,承受面27a、27b可经由异物检测传感器31承受该外力。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异物检测传感器31被支承在承受面27a、27b上,可抑制异物检测传感器31与支架12错位,从而异物检测传感器31可在其被稳定地固定在支架12上的位置上发生弹性变形。进一步,由于异物检测传感器31被夹持在异物X与承受面27a、27b之间,使得该异物检测传感器31容易受来自异物X的外力的作用而发生弹性变形,所以能够提高异物检测传感器31检测异物X的检测感度。
(3)具有曲率与异物检测传感器31的圆筒状的外周面(即中空绝缘体32的外周面32a)相等的、呈圆弧状的承受面27a、27b与异物检测传感器31的外周面抵接。由此,异物检测传感器31更稳定地被固定在支架12上。并且可通过来自异物X的外力的作用进一步抑制异物检测传感器31与支架12错位。因此,不仅能够抑制支架12变厚,而且能够确保支架12的贯穿孔26附近的强度。
(4)支承部41与中空绝缘体32形成为一体,且由与该中空绝缘体32相同的材料形成。因此,可减少部件数量,所以可降低制造成本,且使备件管理变得容易。从而,可以将中空绝缘体32和支承部41同时形成,由此能够提高生产性。
(5)在支承部41的顶端部上形成有第2插通部42c。第2插通部42c的宽度比贯穿孔26的宽度要小。在将异物检测传感器31固定在支架12上时,通过将支承部41从第2插通部42c侧插入到贯穿孔26中,能够容易地将其装入贯穿孔26内。因此,能够容易地将异物检测传感器31固定在支架12上。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将异物检测传感器31固定在支架12上时,在将第2插通部42c插入到贯穿孔26内之后,通过从保持凹部23的开口部23a拉引第2插通部42c,能够使支承部41贯穿该贯穿孔26。如果这样实施的话,就可以在不对异物检测传感器31施加较大的按压力的情况下将该异物检测传感器31固定在支架12上。
(6)第1插通部42b与按压部43能够同时贯穿所述贯穿孔26,而第2插通部42c与按压部43不能同时贯穿所述贯穿孔26。因此,在将异物检测传感器31固定在支架12上时,通过将第1插通部42b与按压部43一起插入到贯穿孔26内,能够使支承部41贯穿该贯穿孔26。另一方面,在沿离开支架12的方向的外力施加在固定于支架12上的异物检测传感器31上的情况下,按压部43被向第2插通部42c侧折叠。此时,通过第2插通部42c和按压部43的作用,可抑制支承部41从贯穿孔26脱落,由此,可抑制异物检测传感器31从支架12脱落。
(7)由于异物检测传感器31被稳定地固定在由树脂形成而被轻量化的支架12上,所以承受了异物X的外力的异物检测传感器31容易发生弹性变形。因此,能够抑制检测异物X时检测感度的下降。
(8)异物检测传感器31被稳定地固定在,对设于车辆1的后部的后部开口部4进行开闭的门面板5的、与后部开口部4的周缘部对置的周缘部上。
(9)支承部41沿着异物检测传感器31的长度方向从异物检测传感器31的长度方向(即、中空绝缘体32的长度方向)的一个端部至另一个端部连续地形成。因此,无论在长条状的异物检测传感器31的长度方向上的哪个部位上,都可以通过支承部41和异物检测传感器31从贯穿孔26的贯穿方向的两侧夹持支架12,从而能够更稳定地将异物检测传感器31固定在支架12上。另外,可通过挤压成形容易地形成支承部41。
(10)在将贯穿孔26贯穿的支承部41中,由于嵌合部42a嵌合在贯穿孔26中,所以可抑制异物检测传感器31晃动。
以下,参照附图,对将本发明具体的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9中,表示后部开口部4被门面板5封闭的状态下的车辆1。如图11所示,所述门面板5的安装面5a具有平面状的安装部5b,该安装部5b与当门面板5进行闭动作时门面板5即将被配置在全闭位置上之前的该门面板5的移动方向(图11中的箭头α方向)垂直。在该安装部5b上配置有所述传感器线路13。
保持侧抵接面12b抵接在安装面5a的安装部5b上。各个支架12通过将固定部21多处贯穿的销28被安装在门面板5上。
支承部41通过被插入到相对于与安装面5a的安装部5b抵接的保持侧抵接面12b倾斜的贯穿孔26中,由此以相对于安装面5a的安装部5b倾斜的形式被插入到支架12中。详细地讲,支承部41以在与异物检测传感器31的长度方向垂直的截面上从支承部41的顶端越向基端该支承部41的中心线L2越远离安装部5b的形式倾斜。如图10所示,该中心线L2为通过插通部42的宽度方向的中央且从外周面32a向支承部41的突出方向延伸的直线。进一步,支承部41以其基端部相对于其顶端部更靠门面板5的外周侧的形式倾斜。因此,支承部41以使异物检测传感器31接近门面板5的外边缘的形式相对于安装部5b倾斜。换句话说,支承部41以在与异物检测传感器31的长度方向垂直的截面上使异物检测传感器31接近门面板5的外边缘的形式沿门面板5的闭动作时的移动方向倾斜。
通过支承部41被插入到贯穿孔26中而使异物检测传感器31被固定在支架12上,在该支架上,沿异物检测传感器31的圆周方向的支承部41的两侧具有一对承受面27a、27b。在一对承受面27a、27b中,将离安装部5b较近的承受面设为第1承受面27a,将离安装部5b较远的承受面设为第2承受面27b。第1承受面27a在异物检测传感器31的圆周方向上形成得比第2承受面27b要宽。也就是说,第1承受面27a的圆周方向的宽度W1比第2承受面27b的圆周方向的宽度W2要大。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异物检测传感器31的固定构造的作用进行说明。
通过将支承部41以在与异物检测传感器31的长度方向垂直的截面上相对于安装面5a的安装部5b倾斜的形式插入到贯穿孔26中,异物检测传感器31被固定在支架12上。因此,能够将异物检测传感器31配置在与安装部5b接近的位置上。
如上所述,基于第2实施方式,除了具有上述(3)的优点之外,还具有以下的优点。
(11)支承部41以在与异物检测传感器31的长度方向垂直的截面上相对于安装面5a的安装部5b倾斜的形式被插入到由树脂形成而被轻量化的支架12中。由此,与例如支承部41以其直立在安装部5b上的形式被插入到支架12中的情况相比,能够将异物检测传感器31配置在与安装部5b接近的位置上。因此,能够抑制从安装部5b开始计算的异物检测传感器31的高度、即从安装部5b开始计算的异物检测传感器31的突出量。
(12)在一对承受面27a、27b中,离安装面5a的安装部5b较近的第1承受面27a形成为比离安装部5b较远的第2承受面27b更接近与安装部5b平行的形状。因此,通过使第1承受面27a在异物检测传感器31的圆周方向上形成得比第2承受面27b要宽(也就是说,使第1承受面27a的在异物检测传感器31的圆周方向上的宽度W1大于第2承受面27b的在异物检测传感器31的圆周方向上的宽度W2),在来自异物X的、与安装部5b大致垂直的方向的力(即与门面板5的移动方向大致平行的方向的力)从第1承受面27a的相反侧被施加在异物检测传感器31上的情况下,第1承受面27a能够稳定地对异物检测传感器31进行支承。因此,异物检测传感器31能够很好地在第1承受面27a和该异物X之间进行弹性变形。
例如,如果将第2承受面27b的圆周方向的宽度W2与第1承受面27a的圆周方向的宽度W1设为相等的值的话,就会出现保持部22的高度(即,保持部22的从安装部5b开始计算的高度)变大的问题。因此,像第2实施方式那样,通过使第1承受面27a在异物检测传感器31的圆周方向上形成得比第2承受面27b要宽,不仅能够抑制保持部22的高度,而且能够对异物检测传感器31进行支承。另外,能够抑制支架12变重。
(13)不仅能够抑制从安装面5a的安装部5b开始计算的异物检测传感器31的高度,而且能够将该异物检测传感器31配置在门面板5的、与后部开口部4的周缘部对置的周缘部上。因此,能够抑制车身3的后部开口部4的周缘部的形状对配置在门面板5上的异物检测传感器31的配置位置造成的限制。
(14)可抑制从安装面5a的安装部5b开始计算的异物检测传感器31的高度。因此,可以得到提高了异物检测传感器31的配置位置的自由度的异物检测装置11。
(15)为了抑制从安装部5b开始计算的异物检测传感器31的高度,可以考虑将支承部的、从异物检测传感器31的外周面开始计算的突出方向上的长度缩短,并将该支承部以其直立在安装部5b上的形式插入支架12中。然而,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用于将异物检测传感器31固定在支架12上的支承部变短,所以会出现异物检测传感器31难以被稳定地固定在支架12上的问题。对此,在第2实施方式中,支承部41以在与异物检测传感器31的长度方向垂直的截面上相对于安装面5a的安装部5b倾斜的形式被插入到支架12中,由此,抑制了从安装部5b开始计算的异物检测传感器31的高度。因此,无须缩短支承部41的长度,所以能够稳定地将异物检测传感器31固定在支架12上。
(16)支承部41以在与异物检测传感器31的长度方向垂直的截面上使异物检测传感器31接近门面板5的外边缘的形式倾斜。因此,在后部开口部4的周缘部、和门面板5的与后部开口部4的周缘部对置的周缘部之间有异物X时,该异物X容易与异物检测传感器31接触。
另外,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也可以更改为以下的形式。
·在第1实施方式中,异物检测装置11被配置在以电动的方式使门面板5进行开闭动作的电动后门装置2上,该门面板5用于对设于车辆1的后部的后部开口部4进行开闭。然而,为了代替此方式,异物检测装置11也可以设置在以电动的方式使对设于车辆1的开口部进行开闭的开闭体做开闭动作的电动门开闭装置上,或者也可以在其基础上,将异物检测装置11配置在电动后门装置2上。例如,异物检测装置11也可以被配置在以电动的方式使对设于车辆1侧面的开口部(乘降口)进行开闭的门面板(开闭体)滑动移动的电动滑动门装置上。另外,异物检测装置11也可以设置在以电动的方式使车身顶盖(roof panel)(开闭体)进行开闭动作的活动车顶装置上,该车身顶盖用于对设于车辆1的上表面的开口部进行开闭。无论在哪种情况下,树脂制的支架12都被安装在设于车辆1的开口部的周缘部上,或者被安装在对所述开口部进行开闭的开闭体的、与所述开口部的周缘部对置的周缘部上。即使这样实施,也能够使车辆1轻量化,并且能够使异物检测传感器31稳定地被固定在设于车辆1的开口部的周缘部,或者被固定在开闭体的、与开口部的周缘部对置的周缘部上。
·在第1实施方式以及第2实施方式中,支架12被安装在门面板5的、与后部开口部4的周缘部对置的周缘部上。然而,支架12也可以被安装在后部开口部4的周缘部的、与门面板5的周缘部对置的部分上。
·在第1实施方式以及第2实施方式中,通电检测部14以恒定的电压向电极线33供给电流,并且在检测出因电极线33~36之间的接触而引起的电流值的变化时输出异物检测信号。然而,通电检测部14也可以构成为,在检测出因电极线33~36之间的接触而引起的电压值的变化时输出异物检测信号。
·也可以将图12A所示的支承部61设置在异物检测传感器31的外周面上,来代替第1实施方式的支承部41。支承部61与中空绝缘体32形成为一体,沿着异物检测传感器31的长度方向连续地形成,且与长度方向垂直的截面的形状为恒定。在该支承部61的内部形成有中空部62。中空部62形成于支承部61的突出方向的大致整个范围内,从支承部61的基端的跟前至该支承部61的顶端的跟前为止。支承部61具有向支承部61的宽度方向的两侧突出的一对按压部63。如图13所示,当支承部61将贯穿孔26贯穿时,该按压部63与按压面25抵接,且该按压部63与异物检测传感器31从贯穿孔26的贯穿方向的两侧夹持支架12。如图12B所示,如果这样实施的话,支承部61就能够在贯穿该贯穿孔26时以缩小中空部62的宽度的形式容易地进行弹性变形。也就是说,通过在支承部61的内部形成有中空部62,支承部61容易产生变形。所以,支承部61容易贯穿该贯穿孔26。因此,能够更加容易地将异物检测传感器31固定在支架12上。另外,能够使支承部61轻量化。形成有中空部62的支承部61在长度方向上容易被弯曲。因此,即使门面板5的周缘部的形状为非直线状,也能够沿着门面板5的周缘部容易地对异物检测传感器31进行固定。
如图14所示,也可以在第1实施方式的支承部41的插通部42的内部形成中空部71。即使这样实施,也可以获得与图12A所示的例子相同的优点。
如图15A所示的支承部81那样,也可以为具备扩展到向宽度方向的两侧突出的按压部82的内部为止的中空部83的构成。即使这样实施,也可以获得与图12A所示的例子相同的优点。另外,如图15B所示,也可以在支承部81的顶端部上形成宽度比贯穿孔26的宽度要细的导入部84。即使这样实施,也能够获得与第1实施方式的(5)相同的优点。
如图16所示的支承部91那样,也可以只在支承部91的基端侧的部位形成中空部92。支承部91具备一对按压部93,该一对按压部93向该支承部91的宽度方向的两侧突出并按压按压面25。然后,中空部92被形成于支承部91上的、从按压部93的顶端部(即与按压面25接触的部分)的附近至支承部91的基端部附近的范围内。即使这样实施,也可以获得与图12A所示的例子相同的优点。
如图17所示的支承部101那样,也可以为具备向支承部101的顶端侧开口的中空部102的构成。即使这样实施,也可以获得与图12A所示的例子相同的优点。
上述的中空部62、71、83、92、102并不仅限于被沿着异物检测传感器31的长度方向连续地形成,也可以局部设置在支承部61、41、81、91、101上。
·在第1实施方式中,一对按压部43从插通部42的宽度方向的两个侧面上的、第1插通部42b与第2插通部42c的边界部分起分别向异物检测传感器31延伸。然而,也可以形成为,一对按压部43从第1插通部42b的宽度方向的两个侧面分别向异物检测传感器31延伸。另外,支承部41并不一定具备2个按压部43。另外,虽然在第1实施方式中,第2插通部42c与按压部43不能同时贯穿所述贯穿孔26,然而,也可以形成为第2插通部42c与按压部43能够同时贯穿所述贯穿孔26。
·第1实施方式的支承部41并不一定具备第2插通部42c(导入部)。
·在第1实施方式以及第2实施方式中,支承部41由与中空绝缘体32相同的材料形成。然而,如图18所示,也可以将由比中空绝缘体32更加硬质的材料形成的支承部111固定在中空绝缘体32上,作为比中空绝缘体32更加硬质的树脂材料,例如可举出可弹性变形的金属材料等。即使这样实施,也能够抑制异物检测传感器31相对于支架12的摇晃。另外,“固定在中空绝缘体32上”也包含支承部111与中空绝缘体32以一体成形的形式形成。
·在第1实施方式以及第2实施方式中,异物检测传感器31具备4根电极线33~36。然而,异物检测传感器31只要具备至少2根电极线即可,例如,也可以具备6根电极线。
·在第1实施方式以及第2实施方式中,电极线33~36也可以为由软铜形成的单线。
·在第1实施方式以及第2实施方式中,由于异物检测传感器31具备圆筒状的中空绝缘体32,所以该异物检测传感器31具有圆筒状的外周面。然而,异物检测传感器的外周面的形状并不仅限于圆筒状,也可以为多角形状或椭圆筒状等。在这种情况下,优选地,与异物检测传感器31的外周面抵接的承受面27a、27b的形状为与异物检测传感器31的外周面相对应的形状。
·异物检测传感器31、支承部41、以及支架12的形状并不仅限于第1实施方式的形状,只要能够通过异物检测传感器31和贯穿所述贯穿孔26的支承部41从贯穿孔26的贯穿方向的两侧夹持支架12即可。例如,支架12也可以不具备承受面27a、27b。
·虽然在第1实施方式以及第2实施方式中,支承部41沿着异物检测传感器31的长度方向连续地形成,然而,也可以形成在异物检测传感器31的长度方向的多处。在这种情况下,贯穿孔26并不仅限于上述实施方式那样的缝隙状,也可以形成在支架12的长度方向的多处。
·在第1实施方式以及第2实施方式中,异物检测传感器31也可以具备覆盖中空绝缘体32的外周且可弹性变形的筒状的保护部件。在这种情况下,支承部41形成为从保护部件的外周面突出。
·在第1实施方式以及第2实施方式中,异物检测传感器31也可以构成为,不仅能够利用弹性变形来检测接触在异物检测传感器31上的异物X,而且能够检测与接近的异物X之间的静电电容。在这种情况下,异物检测装置11根据由异物检测传感器31检测出的静电电容,来检测与异物检测传感器31接近的异物X。
·在第2实施方式中,第1承受面27a在异物检测传感器31的圆周方向上形成得比第2承受面27b要宽。然而,也可以设为,第1承受面27a的在异物检测传感器31的圆周方向上的宽度与第2承受面27b的在异物检测传感器31的圆周方向上的宽度相同。第1承受面27a在异物检测传感器31的圆周方向上也可以形成得比第2承受面27b要窄。在第2实施方式中,一对承受面27a、27b的曲率与异物检测传感器31的外周面(即,中空绝缘体32的外周面32a)的曲率相等。然而,一对承受面27a、27b的曲率也可以比异物检测传感器31的外周面的曲率要小。支架12不一定具备承受面27a、27b。
·在第2实施方式中,通过将支承部41插入到贯穿孔26中,由此该支承部41相对于安装面5a的安装部5b倾斜,且异物检测传感器31被固定在支架12上。然而,支承部41的形状、以及支架12上的插入有支承部41的插入部(第2实施方式中的贯穿孔26)的形状并不仅限于第2实施方式所述的形状。支承部41以及插入部只要形成为,通过支承部41以在与异物检测传感器31的长度方向垂直的截面上相对于安装面5a的安装部5b倾斜的形式被插入到插入部内而使异物检测传感器31被固定在支架12上即可。例如,也可以在支架12上形成沿着该支架12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凹部状的插入部。该凹部状的插入部被凹设在相对于安装部5b倾斜的方向上,以使被插入到该插入部的支承部41相对于安装部5b倾斜。支承部41也可以不具备按压部43,在这种情况下,该支承部41被压入到凹部状的插入部内。

Claims (14)

1.一种异物检测传感器的固定构造,其将所述异物检测传感器固定在树脂制的支架上,该异物检测传感器通过承受异物的外力而发生的弹性变形来检测所述异物,
从所述异物检测传感器的外周面突出有支承部,
所述支架具有所述支承部所贯穿的贯穿部,
所述异物检测传感器和贯穿所述贯穿部的所述支承部从所述贯穿部的贯穿方向的两侧夹持所述支架,
所述支架具有一对承受面,所述一对承受面与所述异物检测传感器的外周面抵接,且经由所述异物检测传感器承受所述外力,所述一对承受面为呈圆弧状的凹陷的曲面,其各形成在所述贯穿部的宽度方向的各侧,
所述异物检测传感器具有圆筒状的外周面,
所述承受面的曲率与所述异物检测传感器的外周面的曲率相等。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异物检测传感器的固定构造,其中,
所述异物检测传感器具有:长条状的中空绝缘体,可弹性变形;以及多个电极线,该多个电极线在所述中空绝缘体的内部相互分离且对置配置,并且可以伴随所述中空绝缘体的弹性变形弯曲从而相互接触,
所述支承部由与所述中空绝缘体相同的材料形成,且与所述中空绝缘体形成为一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异物检测传感器的固定构造,其中,
所述异物检测传感器具有:长条状的中空绝缘体,可弹性变形;以及多个电极线,该多个电极线在所述中空绝缘体的内部相互分离且对置配置,并且可以伴随所述中空绝缘体的弹性变形弯曲从而相互接触,
所述支承部由比所述中空绝缘体更加硬质的材料形成,且被固定在所述中空绝缘体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异物检测传感器的固定构造,其中,
在所述支承部的顶端部上形成有导入部,该导入部的宽度比所述贯穿部的宽度小。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异物检测传感器的固定构造,其中,
具备:插通部,其从所述异物检测传感器的外周面突出,且具有第1插通部、和以与所述第1插通部相邻的形式设置在比所述第1插通部更靠所述支承部的顶端侧的第2插通部;以及
限制部,其从所述第1插通部与所述第2插通部的边界部分向所述异物检测传感器延伸,或者从所述第1插通部的侧面向所述异物检测传感器延伸,
所述第1插通部与所述限制部能够同时贯穿所述贯穿部,而所述第2插通部与所述限制部不能同时贯穿所述贯穿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异物检测传感器的固定构造,其中,
在所述支承部的内部形成有中空部。
7.根据权利要求1~权利要求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异物检测传感器的固定构造,其中,
所述异物检测传感器形成为长条状,所述支承部沿着所述异物检测传感器的长度方向从所述异物检测传感器的长度方向的一个端部至另一个端部连续地形成。
8.一种异物检测装置,具备:
异物检测传感器,其承受外力而发生弹性变形;
支架;以及
权利要求1~权利要求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异物检测传感器的固定构造,
所述异物检测传感器通过所述支承部被固定在所述支架上,且根据所述异物检测传感器的弹性变形来检测接触在所述异物检测传感器上的异物。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异物检测装置,其中,
所述支架被安装在设于车身的开口部的周缘部上,或者被安装在对所述开口部进行开闭的开闭体的、与所述开口部的所述周缘部对置的周缘部上。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异物检测装置,其中,
所述开闭体为后门,其对设置在所述车身的后部上的所述开口部进行开闭。
11.一种异物检测传感器的固定构造,其将长条状的异物检测传感器固定在被安装于安装面的树脂制的支架上,所述异物检测传感器通过承受异物的外力而发生的弹性变形来检测所述异物,所述安装面被设置在形成于车身的开口部的周缘部上,或者被设置在对所述开口部进行开闭的开闭体的、与所述开口部的周缘部对置的周缘部上,
从所述异物检测传感器的外周面突出的支承部,以在与所述异物检测传感器的长度方向垂直的截面上相对于所述安装面倾斜的形式被插入到所述支架中,使得所述异物检测传感器被固定在所述支架上,
所述异物检测传感器以从所述安装面远离的方式倾斜,
所述支架在沿所述异物检测传感器的圆周方向的所述支承部的两侧具有一对承受面,该一对承受面与所述异物检测传感器的外周面抵接且经由所述异物检测传感器承受所述外力,所述一对承受面的曲率与所述异物检测传感器的外周面的曲率相等,
在所述一对承受面中,离所述安装面较近的第1承受面的在所述异物检测传感器的圆周方向上的宽度比离所述安装面较远的第2承受面的在所述异物检测传感器的圆周方向上的宽度大。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异物检测传感器的固定构造,其中,
所述开口部被形成在所述车身的后部上,所述开闭体为后门,所述支架被安装在所述安装面上,该安装面沿着与所述开口部的周缘部对置的后门的周缘部设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异物检测传感器的固定构造,其中,
所述支承部以在与所述异物检测传感器的长度方向垂直的截面上使所述异物检测传感器接近所述后门的外边缘的形式相对于所述安装面倾斜。
14.一种异物检测装置,具备:
异物检测传感器,其承受外力而发生弹性变形;
支架;以及
权利要求11~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异物检测传感器的固定构造,
所述异物检测传感器通过所述支承部被固定在所述支架上,且根据所述异物检测传感器的弹性变形来检测接触在所述异物检测传感器上的异物。
CN201210235568.2A 2011-06-30 2012-06-27 异物检测传感器的固定构造及具备该构造的异物检测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85242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46462A JP5784392B2 (ja) 2011-06-30 2011-06-30 異物検知センサの固定構造及び異物検知装置
JP2011-146463 2011-06-30
JP2011-146462 2011-06-30
JP2011146463A JP5852799B2 (ja) 2011-06-30 2011-06-30 異物検知センサの固定構造及び異物検知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852425A CN102852425A (zh) 2013-01-02
CN102852425B true CN102852425B (zh) 2017-03-01

Family

ID=473552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235568.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852425B (zh) 2011-06-30 2012-06-27 异物检测传感器的固定构造及具备该构造的异物检测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371679B2 (zh)
CN (1) CN102852425B (zh)
DE (1) DE10201201256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817917B2 (en) * 2011-10-19 2020-10-27 Yourknow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managing electronic book content
CN104237948A (zh) * 2014-09-29 2014-12-24 余姚市璟天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边缘安全传感器
CN104832036B (zh) * 2015-05-13 2017-01-11 深圳市门老爷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自动平滑门的安全机构
JP6766718B2 (ja) * 2017-03-23 2020-10-14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センサ取付用ブラケット及びリード線配索構造
CN107288468A (zh) * 2017-08-01 2017-10-24 上海荣南科技有限公司 汽车防夹条
JP6341346B1 (ja) * 2018-02-15 2018-06-13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挟み込み検知スイッチ
JP6447762B1 (ja) * 2018-02-28 2019-01-09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挟み込み検知スイッチ
DE202018002133U1 (de) * 2018-04-27 2019-07-30 Aso Gmbh Antriebs- Und Steuerungstechnik Sicherheitskontaktleiste
JP6516052B1 (ja) * 2018-06-25 2019-05-22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挟み込み検知センサ
EP3859112A1 (de) * 2020-01-28 2021-08-04 Hübner GmbH & Co. KG Elastisch nachgiebiges hohlprofil mit einer in einer kammer des hohlprofils fest integrierten elektrisch arbeitenden schaltleiste
CN112539534B (zh) * 2020-11-26 2022-07-05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一种空调运行防护方法、防护装置及空调器
CN114766791A (zh) * 2022-04-25 2022-07-22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连接结构、连接单元和智能手表
CN116912186A (zh) * 2023-07-05 2023-10-20 山东能源集团鲁西矿业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铁矿石皮带运输过程中铁质异物的排检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226678A (ja) * 1985-03-30 1986-10-08 Aisin Seiki Co Ltd 閉成部材の開閉装置の安全装置
US6339305B1 (en) * 1997-12-24 2002-01-15 Asmo Co., Ltd. Automatic opening and closing device
CA2443335A1 (en) * 2002-10-01 2004-04-01 Asmo Co., Ltd. Opening and closing apparatus
CN101142369A (zh) * 2005-03-22 2008-03-12 阿斯莫有限公司 开闭装置
CN101236258A (zh) * 2007-01-31 2008-08-06 阿斯莫有限公司 异物检测传感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441301A (en) * 1982-08-30 1984-04-10 Architectural Specialties Co., Inc. Garage door panel apparatus and method
US5259143A (en) * 1992-04-17 1993-11-09 Wayne-Dalton Corp. Astragal for closure members
JP3641127B2 (ja) 1998-03-20 2005-04-20 アスモ株式会社 圧力検出装置
JP3482195B2 (ja) 2001-02-07 2003-12-22 アスモ株式会社 車両用スライドドアの挟み込み検出装置
JP3730523B2 (ja) 2001-02-15 2006-01-05 アスモ株式会社 車両用バックドアの挟み込み検出装置
JP4389198B2 (ja) 2003-07-03 2009-12-24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自動車用ドアトリムとそのウェザーストリップとの係合構造
US20050117270A1 (en) * 2003-10-20 2005-06-02 Mayser Gmbh & Co. Kg Profile arrangement for jamming protection and injection mould
JP2006118200A (ja) 2004-10-21 2006-05-11 Honda Motor Co Ltd 挟み込み検知センサの取り付け構造
JP5437597B2 (ja) 2008-06-23 2014-03-12 アスモ株式会社 開閉装置
JP2011057188A (ja) 2009-09-14 2011-03-24 Kanto Auto Works Ltd 樹脂製ドアの配設構造
JP2012206707A (ja) * 2011-03-15 2012-10-25 Asmo Co Ltd 車両用ドアトリム及び車両用ドアトリム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226678A (ja) * 1985-03-30 1986-10-08 Aisin Seiki Co Ltd 閉成部材の開閉装置の安全装置
US6339305B1 (en) * 1997-12-24 2002-01-15 Asmo Co., Ltd. Automatic opening and closing device
CA2443335A1 (en) * 2002-10-01 2004-04-01 Asmo Co., Ltd. Opening and closing apparatus
CN101142369A (zh) * 2005-03-22 2008-03-12 阿斯莫有限公司 开闭装置
CN101236258A (zh) * 2007-01-31 2008-08-06 阿斯莫有限公司 异物检测传感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02012012563A1 (de) 2013-01-03
US9371679B2 (en) 2016-06-21
CN102852425A (zh) 2013-01-02
US20130001388A1 (en) 2013-01-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852425B (zh) 异物检测传感器的固定构造及具备该构造的异物检测装置
CN101142369B (zh) 开闭装置
CN102001273B (zh) 开闭装置
CN105051571A (zh) 组合电容和电感式障碍传感器
JP3956369B2 (ja) 静電容量型センサ
US8159231B2 (e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 sensor supporting member
US9234979B2 (en) Wide activation angle pinch sensor section
US9217679B2 (en) Foreign matter detection sensor
CN105840016A (zh) 开闭体开闭装置
JP2008033701A (ja) タッチパネル装置
JP5917088B2 (ja) 異物検知センサの取付構造及び異物検知装置
CN103364837A (zh) 异物探测传感器
JP5840561B2 (ja) 異物検知センサの固定構造
US20180079316A1 (en) Traction battery and vehicle having such a battery
CN108695095A (zh) 触摸传感器单元
CN105121261A (zh) 电容式装饰传感器及系统
US20110131821A1 (en) Angle sensor arrangement
JP4761116B2 (ja) 挟み込み検出システム
JP5852799B2 (ja) 異物検知センサの固定構造及び異物検知装置
JP6067486B2 (ja) 操作装置
JP6059028B2 (ja) 異物検知センサ
JP7035798B2 (ja) 異物検知センサ及び異物検知センサの製造方法
JP7289237B2 (ja) タッチセンサ
JP5784392B2 (ja) 異物検知センサの固定構造及び異物検知装置
CN213752522U (zh) 操作感测装置以及门把手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80917

Address after: Aichi

Patentee after: Denso Co., Ltd.

Address before: Mei Tian Kosai Shizuoka Prefecture in 390 times

Patentee before: ASMO Co., Ltd.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301

Termination date: 2021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