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844969A - 车辆用驱动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驱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844969A
CN102844969A CN2011800168384A CN201180016838A CN102844969A CN 102844969 A CN102844969 A CN 102844969A CN 2011800168384 A CN2011800168384 A CN 2011800168384A CN 201180016838 A CN201180016838 A CN 201180016838A CN 102844969 A CN102844969 A CN 10284496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electric rotating
rotating machine
supply
strea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16838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844969B (zh
Inventor
新智夫
矢田裕贵
藤嶋勇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isin AW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isin AW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isin AW Co Ltd filed Critical Aisin AW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84496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4496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84496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4496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6/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for mutual or common propulsion, e.g. hybrid propulsion systems comprising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Control systems therefor, i.e. systems controlling two or more prime movers, or controlling one of these prime movers and any of the transmission, drive or drive units Informative references: mechanical gearings with secondary electric drive F16H3/72; 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dynamo-electric machine H02K7/00; machines comprising structurally interrelated motor and generator parts H02K51/00;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H02K see H02K99/00
    • B60K6/2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for mutual or common propulsion, e.g. hybrid propulsion systems comprising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Control systems therefor, i.e. systems controlling two or more prime movers, or controlling one of these prime movers and any of the transmission, drive or drive units Informative references: mechanical gearings with secondary electric drive F16H3/72; 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dynamo-electric machine H02K7/00; machines comprising structurally interrelated motor and generator parts H02K51/00;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H02K see H02K99/00 the prime-movers consisting of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e.g. HEVs
    • B60K6/2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for mutual or common propulsion, e.g. hybrid propulsion systems comprising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Control systems therefor, i.e. systems controlling two or more prime movers, or controlling one of these prime movers and any of the transmission, drive or drive units Informative references: mechanical gearings with secondary electric drive F16H3/72; 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dynamo-electric machine H02K7/00; machines comprising structurally interrelated motor and generator parts H02K51/00;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H02K see H02K99/00 the prime-movers consisting of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e.g. HEVs characterised by apparatus, components or mea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EVs
    • B60K6/4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for mutual or common propulsion, e.g. hybrid propulsion systems comprising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Control systems therefor, i.e. systems controlling two or more prime movers, or controlling one of these prime movers and any of the transmission, drive or drive units Informative references: mechanical gearings with secondary electric drive F16H3/72; 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dynamo-electric machine H02K7/00; machines comprising structurally interrelated motor and generator parts H02K51/00;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H02K see H02K99/00 the prime-movers consisting of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e.g. HEVs characterised by apparatus, components or mea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EVs characterised by the assembly or relative disposition of components
    • B60K6/405Housing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e.g.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driving motors or auxiliary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6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a motor or generator with the drive train of a motor vehicl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9/00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 H02K9/19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for machines with closed casing and closed-circuit cooling using a liquid cooling medium, e.g. oi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 B60K2001/003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with means for cooling the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otor Or Generator Cooling System (AREA)
  • Hybrid Electric Vehicles (AREA)
  • Connection Of Motors, Electrical Generators, Mechanical Devices, And The Like (AREA)
  • Electric Propulsion And Braking For Vehicles (AREA)
  • Motor Or Generator Frames (AREA)

Abstract

一种车辆用驱动装置,实现能够抑制外壳大型化和制造成本增大,并且对转子支承轴承和旋转电机适当地供给润滑冷却液。旋转电机重复壁部(71)具备供给流路(52),该供给流路(52)供润滑冷却液流通,并且形成有向支承旋转电机(11)的转子(11a)的转子支承轴承(9)供给润滑冷却液的供给部亦即第一供给部(31),第一供给部(31)具备节流部,该节流部具有比润滑冷却液的流动方向上游侧的流路截面积小的流路截面积,供给流路(52)在比第一供给部(31)更靠上方的位置具备向旋转电机(11)供给润滑冷却液的供给部亦即第二供给部(32)。

Description

车辆用驱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如下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具备旋转电机和容纳该旋转电机的外壳,该外壳具备相对于旋转电机被配置于轴向的任意一侧、并且从轴向观察时具有与该旋转电机重叠的部分的旋转电机重叠壁部。
背景技术
作为上述车辆用驱动装置的以往的例子,例如有下述的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技术。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具备如下的构成:使积存在设置于外壳上部的贮油器的机油相对于旋转电机从上方滴下来冷却旋转电机,并且将该贮油器所积存的机油经由油路而向轴承供给,从而润滑该轴承。以下,在该背景技术的说明中,引用专利文献1的符号。若更具体而言说明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构成,则该贮油器C1中所积存的机油经由形成于该贮油器C1的筛孔33f、33r而相对于电动机M滴下使电动机M被冷却。另外,排出油路L7与贮油器C1连接,经由从该排出油路L7分支并通过筛孔39的油路向轴承供给机油,从而进行该轴承的润滑。此外,专利文献1中虽未明确记载,但作为需要进行润滑的轴承,例如有支承旋转电机的转子的轴承(以下,称为“转子支承轴承”)。
然而,形成于车辆用驱动装置的润滑冷却液(机油)的流路,最好以抑制外壳大型化和制造成本增加的方式形成。但是,在专利文献1中,尽管公开了如下的构成:为了能够从共同的润滑冷却液供给源(贮油器C1)向轴承(例如转子支承轴承)及旋转电机(电动机M)的两者供给机油,而具备与该润滑冷却液供给源连接的流路(排出油路L7),但对于如何形成该流路却没有具体的记载。因此,还不清楚能够抑制外壳大型化和制造成本增加,并且对转子支承轴承和旋转电机适当地供给润滑冷却液的构成。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215360号公报(段落0025、0026、0033、图1等)
发明内容
因此,希望实现能够抑制外壳大型化和制造成本增加、并且对转子支承轴承和旋转电机适当地供给润滑冷却液的车辆用驱动装置。
本发明涉及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具备旋转电机和容纳该旋转电机的外壳,上述外壳具备旋转电机重叠壁部,该旋转电机重叠壁部相对于上述旋转电机而配置在轴向的任意一侧并且具有从轴向观察时与上述旋转电机重叠的部分,该车辆用驱动装置的特征构成在于:上述旋转电机重叠壁部具备供给流路,该供给流路供润滑冷却液流通,并且该供给流路形成有向支承上述旋转电机的转子的转子支承轴承供给润滑冷却液的供给部亦即第一供给部,上述第一供给部具备节流部,该节流部具有比润滑冷却液的流动方向上游侧的流路截面积小的流路截面积,上述供给流路,在比上述第一供给部更靠上方处具备向上述旋转电机供给润滑冷却液的供给部亦即第二供给部。
在本申请中,“旋转电机”作为包括电动机(电动机)、发电机(发电机)以及根据需要而发挥电动机和发电机的两方的功能的电动发电机的概念来使用。
另外,在本申请中,关于两个部件的配置,“从某一方向观察具有重叠的部分”是指,在将该方向作为视线方向而在与该视线方向正交的各方向上使视点移动了的情况下,看起来两个部件重叠的视点至少存在于一部分的区域内。
根据该特征构成,因为旋转电机重叠壁部具备供给流路,该供给流路具备向转子支承轴承供给润滑冷却液的供给部亦即第一供给部、和向旋转电机供给润滑冷却液的供给部亦即第二供给部的两者,所以能够抑制外壳大型化和制造成本增加、并且适当地向转子支承轴承和旋转电机供给润滑冷却液。
即,在本申请设为对象那样的外壳具备旋转电机重叠壁部的构成中,多数情况下构成为:支承旋转电机的转子的转子支承轴承设置于该旋转电机重叠壁部。关于这一点,根据上述的特征构成,旋转电机重叠壁部具备形成有第一供给部的供给流路。因此能够使供给流路中特别是第一供给部附近的构成小型化并且简单。另外,在旋转电机重叠壁部相对于旋转电机沿轴向相邻而配置的情况下,能够缩短供给流路与旋转电机之间的距离,还能够使供给流路中的第二供给部附近的构成小型化并且简单。如上所述,根据上述的特征构成,能够使供给流路中的第一供给部附近的构成以及第二供给部附近的构成的两者小型化并且简单,能够抑制外壳大型化和制造成本增加,并且对转子支承轴承和旋转电机适当地供给润滑冷却液。
另外,因为第一供给部和第二供给部不是形成于相互不同的流路而是形成于共同的流路(供给流路),所以只要向供给流路供给润滑冷却液就能够向第一供给部及第二供给部的两者供给润滑冷却液。因此也能够使针对供给流路的润滑冷却液的供给机构小型化并且简单,基于该点也抑制了外壳大型化和制造成本的增加。
此外,根据上述的特征构成,能够构成为,能够根据供给到供给流路的润滑冷却液的量而取以下两种状态:一种状态是润滑冷却液主要经由第一供给部向转子支承轴承供给,另一种状态是润滑冷却液经由第一供给部向转子支承轴承供给并且也经由第二供给部向旋转电机供给。
即,根据上述特征构成,因为第一供给部具有节流部,所以在针对供给流路的每单位时间的润滑冷却液的供给量(以下,简称为“单位供给流量”)比能够通过节流部的每单位时间的润滑冷却液的流量的最大值(以下,简称为“单位容许流量”)小的状态下(以下,简称为“第一供给状态”),能够将供给到供给流路的润滑冷却液主要经由第一供给部向转子支承轴承供给。另一方面,在单位供给流量比单位容许流量大的状态下(以下,简称为“第二供给状态”),能够根据单位容许流量来限制经由第一供给部向转子支承轴承供给的润滑冷却液的量,从而抑制该转子支承轴承中拖曳损失变得过大,并且将剩余的润滑冷却液经由第二供给部向旋转电机供给。此外,因为第二供给部设置在比节流部更靠上方,所以能够以利用了重力的简单的构成,实现润滑冷却液的根据单位供给流量而向转子支承轴承或旋转电机的供给状态的切换。
在此,优选,上述供给流路具备:具有开口部的开放流路部、和周围被密封的密封流路部,上述密封流路部在润滑冷却液的流动方向的上游侧与上述开放流路部连通,在润滑冷却液的流动方向的下游侧与上述第一供给部连通,上述开口部的最下部为上述第二供给部。
根据该构成,因为第一供给部和具备第二供给部的开放流路部由周围被密封的密封流路部连接,所以在第二供给状态中,能够将单位供给流量之内的超过单位容许流量的部分更切实地向开放流路部供给。而且,第二供给部被设为开放流路部具有的开口部的最下部。因此,在第二供给状态中,能够以利用了重力的简单的构成,将供给到开放流路部的润滑冷却液经由第二供给部适当地向旋转电机供给。
另外,如上所述,在上述供给流路具有上述开放流路部和上述密封流路部的构成中,优选,上述开口部在上方开口,并且在上述开口部的上方设置有向上述供给流路供给润滑冷却液的润滑冷却液供给部。
根据该构成,只要利用重力使润滑冷却液从润滑冷却液供给部落下,就能够将润滑冷却液向供给流路适当地供给。
另外,优选构成为,还具备流路形成部件,该流路形成部件安装于上述旋转电机重叠壁部的轴向上的上述旋转电机一侧的面,上述供给流路具有由凹槽形成的流路,该凹槽设置在上述旋转电机重叠壁部与上述流路形成部件的接合部中的上述旋转电机重叠壁部的重合面、以及上述流路形成部件的重合面中的至少一方。
根据该构成,与通过对旋转电机重叠壁部等进行开孔加工而形成全部供给流路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制造工序复杂化。
另外,优选构成为,还具备引导部件,该引导部件将从上述第二供给部供给的润滑冷却液向上述旋转电机的规定的被供给部位引导,上述引导部件具备引导面,该引导面从上述第二供给部侧朝向上述旋转电机一侧且相对于水平方向向下方倾斜并延伸。
根据该构成,容易将润滑冷却液相对于旋转电机向预期的位置供给,在利用润滑冷却液进行旋转电机的冷却的情况下,能够更有效地冷却该旋转电机。
另外,优选,还具备:输出部件,该输出部件与车轮驱动连结;和润滑冷却液导入机构,该润滑冷却液导入机构将因上述输出部件的旋转而搅起的润滑冷却液向上述供给流路供给。
在本申请中,“驱动连结”是指将两个旋转构件以能够传递驱动力(转矩)的方式连接的状态,其作为包括以下两种状态的概念来使用,即:该两个旋转构件以一体旋转的方式连结的状态,或者该两个旋转构件经由一个或两个以上传动部件以能够传递驱动力的方式连结的状态。作为这样的传动部件,包括以同速或变速的方式传递旋转的各种部件。例如,包括轴、齿轮机构、传送带、链条等。另外,作为这样的传动部件,也能够包括选择性地传递旋转及驱动力的卡合构件,例如摩擦离合器和啮合式离合器等。但是,在对差动齿轮装置或差动机构的各旋转构件称为“驱动连结”的情况下,是指关于该差动齿轮装置或差动机构具备的三个以上旋转构件相互不经由其他旋转构件而驱动连结的状态。
根据该构成,利用具备有车辆用驱动装置的车辆在行驶时必须进行旋转的输出部件的旋转,无论车辆的行驶模式如何,都能够向转子支承轴承和旋转电机供给润滑冷却液。此外,在将这样由于输出部件的旋转而搅起的润滑冷却液向供给流路供给的构成中,因为单位供给流量根据车速而增加,所以在低车速时成为第一供给状态,在高车速时成为第二供给状态。而且在第二供给状态下,车速越高向旋转电机供给的润滑冷却液的量就越增大。因此根据该构成,能够在车速上升的同时增大对旋转电机的润滑冷却液的供给量,在旋转电机的发热量根据车速而增大的情况下,能够向该旋转电机适当地供给润滑冷却液。另外,因为在第二供给状态中,能够将未向转子支承轴承供给的润滑冷却液向旋转电机供给,所以能够抑制输出部件因润滑冷却液的搅起而消耗的能量造成浪费。
另外,如上所述,优选构成为,在具备上述输出部件和上述润滑冷却液导入机构的构成中,还具备:将上述旋转电机作为第一旋转电机并且与该第一旋转电机不同的第二旋转电机;与内燃机驱动连结的输入部件;利用上述输入部件的旋转进行动作的机械泵;以及至少具备第一旋转构件、第二旋转构件以及第三旋转构件这三个旋转构件的差动齿轮装置,上述第一旋转电机与上述第一旋转构件驱动连结,上述输入部件与上述第二旋转构件驱动连结,上述第二旋转电机及上述输出部件与上述第三旋转构件驱动连结,在上述内燃机停止后的状态下,在将上述第二旋转电机的转矩向上述输出部件传递来驱动上述车轮的电动行驶模式中,将润滑冷却液向上述供给流路供给。
根据该构成,在电动行驶模式中机械泵为非动作状态,但因为由输出部件的旋转所搅起的润滑冷却液被供给至供给流路,所以即使在电动行驶模式中,也能够适当地向转子支承轴承和第一旋转电机供给润滑冷却液。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用驱动装置的概略构成的示意图。
图2是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用驱动装置沿轴向切断的部分剖视图。
图3是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用驱动装置沿与轴向正交的方向切断的剖视图。
图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盖部中的接合部的立体图。
图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泵盖及第一旋转电机的立体图。
图6是概念性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一供给状态(a)及第二供给状态(b)中的机油的供给状态的图。
图7是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泵盖及第一旋转电机的立体图。
图8是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泵盖及第一旋转电机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驱动装置的概略构成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此,以将本发明应用于混合动力车辆用的驱动装置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驱动装置(以下,简称为“驱动装置”)1是能够将内燃机2及旋转电机11、12的两者作为驱动力源来利用而行驶的混合动力车辆用的驱动装置。该驱动装置1为如下构成的混合动力驱动装置: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与横置于车辆的内燃机2相邻配置并且在与内燃机2的输出轴(内燃机输出轴2a)的轴向上连结。换言之,驱动装置1为FF(FrontEngine Front Drive)车辆用的混合动力驱动装置。以下,对本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1的构成,按照“驱动装置的整体构成”、“外壳的构成”、“油路的构成”的顺序进行详细地说明。
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则“轴向”、“周向”及“径向”是以第一旋转电机11的轴心(第一轴101、参照图3)为基准来定义的。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则将“轴向一侧”设为表示图2中的左侧及图3中的纸面里侧。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就将“轴向另一侧”设为表示图2中的右侧及图3中的纸面前侧。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对与各部件的配置和不同部件间的位置关系相关的记载,基于驱动装置1的使用状态下的方向进行叙述。因此“上”表示驱动装置1的使用状态下的垂直方向上侧,“下”表示驱动装置1的使用状态下的垂直方向下侧。图3中的上下方向与驱动装置1使用的状态下的上下方向(铅直方向)一致。此外,由于本发明的驱动装置1是车辆用驱动装置,所以驱动装置1搭载于车辆(例如混合动力车辆或电动车辆等)的状态为该驱动装置1的使用状态。
1.驱动装置的整体构成
参照图1及图2对驱动装置1的整体构成进行说明。驱动装置1具备:与内燃机2驱动连结的输入轴3;与车轮5驱动连结的输出轴4;第一旋转电机11;第二旋转电机12;动力分配用差动齿轮装置6;反转齿轮机构7;输出用差动齿轮装置8;利用输入轴3的旋转而进行动作的油泵10;以及容纳这些部件的外壳60。在本实施方式中,输入轴3、输出轴4、动力分配用差动齿轮装置6及油泵10分别相当于本发明中的“输入部件”、“输出部件”、“差动齿轮装置”以及“机械泵”。
如图1所示,输入轴3与内燃机2驱动连结。在此,内燃机2是由于内燃机内部的燃料燃烧而被驱动并且输出动力的装置,例如能够使用汽油发动机和柴油发动机等公知的各种发动机。在本例中,输入轴3与内燃机输出轴2a直接驱动连结。此外,也优选构成为:输入轴3经由减震器和离合器等与内燃机输出轴2a驱动连结。
第一旋转电机11具有固定于外壳60的定子11b、和以自由旋转的方式支承于该定子11b的径向内侧的转子11a。此外,定子11b具备缠绕于定子铁芯的线圈所形成的线圈端部11c。转子11a固定于第一转子轴21,并经由该第一转子轴21而以一体旋转的方式与动力分配用差动齿轮装置6的太阳轮6a驱动连结。如图2所示,第一转子轴21在轴向一侧,经由轴承9而相对于外壳60(在本例中,固定在外壳60的泵盖80)在径向上被支承。换言之,第一旋转电机11的转子11a经由轴承9相对于外壳60在径向上被支承。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旋转电机11具备的转子11a相当于本发明中的“转子”,轴承9相当于本发明中的“转子支承轴承”。
在第一转子轴21上,如图2所示,以一体旋转的方式安装有旋转变压器90的传感器转子。旋转变压器90是用于检测第一旋转电机11的转子11a相对于定子11b的旋转位置(电角度)和旋转速度的传感器。另外,在第一转子轴21的内部设置有轴向油路58和径向油路59。径向油路59是用于将供给到轴向油路58的机油的一部分向形成于旋转电机11的冷却回路供给的油路。旋转电机11利用供给到该冷却回路的机油来进行自身的冷却。
而且,第一旋转电机11能够发挥作为接受电力供给而产生动力的电动机的功能、和作为接受动力供给而产生电力的发电机的功能。因此第一旋转电机11与未图示的蓄电装置进行电连接。在本例中,使用蓄电池作为蓄电装置。另外也优选使用电容器等作为蓄电装置。
如图1所示,在本例中,第一旋转电机11作为如下的发电机而发挥功能,即:主要利用经由动力分配用差动齿轮装置6所输入的输入轴3(内燃机2)的转矩来进行发电,并对蓄电池充电,或者供给用于驱动第二旋转电机12的电力。但是,有时在车辆高速行驶时和内燃机2起动时等情况下,第一旋转电机11也作为进行动力行驶并输出驱动力(转矩)的电动机而发挥功能。
第二旋转电机12具有:固定于外壳60的定子12b、和以自由旋转的方式支承于该定子12b的径向内侧的转子12a。转子12a固定于第二转子轴22,并经由该第二转子轴22而与第二旋转电机输出齿轮20以一体旋转的方式驱动连结。第二旋转电机12能够发挥作为接受电力供给而产生动力的电动机的功能、和作为接受动力供给而产生电力的发电机的功能。因此第二旋转电机12也与作为蓄电装置的蓄电池进行电连接。在本例中,第二旋转电机12主要作为辅助用于使车辆行驶的驱动力(转矩)的电动机而发挥功能。另外,在后述的EV(电动)行驶模式中,将内燃机2设为燃料供给被停止后的停止状态,而车辆只利用第二旋转电机12的驱动力(转矩)进行行驶。另外,在车辆减速等情况下,第二旋转电机12有时也作为将车辆的惯性力再生为电能的发电机而发挥功能。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动力分配用差动齿轮装置6设为与输入轴3配置于同轴上的单小齿轮式行星齿轮机构。即,动力分配用差动齿轮装置6具有:支承多个行星齿轮的行星架6b、分别与行星齿轮啮合的太阳轮6a、以及齿圈6c这三个旋转构件。太阳轮6a与第一旋转电机11驱动连结,具体而言,与固定于第一旋转电机11的转子11a的第一转子轴21以一体旋转的方式驱动连结。行星架6b与输入轴3驱动连结,具体而言,与输入轴3以一体旋转的方式驱动连结。齿圈6c与第二旋转电机12及输出轴4驱动连结,具体而言,与分配输出部件23一体地形成,该分配输出部件23与上述第二旋转电机12和输出轴4驱动连结。动力分配用差动齿轮装置6具有的上述三个旋转构件,按照旋转速度的顺序为太阳轮6a、行星架6b及齿圈6c。此外,“旋转速度的顺序”是从高速侧向低速侧的顺序或从低速侧向高速侧的顺序的任意一个,根据构成动力分配用差动齿轮装置6的行星齿轮机构的旋转状态,可以为任一种顺序,但在任何一种顺序的情况下,旋转构件的顺序都不变。在本实施方式中,太阳轮6a、行星架6b及齿圈6c分别相当于本发明中的“第一旋转构件”、“第二旋转构件”及“第三旋转构件”。
动力分配用差动齿轮装置6构成为:能够将传递到输入轴3的内燃机2的转矩分配并传递到第一旋转电机11和分配输出部件23。若进行补充说明,则在动力分配用差动齿轮装置6中,输入轴3与按旋转速度的顺序成为中间的行星架6b驱动连结。另外,第一旋转电机11的转子11a与按旋转速度的顺序成为一侧的太阳轮6a驱动连结,按旋转速度的顺序成为另一侧的齿圈6c与分配输出部件23一体形成。由此,在内燃机2的正方向的转矩经由输入轴3而传递到按旋转速度的顺序成为中间的行星架6b,第一旋转电机11输出的负方向的转矩经由第一转子轴21而传递到按旋转速度的顺序成为一侧的太阳轮6a的状态下,第一旋转电机11的负方向的转矩作为内燃机2的转矩的反力承受体而发挥功能,经由输入轴3传递到行星架6b的内燃机2的转矩被分配到第一旋转电机11和分配输出部件23。具体而言,经由输入轴3传递到行星架6b的内燃机2的转矩的一部分被分配到第一旋转电机11,内燃机2的转矩的剩余的一部分(即,相对于内燃机2的转矩而被衰减了的转矩)经由齿圈6c被传递到分配输出部件23。
分配输出部件23是以包围动力分配用差动齿轮装置6的径向外侧的方式设置的圆筒状的部件。在分配输出部件23的内周面,与该分配输出部件23一体地形成有动力分配用差动齿轮装置6的齿圈6c。另外,在分配输出部件23的外周面,与该分配输出部件23一体地形成有分配输出齿轮24。即,动力分配用差动齿轮装置6的齿圈6c和分配输出齿轮24一体地形成于分配输出部件23的内外周面。由此,经由动力分配用差动齿轮装置6的齿圈6c传递到分配输出部件23的转矩,能够经由分配输出齿轮24而向车轮5侧输出。
反转齿轮机构7使分配输出齿轮24的旋转方向反转并且将由该分配输出齿轮24所输出的转矩向车轮5侧传递。该反转齿轮机构7构成为具有第一齿轮7a、第二齿轮7b、第三齿轮7c及逆转轴7d。第一齿轮7a与分配输出齿轮24啮合。第三齿轮7c与第二旋转电机输出齿轮20啮合。第二齿轮7b与输出用差动齿轮装置8具有的差动输入齿轮8a啮合。因此反转齿轮机构7使分配输出齿轮24及第二旋转电机输出齿轮20的旋转方向反转,并且使传递到分配输出齿轮24的转矩及第二旋转电机12的转矩向输出用差动齿轮装置8传递。
输出用差动齿轮装置8具有差动输入齿轮8a,用于将传递到该差动输入齿轮8a的转矩分配并传递到多个车轮5。在本例中,输出用差动齿轮装置8被设为使用了相互啮合的多个锥齿轮的差动齿轮机构,对经由反转齿轮机构7的第二齿轮7b传递到差动输入齿轮8a的转矩进行分配,并分别经由输出轴4而向左右两个车轮5传递。由此,驱动装置1在前进行驶时使车轮5向与输入轴3(内燃机2)旋转方向相同的方向旋转,并且使与输入轴3(内燃机2)及第二旋转电机12同方向的转矩向车轮5传递以使车辆行驶。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1为四轴构成,即,分别单独地具备:配置有输入轴3、动力分配用差动齿轮装置6及第一旋转电机11的第一轴101;配置有第二旋转电机12的第二轴102;配置有输出用差动齿轮装置8的第三轴;以及配置有反转齿轮机构7的第四轴。上述第一轴101、第二轴102、第三轴及第四轴相互平行地配置。在图3中只表示了上述四个轴中的第一轴101和第二轴102。
油泵10是利用输入轴3的旋转而进行动作的机械泵。在本例中,油泵10构成为:产生构成驱动装置1的部件的润滑及冷却这两方面所需要的油压。油泵10被与输入轴3一体旋转的泵驱动轴10a驱动。即,利用内燃机2的转矩来驱动油泵10。
如图2所示,泵驱动轴10a被配置成与第一转子轴21同轴状。具体而言,第一转子轴21形成为径向内侧中空的圆筒状,在第一转子轴21的径向内侧,泵驱动轴10a以能够相对于第一转子轴21相对旋转的方式配置。而且在泵驱动轴10a的内部设有轴心油路51b。详细内容将后述,但经由该轴心油路51b,从油泵10排出的机油被从径向内侧向上述动力分配用差动齿轮装置6供给,进行该动力分配用差动齿轮装置6的润滑。此外,在图2中,概念性地以实线箭头表示机油的流动。在图5~图8中也同样。另外,在图3中概念性地以虚线箭头表示机油的流动。
而且,本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1可选择地具备以下两种模式:利用内燃机E和旋转电机11、12两者的输出转矩而行驶的混合动力行驶模式,和在内燃机2停止后的状态下,将第二旋转电机12的转矩传递到输出轴4来驱动车轮5的EV(电动)行驶模式。在混合动力行驶模式中,如上所述,成为利用动力分配用差动齿轮装置6将内燃机2的转矩分配至第一旋转电机11和分配输出部件23的状态。另外,在EV行驶模式中,内燃机2为停止状态,此外由于内燃机2的内部摩擦力而使内燃机输出轴2a的旋转速度也为零。即,在EV行驶模式中输入轴3的旋转速度为零。另外,在EV行驶模式中,第一旋转电机11被控制成转矩为零,支承第一旋转电机11的转子11a的第一转子轴21成为能够自由旋转的状态。此外,如上所述,因为第一转子轴21相对于外壳60在径向上被轴承9支承,所以即使在EV行驶模式中,也需要向轴承9供给用于润滑的机油(润滑冷却液的一例)。
此外,在EV行驶模式中,如上所述,因为输入轴3的旋转速度为零,所以利用输入轴3的旋转而进行动作的油泵10不动作。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具备如下构成:为了即使在EV行驶模式中也能够使机油循环,利用不依赖于行驶模式而只要车辆行驶时必然会旋转的输出轴4的旋转。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1具备如下的机油导入机构100,其利用输出轴4的旋转将积存于外壳60下部的机油搅起,并将该搅起的机油利用重力向需要机油的部位(在本例中,轴承9和第一旋转电机11等)供给。在本例中构成为:利用与输出轴4驱动连结的差动输入齿轮8a(也称差速器环齿轮)的旋转,将积存于外壳60下部的机油搅起。在本实施方式中,机油及机油导入机构100分别相当于本发明中的“润滑冷却液”和“润滑冷却液导入机构”。
2.外壳的构成
下面,参照图2~图5对本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1具备的外壳60的构成进行说明。外壳60在其内部收纳有:上述输入轴3、第一旋转电机11、第二旋转电机12、动力分配用差动齿轮装置6、分配输出部件23、反转齿轮机构7及输出用差动齿轮装置8。而且,外壳60具备具有开口部62的主体部61和安装于该开口部62的盖部70。在本例中,盖部70被从轴向一侧紧固于主体部61,主体部61和盖部70之间成为液密状态。另外,泵盖80从轴向另一侧紧固于盖部70。能够将这些主体部61、盖部70及泵盖80例如做成铸造部件。而且,在这些部件是铸造部件的情况下,用于形成油路的凹部优选通过铸造形成。以下,对外壳60所具备的上述主体部61、盖部70及泵盖80的构成按顺序进行说明。此外,关于形成于外壳60内的油路的构成将在第3节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泵盖80相当于本发明中的“流路形成部件”。
2-1.主体部的构成
主体部61具有筒状的周壁部,该周壁部构成为:从径向外侧覆盖第一旋转电机11和第二旋转电机12。而且,主体部61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成为与内燃机2连结固定的连结固定部,构成为能够将内燃机2的转矩传递到外壳60的内部。另外,开口部62形成于主体部61的轴向一侧的端部。即,开口部62相对于外壳60的轴向中央部位于轴向上与上述连结固定部相反一侧的端部。
另外,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利用输出轴4的旋转、具体而言利用与输出轴4驱动连结的差动输入齿轮8a的旋转,将积存于外壳60下部的机油搅起。主体部61在其上部具备用于积存该搅起的机油的油积存部91(参照图2)。另外,主体部61具备与该油积存部91连通的联络油路95,在联络油路95的轴向上与油积存部91相反侧(在本例中,轴向一侧端部),形成有用于将机油向轴承供给油路52(详见后述)供给的油供给孔33。即,在本实施方式中,机油导入机构100,构成为:具备差动输入齿轮8a、油积存部91、联络油路95和油供给孔33。由此,成为不依赖于车辆的行驶模式,即,即使在EV行驶模式中,也能够利用机油导入机构100向轴承供给油路52供给机油的构成。另外,在本例中,如图2、图5所示,主体部61具备轴心沿轴向延伸的筒状部件34,利用筒状部件34的内周面形成有联络油路95。另外,由筒状部件34的轴向一侧的开口形成油供给孔33。在本实施方式中,油供给孔33相当于本发明中的“润滑冷却液供给部”,轴承供给油路52相当于本发明中的“供给流路”。
2-2.盖部的构成
在本例中,盖部70构成为:覆盖主体部61的开口部62的整体而将其封闭,将外壳60的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在轴向上进行区划。即,盖部70配置于外壳60的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之间的边界区域。而且,如图2及图3所示,泵盖80从轴向另一侧安装于盖部70。此外,图3是主体部61和盖部70之间的连接部位中将驱动装置1沿径向切断的剖视图,为了便于说明,只表示一部分的构成要素。例如在图3中省略了轴承9和第一转子轴21。另外,在图3中,用虚线表示形成于盖部70和泵盖80之间的接合部72的油路,用双点划线表示第一旋转电机11及第二旋转电机12各自的外径(外周面)。
而且,盖部70具备旋转电机重叠壁部71。旋转电机重叠壁部71是相对于第一旋转电机11配置在轴向的任意一侧(在本例中,为轴向一侧),并且具有在轴向上观察与第一旋转电机11重叠的部分的壁部。在本例中,旋转电机重叠壁部71作为盖部70的一部分,一体形成于该盖部70。旋转电机重叠壁部71在安装有泵盖80的一侧(轴向另一侧)具备向与轴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延伸面,在该延伸面安装有泵盖80。另外,在本例中,该延伸面成为沿与轴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的面。而且,在该旋转电机重叠壁部71具备用于向支承第一转子轴21的轴承9供给机油的轴承供给油路52。
如图4所示,在旋转电机重叠壁部71的重合面具有用于形成油泵10的凹部,和用于安装泵盖80的多个紧固孔74。在此,旋转电机重叠壁部71的重合面是指,在将泵盖80安装于盖部70的状态下(以下,简称为“泵盖安装状态”),被泵盖80覆盖的面。换言之,旋转电机重叠壁部71的重合面是包括在泵盖安装状态下在接合部72与泵盖80接触的抵接面73(重合面)的平面,是指基于在与该平面正交的方向观察的接合部72或泵盖80的轮廓,周边大致确定的平面。即,旋转电机重叠壁部71的重合面,由抵接面73以及形成有凹部和孔的部位处的假想面构成。另外,关于旋转电机重叠壁部71的重合面,“凹部”表示在泵盖安装状态下,位于相对于抵接面73而从泵盖80离开的一侧(在本例中,为轴向一侧)的部分。
在旋转电机重叠壁部71,用于区划形成油泵10的泵室40的凹部(以下,称为“泵室形成用凹部”)形成为从轴向观察截面为圆形状。另外,在泵室形成用凹部的底面(轴向一侧的面)形成有:用于形成吸入室44、排出室42及轴端室43的凹部和用于形成连通油路53的孔。
另外,旋转电机重叠壁部71的抵接面73,具有如图4所示的轮廓,且成为相对于在径向外侧相邻的盖部70的其他部分(接合部72以外的部分)向轴向另一侧突出的平坦面。
2-3.泵盖的构成
泵盖80,如图2所示,在容纳于被外壳60的主体部61和盖部70所围成的外壳内空间的状态下,安装于盖部70的外壳内表面,其中盖部70构成外壳60的内表面。如图2所示,泵盖80安装在旋转电机重叠壁部71的轴向上第一旋转电机11一侧(轴向另一侧)的面。此外,如图3所示,在本例中,利用紧固螺栓将泵盖80紧固于盖部70。
如图5所示,在泵盖80的重合面形成有:用于形成油路的多个凹部;用于供泵驱动轴10a插通的插通孔84;和用于供紧固螺栓插通的多个插通孔85。在此,泵盖80的重合面是指在泵盖安装状态下与盖部70(旋转电机重叠壁部71)接触的一侧的面。换言之,泵盖80的重合面是指,包括在泵盖安装状态下在接合部72与盖部70进行接触的抵接面83(重合面)的平面,即,基于在与该平面正交的方向观察的泵盖80的轮廓,周边大致确定的平面。即,泵盖80的重合面由抵接面83和形成有凹部和孔的部位处的假想面构成。另外,关于泵盖80的重合面,“凹部”表示在泵盖安装状态下,位于相对于抵接面83从盖部70离开的一侧(在本例中,轴向另一侧)的部分。另外,在本例中,泵盖80的抵接面83与盖部70的抵接面73同样为平坦面。
在泵盖80形成有用于形成吸入油路50、径向排出油路51a、吸入室44及排出室42的凹部。另外,用于形成轴承供给油路52的凹部亦即油路形成用凹槽81,以相对于泵盖80的抵接面83向轴向另一侧(第一旋转电机11侧)缩进(凹入)的方式形成于泵盖80。此外,在本例中,油路形成用凹槽81的与延伸方向正交的截面的形状为矩形状,但该截面形状可适当改变。例如,能够将该截面形状做成半圆状和三角形状等。另外,在油路形成用凹槽81的延伸方向上与后述的槽状部件82相反侧的端部形成有连通孔31a,该连通孔31a用于将在轴承供给油路52中流通的机油向轴承9供给。在本实施方式中,油路形成用凹槽81相当于本发明中的“凹槽”,连通孔31a相当于本发明中的“节流部”。
而且,盖部70(旋转电机重叠壁部71)和泵盖80,以设置于旋转电机重叠壁部71的重合面的抵接面73(在本例中平坦面)和设置于泵盖80的重合面的抵接面83(在本例中平坦面)相抵接的方式被紧固(接合)。由此,利用形成于旋转电机重叠壁部71的重合面的凹部和形成于泵盖80的重合面的凹部,形成油路和构成油泵10的室。即,在本例中,油泵10形成于盖部70(旋转电机重叠壁部71)与泵盖80的接合部72。另外,通过采用这种构成,即使不使用密封部件也能够得到一定的液密性。另外,形成有油泵10的泵室40和油路的接合部72位于外壳内空间,所以即使假设机油向泵室40和油路的外部泄漏,该机油也只是滴下到外壳内空间,这样的泄漏是容许的。
此外,在本例中,如图2所示,油泵10被设为在泵室40的内部具备内齿轮10b和外齿轮的内啮合齿轮泵。如上所述,油泵10利用输入轴3的旋转而动作,在本例中,内齿轮10b被固定于与输入轴3一体旋转的泵驱动轴10a。而且如图2、图3、图5所示,油泵10构成为:经由吸入口将机油从吸入室44吸入到泵室40而产生油压,并经由排出口将机油排出向排出室42。此外,吸入口是形成于泵室40的轴向端部的与吸入室44连通的开口,能够实现将泵室40和吸入室44连通的功能。另外,排出口是形成于泵室40的轴向端部的与排出室42连通的开口,能够实现将泵室40和排出室42连通的功能。另外,油泵10的构成不限定于此,作为泵的形式,也能够为外啮合齿轮泵或叶轮泵等。
另外,泵盖80具备用于收集从油供给孔33落下的机油且在上方开口的槽状部件82。如图2、图5所示,在本例中,槽状部件82以延伸方向沿着轴向的方式形成,并且以轴向另一侧端部位于油供给孔33的下方的方式配置。由此构成为,使从油积存部91经由联络油路95而向油供给孔33供给的机油仅利用重力从该油供给孔33落下,就能够对槽状部件82适当地供给机油。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图3、图5所示,内部具备联络油路95的筒状部件34和槽状部件82以相互不接触的方式在上下方向相互间隔而配置。另外,通过成为泵盖80具备这样的槽状部件82的构成,能够将槽状部件82做成与泵盖80为同一零件,从而抑制了由于具备槽状部件82而导致零件件数的增加。
3.油路的构成
下面,对本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1具备的油路的构成进行说明。如图2、图3、图5所示,驱动装置1具备:供供给到轴承9的机油流通的轴承供给油路52;供油泵10吸入的机油流通的吸入油路50;供油泵10排出的机油流通的排出油路51。以下,对驱动装置1具备的上述轴承供给油路52、吸入油路50及排出油路51的构成按顺序进行说明。
3-1.轴承供给油路的构成如上所述,旋转电机重叠壁部71具备轴承供给油路52。轴承供给油路52具备:向支承第一旋转电机11的转子11a的轴承9供给机油的供给部亦即第一供给部31;向第一旋转电机11供给机油的供给部亦即第二供给部32。此外,第二供给部32形成在比第一供给部31更靠上方。
在本实施方式中,轴承供给油路52具备:具有开口部52b的开放流路部52a;周围被密封的密封流路部52c。如上所述,泵盖80具备槽状部件82,在槽状部件82的上部形成有凹面。这样的凹面形成为圆筒面的一部分,以下将该凹面称为“内周面”。而且,由槽状部件82的内周面形成开放流路部52a。即,利用槽状部件82的内周面,沿该内周面(槽状部件82)的径向区划出开放流路部52a。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开口部52b向上方开口,在开口部52b的上方设置有向轴承供给油路52供给机油的油供给孔33。由此,以利用重力使机油从油供给孔33滴下(落下)这样简单的构成,就能够适当地向轴承供给油路52供给机油。
此外,如上所述,槽状部件82以延伸方向沿着轴向的方式配置,并且,如图2所示,经由油供给孔33而从轴向另一侧向槽状部件82供给机油。另外,如图2、图5所示,在槽状部件82的轴向另一侧端部,为了限制开放流路部52a中的机油水平在规定的水平以下的状态下机油向轴向另一侧流出,而形成有流出限制部82a,该流出限制部82a从上述槽状部件82的内周面朝向径向内侧延伸而形成。如图3所示,沿着轴向观察,流出限制部82a形成为在槽状部件82的径向上具有一定宽度的圆弧状。因此在开放流路部52a中,基本上形成从轴向另一侧朝向轴向一侧的机油的流动。而且,因为密封流路部52c与开放流路部52a的轴向一侧端部连接,所以从油供给孔33向开放流路部52a(槽状部件82)供给的机油,被从开放流路部52a的轴向一侧端部向密封流路部52c供给。这样在本例中,密封流路部52c在机油的流动方向上游侧与开放流路部52a连通。
在本例中,密封流路部52c利用设置于泵盖80的重合面的油路形成用凹槽81、和旋转电机重叠壁部71的重合面(抵接面73),形成于盖部70(旋转电机重叠壁部71)和泵盖80之间的接合部72。具体来说,在泵盖安装状态下,油路形成用凹槽81的盖部70侧(轴向一侧)的开口部被旋转电机重叠壁部71的抵接面73封闭,由此形成沿着重合面的密封流路部52c。此外,如上所述,因为盖部70(旋转电机重叠壁部71)和泵盖80在平坦的抵接面彼此抵接的方式下被接合,所以至少能够得到一定的液密性。由此,以简单的构成能够形成周围被密封的密封流路部52c。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轴承供给油路52具有由设置于旋转电机重叠壁部71和泵盖80之间的接合部72中的旋转电机重叠壁部71的重合面及泵盖80的重合面的至少一方(在本例中,泵盖80的重合面)的凹槽(油路形成用凹槽81)所形成的流路(密封流路部52c)。
而且,密封流路部52c形成为在机油的流动方向下游侧与第一供给部31连通。即,密封流路部52c将第一供给部31与开放流路部52a连通。由此如图2所示,能够将从开放流路部52a向密封流路部52c供给的机油经由第一供给部31而向轴承9供给。此外,如图2所示,供给到第一供给部31的机油的一部分,向形成在第一转子轴21的内部的轴向油路58供给。在本说明书中,“经由第一供给部31向轴承9供给机油”以及同义的用语,作为包括经由第一供给部31向轴向油路58供给机油的概念来使用。
在本实施方式中,密封流路部52c形成为:从与开放流路部52a的连通部位朝向与第一供给部31的连通部位,并且至少向下方延伸。具体来说,如图3及图5所示,密封流路部52c形成为延伸方向成为与铅直方向及水平方向的两者交差的方向那样的直线状。这样,将密封流路部52c形成为:朝向机油的流动方向且至少向下方延伸,由此能够将从开放流路部52a向密封流路部52c供给的机油,利用重力适当地向第一供给部31供给。
然而,为了抑制轴承9中的拖曳损失过大,希望能够抑制机油向轴承9供给过剩的情况。鉴于该点,向轴承9供给机油的供给部亦即第一供给部31具备连通孔31a。在本例中,连通孔31a被做成沿轴向穿设的孔。而且连通孔31a的开口截面积(流路截面积)被设定为比该连通孔31a更靠机油的流动方向上游侧的第一供给部31(密封流路部52c)的流路截面积小。即,形成于第一供给部31的连通孔31a相对于机油的流动方向上游侧(密封流路部52c侧)的流路截面积具有较小的流路截面积,从而作为限制机油流动的节流部而发挥功能。换言之,在第一供给部31的包括连通孔31a的部分形成有节流部,该节流部使机油的流动方向下游侧的流路截面积相对于该流动方向上游侧的流路截面积缩小而形成。因此利用该连通孔31a限制了流过第一供给部31的机油的流量。由此,在针对轴承供给油路52的机油供给量变多的情况下,抑制了机油对轴承9供给过剩的情况。另外,因为能够通过连通孔31a的每单位时间的机油的流量的最大值(以下,称作“单位容许流量”),根据连通孔31a的内径来决定,所以通过改变该内径,能够调节针对轴承9的机油的供给量(最大供给量)。
另外,如图2及图5所示,在开放流路部52a中形成有第二供给部32。具体来说,开放流路部52a具有的开口部52b的最下部成为第二供给部32。在此,开口部52b是指对形成开放流路部52a的部件(在本例中,槽状部件82)中的在开放流路部52a的内部的空间和开放流路部52a的外部的空间之间的边界(但是,除了与密封流路部52c之间的边界)进行规定的部分。换言之,利用对开放流路部52a进行区划的壁部中的面向开口部52b的开口方向(在本例中,上方)的面(法线方向具有该开口方向的分量的面)来规定开口部52b。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对槽状部件82中的开放流路部52a进行区划的壁部的上面被设为开口部52b。而且,在图5所示的例子中,开口部52b的最下部,是槽状部件82在其轴向另一侧端部具备的流出限制部82a的上面的最下部,该最下部被设为第二供给部32。
另外,如上所述,因为内部具备联络油路95的筒状部件34和槽状部件82以相互不接触的方式在上下方向上间隔而配置,所以如图2、图3、图5所示,在第二供给部32的上部存在间隙。因此在开放流路部52a中的机油水平超过了规定的水平的状态下,机油从第二供给部32向开放流路部52a的外部排出。此外第二供给部32位于第一旋转电机11具备的线圈端部11c的上方。因此经由第二供给部32而向开放流路部52a的外部所排出的机油,因重力而落下从而向线圈端部11c供给。
然而,在旋转电机重叠壁部71具备作为机油的供给对象的轴承9和作为用于向该轴承9供给机油的油路的轴承供给油路52的两者。因此能够将轴承供给油路52中的特别是第一供给部31附近的构成小型化并且简单。另外,更准确地说,轴承9被设置在固定于旋转电机重叠壁部71的泵盖80,但在本申请中,也包括设置于被这样固定于旋转电机重叠壁部71的部件的构成,而作为“设置于旋转电机重叠壁部71”。另外,如图2所示,因为旋转电机重叠壁部71相对于第一旋转电机11与轴向一侧相邻而配置,所以也能够将轴承供给油路52中的第二供给部32附近的构成小型化并且简单。从而能够将轴承供给油路52中的第一供给部31附近的构成及第二供给部32附近的构成的两者小型化并且简单,从而抑制外壳60的大型化和制造成本增大,并且对轴承9和第一旋转电机11适当地供给机油。
而且,由于具备以上那样的构成,因此能够构成为:根据从油供给孔33向轴承供给油路52(在本例中,开放流路部52a)供给的机油的量,取两种机油供给状态。具体来说,能够构成为:取主要经由第一供给部31向轴承9供给机油的状态、和经由第一供给部31向轴承9供给机油并且经由第二供给部32也向第一旋转电机11供给机油的状态的两者。以下参照图6对该点进行说明。
图6(a)是概念性地表示针对轴承供给油路52的每单位时间的机油的供给量(以下,称作“单位供给流量”)比单位容许流量小的状态下(以下,称作“第一供给状态”)的机油的供给状态的图。在第一供给状态下,轴承供给油路52中的机油水平,如图6(a)所示,在第二供给部32的高度以下,从油供给孔33向轴承供给油路52供给的机油,主要经由第一供给部31向轴承9供给。因此在第一供给状态下,能够可靠地进行轴承9的润滑。另外,因为密封流路部52c的周围被密封,所以密封流路部52c能够暂时积存机油,轴承供给油路52中的机油水平随着单位供给流量的增减而在上下方向移动。
图6(b)是概念性地表示单位供给流量比单位容许流量大的状态(以下,称作“第二供给状态”)下的机油的供给状态的图。在第二供给状态下,因为不能将从油供给孔33供给的机油的全部经由第一供给部31从轴承供给油路52排出,所以轴承供给油路52中的机油水平比第一供给状态中的机油水平高。而且与单位供给流量和单位容许流量之间的差相应的量的机油,从开放流路部52a向该开放流路部52a的外部排出。另外,如上所述,因为开放流路部52a在开口部52b的最下部具备第二供给部32,所以从开放流路部52a向该开放流路部52a的外部排出的机油优先从第二供给部32排出。即,在第二供给状态下,成为除了从第一供给部31排出机油,还从第二供给部32排出机油的状态。另外,第二供给部32位于第一旋转电机11具备的线圈端部11c的上方。因此从第二供给部32排出的机油供给到该线圈端部11c,从而第一旋转电机11的定子11b被冷却。即,在第二供给状态下,除了轴承9的润滑以外,还能够可靠地进行第一旋转电机11的冷却。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轴承供给油路52中的机油水平的变化,能够取机油主要经由第一供给部31向轴承9供给的状态、以及机油经由第一供给部31向轴承9供给并且也经由第二供给部32向第一旋转电机11供给的状态这两种状态。而且,为了构成为在轴承供给油路52中的机油水平变高的第二供给状态下积极地进行经由第二供给部32的向第一旋转电机11的机油供给,而构成为相对于第一供给部31在其上方具备第二供给部32。
然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构成为:由于输出轴4旋转而搅起的机油向轴承供给油路52供给。因此针对轴承供给油路52的机油的供给量,根据车速的上升而增加。即,在低车速时为第一供给状态,在高车速时为第二供给状态。而且,因为在第二供给状态下,车速越高则单位供给流量和单位容许流量之间的差越大,所以经由第二供给部32而向第一旋转电机11供给的机油量越增大。另外,第一旋转电机11的发热量,一般来说,随着车速的上升而增大。从而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对随着车速上升而发热量增加的第一旋转电机11适当地供给机油,从而将该第一旋转电机11冷却。另外,即使在第一供给状态及第二供给状态的任一状态下,都对轴承9适当地供给机油。此外,在第二供给状态下,向轴承供给油路52供给轴承9的润滑所需的量以上的机油,但通过构成为将未向轴承9供给的机油向第一旋转电机11供给,从而抑制了输出轴4(差动输入齿轮8a)由于机油搅起而消耗的能量造成浪费的情况。
3-2.吸入油路的构成
吸入油路50是将机油导入泵室40的油路。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吸入油路50的一端经由油路连接孔88而与连接到粗滤器92的油路导管93内的油路连通。油泵10经由油路导管93内的油路及吸入油路50而从机油供给源吸入机油。在本例中,油路连接孔88被设为沿轴向穿设的孔。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图3、图5所示,吸入油路50由设置于泵盖80的重合面的凹槽和旋转电机重叠壁部71的重合面(抵接面73)所形成。具体来说,在泵盖安装状态下,该凹槽的盖部70侧的开口部利用旋转电机重叠壁部71的抵接面73而被封闭,由此形成了沿着重合面的吸入油路50。而且,因为吸入油路50其一端与油路连接孔88连通,另一端与吸入室44连通,所以向油路连接孔88供给的机油,经由吸入油路50而向与吸入口连通的吸入室44供给。
3-3.排出油路的构成
排出油路51是用于将油泵10排出的机油向驱动装置1的各部分供给的油路。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排出油路51,设置有径向排出油路51a和轴心油路51b。
如图2、图3、图5所示,径向排出油路51a由设置于泵盖80的重合面的凹槽和旋转电机重叠壁部71的重合面(抵接面73)形成。具体来说,在泵盖安装状态下,该凹槽的盖部70侧的开口部被旋转电机重叠壁部71的抵接面73封闭,由此形成沿着重合面的径向排出油路51a。而且,因为径向排出油路51a的一端与连通到排出口的排出室42相连通,另一端与油路连接孔89相连通,所以油泵10排出的机油经由径向排出油路51a而向油路连接孔89供给。在本例中,油路连接孔89被设为沿轴向穿设的孔。
此外,油路导管94的一端与油路连接孔89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油路导管94的另一端与设置于比配置有第二旋转电机12的第二轴102更靠上方的油路连接孔连接。而且构成为,向油路导管94供给的机油的至少一部分被用于冷却第二旋转电机12。
如图2所示,轴心油路51b形成于泵驱动轴10a的内部。经由排出室42、连通油路53及轴端室43,将机油从排出口供给到轴心油路51b。具体来说,排出室42、连通油路53及轴端室43以相互连通的方式形成于盖部70(旋转电机重叠壁部71)的外壳内表面,并且轴端室43与轴心油路51b的轴向一侧的端部亦即轴端部55连通。由此能够从泵室40的排出口向轴心油路51b适当地供给机油。
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向轴心油路51b供给的机油,朝向轴向另一端侧流通,并经由未图示的油路而从径向内侧向动力分配用差动齿轮装置6供给。由于具备这样的轴心油路51b,从而能够对从径向外侧难以供给机油的部件,从径向内侧适当地供给机油。
4.其他实施方式
最后,对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各种实施方式中公开的特征,不仅在该实施方式中能够利用,只要不产生矛盾,也能够应用于其他实施方式。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经由第二供给部32从开放流路部52a排出的机油由于重力而落下,从而向线圈端部11c供给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定于此。即,例如如图7所示,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之一构成为:还具备引导部件49,该引导部件49将从第二供给部32供给的机油向第一旋转电机11的规定的被供给部位引导,引导部件49具备从第二供给部32侧朝向第一旋转电机11侧相对于水平方向向下方倾斜并延伸的引导面49a。
如果设为这样的构成,则相对于第一旋转电机11容易向预期的位置(例如,线圈端部11c的最上部或该最上部附近)供给机油,从而能够更有效地冷却第一旋转电机11。在图7所示的例子中,将引导部件49设为与泵盖80不同的部件,引导部件49固定于泵盖80具备的槽状部件82的轴向另一侧端部。另外还可以构成为:将引导部件49配置为沿上下方向和水平方向与泵盖80相互分离,或将引导部件49形成为与泵盖80一体。此外,引导部件49的形状能够适当地变更。例如,图7示例了从引导面49a向上方竖立设置从而形成用于形成引导面49a中的机油的流动的壁部的情况,但该壁部的形状能够适当地变更。另外,也能够将引导部件49中的至少形成引导面49a的部分形成为槽状。另外,在图7所示的例子中,引导部件49具有在上方开口的开口部,但也可以将引导部件49的至少一部分设为上方被封闭的形状。
(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在开放流路部52a中的轴向另一侧端部形成第二供给部32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定于此,第二供给部32的形成位置能够适当地变更。例如,如图8所示,能够形成以规定的轴向宽度将槽状部件82的一部分沿该槽状部件82的周向切口而成的切口部,将该切口部的底面设为第二供给部32。此外,图8表示具备上述的引导部件49的构成,当然也能够设为不具备引导部件49的构成。另外,在图8所示的例子中,通过使筒状部件34和槽状部件82的流出限制部82a(图2参照)在上下方向上抵接,从而上述切口部的底面成为开放流路部52a具有的开口部52b的最下部。
(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槽状部件82具备流出限制部82a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定于此,当然也能够设为槽状部件82不具备流出限制部82a的构成。在这种情况下,槽状部件82的轴向另一侧端部的内周面的最下部成为第二供给部32。
(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驱动装置1具备将由于输出轴4旋转所搅起的机油向轴承供给油路52供给的机油导入机构100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定于此,也能够构成为驱动装置1不具备机油导入机构100,而利用油泵(例如,电动油泵)产生的油压对轴承供给油路52供给机油。
(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利用设置于旋转电机重叠壁部71和泵盖80之间的接合部72中的泵盖80的重合面的凹槽来形成密封流路部52c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定于此,能够构成为,利用设置于接合部72中的旋转电机重叠壁部71的重合面的凹槽来形成密封流路部52c,或者利用设置于接合部72中的旋转电机重叠壁部71的重合面及泵盖80的重合面的两者的凹槽来形成密封流路部52c。
(6)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将密封流路部52c形成于旋转电机重叠壁部71和泵盖80之间的接合部72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定于此,也能够利用穿设于盖部70和泵盖80的孔和油路导管等来构成密封流路部52c。即,也能够构成为,轴承供给油路52不具有利用设置于旋转电机重叠壁部71和泵盖80之间的接合部72中的旋转电机重叠壁部71的重合面及泵盖80的重合面之中的至少一方的凹槽所形成的流路。
(7)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在开放流路部52a具备的开口部52b的上方设置了油供给孔33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定于此,也能够将油供给孔33相对于开口部52b在轴向错开而进行配置。
(8)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轴承供给油路52具备开放流路部52a和密封流路部52c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定于此,也能够构成为,轴承供给油路52不具备开放流路部52a及密封流路部52c之中的至少任意一个。另外,在轴承供给油路52不具备开放流路部52a的构成中,能够将第二供给部32设为,例如,在形成轴承供给油路52的部件所形成的孔部。
(9)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泵盖80相当于本发明的“流路形成部件”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定于此,当然也能够将流路形成部件设为与构成油泵10的部件不同的部件。
(10)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动力分配用差动齿轮装置6是具备了太阳轮6a、行星架6b及齿圈6c的三个旋转构件的单小齿轮式行星齿轮机构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定于此,也能够构成为,将动力分配用差动齿轮装置6设为具备了三个旋转构件的双行星轮式行星齿轮机构而构成。另外也能够利用具备了四个以上(例如四个)的旋转构件的差动齿轮机构来构成动力分配用差动齿轮装置6。
(1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驱动装置1是具备动力分配用差动齿轮装置6,第一旋转电机11经由动力分配用差动齿轮装置6而与输入轴3驱动连结的构成的所谓的分离方式的混合动力驱动装置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定于此,也能够构成为,驱动装置1不具备动力分配用差动齿轮装置6。在这种情况下,例如如图9所示,能够设为作为旋转电机只具备第一旋转电机11的1电动机并联式的混合动力驱动装置。在图9中,对于具有与图1同样的功能的部件标记同样的符号,但符号“96”、“96a”、“97”分别表示变速装置、变速输出齿轮、离合器。另外,在图9所示的构成中,也能够构成为还具备转矩转换器。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将转矩转换器,例如配置于内燃机2和油泵10之间,或者配置于第一旋转电机11和变速装置96之间。
(1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驱动装置1是混合动力车辆用的驱动装置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定于此。从而也优选例如驱动装置1是不具备作为驱动力源的内燃机的电动汽车用的驱动装置。
(13)关于其他构成,在本说明书中公开的实施方式的所有点都只是示例,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定于此。即,只要具备在本申请的专利请求所记载的构成以及与此同等的构成,即使是适当地改变了在专利请求中未记载的构成的一部分的构成,当然也属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
产业上的利用可能性
本发明能够适用于如下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具备旋转电机和容纳该旋转电机的外壳,上述外壳具备相对于上述旋转电机被配置于轴向的任意一侧,并且从轴向观察具有与该旋转电机重复的部分的旋转电机重叠壁部。
附图标记说明:1…驱动装置(车辆用驱动装置);2…内燃机;3…输入轴(输入部件);4…输出轴(输出部件);5…车轮;6…动力分配用差动齿轮装置(差动齿轮装置);6a…太阳轮(第一旋转构件);6b…行星架(第二旋转构件);6c…齿圈(第三旋转构件);9…轴承(转子支承轴承);10…油泵(机械泵);11…第一旋转电机;11a…转子;12…第二旋转电机;31…第一供给部;31a…连通孔(节流部);32…第二供给部;33…油供给孔(润滑冷却液供给部);49…引导部件;49a…引导面;52…轴承供给油路(供给流路);52a…开放流路部;52b…开口部;52c…密封流路部;60…外壳;71…旋转电机重叠壁部;72…接合部;80…泵盖(流路形成部件);81…油路形成用凹槽(凹槽);100…机油导入机构(润滑冷却液导入机构)。

Claims (7)

1.一种车辆用驱动装置,具备旋转电机和容纳该旋转电机的外壳,上述外壳具备旋转电机重叠壁部,该旋转电机重叠壁部相对于上述旋转电机而配置在轴向的任意一侧并且具有从轴向观察时与上述旋转电机重叠的部分,其中,
上述旋转电机重叠壁部具备供给流路,该供给流路供润滑冷却液流通,并且该供给流路形成有向支承上述旋转电机的转子的转子支承轴承供给润滑冷却液的供给部亦即第一供给部,
上述第一供给部具备节流部,该节流部具有比润滑冷却液的流动方向上游侧的流路截面积小的流路截面积,
上述供给流路,在比上述第一供给部更靠上方处具备向上述旋转电机供给润滑冷却液的供给部亦即第二供给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中,
上述供给流路具备:具有开口部的开放流路部、和周围被密封的密封流路部,
上述密封流路部在润滑冷却液的流动方向的上游侧与上述开放流路部连通,在润滑冷却液的流动方向的下游侧与上述第一供给部连通,
上述开口部的最下部为上述第二供给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中,
上述开口部在上方开口,并且在上述开口部的上方设置有向上述供给流路供给润滑冷却液的润滑冷却液供给部。
4.根据权利要求1~3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中,
还具备流路形成部件,该流路形成部件安装于上述旋转电机重叠壁部的轴向上的上述旋转电机一侧的面,
上述供给流路具有由凹槽形成的流路,该凹槽设置在上述旋转电机重叠壁部与上述流路形成部件的接合部中的上述旋转电机重叠壁部的重合面、以及上述流路形成部件的重合面中的至少一方。
5.根据权利要求1~4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中,
还具备引导部件,该引导部件将从上述第二供给部供给的润滑冷却液向上述旋转电机的规定的被供给部位引导,
上述引导部件具备引导面,该引导面从上述第二供给部侧朝向上述旋转电机一侧且相对于水平方向向下方倾斜并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1~5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中,
还具备:
输出部件,该输出部件与车轮驱动连结;和
润滑冷却液导入机构,该润滑冷却液导入机构将因上述输出部件的旋转而搅起的润滑冷却液向上述供给流路供给。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中,
还具备:
将上述旋转电机作为第一旋转电机并且与该第一旋转电机不同的第二旋转电机;
与内燃机驱动连结的输入部件;
利用上述输入部件的旋转进行动作的机械泵;以及
至少具备第一旋转构件、第二旋转构件以及第三旋转构件这三个旋转构件的差动齿轮装置,
上述第一旋转电机与上述第一旋转构件驱动连结,上述输入部件与上述第二旋转构件驱动连结,上述第二旋转电机及上述输出部件与上述第三旋转构件驱动连结,
在上述内燃机停止后的状态下,在将上述第二旋转电机的转矩向上述输出部件传递来驱动上述车轮的电动行驶模式中,将润滑冷却液向上述供给流路供给。
CN201180016838.4A 2010-06-08 2011-04-27 车辆用驱动装置 Active CN10284496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131216A JP5365880B2 (ja) 2010-06-08 2010-06-08 車両用駆動装置
JP2010-131216 2010-06-08
PCT/JP2011/060270 WO2011155277A1 (ja) 2010-06-08 2011-04-27 車両用駆動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844969A true CN102844969A (zh) 2012-12-26
CN102844969B CN102844969B (zh) 2014-12-10

Family

ID=450639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16838.4A Active CN102844969B (zh) 2010-06-08 2011-04-27 车辆用驱动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653704B2 (zh)
JP (1) JP5365880B2 (zh)
CN (1) CN102844969B (zh)
DE (1) DE112011100712B4 (zh)
WO (1) WO2011155277A1 (zh)

Cited By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092333A (zh) * 2014-07-18 2014-10-08 宁夏西北骏马电机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防爆电机用冷却轴结构
WO2015027394A1 (zh) * 2013-08-27 2015-03-05 山推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混合动力车辆及其驱动电机系统
CN106132748A (zh) * 2014-04-22 2016-11-16 爱信艾达株式会社 车辆用驱动装置
CN107956862A (zh) * 2016-10-14 2018-04-24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动力传递装置的油路构造
CN108880107A (zh) * 2017-05-08 2018-11-23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车辆推进系统和用于车辆推进系统的电动机
CN109155572A (zh) * 2016-05-23 2019-01-04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旋转电机
CN109962578A (zh) * 2017-12-22 2019-07-02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旋转电机
CN109980847A (zh) * 2019-03-15 2019-07-05 王丽红 一种动力稳定输出装置
CN110323896A (zh) * 2018-03-30 2019-10-1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驱动装置
CN111219319A (zh) * 2018-11-23 2020-06-02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控制电子油泵转速的方法、装置以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1756163A (zh) * 2020-07-06 2020-10-09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电机端盖、电机、汽车
CN112166544A (zh) * 2018-05-15 2021-01-01 法雷奥西门子新能源汽车德国有限公司 集成驱动系统
CN112564420A (zh) * 2020-11-27 2021-03-26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一种大负荷高速电机轴承冷却装置
CN113098204A (zh) * 2021-06-09 2021-07-09 浙江零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增程发电机总成系统
CN113098174A (zh) * 2020-01-08 2021-07-09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电动机的具有增加的冷却剂停留时间的转子冷却系统
CN113178986A (zh) * 2020-01-27 2021-07-27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用旋转电机的冷却装置
CN113950589A (zh) * 2019-06-14 2022-01-18 株式会社爱信 车用驱动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28244A (zh) * 2011-02-04 2013-09-25 爱信艾达株式会社 车辆驱动装置
DE102013104711A1 (de) * 2013-05-07 2014-11-13 Dr. Ing. H.C. F. Porsche Aktiengesellschaft Elektrische Maschine mit gekühlter Rotorwelle
US10012304B2 (en) 2013-05-07 2018-07-03 Transmission Cvtcorp Inc.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provided with a gerotor pump
US9777746B2 (en) * 2013-09-03 2017-10-03 Dresser-Rand Company Motor cooling system manifold
WO2015039610A1 (zh) * 2013-09-22 2015-03-26 格源动力有限公司 带一级变速的同轴电机
JP6187595B2 (ja) * 2013-09-30 2017-08-30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車両用駆動装置
WO2015049711A1 (ja) * 2013-10-02 2015-04-09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電動車両
DE102014204133A1 (de) * 2014-03-06 2015-09-10 Robert Bosch Gmbh Elektrische Maschine mit von Kühlfluid durchströmter Hohlwelle
EP3128652B1 (en) * 2014-03-31 2020-03-04 Guangdong Hua'chan Research Institute of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 Co., Ltd. Shock absorption mechanism of steering motor
KR102128147B1 (ko) * 2014-03-31 2020-06-30 광동 후안 리서치 인스티튜트 오브 인텔리전트 트랜스포테이션 시스템 컴퍼니 리미티드 조향 모터
CN106470887B (zh) * 2014-03-31 2018-12-18 深圳市智行单轴双轮驱动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转向电机
JP6530170B2 (ja) * 2014-09-03 2019-06-12 株式会社前川製作所 永久磁石埋め込み型ロータ
US10811939B2 (en) * 2014-10-28 2020-10-20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Rotating electric machine
US9917490B2 (en) * 2014-11-21 2018-03-13 Hamilton Sundstrand Corporation Tail cone generator with integral speed increasing gearbox
DE102014224476A1 (de) 2014-12-01 2016-06-02 Volkswagen Aktiengesellschaft Elektrische Antriebseinheit, Hybridantriebseinrichtung und Fahrzeug
JP6187445B2 (ja) * 2014-12-18 2017-08-30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ハイブリッド車両の制御装置
JP6363533B2 (ja) * 2015-02-25 2018-07-2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ハイブリッド車両用電動機格納装置
JP2017052335A (ja) * 2015-09-07 2017-03-1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伝動装置
JP2017118688A (ja) * 2015-12-24 2017-06-29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モータ
DE102016216685A1 (de) * 2016-09-02 2018-03-08 Continental Automotive Gmbh Rotor für eine elektrische Maschine
KR102440502B1 (ko) * 2017-09-26 2022-09-06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코일 멀티냉각패스방식 구동 모터 및 친환경차량
JP6904214B2 (ja) * 2017-10-27 2021-07-1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駆動装置
JP2019129608A (ja) * 2018-01-24 2019-08-0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駆動装置
JP2019129609A (ja) * 2018-01-24 2019-08-0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冷却装置
EP3530990A1 (en) * 2018-02-23 2019-08-28 Valeo Siemens eAutomotive Germany GmbH Arrangement comprising an electric machine and a gearbox and vehicle
JP2019170005A (ja) * 2018-03-22 2019-10-0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モータユニット及び車両
JP2019174235A (ja) * 2018-03-28 2019-10-1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電動車両
WO2019189460A1 (ja) * 2018-03-30 2019-10-03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ユニット
JP2020022344A (ja) * 2018-07-18 2020-02-06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の冷却構造及び車両用駆動装置
KR102612205B1 (ko) * 2018-08-02 2023-12-12 섀플러 테크놀로지스 아게 운트 코. 카게 하이브리드 모듈
DE102018218815A1 (de) * 2018-11-05 2020-05-07 Zf Friedrichshafen Ag Elektrische Maschine mit einer Fluid-Kühleinrichtung
FR3091897B1 (fr) * 2019-01-18 2020-12-18 Renault Sas Circuit de refroidissement
US11139719B2 (en) * 2019-02-13 2021-10-05 Hamilton Sundstrand Corporation Dual fluid rotating shaft
JP7111054B2 (ja) 2019-04-23 2022-08-0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電動機の軸受の潤滑機構
DE102019208293A1 (de) * 2019-06-06 2020-12-10 Zf Friedrichshafen Ag Welle für eine elektrische Maschine
KR102135380B1 (ko) * 2019-06-11 2020-07-1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모터
CN110729856A (zh) * 2019-09-03 2020-01-24 精进电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油水双冷的电驱动总成和新能源汽车
US11387712B2 (en) * 2019-09-13 2022-07-12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Method to reduce oil shear drag in airgap
US11309766B2 (en) * 2020-01-07 2022-04-19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Cooling jacket with coolant mass balancing for electric motors
JP2021168527A (ja) * 2020-04-08 2021-10-2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回転電機の冷却装置
JP7380903B2 (ja) 2020-09-25 2023-11-15 株式会社アイシン 車両用駆動装置
CN112383177B (zh) * 2020-11-16 2023-06-30 江苏双菊风机有限公司 叶片泵专用油泵电机
US11770042B2 (en) * 2021-01-06 2023-09-26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Baffle with integrated cooling for hybrid drive
US11719122B2 (en) * 2021-02-08 2023-08-08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Gas turbine engines including embedded electrical machines and associated cooling systems
DE102021202421A1 (de) 2021-03-12 2022-09-15 Volkswagen Aktiengesellschaft Kühlung von Rotorwellen
FR3122050B1 (fr) * 2021-04-15 2023-03-24 Novares France Moteur électrique agencé pour permettre une meilleure évacuation de la chaleur générée lors de son fonctionnement
DE102021125199B3 (de) 2021-09-29 2023-01-05 Audi Aktiengesellschaft Antriebseinrichtung für ein Kraftfahrzeug mit Mehrfunktions-Abschlussdeckel
WO2023074705A1 (ja) * 2021-10-26 2023-05-04 株式会社アイシン 回転電機
JP2023071548A (ja) * 2021-11-11 2023-05-23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の潤滑構造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174973U (ja) * 1982-05-18 1983-11-2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回転機の冷却機構
JPS6184663U (zh) * 1984-11-09 1986-06-04
JPH06327189A (ja) * 1993-05-12 1994-11-25 Toshiba Toransupooto Eng Kk ディスクブレーキ装置付き誘導電動機
US20040124722A1 (en) * 2002-12-27 2004-07-01 Aisin Aw Co., Ltd. Electric drive unit
JP2005083471A (ja) * 2003-09-08 2005-03-31 Aisin Aw Co Ltd 車両用駆動装置の潤滑装置
JP2006197774A (ja) * 2005-01-17 2006-07-27 Toyota Motor Corp 回転電機のステータおよび回転電機
CN101079562A (zh) * 2006-05-23 2007-11-28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动机
CN101121393A (zh) * 2006-08-11 2008-02-13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具有轮内电机的车轮组件
CN101145712A (zh) * 2006-09-15 2008-03-19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电机
CN101183811A (zh) * 2006-11-17 2008-05-21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公司 冷却与润滑离轴电动机/发电机的方法和装置
US20090026061A1 (en) * 2007-07-24 2009-01-29 Mechanical Equipment Company, Inc. Vapor compression distillation system including an integrated motor/compressor unit
CN101643021A (zh) * 2008-08-07 2010-02-10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具有增强型全电驱动模式的混合动力电动车辆动力系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174973A (ja) 1982-04-08 1983-10-14 Nec Corp 現像器
JPS6184663A (ja) 1984-10-02 1986-04-30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174973U (ja) * 1982-05-18 1983-11-2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回転機の冷却機構
JPS6184663U (zh) * 1984-11-09 1986-06-04
JPH06327189A (ja) * 1993-05-12 1994-11-25 Toshiba Toransupooto Eng Kk ディスクブレーキ装置付き誘導電動機
US20040124722A1 (en) * 2002-12-27 2004-07-01 Aisin Aw Co., Ltd. Electric drive unit
JP2005083471A (ja) * 2003-09-08 2005-03-31 Aisin Aw Co Ltd 車両用駆動装置の潤滑装置
JP2006197774A (ja) * 2005-01-17 2006-07-27 Toyota Motor Corp 回転電機のステータおよび回転電機
CN101079562A (zh) * 2006-05-23 2007-11-28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动机
CN101121393A (zh) * 2006-08-11 2008-02-13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具有轮内电机的车轮组件
CN101145712A (zh) * 2006-09-15 2008-03-19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电机
CN101183811A (zh) * 2006-11-17 2008-05-21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公司 冷却与润滑离轴电动机/发电机的方法和装置
US20090026061A1 (en) * 2007-07-24 2009-01-29 Mechanical Equipment Company, Inc. Vapor compression distillation system including an integrated motor/compressor unit
CN101643021A (zh) * 2008-08-07 2010-02-10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具有增强型全电驱动模式的混合动力电动车辆动力系

Cited By (2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5027394A1 (zh) * 2013-08-27 2015-03-05 山推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混合动力车辆及其驱动电机系统
CN106132748A (zh) * 2014-04-22 2016-11-16 爱信艾达株式会社 车辆用驱动装置
CN104092333A (zh) * 2014-07-18 2014-10-08 宁夏西北骏马电机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防爆电机用冷却轴结构
CN109155572A (zh) * 2016-05-23 2019-01-04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旋转电机
CN107956862A (zh) * 2016-10-14 2018-04-24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动力传递装置的油路构造
CN108880107B (zh) * 2017-05-08 2020-10-30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车辆推进系统和用于车辆推进系统的电动机
CN108880107A (zh) * 2017-05-08 2018-11-23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车辆推进系统和用于车辆推进系统的电动机
CN109962578A (zh) * 2017-12-22 2019-07-02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旋转电机
CN109962578B (zh) * 2017-12-22 2021-03-30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旋转电机
CN110323896B (zh) * 2018-03-30 2021-08-06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驱动装置
CN110323896A (zh) * 2018-03-30 2019-10-1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驱动装置
US11381136B2 (en) 2018-03-30 2022-07-05 Honda Motor Co., Ltd. Vehicle drive device
CN112166544A (zh) * 2018-05-15 2021-01-01 法雷奥西门子新能源汽车德国有限公司 集成驱动系统
CN111219319A (zh) * 2018-11-23 2020-06-02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控制电子油泵转速的方法、装置以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09980847A (zh) * 2019-03-15 2019-07-05 王丽红 一种动力稳定输出装置
CN113950589A (zh) * 2019-06-14 2022-01-18 株式会社爱信 车用驱动装置
CN113098174B (zh) * 2020-01-08 2024-04-26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电动机的具有增加的冷却剂停留时间的转子冷却系统
CN113098174A (zh) * 2020-01-08 2021-07-09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电动机的具有增加的冷却剂停留时间的转子冷却系统
CN113178986A (zh) * 2020-01-27 2021-07-27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用旋转电机的冷却装置
CN111756163B (zh) * 2020-07-06 2021-09-07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电机端盖、电机、汽车
CN111756163A (zh) * 2020-07-06 2020-10-09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电机端盖、电机、汽车
CN112564420B (zh) * 2020-11-27 2022-02-11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一种大负荷高速电机轴承冷却装置
CN112564420A (zh) * 2020-11-27 2021-03-26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一种大负荷高速电机轴承冷却装置
CN113098204B (zh) * 2021-06-09 2021-10-22 浙江零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增程发电机总成系统
CN113098204A (zh) * 2021-06-09 2021-07-09 浙江零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增程发电机总成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12011100712B4 (de) 2023-12-07
US8653704B2 (en) 2014-02-18
WO2011155277A1 (ja) 2011-12-15
JP5365880B2 (ja) 2013-12-11
JP2011259590A (ja) 2011-12-22
CN102844969B (zh) 2014-12-10
DE112011100712T5 (de) 2012-12-27
US20110298314A1 (en) 2011-12-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844969A (zh) 车辆用驱动装置
CN102333973B (zh) 行星齿轮装置的润滑
CN103339415B (zh) 车辆用驱动装置
US10622869B2 (en) Cooling system for vehicle rotary electric machine
US8678115B2 (en) Vehicle drive device
JP4683140B2 (ja) 車両駆動装置の発熱部冷却構造
EP2700849B1 (en) Lubricating oil supply device for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
CN100432498C (zh) 供油装置
CN108237893B (zh) 混合动力车辆及混合动力车辆的润滑结构
JP2010142090A (ja) 回転電機の潤滑油供給装置
US20120032538A1 (en) Rotational electrical machine and vehicle drive device
CN103975510A (zh) 电动机
CN103917392A (zh) 车辆驱动装置
CN103328244A (zh) 车辆驱动装置
CN106838275A (zh) 动力传递装置的冷却构造
CN102362100A (zh) 驱动装置
US20120217825A1 (en) Vehicle drive system
JP4983711B2 (ja) 動力伝達装置の潤滑構造
CN112088262A (zh) 马达单元和车辆驱动装置
CN112106281A (zh) 马达单元
CN113316694A (zh) 变速器装置
CN112020817B (zh) 马达单元和马达单元的控制方法
JP5200747B2 (ja) 回転電機の潤滑油供給装置
JPWO2020032026A1 (ja) モータユニット
JP5304237B2 (ja) 遊星歯車機構の潤滑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